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

第1篇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已无法真实还原古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学生会觉得古诗陌生和难以理解。再者一些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冷淡。那么,如何使古诗教学大放异彩呢?就此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对古诗词句的理解。古诗语言精练,诗句内容也很丰富。在理解诗歌时,我们要重视诗句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它们使诗歌空间无限延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些诗句因表达的需要而颠倒语序,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如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属主语后置,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因此,要深入分析古诗的词句,讲清它们的含义。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3)对古诗的朗读与背诵。古诗讲究平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词和曲长短不一,而古诗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古体诗和近代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上看,一般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还有在句末押韵的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是韵脚。这样诗歌就押韵了,音调变得和谐优美。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有感情地朗读、熟读,然后背诵。再在其中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2篇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不但要教学生如何诵读、理解以及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体会、运用古诗词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广大同仁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尤其是唐宋时期,古诗词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古诗词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我国的古诗词才得以发扬光大。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古诗词学习当然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古诗词内容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歌曲,通过优美的歌曲引入古诗词创设的独特意境中。这种方法能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等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再引领学生做好诗词的分析,感受诗词中暗含的思想感情,既体现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关心,也表达出自己希望能够重返仕途的愿望。

二、注重积累,反复朗读

荀子曾经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经说:“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重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学习过程同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才能实现质变,向前飞跃一大步。举例来说,我们如今都知道马克思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能够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恐怕没有人知道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艰难过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常年泡在图书馆中,以至于脚下形成一个坑,他阅读的书籍超过一千五百本,写出一百多本读书笔记。马克思还灵活掌握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语言,他在自己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写出不朽的著作《资本论》。可见,无论什么专业的知识,一定要注意积累,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自然会融会贯通,因此古诗词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另外,要想学好古诗词,不能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只有多读,才能形成语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多读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思想含义,也只有多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其中的写作方法。只有多加诵读才能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诗词作者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往往有一定的背景条件,有的时候是借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有的时候是通过事物描写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等。所以,如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会非常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诗词的基本内涵。举例来说,当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战争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便与作者在感情上实现对接。如果教师不对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学生很难根据题目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当然也就难以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目的。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也就是在古诗中最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字或者词,诗眼往往生动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推敲功夫。如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全诗的诗眼,不仅形象地刻画出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而且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又如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可谓是一语双关,不仅夸张地表现出潭水的深,也表现出作者与王伦的友情深,将潭水与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刻画出了烽烟的挺拔,突出了边塞荒凉的气氛,“圆”字准确地体现出长河落日的突出特征,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简单的两个字便准确地描绘出一幅边塞景象,依靠自然景物衬托出作者孤寂落寞的思想感情。

五、品析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好作品是千修万改而来的,名家的作品也如此,尤其优美的诗篇,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分析古诗词不仅要学习其优美凝练的诗句,还要关注诗词的意境,进而探究诗人的情感。《江雪》的作者是柳宗元,他的这首绝世名诗的写作背景,正是被贬永州之时。“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运用对比彰显了天高地远的空旷,以及老翁的卑微渺小,用飞鸟无踪,反衬老翁的寂寞,万物皆躲避事事的侵扰,只有作者不为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操守,虽然被贬,无奈,但还坚守一份执着。

【结 语】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在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更要教学生灵活运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逐步改善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诗歌意境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无疑是意境。所谓意境是将诗人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歌意象之中,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内涵,历来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意象具体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此诗是杜甫在历经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触景伤怀之情。全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孤单漂泊的凄凉。而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浅草”则描绘出来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点,全诗通过早春时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

二、吟诵感受,品读诗词韵律美

第5篇

一、初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严重

虽然国家不断的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中高考已经成为了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因而许多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更多还是关注于分数和成绩。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就使得分数已经成为了评判一个教师或者是一个学生的教与学是否具有成效,是否是一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评判机制和体系之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局限在了对于字词句法的讲解,学生们的学习也被限制在了片面的背诵和记忆方面。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许多学生不仅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同时还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和教条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也不能够满足现今对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全面发展和培养的需求。

(二)忽视了朗诵的潜在意义

就目前初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来看,基本都是由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们在课堂当中则是一种疯狂笔记,课后则是疯狂背诵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人们都更加讲求速度,但是仅仅注重速度的提升而不关注于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只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对于古诗词学习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古诗词当中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和美感。而通过朗诵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一过程当中,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于作者情感和态度的感受和体会。就我们经常所谈到的熟能成诵,实际上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进行很多遍的快读,而是通过一种朗读的方式来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创设出相应的意境和情境,从这个角度而言,朗诵比死记硬背更加具有记忆成效。

二、初高中语文古诗词混合教学的方式

(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目前许多教师乐于采用,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当中却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要么就是混合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因而并不能够达到混合教学的实际效果,要么就是混合的方式和过于复杂,内容过于庞杂,从而导致了教学无法有效推进。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实际上就是最早提出的混合教学的概念和方式,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g进步而不断生发出来的。将现代化网络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两者互补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事先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之后再由教师对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勾勒出来的意境进行总结和概括。在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补充发言或者是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们欣赏网络上据此古诗词创作出来的图画,也可以痛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古诗词的朗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多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的,通过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通过感官的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基于学习目标进行混合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而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对于学生培养的方向和所需要使他们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而在对学习目标进行混合的时候也需要对多种学习资源和方式进行整合,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初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看,更多是要求以诗歌意境来使学生们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知识理解和意境感知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声声慢》的时候,其中主要是一种较为悲凉的愁绪,因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黄昏”这个角度和意象去体味词人所寄予和抒发的悲凉和凄惨。通过对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些叠词的分析和意境的探索,能够使学生们在准确把握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达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知识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6篇

历史故事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发生的,对于故事的结局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推测。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伴随故事的发展总结一些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再以个人的情感看待历史事件,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本质,归纳出历史教训然后从中受到启发。

二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故事选取原则

首先要有真实性。一旦讲述的故事与史料记载相违背,之后让学生了解到了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障故事的真实性,在故事的选择上要符合史实,不能随意虚构,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其次就是趣味性。故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故事本身就必须足够有趣,情节上要生动,内容要有新鲜感。再次就是可以结合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不一定就是用历史故事来谈论历史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在故事选择上尽量和现实有所衔接。最后就是具有针对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的选择上要和课程内容有很大关联,故事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义和思维能力。

2.融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可以运用关于本节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历史教学中如果导入环节非常的出彩,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整堂历史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够沿着故事的脉络对有关的史实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在接受老师讲的史实时也能够集中精神,将导学故事和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唐朝安史之乱这一课程时,由于安史之乱原因有很多种,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统治腐败,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杨贵妃,教师可以利用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宫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课堂主要内容,学生在故事中进入到教学主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3.在课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

为保障学生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兴奋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老师在教学中间要适当地插入和内容相关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讲述东汉历史时可以讲述华佗的事迹。在学习楚汉之争时可以穿插鸿门宴的故事,在讲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给学生讲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还能创作出《史记》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中插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教学的目的。

4.在课末插入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最后商鞅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老师在课末给学生讲述商鞅被秦王追杀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时候要入住客栈时,客栈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绝了它的要求。让学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杀害了,但是变法没有停止,已经在发挥它的作用了。

三结束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

 

《物理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性教学,因此新课改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忽视了“评估”环节。致使实验不够完善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实评估就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更严密的角度反思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探究要素。下面以“探究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教学中“评估”的作用:

一、评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有不同的实验方案。由于实验仪器精确度不同或实验方法不同导致实验误差也不同。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评估实验方案,比较每一种方案的优劣,使实验方案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探究“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适量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V;③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三:①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同时测出倒出盐水的体积V;③求出盐水的密度ρ=(m1-m2)/V。

上述三个实验方案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不同的,方案一中向量筒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烧杯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方案二中向烧杯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初中物理论文,量筒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质量偏小,密度偏小;方案三则不存在前两种方案的弊端,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二、评估操作细节,改进操作方法

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有的小组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有的小组由于实验操作技能差,不能成功的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操作细节进行评估,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成功。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各小组实验数据差异较大。此时积极引导学生评估并改进实验操作:实验时弹簧测力计不易保持匀速,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也不易读数。进一步引导学生改进:把弹簧测力计用手拉的那端固定在一固定处,人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下端的木板上,当拉动下端的木板运动时,上端的木块相对下端的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木块受到木板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而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的运动速度并没有关系,只要木块相对木板有发生相对运动,木块所受的即为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论文服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也容易读数,实验误差小。

三、评估实验现象(数据),规范操作习惯

在探究实验时可能有一些意外的实验现象(数据)被学生观察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现象(数据),加深学生对实验规范的认识,甚至获取意外的收获,使实验得到深化。例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A1的示数比电流表A2的示数要大一些。于是他认为: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由于灯泡要消耗电能,所以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将逐渐变小。 实际上,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电流表使用了不同量程、电流表在接入电路之前没有调零等情况有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验现象,及时的审视我们的操作规范和操作习惯,得到真正有效的数据。

四、评估实验结论,提高归纳能力

由于学生自身学业水平的不足和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不熟练,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得到的结论, 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以得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某小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记录的数据,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和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和,由此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数据本身没有问题,结论的数学关系也成立。但是物理意义不成立,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够直接相加。造成学生误解的原因是利用特殊的数据得出了特殊的数学关系,实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一般性初中物理论文,试验的时候,要尽量利用一般的数据进行测量,以便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特殊的实验数据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但不能对于特殊数据依赖。

五、评估实验功能,拓展思维空间

为了达到某一实验目的,我们都设计相应的实验来进行。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是不是同一实验可以达到多个实验目的,使实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探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中需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利用公式R=U/I求出电阻,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但根据公式P=UI,上述实验测出来的物理量也可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只不过应调节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测量结果不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细心的同学不知是否还发现,每次求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是不同的,且小灯泡越亮电阻值越大。这说明小灯泡电阻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可见此实验还可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真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评估,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有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创新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8篇

第二学期,我增加了难度,学生幻灯片的内容只能显示他要讲解的诗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为大家解读这首诗,按照题目—作者—背景—诗歌大意—情感—表现手法的顺序来为大家解读。增加了对学生自我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在学生解读完之后,教师再适当点拨、提醒,或者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

通过这样的每课一首诗,学生见识了许多古典诗词,并且也在古典诗词的解读过程中,慢慢了解了诗歌的许多特征,比如,理解诗歌大意时要注意语序的调整,诗歌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等,长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学生或许就不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感到陌生了。

增加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除了广泛地涉猎,增加了解之外,应该让学生有适当的积累,这要通过背诵。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词,课外的一些学生喜欢的、觉得好的诗词,也应该背下来,或者单纯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没关系,先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且诗歌本来就是情感性的东西,靠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意会,特别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积累得多了,接触多了,学生就会经常运用到古典诗词,并不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诗词歌曲,交相辉映

可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选修课等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在现代流行歌曲特别是中国风的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古典诗词,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嵩的《如果当时》“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化用了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

现在,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诗词的影子,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点,当然,前提是对诗歌本意的透彻了解,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乱用、滥用。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数学 初中古诗文教学 流行文化

优秀的古诗文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对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熏陶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堂堂五千年文明世代延续传承,传统文化之功诚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一代青少年沉迷于日韩影视、各种各样网络游戏,还有娱乐八卦、追星等流行风,从而漠视传统文化,讨厌学习古诗文,确有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危险。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扭转这一切。

一、流行文化对古诗文教学冲击的表现分析

流行文化对古诗文教学冲击的一大背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日趋多元,相比于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很容易获得公众的喜爱,在社会中快速流传发展。初中生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兴趣,但同时又迷惘、困惑,流行文化契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观察世界、体验内心的一个媒介和窗口,他们开始狂热崇拜和刻意模仿影视明星,而不是学术明星;追捧那些远远的层层包装的“超女”、“快男”,而不是身边的榜样;青睐博客、流行语和时尚阅读,而不是经典名著。

部分孩子对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文化敬而远之。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逐渐淡化,传统的一些价值观念开始不被他们认同,甚至被他们恶搞。部分少年儿童,甚至一些成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理想淡化、追求享乐、功利化意识等都是传统文化淡薄的表现。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没有被他们接受,而时尚文化中极端的和消极的东西却使他们趋之若鹜。

流行文化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从正面来看,正向的流行文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他们思维,对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是助力;从负面来看,低俗的流行文化动摇甚至颠覆了社会固有价值标准,混淆了学生的思想,轻则影响学业和成长,重则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表面看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两条线似乎是相背而行、相互排斥的,但实践中,两者却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近几年,在流行文化的包装与推动下,“读经热”、“汉语热”、“历史热”在各地掀起飓风,成为新的流行热点。这些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就可以和谐统一。

二、如何看待流行文化的冲击

1.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无需排斥和拒绝流行文化介入

主流文化并没有完全排斥明星和他们创造出来的流行文化,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读本,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甚至被选入新版《大学语文》。初中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抱持客观谨慎、兼容并蓄的态度审视流行文化,取其精华、用其精华。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勇敢面对流行文化,善于选择、精于利用其积极有用的部分,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感、文化知识等各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2.初中经典古诗文的教学要善于借助流行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准确生动且通俗易懂地阐释包括古诗文在内的传统文化,这需要借助流行文化这一工具。要向“90后”、“00后”阐释经典,教学语言需深入浅出,以使经典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将传统经典文化与现实的生活连接沟通,流行正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看到现实的每一个侧面,流行也是现实的风向标,可以预测现实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流行文化看身边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周遭的人、事、物理解古诗文,才能发掘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富有时代价值的内涵,传统文化经典才能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当代初中生对传统经典阅读不够,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所谓“后现代文化”占据了他们本应有的阅读时间。究此缘由,应试教育是其中主要的一个,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进入经典。具有国学素养的学生更有内涵,更受欢迎。初中古诗文教学借助流行文化这一“外壳”,这可以作为改变语文教育一直重“语”轻“文”这一痼疾,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层次。

3.初中经典古诗文的教学要善于借助市场

经典曾经因为大家接受而流行才变成今天的经典,换而言之,经典也可以流行,就今天的社会来说,市场力量之大已经充分展现,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市场将赋予它新的时代的生命。市场完全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更多更好的作品,通过市场的力量将经典古诗文呈现给学生,其方式、力度都容易被学生接受,让他们在对古诗文的了解、感知中潜移默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成为这一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这一群体需成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宣传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培育出传统文化新的消费群体,并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经营模式,把富有内在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在初中生面前,求新求变求发展,使古诗文能够赢得初中生的喜爱。

“90后”、“00后”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进入通俗文化领域并不排斥,这一代人有文化上的认同感,从传统文化所衍生出的影视剧、网络小说或流行音乐等流行文化形式,面向新新一代的接受度上本身就没有障碍,这一代人对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故事原型的在线游戏就很受他们喜爱,以青花瓷为题材的流行歌曲,都普遍引起青少年的关注与喜爱,很多流行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源于传统文化经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最初也是因为流行于市井人才最后才被公众接受。古典风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充满了古典趣味和悠远醇厚的意境,可以将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创作上,借以提升其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流行文化的品质,改变市场对于流行文化的“低俗”成见。

三、将流行文化引入古诗文教学

科技与文化快速发展,新新一代接受多样文化的熏陶。流行文化首先带给孩子们五彩缤纷的生活,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被改变,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个人品格在形成过程中在重塑。但不等同于低俗,更不等于“下三烂”,但世俗与低俗两者之间的距离太近,世俗近乎低俗,因此,令人担忧的正是这一点,而且已经发生:初中孩子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感极容易解构崇高,迈向世俗,甚至从世俗走向低俗。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经典中感受文明的灿烂与深邃,感悟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寻求生命的精神支柱。

古诗文离我们的生活毕竟比较遥远,所以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否则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难钻研。神奇的是,一旦古诗文与电视、电影、歌曲等流行文化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往往就会散发出巨大且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地将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髓注入现代流行文化外壳,就会使流行文化拥有真正内涵,从而改变流行文化内涵固有的淡薄,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从而减轻其副作用。

在初中教育教学目标下,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应根据现有教学材料,充分体认和挖掘其现代意义,沟通古诗文教学与现代生活,正确、科学并且“艺术性”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接受、亲近以古诗文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教学中要注入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精神,使古诗文有更积极的内涵;对祖国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有害的部分,教学中就要理性分辨、扬弃。

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从古诗文流淌的旋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豪放婉约,走进历史上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在和屈原、辛弃疾的对话中,理解爱国主义的高亢和痛楚;在和陶渊明、王维交流中,感受生活情趣的高洁脱俗;在和李白、苏轼同醉中,体验生活情态的豁达。我们要带领学生从纷繁不定的流行中沉淀下来,去除身心的轻浮,品出其中的韵味,升华其道德情感,提升其人生品味,超越其精神气度,向新一代传递祖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四、结语

如果在流行文化中加入一些传统元素,便增加了流行文化的蕴意深度;如果在传统文化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就可以淡化传统文化的老旧古板。我们要认识到,当下浮躁的心理使得流行文化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则易于形成流行文化过于商业化的倾向,这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效果,提高学生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辨识和鉴赏能力,绝不能背离这一初衷,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流行文化在校园泛滥,最终导致教育庸俗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