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马歇尔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政府出资重建欧洲经济,130亿美元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马歇尔计划,为战后的美国剩余产能找到了出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似乎与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颇为贴近。
然而,当年美国是第二次大战的胜利者和全球的盟主,同时东欧西欧两大阵营壁垒分明,使得美国在设计、执行马歇尔计划时候几乎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实力均无法与当年的美国相比,今天的欧洲尽管遭受欧债危机的蹂躏,亦非当年废墟上的欧洲,政治因素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国资金大规模进军欧洲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哪里来。中国在经历了“四万亿”和影子银行两轮扩张之后,债务GDP比例已经由十年前的110%上升到240%,公共财政已经亮起警号,不少地方政府濒临破产边缘。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有能力再搞一次财政扩张,其实值得怀疑。过去的财政扩张,效果并不理想,但起码“肉烂在锅里”,本国经济和就业受惠。尽管部分中国企业可以受惠,拿着纳税者的钱去救援比中国人富庶许多的欧洲,于情于理都有一点说不过去。靠烧钱来维持过剩产能,更属无稽之谈。
如果由中国民间资金投资海外项目,投资回报一定重要。笔者相信欧洲有好的投资项目,不过以欧洲的监管环境、政治障碍和员工工作态度,投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国家级的资金援助,展开以中国技术和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问题是这笔资金最终如何偿还。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美国根本没有打算让欧洲还钱(德国自愿还了一部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其实今天在资本市场是可以集资成事的。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看到,惟有中国政府独具慧眼发现了投资机会呢?
当年令马歇尔计划成功的三大要素是,1)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主导性和欧洲政治的弱势,2)美国政府不求财务回报的经济援助,3)欧洲的重建需求。以目前的形势看,除了跨国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存在外,中国并不具备第一、二个要素。
人的身份由个体要素和他们身处其中的更大单位的要素组成。人对现实的影响,取决于哪种要素主宰了他们的行为。2014年2月20日,当人们向基辅的武装部队发起自杀式袭击时,他们代表“国家”的感觉压倒了他们对个体死亡的担心。其结果是将一个深度分裂的社会从内战边缘拉回到前所未有的团结意识之中。
这一团结能否持续取决于欧洲的反应。乌克兰向欧盟证明了他们的忠诚,而欧盟自身也正处于令人绝望的分裂中,欧元危机让债权国和债务国势不两立。这就是在结盟协定谈判中,乌克兰倾向于俄罗斯的原因。
毫无疑问,德国领导下的欧盟给予乌克兰的太少,要求乌克兰的太多。如今,乌克兰向欧盟靠拢的承诺,催生了一场成功的。欧盟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道,为乌克兰安排一项数十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但是,这不足以维持乌克兰未来几年所需要的国家团结。
1990年,我在乌克兰成立了文艺复兴基金会(Renaissance Foundation),当时乌克兰尚未独立。文艺复兴基金会没有参与最近的。现在,基金会已做好准备,支持乌克兰建立稳固的民主机构的强烈愿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且专业的司法系统)。但乌克兰还需要只有欧盟才能提供的外部支持,即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
20世纪90年代,当中欧经济体处在令人瞩目的转型时期时,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来源于德国和其他欧盟公司的大规模投资,这些公司帮助地方生产商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乌克兰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多样化的经济,是极具吸引力的潜在投资目的地。但乌克兰需要改善整体经济和各个部门内部的商业气候,特别需要解决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和法治问题,两者是阻碍国内外投资者的一大原因。
除了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欧盟还可以帮助培训本地公司的管理者,帮助它们开发商业战略,报酬方面可以用股权和利润分成的形式支付。支持大量公司的有效方式,就是将它与商业银行信用额度相联系。为了鼓励参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可以与国内外投资者一起投资乌克兰公司,一如它们曾经在中欧做过的那样。
由此,对于由欧洲公司全额或部分所有的子公司制造的商品,乌克兰将开放其国内市场。而欧盟可以为乌克兰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并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市场。
我希望并且相信,德国领导下的欧洲能够把握这一机会。多年来,我一直强调,德国应该接受其作为欧洲主宰者的责任和义务。乌克兰需要一个当代马歇尔计划,就像美国帮助欧洲进行二战后的重建一样。如今,德国应该起到与二战后美国一样的作用。
然而,在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提出一个警告。当年马歇尔计划并不包括前苏联国家,因而加剧了欧洲的冷战分裂。冷战的重演将对俄罗斯和欧洲造成严重伤害,首当其冲的就是夹在两者中间的乌克兰。乌克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也需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它必须与两边都搞好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化,曾主导人类历史进程。当代的世界治理和经贸框架,以西方七国集团(G7)、美元流通体制为标志,实际上根基于“跨大西洋体系”,是海洋贸易基础上的框架。20世纪的世界,可以称为“海洋文明的世纪”,主导世界的文明,来自英国、美国这样的海洋国家。“海洋文明的世纪”为人类带来了当今这个世界,但在这一世界秩序之下,人类也被分在“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中,并且,“边缘国家”的人口占全球大多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这一套体系暴露出了根本缺陷,走上了下坡路,人类文明必须开创新的道路。而以二十国集团(G20)、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等为标志的新兴世界秩序探索,成为世界体系的新希望。而这些探索,都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质,主要进行的“顶层结构”搭建。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则使这些探索有了“接地气”的能力,真正进入到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活中。
“一带一路”将不仅联通亚欧乃至亚非、拉美的通道,还将有自己的政策、金融、贸易、文化平台。“石油美元”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不再“唱独角戏”,“天然气人民币”的前景呼之欲出。
在博鳌论坛上这样一份规划,非常值得关注的“接地气”重点在于,要实现人员资金物资能够便利的流通,为经济一体化提供基础。
我更看重“一带一路”规划推出对于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整个亚欧大陆在金融层面上进行更好更高层次的合作,基础是比较强的。要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例如香港、新加坡,都属于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之列。而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本身已经非常好了。搭建这样的合作基础,那么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有非常好的推进。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