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直觉上继续学习画图软件的一些功能,以及学会修饰和装扮图形,和学习运用因特网访问网站,下载资源,利用有效的资源帮助我们的学习,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由于学校存在人多机少的情况,所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内容安排周次起止日期教 学 内 容课时
一9.3——9.9学习机房制度1
二9.10——9.161.与新朋友见面1
三9.17——9.232.可爱的鼠标1
四9.24——9.303.鼠标陪我玩一玩1
五10.1——10.7
六10.8——4.144.计算器帮你忙1
七10.15——4.215.小伙伴的作品1
八10.22——10.286.小树苗快快长1
九10.29——11.47.整齐的教学楼1
十11.5——11.116.五彩的窗子1
十一11.12——11.189.花香满园1
十二11.19——11.2510.我能画得更好1
十三11.26——12.211.美丽的校园1
十四12.3——12.912.神奇的魔术棒1
十五12.10——12.1613.动物联欢会1
十六12.17——12.2314.参观网上动物园1
十七12.24——12.3015.贺新年1
十八12.31——1.615.贺新年2
十九1.7——1.13期末测试1
二十1.14——1.20期末测试2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养成当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四、第六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
1、信息技术初步: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应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2、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掌握PowerPoint中文本的添加,图片的插入,动画的设置,超级链接的制作。
3、用计算机画画,进行名片的制作,在Photoshop中进行图像处理。
4、用计算机作文,在Word中进行文字的处理及编辑排版,并制作个人的主页。
5、网络的简单应用,学会上网,学会查看网上同学的电脑中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任务及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技能目标:
1、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2、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
难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3、熟练输入汉字,正确运用指法。
四、改进教学、落实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在受教育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教学内容、技能教学内容以及应用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易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及时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始终。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重视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源、教学软件或课件的构建,通过合作开发,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课堂教学
将市教科院“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性与独创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意“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孩子接触微机的程度不一样,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在设计常规内容之外,另外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常规内容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内容,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常规内容即可。
4、重视技术学习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可迁移性十分明显,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各种应用软件间的关联使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测评价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评价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也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还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表述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时,还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4一、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好奇心非常强,没有基础但兴趣浓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活跃爱说话。
二、教材分析
主要为电脑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了解及基本操作,互联网的认识,画图软件的使用基础,计算器的使用和键盘的操作,信息编码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作用。
3、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用途及使用范围。
4、互联网的初步认识,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5、认识Windows桌面,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6、设置桌面背景及窗口操作。
7、初识画图软件。
8、在图画中插入文字
9、学会使用计算器。
10、键盘的操作。
四、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5为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学有所用,特制定本学期计算机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小学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三册,本学期学习第一册(上),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计算机乐园;第二单元:计算机绘画;第三单元:与键盘握握手。教材结构和谐紧凑,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活泼美观,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识水平,便于小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部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键盘输入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操作计算机有一定的难度,本学期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键盘输入水平。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的组成,掌握电脑的开关机操作及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
2.熟练鼠标的操作,了解金山画王的窗口组成,学会用卡通并图,用画笔绘画、给图着色等操作,能设计制作出相对完整的、比较综合的电脑绘画作品。
3.了解键盘组成及指法规则,熟练掌握键盘指法及常用控制键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及击键习惯。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任五年级88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本期努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输入和保存、信息的查找与管理、图画的描绘与美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进行文字的输入,并能保存文件。
4、能进行信息的 查找与管理;
5、学习简单的电脑绘画;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
1、文件夹的建立与文件的管理。
2、掌握写字板中汉字的输入。
3、用计算机画画,与写字板相结合,进行图像处理。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科 目 信息技术
年 级
五实
教 师 翁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
2004年 9 月
2004 学年度第 1 学期小学 信息技术 第 五 册教学计划
2004年 9 月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兴趣浓厚,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练习。在课程整合等方面可以实践性操作。同时也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也有不少的差距,要针对性地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
材
分
析
教材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制作网页、学科整合内容
电子邮件使用可以考虑构建校园Email服务器,便于使用和维护;
制作网页也可把学生制作的内容到校内的服务器上,“所见即所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功感。
学科整合内容,有个别例子不适合教学实际,可以参考改进,使用适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
教
学
目
标
一、学会申请和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电子贺卡;初步掌握电子邮件软件—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二、初步学会使用FrontPage2000-2002来制作简单的网页和个人网站。
三、初步掌握“计算机工具论”,利用电脑来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计算机看作是一种工具,形成“学会学习”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四、
教
学
措
施
1、主要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的方法参与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颖的课程整合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注重利用机会,开展学生的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人文思想的发展。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2
9.1-9.7
1
发送电子贺卡
2
3
9.8-9.14
上机:发送电子贺卡
2
4
9.15-9.21
2
制作电子贺卡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同样,在教育领域当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而又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就变得尤为必要。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同时,不少教师在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
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备课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替代。因此,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取多种的方式来优化教师的备课方式,为课堂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1 整合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越来越密切,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系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然而,目前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依赖于庞大的网络资源,工作效率比较低,最终所采用的素材有时候甚至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目前教学大纲的要求,搜集有用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素材,建立专门的教师专用的数据库,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归纳,包括课文讲解素材、音频视频的剪辑以及课后练习题目的总结等,以供教师备课使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备课水平。
2.2 加强交流,备课资源共享
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互换意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备课成果上传至平台,相互借鉴,各自完善,反思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在线教学研讨,相互学习,思维相互碰撞,使得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课件更加合理、完善,为进一步的授课打好基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授课
对于课堂授课来说,信息技术的一个强大优势在于更加生动、具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优化教师授课。
3.1 创设情境
与以往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导入以及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充满趣味的音效或者更加直观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1]。
3.2 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那些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的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篇幅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根据导学课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进行补充、强化说明。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如《刻舟求剑》、《称象》等故事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具体环节,加深印象。
4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加以优化管理。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师生交流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的良好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呈献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完善、补充。另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于语文课的意见和建议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交流能够避免现实中学生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言说的局面,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
5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5.1 避免过分依赖
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因此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自己的讲解、板书等传统方式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以及想象的空间,重视语句的优美之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出现多媒体成为课堂主人的情况,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
5.2 密切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对课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避免拿来主义,完全利用网络素材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以学生为宗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6 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在新的教学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改进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山东 昌邑 26130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一、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加之新课改对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新要求:改变强加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改变机械训练现状,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探究为根本...都要求着当前计算机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模式。然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材更新速度较快,甚至一周的课程还未完成便已经做了改版。加之信息技术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众多,学生无法将所有知识均了解并吸收。因此,势必需要以学生的天性开展教学计划,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教学[1]。
二、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一)构建游戏化教学模式
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是游戏化教学的框架,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在熟悉基本情况后根据自身教学体验与需求,逐渐完善该教学模式并进行修改与整合。笔者所建立的教学基本模式为:以学习需要与学习目的为中心,围绕课堂评价、情境创设、实施教学、游戏准备、设计选择游戏、实现最终目标。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对不合理之处加以修改,通过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完善该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中,流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不断融合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
2.探究模式
该模式是基本模式的延伸,是对基本模式中具体环节应用。以探究方式注重学生天性,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探究环节中,笔者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环境,并在探讨中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走向正轨,以游戏化模式创造智力环境,以探究方式探索学科内容与知识。该环节的模式如下:首先以前端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游戏软件,将核心任务书写板书,开始探讨与分析,不断巡查与辅导,最后进行总结与讨论。此流程可以清晰的看出,师生之间互动与学生之间互动明显增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究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助动车参与的积极性,将无法自我控制的缺点转变为优势,借助其好奇、喜研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但是在该环节,要以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探讨,并留出充足的时间准备总结与讨论。
3.练习模式
人们的学习与思维需要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为学生的行为及时作出反馈,正确引导,加强鼓励与表扬。消极的强化方式只会越加打击学生,因此有必要创造出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该环节所建设的模式如下: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软件,开展教学活动、观察并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最后诊断结果,针对不足之处再次强化[2]。
(二)案例
1.鼠标的认识与操作
首先确定目标,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为双击鼠标、单击鼠标以及使用方式。以三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其基本特点为与计算机有接触,但未能形成规范操作。好奇心特强,敢于表现,且期待他人赞赏。笔者所选用的游戏软件为打地鼠,操作方式均是单击鼠标;保护牙齿是双击鼠标;贪吃的兔子则为拖动鼠标。以PPT为开始,引导学生对鼠标展开兴趣,利用PPT介绍游戏并演示游戏操作方式,初步探究并熟悉游戏操作模式。开展比赛或合作,不断巡查学生游戏状态。最后在游戏结束后开展讨论。
2.探究计算机
确定该课程将以探究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三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为认识计算机外观与桌面,认识其中任务栏、指针、外观、设备等。笔者所选用的游戏为“阳光活动”,以探究模式为基础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利用游戏的趣味性使课程不再枯燥。以PPT为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利用游戏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并寻找答案。游戏结束,开展总结性讨论与自我评价、游戏体会等。教师做最后的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之处。当然也要充分赞赏学生优点,以资鼓励,不断发扬。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108-01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如何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是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
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
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1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探究情
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如统计中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1:小华统计一个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电脑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动画显示出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一个路口,学生处在安全的实景中收集数据。这样就解决了课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乐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在当今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见到的各种各样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后,运用电教媒体显示自行车、摩托车的模型,然后再问:“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随着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椭圆形的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接着再运用多媒体将车轮依次换成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这样借助多媒体不断的变换,把它们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比较,在对比的情境中,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认识。
3 应用信息技术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
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简单的事例将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操作中,会因客观原因而无法操作,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实现转化,延伸思维。
如探讨学习“圆的面积”中圆面积的公式推导,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只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他们才会有深刻的印象;经历数学的过程,才会理解公式的内涵,而不是死记公式。学生动手将圆四等分拼合后,再八等分拼合得到的图形只是一个近似长方形,学生思维上始终认为拼出的图形的边为弧形,所以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个近似数。这关键在于剪拼份数过少,但份数分多了,操作起来难度又相当之大,而且相当费时。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计算机上将圆分别进行32等分、64等分后拼合,学生看到图形更接近长方形,以此延伸得出细分到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多媒体在这里给学生思维上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补充,延伸了他们的思维,实现了知识的转化,真正发挥了作用,展现出辅助教学的特点。它不是取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将一些现实的例子具体化,协助学生的思维。
4 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知识
内化
小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
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电教媒体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
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5 应用信息技术使练习形式多样化,让知识有效及
时地反馈矫正
电教媒体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地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6 应用信息技术体验数学美感,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有情感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向平等、和谐的关系转变,使师生的交往加深。可以实现一位教师与多位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而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电教媒体比较完善地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使原本不可捉摸的神秘公式也变得那么通俗亲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数学,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与形的调和,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性。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进而形成能与教师互动的开放心理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尤其练习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状态。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给予“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表现在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等几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O为端点,延长出射线L,在射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质疑:“在这些圆中,谁的周长最长?”“你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什么有关?”“能猜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吗?”“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直径有关。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能很自然的推理到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率”这个概念。
三、运用信息技术,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反馈,步步为营,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计算机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辅助手段。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探索使用策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心态。使教师营造更具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小学现代化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冯秀琪,徐红彩.《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的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5期.
[2]姜圣华.《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4期.
一、用信息技术,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化时机
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全身心的能量来投入到学习当中。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中,我们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并开发课本中的图片资源。小学数学课本是许多高深的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的图片资源形象直观,为了锦上添花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小学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短,缺乏抽象能力,以形象为主,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故事,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加深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如“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中,用多媒体演示: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佣一个长工,一天只给长工两顿饭,为了让长工多干活早上4碗粥,晚上只给3碗粥,长工很满意,可是时间不久,长工觉得待遇不公平,要求地主多给饭吃。结果第二天,长工早上3碗粥,晚上4碗粥。并念念有词说“好好干,你的待遇提高了”师问:长工待遇真提高了吗?为什么?学生解释为:3+4=7,4+3=7,待遇没变,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
二、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控制平台,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各个学科搭载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实施监控、转播、语音教学,发放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我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课,课堂上气氛民主、活跃。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 多媒体;优化 ; 小学数学 ;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图、文、声、像等表现手段,直观、生动、形象地创设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思考的直接参与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同时增大了课程容量,加强了知识间的连贯性,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加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媒体,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极易激发但又消失得快的特点,为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其再表现的欲望越发激发出来。因此,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交给学生,让其自由组合成小组形式学习,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组员们的主张和见解融为一体,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例如:“中心小学的操场长40米,宽25米,为完成扩建计划,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1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一题,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的解法:30×15﹦450(平方米),但教师按题意在屏幕出示长40米,宽25米的长方形,再分别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建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了的部分涂上颜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30米,宽1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由讨论、互相质疑、然后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在讨论中求进步的机会,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显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效率。
二、创设情景,情境交融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内容,通过文字、数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不但能渲染气氛,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渴求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多媒体手段介入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好学生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三、突破重点,化难为易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学中,当遇到教师不易讲清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设计与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化难为易,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例如:“24时记时法”是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难点,然而,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配以动画、录像、声音、文字、计算机随机出题,12时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算,时钟转动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等等,将这堂课上得有声有色。
四、辅助得当,适可而止
在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只是运用于教学当中的一个辅助工具,是将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达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易弄懂。多媒体教学并不能代替教师教学,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给予多媒体,只能是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来显示而已。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它仅仅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进一步加强,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要学什么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此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多媒体的应用也是有尺度,应适可而止,适当运用。
如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被市场所淘汰,广大教师就必须勇于创新、勇于争先,不断更新观念、摈弃落后思想,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本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概念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突破这一难题,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其独特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给概念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
一、 巧用信息技术,鲜活地引入概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抽象的定义,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得出数学结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手段,已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而通过观察事物变化的轨迹,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引入的重要方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鲜活形象地引入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线》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垂线的概念: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道路,哪些路是相交成直角的。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垂直点,课件演示红蓝两条直角边,蓝线闪烁,告诉学生蓝线垂直于红线;红线闪烁,红线垂直于蓝线,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接着,课件演示红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蓝线垂直于红线;同理,蓝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红线垂直于蓝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上述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从学校周围的道路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层层演示,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把生活化经验和感性材料抽象出概念,为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巧用信息技术,形象地讲解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传统的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精讲,讲清概念,理解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求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用PPT动画的形式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连续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使学生弄清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三角形为平行四边形的道理,从而切实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知识。
这样恰到好处的动画演示,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巧用信息技术,深入地巩固、辨析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或接近,学生常常因为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而混淆。此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对比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启发思考,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这一对概念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显示一条直线,用flas的形式进行延长演示,学生就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利用变色、闪烁的效果在直线的某一部分上点上两点,并指出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它的长度可以度量,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深刻理解“直线”和“线段”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四、 巧用信息技术,恰当地拓展、深化概念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概念的教与学,适当地拓展、深化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对概念的了解,拓展、深化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绘出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所学概念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在“几何画板”中自由创作。有的学生直接用鼠标拖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其进行复制、旋转,再移到一起;有的学生拖出一个长方形,再拖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们按轴对称的要求进行组合;有的学生甚至画出颇有创意的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增加容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多形式的呈现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努力程度不断提高,拓展思维与积极探究的欲望更强烈,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发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信息技术放大、重复、慢镜头效果、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小熊过生日”的动画场面:小熊的生日到了,小熊邀请森林里所有的小动物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生日当天,小熊做了精心准备,在灯上挂满了鲜花,在门上挂上了“小熊生日派对”的牌子,等待大家的到来,等待小动物们送来的礼物堆成小山。这时,主持人把生日蛋糕切成若干块,然后平均分给小伙伴,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有趣的视频画面伴随《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画面:大街路面上的人行横道、铁栅栏上一根根竖直的铁框、广场上彩旗的旗杆,等等。学生看到孰知的场景画面积极性高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很轻松自然地就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学习内容。
二、加大课堂训练密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强化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多学科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广泛全面,但是带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局面。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精讲多练,提高能力”的教学设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练习课教学,预先根据数学练习内容,提前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密度的习题练习与解答。这样会大大增加练习容量,提高课堂练习密度,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运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数学口算速算练习;播放应用题添加条件和问题练习、看图列算式练习等,既加大课堂练习的密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又提高单位时间内练习的效率,巩固数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练习,可以实现小学低年级不留课后作业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如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可把教材中的图形图像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能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无论是用教具演示,还是操作学具,都难以较好地完成“曲变直”的等积变形。如果借助多媒体动态画面的课件,则可形象地演示出圆无限分切后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从而顺利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既解决了“曲变直”的教学难点,又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媒体资源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任意的拼接,拼出不同的几种图形。在拼接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
四、拓宽视野空间,提高数学素养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地处偏僻,一般是见识浅薄,知识面狭窄,数学知识只是限于书本知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历史,见闻古今中外名人趣事,接触趣味数学故事,参与数学邀请赛,开阔学生视野空间,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通过开通校园数学专题网站,将信息技术中数学资源链接到网站中,指导学生搜索数学专题网页,浏览数学网络资源,将数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解数学历史,搜集数学家的有关故事,分析研究数学趣题,增加课外数学学习的信息量,拓展数学天地,开阔数学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教学内容时,对于排序的内容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教学难点。对此,笔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物比高的游戏”的课件就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该奖项的内容。教学时播放课件“动物比高的游戏”:画面上呈现绿色大草原的场景,长颈鹿、大白马、小绵羊一起在一起吃草。老师在此向小朋友们提出问题:“小朋友们:通过你的观察,画面中的动物谁最高?谁最矮?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说一下。”小朋友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既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说,又能按从矮到高的顺序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了教与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的实施为普及中小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实现现代化教学成为现实,使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雯闻.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9(12).
[2]潘懋德.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7).
[3]钱正艳.关于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巧设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表现在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等几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多变的优势,为学生积极思维营造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直觉材料让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建立表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圆周率”这个概念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O为端点,延长出射线L,在射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作直径动态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质疑:“在这些圆中,谁的周长最长?”“你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什么有关?”“能猜出是什么样的关系吗?”“能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吗?”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大小与圆的直径有关。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能很自然的推理到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出“圆周率”这个概念。
三、运用信息技术,弥补教材不足。
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反馈,步步为营,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计算机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辅助手段。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探索使用策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求知心态。使教师营造更具生命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小学现代化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冯秀琪,徐红彩.《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的整合》.《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5期.
[2]姜圣华.《谈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4期.
当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数学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优化;农村小学数学
今天是信息现代化的社会,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和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全新的面孔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教科书所承载的信息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教学的需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媒体,如幻灯片、投影、电子白板等,这些媒体承载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在教学中运用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有形有色,而且还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教学呢?
1化难为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这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数学中有许多形体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历来是教学的重难点,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有重点,参与意识强,发散程度高,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在进行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圆柱体的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触摸的基础上,说出圆柱体上面、下面、侧面等各方面的全部特征后,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予恰当的有关圆柱体特征的验证、展示,最终从整体上认识圆柱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学习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又比如进行《圆的面积》教学时,我们利用了多媒体演示圆的等分拼接过程,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128份…….然后拼接成图形,学生观察到分得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通过生活有趣的画面,引导学生探究研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发现其内在规律,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综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充分为学生营造一种小组研究、讨论的场所和氛围。学生学得非常投入,在探究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2激发兴趣,设计“活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有趣,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多媒体具有声、形、光,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加数时,多媒体屏幕首先播放本校大门,这时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同学们认识吗?”学生看到自己的学校上了屏幕非常高兴,毫不犹豫地回答:“认识,这是我们的学校。”接着又通过视频带领他们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方,这对入学不久的小学生来说,太高兴了,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接着又播放学校大操场的画面,多媒体展示操场上开六一儿童节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上有舞蹈、唱歌、小品、拔河等项目,还有观战的同学,再配上画外声音,让学生情绪激昂,同时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大屏幕画面,学生发现看台上有些饮料,围绕“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呈现出多种计算方法。这样不断为学生提供“活的教材”,设计“活的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3创设情景,在操作中发现规律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认识》这一课教学时,我们从分数的产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运用计算机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即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饼的过程,在孩子们熟悉的情况下做文章,当显示屏上两人分一个饼时,学生思考每人分得的是通常所说的几个?再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就可以把分得一份叫做半个饼,学生们紧紧抓住“半个”,围绕半个饼与整个饼之间的关系,去发现1/2实质上表示的是一份与两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和2之间的关系。从而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平均分”,发现分数,去设想、去创造“1/2”的写法,想办法给“1/2”的各个部分命名。同时分组操作,放手让学生把一个物体任意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并思考在操作中有什么发现,之后由各小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操作,汇报交流各组的发现,最终得出意义。我们感到这样的教学创设了一种人类发现分数的情景,学生经历和重演了一次发现分数的过程。这样的教法学法学生喜欢并学得很活,效果较好。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一种设想、一种探究、一种尝试、一种发现、一种创造的乐趣。
4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数数学课堂教学。它不仅是一种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成熟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会更加显著,小学数学教学将进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