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习带教论文范文

实习带教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习带教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实习带教论文

第1篇

扫描仪的使用、医药情报及信息的检索等基本技能,学生在实习的整个过程都要用到,那么每个老师都要对所带教的学生把这个内容讲解一遍,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重复以及师资的浪费[1]。因此,我们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生到达工作组后,老师先把学生集中起来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主要讲解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包括有关药师工作职责、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方点评、综述和实验论文的撰写、医学文献的检索、常用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等等。集体授课之后再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效果就更加理想。大专生和中专生实习重点放在调剂部门,原来由各工作组安排,没有指定带教的老师,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老师更多忙于日常工作,带教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出现有实习生无人管教的现象,极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这种状况,药学部对带教模式做出整改。大专或中专生分到各组后,和本科生一样,实行一对一带教,使学生明确知道有事找谁,有问题找谁,将学生和老师紧密联系起来,教与学有效结合,更便于实习生学习、工作与生活[2]。

优化带教队伍

科室根据评议结果结合年度工作考核成绩评定是否有带教资格,合格的才能带教下一批实习生。科室的激励与学生的评议科室对优秀带教老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鼓励,带教成绩与晋升、劳务费分配挂钩。合理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药师认为有带教资格是一种荣誉。学生的评议对带教老师工作起到促进、监督作用,老师会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提高自身理论技术水平与带教技巧,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以身作则,树立形象,从而推动科室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这样做的结果是带教老师综合能力大幅提高,差错事故下降,病人投诉减少,病人满意度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习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学校学生接触药品很少,到医院后接触上千种的药品,老师应想方设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快了解药品,熟悉药品,并掌握药房各类药品的摆放技巧,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药品贮存区域、贮存货位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习药品储藏、保管等方面的知识。核发药品带教,是在熟悉药品、能熟练调配处方的基础上进行的,带教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院内相似药品目录,使其能正确区分易混淆的品种。要经常强调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处方调配规定及特殊、贵重药品发放的操作步骤,结合岗前培训学习的《处方管理办法》、《品和管理办法》,将法规制度充分融入操作规范中。通过观察老师与病患、临床科室的沟通技巧,强化服务意识。通过窗口用药交待的带教,培养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学习合理用药知识。在核发处方时,对易发生事故的薄弱环节、经验教训,向实习生反复强调、反复交待,从严把关[3]。

第2篇

1.1护生进入烧伤科前都是是充满好奇、渴望、兴奋的心情

但是当进入病情,看到烧伤病人毁容、疤痕增生、功能障碍等,闻着创面产生的异味,心理会感觉恐惧、陌生、紧张,茫然失措。对此,带教老师应当对每一个新护生热情主动的接待,进行入科宣教。对于病情环境、规章制度、医疗设施、各种烧伤等进行详细介绍,使其能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1.2由于学校学习基本是理论

实践的机会很少,许多护生对技术操作非常不熟悉,在进入烧伤科时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此工作,造成自身失去信心,为此为新护生制定实习带教计划是必须的:

①结合烧伤专科护理内容,制定基础护理带教,如流体悬浮床、翻身床的使用等。

②在巩固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制定烧伤科专科护理带教计划,逐步提高与人沟通意见病情观察的能力。

③学习正确的护理程序及护理文件的书写,并组织新护生参与危重病人的抢救。在为护生制定带教计划的时候需要从态度、知识、技能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①态度:要求护生树立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实习中,主动关心每一位病人,尽量满足病人需求。

②知识:掌握烧伤病人的入院处理措施,能正确掌握烧伤原因、面积、深度的估计和分类及健康状况评估,并能够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及操作进行护理。

③技能:能准确的进行晨晚间、口腔以及会阴的护理方法。在带教过程中,由于烧伤科的特殊性,带教老师应当尽可能多的提供护生实践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对操作失败的护生,要为其讲解正确方法,并进行开导、安慰。

2加强操作训练,实施系统整体带教

2.1烧伤科的护理相对其他科是很特殊的

应当尽快使护生掌握护理技能。为此,在带教过程中要制定操作流程表,供护生查阅。同时,在每次操作前,为护生做操作示范,再指导护生进行操作。

2.2系统连贯性整体带教

指的是带教老师指导护生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护理操作的全部操作流程,带教老师应当将这种连贯性带教的方法和理念渗透到思想中。同时,对于本科常见症状、体征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紧急处理措施,带教老师需对护生详细讲解。在护生对病人进行观察后提出的病情及应当使用的护理措施后,带教老师应当对护生提出的给予补充和指导。在每周的查房过程中,应当采取教学查房,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由此来提高护生的知识水平。

2.3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对病人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并可与手术室当班老师联系进入手术室,全程陪伴手术,回病室后有针对的制定护理措施,全面提升护生对烧伤专科知识的全面系统的认识。

3加强沟通能力,全面培养沟通技巧

3.1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病区内的一切护理均是与病人有关,故需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耐心细致的与病人进行沟通,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病人能真正从思想上接受治疗。同时为病人进行引导,使其明白生活的目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护生在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护患关系得到协调。

3.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注意与护生问话、交谈之间的技巧,避免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护生,应当对护生一视同仁,耐心细致的对护生进行讲解,树立师德师风的培养,使护生能够树立战胜困难,成为优秀护理工作者的信心。

4加强教学考评,保证带教教学质量

第3篇

一、带教计划的制订

1·1系统组织管理。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生在产科的实习质量,我科由护士长、总带教和分带教三级共同抓好其管理工作。总带教老师要具有一定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计划和目标,分带教教师要求专业水平高素质好,热衷于教学工作,并能按总带教计划及目标,制订出由浅入深的学习带教计划,使护生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更合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护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1·2科学地制订带教计划。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实现培训目标,决定带教质量极其关键的阶段。因此,必须在有限时间内,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本科室特点,做出合理安排。

第一阶段:熟悉环境期(入室1~2d),让学生熟悉环境,了解产科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急救急诊工作规程;第二阶段;集中训练期(入室2~4d),采取讲解-示范-操作-纠正-摸拟的方式,使护生初步掌握产科护理常规急救流程及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即老师先讲解再示范操作,让护生实际练习,老师及时发现纠正错误,护生再通过情景摸拟反复练习。第三阶段:实际操作期(入室4~10d),在分带教老师的带教下,有目的有计划参加实际操作和开展整体护理实习。第四阶段:实践能力提高期(到实习结束),在分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产科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参加急诊急救的配合工作,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继续实施整体护理,每周完成一次护理小讲课,每月完成一份护理病历。第五阶段:总结考核期(实习结束前2d),总结实习内容,点评护理病历,对护生及教师进行双向考核。分带教老师在总计划的指导下,对护生的实际情况如学历、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改进完善带教计划。

二、带教队伍的选择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2·1带教老师既是护理实践者,又是教育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双重任务。所以对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培养其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护生,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2·2带教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必须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进行培训,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理论知识、带教能力,培养“三能”老师(能讲:培养表达能力,能将标准化操作程序科学地表达出来;能做: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细心、耐心地指导护生操作;能写:注重病历及论文书写,培养护生法律意识及思维能力),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护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3·1强化风险意识,培养慎独精神。产科是高风险科室,它担负着对孕产妇及正常新生儿的护理和急危重症的抢救任务,直接影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医疗效果。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带教老师详细介绍产科病区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产科护理工作特点,采取“一带”、“二看”、‘三放手“的工作方法。一带:由带教教师带着进行规范的操作;

二看:看着学生做,发现不足及时纠正;三放手:让他们独立操作,此时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严格把关,增强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工作中认真按操作程序和要求完成各项同护理工作,自觉履行对孕产妇应尽的义务,确保其生命安全,从而培养护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加强工作责任心,崇尚“慎独”精神。

3·2注重情商培养,增强实习信心。鉴于产科护理责任心大,注意力集中,应急反应快,心里压力大,比较辛苦,加上护生对环境的陌生,人际关系的改变,业务的不熟悉,容易失去实习信心,因此带教老师要根据护生实习的不同时期及个人的心理特点分阶段因人施教[2]。对护生做到“三心”(即关心,关心其生活进步;耐心:耐心讲解帮助;细心:细心检查操作),以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具备同情、敏锐、冷静、严肃、开朗、无私的心理素质。①实习初期:护生初入产科病区,往往充满好奇、胆怯、恐惧等各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带教教师应主动热情接待每位实习生,向其介绍产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及其他病区不同之处,并带领参观,通过介绍使护生在头脑中对本科有初步认识,意识到产科是关爱母婴健康安全的地方,使其消除不良心理状态。而对于工作表现胆怯、恐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冷静沉着,胆大心细,以树立实习信心;②实习中期:护生进入产科病区一段时间,对本科室环境及常规工作已较熟悉,但是由于实习紧张,加之跟班工作,往往情绪不稳定。此时要加强沟通,理顺心绪,缓解压力,关心其生活。帮助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使其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实习,部分护士此期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带教老师要引导其从基本技能入手,刻苦训练,循序渐进,以提高实习积极性,保证实习质量;③实习后期;护生进入产科后期,环境相当熟悉,各自实践技能基本掌握,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此期护生往往以完成某一项技能来评价自己的水平,盲目攀比,而缺乏对产科护理工作的全面了解。老师要端正其学习态度,纠正护生对产科护理的片面认识。注意引导护生树立整体化护理观,以身作则,做好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出院指导,使产科护理人性化,满足孕产妇的全方位需要。对工作能力强,产生自满精神的护生,要在鼓励其成绩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主动性差的护生,应多督促,增强其参与意识,并及时肯定其进步,不断促其提高。

3·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①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力包括对孕产妇、新生儿的观察和各班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观察,从实践经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应急能力的培养。产科也是危重孕产妇抢救的场所,在抢救过程中如何做出准确判断,争取时间,掌握时机对产科护士尤为重要。

因而平时更应对学生加强应急训练班,带教老师应认真给学生传授抢救规程,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指导学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加强基本训练,使护生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提高应急能力;③专科能力的培训。紧扣教学大纲,为护生准备一套带教预案,老师指导鼓励她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采取老师示范,护生观摩,反复情景模拟训练,纠正偏差,独立实践,专科讲座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护生在实践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实际操作过程,多提供实践机会,激发护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护生能体会到“产科护士”的真实感,经常提问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以提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加强实践技能的实训过程中带教老师要使护生对孕产妇情感关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最佳发挥,丰富临床护理实训内容,建立护理基础教育、技能训练教育、专业综合能力为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四、教学效果评价

4·1总带教老师听取分带教老师意见,定期检查分带教老师和护生的操作情况,同时要求护生及时反馈分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征求护生对带教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在护生出科时,结合科室工作特点,重点考核护生的运用护理程序能力、无菌观念、观察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应急配合能力;理论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平时提问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生,说明理由,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以使护生在今后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胜任工作。

4·2通过新的带教方法,产科护士长和总带教老师对护生做定期考核考评,成绩均为优良,出科考试理论成绩平均91·5分,实习期间护生均未发生差错事故,实习结束后,护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情况的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5%。

五、讨论

5·1系统组织和科学制订实习计划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基础。

系统的管理可明确带教目标,细化带教职责,使带教老师有章可循,合理的带教计划,使护生巩固了已学到的理论,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使他们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5·2带教老师队伍的优化和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与水平。严格选择带教老师,加强自身素质修养,调动带教老师积极性和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制订培训计划,以提高业务水平和带教能力,增加护生的学习热情,以保证实习质量。

5·3培养护生职业素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本科室工作特点,性质及教学环境,确定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观察应急反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以确保实习质量。

5·4教与学双重效果评价是学习质量提高的客观依据。对护生的评价除了理论和操作成绩,还包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对护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由护生和护士长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方法、能力等进行考核,带教教师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后浇带是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为了克服因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变形缝,经一定时效后再进行后浇封闭,形成整体结构。由于结构由后浇带连成整体,因此后浇带施工的质量与结构质量休戚相关。后浇带处往往断面大,钢筋密集,模板支设难度大,特别是杂物垃圾容易落入,清理十分困难,若清理不彻底将会影响结构质量。

2后浇带的主要功能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设置后浇带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差异或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

2.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1.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2.1.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会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反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反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3后浇带施工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后浇带的支撑方案后浇带封闭前,后浇带处梁、板模板的支撑不得拆除,同时后浇带跨内不得施加其他荷载,例如放置施工设备、堆放施工材料等,以保证结构安全。

3.2楼面后浇带的临时保护措施后浇带空置期间,为防止杂物进入,采取胶合板封闭的措施。

3.3后浇带质量要求:后浇带混凝土采用微膨胀、高一等级的防水混凝土。

3.4后浇带混凝土的保养方法采用蓄水保养。

4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4.1模板支设根据分块图划分出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支设模板,并严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

4.2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筑

4.2.1混凝土浇筑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施工方案进行,以免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

4.2.2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非凡注重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了防止混凝土搅拌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采用于φ50振捣器时不小于40cm;采用φ70振捣器时不小于50cm。

4.2.3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4.3浇筑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后垂直施工缝的处理

4.3.1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用压力水冲冼,清除浮浆、碎片并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同时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将钢丝网拆除,立即用高压水再次冲洗施工缝表面。

4.3.2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尽早拆模并及时用人工凿毛。

4.3.3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凿毛机处理。

4.3.4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

4.3.5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喷枪清理表面。

4.4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保护措施

4.4.1对于底板后浇带,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

4.4.2为防止底板四周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50c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挡水带。

4.4.3后浇带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面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

4.4.4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后浇带内。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板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mm以上。

4.5地下室顶板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4.5.1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42~60天;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非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保留。

4.5.2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用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积水。

4.5.3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5.4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宜掺入早强减水剂,且应认真配制,精心振捣。由于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要求膨胀剂的称量由专人负责。所用膨胀剂和外加剂的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配合比,并适当延长掺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以使混凝土搅拌均匀。

4.5.5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仍应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不于28d。

4.6地下室底板、侧壁后浇带的施工地下室因为对防水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后浇带的施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GB502082-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有专门的要求,其中第4.1.9条规定: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均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该条为强制性条文。另外,4.5.7条施工对后浇带的防水措施也作了如下要求:

4.6.1后浇带应在其两面三刀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后再施工;

4.6.2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4.7.4条施工缝的防水施工的规定

4.6.3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

4.6.4后浇带混凝土养成护时间不得少28d。在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4.7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4.7.1后浇带施工时模板支撑应安装牢固,钢筋应进行清理整形,施工的质量应满足钢筋混凝土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密实不渗水和产生有害裂缝。

4.7.2所有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4.7.3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必须按规范上试件留设的要求留置试块。有抗渗要求的,应按有关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5结束语

采用钢丝网模板封堵竖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答应有少量水泥浆外漏。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压力水冲洗施工缝表面,清除浮浆、碎片,露出石子,同时也将钢丝网片冲洗干净,混凝土终凝后再将钢丝网片拆除。经处理的垂直施工缝,表面粗糙干净,凹凸不平,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很强,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的整体性。后浇带的施工缝处理后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污水等进入后浇带内,给后续施工带来困难,对于大体积、大面积的混凝土表面可涂刷缓凝剂,以延缓混凝土表面凝聚,保证冲毛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6篇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新问题摘要: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摘要:网络教育传统教育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新问题摘要: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新问题略作探索。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征摘要: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和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天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三)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喜好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熟悉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探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功能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熟悉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和。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布置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三)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一)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定、分析和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索、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假如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新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摘要:学生碰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和他人合作。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轻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

论文摘要: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而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性。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度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更深层的属性,即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落铸民族或地城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9篇

本文作者:王岩工作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外语系

二外日语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一)大纲要求二外日语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课程通过日语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训练和适当的听说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培养起对日语的兴趣,初步了解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使学生多一种与他人交流的手段,并可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或为参加考研、职称考试等打基础。(二)课程设置特点二外日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从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每周4节。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本科专业二外日语从三年级开始,开设时间为3个学期,即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学时为4节/周。若以每学期平均18周计算,总计课时仅为216课时。由此可见,二外日语的课程设置时间跨度较短,课时设置较少,教学任务较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突出重点、难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三)学生特点二外日语的教学对象是日语零起点的学生。学生最初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一些是出于兴趣,比如喜欢看日本的动漫、电影,喜欢日本明星,喜欢听日语歌曲,或者想去日本旅游等等。一些是出于学习的目的,比如打算考研,打算去日本留学等等。因为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很多词形跟汉语相同或相似,学生在心理接受上感觉日语很容易,因此在学习初始阶段学习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日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加上学生对日语学习难度估计不足,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随着语法学习的不断加深和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减退,对日语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四)教材特点二外日语选用的教材较为多样化,有《大学日语》、《新编日语》、《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新日语基础教程》、《大家的日语》、《新世纪日语教程》等等。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教材。这套教材语法讲解较为简单,内容信息量大,特别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词汇量更是大大增加,每单元末都有不同领域的分类词汇总结,如:食物、职业类词汇总结等等。因此,这套教材也常被用作日语初学者的自学教材。但是,教材在编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给学习者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材中关于“动词”用法的内容,笔者认为编排上的以下几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1.关于术语。字典词条或一般语法书中对于四类不同动词分别称为“五段动词”、“一段动词”、“サ行变格动词”和“カ行变格动词”;而教材中则把“五段动词”称为“一类动词”(简称“动一”),“一段动词”称为“二类动词”(简称“动二”),把“サ行变格动词”和“カ行变格动词”合称为“三类动词”(简称“动三”)。教材中的称谓不具普遍性。2.关于活用:通常字典或着一般语法书中所列单词常以“基本形”形式出现,以“基本形”为基础推导其他活用形。而教材中的动词活用则是以“ます形”为基准,如“読みます(读)”、“書きます(写)”,以“ます形”推导其他活用形式。这样不利于动词活用规律的总结,使学生在记忆和掌握上难度加大。3.对于“自动词”和“他动词”,教材在词条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别标注。如:日语中有关“存续状态”的表达,有“ている”和“てある”两种不同形式,“ている”接在自动词之后,“てある”接在他动词之后。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下,笔者就以“句子修饰名词”这一语法内容的讲授过程为例,具体阐述一下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设计课堂问题,以及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主导作用的具体实现。(一)教师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起主导作用“句子修饰名词”这一语法内容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点是:“句子修饰名词时,修饰句谓语部分要使用‘简体’形式结句”。“什么是‘简体’”、“‘简体’有哪些表现形式”等基本的语法内容,学生无法完全依靠自己了解和掌握,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起主导作用在“句子修饰名词”这一内容的讲解上,笔者采用了以“任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并借用现代化媒体设备辅助教学。采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多维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师而言,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不断利用旧知获取新知的过程。(三)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上起主导作用每个教师对于组织课堂教学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有的教师习惯直接讲课文,以课文内容作为主线,边讲课文边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用法和出现的语法内容。笔者习惯按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式,先讲解词汇和语法,再学习课文,然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对于“句子修饰名词”这一语法内容的讲解,笔者也是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进行的。(1)由已知到未知:先复习已学过的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如何修饰名词,再导入动词如何修饰名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由具体到一般:由“动词句修饰名词”扩展到“一般句子修饰名词”的用法讲解。(3)由简单到复杂:从讲解单个动词修饰名词,进而讲解动词词组、短语修饰名词,再到动词句修饰名词的表达方式。了解了“句子修饰名词”的结构之后,再学习“带有修饰句的名词”在一个句子中如何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四)教师在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起主导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应该让任务成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互动的纽带,使学生不断地从教师和同伴中吸取知识,达到下一层知识水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因此,有效的课堂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教学环节联接更为紧密。对于“句子修饰名词”这一语法内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讲解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重点内容:句子修饰名词,修饰句中的谓语部分要使用“简体”形式。笔者让学生以“看书”为例,分别翻译“要看的书”、“正在看的书”、“看了的书”、“看过的书”、“看完的书”、“想看的书”以及“不看的书”。通过对比,强化不同“简体”形式修饰名词这一内容。要看到书読む本;正在看的书読んでいる本;看了的书読んだ本;看过的书読んだことがある本;看完的书読んでしまった本;想看的书読みたい本不看的书読まない本;2.难点内容:句子修饰名词,修饰句主语后要用助词が提示。笔者让学生对比翻译“我吃了包的饺子”和“吃了我包的饺子”两个句子。わたしは作った餃子を食べた。(我吃了包的饺子。)わたしが作った餃子を食べた。(吃了我包的饺子。)通过比较,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记住“作为修饰句的主语,后面必须用が,而不能用は来提示”。(五)教师在检验、评价教学效果上起主导作用教学大纲要求,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及时检测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景,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效果检验、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起主导作用。如,根据教材课文内容编排的不同形式,在课文讲解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查形式。对于以单句为主的课文,可以直接让学生背诵或提示译文,让学生复述句子;以段落为主的课文,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以对话形式为主的课文,则可以让学生模拟情景对话,加深记忆。人本主义要求教师在更大程度上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中介者、帮助者、合作者和监督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综上可见,由于教学的本质特征及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二外日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并及时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期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10篇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已被教育教学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在幼儿园中,多媒体技术也被运用起来。实践证明,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学前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能够为孩子们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使得孩子们的眼界更加宽阔,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和活跃思维;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强了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多彩,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促使孩子们投入到活动中,使教师与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更多的互动;再者,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态画面,使得孩子们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直观的了解。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解科学原理,可以将原理具体、形象、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记录,便于对教研活动的研究。

二是幼儿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

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幼师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技能,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并查阅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对教学有用的信息,并将信息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最终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孩子们产生互动,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多媒体技术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收到孩子们传达的信息,并及时对其作出反馈,调整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强调感官参与,孩子们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增强了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声音,让孩子们根据声音来找出对应的事物图片,如猫叫声、铃铛声、汽车声、打雷声等,对找对的孩子们,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比如奖励一个笑脸,同时对回答错误的孩子要加以趣味性的惩罚,鼓励孩子们继续加油。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挑战性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二、网络对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组建了教师与家长们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家长利用网络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信息。幼儿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多种交流平台,例如BBS论坛、交互式管理系统等,在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下,这些交流方式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中;其次,孩子们通过网络中的场景,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事物变化规律。例如,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四季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的习性,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最后,网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互联网不分时间、地点,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资源,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学习。幼儿教师利用网络,可以搜集到相关的教学资源;孩子们之间利用网络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学习;家长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可以搜索儿歌、故事、游戏等有助于启发孩子们智力的各种事物。

第11篇

教学模式是依据特定的教学理论,为达到设定的合理教学目标而采取了一系列教学组织形式和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老师为中心,学习手段以强化为主,主要包括直接教学和接受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随着年龄增大,学生从出生具有的好奇心会越来越淡。学生发展特点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而传统教学一视同仁的做法,会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前不久新闻报道,清华大学附小一位小男生因不想做作业而把学校网络黑掉,成为最小黑客。如果老师在学习水平上将他与一般小朋友对待,那就是活生生毁了一个天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打破了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垄断,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而加速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正因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刺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毅然放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而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适合于运用教学,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取向的学习理论,更多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都被运用到教学中,很多学校也配备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系统。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到发现、探究、合作学习模式;教师也从以前的中心地位转到主导地位,对学生学习起的是引导、辅导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知识。正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教学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教学模式因有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而更利于学生学习、成长。

2信息化教学模式特点

2.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摆脱传统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信息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及策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魏县新实验一中实行“235”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13年起,该校一直秉承“以质量求生存,靠创新求发展”的教育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正是因为传统教学的蹂躏,学生被动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表面灌输进去的是知识,而丢失的却是那份不可多得的好奇心。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2丰富的教学内容,大量的教学资源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另外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支撑,具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影视、案例等,以前听的只是老师了解的信息,看到的只是课本传达的知识。互联网使许多时事、新闻传播更为迅速及时,将之结合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变化,掌握最新动态,也能掌握更多案例。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了解的信息,增加信息量,并且在相互讨论中使感情更为融洽,关系更加和谐。同时,丰富的内容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弥补了“预设有余,生成不足”的缺点,能随时调用已存储的资源素材,做到灵活运用,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

2.3远程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无时空、无地域限制,便于开展远程教育,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学习。传统教学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学习的地点也只是学校,这样很耗费时间,而且学生发展速度不一,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不同,不利于学生成长。远程教学能针对此弊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被简单地作为一种工具

由于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层次掌握信息技术,仅仅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演示或播放工具,将所有要学习的内容、环节都纳入到制作的课件当中,这并没有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和创新,只是将所谓的“人为灌输”变成了“计算机灌输”。信息技术促使教学容量增大,使得学生学习负担也加重了。虽说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声音、文字放大了,但教师只是从讲授者变成媒体的播放者,没有考虑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及时反馈,学生跟不上这种节奏而消化不良、叫苦连天。目前采用PPT教学的老师已超过90%,一旦某节内容的课程设计做完,老师则年复一年地使用,根本不考虑社会变化而信息也随之陈旧。

3.2互动频率低

教学过程中,一定的师生互动是必须的,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听课的状态,也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的注意力一味放在显示器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这样就把师生之间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人人对话变成人机对话。有时候老师课件设计得不合理,问题答案一起出来,学生根本都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跟着多媒体的屏幕走。处于青少年早、中期的学生更渴望获得老师的关注,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冰冷的显示屏上,这无疑会使师生情感得不到深层次交流,对学生而言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老师来说也不利于其教学及管理工作。

3.3信息素养不高

从教师角度来说,有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还不是很了解,而且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要么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要么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而丢失传统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能力将会慢慢下降,最后就像流水线工人一样做重复的动作,说重复的话。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无法利用网络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资源,无法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不能及时为自己答疑解惑,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学习,不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时代脱节。

4对策

4.1有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现在许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不高,只会把书本的内容照搬到课件上,不能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培养。课件制作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文字上,而过于花哨,又会使学生无法掌握到重点内容。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多层次阐述教学内容,将视频、图面、文字集合为一体。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甜品面包,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融合是为了教学效果更好,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学生。

4.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我们获得信息的速度更快,信息的量更大。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但是,信息社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也有好坏,充斥在学生的周围,老师就应担当好监督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接受有用的信息,拒绝不良信息。4.3完善配套设施,丰富信息资源现在很多学校已使用多媒体教室,但领导老师担心学生损坏机器,不允许学生使用。有的多媒体设备过于陈旧,需更新换代。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也都是陈年旧书,杂七杂八。学校应该多购进新书,完善书库,让学生能在图书馆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学校电子阅览室应免费向学生开放,机房电脑也应更换。科教兴国,教育任何时候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不能让硬件设施暂时缺乏或者落后而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障碍。

4.4设立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设立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能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再三斟酌,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一套策略。同时,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得教师内部形成竞争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5结语

第12篇

1.知识的实时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输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利用信息获得知识往往是实时的。只要互联网上了相关的知识,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并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知识获取的时效性。

2.知识的局限性

在受到技术限制的情况下,有的技术并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表现在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难以转成信息交流的模式,如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而此种技术上的缺陷就很有可能会使该信息缺少专业论坛,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交流。

二、信息时代下的计算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在进入大学以前,有的学生来自落后山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来自城市中心,他们当中大都提前学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时,教师要采用弹性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要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工作。

2.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

虽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是他们当中在上大学之前,有很多都是自学,而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如果教师采用积极向上的引导方式,则可以减少处于积极的热情中的学生,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迷失方向。

3.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

计算机知识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是现行教材所阐述的内容都与现实运用相脱节。例如,学生经常使用的计算机知识在教材中只是简单阐述(如收发电子邮件、实时通行、网上购物、网站维护等活动)。这种教学与实践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自学成才”。

三、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探索

1.课程体系的转变

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必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中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然后才能全面开发其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个目标,我们要采用弹性课程体系,也就是在完成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后,再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弹性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2.教学方法的调整

对于其中的一些基础偏弱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是重点,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方向继续学习。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较早地通过国家计算机考试,也可以激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共同奋斗、共同提高的目的。

3.考试方式的更新

第13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移动学习的对象、模式、特性、环境以及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0前言

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中的一个分支,是又一个新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对我国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今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看到、感觉到移动学习存在的巨大潜力,因此如何将无线通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话题又渐渐升温。正如基更先生所指出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特性造就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的成功,而是公众普遍拥有的技术造就了这种成功。”AlexzanderDye等人在它们的题为《MobileEducation-aglanceatthefutu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移动学习)给出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1移动学习的对象

移动学习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还推广到公司员工、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等等,唯一的条件是他们必须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它的理念是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地发生。

(1)学生:在无线通讯发展迅速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了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这就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来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

(2)公司员工:对于公司而言,移动设备的齐全及其高级功能,使“随需应变”的“移动学习”变得可行。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在最恰当的时间提供给员工,保持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竞争力。而移动学习也可以方便地借助他们现有的设备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3)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又渴望学习的人:这些人要么工作环境差,甚至很无聊,又没有机会参加任何社会组织的培训。但是他们共有的是移动电话,用它来发短信、聊天、玩游戏。移动学习就要借助他们的移动电话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教给他们学习技能,让他们更好地就业。

2移动学习的基本模式

以移动电话为支撑的短消息模式:这是最基本也最普遍的模式,是正在运用和开发潜力最大的模式。

以互联网为支持的连接技术模式: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三者结合的产物。所以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在短信息模式中,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基础。其主要的技术支撑是: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蓝牙”(Bluetooth)技术,一种用于替代便携或固定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电缆或连接线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即通过无线分组业务、3G通信协议等,从而为我们提供在台式和笔记本电脑上才能实现的功能,如收发E-mail、网页浏览、流媒体、多媒体信息等。

3移动学习的特性

(1)数字化:移动学习主要借助的是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它的数字化特性是由其自身所借助的设备和支持技术决定的,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才更能够加快移动学习发展的步伐。

(2)即时性: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宽松的环境,使你随时都能够与他人交流新的想法,把你思想的闪光点与他人分享。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就是让学习者能够体验学习的愉悦,让学习者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3)随意性:移动学习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可以在回家、旅途、商场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进行学习。而如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也可以借助手机短信与老师和同学联系,获得解答。

(4)学习环境是移动的:不论是传统学习还是网络学习,他们的学习环境都是固定的。而移动学习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环境的移动性。这样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环境,实现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

4移动学习的环境

移动学习能否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与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它的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都是移动的,这是不同于传统学习环境的一个特性。但是移动学习主要借助的是移动公司的短信服务和网络公司支持的移动设备,所以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移动通信公司及网络公司达成协议,为我们的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构建移动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在任何场所学习的可行性。人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就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在整个流程当中,要能够协调好与老师、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合理选择学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有效学习。在这个环境中,物力、财力等因素也是要考虑的问题。移动学习毕竟需要的是手机和网络移动设备,这就提出了一个高于传统学习的条件。如今在大学中几乎实现了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要能够利用便利的条件,发挥移动学习的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探索,达到移动学习的真正目的——随时随地随身地进行终身学习。

5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研究者表示,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在学习手段上的一种扩展,它们不能够替代现有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网络学习中在线阅读时间过长,学习者的眼睛容易疲劳,也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厌烦感。而利用手机来进行学习,其屏幕的大小、分辨率等对阅读也有很大的限制,并且如果在路途中,车子的晃动等外在条件也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心情等。

(3)移动学习的运用时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在走路或在车上学习时,最好是运用收音机、随身听或MP3等进行语言的听力训练。这样也就不需要运用掌上电脑、手机等昂贵的移动设备,节约了学习成本。

(4)人文因素。在移动学习中我们经常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如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运用移动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节省了很多的成本。但是员工是否乐意学习,是否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及产生一定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过。

总而言之,移动学习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相信在利用各种设备的辅助之下开展的移动学习,也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才能够发挥好它的内在优势,在解决技术、环境、物资财力等方面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人文关怀,这都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教育的要旨是使全体学习者进行愉悦的、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探索,真正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地随身”的终身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第14篇

1全媒体时代与科技信息交流

1.1全媒体时代的概念

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传媒业的实践领域,是传统媒体的信息化产物。作为一个新事物,全媒体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最终实现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融合接收,以达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的目的[3]。全媒体虽然是传播学领域的术语,但社会媒体的演进直接影响科技交流的实现,因此科技信息工作者对全媒体时代的关注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1.2全媒体时代科技信息交流的特征

全媒体时代科技信息交流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载体多样化、出版形式多元化、社交移动本地化等。信息载体多样化是指信息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手机等传播工具;出版形式多元化指全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格局,新媒体的兴起与自媒体的盛行将信息出版带入多元化发展的新天地;社交移动本地化的说法来源于SoLoMo概念,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SoLoMo概念提出后迅速风靡全球,被公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4]。

1.3全媒体时代对科技信息检索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对科技信息检索的影响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信息检索技术多样,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载体的发展带来更为多样的检索技术;二是多媒体信息在科技信息检索内容中的比重日渐加大;三是信息检索工具更加专业,面对日益增多的信息类型,专业化检索工具也随之出现,如专业化的Blog搜索引擎等;四是用户信息要求提高,全媒体时代的用户希望从最方便的渠道、以最快的速度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五是检索教育需求增强,全媒体时代检索技术的多样性和便捷性的增强,并没有减轻信息过剩的压力,用户通过接受信息检索教育提高信息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全媒体时代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内涵

2.1传统信息素养教育

医学文检教学是实施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多年来,文检教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指导性原则是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其具体内容包括信息素养的五大标准[5]: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决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然后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其知识库和价值体系;不管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团体的成员,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的;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对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另外一个重要教学指南是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核心委员会(IIME)颁布的《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这一指南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出对医学毕业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6]。

2.2视觉信息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信息类型的增多,特别是视觉类信息的普遍应用,对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评价与利用视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难以适应全媒体环境的教育需求的形势下,2011年10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了《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ACRLVisual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7],作为大学视觉素养教育教学设计的指南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根据《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视觉素养是一组能力,具有视觉素养的个人能够有效地发现、解释、评价、使用并创建图像与视觉媒体。视觉素养技能让学习者在制作与使用视觉材料时,具有理解和分析语境、文化、道德、审美与智力等元素的技术能力。具有视觉素养的人既是视觉媒体的批判性使用者,也是可共享的知识和文化整体的合格贡献者。”《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同时认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跨学科背景下,有视觉素养的人应具备决定所需视觉材料的种类与范围的能力,有效发现与获取所需要图像与视觉媒体的能力,解释与分析图像与视觉媒体的含义的能力,评价图像及其来源的能力,有效运用图像及视觉媒体的能力,设计与创作有意义的图像与视觉媒体的能力,创作与运用图像与视觉媒体同时了解所涉及的道德、法律、社会与经济范畴及合理获得与利用视觉材料的能力。

2.3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概念来自于英文“medialiteracy”,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具体指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媒介素养是对人们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从媒介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对于医学生在全媒体时代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4移动信息素养教育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是全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化与平民化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式,也对以提高医学生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电子格式与数字版权管理、内容获取、内容管理、新式搜索方式(如语音搜索、视觉搜索、情景搜索、条码与二维码扫描以及增强现实)等[9]。还有学者总结了利用移动设备传递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的几种方式,包括移动网站、音频导航、短信咨询录屏视频、个人应答系统、二维码及推特等,并呼吁从业者采用移动设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10]。有学者说,“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方向”[11]。

3全媒体时代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策略

3.1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更新教学模式

医学信息素养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实现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广泛性,解决选修课程人数有限、学生的受益面不广、无法兼顾各个专业、与某些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检索与利用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中山大学医学图书馆在实践中根据专业课教师的需求与课程特点的需要,提出医学文检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嵌入式教学[12]。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不再受文检选修课的局限,而是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效果。二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改变了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13-14],而在课堂上开展协作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实践发现,简短视频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是实现翻转课堂的理想模式。首先,教学视频课件与课程管理平台相结合开创了医学文检教学混合式学习新形式,融合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课堂学习的优点。以往国内医学文检教学对于课程管理平台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学生作业提交、课件下载、问题咨询等方面,仅仅发挥了平台的内容存储与教学管理的作用。而视频课件的加入及学生课下学习过程中利用课程管理平台讨论板等交流功能的增多,将推动医学文检混合式学习的实现。其次,利用课程管理平台的测试功能,有助于实现医学文检翻转课堂课下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跟踪统计等功能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了课下学习的教学效果。

3.2以全媒体检索需要为指引增加教育内容

从提高医学生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信息素养教育中可以增加以下4个方面内容。

3.2.1图像资源的检索

有效地检索与获取图像信息是视觉材料创作与利用的基础。在以往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对于图像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图像检索却是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文检教师对图像资源的检索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实现起来并不困难。

3.2.2图像的分析与评价

对一份视觉材料的内容给予客观的评价,读懂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是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也是提高视觉素养的重要训练方式。在视觉素养教学活动中,以某一图像为对象,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相关元素,图像的背景、年代,主要人物,现场环境,来源等,可以实现视觉素养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3.2.3信息可视化

表达信息可视化指将原来用文本表达的信息,利用某种工具实现图像化显示,从而增强信息表达的效果。在视觉素养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采用可视化工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视觉材料的识别与运用能力。如可以运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利用CiteSpace软件开展信息分析等。

3.2.4移动信息搜索技术

移动信息搜索技术包括数据库的WAP网站及APP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移动新媒体工具(如微信等)进行交流,以及移动环境下的地图搜索、语音搜索、视觉搜索技术等。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从移动设备上获取信息,帮助学生学习智能手机上的信息组织方法与混搭应用开发。

3.3将提高全媒体展示能力引入教学设计

信息展示能力是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特别强调了对医学生信息展示能力的开发,主要通过课程小组PPT演示和学术海报展示两种途径实现。小组PPT演示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一选题开展文献检索,并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本组检索成果以及检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后来发现PPT小组展示存在一些弊端,如小组成员的“搭便车”,将台上展示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不利于学生平时交流能力的提高等。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学术海报(postersession)展示的教学设计。海报展示是常见的学术信息交流方式,也是学术会议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展示能力及科研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为抛弃传统考试的形式,最终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海报展示;创设学术会议展示的情境,小组成员轮流作为展示者与评价者,自由交互,即时反馈;考核分数由教师与参评者课后协商决定。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应用于教学的海报展示能够促进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交流技能,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15]。

4结语

第15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双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3益突出。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本文着蕈分析了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闲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学对象、教材.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师的素质都是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晕要因素。为改变目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目前状况,可以在医学院校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运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搭配合适的双语教材,南受过双语教学培训的医师授课。总之。医学专、J课的双语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共同关注。

关键词: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因素及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语言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围际交流中.英语已逐渐成为广泛应削的工作语言。为此.2001年至20o7年间.教育部m台众多文件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提m了高等院校广泛推广双语教学的要求。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目前,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和书籍基本上都以英文m版,而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也以英文形式展现和推广。运用英语这门丁具可迅速直接地和各国进行医学信息交流。医学教学人员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和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频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是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同时双语教学还对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我们认真分析了以下的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尝试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1影响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

1.1教学对象

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承受能力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开设双语课奠定了基础。南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少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再加上国内英语教学多年来注重语法学习.故“哑巴英语”的现实状况没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听说能力不高,增加了双语授课的难度,妨碍了双语授课目标的实现。假如教学中英语使用的比例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课堂注重力势必被分散。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将导致不佳的学习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

1.2教材和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医学双语教材,多数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教材,一些教材可能过于偏重理论、缺乏案例.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另一些则可能和探究者的探究方向有关,具有很大的倾向性,不适于教学中使用。双语课程是在医学生修完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之后开设的,课文有了相当的难度,比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简化课文的难度。

1.3教师

师资新问题是医学双语教学的关键。好医生不一定是好教师。一方面,临床教学医师同时肩负着医疗和育人的双重职能。然而当前大多数教学医师教学意识淡薄,参和教学T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另一方面,英语阅读水平高不一定能够进行英语授课,多数授课医师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医学教师匮乏,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的更少。多数教学医师难以清楚地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或者照本宣科。更难做到用英语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2提高医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办法

2.1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

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尝试开展双语教学,一旦发现新问题,及时改进,探索更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逐步将双语教学扩展到所有年级和专业,覆盖全体学生。据调查,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开始在医学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该院以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国际护理专业的学生作为目标人群,课堂中英语使用率达到75%左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英文和中文穿插授课表示满足。

2.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和教学手段

一方面。相比较国内并不成熟的医学双语教材,外国原版教材实用性强,教材中配以大量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必要组织一批资深的医学双语教学专家,认真编写医学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和辅导资料。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做成Powerpoin的形式或其他多媒体形式。对于专业词汇和名词概念,辅以中英文对照注释,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

2.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