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情感;思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5-02
在当今高科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它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优化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出来,用色彩、情感、疑问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借小竹排顺流而下,带领学生观赏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年级新生,对江南水乡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水乡的美丽、肥沃,以致爱上水乡?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新课伊始,笔者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风光(密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禾苗,蹦跳的鱼儿,清脆的鸟鸣,竹排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等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羡慕,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等等问题。通过观赏画面回答老师问题,可以说学生已经对江南水乡有了一番视觉和情感的冲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了。接着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可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用大量的资料口头介绍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二小》一课讲述抗战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行为,本课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是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这样的题材有一定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远,单单凭借文本要到达学习目标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先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儿童团员”、“扫荡”等词,弄懂其中含义,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敌人的残忍,激发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呢?在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后,笔者播放了动画片《王二小》假装为敌人带路,最后被敌人杀害的画面,伴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笔者和学生已泪流满面。再回到课文最后两段:“突然,四面八方响起……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消灭了全部敌人。”学生在朗读时前后情感明显反差很大,前一部分低沉,为失去王二小感到无限惋惜,后一部分高昂,为消灭全部敌人、为二小报了仇感到痛快。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随着歌曲,随着朗读,自然流淌、奔泻,做到形真、情深、意远,达到心灵的“唤醒”。
三、思维的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图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时笔者通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其中,学生对“一畦秧苗,一孔石桥”感到陌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棵秧苗,一座石桥”?此时,最佳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帮助思维,师图示并讲解:“一畦”与独立的“一棵秧苗”数量上是不同的。“一孔石桥”指一个孔洞的石桥。通过图示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儿童思维朝着更大胆、更丰富的方向不断延伸。
四、视野的拓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两极分化 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3] 陈常惠.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26).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经济、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把自己的藏书系统再读一遍,重点读经济、百科知识大全、漫画、中外名著导读等丛书;
假期可以自己买三本自己喜欢的任何书籍;
把以前稍显薄弱的阅读题的规范回答、错别字系统复习。
3、数学课程计划
7月份完成暑假作业,8月中旬前检查、改正,查漏补缺;
假期完成五年级《奥数提高班》的自学,基本掌握其要领,有选择性挑选典型题目做。
自己注意计算细心化的纠正。
4、英语课程计划
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一般,要重点加强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校课本系统复习一遍,每天坚持听剑桥英语的磁带,时间不限;
假期把以前记得的英语单词都记在小本子上,分类汇总;
若有兴趣、有机会,可以把语音和音标接触、巩固一下,尽量保证发音标准。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经济一次,争取省外经济去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一个人尝试独立在家呆1-2天;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6、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重点加强打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化意识 学习兴趣
一、营造共同进步的文化氛围
从入学开始,我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与个别学生共同定下一些有针对性的约定,后来发现还是起了一些作用的。班里有一位姓王的学生,喜欢读书,喜欢给我讲他读到的故事和从课外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但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写字乱、难看。如果督促一下,好一点,但过两天又犯毛病,反反复复好多次。也叫过家长,与家长一起努力过,但效果还是和以前一样,在给某些方面有进步的孩子发奖状时总没有他。有一天,他跟我说:“我这两天写字很认真,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发一张奖状?”我说:“你经常反复,不能。”但我转念一想,他既然有这样的愿望,何不顺势引导他呢?于是我又说:“这样吧,我们做个约定,在两个星期之内,你能把所有作业上的字写得工整写好看,我就给你一张‘写字专项’进步奖状。”他高兴地答应了。为了让家长共同督促,我把这个约定通过校信通发给了家长,让家长在家里给孩子督促、鼓励。老师和学生约定的内容必须是学生目前做得不太好的方面,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所做到的,时间可根据难易度分为两个周、四个周或更长时间。
二、加强文化激励措施
约定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王同学确实连着两周所有的语文作业都写得很认真。我说话算数,给他发了“写字专项”进步奖状,他开心极了。接着我又和他开始了第二个约定:如果再连着四个星期把字写好,我还给你一张专项奖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的确又做到了,我也立刻兑现诺言。但他中途出现过反复,好在我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督促和引导,直到现在,他的所有语文作业都保持得非常好。接着这点小成功,我班悄悄刮起了用钢笔写语文作业的流行风。班里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人带头,而且得到老师的首肯,这件事就会“蔓延”开来。第一个想用钢笔写字的是李同学,她的钢笔字写得的确比铅笔字好看,觉得她用钢笔写字好处大,我就答应了,说只要你能坚持写好,我就让你用钢笔写。这其实是一种约定,条件是把字写好,奖励是给学生允许用钢笔写字的资格,因为按要求二年级是不允许用钢笔写字的。看到我让李同学用钢笔写字,其他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一概和他们约定,只要能写好,就同意,写不好,就只好取消这个“资格”。这个约定还真管用,凡是用钢笔写作业的学生都能做到认真、整齐。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些“短时成功”的个案约定,是不是可以把它“发扬光大”呢?我又和班里写字不好的两个学生做了约定,一段时间内他俩的字都能保持写得很好,现在也保持得不错,但还是和别人不能比较;但与自己比较,还是很有进步的,虽有多次反复,但我对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与此同时,我又把这个约定用到其他内容其他同学身上。如我和另外几个从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定了上课举手发言的约定,约定如果他们每天在语文课上至少举手三次,我保证叫他们一次。这个约定也同样起到了好作用,最明显的是王同学基本上每天的语文课都会举手发言,我遵守承诺,保证叫她一次。经过“对症约定”,单项考核,学生的表现都比较好。从长远来看,很明显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这些约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正逐步提高。
假期我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假期作业约定,说明:和老师的约定内容必须是你假期所有的作业(各项写字、读书、实践作业、数学作业等),是需要你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能做到的。暑期的约定时间是一个假期,请家长密切配合关注,学生做到后家长给予奖励。在开学之后,经过统计确认,凡是做到的,家长差不多都给了孩子想要的奖品。
三、激发学生自主上进意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主约定内容,老师的过问和及时奖励是最重要的,是约定进行下去的关键。一个老师和众多学生如何做约定?约定的学生多,一个老师操作不过来,就会拖拉,许多学生的约定就会出现超期、拖拉的现象。基于此,我把监督约定是否已经做到的权利交给组长。现在每个和我约定的学生都要签订一式两份“约定卡”,学生自己留一份,组长拿一份,由组长负责随时和自己的组员核对是否做到。约定其实就是和学生签订的一种口头合同,之前我们实施的是“我和学生有个约定”,效果虽然不错,但这是以老师为主体,从老师的愿望出发。之后我想,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改一改名字,换一换形式,何不把名字叫为“我和老师有个约定”呢?这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和老师就自己目前某一个做得不太好的方面签订一个合约,以合约约束自己,再辅以合约达到后获得奖励为激励措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目标,不断进步。要注意的是,学生和老师的约定内容必须是学生目前做得不太好的方面,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努力所做到的。
这样,约定表格就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变化,增加老师确认和组长确认两个内容。有好多学生跟我约定这、约定那,我都没有轻易答应,我发现他们选定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我写字好,我就和老师约定写字,我上课能举手,我就和老师约定举手,从而比较轻松地得到约定奖,这样就失去了约定的意义。所以,引导学生约定什么,老师要指导,从他目前做得不好的地方着手,这样才会起到作用。到现在为止,我班有许多学生和我约定:作业不认真的和我约定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后不改错的和我约定及时改错;上课发言声音小的和我约定大声说话;还有和我约定不迟到的,等等。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识字教学模式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由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学生个性化识字教学模式。
以《四季》的识字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四季图片,如教学“秋”字,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这时的学生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他们容易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生动的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充满兴趣。
(2)自主识字:学生识字的兴趣被激发后,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些生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识记的方法。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40分钟的课堂学生能掌握的汉字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识字。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的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问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然后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深处发生的美妙乐曲,点击“物产”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产。也可在“海島资源库”进行资源查找,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
(4)拓展延伸: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自主习作——媒体评改——上传保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优美的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仔细的观察并展开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将一些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让学生欣赏评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上传保存:最后学生根据共同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作业;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
一、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教育中的小学语文作业是单调的,永远都是同样的题型,学生在做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诸多的排斥心理。但是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生活化设计,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使之变得有趣。那么如何变得有趣呢?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出题风格应该符合学生年纪
例如出一些读写、看文字绘画、看文字即兴表演的题目给低年级学生,这些题目更适合他们。
2.将出题范围拓展到更广的地方
例如可以出一些关于自然的、言语俗语等题目给学生,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激情。
其实,趣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大的动力,对一样东西有兴趣,学生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和学习,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的知识点,我们必须将作业趣味化。
二、增加作业的实践性
传统作业都是要求学生在室内完成的,尤其是一些抄写作业,经过大部分小学生的反映,认为十分枯燥。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生活化设计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这一传统方式,出一些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题目。由此,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点:
1.把想象力纳入学习的章程之中
中文本来就是一门蕴含了许多想象力的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诗文中的美景。例如在学习《春的消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但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抽象思维。
2.将“说”纳入语文作业之中
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类学科,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写作和阅读,口语和听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生活化设计,我们必须将“说”纳入作业之中,让学生在阅读后,将大意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于听力能力的提高也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学习语文是了解中国文学的第一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桥梁,其他学科也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基础上的。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绩,也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许多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许多改善措施,可是效果都不太明显。本文作者根据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以及不足之处,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重视语文教学的意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不重要,认为语文的用处不大,没有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作用大,不愿意学习语文。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这种想法带来的后果就是语文课堂不认真听讲、对待语文课的态度散漫,甚至会产生反感语文学习的情绪。还存在一种情况,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这种情况是指教师放弃了语文的教学,没有实际重视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实际为学生服务。这两种情况都是缺少重视语文教学的表现,其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2.语文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根本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也没有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学习。甚至有些时候,学生根本没有听老师到底在讲些什么,而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在一味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教师只是在白费力气。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要解决的最严重问题。
3.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对应的语文学习计划
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兴趣、不同的能力,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所有的学生用同一种标准、同一种教学方案,这种方法导致的就是整体语文学习质量不高的结果。以上这些都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才能给予解决。
二、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经验以及理解,提出以下两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重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这种重要性。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之前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小知识,如金庸的原名是什么,著作有哪些,利用这种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语文授课过程中多利用有趣、有哲理的故事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精彩,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
2.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创立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一名“小教师”,让这位同学自己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其他的同学认真听讲,以此轮回,每位同学都有得到“小教师”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也可以巩固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效果。再比如说,积极利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不同的研究课题给不同的小组,小组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各个小组进行比赛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性以及思维性。教师还可以利用辩论赛、故事会等教学模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接受的知识也会更全面。
3.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学生长期发展的学习计划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的具体计划。教师首先要通过摸底考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阶段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是分月进行的计划,比如这个月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记住所有的古诗词,那么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掌握文言文的各种技巧。这样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切实
提高。
4.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对于他们的学习将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课前讲一些关于语文的小故事,比如说讲曹雪芹平生的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的时候,可以分角色进行表演,有人表演闰土,有人表演少年鲁迅,来真实讲述发生的故事,这样趣味的学习必定受到欢迎,必定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拥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必须有长期的计划与目标。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际做到了以上提到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才能得到创新与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
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教学过程是依赖传统的教材和教师授学模式,还是以学生为主角面向生活和实践。我认为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
语文是一门积少成多的课程,学生不可能快速地掌握语文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语文。当学生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培养兴趣,积少成多
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程,很大程度是由于初学阶段难学的汉字和拼音,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课堂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没有耐性的,只让他们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老师在讲台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和汉字机械地跟老师读记,这种方法成效不大。
小学生接受具象型事物的能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普及应用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充满童趣的识字拼音图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其在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积少成多地掌握汉字和拼音的识、读、写。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语文学习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牢固的基础是不会万丈高楼起的。
二、制定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制定计划,没有学习计划,即使目标近在眼前也无法达成。
学习无序是学习的大敌,对于语文这样一门灵活性很大的课程来说,制定学习计划是必要的。语文的学习可以分为字词的识读写、句段章的理解与朗诵、修辞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等,这些内容是综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对各个部分的学习分开掌握,继而综合深入理解。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语文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利了,自然不会对语文感到厌恶。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小学生年龄偏小,还不能真正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带给自己的各种感情,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生活、自然、社会、人类的感情等,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踏青、去烈士陵园祭拜英雄、去养老院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在语文课堂上体验不出来的,但是这些又都可以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语文教师的角色和素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行为模式的原型多是和他们接触的较多的人,而老师恰恰就是这些人中较突出的一个角色。
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被别的老师看出来这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呢?因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自己老师的行为习惯。
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精益求精;同时还要拥有高尚的师德,爱护学生,对学生真心实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复习 学生 双基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要促进学生“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其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优化复习课教学。所谓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复习的目的就是要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解答与理解,并能有效运用。多数教师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不是按教材逐一讲解,就是一味让学生做练习题,运用题海战术,反反复复地讲了做,做了讲的形式,教法单一,无学法指导,学生毫无兴趣可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无法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没有有效巩固“双基”,怎样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双基”的巩固呢?
一、教师要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和合理有效运用教材
解读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工程中的社会首要环节,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没有正确解读课程标准,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有目的,有方法。教材的合理运用,取决于教师在复习中的有效作用,因此。在我们复习的时候,还得再次将教材进一步进行解渎并合理运用,避免知识点的理解出现偏移。如三、四年级的习作教学要求:三年级要求写比较具体的片断或简单的叙事性文章;四年级要求写内容具体真实、条理较清楚的简单叙事性文章。仅仅几个字的区别,体现出了年级段不同程度的习作要求及教学规律。个别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这一规律,在三年级习作时,为了增强文章的精彩程度,就片面地要求写出真实、具体、清楚、中心突出、有的还加上丰富的想象等高标准的文章。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扬其长,避其短,才能优化复习课教学结构,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复习。要了解各类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性,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平时进行测试、作业批改和课堂中的表现等情况做好分析记录。以便在复习时查其漏补其缺,起到区别对待,优生优化,学困生追先的作用。我的一学生丁某,领悟能力强,对于知识的掌握,除书写比较潦草笔顺笔画搞不清外,都非常好。可每次一看他做的作业时,我都头痛不已,因为我实在没法看清他写的是什么,不是缺笔就是少划的,错字别字一串串,等级只能在良上徘徊。为了改变他这种状况,我利用他记性好,领悟强的特长,在复习时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汉字,编成顺口溜让他记书写规律。如:“凹、凸”两字顺口溜是:“凹凸两字是反义,前笔竖,尾笔横,从左到右是笔顺,凹再折,凸再横,只有五域牢记稳。”经过这样的训练,该生短时间内在书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经过一些作业和测试,等级也能达到优了。所以,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优化教学,有效促进双基的必要环节之一。
三、要有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
复习方法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是优化复习课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双基”掌握的有力手段。在我的教学中,我摸索一些复习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1.归类法:即按教材要求,将所学知识点按“音――字――词――句――段――文”的类别,把要求掌握的知识归入上述类别,出具代表性的范例题,围绕例题延伸复习,让学生在双基练习中,找准自己的薄弱点,有的放矢地学习,起到熟能生巧,强化双基的目的。归类时。要概括总结出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复习。我在阅读教学中,归纳阅读五步法,即:一读,读通文章,知道讲了什么事;二找,找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并借助字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三用,会用文章中比较精彩的句子和具有代表性的标点符号,能仿写一、二句,并能运用;四分,能按自己的理由给文章标注小标题,分步理解;五说,说出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以上的阅读“五步法”按由浅入深的要求进行,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相应能力范围内的阅读文章了。
2.单元训练法:抓住每个单元训练项目进行复习。例出单元式套题,对知识进行有序罗列,先练习,后讲评,针对性地将重点训练项目教给学生。在小语十二册第二单元训练重点项目是“分辨事物和联想”,而其他的训练项目包括:拼音的拼写规则、形近字辨析、句式变换说法几个练习,这几个都是前面的年级学过的,不是重点训练项目,在复习时就不能作长时间的讲解。只需要温故而知新,会熟练运用就行。而真正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突破“分辨和联想”呢?我在洲练该单元的时候。有意识地抓前面的学过的文章进行理解。
3.反证练习法:就是在教学中故意将一些题以错题形式出现,让学生改错,对比练习,从改错中既让他们找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又能加深印象,举一反三。如J与QX与U相拼去两点的规则,声调打错规则,错字别字等等,让学生在练习中产生逆向思维,主动自觉地去参与学习,提高复习效率,强化双基。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习惯养成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靠努力和勤奋,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一直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同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有时候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打击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并且身心特点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可塑性,是培养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为将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十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要求
第一,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让他们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及实践与练习,依靠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开放与自由,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创造性,创造性往往由多个因素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形式更加生活化,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而向整体,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应用开放式、探讨式与合作式等语文学习方式。第三,科学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较为细致,或者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其独立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培养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以此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提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就是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既包括内容的准备又包括心理准备,对于老师要讲解的课程提前预习,能够了解所讲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提前阅读,知道哪里是难点,哪里不懂,这样老师讲解时才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难点进行加强,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避免“眼前一片黑”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可以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制订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的分步计划,对于预习内容及预习多少都有所安排,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少,取得预习最佳效果。
2.质疑发问的习惯。有了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寻求解答,如果三思而不得其究,则要进行发问,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有问题时往往羞于开口,不敢提高,很多时候对于不懂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这样问题压在心里,始终得不到解决。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对于不敢问、不善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进行发言和提问,同时锻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敢于在人前讲话的能力,不仅向老师提问,还向同学提问,这样在问答之间,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3.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引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如观察植物的外形,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观察不同事物的区别与特征,可从认知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入手观察。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通常情况下很“懒”,总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然后让学生讲解所查字词的含义;或定期开展查询工具书比赛,在比赛意识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非常主动地查询工具书,这样学生常常被工具书的威力折服,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很牢固。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操作步骤
1.控制时空,约束自己。每个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时候,应该在学生自制力还没有达到非常强的时候,教会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若有偏离,及时调整。小学生正是玩心比较重的时候,生活环境不同,养成习惯不同,并且有时学生自制力差的时候会有很多坏习惯出现,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严格监督自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偏离养成好习惯的节奏,就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如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开导,引导或调整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步入正轨,自由放飞。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就像一列火车慢慢启动,然后加速行驶,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朝着自己预定的终点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下去。人最困难的情况是养成习惯的时候,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可以不用刻意约束自己,才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虽然每个老师的力量微薄,哪怕如一滴水,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朱江.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雪莲,2015.24.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需将理论与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知与体验,但教材只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中的丰富情感。
一、教学内容上的应用
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回归生活,从而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特别需要多加注意,以实际生活作为题材,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可将一些哲理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中,或是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改进教学的内容,通过生活化教学给学生以启示。此外,教师也需注意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留心观察生活,积极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从侧面辅助生活化教学的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变学生认知,明白学习与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不是互相分离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优化教学。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这篇课文来自于主题为父母之爱的章节,父母之爱是非常生活化的题材,教师应生活化处理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将实际生活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提问学生自己收获过什么样的赞扬,都是谁给的赞扬,哪一个赞扬是学生听了最高兴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接着再提问学生有没有哪一次是学生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好,却很意外的没有得到赞扬的。通过讨论学生自身的经历将教学生活化,从而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能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并通过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去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平常很少受到表扬,更多的得到是“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这一现象并不是个别存在的,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需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适当的“糟糕透了”评价能够起到鞭策的作用,但是过多则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上的应用
生活化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接着就是改进教学的方式,以紧扣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了解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联系,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明白生活与语文并不是互相分离的。因此,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研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生活日记记录等方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在多媒体技术中将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具体化;在日记中记录下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寻常事、特别的事,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鲸》为例,教师可通过相关的视频材料等将课文中鲸的形象具体化。《鲸》一文中详细的描述了鲸的长度、重量、样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鲸的“大”,虽课文中对鲸的描述活灵活现,但若与相关的视频材料相结合则可锦上添花,加深印象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确程度。教师可以以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片段作为教学材料,以3D的效果去感受那样一副美丽的画面,震撼于鲸的庞大,折服于自然的壮丽景象。再让学生记录下观看后的感受,以自己的语言去对鲸进行描述。
三、生活实践上的应用
实践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采用实践方法的可能性,若能与实践有效结合,则设计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法升华学生的认知。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家里多做一些家务,对学生尊老爱幼的品德进行培养。
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教师可开展课外实践来进行教学,可与春游秋游活动相结合,或是在课外另外组织活动。若是春游秋游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春游秋游时不可带钱和零食,看看学生要如何应对。但这一方法对春游秋游活动地点有一定的要求,需具备开展野外生存的条件。因此,可以选择相对简单一些的方法,如烧烤活动,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食材、工具、材料,其余的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同样不可带钱与零食,全程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食物,洗菜、生火、烤肉均由学生自己动手。但教师需做好从旁监督工作,防止发生意外。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小小的感受主人公的处境,只是小小的课外实践就已经十分头疼,更何况是处在荒岛孤零零一个的鲁滨孙,不但要填饱肚子,还要找住的地方,不但身边无人陪伴,无人帮助,还要担惊受怕。
一、培养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在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一L{.养成.不仪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促进各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杯指f¨:“谢文课稃.必须面向全体学t.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从而更好地驾驭祖同的语言文字、积淀思想、提升素养”比如.学生听教师讲课要心.听清每?句话,课堂上不能走思.搞小动作,々注地听人说话.不插嘴;要说普通话.吐宁清晰,文明用语:写字规范.不能潦草:字休1壑、干净;让学生打F扎实的基本功。横要平、一要直、撇尖、捺出脚,这些基本笔画要人人过关.才能帮助学把字写得好;课本的文章要阅读休会,重点要背诵.多大声朗读:多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的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是一家.学生要多用笔下阅读中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课上要勤做笔记,课下写口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文质是师三之间的关系百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愿意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反之.课堂教学气氛如“一潭死水”.教师和学十处在对立面.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学效果就降低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有向师性,往往为对教师的评价而迁移到此学科的学习上太、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感兴趣;厌恶教师,对他的教学不感兴趣、充:耳不闻,学习上应付了事,学习效果无从谈起.、现在的媒体经常有报道说.教师对学生有不正当教育行为.如进行体罚、言语讽刺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怎么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解决呢?恶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能m成绩、记得有一化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经常向学生发火的老师.只能证明他无能。”素质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师卞是平等的共体.教师应改变以往陈『日的观念,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乍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崇拜、最想亲近的人.学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不管对错,都有给了响应尤其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补习.多鼓励他们.对于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有亲和力,一个板起面孔的教师肯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放下身架.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
三、组织形式活泼的学习活动
课堂的教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讲、做练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幅绪为弥补学习方式的单一.教师应延伸学习的方式.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存活动中就会感受讲文学习的乐趣.积檄性也会大增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在活动中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r学习效率例如.以教材或相关知识为钏.开展表演、竞赛、绘I_、歌唱、外采访、参观等活动.或办学十文学礼,指导学qj进行章话、儿童诗等的创作.或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平台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艾的热情只有在突…科学精神f11人文精神的钒}I.学q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钊的效果。
四、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不管做什么作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才能做得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习也如此,也要有计划,也要讲求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兴奋性高,智力尚术成熟,随着年级的高.果程的门类不断增加,学习内容逐步加深.要求也越来越岛.学习没有汁划就比较被动.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是听话的学.但这是肖目的,毫无计划的学习是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影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帮助小学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足十分币=要的,也是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我监督和促进,提高时间利用率,学习效果会明改观比如.小学十贪玩.存家里只顾着打游戏、踢足球等.把学习置之腑后的现象常将遍有了计划,学习上就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合胂汁划安排会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问.学生会知道多玩一个小时就会仃哪项任务不会完成.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也不用总是花费心思考虑下一步该学什么。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82-01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是指:(1)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2)部分低年级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3)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4)这些学困生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呢?通过平时的家访和实际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2)学习策略运用不当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遇到探索性的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困生的感情需要,使其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低年级的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感觉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语文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3、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学困生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小时受尽家长宠爱、长大不服管教,棍棒教育下会养成逆反性格。还有部分学困生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困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困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学困生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学困生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建立“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档案,给这部分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学困生交流,分析每一个学困生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2、激发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语文的激趣作用等。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对这样的低年级语文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言必行,行必果”,从课堂常规及语文学习的基础习惯做起,根除危害学困生成长的不良习惯。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如钟启泉教授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仅仅着眼于提高学业成绩去实施强制性指导,对于性格缺陷的学生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学业成绩的提高可放到后一步考虑。首要课题是使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低年级语文学困生,不仅要关注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5、开展“结对子”活动,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为了便于辅导学困生,可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结队子,这样也可减轻老师的负担。
6、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为提高低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共同努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是探寻低年级语文学困生成因,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采取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转化策略,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
对待小学低年级语文学困生,只要我们用心分析,用情亲近,从解决学困的心理问题入手,相信这些学困生一定会成长为建设祖国四化的栋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