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马歇尔计划范文

马歇尔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马歇尔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马歇尔计划

第1篇

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政府出资重建欧洲经济,130亿美元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马歇尔计划,为战后的美国剩余产能找到了出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似乎与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颇为贴近。

然而,当年美国是第二次大战的胜利者和全球的盟主,同时东欧西欧两大阵营壁垒分明,使得美国在设计、执行马歇尔计划时候几乎没有遇到多少阻力。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实力均无法与当年的美国相比,今天的欧洲尽管遭受欧债危机的蹂躏,亦非当年废墟上的欧洲,政治因素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中国资金大规模进军欧洲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的资金哪里来。中国在经历了“四万亿”和影子银行两轮扩张之后,债务GDP比例已经由十年前的110%上升到240%,公共财政已经亮起警号,不少地方政府濒临破产边缘。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有能力再搞一次财政扩张,其实值得怀疑。过去的财政扩张,效果并不理想,但起码“肉烂在锅里”,本国经济和就业受惠。尽管部分中国企业可以受惠,拿着纳税者的钱去救援比中国人富庶许多的欧洲,于情于理都有一点说不过去。靠烧钱来维持过剩产能,更属无稽之谈。

如果由中国民间资金投资海外项目,投资回报一定重要。笔者相信欧洲有好的投资项目,不过以欧洲的监管环境、政治障碍和员工工作态度,投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国家级的资金援助,展开以中国技术和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问题是这笔资金最终如何偿还。马歇尔计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美国根本没有打算让欧洲还钱(德国自愿还了一部分)。如果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其实今天在资本市场是可以集资成事的。为什么全世界都没有看到,惟有中国政府独具慧眼发现了投资机会呢?

当年令马歇尔计划成功的三大要素是,1)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主导性和欧洲政治的弱势,2)美国政府不求财务回报的经济援助,3)欧洲的重建需求。以目前的形势看,除了跨国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存在外,中国并不具备第一、二个要素。

第2篇

人的身份由个体要素和他们身处其中的更大单位的要素组成。人对现实的影响,取决于哪种要素主宰了他们的行为。2014年2月20日,当人们向基辅的武装部队发起自杀式袭击时,他们代表“国家”的感觉压倒了他们对个体死亡的担心。其结果是将一个深度分裂的社会从内战边缘拉回到前所未有的团结意识之中。

这一团结能否持续取决于欧洲的反应。乌克兰向欧盟证明了他们的忠诚,而欧盟自身也正处于令人绝望的分裂中,欧元危机让债权国和债务国势不两立。这就是在结盟协定谈判中,乌克兰倾向于俄罗斯的原因。

毫无疑问,德国领导下的欧盟给予乌克兰的太少,要求乌克兰的太多。如今,乌克兰向欧盟靠拢的承诺,催生了一场成功的。欧盟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道,为乌克兰安排一项数十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但是,这不足以维持乌克兰未来几年所需要的国家团结。

1990年,我在乌克兰成立了文艺复兴基金会(Renaissance Foundation),当时乌克兰尚未独立。文艺复兴基金会没有参与最近的。现在,基金会已做好准备,支持乌克兰建立稳固的民主机构的强烈愿望(其中最重要的是独立且专业的司法系统)。但乌克兰还需要只有欧盟才能提供的外部支持,即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

20世纪90年代,当中欧经济体处在令人瞩目的转型时期时,管理专家和市场准入来源于德国和其他欧盟公司的大规模投资,这些公司帮助地方生产商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乌克兰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多样化的经济,是极具吸引力的潜在投资目的地。但乌克兰需要改善整体经济和各个部门内部的商业气候,特别需要解决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和法治问题,两者是阻碍国内外投资者的一大原因。

除了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欧盟还可以帮助培训本地公司的管理者,帮助它们开发商业战略,报酬方面可以用股权和利润分成的形式支付。支持大量公司的有效方式,就是将它与商业银行信用额度相联系。为了鼓励参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可以与国内外投资者一起投资乌克兰公司,一如它们曾经在中欧做过的那样。

由此,对于由欧洲公司全额或部分所有的子公司制造的商品,乌克兰将开放其国内市场。而欧盟可以为乌克兰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并帮助它们融入全球市场。

我希望并且相信,德国领导下的欧洲能够把握这一机会。多年来,我一直强调,德国应该接受其作为欧洲主宰者的责任和义务。乌克兰需要一个当代马歇尔计划,就像美国帮助欧洲进行二战后的重建一样。如今,德国应该起到与二战后美国一样的作用。

然而,在文章的末尾,我不得不提出一个警告。当年马歇尔计划并不包括前苏联国家,因而加剧了欧洲的冷战分裂。冷战的重演将对俄罗斯和欧洲造成严重伤害,首当其冲的就是夹在两者中间的乌克兰。乌克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也需要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它必须与两边都搞好关系。

第3篇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化,曾主导人类历史进程。当代的世界治理和经贸框架,以西方七国集团(G7)、美元流通体制为标志,实际上根基于“跨大西洋体系”,是海洋贸易基础上的框架。20世纪的世界,可以称为“海洋文明的世纪”,主导世界的文明,来自英国、美国这样的海洋国家。“海洋文明的世纪”为人类带来了当今这个世界,但在这一世界秩序之下,人类也被分在“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中,并且,“边缘国家”的人口占全球大多数。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这一套体系暴露出了根本缺陷,走上了下坡路,人类文明必须开创新的道路。而以二十国集团(G20)、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等为标志的新兴世界秩序探索,成为世界体系的新希望。而这些探索,都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质,主要进行的“顶层结构”搭建。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则使这些探索有了“接地气”的能力,真正进入到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活中。

“一带一路”将不仅联通亚欧乃至亚非、拉美的通道,还将有自己的政策、金融、贸易、文化平台。“石油美元”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不再“唱独角戏”,“天然气人民币”的前景呼之欲出。

在博鳌论坛上这样一份规划,非常值得关注的“接地气”重点在于,要实现人员资金物资能够便利的流通,为经济一体化提供基础。

我更看重“一带一路”规划推出对于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整个亚欧大陆在金融层面上进行更好更高层次的合作,基础是比较强的。要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例如香港、新加坡,都属于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之列。而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本身已经非常好了。搭建这样的合作基础,那么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有非常好的推进。

第4篇

【摘要】

目的观察麻痹性斜视患者血清SOD,MDA的变化以及斜视康泰方对其的影响。方法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斜视康泰方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组加服斜视康泰方,1剂/d,两组均给药4周统计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取血测定患者血清SOD,MDA含量。结果麻痹性斜视患者治疗前血清SOD水平在正常范围的低值,MDA水平高于正常值。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并在总有效率、主症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斜视康泰方对麻痹性斜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SOD,降低MDA有关。

【关键词】 斜视康泰方 麻痹性斜视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Xieshikangtaifang on the chang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malondialdehyde in paralytic trabismus patients. Methods8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n=40)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Xieshikangtaifang was given to the therapy group (n=40) in addition to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Peripheral blood was taken from every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SOD and MDA in serum. ResultsBefore treatment,the level of SOD in serum in paretic strabismus patients was at the low level of normal range,the level of MDA was higher than normal value. After treatment Xieshikangtaifang elevated the level of SOD and reduced the level of MDA in serum. The therapy group showed a higher effective rate and better improving of main symptom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Xieshikangtaifang; Paralytic strabismus; SOD; MDA

麻痹性斜视(paralytic strabismus)是以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而引起的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为眼科临床常见病,多为一眼发病,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因严重的自觉症状而影响工作及生活[1],属“风牵偏视”“视歧”“目偏视”“视一为二症”“睑废”等范畴。本研究于200103~200602观察了40例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以及斜视康泰方对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80例患者共分两组,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信封法随机隐藏。①斜视康泰方组40例 , 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2.7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7 d,平均30.5 d;上直肌麻痹6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6例,外直肌麻痹20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右眼26例,左眼14例;病因为糖尿病者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脑梗塞5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者4例,肿瘤术后2例,原因不明者14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41.9岁; 病程最长4年,最短7 d,平均29.6 d;40例中上直肌麻痹7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5例,外直肌麻痹21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右眼25例,左眼15例。原因:糖尿病者4例,高血压动脉硬化6例,脑梗塞4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3例,肿瘤术后4例,原因不明者13例。

以上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运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③第2斜视角大于第1斜视角;④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象检查确定麻痹肌);⑤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1.3 排除标准

主要排除共同性斜视(发病逐渐进展,眼球运动无异常,第2斜视角等于第1斜视角,无复视及头位代偿)与屈光不正。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 100 mg,肌肉注射,1次/d;维生素B120.5 mg,肌肉注射,1次/d;连用10 d后,改用口服药物:维生素B1 20 mg,3次/d;腺苷辅酶维生素B120.5 mg,3次/d;ATP20 mg,3次/d。有糖尿病者配合使用降糖药物,有高血压病者配合使用降压药。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加服斜视康泰方(由黄芪、党参、钩藤、羌活、防风、川芎、鸡血藤等组成)1剂/d,水煎2次,30 min/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给药4周统计疗效。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观察依据疗效标准,观察判定疗效。

1.5.2 主症疗效观察主症疗效采用主症记分法[3]。主症记分原则:重度6分,中度 4分,轻度2分,无症状0分。

复视:根据复视象检查,以复像与真像距离确定复视程度。大于30 cm为重度;15~29 cm为中度,14 cm以下为轻度。

眼斜:角膜映光法测斜视度>30°为重度,15~30°为中度,15°以下为轻度。

头晕:需遮盖患眼方能步行为重度;经常头晕为中度;头晕但无需遮眼为轻度。

恶心:需遮盖患眼为重度;恶心但无需遮眼为中度;间断恶心为轻度。

代偿头位:明显偏向麻痹肌侧为重度;中度偏为中度;间断偏头为轻度。

1.5.3 血清SOD及MDA含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 ,3 000 r/ min , 5 min 离心取血清,-70℃冰箱保存,待测。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羟胺法)测定SOD 活力,硫代巴比妥( TBA) 法在532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测定MDA。试剂采用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SOD 试剂盒,MDA 试剂盒。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转贴于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两组疗效比较和主症积分比较均采用χ2检验,血清SOD,MDA含量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2.1.1 总标准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为治愈;患者眼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为好转;眼位仍偏斜,病情无好转,症状未减轻未愈。

2.1.2 主症疗效标准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记分减少60%以上者为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记分减少30%~59%者为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症状记分减少29%以下者为无效。

2.2 两组疗效对比

结果见表1。表1 两组有效率比较(略)

由表1可见,总有效率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2.3 两组主症积分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表2 主症积分疗效比较(略)

2.4 两组患者血清SOD含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患者血清SOD含量的比较 (略)

由表3可见,治疗前后比较,两个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血清SOD含量明显提高。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

2.5 两组患者血清MDA含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4。表4 两组患者血清MDA含量的比较(略)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18.85,P<0.001;治疗组前后比较t=53.59,P<0.001;对照组前后比较t=31.62,P<0.001;由表4可见,治疗前后比较,两个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01)

3 讨论

关于麻痹性斜视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本病主要由风中经络所致。如《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偏视候》说:“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人腑脏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但课题组在临床病例观察过程中,发现该病不仅有风邪侵袭,而且多有脾胃虚弱,气血不畅。正如黄庭镜《目经大成》“睑废”所云:“此由……脾虚所致。……两胞丝络之间,为邪所中,气血不得相荣,而作此状”,认为是由于脾虚邪气阻滞,气血不能上荣所致。“五轮学说”认为胞睑在脏属脾,眼球运动和眼睑开合举止,与脾气之盛衰关系密切,故脾胃健运,气血调匀,则眼睑和眼球运动自如;反之,脾胃虚弱,则易招致风邪外袭,眼睑、眼外肌麻木不仁,眼球运动受限。因此,课题组认为该病乃因脾胃虚弱,风邪外袭,气血不畅所致,针对该病的基本病机,以健脾益气、疏风散邪、活血通络立法,经临床反复筛选黄芪、党参、钩藤、羌活、防风、川芎、鸡血藤等,研制成斜视康泰方。方中以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钩藤、羌活、防风等疏风散邪,川芎、鸡血藤等活血通络,治疗麻痹性斜视疗效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主症疗效改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

研究发现[3],麻痹性斜视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即“血淤”状态。陈长勋等[4]研究发现钩藤所含主要成分钩藤碱对血小板和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浓度为0.325~1.30 mmol/L时钩藤碱对ADP所致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促进解聚的作用,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剂凝血酶及ADP所引起的血小板内cAMP浓度下降,具有明显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即具有改善血瘀作用。川芎嗪对脑缺血损伤时的脑神经元组织有保护作用,可以保护神经组织的功能[5]。党参皂苷L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过程均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有关[6]。羌活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7]。以防风为主要成分的防风汤具有抗炎作用[8]。鸡血藤可刺激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并能提高IL-1,IL-2,IL-3的分泌能力[9]。药效学研究表明,斜视康泰方大、小剂量均可减轻小鼠耳廓二甲苯所致炎症反应,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能增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吞噬指数K值和吞噬活性α值,具有抗炎、抗疲劳、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10]。这些可能都是斜视康泰方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本研究还表明,麻痹性斜视患者血清SOD水平在正常范围的低值,MDA水平超出正常,斜视康泰方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并在总有效率、主症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药。这提示斜视康泰方的临床疗效可能还与其能提高血清SOD,降低MDA,抗氧化损伤有关。

研究中还发现,病程、年龄、斜视度、不同病因均与疗效的关系密切。病程短,治疗及时则疗程短,恢复较快;就诊较晚,病程长,特别是多处辗转治疗不佳的病例,疗程偏长,恢复缓慢。年轻患者较年老患者多疗程短,恢复快。凡斜视度大则疗程长,斜视度小则疗程短。不同病因者疗效不同,以动脉硬化、感冒及外伤者疗程短,而糖尿病特别是血糖控制不良及肿瘤术后者疗程长,另外尚有部分原因不明患者与疗效关系尚难定论。

【参考文献】

[1]杨景荐.眼外肌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谢立科,黄少兰,张明亮,等.正斜丸治疗麻痹性斜视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9,9(4):208.

[4]陈长勋,金若敏,钟 健.钩藤碱对血小板解聚作用及红细胞变形运动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5,12(1):13.

[5]胡 胜,陈绍洋,熊利泽,等.弥散加权磁共振扫描评价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34.

[6]张 壮,闫彦芳,韦 颖,等.党参皂苷L1抗缺氧缺糖再给氧诱导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5):341.

[7]郭晏华,沙 明,孟宪生,等.中药羌活的抗病毒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198.

[8]刘智勤,陈鹊汀,蒋玉凤,等.防风汤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92.

[9]余梦瑶,罗 霞,陈东辉,等.鸡血藤煎剂对小鼠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27.

第5篇

本周市场最值得点评的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直接点亮了工程机械板块的行情,甚至像连云港(601008)和中国交建(601800)已经连续出现涨停板了,“马歇尔计划”或将造就工程板块的牛股。

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援引于美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二战结束后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期间西欧各国获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核心战略是将4万亿人民币投往海外,路径则是国内往国外担保投资港口和公路以及铁路,消耗国内过剩产能;中国国内做运营,税收留在国外,国内港口以及高速公路公司有望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建筑公司作为承建主体。4万亿,占到中国57万亿GDP的7%,体量比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还要大。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期间“中字头”建设公司走强的原因。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重中之重,而基建最需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在周四就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当中指出: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这个重大举措越来越显示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远远比沪港通的实效大的多。

那么,我们看看整个工程机械板块哪些在未来会是牛股呢?

徐工机械(000425):公司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主营收入排名前三位,是全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中产品品质和系列最多元化、最齐全的公司之一,也是国内行业标准的开发者和制定者。2013年中报披露,移动式起重机继续保持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位;履带式起重机市场占有率在国内行业是第一位;其产品的出口额及主导产品出口额保持位居国内行业前茅。所以,在这次“马歇尔计划”当中一定不会少了这样的上市公司。

从技术面来分析,该股在上周涨停之后,实现了平台突破,建议重点关注,止损价: 8.87元。

第6篇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大国崛起;对外战略;和平崛起;马歇尔计划

比较政治学是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学学科分支之一,从其学科化的历程来看,其发展与兴盛得益于国家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外向化”程度的增长,受现实政治需求的影响较大。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但现阶段,中国崛起成了不可否认地事实,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从全球比较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伴随着这一需要的同时,比较政治学也将开创学科发展的新时代,从而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比较政治学的现实意义

比较,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源于简单的观察,是人类意识形态生活中最早的形态之一,之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奴隶制社会之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现状,当人类开始用比较的方法认识社会组织形式的时候,就产生了比较政治学这门学科。

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意识形态研究学科,有三点核心的要素作和其他学科的区分概念,第一,顾名思义,比较的研究方法必须始终贯穿每一项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使用比较方法进行时,必须在理论上有合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以使得该项研究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所以比较方法是一种可以包容其他学科原理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依据现代社会所新发现的任何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概念和事实。作为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今社会形势下的比较政治学可以概括为“对民族国家的比较”。只有跨国的政治比较才属于比较政治学,这是其学科边界。在这一理论意义下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是民族国家,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上述对象为唯一。在研究的事实上,所有的在同一个民族国家框架和情境下的每一个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第三,作为一门以比较方法贯穿始终的研究学科,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门经验科学,每一项研究都不能在推断中寻找理论依据而是必须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才是唯一的可取之道,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描述和研究来陈述比较政治现象,是本门学科的第三个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丰富发展的过程。日益提升的国家地位,对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二、中美崛起对外战略比较

大国崛起的概念是二战以后兴起的研究现象,通过对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兴衰史进行总结研究,意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西方社会开始流传“中国”的声调,在此情况下,我国国内研究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大国崛起的研究领域。大国崛起一般指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九个资本主义大国兴衰的历史过程。

美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殖民地迅速崛起,并在后崛起阶段持续走强。纵观美国崛起历史,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其占据了有利地缘政治条件,除了这一主要原因之外,在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美国审时度势,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比如,建国初期,处理与霸主英国的关系,冷战后对苏联的遏制、对欧州的援助关系。中国崛起的历史情况远比美国的复杂。但比较幸运的是,中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崛起环境,除了获益于冷战结束之后总体向好的国际和区域安全与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于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对周边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降低,也使中国对它们更具经济吸引力。

中美在崛起的过程中都需要处理与霸权国、与其他大国和与周边国家这三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都有与之相应的对外战略的提出。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提出背景、目的、方式分析比较后发现,两者有着本质差异。

(一)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通过捐赠、贷款、有条件补贴等形式对二战后的欧洲进行直接的经济、物资援助,但和西欧相关接受援助的国家签订美援的相关协定,这些条件对美国当时国内大量的过剩产能提供了出路,由于,美国在二战中大量的军事工业产品可以随时转成民用工业和产品,面对西欧二战后的一片残破,这些产能对西欧来说正是他们缺少的,双方一拍即合,这一计划既能为西欧在战后的重建提供急需的物资和财政支持,又能让美国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后劲更足,在此基础上,西欧避免了向东欧和俄国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和发生,保护了西欧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因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中国一再反对在两者之间划等号――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确立了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于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是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参与者而不是挑战者。

(三)两者的比较

“一带一路”略与马歇尔计划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在政治及其他层面,两者是不同的。

1、经济层面的相似性

都是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中提出的战略构思,主要体现在海外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大规模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在二战中,欧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是自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外来资金的援助。当前的亚洲,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迫切的需要改善本国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

(2)本国拥有充足的资金、过剩的商品和闲置的生产能力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障碍被清除,第二次工业革命随后大规模开展,以制造业为首的美国经济全面工业化开启,十九世纪末,美国一举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由于美国远隔重洋,虽然以主要参战国的性质进行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美国本土工业因此大发战争横财,随着两次战争后德国、英国、法国的彻底衰落,美国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全面的霸主,战争结束后,没有了巨大的消耗来源,巨大的工业产能使得美国本土市场急剧饱和,美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来化解国内的过剩工业产能。

目前,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尽管中国国内市场巨大,但是中国地方政府高企的债务和地方政府支持下持续的工业产能,无法完全被消耗,制造业产能扩展过速,国内过剩的产能难以被化解。

(3)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逐步建立起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网络。

2、两者的不同性

(1)运行机制强调平等互利

马歇尔计划将欧洲整体纳入其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秩序之下,维护了美国的经济霸权,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作为一项政治和安全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苏围绕战后欧洲形成的政治真空进行争夺,所以制定之初就将苏联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谋求势力范围的特征。

相较之下,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一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以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

(2)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认为应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式,其实已经基本指明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内容。

(3)开创经济合作新模式

“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如何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南南合作的伟大构想,既是对理论界的挑战,也对实际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马歇尔计划只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支持欧洲经济恢复。

三、马歇尔计划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多方面与“马歇尔计划”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促进出口增长和就业增加,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实践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

客观准确定位自己,审慎地处理好与世界霸主美国的关系。受各种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面临重重困难。而目前的中国只是具备了资金和产业实力,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还比较低。因此,如此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国内,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机构。在国际上需要成立一个跨国家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处理诸如国际铁路、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事宜,以及其他需要协调的事项。

(二)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

从国际分工看,中国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与“一带一路”区域的很多国家大多是直接竞争关系。中国想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使其他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对外直接投资顺利的保证。

(三)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由政府积极推动,但是,再好的规划也需要企业的配合,市场才是战略实施的主体。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在政府推动之下,大量的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其中,使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美元流向西欧国家。当前,中国企业在把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输出中国的文化和理念、加强与所在国民众的沟通等方面,可以肩负较大的责任。另外,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高自身决策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探索逐步解决。

(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当美国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捐助者的形象,以一种近乎馈赠的方式,使大量的美元注入欧洲的同时,马歇尔计划大大促进了美国对西欧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更为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打下了基础,因而显示了“美元换盟友”的效果。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而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投资领域以及储备货币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都非常小,还需要在贸易等方面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四、结论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外向性并不明显。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比较政治学成为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比较政治学对于他国政治的研究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制度,而是为本国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西方国家曲解和误读中国,而且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国家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对外战略的提出也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直接的动力:它不仅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议题。

本文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为例,通过比较政治视角对其加以客观剖析,两者在解决资本过剩和产能过剩上有共同点,但之间有着本质差异。中国应该在借鉴马歇尔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根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制订有效的策略:重视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成立国际层面的协调机构;国内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同体”;构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组合,政府和市场齐头并进;促进金融服务业的支持,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宁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 郝诗楠,《“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新机遇与新议题》,探索,2015.5。

[3] 林跃勤,美国大国崛起及其对金砖四国的启示,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10。

[4] 史长虹,《美国崛起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科技信息。

[5] Odd Arne Westad,Restless Empire: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London:The BodleyHead,2012)。

[6] 巴里・布赞迈克尔・考克斯,《中美两国“和平崛起”之比较》,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14.03。

[7] 李昀,《美英史学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研究》,世界历史,2010 年第4期。

[8] 孟琪,《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比较与借鉴》,阅江学刊,2015.8。

[9] 李莉,《马歇尔计划与早期欧洲一体化进程》,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0]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学术前沿,2015.05上。

[11]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序论。

[12] 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13]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

[14] 何维达、辛宇非,《“马歇尔计划”的成功经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学术论坛,2015.8。

[15] 崔斌,《美国崛起过程中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2009.9。

[16] 孟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演变――基于贸易附加值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6。

[17] 欧阳潇潇,《美国:从美元到世界――浅析“马歇尔计划”》,中国商界,2008.8。

[18] 潘维,《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13(1)。

[19] 李辉、熊易寒、唐世平,《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缺憾和可能的突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第165期。

第7篇

1.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形成 D.华约的形成

2. 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建立的“高一级的整体”是

3. 中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了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马歇尔计划 D.北约成立

4.历史复习课上,李老师在幻灯片上呈现如下两幅图片。本节课复习 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B.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C.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D.多极化格局下的世界

5.某同学以“冷战局面的形成”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下是他选取的部分素材,其中不适合这个学习主题的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稿 B.杜鲁门在1947年国会的演说稿

C.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D.《联合国家宣言》文件

6.20世纪以来,世界风云瞬息万变,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更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下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①各种力量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它们反映的同一主题是( )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C.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8.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欧元在欧盟大多数成员国投入使用。这表明欧盟( )

A.各国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B.各国的经济差异不复存在

C.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加深 D.力求在外交方面步调一致

9.2010年12日4日《广州日报》消息:韩朝炮击事件发生后,中国为避免局势恶化,多次敦促有关方保持克制,建议12月上旬在北京举行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紧急磋商。“六方会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

A.两极化 B.单极化 C.多极化 D.全球化

10.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

A.苏德战争 B.巴以矛盾 C.美苏争霸 D.海湾战争

11. 2013年张华同学与其父母一起到国外某地旅游,发现那里不同国家的人持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请你判断他们去的是

A.西欧 B.东南亚 C.非洲 D.南美洲

1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

13.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现了美苏长达40多年的冷战局面。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华约的建立 D.苏联解体

14.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往。这个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

第8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外项目融资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1-0043-06

自2009年以来,各项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速,在我国跨境贸易结算中的比例从接近于零快速增至10%左右。通过数据观察,人民币跨境使用基本呈现“经常项下人民币输出、资本项下人民币回流”的特点。如果长期依赖跨境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面临严重制约,单纯的资本项下人民币回流也容易对货币政策造成冲击。从历史来看,国家货币在国际化进程初期的模式都是以对外投资、借贷等形式从资本项目流出,以出口收款等方式从经常项目回流。因此,在目前人民币对外融资业务整体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以便更好地推动业务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借鉴美元、日元等货币国际化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做好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的政策框架与业务进展

2009 年11 月以来, 在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统一框架下,人民银行分别批复国开行、进出口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2011年1月《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年1号)和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5号)下发后,境外直接投资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全面铺开。2013年7月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13]168号)又放开了境内企业的人民币境外放款政策。至此,人民币境外融资方式的资本输出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到2013年9月底,全国累计办理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款项目金额1042.7亿元、贷款余额418.7亿元。

截至目前,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业务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主要靠大项目带动。从整体来看,大型合作项目在该业务中占比较高,如中国—委内瑞拉大额融资项目合同金额达300亿元,中国—厄瓜多尔石油融资项目合同金额为49亿元,仅这两个项目在目前已获批项目总金额中的占比就已超过30%。二是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业务的银行较少、业务较为集中。截至目前,我国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已达到169家,其中只有24家银行开展了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业务,以政策型银行及国有银行为主。三是人民币境外融资下国际贸易融资占比过高、类型较为单一。据统计,依托于贸易项下的国际贸易融资和再融资在人民币境外融资中合计占比达到68.03%,而分类中“其他贷款”初步估计绝大部分也是国际贸易融资。据此计算,贸易融资的占比高达84.28%,项目融资和流动资金贷款合计占比仅为15.73%(见表1)。四是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中占比较小。截至2013年9月末,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款项目金额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中占比不足2%,与其他跨境人民币业务相比发展极其缓慢,部分时间段甚至出现萎缩。

二、制约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的因素分析

(一)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发展原动力不足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对外人民币融资业务一直进展缓慢。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境内外贷款利率差别明显,人民币贷款缺乏竞争优势。虽然从2013年7月份起人民银行已取消贷款利率限制,金融机构可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但境内人民币贷款市场利率依然较高。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为例,当前国内市场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在6%左右,香港市场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约为4.5%,境外一年期美元贷款利率约为3.8%。这也使得境内银行很难报出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影响了一些资信较好、风险较低的境外项目选择人民币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境外项目贷款依然纳入银行总体信贷规模管理,受制于存贷比考核压力,银行办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动力不足。大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跨境人民币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对境外非居民机构信用审查的手段欠缺,难以掌握和监测借款企业信息、贷款用途,贷后管理成本较高,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二)可兑换程度较低影响人民币境外接受度

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现状看,投融资项下大部分交易仍存在汇兑限制,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较窄,境内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对非居民开放度较低。目前,境外人民币的使用地域主要集中在周边区域,海外人民币存量不足,资金融通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较高等原因致使境外借款方缺乏人民币还款来源,也影响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拓展。即便现有的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存在市场容量小、流动性不足、产品单一等问题,对具有真实交易需求的套期保值者来说,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避险工具,避险需求得不到满足减弱了人民币的可接受程度,影响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三)我国银行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的能力较弱

中资商业银行的海外业务规模和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币“走出去”的客观需求。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明显偏低。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收入平均占比只有7%左右,即使占比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达到22%,而欧美银行同业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一般都在35%以上。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要求境内银行必须对境外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环境、制度差异、金融监管政策、法律适用等有深入了解,与境内贷款业务相比,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更大。目前,境内大部分银行面临海外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针对非洲、拉美等近些年我国企业“走出去”重点区域的服务网络存在较大欠缺,对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相关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限制了境外项目贷款业务在短期内的快速发展。

(四)国家配套政策不完善制约人民币资本输出

一是国家层面相关总体规划和业务推进的组织机构缺位。目前,国家层面没有结合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机遇制定推动人民币境外投融资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具体推进中没有设立相关的政策性组织机构,推动设立的人民币境外投融资合作基金数量较少,在引导和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二是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协调不够。人民币“走出去”与其他涉外金融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缺乏鼓励人民币境外投融资业务发展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有的政策甚至有负面作用。

三、全球主要货币通过项目融资输出资本的国际经验

(一)美元资本输出——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中的主导权,抓住有利时机向西欧输出美元资本的重大对外战略。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对欧贷款、赠款、技术援助等。在具体运作中,美国通过与西欧设立对等基金账户制度,解决外汇紧缺和美元与受援国货币的转换问题,资金的运行流程大致为:马歇尔计划援助资金向欧洲复兴基金提供美元贷款,美国出口商向欧洲受援国提供物资。货款由欧洲进口商所在国的欧洲复兴基金以美元形式支付,美方将款项计入专门设立的特别账户。欧洲进口商向该基金支付当地货币以充实其资本余额,并将该款项计入本国的对等基金账户,该笔款项的余额被编入本国的财政预算,最终由受援国财政向美国还款。

到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提供的借贷资金已占国际借贷市场资金总额的78%;美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由1946年的72亿美元增至1970年的782亿美元,占世界海外直接投资的60%,为美元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及时消化了美国自身的过剩产能,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日元资本输出——“黑字还流”计划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加大出口贸易,推动了贸易顺差(贸易黑字)的持续扩大。为了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同时减缓巨额贸易顺差的国际压力,日本政府于1987年制定了“黑字还流”计划。通过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协力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对外援助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提供日元贷款,支持日本的商品及产业资本输出。“黑字还流”贷款计划以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出口企业为主要对象,受援国项目投产后将产品出口到日本,并以出口贸易获取的日元收入偿还贷款。“黑字还流”贷款利率优惠程度较高、贷款期限长。如日本海外协力基金承办的“黑字还流”贷款年利率为3%,贷款期最长为30年;日本输出入银行承办的“黑字还流”贷款年利率为5%,贷款期最长为20年。

通过实施“黑字还流”计划,日本政府一方面增加了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在获得自身所需能源产品的同时降低了自身贸易盈余,缓解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该计划增加了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扩大了日元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流通,有效地构建了日元流出与回流的循环体系,为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两种货币成功的实践和经验,不难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是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本币“走出去”的切实保障。在货币对外输出的过程中,无论是法案的通过、资本项目的放开,还是政策指导与专门操作机构的设立,都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是优惠政策可以为境外项目融资提供巨大推动力。美、日两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黑字还流”计划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本币贷款都有很大的优惠措施,具有援质,利率政策宽松,这无疑非常有助于本币在初期阶段迅速走出国门。三是境外项目融资可以与国家“走出去”战略相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将资本输出转化为商品输出,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出口增长,还可以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至有需求的地区。

四、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的路径选择

目前,由于境内外金融市场利差较大,通过货物贸易对外支付的人民币资金很多又以低利率境外借款等形式回流国内,没有真正进入到海外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人民币跨境流动呈现“经常项下流出,资本项下流入”的特点。这一方面不利于海外人民币存量的增加,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低利率资金的大量回流也会给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一定压力。金融体系可以看作是由若干微循环有机组合而成的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离不开每一个微循环的良性发展,以及微循环之间的相互促进。从当前来看,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这一微循环正逐步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一大要素,加快发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扩大资本项下人民币对外输出,不仅可以促进跨境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还可以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开拓海外业务,有效地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加快人民币资本输出,建议:

(一)将人民币资本输出纳入对外援助整体战略,实施“共同发展计划”并设立“封闭循环贷款”

通过“马歇尔计划”和“黑字还流”计划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对外援助可以成为促进本币对外输出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援助逐年快速增长。如果能将扩大人民币资本输出纳入对外援助整体战略,不仅可以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还将有助于扩大国内产品出口并切实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与20世纪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类似,目前我国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有资源无资金开发等问题。同时,我国还有两个资源优势,即大量的外汇储备和较高的人民币信用。因此,我国可以利用这两种资源优势,尽快启动国家层面的产业与资本统一战略规划——“共同发展计划”。由我国政府与受援国政府之间事先达成协议,受援国政府在其国内设立共同发展基金,我国政府按照协议向共同发展基金注入人民币资金,受援国政府通过共同发展基金向我国企业采购商品和建设基础设施。这样既可以输出我国部分过剩产能,同时也可以推进人民币资本输出。在资金偿还方面,协议可以要求由受援国家财政使用人民币还款,这样也能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跨境流动。

除国家层面的合作外,为提高海外企业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还可以推出直接面向受援国企业的人民币“封闭循环贷款”。“封闭循环贷款”就是从我国国际贸易顺差中拿出一部分人民币资金,设立专门机构或委托商业银行向能源资源出口国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其开发建设,受援国企业利用该笔资金从我国采购生产建设所需物资。项目投产后,受援国企业将能源资源类商品以人民币结算方式出口至我国,然后用所获得人民币资金偿还贷款。“封闭循环贷款”不仅可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实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动,还可以扩大我国对受援国企业的能源资源类产品的进口、通过资金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我国能源供应渠道。

在操作流程上,首先由境外企业与境内出口企业签订商品买卖合同,境内出口商将产品装船发送境外企业;封闭循环贷款机构批准境外企业申请,将人民币资金划转到境外企业NRA账户,境外企业将资金支付给境内出口商;境外企业利用从我国购进的生产设备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并将生产的资源类产品出口到境内进口企业;境内进口企业以人民币对进口的资源类产品计价,将人民币资金划转到境外企业NRA账户;在贷款到期前,境外企业将人民币贷款资金归还给封闭循环贷款机构。

(二)创新货币互换机制,鼓励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和投资

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与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资金规模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央行间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危机时可以有效应对流动性短缺问题,在实际发生时其实就是央行间的本币抵押式的外币融资安排。在当前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互换资金只是存于双方央行的账面资金,并未真正动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与境外互换央行谈判协商,灵活利用货币互换机制,提高互换资金利用效率,鼓励将部分互换资金改为一次性卖出或规定协议到期后无须兑回原币,将这种应急性的融资安排演化为扩大人民币境外融资和资本输出的新通道,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在境外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流动性。

具体操作流程是:由海外央行主动发起或我国央行协调推动,海外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取得人民币资金,通过再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以优惠利率借给本国商业银行,将资金注入本国金融体系,相关的商业银行将这些资金放贷给进口我国商品的本国企业,用以支付货款。同样,利用这种方式该国出口企业也可以从我国进口企业方收到其本币付款。除支付经常项目货款等需求外,投资项下的需求也可以逐步推进。

(三)加快金融服务机构专业化建设,支持人民币资本输出

一是设立专业的人民币输出机构。参照日本协力银行和输出入银行等输出本币的机构,设立中国国际发展银行。通过政府拨付资本和政府借款的形式保证资金来源,并提供利率及税收方面的优惠,使该银行能以优惠利率和较低的运行成本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民币贷款,支持人民币资本输出。二是加快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网络的建设,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必需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展“行”模式中的境外清算。目前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非常有限,需要通过拓展境外关系和授信协议来弥补。因为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清算网络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建立分担海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保险体制,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保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资金的安全。

(四)市场开放与政策完善双管齐下,提升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业务优势和竞争力

一是对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进行分类管理,不纳入国内信贷规模。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与境内人民币贷款业务严格分离,实行单独的规模管理,由专门的团队经营,使用专门的会计科目,采取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核算程序。不将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调控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对此项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业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可鼓励境内银行放眼海外市场,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人民币贷款偿还机制,推动业务快速发展。继续深化货币互换合作项下资金使用,有针对性地扩大与其他国家央行的本币互换和贷款规模,便利境外主体获得人民币资金;进一步开放对外人民币债券市场,扩大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规模,允许更多的符合条件且信用等级较高的商业性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人民币贷款借新还旧,实现债务展期。三是开辟境外借款主体规避汇率风险新渠道。推出人民币远期购售业务。鉴于跨境人民币融资的金额较大,推出远期购售后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可以规定远期购售的额度以人民银行批准其以外币购买人民币偿债的额度为限,期限应当与项目融资的期限相匹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帮助境外借款人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四是建立健全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长效激励机制。适当放宽监管要求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偿还的情况下,鼓励商业银行以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担保开展境外融资,对境外融资收入减免征收营业税,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简化程序,区别对待,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大树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的流出与流入路径安排[J].商业时代,2012,(31).

[2]王永利.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国际金融,2011,(5).

[3]刘肯.日本“黑字还流”计划探析[J].中国金融,2012,(1).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302

史感是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它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本文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某些借鉴。

一、史感与“人性化”教学立意

史实、史料、史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根本旨趣在于将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格与学生的品格塑造融合起来,以此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奠定完整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立意中的“立”就是确立,“意”指的是主题、宗旨。因此,教学立意就是一节课的教学主题,它是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学情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等。“它是学生人格发展与历史知识蕴涵情意的融合”,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所在。“人性化”教学立意就是要从“人性”出发确定教学立意,并在教学立意的引领下实现史实整合、史料研读和史感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历史,完善人格。

在高中生史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立意的确定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立意品味的高低决定高中生史感培养的效度。

二、《美苏争锋》一课“人性化”教学立意的确定

(一)教材分析

《美苏争锋》这节课讲述了二战结束初期美苏两国由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从合作走向对抗,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争锋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的历史。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沿着“冷战”的原因、过程、影响几个方面依次展开的,同时穿插史料探究印证。这样的设计偏重知识梳理,也关注史料的探究,但却忽视了学生史感的培养,让历史教学陷入肤浅。如何让美苏争锋这段宏观的历史体现“人的踪迹”,充满“情的感染”,实现“魂的追求”?其根本之道就在于确定一个高品位的“人性化”教学立意。这种教学立意“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贴近学生又服务于学生,既能统率知识和能力又不至于削弱知识与能力”。

(二)立意确定

“就教学立意而言,史观不仅可以确定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也提供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视角。”儿童史学是以历史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史学分支,属于新社会史范畴,它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作为研究的焦点。受儿童史的启发,笔者尝试透过儿童史视角,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

美苏争锋是一段“大历史”,它充斥着大国的博弈与纷争,世界的和平与战争。儿童是普通民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把儿童与美苏争锋放在一起似乎并无较大的联系,但是历史的味道恰恰在这种“小人物”与“大历史”的角色冲突中迸发,并碰撞出更多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三)选择素材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中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程序的设计、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编排等,都需围绕主题展开。”在“通过历史中儿童的经历看美苏争锋的世界”这一教学立意的统率下,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儿童图片,其意图首先是整合史实。《美苏争锋》一课涉及的主干史实很多,若是单纯地列举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势必受到影响,而辅以相应的儿童图片的话,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衔接史料,儿童图片可以作为史料间的一种衔接,从而提高历史通感,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史料以及认知的建构。最后是激发史感,将历史中的儿童的图片展现给学生看,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进而促使他们思考问题,并且通过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等方式将感悟表达出来,达成提升史感的目标。

三、《美苏争锋》一课教学片断的展示

片段一:马歇尔计划

展示图1。

师:材料一为我们展示了奥地利的孩子拿到美国皮鞋的情景,同学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图片中孩子的表情?

生:心花怒放、欣喜若狂。

师:很好,图片中孩子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这也折射出马歇尔计划当时在欧洲的积极影响,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呢?

生: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许多欧洲人对美国心存感激。

意图分析: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大事件,它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照片中小男孩身上破旧的衣服和手上的新皮鞋形成了鲜明对比,脸上欣喜的笑容直指人心。这张照片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直接写照。从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关注,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人心中的分量。这种感性认识一旦激发,学生就不难理解马歇尔计划对西欧产生的影响。

片段二:德国分裂

展示图2。

师: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德国的孩子隔着铁丝网和水泥墙眺望远方的亲人。看到图片中的孩子,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悲伤和凄凉。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一道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两半,也隔断了很多普通民众的亲情。

师:二战后苏联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后来德国一分为二。1961年东德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修建起柏林墙,以阻碍东德人涌入西德。于是,一道水泥墙,无数铁丝网、机关枪将柏林一劈两半。一道柏林墙造成了多少亲人离散、骨肉分离,所以有人说柏林墙是德国历史上最难以抹去的伤疤和最大的伤痛。幸运的是柏林墙在1989年底被拆除,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意图分析:柏林墙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一个缩影。一道墙隔开的不仅仅是两边的交通,更隔断了很多普通人的亲情。分裂对于普通民众情感上的割裂是最让人震撼的。选取这组图片,目的就在于从分裂对儿童的伤害的视角审视两德分裂这段历史,使学生从内心更加珍惜祖国的统一。

片段三:越南战争展示图3。

师:《战火中的女孩》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此时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赤手空拳的村民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一个女孩不幸被弹片击中,不得不扒掉燃烧的衣服。而在惊恐失措的孩子们旁边,一群美国士兵在悠闲地散步,仿佛那些孩子的哭喊根本传不进他们的耳朵。我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是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震撼。

师:为什么会感到震撼?

生:我看到了孩子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战争对孩子身心的摧残!

师:是的,战争是一头猛兽,这头巨兽一旦出笼,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这种灾难将苦痛降临在普通人身上,特别是这些无辜的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会对战争的危害体会得更为刻骨铭心。这张照片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同年,美军从越南撤军,有人说正是这张照片使越战至少提前半年结束。

意图分析:这张照片展示了一个叫潘金淑的9岁越南小姑娘在这场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直观得令人震撼。这张照片一经问世便震撼了世界,使得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对越战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通过这张照片,学生对战争的危害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教学立意与史感培养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人性化”教学立意可以使历史教学摆脱对历史知识的机械罗列,摆脱史料的简单堆积和说教式的史感培养,从而使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地展开,让学生在“人”的历史中感悟历史魅力,提升史感,完善人格。本课,笔者从儿童史视角确定“人性化”教学立意,整合核心史实,发掘多维史料,提升学生史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发掘视角、提升立意,不断探索基于“人性化”教学立意的史感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

[2]陈家华.教学设计须凸显教学立意[J].历史教学,2014(13).

第10篇

近日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经贸出发,但影响会无比深远。

中国需要“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肩负三重使命:一是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二是实现全球化再平衡;三是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显然,中国需要“一带一路”!因为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需要发现或打造自己的新市场来实现更长久的增长与繁荣。当年的英国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美国在二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振兴了欧洲经济,进而通过“东方的马歇尔计划”振兴了日本与东亚四小龙的经济,也因此赢得自身更长久的发展空间。中国也不例外,也需要发现“新大陆”、打造“新市场”,以实现中国经济更长久的增长与繁荣。

同时,“一带一路”要致力于寻求全球化再平衡以及探索新的地区合作。正如说的:“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

全球化进入中国主导的4.0时代

过去500年,海洋文明主导了全球贸易,世界也进入到所谓的“海权时代”。如果说,大航海时代主导的全球化为1.0,英国主导的全球化为2.0,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为3.0,那么,“一带一路”将欧亚重新连成一体,高铁所构建的交通枢纽不仅大大提高了欧亚贸易的效率,还将极大降低成本,这必将推动全球化进入中国主导的4.0。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世界将重回大陆时代,而中华文明也将重回世界主流。

为什么是世界经济第二的中国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而不是世界经济第一的美国?这并非意识形态或思维的差异使然,而是因为两国国情不同。“一带一路”涉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其所急需的并非资金的银弹,而是真刀实枪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美国经济已经空心化、“去工业化”,金融和相关产业才是美国经济的主导,故美国虽携金融优势却缺乏建设力量。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既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又以实体经济为重,这使得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拥有诸多必备条件。

第11篇

一、流于形式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手段有益于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有利于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手段等。但教学手段的使用又必须恰到好处,必须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如果不注意实际而一味地追求形式,教学效果不好,也无生动性可言。

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一节,课本上有六幅图,一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用幻灯把它们全部打出,其间又增加了两幅彩色挂图,另外又用了两块小黑板补充知识。整节课学生光看图、读图就眼花缭乱,教师也讲得拖拖拉拉。这种流于形式的“凑热闹”式教学手段,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缺乏教师指导的“放羊式”教学流程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授之以渔”,因此阅读、分析、理解被公认为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过度放开手脚,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即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流程,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三、简问易答,毫无深度的师生双边活动

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生动的一种表现,但有些教师却把双边活动理解为师生的对话。在15分钟内贯穿了几十个甚至是更多的毫无思想、难度、梯度的对话。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毫无收获,有的课堂上还出现乱哄哄的情况,以至教师难以驾驭课堂。

四、贫乏的、脱离教学目标而追求生动的教学

有的历史教师为生动而“生动”,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把历史课变成看录像课、做事课。这种现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严重。我们知道电影、录像是以历史为依托的,其间增加了许多生动情节,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乐趣,但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历史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必须是一个个史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是什么”和“为什么”在历史教学中同等重要。如果过于强调某些细节,就会本末倒置。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此类误区,在中学教学中局部存在,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如何使历史教学真正生动起来。针对上面所提到的失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教学手段时,协调“二性”(即启发性与科学性)

一堂好的历史课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但又必须注意把启发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一般一节课中学生必须有十五至二十几分钟思考的余地,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必须使自己的课主题突出,以某种教学手段为主,大胆地取舍课本的插图和辅助教学内容,不必把教材的每个知识点都解释得面面俱到。如讲战争时用幻灯或多媒体教学,把战争中主要进军路线及战争进程讲清楚。讲概念时,可用小黑板或小练习,补充选择题,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二、板书设计生动,注意“三原则”(主题原则、层次原则、立体感原则)

历史教学知识较多,每节课的容量都极大。板书的设计要注意精而巧。一板简练而精干的动态板书,会为整节课平添许多生机,学生会受板书的影响而思维活跃。但板书在追求生动时不能过于造作,哗众取宠,而应该突出主题;也不能过于拖沓,增加学生记笔记和整理线索的困难,应注意处理上要有层次性、立体感。如,在学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一节,分析“冷战”政策时,按教参的设计分四个子耳: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扩张野心(原因);2,“杜鲁门主义”的出笼;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实施;4,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我们可以把这几个知识点设计成为以冷战为中心的,向政治、经济、组织等方向辐射的立体示意图。用红色箭头标明方向,同时边讲边画,指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三大表现。这样,学生就能突出记忆冷战的概念,可避免把“杜鲁门主义”或“马歇尔计划”误认为就是冷战的全部。

三、添置生动教学情境时,作到“三精”(精彩、精致、精于)

补充史料,尤其是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史料的生动(精彩)与科学,尽量补充短小精干(精致)的小材料,力争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俄国的对外扩张”时,笔者做了这样一段叙述:在俄国十月的傍晚,夕阳西斜,一个青年人站在窗口,向西眺望着。落日照出他一脸的刚毅。他自言自语道:“我们必须要夺到一个出海口!”这一分钟的描述就可把彼得一世的人物性格及扩张的决心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讨论俄国当时的状况,分析为什么要扩张,找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目的。即使是对题目的分析,也应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处理上注意“精”。如在分析“重商主义”概念时,可分别结合“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者及法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盛行状况,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演练,最后由教师分析讲解。

四、师生双向活动中,处理好两大关系(主体与主导)

第12篇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大量材料,其本质上是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学生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获得。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针对历史材料的设问而言的,学生要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学生已学知识来说,有效信息具有结构的完整性,能够被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于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其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学生在解题时应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要从材料可能反映历史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作答提出要求时,用模式化的训练才会真正形成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对有效并高效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说明如下:[HT5”]

[GP]读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读取信息就是要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测试的意图。

历史学科信息资源丰富,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学生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高考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首先,历史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学生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其准确作答的基础。

【例1】(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4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学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考查其获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原告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应打赢的官司变成输了的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

【答案】B

其次,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被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

【例2】(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9题)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的君主专制权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出兵征讨,每次征讨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君主专制就会进一步加强。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在“是……产生的前提”的说法;D项“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再次,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物,解决历史问题。

【例3】(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43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解析材料概括历史事件并阐述问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是冷战的发源地和实施冷战政策的最主要地区。作为冷战的起因,除了美苏之间的对峙之外,当时的自然灾害无疑使受到战争重创的欧洲各国雪上加霜,而1947年冬季的严寒就是其中之一。本题材料一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状况的信息,在自然灾害面前欧洲变得悲惨、混乱,人们贫穷、饥饿,生活艰辛,本来繁华的地区变得寥无人迹。材料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战争的破坏作用,但战争的因素却无处不在。因此,答题时,学生要理解材料,不仅从字面上,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材料一既有对具体景象的描写,也有形象的概括,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图画。

第(1)问要求回答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首先,使欧洲成为现在这幅景象的是“人祸”即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大战。正是这场以欧洲为主战场之一的战争,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各国在严寒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其次,“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在材料里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另外,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应该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置身这样的“人祸”“天灾”之间,人们心理上灰暗、无助和绝望情绪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也是造成西欧各国失去生气的重要原因。因此,答案意要求回答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这一点。尽管材料中没有关于人们心理方面的明确描述,但在那样的具体环境下不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本问答案要点中单独给“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赋分,这也是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

第(2)问要求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但教材较多地强调和突出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各国的援助使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其实,马歇尔计划还有一个功效,即客观上推动西欧走向联合,这在材料中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因此,学生只有结合所学知识并看懂了材料二,才能对此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

【答案要点】(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最后,从哲学角度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客观事物存在、联系、作用和发展变化的反映。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信息与知识相比,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在人们头脑中一种有序的、规律性的表达,是信息加工的产物。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包括两大系统,一是教科书的资源,二是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教学资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将更多地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中寻找材料。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点。总之,学生高度关注历史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将会大大提升其解题能力。[FL)]

关注历史信息提升解题能力

――2013年新课程高考考查特点解读

北京宋景田

新课程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关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项,具体包括三点:第一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第二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项要求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一是学生主观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比较空洞,二是其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多做材料题就可以了。其实,获取和解读信息本身严格来说不是能力。一段材料,在这段材料下面设一个问题,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材料里面,然后学生作答把它找出来了。这应该说和能力关系不太大。但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训练到什么程度,才真正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实际考查中至关重要。我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才是真正的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大量材料,其本质上是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学生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获得。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针对历史材料的设问而言的,学生要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学生已学知识来说,有效信息具有结构的完整性,能够被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于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其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学生在解题时应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要从材料可能反映历史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作答提出要求时,用模式化的训练才会真正形成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对有效并高效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说明如下:[HT5”]

[GP]读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读取信息就是要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测试的意图。

历史学科信息资源丰富,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学生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高考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首先,历史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学生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其准确作答的基础。

【例1】(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4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学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考查其获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原告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应打赢的官司变成输了的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

【答案】B

其次,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被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

【例2】(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9题)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的君主专制权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出兵征讨,每次征讨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君主专制就会进一步加强。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在“是……产生的前提”的说法;D项“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再次,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物,解决历史问题。

【例3】(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43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解析材料概括历史事件并阐述问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是冷战的发源地和实施冷战政策的最主要地区。作为冷战的起因,除了美苏之间的对峙之外,当时的自然灾害无疑使受到战争重创的欧洲各国雪上加霜,而1947年冬季的严寒就是其中之一。本题材料一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状况的信息,在自然灾害面前欧洲变得悲惨、混乱,人们贫穷、饥饿,生活艰辛,本来繁华的地区变得寥无人迹。材料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战争的破坏作用,但战争的因素却无处不在。因此,答题时,学生要理解材料,不仅从字面上,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材料一既有对具体景象的描写,也有形象的概括,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图画。

第(1)问要求回答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首先,使欧洲成为现在这幅景象的是“人祸”即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大战。正是这场以欧洲为主战场之一的战争,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各国在严寒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其次,“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在材料里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另外,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应该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置身这样的“人祸”“天灾”之间,人们心理上灰暗、无助和绝望情绪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也是造成西欧各国失去生气的重要原因。因此,答案意要求回答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这一点。尽管材料中没有关于人们心理方面的明确描述,但在那样的具体环境下不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本问答案要点中单独给“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赋分,这也是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

第(2)问要求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但教材较多地强调和突出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各国的援助使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其实,马歇尔计划还有一个功效,即客观上推动西欧走向联合,这在材料中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因此,学生只有结合所学知识并看懂了材料二,才能对此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

【答案要点】(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第13篇

产能过剩是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之一,在当前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缓慢复苏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从工业化水平、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来看,中国目前非常类似于70年代中期的日本。战后日本经济主要经历了战后恢复、高速增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四个阶段,产业结构依次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三次明显转换。

基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1)淘汰落后产能;(2)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3)扩大对外投资推动产业向海外转移。接下来我们就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详细地探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法。

(一)通过强化产业政策和制定相关法律,淘汰落后产能

日本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对落后产能治理问题进行了硬性限制。具体内容有:实行政府补偿;鼓励使用节能设备,由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等等。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特定萧条产业离职者临时措施法》和《特定萧条地区中小企业对策临时措施法》。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淘汰落后产能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总的来说,现行措施很大程度上只强调了惩罚与限制,而少有正面鼓励,尤其在解决落后产能问题后缺乏对相关人员安置问题的深入探讨。

(二)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启动民间消费,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日本在1946至1955年通过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战后恢复需求实现了经济的复兴,一系列措施的采取顺利实现了经济的振兴起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始了向内需主导特别是民间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历程。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增长方面,1961-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大大超过7.8%的计划目标。

同日本相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如果潜在需求大量释放,则产能过剩问题会发生很大变化。

(三)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推动产业向海外转移,消化过剩产能

日本企业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分析其发展过程及具体做法将有益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相对平稳。日益成熟强大的经济使本国消费市场显得相对狭小。因此,日本大规模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开拓海外市场。同时,由对外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也加快了日本内过剩产能的消化进程。

从日本的经验看,应对产能过剩仅仅依靠扩张国内市场是远远达不到的,因此必须发展对外投资,在某个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目前,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具备很多优势,比如政策支持优势、技术经验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优势以及海外华人网络优势等。“走出去”有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转移长线生产能力和弥补国内能源资源不足的劣势并且能够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二、美国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及启示

二战以后,美国治理产能过剩主要通过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遭受战争重创,倚重欧洲市场的美国出口急剧下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1947年,美国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计划实施后,巩固和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政治影响,更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及时消化了美国的过剩产能,为保持战后美国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美欧经济和战略合作打下根基。

在美国国内则通过企业破产、重组来消化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但也不排斥采取管制、税收等政府干手段。美国具有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在推动美国产业转型升级、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实施减税政策,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在扩大短期需求的同时,美国财政政策还着眼于调整长期供给结构。

美国产能过剩治理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国外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来看,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市场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投资,政府职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引导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兼并重组

淘汰和整合产能是我国目前运用较多的政策,淘汰和整合落后产能政策调节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效果较快。要建立严格的、不可逾越的、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进生产单位环保成本内部化,防范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过度配置投资。

(三)积极推进自贸区和投资谈判,加快走出去步伐

转移产能是指将国内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出口或扩大对外投资,将产能转移到国外。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投资逐年扩大。

(四)内部消化产能,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居民消费的直接拉动,另一方面是投资的间接驱动。

参考文献:

[1]吕铁.日本治理产能过剩的做法和启示[J].传承,2011(7):68-69

[2]董高峰.转型期的市场方向及行业配置--日本战后企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R].长春:东北证券,2011-1-10.

第1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分析;策略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以下三种。(一)原始史料。主要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二)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三)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图片史料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甚多。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既要有所选择,又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二、精心准备,恰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学生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 (1991年4月)

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有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时地补充史料。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教材中历史地图和插图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举例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清朝疆域图》中,我们要注意两个知识点:一是新疆(伊犁将军辖区)首府在伊犁。二是在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其中管辖今天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在历史插D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②不能喧宾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四、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一)认真阅读。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要认真,要有耐心。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以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有助于我们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二)仔细审题。如果说认真阅读史料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仔细审题则是关键。不少同学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遇到一些材料长,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较艰深的史料题。一看材料,心里发慌,手脚自然就乱了。还没答题,心里就打了败仗。于是,匆忙地将材料和题目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其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殊不知,审明题意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第15篇

本刊特约专栏作家,原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

3月15日,美国130名国会议员联名写信呼吁奥巴马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3月17日,世界银行也报告,建议人民币更加灵活。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教授为代表,美国的很多智库学者也在媒体上为此广泛呼吁。新一轮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喧闹甚嚣尘上。

本来,这个世界不用为此喧嚣。年初以来,中国人对于人民币说法其实很明确,“软盯住”美元是危机期间“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政策退出”是迟早的事。但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要讲究,最好同时契合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时机,又能为未来的改革架构好的框架。美国的商务部长骆家辉坚持理性思考,他说,无论货币环境如何,出口翻番的目标,美国都能实现。确实,美国的这个目标的实现和人民币汇率没多大关系。

4月12日,“胡奥会”在谈及人民币汇率时,主席指出,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中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这是基于我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改革措施需要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统筹加以考虑,尤其不会在外部压力下加以推进。奥巴马总统对此则表示,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方尊重中国,希望双方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喧嚣暂且息声了。

从短期来看,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政治性特别明显。拿中国贸易和人民币开刀,缓和美国国内因为危机和失业导致的压力,胁迫中国在朝核、伊朗问题上赞同和支持美国,这些其实都是美国有关方面惯用的手法。如果说在经济上能有什么意图,则是在战略意义上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压已经成为重要区域货币的人民币。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还是从经济战略意义上,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美国片面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维护美元霸主地位的表现。

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就是美元的逻辑。其中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是手段,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目的。这从美元确立霸主地位至今的发展进程去看是一目了然的。当实物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货币功能由交易媒介扩展到计价单位、价值贮存和世界货币时,货币即由一国的税收作担保并由该国的货币当局所掌控,货币因此具有了国家和权力的特征,由此构建的国际货币体系便是一个非中性的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储备货币发行国不仅可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构建并维护一个倾向于本国利益的国际金融体系,而且还可通过长期影响别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获得更多国家利益。因此,强国必有强大的货币支撑,强国之争必然表现为国际货币之争。在1944年召开的“全球货币与金融会议”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美分别提交了代表本国利益的“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以最大限度维护本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英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根本逆转,美国成为了新兴霸主。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捍卫下,布雷顿森林会议达成了更倾向于美国利益的方案,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金汇兑本位制,创建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国际金融体系,奠定了美元的核心地位。这种金融体系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展开,但不利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来攫取铸币税。为了夯实美元的地位,1947年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即马歇尔计划,通过一系列经济救援计划,以赠款或贷款方式将美元源源不断输送到欧洲。至1951年马歇尔计划结束时,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资金达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不仅提高了美元在境外的流通量和流通域,还增强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此后,美国政府一方面继续借助黄金的担保作用,不断夯实美元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出美元,逐步构建以美元为基石的国际金融体系。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向摧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停止兑换黄金,通过浮动汇率制度,美国央行摆脱了固定义务的束缚。此后,凭借在金融创新领域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美元的霸主地位在美国政府的精心谋划下进一步夯实。美国不仅从全球获得了最大化份额的铸币税收益,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华尔街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美国的霸权从依靠加工制造能力转向依靠金融实权,将各储备国的金融资产与美元的利益日益捆绑在一起。美国不但由此拥有了货币的定价权,而且以货币为链条,构筑起服务于美国利益的金融网络。

美元汇率是市场上多因素组合、多方博弈的结果,但美国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的背后,有一只有形的政治之手,在制定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条件。为攫取最大的国家利益,美国政府一直一边高举自由汇率政策的大旗,一边得心应手地把玩着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左右美元汇率。1985年“广场协议”,1987年“卢浮宫协议”等便是美国政府利用七国集团协调机制对美元进行干预的明证,前者是强迫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后者是强迫日元对美元短暂性大幅度贬值。危机前夕,为抵消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美国政府继续放任美元贬值以促进出口。然而,在雷曼兄弟倒闭,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之后的数月,欧洲、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堪忧,美国债倒成为避险天堂,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美元迅速升值,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间,美元指数升值超过23%。但是,2009年3月,在危机平息,国际金融市场企稳回升,人们希望美元走强以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之际,美元却又重新踏上贬值的轨道,美元指数从89.1高点跌至74.3低点,贬值16.6%。此间美元贬值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美元指数此次难保危机前的低点71.3,但美元却在指数74.3点时企稳。不难看出,美元汇率变动始终在美国政府掌控之中,在美元汇率变动不会对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威胁,不会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产生动摇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才允许美元汇率由市场决定。事实上,美国才是真正的汇率操纵国。

美元仍是当今世界最值得信赖的国际储备货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计价单位、国际结算货币中占比都超过65%,目前全球尚无可挑战美元的货币或超货币。当前国际储备货币中位居第二的欧元(占比仅25%)不是美元的挑战者。尽管2009年3月以来,有关的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的呼声有所增强,但特别提款权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造的计价单位,在全球储备中仅占比5%,有限的流通量和流通域,必然严重制约特别提款权的作用。美国政府深知美元的霸主地位来之不易,是确保美国能以最低的成本支配和使用全球资源,从而进一步强化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所以不会任由美元无序贬值。从战术层面看,未来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融通也需要强势美元做支撑。美国经济刺激计划、医改以及结构调整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尽管奥巴马政府希望在经济复苏后尽可能缩小预算赤字,但未来10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将达到9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需寻求境外投资者,强势美元是必须的。为了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从历史看,美国对任何一个可能对美元形成挑战的币种和国家都会施压,德国马克、日元近三四十年的故事就是如此。虽然德国马克、日元、欧元对美元整体有很大幅度的升值,但德国、日本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家。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