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产品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产品商标价值无限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我市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品牌商标,如××、××、××牌茶叶、“××”食用菌、“××”鲫鱼、“××”粉丝、“××”糕点、“××”板鸭等。这些品牌商标大大提升了对应农副产品的价值。
××山药是××市的传统特色产品,有___多年的历史。过去,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山药虽说品质优良,但销售范围仅限于当地市场,种植面积不到____亩,价格不过每公斤_元。____年,在××市工商局和××市工商局的帮助下,××市××山药产业开发中心为××山药成功注册了“××”商标,并引导该中心加强优良品种选育,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走“公司+商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山药种植面积,提高山药品质。目前,××市××山药产业开发中心建立了____亩优质山药基地_个,____亩优质山药基地__个,全市优质山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_万亩,涉及__个乡镇共_____家农户,总产量达到____万公斤,价格上升到每公斤__元,仍然供不应求。与____年相比,种植面积翻了两番,产值翻了_番,农民亩种山药纯收入也翻了两番,××全市各山区乡镇都在围绕着山药来做好“一村一品”。山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已居瑞昌各农业支柱之首,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山药远销某省、某省、武汉等十多个省市,并进入韩国、日本超市,成了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____年_月,××市工商局指导××市山药产业协会申请注册“××山药”证明商标,并帮助制定了《“××山药”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____年_月拿到了注册证,进一步加强了对“××山药”证明商标的保护。
××县××乌鸡产业化合作社,已有养殖户___户,年产乌鸡_万只,产量_万公斤,产值___万元。普通土鸡市场价一般为每公斤__元-__元,而××乌鸡每公斤可以卖到__元-__元,该商标的价值仍在不断升值,目前带动了××乡__%的农民养殖户从中得到明显效益。××西瓜协会的××西瓜,可以卖到每公斤_元-_。_元,而普通西瓜市场价只有每公斤_元-_。_元,“××西瓜”商标的价值前景被看好,目前进行了连锁经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网络,现有种植农户____户,面积____余亩,产量__万公斤,产值__万元,给当地农户带来了规模效益。
市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山药、××的“××乌鸡”、“××西瓜”就是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最好例证,只有走品牌之路,农副产品才能体现它的市场价值。
___件商标处于闲置状态
市工商局商广科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注册商标____件,农产品注册商标___件,约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__%,其中___件商标在正常使用,肉、鱼、家禽类别上的有___件;茶叶、米、谷类制品、淀粉制品类别上的有___件;活的动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类别的有__件;其余___件处于闲置状态。地理标志商标只有“××山药”一个证明商标。我市农民申报的集体商标“××”(水果类)已于____年_月取得商标专用权,成为我市第一件集体商标。
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受理中的特色农产品商标有___件,其中“××云雾茶”证明商标____年_月申请,由于××市一家茶叶公司曾注册了一个名为“××”的商标,其提出异议,造成我市“××云雾茶”商标,至今未获取商标注册证书。“××”鲫鱼证明商标____年__月申请,____年由于无显着地域和人文因素被驳回。目前,工商部门正准备通过其他方法申报。
对于闲置的农产品商标,工商部门将逐件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导向性意见,多渠道公布全市闲置商标的详细资料,搭建一个便捷的交易通道,让闲置商标资源在品牌建设中二次使用,盘活闲置商标。
多方联动树立品牌意识
虽然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对于农产品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但目前农产品在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使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牌兴农战略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对品牌兴农认识不够,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创建与保护工作,农业创品牌步伐不快。
二、农副产品业主法律意识不强,商标的使用不规范。我市的一些涉农企业和农户法律意识不强,在商标的使用上较随意。注册商标自行改变注册人名义、地址,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约定俗成形成的固定思维。不少农民认为这些商标是当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名称,是当地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没有必要花钱再注册。
一、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莱阳新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爱产品供应体系不断变革。目前莱阳农产品供应体系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入消费者手中;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超市流入消费者手中;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模式,即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入消费者手中。
一是“农民―批发商―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市场上较为原始的流通模式,农贸市场作为传统商业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贸市场上供给的农产品多是直接来自农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农贸市场也在积极的扩大规模,大型农贸市场不断的新建,以前农贸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也渐渐趋于合理化,农贸市场的流通模式也正在向大城市的规模化流通迈进。
二是“农民―超市―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目前农产品流通最为普遍的流通模式,超市是人们生活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超市作为农产品零售商,一般委托第三方物流进行农产品运输,超市对农产品采购更少是直接面对农民,多是需经过二到三级的批发商。目前有大型连锁超市为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一般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三是“农民―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流通模式。这种模式是莱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合作经济类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基础。在该模式中,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力量,此外也是整条供应链平衡运行的根本。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农民、农业生产基地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契约性支持,另一方面直接连接分销渠道,为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环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二、莱阳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物流流通渠道复杂、流通环节过多,物流高成本。由于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需要多级的批发商的参与,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物流流通渠道的交接,不同的物流流通渠道,不同的物流方式,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物流标准,在物流交接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众多分歧,造成物流效率低下。其次,物流环节的过多,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对物流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物流渠道的复杂性、供应链的拉长造成物流效率的低下,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损耗,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增加。
二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于物流运输效率低下,加上对农产品的保鲜技术的匮乏,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产品地域性的原因,多数农产品物流运输路途较长,为提高物流效率,多数物流企业并不能对运输中的农产品进行及时的质量检测,因而不能及时发现正在运输的农产品的变质等问题,更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使得更多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冷链物流是指将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在从生产地开始,经过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过程中,每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供应链系。冷链物流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还极大程度的保证了农产品品质,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工作措施。
一是与农民达成一致,形成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如果超市希望在经营地附近建立自己的采购基地,必须要保证采购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如果超市和当地农民达成一致,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全部供应给超市,超市保证收购农民的农产品,促成农民与超市的双赢。超市可以与当地农民签订合同,农民可以根据超市的需求种植相应的农产品,根据超市的收购标准进行农产品的采摘,超市应给予农民企业应有的诚信,收购农民的农产品。这样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大大减少,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农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保增长”夯实基础。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带领市委农办、经济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镇(办事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09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
/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本文来源:文秘范文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现状:不成“龙头”的龙头企业
近几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工程的逐步实施,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但由于龙头企业的龙头效应不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协调机制还不完善,产业化经营的一些环节还处于游离状态,龙头企业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
(一)有龙头企业,但规模小,“龙头”功能不强。仅从产值来看,如果把我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全县目前已发展到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7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贡民”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但企业个体规模小,产品类同,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
(二)有品牌,但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贡民”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虽然我县农产品品牌多,但我县的这些品牌大部分只在县内或市内有一定名气,市外或省外的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宣传受资金的制约,因而仍未打造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的品牌。
(三)有基地,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贡民”米业去年与农户签定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去年10月实现资产重组后,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但总体来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有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如去年发展优质水稻订单农业6万亩,收购时,优质稻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一部分农民便将稻谷卖给粮贩子。特别是作为我县“1+5”工程重要产业链的葛产业、中猪产业、土鸡产业和薯企业,企业与基地的联结和合作显得十分松散,如灰山港葛食品厂前两年由于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葛根利用率低,品种达不到要求,造成一方面葛根卖不出,另一方面葛食品厂收购原材料困难,企业和农户均未获取较大的利益。
(四)有市场,但市场份额小。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设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但由于我县农产品加工规模小,有市场而无产品,加上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粗糙,附加值不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难以取得大的市场份额,如葛产业的龙头企业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也只在安徽、北京、山东和省内的长沙占有一些市场;“春秋”凉席的出口也是以广西的一家企业为中介,而不是直接占领国际市场;“牛魔王”收到的产品出口订单,由于实际加工能力有限而保证不了客户的订购需求。
问题:内困外扰的组合
目前,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导致这种局面,既有企业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缺乏发展的先进观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削弱了全县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有些投资者原始积累少,观念保守,在投资方向上求取回报的心理十分迫切,注重收效快的项目,看到哪个项目赚钱快就向哪个项目投资,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造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考虑的重点是税收,部门考虑的重点是利益,缺乏对行业的规范和管理,缺乏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长远性考虑,因而既使资源有优势、市场有需求,但同类企业过多而且分散经营,个体规模偏小,反而削弱了全县某一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入恶性循环,如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教训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2001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
(二)缺乏发展的融资渠道,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大。目前,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企业启动的各种扶持都非常小,尤其是很难争取到作为主渠道的银信部门的支持,加上企业自身吸纳民间资本能力不强,投入主要是依靠企业的自身积累。由于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如“贡民”米业去年在接洽一浙江老板时,老板要求订购每月4个火车皮的产品,但“贡民”米业生产设备仍是1992年的设备,加工能力达不到老板的要求,致使一大笔生意白白流失。由于资金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桃花江葛食品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5000吨,实际生产只有1500吨;牛魔王食品责任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可创产值3000万元,而去年实现产值仅120万元;“春秋”凉席由于资金匮乏,规模小,年产值仅100多万元,达不到一般纳税人的资格,产品在外地商场销售时,每床凉席还需缴纳28元的税款,实际上造成了税收流失到了县外。
(三)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县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制约了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桃花江葛食品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前由于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生产的60吨葛奶被全部倒掉。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营销方面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大都是老方法、老套路,在外面找市场靠关系,本县消费靠“带着感情”。
(四)缺乏发展的良好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当前,我县软环境还存在部门收费过高、服务少、税赋不公和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等问题。一些部门仍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倾向,收费标准中就高不就低,企业负担很重;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欠佳,社会闲荡人员敲诈外地客商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水口山乡就发生过社会闲荡人员敲诈外地司机的事件;带黑社会性质人员欺诈外地来桃办厂的客商,或恶意到企业挑衅滋事;当地政府和社会治安机构未能依法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极坏地影响了桃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创业热情,动摇了创业者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建议:发展与提高并重
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立足我县农业资源和企业现状的实际,坚持以“发展与提高并重”为原则,对粮食、肉类及其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发展为主,对竹木产业、葛产业应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档次为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包括从资金、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规范行业管理,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运作,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走现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一)制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我县不少龙头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这是入世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尽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规范行业管理。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入WTO后,一方面,外国农产品会大量引入我国,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环境也会大为改善,龙头企业应充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创汇,并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扩大出口空间。要对重点龙头企业赋予进出口经营权,优先安排出口配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窗口,拓宽对外联系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农村特产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卷、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摄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一、当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xx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xx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 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xx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三特一主”产业形成多“龙”腾飞之势
目前,__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__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__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__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__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__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__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__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__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__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2、在龙头企业业主选择上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资金、土地、税收、工商、信息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大户实行县级干部联系制、挂牌重点保护制、优惠政策扶持制,并成立面粉、花生、香油三大产业推进指挥部,建立起“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支队伍”的推进机制,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内引改制县企,鼓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租赁、参股、控股集体企业、破产企业,盘活资产,打造新“龙头”。目前,通过政策支持、牵线搭桥,由民营企业购买兼并破产企业3家,租赁9家,参股6家,酒厂、油脂厂等县办企业一经民营注入,活力显现。
3、在龙头企业发展力量上全民参与。实行“1+X”项目机制,将党政机关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全方位、多渠道拓宽招商方式,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激活民营招商主体,以“民企”引“民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和管理知识,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上半年,组织民营企业经营者到沿海开放地区——京、津、沪,有针对性重点招商5次,吸引18家外地客商到__投资置业,引进资金5.2亿元。狠抓工业城载体建设,“筑楼招亲”。
在城区东部215省道两侧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__府工业城”,实现了“五通一平”,目前,已有10个项目入内建设,建成4个,近期又有5个项目相继入内开工建设。
关键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变化,农产品已经成为超市和大卖场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消费者在大卖场和超市两个主要的渠道中,选购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约70%的生鲜食品。同时,消费者一直都认为超市是最安全的购买场所,2009年通过对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超市的放心度、满意度都是最高的。但是,仍然有20.2%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失望”。超市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一、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根据对北京市超市的走访调查,一般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供应链的选择、采购环节的控制、加工、配送环节的控制、内部控制几个环节。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为开端的。为提高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超市目前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借助一套考核标准体系和程序来对不同农产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以家乐福超市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时,家乐福设有三道关卡:“证照检查”、“现场审核”和“产品检测”。在双方谈判之前,供应商必须提供其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所有的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合格证件后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环节。家乐福在中国始终坚持供应商审核制度,在正式合作前都需要接受家乐福的第二方审核,由家乐福区域食品安全经理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负责人共同完成审核。通过第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还将面临家乐福邀请的专业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进入家乐福之前,供应商的产品还将接受抽样验货,家乐福分布于全国的10个专业实验室将对产品做出科学的检测,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二)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环节决定着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收、验货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是成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各超市在收货环节都有一整套的流程,一般包括收验货程序、收货标准,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修剪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
家乐福向中国区的供货商采购农产品时,也严格遵守了其全球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标准和程序要求:一是定期调研,研究竞争对手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以作为采购谈判的依据;二是收货检验。根据家乐福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就要接受全面的质量检验,并必须符合其统一的农产品收货标准。
(三)加工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农产品物流中,配送环节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生鲜农产品是最复杂和最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引起质量问题的产品。
家乐福超市要求对于采购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必须遵照相关规章和流程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中,生鲜农产品还应迅速送入冷冻、冷藏库内保存。由于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对于冷冻冷藏农产品等高危食品,只能走供应商渠道。为保障供货不出问题,家乐福除了做好冷冻农产品的门店快速接收外,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其中心温度,对达不到温度要求的产品,家乐福将拒收,并作为不良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给供应商。对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供应商,家乐福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和进行相应的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供应商,从而为供应商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参考。此外,每隔两个月,家乐福中国区总部会派出专门的质检人员,对全国各分店包括采购环节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分。
(四)内部控制。农产品配送到门店,在出售前有一定的储存时间,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包括内部质量检测和库存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这一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收货区质量控制(温度、新鲜度、产品证件)、冷链(温度控制)、清洁和消毒(专业清洁和消毒设备产品)、个人卫生(清洁的制服、干净的手、口罩和手套、健康证),标识(供应商信息、保存条件、保质期)、产品保质期(定期检查、及时将过期产品下架)。家乐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做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家乐福还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监控和抽查。外部第三方公司会以“神秘顾客”等身份到各家店铺监测农产品安全,定期反馈给家乐福进行修正。
2、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库存控制和缺货管理均是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两个环节的目标是保证超市的一次订货量、订货频率适当,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并减少在超市的损耗。为实现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的目标,家乐福的做法是要求配送中心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销售量,确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库存量。其中,肉类食品的库存量控制在能保证l~2天的销售量之内;水果为保证2天;蔬菜保证l天;鱼科则要求做到无库存,即当天卖不出去的就必须扔掉。对于各个门店,则要求依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定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对门店当天没有销售完的生鲜农产品,只有达到家乐福存货标准的才可以在第二天继续销售,否则必须当天扔掉。
二、目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监控薄弱。2009年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显示,可能给超市食品带来危害的各项因素中,供应商和产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食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添加剂超标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上提到的农药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之所以会流入超市,实质上是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力。有的超市为了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从而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对于农超对接,大规模企业能够从源头进行监控,但是很多中小超市企业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备,根本无法实现对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很难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二)超市联营和租赁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加盟店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按照惯例,加盟店30%的货物由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另外70%可以自行采购。对于自购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甚至可以说基本处下失控状态。联营和租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也有待加强管理。其中,超市对承租者的货物销售一般会进行统一结算,但对其进货渠道却不可能进行有效控制。失去了对进货渠道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权,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冷链体系不完整。目前在我国,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调查显示,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为超市配送生鲜食品,而13.19%的超市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农产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完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现阶段,超市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符合现代物流思想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个体商贩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生产、小商贩经营,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就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因而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来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江苏苏果、福建永辉等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超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超市+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等供应链模式,可以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有效连接,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使生产者、经营者等供应链主体的行为符合超市要求,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利用契约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根据农产品种类不同,可将其分为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和加工型四种商品类型。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型、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保存要求,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流程不同。(图1)
(三)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超市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经营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建设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供应链,使易腐、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损耗,防止流通过程中变质和被污染。(图2)
生鲜农产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在相关设备的支持下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冷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超市企业很难完成,需要物流企业支持和政府的补贴。
总之,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力。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联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问题,涉及众多行业、主体和区域,并受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观念等条件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R].2009.
[2]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8.
关键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变化,农产品已经成为超市和大卖场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消费者在大卖场和超市两个主要的渠道中,选购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约70%的生鲜食品。同时,消费者一直都认为超市是最安全的购买场所,2009年通过对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超市的放心度、满意度都是最高的。但是,仍然有20.2%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失望”。超市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一、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根据对北京市超市的走访调查,一般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供应链的选择、采购环节的控制、加工、配送环节的控制、内部控制几个环节。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为开端的。为提高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超市目前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借助一套考核标准体系和程序来对不同农产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以家乐福超市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时,家乐福设有三道关卡:“证照检查”、“现场审核”和“产品检测”。在双方谈判之前,供应商必须提供其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所有的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合格证件后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环节。家乐福在中国始终坚持供应商审核制度,在正式合作前都需要接受家乐福的第二方审核,由家乐福区域食品安全经理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负责人共同完成审核。通过第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还将面临家乐福邀请的专业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进入家乐福之前,供应商的产品还将接受抽样验货,家乐福分布于全国的10个专业实验室将对产品做出科学的检测,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二)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环节决定着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收、验货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是成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各超市在收货环节都有一整套的流程,一般包括收验货程序、收货标准,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修剪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
家乐福向中国区的供货商采购农产品时,也严格遵守了其全球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标准和程序要求:一是定期调研,研究竞争对手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以作为采购谈判的依据;二是收货检验。根据家乐福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就要接受全面的质量检验,并必须符合其统一的农产品收货标准。
(三)加工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农产品物流中,配送环节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生鲜农产品是最复杂和最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引起质量问题的产品。
家乐福超市要求对于采购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必须遵照相关规章和流程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中,生鲜农产品还应迅速送入冷冻、冷藏库内保存。由于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对于冷冻冷藏农产品等高危食品,只能走供应商渠道。为保障供货不出问题,家乐福除了做好冷冻农产品的门店快速接收外,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其中心温度,对达不到温度要求的产品,家乐福将拒收,并作为不良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给供应商。对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供应商,家乐福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和进行相应的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供应商,从而为供应商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参考。此外,每隔两个月,家乐福中国区总部会派出专门的质检人员,对全国各分店包括采购环节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分。
(四)内部控制。农产品配送到门店,在出售前有一定的储存时间,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包括内部质量检测和库存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这一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收货区质量控制(温度、新鲜度、产品证件)、冷链(温度控制)、清洁和消毒(专业清洁和消毒设备产品)、个人卫生(清洁的制服、干净的手、口罩和手套、健康证),标识(供应商信息、保存条件、保质期)、产品保质期(定期检查、及时将过期产品下架)。家乐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做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家乐福还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监控和抽查。外部第三方公司会以“神秘顾客”等身份到各家店铺监测农产品安全,定期反馈给家乐福进行修正。
2、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库存控制和缺货管理均是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两个环节的目标是保证超市的一次订货量、订货频率适当,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并减少在超市的损耗。为实现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的目标,家乐福的做法是要求配送中心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销售量,确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库存量。其中,肉类食品的库存量控制在能保证l~2天的销售量之内;水果为保证2天;蔬菜保证l天;鱼科则要求做到无库存,即当天卖不出去的就必须扔掉。对于各个门店,则要求依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定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对门店当天没有销售完的生鲜农产品,只有达到家乐福存货标准的才可以在第二天继续销售,否则必须当天扔掉。
二、目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监控薄弱。2009年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显示,可能给超市食品带来危害的各项因素中,供应商和产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食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添加剂超标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上提到的农药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之所以会流入超市,实质上是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力。有的超市为了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从而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对于农超对接,大规模企业能够从源头进行监控,但是很多中小超市企业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备,根本无法实现对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很难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二)超市联营和租赁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加盟店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按照惯例,加盟店30%的货物由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另外70%可以自行采购。对于自购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甚至可以说基本处下失控状态。联营和租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也有待加强管理。其中,超市对承租者的货物销售一般会进行统一结算,但对其进货渠道却不可能进行有效控制。失去了对进货渠道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权,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冷链体系不完整。目前在我国,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调查显示,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为超市配送生鲜食品,而13.19%的超市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农产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完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现阶段,超市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符合现代物流思想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个体商贩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生产、小商贩经营,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就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因而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来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江苏苏果、福建永辉等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超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超市+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等供应链模式,可以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有效连接,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使生产者、经营者等供应链主体的行为符合超市要求,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利用契约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根据农产品种类不同,可将其分为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和加工型四种商品类型。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型、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保存要求,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流程不同。(图1)
(三)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超市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经营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建设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供应链,使易腐、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损耗,防止流通过程中变质和被污染。(图2)
生鲜农产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在相关设备的支持下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冷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超市企业很难完成,需要物流企业支持和政府的补贴。
总之,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力。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联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问题,涉及众多行业、主体和区域,并受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观念等条件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R].2009.
[2]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8.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 格物 品 20xx年-20xx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
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
煤气/m3 13 13 15 18 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 工 资 增 加(元) 0 0-100 100 ~ 400 400
调 查 人 数 141 29 26 4
占总人数的比例 70.5% 14.5% 13% 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 响 程 度 无影响 有一定影响 很大影响
调 查 人 数 60 72 68
占总人数的比例 30% 36% 3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 ,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长,如电力,化肥,运输(汽油价格提高运输成本),当然也有中间商的投机行为的作用。目前,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类商品的涨价压力已经缓解。但是,原则上讲,这类商品,主要是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度上涨,这样可以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利益。当社会都在注意城市人口失业率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农民的收入是否合理呢?
生活用品的涨价只能说明生产商的资金充裕,不必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降价处理商品。例如衣服的价格,确实可以发现商场的价格提高许多,但再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高价格的商品通常是新上市的样式,而且没有节假日的打折活动。笔者曾经花200元买到国内某名牌的西服,原价将近XX元,通常打折到最低也要4-5折。而我买的西服大约是3年前的样式。在任何时代,不考虑价格仅以自己喜欢为买的标准,都是富裕到一定程度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工资水平需要调整。提高工资,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这些是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措施,会缓解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调整过快,会形成物价与工资轮流增长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物资的依赖性很高,石油等商品价格高企对我国物价上升构成压力,这是美国过量发行美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会使目前的通胀得到缓解。只是人民币汇率提高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伤害。
蔬菜元时代
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蒜你狠是时下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陆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甚至比肉、鸡蛋还贵。蒜你狠的菜价,让老百姓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涨了。
泡菜,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但由于气候异常,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是以往的4倍。这让韩国很多普通家庭吃不上泡菜,被当地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菜篮子综合症,中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比前上涨0.3%,是连续第6周上涨,网民们纷纷发贴诉说物价上涨之害,城里人说物价涨了坑了城市居民,富了农村群众;农村人说物价涨了,种啥养啥都赔本,物价上涨不只伤害了农村群众,伤害了城市居民,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粮价涨了,粮农未曾得到多少实惠,肉价回升了,猪农也未尝到甜头,蒜价涨了,蒜农依旧未实现增收。这就是物价上涨下农村的真实情况。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简单解释。
四、市场调查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一名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反映到,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后来她说,她服务的几个家庭都经常吃蚕豆。可是她又说:蚕豆卖4元5斤,几乎是菜场里最便宜的蔬菜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一位在超市蔬菜柜台工作的职员对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变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她说过年后,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价比年初时平均翻了近一番。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有人反映,杂粮涨价比之蔬菜更为凶猛:去年绿豆3元/斤,今年已经卖到11元/斤。前两天,家门口的超市还卖断货了。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除了农产品涨价外,衣食住行中的衣这一项也让消费者感觉手头吃紧。
五、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和制约、影响因素
根据大家的反映的普遍观点来说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其二: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
其三: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其四: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
其五:热钱炒作的因素。
我看了一些文章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为什么涨?
第一,有成本的原因,尽管大宗农副产品没有怎么涨,但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蔬菜等涨起来了,这里面确实有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一天的工资相当高,我曾经听说原来新疆棉花收集时找河南的农民去一天50块,现在100块也找不到。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有成本推动的因素。随着如何把蛋糕切好的呼声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做大了,收入分配怎么解决好?想尽办法把蛋糕切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推动和引起的物价上涨会持续一段.在民工荒或者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的时机大背景下会维持一个阶段,现在物价压力不仅仅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性的,在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尽管加强了资本管制,大家很关心热钱问题,货币供应多的问题,担心超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客观上有些关系老百姓国计民生的商品原材料许多是进口的。比如像大豆,几乎四分之三是进口,植物油大多数也是进口的,在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全球货币多,全球商品价格包括棉花、糖、咖啡、石油都在涨价,而且大幅度涨价情况之下,我们进口的东西能不涨价很难!
第三,物价上涨环境中,市场投机炒作也相当厉害,我在一些场合说,比如网上的语言豆你玩、蒜你狠,这样的炒作本身对物价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仔细分析最近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几个方面都有。但是不管是炒作原因,成本推动也好,还是国内一些需求原因,说到最后物价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可行性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4.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24字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场价格稳住;同时,考虑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成本推动因素等可能会长期起作用,所以要把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是要打好组合拳:针对供给面的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合理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完善储备制度,合理降低运输等流通成本;针对需求面的因素,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最基础性的货币条件;针对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密切跟踪和防控境外热钱流入,搞好重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增强国家储备的吞吐调控能力;针对市场管理因素,把维护市场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打击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囤积炒作等不法行为;对于政府所管价格特别是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就是要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等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客观分析物价变动趋势,稳定各方面的价格预期。所有的货物,不得高价进口,不得低价出口。物的最高价格,超过上线,禁止进口;限制出口货物的最低价格,低于下线,禁止出口。什么昂贵出口什么,什么便宜进口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
七、个人结论
对于调查结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
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物价上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物价上涨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3月下旬,全国大葱价格同比涨幅达到80%。据布瑞克环球农业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春节过后,我国玉米现货价就开始持续上涨,3月份至今,东北地区每吨玉米价格上涨100至120元,华北上涨60至80元,广东上涨70至80元。
3月份,北京的天气曾一天之内经历了雾雨雪的洗礼,世界经济在经历洗礼后逐步复苏。在国内,“两会”胜利召开,为今年的经济发展重塑信心。
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近日宣布,经中国相关当局许可,日本获准最多可购入650亿人民币(相当于103亿美元或8450亿日元)中国国债。安住淳表示,购入中国国债的一些技术性手续等还需要几个月准备时间,日方届时将根据市场动向,判断购入中国国债的时机。去年股市跌跌不休,今年股市云雾缭绕。如此反复的行情,让更多的家庭在资产配置方面选择减少股票的配置比例。深交所日前完成的《深交所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股票在投资者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有所减弱,平均约占投资者家庭总投资额的比例为29.0%,较2010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回归到2009年的水平。
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房价还远未跌到位。
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下降的城市有45个,持平的城市有21个,上涨的城市有4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1%。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27个,比1月份增加了12个。
虽然房价有所下降,但物价却开始上涨。成品油价3月份华丽丽的进入8元时代,农产品价格也是再度“躁动”,大宗农产品玉米的价格近期创新高,大葱则成为继大蒜、生姜之后,又一个出现暴涨行情的农产品。
1.1加强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技术巡回指导农业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评价技术性强,工作繁琐,要求每一步都要按照规范进行。如采样布点要求有代表性,每个样点所代表的面积和种植(养殖)现状要清楚明了,现场检测有时间规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相关现场调查、检测记录表要填写规范等。我们常说,“一个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为可怕。”因此,在采样、制样、样品前处理的过程中,积极与州、市站对接,及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
1.2加强督促检查该项工作云南省农环站领导极为重视,多次进行督办。在云南省农环站定期或不定期的站务会议上,多次听取项目组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项目组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并常常利用出差检查工作机会,督促州、市按项目计划进行,
1.3组织相关人员集中编写评价报告大量的调查、检测数据产生后,编写报告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如何将大量的检测数据实实在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成了项目实施效果的关键。为此,云南省农环站专门举办了全省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写培训班,召集州、市、县业务能力强、有一定文字能力的同志参与培训。由于有的放矢、学习目的明确、学完就干,各地拿着本区域的调查及检测结果,在云南省农环站项目组的指导下,各地报告编写进展顺利。云南省农环站项目组则侧重于解决各地报告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最终负责报告的编审。
2初步成效
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云南省农业主要优势产业,以县农业生产区域为评价单位,采用实地调查与布点监测相结合方式,2010年对红河州、丽江市、文山州、保山市等12个州(市)的18个县,按照《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导则》的要求和该县农业产业化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需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并以项目县为单位编制全县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报告、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及相关图表。该项工作历时近1年时间,云南省农环站为该项工作共举办培训班4期,省站技术人员现场指导24次,省站共有10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此项工作。整个工作全省共采集土壤样品3502个,检测参数6项;采集农业灌溉用水247个,检测参数10项;采集渔业用水148个,检测参数17项;采集畜禽用水样品126个,检测参数17项;动用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等检测设备72台套,共取得检测数据27290个,评价面积达75万hm2,编写相关报告及图表144套。该项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农业厅及相关州、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见表1)。
3存在问题
(1)短时间内样品量大,检测项目多,所有样品由云南省农环站承担,云南省农环站化验室检测压力相当大。土壤检测项目还可以放置一段时间,但水样样品量较大,还分灌溉用水、渔业用水、畜禽用水,不同用水的水质检测项目不同。一些水样的检测项目要求采样后6h内测定,个别地方路途遥远,检测难度较大。(2)有的地方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项目经费直接下达到县,有的县农业环保工作较为薄弱,不知道该项工作的专业性和繁琐,给云南省农环站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3)有些农业生产区域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如滇南的红河、文山部分地区,土壤背景值高,而无公害的产地环境标准又是全省统一的,这些地方不合格区域面积相对就大些。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如何把握,有待商榷。
4几点思考
(1)应加强州(市)、县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目前,云南省农业环保站省级1个,州(市)级16个,县(市、区)级102个,现有编制724人,现有人员699人。其中有化验室的州(市)农业环保站有14个,县(市、区)农业环保站30个。只有云南省农环站和楚雄、大理等州(市)农环站配有原子吸收、气(液)相色谱仪等分析设备,其他州(市)及县(市、区)农环站化验设备均较少,不能开展简单的现场测定工作。
(2)应督促县级质检站尽快通过计量认证。近年来,在农业部和云南省农业厅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综合中心已列入农业部建设外,云南省第一批19家县级质检站已按项目要求购买了仪器设备,第二批21家县级质检站正在进行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第三批35家县级质检站已完成省级的申报工作,正积极向农业部争取列项。对已建设的县级质检站,应要求1年建设,2年通过计量认证。计量认证项目循序渐进,可采取以无机项目为主,有机项目为辅的策略。因为无机项目检测成本低,检测技术相对不复杂,基层有较大工作需求;而对检测成本高、技术复杂的部分有机项目,可以在将来计量认证复审中逐步扩项。在平时工作中也可批量送省站检测,上下互动,可降低检测成本。
英文名称: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省农学会;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581
国内刊号:36-1124/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关键词:快递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的快递业务量连年大幅度增长,2009年电子商务带动的邮递包裹达到6亿件,2014年快递的业务量突破140亿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快递大国。据了解,当前冠县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无疑这将给快递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快递业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及时发现快递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形势尤为紧迫。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利用放假时间赴冠县有关部门和快递企业进行调研,现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快递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册快递企业有8000多家,从业人员上百万。但企业一线的收递人员文化素质普遍相对较低,制约着企业技术、管理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纵观冠县快递业,可以说发展较为迅速,截至目前,除中国邮政外,圆通、汇通、韵达、中通、申通、天天、顺丰等15家民营快递公司已落户该县。但是,通过在该县了解发现,一些民营快递公司在经营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快递员工素质良莠不齐且流动性大
快递员工素质良莠不齐且流动性大,成为行业发展瓶颈。调查中发现,人员流动性大是导致快递业人员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除顺丰快递、德邦物流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外,其余大部分陕递公司投递人员多为临时性的短期雇工和下岗职工,甚至有些小型快递公司为内部家族成员,分工不明,员工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据该县一民营快递公司经理反映:“由于人工和房租等成本的持续上涨,一些小规模的快递公司大部分租用的是几间民房,为了减少成本,很多是夫妻店的形式,快递员流动性大,培养一名快递员成本不小,所以根本没有雇佣正式工人”。同时,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一负责人介绍:“快递业暂未能为员工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致使员工频繁离职,流动性强,给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二)部分民营快递公司管理不规范
部分民营快递公司管理不规范,引发送件业务纠纷。一些快递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流程,往往在送件环节出现不认真核实收货人的身份、不让收货人签字等漏洞,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该县一快递投递员称:“由于送件时很多时候顾客不在家,他们又不愿意亲自到快递公司去取,要求快递员把包裹放到门岗或小区附近门市上,但门岗保安或门市营业员并不认识包裹主人,顾客取件时也不会核对他们的身份,难免会有顺手牵羊的事件发生,或者顾客事后发现包裹内物品存在损坏情况,而造成业务纠纷”。
(三)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量小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量小,制约了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虽然很多农民开始网购,但是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数量仍然很少。另一方面,农村的电子商务尚未大规模开展,农产品进行网上销售的现象还很稀少,总体上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数量不足。因此,快递公司拓展农村快递业务,面临开拓成本过高,业务量不能满足企业盈利要求的情况。快递公司布局乡村快递网点,前期的投入费用巨大,同时由于业务量少,加上快递设备费用和快递人员工资等费用,农村快递长期无法盈利,甚至成本也难以回收。这极大地影响了快递公司业务下沉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
二、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快递行业准入门槛,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尽快建立与完善快递企业的行业标准,通过建立快递行业在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对达不到标准、投诉率较高的快递公司严厉查处,对不具备经营资质的快递公司坚决取缔。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快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二)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促进陕递行业规范发展
快递业行业自律组织和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应积极发挥职能,促进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快递业行业自律组织应制定行业自律公约,统一规范快递服务条款,督促和帮助快递公司提高服务水平;消费者协会应加强对快递业的监督,对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快递公司建立诚信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倒逼快递公司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快递公司下乡
针对目前农村快递市场开拓成本过高的问题,国家可出台引导快递公司下乡的优惠政策,如对快递公司的乡村业务,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在农村物流开展的前期,国家或地方财政可给予快递公司一定的经济补贴,帮助快递公司维持基本的成本,维持其在农村业务的正常开展。
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这是一个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全程控制体系。流通过程作为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农产品流通由农产品使用价值的运动、价值的运动和与之相关的信息组成,是一个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主体的过程:流通环节包括一定的经营环节--批发和零售、业务环节--收购和销售、转运环节--贮存和运输;流通渠道也是多样化的,由多种不同的流通通道、途径或路线组成;同时,参与流通的主体也在日益走向多元化。因此,农产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也就较为繁杂,流通体系中存在着诸多质量安全隐患。
一、传统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影响
由于历史习惯的沿袭,在农产品领域里,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商品意识,经营者缺乏现代营销观念,流通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二、农产品处理不到位,增加了二次污染机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多是以自然形态运销、、散装、非冷藏状态下的流通,而且分级简单、粗糙,极不规范,包装简陋甚至根本没有,保鲜措施更是缺乏。这样不利于保持农产品特有的原色、原香、原味和营养价值,而且不利于延长保存时间、不便于运输,容易在运输、分销、零售以及多次装卸过程中增加二次污染机会。比如,一些上市的蔬菜还携带着泥土,不仅污染环境,还滋生细菌、繁殖蚊蝇,极易造成产品腐败变质。2005年7月3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中国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研究开题研讨会上透漏,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每年有3.7万吨,可供养2亿人的生活。这些不能不说是令人震惊的消耗和浪费。
三、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差,难以保证农产品安全流通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边”市场(河边、墙边、路边)、个体工商户也为数不少,其影响不容忽视。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仍然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类型,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我国的大多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流通辅助设施落后,缺乏卫生、贮藏、保鲜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交易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需要。“三边”市场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个体工商户的质量安全意识与安全保障措施也都不尽如人意。据商务部2005年3月16日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只有4.45%通过了ISO9000等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8.56%建有冷库,43%配备了污物处理设备,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还不到50%;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透过这些数字,我国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可见一斑。
四、销售方式难以保障其交易中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销售大户等新的市场主体,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分,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力量。很多农户在有组织的市场之外直接向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机关、居民销售农产品,也有大型连锁超市等企业、农贸市场的批发商等直接到田间地头向个体农民收购农产品的。由于这些小规模的经营者过于分散且为数颇多,通过这些渠道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到底有多大规模尚且难以准确估算,要规范管理好其质量安全状况更是难上加难。
五、流通过程中的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流通过程是农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最后一道屏障,确保处于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义尤显重大,检验检测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流通环节的检验检测工作,并建立了些许制度,采取了诸多措施,但从全国范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需求来看,我国正在推广的市场准入制度、自检制度、在批发市场、超市建立速测点、推行速测技术等制度或措施还有待完善和普及,检验检测标准还严重不足,检验检测方式和手段急需改进,检验检测能力亟待提高。商务部于2005年11月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中表明,城市农贸市场中,26.68%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对蔬菜有机磷进行检测的占45.2%,对水产品甲醛进行检测的占33.9%,对面食及豆制品中的吊白块进行检测的占31.01%,对注水肉进行检测的占45.6%,对熟食品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的占25.62%,检验检测比例均不足一半甚至低于1/3。检测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市场,其境况更是不容乐观。
六、农产品流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流通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流通硬件设施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流通秩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序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而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清晰的层次和体系,只是散布于各相关法规之中,一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已出台的部分法律法规因实施细则缺失而导致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效力。因此,我国还不能够从法律层次上对流通体系做出切实的规范,造成流通行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严重滞后。比如,虽然农业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我国将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时到今日,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七、流通领域的监管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