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最后用课件再次展示结果,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第2篇

学科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共同特征:

第3篇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和感知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简单地比较角的大小。第二部分是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

2、两条直的线两条直的边

第4篇

学习目标: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重点: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手段: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角如果老师将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那现在这几个角都是直角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我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入手,再现场动手剪掉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剪了一个角的图形,除了有直角外,还有一些角,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口述: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那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吧!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口述

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课堂活动下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怎样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这个三个角的大小?并用你的三角板比一比。在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黄色方框的内容。对照下面的图,认一认比直角小的角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第一次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其他两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2、看一看。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学时最认真。学生认真看书自学,动手比一比。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3、做一做(略)

4、议一议。(1)更正。如有不同答案的请举手,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2)说说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收。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第⑥号角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较多。怎样才能正确判断?指名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小结:有的角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它是什么角时,我们最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评析:在评议分一分的结果时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尤其是第⑥号角,鼓励学生在无法用眼睛直接判断时,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通过“比一比”,巩固了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对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画锐角和钝角

1、自学指导(二)(课件出示,教师口述)

请仔细观察方格纸中画的锐角的顶点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两条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并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出一个钝角。评析:这一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格纸的特点,怎样利用方格纸画角,关键在于确定定点的位置,其中一条边要与方格纸的边重合,这样便于观察画的角是什么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2、看一看:学生看锐角的画法,并画出钝角。

3、做一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二);抽生板演。

4、议一议:(1)更正;(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抽多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法。

五、当堂训练

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

2、用小棒摆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钝角。

第5篇

教学预设: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确定直角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实况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和直角。

教具准备:课件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制作吗?“喜欢”,学生回答。老师也非常喜欢,快来看,这是我的作品……(出示五角星)同学们观察一下,五角星上有许多的……角。

对有许多的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角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1.找角

(出示情境图第1页)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哪儿有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电视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扇子上有角……)

他的教室里藏着许多的角,那我们教室里有哪些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发言,找教室里的角)

“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你能把这些物品中的角找出来吗?(课件第2页)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一次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2.指角

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用手来摸一摸角。学生由于只对实物中的角有感知,可能用手指这个尖尖的“点”。

老师要明确:这个点不是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指出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完整的指出一个角。

3.认识角的形状和组成

通过指角,让学生总结角的形状。这时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能初步总结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出示课件第2页,把角从实物图中表示出来,把实物去掉抽象出数学上的角),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出示课件第3页)让学生总结角的组成:角是有1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怎样画一个角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教师边说边示范画角。(课件第4页)把学生花的角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对画得不规范的学生给予指导,规范画角过程。然后先让让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老师引导。(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件第5页) 出示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5.折角

(课件第6页)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折一个角,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示扇形角,让学生明确扇形角只有一角。通过扇形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活动,让学生清晰的认识角的形状,角的组成,把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提升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从而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自主训练(一)

(课件第7页)出示练习题1,让学生分析出示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角的,要求是学生说出原因,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辨析角,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认识直角

把巩固训练中出现的角让学生分类,(课件第7、8页,出示分类后的直角)学生很自然的会把直角分成一类,这类角和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一样,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直角。让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加深学生对于直角的印象。为了便于把直角和其他角区分开来要给学生标上直角符号(课件第9页),展示标出直角符号的直角。展示钟表上时针、分针构成直角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课件第10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特殊的角——直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角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五、自主训练(二)

(课件第11页)出示课本25页自主练习2,让学生找图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给学生总结,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对比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巩固对直角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角的乐园里玩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梳理知识,总结提升认识。)

七、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钟表、凳子、摩天轮、央视大厦、鸟巢、卢浮宫、风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预设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教学预设符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观察与动手有机结合。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我参与学生中间,及时采集有用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有效的教学,教学预设与学生的活动能有效结合。

教学反思与感悟:

一、首先这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

第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的发现“角”,知道这是角。这是最直观的认识。第二个环节,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这里有好多不同的角,再一次直观认识不同的角。这时对角的认识,形成的印象还是模糊地。第三个环节,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样子,感知角的组成,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是由“物”到“形”,第四个环节,用语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个完整的角,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走向明朗化。第五环节的画角,第六个环节的折角,第七个环节的认识特殊的角——直角,通过各个环节的展开,“角”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欣赏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设计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知生活中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角的感性认识;其次,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导学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为数学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角进行判断并分类;最后,动手实践,巩固新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点拨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学习气氛浓而融洽。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中的不足。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第7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分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

师说: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左盘里的2分硬币取出,放入黄豆,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将2分硬币取出,把黄豆一粒一粒轻轻地放入左盘,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黄豆的粒数。由于黄豆粒大小不同,1克黄豆的粒数可能不同)用同样的方法,称一称1克绿豆有几粒,能得出什么结论?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称15个图钉有多重。(学生在右边盘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一直放到10克,这时发现天平平衡了,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学生,15个图钉共重10克。老师在学生放砝码时,提示学生选择砝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下10克物品的重量,全组同学传递着掂一掂15个图钉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再称一称1支粉笔、1本数学书、1瓶墨水、1把小刀的重量,填在数学书上。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像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案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下面的案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一个南瓜重4()、一个足球重450()、一颗手榴弹重250()。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克。1000个2分硬币重()克。

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

(1)1个桔子重80()。

(2)1个鹌鹑蛋重5()。

(3)1只小狗重2500()。

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克670克-70克=()克

8克×5=()克72克÷8=()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670克760克

1克1千克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6.回家后,找出3种重1千克的物品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第8篇

(一)使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意义,能够熟练地口算3以内的加法.

(二)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三)初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3以内的加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气球图、游戏图、小猫图.

(二)学具:小圆片、小鹿卡片各3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拨珠说数的组成.(老师拨珠学生说)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2.出示小黑板,说数的组成.

学生说,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通过直观演示,引入新课:

师说: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1支铅笔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1支放在右边.现在请把这2支铅笔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做合并的动作)一共是几支铅笔?(一共是2支铅笔)

师说:对,1和1组成2,一共是2支铅笔.

1.教学1+1=2

(1)出示:小朋友拿气球图(一).

引导学生看图后回答问题:

小朋友左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板书1)

小朋友右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右手有1个气球)(板书1)

(2)出示图(二):

师问:把这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个气球?(一共有2个气球)(板书2)

指名学生叙述图意: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1个气球,把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2个气球.

(3)出现加法算式:

师说: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就是要把两个数(指1和1)加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

先写1(指板书1),表示左手的1个气球,再写1(指板书1),表示右手的1个气球,求一共是多少个气球,在两个数中间写加号(板书加号).写加号时,先写一横,再写一竖.1+1得2,最后写等号和2.板书:

师说:这个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指名读加法算式,齐读.

指名说:算式中的两个1和2各表示什么?

2.教学2+1=3.

出示游戏图.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在做拍手游戏)

你们看图思考: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要求学生把这3个问题连起来回答.

先自己小声练习回答以上3个问题.

指名回答: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学生边说,老师边画上集合圈)

师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要把这两个圈里的小朋友合并在一起,(在三个小朋友的外面画一个大圆圈)也就是把2和1加起来,算式怎么写?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2+1=3

谁能把这个算式读一读?

谁能说说2,1,3在这个算式里各表示什么?3是怎么得来的?(3是2和1合起来的.)

师说: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1=3.(指名说)

3.教学1+2=3.

(1)出示小猫图.

引导学生看图,然后用三句话叙述图意:(原来有几只小猫?又跑来几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先自己小声练习说,再两人一组互相说,最后指名2~4人说图意.

师说:原来有1只小猫,又跑来2只,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算式?老师板书:

1+2=3

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就是把1只和2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指名读算式、指名说算式中的1,2,3各表示什么?

(2)师问:我们不看图,计算1+2时,怎么想得数?(想1和2组成3,所以1加2等于3)还可以怎么想?(想2加1等于3,1加2也等于3)

师说:你们说得对,计算加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想得数.刚才我们看过的图都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想它的得数.

(三)巩固反馈

1.摆一摆,算一算.

(1)请同学们在桌子的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圆片的下边用数字卡片摆出加法算式:1+2=3.

(2)在桌子左边摆2只小鹿图片,右边摆1只,一共有几只?在小鹿图片下面摆算式:老师行间巡视,及时指导.

指名读算式,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这是把2只小鹿和1只小鹿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2.看图说算式:

3.看算式说得数,说出你是怎样算的.

2+1=

1+1=

1+2=

4.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12页的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叙述图意,再填算式.第2题,要求直接填得数.

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根据数的组成来想得数.今天学的就是“加法的初步认识”,(贴出课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计算虽然简单,但它在本单元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好10以内的加法打好基础.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复习准备阶段的拨珠说2,3的组成、看卡片口答数的组成都是为新课铺垫的.

二、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看图叙述图意,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新课前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铅笔,目的是让学生对“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有个感性的认识.最后在巩固反馈阶段,又安排了自己摆一摆,算一算,也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三、三个例题在安排上各有侧重,例一,是以老师为主导,把概念交待清楚.例二,重点渗透集合思想,使学生初步知道应用题的结构.例三,重点训练学生在看清图意的基础上能用三句话叙述图意,体现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开始了.同时,体现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9篇

[案例名称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们的读法、写法,理解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所表示的含义;为学生以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熟练认识、读写小数;

2.掌握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个体探索、小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

1.能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日常生活问题,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小数并读写小数;2.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课题

1.出示一组商场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字图片,观察这些图片,总结数的特点;(图片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元为单位,一种以元角分为单位。)

师:商品价格标签上都用这样的数进行标价。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呢?

生(代表性总结):但这些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数字中的小圆点,叫小数点。

板书:认识小数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1.试读读商品标签上写的小数。(出示一组商品商标标签上的标价)先自己读一遍,再读给同学听一听,读完后,说一说它的含义。

2.教师介绍正确地读法,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小数读一读,写一写。

3.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还见过哪些小数?(打破小数只能表示价格的思维定势)。

(三)不断深化,突现重难点

教学例1:①展示标有分米点的的尺(1米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几分米?

生:10分米=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段,那么每一段长1分米。

师:那么以米作单位呢?是几分之几米?(让学生充分交流。)

生:在刚才的问题中,每段长1分米,现在要把单位换成米为单位,只需要把分米单位化成米单位就可以了:1?0=0.1(米)。

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计算,用1除以10,因为是将1米平均分成10段:。1?0=0.1(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板书1分米是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厘米?

生:1米等于100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那每段就是1厘米。100?00=1(厘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米?

生:把一件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1?00=0.01(米)。

生:既然每段长1厘米,要求的是几米,只需要把单位转化过来就可以了。1?00=0.01(米)。

师:学生们答得很好。(板书1厘米是0.01米)

师:②出示“小青身高1米4分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师:③出示“小青身高1米4厘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教学例2:师;1元是几角?1元是多少分?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板书1元有10角)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1角里面含有10个1分,那1元里含有100个1分。

师:(板书1元有100分)那1角=( )元,1分=( )元呢?

生: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1角=0.1元,1分=0.01元

师:④出示练习;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1)1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2)2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3)5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小数来表示。

师;⑤出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改成“小强有1元3分钱,可以写成( )元。”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由此得出结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家上个月的电费是43.56元,就是( )元( )角( )分。

2.小丽家这个月的水费为10元6角5分,化成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

3.非洲象的高度达3米8分米,就是( )米;重达5吨300千克,就是( )吨。

4.非洲鸵鸟高度达2米8分米5厘米,就是( )米。

5.长颈鹿,最高的长颈鹿高度可达6米6厘米,就是( )米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数中的“.”叫做小数点

第10篇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3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下面的数是负数的是(

A.+1

B.0

C.-1

2.(本题5分)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A.增加14%

B.增加6%

C.减少6%

D.减少26%

3.(本题5分)比1小2的数是(

A.-3

B.-1

C.1

D.3

4.(本题5分)-2℃比-5℃高(

)℃.

A.-3

B.3

C.7

D.-7

5.(本题5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数轴上表示汽车运动情况,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记作5千米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

C.如果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____.

7.(本题5分)向东走9

m记作+9

m,那么-7

m表示____,0

m表示____。

8.(本题5分)五年级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陈老师记数时,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张华的成绩是+12下,李素的成绩是-8下,张华实际跳了____下,李素实际跳了____下.

9.(本题5分)气温从-1℃上升到3℃,温度上升了____℃.

10.(本题5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零下7℃:____.

海拔220m:____.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____.

11.(本题5分)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____℃.

12.(本题5分)某市某天的气温是-1℃至5℃,这天的最大温差是5℃.____.

13.(本题5分)若人正常体温36.8℃,用0来表示,那么体温达到38.5℃,用____来表示;体温是36.2℃,用____来表示.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下面是某商场下半年的营业额情况:七月份500万,八月份600万,九月份100万,十月份300万,十一月份700万,十二月份500万.如果把它们的平均营业额450万记为0,那么这六个月的营业额分别记为:七月____,八月____,九月____,十月____,十一月____,十二月____.

15.(本题7分)某种药品的说明书标明保存温度是(20±3)℃,由此可知该药品在____℃至____℃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16.(本题7分)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

17.(本题7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____;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

18.(本题7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各量:

(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____,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____.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

(3)飞机上升500米记作+500米,那么下降500米,应记作____.

(4)如果班级平均考试成绩80分记为0,那么低于平均分11分记作____,高于平均分4.5分记作____.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一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1带有“+”号,是正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1带有“-”号,是负数;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解:根据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可知,-6%表示减少6%.

故选:C.

3.【答案】:B;

【解析】:解:比1小2的数是:1-2=-1.

故选:B.

4.【答案】:B;

【解析】:解:-2-(-5)=-2+5=3(℃),

答:-2℃比-5℃高3℃.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解:A、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应该记作-5千米;原句错误;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此句正确;

C、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一定),是比值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此句正确;

所以不正确的是第一句话.

故选:A.

6.【答案】:水位下降3米;

【解析】:解: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

水位下降3米;

故答案为:水位下降3米.

7.【答案】:向西走7

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解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知,若向东移动9

m,记作+9

m,则-7

m就表示表示西走7

m,0

m就表示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故答案为:向西走7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8.【答案】:132;112;

【解析】:解:120+12=132(下)

120-8=112(下)

答:张华实际跳了

132下,李素实际跳了

112下.

故答案为:132,112.

9.【答案】:4;

【解析】:解:3-(-1)=3+1=4(℃);

答:温度上升了4℃.

故答案为:4.

10.【答案】:-7℃;+220m;-280米;

【解析】:解:零下7℃:-7℃.

海拔220m:+220m.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280米.

故答案为:-7℃,+220m,

11.【答案】:-9;

【解析】:解: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9℃.

故答案为:-9.

12.【答案】:错误;

【解析】:解:气温从-1℃至0℃相差1℃,从0℃至5℃相差5℃,从-1℃至5℃就相差:

5-(-1)=6(℃).

故答案为:错误.

13.【答案】:+1.7℃;-0.6℃;

【解析】:解:38.5℃-36.8℃=1.7℃,用+1.7℃来表示;

36.8℃-36.2℃=0.6℃,用-0.6℃来表示;

故答案为:+1.7℃,-0.6℃.

14.【答案】:+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解析】:解:500-450=50(万)

600-450=150(万)

100-450=-350(万)

300-450=-150(万)

700-450=250(万)

500-450=50(万)

故答案为:+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15.【答案】:1723;

【解析】:解:20℃-3℃=17℃

20℃+3℃=23℃

所以该药品在17℃~23℃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故答案为:17,23.

16.【答案】:解:因为+30>+20>-10,

所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

最高的比最低的高:

(+30)-(-10)=40(米)

答:甲地最高,丙地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40米.;

【解析】:首先根据正数>0>负数,几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越大的负数越小,判断出甲地最高,丙地最低;然后根据正、负数的运算方法,用+30减去-10,求出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即可.

17.【答案】:-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解析】:解:(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4000千米;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负2局;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3万元;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200米.

故答案为:-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18.【答案】:+342米-70米;+3600;-2200元;-500米;-11分;+4.5分;

【解析】:解:(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342米,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70米.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3600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2200元.

(3)飞机上升500米记作+500米,那么下降500米,应记作-500米.

第11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种视频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半个呢?

(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说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教学读写二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1/2?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4、教学“试一试”

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出示例2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讨论并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2篇

一、单选题

1.=(

A.                                           B.                                           C. 1                                          D.

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7份,取了(

)份。

A. 1份                                       B. 2份                                       C. 3份                                       D. 4份

3.下列分数最大的是(

)。

A.                                             B.                                             C.

4.学校进行200米跑测验,小王用了

分钟,小斌用了

分钟。他们中(

)的成绩好。

A. 小王                                       B. 小斌                                       C. 无法确定

5.“

”,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二、判断题

6.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每人吃了油饼的

7.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8.7千克的

和1千克的

一样重。

9.小红吃了一个西瓜的

,小方吃了另一个西瓜的

,他们吃的西瓜一样多。

三、填空题

10.这一组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算式________表示。

11.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填空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dm?用分数表示是________ dm;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 dm.

13.解决实际问题.

给同样大小的菜地施肥.张大伯用了50分,李大伯用了

小时.________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14.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________

四、解答题

15.根据图下面的分数涂一涂。

(1)

(2)

(3)

16.

现在《童话故事》还剩原来的

,《科技天地》还剩原来的

,《动物世界》还剩原来的

。哪种书卖出最多?

五、综合题

17.根据分数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六、应用题

18.贝贝、莉莉和晶晶三个小朋友共同买了一个大蛋糕,把蛋糕平均分成24块,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晶晶吃了这个蛋糕的

,她们三人中谁吃得最多?分别吃了几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注意得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2份。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答案】

C

【解析】【解答】在三个选项中,  是最大的。

【分析】假设一条10长的绳子,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1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5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米,  是其中的五份,就是10米。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所以,

小王的成绩好。

故答案为:A

【分析】先把两个分数通分,然后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比较用时的多少,注意用时少的成绩好。

5.【答案】

B

【解析】【解答】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这里没有说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7千克的是千克,1千克的是千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判断出二者的重量,然后判断大小即可。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红和小方虽然都分别吃了西瓜的,但他们吃的不是一个西瓜,所以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三、填空题

10.【答案】

×

【解析】【解答】第一个阴影面积占整个图形的,

第二个图中的阴影面积占的,

用算式表示为。

故答案为:。

【分析】涂色部分的面积÷整个图形的面积=涂色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11.【答案】

>;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

【分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12.【答案】

;0.7

【解析】【解答】解:铅笔的长度为:15-5-3=7cm

,用分数表示为:7×=dm;用小数表示为:0.7dm。

故答案为:,

0.7。

【分析】把剩下1分米的尺子看成单位“1”,把它分成10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为:,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为:0.7。

13.【答案】

李大伯

【解析】【解答】解:50÷60=(小时),,

所以李大伯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故答案为:李大伯

【分析】1小时=60分,用分除以60换算成小时,然后比较两人用时的长短,用时少的施肥速度快。

14.【答案】

24,,

【解析】【解答】解:(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公分母就是24;

(2);(3);(4)。

故答案为:24,,

【分析】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比较大小。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

(3)

【解析】【分析】(1)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6份,涂其中的3份;

(2)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2份;

(3)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7份,涂其中的4份.

16.【答案】

解:

答:《童话故事》卖出最多。

【解析】【分析】把120本书看做单位1,1-剩下的=已经卖出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先比较,

再比较,

最后确定。

五、综合题

17.【答案】解:如图:

【解析】【分析】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数,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即可。

六、应用题

18.【答案】

因为

,所以晶晶吃得最多。

贝贝:24÷12=2(块)

莉莉:24÷8=3(块)

晶晶:24÷8×3=9(块)

答:晶晶吃得最多。贝贝吃了2块,莉莉吃了3块,晶晶吃了9块。

【解析】【分析】解:因为这是将蛋糕平均的,所以问谁吃的最多,直接比较贝贝、莉莉、晶晶她们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即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就是将24块蛋糕平均分成12份,贝贝吃了其中的1份,即24÷12;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第13篇

一、备课的首要任务是吃透教材

老师备课必须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进程,了解其间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知道教材为什么要那样去写。每一段话、每一幅画、每一个例题的作用是什么。此外,熟读教参书和有关资料,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的教学过程。这样你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驾驭者,主导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否则,就会处于被动、无奈、任由学生支配的地位,主导地位就会落空。

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很容易得出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老师应紧扣不放,因为“为什么要作平行线”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要利用感性认识,反复强调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因为平移角相当于作平行线,因为我们只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作平行线,就可以将几个角转化为一个平角,这样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且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证明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节课的另一难点是定理证明的书写。由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学生首次遇到的比较规范的证明书写,老师只能要求学生了解的证明过程的几个部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写最为规范、严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会模仿就行,不一定非要学生上黑板板书和正确无误地写出。防止因要求过高使学生产生“几何头,代数尾”这样传统的几何难学的心理感受。

数学教学最根本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一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扎实的业务理论,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当学生提出作∠A=∠B证不出定理时,应该问什么?实际是由于没有平行线,使三个内角难以转化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所致。这些既是业务功底问题,也是教学机智问题。如果回答学生“我也证不了”,长此以往,只会给学生带来失望和不信任,学生学习还有什么劲头和渴望。

二、备课要自己写教案,并且要写在每位老师的头脑中

上课时必须先有教案,而且上课者必须自己写出教案。

教案是老师书写的教学实施方案。我们的重点是放在之前的理解,之后的实施上,还是放在中途形成的方案上?考核老师的水平是看他的实施效果,还是看他的教案繁简详略和书写质量?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每位老师只有做到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对教学设计成竹在胸,才能一走上讲台便进入角色。他的讲台上也许见不到教案,但是他的教案在头脑中,他无须照本宣读。

特级教师的教案一本本地出版,许多人捧出了特级教师的教案去上课,却没有出现一批批的特级教师,关键就在于不是“自己的”。

三、备课要从传统的单纯备“教”向备“学”转变,从备知识转向备学生

1、首先要优化教学目的。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目标,和精神文明目标等多元目标。

2、要优化教学方法。我们感到方法是为目的、内容服务的,老师的责任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感到全新方法,创新气息和无穷的乐趣。

3、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使未来社会的公民能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一要把握教学目标,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使所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得到普遍提高。二要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必需和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4、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目标。为此,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几方面都获得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5、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数学备课中的练习策略

1、练习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明确。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组织练习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避免选题的随意性。

2、练习的题型力求多样,搭配合理。数学练习题型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作图题、应用题等,它们各有特点,合理搭配使用有助于提高练习的效果。

3、练习的形成力求“新”、“趣”,激发求知欲。实践告诉我们,新颖有趣的练习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知识之前,设计这样的一组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将其中任意两个度数报给老师,由老师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一练习学生感到奇、有趣、由此产和了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老师把这个本领教给他。

4、练习要有坡度,分层进行。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因此设计练习就要有一定坡度。年级较高的学生,坡度可适当大一些。练习不仅要有坡度,且应有层次地进行,老师应根据设计好的几组练习题,按坡度不同分几次给学生进行了练习,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5、适当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题型。

第14篇

· 活动背景:

·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因此幼儿对京剧充满了神秘感。同时我们也发现上学期《娃娃时装乐》的京剧表演中我班幼儿已能出神入化地表演,孩子们已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经常问老师:“那个人的脸上为什么要画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只要看到京剧表演他们就会很投入的去看,有的小朋友还会进行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就利用常识活动、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认识了生、旦、净、丑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还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并挖掘社区资源,请爱好京剧的当地人士走进课堂为幼儿表演。通过耳濡目染,幼儿对京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经常在班级区角露一手,且思维很活跃,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在使用游戏材料时,能将有关特征在自己头脑中进行转换、重组、演绎出适合游戏情景的替代物特征。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我们设计了“京剧小戏迷”这一创造性游戏。

· 活动目标:

· 1、通过幼儿自主的艺术游戏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 2、在幼儿塑造、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 3、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京剧的魅力。

· 4、激发幼儿热爱国粹京剧的情感,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

· 活动准备:

· 1、材料:各种适合做京剧服饰的材料如:各类纸张、颜料、胶水、双面胶、剪刀、毛线、珠子、油画棒等。

· 2、电视机、有关京剧的VCD片。

·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有一定的京剧氛围。

· 活动过程:

· 1、激趣,进入情景。

· 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 (欣赏京剧的音乐)

·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 2、集体商议,确定主题。

· 教师: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京剧里的什么?

· 幼儿互相讨论,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旦、丑;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各种脸谱;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服饰。

·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们的京剧呢!咱们就来玩一个有关京剧的游戏好吗?

· 3、幼儿自主选择,体验京剧的乐趣。

· 在京剧声中,幼儿有的在制作脸谱、有的制作装饰水袖及头饰、有的京剧欣赏、有的在穿着各种自制的京剧服饰在表演、有的还在商议。

第15篇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DD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

数一数………………………………………………约1课时

2、

比一比………………………………………………约2课时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

分类…………………………………………………约2课时

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

认识钟表……………………………………………约2课时

9、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