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磁铁教案范文

电磁铁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磁铁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磁铁教案

第1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了解电铃、电话、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的磁记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实践探索的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

重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问:电磁铁的组成?

展示:常见的电磁铁

问:说说电磁铁的的优点?

讲述:既然电磁铁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物品用到了电磁铁。

学生回答:螺线管和铁芯组成。

观察图片,联想实际生活中的电磁铁。

回答:(1)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控制。

(2)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电流的方向控制

(3)磁性的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控制。

问题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讲述:生活中很多物品用到了电磁铁,根据他们不同的作用,我们分成了以下几类。

首先了解一下: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读图说说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电磁继电器的特点?

说说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活动:

1、观察电磁继电器。对照电磁继电器的说明书,认识电磁继电器上接线柱的位置,并思考说明书上写着的电流和电压是什么意思?

2、把电磁继电器上的线圈接到电源上,组成控制电路。观察通电和断电时电磁继电器的动作情况。注意观察通电时哪两个触电相连,断电时哪两个触点相连。

3、利用另外一个电源和小灯泡组成工作电路,通过电磁继电器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4、水位自动报警器是利用电磁继电器工作装置,请按以下要求连接水位自动报警器电路:当水位在安全以下时,绿灯亮;水位达到安全线以上,红灯亮

思考与讨论:根据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分析电铃是如何发出铃声的?

阅读课本说说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问:用于信息的磁记录的产品有哪些?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多少的关系

讲述:硬盘的组成是由磁记录盘片、读写磁头以及其他配件,硬盘的原理是盘片的表面均匀涂有一层极薄的磁性颗粒(小磁铁),读写磁头实际就是一块电磁铁。

图片展示银行卡和录音机和录像机:记录声音、文字、图象等信息的磁带的一面都涂有一层磁粉,每一个磁粉粒就是一个小磁体,通过磁头把磁粉磁化,把信息记录在磁带上。

说说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

阅读:P14电话也是一个电磁感应器啊!

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电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当控制电路的开关断开时,电磁铁没有磁性,弹簧把触头拉向绿灯触点,则绿灯亮;当控制电路的开关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有了磁性就吸引衔铁,使工作电路闭合,则红灯亮。

表示电磁继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和电压

学生根据要求画出电路图

闭合开关,电流通过电磁铁,电磁铁产生磁性吸引弹性片,使铁锤打击铁铃而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由于弹性片的弹性,使电路又重新闭合。上述过程循环重复,电铃持续发生声音

工作原理:列车轨道上强电磁的磁极与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消除了磨擦,减少阻力,增加运行速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磁带、软盘、移动硬盘、磁卡。

1、不放在高温环境中,不宜长期贴身携带;

2、应注意不能剧烈地震动,不能用坚硬的物体敲打;

3、不靠近产生强磁场的家用电器旁边,以免被强磁场重新磁化而失去原来的重要信息。

洗衣机、电饭煲、电磁起重机、发动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回顾

板书

一、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悬浮列车

列车轨道上强电磁的磁极与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消除了磨擦,减少阻力,增加运行速度。

第2篇

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做科学……每句话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当然和曾老师比起来我还很缺乏经验,上课也经常漏洞百出,但是最近自己反复打磨了几节课,特别对把握关键、细节、特色、争议等处进行了思考,斟酌,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成熟。

一、关键处磨:曲径通幽

一堂好课,重在打磨关键处,就像曾老师说的,对于关键处的处理,要精、巧,这样才能曲径通幽。

精,就是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吊足学生胃口,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在上《电磁铁》一课时,我课前故意将铁钉散落一桌,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办法快速将它们收集起来,学生自然就会说用“用磁铁”,但我故意问“铁钉可不可以?”学生根据生活的已知经验,异口同声地回道“不可以”。这个时候我自信而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可以”,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一双双眼睛盯着我手中的铁钉,而此时我不慌不忙地介绍需要借助的工具:导线和电池,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电磁铁的制作和构造。

巧,就是要巧妙布局,让学生掉进挖好的陷阱,进入“愤悱”境地,吸引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站在我手上的纸鹦鹉,学生争相模仿,发现他们的鹦鹉站不起来,让学生在惊讶之余,来“想”为什么老师的纸鹦鹉能站立?产生一发不可收的追根溯源的愿望――寻求纸鹦鹉站立的原因。学生在一番彻底的观察和探索下,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纸鹦鹉的尾巴上加了一枚回形针。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层的兴趣,我再次追问是不是回形针只有加在尾巴上,纸鹦鹉才能站立?学生被我问得不能肯定,他们不断尝试,发现只要将重物加在纸鹦鹉下部,它都能站立。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它上轻下重,跟是不是放在尾巴上没有密切关系。

二、细节处磨:锦上添花

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育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好的教学,必定是把细节做好的教学,对实验记录表等材料的处理也是对细节的打磨,可以锦上添花。

在上《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时,前两次试上,我的记录表中要学生画出物体原来的形状、受力后的形状、去掉力后的形状,以及用箭头表示出物体受力的方向,一共四项,刚开始以为只是需要画一下简图,预设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但真正上课时,发现这个环节用去了20分钟,整节课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我的记录表。第三次试上,我将物体原来的形状直接打印在了记录表上,节约了2分钟,时间上比我预计的还是多了一些。第四次试上,我将最后一项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合并在了前面两项里,学生少画了一次,并且将材料木夹子去掉了,因为我发现学生在画夹子时花掉了很多时间,而木夹子其实就是弹簧原理,和前面的弹簧有点相似。经过对记录表和材料的重新选择,这一环节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了8分钟,在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大大节省了时间,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特色处磨:引人入胜

曾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它的教学流程应该是一波三折的,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每堂课的特色处理好,这样才能引人入胜,让学生有探究下去的欲望,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在《变色花》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发现不是魔水“紫甘蓝试剂”的问题,而是纸花上涂了东西。我马上就肯定了W生的发现并表扬他们,然后一起学习知识点: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板书,读概念……最后出示待检物品,让学生用自制紫甘蓝试剂去检验物体的酸碱性。课上得满满当当,平平淡淡,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中。第三次试上,我调整了一下教学设计。当学生说出不是魔水的原因,是花上做了手脚,我没有急着肯定,也没有承认真的是花的问题,而是给了学生一个问题,“想知道原因,自己找答案,我只是给你们在托盘里提供了很多物质。”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求知欲,带着迫切想肯定自己想法的心情,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他们惊讶,他们欣喜,他们在动手、观察中找到了这堂课老师想赋予他们的知识。

四、争议处磨:柳暗花明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争议,在一次次的试上过程中,大家对争议反复打磨,直至柳暗花明。

第3篇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最常听到的老师的开场白是:“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老师们把探究和玩联系了起来,学生听到“玩”字就异常兴奋。如有位老师上《电磁铁》这一课,一番导入之后,他说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电磁铁。他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动手做实验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没有组织性,说笑声、打闹声不断,学生是在玩,而不是在探究。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我们应该抛弃。教师要把握好“度”,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玩”的出发点是想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探究时没有压力。课堂上的“玩”和平时的“玩”是两回事。平时的“玩”很随意,课堂上的“玩”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玩,在玩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电磁铁》这一课是典型的探究型课例,有多个对比实验,对学生来说,有效控制变量难度相当大。我来自农村小学,深知自己的学生的探究学习水平,如果按刚才所说的导入方式授课,学生一节课下来也就是摸一摸导线,玩一玩电池和铁钉,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在上这一课时,我没有追形式、赶时髦,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授课。我的思路:和学生一起理清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三个因素,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该如何控制变量。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探究,他们就能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

二、提供适宜学生探究的材料

进行新的探究,得到新的解释,这是探究的本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搭建好脚手架。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相当准确的把握。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计教案,而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有价值。如《神奇的水》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我把它单独作为一节课来教学。我列举了六种材料:白砂糖、铁钉、食用碱、木屑、食盐、高锰酸钾。我调查发现,学生对这六种材料的关注度依次为铁钉<木屑<白砂糖<食盐<食用碱<高锰酸钾。铁钉、木屑、白砂糖、食盐,学生比较熟悉,知道它们是否能溶于水。我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时,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食用碱和高锰酸钾。我调整了方案,只保留了学生不熟悉的并且非常想了解的食用碱和高锰酸钾让学生实验。学生得到材料后,兴趣高涨,大胆验证,提升了探究的价值。

三、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