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教师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健康行为。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二:工作目标
1、 认真完成八年级和九年级体育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
2、.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种时令性工作和任务。(1)带领训练队参加县级运动会(2)配合领导组织开展第一届校运动会。
3、 每天带领学生晨练工作,同时每天早操督促学生认真做早操 。
4、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组织一些与体育锻炼与体育比赛项目。如:学生篮球赛,实习生排球赛
5、好实习班主人工作;
(1)、指导班级日常的晨读,早读及晚自习,搞好教室和卫生区的卫生
(2)、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等,
(3)、管理好两操,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体健康
三、措施
认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活动,认真记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服从领导,听从分配,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为人师表。
1、加大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体育教学是整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上好体育可是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这实习期间,我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数学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表现出来。
笔记古已有之.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 :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编码功能假 说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
运用优化学习笔记,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及彼;提升感悟的层次,把握要点,掌握精神实质,促进方法的形成,提高思维能力;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实效性。
在让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实验中,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使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笔记形式和手段体现丰富与简约的统一,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前预习笔记、课堂学习笔记以及课下总结笔记的建构体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游戏化
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在体育游戏中的完成,这不仅使得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新的突破,而且还能给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及现状
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合理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这些特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忽视终身教育的培养或轻视体育技能的学习都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差,体育基础也差,很多学生对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基本规则或动作了解甚少,部分体育教师不了理解学情,仍然按统一难度的教学内容授课,这就违背了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导致出现中职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逃课的现象。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些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再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继续实施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体育游戏化: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1、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以生本教育与快乐教育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情景,角色及竞争方式,创设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氛围,并通过游戏化教学的引入、游戏化教学的进入、游戏化教学的体验、游戏化教学的评价四个程序的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较为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2、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达成课时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游戏。游戏的选取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考虑游戏的选择是否与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否有利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学目标为创设点,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教学需要,选取满足其需要的游戏,从而进行游戏化的体育教学。
1、游戏化教学的进入
游戏化教学的进入是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在游戏欢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为主教材的学习作铺垫。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游戏化教学的体验
游戏化教学的体验是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学生理解运动技术概念的基础上,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与体验,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紧扣技术要领,不时指出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边练边玩,真正的掌握运动技术。例如:在接力跑的游戏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PK等手段,来体验运动技术,并用诙谐的语言提示学生动作要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动作,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边练边玩,通过不断强化运动技能,真正的掌握运动技术。
3、游戏化教学的评定
游戏化教学的评定是中职体育与健康课实施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评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科学的、合理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在游戏化教学中,使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关心集体,相互协作,锻炼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时克服自私自利情感和情绪的能力。同时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学阶段的实施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这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赵慧.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6)
关键词:学生说题;高中化学;习题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少不了“习题教学”这个环节,而迫于目前的应试压力,尤其在高三化学总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习题教学”更加频繁。据观察,在“习题教学”环节中,许多教师仍在扮演“教学保姆”角色,为了让学生得到答案,教师仍比较喜欢滔滔不决地讲解这题如何如何解,并在黑板上挥汗淋漓地认真板演解题步骤。
其实,“习题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更要多问学生“为什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更要多问学生“怎么想”。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最主要的,为走出“习题教学”低效的困境,笔者大胆尝试让学生“说题”,并得到不小收获。
二、“说题”的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如果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习题教学”时,总是把解题过程和方法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听起来感觉良好,貌似天衣无缝,教学经验十足,但长此以往,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关注,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动”,会严重遏制学生的思考,也就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不利,“习题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在“习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参与“说题”,那就能“以题引路”让课堂动起来,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化学习题的认识和理解;说出题目的条件、结论和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学概念、物质性质、反应原理、相关实验等);说出跟之前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和区别之处;说出涉及的化学观念(如,物质分类观、物质转化观、元素守恒观等);说出自己解题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说出自己解题后的体会和收获等等。
下面举例阐述“习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说题”的活动过程。
例: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ab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b点变红色
接下来是学生“说题”的情景再现:
学生甲:从图中很容易看出,甲乙组成的是含盐桥的原电池,Zn比较活泼是负极,Cu比较不活泼是正极,因此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认为B选项是正确的。持这种观点的同学还不少,其实B选项貌似正确,部分学生忽视了a,b之间不是导线而是电解质溶液,由此被迷惑了,ab这一环节是在溶液中导电,是离子导电,电子并没沿此路径流动。
学生乙:因为Zn片作负极,表面带正电荷,所以SO42-流向甲池,该部分学生说对一些但不全面,忽视了盐桥的作用。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暂时剩余,显碱性变红色。
学生丙:因为Cu片表面带负电荷,所以b点是阴极,氢离子放电,溶液中氢氧根暂时剩余,显碱性变红色。该部分学生未真正弄清电解池的阴阳极,导致错误判断。
总结起来,学生“说题”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无序“说题”或自由“说题”;二是有序“说题”;三是整合“说题”。
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说题”,当然也允许先以写的形式,此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说起,或者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到点上,或者三言两语又不知所云,或者只是读了一遍题目而已,或者在观望等待等等,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说题”上路。
第二是有序“说题”阶段,首先要剖析全题,说清关键要素,理清题中的内在联系(原电池和电解池),说出题干和选项的关系,特别是要找到题眼;然后可让一个一个学生分别说,或者先有几个同学说,后面说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或者说出不同观点,进行争辩。图中关键要分清哪个是原电池和哪个是电解池,确定原电池甲乙的正负极,才能判断出a、b哪个是阴阳极,然后才能顺藤摸瓜。
第三是整合“说题”阶段,根据一些同学的“说题”情况,把有序“说题”有效整合,理出解题思路,即图中分两种装置,上半部分是电解池,下半部分是原电池,甲池中Zn片是负极,乙池中Cu片是正极,因此a、b分别是阴阳极,此时的整合,还需深入每个考查的要点上,才能正确解题。纵观本题,该题是考查学生的电化学知识,装置图设计有些复杂,B选项干扰作用明显,设问巧妙。
由此看到,“习题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一定要分析答案是“怎么来的”,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而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是“怎样形成的”,要把提升学生能力作为“习题教学”的核心,让学生“说题”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因为若干年后,学生当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大部分会忘记,留下来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这要比那些空洞的知识有用得多。
三、“说题”的体会
1.让学生“说题”,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习题教学”中解题思路的形成,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学生本人的思维活动,而非外界强加给予。学生要说,势必要先思考分析,这样也就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起传统“习题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种“填鸭式”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让学生“说题”方式应灵活多样
“习题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题”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课内说题”,也可以是“课外说题”;可以是“个人说题”,也可以是“小组说题”;可以是“即兴说题”,也可以是“有充分准备的说题”。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说题”,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时的“思维活动”,营造学习化学的良好氛围。
3.让学生“说题”坚持不懈,由浅入深,激发乐趣
“习题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老师拼命地讲解解题技巧”,而应该大力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说题”的初始阶段,允许其“结巴”,不流畅。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题”让学生“说题”,慢慢上路了,大一点“小综合题”,最后到“大题”(综合题),如化学工艺流程图题、有机推断题等。课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聆听、切磋“说题”技法,坚持练习,由浅入深,体会“说题”、解题的乐趣。
总之,在“习题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和点拨是“必须的”,更多的是应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哪一点没讲到而搞“一言堂”,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习题教学”形式,尝试让学生“说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习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一体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一体化,即整合室内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这两门课程的理论环节、设计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其二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即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则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多元化,包括题目选择、教学手段以及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一、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整合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构建建筑--室内一体化教学体系。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建筑设计课程与室内设计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这两门课程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方式如下:
1.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建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联系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讲授"室内设计"理论课时,首先抓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这两门课程共同且最重要的知识点--"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室内设计毕竟不同于建筑设计,两者在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建筑基础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掌握室内基础知识。
以某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行过别墅的建筑设计,已经积累了住宅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上述训练为基础,在讲授室内设计"方法"的理论之前,先进行住宅平面的室内布置练习:给定一个简单的矩形平面,限定功能为"住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对象和人数,在课堂限定的2小时内进行室内布置。通过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使学生发现自身室内设计知识的不足,从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短时间内的构思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改革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室内设计课程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设定设计题目,学生实践来完成,包括住宅设计培训和公共建筑设计培训两部分内容。题目设定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即从设计内容简单的、规模小的到设计内容复杂的、规模大的,小规模住宅室内设计是实践培训的起步。
第一,采用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设计教学,包括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践环节。实施室内设计教改后,可把理论与实践环节打散,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在1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讲授完成之后,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讲授室内立面设计、室内天花设计、室内灯光和色彩设计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之后开展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通过思考、发言与交流,产生思维互动,加深对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设计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验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之间设计环节的联系。公共建筑设计培训部分是以"空间"为主题的室内设计,把"空间"作为设计对象,教师可将几种类型公共建筑项目进行多元化设置,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选择。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调研、课内辅导、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其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室内设计,让学生重点体会同一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继续及深化的过程。
二、室内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室内设计教学的多元化包括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1. 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师根据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不同阶段,设定由易到难的设计题目;针对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同一阶段,提供丰富多样的设计题目。建筑学专业学生室内设计的实践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最初接触室内设计时,只给定一个简单矩形平面,让其自己定义使用对象及人数进行平面布置;随着学生对室内设计的进一步了解,理论课的讲授及相应的调研完成,题目的难度相应增加,进行住宅整套室内设计;在住宅设计训练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题目锁定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学生可以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选择"公共空间"部分进行设计。这一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参与设计的题目多样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除采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突出因材施教,大力加强研讨课的力度,形成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特别是重视研讨课在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如,在布置室内设计题目之前以及题目设计的各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排研讨课,一般2-3周进行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进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课堂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讨论边观摩,交流调研心得以及设计构思,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
3.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在室内设计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独立设计与团队设计相结合等组织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课堂作业---矩形住宅平面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种户型的住宅室内设计及以"空间"主题的公建室内设计中,则要求学生2人一组展开设计,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交流能力课外调研以4-6人为一组进行,便于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过众多设计师智慧的浇灌与努力的付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设计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出发,整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知识点,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的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与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 言语行为 教学观 语用功能
一、言语行为理论
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是存在于词语、句子本身的静态意义,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现为行为的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Austin)在其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他认为人们在说话或者在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时,同时完成了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字面意义或所指关系;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其功能在于实施某一语用用意,实现说者的真正意图和目的;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使用某一话语后对听者所产生的效果或影响。每个人说话都同时完成上述三种行为[1]。
言语行为理论为教师的课堂提问实施不同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问可以使教师的话语言有所为,即通过说出“提问”这一言语(言内行为),间接发出指令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朗读等(言外行为),使听者按照指令行事,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持沉默等(提问的言后行为),达到提问以言致效的结果。教师实施提问的言语行为,其总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教学活动和教书育人,但是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语用意义有哪些差别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寒暄、指令、提问和评价性话语。提问是最典型的教师话语,教师的课堂提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2]。国外许多研究者围绕问题的分类、各类问题的使用频率、问题调整技巧以及提问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Long & Sato(1983)提出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划分,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问题分类。展示性问题不是真实的问题,即不是要寻找教师所不知的信息,其目的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性问题指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3],它给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Long & Sato(1983)和Pica & Long[4]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教师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Chaudron(1988)[5]从多角度对教师的问题调整技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放慢语速,使用夸张的发音,尽可能使用基本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重复所提的问题或对问题做解释等。
近年来,国内有关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及使用频率,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和反馈形式。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语言结构本身或教学法的角度去研究教师的提问,鲜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教师的提问话语,更没有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比探讨持不同教学观的英语教师提问话语的特点。教学观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持有不同教学观的教师在课堂交流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映到英语课堂的提问话语中,并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师关于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6]。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影响对教学的理解,影响他的教师话语和教学决策,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目前,我国外语教师主要持有两种教学观:传授式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
传授式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简单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传授式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材料。他们强调学生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教师提问的语用分析
作为一种典型的教师语言,“提问”在教学环境中可以起到多种语用功能:获取信息、实施人际交往、发出指令、实施教书育人等功能。
1.信息功能
教师在实施提问这一言语行为时,其言外行为是为了获取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或回应就是教师“提问”所产生的言后行为。为了达到这一语用目的,教师应提问参考性问题而不是展示性问题。
2.人际交往功能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它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和践行中的偏差,致使其优势不能充分地发挥,只有反思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策略,才能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地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
在现今的中学化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已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推动着教育朝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的放映使学生直观而生动地了解授课重点,掌握教学进度;课堂下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拓展了师生的交流途径,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同时,中学化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解决。例如在化学平衡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教学中,如果针对这些知识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那么就会过于枯燥和严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仅仅是对化学公式和原理进行解析,那么就会过于死板和教条,难以体现教学的创新性,也难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上述教学难点得到解决,使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积极性也能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良好效果。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还能起到教学器材达不到的作用。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内容丰富性、教学的交互性、传播的深度效应都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记忆效率。
二、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趣味性,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有目共睹。但由于国内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仍处于发展期,还没有把其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不抓重点、不把握方向的行为所造成的知识过度输送问题。研究表明,当呈现信息过于庞大复杂或内容转换频繁,将会给人带来脑部的不适和注意力的分散。众所周知,网络上的教学资料纷繁而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进行筛选和输送,如果过度地强调信息多样化或抱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进行多媒体展示,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二是,多媒体在应用过程中大部分是依托于课堂的现代化设备,许多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充当起“放映员”的角色,一味追求充满趣味性的图片、声音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欲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课堂上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教学时,将会让课堂互动变成单纯的“人机互动”,即冷冰冰的鼠标贯穿着课堂的始终。学生因为缺乏与教师言语、目光的交流,变成了一名“普通观众”,思维也最终得不到锻炼。更为严重的是,过多“娱乐化”的教学模式淡化了学习本身的目的,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对学生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对量的掌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质的提升,如何正确对待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优越性。
三、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现已广泛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理性而辩证地看待它,科学而合理地利用它,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的理解运用能力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与运用不单单指会制作、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而应视为如何正确结合授课需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把全局观念渗透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学要体现传统教学中的严肃态度和严谨思维,也要重视思维引导和模式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化学不再是简单的周期表、方程式的背诵,而是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发展休戚相关。同时,教师也要顾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和领会能力。再者,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开辟健全完整的网络信息反馈渠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加强教学的改进工作,带动整个教学模式多样化、信息化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发课件时要务必考虑到其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是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结合,是否适应教学体制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避免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2.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可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解过程,但这不能说明它可以代替教师的地位。如果让学生感觉到原本趣味十足、寓教于乐的化学课堂变成了只能眼观大屏幕“影院”的状况,那么课堂氛围将会变得冷冷清清,学生的积极性将得不到调动,教学信息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反馈。例如,一场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可直观地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这时如采用复杂的多媒体模型就不太合适,既耗费精力又难以吸引学生;再比如有时严谨的理论说明和现成的公式推导比宏观的图片放映和视频解说更加直接有效。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权衡多媒体教学所占据的比重,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利用各种载体的优势,达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热情的目的,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涵盖丰富,内容多样,在课堂上教师要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后也要重视信息网的建立,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采集和归纳对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了其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可简单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和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与新型模式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龙英.利用信息技术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9)
关键词:做乐赛;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
一、"做、乐、赛" 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内涵及必要性
(一) "做、乐、赛" 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内涵
"做、乐、赛"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起点源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乐、赛"不再是先基础理论知识、后专业基础课程、再专业课的"三段"式或独立进行的,而是三者整合于一体,它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润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做、乐、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源于"教学做"一体化,又比"教学做"一体化更为新颖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做、乐、赛",尤其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及至学生零距离就业都有极大的好处。但长期以来,新兴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只是在原始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并未做到实质性的"改革"。因此,如何实现"做、乐、赛"一体化就成了我院教师近来一直研究的问题。
(二) "做、乐、赛" 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必要性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学习者以实践的目的去学,在实践过程中去学。高职教育更应当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做、乐、赛"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体验新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完成教师规定的项目,体验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达到通过实践来修正自身的理论学习目的,强调"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更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实战操作,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具有职业性。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校内实践先于企业实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做、乐、赛"为教学核心模式,对学生们进行模拟训练。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得到真正的锻炼,便是课堂外的真实演练。一方面,模拟训练为学生们的赴企业实践奠定动手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课堂内的模拟训练使得学生们对赴企实践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实施"做、乐、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本文要研究的主要议题。
二、"做、乐、赛"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中有许多技能与实践操作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必须加以实践和亲身体验与操作。"做、乐、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的具体做法是:设定一个项目当中的一个环节作为学生们的任务,在三个不同的教学空间里,分三个步骤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某项高水平的技能,最终完成该项任务以至完成该项项目。第一步,布置一个实践任务,教师只需简单介绍基本原理,将重点、难点问题保留,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问号"。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带着这个问号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做"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第二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操作成果,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梳理重点、难点,解答学生的提问,解除学生的困惑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学生自觉解决前一步骤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将自己的初步成果进行改进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以学生再次标准操作为准,教师进行辅助指导。
例如,在进行沙盘ERP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做、乐、赛"教学模式,分三个步骤实施教学:第一步,将学生分组,模拟建立公司,并给公司命名,分配任务及人员角色,CEO简述公司前景,对模拟员工进行鼓励和激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主持人",其它工作由学生自行处理,如建组、分配角色等。第二步,学生发挥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公司的组建以及公司策划、营销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极少的受到限制,因此自由发挥可能带来无序的状态,比如遇到很多问题,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作、自我实践,最大限度的开发组内潜力,最终获得原始状态下自由发挥得到的成绩或成果。第三步,教师讲解ERP流程及沙盘规则,以原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模拟经营期为五年,最终以经营成果即净利润的高低作为比赛成绩的评比标准。手中筹码最多的组有机会将其方案展示给与我院合作的企业,进行评估或采纳。
三、"做、乐、赛"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保障
一般将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环境划分为三个空间进行建设,第一空间为多媒体教室,第二空间为计算机桌面模拟实训室,第三个空间为企业实践基地。第一空间的多媒体教室应当是大多数院校的基础配置,任何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都可以完成第一步工作;第二空间要求相对较高,重点在于实训中心的计算机等硬件及配套的桌面系统软件;第三空间要求学生由模拟经营到参与企业实践,对校企合作的对象要求较高,如专业对口、企业有需求等。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持续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参加省内外以及国内外各种模拟教学研讨会、参加各种模拟教练员业务培训班等,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抑或是从企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进入教学队伍,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知识、素质结构。同时,开办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班,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举办计算机软件开发研修班,提高教师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近期,我院在董事长大力支持下,进行赴港培训,学员归来后又与其他教、职工进行交流与再培训,作为其中的一员,感慨万千,深受启发。同时,为学习先进职业教育院校的技术与教学模式,先后赴潍坊、东营进行学习与参观。另外,学校出资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师的省级和国家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三)高等职业院校三级支撑体系
职业院校历来对课程建设,对学生掌握实际技能非常重视,并时刻将其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所谓三级支持体系,是指以院校及各部门的政策支持为核心,以地区政府及教育部门资金投放为辅助,以教务教管人员配合为基础的三级支撑体系,为院校建设"做、乐、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服务和提供优越条件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振玉.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8).
[2]贾炜荣.探索适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发展新模式[J].考试周刊,2011,(26).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教学;实践;岗位需求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逐渐由原来的纯理论式教学转化为当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就包括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不匹配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为企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学校应该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在课程体系构造方面的创新
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将遵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造。1.对工作岗位的研究与分析。进入企业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观察,确定从事电力相关行业企业的毕业生,对事故进行总结与采取措施方面,以及从事电器安装和检修的过程中,怎样实行二次系统的安全检查。2.设立较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因此,应该将教研组的所有成员组织到一起,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共同探讨的作用下,分析出具有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对课程的设计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得到较好的开发,我们深入到企业当中,同企业中掌握了技术精髓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一起对工厂中岗位的需求作了研究与分析,最终明确了有需求的岗位中对于职工工作能力的各方面要求,熟悉了该岗位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操作流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学校应该诚恳的邀请技术经验丰富并且口才较好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商讨设定课程的内容以及标准,使课程的安排能够切实符合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应用要求,能够最终做到学有所用。并且,教师还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训练课程,加强相关理论方面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去到企业当中,接触在一线工作的毕业生,然后与之交流心得,倾听他们在实际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中,对于设备的前期调试,中期运行以及后期维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请他们谈谈在学校学习中具体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中的关联性,学习中哪些部分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切实的帮助,而哪些方面在学校学习中还没有涉及到或涉及较少,并将参加工作的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然后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加以改正与弥补,针对那些切实帮助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加以宣扬与继续。最后,直接与对口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交流,向他们询问从事机电设备的前期调试工作或者中期的运行工作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感想,请他们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教师结合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的感想再对课程作出调整,重新审视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设置相关的学习情境,确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教学主线,实现应用性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以及在具体岗位中的工作实习三个方面一体化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设备比以往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以以前的主导地位变为附属地位,而学生被提升为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学习。新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活性。设备由多个机构组成,每个机构的功能都是非常独特的,单个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将机构组合起来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将组装方式进行调整。实现了教学中“工作任务”设置的局限性被打破。2.趣味性。与以往单一的PLC编程相比较,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后直观性更强,也就是说编程达到的效果能够一目了然,学生在一个功能完成之后会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因此,求知欲也会更强。学习的乐趣性更强,达到了在学中玩,或者在玩中学的目的,迎合了中职学生的心理。3.实践性。实习设备设计理念主要是从实际生产中得来的,所以设备的工艺流程会是实际自动化生产线的仿真版,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真正的运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对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投入工作之后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帮助。4.合作性。由于个人的力量无法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因此,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安装与调试时需要小组内两个人的互相合作,这不断的磨合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将来在企业工作打好基础。学生的实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广阔无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千万不能遏制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各项实际操作中将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与今后实际工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创设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因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企业岗位上的需求,并研究设计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为将来投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方辉.中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17):61-63
[2]许方辉.中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61-63
[3]李江.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87-287
[4]郑毅.谈《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教改实践[J].时代教育,2013(12):92-92.96
[关键词]自主学习;公共英语;立体化;网络
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学科面临着学时削减的压力,这与人才市场上对毕业生外语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形成了对比。如何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本文立足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实践,基于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建构起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设计思路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集中讲授+小班训练”的班级教学组织基础上,将课堂集中讲授与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立体化的教学。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实验变量的设计。本研究所实施的自变量有3个:“集中授课+小班训练”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授+网络自主学习”的授课形式、“教师评价+网络系统自动评价”的学习评价机制;用于验证实验结果的因变量有2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影响研究结果的干扰变量主要来自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外语基础可能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两个方面。研究者根据学生开课前的英语高考成绩,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分别组成三组实验班和对照班,借以消除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根据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数据,从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评价分数相近的教师中,选择4位教师分别承担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设计。①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依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组成三个实验班和三个对照班。对三个实验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训练”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讲授+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型进行授课,并采用“教师评价+网络自主学习系统自动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对实验对象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对三个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②通过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授课情况。通过前测与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测量,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对所收集到的质、量两方面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二、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步骤
1.创新班级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听说训练的人均机会非常少。为避免大班教学的弊端,立体化教学模式采用了“集中讲授+小班训练”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即将人数在60左右的大班,平均分为30人左右的两个小班(小班1、小班2)。每班每周四学时,其中每周的第1、2节英语课为合班精读课,每周的第3、4节英语课为分成小班上课。逢单周安排“小班1”在普通教室由任课教师上听说课,安排“小班2” 到网络教室开展自主学习(课内自主学习课),逢双周则对调。通过创新班级组织形式,采用“大班讲授+小班训练”的班级组织形式,在不增加师资投入、不改变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实现小班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互补。
2.教材选取与教学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三合一”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即“纸质教材+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平台”三种教学内容同步使用。精读课和听说课分别使用《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课内自主学习采用《体验英语》学习系统和任课教师开发的《高级职业英语》同步网络课程。学生完成规定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在系统测试中达到规定级别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任课教师开设与现用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提供大量学习资料、课件和有声资源,供学生们下载使用,并开设网络辅导专区,及时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导。
3.网络自主学习活动管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分为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两种形式。课内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按照授课计划,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在网络自主学习室集中开展自主学习;课外自主学习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络课程和其它网络学习资源,独立自主地开展外语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体系设置。为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成绩将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其中自主学习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
5.教学管理规范建设。为了形成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规范文件,我们对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型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评价机制、网络自主学习管理、网络室及资源的维护管理、分班策略和网络教学辅导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数据的收集及分析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数据,采用学生英语高考成绩作为前测数据,以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试题为测试工具进行后测,并对实验班及对照班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前测数据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原有英语基础总体上处于相同水平。在对实验班开展立体化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实验班学生的后测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学生后测平均分11.2分。以上结果表明,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总之,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从教学行政管理实际出发,通过创新班级组织形式,整合课堂集中讲授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可以显著改善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杨劲松、罗永胜.语料驱动的微观修辞操作和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6)
[3]杨劲松等.大学英语传统分级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对比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构建;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1-221
一、設计学科信息化教育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现状矛盾突出。
国内设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设计产业需求脱节,学生专业能力无法满足设计产业对人才的要求,设计产业需求“一对一”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国内高校无法满足这种产业需求,行业设计师较少介入本科设计教学领域,对设计教育教学影响甚微。
(二)国内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呈现瓶颈状态。
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实际情况是真正能达到“高水平”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办法在寻找各种方法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
(三)国内高校设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捉襟见肘。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兼顾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设计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优势,这不仅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突破口。
二、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研究的优势及不足
(一)国内教学研究优势
现有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有线上资源丰富、线下活动频繁、过程评估精准等教学优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和教育机构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的混合教学研究等,都是从各个角度为国内的混合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混合教学研究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理论课教学研究,以设计学着眼点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中国大学MOOC平台共开设设计学课程共计42门,全部以设计史论讲授为主,没有实践设计教学方面的课程,这也是设计学混合教学研究的难点所在。
三、针对现状构建设计学科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及研究框架
(一)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首先明晰混合教学的目标,建立混合教学的途径;其次进行混合教学的教育心理研究,建立混合教学规律;最后构建混合教学理论框架,形成混合教学内容。
(二)设计学本科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首先以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平台;其次通过混合教学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教学方法,建立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补充和完善理论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混合教学平台增强师生的教学互动,并为优秀的产业设计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
(三)总体研究框架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设计学本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二是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建立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框架,从而逐步研究并确立设计学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以设计学科混合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产业、科研、教育相结合为研究媒介,利用信息技术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混合教学网络平台。并以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研究媒介,以混合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产业设计师介入本科教学为研究突破口,以实验性的混合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教学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信息反馈,完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力求在混合教学过程中,促进产业设计师、本科学生、高校教师的沟通及互动,促进产业更新、推动教育革新、助力科研创新。
1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教学重核算轻管理
学校教学基本都是以考会计证为目标,只重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对于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不够重视,会计实训重视手工做账,信息化只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其实多数会计课程都设已经开发了信息化实训软件,会计专业教学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存在事后算死账单纯核算的问题,缺乏事前的预测、决策功能,不能为企业研发、采购、销售等业务服务,财务处理不能实时嵌入业务过程,不能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1.2 课程与岗位的内容、时间、环境脱节
会计专业长期以来实行的课程体系与会计模拟实训,存在实训过程中岗位分工乱、协作差、效率低、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差的缺陷,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会计岗位知识,很难适应会计相关岗位要求,拉长了学生的上岗距离。目前从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情况来看,存在课程设置、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岗位分工不合理,将各岗位看作孤立的行为,忽视了会计工作核算流程的连续性、业务操作行为的复杂性;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各课程之间内容的划分与职业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需要重新确定各门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对应,并开发相对应的教材。
1.3 学生只熟悉财务环境、不熟悉业务信息等非财务环境
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掌握了会计业务如何做分录登账等财务处理知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愿望较低,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能力差,缺乏与各机关、机构进行业务洽谈的能力,不能圆满完成各类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与多数院校重视学生财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真实企业社会环境内容的嵌入培养有关,比如会计信息化课程,只讲授财务模块,不讲授供应链模块,不开设ERP沙盘管理管理课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缺乏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内容,导致学生企业运营及业务流程不清楚。
2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次――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本层次是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及时运用和巩固,在每学期每门课程一个单元项目讲授完后或者一个知识点讲授完后展开,教师需要在教学计划考虑到实训课时的分配。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需要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模块,现在很多财务软件都开发了单项实训平台功能,一些原始凭证、账表的填写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实训。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课程,理论教学模块结束后随即进行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提高了实践技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达到“工学结合”。通过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模块化的会计业务处理的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经济业务核算的内容,能够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
第二层次――课程学期综合实训平台。本层次是在课程所有项目讲授完后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训,一般利用一周的实训周时间完成课程实践技能训练考核,可以单独开设成实训课程,主要训练课程涉及到实践技能的项目,比如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实务这门课,基础会计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往往是做一个月经济业务分录,而基础会计实务不仅要做分录,还要填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生成报表等内容。这种综合性的实训不仅让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得到了考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系统整体性的把握与学习。
第三层次――分岗位综合模拟实训。本层次是在第五学期,根据企业及相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专项岗位技能的培养。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要完成受训者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该实训环节要求突出岗位设计、强化职业规范,将标准的职业行为传授于受训者,并以职业标准进行测评,从而提升受训者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虚拟企业社会环境中分岗位完成手工信息化综合模拟仿真实训,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实际业务相结合,模拟企业环境,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资金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记账凭证处理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会计主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紧紧围绕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岗位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第四层次――顶岗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联系机制,实现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师傅对接共同指导,加强学生预就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定期返校与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3.1 开发与会计岗位配套的教材
以会计工作为导向,安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其关键要配备以岗位设计为基础的教材。坚持实践性、适用性、创新性和高职特色的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配套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在教材内容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教师编著校本实训教材,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要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采用项目化教材。
3.2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围绕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设置课程。校企联手、分析会计岗位群,经过提炼、归纳分解会计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确定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情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核心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安排授课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融并进,既符合会计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每学期期末设置一周的集中课程实训,使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50%。开设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与会计中的运用课程,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切实做到手工与信息化一体、财务业务一体化。
3.3 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大“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教师顶岗实践培训、聘用实践“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授课等措施。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行业专家、专任教师为支撑,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打破传统的以工龄为基础的师资培养体系,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深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