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范文

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庭教育指导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第1篇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能开启儿童的生命智慧、塑造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然而从幼儿园教育实践来看,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合拍,幼儿园缺乏家庭教育科学而有力的结合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办园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将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幼儿园发展变革的应然使命,是儿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模式与策略需要反复地实践与提炼。近年来,我园人格教育的特色办学延伸出母育学校、“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等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经验。基于此,“十二五”我们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能分析与评估,对教师、家长、甚至社区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对真实的现状、问题、发展不断审思:何种家园合作模式能改变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瓶颈?促使家长教育观念向行为能力方向提升的抓手在哪里?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互补作用?2012年,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采取课题式的合作教育方式,建立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参与完成。我园课题《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家园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真实实践为活动背景,将家庭和幼儿园和谐融合,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同承担课题管理,建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交叉”结构,科学合理架构课题的管理网络,聚焦教育内质,通过共同育人、和谐互动、协同研究的实际教育情境,实施有效的问题研究,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深化幼儿园指导的品质,让人格教育走向深入。

二、设计实施:多元创新的操作路径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案是实现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使其发挥整体教育效能的基本保证。我们依托课题,与家长共同设计方案,梳理凝练,归类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操作框架,建立起互动式的双向通道;创新联系途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触角延伸至各类家长群体,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整个运作体系中。

(一)活动专题指导

我们所提出的“活动专题指导”特指以家园合作为形式,以节庆活动为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方式。任何的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真实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与积极互动,才能得以理解与提升。因此幼儿园以横向10个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妇女节、植树节等;8个节庆活动如:园庆、杜鹃花节、科技节、动漫节、毕业庆典等)、纵向18项主要家庭指导系列内容来编织“活动专题指导”较为系统的实施网络。在此过程中,课题采用多种文本活动指南、活动互动、教育体验等方式帮助家长感悟教育,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专题活动,丰富指导形式,增强家长参与合作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活动专题指导在家长资源的充实下,更富有意义。

(二)社团专项指导

社团专项指导主要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指导家长开展满足幼儿发展与兴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我园所提出的社团专项指导是基于前期家庭教育的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索、健康运动、亲子阅读等诸多兴趣需求存在科学指导困难,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他们积极寻求学校教育的专业指导,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家长的指导策略、学习方式的拓展等,来优化家庭对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支持。对于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亲子阅读社团”“欢乐足球社团”“创意宝贝社团”“小科学家社团”等具有活动指导张力的社团形式,充分借助幼儿园学科组的专业研究优势,定期向各年级部的家长、幼儿开放,家长可根据自己需求自愿报名申请,由幼儿园统筹安排,学科组共同设计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互动形式(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家长打开适宜幼儿学习发展的教育视野。

(三)班主任跟踪指导

儿童的成长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幼儿园,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坚持对家庭进行跟踪指导尤为重要。每个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为了使班主任及时依照儿童的变化,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措施,我们每个班级、家长与班主任都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如:活动信息反馈单、面对面沟通对话、网络交互平台、微信实时互通方式等。及时应对儿童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生的问题,通过交流与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儿童行为,有效地实施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实施指导中,就有诸多翔实记录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案例:《榛榛的足球梦》记录了一名胆小懦弱、患有腿疾的小男孩,在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微笑,教师拨开笼罩全家的阴霾,让他从阴暗角落、拐着腿自信迈向绿茵场,立志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故事;《自信的“小精灵”》叙述了一位屡遭学校劝退的“问题儿童”,教师重拾父母的教育自信,使其一步一步成为无锡市“小精灵”的故事。这些班主任跟踪指导,有针对性、有效地指导家长如何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鼓励孩子等等,从而不断积累针对各种儿童不同的指导经验。

(四)特色效能指导

过去的家庭教育指导始终强调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相当一些家长,往往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活动上,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训练,只有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了解儿童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能力、发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合理评价儿童的能力等等),才能体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诸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尝试着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入个案、行为训练、家庭治疗等特色效能指导。如:“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项目特色指导,重点围绕发现的特殊儿童个案,学校联动家庭、取得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专业支持,开展一系列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儿童行为训练等指导活动,帮助家庭掌握相关指导技能、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方法,强化家庭指导效能。如:“儿童助教体验”效能指导,教师承担儿童助教家长及邀约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活动前教育指导——互动活动——现场评估——反馈分析”等环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多元的互动中,来提升家长的现场指导能力、增强指导的实效性。

三、内涵延展:积极有效的价值生成

第2篇

(一)有针对性的帮助家长确定正确的教育思想,纠正不良的教育行为,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社会在不断发展,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不适合现代的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法,树立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三)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导致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园关系非常紧张。幼儿园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同时也拉近了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架起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内容不全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特点都不尽相同,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也应不同。但是当前,几乎没有幼儿园能够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培养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动作发展、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具体的指导性。多数只是对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问题或者家长询问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二)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指导时间上的安排做不到与每个家长的时间都不冲突。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时间通常是幼儿家长接送孩子或开家长会的时候,时间短暂,不能针对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问题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如果专门拿出时间让老师到家庭中去进行指导又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倍增,这对于幼儿园来说的确难度非常大。

(三)缺乏更加专业的指导者通过了解发现,家长对指导者的首选是幼儿教育专家,其次是幼儿的老师,再次是“能运用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来访者家庭的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的专业家庭指导师,最后是有经验的幼儿家长。许多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缺乏理论学习,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家长的咨询不能指导自如,常常显得“无话可说”或“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四)家庭教育迫切需要指导目前,家庭教育迫切需要教师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给予指导,使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比如,家长不能很好的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懂得如何与反叛期的孩子进行沟通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三、改善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

(一)指导内容全面化在幼儿教育中每个阶段都无法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引导是不同的。但是这个过程幼儿园无法单独完成,需要每个家庭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家长无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干预,所以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有必要对每个孩子的教育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尤其在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定基础的幼儿阶段,要增强改善幼儿体质、培养良好习惯、锻炼生活能力、养成美好品格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指导。

(二)指导形式多样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教师的职责。因此,不断改进指导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中,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更良好的条件。目前,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亲子活动、电话、短信、QQ等。幼儿园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不断创新指导形式,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能够随时随地运用合适的指导形式满足家长的需求。

第3篇

1、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方向。

我们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切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环境教育的功能,真正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创设幼儿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帮助家长建立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园积极组织教师和家长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园幼儿教育现状,分析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办学目的和办学意义。

2、 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培养一支热爱家长工作的师资队伍。

家长学校的成员有理论严谨的专家、有来自一线的教师、有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还有社区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他们的任务是理解教育方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广大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热情支持学校和社区的各项创建工作,为提高整个家长队伍的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贡献计策。

(1)每个成员向其他家长、社会宣传社区工作、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大家明确任务、各负其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2)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家长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居民任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的“家教领导小组”,同时“家教领导小组”参与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定期听取社区居民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

(3)为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信息,帮助家长们能比较直观地接受各种教育地方法、技能。

幼儿时期,是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是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的时期。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上,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使家长全方面地接收信息、指导实践,主要形式及内容如下:

1、科学育儿培训班

我们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讲座内容,并在将要进行“家长讲座”前,征求讲座内容、形式等意见,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热点,使讲座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内容有:如针对大班家长的《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的家长讲座,并邀请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亲自为家长介绍幼儿入小学的要求,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赞同。另外,针对小班刚入园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家园互动座谈会,以家园交流沟通的互动为主,家长和老师共同谈教子热点问题,谈教育感受,谈家园共育、许多家长踊跃发言,达到了家长在教子上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成效,也增加了家园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中班开展的《培养良好习惯从小抓起》的主题讲座,老师设计了宽松、民主的家长形式,使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家长的交流也显得更为轻松、积极、主动,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共享彼此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互学效果。

2、小型家长会、家访

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一学期也要开展一到二次,教师面对面地和家长沟通教育幼儿的各项工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也了解幼儿在家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教师调整好教育计划和对每个幼儿的个案计划,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教师每学期都进行家访,尤其是新生入园家访率达到100%。我们教师还做到两天以上不来园的幼儿都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要求。另外,碰到班里孩子有特殊的事例,老师都会做到有事必访,主动地进行家访。

3、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

每学期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

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了解老师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组织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并进行家长意见反馈。特别是自从家长走进幼儿园、家长评议幼儿园活动后,调动了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观积极性,家长纷纷表示,“教师以如此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也会用爱心和科学方法竭心尽力地配合学校教育”。我们通过家长需求和教师预约相结合,认真对待家长接待日工作。通过接待日工作,我们发现这是家长们和老师交流教育方法的最好时机。尤其我们感到对一些个别幼儿的教育工作,通过接待日这种家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沟通,增进了家园的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互助的作用。

4、科学育儿宣传栏、家园联系栏

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幼儿园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主要内容有:“各个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保护视力、从小做起”;“隔代教育的利弊”;“家庭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每班设有固定的家园联系栏,栏目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每月初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向家长反映本月的幼儿学习、活动内容和家教知识。使家长们既了解了幼儿在园的活动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学习到一些家教知识,更了解了需要家园共育的要求。

5、家园互动平台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第6篇

论文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在许多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如何在职业学校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全面。现代健康概念已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环境、不良行为习惯、心理障碍的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情感、智力、行为、意志以及非智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对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谈谈认识。

一、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开放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目不暇接的变革、错综复杂的选择、日益加剧的竞争,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也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职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据我校心理教育办公室对本校680名职中生的调查,约有25%的学生存在厌学、焦虑、抑郁、偏执、孤僻、自卑、自我中心、性识别障碍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障碍,就很难使学生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三)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发展在于学生,学生的发展在于教育,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应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指导。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指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最大的比重,约1/3左右。对职中生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学会科学用脑,克服考试焦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指导。我校学生来自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由住家到住校,由家庭中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地位到同龄人同居一室、同处一班的平等地位,经常发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情况,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引起吵架、打斗等。在我校的历次心理调查中,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问题仅次于学习心理问题,占第二位。应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方法,克服自负、自卑、嫉妒、孤僻、焦虑、抑郁等不利交往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热诚、坦率、谦虚、宽厚、团结、友爱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青春期性的心理教育。职中生的身心正处在青年初期,随着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性心理也发生急剧变化。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矛盾,性心理欲望与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的矛盾,是构成职中生错综复杂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动机冲突、病态人格、变态心理的基本诱因之一,并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及早恋等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职中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要在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同时,进行性心理指导,包括认知和悦纳自己的性别,性心理特征,消除害羞及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正确理解友谊、爱情。

(四)健全人格的教育。职中生正处在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不健康文化和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部分职中生存在着偏执、强迫、回避、依赖等病态人格。这些人格缺陷,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减少成功而增加挫折。因而应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

(五)职业指导。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相当盲目的、被动的,它是造成新生厌学、抑郁及不适应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获得职业指导。对职中生进行职业指导要抓好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新生刚入学时,另一个是毕业生刚离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包括:介绍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职业内容、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气质、兴趣、能力等,使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学校的校容校貌,绿化美化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精神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两个文明建设。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职业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选编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心理学教材,如职业心理学等。组织系统的心理知识讲授和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来实现。艺术节、运动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文学社、记者团、体操队、合唱团等社会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

(四)充分重视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生活、工作状态,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深远的的影响。个别教职工的言行失当,喜怒失常,很容易影响一批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行为偏差及人格障碍。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职工尤其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比其专业知识和教学对学生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心理学原理[M].东华书局,2006.

[2]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主体;普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62-02

一、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概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法律知识的获得是法律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郭榛树在《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中指出,中外学者对“法律社会化”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法律本位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理解为法律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发展过程。二是从人的社会化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这里的“法律人”是指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养成一定法律行为习惯的人。我们把前一个概念认为是“法律的社会化”,而把后一个概念认为是个人的“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与法律的社会化是两种概念。我们认为法律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它的内涵包括:①法律知识的习得;②法律规范的内化;③法律观念的树立;④法律角色的培养。由此法律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过程。法律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一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法律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专门的普法活动。周旋在论文《法律社会化的内在途径研究――遵循市民社会的视角》中说:

“关于法律社会化,我国付诸实践的主要是普法运动,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肇始于1985年,这场法律社会化运动以学习法律性文件为基本指导思想。”这里说的法律社会化,实际上是指法律的社会化,是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从1985年推行的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综合以上概念,根据法律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认为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是指农牧民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农牧民的法律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农牧民自主学习法律和有关部门推行的普法活动来实现的。

二、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个体社会化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环境条件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同样,我们可以将对个体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社会环境条件称为法律社会化的主体。在普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更好的对农牧民进行普法。

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开端。

(1)家庭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教育功能。家庭中父母从小教育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儿时受惩罚的害怕是个体受法律社会化的开始。父母告诉孩子“不可以偷人家东西”“不能骂人”“不能与别人打架”等,这时,孩子们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但知道违背了父母的教导就会受到父母惩罚,受父母的批评。这样个体在父母和亲人的教育下慢慢学会了社会禁忌、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等共同遵守的戒律,慢慢养成能够被社会接收的合格的人格。

(2)父母长辈的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律观念和可能受到的法律知识教育。邢红飞在论文《法律观念辨析》里将法律观念定义为: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错误的认为从祖辈继承的耕地就是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并且认为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这种错误的法律观念是从祖辈那里获得的,而且一代一代流传到现在。

这样,孩子在家所受到的教育有道德教育,也有零星的法律知识。父母的道德修养、法律知识水平、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法律社会化。所以,这就需要父母一辈更新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知识,给孩子们做出一个好榜样。

由此,发挥家庭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人手:

(1)普法宣传以发扬传统美德为铺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偷、不抢、不侵犯他人”、“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发扬传统美德,能够让农牧民以道德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致达到“自律”的境界。生活中,我们碰到很多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这些纠纷大多不是由于农牧民不知道法律,而是没有浓厚的道德意识引起。发扬传统美德,会得到法律所得不到的好结果。

(2)更新农牧民法律观念是目标,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是主要内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法律观念,如“以牙还牙”、“耕地是自家所有的”、“耕地可以买卖”、“耕地可以用来抵债”、“砌墙占地”、“权利大于法”、“以礼服人”。我们的普法工作应以这些错误的法律观念为突破口,个个击破,规范农牧民行为。做法上,应由原来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条文的教育为主转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给公民灌输法律价值观、民主平等观、法律权威观、权力义务观等现代的法律基本观念,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法,转为主动学法。

农牧民普法,内容上应密切联系农牧民生产生活,传授在他们生产生活中能够用得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普法形式上,要针对农牧民从事农牧业、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使用民族语言,地方口音重、言表能力差等特点,探索并应用农牧民易于接收的方式方法宣传法律知识。

其次,生产生活实践是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农牧民没有念过书,文化水平低,很少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主要从父母教导中学到以外,还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来。他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学到法律知识,产生法律观念。如,林业部门的人抓住砍柴的农牧民后重罚,他们也就知道不能再砍柴,砍柴是违反法律的,但他们不知道是违反了什么法律。农牧民来往密切,加快了社会规范、政策、法律在农村的传递,每一个特殊的“新闻”成为农牧民议论的话题,农牧民也就从议论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跟他们的生产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外出务工几年的人,比长年待在农村的人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在嘎

查委员会工作的人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比单一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农牧民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

由此,加强生产生活实践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社会,成员间来往频繁,这促使了社会舆论的形成。这时,舆论的正确性就变得尤为重要,错误的舆论会让农牧民产生错误的法律观念。比如,我们调解了一起土地流转的案子,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要回土地成功,这时,农牧民议论“目前,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返还原先耕种的土地”。这种错误的舆论就会在农牧民头脑中树立错误的法律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的宣传。

②结合实际,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农牧民学法兴趣。农牧民的经历会让他们增长见识,提高法律知识。然而,为了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我们不能让他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去尝试各种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贴近农牧民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第三,电视是农牧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的普及,收音机慢慢被人遗忘,但喜欢听乌力格尔。的老人、在外放牧的牧民、没有电的牧业点仍然收听着收音机。报纸对于农牧民来说是奢侈品,而且由于他们不识字,报纸也是多余的。一句话,电视比起广播、报纸对农牧民普法作用更大。

电视媒体具有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收随意等有利特点。这些有利特点给农牧民学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应用电视媒体给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他们可以调整时间、选择节目,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但这种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对于一个小单位是不太现实的。

第四。政府部门是法律宣传的骨干力量。①司法部门和综治维稳部门有宣传法律的职责。然而在基层,普法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来承担。虽然乡镇法庭、派出所、乡镇宣传部等部门都有宣传法律的职责,但只是他们的一项附加职责。②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林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森林法》和当地《禁牧》条例;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然而目前,各个单位的工作与法律知识宣传相脱节,有实际工作,但法律知识宣传不到位,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农牧民普法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按照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的要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冲锋陷阵,身体力行,加强自身学法。如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支持普法工作力度不够,也不加强自身学法,那么农牧民普法更从何而谈。

②普法部门需加强力度,普法对象需积极配合。一方面,长期普法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普法部门请求学法,普法对象被动学法”的局面,给普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按照司法部“法律六进”的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法律送进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企业、乡村,但如果这些单位配合不够,普法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胡尔勒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员少,经费紧缺,设备不够,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普法对象的不配合,使普法工作人员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进度和效度。普法工作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指导、奖惩机制,能够使普法部门积极普法,使普法对象主动学法,提高普法工作效度。

③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应首先进行普法宣传

政府很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并需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各基层站、办、所转变观念,不能蛮横罚款,应法律先行于工作,应用法律与农牧民对话,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学校教育是正规法律教育的开始。在学校,学生受校训校规的约束,它一方面能够塑造较好人格形象,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课程设置来说,学生从初二起就接触到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受到了规范的法律知识教育,虽然内容不深,没有涉及到深层法律条款,但这对学生继续法律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些校领导和家长重视升学率,轻视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上减少法律知识课程,教材内容上初三和高中的教材中减少了法律知识内容。在大学期间也有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这一课程被很多大学当作为一门选修课。教育考试制度问题,校领导和家长重视不够。这些都成了影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症结。

充分发挥学校正规法律知识教育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建立法律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学校不能单一的考虑升学率,而应将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当作考核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来抓,以素质测评推动学生学法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中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W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协调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其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其认知水平、能力人格、社会生活经验都有待完善,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也较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学生的问题心理为导向,甄别问题学生,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这在学校的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因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其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健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也造成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缺失,教育效果欠佳,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应该研究并发展人身上如美德、幸福感、成就动机、价值观等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解读,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不断挖掘增强潜在的思想和能力,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了先进的视角和方向。

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坚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注积极情绪,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和教师快乐投入地生活,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拟以高一新生为样本,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体随机抽取陕西省宁陕县宁陕中学2015届高一级7班、8班共126名新生进行研究,其中男生69人,女生57人。随机确定实验组、对照组。被试此前均未接受过积极心理学取向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试所在的班级以入学成绩高低为标准划分,两班级为平行班,学习成绩属中等或偏下,男女分配均衡。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28人,对照组男生34人,女生人29。

(二)研究工具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该问卷信效度较高,为我国目前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量表[2]。MHT有100个测试项目,9个维度:即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被试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越高,说明其在该维度上显示的症状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采取不相等准实验设计,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法。从2015届高一级新生选取7班、8班两平行班作为实验被试,在入学之初均接受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统一按要求说明指导语,由学生在电脑上接受测试。

7班作为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8班作为对照组,期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其他环境、教育等条件一致。

一学年后,即2016年9月,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心理健康水平后测,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应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0.5课时/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按照心理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提供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倾吐感受、表达情绪,阐述观点、讨论探寻办法,鼓励学生积极特质,从而发展、提高相应能力,完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积极适应、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的知识性宣传讲座,但寓教于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散播于学习、生活,解读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消减其不必要的猜疑担心,引导学生提升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处理问题,发展自我能力,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成就感。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干预、优化宿舍关系、塑造良好行为、青春期男生女生生理心理讲座等。

3. 个别心理辅导: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困难、烦恼,让学生体验到被重视、鼓励和相信,并且运用心理学咨询技巧,引导学生疏理情绪、宣泄情感、审视行为、改善认知、转化为积极行为。

4.心理情景剧、心理成长晚会、心理微电影大赛、走心歌舞晚会、家长成长晚会等富有趣味,参与性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辨析解决心理矛盾,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正向行为的活动形式。

(五)统计处理

数据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总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题配套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北京师大易度科技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以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三、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测的八个维度及总量表得分中,实验组7班与对照组8班的大部分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7班的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程度及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班。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7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差值上与对照组8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3各因子及全量表得分的差值平均数上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而对照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

四、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高一学生在升入高二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的焦虑升高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

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度过高中一年的时间,学生感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比如学习遇到瓶颈、自我苛刻要求以及来自他人的过高期望,班级氛围不佳,交际圈狭窄,缺少积极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价值得不到肯定或实现等等。

二是学生自身经历着“心理不稳定期”,自身的认知、思维水平有限,较自我中心化、情绪化、高敏感性,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激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学校提供了体育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文艺比赛以及道德主题教育等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缺少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教育渠道,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潜在优势和能力等等得不到宣泄、挖掘、肯定以及提高,造成了心理积压的烦闷。

四是本校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农村,接受着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者们未怀有一种教育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在动机、价值感以及乐观希望等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也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缺少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提高,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持续的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的构建、专注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未来的乐观等等,它依靠的只是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素质、自我调节以及外界帮助知识的获得和有限的促进发展。

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着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传统教育思路、方式必需采取措施去改变。积极心理学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带来了令人欣喜的理论研究基础,让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方法。

第一,改变教育的消极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积极潜能的挖掘,以预防为主、全面发展为目的,创设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万万不能忘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理念,当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时要用发展、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和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行为,获得价值和效能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根据塞利格曼把解释风格划分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广义教育教学之中,这点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将学生的积极、优秀行为表现对待为永久的、持续的,将学生不符合期望、消极的行为对待为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将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优点扩大化,增加表扬的“横度”(面积范畴)和“纵度”(时间范畴),把学生的消极行为具体化、局限化;根据情况合理使用归因方式评价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3】。比如:“你这次没有投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而不是“你从来都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部分同学请保持自习纪律”而不是“自习时大家请保持安静”;“你很真诚,你的分享很打动我们”而不是“你说的这件事情很感人”,从这些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教育效果的差别。解释风格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每位老师时刻都在运用的东西,有时老师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风格有何不妥以及它是怎样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我们要把积极解释风格有意识地使用在教育教学之中,直至形成习惯行为。

第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可能会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堆积和传授,这种工作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要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突显学生人格特质,引导实践积极行为,培养人际技能、智慧、韧性、宽容等优良品性,帮助普通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发觉内在的优势,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幸福感,也能够专注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能力、价值体验和成功期望,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实践中,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思辨性较强的心理活动课,学生投入度较深、感悟性较强的心理情景剧,趣味性强、参与面广、集体氛围浓厚的团体拓展训练等活动方式在本次实践中都是学生满意度较高,也卓有成效的心育方式。

教育时刻体现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过程中,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形成积极的关系网络,这样积极教育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中“流淌渗透”,所以,积极的心育工作并不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渗透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节过程之中,这就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肯定人性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认为个体人格和经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不成熟,环境对其的影不可忽视【4】。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促使个体发挥潜在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利他行为,责任感等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入的因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人际关系圈和重要教育过程;学生从社会获取间接和相对少量的直接学习经验,耳濡目染,形成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通过宣传、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贯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本校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城,更应该多多利用充满意义、关爱、善良的社会实践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体验交际能力、利他、自我欣赏和成功,创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乐观,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力量”。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数量有限,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更大样本更大时间跨度来进行再验证和推广。

(二)基于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校本教材需要进行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和再修订,本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职业人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