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

互换性实验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换性实验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互换性实验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教学大纲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课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及其相关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1]。这门课主要包括公差与配合及公差与配合的检测两大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机械产品精度设计和技术检测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由于这门课国家标准多,名词概念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学起来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不高,必须通过实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3][4]。尤其我校现在的办学方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及时地改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实验教育是实践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课上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以前的实验课中我们的弊端主要有三点:一是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同学们做实验时热情不高,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够。二是上课方式不好,考核不严谨,导致学生不好好做实验。以前都是教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案。课前准备好实验设备。上课时首先由授课老师按照教案的内容把本次实验的内容、实验的设备、实验的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一一告诉学生,然后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即可,最后写好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报告情况打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不用动脑,得出的结果差不多,所以在分组实验后,部分学生偷懒,最后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三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时量大减,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原来总学时是56个学时,期中实验是24个学时,可现在总学时被减到40个学时,实验只有8个学时,在新的课时量里如何教好这门课值得深思。必须实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修改实验大纲

以前的实验大纲全部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我们对实验大纲进行重新修订,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实验由原来的24个学时改为8个学时。如何让学生在这个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机械上常用的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实验内容设计非常重要。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5]。所以我们增设了“典型零件的测绘”这个综合性实验,在这个实验里学生可以练习使用机械上常用的线性测量工具,可以练习使用机械上常用的几何误差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可以使用一些光学测量器具测量。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3.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由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学时大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时间值得深思。因此院领导与相关老师商量之后决定开放实验室,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方便。这样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在业余时间去实验室测量,尤其是参加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学生,他们可以随时来实验室测量。开放实验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6]。

4.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前实验课教学方式是老师在上课之前把实验课需要用到的实验器具全部提前准备好,放在桌子上。上课时学生先签到,然后由老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先讲解一遍,然后大家根据老师的讲解分组做实验,最后写好实验报告上交。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签到和实验报告给学生打分。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认真做实验,最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新的教学方式改为第一步,学生上课之前必须预习且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占实验成绩的20%;第二部,上课时先签到,签到占实验成绩10%;第三部,然后我们抽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其他学生可以订正其中的错误,可以补充说明,最后由老师把大家说得不明确的地方再补充完整。这一环节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可以加分;第四步,分组做实验,实验器材老师不再事先准备好,而是由各小组自己选择。在这一步中老师会让各个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在实验中的贡献给自己和本组成员打分,实现多劳多得。这一步占实验成绩的50%;第五步,大家做完实验写实验报告,这一步占实验成绩的20%。通过这五步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教学大纲的修改,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机械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上课时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实验,一个实验内容不同的组往往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实验教学改进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韩凤霞.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试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0):150-152.

[2]马宪婷.高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7):130-131.

[3]杨莹.转型背景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5(18):185-186.

[4]谢文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111-113.

第2篇

关键词:

互换性;实验教学改革;机械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3201

1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验证性实验过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来说,验证性实验是必备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是其他高级实验的源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能力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积累各种测量方法。但是,目前来说,各大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大多均为验证性实验,例如轴孔类单一零件的测量、简单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训练,一个课时如此,每个课时均如此。再加上许多高校重在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方面,导致实验设备不齐全,或者鉴于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均为精密测量仪器,价格不菲,让学生自己运用的机会很少,渐渐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启激发他们自己思考问题,使得实验教学枯燥无味,在学生眼里慢慢成为休息课程,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淡化学生积极性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到最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几乎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一路走到底: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记录数据——计算分析——写报告……完全属于被牵着一步一步走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阻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3考核体系不完善

针对实验成绩的考核,目前大多数高校均以最后的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实验成果,完全根据实验报告来给学生进行评分,这种做法让学生慢慢形成固定思维:只要字写得好,报告写得完整肯定拿高分,忽略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乐趣,更湮没了实验中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让撰写实验报告成为了学生眼中的负担,慢慢认为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2实验改革方法

2.1开放式实验教学

首先要打破封闭实验仪器的想法,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比较昂贵,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而不让学生灵活操作,实验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讲解每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把实验设备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根据实验大纲和指导书,自己研究,自己解决实验问题。遇到不懂或不会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除此之外,不能一次的实验课程结束实验室就完全封闭了,要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做到学生想学,学生学习需要的任何时候,实验室都能敞开大门表示欢迎,并提供适当的辅导,这种实验模式虽然会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深切体会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加深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完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

2.2增加综合测量项目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力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开设诸如确定“判断某零件是否为合格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图纸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要求,自行分析合理选择测量器具,确定相应的测量方法,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位置误差,并完成后续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完成这样一个零件的测量实验,能掌握很多公差技术概念,使学生领会各种公差的含义,能分析其作用,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测量基准了解零件加工的工序问题,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将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激发学生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勇于思考创新的能力。

2.3健全实验考核方式

传统实验评分方式多为实验报告,会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态度懒散、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假造实验结果等各种不良现象,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求学生实验课签到保证出勤率,其次学校提供完好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成功率,再者实验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对实验报告严格要求,按照各自实验结果进行撰写,要求数据可靠,错误的数据必须重新检测,数据后期处理得当,结果分析到位,实验思考题要求能够尽量作为课堂的发散题自己通过实验解决。这些环节均纳入评分中,一方面督促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3结论

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检测项目和健全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取得满意的成效,努力为培养机械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2]李孟源,尚振东.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第3篇

我的瑜伽教练建议我7岁的儿子也练瑜伽,说练瑜伽可以增高。请问,儿童适合练瑜伽吗?练瑜伽对孩子长个子真的有帮助吗?

读者张亚琦

张亚琦读者: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练习者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是一种使身体、心灵与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现在国内很多人在选择练瑜伽时,首先考虑的是减肥、美容或增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与古老的瑜伽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人体的每一个关节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长期超过这一范围的高强度活动往往会给关节带来近期或远期的损害。如果急于求成、强度过大或者难度过高,有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如肌肉韧带拉伤、半月板损伤、关节炎症、神经痛等都是常见的瑜伽病。

身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不外乎遗传与环境两大方面。其中遗传对身高的影响最大,可占到70%左右。环境因素则包括营养、睡眠、运动、疾病和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以静力拉伸为主的瑜伽运动有增高作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只能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发育;也就是说,瑜伽和跑步、体操、踢球等运动的作用是一样的。然而,骨骼和软组织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练瑜伽,又有很大的受伤风险,而且可能对骨骼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瑜伽中有一种姿势是骆驼式,即弯腰后仰,双手撑地。若过度练此动作,容易引起椎管后方的椎板和韧带损伤,严重者还可能损伤脊髓,医学上称为过伸性损伤。再比如,练瑜伽拉筋能增强腰骨和关节的柔韧性,有一定好处,但儿童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练习不当更容易造成损伤并留下后遗症。总的来说,不建议儿童练瑜伽。

医生鲁俊仁

假性高血压是什么病?

医生诊断我患有假性高血压,还说这是一种真实的病,不是假的,把我给搞糊涂了。请问,假性高血压究竟是什么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

读者高明军

高明军读者:

所谓假性高血压,指的是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假性高血压主要分为以下5种:

临界高血压也称为边缘性高血压或高正常血压。世界卫生组织把高血压的标准确定为140/90毫米汞柱,临界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3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85~89毫米汞柱。虽然临界高血压不属于高血压范围,但其中有20%可能会发展为高血压。

高原性高血压凡在海拔较低地区时血压正常,而到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血压持续升高超过140/90毫米汞柱,并且伴有高血压症状,排除其他原因,才算是高原性高血压。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缺氧。

波动性高血压波动性高血压是指患者血压常变动在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以及高血压之间。由于血压具有波动性,一次很难准确地测出患者的血压水平,有必要重复检测。

潜在性高血压有一些患者,在受到某种刺激或应激负荷时血压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之为潜在性高血压病。潜在性高血压是降压机制功能不全或升压机制功能亢进造成的。

白大衣现象有些患者见了医生就紧张,当医生示意要测量血压时,患者的血压即刻升高,但在离开医生后血压即恢复正常,这就叫高血压的白大衣现象。医学界认为,这是患者对测量血压的条件反射,多见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者或年轻临界高血压患者。可能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受抑制之故。

假性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以下10个方面:

1.不宜长时间伏案工作,以免大脑过于紧张,血压升高;

2.早晨醒来不应立即下床,应先仰卧片刻,活动一下头颈部和上肢,以适应起床时的变化;

3.切忌屏气用力排便,以免引发脑出血;

4.早餐宜清淡,如一杯牛奶或豆浆、一个鸡蛋、一片面包;

5.晚餐宜少,以七成饱为宜,不要只吃干饭,应配些汤类或粥类;

6.坚持晨练,量力而行,不宜剧烈活动,轻度的活动有利于缓解动脉的紧张;

7.温水洗澡,过热、过凉的水都会刺激皮肤的感觉器官,引起血管舒缩,从而影响血压;

8.午餐后稍活动,然后小睡一会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9.尽量不要挤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宽松出行方式有助于稳定血压;

10.饮食应少盐、少油,应避免暴饮暴食。

医生陶永军

寻常型鱼鳞病是怎样遗传的?

上周,我一岁半的儿子被查出患有寻常型鱼鳞病。医生说,这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没有这种病,我记得已过世两年的父亲好像患有皮肤病,却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种。请问,寻常型鱼鳞病是怎么遗传的?

读者杨珲

杨珲读者:

鱼鳞病是一种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由于遗传方式、形态学和组织学上的不同,该病临床有多种分型,其中最常见和多发的是寻常型鱼鳞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生时皮肤外观正常,出生数月后发病,此后随年龄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皮肤干燥,皮面出现细薄的片状鳞屑,皮损以四肢伸侧为重,尤以小腿明显,同时伴有掌跖角化增厚,手背、上臂、股外侧皮肤增厚,有时还伴有指(趾)甲变脆、毛发稀疏等。一般患者在1~4岁时症状已经较明显。皮损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加重,在潮湿温暖的夏季减轻。部分患者成年后皮损可逐渐减轻。患者常有家族遗传史,自幼发病持续终生。中医称为“蛇身”、“蛇皮”,民间旧称“鱼鳞癣”。

寻常型鱼鳞病主要有两种遗传方式:第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遗传特点是: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患病,每代人均有发病,发病几率为50%,每代人中男女发病率相等。第二,性联遗传,也称X-联锁遗传。主要遗传特点是:几乎全是男性发病,女性仅携带基因,发病者极少。男性患者不会将该基因遗传给儿子,却将该基因遗传给所有的女儿,而女儿的儿子有一半机会接受该基因而出现症状。根据你所提供的有限信息来判断,你儿子的寻常型鱼鳞病可能遗传自他的姥爷,而你是该基因的携带者。

医生龙聚泉

如何预防亚硝酸盐中毒?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我们的日常食物安全吗?这个问题令人担忧。请问,亚硝酸盐究竟是什么物质?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如何预防亚硝酸盐中毒?

读者门向阳

门向阳读者:

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在食物中,如粮食、蔬菜、肉类和鱼类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俗称工业用盐,是一种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有的为颗粒状粉末,无臭,味微咸涩,易潮解,易溶于水。除用于染料生产和某些有机合成、金属表面处理等工业外,在食品生产中亦用做食品着色剂和防腐剂。

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能够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造成亚硝酸盐的急性中毒。人体摄入0.2~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可致死。长期摄入低剂量的亚硝酸盐有致癌、致畸的可能。

亚硝酸盐中毒潜伏期短,短则数十分钟,长不过1~3个小时。症状以紫绀为主,皮肤黏膜、口唇、指甲下最明显,并有头痛、头晕、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心律不齐、昏迷或惊厥,甚至死于呼吸衰竭。

日常生活预防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到正规商业网点购买食盐,不要食用来历不明的盐类物质。另外,要严把入口关,做到“五不吃”: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隔夜菜和变味的剩饭剩菜,不吃在冰箱放置过久的食品,不吃劣质熟食品,特别是外观鲜红的肉制品,不吃腌制时间不足9天的腌菜。

医生李爱民

我妊娠9周,呕吐得很厉害。尽管这是正常现象,但让我非常痛苦。请问,在不伤害胎儿的前提下,怎样缓解孕吐呢?

读者颜仕仪

颜仕仪读者:

孕吐是妊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约3/4的孕妇会在某个阶段出现程度不同的孕吐症状。完全避免孕吐症状的出现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恶心和呕吐的严重程度。这里有10个办法,供你参考:

1.不强迫自己。生活中,尽量避免可能让你觉得恶心的食物或气味。如果觉得吃什么都恶心,不要着急,吃那些能提起你胃口的东西,不要过于追求营养,多少吃进去一点,总比吃下很多高营养的东西但又全吐出来强得多。

2.吃冷食。试着吃些凉的或室温状态下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的气味没有热的食物那么强烈。

3.枕边吃零食。在床头放点饼干等小零食,早上醒来时可以先吃上几口,然后休息20~30分钟再起床。如果你半夜醒来感到恶心,也可以吃一点来缓解。

4.少食多餐。少食多餐或随时吃点零食,一刻都不要让自己的胃空着,因为空腹是最容易引起恶心的。如果有胃口,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清淡食物,有助于抑制恶心。

5.避免吃高脂肪食物。高脂肪的食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油腻、辛辣、酸味和油炸的食物更会刺激已经变得脆弱的消化系统。

6.小口喝水。尽管喝水对预防脱水非常重要,但也不要一口气猛喝,把胃胀满,因为这样你的胃里就盛不下其他防吐食物了。如果吐得很频繁,可以尝试饮用含有葡萄糖、盐、钾的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7.避免空腹服用孕期维生素。孕期维生素应该在吃东西时,或晚上入睡前服用。如果脆弱的消化系统已经很难承受含铁较多的维生素,可以要求医生更换含铁较少的孕期维生素。

8.试试含姜的食物。研究显示,姜能够让孕妇感觉胃舒服一些。把生姜切碎,用热水冲泡,就是一杯姜茶,很方便。另外,姜糖也是不错的选择。

9.戴穴位腕带。在药店里可以买到一种预防晕船的棉质腕带,对预防孕吐同样管用。另一种像手表那样的电子腕带也不错,它是用微弱的电流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止吐作用。微弱的电流刺激对孕妇无害。

10.服用维生素B6。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6,可以缓解孕吐,但不可擅自增加剂量。

如果上述办法对你都不起作用,建议请医生给你开一些孕期可以安全服用的止吐药。

医生魏浩

我真的是“白虎星”吗?

我今年21岁,却始终没有长。为此,我都不敢跟女伴们一起去洗澡。除了不长,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症状。听人说,没有的女子是“白虎星”,是“克夫”之相。请问,我是得了什么病吗?有办法治疗吗?

读者小李

小李读者:

一般情况下,人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便会出现、腋毛等第二性征。女性开始生长的年龄,约为12岁左右,通常出现在发育之后。

生理学研究表明,有无,的多少,可因家庭、种族等不同而不同,既与遗传有关,也与某种因素导致的毛发异常分布有关。稀少甚至无多数属生理现象,如身体无其他内分泌器官或性器官病变,只不过是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由于生长受体不健全,使生长不正常,完全无损于身体健康,也不妨碍性生活。对于稀少或无的女性来说,只要无内分泌疾病,体格、生殖器官、及月经都正常,就不必为此烦恼。

但是,稀少、无也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如脱纳氏综合征、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等内分泌疾病,以及毛囊病变等局部病变。建议你去医院接受检查,排查这些疾病。

至于“白虎克夫”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丝毫科学依据。现代女性何必在意这些封建迷信的说法?

医生赵奇峰

包皮过长有哪些危害?

做婚检时,医生说我的包皮过长,建议我去医院做环切手术,否则会给自己埋下诸多隐患,也会给未来的妻子带去各种各样的伤害。我很害怕,也有些怀疑,这么多年来不是好好的吗?请问,包皮过长有哪些危害,环切手术有危险吗?

读者孔青

孔青读者:

包皮是指头外面包着的内外两层皮肤。进入青春期后,的发育极为迅速。发育成熟的应是体粗壮,头部膨大,全部,包皮延至体上,只是在下方借系带与连着。如果包皮过长,就会覆盖,但仍可翻露。如果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头粘连,使不能翻露,则为包茎。

包皮过长对身体极为有害。首先,包皮过长,包皮下就会堆积豆腐渣样的包皮垢,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引起头包皮炎。炎症性粘连可影响包皮松动,形成继发性包茎,甚至导致尿道外口狭窄。其次,头包皮炎反复发作是诱发癌的重要因素。我国癌的发病率相当高,约占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一半。而癌患者90%以上包皮过长,且发病年龄比大多数癌症早,甚至在20岁以前。由于包皮过长相当普遍,不少人缺乏生理卫生知识,不注意经常翻开包皮清洗,更增加了癌的发病率。

包皮过长者,的卫生清洁很难经常做好,包皮内隐藏的细菌、病毒和包皮垢往往会在性生活时侵入女性生殖道内,引起女性的感染,甚至引发子宫颈癌。同时,由于包皮垢的长期刺激,可引起包皮和头发炎,严重者可因炎症而引起与包皮粘连。一旦出现这些病症,必然会在性生活时引起痛,可能导致性生活不和谐或心因性障碍。

第4篇

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在社会的互动活动与合作中已得到证明。发生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学习过程不再被视为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它往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以及相关的讨论协同进行知识建构的。知识建构已成为教育界越来越强调以积极了解现有的获得知识和创新想法的能力。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协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常常被用于学生共同完成协同任务,一般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1 引言

协同知识建构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洽谈和共享信息,通过小组互动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方法。在本文中,基于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背景,对如何支持协同知识建构、边学边做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解决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来解决复杂环境和不良结构的现实问题。经实践证明其是一种有效进行协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

近来对教学中协同学习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教学模式上。汤普森认为,社会共享的认知提供了关于人们如何创建,讨论等的见解,并在小组讨论中使用共享知识[1]。约翰逊?莱尔德发现思考模式往往通过分享想法来帮助成员协调任务和提高小组的综合表现[2]。有学者认为,小组成员需要共享个人想法的模式来获得对任务的共同理解和处理合作中的困难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3]。当新成员进入一个群体,他们必须学会共享的思考模式,以跟团队有效地开展工作。

2 协同教学模式

为促进协同知识建构,在教育领域中推行了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可以概括为边学边设计,以项目为基础的课题,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知识建构。边学边设计,使学生树立目标,学生需要设想他们的设计原型,收集相关性能数据,并对设计进行优化。以项目为基础的课题定位于在基本项目的科学调查,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创造真正的作品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来解决复杂问题。知识建构使学生基于现有的知识通过求解和开发新知识的问题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以上四种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处于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创建一个项目,形式可以是方案,产品或报告,并通过对其想法不断地讨论与共享来扩展他们的知识,使现有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并找到改进和整合方案的方法。

用于评估学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学习情况的标准之一是精度设计的能力。学生需要根据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公差和标准。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方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将基本概念融入设计,实现精度设计的准确性[5]。另一种看法则针对广义的协同教学模式的研究,采取教师用传统方法授课,学生的学习采取与他人协同互动,教师协助参与的教学策略[6]。这些课程评价策略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中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起到关键作用。为客观评价协同学习在互换性课程教学应用的影响效果,定义了影响评估的Hake影响因子[7]:

(1)

式中:g为测试的实际得分与最大可能得分的比值;

为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前测试结果的百分比;

为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后测试结果的百分比。

另一个课程改革热门方向是,互换性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整合。在以往的课程评价中,实验室通常会收到比过程的任何其他部门更多的诟病。学生们常常质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协调不力。尽管我们在不断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条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旨在加强和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并在实验报告中详细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这些实验和数据让学生很困惑,他们通常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为此,根据以上描述,我们采取“按需减少理论教学,只以少量的学时引导学生,扩大实验规模至项目水平,同时缩减观摩性实验,通过具体项目(包括实验项目)加强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包括协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整合而不是叠加知识点。

3 协同模式的教学经验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研究中,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理论,改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计划。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参与项目实践、体验设计学会公差的核心理念。

3.1 简洁的理论讲解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历来采用30学时的理论教学和10学时的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通常会带来以下问题。学生们常常认为公差是通过课本学习并通过实验验证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则不知该如何将符号标注在图纸上。而另一方面,学生单独的学习比协同学习则浪费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查阅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大量文献后,我们设计了一些展新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方法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通常情况下,一个课程的开始,由教师分配相关项目任务前,学生应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们在被分配了项目任务后,则专注于解决实际工程的细节。计算机则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解决问题,运行仿真,模拟分析或采集实验数据。

3.2 快速的实验反馈

实验课题直接整合到课程中是确保实验与理论的阶段一致性,使实验教学更具相关性。在实验期间,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巡视实验室,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大多数实验都借助计算机完成。仪器测量尺寸,位置,形状等的误差会直接被快速、精确地采集到计算机上,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此外,数字化仪器让学生轻松地直接测量感兴趣的量。例如:对复杂零件的误差测量时,三坐标测量机可以轻松地同时测量体块的尺寸和其上的孔的位置。

3.3 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是比任何其他学习方法都要重要得多。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要进行精度设计的学习。如同实际设计一样,体验式学习通常需要经过调查,反思,研究,开发,教学,实践,口头和书面沟通的程序。学生都力求实现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学术专题汇报的机会。在教学上,教师也鼓励他们参加地区,国家和国际研究会议,并尽可能参与大型项目或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使其成为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一部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分享他们的设计专长的同时,获得接触到当地的公司的机会,这样,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做独立的设计工作。

3.4 协同学习小组

学生建立的协同小组以3人或5人一组为佳,这样有利于群体的讨论和互动。教师在这些小组活动时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讨论和解决问题,获得测量数据或分析结论,而将课余时间花在练习和设计上。当学生和他们的老师都积极参与课题时,课堂环境应是愉快和嘈杂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可以采用一套用于指导和促进合作的工具,使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既可以面对面的沟通又可以实现远程通讯,讨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并协调合作。该工具还应提供以下功能,包括背景资料和教学视频,可以获取信息的电子白板等。

第5篇

文章分析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总结了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教学资源获取、理论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考核等角度探讨了改进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新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应用型人材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互换性;多媒体;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维视频的大型飞行器风洞实验形位动态测量方法研究”(编号:2013ZD55007)和河南省精密制造技术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融合结构光和激光扫描的文物数字化存档系统研究”(编号:PMTE201307A)的研究成果。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和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任何一台机器的设计,除了运动分析、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外,还必须要进行精度设计,机器的精度直接影响其工作性能、振动、噪声、寿命和可靠性。“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涉及精度设计,其教学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从教师角度来看,本课程有“四多一广”的特点,即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号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不理想;从学生角度来看,普遍认为该课程难学,术语定义难记忆,概念不易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去了。

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

1.教材重理论轻应用

目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材大多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教材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知识:一类是涉及概念和原理的“陈述性知识”,占比例较大;另一类是涉及实践和技能的“过程性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现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偏小。现在多数教材侧重于标准项目和名词术语的解释,缺乏对公差项目和公差等级具体工程应用的实例介绍。即便有少数例题涉及工程应用,其应用场合也往往相互独立,没有关联。换句话说,课程教材没有从一台机器或设备精度设计和检测的角度系统地展开各知识点的介绍,这不利于学生工程思想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理论教学环节形式单一

目前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虽然大多已采用多媒体教学,降低了教师板书和作图的工作量,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有关定义和原理,但PPT课件往往省略推导或演进过程,学生思考的机会减少,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性环节也相应减少,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越听越乏味。另外,由于教学学时有限,陈述性知识多、涉及面广,知识又相对独立,教学内容抽象,教师往往会花大量时间试图把理论讲清楚,越讲陷得越深,学生越迷茫,且所授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显然这种模式也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根据机械类人材培养要求,课程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能看懂零件图上技术要求的含义;第二,熟悉国家有关零件精度的相关标准,并具有查阅标准手册的能力;第三,在零件测绘时能根据实物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零件精度要求;第四,具有常用零件精度检测的能力;第五,在零件设计时能够合理设计零件的精度。多数学校开设有课内实验和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但相对于理论教学,很多学校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未给予足够重视,实验也往往以提交实验报告为目标。另外,金工实习时间安排过早,学生还没有公差和测量的概念,甚至无法读懂图样上的公差标注,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精度设计和误差测量了。结果是大多学生虽然顺利拿到了课程学分,但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工程实践的要求。

4.考核方式简单片面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目前主流的考核方法仍旧是传统的闭卷或开卷笔试考试,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但从应用能力来看,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许多学生在设计减速器零件时对于公差项目和公差等级的选用很盲目,不知该对零件提出什么公差要求,公差值也不知如何选取,只是照抄样图,而且标注方式极不规范。这说明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片面,不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结合本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关联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更加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

二、改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1.教学资源多元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通过图例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变得更直观、更具体。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更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个数据库,除了以教材内容作为课件的基本素材来源外,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累与课程有关的图片、动画、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内容,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如在讲到“热变形对汽缸和活塞配合的影响”时,可根据学生对汽车普遍感兴趣的特点,先放一段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这样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级性,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气缸和活塞的工况、热变形等背景问题有全面的了解,使理论问题具体化,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再如讲解标注时,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现场进行计算标注,学生更容易理解。讲解查表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演示,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该怎么查表,带着学生现场练习查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化

(1)精选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内容较多,但很多院校采用短课时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到位,抓住难点和关键点,凡讲必透。同时要了解授课对象,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必面面俱到。在概念讲解透彻后,最好能联系实际,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概念真正落实。如讨论系统误差有关概念时,可以联系学生常见的称体重的例子:假设有一台称在称重之前的示值为1Kg,某学生站上后,示值为71Kg,问此时的“示值误差”“修正值”“实际值”“系统误差”分别是多少。由于有实际的生活经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计量器具指标和误差的理解。

(2)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前,引入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譬如在介绍“活塞与气缸的配合设计”时,可先回顾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学习过的曲柄滑块机构以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说明活塞与气缸之间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同时考虑到铝合金活塞和钢制气缸内壁材料线膨胀系数和工作温度的不同,设计时还要考虑热变形的补偿。这样既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又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能启发学生自主地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并不给出“正确答案”,也没有唯一的“最佳答案”,教学型案例仅提供给学生争端、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希望学生找到解决方法。教师要适时引导、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案例讨论中去。

(3)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国外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教师在上课前列出本堂课的学习提纲,用10分钟时间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同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抽象的内容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寻找答案;然后,学生用30~40分钟的时间按提纲自学,期间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局部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性的精讲,先对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和讲解,启发学生对已经分析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前后联系,找出相互关系加以概括,使一个个问题连贯起来变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内容系统化。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纽带”“桥梁”的地位,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涉及面广,因而更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共同参与一个或若干项目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知识和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三尺讲台,更要能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参与生产和科研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应用能力培养

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测量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工厂常用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学会一些常用的测量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眼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典型性、启发性和生产实用性,除了必做实验之外,还可根据条件进行一些选做实验或演示实验。我们应该认识到,精度设计和测量测试能力的培养不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一门课程能独立承担的,教学设计上也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可分散到多个教学环节以达成教学目标:在“机械制图”课程让学生初步涉及零件技术要求,学会看图;金工实习阶段,实纲中提出加工精度的要求,安排专门环节讲解车、铣、磨等常见机加方法所能达到的精度并检测验证,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机械课程设计阶段,设计任务书上需对减速器零件精度提出明确要求;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参观工厂的实际质检环节,了解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流程;毕业设计中,在设计任务书上对精度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样通过多个阶段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零件精度设计和质量检测的能力。

4.考核方式创新

考核的作用除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应该分别进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要保证足够的知识点覆盖面和评分的客观性;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可涉及某些几何参数精度的选择、公差值的确定等。这部分试题要注意问题设置的综合性,使学生能根据已学过的理论并结合公差表格,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和计算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部分可根据条件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如独立完成一次测量过程,独立进行一个典型案例分析,独立进行某特定零件的精度设计等。对于侧重于应用型人材培养的高职类院校,也可以通过几个应用环节来评定成绩。能够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单位,可根据各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工作量、贡献大小等指标评定成绩。“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型课程,对其理论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进一步专业学习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考核方式片面等缺陷。本文从教学资源的积累、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给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教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持续进行教改实践,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作者:刘建伟 侯军兴 蒋志强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甘永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九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宋玲,亢银霞.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8):108-109.

[3]廖辉,黄崇林.案例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71-73.

[4]李旻.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2-204.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互换性;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是机械类、机电类、仪器仪表类、材料成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相关基本理论、了解标准化的生产思想、掌握精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看懂图纸中技术要求并对给定的零件进行精度设计。本课程的知识与贯穿于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维修整个生命周期,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是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我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只学过《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两门专业课,因此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机械专业术语接触相对较少,对教材中提到的很多概念、术语似懂非懂立理解不够深刻;另外,该课程符号多,概念多,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重点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尺寸的公差、几何公差、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对于具体零件的精度设计及检测往往讲的很少甚至不讲,这将导致学生在后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零件精度设计时对互换性原理与测量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较弱,甚至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熟练运用。本课程总学时一般为32学时,实验教学环节仅有4学时,设置尺寸的测量、几何公差及粗糙度检测两个实验环节,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数据处理等都不够熟悉,实验课上学生就像走马观花,看实验老师演示完后自己对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理论与实验的联系仍然糊里糊涂,对实验的内容稍作修改,让学生自己完成都很困难。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以后的工作需求。传统的对课程的考核往往采取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方式,这种方式下考试内容多重理论轻应用,学生为了取得高分通常是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知识的应用。且因考试设置在期末,对于试卷中反馈的问题教师往往也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及纠正。可见这种考核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显不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

2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入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以工作需求为导向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以后工作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尺寸的公差及检测、几何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模块二:典型零件精度设计与精度检测,内容包括齿轮、螺纹、轴承、键连接等零件的精度设计方法与精度检测方法。模块三:机械零件测绘与精度设计综合实训,该环节需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制图及互换性原理与测量的知识对给定零件进行测绘及精度设计。在学时分配上,模块一:16学时,模块二:8学时,模块三:8学时。实验环节不再占据理论课时,实行开发性实验管理。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有效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刻,对知识运用能力差的问题。

2.2产品零件进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针对上述提到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术语似懂非懂的问题,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模型、并从工厂搜集一些机械零件,包括齿轮,轴承,轴,箱体,端盖,螺纹,减速器,齿轮油泵等,上课时将零件带到课堂,并在讲解理论过程中及时与这些实物结合进行举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讲解“孔和轴”的概念时,先给出基本概念并作出解释,后可以将轴承、齿轮、带轮等模型让学生观察,将“孔”的概念与轴承内圈、齿轮孔、带轮孔、键槽等实物结合起来,将“轴”的概念与轴承外圈、传动轴、键等实物结合起来。这样使得概念不再空洞,难以理解。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对典型的零件结构多了一份认识,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方式教学。例如,讲解尺寸公差的选用,几何公差的选用,粗糙度的选用等章节时可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选用公差的基本原则,并举例说明,之后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一个零件,让同学针对具体零件进行讨论,要求明确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材料等常识,后讨论如何选用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及粗糙度。并规定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阐述。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2.4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对公差与测量实验室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并实现开放式管理,开发了十几项开放性实验,实验清单中既包括孔的尺寸测量、轴的尺寸测量、各种几何公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等基本的测量项目,也包括综合性测量项目,对于给定的零件按照图纸要求检测其尺寸、几何公差、粗糙度,并作出合格性判断。实验清单中的所有项目与理论课紧密结合,例如,理论课讲完尺寸公差与检测,学生课后可到实验室学习该部分相关的实验项目,在理论课讲到典型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精度测量时,学生课后可到实验室学习综合性实验测量项目。实验教学不仅要完成使用仪器的训练,而且要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有关量仪工作原理和读数原理方面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实验应该:(1)要有真实性;(2)要有代表性;(3)要利用实验机会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原理。每一实验操作前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自己学习相关实验设备名称、结构、原理、使用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步骤、方法,进入实验室后先对学生前期准备知识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实验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实验完成后,要求提交实验报告的内容中需要有本次实验的详细记录,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零件图并在图中标注所测量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粗糙度等项目。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老师演示学生观察的实验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5综合实训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最后一个模块设置机械零件精度设计与综合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对给定的具体零件分析其工作原理,使用要求,对零件进行测绘并对关键位置进行精度设计,最终以零件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方式等具体技术要求的形式提交大作业,这一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将机械制图、互换性、机械工程材料的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各门课程之间不是孤立的。该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对本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2.6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本次教改过程中,打破过去单一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实行理论与实践双向考核,理论考核又分为阶段性考核、课堂现场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实践考核包括开放性实验动手能力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等。每次考核内容教师都要严格把关,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及训练。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核下,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让学生更加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3结论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教改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后期改革的方向如下:3.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由于教师多年在高校承担理论教学工作与实践生产存在明显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教师所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就需要教师了解生产发展前沿,在以后的教改中,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利用假期让教师多参加生产实践。3.2教材建设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传统的教材不再符合教学要求,因此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迫在眉睫。

4致谢

能够取得以上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我们机械基础教学团队各位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对在教改中付出辛苦汗水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贾鑫.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5):41-49.

[2]林明山.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模具工业,2012,(10):68-70.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 ;实验实训; 能力培养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深,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实训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或主观认识不够,实验实训开设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习兴趣,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尤其是重视实验实训。

如何保证实验实训的质量,教师对实验实训的认识和准备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没有做好细致的实验实训准备工作,包括没有掌握实验实训的目的、要求,以及实验实训前的准备,例如实验实训器材、仪器仪表的准备、检查、校正等,会造成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手忙脚乱、实验误差大,以致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结论产生怀疑,不能使实验起到配合理论教学的作用,会造成实训效果差。笔者就个人的经验,对如何开好实验实训谈些体会。

一.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教师应作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包括:

(一)实验元器件的准备,按实验要求准备好,检查有无故障的元器件,并准备足够的连接导线。

(二)实验仪器仪表的准备,检查实验用的仪器仪表是否能正常工作,例如稳压电源可调范围,示波器光栅是否正常,电子电压表调零及量程互换性如何,信号发生器是否有信号输出,以及仪器配备的电缆线,探头等是否齐全,是否连接牢靠。

(三)教师要提前亲自做一遍实验,因为教材中的实验参数和实验线路可能有错误或不合理,教师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并对参数和线路进行必要修改,以期达到最直观的实验效果。有时实验的元器件参数与书本上的实验图中的参数不配套,也要从新设计实验线路。

(四)编写实验指导资料。

二.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培养良好的作风。

学生实验课时必须要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备好实验指导书或者实验指导资料、实验报告、纸和笔。

(二)实验操作前,检查元器件的数量、规格,例如电阻、电容参数是否正确;二极管、三极管等半导体器件型号有无差错。

(三)正确连接实验线路,最好两人一组,一人连接完后,另一同学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认为无误后,请指导教师检查,经允许后方可通电。

(四)测量数据时,需要调零的仪器仪表应先调零,例如万用表、电子电压表;对电流电压的测量,若不明的范围,应将仪表置于最大量程档,然后选择合适的量程进行读数。

(五)作好实验数据的记录。

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过程、实验数据、作图等,并回答问题及分析误差产生原因。

实验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上的一个定理、一个公式,或一个电路的功能,通过实验课验证后,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可以使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实验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并形成较深刻的记忆。通过实验学生还学会了使用各种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如示波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等。学生通过实验课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多级放大器有关参数测试的实验中,通过短短的一次实验课可达到以下效果。

1.学会连接电路,加强对多级放大器电路的印象。

2.掌握多级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即AV=Av1·Av2。

3.通过测出的数据,描点作图,作出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将抽象的频率特性变成了自己作出来的实际曲线。

4.观察波形,掌握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的意义。

5.学会示波器、毫伏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的正确使用。

三.加强电子技术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在实验室里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实验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连接线路,测量数据、观测波形,加强了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了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但在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仍显欠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尽量开设一些电子技术实训。

电子技术实训中,仍然要求学生必须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工艺文件,然后按工艺文件进行组装调试。

四.实验实训课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实验实训的老师一般由本课程的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训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组织、指导、调控的作用。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维修经验,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实验实训操作,当电路出现故障时,能帮助和指导学生迅速排除电路故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指导教师不能迅速发现学生实验实训线路中出现的故障,不能正确指导学生检查、排除故障,造成实验不能进行下去,学生只好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来完成实验报告,造成实训效果差。同时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操作技能及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新的元器件的性能和功能,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第8篇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立式光学计;测量;误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62-03

一、立式光学计结构及工作原理[1]

立式光学计是一种精度较高而结构简单的常用光学测量仪。用量块作为长度基准,按比较测量法来测量各种工件的外尺寸。图1为立式光学计外形图。它由底座1、立柱5、支臂3、直角光管6和工作台11等几部分组成。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进行测量的仪器,其光学系统如图2(b)所示。照明光线经反射镜1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由于刻度尺8位于物镜3的焦平面上,故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若反射镜4经物镜3之间相互平行,则反射光线折回到焦平面,刻度尺像7与刻度尺8对称。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α图2(a),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α角度,从而使刻度尺像7产生位移t图2

由此说明,当测杆移动0.001mm时,在目镜中可见到0.96mm的位移量。

二、实验测量步骤及实验过程误差分析[2]

结合学生利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工件的实际情况,针对整个测量过程中从实验操作到数据处理,全面分析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测量准确度。

(一)实验测量步骤

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仪器调零、误差测量及数据处理3部分。

1.根据被测工件的基本尺寸组合量块。

2.测头的选择:测头有球形、平面形和刀口形三种,根据被测工件表面的几何形状来选择,使测头与被测表面尽量满足点接触。所以,测量平面或圆柱面工件时,选用球形测头。测量球面工件时,选用平面形测头。测量小于10mm的圆柱面工件时,选用刀口形测头。

3.调整仪器零位。

(1)参看实验图1,选好量块组后,将测量面置于工作台11的中央,并使测头10对准上测量面中央。

(2)粗调节:松开支臂紧固螺钉4,转动调节螺母2,使支臂3缓慢下降,直到测头与量块上测量面轻微接触。并能在视场中看到刻度尺影像时,将螺钉4锁紧。

(3)细调节:松开紧固螺钉8,转动调节凸轮7。直至在目镜中观察到刻度尺影像与μ指示线接近为止[实验图3(a)]。然后拧紧螺钉8。

(4)微调节:转动刻度尺微调螺钉6[实验图2(b)],使刻度尺的零线影像与μ指示线重合[实验图3(b)],然后压下测头提升杠杆数次,检查零位稳定性。

(5)将测头抬起,取下量块。

4.测量工件:将被测工件放在工作台上,按实验规定的部位(在三个横截面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径向位置上)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5.判断工件的适用性。

(二)实验过程误差分析[3][4]

实际教学中发现,在未将刻度尺的零线与指示线调节到重合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就急于进行测量,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还有一些学生在调零结束后未抬起测头而直接将量块抽走,对测头以及量块表面造成磨损,影响后续实验。仪器调零、偏差测量及数据处理这3个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与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关外,如何教会学生做实验、进行数据处理等对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针对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以下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在调零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然后学生操作,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进行完整、正确的操作。因此,将学生分组并指定组长,每组都配有实验仪器,老师先简单讲述实验原理,接下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演示一起进行相关操作,此时,老师要重点强调每步操作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和不良操作的地方。一遍完成之后,每组组内轮流操作,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同时,一人在操作时,其他人也可以监督、学习,大家共同来纠正他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也进行相应辅导,使绝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仪器调零。测量过程的教学方法和调零过程类似,老师对工件的实际偏差测量进行演示、讲解,并重点指出测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重点问题,重点演示,着重强调。同时,要求每组代表跟着自己一起操作,完成之后组内学生轮流操作,老师在巡查辅导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教会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不能老师讲完所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后,学生再进行操作、测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收效甚微。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学生必须同步进行,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完成教学任务。数据处理是对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的重要环节,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及所用原理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老师应针对实际情况,逐步验算实验数据及演示处理过程,并跟踪查看学生实验处理结果,遇到问题及时辅导;也可按组进行,组内相互讨论,纠正各自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将最终实验结果、结论提交给老师批阅。对于学生数据处理结果精度低的问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作图结果,找出导致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如描点粗糙、取点数值误差大等等,有针对性地纠正,以使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三、结束语

应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尺寸误差是机械类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重要的实验项目。结合实验教学情况,本文介绍实验测量步骤并简要分析了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应对策略,提高教学针对性,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扬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李仁娇.立式光学计测量圆柱度误差的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2,(4):29-31.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开发思路

以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称为应用型本科,是高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的院校,它既不是普通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它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开发出合理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体系。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现状

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按照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块进行设置,各个实践环节互相独立,缺乏系统协调的管理。实验课过多依赖于理论课,有些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验项目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达到其真正实践的目的,使实践课流于形式。

2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行业,服务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培养具备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机床系统调试与改造、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人才需求与预测的专业调研,按照“循岗设课”的原则,构建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课的作用,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专业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实验模块,实训模块,设计类模块,一体化教学课程,如图1所示。(1)实验模块。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做实验为主,根据专业和岗位需求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打破传统实验模式,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开设拉、压、扭等实验项目,各种变形等实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安排一些公差测量项目实验,形状误差(圆度、直线度),位置误差(圆柱度、垂直度、平行度、跳动)等公差项目测量,提高学生对零件的测量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进入企业员工角色。机械设计基础安排一些动平衡、滑动轴承、螺栓连接、带传动、链传动等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巧。(2)一体化教学模块。有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践比例占60%以上。如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等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以减速器的设备的零件讲解绘图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国家标准,讲解绘制零件图的基本方法,零件的常用的表达方法。CAD绘图等绘图课程也以机器中常见的零件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命令。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企业常用的液压回路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划分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车间技术人员,让学生搭接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汽车启动机液压系统,液压压力机系统等常用的回路,通过回路的搭接,讲解各种元器件作用和用途,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是学生轻松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在做典型项目的同时,能完成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文化,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设计开发,最终能够独立开发简单的PLC控制系统。(3)实训模块。实训模块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为常用加工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简单零件的加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加工操作,如钳工实习和车工实训,通过校内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的基本操作,维护和保养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双管齐下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完善、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4)设计模块。设计模块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以齿轮油泵、台钳、球阀和千斤顶为模型,分组让学生拆装、测绘、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并按国家标准标注尺寸,画出一套标准图纸。机械原理则以牛头刨床为载体,对其运动进行分析,设计出牛头刨床的运动机构。机械设计以圆柱直齿轮和圆柱斜齿轮为载体设计计算轴、齿轮、键等零件的尺寸,选择轴承、螺栓和联轴器等标准件,并按设计尺寸画出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的思路,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传统毕业设计由于学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堆砌大量文字,有的甚至互相抄袭,违背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把毕业设计的理念和重要性参透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就能深刻理解毕业设计的作用,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能力进行选题。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类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以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机电设备改造或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题目,诸如:数控机床的设计或改造;工业机械手、机器人的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或改造等,去除虚拟课题,同时与企业建立毕业设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设计的内容要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发展动态,运用的新技术。

3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和实训模块的考核实行单独考核,期末考试总成绩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态度、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理论、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期末通过学生抽签的方式检查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期末实验总成绩=平时实验40%+期末考试60%。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按项目或任务考核,按项目或任务的权重打分,然后综合评定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选一个综合的项目应该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终期末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实训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实训作品的给出实训成绩,实训成绩=实训平时成绩50%+实训作品50%。设计的考核,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给出合理的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总成绩。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选题特点,设计思路,检索文献的能力,答辩情况,给定一个毕业设计成绩。

4结论

通过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能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作者:杨海如 陈国治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余宝,张晓东,方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

[2]张继平,宋岩,张颖.适应部队岗位需求构建新的机械基础实践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50-52.

第11篇

【关键词】预制产品 质量 监督

长庆油田公司2012年中小站场标准化设计覆盖率气田达到100%、油田达到90%;大型站场标准化设计模块比例达90%以上;全年共计推广应用成熟稳定、安全可靠的一体化集成装置4项80套,研发新装置8类10套,扩大试验新装置5类60套,有效缩短了建设工期,确保了工程质量,为年度目标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对预制产品生产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检验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质保体系的实施等方面起到了监督、促进、完善的作用,在现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和改进,预制产品生产单位在执行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方面的意识明显提高,预制产品生产规范化明显改善,预制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1 模块化的概念、原理及特征1.1 模块化的概念

所谓的模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油气处理功能的子系统,将这个子系统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产品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系统,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油气处理集成产品。

1.2 模块化的特征

油气田模块是模块化设计和制造的功能单元,具有三大特征:

(1)相对独立性,可以对模块单独进行设计、制造、调试、修改和存储,这便于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分别进行生产;

(2)互换性,模块接口部位的结构、尺寸和参数标准化,容易实现模块间的互换,从而使模块满足更大数量的不同油气产品处理的需要;

(3)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横系列、纵系列产品间的模块的通用,实现跨系列油气产品间处理模块的通用。

2 模块化预制的总体情况及设计背景

2.1 总体情况

模块化预制工作,按照油田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主要采取工厂化预制和现场预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推进,工厂化预制工作主要由机械总厂模块化预制厂、西安长庆科技公司高新产品研发中心、采油二处巨力公司庆阳模块化预制厂、建设工程处乌审旗模块化预制厂进行预制生产;现场预制工作主要由建设工程处各施工项目部在施工现场设置的模块化预制点进行预制生产。工厂化预制主要承担比较复杂、施工难度大的预制产品和一体化设备的预制生产工作,现场预制点只承担比较简单的预制产品的生产工作。在质量监督工作中,预制厂和预制点的质量管理均按照预制厂进行。

2.2 设计背景

目前,长庆油田预制的方向是建立标准模块库,对现行的油气田建设地面模块化施工工艺评价的基础上定型工艺,确定统一的生产流程、检验标准、管理制度,在试生产组织验收合格的前提下批量生产。标准化设计是实现标准模块库的第一步。

标准化设计是根据油气场站的功能和流程,以工艺技术优化定型为前提,以模块化设计和三维设计为手段,以“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平面布局、统一模块划分、统一设备选型、统一三维配管、统一建设标准”六个统一为主要做法,形成一套通用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符合油气田开发的、地面建设可操作的指导性设计图文件。油气场站的标准化设计为模块化预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模块化预制产品质量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预制产品质量监督的内容包括对预制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其安全运行的项目进行检验和对生产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转情况进行检查两个方面进行。

按照模块化预制产品的生产分为生产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验验收阶段、产品运输阶段、储存阶段的具体情况,以建设工程处靖边模块化预制厂为例结合监督程序的要求,确定预制产品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

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质量控制:审查管材、焊材等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或理化实验报告等;对主要关键零件加工用的原材料进行监督抽查;审查外购件的出厂合格证质保书或实验报告、说明书、许可证编号;对外购件某些重要的性能进行复查;外协件的抽查,通用标准设备只需进行进货验收;非标准设备、工艺协作件抽查中监督工程师要审核工艺、验收条件。

监检还应对预制生产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转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是:

(1)质量管理人员落实情况及到岗情况:主要检查质量控制体系人员任命文件和是否从事该岗位的工作。

(2)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情况:主要检查无损探伤的人员是否具有有效的资格证件,是否存在超出技术等级检验的情况。

(3)焊工资格及管理情况:主要检查焊接的人员是否具有有效的资格证件,是否存在超出资格证规定的项目施焊的情况。

(4)其他人员资格与管理情况:主要检查项目工地的质量检验人员、资料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

(5)技术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设计变更情况:主要检查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底记录是否符合有关技术管理制度的规定及所有的设计变更是否都经过设计单位同意等。

(6)工艺纪律与工艺管理:应重点检查技术文件质量(如:文件是否符合标准、图纸,准确性、完整性等)、焊材发放回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图纸、工艺文件操作,使用的测量器具是否经检定,“三检制”是否落实,质量检验是否存在漏检、错检、检验滞后的情况。此外,还应审查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焊接工艺和焊接工艺纪律的执行情况,焊后对口错边量及表面质量与热处理,各质量控制环节、控制点等。

(7)金属材料、焊接材料存放环境:主要检查金属材料、焊接材料存放环境是否符合规范及其体系文件和有关标准规定。

(8)材料验收、保管与发放:重点检查材料、焊接材料、管件的原始质量证明书、合格证,对需复验的材料,还应审查复验报告,材料代用必须办理代用手续。

(9)无损检测管理:应重点审查探伤工艺、探伤底片、探伤记录和探伤报告、探伤比例。

(1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转情况。

监理工作的检查: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内容是否与现场实际工作内容相符,监理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监理实施细则开展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对施工单位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进行了使用前的审批,有无未检先用、未批先用的情况,有无施工单位检验不合格或检验资料不符合标准规定,监理单位审批同意使用的情况;对管道预制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检查的停(必)监点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报验;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是否按照监理规划或监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平行检验或旁站。

4 安装监检工作中主要常见问题

(1)管材、焊材等原材料进场报验滞后。

(2)质量控制体系运转不完善,一些预制厂组织机构中未设置“技术负责人”;焊接工艺卡的编制人不符合“焊接工程师”的资格要求。

(3)焊接检验尺、游标卡尺、硬度计等检测器具配备不齐全或不在检定周期。

(4)无损检测报告出具不及时,射线透照底片有漏判缺陷情况,检测工艺卡签字报验不及时。

(5)焊接方面存在焊接工艺评定部分参数不全,评定报告中部分缺少试验报告,有些报告书写有错误;有的作业指导书与评定报告中的内容不符;施焊现场使用的焊接工艺指导卡无编制审批人签字。

(6)多数生产安装单位未编制“单线图”,导致预制产品安装以后对系统号及焊缝编号无从追溯。

(7)监理单位对生产单位报送的材料报验、工序报验等资料审批滞后,导致材料报验尚未完成就使用、上道工序未检验就进入下道工序等情况。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认证;机械基础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2-03

我国工程界、教育界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是实现我国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能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显著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 [2] [3]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等。”[4]结合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其改革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来说,如何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标准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5]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作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图学、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互换性测量技术等)教学中的主要实践环节,机械基础实验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提高工程素质与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6] [7]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习与实践能给学生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研究、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产品创新设计意识等都有重要的意义。[8] [9] [10]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对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如实验教学课程独立设课,不再完全附属于理论课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逐年更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总体看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对学生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没有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依然较低,且实验项目单一,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新型实验项目内容;另外实验项目设置偏重于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课程的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未形成准确、客观的实验教学考核考评办法。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约束力和吸引力,从而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很难得到发挥。可见,对实验课程中的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刻不容缓。[11] [12]

二、改革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以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师为主导,通过充实实验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考核体系等方法,结合现阶段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努力改变现有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考核促学习,考核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充实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内容的革新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方法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首先,尽量在每项实验内容的讲授中引入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典型工程实例,增强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工程实践应用背景的了解。另外,通过开发改进仪器装置,整合实验内容,使常规实验项目内容与工程实践更为贴近。例如将动平衡实验中通用待平衡转子用高度仿真按比例缩小的汽车车轮、轮毂、车轮整体,风扇、泵的叶轮、普通电机转子代替,采用现有实验系统对这些传动部件的平衡问题进行测试并矫正,增加实验内容的工程真实性等,这些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改进更能激发并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理论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

(二)开发新实验,提高主动实验和创新实验的比重,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是工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克服传统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的弱点,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提高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专业视野,锻炼其专业能力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建立“点面结合”的主动教学模式,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或撰写设计报告,实现“面”上创新。其次,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实验创意在课外延伸。例如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轴系结构设计等试验中将方案设计放在课下完成,增加课后实验问题分析并提出机构或结构的创新性方案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注意现代工程需要学科交叉和集成。这就要求工程师按照项目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开展工作,需要工程师团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要求工程师既具有所在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具有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实验课程内容尝试采用“实验小组结合”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评分增加组内评分环节,以考查学生在组内实验中的领导力、参与度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借助网络、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拓宽学习空间

2012年起,慕课(MOOC)的先进理念开始席卷全球,其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在线开放课程。[14] [15]在课程改革中制作“慕课”微课程视频,并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计算机多媒体等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全面开放。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进程。线上学习主要包含课程视频制作、教学资料及习题内容整理上传以及课前课后的互动讨论,通过现有的教育在线系统及微信群通讯交流方式即能实现相关的功能。“慕课”背景下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生诚信、自主素质的提高。必须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登录、点击、作业、答疑,同时可以采用同伴互评、教师课前提问的方法来主动约束规范学生的“慕课”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线下操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实验教师主要作为实验教学中问题的解答者和推进者而存在,作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帮助者,他们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

(四)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的水平来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很显然,实验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真实完成情况,并且存在抄袭现象。这不仅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投入程度及实验收获,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机械基础实验的教学成绩评定模式,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机械基础实验的考核评价方法。图1为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框图。

新型考核评价方法首先必须考虑对规定完成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常来说,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因此,评价方法除应对实验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外,还要对实验操作、分析、表达、实验习惯、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同时还应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方法来对实验方案的贡献情况,组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来进行考量。另外,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实验思考与附加项。最后在学期末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考试环节以强化学习效果。所考实验内容可分为基础性和提高性两类基础性题目,以课程中常规实验题目为主,有既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学生容易上手,难度低,但起评分也较低;提高性实验题目内容为教师根据工程实际设计拟定,其有一定深度及难度,但起评分也较高。考试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分档,分档完成后题目由抽签决定。实验考试通过笔试、实际操作及实验数据处理分析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实验考试成绩等于学生实验考试分数乘以实验题目起评分。而学生课程成绩综合所有实验项目评定成绩与实验考试成绩来确定。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次实验,对每次实验内容有更为清晰、准确的了解,并有效杜绝实验报告组内抄袭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为准确的判断,给出客观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更主动、更热情、更独立,同时,更自觉地思考。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大势所趋,并且认证标准中已经明确了学生在工程教育的主体地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应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以培养行业内认可的具有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验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应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来持续改进各教学环节。

通过机械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也证明,相关措施紧密结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程产品设计中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这对二类本科院校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2] 王娜.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7.

[3]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4]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5] 蒋宗礼.工程教育认证的特征、指标体系及与评估的比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6-38.

[6] 蔡晓君,傅水根,窦艳涛.依托教学实验基地构建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25-127.

[7] 蔡晓君,刘湘晨,窦艳涛,等.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10-214.

[8] 王庆九,钟瑞明,顾大强.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125-127,187.

[9] 郑蓓蓉,周晨,谢晓文,等.构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37-139.

[10] 宋立权,何玉林,李成武,等.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88-91.

[11] 蒋宏春.机械基础实验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机械基础教育,2012(1):56-59.

[12] 奚鹰,浦海英,熊学训,等.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72-74.

[13] 许涛.“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70-77.

第13篇

关键词 工程意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105-02

工程意识是现代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工科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不确定的,有的甚至包括未知领域,所以必须用解决工程问题特有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建立合理、经济、简便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机械制造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一项课程改革。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既含有制造理论知识,也含有制造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工程观为导向,突出工程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概念,树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作探讨。

1 以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首先,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培养目标应是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而且工程意识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应该是根据现代工程特点,重新整合工程教育体系,将工程意识的培养分散到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上去,使之与知识的教授融为一体,为现代工程复杂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更为集成化的知识体系和工程人才[2]。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为:以制造工程为主线,按照“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识、重实践”的原则,打破原来的多门课程分立的格局,将多门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整合提炼,删除不同课程中的相同的内容,补充现代制造技术和工艺,整合后的知识模块主要有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和先进制造技术[3-4]。

其次,要在全体教师中加强工程意识的学习,提高综合工程素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强的工程意识的培养,教师工程素质的水平是有决定意义的。工程意识强、高水平的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日常交流中对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一方面在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有工程背景的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观念。另外,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学院的青年教师通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学习,也是培养专业课程教师的有效途径。

2 以理论课教学为基础,加强工程意识培养

首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正确认识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在学习了金工实习、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对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制造过程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制造工程为主线,将已学课程和本课程以及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性介绍清楚,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多,影响因素复杂。根据多年一线生产实践和教学经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要求,内容包括材料的选用和热处理、机床和刀具设备及其运动参数的选择、专用夹具的设计、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加工后的质量分析等,以真实航空制造背景开展教学,并注重单个零件制造过程和整台设备制造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

因此,明确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对已学的专业知识是一个综合运用的过程,而不是离散性的知识点,围绕零件加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工艺系统考虑,突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安全意识”等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3 以实践课程教学为载体,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生产实践,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课程的主要实践课程有实验课程、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实验课程 教师着重对实验原理进行介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实验,可通过刀具模型现场演示,使学生建立起刀具的空间模型,通过课程实验,让学生测量常用的刀具几何角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扩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聘用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理论课所学内容用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 以航空制造企业为背景,以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制造技术理论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毛胚的选择、加工装备的确定和切削用量的最优化确定等,通过真实场景下的课程设计实现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的零距离对接。通过专业课程设计,既解决了课程教学的纯理论化问题,又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工程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工程意识培养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和学生上讲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模拟真实的工程环境,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提高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建设,除了传统的PPT课件之外,开展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和积累,如机械加工过程音像资料建设,让学生在课堂重新体验生产真实情景、典型机床的结构及装配三维模型、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工程动画(包括机床、夹具、刀具等)等。通过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图片、虚拟场景、视频加大工程知识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种方法,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吸引人,增强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多个角度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明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工程性和综合性教学,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工程实际要求相一致,争取做到课堂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介绍的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2-64.

[2]王贵成,崔迪.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88-93.

第14篇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教学项目;过程考核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的本科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比如智能机器人、智能电器、智能家居等产品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传感器在这些智能产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在诸多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3]。随着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诞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出现,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课程中所讲授的传感器则有些落伍。我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传感器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将课程命名为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为主,而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中不但讲授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以及应用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智能科学的特点将传感器与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侧重于传感器应用的智能性和通用性,为智能产品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

1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中,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课程偏少。而在课程中设置的实验课大都是验证类的实验,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目前来说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因而不能反映最新的传感器技术水平;2)教学重原理,轻实践。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记忆和理解难度大;3)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体联系,一个章节讲述一种工作原理的传感器,不同章节之间联系较少;4)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和创新性内容较少;5)实验项目采用传感器试验台可以较好理解工作原理,但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针对出现的这些普遍性问题,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大纲设计、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综合考虑解决方法。

2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特点,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建立完整的检测技术整体概念[1],具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生产和科研任务中的检测任务能够正确的选择传感器以及配套的测量电路,设计相应的测量系统,完成所承担的检测任务。通过课程中的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能够将传感器进行模块化设计,组成传感器系统,结合嵌入式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完成多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2]。本课程是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三年级下半学期全体学生开设的专业课,同时学生前续课程中将所学的《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分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虚拟仪器技术》等课程作为基础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项目实践深入的理解智能检测系统的开发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但能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熟练地应用到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等实际的工程当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教学改革方法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所以说理论与实践对于这门课程都很重要,因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也要同时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学生是教学改革活动中的主体,所有的改革都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今技术发展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1)以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进行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对专业人才培养预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明确的、具体化的分析,重视实践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2)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学会传感器的设计和使用。但是仅靠灌输性的讲解会比较枯燥,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引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知识传授方式。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意识。②部分内容学生讲解,老师点评的方式展开学习。③增加课堂分组讨论,老师提供问题和应用场景,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④布置课外书面作业和项目调研报告,让学生课后能够有效复习、应用所学知识。3)实践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按照实验指导书生搬硬套的实验操作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除了原理验证型实验之外,增加应用项目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不仅能读取传感器的数据,还能结合电子线路的知识、微处理器的知识和通信技术能够采集和处理相关的数据,构建具体实用的智能检测系统应用方案。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加深对智能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应用能力。4)根据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组织编写可用于一体化培养方案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编写的教材要能体现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把课程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根据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需定期对教材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4教学内容安排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中除了讲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各种常用传感器的介绍、标定、检测系统的组成外,并没有实际的项目在课程中。不但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偏差,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4]。为此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进行授课,目前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总课时是80学时,其中理论课是48学时,实践课是32学时。理论课程中是以按照项目分类,根据项目需求引出所用传感器,并讲述其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应用方法等。实验课则分为基础实验课和项目实践课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传感器工作特性实验,包括测量电路的零点调试,线性度调试、测量数据拟合等。项目实践课内容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等步骤。

5教学项目设计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配备精良的实验设备。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开展实践项目,仅靠课堂上的仿真软件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实验实训平台的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为了能更好的结合理论教学,针对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所选用的实验实训平台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的实验实训平台要有足够种类的传感器,并采用模块化设计。2)配备统一的总线接口,具备扩展功能。3)具有主流的嵌入式核心系统,并且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处理器。4)价格合理、售后服务良好、教学资源丰富。综上几点,在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采用的是上海硕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的“SBJCS-1113创新型测控/传感器技术综合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配备大量常用传感器,同时具备工业实际中广泛采用的成熟电路完成对各种传感器信号的拾取、转换、调理、采样、存储、解算、控制及显示等处理电路。同时实验装置具备一定的抗干扰及可靠性,学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该实验实训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具体特点如下:1)传感器种类丰富:包括压力、压电、应变、电容、霍尔、温度、光敏、气敏(酒、C0)、电涡流、光纤位移、长光栅位移、差动变压器、光电耦合等各种常见传感器。2)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的模块化设计,增强系统的结构性和互换性。3)总线标准:建立统一的内总线和接口约定,以实现最灵活的个性化配置、扩展和系统管理。4)接近工程实际:实验装置上采用多种工业型传感器,既可以用来完成传感器原理、结构与调理电路的教学,也可以用解决工业工程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5)学以致用:构成实验装置中的智能仪器的各模块,在其设计时充分体现实际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技术和可靠性设计技术,其核心卡可作为实际智能仪器的核心单元。实验装置中信号转换与信号调理电路采用工业和工程实际中所采用的成熟电路。实验装置中使用的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采用典型的也是未来实践系统首选的数字信号处理手段,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特征。6)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一个将常规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实例。7)开放式设计:实验装置中的软、硬件及系统均按照全开放的思想进行设计,以便于学生开展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实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开发的流程来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等步骤。最后完成整个项目的总结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项目的设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资料查找、系统设计和代码编写等工作。本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智能家居远程监控模拟系统。与传统的检测系统比起来,智能传感器检测系统更加具有智能性、综合性等特点,将传感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的应用,具体项目教学安排见表1。

6课程考核形式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程的考核的结果不能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要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项目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部分组成。老师在平时应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和问题回答情况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实验成绩要能体现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项目成绩的考核则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阶段性成果成绩、最终项目结果成绩、项目报告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内容侧重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应用设计的考核。总体来说,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不是通过一次考试定好坏,而是更重视过程,要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其中项目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所以项目考核形式的也是多样化的。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出勤、日常表现、作业、实验、项目及考试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其中项目考核中的项目答辩包括自述、现场操作、教师提问、解答几个环节,通过答辩,教师可以直观评价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应变能力,对设计不完善的地方给予指导建议,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的所有考核项目中,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及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结语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笔者从教学培养方案、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文中的改革举措是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在智能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上的运用,采用教学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对当今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的教学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作者:图雅 鞠尔男 周国顺 刘龙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李玲,张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5(4):55-56.

[2]张琳,袁新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106-108.

第15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邹龙庆(1962-),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贾光政(1965-),男,山东梁山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庆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石油特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48-02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缩写。[1]CDIO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改革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确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建立符合国际工程教育共识并具有鲜明石油特色的课程体系,依托面向石油行业的发展优势,提升专业水平,拓宽发展空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首先以现代工程师所必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工程教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然后确立CDIO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并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确立一个清晰、完整、系统和详细的工程教育目标。

一、基于CDIO的机自专业建设目标

CDIO工程教育理念指导的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国家未来的创新工程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工程从业人员。机自专业CDIO建设目标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能力,掌握现代设计方法及先进制造技术,能在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规划三个专业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石油机械工程。

二、CDIO培养模式构建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的。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采用项目分级设计和实施的策略,通过三级项目支持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支持一级项目的逻辑关系,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得到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即CDIO)的整体训练。

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是首先建立课程体系,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一、二、三级项目群;然后围绕条件比较成熟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实施,不断总结实施效果并逐步推广到整个专业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时分配调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改革实现部分课程集中学习和训练,逐步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2]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计一级项目3个,二级项目5个,三级项目8~10个。

第一个一级项目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的初级引导,在大一、大二年级全年和大三上半年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本的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支持该一级项目,学校设计了机械结构建模、机构分析、产品加工等3个二级项目与工程实训、CAD/CAM实训、认识实习等3个实践教学环节。“机械结构建模”二级项目由机械工程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现代工程图学、C程序设计等课程群或三级项目进行支持,在大学一年级完成。“机构分析”二级项目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群或三级项目进行支持,在大学二年级完成。“产品加工”二级项目由机械设计、机械测试技术基础、互换性技术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群或三级项目进行支持,在大学三年级上半年完成。

第二个一级项目为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大三下半年、大四上半年实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全过程的实施方法和路线,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项目的创新设计。为支持该一级项目,学校分别设计了机器人系统、石油钻采机械系统等两个二级项目与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机器人系统”由机械控制工程、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群或三级项目进行支持,在大三下半年完成,产品以参加创新竞赛为目标。“石油钻采机械系统”由石油钻采机械、机械制造工程学、机电一体化原理及设计、井下作业设备与工具等课程群或三级项目进行支持,在大四上半年完成,产品以参加创新竞赛为目标。

第三个一级项目为专业毕业设计,在大四下半年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基本具备工程师的素质。

三、CDIO工程教育环境建设

1.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不断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方法和措施,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思想或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本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眼界,拓展信息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大赛活动,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组建CDIO创新实践中心,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引进与改造现有实验室,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提升其基本科研能力,而且增强工程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科研优势与特色,提升教学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大庆油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为油田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教师队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原为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是与油田生产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本专业教研室的每位教师,都参加过油田的科研与科技服务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了工程意识,也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他们由大学里注重理论的讲师逐步过渡到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程师。现场工程知识的积累及科研创新,又促进了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这样相互促进,使专业教师既具备了大学讲师的素质,又具备了现场工程师的能力,建成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新发展、新成就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他们将先进的理论和实用的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理论、最新的工程技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笔者一直坚持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在科研项目组中锻炼,解决科研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3.创新课程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受应试教育、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将学业评价等同于卷面考试,不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标放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因此,需要研究引人新型理念的学业评价方法,摒弃传统观念造成的单一化考试操作,在强调技术基础的同时,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团队的工程性学习模式和主题研究项目的实践活动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将机自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效果考核内容细分为: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综合试卷等方面,每个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重,如表1所示,然后综合给出课程的评价成绩。[3]

出勤情况反映的是学生按照教务处考勤制度参加课程学习的基本行为,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静态表观考核指标,不一定反映学生的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况,因此权重系数比较低,确定为0.05。

课堂表现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理论教学的参与情况,表现为课堂互动、回答提问等形式,是表观的、动态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基本态度,权重系数确定为0.2。

平时作业是对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必需的学习环节。但鉴于目前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作业成绩不一定反映学生的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况,只能作为一种约束方式来对待,因此权重系数比较低,确定为0.05。

实验表现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实验教学的参与情况,能够加强对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入理解,奠定课程知识的应用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是提高能力和加强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权重系数确定为0.2。

小组讨论与实践报告环节反映的是学生对课外兴趣小组实践的参与情况,参加该层次教学的学生以5~6人组成的兴趣小组为单位,需要进行更多的自主讨论和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结果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呈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评定实验报告成绩,实践小组根据报告成绩分别给出小组成员的比较成绩。该环节主要体现了CDIO团队合作的理念和训练,权重系数确定为0.1+0.1=0.2。

综合测试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情况,就是过去决定学生课程成绩的试卷考试,该环节非常重要,而且具有传统性,是督促学生对课程全面复习的有效手段和评价方法,因此将权重系数定为0.3。

四、结束语

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基础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学校基本建立起了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环境,为培养一批工程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4):116-1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