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发展战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发展战略论文

第1篇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打开了他的"虚似之门",它标志着一种新的银行模式诞生,同时对具有300年历史的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究竟什么是网络银行?是否一家拥有互联网网址和网页,但是其中只有24家被《在线银行报告》(OnlineBankingReport)列为"真正的网络银行",因为只有在这24家银行的网站上客户才可以查询帐户余额、划拨款项和支付帐单;而更多的网站只是提供银行的历史资料、业务情况等信息,而没有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美国最著名的网络银行咨询公司高莫斯(Gomez)要求在线银行至少提供以下五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具有进入网络银行评价体系的资格:网上支票帐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信货。笔者认为网络银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网络银行(NetbankofInternetBank)又可称为纯网络银行(Internet-OnlyBank)是指没有分支银行或自己的自动柜员机(ATMS),仅以网络作为交易媒介,提供以五种服务中至少一种的金融机构。广义网络银行则包括纯网络银行、电子分行(E-Branch)和远程银行(Remote-Bank)。电子分行是指在同时拥有"实体"分支机构的银行中仅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远程银行是指同时拥有ATMS、电话、专有的家用计算机软件和纯网络银行的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网络银行"适用广义的网络银行定义,而对狭义的网络银行则用"纯网络银行"表示。

自首家纯网络银行开业以来,其数目就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在1997年末可进行交易的金融网站有103个,到1998年10月这个数字达到350个;到1998年末已经跃升至1300个。根据美国GartnerGroupsDataquest公司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49%的美国家庭拥有家用计算机,37%的家庭能够并且已经接入互联网;到2003年,这两个数字有望分别达到65%和58%。它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冉,截止1998年末,约有

700万个家庭是通过家用计算机获得银行金融服务的,这些家庭占到美国家庭总数的7%左右;在2001年底,约有1830万个家庭会这样做,而且几乎全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意味着每年的增幅将达到41%。同时,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吉姆;库伯逊指出,1998年通过非网络银行分行进行交易的业务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无论如何,趋势是明显的,网络银行将凭借存款利息高和实时方便、捷成本低、功能多的24小时服务获得越来越多客户的喜爱,其自身数目也在迅速增长,成为未来银行业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许网络银行的产生将彻底改变只有金融"恐龙"才能垄断银行业务的历史。据《在线银行报告》提到的133家真正的网络银行"中,就资产而言,有109家未能齐身于美国最大的100家银行之列。下面将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分为大银行发展战略、社区银行发展战略和纯网络银行发展战略三部分进行分析。

一、大银行的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对于大银行而言,网络银行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事业部或者是银团控股的子公司,成为其发展新客户和稳定老客户的手段。实践申,这些虚拟机构几乎总是比大银行中其它部门发展得快、以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银行蒙特利尔银行为例:1997年,该行拥有3·4万名员工,1250个分支机构和700万名顾客。1996年10月,该行设立了名为Mbanx的网络银行,并预测在5年内其网络银行的客户会达到1亿以上。大银行在开发网络银行业务时有两种发展战略:一是收购现有的纯网络银行;二是组建自己的网络银行分支机构。

1、收购现有的纯网络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BankofGnada)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好的银行之一。在近一个多世纪里,它在美国仅从事批发金融业务。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机构,此时该网络银行拥有1万名客户,存款余额早在199年就超过了4亿美元。

事实上,在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安全第二网络银行的时候,后者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停滞的迹象。那么前者为什么还要收购后者呢?加拿大皇家银行战略目的在于,首先是扩大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和份额,不仅包括已有的批发金融业务,而且涉及零售金融业务。加拿大皇家银行以收购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方式步人了美国零售金融业务市场,并将其作为在美国脐身该领域的唯一窗口,利用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吸收的存款投资于加拿大的中小企业,获取收益;更重要的是,加拿大皇家银行利用这次收购,将业务拓展至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的领域。该领域不仅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完全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由于安全网络银行是全球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有关网络银行的综合排名中位居第1,所以这次收购使加拿大皇家银行立即站在了网络银行发展的最前沿。不仅如此,在美国设立一家传统型分行需要200万美元,而维持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这样一个10人机构的费用要远远低于任何一家传统型分行。所以,这完全是一次低成本、高效益兼并的典范。

收购之后,为了吸引更多客户,加拿大皇家银行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了两种策略。首先,提高支票帐户的存款利息。它们许诺最先申请网络银行帐户的1000名客户可以在年底之前享受600的优惠利率。据此,它们希望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并接受安全箩一阀络银行的服务方式。在信息公布后的六个星期里,帐户用请者私已经达到6500人;二,购头超缚服务器(FatServer)。它们认为,如果想获得更多客户,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客户最关心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信息。虽然超级服务器的应用成本高于其它网络银行使用一般服务器的成本,加拿大皇家银行仍然为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投资购买了这种设备,使客户可以在瞬时传输电子数据和了解帐户目前以及历史情况。尽管一般网络银行都以在开业后第一年的盈利为战略目标,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却在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后连续两年亏损,但在该行看来;盈利是几年后肯定会实现的事,而客户从一开始就是最重要的。

2、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卫法银行(WellsFafgo)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这家位于加尼福利亚州的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十,在10个州拥有营业机构,管理着1009亿美元的资产。早在1992年;卫法银行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作为网络和以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至1997年·12月通过网络与卫洪银行交易的客户已有43万。

卫法银行建立网络银行战略的目的在于适应客户变化的交易偏好和降低经营成木。卫法银行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客户希望在蒙中接受银行服务;那么我们就提供这种服务。在开发网络银行业务时,卫法银行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客产不仅需要查询帐户余额、交易记录、转账、支付票据、申请新帐户和签发支票等基本网络银行业务,还需要有关帐

簿管理、税收和财务预算的服务。于是在1995年,该行就与微软货币MicrosoftMoney)和直觉集团(Intuit)下属的快讯公司(Quicken)等提供个人理财软件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它们的软件包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在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据卫法银行自己估计,每天有40多万客户通过网络与银行进行交易,每200万笔交易从银行柜面服务转向网络服务将节省1500万美元,即每笔交易节省几5美元。至2000年末,卫法银行预计自己将拥有100万网络用户,而随着客户从实体分行向低成本网络银行的转移,它们将节约大量费用。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卫法银行在综合排名栏申位列第2,并在客户关系栏和客户信任栏申分别名列第1和第4位。

二、社区银行的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在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属于社区银行,这类银行的规模通常都很小。1997年,美国97%以上的银行组织(约有11500多家)所拥有的资产不超过20亿美元,这些银行主要吸引一些小额消费性存款,并向消费者发放小额商业性贷款,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社区内的零售金融业务。相对大银行而言,这些小银行的优势在于与本地区相关行业的联系密切,同客户更加贴近。对于客户来说便利是最重要的,他们喜欢到同一社区或地区的银行去办理业务,而不是找座落在小镇之外其它州或其它国家的银行。网络银行出现后,这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社区银行通常采用防御性跟进战略,将网络银行服务看作是吸引客户的工具。例如,位于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安萨斯银行(AmSouth)是一家典型的社区银行,其资产总值为20亿美元。为了确保客户不会因为便利的原因而选择其他银行,它就及时利用克瑞林集团Gorillion)的航海者软件(Voyager),拓展网络银行服务领域。

由于规模和资源的限制,社区银行在进入网络银行领域采取跟进战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跟进战略,社区银行将很难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维持生存空间,因此如何在网络银行的业务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它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网络银行进入壁垒低,业务差异化小,所以金融服务的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化战略将是它们发展战略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实践申,已经有一些社区银行对此进行慎重的思考。

例如,委托银行(IntrustBank)是一家位于肯萨斯州的社区银行,在1876年由钱德勒创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该州威迟塔(Wichita)地区的农场主和零售商。经过钱德勒家族四代的努力,现在该行的资产为17亿美元。委托银行建立网络银行的战略目标最初是为了与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等大银行在竞争中保持均衡态势。正如远程银行分部的高级副总裁莎利.布恩(ShariBevan)认为,他们建立网络银行最基本的目的是起到战略防御作用,并将网络银行视为防止当地客户流失的一种战略手段。委托银行作为一家社区银行,一直将目标客户市场定位于当地的客户。当新兴的网络银行出现时;发展自己的网络银行以保证在目标客户市场中的份额,是干种最好的选择。但是,委托银行的战略目标并不局限于此,在网络银行的竞争中、它仍然将业务创新视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将业务创新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此作为该银行的特色和最高战略目标。目前该银行的网络客户可以进行远程交易,并实时检查交易情况。不久,客户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自己信用卡的使用情况,而且可以看到该行经纪人服务所提供的投资计划。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委托银行还计划首先将语言识别系统投入网络服务,以便对使用远程交易的零售商身份进行鉴别委托银行认为,最先运用新科技的人将获得市场的馈赠,这种馈赠并不是新技术本身,而是客户的信赖这是最有价值的回报。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这家社区银行的网络银行在综合排名栏和客户信任中分别名列第19和第7。对于一家身价不足20亿美元的小型银行而言,能在激励的竞争中跻身于客户信任栏的前10位,足以说明它们战略的成功。

三、纯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

对于纯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而言,也有两种不同的理念。二种是以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FirstInternetBankofIndiana)为代表的全方位发展战略;另一种是以位于林斯敦的康普银行(CompuBand)为代表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1、全方位发展战略对于应用这种发展战略的网络银行而言,它们并不承认纯网络银行的业务具有局限性。它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进一步完善,纯网络银行完全可以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从而取代传统型银行。因为银行客户希望可以一次办理好所有的存款帐户、帐目核对和贷款事宜,同时,他们也希望银行可以快捷地满足他们在金融服务上的新需求,所以这些纯网络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子金融业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正如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的董事局主席所指出的那样,纯网络银行需要提供全面的服务来吸引新客户和巩固老客户。客户想要在一家银行获得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正是网络银行为客户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目标。为了吸引客户和中小企业,纯网络银行必须提供传统型银行所提供的一切金融服务。在他的带领下,印第安纳州第一网络银行正积极准备推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改变纯网络银行没有企业在线贷款的历史。这家网络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的排名中,在综合排名、网页资源、客户关系和客户信任等四项中分别名列第4、1、11和19位。

2、特色化发展战略持有这种观点的纯网络银行也许更多一些。它们承认纯网络银行的业务具有局限性;与传统型银行相比,纯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要少得多。例如,因为缺乏分支机构,它们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也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保管箱。纯网络银行若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提供特色化的服务。这类银行的典型代表就是康普银行,这家位于休斯敦的纯网络银行只提供在线存款业务,在康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看来,纯网络银行应该专注于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业务的发展,至于其它业务可以让客户在别的银行获得,它们认为,客户可以硅互联网上发现所需要的人切,如果家银行想将客户局限在自己所提供的业务范围内是绝对错误的。目前,这家银行业务发展的情况也很好,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时排名中,在综合排名、综合成本和客户信任三项中分别名列第6、6、19位。

除这种典型的情况以外,其他纯网络银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也具有借鉴价值。耐特银行(Net.B@nk)是仅次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纯网络银行,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该行的存款已经达到3.327亿美元。在后者被收购以后,它成为纯网络银行业的领头羊。该行服务特色在于以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的客户。耐特银行的最高执行官葛利姆斯(G.R.Grimes)认为,每一个纯网络银行的客户都是从其他银行吸引过来的,所以吸引客户在纯网络银行战略中应是第一位,而利息则是吸引客户的最佳手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在1999年第一季度末,他们的客户接近25000人,是前一年的3倍。而且这个增长速度还在加,决,1999年2月,客户增加了2000人:3月增加了3000人,截止4月中旬,已经突破4000人。耐特银行在高莫斯咨询公司排名栏中仅次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和卫法银

行,位居第3;在其他项目中也表现不俗,综合排名、客户关系和网页资源3项分别列在第4、2、4位。

四、启示

由上不难看出网络银行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银行将是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而网络银行的这些成功发展战略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信息时代大银行的发展方向--网络银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

及,传统银行300年来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任何银行无论资金多么雄厚、实力多么强大,如果忽视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那么它们都将在数字经济时代受到惩罚。与之相反,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将自身优势与网络银行相结合,那么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对于大银行而言,总是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管是收购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还是自建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都是不错的选择。我国有实力的银行也可以借鉴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战略,收购西方的网络银行,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它们的技术与人才,还能够拓展业务范围,以点代面,无论如何,在网络中客户是无国界的。

2、中小银行要强调金融服务特色鉴于网络银行投资

少、维持费用低、辐射范围广、随时随地可接入、业务功能强大、信息传递快捷等优势,它的产生为中小银行战胜大型金融集团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银行业进入壁垒很低,业务差异性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调银行自身服务的特色。只有提供特色服务才可以赢得客户。中小银行市场定位一定要清晰,对于目标客户的定义必须明确,要具有良好的可鉴别性,唯此才能吸引和巩固客户,才能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势头。

第2篇

关键词:无店铺销售营销信用体系法制环境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的多层营销渠道种种限制,使得无店铺销售迅速崛起,并逐步显示出其强劲的威力,并逐渐形成了六种基本形式,即通信销售、展示销售、访问销售、电话营销、自动化销售、聚会示范销售、新媒体销售、复合式营销等。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渠道来说,无店铺销售不需要设立店铺,打破了传统零售商业经营的空间限制和交易过程中的手工操作,使购物的自助化程度大为提高。但无店铺销售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与传统的销售相比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无店铺销售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中的邮购、媒体营销、电话购物、网上购物、自动化销售等经营方式迅速发展。大城市的发展很迅速,经营范围从日用百货、书籍、化妆品、服装、发展到家电、通讯器材、甚至电脑、设备和汽车交易,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无店铺销售总额进行统计,但从一些企业无店铺销售的发展状况可见一斑。如网上销售,青岛国美电器2003年开展该项业务后,全年收到网上订单1万多份,在国美全国连锁店中名列前茅;浙江网上销量最大的杭州佑康9188电子商务网,配送商品达2000多种,年销售额逾亿元。无店铺销售方式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2004年10月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将我国原来的9种零售业态分类扩大到17种。在新增加的8种业态中,包括了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5种无店铺零售。至此,《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让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继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成为零售业发展的热点之后,无店铺销售方式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零售市场上新的关注热点。

二、我国无店铺销售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店铺销售行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着产生,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的发展。

1.传统观念制约

无店铺销售是完全通过中间媒体传递商品信息的购物行为,而传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习惯在“货比三家”的基础上选择“质优价廉”的商品,而对于无店铺销售,觉得未直接见到商品总是不可靠。因此,目前大部分的无店铺销售主要集中思想较为前卫的消费者,比如城市的高收入阶层、知识分子、大学生等群体。

2.经营者对无店铺的经营实质把握不清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引起无店铺企业对其销售本质没有认识清楚,甚至将这种营销方式当作是一种谋取暴利的方式,因而在盈利心切的动机下,以不正当的取财之道来进行营销。其实无店铺销售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其获利方式虽与其他营销方式不同,但以实际业绩为基础的获利原则是共同的。无店铺企业也应该重视顾客的忠诚度和自己的品牌、信誉,否则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自挖墙脚。

3.一些无店铺企业缺乏诚信

市场诚信不足,是突出问题。在无店铺销售中,大部分无店铺企业都能够诚信经营,但也有一些无店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重视信用建设,有意设置陷阱,欺骗购物的消费者。从而使整个无店铺财物环境受到了污染。目前我国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存在很多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误导消费、交货延迟、拖延敷衍等诚信缺失的经营行为,使得网上购物等无店铺销售方式的信誉在顾客心目中大打折扣。有些无店铺销售公司,有些无店铺公司在做广告时往往采用非常夸张的方法宣传产品,而其产品往往难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在目前,无店铺销售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由信用支撑的营销方式,没有信用,商家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同样也得不到商家的支持。以次充好的行为只能使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网上购物与店铺购物相比,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消费者投诉的成本很高,且处理周期长,商品经历环节多,问题解决繁琐,导致消费者损失很大。

4.物流和交易手段制约

邮购、电视直销、网上销售等,都是远距离销售方式,需要依托快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手段和安全正确的金融结算支付系统。然而目前无店铺企业首先受到物流方面的制约。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分析,除了在线电影、在线软件等少数商品之外,绝大多数商品都会涉及配送问题,都需要物流支撑。但目前我国的无店铺零售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根本支撑不了一个全国性的物流系统,同时也没有一家无店铺零售商能够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物流体系。此外,合格的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同样十分缺乏。技术方面的限制也是一大问题。目前无店铺零售的交易过程中支付手段不完善,买卖双方仍然是以现金、邮汇等传统的支付方式为主,电子货币尚未普遍,特别是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的技术与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5.管理上的漏洞

无店铺销售出现的时间不长,在整个流通领域覆盖的面也不广,人们对这些购物方式的运行规律和行为特征了解不够,业主进入该领域可以说是“零门槛”,而因监管不力出现问题不少。我国目前没有抓住无店铺销售这个行业的核心——销售管理,把它当成是一般的销售行业来管理。中国在审批无店铺销售企业的时候存在相当多的管理漏洞,不知道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市场销售计划是对市场有利的,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销售计划实际上是违法的。所以,中国的无店铺销售市场应该在管理办法比较完善的情况下,由政府的各级监管部门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管理。从行业来看,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无店铺销售行业协会,缺乏必要的行规制约,也很少对从业者进行专门培训。政府部门法规也不健全,在无店铺销售方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有关网上身份认证、支付安全、电子商务交易、商品真伪辨认等难以规范,无法对其中某些行为的是非优劣作出准确判断。

三、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

为把我国的无店铺企业纳入正常的管理,促进无店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就无店铺企业的性质、经营条件、工商登记、税收管理、市场监管、人员素质要求等做出详细规定,从而使无店铺企业成为市场的一部分。立法管理不但可以使无店铺企业合法经营,而且也使消费者对企业能够更信赖,减少财物欺诈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2.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无店铺销售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再加上其运作活动的相对隐蔽性,给监管和执法活动带来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执法管理人员要重视有关无店铺销售知识的学习,熟悉无店铺销售的基本运作规律,科学把握执法尺度,以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部分要加强对无店铺企业的监管,就要加强对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无店铺销售一方面要提高直接销售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推行推销证制度。推销证由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认可,售卖公司采用,推销员凭证上岗,消费者持证购买,防止不法分子掺杂其中,乱打公司的招牌和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对于无店铺的售卖,国家也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售卖方必须首先向有关职能部门申请,职能部门对其售卖商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进行检测,并收取一定的预付税金和信誉保证金,然后发给售卖许可证。一旦发现售卖方有违法乱纪,坑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政府职能部门就从信誉保证金中进行罚款和赔偿,保证无店铺销售的健康发展。

3.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无店铺销售的独特性,无店铺销售比其它传统行业更需要严格的自我规范。应在我国尽快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并使其具备以下几方面作用:定立行业规范,促进和监督各成员依法经营,自我管理和有序竞争;帮助政府,媒体,公众理解无店铺销售的本质;保护消费者和各成员及其从业人员的正当权益;引导消费者辨明正当无店铺销售与非法活动的区别;向各成员及其从业人员提供关于有效管理和提升服务的培训;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相关的行业协会应该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明晰的销售管理制度,严守国家的法律、恪守商业道德,协会对其中的销售商的违规应该敢于负责和勇于纠正。

4.重视配送中心和货物运输系统的建设

无店铺销售是信息化、网络化的销售,发展无店铺销售需要优先加强商品流通和支付手段的建设。为了保证物流的快捷方便,在我国目前的实际中,在资金的支付方面,可以尽可能与现有的邮局、银行、网站等合作,尽量采用现代化的实时、安全的支付方式,方便消费者购物;在物流方面,实力雄厚的无店铺企业可以考虑建设自己的物流网络,而另一些中小型的无店铺企业则可以与现有的邮局、铁路或民间物流公司合作,从而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提高货物流通速度。

5.完善售后服务

在无店铺销售中,售后服务同样重要,否则没法形成忠诚的顾客群体,时间一长,还会对无店铺企业构成致命的打击。由于无店铺销售企业往往与消费者不面对面,因此,传统的上门服务可能行不通,即使能够进行上门服务也会因为费用、时间等原因无法全面实行。所以,无店铺企业为了加强售后服务,就要与相应商品的生产厂家进行联系,由生产厂家设立的售后服务点提供维修服务。这也要求无店铺企业必须是经过登记的合法经营的企业,并且在销售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销售商品,按照法律规定开具发票等。

参考文献:

[1]郭冬乐,王成慧,关于无店铺销售几个问题的探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2004(9):20~24.

[2]李桂生,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企业经济[J].2007(8):70~72.

[3]赵艳,无店铺零售业态探析,中国集体经济[J].2008(5):79~80.

[4]李鑫,完善我国无店铺销售发展的对策分析,北方经贸[J].2005(10):48~49.

第3篇

(一)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

我国政府应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育的投资,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目前大约有22所大学已实施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计划,设立了CPA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和管理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税法、经济法、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等。应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后续人才,并培养造就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二)改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考。而在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报考人员要求具备硕士水平。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实务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非执业者对会计审计业务知之甚少,某些基础性、实务性工作几乎不得要领,但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也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因此,应提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建议要求报考者具有会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允许非会计专业本科学历者经过强制性培训后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另外,还应加大考试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接近实务,并逐步向国际水准靠拢。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进一步发挥国家会计学院的作用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更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关于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培训外,还应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和外语培训。我国已于1998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会计学院,于2001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这两个国家会计学院是进行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应遵循朱总理“聘用世界最好的师资来教学,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会计学院”的指示,重视与世界著名学府和国际机构的交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努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的职业后续教育,为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在中国培养会计人员的高等教育中,还未单独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其他课程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很少有案例研究和相关讨论。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及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也难见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形成我国会计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及其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已是当务之急,它将对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五)开展人才培训的国际合作

我国的会计人才培训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针,与国际会计公司广泛合作。一方面选派年轻、英语基础好的注册会计师到国际会计公司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也邀请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和国际会计公司的职业经理到国内传授经验和技术,引进原版培训教材,使我国注册会计师直接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服务业技术和经验,加速实现执业和管理水平国际化进程。

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营

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工作,现在又加入了WTO,要抓住机遇,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与联合,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一批实力较强、能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抗衡的中国自己的”一大”、”二大”会计公司。笔者认为,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实现规模经营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组建国内集团事务所

所谓集团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众多的具有内部联系的事务所,按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集中化的原则,以一个或几个大所为核心,在自愿、平等、互利、互补的基础上,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规模大小的差异,联合若干个分所、成员所组成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大型联合体。这种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各个事务所有统一的专业技术标准、统一的业务质量控制、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的企业文化,意味着人才、客户、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作到优势互补,分工更细。

1.培育核心所。核心所的成长方式主要有三种:(1)自身繁衍。事务所积极开发业务资源,广为招贤纳士,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提高实力,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优点为稳妥扎实,无须法律程序,但上规模缓慢,易受地域限制;(2)吸收合并。接纳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务所加入本事务所,加入方解散并取消法人资格,仅有接纳方存续,即“A+B=A”。事务所的吸收合并是善意的、出于市场自主需求的主动行为,这种需求可能包括:大所看中了小所的人力资源、经营特色、地理位置,而小所因经营不善、债务沉重或客户变迁、经营多角化等原因,产生了加入大所以扩大发展的动机;(3)新设合并。事务所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务所合并成立一个新的事务所,原合并双方解散,取消原法人资格。新设合并一般适用于强强联合,采用这种合并方式前合并的各方都具备了在行业内较高的声望和品牌,丢掉哪一家牌子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合并后名称合二为一,即“A+B=AB”。

在我国,以强强联合为特点的新设合并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合并方式。其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规模;其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不乏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事务所,强强联合具有一定的基础;其三,同吸收合并相比,减少了”传、帮、带”的投入,合并双方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更易形成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应。

2.建立分所和发展成员所。这属于核心所的扩张方式。(1)建立分所。新设立分所的目的是出于满足客户资源分布、节省交易费用的市场需求,而不必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分所只是总所的一个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人、财、物、执业质量受总所的统一管理,其民事责任也由设立分所的总所承担;(2)发展成员所。成员所方式是国际会计公司扩大规模的通行做法,它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核心所通过发展成员所,享有较高规模布局自由度,通过发挥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区优势,可以满足企业集团对事务所的地区性要求、技术要求。发展成员所要本着“宁缺毋滥、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向外扩张。成员所不宜过多、战线不宜过长,松散型的成员尽可能不予考虑。在管理上,核心所应以资本控制为纽带,对成员所实施统一的人员控制、制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

(二)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

部分事务所,可以考虑加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成为其成员所,借助国际所来扩张规模和实力。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减少国内事务所上档次的漫长的探索道路,是一条迅速学习和进步的捷径。从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证券市场的舞弊层出不穷,社会公

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事务所自身的积累,难以上规模、上档次。而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不仅可以引进境外资本,增强我国事务所的资金实力,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注册会计师理论和执业经验,更好地和国际会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拓宽我国会计服务的业务边界

拓宽我国会计服务的业务边界,会计师事务所走多元化经营道路,是会计市场开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机构从事多项业务服务,可以共享各种专业人士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入WTO后,国内事务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不能只开展单纯的审计业务,而应拓宽业务范围,培养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抢滩咨询市场已成为世界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顺势而为。

(一)传统的管理咨询服务

贸易自由化将加速经济全球化,并加剧市场竞争。传统管理咨询主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何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使股东的投资价值最大化?如何缩小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差距?如何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适时的理财咨询?如何为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了管理咨询服务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接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传统的管理咨询服务市场上,我国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涉足却不多,因此必须抓紧时机,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二)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是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人才。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要求未来企业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职工教育与培训项目设计、提供职工利益管理、职工工资及利益分析与规划、利润分享计划、货币购买养老金计划、职工股票所有权计划、养老金退休金及福利计划、保险金管理、企业生产、推销、会计及人力资源工资的整套系统重建、系统整合、数据库管理、网络设计、客户价值管理、人力资源咨询专门化服务等。

(三)新兴的网络咨询服务

加入WTO后,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我国会计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新的服务业务。据专家估计,美国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咨询收入占全美咨询业务收入的比率,将从1998年的29%升到2003年的57%。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必须正视这种事实,改良自身的经营理念与技术方法。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外地业务的成本,节省下来的人力与财力可用于新业务的开展与客户资源的开发。而信息的光速传输和全天候的在线提供了全新的业务时空,甚至可以发挥数量庞大的非执业会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潜能,加上原有的客户资源,完全可以凭借咨询的业务平台,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国际化业务

持续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将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化客户日益增加,国际会计、国际审计、国际税务、国际营销管理等跨国公司经营和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将有更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国际化业务作为未来的优先战略,引进新的国际服务项目以及国际和技术,拓展国际业务,“出口”会计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国外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会计、税务、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满足国际客户的服务需求,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提高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认可度。

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良好的品牌是靠自身卓越的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与良好的信誉来维持的。

(一)健全内部人事管理制度

面对入世的冲击,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首当其冲应改变的管理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事务所内部如果没有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的。应当建立健全严格、合理、透明的各种制度,如人员聘用、考核与晋升制度、工资福利与保险制度、合伙财产的管理与处置制度、合伙人与员工争议制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执业质量对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生死攸关,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如此。我国的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防范机制;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要确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强化对业务质量的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如技术标准部),依据统一标准,对所内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分所、成员所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要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划分事故等级,通过教育、解聘甚至机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纠正,把执业过程中的风险点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

(三)购买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除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购买职业保险,将事务所的风险部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既是加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声誉。我国目前基本上未规定实行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制度,仅在事务所的会计制度中规定按收入的10%提取职业风险准备金。这很难抵御日益增加的执业风险。如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几家保险公司的条款已经出台,责任保险制度已由理论探索转化为实践运作。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意识,主动购买保险。

改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

(一)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其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会计协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制定会计准则时,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同时,应大胆引进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使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更符合国际惯例,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比性,更好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审计准则方面,应在现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笔者建议,审计准则制定主体中增加企业方代表,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均衡;审计准则的内容方面,还应补充咨询等业务的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

(二)打破市场壁垒,减少政府对会计服务市场的不当干预

应继续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当的政府干预,打破市场壁垒,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用正常竞争手段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减少政府对会计服务市场的行政干预必须在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进行。第一,加强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一旦查出政府部

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行败和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查明原因,从严惩处,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第二,进一步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明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改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第4篇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土地、住房商品化开始实施试点改革,30年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该阶段,城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房价波动极大,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社会人居住房不合理分配现象极为严重,甚至出现开发房地产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的情况。以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一度出现房地产业过热现象,如2007年我国房价连续5年上涨情况结束,开始产生下跌情况,特别是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跌幅已达到一半以上,交易量萎缩现象极为严重。为避免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建设和谐社会,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笔者通过定性结合定量等方式,按照“宏观—中观—微观—预测—战略推导”为线路,进行和谐城市构建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的概况

房地产经济是指以房地产为主体,围绕房地产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产生的人和人间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有机结合房地产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房地产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经济活动与其条件都被成为房地产经济。其中房地产直接生产过程为房地产生产,房地产再生产与其实现过程为房地产流通,房地产生产目的的实现与部分直接生产过程在消费环节的延伸为房地产消费。在整个房地产经济活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条件。从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三个层面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考察。微观层次是指将房地产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其产生的一切经济行为与对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的运行。中观经济是指房地产部门经济、区域经济。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类型,房地产部门经济在与其他经济具备相同属性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特殊性及规律;各个省、市与区房地产经济被称为房地产区域经济,也可被叫做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部门。宏观层次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体进行考察,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房地产经济更是宏观经济的主要构成成分。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及现状

“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种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对其可持久性加以重视,站在统筹关系角度分析,做好城乡规划、能源节约等工作,实现房地产建筑规划形态、住宅功能、环境效益、人文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

李晓云认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需求,必须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在房地产经济发展做好各方协调关系,如人口、环境与资源利用等,并始终坚守资源集约、经济效率提升等原则,实现房地产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目标。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房地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中应对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同时,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为环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能够符合环境对其发展的需求。2.房地产经济自身发展。房地产自身发展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条件,如房地产自身发展不足,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基于此,在一定条件下,房地产经济必须满足自身发展要求。3.房地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动性,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也就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决定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经济因与社会具有互动关系,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3年20%下降为2014年10.5%,为加大调整力度,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房地产图1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表2015年1到2月份开发投资进行探究,8786亿元为该时间段开发投资总额,和2014年相比,投资增速只下降了0.1%,其中住宅投资总额为5922亿元,占总投资额67.4%,增长率为9.15,回落点为0.1%,如图1所示。整体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为供过于求,为改变该现状,要求相关部门、企业必须对房地产投资问题加以重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分析

(一)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产业链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推动转变为全面基础,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并将服务提供给人们生活与有关产业发展。1.经济发展中确定房地产业重要增长点产业地位,为调整其他产业提供可靠保证;2.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和房地产数据统计的完善,各个区域数据统计工作的加强及经济数据的及时公布。通过房地产数据信息制度的建立,可将土地出让总量等行业有关数据及时公布,能够将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真实、透明与全面原则充分体现出来;3.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利用行业发展预测模型的合理构建及有关产业政策制定,可对土地供给总量、商品房供给总量加以控制,确保供求调节的平衡性;4.房地产业预警系统、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为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措施

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大量贷款、投资人员无法正确感知风险,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投资者此时才意识到房地产投资风险并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为避免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出现,降低国家经济影响,必须有效控制房地产施工,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建立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为构建良好的发展市场,必须加强政府宣传,正确引导购房者;并对银行信贷加以严格控制,防止商品房价格背离价值现象的出现,对房地产过热现象加以控制。

(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战略措施

在经济核心圈位置实施大规模土地开发计划,以政府提供限价土地、大型房地产企业提供开发资金的联合开发房地产项目方式,在确保开发商获取相应利益后应对商品房价格加以限制,并利用限价出售土地的回款对项目区域政府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如公交体系的完善、学校医院的兴建等,以此达到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战略措施

集中统一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实施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相符,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符。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必须以土地保护为中心,建立土地开发与经营制度,对现有土地开发投资去向合理规划,对农用土地、城市待开发土地资源加以重点保护,通过相应法律措施对土地地权关系加以处理,如占有权、使用权等。土地供应市场的统一建立,应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等特点,通过土地整治,与土地收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可对市场主体行为选择进行有效约束,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在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功能的同时,应了解与掌握房地产经济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措施,实现住宅标准化,降低投资成本,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与强大支撑。

作者:张艳艳 单位:河南省省直机关房地产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静岩,韩文秀.房地产投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

[2]侯姝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3]孔行,黄玲,于渤.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动态协调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

[4]王勉,唐啸峰.我国房地产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张霞伟,丁姝.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对可支配支出的短期影响研究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J].品牌:下半月,2015(8).

[6]张红,李洋,张志峰.中国城市软实力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3).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7篇

树立新型的品牌经营观念

1、动态经营观念。品牌经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包括创立品牌、保护品牌及发展品牌等一系列活动。企业要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眼光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明确不同时期或阶段的品牌目标及构想,使我国品牌沿着当地名牌——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国际名牌——世界名牌的轨迹稳步发展。

2、知识产权观念。一方面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之前要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本企业产品或技术中若含有他人知识产权的事前要取得他人的许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和法律手段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遇到其他企业侵权时应懂得如何有效的抗辩和合理维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公布的。而我国每年产出的国家级科研成果有3万余项,但申请国内专利的不到三成,申请国外专利的更少。科研成果没有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核心能力,及时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免遭知识产权流失和其它经济损失。

3、诚信观念。信用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和第二身份证。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信用危机”、“信誉缺失”等问题已严重妨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企业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信用建设,在品牌经营过程中坚决履行自己的承诺,全面提升商业信誉,使品牌置于商业道德和商业规范的约束与限定下,确保交易各方的应有利益,才能克服品牌经营中的各种短期行为,扭转我国企业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信誉不佳的被动局面。

4、国际化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过于强调民族化只能孤芳自赏、自我封闭从而使品牌逐渐萎缩直至消失。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只有超越狭隘的民族观念,放开眼界,把品牌的民族性融入世界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下去培养,才能使品牌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进而不断扩大我国品牌的影响,加快品牌的国际化进程。

塑造鲜明的品牌经营特征

1、注重品牌的个性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用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时,83%通过眼睛,11%通过听觉,其余的6%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因此企业应重视品牌设计,用简洁、巧妙、亲和、鲜明的品牌名称和品牌视觉形象及优良的商品包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切忌盲目模仿追随。同时针对消费者在消费实体产品的同时强调获得更多的感性附加值的要求,积极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诱发消费者的喜爱与联想,用鲜明的个性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和记忆。

2、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竞争的基础。世界品牌的发展历程表明,成功品牌的立足点都是以自己的优势服务并满足于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在同行中以某方面的优势展现其个性和魅力的。企业必须挖掘消费者的兴趣点所在,明确自己的品牌在产品品质、技术、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并根据自身的财力、技术能力、销售能力等情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出品牌个性特征,提高关注率,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最佳位置。

3、全方位展现品牌。既可以运用广告展现、人员推广展现、促销展现、公共关系展现、品牌形象展现,也可以与企业的营销组合全方位配合展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直销形式传递品牌信息。用亲切而具有渲染力的表现形式多方展现品牌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品牌的认知度。

培育高附加值的品牌竞争力

1、建立健全自主的研发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作为品质差异化优势的体现已经成为品牌竞争中的决胜力量。没有独占性的技术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企业已有的技术和效益优势很快就会丧失。企业应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对科技成果的吸纳与开发机制及研究、引进、开发为一体的运作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研发队伍,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加速开发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以特有技术保持品牌的市场科技领先地位。

2、加大研发的投入。世界品牌也都是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基础上发展并通过高科技含量、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不断的产品创新来保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的。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实用技术开发能力,才能逐渐缩小我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科技差距,增强品牌的发展后劲。

3、善于吸收和借鉴。一是立足现实,对尚不具备“赶超”能力的技术,通过学习和用好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提高我国品牌的科技含量,缩小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二是把引进技术从以引进国外生产线和设备等成熟技术为主经过研发快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为主上来,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事实证明,善于吸收和借鉴他人品牌经营的成功经验是推动我国品牌发展的一条捷径

4、重视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目前知识产权运营正成为世界品牌企业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企业必须尽快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将知识产权与对外扩展、产品出口等结合起来,视知识产权运营为品牌经营新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奠定坚实的品牌经营基础

1、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开展品牌经营活动。政企分离,产权明晰,使企业以提高盈利能力为品牌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品牌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企业的经营劣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2、稳步扩大经营规模。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与世界级企业规模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审慎的做法是:以名牌企业为龙头实施跨地区的重组联合应立足于科学的战略分析,在做强的基础上再考虑做大,避免品牌陷入经营误区,真正巩固品牌在竞争中的地位。

3、建立创新机制。创新是品牌旺盛生命力的源泉。目前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纷纷投入巨资研发并运用电子商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成熟,最终必将成为全球化的规则并被纳入WTO的框架下。在数字化和网络经济时代,迅速发展我国自己的电子商务,适应电子商务对品牌经营提出的更高要求,将为我国品牌的发展开拓一个新的空间。

4、壮大品牌队伍。实行品牌经理制,建立有效的人员选拔、培育、任用与考评激励体系,不断提高品牌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实壮大品牌队伍,使具有预见力和整合力的企业家团队和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复合型、学习型人才成为永不枯竭的资源在品牌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营造规范的品牌经营环境

1、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形形的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培育、发展及规范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促使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向我国强势品牌企业集中。同时对外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对将要给与国外企业的一切政策对国内企业也要全部放开,为我国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扫清内部障碍。

2、构建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体制和法制环境。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快清理、调整和修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广为宣传,加速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同时注重对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善于利用WTO规定的例外条款和保护措施及差别待遇原则等进行适当的自我保护,在过渡期内实行灵活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渐进式的国民待遇原则,为我国品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平稳过渡期。

3、严格执法。首先要建立健全执法检查机构,充实执法人员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执法检查工作在组织上有所保障。其次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制裁假冒伪劣行为,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净化市场环境,为品牌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4、发挥社会舆论与监督评价作用。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品牌消费意识及品牌保护与监督意识;另一方面培育和完善行业协会、评价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增强品牌评价特别是名牌评价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积极发挥中介机构在品牌建设中的评价、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甘忠泽《品牌形象策划-透视品牌经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第8篇

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实现规模生产和参与竞争提升技术水平来实现多个方面的利益。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而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为世界市场生产,一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规模限制,发展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大产品大市场,也可以发展小产品大市场,这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来说特别重要。在此情况下,只要生产的条件具备,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可以实现小国大产业。同时,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发展面向国际市场但国内没有需求(或需求甚少)的产业。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果国内没有需求,则不可能生产,或者需求有限,产生资源的剩余。而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则可以完全不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仅为国外市场生产,或者把剩余的部分作为出口。这对于那些新产品来说特别重要,可以一开始就面向国外市场,对于拥有丰足资源的国家来说,则提供了资源的利用空间(出口)。同时,生产的条件也可以突破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通过引进外资进行生产。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本国的要素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或高起点产业。

这样,通过发展规模产业,可以实现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对于一些小国来说,这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空间。一种产品进行交换首先要有需求,但是,在存在多方交易参与的情况下,需求的实现就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即只有那些符合需求条件的最优产品(价格、质量)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没有竞争,生产者就不会改进产品,因为在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需求也被压制在一种静态的空间。而在竞争条件下,产品改进的动力不仅来自供给竞争者,而且也来自不断变化的需求压力。

竞争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出口者来说,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革新(包括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性能或品位),以使其具有竞争优势。这样,国际贸易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竞争成为产品(产业)不断提升的推进器。

技术提升不仅会推动出口产业的升级,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部门对国内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跟进;二是出口部门的技术向其他部门的扩散。因此,参与出口的产业往往成为国内经济的领先部门,带动整个经济的技术提升。技术进步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源泉,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拉动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口的增长可以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出口面向国际市场,出口部门的增长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制约,因此,出口部门能以比国内部门快得多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样,出口部门就可以成为整个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出口之所以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因为出口部门的增长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出口越是增加,则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越快。鉴于此,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同时,出口部门往往会创造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增加国内的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①。

成功的例证

鉴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国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一项经济发展战略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量是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三倍多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规则推动了各国市场开放。

从各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进口替代政策;二是出口导向(或称出口带动)政策。尽管两者都是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前者是重视进口功能,而后者是重视出口功能。

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通过进口设备,发展国内所需的相关产业,最终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大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高关税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试图通过进口生产设备及技术,发展独立的产业。尽管局部进口替代可能会是有益的(比如部分重要战略产业),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却难以成功。因为,在没有开放竞争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容易产生进口依赖,往往出现“等距离”,甚至“拉距离”跟进。由于不能通过竞争实现技术的提升,靠进口设备发展起来的产业会很快变得落后和老化。同时,持续的进口必然增加外债负担,在没有出口换汇支撑进口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比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都曾在20世纪60~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最后或者因为发生债务危机而使整个经济陷入停滞,或者没有实现产业提升的目标。

出口导向政策的核心是以出口为先导,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对出口产业的发展给予特别重视,给予重点扶持并提供优惠。在对外贸易的安排上,往往是进口为了出口,这与进口替代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出口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必须不断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鉴于此,出口部门在一国经济中往往是发展最快、产业技术水平和效益最好的部门。出口导向使出口产业保持动态提升的发展态势,从而保持了出口部门的活力。同时,出口部门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积累外汇,弥补了资金技术的缺口,因此,出口部门的发展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此,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往往取得经济起飞的成功。亚洲的日本、“四小龙”、中国等都先后实行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③。

当然,出口导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政策取向和发展结构,并不是以出口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为标志。一般来说,在较小规模的经济中,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比如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外贸易额大于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而大国经济中,尽管贸易总量很大,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一定很高,比如在日本,尽管绝对出口量很大,但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在实践中,日本等国在政府的支持下,有选择的发展高起点出口产业(从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出口的高端竞争优势,因此,出口部门成为整个经济中的技术领导者。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电器产品、汽车,90年代的电子、电讯产品等,都成为对美欧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部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扩展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空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收益,而且也有力地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提升,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小龙”是实行出口导向政策,迅速实现经济起飞的又一成功案例。“四小龙”都是缺乏自然资源、内部市场狭小的经济体,都实行鲜明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出口部门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韩国实行的是保护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即在大力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对国内的市场加以保护。为了保证出口产业的领先性,甚至限制国内的消费。在政府的扶持下,韩国的出口产业迅速由劳动密集型(20世纪60~70年代)向资本密集型(80~90年代)与技术密集型(21世纪初)转移。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则实行开放型的出口导向战略,即在大力发展出口产业的同时,开放内部市场竞争。由于实行双向开放,出口产业与面向内部市场的产业完全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发展,实现了产业的迅速升级。不过,这些经济体的内部市场规模较小,出口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是面向出口的。出口企业在竞争中形成产业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做大,成为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台湾是最典型的例子。出口产业从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迅速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电脑配件产业,发展起供应世界市场的庞大出口链。以供应世界市场为目标的生产,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台湾的许多电脑产品,如显示器、集成电路板等,甚至占到世界市场70%~80%的份额。

“四小龙”利用出口导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案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范例:一国(或经济体)在存在资源与市场限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实现发展的跃升④。

在大国经济发展中,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功,也是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的。我国经济的两个发展制约,即资金和技术,就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逐步破解的。我国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是丰富的劳动力供给。通过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实行“两头在外”和大力吸引外来资金(最初主要是中国香港的资金)的出口导向政策,迅速发展起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已占据了很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引进外资,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到21世纪初,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开始增加。迅速发展的出口,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的收入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出口型企业也充分利用成长起来的国内市场,发展起了综合型经营,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于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这就利用了我国最具优势的资源,通过大量使用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实现了收入的扩散,从而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印度是利用局部出口导向发展优势产业的另一个典型。面对世界软件业的崛起,印度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技术型劳动力和英语),把发展软件业作为突破口。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发展出口导向型软件产业,利用外包市场,迅速发展起具有优势的软件产品,形成以软件产品为核心的连带产业群。软件出口成为印度最具竞争力、收益最高的产业。

从各国(或经济体)的成功案例来看,顺时实现产品的革新与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市场,即不断开发新产品,因为同类产品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要应对后来者的进入竞争,而且往往是低价竞争。因此,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面对着压力很大的发展环境。同时,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因此,外部环境(价格、经济下降、对出口的限制等)的波动或危机,往往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剧烈波动(乘数的负效应)甚至是危机。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有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以出口电子产品为支柱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在遭遇电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之后,都出现了贸易赤字剧升的局面,这是导致公司债务形势恶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尤其是在当今出口竞争激烈、产品技术升级迅速和更替速度加快的形势下,出口的风险加大,出口部门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增强。

我国的外向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概括而言,改革就是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开放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世界市场发展自己。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体制僵化,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

鉴于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时间,有效的办法是划出一个地区,实行特殊政策,“进行体制外循环”,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战略性布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诞生于1979年7月,一年后扩大到汕头、厦门;1984年开放扩大到所有沿海地区,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沿海开放带扩大到华北、东北,一大批沿海县市被列入开放经济区,同年,海南被列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一重大举措出台——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⑤。

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都基本实行“三头在外”(资金、技术、市场)的发展道路,利用“三来一补”加工出口,“滚雪球”似的扩大发展。这个方略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借助了中国香港的投资和出口渠道。在短短几年内,由于内地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香港的大多数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在广东的一些县市,如中山、顺德、东莞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中心。随后,由于中国台湾投资的进入,加工产品由服装鞋帽扩大到电气电子产品。引入的加工出口投资为内地迅速发展起了一大批使用“先进设备”、“实行现代管理”、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企业群,同时也培养了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利用这个基础,我国出口加工业迅速扩大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出口加工业不仅规模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实现了“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发展到引进加工和制造,从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箱包、鞋袜)扩大到电气、电子、电讯产品,既包括成品,也包括零部件。

同时,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环境的改善,外资不仅投入到沿海经济特区,也开始进入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以及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投资我国,其中既包括“四小龙”的优势加工业,也包括美日欧的综合跨国公司。到2005年,我国吸引的外资投资总量接近7000亿美元,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国内的企业逐步成长起来,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到21世纪初,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出口基地,出口企业也已融入全球采购供货体系。到2005年,我国的出口已跃升到全球第三位,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⑥。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和结构,可以发现:其一,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心,而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出口中占的比重最大。这表明,沿海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出口经济的发展。

其二,在全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快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表明,出口的增长是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其三,外资在我国的出口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地体现为外资企业出口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出口所占比例已达60%以上。外资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由前期的简单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这是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四小龙”提供了一种在缺资源、缺市场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实现经济成功起飞的范例,那么,我国所提供的则是另一种经验:在我国有资源但缺少利用资源的体制,有市场潜力但没有启动起来的情况下,通过“给政策”在局部范围创造、利用条件,通过加工出口实现“外循环”,在发展过程中推进技术、管理的扩散和国内市场的培育,实现经济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动与支撑作用。

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实行外向发展战略,依靠不断扩大出口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战略是成功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以大力引进外资和推动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发展战略也遇到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也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出口增长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巨大阻力。我国为什么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概括起来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贸易歧视,利用反倾销对我国日益扩大的出口趋势进行遏制,阻止我国产品进入;二是我国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出口产品在一个市场过分集中,或者我国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过度压低价格。

尽管世界市场越来越开放,但是,世界市场的贸易远不是自由的。除了传统的关税保护外,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仍然大行其道。我国作为一个国际贸易的后来居上者,在一些产品领域拥有特殊的竞争优势。我国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几个优势要素基础之上:供给丰足、低成本和优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外资进入,以及动态开放的经济体制与政府的强势管理与支持。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是许多国家不可比拟的。我国的出口发展快,竞争力强,优质廉价的商品不仅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的竞争性产品既有劳动密集型的,也有资本密集型的,以及技术密集型的(目前主要是中等技术)。对发达国家,我国冲击的主要是其具有社会含义的“保留产业”(夕阳产业),对发展中国家,我国冲击的主要是其具有发展意义的“竞争性产业”(新兴产业)。按照经济竞争分工理论原理,各国应该只生产那些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品,而放弃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但是,从国家的角度,出于经济—政治—社会综合发展的考虑,必须“不惜代价”保护一些特殊行业。为阻止我国商品扩大在当地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产品进行限制,比如,设置技术壁垒(安全标准、卫生检疫等)、实行数量限制(限额、配额)、反倾销等。比如,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以来,我国遭受了700多件反倾销,全球每7件反倾销就有1件涉及我国,每年涉及的反倾销金额高达400~5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近一半遭到反倾销或调查。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要是美国和欧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行列。比如,在2005年上半年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例中,发展中国家就占到60%以上⑦。看来,如果我国的出口继续保持目前的势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商品设置障碍,进行限制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当然,我国商品受到反倾销也有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出口商品类别过度集中,升级换代进程慢,同类商品数量持续增长,并且在一个市场上份额过于集中。比如,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占世界出口的13.9%,服装占26.5%。按现在的趋势,随着2005年纺织品服装协定落实,对纺织服装配额的取消,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为我国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⑧。我国的部分商品在一些国家的进口中占到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在90%以上。这往往成为对我国商品进行限制的理由。同时,我国由于国内存在地域发展差别,生产的国内结构调整空间大,在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后,企业把生产通常先向中部继而向西部转移,这样对于国外市场来说,我国的产品结构调整期太长,导致一种产品在单一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更多的同类商品挤进一个市场,从而造成出口的过度膨胀。

第二,我国出口走的是加工制造模式,大进大出,加工后再出口。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比如,1993年,我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48%,到2004年升至55%;1993年,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占总进口的35%,到2004年升至46%。从市场结构来看,贸易争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出口的结构错位。以2004年的数据分析,我国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36%来自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而加工后出口到这几个市场的比例仅占24%。这就是说,从东亚这几个市场进口的加工产品经过加工后出口到了别的市场,主要是美国,其次是欧盟。2004年,我国从美国的加工品进口仅占我国进口的3%,而出口到美国的加工品比例为13%,从欧盟进口的加工品占4%,而出口的加工品占7%。比较东亚与美欧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东亚地区的加工品进出口差额(12个百分点)在美欧市场得到了弥补(进出口差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的加工产品在东亚是逆差,在美欧是顺差⑨。我国的出口市场矛盾有着鲜明的区域产业结构转移背景。也就是说,原来美欧与东亚“四小龙”以及日本在出口上的矛盾,转移到了我国(日本虽然与美欧也是顺差,但结构不同)。

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加工出口中心”这样的结构上,导致了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加工的利润很低。比如,我国60%的出口要依赖进口支撑,这样进口成本的变动对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工利润往往只有4%~5%。我国出口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以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很低,这有利于进口保持低成本;但目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已经暴涨,预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将处于上升阶段,这给我国坚持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出口商面临着利润大幅度降低的局面。

同时,尽管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资源消耗型生产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源—产出利用系数较低的因素——会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国面临三个选择:其一,大幅度降低出口赢利,这样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停业;其二,环境生态恶化,导致发展成本增大;其三,转变生产结构和市场战略。显然,前两个选择是不可取的。

第三,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加速,除个别年份外,出口的增长都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使得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而到2001年升到23%,到2004年进一步升至36%,估计2005年已超过40%⑩。这一趋势表明,国内内需提高缓慢,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出口。如果从部门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尤为严重。

经济过分依赖出口使经济变得脆弱,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出口受限,增长率降低,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以更大的幅度放慢(乘数效应)。同时,如前所述,因环境变化(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出口收益降低,也必然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益,从而形成高产出低效益,加剧我国的数量型增长弊端。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出口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发展战略的调整

针对目前的问题,有必要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加内需拉动力,降低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拉动的依赖。这里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总体依赖程度,主要是指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部门依赖程度,主要是指一个部门的出口/产出的比率。这里所说的降低比率,首先是指总体比例的降低,目前这一比例过高,而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要首先实现保持目前的比率不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增量主要来自内需增加。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点要做很大的努力。此后,通过进一步调整,把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到25%以下。至于部门的出口依赖,要区别对待,有些部门会高些,有些部门可以大大降低。比如日本,是出口大国、贸易顺差大国,可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但一些部门,如电子、电气、汽车出口的比例较高,出口增长是部门增长的重要或主要动力。比如我国的纺织品行业,许多类产品的出口/产出的比率也已很高,外部主要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进一步出口扩张面临困难,因此出口战略主要是稳定主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这要通过转换产品结构,实现品牌与质量的提升来实现。

由于我国拥有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的独特优势,其作为地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还会保持下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继续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持出口竞争力、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必须注重质量升级而不是进一步靠数量型扩张。数量型扩张既降低收益,也消耗资源。我国现行的出口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品比重太大,劳动密集型并不等同于资源消耗型,应当发展劳动精细型产品,减少粗放型产品。像服装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出口的纺织品比例过大,服装比例较小。同时,在出口市场的分布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必须限制一般制成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避免对当地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竞争,应扩大投资,在当地进行生产,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可以扩大当地市场。其实,这样的生产还可以带动劳动力输出,包括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尽管现在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出口大国,成为第二出口大国也指日可待,但是,在我国的出口中,外资占的比例太大,加工贸易占的比例太大,附加值太少。这种大规模低附加值的出口是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生贸易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本国价值创造比例,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机械、电子、电气、通讯产品的出口。目前,尽管我国出口中制造业产品以及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很高,但附加值低。要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这种情况有较显著的改变。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在于:除扩展资源供给需要外,主要是为了扩展外部市场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区域合作优势,尤其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我国所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0多个国家,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要使企业充分了解这些市场,利用直接出口和对外投资,扩大对这些市场的进入。目前的自由贸易协定都包括投资和服务领域,要透过投资增加出口,尤其是增加服务业的投资和出口。

注释:

①See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October1986;RobertE.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July1991.

②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关于对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理论性评述,参见多米尼克·萨尔瓦托:《国际经济学》,中译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④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⑤作为这个战略的继续,2006年又开辟天津滨海经济区,旨在拉动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⑥中国商务部网站。

⑦《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0日。

⑧KazutomoAbe,"GeneralandCross-sectoralEconomicEffectsofCJKFTA",astudyreportforinternationalsymposium,Beijing,Sep.26,2005.

第9篇

【摘要】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但是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却很高,本文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盟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首先对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战略联盟;机会主义行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虽然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成长壮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却很高。斯皮克曼等(1997)指出,根据战略联盟成绩数据预测战略联盟失败率为60%。蒋国平(2001)认为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大约在50%~60%之间。虽然理论上讲,战略联盟能在共同利益下既能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和各种谈判监督成本又能避免一个企业内部化行为带来的和它的专业能力不相容或者高昂的管理费用,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及契约的不完备性等原因,战略联盟中仍可能发生许多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导致联盟失败。本文认为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对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

1.1联盟企业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概念最早由西蒙提出。传统经济理论中认为人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即具有无限的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在给定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的决策。但是西蒙认为由于人们的理性受到了信息传播能力、信息传播效率及接受信息的能力等限制,人们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性而只能具有有限理性。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联盟各方都无法在事先得到他方的所有相关信息,也无法预测战略联盟中各方的行为及其后果,战略联盟的最后的收益及其分布状况也无法完全知晓。因此,战略联盟的各方在事先无法完全收集到和联盟契约安排相关的所有信息,也无法预测未来事件的各种变化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也无法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以平衡各方利益激励各方的努力,从而为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留下了空间。

1.2联盟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企业间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一种共享和协作关系,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形态。要实现战略联盟的共同利益,联盟企业间必须进行信息的共享,只有获得信息的共享才能获得彼此的信任和通力协作。但是,很多情况下,联盟企业间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的共享。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不向联盟伙伴公布某些信息,甚至有可能对信息进行扭曲和修改,散播不真实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战略联盟决策和行动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风险的增加,风险的增加破坏了契约的有效性,从而可能导致联盟中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1.3联盟合约的不完全性。

合约可以分为完全合约和不完全合约。完全合约是指准确地描述了交易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并且规定了每种情况下合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的合约。完全合约要求当事人能预见合约过程中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事先就做好安排,同时要求缔约方自觉遵守合约的条件。在战略联盟中,联盟的各方都面对着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以,要缔结一个包含预见联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事先做出完好安排的合约也是不可能的。

1.4联盟各方利益的差异性。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加入战略联盟的动机各有不同,如有的企业是为了共享盟友的销售渠道资源,有的则是为了获得某项关键技术,有的可能是为了获得市场方面的信息等等。企业之间利益动机的差异越大,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国内企业开始和国外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目的是为了用自己的渠道优势来换得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如2004年的波导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的战略联盟。双方在联盟协议中规定波导公司可以全面采用西门子公司的技术,西门子公司的的手机在波导的销售渠道里销售。虽然事先规定了严格的控制机制,但是波西联盟最终还是失败了。联盟各方利益的差异性导致各方彼此动机差异,如果缺乏足够的信任,那么这样的联盟必然是会失败的。

1.5联盟监管机制的缺陷。

要使战略联盟发挥作用,必须对战略联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几个方面:

1.5.1成员企业的甄别。即能对加盟的企业进行有效的评估,包括企业的财务、技术、管理等基本情况及加盟的真实动机。

1.5.2签订良好协调各方利益的联盟协议。因为不同的企业加入战略联盟的动机不同,只有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才能保证联盟企业能够共同努力来为联盟整体利益努力。

1.5.3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确保联盟协议的实施。

1.5.4有效的监督各方的行为,及时对不合理行为进行制止并实施惩罚。虽然进行有效的监管能够尽量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原因,做到以上几点是非常困难的。联盟监管机制的缺陷增大了联盟企业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防范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

2.1建立有效的选择机制。

Orbell和Dawes(1993)年指出,管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选择恰当的交易伙什,这种交易伙伴通常是趋向于对特定的任务采用合作的态度而不是采用机会主义的行为。要对联盟伙伴进行有效的选择就必须建立一定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的建立要根据企业发起战略联盟的性质或是战略联盟的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来确定,基本应当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加盟的真实动机、合作的可能性及可信任程度等等。同时还要注意联盟企业之间资源的互补性程度。Oliver(1990)认为,较高程度的相互依赖性是战略联盟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为战略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合法性。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共享和协作的组织,而资源的互补性能够加强联盟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从而有利于减少联盟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共同利益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2增强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信任。

在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十分重要的。Preet等(1996)研究了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事后行为方式,认为信任是最重要的行为要素。Cullen等(2000)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承诺是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企业的控制和信任是两种不同的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方法(杨蕙馨等,2005),信任的增长甚至可以取代权利的控制(Birnbirg,1998)。

要增进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必须要建立促进联盟企业间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Zucker(1986)研究认为,战略联盟中信任的产生机制有过程型、特征型和规范型三种。因此,联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这三种信任产生机制来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2.2.1过程型机制的建立。过程型机制强调的是过去的行为对现时的及将来的行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的稳定的相互关系可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对双方行为的可预期性,从而增进相互间的信任。过程型机制的建立首先是在联盟初期各方要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可性度并对对方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主要是联盟各方要坦诚的披露自己的相关的真实信息,例如财务实力、技术状况等,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合作的意愿。其次就是在联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渠道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此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2.2.2特征型机制的建立。特征型机制强调战略联盟合作各方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文化越接近,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也就越高,从而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能够涵盖各方共享利益和策略并被各方接受的联盟文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特征型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依赖于联盟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联盟企业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增进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不同差异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来激发联盟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2.2.3规范型机制的建立。规范型机制强调在联盟内建立一套阻止相互欺骗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规范的重要性。这套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欺骗的成本。提高欺诈成本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加强联盟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投资和对违反合约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惩罚。专有性资产的投资将联盟各方都锁定在战略联盟里,因为一方违约其他各方都会遭受巨大的交易风险,同时违约方的专有资产的投资也会蒙受巨大损失,所以专有性资产的投资降低了联盟伙伴选择其他的合作对象的可能性,加大了违约成本,从而增加了各方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可能性。其次就对违约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从而加大了企业违约的成本,在违约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中,联盟企业就不会贸然的做出违约的行为。

2.3加强联盟企业间的相互沟通。

协调联盟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即使是最好的关系也可能破裂。沟通可以是正式的沟通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沟通。正式的沟通包括定期的会议,正式的文件、正式的汇报等。非正式的沟通包括联盟企业经理或成员之间的非工作接触等。沟通有利于增进联盟各方的相互了解,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帮助建立联盟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在联盟组建之初,沟通能够增强联盟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得联盟各方获得相关方的必要的信息,建立初始的信任,从而为联盟组建打下基础。在联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的沟通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加强联盟企业之间的协调,消除各自的分歧,同时能够增进文化上的交流、认同和学习,为良好合作创造条件。

2.4加强联盟的监督和管理。

联盟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监督的主要作用是较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降低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同时,监督机制自身在合作伙伴身上施加了压力,可以增强合作性。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必须建立监督的标准来规范联盟各方的权利和责任。这一标准主要是联盟合约。其次,就是要组建联盟的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包括联盟层级的董事会,同时各成员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来对自己的战略联盟进行管理。最后就是要对联盟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事先规定好惩罚措施。首先,这是一种威慑。其次,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就可能面临惩罚,这就是潜在的违约成本。如果有企业实施了机会主义行为,那么联盟就要依据相关的规定实施惩罚。

第10篇

【论文摘要】成人教育发展很快,成人教育已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国现状,如何构建和谐成人教育战略机制,更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我国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层次、规格、规模的办学格局,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成人教育仍然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要问题是:规模和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和企业需要,层次比例和结构布局不够合理,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还末形成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适应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要求,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匹配,忽视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模式以及教学的内容,方法陈旧、教育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有待更新等等。成人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成人教育已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结合我国现状,谈构建和谐成人教育战略机制。

1成人教育要更加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和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成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知识产权的挑战,国有企业的产权的重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发展,为我们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必须完善知识结构、懂经济、会管理、能进行外事交流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考虑成人教育的层次在稳定中适度“高移”的趋势,理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程硕士学位多通道相互沟通的学分、学位制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学校从企业从社会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双向流动的资源配置的办学机制和机构。

2成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

成人高教为社会服务这既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又是从社会吸收生源、经费、发展自身的立足之本。成人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和个人三类。成人高校应特别注重研究社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调查受教育动机和对其影响作用的因素,把宣传吸引和组织生源、广告及课程设计做为成人教育产品的市场营销来策划、运行。要组织精干高效的专职人员时时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环境及社会公共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与个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尽其所能请方百计满足社会的企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转换职业、晋升职称、晋升职务的要求。同时要以良好的社会服务在同行中竞争,在上级机关各群众的鉴定、选择中保持不败。明确了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才能保证学校从企业和个人获得办学所需要的经费,才能保证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新形势下应加强为社会服务的力度,多开辟办学渠道。如函授教育、专科升本科教育、下岗再就业培训班等等。

3成人教育要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企业和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成人教育应当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人们提供一生多种、多次接受教育的机会,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终生教育体系。成人教育要拓宽专业服务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人才。在不同层次的纵向之间,需要开拓互相衔接的渠道。成人教育和不同教育之间也应建立起相互并行又相互贯通的机制,这将有利于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为具有不同特长和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多种成才的途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多样的合格人才。在成人教育中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中长期培训,又有短期培训;既有业余学习,又有脱产(全日)学习。成人(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学分互相承认,如学生可以在七年内修满120学分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短期培训可以使1~2周或几个小时的专题讲座。适应性强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的又一特点。课程设置应紧紧跟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再就业、更新职业技能,如近年电脑、网络、多媒体技术、能源管理、技术通讯、灾害预防、人身自救和经济管理等课程将成为热门专业。反过来,成人教育的新课程与专业设置的实践又成为普通高校开办新专业的先导。两者不仅相互渗透沟通,而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推进成人教育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及相应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动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使成人教育担负着开发现代化人才资源的部分职责。按照终生教育的原则,成人教育必须与其它种类的教育协调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如岗位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等。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市场需要和成人教育之间相互驱动,相互制约的适应机制,进而形成成人教育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成人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录像、投影、CAI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中以外,应着手把光缆卫星通讯、教学电路通信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逐步扩展教学半径,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11篇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发展资本,靠人类智力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因此,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的新趋势。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发展动因知识化

按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国与另一国发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主要是各国拥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不同,按照生产成本的不同和资源要素丰缺盈余的程度进行国际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能获得拥有生产成本和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的贸易利益。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迅猛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盈余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世纪上半叶不到50%,但到90年代却达到80%-8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获得的。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统计,美国“新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科学技术,今天对美国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取代了当年的三大汽车公司。此外,又据美国商务部和国家制造业协会的研究表明,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关的工作岗位比制造业的平均工资高15%,高新技校产品的出口不仅利润较高,而且使美国对经济紧缩或经济周期的抵抗力更强,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

在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逐渐高级化。首先,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构成中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1993年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1975-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了73.1%,而1985-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其次,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日益高级化。1985-1993年,世界高科技产业年增长率为14.3%,高科技产业产品在制造产业产品出口贸易的份额也日益上升,估计到2002年将占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的1/4。国际贸易交易对象高级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普遍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第二,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也是加快国际技术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蒸汽机从研制到产品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平面型晶体管从研制到产品只用了5年的时间;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在80年代是4-5年,在90年代则是1.5-2年;第三,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最后,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进一步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

3.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实物产品交易则是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1](P34-35)。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网上交易额只有23亿美元,1997年网上交易额就为1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预计,到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将达2051亿美元,2002年可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如1997年7月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4.国际贸易交易市场垄断化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技术创新的70%-8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90%,因此,在国际交易市场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目前,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拉动的火车头。据《商业周刊》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疯狂暴涨时的一次统计,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总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45%,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在迈向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技术和高效运输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将面临新的飞跃。因此,跨国公司现在都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大规模更新,对外竭力维护其市场份额,并努力开拓新市场。可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5.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

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两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即所谓“中心-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占80%,其中美、英、德、法、日占发达国家技术贸易总额的90%以上,仅美国就占了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3,而且全球技术贸易的85%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在知识经济的代表性产业国际信息技术贸易中,发达国家同样占领重要地位,1995年国际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达6000亿美元,市场份额基本被美、日、欧盟所瓜分,在全球电信市场上美、日、欧也占了3/4;在网络贸易中发达国家也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网络贸易总额500亿美元中仅美国就占了170亿美元。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世纪,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中心化”和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这是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中处于不对称地位,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世界科技发明与创造。据统计,诺贝尔科学奖95%以上的是被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所获得,战后世界应用的主要技术新成果也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所垄断,仅美国就占其中的40%,日本、欧盟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垄断了其余部分;其次,在国际贸易分工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6.国际经济协调贸易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子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贸易的兴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日益侧重贸易领域。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所关注的问题也从自然资源转向了知识资源,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向了知识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协调的范围和重点也转移到以服务业、电信业、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知识经济领域,1997年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2](P24-25)的签订就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对于网络贸易,1998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就向WTO提交了一份提案,旨在规范全球电子商务,建立网络贸易的法律框架,对网络贸易实行零关税;1998年5月17日至20日召开的WTO第二次部长会议上,就网络贸易关税豁免问题达成一项单独协议,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从现在开始至少一年内免征关税,还同意下次特别会议就此问题将制订全面计划,以便检查所有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WTO第三次部长会议进行讨论。在即将发动的世界贸易组织“千年回合”谈判中,高技术领域谈判更是发达国家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重要分歧之一。目前,美国在转基因作物上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主张在“千年回合”谈判中提出建立有关管理转基因作物和其他生物技术进展的规则。显然,高技术领域的协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协调的重点。

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

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4%,而发达国家为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要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自筹资金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而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五,要建立明晰的科技产权及其转让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科学技术发明、发现、创新者的利益。

2.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知识经济的关键是知识的商业运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而且我国目前基本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共享性、可学性、易传播性、变动性和经济效应外溢性特征,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有意识地干预和市场配置的作用,使国家可以获得超越现有资源禀赋约束的知识资源优势。现实性主要是指有两大发展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一是国内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投入体系正在面向市场经济改革,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势在必然,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快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以知识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即加大第三产业和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比重,把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继续发挥其“剩余的价值”,这对我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我国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行产业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据美国《商业周刊》当时预测,2000年网络贸易将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0亿到2000亿美元(注:这个预测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虽然,2000年以科技、网络股票为主体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遭到重创,但它仅仅是挤干了资本市场里的一些泡沫,并不意味着知识经济的破灭。),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其次,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波音公司自1997年建立网址后的头七个月就有10亿美元的交易是在网上进行的;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据美国《福布斯》的统计,网上交易可以节省企业成本的5%到10%,仅此一项可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00亿到200亿美元,厂商的存货平均下降35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随时销售商品,获得了无限的商机,这种长期的利益是难以想象的;第三,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好处,网上虚拟的世界市场,价值规律发挥更充分,激烈的竞争使产品质优价廉,一些特殊商品成本下降的好处可完全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消费福利得以提高。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从以下几点来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宣传,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其次,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特别是电子认证、保密、网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最后,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4.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有6家,分别是中石化(73位)、中国工商银行(160位)、中国银行(171位)、中化(304位)、中粮(362位)和香港怡和(402位),且大多是商业或金融服务性公司,这对我国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十分不利。因此,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财政、金融、外贸、行业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应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总之,积极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使我国企业更多地走进世界跨国经营的行列,这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浪潮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5.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世界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贷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此外,要创造条件尽可能早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关注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时就更为重要。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ee.McnightandJosephP.Bailey,InternetEconomics[M].London:TheMTIPress,1997.

[2]肖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第12篇

[摘要: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定。有助于增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关键字]: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动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拟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定。

一、国际政治动因摘要: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国家参和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向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平安和国家竞争力新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平安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向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非凡是高端技术新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平安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拟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平安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平安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平安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和平安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探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平安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新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平安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摘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功能,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和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功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向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靠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新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摘要:“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办法,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三、世界经济动因摘要: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者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发达国家更为注重科技研发,依靠知识产权来增加物质财富总量而把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摘要:技术上的依附。这使得落后国家的财富总量尽管和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和新型国际分工的、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但却不能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更高追求。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转入发展中国家,其出发点是对利润获取的考虑。在这种格局中,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由跨国公司而不是由本国决定,发展中国家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很难涉足核心技术,生产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和优化,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发展。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就是从这种熟悉出发的。

现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达到4500亿美元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自2002年6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类似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一现象要求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制定相关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通过增加创新能力谋求长期效益的轨道上来。其次,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新问题更为严重。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3年前三季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保障办法立案共计42起,涉及金额10.7亿美元;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不把握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强势增长和弱势竞争力并存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就越大,中国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另外,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假如国家不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事实说明,当今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政府依然在各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要把握关键部门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标准。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功能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决定性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对国内24个中心和地方权威经济探究单位的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的专家认为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的主因。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功能,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非凡注重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平安”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内产业。不然,依靠企业自身和在技术和资本上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科技进步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科技动因摘要:科技短缺和科技起飞新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和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有关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靠,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第13篇

[论文摘要]以业务流程再造为理论支撑的政府流程再造改革模式日益受到极大关注,然而当代中国政府在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如何分析其产生缘由并探寻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便成为我国行政改革诉求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检视

最近十几年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以及人的素质的大幅度提高,顾客、竞争、变化的压力促使政府部门都面临着崭新而又严峻的挑战,人们越来越被工业时代形成的那种强调职能分工、层级节制的金字塔形组织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所困扰。与此同时,一些旨在提高管理绩效的企业管理工具渐渐引起了公共管理者的注意,其中就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教授所倡导的“业务流程再造”。它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其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流程”是核心特征。[1]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都将来自于企业所独有的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流程变革管理上。流程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实施“政府再造”,从而引发了公共管理革命的新浪潮。顾名思义,政府流程再造要求政府以服务为龙头,以是否直接面对公众提供服务为界限,将政府部门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直接面对外部订单为公众提供服务,后台为前台提供服务。前台一方面是公众服务的供应商,同时又是后台所提供服务的客户,以此类推形成整条服务链。整体来看,在政府内部各岗位之间,以服务为“齿轮”进行相互链结,形成一个全员服务链,最终将政府的服务呈现在公众面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我国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及时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流程管理模式正日益显露出种种弊端:诸如分工过细,导致管理存在层次重叠、冗员多、成本高、对外界反应迟缓;只注重局部环节,缺乏整体协调,导致了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诿现象;组织内部信息纵向横向沟通不够,导致资源闲置和重复劳动等。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和业务流程使政府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缺乏协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有实现政府流程的有效再造,才能促使我国政府以前瞻的企业经营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业务流程。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时也开始尝试政府流程再造,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如成都市政府以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结合行政审批制度,对有关部门的办事流程进行优化。[2]上海市徐汇区委、区政府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为了建立面向社会的快速回应机制,在13个街道、镇及委办局,对700多项政府传统工作流程进行再造。[3]

二、政府流程再造的困境解读

政府流程再造确实可以改变过去以任务分工和计划控制为核心的流程设计理念,简化行政程序,压缩政府层级,为民众提供便捷和实惠的服务。然而,如果聚焦于现实操作中政府流程再造的运行过程,政府流程再造工程在我国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铺垫还是框架设计,都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系统复杂,流程梳理混乱

(1)职能层面:流程再造要求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明确各自的权力界限,然而政府管理却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三位现象”。(2)结构层面:政府的“金字塔—鸽笼式”科层制结构仍没有得到变革。纵向来看,主要包括即中央、省(市、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市、旗)、乡(镇)五层模式。横向来看,机构设置仍然偏多,分设过细,力量分散,造成组织重叠,职能交叉,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楚,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面对着这种部门众多,层级复杂的政府系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顺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政府系统的流程再造就无从谈起。

(二)保障制度缺乏,流程实施随意

由于采用“流程”为工作重点,政府流程再造对以官本位为基础的专业职能及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产生了极其猛烈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冲击,分析并量化工作流程将是一项复杂及崭新的挑战,对管理行为的评定将不再是各种行政级别,而要突显以下特点:以流程的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鼓励以顾客为中心;倡导协作文化。[4]传统政府部门的绩效考评制度缺乏单一衡量整体绩效的指标,仍然以职能为单位进行评估,评估重点是各部门和部门内各岗位,没有人专职对具体的流程进行评估,而是把流程人为地割裂,使流程成为片断式的任务流,忽视结果与成本,整个绩效评估体系处于既不科学也不规范的尴尬状态。

(三)技术支持不足,流程操作乏力

由于业务的模块化,组织和管理流程的虚拟化特质要求,缺乏信息技术则无法实现其流程化管理方式,“流程”只能停留在概念上的模糊想象,流程再造也就无法落到操作层面。目前中国的政务信息化却不容乐观,政府的信息及时处理能力比较薄弱,政府网络技术利用率不高,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政府网络统一性差,网络传输可靠性低,政务在线处理技术未广泛运用,政府网站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等。“根据埃森哲的研究报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在24个研究对象中,落后于其他19个被调查者。”[5]

三、政府流程再造的发展策略

基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的惯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专制主义政治文化以及全能统制政府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存,我国实施政府流程再造从一开始势必就存在着诸多困境。只有对这些问题发生的机理探寻充分的认知并采取对策,才能构建适合我国行政运行模式和行政发展模式的政府流程。

(一)流程锻造:实施政府流程再造的重心举措

政府在流程再造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步骤:构思设想、项目启动、分析诊断、流程设计、流程重建和监测评估。[6]我国政府的流程管理更多集中在流程树立和描述上,而实际上,对政府业务进行现状描述、要素分析、规范优化是重要环节。

1.构思设想:政府流程再造的实施首先要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愿景,同时再造之前要选择好对象,发掘那些可能获得阶段性收益或者是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作为再造对象。

2.项目启动:注重对流程再造团队的构建。根据业务职能的不同,需要建立领导、工作、咨询三支工作队伍。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预算;通过设立标准、社会公众的需求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来确立流程再造的目标结果。

3.分析诊断:对现有流程建立可视化业务模型,描述各个流程因涉及部门、岗位、职责、活动等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并通过确定流程的需求和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实现情况,分析流程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找出进行改造的切入点。

4.流程设计:流程的重新设计包括对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要找出既能满足战略目标,又与人力资源、组织变革相结合的方案,并尽量将岗位和工作流程、信息技术等方面配合起来,产生新流程的原型系统,最终完成新流程的设计。

5.流程重建:根据人力资源结构和所选择的信息技术平台,依靠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转变,来确保向新流程的平稳过渡。其间可作局部流程或某个低层级流程的试点,之后排定次序,在政府相应部门内分阶段实施。

6.监测评估:关注公众对实施新流程的反应和满意程度,对其业绩作出客观评价,以确定它是否满足预设的目标,不仅可以提供对重新设计的流程的审查,而且也为新流程的转向连续的改善活动提供依据。

(二)配套支撑:实施政府流程再造的有效路径

政府流程再造的实施步骤恰好印证了:将流程再造融入到官僚制行政体制的完善中去,已经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管理工具或者管理战术,它是一种战略管理,是政府改革从组织、制度、技术的全程体系。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它会一蹴而就,也不能轻易地任之独立独行。

1.持续政府机构改革,为流程再造提供合理的组织架构

总体来说要整合政府职能,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传统习惯,调整归并业务内容相近的机构、联系紧密的机构或因分工过细导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机构,促使政府公务人员跨越功能界限,将专业职能部门转变为综合职能组合,在彼此行为边界上既职责分明又协同行动,实现无缝隙和协作一致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努力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结、程序简明、权责适当的行政关系,使传统的垂直职能组织转变为以流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模式,突破组织内的壁垒,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的层级,真正建立起一种能够灵活回应顾客需求、具有动态适应性的“扁平化—适应型”政府组织结构。

2.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为流程再造提供有力的制度平台

基于流程为中心的绩效评估,是对传统的基于部门职能绩效评估体系的改进,它通过将方向、责任与审核标准清晰准确地从战略决策层传达到每一项具体的行动或任务中来,专注于人、流程、业绩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流程成为一种可以真实地观察、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不仅使评估更科学、公正、具有说服力,而且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思路和“横向一体化”的更加广阔的视野,从而形成政府流程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评估项目主要包括新流程的表现,新人事及政府组织结构的工作效率。流程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提供服务的时间、成本、公众的满意度、协调和决策的质量等。

3.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为流程再造提供优化的技术手段

政务信息化建设和政府的流程再造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本质的内涵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政府机关组织界限,使公众从不同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使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同时向公众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因此,必须通过政务信息化这个桥梁对政府流程进行持续的再造,诸如推进机关内部网上办公和政府的广域专网建设,规范和创新行政行为和程序;推进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促进信息共享,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公共信息并提供在线服务;实行“窗口式”或“一站式”办公,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立法等等。

[参考文献]

(1)HammerM,ChampJ.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1993:33-36.

(2)姜晓萍.公共部门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以成都市为案例(C)//郭济.绩效政府:理论与实践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1-234.

(3)袁昭宇,袁玮.扁平化:徐汇再造政府流程(N).新民晚报,2004-11-08.

(4)梅绍祖,JamesT.C.Teng.流程再造:理论、方法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2.

第14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业务融合信息技术

一、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广电系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数字电视毕竟是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能否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进度。

有线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传统的模拟系统是使用模拟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产生的是模拟的电信号。而数字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从技术角度解释,数字电视节目可以是以数字方式拍摄、制作和存储的电影和电视,也可以是库存的资料片经数字化处理所制成的电影和电视。

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听享受的要求,欧美科学家们提出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然而,数字电视的意义超出了数字电视本身,它有可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产业换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可以带动设备硬件市场和节目服务市场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200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数字电视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广电总局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信息产业部与广电总局成立了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工作组,以加快有线数字电视设备产业的规模化。由于数字电视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国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则2002年才开始,再加上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项目目前还不够成熟。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机顶盒的发放费用、消费习惯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付费电视内容贫乏,这三点是制约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关键因素。

内容对电视数字化绝对必不可少,而国内制作的电视节目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如果数字电视节目源问题在今后几年的开播中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消失。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中国大陆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6方面: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了解不够、消费者的技术疲劳、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比较高、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数字电视表现与期望相差甚远导致的普遍怀疑、投资高风险和资本短缺。

单一业务不可能推动数字电视,推动数字电视的四大动力是交互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广播和有线上网。我国电视市场基数大,送机顶盒的手段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付费电视运营商要实现赢利,就必须构建一个可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平台,以便吸引更多的家庭用户。

“整体平移”,以小区为单位,免费赠送机顶盒,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完全停止输送模拟信号,增加频道数量,开办电视信息平台与商务平台等,同时每月向用户加收有线电视费。如果仅仅提高图像质量,而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作支撑,数字电视业务难以开展。

第15篇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转换到商战中,正者,也就是常规产品、传统款式、已有市场以及通行的营销方式等;奇者,就是不断推出新产品、翻换新款式、开拓新市场、变换营销方式等。中小企业固然要让有市场的常规产品形成规模,筑牢原有的营销网络,唱好自己的拿手戏。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避实击虚乘虚而入-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而派生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四、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抢占先机以快取胜-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虚拟经营共享资源-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间协作空间也越来越宽广,中小企业一定要在整个产业组织链中选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中小企业资源相对贫乏,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都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应学会运用借势策略,在重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主动与相关企业构建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虚拟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把它经营好,达到双赢目的。企业通过高起点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要注意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借助外脑,为企业科技开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