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处工作计划范文

信息处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处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处工作计划

第1篇

根据信息化时代和贯彻奥克信息化规划、计划的要求,总结近期ERP等信息系统和扬州化工园区等要求提送化工数据的情况和经验,明确了当前的一项任务是需要提升各公司现有信息化系统业务、设施和人员履职的运营质量水平,以提升我们应对市场、政府和内部等方面对信息数据需求和问题处理的基础能力。这不仅是各子公司两化融合审核需要,更是上新项目的基础和信息化管理上台阶的需要。为此,务请各子公司做好以下信息化基础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 梳理子公司信息化系统和硬件、网络(设备布局及网络拓扑)等部署情况,要建账列表入档或修正账表,要明确位置,有专门的位置摆放和可查阅资料和表账,包括:信息化系统、软件、硬件台账及其部署位置、时间、价格等,软硬件的说明书,项目购买、建设实施和交付、验收的资料。尤其是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如扬州公司的ERP2.0、ERP1.0、PMCI、园区部署的安全信息系统、动设备检测等系统。

2. 建立各子公司配备的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人员体系,包括ERP的用户。

3. 梳理和建立健全各系统、硬件等的使用、运维(故障判断、报修、组织检修和验收等工作)和数据更新维护等信息工作职责、任务的建立、落实、检查考核的制度规定,缺乏的应补建。

4. 梳理或建立子公司信息化部署和日常运维的记录,至少有故障和问题处理记录。

5. 总结和制定有效的子公司信息化安全应急措施。

6. 落实和推进子公司两化融合体系工作(有两化融合子公司)。

第2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 创新 信息化

一、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了由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的飞跃,以ERP系统为例,它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也对传统会计基础带来不小的冲击和挑战:

(一)对会计人员的冲击

一是会计基础规范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任职条件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道德两方面,其中专业技术资格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但缺少对于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凭证大都由前端业务集成,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提上日程,对会计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冲击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按照流程传递,基于会计业务设置的会计岗位和岗位职责显得不合时宜,需要重新设置岗位和划分岗位职责;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和信息安全,需要增设其他岗位和职责。

(三)对会计核算的冲击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业务集成程度不断提高,会计核算已经实现了前移,业务部门更多地参与核算中,物资、运维、基建等部门的业务人员通过业务操作直接生成会计凭证,但是各专业业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结构的不同,对会计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给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带来巨大挑战。

(四)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冲击

一是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都以数据形式储存,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会计记账凭证自动集成生成,且数量庞大,凭证传递出现障碍,凭证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会计基础规范要求在保存电子数据档案的同时要保存记账凭证和账簿,在此情况下,会计档案管理面临巨大冲击。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多维立体”培训,打造全方位复合型财务人员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而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信息技术。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不仅依赖于会计软件本身的设计和开发质量,也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水平,为此我们建立了会计人员“多维”立体培训法。

1、“一维”――补充行业知识,促进专业间融合

针对财务人员行业知识缺乏的现象,一是财务人员跟随接口业务部门深入施工现场,现场学习专业知识;二是邀请生产、营销、基建等专业部门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财务人员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提高了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2、“二维”――组建关键用户团队,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是抽调公司财务人员组建关键用户团队,团队定期开展培训活动,研讨信息化最新动态和适用性;二是发挥关键用户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提升财务人员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利用工作空档,给前端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开展财务知识培训,规范前端业务操作,促进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

(二)新增会计岗位、重新划分岗位职责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集成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会计岗位的工作量发生变化,同时会计信息化衍生出的一些工作难以划归为某一现存岗位,因此有必要新增会计岗位和重新划分岗位职责。公司在实际实践过程中新增会计信息化岗位。

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也就越高,信息系统此时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会计核算的辅助工具,可以说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核算业务和部分预测、决策事项。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不容忽视,为此,设置信息化岗位势在必行,作为分公司,这个岗位的职责偏重于接收最新的信息化动态,指导财务人员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监控各项信息化指标。

(三)增设“一纸一簿”,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1、“一纸”――彩色凭证纸

信息化环境实现了会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协同,会计记账凭证有多种表现形式,实行统一编号,不是简单的“收付转”三大类,不再区分现金、银行和转账,且记账凭证大小与原始凭证一致,颜色一致,会计档案查询难度大。公司创新性的采用粉、绿、蓝三色彩纸作为记账凭证打印用纸,粉色代表现金凭证,绿色代表银行凭证,蓝色代表转账凭证。在查阅凭证档案时,一是能迅速区分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二是在记账凭证统一编号、统一装订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在一本凭证中找到要查阅的凭证,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2、“一簿”――会计凭证传递簿

前端业务集成使记账凭证数量大增,给会计凭证的归档带来很大困扰,如果不做记录,很难查出凭证传递到哪个环节;如果不做记录而发生凭证丢失的情况,也很难界定过失责任。为此,我们设计了会计凭证传递簿,该备查簿每人持有一本,将自己传递出的凭证登记在自己的备查簿中,接收人接收到凭证时在传递人备查簿中登记以备查询,会计凭证传递簿记录了一个凭证从产生至归档的全过程,保证了凭证归档的及时性和会计档案的完成性。

三、 今后的发展方向

公司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新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做的少许创新,有效缓解了信息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现阶段的冲击,但是,会计信息化仍在不断推进,针对新形势必将提出更新的要求,对会计基础工作也将是不断磨合改进的过程,今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共享;现状;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及在市场竞争中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标志。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很多企业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上,主要是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影响,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其他行业低一些,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增强企业国际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施工建筑企业的现状来看,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尤为必要。

(一)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滞后的问题

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的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局限、未能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了及时出报表等的影响,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提前结账、手工及半手工填制报表,难免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疏漏,造成报表不真实,如果集团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由于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信息不能及时的汇总核销,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这样就会让合并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账物不符、账表不符;造假账问题也就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即便是提前结账报表也很难及时上报,每一个下属报表单位每月少则都要拖个三五天才能上报,集团公司汇总则要推个十天八天数据才能合并汇总,报表汇总、合并、内部交易处理周期长、准确性低,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严重滞后。

(二)集团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分散化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自行开发或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集团公司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下属企业的信息资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的切实监管也就无法实施。

(三)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各分子公司采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有些集团公司即便是统一了财务信息系统并对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规定了统一标准,但在下属单位具体应用中自行添加和修改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集团难以通过汇总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信息没有在整个集团管理范围内共享。

(四)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及各种管理软件之间的不相容

目前很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以代替手工核算为目的,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趋势,更无法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各种软件与企业财务软件不能建立接口实现对接,资源不能共享。

因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使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连接,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目标。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受行业特点及工作环境的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如信息观念滞后,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具体来说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从事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上片面性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企业而言,信息化不单纯指是实现网络化办公以及电脑的普及。确切地讲,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是同企业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信息化水平就越高。总而言之,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逐步实现。但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领导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并未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情况及发展战略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有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只流于一种形式,并未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能说是实现的财务电算化,并且是单机核算,即便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应用了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可以用16个字代替,也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主要表现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开发上的盲目性,未能使正在使用软件从局域网向广域网的方向直接转化;虽重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略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造成各部门重复开发,加大资本耗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信息化建设,但实际工作中却未真正的使用,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但却没有安排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二)精通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系统应用的人员相关培训的不足

一方面,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是相互脱钩的,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单一化,造成懂计算机的不懂企业的业务操作及其适用的管理方法。不能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上财务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局部利益的考虑,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抵触,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的缺乏。目前有些工程项目上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有限,对网络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少,只限于单机操作和简单的编辑工作,虽然经过短期的系统使用培训,但由于思想未能转变及培训时间较短,具体应用时的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问题,也造成信息管理系统在整个集团的全面应用的有效实施。

(三)个别地区信息系统所依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畅通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有些工程项目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建立,政府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用集团信息化系统,就必须专门从网络开通的地方拉一条专线,此项投资费用可能会超出其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角度来看,就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困难。由于网络流量的限制,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发展,使用者就会对其的失去兴趣不再使用,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

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正确的认识,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结合各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要任务就是,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而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部门)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招标及采购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预算,并形成基金式管理,以加强对后期升级及维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二)加大培训力度,包括信息化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及全体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次要任务就是:应加强对既熟悉信息化系统又了解企业业务及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员管理思想及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将来充实到企业管理战线来实施和应用这一系统的主要力量。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治理专业人才(包括专业治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护人才、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等)并设置专岗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发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并实施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样不但减少了对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依靠,而且也实现了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财务人员及其他系统的应用人员而言,应在信息系统建立初期就对其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加以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对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时对标准化方案及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让其能主动和自觉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政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支持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或是寻求开发一种能适时或不定期与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接的其他替代软件

通信系统的不畅通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少企业投资,降低风险,应寻求政府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支持,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或者是寻求开发一种可以适时或是不定期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的单机版软件替代,以消除网络不畅通给集团公司信息共享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提高认识,领导加强重视,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寻求政府的支持。遵循着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和应用,逐步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溶合,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改进和不断地完善,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尽快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达企业中达到真正地共享,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能适时地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毫文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2007-12-19.

2、武红雁,张延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6(6).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平台;宏观管理;电力政务

中图分类号:C924.21

人口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推动人口发展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人口问题涉及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发展趋势、人口规模等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应当把握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流程再造、实现动态更新、坚持以用促建等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计生工作的工作重心、面向的主要对象、管理的相关要求、人口政策都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计生人员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新工作方法。

1 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依然存在建设标准不完善、信息采集难度大、信息交流不便、应用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尽管在“十五”期间《县级人口计生部门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力标准》等制度的指导下,我国基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质量评估的水平有所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计生管理的操作平台及硬件设备不断更新,而相应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仍不完善。此外,当前开放至村一级的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主要负责基本的人口信息采集、输入及统计工作,对信息进行交叉分析的条件不具备,系统的功能急需进行扩展[1]。

2 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要点

2.1 建立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平台

2.1.1 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概述

由于各种实际原因,我国在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来建设面向流动人口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泛、具有很强流动性、知识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工作技能较弱、生活条件不易得到保障、个人权益的维护意识不足等特点。此外,流动人口配合计生工作的主动性整体偏低。以上特点不仅不利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发展,更阻碍了计生工作的长期有效管理,降低了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有效的实现了资源整合、切实提高了计生工作的工作效率。

2.1.2 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措施

对于流动人口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获取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由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涉及到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更和各个具体的区域、不同层级的负责机构的深入配合、高效协调密切相关;(2)不断提高人口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实现对流动人口动态及历史信息的可靠、迅速、全面管理是建立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的关键,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升数据管理和各区域间信息交互的能力、降低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要积极革新工作方式,提高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和维护工作的高效和可靠性。

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是计生信息化的趋势,利于实现我国相关部门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该项措施不仅能够为群众特别是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指导等服务,而且利于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人口发展的动态、结构变化,从而为有效协调人口质量、数量、结构的关系提供保障。

2.2 着力把握宏观管理

当前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着力解决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并适度超前发展、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经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对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把握好适应性问题。在推进现代人口计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切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杜绝盲目的发展,保持与各地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的同步进行,通过对各地人口实际的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计划,使得人口计生工作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口计生工作中,应当软件和硬件一起抓,同步发展。因此,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与积极推进管理硬件的配置一样需要高度重视,同时,应当做好经费的支持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高效进行提供保障;(3)强化网络安全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国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具备网络安全防范及保密意识。

2.3 重视推广电力政务

为了提高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质量,使服务更加的人性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必须高度重视和推广电力政务工作。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做好各级人口计生管理部门的网站建设,扩展查询、咨询、行政事务网络办理、证件办理等应用功能;(2)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在提供高效、便捷的网上操作服务的同时,重视服务的质量反馈,做好咨询调查、举报投诉等工作;(3)积极推进网上教育。可以通过人口知识网上教育课程、讲座、问答、相关论坛的方式,提高群众参与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可能性[2]。

2.4 建立人口计生相关信息的保障机制

对于我国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除了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外,同时也要重视相关数据信息的保障工作。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应当将人口信息化工作能力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内容,通过人口计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标准及计划的制定,规范专业人才教育工作,提升相关人员信息化工作的业务能力;(2)做好动态考核与通报工作。可以通过降低对人口生育指标的严格量化要求,提高各地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应当定期通报人口计生管理信息平台的运行情况、当地人口信息变动情况、服务质量情况等,此外,可以依据具体出现的问题和趋势,不断调整考核的指标和要求;(3)强化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应当将信息化管理与涉及到的各部门、各业务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规范化进行,使得各工作流程之间更加协调、有序、高效,切实提高服务的质量;(4)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应当制定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制度、规范和准则,做好应急事件处理预案,通过网络数据加密技术、安全防护系统、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的建立,提高人口计生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2.5 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

我国基层的人口计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计生工作的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1)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资源共享。应当强化各地人口计生管理部门和当地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及卫生部门的协调合作和共同管理意识,提高计生工作的综合治理的能力;(2)完善人才任用机制。对此,首先要保障人口计生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确保计生工作进行的连续性;其次,应当积极推进招新工作,做好人才储备。这就要求各地建立公平、透明的招聘机制,切实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3)改善队伍的各方面待遇。应当根据工作人员岗位、工作环境、工作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提高其工作的热情。

3 结束语

我国的人口计生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政策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扎实推进我国的人口计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3],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作为推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明.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J].中国管理信息,2011(14).

[2]杨云彦.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人口服务管理新平台[J].人口与计划生,2010(03).

第5篇

内容摘要:加快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对促进农业生产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立足区县实际,分析了我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五大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我市基层农业信息化应重点优先建设的七项内容和必须完善的五项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目录: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6结束语

PrimaryStudyonthe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inChongqingMunicipality

(YuanWenbing,YunyangAgricultureBureau,Chongqing,404500)

Abstract:Itisvitaltoquicken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forminimizingthegapbetweenruralandurban,promotionofagri-productionandthebuild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inChongqingMunicipality.Basedontherealsituationincountiesanddistricts,thisarticleistoanalyzefiveconstraintsexistedinthesystemof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andproposesevenpriorprojectsandfiveassuredmeasurestodevelop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

Keywords:Preliminaryagri-informationshareandapplication,Build,Study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网络信息热潮。因此,抓住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我市县乡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中的劣势,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城乡差距,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1.1概念。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

1.2标志。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

1.3评价指标。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1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

2.2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

2.3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

2.4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2.5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

2.6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1观念的制约。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3.2资金的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

3.3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

3.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3.5信息通道不多。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4.1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

4.2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第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最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

4.3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

4.4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体系。在城区选择1—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

4.5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4.6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干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

4.7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5.1加强领导,完善行政体制和建立工作机构。建议由区县农办牵头,成立农业、畜牧、农机等单位参加的信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单位分工负责,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区县农业部门要做到“五有”,即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工作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编制,有必须的设备设施,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健全的服务网络。

5.2完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条件。各区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投入经费,保证相关机构和人员拥有相关设备,完善乡镇服务网络。目前,由于区县财政普遍困难,建议市级多安排专项资金或项目投入到区县。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5.3加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进修或引进,解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及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议市级将该项内容纳入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5.4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信息工作要制度化。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当前应考虑主要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上网材料采编和审签制度,农业新闻工作者资质考核制度,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奖励制度,信息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等。

6结束语

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必须开展而任务艰巨的工程,只有更新观念,领导重视,确保多层次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实施好重点建设内容,示范带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才能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张洪松.陈勇.加快推进重庆市农业信息化的对策和措施

2.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3(2).(10-12,33).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第6篇

我们很快就要升入初三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也将面临着中考的挑战和考验!这学期我们已经进入毕业班最后冲刺,明年我们就要走进高一年级学校的大门了。就像长跑比赛一样,每个人站在了冲刺的新起点上,人生路途中有许多的起点和终点,为了让每一个起点和终点,散发出美丽和芬芳,少留遗憾,我们得从现在开始做好一切准备。

回首过去的一学期,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凝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是我们全班同学勤奋好学、同心同德、紧密团结、锐意进取的结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展望新学期,我们任重而道不远,需要我们更加刻苦学习、奋发图强,请大家扪心自问:新学期,我准备好了吗?

新学期希望每个同学要做到“五心”:

一是收心。

把假期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

二是决心。

新学期有新开始,尤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我们要在新学期伊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三是恒心。

前行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学习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恒,战胜一个个困难,去争取新的辉煌。

四是爱心。

不仅要提高学习,同时还提高品德修养。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团结友爱,互助互进。

五是用心。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相关文献的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制订颁布《会计法》基础上,还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记账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等,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二、目前,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纲要》指出,目前,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有些单位因为内部控制松驰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引起账目混乱、资产不实、数据失真;有些单位会计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造成随意记账,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档案缺失;有些单位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些单位财会人员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履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责,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

三、如何夯实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

《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制度体系,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做到着实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如何夯实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呢?笔者对从事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仁参考。

1.选择合格的会计人才

会计基础工作是靠会计人才去完成的,按《会计法》设置会计机构的同时,广纳贤才,招聘录用合格的会计人才非常重要,合格的会计人才应具备会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懂得会计电算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这是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2.选择良好的办公环境和购置必要的硬件设施

会计工作是单位的重要经济管理工作,办公室内存放有一定数量的现金、现金或银行转账支票、财务专用印章、经济业务往来原始凭证、会计账薄等重要资料,因为单位必须选择良好的办公环境来作为会计机构的办公地,同时要购买合格的保险柜、安装防盗门窗和闭路监控设施以及从事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必须具有的计算机、服务器、档案柜等一批硬件设施。

3.配备电算化会计软件

配备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选择会计软件的好坏对会计电算化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各单位应选择通过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通过财政批准具有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权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也可以选择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应用的会计软件。

4.结合单位实际,完善会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因此,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完善各项会计工作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值得重点提示的是,制订本单位规章制度必须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使用的会计制度为基础,如制订:《xx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xx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xx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xx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办法》、《xx单位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等等,目的就是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规范,提高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5.会计人员岗位培训

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岗位的培训和不断接受会计知识、电算化知识的后续教育非常必要。培训的内容可以设置为:当前国家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本单位制订的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信息化操作技能如财务软件的说明,各子项目的操作程序,UFO表格的制作,EXCEL表格的制作,文档处理以及各类会计报表的取数制表等等。

6.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岗位必须分离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岗位必须分离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等。

7.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

建立单位授权审批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可以按金额大小标准分层审批,可以按分管业务层次审批,但重大经济业务审批须经集体会议讨论决策。

8.做好日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各项工作

会计人员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各项工作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职责。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各会计岗位必须按岗位职责要求设置会计账簿,并做好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审核结账、编制和分析各类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整理归档保管等各项工作。

9.充分发挥各部门监督作用

一是要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岗位,全面和及时对单位内部经济、财务活动的一切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监督,努力形成由单位领导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鼎力协作,各业务部门密切联系的自我监督机制。二是积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配合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财务检查工作,及时且按要求提供原始凭证等各种财务资料,对审查出来的问题要正确面对,查明原因,积极整改,有则改之,无则表扬,尽努力把会计基础各项工作打牢打扎实,把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霞.浅析改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策略[J].知识经济, 2012(02).

[2]李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之我见[J].当代经济(下半月刊),2008(03).

第8篇

[关键词]手机网络信息化 高校 思政 困境与出路

[作者简介]杨忠东(1974- ),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与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0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手机网络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13―042,课题主持人:杨忠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76-01

高校思政工作是关系我国培养什么规格人才,为谁服务人才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必不可少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证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不放松应该成为实现我国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冲击,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出现了学生兴趣不高、教师不满意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思政工作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建设内容中随处可见,我国的思政教育在一定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要的、成功的,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的。但是,近年来的高校思政工作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受到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政教育谈之而好笑,行之而觉得滑稽,大大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而思政教师觉得现在学生思政工作不好做,学生思想复杂,教学难以维持,甚至不少教师转行改教其他学科。思政教育的地位在高校出现了危机感,教师受到了极大挑战,不少教师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信息化社会冲击的结果。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问题和新困境,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

新时期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在于手机网络信息化。高校思政工作困境的产生与高校学生手机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息息相关。

1.手机网络信息化改变了学生信息来源“两度”的变化,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受到冲击。随着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来源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度”方面:一是广度上。高校学生的信息化接收渠道更多,除传统的教师和以图书、电视、广播为载体的学校信息来源渠道外,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源,这主要表现在手机短信、微信、视频等。二是深度上。高校学生由于信息化渠道的拓宽,在信息的处理上也在不断加深。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于社会发生的大事情,除信息本身的传播外,社会对其的认识与议论会对高校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方式主要包括QQ、微博等信息传播讨论渠道。学生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两度”的变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信息传播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信息的获取上学生可能比教师更强、渠道更多,在观点上视野更宽、更广,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觉得学生不愿意听、不好教,而学生觉得教师教授的知识、观点早已过时,没有趣味,学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正在受到冲击与威胁。

2.手机网络信息化加快了学生社会成熟度步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进步,身心发展加快,在思想的成熟度上较过去的学生来讲较为提前,这些为学生的过早成熟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加速了高校学生社会成熟度的步伐。对于过去教师不能教授、教师认为错误的观点在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渠道下,学生都可以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成人早熟思想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前。然而,现在的思政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内容和价值体系,反映的是社会好的方面和先进典型,这些知识观点与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接收到的信息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辩赢学生的局面,教师觉得很尴尬。思政课教学到底何去何从成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困惑,学生对社会的提前介入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3.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思政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是学生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大事,可以对不懂的任何问题、任何技能、任何知识通过手机网络去获取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外交政策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而获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张。这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量的获取方面。思政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应对信息化社会下学生思政教育的能力。

三、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

1.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手机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应清楚地看到,高校学生在手机网络信息化下接收到的信息毕竟是零散的,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必须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但同时需要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改革思政工作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先,从思想上要坚守住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树立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作用大于社会和网络化的思想。要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冲淡手机网络与社会对于学生在思政方面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加强对学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增强学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度,把学生吸引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上来。这种改革要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让课堂生动、形象;要引进多媒体等方式,增加信息量的扩充渠道;要让学生在课下主动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己获取信息;等等。

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紧跟学生身心发展新规律、新要求。教育方式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生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思政教育方式要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需要拓宽信息渠道。现代信息社会对课堂的冲击之一就是信息量的变化。讲授式教学带来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所以改革的出发点需要满足学生信息量增加的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来源。另一方面是要从高效有效的角度出发,考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手机网络对学生之所以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传播方式的有趣性和有效性。思政课堂教学需要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目的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领高校学生走进红色圣地、走进新经济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建设等。

3.重视思政教师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除教学手段改进外,还应该从教师抓起,加强教师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首先,从目的和出发思想上来讲,要让教师融入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了解信息化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痴迷于网络的原因,了解手机网络在教学方面可能带来的有利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知识、技能背景。其次,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下新课堂、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需要的是紧跟信息社会变化的新技术、新技能,这种培训是不定期的。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科性质、学生重视程度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包括知识技能进修学习、外出职业考察、职业心理疏导、教学技能的提升训练等,方式多种多样。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和职业倦怠,增强思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2]刘云,周希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32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1 信息化条件与传统会计基础工作差异分析

一是强大的系统功能和有效的权限控制使一切业务处理都留有痕迹。手工记账做报表及会计电算化初期,人们可以改账、改报表,长期以来养成一种习惯,企业所做的一切不规范的事情,都由财务人员来善后,仿佛财务人员的价值也在于此。网上有个帖子说:“会计的一生,是与数字打交道的一生,是与税务局斗智斗勇的一生,是拿生命掩护老板违法乱纪的一生”,说得虽然有些偏激,但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当前,在信息化条件下,一旦生成正式凭证便不可更改,这些系统功能限制,客观上杜绝了财务直接造假的可能。二是业务处理的横向融通,将财务管理带入了全员参与的时代。过去,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可能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大量的业务集成凭证由前端业务部门触发,如何保证前端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衔接一致,是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三是财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使业务规范、风险在控成为可能。通过推行财务业务标准流程,固化财务管理要求,规范业务操作方式,遵循风险控制要求和不相容岗位设置原则,明确授权管理关系和标准,将大大减少人为操控及违章操作的可能性。四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为纵横贯通、强化集约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会计电算化的单机版发展到现在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数据已实现了横向联合、纵向贯通,业务数据推送到财务,为业务财务协同闭环管理打通数据通道;账务、报表数据各层级穿透查询和取数,为实施在线稽核、集中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一是大量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部门触发,财务部门被动接收,造成相应的原始凭证大量缺失或者不能及时获取,无法证明相关业务核算的真实、准确性。二是大量会计凭证的自动生成,使部分财务人员丧失了职业判断能力。当前大量会计凭证核算规则在系统中提前设置和固化,凭证或者是自动生成,或者是财务人员点击接收。过去需要财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和账务处理的工作,现在由系统自动完成,财务人员沦为“被动接收者”“点击手”,这使许多财务人员认为这些凭证的正确与否跟他们没关系,不再根据会计准则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职业判断,导致部分前端业务人员错误操作生成的错误会计凭证不能及时被发现和纠正,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甚至还会造成资金超付等错误和风险。三是报表自动取数等功能,使财务人员失去了对数据敏感性。过去财务人员进行报表编报时,需按准则要求对报表列示的数据进行逐项分析填列。信息化条件下,绝大部分取数及稽核关系设置一次完成,除部分业务数据外,基本实现了报表自动取数。具体财务人员往往只需点击“取数”或“稽核”功能即能完成报表的编制与审核工作,这一功能的实现为账表一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导致部分财务人员对报表数据不敏感,认为只要是取数的就一定不会错,对数据不复核、不分析,不容易发现异动或错误数据,导致一些数据漏填、错填情况发生。

3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的着眼点

3.1 加快推进原始凭证规范化工作

原始凭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财务集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规范前端业务的重要手段,更是保证核算业务真实准确的重要依据。尽早明确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管理要求、规范统一自制原始凭证标准格式、规范集成业务凭证附件管理、强化经济业务审批流程,对夯实财务管控基础、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都有重要意义。依据内控标准流程,以经济业务处理全过程为脉络,在业务管理风险点、核算支撑依据上狠下功夫,深入挖掘业务、核算与原始凭证的对应关系,分类梳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管理需求,从原始凭证管理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规范经济业务核算规则及核算要素,统一规范相应原始凭证及单据,应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

3.2 做好会计档案归档及电子档案应用

会计档案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一环,会计档案的及时整理归档对保全会计资料、查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企业发生产权变更时这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应从保护自己、防范风险的高度认识会计档案归档工作,做好档案的清点、核对与交接。会计电子档案系统是财务人员便捷查询历史资料、利用历史数据进行辅助决策分析、及时进行业务处理的有效手段,对会计电子档案应在完善查询、打印及借阅流程等系统功能应用的同时,加强权限配置与控制,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

3.3 进一步规范财务主数据

不规范主数据对确认业务的真实性、核算的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公司规范经营造成潜在风险,统一财务、业务数据标准,实现多个业务系统核心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对集成业务、规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推进元数据、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和数据架构管理,创建更合理的企业级数据架构,使企业数据在清晰的脉络中流转,系统间数据交换在一个统一标准的环境下进行,保障企业数据标准、质量及安全,支撑智能决策等应用,从而推动公司业务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保清.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体会[J].新经济,2014

第10篇

【关键词】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的定义更清晰

新准则直接称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旧准则)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主要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具体资产之间的交换。新旧准则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事项的标准上基本一致,但新准则的定义更直观、明晰。

二、新准则较谨慎的运用了公允价值

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更显得稳妥和合理,这样可以保证会计事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和是否确认交易损益。原准则一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且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收到补价一方确认的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准则中则提出了两个计量模式,一个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另一个是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则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条件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案例:甲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交换乙公司的房产,库存商品的成本为7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8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消费税率为10%。房产的原价为200万元,已提折旧10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营业税率为5%。因甲公司急需此房产,经双方协议,由甲公司支付补价2万元。双方均保持资产的原始使用状态。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1)首先计算补价比例:

支付的补价占整个交易额的比重=2÷(100+2)×100%≈1.96%

(2)换入房产的入账成本=100+100×17%+2=119(万元);

(3)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119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银行存款 2

借:主营业务成本 62

存货跌价准备 8

贷:库存商品 7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10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1)首先计算补价比例:

收到的补价占整个交易额的比重=2÷110×100%=1.82%

(2)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110-100×17%-2=91(万元)

(3)会计分录如下: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 80

累计折旧 1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固定资产 200

②借:固定资产清理 5.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5

③借:库存商品 9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银行存款 2

贷:固定资产清理 110

④借:固定资产清理 24.5

贷:营业外收入24.5[110-110×5%-(200-100-20)]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原则

1、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存货或换出特定固定资产匹配的销项税+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或特定固定资产对应的进项税;

2、交易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价内税,如消费税);

3、如果是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据上述原理推算出换入资产总的待分配价值后,按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全部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配其入账成本。

案例:甲公司与乙公司进行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甲公司换出:①固定资产——汽车:原价为200万元,累计折旧为7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②无形资产——专利权:原价为80万元,累计摊销额为2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15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③库存商品——H商品:账面余额为70万元,已提跌价准备5万元,公允价值80万元。(2)乙公司换出:①固定资产——客车:原价300万元,累计折旧18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②固定资产——货车:原价120万元,累计折旧70万元,公允价值为60万元;③库存商品——M商品:账面余额为80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甲、乙公司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假设各自的计税价格都等于公允价值。无形资产转让适用的营业税率为5%,假定无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另外向乙公司收取30万元补价。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其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甲公司换入三项资产入账成本的计算过程:

①换入三项资产的总的待分配价值=换出资产总的公允价值+相关税费(价外税,即增值税)+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对应的进项税)=110+100+80+80×17%-30-100×17%=256.6(万元)

②换入客车的入账成本=256.6÷(100+60+100)×100=98.69(万元)

③换入货车的入账成本=256.6÷(100+60+100)×60=59.22(万元)

④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256.6÷(100+60+100)×100=98.69(万元)

(2)乙公司换入三项资产的入账成本的计算过程

①换入三项资产的总的待分配价值=换出资产总的公允价值+相关税费(价外税,即增值税)+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对应的进项税)=100+60+100+100×17%+30-80×17%=293.4(万元)

②换入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293.4÷(110+100+80)×110=111.29(万元)

③换入专利的入账成本=293.4÷(110+100+80)×100=101.17(万元)

④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293.4÷(110+100+80)×80=80.94(万元)

四、账面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账面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条件

未同时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两个必备条件时,应当采用账面价值计量模式。

(二)账面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原则

1、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匹配的销项税额+支付的补价(或-收到的补价)(-换入存货或特定固定资产对应的进项税);

2、不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损益;

3、如果是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易,则据上述原理推算出换入资产总的待分配价值后,按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全部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分配其入账成本。

案例:甲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交换乙公司的房产,库存商品的成本为7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8万元,计税价值为100万元,增值税率为17%。房产的原价为200万元,已提折旧10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20万元,计税价值为110万元,营业税率为5%。经双方协议,由甲公司支付补价2万元。双方均保持资产的原始使用状态。假定双方均无法获取公允价值口径。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1)换入房产的入账成本=70-8+100×17%+2=81(万元);

(2)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81

存货跌价准备 8

贷:库存商品 70

银行存款 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

(1)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200-100-20)-100×17%-2=61(万元)

(2)会计分录如下:

①借:固定资产清理 80

累计折旧 1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

贷:固定资产 200

②借:营业外支出 5.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5.5

③借:库存商品 61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银行存款 2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

通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变化的了解可以清楚地看到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体现,这样有利于会计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以及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信息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信息化工作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搞好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改革开放的基础性工作。2009年,财政部制定并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部门、各地区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计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同时只有会计信息化,才能为企事业单位全面信息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操作,基本完成从手工记账向计算机记账的转变。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而且能够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从简单的会计核算向综合的财务分析管理转变,并逐步融入到整个单位、集团直至全社会的信息化过程中来。在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大量工作,要及时解决一些阻碍其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内控制度不健全

根据财政部文件的要求,比较详细的规定了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却没有制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方面的目标或工作规范。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的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制订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目标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使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开展缺少努力的方向。

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增加了系统维护、软件管理、数据录入等新岗位,带来了一些新的工作要求,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基层单位或中小企业手工记账的内控制度本就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后,建立配套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二)软件选择不慎重,安全保密工作不严密

当前财务软件的种类虽然比较多,却又鱼目混珠,选择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在购买时,许多单位对自身工作特点和需要考虑不充分,走两个极端的较多。一是追求高精尖,购买的软件实用性不高、操作难度大,对硬件环境的要求和运行成本都很高,导致浪费资源、效益不佳;二是为节约费用,购买小公司甚至盗版的财务软件,致使后续服务跟不上、安全隐患层出不穷、会计工作质量下降。

在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环境中,虚拟的电子符号代替了数据记录,一旦修改几乎没有痕迹,使会计信息遭到破坏的几率增加;厚重的纸介质更新为简便的磁性介质,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数据能够更加容易地被复制、传播和盗取;网络病毒传播广、速度快、破坏性强,财务软件一旦感染,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破坏;财务软件操作密码一旦泄露,内部人员可能以他人身份修改或盗取财务数据;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环境水平高,一旦存储介质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数据的丢失。

(三)明确工作目标,健全内控制度

2012年3月,财政部2012年度重点科研课题“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研究”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会计信息化工作将更为重要。根据会计信息化的整体目标,先确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目标,为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指明方向。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内部制度,对会计机构、人员、核算、监督等出台相应的信息化操作规范,对系统管理、数据录入、系统维护、数据输出、档案生成和保管等工作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规章,保证会计基础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安全运行。

(四)谨慎选择财务软件,确保信息安全保密

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第一步,只有适合单位自身特点的财务软件才是最好的。根据单位整体信息化的要求,按照财务工作的需要超前考虑五到十年,选择一款既节约开支又满足需要,既技术先进又能提供后期服务的财务软件。

国家在计算机安全方面制订了一些法律法规,同时应该针对会计信息化安全制定专门的法律,打击危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犯罪行为。对登录软件密码做好保密工作,对会计数据的输入、输出、拷贝,电子档案的保存制定专门的控制制度,并安排专人管理。对安装财务软件的计算机不允许使用外来的存储介质、不允许外部人员接触、专人维修维护。

制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岗位分工制度,明确工作岗位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增加系统操作、系统维护等岗位,加强对监督管理、授权审批等工作的控制,适当充实财务分析研究岗位的职能,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岗位分工做好交叉,避免发生不必要工作漏洞。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为会计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将会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

第12篇

1996年计算机在很多的单位仍然是奢侈品,许多地方还在实行传统的手工会计,会计工作还只处在会计核算上,并没有真正把会计工作提升到一个管理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没有考虑太多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工作规范。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可以实现“三流合一”,真正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会计人员在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遵守1996年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而其中有些基础做法和规定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系统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984年4月,财政部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规章,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于是在1996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规范》分六章共一百零一条,分别围绕: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出台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和示范,使加强和改进会计基础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努力方向,以此推动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为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提供政策依据和考核标准,督促各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迅猛,《规范》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经了17年,当时的强调的仅仅是会计电算化的背景。而在此期间,我国的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银行、证券、税务和不少大中型企业等)已建立了MIS系统或ERP系统,基本实现了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单位的业务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都由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信息系统不仅使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资料电子化,而且使企、事业单位内部原有的纸性原始单据,如领料单、生产单、调拨单、入库单、销售单等全部成为存储在信息系统内的电子信息。使用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企业,甚至连来自或发送给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银行、税务机关等的各种外部单据,如采购订单、客户订单、发货单、发票、支票、收款凭证等等都成为在网上传送和系统中存储的电子资料。

因此,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内容已经有一些不同,譬如一张采购订单,原始的流程一般是采购部门提供单据,由部门领导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再进行签字确认,然后交由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经过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再开始相应的支付资金等工作,这一工作流程的时间有可能是一天或者是几天,因为要集合几个人的签字后才能进行操作。但在信息化体系下,这一流程已经改变为信息流的方式:由采购部门提交采购订单后,相关领导进行电子签名来进行确认,由系统自动进行传送到各个相关的领导,时间已经压缩为几分钟。但在这一流程中,会计工作的流程与内容已经开始变化:其一是要审核信息系统里面的采购信息是否合规;其二是要跟踪采购单据的流转状况;其三是要审核领导的电子签名是否合规;其四是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问题等等。这些流程和内容已经与之前的会计操作规范有很大变化。

另外,会计工作要求的是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靠,因此《规范》是用来保障会计工作规范和秩序的关键手段,但在现实中,有国内和国外诸多的信息系统,而不同厂家生产的信息系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内容都不相同,这一方面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对《规范》进行调整。

三、信息化环境下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思考与建议

(一)人员素质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只具备会计知识,也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进行较为熟练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另外,信息系统比传统会计手段相比,其信息的数量和覆盖都将成倍的增加,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信息技术,还要懂一定的业务知识。目前一些国外的公司,财务总监往往也是企业资本运做的主管,也需要对企业业务有非常深的了解。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资金管理、决策分析、财务管理等诸多领域中都发挥作用。会计人员从事后核算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核算。

(二)信息安全要单独进行规范

信息安全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已经非常重要,其道理非常简单,信息系统是单位很多人员都可以进行操作的系统,所以一旦信息安全做的不够好,那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财务信息的安全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譬如单位在信息系统里都有分级管控及帐户和密码,但帐户和密码的管理有的单位却并没有管理好,如果有人私下用别人的号码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篡改,给财务工作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会计工作交接

信息化环境下除了传统会计资料、名章、实物资产等工作对象的交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系统职责的切换、更替和转移,包括职责权限、文件存储方式、系统控制要点、操作日志转接等。建议增加流程及数据库完整接程序及规范,对于各操作岗位的账户、密码和权限应单独交接并明确限制过渡期限,即对交接人员交接前后的账户权限等进行过渡期约束,避免新的密码权限生效之前,有人利用时间差进行越权操作或非法使用。依靠技术手段和操作日志制度来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对交接全过程进行监督。

(四)内部控制与监督

第13篇

县人大常委会20__年工作要点(,20__年1月8日,100)20__年法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__年1月7日,100)

林业局20__年工作要点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党建工作意见(物价局)(,20__年1月8日,100)

__酒店20__年营销计划书(,20__年1月8日,101)

教育局基础教育处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教育局)(,20__年1月8日,100)

教育局计划财务基建处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00)

20__年电网调度运行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卫生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财务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办事处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办事处)(,20__年1月7日,100)

20__年办事处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市城市行政执法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残联)(,20__年1月7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文教局)(,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计划(市场办事处)(,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__年1月8日,100)

党委办公室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8日,151)

20__年工作计划(民政局)(,20__年1月7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民宗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计统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财政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监察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司法局)(,20__年1月8日,100)

20__年工作计划(环卫局)(,20__年1月7日,101)

20__年工作计划(外经贸局)(,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计划( 安监局)(,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计划(科技局)(,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计划(农林局)(,20__年1月8日,102)

20__年工作总结和20__年工作打算(旅游局)(,20__年1月8日,102)

20__年工作计划(水务局)(,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总结和20__年工作思路(民企公司)(,20__年1月8日,102)

县农业局20__年工作思路(,20__年1月8日,101)

20__年工作总结及20__年工作安排(,20__年1月8日,154)

20__年工作总结及20__年打算(政府办科员)(,20__年1月7日,102)

公司财务科20__年工作总结及20__工作要点(,20__年1月7日,155)

铁路车站团委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7日,102)

物业管理中心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7日,101)

关于20__年县市场整顿工作安排意见(,20__年1月7日,102)

开发区企业党委20__年工作计划要点(,20__年1月7日,101)

发电公司党委会20__年工作计划要点(,20__年1月7日,101)

电大团委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7日,101)

20__年市商务局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计划(,20__年1月7日,102)

20__年街道办事处工作计划(,20__年1月7日,190)

区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7日,184)

20__年各行各业工作计划专题(,20__年1月7日,407)

20__年春运期间公路安全保障工作方案(,20__年1月6日,183)

市公路管理局委员会20__年党务工作要点(,20__年1月6日,116)

区20__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9)

预防科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7)

公诉科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5)

20__年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物价局)(,20__年1月6日,113)

20__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8)

20__年德育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5)

20__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0)

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6)

20__年行政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32)

交通局20__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4)

20__年度医院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220)

镇土地所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7)

20__年全市民政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3)

20__教师校本培训计划(,20__年1月6日,112)

20__年中学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2)

镇政府20__年城建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0)

20__年度宣传工作计划(乡镇)(,20__年1月6日,113)

镇政府20__年计划生育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1)

镇农办20__年度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3)

教务支部20__年度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3)

镇政府20_ _年经委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1)

20__年水务局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7)

镇政府20__年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76)

20__年护理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5)

20__班主任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13)

20__年镇政府工作计划(,20__年1月6日,169)

第14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第15篇

从我校大局着眼,根据李校长的新学期工作部署,我中心制定了如下计划:

一、加强学习

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更好的、更全面的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在本职岗位上做得最优秀,最出色!那么,我中心的全体教师准备在本学期内,进一步的探究、完善工作方法,使自己的工作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尽全力达到全校教职工的满意。同时,从当前“民生”的大环境下,我要求全体信息中心教师都要站在其他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微机坏了,不要抱怨是如何坏的,而要在第一时间内来解决,回过头来再想今后怎样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故障;而且做工作要有信心,有诚心,有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我想,能做到这“五心”,老师们的工作就会顺心了!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上学期我中心的赵梅和张建鹏老师被评为校骨干教师,本学期我校对骨干教师都有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根据我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听课制度。每周由两位骨干教师各准备一节示范课,要求其他教师听课、评课,在听与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达到骨干教师的标准,早日成为骨干教师。另外,两位骨干教师还要带领全体任课教师,完成校本题库的建设,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三、明确分工,紧密协作

在工作分配上,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是自己本职工作,就责无旁贷的应该尽全力做好;不是自己的工作,应从学校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协同其他老师做好。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再有谁我行我素,没有全局观念,那么下次聘任时将不会再聘。

当然,紧密协作绝不仅局限于中心内部的工作,还要与学校中各个部门更加密切配合。比如:本学期我中心就要初步与教务处配合建立起阳光网室,对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在综合活动课时开放等。

四、设备采购

本学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准备采购三台针式打印机和笔记本电脑。同时,我中心申请购买视频采集卡一块和大容量移动硬盘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