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马克思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马克思个性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个性理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个性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内涵
从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理论就开始了不懈地探索。之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等这些著作展现了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并且指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81但是人类却与周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着联系。因此,人的个性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想象中的人的个性,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个性。其次,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2]3说明人的个性在现实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是能动的现实主体。另外,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个性时,还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的统一。”[3]122也就是人的个性要想真正的得以彰显与发展,一定要参与社会交往实践,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实现。
2马克思个性理论的基本特征
2.1现实性
马克思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中来探讨人的个性。他认为在这些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人对人的依附关系、人对物的依附关系,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根据这些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人的个性应该在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步摆脱各种依附关系,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个性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马克思把人的个性放置于现实中,是在现实社会形态不断变化发展中以及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探讨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人的个性是从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范畴之内的。另外,马克思还从人的现实劳动实践出发,认为在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逐步摆脱人对人、人对物的依赖,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质生产。
2.2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要在在现实实践交往中得以彰显,人是世界的主体,要树立人的个性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4]5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51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人的个性非但没有彰显,反而受到了束缚和限制。人的个性实践活动没有得到肯定和尊重,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人的个性主体地位更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旧式分工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要消除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旧式分工的消灭。”[5]20他认为通过消除旧式分工,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展现和发挥,从而确立其主体地位。
2.3实践性
马克思谈到“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是在“定在”中的。并且他认为每个人的社会实践范畴就是其定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3]216其他的哲学家比如伊壁鸠鲁过分强调个性,他的“定在”表现为直线,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成了抽象的个性。马克思主张“定在的自由”,在现实社会实践中使主体超越客观世界,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只有在普遍的交往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89也就是每个人只有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个性才能得以彰显和发展。
3马克思个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个性理论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实践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以现实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73在马克思个性理论现实性特征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世界中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的人,是处在现实复杂关系中的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环境。从大学生的现实环境出发,不仅是课堂环境,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点、期望、要求等等,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密切接触新媒体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把握当今新媒体功能多样化、信息渗透性、技术变革快速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及时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活动状态、关注点、疑惑与问题等等。只有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发展的动态,从现实环境而不是从抽象主观的角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样就更具有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课堂,还要进学生生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以现实为基础,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放置于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现实环境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教育孤立开来,应该与智、体、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完全只寄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这样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整个教育体系联系起来,比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孤立的课程,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高提供帮助。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整个社会现实环境的支持,比如要建立社团、家庭、社区、政府多维度的一个社会现实环境支持系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以大学生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4]8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个性应该具有主体性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肯定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灌输,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马克思曾形象地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4]91如果大学生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与意识,那么他们的个性是无法得到彰显与发展的,更加谈不上实践性与创新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QQ、微信、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及学习状况。特别是现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观点,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避免产生抵触心理。也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要提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每一个大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通过更具个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确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3.3以实践为导向
马克思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3]122人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有些学生试卷考试可以得高分,但是现实实践却只能得低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现实社会实践积极发展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3.3.1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内,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对于大一新生来讲,可以以“从中学到大学,我的变化与感悟”为题,进行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准备、讲述过程,使大学生发现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之处,也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思索到底怎样适应大学新生活。还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道德与法律”的知识竞赛。大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道德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的起源与内涵、依法治国的意义等等。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老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对于大四的同学,可以设置模拟招聘会情境模式。让几位同学扮演招聘人员,另外几名扮演应聘人员。通过这样的的情境设置,使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到去应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哪些专业素质,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升自己,也能为以后参加真正的招聘会做好充分准备。
3.3.2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校外,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点并且联系现实热点,展开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可以开展“‘美丽中国’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社会调查、“关于网络购物状况”的社会调查等等。大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置调查问卷、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群、总结观点、分析数据,最后结合自己观点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收信息、展开思索、形成结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参观考察实践教育基地。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科技展览馆,也可以参观企业工厂、农村基层等等。通过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国革命奋斗历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农村的发展现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现状等等有感性的认识。通过高校校外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个性理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指导,即以现实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 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师积极性调动中的应用策略 运用“需要理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在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中的运用 学校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校管理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 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性的调动 投资发展路径理论 我国博物馆经济的理论及其实施路径 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 简述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 绩效工资下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4(2004/12/09).
⑤杨秀玉, 杨秀梅. 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9(2): 56-60.
⑥[美]彼得・G诺斯豪斯(Peter G. Northouse)著.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1]House R J.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1: 321-339.
[2]Northouse P G.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M]. Sage, 2012.
[3]Harris A. Distributed leadership: What we know[M].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9.
[4]谭艳华.对路径――目标理论的认识及运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6,5(3):11-12.
[5]熊志岗.试论学校管理者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浅析
论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当代意义
社会冲突的理性审视及应对
论公共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共行政模式的选择——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
论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基于《证据规定》第64条和第79条的分析
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法律思考
论“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类型及应对
关于征地补偿纠纷的调查报告——基于武汉市、鹤壁市的调查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的基本需要
吴嘉纪诗歌研究述评
论李煜以物喻愁词在北宋词家中的回响
公共空间下的文学传播——试析贵州现代文学发生期的文学传播
杜尚艺术史价值之我见——兼论《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
深刻抑或偏执——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亲情的消解
从《喜福会》的母女冲突看中美教育文化的差异
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分析——以《泰晤士报》北京奥运周期内对华报道文本为例
逆势扩张的媒介发展之路——新媒体时代贵阳传统媒体发展状况分析
论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语境研究的认知转向
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
在英文写作中减少与特定句型相关的典型错误的输出——英语句型模仿写作明示教学实证研究结论之二
从人文角度探寻贝多芬晚期精神境界
浅议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权利与义务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征订启事
祭象的意义世界
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民族地区应急资源保障完善途径研究
财政支出具体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西部县级地方政府执政能力评估模式的构建
劳动者的集体之人身份和完善集体合同制度的构想——富士康事件的启示
国家赔偿的悖论——以"农夫、统一事件"为例
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考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论梁启超译介活动与启蒙思想转变
现代汉语中"着呢"的语法化路径探析
留学生使用"关于"一词的偏误分析
《汉语大词典》收词补遗十四则
都匀话老中青三代的语音差异
魏晋南北朝文艺"概括描述"批评法述论
清"红楼戏"首编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
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环境元素对主题的激活
直面"荒诞"的第一人——默尔索的孤独世界
超越中的自我追寻——从自然主义看萨特的"处境小说"
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VPN实现及服务跟进
转型时期贵州铜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体系及评定系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试析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兼论王阳明的理想人格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浅论南夷与南夷文化——夜郎文化研究之三
嵌入苗族婚育文化中的宗教仪式与禁忌——以凯里挂丁方言区苗族婚育习俗为例
贵州高原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研究——基于贵阳城市经济圈辐射域的简单实证
提升贵州旅游价值的差异化思考
石门坎平民教育运动之动因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理论知识,变成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理论课作为宣传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夏商时期考古学遗存发现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鄂西峡江地区为研究对象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试论基本国情的“时代位移”
论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成长主题
“三增九虚”对奇幻小说的影响
浅析西部地区冶金产业发展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当代分配制度的构建
国际收支顺差、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自然科学类)征稿启事
宜昌市旅游人才队伍调查报告——兼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面临旅游人才不足的挑战与建议
我国网络市场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从《答刘正夫书》看韩愈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论《三国演义》之白日梦
揭开“溱洧”的面纱
传双美之风情开巧合之趣剧——浅评阮大铖戏曲创作于风情趣剧之传承与影响
先秦《诗经》接受与原始宗教思维——《诗》的原生态的追寻
三峡巫文化中的医学易学灵学
三峡古代巫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论巫文化视野下的三峡丧礼习俗
巫山大溪遗址以鱼随葬的原始宗教意识与巫术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夏代遗存分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建设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评价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国玄幻文学研究十年述评
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接受美学意义——以萧鼎的《诛仙》为例
论旅游文化开发与文化研究力点——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需求驱动的商品房价上涨实证分析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后危机时代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研究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见证历史与解密人生——评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
何其芳的“延安道路”及其阐释——赵思运《何其芳“人格解码”》评析
“何其芳”是一个问号?——评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
论明清时期土家族竹枝词对地方音乐的影响
将中国传统诗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读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论三峡重庆的和谐发展
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三峡库区老龄事业——以万州区为例
三峡移民题材新闻的导向性与可读性探索——以《三峡都市报》为例解析
改革开放与中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重庆农村低保实施情况评析——政府执行力视角
农村非自愿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
论古今奇幻作品中花妖树怪的神异流变
六朝志怪幻想与中国当代奇幻小说
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与核心机制构建
重庆市货币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要素市场理论
清江流域民间工艺品开发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儒家话语的近代化转型——关于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的认识
严羽诗学思想的突围新变与悲剧意蕴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并采取各种方法以及动用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实施。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角色有弱化倾向,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是辅导员自身
1、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影响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辅导员只重视校内教育,忽视校外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得和习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仅校内学得重要,校外习得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很重要。校内教育不是大学生成长的全部,因为将来他们都要走向社会去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假期进行,大多数辅导员不愿放弃休息时间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即便是参与了,也是带着学生看风景,敷衍了事,走过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的意义,辅导员认识不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指导作用不明显,基本靠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实施,辅导员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辅导员的个体素质欠缺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不力在本文中,“素质”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即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校内外的综合性活动,可以检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内涵,是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整体反映。辅导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都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由于辅导员的学缘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性很明显,加上从事本职岗位的时间不同,不是每一位辅导员的素质都适合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样就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带来了困难,某些方面素质的不足导致辅导员经常处于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畏难情绪引发了避让行为,辅导员消极地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淡化了自身的角色价值。
3、职业倦怠是辅导员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软肋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也不例外。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多方协作,辅导员岗位设置的本意就是要解决千头万绪不协作的问题。理想不等于现实,辅导员的疲态往往会从自身认为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职业价值感、希望、职业无意义、岗位消极特征和社会支持是构成辅导员角色压力的重要影响因子,角色压力进而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薪酬偏低、待遇差异、身份界限模糊与岗位重要性等问题,是辅导员不容回避的现实,制约着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外部原因包括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等方面
1、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相应学分,不理会辅导员的存在
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辅导员布置给大学生,由于辅导员疏于指导,很多学生只想获取社会实践学分,无视辅导员的存在,担心有指导监管的情况下,需要实地工作,因而社会实践走过场现象明显。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看重,大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之后总要就业,因而开始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但操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参与观察、社会调查、深度访谈等基础性工作。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学生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些学生喜欢“百度”和“谷歌”,抄袭拼凑,敷衍搪塞。不少大学生宁愿做兼职赚钱或者报名资格证书考试辅导,也不愿花费精力认真从事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资助较少,学分获取容易,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协调各教学单位与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通过团总支与学生会落实。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牵涉面广,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投入少,经费短缺,只把社会实践当做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很少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资助立项的数目较少,学分认证过程缺乏支撑材料。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居多,或在暑假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很少时间走走看看。寒假和平时极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和严格的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有限
社会是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场域。布迪厄把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与构型,这是针对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在马克思那里,研究主题不是只作为单一实体的社会,而是从“关系性”的角度理解的社会。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指导中的缺位,是因为迷信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没有注意到社会这个富有关系性的场域。社会各行业本身不太喜欢生手,害怕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常规秩序,接纳程度十分有限。大学生若是没有人协调和沟通,进入社会实践的具体场域时,只能做围观者。
二、作用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发挥
(一)辅导员引领大学生成为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辅导员是岗位决定了职责,其工作性质是被赋权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是为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需求服务的,社会实践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现着育人的功能,既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促使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主动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人的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时,受到已有思想意识的影响,认识的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而这种人类活动体现了人所特有的精神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辅导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促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主动工作、协同工作、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我国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个很好的抓手。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濡化青年一代,促成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担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感染大众,对广大人民群众宣讲,实现对现实生活实践的直接影响乃至引导。
(二)社会作为活动场域拓展了培养空间,辅导员起协调作用
社会是检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场所,辅导员抓住时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行为管理,在参与性观察中觉知工作的成效与缺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时间的向度来看,保证对大学生的教育常态化,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工作,总体上是利多弊少。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自觉,辅导员要从更为宽广的场域做起。经历高等教育的人要多融入实践,形成情境性认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视作为大学生的“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实践共同体中,新手和初学者往往最初从事边缘性的活动,在观察熟练从业者,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参与活动,逐渐发展知识与技能,达到对社会文化实践的充分参与。辅导员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示范给大学生,促进他们学会在关系中成长。
(三)实践是创新的培养途径,辅导员起推动作用
辅导员要做好推手,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是大学生将来参与实践的保证。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大学生要从学校走向就业岗位,先从边缘性参与开始,然后是充分参与。政策指导和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促使辅导员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付出情感和真心投入。教思政1号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进行的是情境学习指导,包括个别化学习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两种方式,推动团队建设和大学的自主管理。
三、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工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团委下达任务后,很少安排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全程参与和实地指导,而是将任务下放到学院以及系部。专任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无暇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具体指导自然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由于上述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严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其角色可定位为5个方面:
(一)组织策划者
辅导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排头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划、实施与评估,均离不开辅导员的有效指导。辅导员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无论是暑期“三下乡”,还是“四进社区”,或者见习实习,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锻炼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奠定基础。申报社会实践项目、确定团队人员、分组、安排时间和地点、协调联络实践场域,都可以作为辅导员组织策划的内容。对于从事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有了辅导员的组织策划,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有意义,更具有导向性,其成效更为突出。
(二)指导参与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参与。辅导员的“导”体现在正确的舆论方向上,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防止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身体力行,辅导员的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与信心,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个体成长,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社会实践可以弥补当前“两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欠佳的弱点,辅导员应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证明,有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社会实践,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专栏中,厦门大学的一位辅导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总结是:“达到了团干得锻炼、地方得实惠、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家长师生的高度评价。”可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辅导员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必定取得优秀的成果。如果辅导员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便会朝着服务性、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安全管理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在校外进行的,他们的安全是辅导员的责任。辅导员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在活动之前,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盗防骗,学会分辨真伪,学会与基层群众交流,避免误会和口角,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辅导员往往带200名左右的学生,而社会实践虽不能一次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即使分组分队,辅导员也只能参与其中一组的活动,其他的团队,可以采取学生负责,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自愿参与的方式,避免辅导员承担过多的安全责任,而无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辅导员可以采取联络各社会实践小组长或者核心成员的方式,通过他们了解自己的团队,动态掌握各组信息,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安全。
(四)总结评价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当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好的提议和做法应当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妥的做法应及时制止和改正。社会实际有可能是“双刃剑”,在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积极作用时,还要正视社会实践中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实践范围广泛、社会生活复杂和人员多样,大学生除了接触到大量鲜活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和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外,还会触及阴暗面,可能会与有着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打交道。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有可能污染大学生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拒腐防变的工作,注意各种思想苗头的出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免疫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总结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清理思想的犄角旮旯,得出结论,肯定成绩,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激浊扬清。
(五)成果推广者
关键词: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理论依据;现实困境;动力机制
2012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贾庆林主席在会上作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而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整体匮乏,其文化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建立一种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文化权益面临的窘境。
一、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是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公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经济关系的反应。“公平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关系。”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追求社会公平的主题和目的。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为社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享受相应的权益。而文化权益是当代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权益,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只有当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以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才有望提高,这样劳动生产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才会相应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是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包括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这里的人民不仅包括广大城市居民,也包括全国2.3亿多的农民工群体。因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农民工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就必须从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为农民工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使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缺失、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
文化消费资料的短缺和供求渠道不畅,是目前农民工文化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农民工的生产领域角色已经毫无争议地被定位了,但是在消费领域中的特征则不明确。传统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缺失和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农民工没有能力去实现应有的文化消费。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社区、企业来提供的消费品,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就致使农民工所需的文化消费品极度短缺。
(二)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不平等
国内学者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化特性,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与制约。农民工正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亦工亦农,与城里人相比,无论是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在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他们往往把自身定位于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城市边缘人。由于缺乏城市户籍这一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凭证,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服务,处于“流出地管不着、流人地不愿管”的尴尬境地。“身份的差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加上城市中还存在着一些对农民工的戒心和歧视现象,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社会地位的上升,就难以产生文化消费的动力。
(三)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微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存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是消费水平与消费层次提高的最重要前提条件。现实社会中,即便是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公共消费品,显然都不是完全免费的资源。因此,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就受到农民工自身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他们在支出决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在农村的家庭成员。由于当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的低层次性。因此,经济收入的低下,是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和消费不足的直接原因。
(四)企业对农民工文化生活重视不够
作为提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主体的企业,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职位空缺。企业在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据百度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37.6%的企业没有为农民工提供任何文化服务,有20%的企业只提供了电视。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益,往往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当中。即使一些企业建有职工培训中心、文娱活动室、阅览室等设施,但往往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的装饰,基本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广大农民工也就只能望“室”兴叹了。
1984年,我从武钢财务处这个大型企业机关调入审计机关的时候,审计局有五六个人,二间房。如今,拥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宽敝而明亮,上岗的人员近40人的审计队伍。前后对比,变化很大。随着时光的推移,老一辈审计人员大部份已离开了审计岗位,有的还在继续为审计事业添砖加瓦。尽管他们离开了审计岗位,但他们的精神继续在传承。记得1985年对物资企业的审计,审计局派出了3人,分别担任三个小组长,并从财政、税务抽调人员。当时没有现存的报告模式,面对众多的审计问题而不同的单位,他们确定以问题汇总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对物资企业的报告,县委全文在全县转发。这次审计打响了**审计的第一枪。
1986年,社会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金融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吸收存款。有奖储蓄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审计局以敏锐的眼光看准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查,掌握了一手材料,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不良吸收存款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省审计厅将**的报告转报省委办公厅,省委办公厅高度重视,立即电告县委办公室,要求三天内弄清情况上报。由于**审计开拓的这一审计工作点面效果好,继而1987年在全省开展了公款储蓄的审计调查。而**的公款储蓄审计调查报告在《湖北审计》1987年第5期全文刊用。
刚刚“种竹野塘春笋脆,又迎来“采蓝幽涧露芽肥的丰硕成果。1987年在湖北发电机厂财务审计中,发现县某职能局隐瞒截留税款40万元。情况上报后,该上级局派人搞了两天调查,写出了一份材料,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某上一级职能局将材料抄送地区审计局。地区审计局认为这是在否认**审计局的工作成果,指示**要再送一份材料上去。**审计局挥毫蘸墨,以犀利的文笔,有力地批驳了某上一级职能局的观点和说法。文章发出后,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某职能局三位正副局长因此受处分调离。国家审计署专门召集**审计人员到京汇报,开创了历史先河。
“明月中天,照见长江万里船。**审计犹如一轮明月高悬空中,熠熠生辉。1989年,**审计局接到举报,有人用财政周转金赎买茅台酒的情况。审计局及时组织人员,南下武汉北上安庆,顺藤摸瓜,找到了二百多件茅台酒存放地区农机公司仓库。审计局及时查封,并以“十一万元周转金运行轨迹见诸于《湖北审计》1990年第1期。
1990年,第一轮承包经营到期,承包经营审计成了审计部门研究的课题。众多单位的评价大同小异,怎样区分甲、乙、丙各个单位的成绩与缺点究竟有多大,我们运用农村打工分的原理,写出了“承包审计的好帮手――分值评价法,刊登在《中国审计》1991年第3期。分值评价法引起了审计界的共鸣,。湖南省湘潭市审计局贺庆华在《中国审计》1991年第7期上撰文《也谈分值评价法》,充分肯定了分值评价法的优点和好处。**的这篇文章获湖北省审计学会优秀论文奖。
,**以“中年浩气,苏海韩潮而投稿,《湖北审计》第1期以“一名普通审计干部的故事而见报。从这名审计干部传奇的历史中,折射出老一辈审计人员精湛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4年,我从武钢财务处这个大型企业机关调入审计机关的时候,审计局有五六个人,二间房。如今,拥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宽敝而明亮,上岗的人员近40人的审计队伍。前后对比,变化很大。随着时光的推移,老一辈审计人员大部份已离开了审计岗位,有的还在继续为审计事业添砖加瓦。尽管他们离开了审计岗位,但他们的精神继续在传承。记得1985年对物资企业的审计,审计局派出了3人,分别担任三个小组长,并从财政、税务抽调人员。当时没有现存的报告模式,面对众多的审计问题而不同的单位,他们确定以问题汇总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对物资企业的报告,县委全文在全县转发。这次审计打响了审计的第一枪。
1986年,社会经济出现通货膨胀,金融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吸收存款。有奖储蓄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审计局以敏锐的眼光看准了这一社会热点,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查,掌握了一手材料,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不良吸收存款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省审计厅将的报告转报省委办公厅,省委办公厅高度重视,立即电告县委办公室,要求三天内弄清情况上报。由于审计开拓的这一审计工作点面效果好,继而1987年在全省开展了公款储蓄的审计调查。而的公款储蓄审计调查报告在《湖北审计》1987年第5期全文刊用。
刚刚“种竹野塘春笋脆,又迎来“采蓝幽涧露芽肥的丰硕成果。1987年在湖北发电机厂财务审计中,发现县某职能局隐瞒截留税款40万元。情况上报后,该上级局派人搞了两天调查,写出了一份材料,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某上一级职能局将材料抄送地区审计局。地区审计局认为这是在否认审计局的工作成果,指示要再送一份材料上去。审计局挥毫蘸墨,以犀利的文笔,有力地批驳了某上一级职能局的观点和说法。文章发出后,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某职能局三位正副局长因此受处分调离。国家审计署专门召集审计人员到京汇报,开创了历史先河。
“明月中天,照见长江万里船。审计犹如一轮明月高悬空中,熠熠生辉。1989年,审计局接到举报,有人用财政周转金赎买茅台酒的情况。审计局及时组织人员,南下武汉北上安庆,顺藤摸瓜,找到了二百多件茅台酒存放地区农机公司仓库。审计局及时查封,并以“十一万元周转金运行轨迹见诸于《湖北审计》1990年第1期。
1990年,第一轮承包经营到期,承包经营审计成了审计部门研究的课题。众多单位的评价大同小异,怎样区分甲、乙、丙各个单位的成绩与缺点究竟有多大,我们运用农村打工分的原理,写出了“承包审计的好帮手――分值评价法,刊登在《中国审计》1991年第3期。分值评价法引起了审计界的共鸣。湖南省湘潭市审计局贺庆华在《中国审计》1991年第7期上撰文《也谈分值评价法》,充分肯定了分值评价法的优点和好处。的这篇文章获湖北省审计学会优秀论文奖。以“中年浩气,苏海韩潮而投稿,《湖北审计》第1期以“一名普通审计干部的故事而见报。从这名审计干部传奇的历史中,折射出老一辈审计人员精湛的技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结一:食堂问卷调查报告一、引言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也充分的阐述了人只有在衣食住行得到满足过后,才可能进一步的发展自己。而在当今的大学里,食堂与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基于食堂对学生群体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我们生管会对我院学生们开展食堂现状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调查价格,饭菜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并进行充分思考,进而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二、现状
大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的因素,这种现状如果任其发展的话,势必会阻碍学校的正常运行,为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服务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饮食服务。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饭菜价格:在此次调查中,近50%的同学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40.5%的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偏高,而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很高的同学占13.4%。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食堂的饭菜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2)饭菜质量:近50%的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质量很高,他们从没吃过变质的饭菜,仅有2.9%少数的同学吃到过变质的饭菜。由此可见食堂的饭菜质量还是很高的,同学们对饭菜质量持满意的态度。
(3)食堂餐具卫生:关于食堂餐具卫生满意程度的反映是:26.6%的学生认为学校食堂的卫生状况良好,干净,52.2%的同学认为一般,其中17.2%的同学认为食堂的卫生状况糟糕,觉得脏。看来食堂在卫生方面还有待加强。
(4)食堂服务: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仅仅只有12.5%的同学认为是热情。同时同学提出一些对餐厅服务的要求,如认真计算价格,希望减少被刷错卡的次数,带上口罩与手套,这也是同学们对卫生安全的要求。
(5)菜的种类:在调查中,有近52.9%的同学认为食堂的菜式品种只能用还行,凑合的词来评,27.5%的同学觉得菜式应该有所创新。仅仅就3.3%的同学认为食堂的菜式品种是丰富多彩,令人满意。由此可见,食堂需要在种类方面多下点功夫,多研究新菜,提高同学们对菜的满意度。
在此次调查中,还有众多的结果数据,但这里仅列举一些典型的数据来说明我们食堂的现状,在很大范围内,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情况,如学生在食堂的插队情况、饭菜份量多少问题的情况等等,这些调查结果是值得反思,但在这里我们仅做描述性的介绍,以供读者真实、客观的了解本校食堂的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众多的问题,在对食堂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体的表述为以下几点:
(1)价格方面:饭菜的价牌调整需及时,以免同学们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对此提出的办法是对价格给予公示。部分同学认为荤素菜的价格不合理,有的素菜的价格比荤菜高。
(2)服务方面:工作人员的态度要温和,特别是男工作人员(注意戴好口罩和手套)。同时部分的同学认为食堂应该延长时间,同时增设窗口。建议用铁勺子,方便。现在开设了订餐的服务,方便了同学们,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3)饭菜方面:针对早餐,同学们普遍认为稀饭过稀,还建议应该增设品种,如小笼包,饭团等。当然这主要看食堂,考虑到时间,人员可否行。针对中晚饭,同学们提出应增加素菜的种类及菜法的烧法。除此,有部分同学提出食堂的汤类过少,口味过淡。现在天气渐冷,建议食堂应注意饭菜的保温。
通过此次的调查,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用餐需求,从而在日后在餐饮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及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为全校师生营造一种更愉悦,和谐的校园氛围。
总结二:食堂问卷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为了提高食堂工作质量、服务广大同学,更加的完善有关单位的服务质量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为同学们带来更佳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组特别做此问卷,为今后学校对食堂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调查结果分析:
一、同学们对食堂就餐环境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在食堂就餐,但仍有的同学表示对食堂的就餐环境并不是很满意。总体来说同学们对我校食堂就餐环境满意程度不是很高。希望学校能够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整顿和管理。
二、同学们对在食堂就餐时服务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还能接受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但也仍有许多同学认为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从同学陈述中得知同学们普遍认为食堂的打卡服务做得最好,但在泰山厅为民族同学提供的清真菜区和餐具卫生方面有待提高。同时同学们还希望增加免费汤桶的供应,将汤勺换成一次性的,服务人员换上一次性口罩和手套,晚上增加夜宵等一些服。这些情况也表明食堂的服务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希望学校或食堂能采取一些相关措施加以改。
三、同学们对食堂的菜价和质量的满意程度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同学都表示食堂的饭菜价格不合理,质量与菜价不符合等问题。食堂的菜价特别是肉类菜价不合理,让许多同学无法接受。将其与菜的质量相比,同学们每天摄入的营养元素是不足的.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同学的健康状况。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希望食堂能适当调整一些菜价,改进味道,并增加一些有营养的菜色。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在校学生对食堂就餐环境,服务态度和菜价,质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基本能接受食堂目前的状况,但存在一部分同学对食堂目前的状况感到不满。这主要集中在食堂的服务差,菜价高,质量与菜价不符这些问题上。食堂作为第三产业,其主要工作就是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服务学生,并保证学生每天的营养摄入量。同时,食堂还应考虑到同学们都是从不同地方来泰医求学的,大家都没有经济收入,都是靠父母辛苦挣钱来读书,不可能花很多钱在就餐上,若食堂菜价太贵,这必会给一部分同学造成经济负担。长期以来食堂在学校里形成了垄断形式,在餐饮方面来说是供不应求,这就给食堂造成了没有竞争的环境。因此在菜价和菜的质量方面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学校和食堂的负责人能为学生着想,减轻学生的一些生活负担,提高大学生的饮食质量,不要让学生在专心学习的同时还要担心他们的饮食问题。
总结三:食堂问卷调查报告调查背景:随着市场价格的升高,我校食堂也对各种饭菜的价格作了一些调整,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因此我们部门遵上级指示做了此次调查问卷并作出相应的分析。
调查目标:通过调查,了解食堂服务的状况,探求食堂服务的问题 , 为相关部门解决食堂问题献言献策,促进食堂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大家对食堂的满意度,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学生的生活水平。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学校食堂的用餐环境、餐具卫生、饭菜质量、饭菜价格、饭菜口味、饭菜卫生状况、饭菜品种丰富程度、周菜单及执行情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对食堂管理和服务总体评价、是否欢迎该食堂继续为师生提供服务这些内容。
调查结果:这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收回 57份,有效问卷57份,这次问卷调查程序合理,主体广泛,性别分布合理,覆盖了各个年级和各个区域的人群,调查结果可以公正有效地反映我校食堂的总体情况.调查情况附后表。
改进措施;
1、饭菜质量基本满意,但同学们希望多增加些品种、地方小吃,注意营养搭配。
2、饭菜价格适中,适当增加分量。
3、卫生工作要继续加强,希望食堂对此要有高度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开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汉语言专业是所有专业中内涵和知识较为广大的一个学科,也是现当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请记住我站域名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
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3.2 加强校企联合,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哲学;教育理念;新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282-02
哲学是智慧之学,探索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哲学作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里面最普遍和最一般规律的最高概括,是以前哲学的超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把科学与个人价值结合在一起,它既强调世界观的科学性,重视客观规律,又考虑到人的自身要求和发展,强调人的价值,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所以学习哲学对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哲学教育的现状
现今我国高校的哲学教学是包含在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课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从国家到高校都一直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致力于哲学研究和学习的学生,都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着重点探索着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可行途径。应该说,以往这些关于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对于我们认清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们在哲学教学实践中所作的种种尝试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二、“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及新教学理念的探索
国内关于哲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的文献、论文和专著很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都从自己的关注方向和考察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一)目前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把哲学等同于政治教育。现在大学普遍进行的哲学教育往往只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并没有把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和西方优秀的哲学思想包含进去,而是把哲学等同于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这样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来实现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循规蹈矩,被一些僵化的教条所束缚,不能激发活跃的思考和创新的活力。
2.把哲学教学当作一种知识的传授。哲学是思想的力量,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是说服力量和批判力量,所以哲学教学决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传授,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哲学的知识体系。知识化的倾向就违背了哲学的本性,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认同哲学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3.哲学教育理念的功利化。当自然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人们带着急切的功利期望来衡量哲学教育可兑现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时,功利化的思想必然要导致哲学课的冷门和人们对哲学学习的疏远,以及对哲学作为一种特殊人文学科的特性、功能和价值的错误认识。若使学生对哲学形成一种与哲学本性不相适应的期望,就会把他们引向一条逐渐远离哲学精神的道路。更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目标被严重地市场化。“做人”的教育往往被忽视了,人们强调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化的教育,培养人的技能和谋生手段成为教育的主导思想,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根本没有弘扬和显现的机会。
(二)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探索
1.以真正哲学的方式从事哲学教育和教学。哲学与政治有关系,但是其本性却是思想,所以决不能从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来对待哲学教学。哲学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推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2.复归学生在哲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哲学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哲学。哲学教育实质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方法教育,是一种启迪智慧的自我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起自觉的哲学意识和哲学思维方式。正如哲学大师康德告诉我们“我并不教你们哲学,只是教你们哲学地思考”,这才是哲学教育的真谛。学生的个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得到充分张扬,要复归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变必须来自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主动的思考和需求,来自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的积极思维和寻求解决同题的办法时所采取的行动。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个体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恢复其自身的超越本性,培养其问题意识[1]。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核心必然是以哲学教育为主导的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能培养人格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格调品味,明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哲学始终贯穿和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要使哲学教育最终成为每个人的自我教育,就要强调个体自立,个人自由和创造力,在根本上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三、“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方面的不足。在教材的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只述不论,史论脱节,缺乏思想的交锋和对时代的反思。既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和对的热爱与信仰[2]。
2.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单一。哲学教学把教材当成“现成结论”和“标准答案”,把讲课当成“讲解条文”,不能突出哲学应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性和巨大的逻辑感,使哲学教学失去了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授课方式无非是老师讲、学生记。受考试和教材内容的限制,老师很少有独特的思想表达,学生也没有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内容基本上是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机械阐释,对于西方的理论成果,涉及很少。其实,要想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就应该回到马克思,因为脱离了西方的历史文化语境根本无法对马克思进行客观解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
3.考评方式。现在的理论课的考评主要是闭卷的书面考试,考试的范围都在书本上。学生们可以平时不看书不思考,到考试前突击背书,只要记性好就可以得到高分。考试仅仅是成为了判断学生的记忆水平和复述能力的形式。而这样的考评方式只能进一步使哲学成为教条。
(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重构。教材要以哲学为主线,同时包含中国和西方哲学史的内容,也要关注现代西方哲学。同时哲学教材要走向“世界化”,与时代问题紧密联系,探索和回答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体化的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全球问题、发展问题等,都应该在教材中涉及到。因为前沿理论始终都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都是学生关心和关注的话题。
2.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以哲学原著文本为基础,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直接的思想对话。教师也可以适当地以专题讲解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当前哲学发展的前沿理论问题,包括对某些问题的论争。当然,这要以教师渊博的知识背景为前提。其次,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应用适合的多媒体技术,不搞单纯的教案式课件、板书式课件,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力的有力工具。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人们对人生终极关切的思考,体验人类智慧的深度,唤起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和省察,最后恢复和建立健全的更加智慧的生活[3]。
3.灵活实效的教学考评方式。学习哲学主要学习的是思想,教学考评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激发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所以我们要逐渐改变目前较为单一、刻板的考评方式,走向多样化。考评的方式可以是学生的一次专题演讲,问题辩论,或是调查报告和实证论文,把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的中心目标[4]。
学者们对目前大学生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比较全面透彻,切中要害。在对策研究方面,大家从各自的关注点着眼,探索不同的改革创新路径。但是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把这些创新理念和改革方法具体地、切实可行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呢?武才娃在《探索哲学教育的新方法》一文中记述了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的一个详细案例,从文中不难看出这个教改的实现需要老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进行理论探索的文章远比有关具体改革实践的论述多的原因。毕竟哲学教学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是个自上而下的体制问题。创新实践本身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里彻底转变,那么哲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成功运用就成了今后哲学教育研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姜立红,李庆霞.哲学:人性化教育的生长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2]苏平富.哲学课程整合、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浅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热孜古丽·艾衣沙
3.宽严相济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曹锋
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研究林莉
5.当代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耿娜
6.探析我国刑法借鉴严格责任犯罪的法律空间马岩
7.关于古典自由心证制度之评析张婧雯
8.公用事业的行政规制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余娟
9.浅论我国表见制度的完善徐金亮
10.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反思刘昭华
11.浅谈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王峰
12.客运挂靠车辆司机劳动关系的确定熊春莲
13.论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的关系雷芸
14.案件实体监督的难点与途径吴晓栋,张兰锋,黄心灵
15.交通肇事后积极施救但由他人顶罪是否构成逃逸李志民,袁莉
16.浅谈职务犯罪的有效讯问倪林炜
17.聚众斗殴罪主体若干争议问题探究秦爱榕
18.受贿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奚伯荣
19.利用影响力主体刍议龚海华
20.网络舆论下的司法公正廉洁及两个悖论的提出付继博
21.公正廉洁司法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杨圆圆
22.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免刑判决率高的原因及对策张鸿俊,徐栋荣
23.检察机关执行监督争议吴迪
24.简论激情犯理论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从一起案例谈起张晗
25.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取证上的关系向光华
26.浅析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民事责任刘盈梅
27.连锁性教唆犯未遂状态刍议——以大塚仁教唆犯精细化分类为考察对象张志启
28.浅论"准五服以治罪"易丽
29.发挥案管部门作用力促司法公正廉洁黄心灵
30.检察机关处理非涉检案件柔性监督工作办法初探于(韦华),谷荣
31.试论检察机关办案的三个效果的评价标准舒隽英
32.对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曹琳
33.生物物证与案件现场探微丁宁
34.浅析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胡春媛
35.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法律保护孙野
36.关于醉酒驾驶的成因与解决探讨向河铭
37.该由谁为死亡无名流浪权索赔?叶优子
38.浅析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牛牧
39.建筑企业人才资源开发途径探析郑文开
40.海南乡镇政府形象现状调查报告徐艳晴
41.新时期年轻干部提高群众工作本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孙铁民
42.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周娟HtTp://
43.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周承群
44.马克思的哲学原理思想研究叶念
45.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甘乐平,陆元兵,陈科,张友良
46.处理好关于农村土地的问题——以山东省莱芜市为例王俊强,王永
47.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裴莉
48.法律秩序与市场秩序下的交易——读《美国史上的市场与法律——各利益间的不同交易方式》胡茵
49.浅议胡雪岩"人本位"的经营哲学陈颖燕
50.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试述农民利益保护李月明
5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析谢道波
52.概述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罗玮
53.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成才教育张丹,张博
54.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郭瑶
55.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在校课程的满意度——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周蓉
56.论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安春荣,李忠华
57.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李尊实,王莹,梁明艳
58.浅谈新时期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发展吴成霞,徐芬,高杨
59.多媒休与中职英语教学徐麦姣
60.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蔡芳
61.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范倩
62.改革开放后我国留学政策的发展及思考任少飞
63.切实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浅析高职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志林
64.试析公司合同理论适用王海燕
65.论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吴燕
66.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张洋
67.论经济法程序与公益诉讼陈巍
68.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分析韩光红,喻剑
69.浅析商标的国际保护马斌
70.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特点及原因分析江烨,李国平
71.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发展的重点程少卿
72.劳动合同试用期制度探析刘星
7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姜雯雯
7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证明文件冲突的效力分析曹荣川
75.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与政府的管制政策刘文斌
76.区域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蒋文静,韩新明
77.江西省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何松
78.桂林产业发展的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严艳荣,赵相忠,张宁波,曾小刚
79.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张金星,李瑞临
80.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李剑春,刘烈辉,吴群
81.浅谈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春艳,陶建辉,李帅帅
82.浅析我国西南地区某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李晓薇,王继鸿
83.后TRIPs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博弈张晶晶
84.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综述和评析龚健,唐长久
85.效率工资假说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鞠岩,宋传海
86.财政支农对中部六省农村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段东生,庄作江
87.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优化策略探讨莫许慧
88.全面收益观下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用探讨陈琴,王宜刚
89.略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杜薇
90.应收账款风险的规避机制研究田凤欢
91.黔中经济区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郎贵飞
9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浅析李明宋
93.浅析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常见误区及改进策略汪燕
94.会计内控到企业内控的发展历程李岩
95.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现状的分析曹镇洁,林秀云,章彪
96.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熊伟
97.市场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运用刘鸣孝
98.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苏禹
99.物业税:前途光明道路坎坷朱江艳
100.小议会计核算谨慎原则李岩
101.基于PDCA循环的生产车间绩效管理研究叶中俊,张强
102.浅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交通企业绩效管理郑继媛
103.电子政务的复杂性研究进展杨咏梅,李云雁
104.企业物资管理问题探讨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