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辅导员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规范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Work condition of campus counselor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ts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XIE Ji-rong, ZHANG Li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330031)

Abstract: Related conceptions about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of campus counselor’s work are stated first. Then work condition of counselors from campuses of Jiangxi province is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ts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are studied from aspects including feasibilities of policy, job content and technology. This study is the base of realization of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Campus counselor; Routine work; Normalization management

一、相关概念说明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目前,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定义,作为研究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也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的。

辅导员工作:是本文规范化研究与可行性分析的研究对象,在规范化管理研究中指日常的常规性工作。其他辅导员工作,诸如随机或突发等非常规性工作,不在属于本文分析研究的范畴。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辅导员面向学生工作的中观层面展开研究,弱化对辅导员的个人角色,以及辅导员作为学校的被管理者角色方面的内容研究。

规范化管理:从大学管理角度来讲,规范是一种理念,渗透和落实到高校办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规范化发展就是高校在办学的整个过程把规范理念渗透和落实到各个环节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以多功能性、多样性的全新理念来编制“大学分类”以及“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分类原则从政策上进行指导[2]。

辅导员管理工作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辅导员不能够向企业管理人员那样,用价值取向来规范工作对象,也就是不能够通过经济的奖惩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行为。而且其管理团队——学生干部不如企业那么稳定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但是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流程可以为辅导员管理工作借鉴,这也是本文规范化研究的原因。

辅导员管理工作规范化:就是针对高校辅导员常规性、日常性工作加以研究、分析,设计出一个管理工作结构体系,形成管理平台工具,促使辅导员在该结构体系或管理平台中系统、规范地开展日常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普遍状况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国内外有关辅导员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我国,辅导员制度建立的较晚,相关规范并不完善,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对辅导员的高标准要求。而且,不同高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不同,其规范化程度也相差很大。从文献研究看,辅导员工作规范化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辅导员工作量化指标偏颇

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主要局限于一些有关“勤”方面的次数指标[3]。辅导员每周与学生同吃同住的次数,走访学生宿舍的次数,与学生谈心的次数,平均每月学生活动的次数等等,基本都以次数为度量指标。但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能否很好的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缺乏一定的考核,这种管理事务性考核指标设计上的重数量轻质量,完全用数量评定工作的好坏得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得分高工作绩效好,得分低工作就有问题”的评价趋向。久而久之,辅导员的工作走向形式化,无法真正做到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辅导员工作计划流于形式

虽然,各大高校都会要求辅导员提前制定工作计划,但是多数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更有甚者,在网上套用辅导员工作计划模板,例如,在百度网上,“求辅导员工作计划”的帖子比比皆是。其目的不外乎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没有真正起到制定计划,落实计划的目的,致使学校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管理浮于表面。

(3)辅导员工作缺乏规范

在高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辅导员,辅导员常常需要扮演“老师”、“朋友”、“救火员”等多重角色。辅导员事务的繁杂性使得一部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么疲于奔命,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把工作完全甩手给学生干部,工作缺乏科学性、条理性和有效性,工作效率低下。

(二)江西省的情况

(1)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没能真正将学生工作管理起来

以江西地区唯一的211大学南昌大学为例,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数据库形式,没有很好的将常规性学生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迹。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仅仅包含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辅导员有权限添加和编辑这些基本信息,但是系统并没有提供辅导员有关本职工作的输入、跟踪和管理等功能。

(2)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辅导员工作量日益增大

2007年,程祥国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项“江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辅导员配备极不合理,有的本科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是1:62[4],2007江西省20所本科院校有5所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超过1:300。这样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巨大,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辅导员兼任学院党委职务,还带3个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此大的工作量,不但占用了辅导员工作之内、之外的很多时间,而且很容易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甚至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

(3)专职辅导员流失严重,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在“江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调查研究报告中”还看到66.1%的辅导员选择准备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5 年以下,仅有10.2%的人选择“终身(长期)”。这只是2007年的数据,当前的数据更是不容乐观。资深辅导员流失,不但导致缺乏经验的新手应付繁重的学生工作,而且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

(4)兼职辅导员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开展

目前江西省兼职辅导员在各大高校主要的辅导员队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这些兼职辅导员基本上由在读研究生和大四本科生组成,薪酬低于专职辅导员。他们不能够像专职辅导员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作为辅导员服务的对象学生来说,一名兼职辅导员带一个班级学生一年,刚刚培养出感情来,却因为辅导员更替,学生有可能情绪不稳定,产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来。并且兼职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时间短而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故而应付、拖沓、不尽心尽力的相对于专职而言会多一些。以上的因素都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和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势必造成辅导员自身工作的混乱,也不利于学校对辅导与及学生的管理。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高校辅导员的常规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条理化,帮助辅导员从容应对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本文旨在探索研究的目的。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

文献[1]中提出:“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这对于调查和研究辅导员的工作,规范化发展其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层次划分

只有将辅导员的常规性工作内容进行层层细分,才有可能实现每项工作的步骤化和表格化,从而对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内容上的支持。如图1所示,文献研究表明,辅导员常规性工作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划分,即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以此为基础,每一项工作可进一步划分,这样层层细分,就是为了便于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类,方便后续的规范化管理。

(二)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

(1)思政教育工作的规范化

思政教育工作虽然很难量化,但是在每学期开始之前都会制定相关的计划,比如某一周将举行“实事政策文件的学习”、某一周开展思政文章竞赛等等,这类活动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每学期都会例行举行,所不同的只是举行活动的具体内容、方式有所变更。那么完全可能将所有思政工作的计划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只要辅导员登入自己的账户名,系统就会提醒当前工作内容及其紧迫性等。而且,在管理系统中,可以提供创建、修改、浏览、删除等基本的事务性操作功能,并可采用角色管理功能,学生也可以参与系统交互,及时向辅导员反馈信息,并作为当前实物的结果的一部分。这种线上的互动式交流方式,有助于辅导员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2)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学生管理工作是依据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为此将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划分为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并将这些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做好详细的计划,计算机系统将协助辅导员完成每一项计划,比如当辅导员将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时,可以通过登录高校辅导员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打开该菜单,就会将下一级工作内容展开,选择“寝室管理”工作,辅导员将会看到图2所示的相关表格:

这些表格详细记录了学生寝室管理的辅导对象、内容描述、完成进度等信息,当辅导员双击某一项内容,就可以看到该任务的子任务、工作要求、紧急程度、内容描述、完成情况等具体情况,辅导员可根据事务的紧急程度和完成进度将这些工作有条理不紊地逐一完成。

(3)咨询服务工作的规范化

多数咨询服务工作要求辅导员学习并提供具体的咨询内容,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料库和数据库,而且也会自动实现内容链接,只需要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相关的咨询内容,所以该项工作内容如果通过规范化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将会大大减少,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性文件以及求职信息等等也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系统进行展示,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查询。而且这个平台提供了学生和辅导员思想交流的平台,甚至可以实现可视化交流,这无疑扩大了双方的交流空间,有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要的交流内容将由辅导员摘录于系统,作为辅导员工作量的一部分。

(三)技术可行性

借助软件开发技术能够实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包括对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分类维护,如事务性工作的添加、查阅、统计等功能。其基本思路是:

1)辅导员、学生、管理者的职能实行角色化管理;

2)呈现用户界面,将辅导员工作录入数据库;

3)搜索数据信息至用户界面显示;

4)在用户界面中对相关数据进行修订、删除、统计等维护性工作;

5)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工具,对辅导员常规性工作做深入分析。

以上软件功能的实现,将使得从管理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范化成为现实。在软件系统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施行分类管理,并可按日期、维护人、重要程度等项目进行排序,辅导员对自己的历史和当前工作一目了然。管理者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得各位辅导员的分类项目的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辅导员工作管理决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 刘振兴.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与学生管理规定及案例分析全书[M]. 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2005, (4).

第2篇

【关键词】 辅导员;机制优化;创新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今一些国家的一流学府,之所以历经数百年还是具有极强的创新实力,都离不开校园内深厚的创新文化土壤。大学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人才储备资源,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从1998年高校扩展至今,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高,维护大学校园的稳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民办教育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地发展壮大,从民办高校走出的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作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涌现了更多的“80后”年轻辅导员,他们充满年轻活力在面对“90后”的学生时,在给校园生活带去青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处和各学院党总支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在校学生的奖勤助贷补各项工作。具体到事务性中就是学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班集体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开展各类班团集体活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归纳起来就是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责任,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所谓机制是机构的具体实现和运作方式,优化辅导员工作机制,就是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责。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数少工作重,承担着多重任务,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事务性的工作。许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校学习期间来自不同的专业,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在学生工作队伍管理中明显缺乏专业化导向,例如,在人员的选拔方面,各校一般很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或免推研究生,但没有有意识地考虑其是否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在人员的绩效评估方面,单纯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来量化考核,不能体现专业性贡献的价值;在培训方面,没有从急需提高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角度安排专业培训时间和内容,以至使学生工作者整天忙于事务,难以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准[2]。“80后”辅导员面对“90后”学生,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辅导员个人威信不够。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够。辅导员更多的时候作为管理者,学生对辅导员的抵触情绪有时会比较大。

三、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工作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普遍较弱。都说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成功的集体。由于更多的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导致学生团队意思比较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享乐主义盛行。大学里告别了高中时期老师强制性要求繁重的课业负担,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选择安于现状,缺乏好胜心和进取心,个人职业发展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在笔者工作的校基础部,刚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个人情感问题,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的不同,社会实践与人际关心的冲突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行了全国范围的招生之后,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地区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相处会呈现出较多的冲突和不理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不应该单纯的继续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位置之上。应该追赶时代的脚步,集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探索人才的培养模式。多少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在呼吁和提倡素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实施要优于大学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对于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高校辅导员来说,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创新人才应对措施

在我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了思想政治工作到学生工作再到学生事务的演变过程[3]。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了更好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掌握更加全面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校学工部和学生教育处也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更多的提供一些关于辅导员的培训。上海市对于新进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还有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培训、党团建设培训等专题培训都是非常好的形式。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同时民办高校应积极努力做到按标准比例配足辅导员,让辅导员工作有的放矢。对于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自身也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自我提升,不要把自己完全的定位在“高级保姆”的行列之中,要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对于学生工作,我们辅导员更多的是要转变由原来的事后处理为事前干预,及时发现问题。

第一,在教育学生方面,辅导员要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辅导员更应该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中,都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和影响学生,变死板的说教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指导,比起单纯的“唠叨”是更加有效的。努力使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成为正常授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以文化类社团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让学生在社团这一组织形式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民办高校辅导员也应该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尤其是专业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中。比如笔者带领的是会计、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就积极动员班级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例如中英文财报分析,会计学会建设,创业创新比赛。同时自身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有效地带动了班风和学风建设。

第二,在管理上加强班级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班级是学生接受知识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基层单位,所以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信任。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团体比赛和活动,鼓励号召集思广益。活动后保存照片和视频,通过各类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表扬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视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做到设计合理、奖惩分明、适度宽松、有始有终的管理体系。重视培养学生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责分工,同时强调团结协作。指导学生在办事的过程中多加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完成一些事务性的任务,要多做分析和对比,有所成长和进步,牢固树立学生干部服务和表率意识。

第三,在服务上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在校期间精神动力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直接接触者,辅导员需要承担许多的责任,只有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才能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80后”高校辅导员作为新型力量,更应该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节,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传播,关心学生的日常动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予以关心[4]。工作中发现,由于学业目标不理想、男女生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同学和家长的不理解、对个人外表的不自信等都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子。所以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细心观察做好个别重点记录。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尤其关注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人人等大学生常用社交平台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谈心排解。对大一新生进校初期做大学生心理普测,辅导员应该重视并保留数据,重点学生长期重视关心并加强和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联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非常严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大学之前均未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上都是父母一手包办导致大一新生进校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接受,严重影响了大学4年的学习和发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指导学生为考研、出国留学和找工作做好准备的能力。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所以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辅导员要指导学生重视学校安排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充分利用班会、团日和形势政策课程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内外各类与专业职业相关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实习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的藏书资源和网络媒体工具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提高个人内涵,发散思维。在活动中发现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在毕业后能选择好适合个人长期发展的职业。

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背后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到全面细致,学生事务无小事,培养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衍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创新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 文晓灵.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比较教育研究,2005.2.

[3] 李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教育视角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4] 王君君.“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威信的树立探索,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边缘化学生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5-01

前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要重视边缘化学生问题,对边缘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边缘化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和正确价值观面对生活和学习,鉴于此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边缘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边缘化学生类型和特征分析

1.1边缘化学生类型和特征

首先,边缘化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漠视教育、厌倦课堂教学生活等现象,该群体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不受社会各方面规则的约束,其思想和某些行为也不存在固定模式,大部分边缘化学生性格内向、稳重且喜欢安静,对生活中一些事物没有兴趣,表现出了冷漠,将自己沉浸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喧闹、复杂的问题,甚至还有部分边缘化学生表现出反应迟缓现象,由于他们极少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外界和他人的接触较少,该部分学生越来越讨厌与现实打交道,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生活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能使他们身心放松,轻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边缘化学生类型和特征之一。

其次,另一种边缘化学生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中比较懒散、无心学习类型,这一类型学生也是高校辅导员需要重点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群体,这类型学生往往都乐于想象,但很难将想象付诸于实际行动,行动力相当差,常常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该类型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缺乏目标,在高校学习中出现混日子的思想,此外这种类型边缘化学生自制力极差,思想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却不会将心思放在学习和生活规划中来。

第三种类型边缘化学生,重要特征表现在抗挫折能力较差,常常会因为小小的失败而一蹶不振,无法接受自身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影响或者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其缺乏自信、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同时还不愿将自己的压力发泄出来,不肯与他人交流与接触,对这部分边缘化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关键。

1.2边缘化学生形成的原因

边缘化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方面介绍:第一,社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思想道德等都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活也会受到社会一些影响,一些高校学生之间出现不良攀比现象,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就会被这部分学生边缘化,同时在高校中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自觉组织在一起,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边缘化,这都是形成边缘化学生的重要原因。第二,高校学生主体性的变化,高校学生边缘化现象还来自于以下原因,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管理中常常出现强制性,还有些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这使部分学生思想受到束缚,久而久之加大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其成为边缘化学生。

2.高校辅导员开展边缘化学生思政工作的措施

2.1通过信任和理解拉近师生距离

高校中边缘化学生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正处于思想性格的成熟期,一些行为能力与思想观念还没有固定,在对这一类学生开展思政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工作,才能使思政工作取得更好效果,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是高校边缘化学生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而有效地沟通需要建立在信任与理解的基础上,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边缘化学生思政工作时首先需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理解与信任关系,通过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之间距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辅导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辅导员进行边缘化学生思政工作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积极发现与寻找学生身边存在的热点事物,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围绕学生关心的事物、对象,对思政工作活动进行多样化设计,进而有效调动边缘化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朋友身份共同参与,积极对边缘化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第三,在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学生资源,通过分组团队等形式发挥学生团队关系作用,促进边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2尊重和欣赏学生,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

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应当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边缘化学生思政工作时应当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并欣赏学生身上的优点,才能更好为边缘化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由于边缘化学生在适应周边环境时存在一定的适应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在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方面应当针对不同边缘化学生,依据其平时综合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并在具体方案中将教育任务目标分解形成量化、容易完成的阶段性目标,使边缘化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时达到循序渐进效果。另一方面,针对高校边缘化学生主动性较差特点,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为边缘化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在生活与学习上加强对边缘化学生的关心,通过学生工作协调、融洽学生之间关系,通过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友谊,进而使学生在轻松、舒适、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思政教育,提高高校边缘学生思政工作的效率。

2.3帮助和关心学生,增强在学生心中的亲切感

大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校边缘化学生大多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高校思政工作开展不及时、或效果不佳,容易导致边缘化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形成自我封闭性格,变得更加自闭与边缘。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当注重高校边缘学生心理问题,在工作中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通过帮助和关心加强对高校边缘化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世界。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亲切感提高学生主动与外界交流的意愿,使学生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探讨与交流,通过帮助学生学会用轻松、积极的心态融入集体生活,有效提高高校思政工作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转化高校边缘化学生中背负着重大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主动与边缘化学生交流和沟通,从关心学生角度出发,走进学生心理,从正面引导学生,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利用多元化思想教育方式主动帮助和关心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融入到高校团体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黄亚夫.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际性的新举措[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05):115-116.

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 辅导员 课程化 职业能力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MPEF模式 规范化管理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57-05

[作者简介]张灵犀,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务员;谢继荣,南昌大学建工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南昌330031)

一、前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个定义较全面地提出了辅导员的地位、工作性质、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重点。

辅导员常规性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指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本文特指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日常必须完成的管理性工作。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现在高校辅导员都担负着超额的工作量和繁杂的事务,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些高校还对辅导员有科研和教学的要求,这让辅导员分身乏术,苦不堪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员一直以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既是“电脑程序员”,又是“救火队员”:一方面对学生的非学术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又得努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日益受到高校管理者和一线辅导员们的关注。对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将辅导员日常工作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是学生工作或学生事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以数据库形式居多,如学生信息数据库、助贷信息库,并附带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见图1)。总体来说,这类系统分类缺乏科学性,功能单一,执行中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日常管理的需求。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事先展开合理与详尽的需求分析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对此,本文拟提出基于统筹(Masterplan)――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反馈(Feedback)模式(即MPEF模式)的辅导员工作管理需求分析方法,实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系统性、科学化管理。

二、MPEF模式的提出

MPEF是统筹、计划、执行、反馈的英文字母缩写,MPEF模式的提出旨在规范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管理的需求分析过程。

(一)统筹

“统筹分析”是从全局把控辅导员工作。该阶段要系统地搜集、分析辅导员工作资料,对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对职务和岗位进行概览;与资深辅导员面谈,确定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动机、态度和个性等中介变量;对任务和中介变量进行优先程度分级,确定重点关注项。

(二)计划

将统筹分析看成是主计划,则计划分析是更为详尽的计划。该阶段要整理辅导员各项工作内容,明确划分常规性工作项目,初步规划各项工作可能的环节和步骤,其中辅导员工作划分可采用树形结构分析法。本环节的主要工作包括: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常规性、日常性的工作内容,划分常规性工作大类;对每一类工作进行树形结构分解,划分出小类;草拟各类工作的环节和步骤。

(三)执行

“执行分析”中要详细规划各项工作的环节和步骤,重点考虑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因素,准备应急方案,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其主要内容有:制定常规工作执行步骤;例举辅导员个人突发因素(内部要素)和外界限制条件(外部要素),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计划执行的预警机制和监控过程。

(四)反馈

“需求分析”本身是一个反复完善的过程,反馈是闭环需求分析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确定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前述统筹、计划、执行各环节提供修改意见。反馈分析内容包括:执行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执行结果与预期的对比分析,确定执行误差存在的原因;根据执行误差,针对性地修正统筹、计划、执行环节中的工作内容。

三、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分析

MPEF模式的提出为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需求分析提供了参照途径和指标,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明确,需要在对调研获取的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与辅导员常规性工作树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得出。一般将辅导员工作划分为三大模块(即三大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本文也将基于该分类展开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党团活动、讲座、社会实践、报告、征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统筹分析是对思政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制定初步的工作纲领。思政工作模块的统筹分析包括:明确辅导员在该模块应履行的职责,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规划出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评价指标和改进措施。计划分析中首先要明确思政工作模块的小类划分如图2所示。它将思政工作划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的进一步细分,即思政工作的常规性工作。对这些具体工作可以按照本分析阶段的工作步骤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借助信息系统实施完成。

高校辅导员工作很多是由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在执行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就执行分析而言,要求辅导员事先根据每一项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人,能够交给班干部或学生助理完成的应尽可能地交由他们去做。此外,辅导员还要考虑到任务进程的监控,设定任务完成的标志。反馈分析中由辅导员制定反馈信息提取方法和步骤,并根据反馈信息修订前几项需求分析的内容。反馈分析的具体工作可在管理软件系统中完成。因此,辅导员需要及时将自己工作的情况编制成文字,录入管理系统,由系统自动分析或生成反馈信息。比如,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录入后,系统自动分析各学生和全班总体的思想分析结果,对思想不稳定的学生可通过面谈、家庭走访等工作形式进行辅导解决。此外,上级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也可从系统中获取辅导员工作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并支持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

与辅导员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其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积极、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很广,内容繁杂,涉及的人员相对较多。做好统筹分析工作,主要是明确各项工作的范围和边界,以及各项工作的参与人员,并采取得当的工作手段予以解决。例如,可以动员任课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管理。

“计划分析”中对该模块中的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类别再进行细分,可进一步确定各类别的常规性工作,图3所示。突发性工作往往蕴含于常规性工作之中,从管理的角度看,详细计划中还应充分考虑各项常规性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制定多种应急处置预案。

“执行分析”要求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等所有工作参与者提供工作的信息,最终归口由辅导员统一管理。例如,辅导员根据预定的学生成绩管理方案,动员和组织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由学习委员记录活动内容,并负责录入管理系统,辅导员对录入信息进行审核。反馈既是工作的事后调查,又是后续工作的事前分析。反馈形式多样,如抽查、问卷、访谈等,需要辅导员与参与者的沟通。上述实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学习委员或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组织活动的效果,为今后的类似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三)服务咨询工作

服务咨询工作包括心理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和其他服务。这些工作内容往往和学校其他相关机构有交叉,各高校都会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部门、学生会等机构。所以,辅导员的服务咨询工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好与这些部门的工作对接。在总体规划中,辅导员要了解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在服务咨询工作方面的位置以及与这些部门的对接形式,这些都有助于本职工作的各项规划。图4是辅导员在服务咨询工作方面的工作内容划分,辅导员可根据该内容划分制定出更详尽的工作步骤。如职业生涯服务计划中,体现出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方案,学生就业辅导的次数、时间和人数,与学校就业部门沟通的时间和内容等等。

在“执行分析”中,要制定常规事件的工作步骤,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并对结合反馈分析,对执行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如针对个别学生的就业恐惧心理进行访谈,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一对一辅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校外活动,向学生校内外就业信息等等。这些工作形式和内容都需要辅导员有长期的工作经验,而且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咨询工作的反馈信息来源于相关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部门、学生。辅导员应做好各方反馈信息的采集和应对方案,并付诸实施,及时改变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6篇

【内容摘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观点从新课程观的视角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从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

>> 高职院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规范化管理的可行性 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可循性规律 浅议高等学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农村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论高等学校开设《外语影视欣赏》课程的可行性 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浅谈高等学校图书馆产业化的可行性 《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修订的必要性 动物福利的意义及高等学校开展动物福利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对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针刀医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新疆高校高等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公司化可行性探究 中职学校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利用钉钉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网络管理平台的可行性探析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辅导员社工化可行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张群.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210—212.

[4]齐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19-121.

第7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努力,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计划了。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好的工作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辅导员工作计划合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辅导员工作计划一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的起点,这个学期我依然带道桥1110、道桥1111、市政1114三个班。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好学生和班级工作,也是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的。对我的工作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是新学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亦师亦友”将是我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宗旨。作为老师,我有责任成为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的引领者,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督促他们;作为朋友,我也有义务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陪伴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与他们相处。作为大学辅导员,首先应该履行好管理和服务两个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计划:

一、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具备了良好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优良的思想、品行、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熟悉本职工作、通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稳定

坚持“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的工作原则。在平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1、 落实每月班会制,做到经常查寝制。贴近学生的生活状况,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宿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2、 提前做好节假日班级学生的离校、留校情况统计。在节假日结束前,及时了解返校情况。

三、加强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学院有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示,努力做好班级每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规范意识。

2、 坚持每周至少要找5—6名学生个别谈心,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 定期组织各班举行心理班会、心理话剧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心理疾病。

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严格按照学生手册上的有关条列,进一步细化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1、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少数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落后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力争本学期消灭不及格现象。

2、建立健全通报机制,利用每月班会,及时通报学生到课率、就寝、内务等情况。

3、 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双管齐下地管理好学生,并做好相关记录。

4、 鼓励学生多参加学院和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加强班干部的建设、管理工作

好的学生干部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班级干部是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和基石,也是辅导员与普通同学的桥梁和纽带。

1、在本学期初期,对原有的班委进行微调,优化组织结构。

2、 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严格要求学生干部,对班干部的违纪现象的查处必须更加严格,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力求打造一支学习优秀、作风过硬的班干部,凸显他们在学生工作中的强大作用。

六、关注弱势群体、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关注贫困生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贫困生是我们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我带了3个班,共107人,其中有近32名不同程度的贫困生。

辅导员工作计划二

助理辅导员是协助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习顾问工作、集体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各种评优工作,协助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在校高年级学生,助理辅导员工作计划。而新生辅导员面对的是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新生,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还带有明显的中学痕迹,加上大一新生大都第一次离家独立过集体生活,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新生辅导员工作有着特殊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助理辅导员做好新生工作,无论对于大一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还是对于辅导员以后的工作和助理辅导员自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学初期基本工作

1、新生报到期间:

(1) 注册前协助辅导员做好准备工作,随时了解本班同学提前来校情况,并做出妥善安排。

(2) 注册当天负责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要主动向他们介绍学校、院系及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3) 按照学院要求向新生介绍入学后各项基本活动安排。督促新生按照学校以及学院的统一安排行动。

(4) 及时掌握新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有效、畅通的联系办法。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

2、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1) 统一按照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组织学生按时参加各项活动,做好活动中的组织工作。

(2) 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了解有关思想动态,解决一些生活与思想上的问题。主动了解新生的特长和爱好,尽快了解新生的特点。

(3) 组织班级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了解及班级的团结,并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各类环境。

(4) 与入学教育相配合,协助入学教育工作。

(5) 配合辅导员选配临时班干部,并组织临时班干部做好初期的班级建设工作。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件,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常规学习期间工作

(1) 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综合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

(2) 与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校、研究生学院重要工作精神和具体部署,以便及时贯彻实施。

(3) 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研究生会和社团等组织,丰富学习生活。

(4) 指导班级同学积极参加院、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帮助学生干部拓宽视野,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5) 协助辅导员进行各种评优工作,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指导学生建立好党、团组织;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公正严明,主要起指导和协调作用。

(6) 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

经多助理辅导员培训并了解学习其他高校助理辅导员工作后,我认为对于助理辅导员工作一些细节工作须做好:

见好第一面。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报到的第一天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助理辅导员在接新生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因此,助理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第一面,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注意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让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新生感觉到辅导员就像亲人一样。因为事先已经熟悉了新生的档案,所以报到当天,助理辅导员最好能熟悉地叫出每一个新生的名字,并能关切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譬如,我去年入校时,在火车站迎新的辅导员中有一位是老乡,他在帮我拿行李时很关切地问起:“次列车这趟车况还不错吧,5个多个小时的旅途还轻松吧?”我当时特别惊讶辅导员这么熟悉我,一下子来到新学校与新老师接触的拘束、害羞都没有了,很快主动和他聊起来,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再后来,在我适应大学生活的那一阶段,他又给了我很大帮助。在班级新生全部入学报到的当天晚上,召集全体新生开第一次班会,这对助理辅导员和全班同学来说,是彼此正式的第一面,必须需重视。除了新生自我介绍、告知接下来的入学教育安排和填写相关表格等常规任务外,还应让新生了解助理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并对新生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辅导员工作计划三

一、推荐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落实学校及校大队部工作计划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依法执教,以德治班,全面育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更大成绩。

二、工作要点

1、认真落实我校的德育计划,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坚持“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和每周的队会课及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学校及校大队部的活动计划落到实处。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施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常规管理》教育读本等,并指导实际行动,注重言行身教,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

充分利用班黑板报和“日积月累”等天地强化学生的认识,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告诉世界我能行》、《中国兔子德国草》等课外书,力争在班上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争第一”的局面,创建“书香班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能与学校密切配合,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思想素质。

2、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快乐收获每一天”为目标,关心时事,继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认真研究影响青少年主客观要素的变化,提高预见性和针对性。关心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细致地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积极营造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注重从点滴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好中队干部,坚持每月对中队干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采取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同学能有参与中队管理的机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工作热情。

将班上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子,定期进行评比,表扬先进对子,及时通过“教育一线通”通知其家长,增强其信心,促进共同进步,增强中队凝聚力。力争使班上那几位学习有困难同学在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成绩上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体系

高校辅导员是连接大学生和学校的桥梁,是最贴近大学生的教师群体, 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主力军,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学习、大学生活以及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辅导员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也对大学生群体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由于大学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因此现在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建设。

1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现状

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工作对象特殊、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时间无界性和工作价值无限性等特点,并且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不同于传统人事考核,它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中仍存在着考核方法过于简单、考核过于定性化、考核指标不合理、缺乏绩效管理过程、重考核轻反馈等问题。许多高校从上至下对辅导员绩效管理缺乏科学认识,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绩效观,更没有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和体系,没有形成规定或文件性的制度,难以系统开展大学辅导员的绩效管理。

辅导员的绩效管理是辅导员队伍管理中的核心环节,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辅导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成长,但辅导员的绩效管理特别是考核又是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与考评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2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环节,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健全决定了其绩效管理水平和成效。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体现在很多方面:缺乏考核制度体系,考核随意性大,考核过程不规范,考核结果公正性不够;考核方法不科学,没有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考核方法,导致绩效考核适得其反;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考核指标的选取不科学;考核过于定性化,如写评语、等级评定式的方法,不够客观。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绩效管理制度的灵魂,缺乏之将严重影响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

2.2 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多数大学在绩效管理的概念上还不够清晰,不少高校直接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而忽略了绩效管理过程的其他环节。绩效管理是组织内部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其本身就是组织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它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结果应用等五个坏节,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绩效提升,实现组织战略。部分高校只进行单纯的绩效考核,忽略绩效管理的其他环节,使绩效考核陷入孤立的位置,没有其他环节作支撑,考核难以达到既定目标,更难以实现绩效提升。

2.3 缺乏科学管理理念

高校由于缺乏对科学绩效管理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辅导员普遍难以形成科学的绩效观,部分辅导员对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抵触情绪,对其过程和结果持质疑态度,认为考核会破坏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不愿直面自身工作的不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收到应有的成效。

3 优化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对策

3.1 梳理和提炼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

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工作分析工具和方法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根据大学辅导员岗位说明书,梳理和提炼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大学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库;确定辅导员绩效考核方法、周期和参与者,选取关键绩效指标,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绩效考核评分表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绩效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完善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3.2 收集必要的绩效信息,及时修正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辅导能帮助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实时修正绩效行为,引导其实现绩效提升,而非帮助其事后修补,这与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相吻合。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应持续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辅导,总结其阶段性工作,指出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其工作绩效表现;对辅导员的绩效辅导应列入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的日常工作内容,并作为学校和院系考核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的指标;同时,应注重绩效辅导的效率,绩效辅导不是简单的形式化表扬或批评,而是在总结优异绩效的同时,也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辅导员通过沟通共同商定解决问题,改善绩效的方式方法 ,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3 制定明确的绩效体系考评计划

根据绩效管理体系,在绩效考核周期初始,首先应由辅导员的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和辅导员本人根据所在高校、所在院系的发展战略、办学宗旨、考核周期内(一般以学年为考核周期单位)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结合辅导员岗位本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共同制定其绩效计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宗旨是制定绩效计划的核心原则,是决定高校发展走向,全校教职员工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所有绩效计划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绩效计划的制定必须服务于发展战略与办学宗旨。其次,绩效计划必须紧密围绕所在院系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院系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是学校发展战略、工作总计划的分解,是更为明确和可操作的工作内容,院系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继续分解,形成辅导员个体的绩效计划。

3.4 注重有效的绩效辅导体系

绩效辅导是管理者对组织成员进行绩效沟通和指导,帮助和掌握其绩效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绩效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引导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同时收集必要的绩效信息,为绩效考核做准备。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琐碎,具有不固定性,除了常规工作以外,还需处理大量临时性的工作,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并不直接产出可量化的工作成果,但其岗位工作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以上实际情况,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应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考核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能力等方面内容,结果考核主要是针对可量化的工作成果及相关量化指标的考核。构建实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大学辅导员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中考核指标的选取确定是重中之重。

3.5 落实考核结果的应用,进行及时的绩效反馈

考核结果如果仅停留在数据上,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也难以达到提升组织和个体绩效的目标,因此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同样非常重要。绩效反馈是将评估考核的结果通过绩效面谈、书面反馈等方式,传递给绩效个体,肯定绩效优良的部分,分析绩效不良的原因并帮助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计划。在大学辅导员的管理中,考核周期结束之后,主管领导(或直接上级)根据对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及时对辅导员进行绩效反馈,绩效反馈中应着重注意两点:(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8页)一是紧扣考核结果,就考核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二是反馈须及时,一旦反馈与考核时间相隔太长,则会失去反馈的时效性,也削弱了反馈的作用。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绩效辅导和绩效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两个环节在现行的绩效管理活动中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们是使绩效管理活起来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绩效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考核结果不能束之高阁,更不能流于单纯的考核数据,必须使其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和杠杆作用。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要应用,而且要及时应用、公平应用,应通过制度或规定的形式形成明确的考核结果应用规则,这是保证考核结果公平应用的基本前提。现在高校对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一次性物质奖励或荣誉奖励的层面,实际上考核结果应与绩效工资、奖金、人动、职业生涯发展、培训开发等多方面紧密挂钩,所以高校和院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明确的考核结果应用规则,用制度规范考核结果应用,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考核结果须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相关制度得以应用,及时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杠杆作用,真正实现绩效管理过程效应与结果效应的并行,构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郭京生,袁家海,刘博.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与运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3.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减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以将辅导员的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德育工作;三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四是相关学生服务的提供工作。国家教育部已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明确化,而现实中各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工作定位不明,任务繁琐

辅导员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主要忙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管理,如组织出早操、检查教室宿舍卫生、检查课堂纪律和考勤,联系家长,评定各级各类先进,评定奖、助、贷等奖助学金,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各类班团会议,做大量工作计划总结及日常记录。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调查,实习安排,就业统计,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

基本上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离不开辅导员,学校大事小事的收尾工作都得靠辅导员来最后完成。辅导员基本上扮演着学校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琐,无法使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核心工作上,出现工作倦怠以及转岗、“跳槽”“下海”等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

二、配备不合理,工作压力加大

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政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现实中,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004年前后,很多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已经大大低于1:200。调查显示,超过标准配置的比例占了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约占31%,严重超过标准配置的达10%,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1:500的比例。如此不合理的辅导员配置,使得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建设、日常行为及安全管理等工作,成天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三、受重视不够,自卑心理严重

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处境尴尬。他们既没有像教学人员那样受重视,又没有像行政人员那样受人尊敬和升职快的政治前途。许多教师甚至社会人士潜意识里还有这样一种观念:只有那些不能胜任教师岗位或不能被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的人,才会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辅导员不论在管理岗位还是专业岗位都处于学校组织的最下方,使得辅导员总觉得低人一等,出现自卑、压抑的心理。

四、职称难升,待遇难上

由于辅导员的性质及工作任务决定,其工作成天围着学生转,忙于有关学生的大小事务,导致其时间有限,精力不够,没办法参与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学历,很难在管理工作、教学、科研上出成绩,职称评定相当困难,许多辅导员是初级职称,中高级职称甚少。而对于高校提干,又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辅导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专业教师又毫无优势可言。基于这些情况,导致辅导员职称难评,职务难升,成为高校队伍中职称、职务双底人群。至于待遇,若不遇上英明领导,职称职务双底必然导致待遇低下,社会认可度低下。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辅导员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辅导员减负就显得刻不容缓。各高校要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把辅导员主要工作回归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面;要确保合理配置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防止“子多伤母”现象发生;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改变“学生工作可有可无”和“学生工作是消防队”的思想,把学生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努力解决辅导员职称难升,待遇难上局面,要为辅导员单独设定评聘比例,单独确定评审条件,单独进行评审,要合理调整校内奖金分配办法,确保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本校同等层次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或略有上浮;要定期安排辅导员接受心理咨询及各种学习培训,引导其正确调整心态。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必要性;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43-02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备及时处置各类学生事务或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并将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落实到位。可见,高校辅导员是否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对加强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一、执行力和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内涵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也即团队或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对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能力,是长期战略、工作计划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从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可以将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概括为: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具备准确掌握和理解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和制度,深入透彻领会学校工作要点,及时有效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决策,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擅于处理各类学生事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影响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实是,一方面很多高校既不能为辅导员的进修或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又不能为辅导员提供宽裕的晋升空间;另一方面,辅导员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生事务上,在职称晋升所要求的科研、立项、论文等硬性指标面前压力巨大。这样的困境使得很多辅导员丧失了终生从事学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频繁,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职业化和专业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大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抱着对辅导员工作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中去的。但随着工作任务的展开,工作年限的增加,琐碎、繁杂的学生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将这些年轻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占用,将刚刚入职时对工作的新鲜、热情、好奇和探索欲望消耗殆尽。再加上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政策迟迟不能落实,导致职业倦怠心理会很快形成。在职业倦怠心理影响下,必然会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出现简单应付、流于表面的工作状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辅导员执行力的极大弱化。

(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缺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认为:社会群体会依据自身对社会的贡献来渴求人们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1]。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着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非常渴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能作为专任教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不仅要履行管理学生的职责,还要随时完成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布置的工作,但等到学校评奖评优时却往往忽略了辅导员的存在。因缺乏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职务,辅导员在他人眼中就是学生的“大保姆”和“勤杂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长此以往,高校辅导员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为自己的前途担忧。降低了工作热情,丧失了工作效率,执行力就无从谈起。

(四)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工作从实践上看,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烦琐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普遍存在着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能够客观和准确地为辅导员进行培养、使用、分配、调整、晋级和续聘等提供有效的依据,辅导员的考核存在着复杂性和难操作性,要完全做到科学、规范、有效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这就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投入与物质回报和同校的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高校不能对辅导员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也没有有效的物质激励,辅导员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尊重,怎么可能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

(五)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目前学生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这些学生身上独有的性格特质使得学生工作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再加上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使得辅导员工作向着多元化发展。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更加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更多自由的、开放的、广泛的、全面的信息和知识。网络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容易使大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缺乏与人的情感交流,容易引起自私、冷漠与非社会化[2]。这就很可能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失去主动权,进而影响辅导员执行力。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时效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执行力作为一种能力体系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时效性,就是执行力的快捷、准确、冷静和机敏;二是实效性,就是执行力的效率。如果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低,那么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工作经常延误、完成质量降低、完成效率不高,导致政策、方案、计划无法落实,不能完成,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只有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才能增强高校辅导员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将高校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得以充分彰显。

(二)提高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工作的成效。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过程就是培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过程,是培养辅导员具备准确判断、机敏变通、冷静应对办事能力的过程,是培养辅导员掌控全局能力的过程。高校辅导员通过提升执行力将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三)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国内学者将观念力、理解力、控制力、协调力、服务力和创新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六个维度[3]。观念力强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和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政治道路;理解力强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控制力强才能将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充分运用到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指导上;协调力强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服务力强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创新力强,才能不断迎接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新挑战。可见,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对于全面改善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高校学生工作长稳发展的需要

执行力的核心就是要求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并将正确的事做好。当学校决定执行某一个有效目标时,辅导员作为针对此项任务的具体决策者和执行者,是起着纽带作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就是为了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正确实施各项决定,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的执行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高校辅导员拥有强大执行力,才能在大学生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发挥应有的效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生工作才有可持续、长稳发展的可能。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两点对策

(一)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要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享有同等的培养机会,激发出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辅导员开辟出路,为辅导员搭建发展平台,稳定辅导员队伍,激发辅导员活力。二要健全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同时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工作范围,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三要健全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奖罚分明,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执行热情。四要健全科学的培训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五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坚持政策制度的稳定性,降低政策制度执行的操作难度,注重工作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注重信息沟通。

(二)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理论水平

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辅导员自身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要做到无论是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都应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要做到用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是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迈进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具备的素质能力。只有高校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全面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

[1]余钦.基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39-40.

第11篇

一、界定辅导员职责最高限度的原则

对于辅导员职责最高限度的确定,可以依照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辅导员承受性原则。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职业是神圣的,但辅导员本身也是普通的人,而不是机器。我们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但也应顾及他们的身心承受力。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的界定是在充分考虑辅导员在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承受程度。在最大承受范围内,辅导员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勇敢地承担责任,热情地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一旦超出最大的限度,辅导员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身心疲惫,甚至导致患病。

第二,教育有效性原则。教育工作的目的明确而且比较追求效益。所谓“有效”,是指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辅导员承担责任的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效益是有效还是无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一般地说,辅导员在掌握有效教育的策略和技术的基础上,在责任最大限度范围内,承担的责任越大,教育的效益就越大,反之越小;而超越最大限度范围,承担的责任越大,教育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变为低效甚至无效。有利于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是界定辅导员职责最大限度的根本原则。

第三,教育合法性原则。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了辅导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辅导员责任如果无限增大,是不能够带来社会认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合法性的作用。合法性就是社会对于责任的限制,没有社会的支持,责任再多也无济于事。辅导员最大限度的承担,必须尊重合法性原则,不能一味地追求责任的简单增大而随心所欲。

二、目前由于辅导员职责限度不明所带来的问题

1.辅导员受到多方领导,工作繁重

由于目前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最高限度未有明确规定,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对上面临多重领导,如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学院领导及学院党委等。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同时向多个领导部门汇报工作;而另一方面,各个领导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往往是依据本部门的性质和惯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综合考量。这就不可避免地е赂ǖ荚泵媪俟ぷ髟推的现象。而且,由于各个部门均能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的要求质量、截止日期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所以,辅导员面对扎堆的工作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协调。

辅导员对上受到多方领导,对下则需要承担各个模块的工作内容。除了辅导员本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学生资助、学生就业、学生党建、团总支建设、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及心理健康等模块的内容。在一些较大的学院,往往是一名辅导员对接一到两个模块。而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学院,由于辅导员人数少,一名辅导员往往要对应四到五个模块。虽然单个模块的工作量并不大,但是累积在一起则会让辅导员感到疲劳。如果再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甚至会对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及各个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使得辅导员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很难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

2.限制辅导员自我提升空间

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高校辅导员应当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但是目前因为对于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没有明确,辅导员几乎对各级领导部门的任务以及所有学生模块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对每项工作投入精力的必然结果就是精力的分散,无法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实践,更加难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从辅导员自身来说,为了晋升和评职称,他们需要努力做研究、写论文、做课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研究。而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从通知、召开会议,到党员发展、个别谈心、组织活动等,都需要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同时,辅导员工作又是“良心活”,真正对学生有助益的工作往往无法进行考核。辅导员往往面临两难选择: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大量劳心劳力却工作成果不显著的日常工作上,还是牺牲日常工作的时间,将精力用在提高学历、研究课题等成效显著的事情上。

3.学生工作质量下降

责任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而根据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责任的无上限规定,使得辅导员的责任心无法凝聚。

面对烦琐的日常工作、多个领导部门的指挥和任务安排、有限的晋升渠道以及较低的社会地位,会使得辅导员自身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否定,部分辅导员会失去工作的热情。对于本职工作,他们消极应付,只希望工作中不要出现大的纰漏。而他们的主要精力则放在校外兼课和其他生财之道上,从其他方面去寻找成就感及工作的意义。而这些辅导员的行为又会对年轻的辅导员带来错误的示范,由个人的责任缺失扩大成为一个团队的责任缺失。其不仅会造成学生工作质量的下降,也会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三、如何规范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

1.学校应依据承受性原则来确定辅导员工作内容,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

辅导员职业是神圣的,但辅导员本身也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但也应顾及他们的身心承受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领导面前是“办事员”,不论公事私事,只要领导要求都必须完成。在学生面前,辅导员有时成为学生的“保姆”“心理疏导员”“警卫员”“护士”。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了严重依赖,学校也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学生出现突况,辅导员都会受到处分,并在评优考核中遭到一票否决。

然而从辅导员本身的核心责任来看,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成为学生的“保姆”,而是成为指导者和辅助者,当学生出现疑难和困惑时,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们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提供辅助手段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校不应把学生的一切交给辅导员,而应当确立辅导员的“辅助”和“指导”角色。

2.各职能部门应依据有效性原则统筹安排任务

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也缺乏实际考量,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学校对于大学学工系统的工作计划在时间和内容上要严格把关,避免内容重复和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同时,对于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各部门的活动应当列出时间清单,给辅导员提前准备的时间,不仅可以方便辅导员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同时也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3.教育部门应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构建责任实现的动力机制

要确定辅导员责任的最高限度就必须先确定辅导员在高校所扮演的角色。辅导员不应当成为学生的“管家”与“保姆”。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也能减轻辅导员工作上的压力。当学生自主管理出现问题时,再由辅导员出面进行协调。

辅导员从其身份上来说,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然而辅导员和普通的行政管理岗、教师岗、科研岗都有较大差别。首先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课时量进行了限制,另外对辅导员上课的内容也做了限制,只能够上国防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n程。即便是如此,大多数的辅导员还是处于无课可上的状态。同时,为了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不仅不能成为专业教师,也不能转到普通的行政岗位。辅导员明明具备双重身份却被定在了辅导员的位置上无法调动。

辅导员的身份有其特殊性,如果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和积极性,就应该将辅导员岗位与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岗位等系列并列,单独设立辅导员岗位聘任规范,建立独立的晋升通道,形成多个等级、职业化的发展梯次,让辅导员潜心于专业工作,在岗位奉献、成才、发展。

4.提高辅导员待遇与话语权

这里强调的提高待遇并非是仅限于经济待遇。辅导员在高等学校中,不像普通老师那样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课题项目。一位刚入职的辅导员和一位刚入职的教师,他们的工资相差不多。但是由于教师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用于研究和学习,五到十年之后,教师往往能评上副高职称。而辅导员则难以进一步提高。这样造成的心理落差,对日常工作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要想稳定辅导员的队伍就必须让辅导员和高校教师一样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目前对辅导员的考评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评定。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辅导员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也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掌握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所有的话语权都掌握在领导部门手中,使得他们对辅导员的地位和身份不够重视。而对学院和学校学工部门的考核又掌握在更高一级的学校管理层之中。这样导致的问题往往是学院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忽视下级。

如果高校辅导员也能在学院以及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考核中拥有发言权,辅导员的地位也会随之升高。辅导员也会从高校管理的实施者变为高校管理的参与者,对辅导员履行其职责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专业化素养;管理与服务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经历了五十多年历史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也开始由单纯的管理工作向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拓展,学生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除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辅助员之外,还有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之外的专职辅导员。学生的思想劳动和生活的教育与管理,校内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操行评定,家访等社会联系工作等都少不了专职辅导员的辛苦努力,上述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以正常有序的进行。可以说,专职辅导员是学校的剂和调色板,在学校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1961年,经中央庐山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纪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室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高校近些年来制度改革,专职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既是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对专职辅导员特色教育的理解

(一)专职辅导老师职责和功能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辅导员还没有出现专业化或分工很细的分类,从业人员也相当不稳定。一般意义上的高校辅导员包括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青年教师兼辅导员、研究生助理兼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长辅导员几种类型。随着近些年来高校制度改革、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对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逐渐被各高校所重视,有些高校在学校层面或院系层面设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对专职辅导老师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高校应加大专职辅导员培训力度,对不同类型院校进行分类指导,特别要适当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机会。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必须首先明确专职辅导员的职责和功能,进而从职责和功能的需求出发,对专职辅导员提出专业化培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功能:

1. 负责本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和生活的教育与管理,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制定并实施班级工作计划,做好班级工作总结。

2. 运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逐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文明班集体。

3. 负责班级早读、晚自习等出勤率及纪律,保证本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会同任课教师,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指导并帮助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协助学院贯彻体育与卫生工作条例。

5. 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在有关部门领导下做好学生的奖惩工作,处理好本班级的偶发事件。

6. 做好家访等社会联系工作,配合学校开好家长会,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对班级工作的支持。

7. 联系、邀请任课教师共同商量班级工作,协调各学科关系,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二)管理意识

专职辅导员教育管理内容包括青年学生的一般性、常规性教育管理和多元素、深层次的引导帮助。要求辅导老师不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还要以专业化的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引导并且逐渐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态度决定一切”的工作理念,有效的与学生沟通,热爱学生,并且以身作则,公平公正,树立精细服务、精确管理、精心育人的服务意识。同时端正辅导员自身工作态度,坚持“白金法则”和“黄金法则”的待人处事原则。

(三)服务意识

专职辅导员应力求做到真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提高从业的认知能力、技能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人格素养等多方面能力。

二、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

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提升相结合、普遍与重点相结合的积累过程。在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中,要科学合理的减轻、减少辅导员的非专业化上作的工作量,侧重于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这既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出路,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最有效的帮助。

(一)专职辅导员职业素质专业化

1. 政治素质

辅导员是党委委派的高校基层政治工作承担者,核心任务是做好学生的政治工作,确保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而政治性是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专职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思想上的益友、道德上的楷模,思想政治工作是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内容。专职辅导员也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1)专职辅导老师应该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党的各项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2)专职辅导老师应该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政治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辅导员工作的好与坏,将理论变为推动实践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专职辅导老师的政治素质。

(3)专职辅导老师应在工作中注重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风范和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

2. 心理素质

专职辅导员工作具有复杂性、繁琐性,而且工作中会不时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和危机事件,这都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和磨练,在工作中学会自我控制和适时转换,时刻以饱满的热情面对问题、解决危机。

3. 业务素质

作为专职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多学习,多了解,取长补短,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心态”。同时通过日常的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素养。

4. 专业素质

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艺术学等)。

(二)专职辅导员职业行为能力专业化

1. 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指组织者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的水平高低。专职辅导老师的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评估计划的能力。专职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绩效。

2. 沟通交流能力

专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发挥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是辅导员把握信息、行使职能、做好工作的关键。专职辅导员每天都会面对许多不同的事情及突发状况,可以说每天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专职辅导员工作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专职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沟通时要注意语言运用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往往会在无意中出口伤人,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平等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真诚是沟通的桥梁,双方以诚相待,彼此建立信任感,结成深厚友谊。

最后切记师生沟通交流过程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替学生出注意、想办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想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变“授之以鱼”为“受之以渔”,

同时也避免了谈话过程成为教师替学生操心、担忧,而学生无危机感的情况。

3. 辨别决断能力

现代生活日益复杂化,学生的生活环境及面对的事务日益复杂化,直接导致专职辅导员工作也日益复杂化。要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面前依然很好的开展学生工作,需要专职辅导员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专职辅导员的辨别能力直接体现为辅导员对事务辨别的准确性以及辨别速度。辨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有针对的进行辨别能力的训练。一个好的专职辅导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开展的绩效。

面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和危机事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处理。专职辅导员的决断能力体现了专职辅导员对事态和局面的掌控能力,坚决、果断、干练的处事风格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建立自己的威信,增强专职辅导员教育工作对学生的说服力。

4. 创新能力

在高校迅速发展、呈现多元文化的今天,学生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的专职辅导员,要通过创立新的教育模式、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创新的实践等措施切实提升学生工作的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专职辅导员创新能力的构建应该从推动学生工作开展以及取得工作实效上去考量,包括工作中的创新意识、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能力、加强创新的实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瑜.论高校辅导员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J].文教资料, 2007年27期.

[2] 金轶皓.如何提高辅导员沟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2期.

[3] 翁铁慧.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工作实践指导[M].中国福利出版社,2004年版.

[4] 杜娟.高校辅导员职业行为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大学生校内校外的活动呈现多元化特征,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辅导员的任务更重。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减少管理过程中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活动,追求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文章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1.精细化管理模式建设注意要点

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对精细化管理有科学认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重视细节与过程的管理活动,但不等同于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高校辅导员有其自身工作,其工作内容复杂、琐碎,高校学生的活动类型多,需要关注的事项多,但并意味着辅导员需要抓住每一个事件,关注每一个学生做的每一件事。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有其独立的思维评判、行为能力,会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辅导员需要抓住高校学生的重点,抓住群体的共性问题,提高工作的可行性,实现各个环节的细节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才能发挥最佳的精细化管理效益。其次,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以借鉴,按照“管理规划执行实施效果反馈措施完善管理规划”这样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不断发展、改进、完善,辅导员需要有信心不断完善发展管理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管理时,需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有层次、分类别的教育目标、管理措施。

2.精细化管理模式

当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管理目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三类。针对不同的目标,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策略需要紧随时代而变化。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过去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已经比较落后了。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尊重其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塑造,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杜绝乏味的说教方式,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个体现状,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关心、尊重、理解少数民族学生,鼓励他们,重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实现群体的和谐发展;坚持课外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热点,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应该是有重点地抓,就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问题,如心理健康、就业择业、日常学习状态、体育健康等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就业教育等课程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课程的内容、手段、教学方式。如开展就业教育r,可开设创客教学课堂,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创客活动提供硬件条件。如建设工作坊过程中,感兴趣、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可购买小型的3D打印机。鼓励大家开展注入船模制作、3D建模等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重视与学生会各组织的联系,重视发挥班干部、学生干部的作用,统筹志愿者服务、学生运动比赛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融入这些活动之中。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微信等手段,开发与学生、学生干部实时沟通的频道,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制定下一阶段的学生辅导工作计划。

3.小结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太受重视,许多辅导员工作都由专业人员担任,辅导工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因此需要自上到下重视这项工作;辅导员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融入学生生活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静态考核;动态考核;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第一线,是最直接和最经常接触学生的人。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同时也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有此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呢?当前很多高校辅导员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考核主体单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核缺乏、考核不能反映时效性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国内研究多是从定性角度对辅导员考核进行理论研究,可操作性不强。

辅导员考核,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更是一个标杆。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及时梳理,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成长的快乐。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考核体系》为例,改体系将工作计划与考核相结合,有效的建立了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提出和建立了以重视深度辅导,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方面构成的考核制度。

一、当前静态考核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考核体系目前主要采取静态考核的方法。那么什么是静态考核呢?所谓静态考核, 是指凭靠档案材料、纸质及电子存档及部分记录来考核辅导员的方式。静态考核方式的弊端是:1.评价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上级主管部门。静态考核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需要查阅相关纸质材料和相关工作档案的,而进行查阅的部门往往是辅导员的上级主管部门。但是辅导员有很多相关的工作对象的主体都是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及评价反馈应当由生主体来直接进行。2.大而全不能突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现行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考核体系》非常全面,从推优入党到就业创业,从迎新军训到毕业离校,从心理咨询到深度辅导放放面面都涉及到、考虑到。但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突出不明显,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重要就是要抓住课堂和宿舍,与学生交流交心。而这些方面又不能简单单一的依靠纸质材料和记录来反应反馈,反馈出来的也不具有时效性。3.不能与时俱进, 增加新的工作技术和工作方法。尤其是现在都提倡互联网+的时代,应当在辅导员的考核中应用新型技术。不断的用新技术进行完善和补充辅导员考核体系。例如乐调查平台,是在线自助调研软件平台,用户可以在乐调查编辑在线调查问卷,采集数据,问卷,数据分析、复杂的报表生成,并可直接生成PPT报告,是调查和数据采集的一站式平台。4.不能适应新学生的特点。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都是“95”后, 所谓的95后大学生,身上确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成长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沟通、消费方式都与以前不一样,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喜欢在网上意见。同样的辅导员考核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查,应用他们能够真实反映意见和广泛参与的手段。5.统计复杂, 不能借助在线网络手段。统计的复查性,和统计报告的不全面性都制约着静态考核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但是如果是动态考核,尤其是结合互联网的动态考核,这些都转变成了优势,能够实时查看全面统计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告。

所以应该采取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 并以动态考核为实时督促的方式来进行辅导员考核。本研究将探索将日常动态工作与考核相结合,通过构建时效性强的辅导员动态考核来补充原有考核体系,确保辅导员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辅导员动态考核体系的具体做法及其优势

2.1 辅导员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辅导员动态考核体系是以辅导员日常工作完成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实时考核体系,构建适应新常态下的辅导员评价体系。辅导员动态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辅导员平均每月走访学生宿舍的次数, 辅导员平均每学期单独与学生的谈话次数,辅导员平均每学期召开年级大会的次数,辅导员平均每周查课的次数,辅导员是否能够利用有效手段及时、准确的通知和布置相关工作,辅导员是否能够关心特殊学生群体,辅导员是否能够及时关注班级、学生动态等多项指标为一级指标的多因素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随时增加新的工作技术和工作方法。比如,慕课,微视频,沙盘推演。调查的媒介是由纸质核变为为在线网络考核, 节省学生填问卷和统计数据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2.2 辅导员动态考核评价标准

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内容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很难用直接反应出来,辅导员工作的模糊性和隐形决定了辅导员考核的复杂性,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实施可行的、易操作的动态考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施辅导员动态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辅导员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与筛选,制定了考核评价标准,抽取重点的几项工作进行考核, 突出了重点工作,由于是初涉该方面的研究,在内容设计,权重标准制定上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能与同行共同研究,制定出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量。同时反馈和评价的时间上,由原来的每年考核一次,变成每月考核一次, 及时发现辅导员工作中的问题, 进行改进。

2.3辅导员动态考核的优势

动态考核,对于管理者和辅导员来说,是一面镜子,是一把尺子,更是一个标杆。首先,动态考核是一面镜子。通过动态考核,职能部门和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纠偏措施,确保计划和目标的最终实现;能够进一步了解每个辅导员的状况,发现其长处,指导其改进不足,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其次,动态考核是一把尺子。通过考核,辅导员能够对照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对自己的工作经常进行衡量,明确哪些是重点工作,哪些是一般性工作,哪些是特色工作,什么时间段应该做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做等等,从而使辅导员的工作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动态考核是一个标杆,通过考核,可使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任务及要求,从而明白工作的意义,可了解自己的弱势和长处,从而有意识地改进和完善自我,并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生涯。同时,通过考核结果,可看到个人的价值并享受成就感,同时能够在辅导员之间形成竞争机制。

第15篇

关键词:辅导员;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文化知识

高校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种特质,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还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去努力满足社会对所承担的角色提出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

一、辅导员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基础

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所以深厚的政治素质是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政治上,辅导员的政治态度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辅导员只有以身作则,政治立场坚定,才能教育周围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善于抓住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利用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例子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深刻的道理,识别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

二、辅导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辅导员的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辅导员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示。尤其是当今的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辅导员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协调、去感染。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爱学生的同时还需要思想与智慧,因此辅导员要广用赞语,巧施批评;要尊重信任,不必事必躬亲;要放下师道尊严,虚心向学生学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辅导员只有真心去爱每个学生,才会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爱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是学生爱老师,而且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爱,以及使学生学会爱他人。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既要把他们当学生,更要把他们当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辅导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有的可能涉及价值观、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政治立场等。有人曾经说道,辅导员要从《六祖坛经》到琼瑶都看一遍,的确,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职业规划等学科知识,只有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没有障碍,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才能从心里认定你就是一名老师,而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要管着我的无聊人士。

既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要育人,在思想上服人。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有内在的潜质,还要有外在大方得体的仪表和行为。辅导员应注意生活细节,这些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四、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主要任务之一,辅导员自身最需要成为一个心理调节师,一个幸福的行者,一个快乐的智者。辅导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人格、积极心态、稳定情绪、自信自强等。但凡优秀的辅导员都能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意,能体会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发生不断进步的改变,所以每天都很快乐。遗憾的是很多辅导员都没有用心去体察和感受,使得工作成了一种单调重复的机械操作。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当下许多辅导员感到工作乏味,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做一个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不仅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好处,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极其有利。

五、辅导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要与老师、学生、干部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合力的作用,有效地依靠班集体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和管理好班团骨干力量,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辅导员必须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胜任学生工作的全面手。

2.观察预测能力。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前瞻性地预测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工作未雨绸缪。

3.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其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富有哲理、严谨深刻又不乏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信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文字表达能力,是不仅能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还能写专业论文,进行学术研究等。

4.开拓创新能力。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变,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不断出现,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实行隐形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5.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辅导员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引者、品格塑造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也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故辅导员工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还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品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