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范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解决问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6-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总结经验的好习惯。同时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已和别人的解题的经验,形成属于自已的解题模式,同时要让学生懂得“问题从生活中来,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自已所学的知识,有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1 应用题教学要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里面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如果教师是位有心人,将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题改编成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把题目孕育在这一则故事中,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地走入这个故事,主动去解决迎刃而来的问题,并且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生能始终保持着一种饱满而愉快的心情。如:笔者在四年级讲一道“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大客车同时从A城出发到B城,两城相距600千米。面包车每时行70千米,大客车每时行60千米,面包车中途停车检修2时,哪辆车先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讲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因为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也百听不厌。讲完后笔者问:“谁先到?”学生齐答:“乌龟先到。”又问:“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为什么乌龟反而先到?”学生则答:“兔子太骄傲了,中途它睡了觉,耽误了时间,当然乌龟先到啦!”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并感知题意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这是解体过程中的感知阶段,其目的是为了理解题意,获取解题的必要素材,既了解情节,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学应用题时,笔者会尽可能留给学生充裕的审题时间。考试后让他们自己计算试卷中应用题因审题不认真而失去的分数,让他们体会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感知题意,所以要把审题方法、方向作为重点加以强化,这样就能形成学生自觉的审题意识。看到一道应用题首先从题目整体上去感知,迅速准确地分辨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通过题目里的文字初步了解所包含的意思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再从题目的整体去感知,去掉与问题条件无关的内容,把自己的思维集中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因果关系上。另外,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要求学生默读题目时,要做到不多读或少读一个字。读过后要五看:一看以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四看单位,五看括号内的提示或要求。还要求学生边看,边把重点词语做上记号。看过后还要想:如看到“多”要想谁大,谁小;看到“倍”要想谁是一倍数。这样通过读、看、想,把题目真正看懂,真正弄清楚,再分析列式,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隐蔽的应用题,更要加强审题指导,可以要求学生画线段图或用关系式方法。

3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策略

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历来解题就被公认为是数学学习中最富有特征的一项活动。解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而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把要解的问题化归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正确的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思维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学生们用摆实物、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有的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的表述?虽然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教师的肯定会使其他同学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吸取别人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用流畅、清楚的语言建立起合理的理解思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学生在科学自主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说“问题解决”教学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意识。总而言之,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质量

1.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教师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某种疑问,学生在困惑心理的驱使下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该探索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引导工作做好。科学本就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通过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实践中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师在讲空气知识前可以创设以下场景:在某容器中装水,水进不去,此时科学教师让学生自行猜想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科学教师在讲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科学知识时,可以事先准备竹牙签、泡沫、鹅卵石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并探究其中原因,使学生对密度、质量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表达,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中学习新知识,并快速理解知识的内部原理,并将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到科学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运用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将学习迁移理论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主体,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期间科学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做到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想象、研究给予充分认可,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2)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还可以通过游戏、趣闻竞答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

在实行“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可以以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摸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科学教师要对自身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解决问题这一说法。解决问题的说法由以前的应用题发展而来,原来的应用题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求出未知量。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更好地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解决问题教学概述

解决问题,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广义上指通过思考设计某种程序或行动使其从当前的状态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狭义上则指通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了将解决问题分为四个过程的理论: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施设计和回顾与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循这一理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在教学中着重突出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策略,以此训练学生将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

二、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

教学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关键。教师的能力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包括言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计划、组织、适应、创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是中专师范专业毕业,存在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对教育资料和课程教材掌握不够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差等问题。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实行应试教育,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力好坏的标准,导致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认识不够,在教学中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依然脱离生活实际。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从前往后看用了5个小时,小王从后往前看用了6个小时看完,问两人若同时看需要几个小时看完?这个问题明显脱离生活实际,没有人看书是从后往前看的,可见这一问题设计得不合理。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兴趣,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听讲后依然没有弄懂。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现实情境的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移植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关于比例的教学中,可以将两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冲的牛奶给学生品尝,当学生品尝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一杯浓、一杯淡的情况,从而引出比例这一概念。教师再将冲泡的正确比例告诉学生,并提出问题:一杯150克的开水应该放入多少奶粉?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这一概念,并学会了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活动教学的内容。活动教学指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的、有趣的、具有应用效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教学中,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与认知方式,增加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 路海东.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D].东北师大心理系,2004.

第5篇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更为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认可。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肯定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认可了小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开发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开发解决问题相关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进步的关键。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结构

1.确定待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要有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材的钻研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掌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与规划。根据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中的问题具有层次性,易答题是那些针对某个数学基础知识点而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知识点的转移而实现;中等题就是针对基本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的题目,学生需要通过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分解,找到问题所指的知识交叉点,让学生利用问题去回顾所学数学内容。

2.关注问题解决引导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层次地提出问题。同时,当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应用课本知识去讨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类的题目往往只针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点,关系着学生已学数学知识与新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自主解决。而对于涉及不同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题目,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在讲解新课时,联系的面可以窄一点,在复习课时,则可以通过联系面的扩大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每确定一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粗略分析,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思路的明确,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关注问题解决过程的合理点评

学生对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后,教师要结合基本的数学知识点以及相关联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组织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脉络。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优势与不足,在给予学生信心的同时,促进学生弥补不足。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法

1.加强数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实施的第一步。好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彰显。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分析性、判断性、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数学问题应当具有实际性、生活性,更要具有趣味性与开放性,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问题,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好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技能的提升。合理课堂问题的安排应当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铺垫下实现数学学习目标。

如在讲解《升和毫升》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不同事物的量词进行提问,这部分提问可以通过填空题来完成,其中要有几个液体的量词问题,像一( )水,一( )油等,学生可能会填“杯、桶”之类的答案,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肯定学生的答案;其次,教师对填空题进行改革,给学生看图写量词的题目,对于液体类的题目,可以展示出量杯等图片,让学生对着量杯读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到升与毫升这些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由浅到深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让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自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触新的知识。

2.做好问题解决氛围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也不同。因此,当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不足,教师则要利用语言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示的方法,和有效地提示降低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正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乐于肯定学生,才能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

3.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主体地位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权利,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在课堂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要学会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自主解决问题,多聆听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有关于找规律的问题时,学生发现规律的视角很有可能不同,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机会到讲台前给大家演示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整体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第6篇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引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做游戏,也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启发学生乐于学、喜欢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记忆“7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来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师生对口令、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说得数,或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来进行对口令练习,这样教师不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部学生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积极思考、分析和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计算题的练习,如“小明去水果店购物,发现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其中一个人买了389框,第二个人买了163框,第三个人买了237框,问该水果店总共卖出多少框?”,该题型主要采用加法运算,从题型可以得出该水果店总共运来389+163+237=789框,一般情况下,学生将从左到右进行加法运算,但是,若学生不注意,则容易造成计算出错,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针对该题型,学生可以采取直接计算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整百数的计算方式来进行计算,即利用加括号的方式来求出结果,如“389+(163+237)=389+400=789框”,通过数学符号的转化,也可以实现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策略,因此,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变式练习

分析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区别,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应用题和解决问题都是用文字来叙述的,但是,应用题提供的是现成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思维从解答问题的列式开始计算问题结果,然而,解决问题主要是突出学生思维的拓展,即以图画的形式或生活中的实例来获取数学信息,根据看到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因此,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应注重数学的变式练习,例如“六一儿童节到了,同学们都在折千纸鹤,小明说:我折了456只千纸鹤,小云说:我折的比小明多72只,小丽说:我折的比小云少43只,问小云和小丽分别折了多少只千纸鹤?”,通过变式的提问,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例子,学生首先需要利用加法来计算小云折的千纸鹤,即“456+72=528只”,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后,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小丽的计算,即采用减法公式:“528-43=485只”,最终分别求出小云和小丽的计算结果。

四、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总所周知,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相联系,例如关于生活中购物的计算,如“小明妈妈到超市去购物,小明妈妈身上有20元钱,其中,超市每包饼干3元钱,若小明妈妈需要购买4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实例,由于这些实例是学生生活中都能遇到的,这样就可以将数学解决问题的抽象知识实际化,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就要求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应提出学生熟悉的、能理解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将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中的相关概念与生活实例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使数学问题简单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感悟和发现,从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合理搭配 独立思考 有效评价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及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常仅有少数几个小组能够较好地开展活动,其他小组或只在形式上“合作”,或中途草草结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合作实效性不高. 具体来说,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学习小组划分不合理

我们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小组合作实效性不高。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人格特征是小组划分的心理学基础。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学生的性别、学习能力、原有成绩、文化差异等生理、文化档案,为学习小组的划分提供科学的信息。

1.学习成绩是分组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要避免出现某一学生唱“独角戏”,其他成绩差的学生总是少言寡语,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成为小组学习的盲区,或形成全组都无所作为的局面。分组应注意将优生和差生或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适当搭配,恰当分工,优化组合,以便能在组间形成良好的竞争。这样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展开,又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

二、合作学习不能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合作学习指在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如果合作过于频繁,就会缺少优势互补的实质内容。没有独立思考前提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比如在教授living well一课中,,教师先呈现几幅残疾人的图片,然后布置讨论任务,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what these people hav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y have a disability.各小组都积极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均推荐代表汇报本组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的结果。但如果仔细观察活动过程便可以发现,英语优秀生、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掌握了思考和发表观点的优先权,因为思维活跃,英语基础好,他们抢先将自己的理解、想法或建议说出来;而英语基础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用英语表达的机会,他们要么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要么始终保持沉默;即使个别英语薄弱生代表本组发言,其内容也并非自己思考所得。如果小组合作活动前,教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组内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而且每位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观点时也要有自己的感想。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合作活动就会更具有实效性。

三、合作太频繁,合作内涵不深

如果一节课的合作活动过多,学生的兴趣会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劳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合作的频率和合作时间的关系。比如在教授A Biography Of Isaac Asimov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任务,Read about Isaac Isimov and complete the timeline of the events in his life.一开始,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就不高,结果,英语优秀的学生很快就排好了顺序,而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还没把课文读完,更不用说排序了。所以备课时,教师要在活动的内涵、难易度以及价值方面把好关,力求让活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尽量少而精,减少合作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

四、教师评价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把“一次考试订终身”的终极性评价制度转变为互助学习中的日常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行为,具体地讲,应当做到:

1.评价日常化,具体体现为评价的精确量化、常规化、结构化等方面。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期间,教师应每天让值日生把每组的各项得分填入考核表,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便于各组随时掌握本组的学习情况,增强集体荣誉感。

2. 强调互动互参与。应当通过互动,使“学有所长者”为师,不仅把语言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充分体现出来,而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塑造具有独立思维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往小学数学仅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数学方法简单掌握,教学的侧重点在理论方面,对于能否学以致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则甚少关注。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更为侧重学生能否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应用问题,使教学与生活相贴近,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感观,变枯燥、乏味为生动、直观,变晦涩难懂为清晰易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切实感受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学和教比较头疼,普遍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本文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教学一些工作的积累和经验,浅析了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体现生活化、贯彻生活化的一些方法。

1 注重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价值目标的培养和实用技能的训练,以及在生活化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活动,可以积极引进课堂教学之中。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方向,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让数学课堂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联系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更强调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意识,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获得了情感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上的进步。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平衡,是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

2 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完美地融入了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广,生活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解答考试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要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做题训练和考试中,设置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简单的抄袭或引用题库或其它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当根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进程上的功效,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实际生活、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点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现实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许多题型通常涉及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的或不符合生活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次小学数学考试试卷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坐公交车从甲地到丙地,他先从甲地到乙地,坐了五站公交车,后从乙地到丙地坐了六站公交车,问小明从甲地到丙地一共坐了几站公交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意在应用加法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公交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公交车的站也不是很理解,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有效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题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是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结语

总之,所谓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应用的特征,应当将实际生活或生活化的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和教学特点,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之中是当前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要点。。

参考文献

[1] 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3(07):149.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考试命题;问题

G623.5

一、针对缺乏逻辑性考题的分析

以判断题“零不仅不是负数,还不是正数;而且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为例进行分析可知,出题人设计这道问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正数和负数”、“质数和合数”等相关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但是这道考题却违背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同一律,将数学概念进行混淆和偷换,对学生的正常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干扰,影响学生答题[1]。考题前半段中的“数”与后半段中的“数”,所指的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暗指所有自然数,而后者则指的是非零自然数。而且考题后半段的说法也缺乏科学性。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在“质数与合数”相关内容编写过程中,均着重强调过:在因数与倍数相关内容研究的过程中,教材中所提及的“数”通常指的是不是零的自然数,即零不在质数与合数的研究范畴中,而判断考题后半部分的说法正确与否,参照的也不是“质数与合数”的定义、概念,而是考虑零是否在研究范畴之中。若是想检验学生对“质数与合数”定义、概念的理解程度,在命题过程中就不应该涉及零,应当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认真仔细思考,在保证考题科学性的同时,还应当确保其逻辑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再理解、再巩固的思维环境。

二、针对缺乏准确性考题的分析

以填空题“在40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包括40),4的倍数有哪些?”为例进行分析,在过去小学数学教材中未将零纳入自然数集中,现如今,零已经被纳入到自然数集中。因此“自然数”与“非零自然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40以内”指的是一个自然数的闭区间,即小于等于40而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若是将“40以内”当作是“非零自然数”的定语,这种说法缺乏准确性。由于无论“非零”是否提出,零本身就不在“40以内”,加上在“非零”后面又强调“(包括40)”,显得较为赘余,多此一举。事实上,这道考题中将“40以内”与“不大于40”进行等同,导致这两个概念发生混淆,将原本清晰、明了的考题变得模糊不清。在这道考题命题过程中,可以将其改成“40以内,4的倍数有哪些?”,这样能够使考题清晰明了,促使考题语言更加精炼。所以,出题人首先应当明确数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然后保证考题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在命题过程中应做到语言精炼、准确、通俗、易懂[2]。

三、针对缺乏规范性考题的分析

在命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只重视内容而忽略规范的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F,若是语言表达缺乏规范性和正确性,就难以彰显科学合理的思维。例如,在“劳动节这个月有几天?”考题中,“劳动节这个月”的说法缺乏规范性,对考题整体进行分析可知,“劳动节”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具体指的是每年五月一日这一天。而考题将“劳动节”说成了一个月,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存在错误。若是想考察小学生是否明确“劳动节”是五月一日以及每年五月份一共有多少天,出题人可以将这道题改成“有劳动节的这个月有多少天?”。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考题的含义,出题人在命题过程中应当注意命题的规范性、严谨性,避免出现逻辑上错误[3]。

四、针对缺乏科学性考题的分析

在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考题缺乏科学性。以“舞蹈队有48个男生和36个女生,将这些人混合编组。要求各小组内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始终保持相同,并且男生与女生均刚好分完,没有剩余,问最少能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至少能分到几个男生、几个女生?”为例进行分析,通过题目可知,考题存在一定矛盾性。“当小组数量较少时,那么每组分得的人数也少。”这种说法并不符合逻辑。事实上,当总人数不变,小组数量少,那么每个小组分得的人数就多;相反同理,当总人数不变,小组数量多,则每个小组分得的人数就少。对出题人的意图进行分析可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先算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最小公因数为2,也就是说最少可以分成2组,然后算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最大公因数为12,得出最多能够分成12组。可以将考题改成:“最少能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最多能够分到几个女生、几个男生?同时,最多能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最少能够分到几个女生、几个男生?”所以,在命题过程中,出题人不可以仅从主观期望出发,更应该从客观角度以及语言的客观规律层面进行思考,保证题意合理性和明确性,做到命题科学、规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考题应当清晰明了的反映出相应知识点,而不是以递进式的方式出题,即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为第二个问题的解题条件。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出题人应当对不同知识点的分值比重进行妥善设置,根据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分配比例以及教学所用时间,对考试内容比重进行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马正利.对当前小学数学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7-88.

第10篇

一、创设问题解决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时,采用问题引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在问题中分析出问题答案.有些学生对于数学没有那么多兴趣,正是因为突兀的数学题,学生看了以后觉得没有太好的解题思路,这个阶段的学生可能就放弃去思考了.那么教师采用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一步步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思考,思维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再采用有趣的生活情境,那么学生很容易就会开始变得思维活跃起来了.例如,在教学“计算百分比”时,学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百分百的概念,那么教师可以将问题生活化,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问一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喝糖水?就是在水中加上糖,水瞬间变得非常的甜美,那么现在有一杯含糖量为25%的糖水,我觉得不甜,那么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让水变得更甜呢?如何能将含糖量变成50%呢?”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积极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升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为找出解决问题策略提供保证.

二、教师进行有效提问,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思维

我们知道,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数学教学中总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就需要通过问题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积极探索的人.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也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对于许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的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分析生活问题,分析自己不会的问题,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许多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感觉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思考问题,按照学习的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多,能够产生的联想思维不多,而生活中的内容就显得更加丰富.比如,学习几何中的对称问题,学生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而已,就比如,建筑物许多就是采用对称产生的美感.中国古代宏伟的建筑物许多都是采用对称的原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壮丽的建筑物图片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互动.这样,通过提问有效的互动开始了.在接下来的交流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力争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总是用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这是因为教师觉得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想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听讲的时候,其角色已经定位成了被动接受的人,思维是不主动的,但是作为这个时期非常活跃的儿童,对于知R的接受自然更希望用实践的方式,丰富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虽然可以接收到许多的知识,但是课堂就显得非常的无趣.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去学习一下知识,自己去推理、探索知识.让学生自己尝试讲解一些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将课堂的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让学生去自己推导一个几何体的面积,学生可能可以推理出来,但是课堂的氛围并不显得有趣、活跃.那么教师可以转化一下角度,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引导.比如,“亮亮家要给一个长1米、宽0.5米、高2米的简易衣柜换布罩,你能计算出需要的布料么?”对于学生而言这就是一个实际问题了,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兴趣更加的浓厚,而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手动去做一个灯罩.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问题 认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28

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系统的剖析和研究,充分探讨了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出发点,以及其学习行为全过程。认知教学理论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智力活动说理论。学生依靠其智力,智能选择、组建其自身的知识逻辑和系统。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承载符号信息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数学观,对有关的基础的数学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参照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基础,将会带领其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和提升其数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主动性,对于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是重要的。没有主动性,何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主动性的激发,除课堂导入和兴趣调动、教学手段的有效维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与数学学习本身充分联系起来。数学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学生对数学观念、解决过程以及途径方法有一定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数学观,以此为基准,进而发散扩充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及培养数学学习的信心。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性质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们将数学等同于数字,对于与数学符号内在信息联系缺乏本质上的认识。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应该是由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对于所解决的数学问题,认为就是计算数字,就是在根据数字来做数学题。小学生这种心理的出现,足以说明其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尚处于低级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数学问题的界定逐步清晰化、明确化。让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把握,才能够确保学生不是在生硬的解题,而是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去观察数学现象,从而提高学生智力层级。调整学生的数学观,才能保证学生越与数学充分接触,越有兴趣、越积极。也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才能吸收理解到更多的知识,也才能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应用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学习的逐步提高,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能让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多样化途径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实现思维的转化和多元。

二、不可忽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还较为陌生。笔者针对小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认识开展问卷调查,最终统计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合运算就是用混合的数学开展数学计算。一些同学认为学会混合运算,就是要会做课本中的、试题中的相关数学题,而对于混合运算于生活实践的价值没有明_的认识。而且,不光针对混合运算,不少学生都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由此看来,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正是由于学生对待数学问题、数学的应用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所以教师还需从旁协助和指点。积极转变学生的态度和认识,有效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予以充分的指导。小学生对问题的题干所包含的关键信息还不会有效使用,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抓取题干中的主要信息。在答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的答题规范步骤。小学生在做数学题时,由于在低端时接触到的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导致学生的思维造成定式。在中高段的数学学习时,对于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非常困惑,缺乏多解的思考维度。教师针对此种情况,要去掉学生数学思维中的唯一化,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多解的奥秘,激发其用不同的方法解题的主动尝试。以上种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所致,另一方面,亦可能是教师教学的潜在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提升。

三、降低心理因素对解题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解决问题策略 价值一提 策略设计

在小学教育阶段,要让学生既简单又有趣地掌握在解决问题中使用策略的相关问题,并应《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强烈要求,解决数学问题中策略的学习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苏教育局对小学数学教材作出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试论,探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材与教学。

1.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的价值

1.1思维开拓

解决问题策略是对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其主要意图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其通过展开,然后寻求解决方法的优化过程,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对于问题的结构层次会在分析中明显看出,并按照提议依次展开计算,从而得出最终答案。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开始的分析题意,抓住题目要求,做好题目步骤,按题意依次解开,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一系列的解决问题之中,学生的思维在慢慢开拓,而步骤的顺序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策略化,思维的策略化会逐渐引导思维的提升。

2.2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及热情

这种策略性解题对于学生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让其觉得学习其实很有趣。同时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初期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运用策略,会对于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地尝试解决更多的难题,开始形成策略性思维,储存怎样学习及思考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随着策略知识的不断丰富,必然会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会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时倍感轻松、愉悦,既会热情饱满,又会信心高涨。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教学将会对小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

2.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教材中的策略设计呈现

2.1内容选择及编排设计

编排者对数学书籍进行编排设计时,考虑到如何使得小学生在教学初级阶段就可以将数学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能够对每一个问题的性质进行辨别,分析条件的可行性等问题,了解通过学习数学问题,了解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推断过程,形成目标意识,认识问题策略,使问题变得轻松易解,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在设计问题时,编排者选择一些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含有策略性的问题,通过变形,导向学生策略性思维的积极活跃。

2.2教学策略的一般分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引入新课,然后根据故事切入教学重点,通过各种相关问题,将原来的知识进行提升,并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策略的相关问题上,将问题转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然后将未知化为已知。这样可以将问题简单化,使得策略在学习中变得简单明了。

在苏教版中,展示例题,会对其进行模式化总结:

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教学时,会将数学中的知识重新温故,并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另一个新的问题。教学生如何使用转化,如:“数与形”转化

1/2+1/4+1/8+1/16=?

将其按照不同的计算方式来转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并使用转化策略的经验,将策略变成学习的基础。

综合来看,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

使用策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使用策略二:展开例题,归纳模式;

使用策略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3.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讨论,我们得出在解决问题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指导,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现阶段的知识掌握,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提高,在初始阶段就可以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13篇

关键词:适应教育;挫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14—02

一、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类型

1.大学新生学习问题的困惑

大学相对于高中来讲专业知识内容增多,教学进度加快,留给学生自习的时间增加,教师管理时间减少。学生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加大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不同课程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在学习中急于求成,结果花了时间却得不到好的效果,使得他们对自我失去信心,对大学的学习也感到越来越迷惘。

2.大学新生生活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以来习惯了家长对他们千依百顺和一手包办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和生活依赖他人的习惯。大学新生中有的甚至是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他们难免会对陌生的新环境感到恐慌,加之第一次面对集体生活也难免与同学产生磕磕碰碰。当这些矛盾自己解决不了时,他们渴望有人指导,却又害怕主动与人交流,因而对于大学生活中的问题常常感到迷惘。

3.大学新生情感问题的困惑

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成熟较早,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低年级化,刚入学就开始谈恋爱的也不占少数。可是由于大学新生心智尚未定性,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很难理智地驾驭情感,因而他们对于情感问题常常感到很困惑。

二、大学新生产生困惑问题的原因

1.习惯了应试教育单一知识化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表现在:一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考为目标,知识学习单一化。而大学重视知识学习多元化,既包括学专业知识,也包括生活知识。这就使得大学学习进度比高中快许多,如高中三年学习几门课程,而大学却要一个学期学习几门课程。另一方面,高中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填鸭式”地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度为主,学生只要被动完成每个阶段学习任务即可,也就是学生“被学习了”。这使得不少学生养出了思维惰性,导致他们适应不了大学主动的学习模式。

2.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几乎都是被父母一手包办。他们面对突然增强的集体生活,由于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不同,极易产生矛盾。加上习惯了独生子女家庭“唯我独尊”的生活模式,很难换位思考,和同学产生矛盾时缺乏忍让力,容易使矛盾升级,进而导致部分新生由于处理矛盾极端被同学孤立。

3.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滞后

高中毕业生在性生理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大学生活增加了与异往和接触的机会,使得入学新生产生了强烈、迫切的望。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性心理教育几乎为零,所以大学新生性心理发展相对性生理发展滞后。对于刚入学就恋爱的学生来讲,他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性心态,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望,一旦冲破底线,又经历恋爱失败,容易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三、解决大学新生困惑问题的途径

1.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教育

(1)大学新生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首先,大学新生知识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教育。第一类,大学新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引导大学新生从了解—理解—思考—论证的过程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目的。第二类,大学新生人文科技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人文科技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强化他们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求新生广泛摄取人文科技知识,但同时也让新生明白这类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第三类,大学新生生活知识学习的适应性教育。教师通过引导新生学习生活知识,提高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

其次,指导大学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第一,学习计划既不能内容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多就难以完成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太少压力就小,很难激起学习斗志。第二,不能只重进程不重结果,僵化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不预留机动的时间。笔者建议将每周分为一个时间段,不论某天学不学,只要一周的学习任务达到即可,当然也可以以月为时间段划分学习任务。

再次,指导大学新生掌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好不好主要看具体个体运用后能不能到达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指导新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引导大学新生创新性地学习。提醒他们遇到问题除了问“为什么”,还要学会多问“为什么不”。这是因为多问“为什么不”能增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针对“为什么不”问题的解决能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大学新生生活方面的适应性教育

第一,教导新生自主、自理、自律。自主就是在生活中勤于动脑,有主见地计划自己的生活。自理就是学会照顾身体和预防精神卫生问题。自律就一方面是学会合理理财,另一方面就是会控制欲望,能将欲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第二,培养新生疏导负面情绪的能力。一方面针对生活困惑问题,要引导新生去认同科学的生活道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针对恋爱困惑问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性情操。

第三,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生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如,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给新生推荐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其次,鼓励新生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社团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倡导新生在团队合作中团结、友爱、宽容、互助,培养他们的领导和合作能力。

2.开展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

大学新生抗压性的挫折教育是从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抚平生活创伤的能力,预防他们将消极情绪扩大而自暴自弃。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引导新生正视大学生毕业后的困难,学会接受失败和不公平。

其次,培养新生的自信心。第一步,就是引导新生懂得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培养。第二步,就是设立合理的目标。教师应该提高新生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为自己拟定恰当的目标,在一步一步完成目标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吸收挫折教育知识,学会健康地发泄消极情绪(如:参与体育运动和健康的校园比赛活动),增强自我完善和修复能力。

3.开展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具体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为指导从大学入学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这里需要注意三方面:第一个方面,将情商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以提高他们应对职场挫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帮助他们做好自我优缺点的客观分析和意向职业从业者要求分析。第三个方面,鼓励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定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注意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晓文,陈珝.大学生的观及其教育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第14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校园网网页多媒体 交互式

在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在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很多学校都已经或正开始建设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并且与之配套各类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也都提上了一个重要日程,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从目前校园网络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学校在硬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目前较为先进网络硬件环境,但在软件建设、人员培训与教育资源建设上却投入很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网络优势功能难于发挥,设备浪费和闲置,成为参观的展品。

2.校园网虽然建成,但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充分体验和感受到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库与合适的应用软件,因此,就谈不上进行网络教学和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研究性学习;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局限于基本的网络应用,比如通讯,邮件等。

3.关键的教学资源建设常被片面地认为是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计算机教师既要教学和培训教师,又要维护网络及开发软件,有的还要参与课件的制作,因此,校园网站的建设大多都停留在制作学校新闻、学校介绍、相关制度等信息相对变化不大的静态网页上,根本谈不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二、校园网的功能决定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微机的价格的下跌使校园网络渐渐进入大型化现代化,校园网作为一个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功能有:教学、管理、通讯、教育信息资源等,教学功能无疑是校园网的核心与主体。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因此,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它的建设必须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根据网络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源,共同完成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我们可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及获得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从中找出建设教学资源的可行方法。

1.在目前情况下,按照教学资源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用于教师进行备课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练习、试题及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②用于制作教学课件的各种图片图像、音效、视频、动画片段等素材;

③用于课堂教学或网络教学的课件等;

④用于学生课外学习以拓展知识面的学科知识博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普知识。

2.在目前情况下,按教学资源获得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由专门商业机构进行开发的,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学校通过购买获得。这类产品很多,如K12教育资源库就是一个较实用的优秀资源库。

②通过在学术会研讨会或评比会等各类会议上的交流获得,也有的是校际间和教师间的交往获得的,这类资源多数是较为成功课件、课例、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但比较零散,难成系列。

③从因特网上下载获得,这类资源多为练习试题、教育教学经验与论文等,课件由于受到版权或容量过大的限制,经常下载到的课件是功能不全的演示版或简易版,零散不全。

④本校原有的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有的是在购买不到合适的CAI软件,教师用多媒体编着软件自行制作的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更多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试题、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料、教学心得及其他相关资料,经过数字化,存入电脑,成为校园网的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的分析,一般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分步骤进行的方法,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制定详细的计划,共同建设校园网教学资源。针对目前地方的教育水平差异,学校可以是适当增大教育素材的购买资金预算,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买到后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共享大家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地域教学水平的差异。

其次,以年段备课组为单位,在前面制作的多媒体交互教学资源基础上,结合对教材的具体章节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这章节或这节课制作教学资源型课件。该课件要能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通过留言或讨论组等网页上的交互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进行协作学习;能通过链接方式,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网页的地址以及它们的主要内容、特点等,收集、整理在该课件的网页中,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能快速获取,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教研组将每个年段备课组制作的这类教学资源,整理集中到校园网中,加于维护与更新。通过若干个循环的教学,后一个年段的教师对前一个年段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逐步建成了这一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总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更多地依靠学校教师的参与。教育资源在支持教学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但这种潜力往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自己去发掘,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教学应用开发,并在教学应用中不断发展丰富、探索出新。

参考文献:

[1]于鹏,丁喜纲.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15篇

关键词:矛盾;方法论;高校;学生干部;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面临着双重压力。他们在整个的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何用矛盾观点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每个学生干部自己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务的‘自己运动’的钥匙”[1],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矛盾观点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干部由于自身身份的双重性,面临诸多复杂矛盾问题,

1.许多学生干部无视矛盾、不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隐瞒矛盾。

高校学生工作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范畴,充满了诸多矛盾,但是许多学生干部一方面基于追求上级领导、老师的认可及获得相关荣誉的需要,追求所谓的“政绩”,往往隐瞒矛盾,让上级领导认为自己的工作很出色,各方面关系都协调的很好,没有任何矛盾存在;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基于自身的双重身份,有着一种特别的优越感,往往会高高在上,忽视或者无视身边的矛盾,而且老师和领导往往直接从学生干部那里得到信息,对于诸多矛盾却全然不知。实际上高校学生干部身边充满诸多矛盾。

2.学生干部与相关关系人之间存在多重矛盾

学生干部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要与诸多关系人产生联系,这在客观上就滋生了矛盾土壤的产生。相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对。

首先是学生干部之间的矛盾。学生干部之间在工作协调、评奖评优、争宠(赢得老师的赞赏,同学的支持)、竞选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相互竞争。

其次,学生干部之间的矛盾。往往因为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的公平性问题、学生干部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存在着矛盾。公平是相对的,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有时候学生干部在处理涉及学生利益方面会多方面考虑,尽可能给予大家公平对待,但实施起来却很困难,滋生矛盾产生。

最后,学生干部与老师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学生干部往往会处在两难的境地,有时由于偏袒学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责难;学生干部在执行老师交代的任务时往往会由于执行力不够或者效果不好也会受到老师的评批。另外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中出现落后、失误等情况时也会受到责难。

3.学生干部的学业与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为适应社会需要,一方面要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两者都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亦是矛盾统一体。高校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那首先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学生,学业无疑是最重要的。其次在学习之余才是可以考虑工作的问题。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干部往往不能寻求好一个平衡点:有的学生干部一心扑在学生工作上,每天起早贪黑的忙在学生会办公室里,一天到晚围着领导、老师转悠,有时甚至连正常的课程都不去上,更谈不上平时的预习、听课、作业、查找资料了。相对应的另外一种学生干部是担任了某种职位,但一年下来,几乎什么事情都没做过,同学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同学有这个职务。这两种极端现象在高校学生干部中尤为普遍。这也是长期困扰许多高校学生干部的难题。

二、运用矛盾方法论解决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问题

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着上述普遍问题,结合矛盾方法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1.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敢于直面矛盾。

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既不能创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干部来说首先要承认自己身边矛盾的客观存在,要知道不管我们怎么隐瞒,这些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的矛盾到达一定的积累还会酿成更大的深层次的矛盾。学生干部唯有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与其他学生干部的协作、寻求老师的精心指导,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寻求化解的方法,才能促进矛盾的转化和合理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隐瞒矛盾或者无视矛盾的存在。

2.面对复杂的矛盾,要全面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促进的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学生干部面临内部之间、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时,应该如何应对是摆在学生干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矛盾原理要求我们面对复杂矛盾时,要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同一性又要看到斗争性,不断促进矛盾的转化。事实上,的确存在上述三种矛盾,每一关系主体之间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学生干部不仅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例如:学生干部之间在工作协调、评奖评优、竞选等诸多方面的确存在着矛盾,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为什么要评优、为什么要设置学生干部竞选,那是为了让大家去良性竞争,通过竞争让每一个人都去不断的努力,激发每个人的潜力,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如果别人评上奖学金、如果别人竞选某个职位成功了,也不能说明他各方面一定比其他学生干部都强,只能说明他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比较突出,那么落选的学生干部就应该首先看到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其次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的进步,要知道我们的竞选并不是仅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学生干部要有一个更宽广的眼界。通过这样的竞争,个人不断找到差距,才能真正的提升自我,在竞争中获得成长,才能在毕业后面对更大的竞争时可以轻松应对,这样学生干部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和谐的竞争。

3.根据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原理,学习与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根据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二者的统一;并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即要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乍一看,学习与工作在时间上是矛盾的。用于工作的时间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反之亦然。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学生工作和课业学习作为矛盾双方,的确存在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但是,矛盾双方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学习和工作也可以相互促进。诸如工作可以带来自信,从而在学习上更加敢于钻研,学习中学到的原理可以指导工作实践等方面。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我们培养造就的一代新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否则就不能达到全面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校学生干部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支强大的力量。高校学生干部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身边存在的诸多矛盾,根据各矛盾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做到工作与学习的平衡、服务同于与锻炼自我的平衡,才能建立老师、学生干部、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