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厅堂建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录播教室;音质;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64―03
科技的进步,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大,促使全自动录播技术日渐成熟,各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的数量亦在逐步增多。但多数学校全自动录播教室是在既有教室环境基础上进行建设,只是设备的罗列组合,而忽视对全自动录播教室声、光、像、电的设计,运行效果欠佳,事倍而功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所有高品质的厅堂环境设计,必需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计算机模拟、频谱分析、建筑物理设计和最终的系统集成与测试,保证其性能指标的一致,以期达到:听觉上实现建声效果好、声压级高、恒定指向、音质优美、悦耳动听;视觉上无盲区、色彩还原好、图像清晰、传输质量稳定可靠”。[1]
考虑各学校资源配置、承建部门话语权重以及技术手段参差等因素,结合多年多媒体教室建设经验,以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例,就全自动录播教室音质设计谈谈想法和做法,抛砖引玉,或对诸同仁当前工作有所帮助。
一 使用要求
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录制、直播、点播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多媒体教室。学校主要应用于教师精品课程讲授信息采集,要求现场语言清晰,演播音质悦耳。
二 建筑概况
根据学校指定的范围,我们选用不临街、尽可能远离噪音源、长宽高尺寸适度的教室。
教室为矩形正方体,长12米、宽7.8米、高3.5米,墙体为空心砖砌水泥砂灰硬墙,大白压刮处理,一侧大面积单层双玻中空塑钢窗,相对的一侧前后各有两扇木门,总表面积162.9平方米,总体积327.6立方米。
三 设计依据
依据现有国家标准、规范,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实际情况进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37
《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GYJ25-86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GB/T4959-1995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规范》 GBJ76-8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声系统设备互联的优选配接值》 GB14197-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GB/T14476-93
四 设计指标
为了保证语言清晰,根据设计规范,结合教室体型,设计指标定为:
1 中频混响时间0.9±0.1s(500Hz),低频允许20%提升;
2 背景噪声≤25dB(A)(不计入外界噪声传入的情况下);
3 声均匀,避免声聚焦、颤动、反馈等声学缺陷。
五 工程内容
建筑声学设计是满足系统功能和音响效果的基础。一个好的设计能够将音响设备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针对全自动录播教室的特殊性,认真把握噪声控制、音质设计两大声学设计内容,尤其注意整个工程中的关键――音质设计[2]。
1 噪声控制
东北地区春秋比较凉爽,八月伏天又是暑假期间,基于此种自然天气和经费预算,全自动录播教室没有设计空调;选定的房间是在用的普通教室,其建筑结构又不能改变。因此,根据拟定的设计指标,慎选照明电器以及投影机等其它设备,采用皮革包门,双层窗帘,并将天花板增加一层防火吸音板吊顶等方式降低现场噪声。
2 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是建筑声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内容包括下述几方面。
(1) 确定体型和体量。
教室的长度决定学生能否听得清又看得清,宽度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足够的净高则能保证良好地实现声扩散,而其体积和每座容积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声聚焦、声颤动、声反馈、声阴影等音质缺陷。所以在甄选确定教室位置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勘察并出具专业意见。
(2) 设计足够的响度
全自动录播教室主要用以语言扩声,人正常讲话的声音大约是60-70dB,其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中频。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听到响度适中的声音,同时考虑多媒体授课音频文件的播放,基准声压取90dB作为计算依据,并为环境噪音留下余量1-3dB,设计的额定扩声声压级P额=90dB+(1-3)dB。下表为全自动录播教室扩声系统声学特性参考指标。[3]
(3) 保证均匀的声场效果
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声场的均匀度,否则由于声场的不均匀,有的地方声压大,有的地方又较小。实际工作中通过装饰工艺和音箱位置、俯角及功率分配达到均匀的声场效果,各点声压级差值控制在8dB以内。教室的后墙以及窗户相对的一面墙使用质感涂料处理,肌理质感明显,对声扩散经济有效;前置音箱吊装在天花板上,略微向后场倾斜等等。
(4) 设计适度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是大家最熟悉的技术指标,一般情况下,50ms以内的近次反射声有助于加强直达声的响度,改革语音的清晰度和亲切感。混响声是声源产生的自然混响声。混响时间与音源无关,是教室内声音特点的一个客观量,取决于教室容积、内表面吸声量。根据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要求,设计混响时间指标为0.8-1.0s,虽是语言录音为主,但也不可将取值设定较小,以期利用混响器加大混响时间,这样做破坏了教室空间恰当的“堂音”,反而不能产生优美的自然混响效果。工程中采用塞宾公式T=0.161V/(S*α)(T:混响时间,V:总体积,S:总表面积,α:表面平均吸声系数),统计好各种材料各自的面积,查取它们在500Hz的吸声系数,计算出混响时间并与设计指标相比较,若差距较大,就要考虑减少或更换某些材料,然后进行再计算,直到满意为止。
(5) 声学缺陷的避免
声学缺陷带来的扩声效果不佳,不能一味地笼统说音响效果不好,全部归因于设备,其实他们都应该属于声场的范畴。对于声颤动、声聚焦、声阴影等问题,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合理设计,均可以避免,唯有声反馈的前期预防比较困难,而全自动录播教室应用中又非常重要。实际中如果声场比较均匀,没有声聚焦,扩声增益不大时声音反馈不容易发生,但是在工程结束前,能借助仪器进行检测更好,否则必须利用设备反复调试,来弥补声场的不足,避免声反馈的发生。
(6) 声压级的计算
声压级的计算目的不仅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可行的工程电声参数,以利于安全、正确地使用设备,创造健康、卫生的听音环境,同时,还给音响工程中的电气设计提供依据,为设备选型提供参考。[4]
实际工作中选取已确定的“基准声压90dB”,根据公式P=P额+6L(P: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L实际扩声范围平均听音距离)计算出音箱在1m处需要提供的声压级,就是电气设计和设备选型的依据。
至此全自动录播教室的音质设计结束。工程竣工验收前,对音质设计进行了主观评价:利用《评价用节目源》,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客观地作出鉴定,结果十分满意。
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设计方案是需求目标的确立,是施工质量、设备选型的依据,是系统工作运行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5-10.
[2] 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2002.(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2007.(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建筑现状,文章对广东地域建筑进行了介绍。首先从定义入手,对其地域建筑类型进行介绍,再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平面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复兴地域建筑的观点。
引言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广东,背靠五山,面向大海,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介入,又使得广东地区的文化趋于开放和兼容,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与本地区自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的建筑类型,即广东地域建筑。
1.定义和类型
1.1 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 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 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 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 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 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 无可否认的是, 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 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琳. 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凌世穗. 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 建筑学报, 2002. (9).
[3] 蒋伯宁. 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 建筑与环境, 2007. (1).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消防电话,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人们为了及早发现和通报火灾,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安装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自动消防设施。广州某综合办公楼,高52.5米,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第一层作为商场,二到十三层作为办公用,顶层为电梯层。本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依据规定属一级保护对象,采用集中报警系统。下面谈谈该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1.火灾探测器
1.1火灾探测器的设置部位
(1)敞开或封闭或楼梯间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每隔2~3层设置一个火灾探测器。(2)前室(包括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和走道应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特别是前室与电梯竖井、疏散楼梯间及走道相通,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更容易聚集或流过,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必经之地,故应装设火灾探测器。(3)电缆竖井配合竖井的防火分隔要求,每隔2~3层或每层安装一个。(4)电梯机房应装设火灾探测器,其一电梯是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二电梯机房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其三电梯竖井存在必要的开孔;其四在发生火灾时,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容易威胁电梯机房的设施。为此,电梯机房设置火灾探测器是必要的,电梯竖井之顶部也宜设置火灾探测器。(5)高级办公室、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室、商场营业厅、走廊等。
1.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要求
1.2.1一般规定
①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感烟探测器。②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或部位,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③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火焰探测器。④对火灾形成特征不可预料的部位或场所,可根据模拟试验的结果选择探测器。论文参考。⑤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场所或部位,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1.2.2点型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下列场所宜选择点型感烟探测器:①饭店、旅馆、教学楼、办公室的厅堂、卧室、办公室等;②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电影或电视放映室等;③楼梯、走道、电梯机房等;④书库、档案库等;⑤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场所。
1.3选择结果
本工程采用二总线制的模拟量智能型火灾报警联动系统。系统通过编码底座将各类报警设备及联动模块并接于二总线上,报警或故障信号通过二总线输送至报警控制器,并在消防控制室设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在本建筑内,除厕所外,各处均设置探测器,其中电井每层均设一个感烟探测器,楼梯每三层设一个感烟探测器,一层制冷机房、水泵房设感温探测器,其它场所均设置为感烟探测器。
1.4火灾探测器的设置数量和布局
火灾探测器的设置和布局要科学、合理、经济,做到既能有效探测火灾,又可节省火灾探测器的数量。设置火灾探测器时,应满足下述条件:(1)探测区域内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只火灾探测器;(2)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以及安装间距应符合规定。(见下表)
论文摘 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也必然导致其建筑风格的不同。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不同时期的人文艺术特点。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具有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一种视觉元素。对其建筑风格中人文艺术元素的探讨,应用,发扬,能很好的体现贵州建筑的特色,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贵州省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分别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建筑等。以下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
(一)风雨桥,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自然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河上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上建有长廊和三座鼓楼,均用小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又称风雨桥。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俗称桥上鼓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与鼓楼建筑形式相同,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鸾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奇异兽,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对联,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二)鼓楼,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节比,构成侗寨特有风光,特别是鼓楼花桥建筑,无论多浩大的工程,整个建筑都不用一钉一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侗族工匠不愧为“神奇的建筑师”。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吊脚楼,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四)石板房,以安顺一带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与特定的喀斯特地区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就地取材、用石料为主构筑房屋,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石板房的堂屋及两侧间均有楼板,门有朝门、大门、小门、后门和耳门之分,除大小门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条为棱、石枋为框。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贵州少数民族当中的建筑中,融合了大量的一些人文艺术元素,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等,其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的平面构成当中的许多知识,如重复、渐变、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建筑设计当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把底层架空,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 ,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平面构成元素也极其丰富,这些平面构成元素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这里有侗族鼓楼立面的逐层渐变、村间邻里交通道路上鹅卵石的发射构图以及密集构成等都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件有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就能很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寻求发展契机,能使设计师们利用这些传统的民族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这样的设计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族特色的人文艺术特征。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文化宝库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他们的建筑,是他们人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秉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元素为,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这些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注入到设计师头脑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也是我们立足于国际化建筑设计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论文摘 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也必然导致其建筑风格的不同。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建筑反映不同时期的人文艺术特点。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具有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一种视觉元素。对其建筑风格中人文艺术元素的探讨,应用,发扬,能很好的体现贵州建筑的特色,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贵州省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分别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建筑等。以下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
(一)风雨桥,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可避风雨,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桥梁结构精密,坚固耐久。过去,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自然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河上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桥上建有长廊和三座鼓楼,均用小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又称风雨桥。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俗称桥上鼓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墩上,五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有葫芦宝顶,宝顶下有如意装饰,与鼓楼建筑形式相同,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鸾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奇异兽,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廊宇内侧檐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对联,其余柱子髹涂朱漆,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二)鼓楼,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结构严谨。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层,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为一正方形厅堂,宽约二三丈见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设座,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节比,构成侗寨特有风光,特别是鼓楼花桥建筑,无论多浩大的工程,整个建筑都不用一钉一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侗族工匠不愧为“神奇的建筑师”。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吊脚楼,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转贴于
(四)石板房,以安顺一带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与特定的喀斯特地区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就地取材、用石料为主构筑房屋,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石板房的堂屋及两侧间均有楼板,门有朝门、大门、小门、后门和耳门之分,除大小门为木枋、木框、木心外,其余常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条为棱、石枋为框。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以线条和图案为主,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贵州少数民族当中的建筑中,融合了大量的一些人文艺术元素,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等,其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的平面构成当中的许多知识,如重复、渐变、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建筑设计当中,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把底层架空,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 ,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平面构成元素也极其丰富,这些平面构成元素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这里有侗族鼓楼立面的逐层渐变、村间邻里交通道路上鹅卵石的发射构图以及密集构成等都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件有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就能很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寻求发展契机,能使设计师们利用这些传统的民族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这样的设计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族特色的人文艺术特征。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文化宝库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他们的建筑,是他们人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秉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元素为,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这些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注入到设计师头脑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也是我们立足于国际化建筑设计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剧场声学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混响 亲切感
是什么造就了1个良好的剧 场声学环境?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1个好的剧场,不但在客观上要达到1定的硬性指标,还要让观众们在主观听觉上认可。客观存在的剧场声学环境会对主观评价造成1定的影响,但却不能影响全部。
主观评价
影响主观评价的方面有很多,例如个人生理条件所决定的听觉敏感程度、是否从事与音乐相关职业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个人不同的喜好等等。
主观评价所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剧场里语言的可懂度、声音的清晰度、亲切感……等等。在我们本次的调研中也有关于对剧场声学环境进行主观评价的内容——在教室中播放以下剧目:
第1段:《塞维亚的理发师》,1988.6录制于波隆纳剧院
第2段:《魔笛》,录制于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第4段:《胡桃匣子》2002年现代版
第5段:1段民乐录制于保利剧院
这些剧目均在不同的剧院里录制而成,我们将每1段分别播放,每段播放时间在30秒以上,使人耳能够对音响产生适应,从而做出评价。
客观评价
对剧场声学环境的客观评价也包含许多方面:
该标准对剧场中的最大声压级、传输频率特性、传声增益、声场不均匀度等都作出了规定,我们所调研的保利剧院各项条件都到达了国家规定的1级标准。
2. 混响可调时间和改变条件:
公式:赛宾公式T=0.164V/aS
T为混响时间;V为厅堂体积;S为厅堂内部面积;a为该面积的平均吸声系数。
影响因素:厅堂内表面面积、吸声系数和厅堂体积
举例:国外剧场(3000多人可容纳)3层,如果演话剧,剧场上方天花板顶端下降,改变体积。顶部材料不变,只改变体积,体积变小,所以混响时间变短,反之亦然。混响时间变长有几个条件,表面吸声系数小,混响时间长,体积变大,混响时间变长。
3. 声场均匀度:国家有1个声学上的指标叫声场不均匀度,是关于平量1个剧院电声或建筑声学好坏的1个基本的参数。国家标准声场不均匀度要低于8DB(+ - 4),例如:在1个厅堂里,在1个地方听是1个响度,换到另1个地方听的时候,声音的位置就掉下来了。这就说明这个厅堂的声场均匀度差。好的听场应该是各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1样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声场不均匀度?有两种方法:1个是建筑上的设计,另1个为控制声音的扩散。例如:有1些剧院在墙壁上做了好多有棱的表面。都是为了声音的扩散,不要让它有规律,让声音充分的扩散开,分布比较均匀。
4. 响度
5. 亲切感:前期反射声,50毫秒以内的反射声,接近于直达声;从距离来讲是17米。两个音源同样到达人耳处如果它们的距离差超过17米的话,人听到的就是两个声音。听众对直达声的要求更多,因为直达声能给人亲切感。矛盾的是,听觉上的亲切感和视觉上的亲切感往往难以统1,例如1层7、8排座位的中间是视觉上亲切感最好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往往听觉上不好。
6. 立体声、环绕声:现在很多剧院做立体声,但比较难。从听觉上来讲是1个等边3角形。两个角放音响,中间位置从听觉上讲是最好的。但剧场做立体声,观众范围太小,可能也就1小部分观众能够听到立体声。另外有1些剧场做环绕声,实际上环绕声这个概念应当是给度比用的,就是现在的度比电影。但现在的演出有时也用环绕声,例如做1些场外声音,鸟叫声、火车声、欢呼声等。为的是出点效果,但剧场做环绕声的意义并不重大。
8.音响系统的调试:保利的音响系统参数在最初的1次调试完成后就封起来不再调动了,比如均衡器、延迟器等,从90年调试完成后就1直封到99年。有些人有概念上的错误,每次演出都要重新调试这些系统参数,其实想要调1次这个参数,至少要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调1个礼拜,要1个点1个点的测试,调出参数了后还要找许多不同的人来做主管听觉的测试,再次修正……才能完成。平常剧场里根据演出剧目的不同和演员的声音缺陷不同,可调的有音量和参数均衡器。1般高档的舞台,参数均衡器分为4段:高频、中高频、中低频和低频
具体介绍1下保利剧院
1.保利的建设、设计和改造:保利剧院的建设是在1984年立项,开始施工,由于当时国家有1项政策:控制楼堂馆所,所以停了3年的工,1991年正式落成,开始承接对外演出
保利剧院的整体设计是由英国作的(包括建声设计),施工的总包方是英国1家主要做机械的公司,灯光和音响两个专业由该英国公司分包给了别家公司。音响分包给了1家香港公司,灯光分包给了英国的兰克.斯全得。
保利剧院最初的声学建筑设计是按照“综合型剧场”来设计的,它的声音设计和建筑声学设计都是非常讲究的。
英国的设计公司最初对保利的设计定位是非常现代的,最早对保利剧院的设计是没有天花板的,只有1个结构顶棚。天花板由黄色的30公分直径的1根根铝管来代替,而且这些铝管不是直线形的,而是1根根波浪形的有造型的。从这些管子上方到结构顶之间的空间里挂着1圈帷幕,帷幕的材料为双层纯毛法兰绒,中间加了两公分厚的超吸玻璃棉(固氨、带胶的),帷幕有电动轨道,可以拉动。通过打开或关上帷幕来改变墙面的吸声系数以控制混响时间。另外在观众席的顶部还有两道对开的帷幕,材料为双层纯毛法兰绒,中间加两公分厚的帆布。理论上设计的混响可调范围为0.5秒,但最后由于施工问题,管子上方的帷幕的电动轨道不能动了,所以最后剧场里的混响时间略短了些,只有1.4秒,做1般的歌舞、综艺节目、话剧都没有问题,但是做纯音乐会效果就不够好。
介绍1些其他剧院的混响时间和调节方法
中山音乐厅的混响时间长1些,大概有两秒。
北京音乐厅以前的混响时间只有1点4秒,听起来很干。现在好像改成了1点9秒,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声学研究所设计的。
如果混响时间太长,声音的层次感会很差,语言的清晰度也差。1978年的工人体育馆的混响时间是5秒,后来做了改动,将顶部的网子中间夹了超细玻璃棉,中心混响时间变为了1点8。
留给大家1道思考题
为什么剧院里的坐椅都要加上海绵软垫?(提示:和混响时间有关)
答案:因为海绵制成的软垫可以吸音,所以它具有“降低空座和满座时混响时间的差异”
另附:保利剧场的简介
保利剧场简介:
舞台机械:保利剧院台口宽14.5米-18米、高6.5米-9.5米,可调,总进深40.5米,可满足各种大型演出的需要。保利剧院舞台部分共分为主舞台,左右侧舞台和后舞台3个部分。主舞台有6块立体式可升降双层电动升降台,它可以从+3.31-3.3米同步或自由升降。后舞台为行走式转台,其模数与6块升降台大小1致,转台直径为15.8米。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简介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主要包括:主扩音系统,返送系统,舞台通讯联络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可变建声系统。
1.主扩音系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扩声设备。
备主要包括:
调音台,Soundcraft K5系列。40路单声道输入模块,4路立体声输入模块,8路次编组,12条辅助母线,10路VCA编组,内设16×10矩阵输出,8个哑音编组。
系统控制器采用BSS Z- SW9088LL NETWORKEDSIGNAL PROCESSOR SANALOGUE I/O 共4台。 MD光盘录音机:TASCAM 301 MKⅡ 2台
DAT数字录音机:SONY 60ES 1台 TASCAM DA——401台
主音箱选用美国JBL VS系列音箱,共33支,功率放大器选用CROWN产品,共23台总功率约20000W。
2.返送系统:固定部分选用 EV HP DX系列音箱,移动部分选用 JBL SR系列音箱,功率放大器采用 BGW产品共10台,返送音箱共13支,总功率约6000W
3.舞台通讯联络系统:主要由舞台监督台控制,具有对讲、呼叫功能,可及时与各控制室联络,通知后台演员候场。
4.视频监控系统:在整个剧院共设7个监控点,可从不同角度监控舞台内外的情况,提供给各控制室、舞台监督及后台化装间舞台上演出的情况。
5.可变建声系统:整个观众厅装有16块可变建声装置,调节观众厅的混响时间,适应不同的演出要求。
保利剧院音响系统介绍
保利剧院电声系统由主扬声器和辅助扬声器组成。主扬声器分为左、中、右3路,分别置于舞台口上方和舞台口左右两侧,3组分别覆盖整个观众席。
剧院的视频监视系统由系统主机、通讯扩展卡、视频输入输出卡、彩色摄像机、录象设备组成,视频系统可监视舞台内外的情况,同时还可以监视大堂及观众厅入场情况,还可把舞台上演出画面送至后台化妆间,使演员随时掌握演出进度。
舞台监督台及通讯系统主要由舞台监督台控制,舞台监督可随时与各专业控制室及后台化妆间通话,并可通过视频系统掌握场外情况,各控制室之间也可随时通话。
剧院可变建声装置分布在观众厅周围,由16组翻板及电脑控制系统组成,此系统可根据演出节目的需要调整场内的混响时间。
隔音板:
可选择木制或海绵制品进行音乐厅、剧场、演播厅隔音。1般情况下,剧场、音乐厅均采用物理隔音设置,即木制隔音板,这样既完成了1些音乐厅、剧场吸音工作,同时也会产生1些反射声,即混响;而演播厅通常采用完整隔音设置,即运用海绵体进行隔音,但是由于演播厅也需要形成1定的混响时间,这时音频工程师会在音频释放时增加若干条AUX轨道通过音频工作站连通主音箱和房间放大器。
2、音频设备
1、音频工作站系统
剧场、音乐厅、演播厅今天已经开始使用音频工作站系统,这是1套由工作站电脑、调音台系统、实用扩声设备、音频录制设备共同建立的系统。
音频控制台(调音台)
通常情况下演播厅的音频控制台由两台上图所示之控制台串联组成,其中的1台负责各类扩声设备、音频录制设备及AUX信号的送出,另外1台负责音频工作站系统电脑的5.1、6.1及8.1声道信号补给和输出。
扩声音箱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着作用。在车重传统建筑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是我们至今关注的重要问题。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一个涵盖面极广、影响极深的文化范畴。它涉及的范围大到朝廷典章,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进退起居,几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其影响之深远超过了任何一种思想理论。
“礼”,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一切社会观念的基础。它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中,也体现在思想理论、文化艺术和民俗心理等各个文化层次中。“乐”,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艺术。它是礼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礼的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礼和乐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上也有鲜明的表现。
1“礼”对建筑的影响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这在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体现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仅宫殿如此,就连民居建筑的组合形式也是如此。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表现的主题。
1.1同姓聚居,家和为贵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聚族(姓)而居。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缘为纽带。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国传统民居多为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绝少高高耸立的楼房。向平面序列展开的平房,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落或坞寨。这种以组群的对称、和谐创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实际上便是宗法伦理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为了家族成员的和睦相处,因而在建筑布局上淡化个体而强调组群,而且用墙围合成一个个向心力极强的家庭院落,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墙内为一姓之家,墙外为异姓之地。院墙,成为家与家之间在地域与心理上的分界线。
1.2尊卑有礼,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孙辈居住,称为“厢”。“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与子的居室除了在座落方位上有别外,往往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辈所在的正屋建筑面积较大,其基座高低、台阶级数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顶式样也是一院中最高级的。至于室内装瑛,更是主次分明。
在重视父子尊卑的同时,传统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原则。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宗法伦理对男女之别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为自由与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现为男居外庭,女居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代将女人所居之处称为“闺房”。由此可见,闺房,必定是处在院内幽僻之处,并有层层门户隔断,避免与外界交往。人们习惯上将妻子称为“内人”、“内室”,实际上便是妇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区在住宅内专修狭长的弄堂,供妇女和仆役行走,以避免他们经过,干扰礼仪性极强的厅堂。
1.3以堂为尊,崇祖敬宗
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因此,人们选择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为祖宗立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以显示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时,也证明目前与之同处一堂的家长受祖宗认可和庇护,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由于“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集汇的场所,颇有氏族公社时的“大房子”遗风。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个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以它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于中轴,居中在上,周围的建筑皆以其为轴心,通过封闭的院落,形成强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图1)。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当然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几个甚至成群的堂屋来组合。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便是典型。张谷英村是从明代遗留至今的两个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 000多人全部是张氏后裔。村中建筑按家族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为“丰”字形结构,中轴线上一连几进堂屋,两边分别对称地伸出几道横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几进堂屋组成。每一组分支的堂屋由一个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间堂屋以及两边的厢房则由一个家庭居住。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个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会。几进堂屋中以最后一进堂屋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这里,这里是家族最高权威的代表。下面则按辈份大小,远近亲疏依次排列。在这里,建筑空间的序列感表现为一进又一进的堂屋,造成了伦理秩序的森严感和家族权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么皇宫建筑中那重重宫门、进进院落就更不用说了。
2“乐”对建筑的影响
“乐”的本质是“和”,即以令人亲切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来陶冶人的性情,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中体现就是不求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乐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中。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形象体现。作为教学场所,它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和藏书楼;纪念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必须有专门的祭祀建筑;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有条件的书院还必须有园林。一般较大的书院就是上述这些功能的综合体,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观念形态和建筑形式相结合的问题,礼和乐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庄重、严肃的,因而讲堂、斋舍、书楼一般都按中轴对称布局来体现严格的秩序感;而作为书院师生休息和陶冶性情的园林建筑则完全是寓着“乐”的审美意义。在另一层意义上,所有这些建筑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一种乐的和谐,正如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哪里是,哪里是低潮;哪里需要庄严,哪里需要欢快,这种和谐的组合,就是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建筑艺术包括设计、营造与欣赏、使用两个阶段,文人不仅直接参与园林、书院等建筑的建造,同时也是这些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这类建筑中从事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读书思考,或讲学授徒、着书立说,以他们超脱尘世、简朴自然、清静高雅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气氛,充分体现建筑所要达到的“物我融合”的意境。
由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美,因此文人对各地的风景名胜关注颇多,留下了大量描绘赞美名山胜水的诗画佳作。而且,文人们在观察再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将风景名胜加以总结,归纳出各地的几“景”,促进了它们的集中、凝炼和发展,使之渐渐成为概括各地文化建筑特色的景点。而在这些景点处又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楼台亭阁等风景建筑,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兴衰变迁和重修改建之中,也融进了文人对于景点的认识、理解,甚至想象和发挥。例如,朱熹在湖南讲学期间,曾专为长沙岳麓山的风景取名题额,使这些风景集中起来变成赫曦台、道乡台、道中庸、极高明、翠微诸亭等建筑景观,出现在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附近,并成为书院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原有景点共同形成新的山水名胜。至今,赫曦台等史迹仍保存在岳麓山之下,并依然是人们旅游观光、赏景抒情的好去处。可见,无论文人园林、书院或风景建筑,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文人们朗朗的读书声、优美的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现。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更在建筑审美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显著作用。在车重传统建筑观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是我们至今关注的重要问题。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一个涵盖面极广、影响极深的文化范畴。它涉及的范围大到朝廷典章,小到民间日常生活的进退起居,几乎包括了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其影响之深远超过了任何一种思想理论。
“礼”,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一切社会观念的基础。它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中,也体现在思想理论、文化艺术和民俗心理等各个文化层次中。“乐”,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等所有的古代表演艺术。它是礼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是礼的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综合体现。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等级伦理;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礼和乐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向。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上也有鲜明的表现。
1“礼”对建筑的影响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这在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
建筑的空间序列是体现秩序感的最好方法。不仅宫殿如此,就连民居建筑的组合形式也是如此。儒家宗法伦理,成为居室建筑表现的主题。
1.1同姓聚居,家和为贵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多为聚族(姓)而居。从同族村落、坞寨,同祖的府第到同宗的庭院,皆以血缘为纽带。就平面布局而言,中国传统民居多为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绝少高高耸立的楼房。向平面序列展开的平房,由若干个单体建筑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落或坞寨。这种以组群的对称、和谐创造“和睦”之美的布局形式,实际上便是宗法伦理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反映。为了家族成员的和睦相处,因而在建筑布局上淡化个体而强调组群,而且用墙围合成一个个向心力极强的家庭院落,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墙内为一姓之家,墙外为异姓之地。院墙,成为家与家之间在地域与心理上的分界线。
1.2尊卑有礼,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因而在居室的安排上父母之居称正屋;一般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孙辈居住,称为“厢”。“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很显然,房对正屋而言,属于从属地位,这与其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父与子的居室除了在座落方位上有别外,往往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父辈所在的正屋建筑面积较大,其基座高低、台阶级数都在一院之中居首。屋顶式样也是一院中最高级的。至于室内装瑛,更是主次分明。
在重视父子尊卑的同时,传统居室的布局也注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原则。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宗法伦理对男女之别的要求重在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为自由与人身自由。反映在居室的布局上,首先表现为男居外庭,女居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代将女人所居之处称为“闺房”。由此可见,闺房,必定是处在院内幽僻之处,并有层层门户隔断,避免与外界交往。人们习惯上将妻子称为“内人”、“内室”,实际上便是妇女在居室布局中身份的反映。甚至有的地区在住宅内专修狭长的弄堂,供妇女和仆役行走,以避免他们经过,干扰礼仪性极强的厅堂。
1.3以堂为尊,崇祖敬宗
堂不仅是活着的家长之居所,同时也是祭祀祖宗的场所。传统的宗法观念认为,一族一家之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在天之灵仍会关照在世的子孙,视他们“孝”的程度赐福降灾。因此,人们选择家庭居室中最尊的“堂屋”为祖宗立牌位,举行祭祖活动,以显示对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同时,也证明目前与之同处一堂的家长受祖宗认可和庇护,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可动摇。由于“堂屋”既为在世家长之居,又为在天祖宗灵位之所在,因而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也在堂屋举行,成为家庭成员集汇的场所,颇有氏族公社时的“大房子”遗风。既然“堂屋”在家族居室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因而整个居室建筑的安排自然以它为核心,在布局安排上皆位于中轴,居中在上,周围的建筑皆以其为轴心,通过封闭的院落,形成强烈的向心力。
北方的四合院,长辈住正房,下辈住厢房,前后辅助房间则为家奴,下人的住房,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图1)。
南方民居的堂屋天井组合也是如此。堂屋是家族的象征,正中供奉祖宗牌位,家族内部重大事务都在这里进行。以堂屋为中心进行组合当然是家族伦理秩序的最理想的形式,若是大家族的聚居便以几个甚至成群的堂屋来组合。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便是典型。张谷英村是从明代遗留至今的两个大家族聚居村落之一,目前住在村中的2 000多人全部是张氏后裔。村中建筑按家族组合形成完整布局,平面为“丰”字形结构,中轴线上一连几进堂屋,两边分别对称地伸出几道横向分支,每一分支又由几进堂屋组成。每一组分支的堂屋由一个分支家族居住,而每一间堂屋以及两边的厢房则由一个家庭居住。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就是一个完整而形象的宗法家族社会。几进堂屋中以最后一进堂屋为上堂,祖宗牌位就供在这里,这里是家族最高权威的代表。下面则按辈份大小,远近亲疏依次排列。在这里,建筑空间的序列感表现为一进又一进的堂屋,造成了伦理秩序的森严感和家族权威的神秘感。民居中尚且如此,那么皇宫建筑中那重重宫门、进进院落就更不用说了。
2“乐”对建筑的影响
“乐”的本质是“和”,即以令人亲切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来陶冶人的性情,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筑中体现就是不求严格对称、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宜人的空间尺度和体量。总的来说,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感,乐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园林建筑和文教建筑中。
书院,作为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文教建筑,其组合方式是礼的秩序和乐的和谐相结合的典型。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形象体现。作为教学场所,它有授课的讲堂、自修的斋舍和藏书楼;纪念名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而它必须有专门的祭祀建筑;陶冶性情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有条件的书院还必须有园林。一般较大的书院就是上述这些功能的综合体,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观念形态和建筑形式相结合的问题,礼和乐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庄重、严肃的,因而讲堂、斋舍、书楼一般都按中轴对称布局来体现严格的秩序感;而作为书院师生休息和陶冶性情的园林建筑则完全是寓着“乐”的审美意义。在另一层意义上,所有这些建筑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一种乐的和谐,正如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样,哪里是,哪里是低潮;哪里需要庄严,哪里需要欢快,这种和谐的组合,就是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建筑艺术包括设计、营造与欣赏、使用两个阶段,文人不仅直接参与园林、书院等建筑的建造,同时也是这些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在这类建筑中从事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读书思考,或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以他们超脱尘世、简朴自然、清静高雅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气氛,充分体现建筑所要达到的“物我融合”的意境。
由于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美,因此文人对各地的风景名胜关注颇多,留下了大量描绘赞美名山胜水的诗画佳作。而且,文人们在观察再现自然景色的同时,将风景名胜加以总结,归纳出各地的几“景”,促进了它们的集中、凝炼和发展,使之渐渐成为概括各地文化建筑特色的景点。而在这些景点处又有很多极有特色的楼台亭阁等风景建筑,它们一方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兴衰变迁和重修改建之中,也融进了文人对于景点的认识、理解,甚至想象和发挥。例如,朱熹在湖南讲学期间,曾专为长沙岳麓山的风景取名题额,使这些风景集中起来变成赫曦台、道乡台、道中庸、极高明、翠微诸亭等建筑景观,出现在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附近,并成为书院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原有景点共同形成新的山水名胜。至今,赫曦台等史迹仍保存在岳麓山之下,并依然是人们旅游观光、赏景抒情的好去处。可见,无论文人园林、书院或风景建筑,它们在空间、光、影、色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有声音的艺术表现,文人们朗朗的读书声、优美的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之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建筑画面。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乐文化互相融合的表现。
[论文摘要]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的各项要求。
室内设计是依据一定的设计方法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美化的活动,它可以反映空间的时代特征、民族气质、城市地域风貌。室内设计特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受到装饰材料的光泽、质地、质感、图案、花纹等装饰特性的影响。各种变幻莫测、主体感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创造出同一种空间的不同的心理感觉。因此,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要求。
根据材料使用的部位不同,所用材料的功能也不尽一致,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室内空间的墙面装饰是通过装饰材料的质感、线条、色彩来表现的。质感是指材料质地的感觉,重要的是要了解材料在使用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一般装饰材料要经过适当的选择和加工后,才能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发挥天然材料的优势,创造出纯天然的装饰美感。(2)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冰冻等作用,也经常会受到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侵蚀,使其出现粉化、裂缝甚至脱落等现象,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3)装饰材料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和保护功能外,还有改善室内环境使用条件的功能。如内墙和顶棚使用的石膏装饰板,能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相对温度,起到改善使用环境的作用;木地板、地毯等能起到保温、隔声、隔热的作用,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改善了室内的生活环境。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用途有所认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然而材料的品种很多,性能和特点各异用途亦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所装饰建筑及室内空间的类型和档次。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里度过的。因此,住宅的室内装饰应围绕着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而进行。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高级宾馆和大型商场等其他建筑,所选择材料的档次应有所不同。花岗石镜面板材耐磨,装饰效果好,适合用于高级宾馆中人流较多的公共部分,如大厅、走廊、楼梯等;而一般住宅的客厅,则较适合铺设陶瓷地砖。木质地板舒适、保温,在卧室、起居室铺设比较合适;塑料地板耐磨、有弹性,适合用于办公室;化纤地毯、混纺地毯防滑、消音、价格较高,适合用于宾馆;纯毛手工编织地毯高雅、豪华,装饰效果极好,但是价格昂贵,只适合用于少数国家级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场所。
其次,要考虑装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材料的质感能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反应引起联想。一般说来,材料的这种心理诱发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例如,光滑、细腻的材料,富有优美、雅致的感情基调,当然也会给人以一种冷漠、傲然的心理感觉;
金属能使人产生坚硬、沉重、寒冷的感觉;皮毛、丝织品会使人想到柔软、轻盈和温暖;石材可使人感到稳重坚实和富有力度;而未加修饰的混凝土表面则容易使人产生粗野、草率的印象。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材料的性格特征,使之与所装饰的空间特点相吻合,从而赋予材料以生命。
材料的尺度、线型、纹理,对装饰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就尺度而言,材料的大小尺寸应适中,符合一定比例。例如,大理石及彩色水磨石板材用于厅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于居室,则由于尺度太大,会失去其魅力。就纹理而言,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固有天然纹样,图样及底色等的装饰效果,或利用人工仿制天然材料的各种纹路与图样,以求在装饰中获得或朴素或淡雅、或高贵、或凝重的各种装饰气氛。就线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应将其视作建筑装饰整体质感的一部分。例如,用铝合金压型装饰板装饰外墙面,可以获得具有凹凸线型的效果。
外墙装饰材料的色彩,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色彩应力求合理使用,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红、橙、黄色能使人看了联想到太阳、火焰而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绿蓝、紫罗兰色使人看了会联想到大海、蓝天、森林而感到凉爽故称为“冷色”。暖色调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温暖;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因此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等对装饰效果的影响。
再次,要考虑装饰部位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普通石膏板吊顶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其挠度将增加,会影响顶棚的美观和安全,因而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同时应选用规格较小的。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塑料壁纸是广泛用于室内墙面的装饰材料,但因不透气,较少用于住宅的内墙面。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
由此可见,在选择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档次和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来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的质感、线型和色彩,以便使建筑装饰满足一定的功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发挥出最佳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论文摘要]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的各项要求。
室内设计是依据一定的设计方法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美化的活动,它可以反映空间的时代特征、民族气质、城市地域风貌。室内设计特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尤其是受到装饰材料的光泽、质地、质感、图案、花纹等装饰特性的影响。各种变幻莫测、主体感极强的新型材料能够创造出同一种空间的不同的心理感觉。因此,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或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能;按照使用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了所需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长处,做到材尽其能、物尽其用;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要求。
根据材料使用的部位不同,所用材料的功能也不尽一致,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室内空间的墙面装饰是通过装饰材料的质感、线条、色彩来表现的。质感是指材料质地的感觉,重要的是要了解材料在使用后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一般装饰材料要经过适当的选择和加工后,才能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发挥天然材料的优势,创造出纯天然的装饰美感。(2)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冰冻等作用,也经常会受到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侵蚀,使其出现粉化、裂缝甚至脱落等现象,影响到建筑物的耐久性。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3)装饰材料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和保护功能外,还有改善室内环境使用条件的功能。如内墙和顶棚使用的石膏装饰板,能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相对温度,起到改善使用环境的作用;木地板、地毯等能起到保温、隔声、隔热的作用,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改善了室内的生活环境。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对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用途有所认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然而材料的品种很多,性能和特点各异用途亦不尽相同因此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所装饰建筑及室内空间的类型和档次。住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里度过的。因此,住宅的室内装饰应围绕着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而进行。办公室、教室、图书馆、高级宾馆和大型商场等其他建筑,所选择材料的档次应有所不同。花岗石镜面板材耐磨,装饰效果好,适合用于高级宾馆中人流较多的公共部分,如大厅、走廊、楼梯等;而一般住宅的客厅,则较适合铺设陶瓷地砖。木质地板舒适、保温,在卧室、起居室铺设比较合适;塑料地板耐磨、有弹性,适合用于办公室;化纤地毯、混纺地毯防滑、消音、价格较高,适合用于宾馆;纯毛手工编织地毯高雅、豪华,装饰效果极好,但是价格昂贵,只适合用于少数国家级宾馆和会议中心等场所。
其次,要考虑装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材料的质感能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反应引起联想。一般说来,材料的这种心理诱发作用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例如,光滑、细腻的材料,富有优美、雅致的感情基调,当然也会给人以一种冷漠、傲然的心理感觉;
金属能使人产生坚硬、沉重、寒冷的感觉;皮毛、丝织品会使人想到柔软、轻盈和温暖;石材可使人感到稳重坚实和富有力度;而未加修饰的混凝土表面则容易使人产生粗野、草率的印象。因此,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必须正确把握材料的性格特征,使之与所装饰的空间特点相吻合,从而赋予材料以生命。 转贴于
材料的尺度、线型、纹理,对装饰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就尺度而言,材料的大小尺寸应适中,符合一定比例。例如,大理石及彩色水磨石板材用于厅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于居室,则由于尺度太大,会失去其魅力。就纹理而言,要充分利用材料本身固有天然纹样,图样及底色等的装饰效果,或利用人工仿制天然材料的各种纹路与图样,以求在装饰中获得或朴素或淡雅、或高贵、或凝重的各种装饰气氛。就线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应将其视作建筑装饰整体质感的一部分。例如,用铝合金压型装饰板装饰外墙面,可以获得具有凹凸线型的效果。
外墙装饰材料的色彩,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色彩应力求合理使用,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红、橙、黄色能使人看了联想到太阳、火焰而感觉温暖,故称为“暖色”;绿蓝、紫罗兰色使人看了会联想到大海、蓝天、森林而感到凉爽故称为“冷色”。暖色调使人感到热烈、兴奋、温暖;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宁静、幽雅、清凉。因此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材料的质感、线型、色彩等对装饰效果的影响。
再次,要考虑装饰部位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普通石膏板吊顶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其挠度将增加,会影响顶棚的美观和安全,因而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同时应选用规格较小的。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塑料壁纸是广泛用于室内墙面的装饰材料,但因不透气,较少用于住宅的内墙面。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
由此可见,在选择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类型、档次和使用部位的具体要求,来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的质感、线型和色彩,以便使建筑装饰满足一定的功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发挥出最佳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原,杨冬丹.装饰材料设计与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重点课题“昆曲学”(项目编号:98BGA06)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作者为“昆曲学”子课题“昆剧舞台美术及其体制”负责人。
作者简介:马长山(1940- ),男,汉,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摘 要:在空灵的昆曲舞台上,舞台美术利用砌末或某些乐器发出的音响配合表演,来表现现实环境与气氛,它不制造幻觉,这种现象征性与虚拟性是和戏曲表演一致的。在服装等方面,昆曲服装方面,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加以提炼与美化,并形成穿戴规制,昆曲服装具有程式性、装饰性和可舞性的特点。诸多特性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为昆曲舞台美术的总体风格,其中厅堂演出对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昆曲;厅堂演出;昆曲舞台美术;戏剧表演;舞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The Principal Pattern in the Hall Performance of the Kunqu Oper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Style of Stage Setting
MA Chang-shan
昆曲舞台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戏曲的繁荣,每一个历史阶段,处于当时鼎盛状态的戏曲演出都会生发出与之相对应的舞台美术,随着剧种的兴衰与演变步伐,舞台美术也从自身的蜕变与历史的传承中走向成熟。昆曲集北曲与南曲之大成,自明代中期开始,由于新昆曲改革成功,使它在与南戏其他声腔的群芳争艳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进而风靡天下,“四方歌曲皆宗吴门”。随着一个新剧种的诞生,昆曲的舞台美术同样继承了北杂剧和南戏演出的传统,历经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和戏班艺人共同努力,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备的体制和总体风格。
昆曲是舞台艺术,从改革之初坐冷板凳的清唱形式到《浣纱记》在舞台上搬演成功,由“曲坛”走向“戏台”,按戏剧定义来讲,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昆曲舞台美术也由此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昆曲辉煌了二百多年,黄金时代的昆曲演出盛况空前,舞台也是多姿多彩,不同形态的演出场所,满足了不同阶层群众的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要求,通史又对舞台美术,即对服装、化妆、砌末、音效,乃至有限的布景设施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频繁的昆曲演出活动“离不开二处场所:其一堂会戏,艺人局促回旋于厅堂的红氍毹上,轻歌曼舞,只为少数人解颐取乐;其二为娱神,岁时令节,寺庙里广场上塔台演戏。”(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这是大致的类分,实际生活中,散布于城镇乡村的庙台、会馆戏台、船台、水上舞台、草台、私宅舞台、戏园等等,呈多元态势承载着昆曲大量的演出活动。在如此众多的演出场所中,对昆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当推厅堂演出形式,也可权作广义的私宅舞台加以诠释,不妨对此作一番研讨。
中国戏曲是写意的,虚拟和程式化的表演从不依附舞台实景,相反,创造舞台时空特征的不是物而是人,是演员用歌舞表演来写景,以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演绎舞台上的大千世界,所以有人讲:“景在演员身上。”这种写景方式是依靠演员的表演引发的观众的想象和感受,是观演双方共同参与和互动的结果,虚拟的戏曲舞台给这种艺术创造带来自由,这也使得昆曲对演出场所的选择有着相对的灵活性,众多的剧目都可以登上不同类型的舞台自如地表演。归根结底,戏曲表演的特点决定了戏曲对剧场的适应性。活跃在舞台上的昆班其组成有两种,一种是士大夫的家乐,即贵族豪绅和蓄养的加班;另一种是民间职业艺人组成的戏班。家班演出选择私人宅院的厅堂,或者私宅园林、船舫等处举行,其中尤以厅堂演出最富代表性。将厅堂作为观剧场所的历史由来已久,东晋谢安石寓居镇江京口,曾设立“伎堂”,蓄养歌子家班。在厅堂应酬饮宴,观赏优伶表演的例子不胜枚举。把一个原本不是舞台的厅堂建筑变为带有普遍意义的演出场所,将生活空间转换成戏剧空间,当代西方环境戏剧流派也有所实验,那是对非戏剧空间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从场景需求的物质提供层面达到演出要求,形式标新立异,其创作主张是对传统剧场演出的一种挑战。与此戏剧理念完全不同的戏曲采纳厅堂演出形式的初衷,主要是主人享受生活的一种选择。家班演出同饮宴两者紧密相连,厅堂是私宅中室内面积最大的地方,它旁有两厢,厅的前后有通道,是个开放的空间,很适合在此进行自娱和社交活动。在厅堂中央放一块红地毯,以此界定表演区域,红地毯也被称为红氍毹,是唱堂会戏必备之物。宾主的席位通常按三面摆放,成围观的格局欣赏表演。两侧厢房可作戏房和乐队伴奏之用,西方相当于剧场的后台,主要是供演员化妆和换装等所用,应场砌末有时也存放于此。明清戏曲木刻版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昆曲厅堂演出的插图,让我们对加班演出有了更形象的了解。明刻扬定见本《忠义水浒转》表现宫廷御前应承演出的场面,大厅设有帷幔、屏风,上坐者为君王,两侧有执宫扇的女侍,另有手持器物的男仕多人站在一旁。文物官员作为看客端坐两边,从桌上的餐具和菜肴可以看出是酒宴间观演节目,君臣三面聚精会神地在看红氍毹上两个伶人的表演。
明刻杨定见本《忠义水游传》插图――选自《水游全传插图》
厅外阶下两边各有乐工和候场的演员。在明刻本《金瓶梅词话》插图中,大厅通外厢的一侧用帘子将眷属女性观者隔开,这同市井通街塔台演戏在舞台一侧另外搭建女席看台未挂帘子,不搞“垂帘观剧”有些区别。明末刻本《荷花荡》下卷第八出《戏中戏》插图,对戏房的描绘更为详细,打开的衣箱和悬挂整齐的髯口,显示着后台管理水平。仅举三幅插图为例,使我们增强厅堂演出的感兴认识。自明中叶后,士大夫备私人家乐成风,尽管目的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引导促进了昆曲发展,“封建时代的文人雅士把他们的审美要求带给昆剧,使昆剧充塞着封建士大夫的艺术情趣,这是消极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文人参加了昆剧的艺术加工,数百年的精心雕琢,使昆剧在艺术形式上更臻精致雅丽。精致雅丽则不能不说是昆剧的特色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优点所在。”(顾笃璜《昆剧史补论》)委婉柔曼的唱腔特点使得昆曲更适宜在室内静心品味,这也是厅堂演出的优势。相比之下,庙台上金鼓齐鸣,嚣杂的唱腔,尤其是弋阳腔中较多的武戏更容易激发观众的亢奋情绪。昆班在全盛时期,江湖戏班跑码头,广场戏台演出,剧场锣鼓数里之外可闻,演出剧目与唱堂会不同,有四文六武的四六水路班,文戏武戏兼备。剧场、剧目和观众等的不同,演出的总体风貌是有变化的。在厅堂演出中,文人士大夫对服装、化妆和砌末的运用是很讲究的,从剧本对服装、化妆以及砌末的注视到排演的实际引导,无不倾注他们的心血,这对昆曲舞台砌末的运用和穿戴规制的建立是有贡献的。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昆曲舞台美术的历史是由文人士大夫和民间职业戏班以及家班艺人共同谱写的。私人家乐的艺人同民间职业艺人是有交流的,官绅士商家庭也请民间班社去唱堂会戏,家班的艺人也有来自民间戏班的,有的家班解散后流落到民间,加盟职业戏班的演出。宫廷中的内班多来自民间职业艺人,清宫演出仍保留民间职业戏班的演出风格。由此可见,厅堂演出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它所进行的实践和创造是昆曲共有的艺术财富。大量涌现的家班对昆曲及其舞台艺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无可非议的,举几个著名的家班为例,阮大铖家班,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对阮氏家乐给予高度赞誉:“阮园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任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中架斗斗筝,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义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至于《十错认》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扎装束,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者也。”阮氏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艺术想象,在厅堂演出中除了对砌末的考究之外,设在广厦之中的戏场,也巧作部署,外垂重幕,内燃蜡炬,可以日夜搬演。在前文提及的明刻本《金瓶梅词话》插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