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育,问题,对策
经济领域竞争的焦点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产品背后的人力支撑!名牌产品的背后是质量的依托,而质量的背后则是掌握先进技能的技术专门人才的支撑。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量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整合型、实践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同样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同样也面临相似的挑战。
综观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不少成绩,培养了大批的电算化应用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不明确。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教育始于80年代末,虽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其教育目标一直含糊不清,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学校如继续沿用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目标,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2.会计电算化学科体系不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学科体系主要是以计算机科学和会计学科为线索设置的,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原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是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平台,是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计算机技术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创新的事物。如果在教学中不安排新的、热点知识,则不仅不能反映新形势,而且学生会感觉内容陈旧,毕业以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不强。
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创新。目前许多中职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是以传授国内比较著名的各家财务软件的应用为主,而且其实验数据时固定的,这就导致学生盲目地跟着指导老师的讲解完成会计流程操作,变成了纯粹的操作者,缺乏创新。
4.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能到位。从教学方法来看,各中职普遍存在问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考核来验证毕业论文格式,而目前在电算化会计课程的考核中,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手段单一的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比较系统地认识了我国会计电算化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些貌似零散的问题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相应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现阶段社会对电算化会计应用人才的需要,又要从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入世以后)兼顾社会对电算化会计创新人才的渴求。会计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合格人才,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1)沟通的技能:能够交换信息,建立有意义的关系(2)战略性和关键性思考的能力:能够将数据、知识和智慧联系起来以提出高质量的建议。(3)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4)广博的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现代工商管理知识、税务与法律知识、会计专业知识。
2.健全学科体系核心期刊。会计电算化学科学系构建的原则应为: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分明、系统全面。从层次上来看,应包括基础理论层、学科理论层和实务应用层;从学科内容来看,应优化课程设置,引入交叉学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辅助决策等相关工作。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理论联系实际,补充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专业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对信息管理意识加以强化,使学生认识到信息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其次,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改变重理论、轻技术的教学状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强化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动手设计。注重实验动手能力是该专业的主要特点,但长期以来受条件所限,其实验课存在实验摘要加强上机实验课,结合手工会计模拟实验来进行上机操作,提高学生的会计软件操作能力。
4.高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在目标明确、学科体系完善和认识统一的前提下,关键的是如何高效地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目的。教学活动具体有如下几个环节:(1)加强师资建设。改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状况,首先,有关部门应规范会计电算化体系结构;然后,应建立一种有效机制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育工作,并不断培养、提高其能力和素质,更新其专业知识。最后,考虑到学校的应用性强的特点,应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企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开发实用系统的能力。(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力新方法的实质效果而非表现现象,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可行的方法有: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模拟设计(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系统设计工作)等。(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CAI教学已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所以,应实施以多媒体CAI教学为主,其他手段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现教现学,教与学互动毕业论文格式,达到最佳效果。应鼓励教师开发研制完整的会计电算化财务教学课件,要求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界面美观、操作简便。制作时切忌将书本上的文本内容生搬硬套,一定要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结合案例,注重人机交互,侧重师生交流,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又挖掘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功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愉快的氛围下主动、自觉地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4)改革考试方式。考试方式是由新型教学方法产生的。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形式。而对分小组进行系统设计的考核,则可由教师指导与同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综合加以评分,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预先准备考试试题库,教师设计考试软件,在计算机机房中考核学生。
综上所述,我国电算化会计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职业界和教育界缺乏联系机制,导致教育目标与环境需求之间无法保持一致;二是学科体系不规范。因此,我们要在教育目标、学科体系、实践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大改革,新的电算化会计教育体系由此得以构筑,从而满足WTO对我国会计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言浅谈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12
[1]周佩电算化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7
[3]黄朝琴姜志高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及教学方法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 2007. 5
[4]吴奇峰高职电算化会计教学现状及改革[J] 时代教育 2009.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45-02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某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2008届和2009届的专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论文选题的范围分布得比较均衡,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选题过大。例如,“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探析”、“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选题,其内涵和外延都较广,类似的选题甚至连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无法独立完成。论文选题过大将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研究选题,加上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简单的拼凑去完成论文,使论文质量下降。
2.选题重复。例如“集团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初探盈余管理动因及利弊分析”、“浅析企业盈余管理及其识别”、“浅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初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动因及治理研究”等,这些都是有关盈余管理方面的论文选题;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失真”和“应收账款管理”有关的两类题目选中的频率特别高,人数在两届学生中变化不大,这些学生的文章内容也大同小异。而具体财务操作方面的选题较少,且集中在会计电算化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窄,对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很少加以思考。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在校学习,很少有机会进行社会调研,写作论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馆里的相关文献,相似选题过多将导致学生论文内容雷同的几率增大。
3.选题的时代性不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人员、总务行政人员等影响。外部会计环境角色主要包括购货方与销售方、银行工作人员、工商税务工作人员等。世界性金融危机在近十多年来应该算得上是比较重大的宏观经济事件,其对会计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在2009届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毕业生论文的众多选题中仅有一个选题与金融危机相关。此外,目前关于这次危机的可参考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论文,以致很少有学生选择这类选题。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研究思路老套。从调查结果来看,有80%~90%的毕业论文都是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的,这种思路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结构完整。其缺点是中规中矩,对所论述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很难写出深度,也无创意可言,难以提高论文质量。
2.实证研究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在2008届和2009届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中,采用实证研究的仅占15%,大多数论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研究假设,综合运用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从实践中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属于规范研究,基本理论叙述的内容偏多。随着网络的发展,基本理论的相关资料无须实际调研就很容易取得,此外,难以评价理论性文章的优劣,使得这类论文容易通过审核,这些因素都使大多数毕业论文成为口号式作品,没有任何创新。
三、影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1.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对所学课程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考核以试题考试为主,部分学生存在“考一门,忘一门”的现象,这种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专业知识,无法具备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或很少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在论文写作前会安排几次专题讲座,指导老师也会就“如何写论文”作简单的指导,但不少学生在写作时仍感觉到很多困难,但又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么大段抄袭,要么需要指导老师单独指导。
2.就业压力大,分散了学生精力是造成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通常较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由于毕业论文成绩对学生就业并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求职上,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造成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学生缺乏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认为文章是“抄”出来的,致使毕业论文成为东拼西凑的“杂文”。
3.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论文质量。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固然取决于学生的写作态度和能力,但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精力投入的程度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些指导老师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却不熟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论文规范条文尚不清楚。有些指导老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无法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有些指导老师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觉得没有必要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的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指导学生写作直至交稿都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细致的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1.确定论文选题时要考虑周全。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应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拟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二是所拟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三是在拟定选题时应避免毕业论文选题过于集中,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四是所拟论文选题应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多涉及国家会计政策的变革和经济领域改革对会计的影响等问题。
2.论文的写作应注重规范研究和实证究的相互结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会计问题。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大多数是理论研究,结合实际的情况主要还是对在文献、网络或其他资料中查找的案例进行有限的分析。有少数学生会结合自己实习或工作的单位的实际问题来撰写论文,指导教师对于此类同学应当大力鼓励。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工作单位正在进行的项目和论题相关,有助于学生搜集第一手的数据,直接进行调查研究,且因和学生正在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更能调动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兴趣,研究成果也更具实践意义。
笔者所带2009届毕业论文中,有一同学所选择的论题是《作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她所实习的单位正好在其实习的部门进行作业成本法的试运行工作。该同学就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比较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异同,论述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条件、实施步骤及需注意的问题。由于该同学亲身参与,有切身体会,所以论文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选择类似论题的同学东拼西凑的论文相比,该同学的论文明显质量更高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会计专业的论题几乎都和企业实际有关,如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等等。学生如在实习或工作时,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并搜集相应的数据资料,将使论文的撰写进行的更为顺利。
可见,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和其工作或实习的某一部分联系起来,能够明显提高论文质量。学生能言之有物,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因此,学校和老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得论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论文指导老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组建这样的论文指导老师团队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制订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老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从会计师事务所所和企业聘请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论文指导老师。
4.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第一,要制定规范毕业论文质量的标准,保证毕业论文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管理,学校论文管理者应对采取一定的措施,如与学校文印室或校外的文印社等联系,将格式调整和装订等工作,交由专门机构和人员去统一完成。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能从格式调整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论文结构、内容本身。将时间都用在对论文的撰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关注字体、字号等论文形式的问题。第二,要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在学生收集资料和初稿撰写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一般要求每周一次),了解其写作情况。第三,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论文答辩的质量。老师需成立答辩小组,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答辩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一个合理的评价。答辩是毕业论文考核环节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客观评价,严格把关。对于参与答辩的评审老师,应当采取背靠背的形式,指导教师与自己所带学生不安排在同一答辩组,保证论文的评分更加客观和公正。每组答辩的学生不宜过多,答辩时间的安排也不宜太紧张,对论文答辩质量作严格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采用课题研究模式[J].财会月刊:理论,2007,(9).
[摘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很快向更大范围扩展,审计工作中实施电算化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入手,剖析原因,提出加快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电算化审计现状分析实施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经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审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其应用的范围正越来越广泛。电算化审计是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对应的概念,是审计人员用手工的或电算化的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对电算化或手工信息系统所进行的审计。其范畴可有以下三种:
方式1:用手工的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2:用审计软件对手工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方式3:利用电算化审计方法对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
它可在审计项目安排、方案设计、审计取证、汇总分析和跟踪反馈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把审计人员从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解决审计系统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并可大量地节省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电算化的研究,积极探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如何实施审计的问题。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传统审计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传统审计方法中一百多张工作底稿主要靠手工完成,底稿中的数据勾稽关系是通过标注交叉索引连接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如有反复(审计实务中这是常有的事)就会一动百动逐张修改,稍有疏忽,就会顾此失彼,出现数据不衔接的情况。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日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传统审计方法由于操作技术上的局限性,效率不高,越来越难以胜任国家提出的各项要求。随着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手段,实现电算化审计来完成日益增长的任务和要求。
2、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客观上要求审计工作加快实现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从1979年进行试点,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摆脱了手工记帐,建成了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一方面会由于系统设计上存在漏洞、会计软件的合规性合法性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可靠等原因,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结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非人为错误;另一方面,会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篡改数据不留痕迹等原因使利用计算机犯罪而产生的人为错误屡有发生。同时,会计工作开展电算化后,手工记帐方式下的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分类帐及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均以肉眼看不到的电磁数据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中,造成审计线索缺乏,审计风险增大。传统审计中抽查会计记录、帐帐核对等方法已难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风险更大,必须大力降低审计风险,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加强对系统设计、软件规范及运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防止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现象的发生。
3、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必须加快实现电算化审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加,不断加强在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接轨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会计工作中早已提出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同样审计工作也需要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当前国际上计算机运用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已相当普遍,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大部分是按计算机应用后的需求来考虑的。我们必须加快实施审计工作的电算化,否则很难向国际审计准则靠拢。与国际审计工作不协调一致,就不能很好的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1、电算化审计方法名不副实,审计处于被动局面。
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审计会经历三个阶段:
(1)绕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AroundtheComputer)
(2)透过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ThroughtheComputer)
(3)利用计算机审计阶段(AuditingWiththeComputer)
而在我国审计实务中,对大多数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的审计还停留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即审计人员不审查机内程序和文件,只审查输入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资料。这实际上是审计人员对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所采用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不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由于不对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程进行审计而只对有限的部分数据进行审计,因此可能不彻底,具有片面性。审计对象受到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限制,后者完全可以只提供他们愿意被审查的信息,其他敏感性信息则极有可能被人为掩藏。这样审计人员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支持其审计结论,难以保证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质量,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被动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替代。
我国审计实务中主要采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审计方法有其存在的信赖基础:我国企业在启用会计软件时须经主管财政部门评审,验收合格后才能甩掉手工帐。这种评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内控评价与风险评估,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信赖这一评审结果,相对减少了审计风险。但是,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评审做法,随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这种绕过计算机的方法终会失去信赖基础。
2、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主要采用通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即运用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进行审计文档管理;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编制审计计划、审计总结及审计报告等综合类底稿;运用Excel制表软件进行试算平衡、编制审定会计报表等。这些软件定义方便、自由度较大、不易统一,难以形成所内统一的操作模式,规范程度较低,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到各底稿间的有机连接,尤其是难以做到与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以直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
计算机辅助审计停留在浅层次运用,主要原因是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同时,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软件基本上是自行开发,独立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软件可用,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计算机审计时不得不停留在看重检查输入前的原始凭证和越过电算系统直接去检查处理打印出来的结果的一种手工审计方法。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
3、审计人员队伍整体计算机知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