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实习意见范文

企业实习意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实习意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实习意见

第1篇

【关键词】信产企业;学生工;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近年来,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以后将达到年产1亿台、总产值上万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将增加到85万。随着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用工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为保证企业用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组织大量中职在校生到信产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不等的“教学实习”,于是“学生工”的问题随之出现。

一、中职在校学生到信产企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信产企业用工量大且用工时间不固定,为保证信产重点企业用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将用工指标分配给各中职学校,为完成上级下达的送工任务,学校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停课到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导致学校只能被迫调整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反映强烈,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四处投诉或找学校理论,对中职学校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实习学生年龄小,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太长

到各信产企业实习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其中16-17岁占85%以上,几乎都是未成年人。到企业后每天要连续从事12小时左右的工作,经常没有星期天,还要倒夜班,对这些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三)企业管理缺少人性化,实习生稳岗率不高

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辱骂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在实习期将满时,班组长找各种理由开除学生。学生加班费经常少算,即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后也不补发。文化娱乐生活单调,学生每天几乎就干三件事,即上班、吃饭、睡觉。这对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讲,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尽管学校和实习带队教师做了大量的动员和思想工作,仍有不少实习生自行离厂。很多学校的实习稳岗率都只有60%-70%。企业则依仗有政府的支持,完全不在乎送生学校、家长、实习生的感受,我行我素。

(四)实习生收入偏低,生活区消费偏高

在中职学生实习的企业中,除富士康底薪1550元以外,其他公司每月底薪仅1100元,2013年10月才上调为每月1200元。学生每月付出艰辛劳动,即使没有休息,每天加班4小时也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各中职学校也多次通过不同渠道向上级和用工企业反映过,但改进不大。生活区部分消费品比学校明显偏高,比如:餐饮、水果、部分日用品等,实习学生意见较大。

(五)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学生流失较多

到信产企业实习的中职在校生,绝大多数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操作简单而且枯燥,每天进行简单重复的动作,加上企业在管理、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对就读中职学校感到失望,认为不读书一样可以打工,造成部分学生流失,进而对中职学校招生宣传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六)企业在对学生工的管理上脱节,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各信产企业员工流动性强,更换频繁,班组长也可以随意开除实习生,而且往往不通知企业人事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如果学生从工厂脱离监管后出现人生安全事故,将会产生不堪设想的社会问题。

二、中职在校生到信产企业实习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做好招工就业服务工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市、区(县)、镇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强化平台职能,全力做好信息、公共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推荐培训等工作,定期举办各类劳动力招聘会;加大企业空岗报告制度的推广完善力度,使信产劳动用工供需情况掌握在劳动就业部门手里,促进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大资金投入,使劳动力市场真正达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要,成为供需双方最迅捷、最可靠的交换场所;由政府牵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宣传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请进来考察信息产业的就业环境,建立跨区域劳务协调机制,积极为企业引进劳动力。

(二)制定行业自律规定,规范行业用工秩序

由市劳动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

与针对当前信产企业劳动用工、学生薪酬支付等情况,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制定信息产业行业自律规定,提出具体措施,并要求企业签订行业自律承诺书,促进企业自身用工行为的规范。

(三)尽量不安排在校在读学生到企业实习

大多数二、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6岁至17岁,其身心发育不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思想意识不到位,吃苦耐劳差,这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企业的管理、生产和对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社会形象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技工培训基地建设

坚持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采取校企联合模式,加大技工培训基地建设力度,采用定向式培训、订单式培养的方法,下大力气培养一批企业当前急需的技能人才,缓解企业当前的用工荒。

(五)畅通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转变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信产行业的就业岗位;要在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以优惠,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信息产业就业。

第2篇

关键词 监督博弈分析;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61-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开展已久并备受重视。21世纪以来的多项职业教育改革决策中均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课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一定程度上看,教师企业实践实现了从方向性制度向规定性制度的转变,从零散实践向集中实践的转变。企业接待教师实践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已从自发性接受向制度性接受转变[1]。但是,时至今日,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并未形成长效机制,且一直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博弈。深究这种博弈形成的原因,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内涵的变化可能是始作俑者。

从研究的角度看,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角色一直备受关注。在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要求方面,有学者指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只有“亲临现场”,实施“教师企业行动”,方可联通校企,驱动教师在校企之间“输血”与“供血”,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品性[2]。但是,专业课教师“亲临现场”这种行为并不能自然发生。相反,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实践可能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其中,对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监督直接影响着“教师企业行动”的成效。学者对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实地调研表明,虽然参与项目研发的教师比例达到 55%,但实践的层次、质量却令人担忧。譬如,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比例数分别为35%和31%,说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成效并不理想[3]。如何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测量和评价,并对此基于一种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一个现实问题。博弈分析是经济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拟对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进行监督博弈分析。

二、模型构建

(一)假设条件

我国中职学校大多为国家设置的事业单位,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小,其大部分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的现象普遍存在[4]。不可否认,也有许多认真负责的专业课教师希望以企业实践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中职教师没有外在约束的条件下,通常对到企业实践持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大部分中职专业课教师认为参与企业实践的效用会低于专心学校教学或科研工作带来的效用。即大多数情况下,规避企业实践、轻松教书才是中职教师安逸生活最为理性的选择。为了维护正常工作日的学校教学秩序,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往往被安排在周末甚至是寒暑假进行。经过紧张教学和难度较大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往往特别渴望借假期好好休息,放松身心。要求中职教师利用节假日参与企业实践,难免会产生厌烦、倦怠情绪。缘于此,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并不渴望参与企业实践。用E0表示规避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额外效用,此时E0的取值往往较高。第二种态度是一小部分中职专业课教师也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即认为参与企业实践确实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牺牲自己的假期也无妨。此处,用E1表示参与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效用。在假设前提下,显然E0>E1。不妨假设各地区中职教师的意愿都符合上文情况,即所有其他中职教师和该区域典型教师保持一致。

针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组织管理问题,国家明确规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统筹工作要具体落实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即运行与管理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在此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本身只负责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教师选派和管理指导工作。因此,可以作出第二项假设: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情况是直接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在此博弈中,参与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位典型的中职专业课教师,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是监督者,中职教师是被监督者。监督者的策略为“监督、不监督”;被监督者的策略是“参与企业实践、规避企业实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教师均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且双边彼此信息不对称。

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拓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一般来说,上级教育部门将采取划拨专项经费的形式推动校企合作,并加强基地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搭建桥梁,产生了直接的显性成本。除此之外,在推动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更离不开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划、监督与管理,也就是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耗费的成本[5]。与此同时,一旦教师不按国家要求参与企业实践必然会受到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的惩罚。因此可以作出第三项假设: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耗费的成本为C,一旦发现中职教师未按照规定参与企业实践受到的惩罚为F(同时 -F可以理解为因发现参与企业实践教师认真细致的工作而给上级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带来的满足感;另外作为一个合格的上级教育监督部门则F恒大于C,否则其自身的工作不存在价值)。a表示单个典型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给上级教育部门带来的效用值,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数量越大,则a的效用值越小。

(二)策略集构建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绘制中职专业课教师和上级教育部门的策略集矩阵,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表1中并不存在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说明问题,需要对预设条件进行进一步阐释。

(三)预设条件

设P1为上级教育部门抽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概率,P2为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可以得出:

第一,如果P1为恒定值,教师规避企业实践(P2=1)和参与企业实践(P2=0)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П2(P1,1)=(E0-F)P1+E0(1-P1)=E0-FP1

П2(P1,0)=E1P1+E1(1-P1)=E1

采用效用等值法,得出。

第二,如果P2为恒定值,上级教育部门采取抽查(P1=1)和不采取抽查(P1=0)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П1(1,P2)=(-a-C+F)P2+(a-C)(1-P2)=(-2a+F)P2+(a-C)

П1(0,P2)=-aP2+a(1-P2)=-2aP2+a

采用效用等值法,得出。

(四)监督博弈结论

第一,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小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不监督;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大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不监督;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等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监督或者不监督。

第二,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小于

,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规避企业实践;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参与企业实践;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等于,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参与企业实践或者规避企业实践。

综上所述,以上博弈已形成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表示上级部门有的概率选择严格查处教师规避企业实训;同时表示中职教师有的概率选择规避企业实践。

三、问题分析

(一)对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分析

从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考察,是最优监督概率。如果上级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中职专业课教师最优选择无疑是下企业实践。然而,如果越来越小,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逐渐接近于1,也就是说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越大。不难发现,E0-E1以及F的大小直接影响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其实,职业教师通过学校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获得的效益基本保持在(一旦校领导有要求,下级教师加班加点亦需完成)不变,但E0是很容易变化的量。这要求上级教育部门能够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相应机构对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监督和管理,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中长期实践计划等[6]。

(二)对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中职专业课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为。因此,未按照规定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受到的惩罚F越重,其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越小。在实际操作中,教育部门仅仅规定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没有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法规,更没有形成一项专门制度。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转型期时,学校、企业和政府更应该自觉建立沟通机制,确保教师企业实践机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更应该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确保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正常开展,防止实践流于形式,规范实践工作过程,以形成性教师评价理论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为依据,构建多主体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体系[7]。一旦有教师消极对待企业实践,应当使其受到相应惩罚,保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有效和广泛开展。

四、应对策略

当前,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点,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在这个“共同的事业”中角色认识并不到位。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问题上,实施成效也受到各方博弈行为的影响。为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教师等多方相互协调的长效机制[8]。让“校、企、政”共同努力,实现多赢当然不失为万全之策[9]。也正如前文分析所示,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概率,降低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可能性便是教师企业实践问题的核心所在。根据上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建议强化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一)优化政府监督行为,降低监督成本

降低上级教育部门监督成本,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首先,匿名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在不失公允的前提下,应鼓励上级教育部门尽量使用匿名抽查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某区域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并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相关待遇,或提出批评和落实惩罚措施。

其次,将监督职权分散,形成互相制约的博弈格局。将监督职权分配给同级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甚至大型企业。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企业理应承担起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领导层可以成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最好监督者。按照此逻辑,不久的将来国家会要求更多企业承担起中职专业课教师实践的监督责任,企业也将处于被监管的情势下,企业、中职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三方博弈的格局将会形成。

最后,直接降低教育部门监督成本。在上级教育监督部门内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团队,落实“突击检查和长效指导”相结合的做法。上级教育部门应把握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短、内容多”的特点,根据中职教师的不同需求,充分获得企业理解、支持与配合,鼓励企业承担教师实践工作[10]。建立一支由企业、学校和教育部门人员共同构成的“智囊团”,教育部门依靠“智囊团”的谋划,可以巧妙地对教师参与实践进行监督和监管,防止盲目监督造成成本抬高(此处将中职教师负面情绪抬升造成的教师质量下滑归类于上级教育部门的成本)。

(二)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行为,加大规避行为代价

从问题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加大对规避企业实践教师的惩罚力度能够促进更多教师因“迫于压力”参与企业实践,从而降低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事实上,提高规避企业实践教师付出的代价并不是上级教育监督部门的唯一选择,采用惩罚和“负强化”相结合的办法也是可取的。融“负强化”和惩罚为一体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双师型”教师薪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中职教师中“懂技术、会操作”的能工巧匠更多特殊待遇和津贴,让不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切实感受到自身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样,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本身便可以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同时,通过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以及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都将推动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落实和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同时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次,提升参与企业实践教师的认识水平。不可否认,当前部分教师对企业实践存在认识不到位,以应付检查为目的的情况[11]。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培养企业实践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教师参与项目研发的层次、质量和参与度仍然让人担忧,成效也并不理想的形势下[12],教师要带着问题或项目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紧密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企业实践是现实所需。通过认真参与企业实践,中职教师在技术技能和科研方面均可获得丰厚收益。相反,不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将在多方面蒙受损失,甚至发展前途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可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教师职业再也不是“铁饭碗”的情况下,原本对于下企业实践持消极态度的中职教师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自觉自愿投入到企业实践中来。总之,为有效防止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更应规范运作锻炼工作全过程,应以形成性教师评价理论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为依据[13]。

最后,以“危机意识”促成教师企业实践。上级教育部门可以扩大“兼职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让更多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学校一线教学。由于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受欢迎程度可能大大高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迫于这种压力,中职教师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企业实践中来,对自己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三)明确中职学校责任,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减小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成本、加大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代价是促进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直接手段。但是,中职教师和上级监督部门间的博弈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中另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方――中职学校。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必须依托于校企合作开展,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促成校企合作并鼓励、支持教师的企业实践。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中职学校有时会成为教师企业实践的“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大多数公办中职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依赖度高,而与企业合作不密切。这种情况下,以学校自身之力难以与企业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尤其是当中职学校面对教师们所关心的“课时量”、“工作任务”等问题时,对教师施加压力反倒影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因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而无法争取到充足的经费,反而打击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职业学校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窘境。尽管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是很少有地区能够做到这一点[14] 。因经费缺乏学校无法保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落实,这也是中职学校难以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改革也应该从职业学校层面入手。首先,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制度,为教师实践提供充足的企业技术岗位。教师对企业的技术和研发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应当形成“等值抵消”和“付出终有回报”[15]。其次,上级教育部门应当推动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等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到企业实践。让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充分鼓励企业搭建平台,增强吸引力[16],让中职教师在企业中学到“真技术、真本领”。第三,鼓励私人捐助、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推动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在经费方面解决广大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中职教师“安心、放心、舒心”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总之,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增强推动力;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执行力;需要企业搭建好平台,增强吸引力[17]。

参 考 文 献

[1][5][8]李梦卿,杨妍F.“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19):53-58.

[2]张等菊.基于“教师企业行动”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13(5):38-43.

[3][10][11][12]成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2-63.

[4][15]王启龙.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难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0-10-21.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7

[7][13]武俊梅.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3(2):51-53.

[9]张学兵,陈玉兰.“政、企、校”共同破解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面临的问题[J].职业时空,2011(12):9-11.

第3篇

摘要:学生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实习学生身份定位的缺陷、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缺乏等原因,导致实习学生遭受人身伤害及劳动权益损害时权利难以实现,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文章分析了实习学生权益保护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加强实习学生权益保护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职业院校;实习学生;权益保护

0引言

由于多种原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易受侵害,其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积极探索与构建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制度,不但有利于保护实习学生的权益,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而且对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劳动权益遭侵害,维权困难实习单位没有提供适当的实习条件和待遇,劳动时间长、加班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加班工资缺乏保障,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签约比例较低。而且,按现行法律规定,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间不能形成劳动关系,无法通过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提请仲裁处理,也难以向单位工会组织寻求帮助,在维权途径上困难重重。

1.2 人身权益受损害,救济障碍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如果是劳动者,可以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医疗费由工伤保险或者由没有办理工伤保险的单位支付。但对权益受损的职校实习生来说,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依据、途径等方面却有很多障碍。如江苏省常州高级技工学校焊接钣金专业学生陈某,由学校安排到常州某化工设备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实习。陈某在焊接化工容器间操作结束后,独自从容器里出来时受了伤,司法鉴定为六级残疾。为了协商赔偿事宜,陈某及家人多次奔走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2顶岗实习学生维权困难的主要原因

2.1 实习学生身份界定的缺陷法律适用是以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为基础,解决实习学生的身份问题是有效保护实习学生权益的重要前提。对于实习学生的身份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劳动者说。观点认为,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不管是否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或劳动合同,就与实习单位建立起劳动关系这一点看,实习学生就是实习单位的员工。二是学生说。观点认为实习学生尚未毕业,与学校之间还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所以实习学生的身份应该属于学生。三是折中说。此种观点认为对于实习学生身份的界定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界定。正是由于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界定的不明确,造成其维权困难的不利局面。

2.2 顶岗实习法律制度的缺失有关法律法规定性不明确是顶岗实习学生经常遭遇侵权的关键原因。现行法律没有把学生实习纳入劳动者范畴,实践中,如果学生实习出现劳务纠纷,而这种劳务纠纷,按照我国现行的劳动法规,不适用于《劳动合同法》。1996年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附则中,把实习生也纳入工伤保险范围,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把这一内容取消了。实习学生的人身伤害也无法按照工伤处理。

2.3 校企实习过程管理的缺位一是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一些学校对顶岗实习重视不够,疏于管理与教育,教学目标缺失,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顶岗实习与企业对接不上,大多数企业都没有针对实习学生的相关岗位培训计划,有的企业根本就把学生当成低成本的劳动工具,要求长时间顶岗加班却无报酬或仅有微薄补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2.4 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的缺乏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实习学生一般不了解自己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到底有哪些,使得一部分实习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同时,由于就业压力,使得实习生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敢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另外,实习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也是其合法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

3有效保护实习学生权益的建议与对策

3.1 法律层面的保障

3.1.1 从现有法律规定寻找救济的路径学生实习一定要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实习期间各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出台详细、严格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目前实习生自我保护最有效和可行的办法,是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该协议虽不是劳动合同,但并不影响其法律效力,不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但仍适用于合同法。

实习学生的人身损害应按民事侵权纠纷处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应当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共同对受害学生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学校应对实习学生承担一定的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则学校对学生的人身损害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对受害学生承担的是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应首先承担责任,承担补充责任的责任人在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承担责任,且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可以向直接侵权责任人追偿。

3.1.2 从长远发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①明确实习学生的法律地位。虽然其身份不同于企业内的普通劳动者,但仍可借鉴境外职业法律的规定,将职校实习学生视为特殊劳动者,享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应具有的相关权利。德国劳动局有专门的条例来保障实习学生的各种权益,我国在立法时,不妨借鉴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②合理确定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的劳动报酬。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允许企业对包括实习生在内的五类人员支付低于最低工资的劳动报酬,无锡市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企业应给予实习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标准为按不低于当地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的50%,由企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实习学生。青岛市也出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生权益保护办法》,根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生实习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习见习条例》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

③将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纳入工伤保险。为避免加重实习单位的经济负担,可参照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工伤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或者通过修改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将实习学生纳入适用范围。德国《事故保险法》即规定,所有雇佣劳动者、公职人员或学徒都享有工伤事故保险待遇。法国《劳动法典》也作了类似规定,应予借鉴。

3.2 实习责任分担的屏障

3.2.1 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同时学校与顶岗实习企业事先要约定如何分担责任,使学校、企业、学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厦门的做法值得借鉴。厦门将为中职学校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每个学生可享受每年最高50万元的保险。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经费从职业学校学费中列支,免除学费的从免学费补助资金中列支,不得向学生另行收费。如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支付的,企业支付的实习责任保险费据实从企业成本中列支。这种探索不仅为中职生实习权益构筑一道保障网,也为校企合作铺平了道路。

3.2.2 完善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实习协议机制学校应该有针对地制订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从实习单位的角度出发,实习单位与实习生签订一份实习协议也很重要,如在协议中明确实习报酬的标准、实习纪律的约定、实习生过错造成单位经济损失的处理、实习生人身意外保险的约定、学校在实习过程中的职责要求及学校的法律责任等。有了一份完善的实习协议,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可以在发生纠纷时有约可依,更好地处理相关争议。

3.3 学生权益的多层保护

3.3.1 学校加强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与管理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考核纳入课程体系,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3.3.2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劳动行政部门除了审核实习生所在学校的资质、实习生年龄、实习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公平外,还应对实习企业的资格条件及使用实习学生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违反实习协议规定,侵害实习学生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应剥夺其使用实习学生资格。

3.3.3 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实习前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份完善的实习协议可作为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若实习期间出现意外或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况,还应该学会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有证据意识,保留证据,以备日后之用;遇到权益被侵犯,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家长、学校和其他同学求助解决,或寻求国家及社会的救济。

4结语

实习学生权益保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应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企业应增强诚信与守法意识,社会应给予必要的援助,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最根本的是国家应健全法律制度,从而形成对实习学生权益保护的合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伟忠.学生顶岗实习伤害事故预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29).

[2]朱程.高职高专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第4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石化企业;“学习型”企业

作者简介:谢少垒(1988-),女,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会计学专业

“学习型”企业的提出,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典型示范。“学习型”企业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特征,讲求团队一体,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增强企业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架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势在必行。

1.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战略能源的特殊支柱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局势,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纵观各方面来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就要求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要想顺时代之风,快速有效,不受阻碍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慢慢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应改变目前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状所需,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所需,只有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才会更广阔,才能适应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2.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因素

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症结因素有多种,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从外部来看,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伴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竞争压力加之对创新力的需求驱动使得石油石化企业意识到,仅靠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足以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应不断以学习的姿态来吸取新鲜的知识,为企业补充新的能力。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受自身束缚因素的影响颇多,依个人意见来看。其一,企业自身年龄不断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只依靠先前方式发展,对社会市场需求反应等存在一些迟缓;其二,石油石化企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领导对学习的重视性不够,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三,企业自身管理一味的靠经验主义和保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来发展。归其根本原因,传统的发展管理思想观念是阻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因素。传统思想观念认识,从思想意识领域就束缚住了企业发展的“手脚”,思想观念的不进步、不创新、不发展会使得企业发展进程迟缓。

3.创建石油石化企业为“学习型”企业的几项建议

3.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

石油石化企业当前的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以业主自主经营的项目管理等传统模式,与当前信息化、人才化、创新化的市场发展有一点的脱节。要尽快赶上市场发展步伐,与其相融合。石油石化企业首先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引进知识化、创新化、年轻化的大批人才,让年轻的思想观念逐步渗入企业中,逐渐影响企业观念的更新,加快企业整体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比如,对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石油石化企业可以实行“网状管理模式”,就像一张网一样,各个部门目标明确,让组织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应时代所需,将“学习”的观念贯穿于“学习型”企业的实践活动之中,努力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促使石油石化企业从思想观念层面上,向“学习型”企业进一步迈进。

3.2以学习为重点,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坚持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石油石化企业要成功转型,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和素质,就必须抓住学习这个重点,努力做到领导带头学习、全员互动学习以及全过程学习。在此同时,提高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石油石化企业全体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石油针对培训这一模块,投入的经费比较大、从事培训人员多,培训规模与强度超过世界任何一家石油公司。但学习成效不显著,学习与工作结合不紧密。针对学习效果不显著,石油石化企业一方面可以创新培训内容、培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要做到学有所用。针对员工需求,理论联系实际,选取合适培训方法和手段,使得培训更具有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培训奖励、物质保障机制等措施。至于学习与工作的不紧密问题,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决策层、执行层以及操作层,针对不同层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分层的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指导,使得培训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

3.3将创新融入学习中

创建石油石化企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创新的点子或者火花没有凸显,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知识经济需要的是大批的创新性的人才。当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水平比西方要落后一些,存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能力比较低、范围比较狭窄、创新人才少、重引进轻消化创新等问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要时时将创新有机的融入到学习整个过程中,创新式的思维,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进一步将人才、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创新,要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属于石油石化企业特色的创新式的“学习型”企业模式。

3.4培养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体现,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之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传统石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形势下,石油石化企业在继承传统优良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文明成果,学会从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对石油石化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创新,适应信息时代,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为家”的高度融合,创建石油石化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4.结论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一个特殊的支柱行业,它的成功转型也就意味着我国将渐渐步入“学习型”企业时代。努力将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为“学习型”企业,以学习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企业中,营造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全体员工上上下下都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时时刻刻懂得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知识来说话,这样,才会让企业在面临困难绝境时,有针对性的知识来应对难题,并解决难题,不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从而,企业会及时抓住该来的机遇,让整个企业更上一层楼,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碧晖.学习型企业的创建途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5月

[2]冯显钦.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石化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8期

第5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趋势分析;建议

一、财务费用的趋势与现状

从2001年至2010年,财务费用共发展了10年,可以将这10年的工业企业财务费用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是针对其增长规律,分水岭则是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来临,这两个阶段的相似性十分大。以浙江省为例,据浙江省权威部门的调查,2001年,全省的工业企业,其利息支出增长了2.3%,银行贷款余额也有增长,其环比增长为8.1%。到了2005年,企业银行贷款的余额飞速增长,一举骤增到了29.1%,利息也迅猛增长,很快就达到了28.1%。浙江省全省的工业企业,其财务费用在2001年只有113.21亿元,到了2005年,迅速增长到了323.7亿元,平均增长率居然高达141.2%。从2001年至2002年,增幅仅为7.5%,从2002年到2005年,这一增幅很快达到了27.8%,到了2006年,又增加了26.6%。浙江省全省的财务费用在2001年占全国财务费用总额的7%,到了2006年,这一比例迅速增加到了12%。占用水平在2001年相比全国尚有差距,低了近0.3个百分点,到了2006年,占用水超全国,而且高出了0.3个百分点。2008年,金融危机终于还是波及到了浙江,对浙江的工业企业营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是财务费用,其涨幅很快下跌。据浙江省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浙江省全省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余额虽有增长,但涨幅同比的增长率仅达到了15%。票据融资也有增长,但是在前七个月,同比增长率竟然为负值,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其负值甚至高达30%。到了该次金融危机的后期,生产力逐渐恢复,财务费用也随之慢慢攀升。到了2010年的11月月底,全省的金融机构,本币的贷款余额加上外币的贷款余额共计46638.48亿元,同比增长了19.7%,近五分之一,从该年的1月份到11月份,新增的贷款余额已经高达7414.07亿元。

从以上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可以估算出全国的水平,而财务费用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情况,财务费用的具体数额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运营的效率。对于企业来说,财务费用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过多或过少对于企业来说都没有好处,一定要把握好度。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因此一定要利用好,将有限的资金送到最需要贡献的项目中去。

二、建议

1.投资多元化,转变生产方式。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营管理的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全国的工业企业都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应该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进行转移,以前重点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现在发展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人力以及物力都要集中在这些企业身上。以浙江省的融资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为例,在浙江省,工业部门的职工,其工资水平十分高,相比于山东,其平均工资高出了20%,相比于江苏,其平均工资高出了30%。融资成本相比于其他省份的成本高出了很多。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倡导低碳经济,全国的工业企业都应该进行升级转型,这是一项很大的支出,在财务费用中这一项支出已经占了绝大部分。这导致财务费用的大幅度上扬,这一时期也会成为企业的阵痛期,但这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而且为本企业的经济转型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东南沿海的很多企业都开始实施走出去这一战略,这就会出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走出去的企业很多还需要后续资金,而后续资金的提供只能通过国内的母公司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温州地区最为严重,因为温州地区的对外投资十分活跃,在温州地区,很多母公司为了给子公司提供后续资金,只能通过温州地区的银行来进行融资,如果因此而出现资金空缺,也只能通过当地银行来解决。工业企业的负债利息,其支出水平十分高,重要的原因也正源于此。

2.面对国家不断变化的贷款利润,要进行合理收缩。2007年,央行曾经6次将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进行上调,2008年进行了4次下调,2010年进行了3次上调,每次调整了0.25个百分点。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企业要进行合理收缩。

参考文献:

[1]谢晓峰:浙江工业企业财务费用趋势分析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1,04.

第6篇

知识管理先驱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人德鲁克(PeterDrucker),这位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首先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1986年,斯威比(Karl-ErikSveiby)提出知识管理概念并探索如何管理快速成长的知识型组织;1995年,日本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创造理论。近年来,诸多大型公司都在不遗余力的做一件事就是创建和完善公司知识管理机制。知识管理系统是累积知识财产的一种综合性方法,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查阅、创造、编辑、存取登方式,不断丰富系统内容。领导与职工长期的运用知识管理系统,从而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也会逐渐得到提升,促进企业开源节流,实现双赢。

【关键词】

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管理水平;员工素质

1创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意义

1.1企业知识管理在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经过几十年信息化努力,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政府、企业、学校及各机关团体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大量的数据库包括日常生产、管理、行政、教学、科研等,各种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处理都已经计算机化了。随着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上百亿的世界人民学会上网,形成了信息爆炸时代,那么利用信息、知识、网络的巨大能力赋予企业“把信息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财富”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如果善于利用网络,可以获取信息变成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所需知识,企业就比较能在竞争中胜利;反之,则可能遭受挫折、失败甚至走向破产和倒闭。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创新,也是当前环境下强调知识力量重要性的表现。

1.2知识管理系统有利于供电企业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及员工素质

电力公司技术种类多,资金密集,知识管理任务显得十分重要,以前有用有效的知识分散在员工中,随着人员岗位调动,知识非常容易流失,但目前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创新、整治素质倍高、业务技能精湛、工作能力超强的现代新型队伍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顺应新形势发展。公司要想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的立足,就看管理者能否能抓住机遇尽快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公司的业绩和发展是靠员工来完成的,一群好的员工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员工素质提高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升值和企业效益的增高。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将建立一个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的平台,将知识和智力有效结合,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2高效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

2.1知识管理系统包含的要点

建立供电行业专业知识库,形成知识循环共享,支持各种渠道数据来源等;建立按各类专业的文档,可通过知识系统进行搜索,形成全公司信息统一搜索机制;建立全公司合理化建议流程,提高和改进工作方法,增加工作效率;建立按专业按部门划分的标准题库,结合生产工作的实际标准内容,用于各专业人员的考试培训。

2.2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支持各种岗位用户参与知识系统构建,充分发动各位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企业知识,健全知识系统内容、构建企业知识库;着重文件资料版本的管理,准确表明版本,以便快速、准确的查询,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办事效率,减少重复工作;依靠知识管理系统,各位员工制定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随时充电,打造公司学习型团队。

3知识管理系统需拥有的主要功能

3.1知识上传及你问我答模式

员工根据权限可以在个人知识中上传总结分析、调查报告、工作心得、电子图书以及课件视频等。上传后的知识通过审核后方可进入知识库中,其他人都可共享;员工可以在系统上提疑难问题,知道问题答案的可以第一时间回复,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形成知识沉淀。

3.2审核评级和统计

管理员开放对各部门领导的审核权限,领导可进行审核和评价。同时,在知识统计功能中可以看到部门领导对每条知识的评语,可用来鼓励上传知识的员工;部门领导可以通过对文档类别或录入时间等多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来了解一段时期部门内部上传的情况,从而增加对各部门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培训管理计划,部门领导还可制定奖励制度,对上传知识价值高的员工进行表彰,激发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

3.3知识归档

系统提供“历史查询”功能,能有效防止对知识的错误删除;同时提供收藏功能,当用户在知识库中查询到某个常用的文档或知识时,可直接收藏到“我的收藏”中,这样以后使用该文档时就不用再到知识库中进行查询,在“我的收藏”界面就直接可以看到历史文档。

3.4搜索优势

知识库的文档资源以wps等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因此系统应能提供快捷的知识检索功能,在搜索引擎一栏,实现快速、准确的搜索到结果。同时系统具备精确计算字、词、混合索引,利用相关度分析技术,灵活地使更接近的结果排在结果列表的前面,反正则排在后面,并屏蔽无用和错误的信息,帮助专业人员判断结果的准确度。

3.5合理化建议

各用户根据使用经验和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将反馈情况进行研究,提交结果到各专业合理化建议库。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评审,合理的建议,有条件的可以落实推广;暂时不能够落实条件的可先归档存储,待条件成熟后组织实施。

3.6员工各项知识培训与考试

根据电力公司各岗位各专业标准,研究建立标准试题数据库。各部门可按部室、技术工种等方式在题库中抽取考题,组织学习,实现在线打分。试题库可以由各部门、专业人员自行录入、实现题库的持续更新。

3.7系统参数维护

可方便对供电名称、文档类别、部门名称、外部系统链接等参数进行维护。在外部系统链接中,管理员可以在本系统中配置和其他系统或网络的接口,从而方便与企业的OA、MIS等平台互访。

3.8针对部门用户的权限分配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部门特点设置相应的权限组,合理地为部门用户配置不同的权限,管理员可通过新增或修改对权限组的名称和权限进行有效更改。

4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思考和建议

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推进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企业从上到下的知识需求惜惜相关。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推进的过程,就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人员素质提升的过程,一个运行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不仅能将过去的经验用于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也能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给予一些警醒和帮助。

(1)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推进工作将思念年作为一个里程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规范企业关键数据和核心流程.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使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到规范级或接近规范级,企业关键数据能及时、可靠获得;第二阶段:通过不断优化、梳理业务流程,开展人力资源培训,通过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分析能力的运用,获得企业经营关键指标和历史经验数据。供电企业应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工作,通过软件定制研发,使企业流程更加事半功倍,促进工作便捷、有利,员工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强、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员工协作氛围舒畅、关键数据及时准确,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达到规范级.接近量化级。

第7篇

2、该同志自去年毕业开始在该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实习。在我单位见习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其他相邻工作同仁协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工作的要点和技巧,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够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他人,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一年来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见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3、实习鉴定实习,实习期为一个月。该同志工作积极主动、高效,学习认真,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指导,不怕苦、不怕累,表现有较强的求知欲,积极观察、体验、思考,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工作期间,是个出色的教学能手,相信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的出色的成绩。

4、该同学,实习鉴定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5、实习鉴定实习期间勤奋认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迅速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写当中,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实习过程当中迅速的成长起来,不仅历练了自身,也为我单位带来了一股新风,受到合作伙伴的一致好评!

6、勤奋好学,遵守厂规厂纪,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工作能力及专长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自己以认真敬业,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执行公司指令坚决得到了各实习单位的认可。

7、实习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8、实习期间,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工作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我部“重庆热线”实习时能创造性、建设性地并能独立开展工作;能吃苦耐劳,工作责任心强,注重团队合作,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在计算机通讯领域不断地探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

9、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学习认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本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

10、该生在实习过程能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团结同事,互助协作。此间表现优秀,体现出了应有的精神和风采,圆满完成了本次实习。

11、该生在我公司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相处融洽,为人谦逊、踏实、勤恳、能吃苦,受到我公司领导及同事的一致好评!

12、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并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实习期间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13、该同学于在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厂实习。实习期间该员工认真学习各种专业技能,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积极参与相关竞赛活动,能较好胜任流水线与cell线各岗位需求,在月末评比中,屡次拿得名次,并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及能为团队进步提出合理化建议,整体表现良好。

14、该同学在联想实习一年期间,一直在仓储处综合服务组工作,主要从事物料接收与发放工作。该同学在工作期间一贯积极主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工作的要点与技巧,并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在工作中,并能主动向老员工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负责的iqc物料交接业务工作中作到了严格、认真、高效得到了部门的好评。吴海园同学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15、该同学在联想集团北京厂实习期间,能够严格遵守并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其相关相邻工位同仁协调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在所从事的包装备料岗位上,刘巍同学能够探索更优秀的工作方法,以提升效率,在车间内的备料比赛中曾获第一名,在其它工位的学习中刘巍同学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通过学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多能工,在团队生活中得到领导及同仁的一致好评。

16、该同学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学习认真,尊敬师长,一年来技术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均有很大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新晨

17、该同学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好学肯动脑,尊敬师长,一年来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都有很大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18、该同学工作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待人诚恳,一年来技术理论水平及操作都有很大提高,希望今后加强学习尽快成才。

19、该同学工作努力,能按师傅要求去工作,尊敬师长,一年来技术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均有提高,希望今后更加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人才。

20、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能够做到服从领导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将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21、该同学在我单位实习期间,能够做到服从指挥,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将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__,认真落实国家局、省局部署要求,以“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为目标,以推进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转变员工观念和规范员工行为重点,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文化引领作用,为促进全市系统“更加规范、更富效率”和实现“走在全国前列 争创行业标杆”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任务目标

__年,全市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是:进一步丰富完善“情义·崇实尚德”文化架构体系,完成与省局母子文化理念体系对接完善工作,“情义·崇实尚德”文化宣贯培训率达到100%;积极推进“真情·三实”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规范视觉识别体系应用,员工对“真情·三实”服务品牌认知率达到100%,服务对象认知率达到85%以上;全面推广行为规范亮点打造经验,行为规范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确保每个县局(营销部)拥有1名以上的文化内训师;市局企业文化综合评价得分在90分以上。

三、工作安排

__年,全市系统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市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指导,各单位积极推进、全力落实的原则,做到系统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提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推动企业文化提升工作。按照“共享核心、尊重个性、系统共融、互为补充”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提升“情义·崇实尚德”文化体系,扩大“情义·崇实尚德”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是要加快“情义·崇实尚德”母子文化有效对接。以“情义”文化理念为根基,充分挖掘“崇实尚德”子文化与“情义”文化的内在联系,使核心理念、价值主张向母文化靠拢,实现“情义”与“崇实尚德”内涵统一。二是以“情义·崇实尚德”母子文化融合对接为契机,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开展市局企业文化手册和服务品牌手册的维护升级工作,将原有手册融入企业新精神、新内容,着力锤炼锻造、充实完善,打造全新的企业文化手册和服务品牌手册,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建设要求。三是要强化“情义·崇实尚德”文化宣贯。在省局“情义”文化宣贯教材的基础上,植入“崇实尚德”内容,制作培训课件,开发线上课程,统一“情义·崇实尚德”文化宣贯内容。并充分利用内训师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强化“情义·崇实尚德”文化宣贯。年底前,全市系统宣贯覆盖面须达到100%。积极丰富、拓展宣贯载体和方式,组织开展“道德大讲堂”、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活动,确保“情义·崇实尚德”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同时做好市局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优化、升级和完善工作,确保文化建设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

(二)全面推进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按照省局工作部署,加强服务文化、服务形象、建设模式和组织管理“四个统一”,采取服务品牌与行为规范建设并行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真情·三实”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一是加快“真情·三实”服务品牌的构建及传播。根据省局服务品牌传播方案要求,在全市系统推广使用“真情·三实”视觉识别体系,逐步统一全市系统服务品牌形象,扎实开展“真情·三实”服务品牌的宣贯和传播,全市系统员工对“真情·三实”服务品牌的认知率要达到100%,服务对象的认知率要达到90%以上。年内,市局将印制“真情·三实”服务品牌宣传册,面向全市系统零售户发放,加快提升零售户认知率。二是加强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结合“235”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细化和丰富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服务承诺,形成符合工作实际的服务标准,并在具体服务中认真落实。服务承诺的客户知晓率要达到100%,客户满意度实现持续提升。三是继续推进特色服务亮点打造工作。针对服务员工、服务零售户、服务工业企业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服务亮点。年内,全市系统每个单位要争取打造1个以上服务亮点。

(三)着力加强行为规范建设。按照普及宣贯、亮点打造、比武演练和经验推广的模式,继续扎实开展行为规范建设。一是继续加强行为规范全员宣贯。结合国家局编撰的《中国烟草行业行为规范》读本,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培训,使行为规范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入岗。年内市局将组织开展全市系统行为规范培训,各单位也要把行为规范培训纳入年度培训工作计划。二是开展行为规范比武演练。结合“三亮三比三评”活动,针对管理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两支队伍,重点实施比武演练、专项培训和技能考评等工作,确保能力有提升,行为有改善。三是全面推广行为规范建设经验。在全面总结提炼全市系统行为规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行业内的行为规范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制定行为规范标准体系、提升路径指导及建设经验推广方案,在全市系统开展行为规范建设经验交流推广活动。

(四)强化企业文化师认证和内训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师认证培训,不断扩大参训规模和取得认证人员数量;继续加强内训师队伍培训,探索开发符合实际和岗位特殊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年内在全市系统组织1-2次内训师培训;出台内训师队伍管理办法,打造一支知识面宽、素质好、能力强的内训师队伍。年底前,每个县局(营销部)必须拥有1名经考核合格的内训师,全市系统内训师比例达到员工总数的2%。

(五)认真做好市局企业文化展厅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市局 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筹划市局企业文化展厅规划、建设等工作。要围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造精品”的规划建设工作思路,组织专门团队,凝聚全员智慧,充分调研论证,全程跟进实施,建设企业文化展示中心,进一步提升全市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四、有关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市局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事关长远的系统性工程。各单位、部门要按照市局的部署要求,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

(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发挥好文化建设倡导者、组织者的关键作用;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抓好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规划,全面落实。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完善机构,协同推进。市局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及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也要成立或调整相应企业文化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横向一体化、上下协同纵向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第9篇

摘 要 ERP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基础,以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为出发点,实现人、财、物、产、供、销的有效结合,从而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浪费的一种管理系统。企业是ERP系统的直接使用者,也是系统成功实施后的直接受益者,如何成功实施ERP与企业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系统实施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笔者在此对准备或已经实施ERP系统的企业有几点建议,希望对其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ERP 实施 因素

一、对ERP 项目要有充分的认识

ERP是一种管理方式,管理者可通过该系统快速掌握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信息,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将人、财、物、供、产、销有效结合、全面受控、实时反馈、以销定产、以产求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进而使企业管理更加精细,市场反应更加敏捷。ERP是一套先进的信息系统。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情况,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使销售、财务、制造、人力资源等各个分散、孤立的部门通过电脑连接到一起,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ERP在应用到一个企业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实力,以信息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它的实施可以堵塞管理漏洞,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财务造假,使管理流程透明化,从而降低腐败程度,有利于企业革除弊病。

二、企业实施ERP要有系统的计划

一般来讲,ERP 已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ERP也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其潜在优势的发挥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任何因素有所偏差都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企业在准备实施它时就需要有详细的计划来指导。企业为赢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必须借助于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ERP虽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工具,但企业也不能盲目相信ERP的功效,在管理上要下真功夫,不要认为只要有ERP,一切自身拥有的管理经营和技术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ERP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实施需要对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如可行性分析,论证技术经济上是否可行,明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许多企业在进行ERP的投资决策时,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与企业经营目标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考虑不周。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要对项目规划和控制进行监督,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从而降低成本,缩短实施周期。

ERP系统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ERP引入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企业的实际需要。成功实施ERP,不仅与企业IT规划和实施策略有关,与ERP实施团队整体素质有关,与ERP选型和软件质量有关,与领导班子支持力度有关,与企业管理流程优化有关,与企业生产和管理基础有关,也与企业引入ERP的时机或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与企业的承受能力有关。企业在引入ERP前,既要理解ERP系统的优势,也要充分估计到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三、企业的基础数据薄弱,对编码工作的认识要加强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运行ERP系统需要企业的各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效性较差,而数据的准确性恰恰是ERP系统的基础,而企业在实施ERP时最薄弱的也是基础数据,建立起系统所必需的基础数据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基础数据或基础数据不够准确的ERP系统在企业里是难以运行的。在ERP项目实施初期的基础数据准备阶段,信息编码这项基础工作最为复杂,许多软件的应用并不是软件本身问题,而是许多基础数据不能正确收集,其中编码是最大的问题,如在物资库存管理中,收、发、存并不复杂,其应用成功的关键就是物资编码和供应商编码工作能否做好。因此必须对编码工作有个清楚的认识,慎重对待。

四、人员因素影响项目的实施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实施过程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的支持参与、员工的接受能力和配合程度、实施团队的素质高低和主观努力以及实施顾问的专业水平。ERP项目的实施对企业来说是一项全身运动,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技术层、应用层各个层次的共同努力来推动,方能打好成功的基础。而培训绝不仅仅是单纯系统操作的培训,从项目的实施开始到后期,相应的培训都是贯穿始终的,分阶段、分内容、分人员、分管理层次地分别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还必须要有完整的培训知识库,注重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借助培训手段统一员工的认识,提升管理概念和技术技能。准备实施ERP的企业应该首先通过对ERP的学习将观念的转变抓起;正在实施ERP的企业应该及时地、持续地对相关人员进行诸方面的培训,促使观念进一步转变;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更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围绕ERP正常运作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上。否则软件用上了,但员工未必真正接受;观念上接受了,数据、制度未必能到位。ERP是整体管理解决方案,要防止将软件降格为对手工操作的电子化。员工的素质及认同感也对项目的实施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五、如何降低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成本

选择好适合企业的ERP软件供应商十分重要。现在的ERP市场上ERP系统软件非常多,因此选择一个适合企业特点和适应将来发展的ERP系统软件就成为实施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它关系到整个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以及将来的扩展性。首先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目的与需求,先做自我分析与诊断,然后要深入考察多家供应商及供应商服务的客户,必要时请管理咨询机构参与谋划和鉴别。建议企业在选择ERP系统软件时,应根据几个因素来做出选择。一是ERP系统对企业的适应性,这是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二是成本效益问题。实施ERP系统的总成本包括:ERP系统的购买成本、配套的硬件设施、员工教育培训费、实施后的维护费。此外,还要考虑软件公司的性质;软件公司的开发能力;软件公司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软件产品的易用性;软件产品的扩展性;软件产品的升级性;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等等。ERP的实施涉及到用户企业方与实施服务提供商两个企业,实施过程其实就是知识产品从实施服务提供商向用户企业转移的过程,也是双方相互认知的过程。要想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必须对ERP有充足的认识,从而信息就不会偏差太大,企业在与厂商的博弈中就不至处于劣势。

六、关于企业引入ERP的一些建议

在当前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在我国企业推行、应用浓缩和集成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ERP系统已是当务之急。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积极引进ERP软件系统,尽快适应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巩固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对于那些管理不善、效益不好的企业,则不宜匆忙实施ERP系统,避免因整合不好给企业造成浪费,使企业雪上加霜。但是他们可以运用ERP的管理思想来转变管理观念,提升管理理念,尽快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及早适应ERP的企业管理流程。

ERP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ERP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之路,但至少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可行之路,它的实施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改革,有利于企业提升企业管理能力,进而增强竞争力。企业要成功上ERP,根本在于学习,学习先进管理思想,学习具体实务操作,并要始终将此认识贯穿于ERP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宏明,明发.ERP实施成功关键因素的案例分析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

[2]郭立普,王汉新.企业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1).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第11篇

关键字:中等职业教育;企业评价为导向;学生评价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其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引导中职学生朝着什么方向努力的航向标,也是检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风的探测器,同时对促进学习的风气、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中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评价由教师代表学校作为评价主体,沿用普通教育的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阶段为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核。考核方式分笔试和实际操作,出勤情况作为考查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机制看似运转良好,而事实上没有真正让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内部驱动力,更没有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这种评价方式不承认学生所未显示出的潜能,不承认差异性而强调共同性,只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不同学生个体。而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拥有至少九种智能,学习成绩不足只能意味着学生逻辑智能不足,而一项智能的不足,并不意味着其它智能的不足。因此中职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上有所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

也有一些学校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学生评价的改革,这种评价方法大多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多样化的个性,倡导评价者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其评价理念是,在教育王国里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既然学生有九种智能,那么总有一种智能是值得表扬、值得欣赏的。然而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外在的统一标准,因此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与不负责任,也难于检测教学教育质量,学生也容易在这种评价体系中获得满足,陷入坐井观天的境地。

引入企业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的外在评价标准,建立以企业评价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可使企业评价标准与学校评价标准接轨,真正通过企业评价来检验并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评价内容,例如商务行业注重言语智能和交流智能的开发,而工业注重身体智能和观察智能的开发。通过评价内容的变革,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明确自身适合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将企业的对员工的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在评价内容上的“工学结合”,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行为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从而能较好的发挥评价的作用。

引入企业的评价内容,能更进一步加强企业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为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提供了保证。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教学脱离了生产设备上的技术训练,在纸上、黑板上谈技术、谈操作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学生的知识与技术技能水平也无法提高。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为中职学校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设施,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源,同时,学校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

引入企业的评价指标,可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更加全面。企业具有学校所不具备的设备、实训师资、技术规范等优势,具有长久的实践操作经验,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全面化提供保证。

引入企业的作为评价主体一方,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体的社会化。对教师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有赖于评价主体的独立性。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一直是“内部人”评价,缺乏客观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则看重其知识的掌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人”评价。企业介人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标准;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就是毕业后能否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获得较高的收入。评价的主体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是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考分离”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起一个由企业参与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相对完整且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调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建立新的学生评价内容,工作步骤可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在企业人事部门的配合下,搜集,整理,归纳企业员工标准和评价方法。可以说,这一评价体系没有企业的支持和企业人员的大力配合甚至直接参与,是不可能制订出来并成功实施的,因此企业的参与是建立学生培养质量的企业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其次,以企业员工标准为蓝本,以企业评价标准为导向,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评价指标,改革学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应该不仅仅涉及学生的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而且还应当包含对工作能力特点以及勇气、毅力、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社会价值理念等非智力因素等内容的评价。

第三,与教师,学生沟通后,将新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在企业人事部门的指导下运用到教学中去,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培养过程提出建议、对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质量作出评价。这也可以使他们对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熟悉,能够更加容易地直接参与到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的制订、实施和效果反馈过程中。

第四,在企业人事部门的协助下,追踪在新评价体系下的毕业生工作情况。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总体质量的评价,并收集对学生评价体系及相应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反馈,修正,完善。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习评价应该不一样。但这样建立的评价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评价内容扩展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的评价,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简而言之,评价不仅应促使学生学会做事,还应促使他们学会做人。评价内容的扩展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2、评价方式过程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应当是把评价“融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活动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能够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方式。它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学生在参与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

3、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占教学总学时数比例很大的实践教学,都是在企业完成的。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学导向,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才能保障评价活动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学校内部教师、学生自身,而且要包括学校外部的企业、社会。

中职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环节,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具体体现,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将以企业评价为突破口,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有效办学方式,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轶.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内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2)

第12篇

【关键词】 通信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系统 质量控制 成本控制

一、通信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施工企业承接工程项目数量的逐步增加,长期在建的项目也在进一步积累,项目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与传统的电算化管理手段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当时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的施工企业可导致下述问题存在。

1、各职能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业务链衔接不紧密,信息不共享,不能及时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准确的经营数据,仅靠基础电算化应用已经无法满足决策层和管理层对项目进行多维度分析、统计以及考核的需求。

2、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过长,历年未完工项目不断积累,对未完工程后期的跟踪管理和数据统计不能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信息滞后给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

3、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成本及费用应该相互匹配,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成本及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但往往由于企业收入确认依据不够充分,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二、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开发的总体思路

1、系统建设前必须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力、和义务,其主要职位和职责应包括:

(1) 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双方的项目管理专家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应包括卖方的主管副总以上的领导。严把质量关,保证项目人力、资金等资源的落实。提供项目宏观指导和方向,完善功能细则描述和验收标准,完善其他主要职能,对其他计划外的事情作出决议。

(2)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的总体把关,管理项目进度,监控项目成本,计划和监控项目资源,监督和控制项目质量。

(3)质量经理: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负责质量监督,预测潜在质量风险。

(4)业务组组长:负责业务流程及功能的实施。

(5)软件开发组长:负责系统架构高级设计,参与系统业务开发和测试。确保开发项目按时实施,确保所有的指标达到质量目标,制定开发计划细节和日程表。审核评估其他跟进内容,如: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测试计划、验收计划、支持计划、培训计划和相关文件。

2、要从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入手,以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为主线,围绕各部门业务和管理的重点要素,按照“内容点、界面点、时限点、风险控制点” 认真、详细地梳理本企业的业务流程,统一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工程项目招投标、内部立项、工程实施的各个关键环节、合作方管理、工程回款等业务流程”等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上。

3、要充分考虑术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易操作/易管理。

(1) 在设计系统设计时,必须采用当前稳定的技术,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并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设计出来的系统不仅满足现有的需求,抓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满足大数据量的事务需求;

(2)保证数据不被非法入侵者破坏和盗用,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对欺诈行为采取多种检查和处理手段,要有良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完备的帮助信息,系统参数的维护与管理通过操作界面实现。

(3)要采用组件化设计原则,用户可以选择需要的组件构成不同规模的应用系统,新功能、新业务的增加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实现,要同时支持PC客户端、手机客户端进行操作。

三、项目管理系统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1、系统中各功能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各子系统间要分别部署,可以灵活修改,每个模块的调整不能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工作,且各模块功能之间逻辑划分准确,可减少操作员工作量。

(1)软件结构上采用B/S,涉及到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端开发工具、客户端操作系统以及客户端开发工具。

(2)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成熟的LINUX类操作系统,可支持TCP/IP网络协议,支持终端方式和C/S方式接入,操作系统提供的应用软件和开发软件要丰富。

(3)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本系统中数据的组织、管理、安全可靠的保障,为各种应用提供服务。目前业界广泛使用的几种关系数据库:ORACLE、DB2、MS SQL SERVER、INFORMIX和SYBASE,这几种数据库均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现行的主流技术,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和系统性能上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建议选用以上几种数据库。本项目采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

(4) 服务器端开发工具:根据现行LINUX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选用Java语言,Java EE规范作为主机操作系统上的开发语言。

(5) 客户端操作系统:PC客户端采用Windows系列作为客户端的操作系统平台;手机客户端采用Android和ios作为客户端的操作系统平台。

手机端开发APP(ios和Android),实现项目施工过程管理和相应统计分析功能。其中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巡检管理、抽检管理、整改通知、会议管理、消息预警(如合同预警、进度预警等)等。所有工程施工现场数据,基于手机GPS定位,防止数据造假。系统支持只有经认证的人员手机才能上传相关照片资料。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一般以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为主要内容进行实施,建立一个多方协调、数据共享的软件平台 ,使工程项目的各个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就个人的意见而言,其主要功能模块可以分为办公管理、工程业务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分析汇总等模块。

(1)办公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公告通知、文件的收发、网上签报审批和资料上传归档等信息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告通知的功能,它可以把企业的文件以及公告通知通过网络的形式快速的传达给每个员工,同时也可以把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预警信息自动反馈至项目干系人。

(2)工程施工业务管理:从项目立项、施工进度、工程材料、验收到项目完结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为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控,所有项目以最小施工单元(如站点)进行管控,涵盖最小施工单元各道工序的进度、质量、安全、档案等方面。

(3)成本控制模块:主要实现项目预算管理、报销管理、发票管理、回款管理、认款管理、付款管理、工程借款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收入确认、成本分摊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设置,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增强会计核算的客观性。

(4)分析汇总模块:系统需实现对各类报表的加工生成,如工程月报管理、分/子公司收入情况统计表、工程收入情况分析、工程总体业务汇总表、可收款工程查询、收入成本核算查询等等,为企业经营决策、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四、项目管理系统建设的意义

(1)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内部主要或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料管理、分包等主要工作内容),并运用软件把公司的人、财、物、管理、服务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等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了内部资源和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

(2)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公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为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区域、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

(3)将项目管理过程透明化、规范化,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使少数人不能再浑水摸鱼,营造了一种沟通、参与、信任、高效、责权利分明的文化氛围,实现了管理创新,推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提升了的核心企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应用到全面推广、从单纯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过程。

近几年来,项目管理系统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但是其应用在施工企业应用中能否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关键是企业能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后的业务流程植入系统中,如何将企业的制度建设、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再造流程有机融为一体,积极地推进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化建设,是很多施工企业应着手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王艳. 浅谈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研究及应用[J]. 建筑界, 2013, (9):51-52.

第13篇

关键词:能源统计 问题 建议

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及时地反映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分配和消费状况,可为国家制定能源消费政策,节约使用能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企业能源统计、挖掘节能潜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能源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石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中,我们发现各企业的能源统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一

随着能源问题被社会各界关注程度的提高,能源消耗统计逐步受到各企业领导的重视,但由于重视程度不一,上紧下松。同时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为兼职,不能及时的在规定时间里上报数据,导致了能耗统计渠道不畅,统计工作难度加大。能源消耗统计不是哪一个统计人员或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但有部分企业的能耗统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任务分解上,并未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公司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

2.能源统计制度不完善

根据国家统计标准和节能工作的要求,各企业制定了能源统计制度,但有的企业是沿用总公司的能源统计制度,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在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能源统计制度,但由于不完善,对于能源统计数据的范围、种类、统计口径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得制度形同虚设。

3.能源计量工作薄弱

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计量情况,按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Q/HS13007-2009)》的规定,要求企业的一级、二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在100%,三级能源计量器具在90%以上。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各企业很难达到要求,部分炼油企业由于能源计量器具的不完善,使得装置能耗无法统计,给装置的评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的企业虽然安装了能源计量器具,但是没有按周期进行检修,部分计量器具损坏,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统计数据。

4.能源管理渠道过多,能源统计存在以财务核算为依据的现象

部分企业能源管理不严,管理渠道多头,如电力消费由财务部门管理,油料消耗由运输部门管理,其他能源品种具体由相关的使用部门管理,整个企业没有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人员只在填报能源年报或能源季报时搜集指标数据。同时,有的企业没有按照现行的能源统计方法制度的要求进行能源的实物量统计,而是按照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收费单据上标明的实物量进行统计,或者用价值量倒推实物量,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能源消耗情况。

5.能源统计人员匮乏,素质有待加强

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企业能源统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能源统计专业知识,还应熟悉本企业的生产工艺、耗能环节,了解能源计量器具的配置及计量的各个节点和步骤,但目前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而且由于专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大部分统计人员难以专心从事能源统计工作,对于各种统计数据也只是填报,很少进行分析。同时,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也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衔接。

二、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对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的一些看法。

1.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

能源统计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任务重,环节多,资料搜集困难,迫切地需要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加大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中指标设置应与《国家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相关统计指标保持一致,并适当补充指标以满足管理需要。

2.借鉴国外先进的能源统计工作经验

例如德国的数据信息资源高度公开(除法律规定保密的数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了解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利于数据的综合分析,增强数据的说服力。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这种方法,在总公司内部形成一个滚动的能耗数据库,加快各行业和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进度,方便各企业在同行业中进行对标,找到自身的差距,促进企业的发展。

3.突出重点,进行能源审计及监测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始年,部分企业面临无节能可挖的状况,节能降耗的形势十分严峻。作为石油企业,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对耗能大户进行能源审计及监测工作。做过能源审计及监测工作的企业,对发现的数据统计等问题要进行分析并及时整改,不能收到报告就万事大吉;没有做过此项工作的,企业可自行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奖惩制度,加大考核兑现力度。

4.切实解决能源统计“基础弱”的问题

负责统计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要督促企业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并依法设置能源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性质、规模、工艺过程、能源管理和报表填报的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能源统计原始记录,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只有抓好统计源头,才能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能源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能源统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有能源加工转换的企业,所以要求从事能源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满足能源统计工作的要求。因此,必须切实加强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设备情况、能源计量情况等,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因为目前大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数据上报系统。同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广泛交流,提高统计人员的实践经验。

6.加大能源统计的分析力度

能源统计工作不应只是停留在收集、整理数据以及填写报表的初级阶段,应该更注重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深度运用,做好能源统计分析,提高能源统计调查的科学性。通过能源统计分析,摸清能源利用情况及现状, 查找问题,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措施和节能技改项目,并跟踪评估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后的节能效果。

7.充分发挥统计人员的创新意识

第14篇

一、安全规章制度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安全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实现有效的控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建筑企业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主要采取制定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对于不遵守劳动纪律、不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人,必须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于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人,要给予奖励。在安全生产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说,人应该有与其工作岗位有关的职责和权利,并且具备完成职责和行使权利的能力;从管理对象的角度说,人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在满足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条件下受到应有的保护。针对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常分为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等。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安全组织机构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管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安全机构不能是框架,不能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深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三、安全技术管理

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的项目班子成员配备,通常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小组组长,分管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为安全生产小组的副组长,具体工作由安全员完成,安全员的配备根据项目大小情况配备的数量不等,而技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是处于淡化位置。事实上,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淡化的。一个工程项目的运作,从立项开始,工程技术人员就已经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安全生产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如投标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方案选择,图纸自审、会审、主要原材料的检验、测(计)仪器和仪表的年度报检(审),开(停)工报告的报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特别是其中安全技术措施,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设计、模板支撑系统设计、设备吊装方案、深基坑坑壁支护等。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各种安全技术交底、工程质量验收等等。其实,这中间每一项技术工作都和安全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技术的发展将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安全工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工作支持,事实上工程技术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包含有安全工作。所以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是提高施工安全工作的本质保障。

四、安全教育

根据安全系统论的原理,事故系统包括四个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工作环境;管理欠缺。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大因素,它会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工作环境都是管理欠缺的表现。因此,也可以说,事故是企业管理差的一种表现。而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欠缺实际上就是人的欠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要预防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就必须解决“人”这个重要因素。“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是智力和体力的综合体。因此,在生产活动中,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五、安全投入

所谓安全投入,就是为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参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机械、设施、环境等确保安全所作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在建筑工程中具体表现为安全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定,安全专职人员的配备,安全措施费,安全施工费等。

诚然,实现建筑施工安全不仅要订制度、抓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投人。一些项目经理对安全的投入容易视为额外负担,影响创效益。这是一种错觉。“防患于未然”是最简单的道理。建筑施工是人与材料、机械反复交往的过程。施工人员需要活动,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事故,除了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外,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是不可少的。须知必要的投入可以换来安全,可以换来队伍的稳定及顺利施工的局面,短期行为、得过且过的观念则会留下隐患,酿成事故。

安全施工的投人与创效益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是为了更好地创效益。没有施工安全的先期投入,就不会有稳定的施工秩序,创效益将是一句空话。聪明的项目经理及企业管理人员必然将安全投人看成是生产上的必需,是维护企业效益的必然投入。

六、安全预警机制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征兆可寻。这“端倪”与“征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采用安全预警机制就是要将事故预防关口前移,将以事故发生后应急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危险态控制、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将静态的安全管理方法转变为动态的风险管理方法;将分散、单项的事件处理方式转变为系统、组合的管理体系。本机制的建立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设安全方针的需要。所以倘若有先进、可靠的监控预警机制,完全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至少能够把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七、人员安全管理

第15篇

0 引言

如果将一个企业看作一个依托内外部资源、形成自身特有能力的主体,在其持续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取不同形态的外部资源,以支撑其对内对外的经营活动,形成某种产品或服务,通过销售最终获取经营利润。

从外部资源获取情况看,大型国有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①组织层级多,管理复杂;②企业人员多,个性化服务要求高;③外部资源获取涉及行业多、品类广;④经营地域分布广,有属地化服务要求。大型国有企业的这些特点,导致在外部资源获取中存在不可规避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企业内外部相互掣肘、矛盾重重,而经营活动效率低下。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日益丰富,由早期的B2C网络购物、企业间B2B单方电子交易,演进出B2B2C、B2B全流程电子商务协同模式,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的需求已经从单点功能性需求,过渡到实际体验消费需求。这需要产品或服务提供者需要聚集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另外,这还需要产品或服务使用者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来以组织层级锁定的资源需求流转方式,变革企业资源获取及配置模式,主动与产品供应企业建立B2B2C电子商务协同模式,由此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演进。资源获取和配置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由原来的约定资源数量、固定金额合同演变为约定资源单价、单价随数量浮动的框架合作协议,由资源按照组织层层调配演变为使用者选择资源、资源直配生产单元。

企业之间更多选择从供应链、产业链的角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催生新的商业合作模式。体现在合作上,更多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企业之间签订框架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具体业务往来,根据合作深度的不同,可以从规定战略合作关系到产品服务的价格。当业务发生时,基于这样的框架协议,可以快速进行企业之间交易级的业务处理,从而加快了交易处理效率,降低了交易处理成本。同时,资源选择权下放,为企业双方规避了风险。

1 集中一点结算模式的特点

在互联网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下,大型国有企业有必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基于一点结算的外部资源获取体系。“一点结算”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一点业务结算”,企业各级单位的资源需求及使用情况均汇集到企业总部一点,统一签订框架协议、统一结算业务规范,形成资源获取在结算环节的良性循环机制;预算内资源需求直发供应商,少审批不审批,资源直配生产一线,极大缩短从资源需求到资源到货接收的响应时间,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二是“一点资金支付”,将分散在各级公司的资金上收到企业总部一点,资金集约化管理成为可能,资金计划及资金调拨工作量大幅降低,资金使用率及使用成本随之降低。三是“一点财务核算”,财务人员在企业总部一点进行财务核算,业务在前端已进行了整合汇总,财务核算的重复工作量大大减少。

2 一点结算模式的应用实践

2.1 内部电商平台深化应用

某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平台已在全企业范围内广泛应用,借助该平台,某企业将企业需求方、资源供给方、交易管理者进行了整合,省级公司本部及地市级公司均开通了相关电商平台业务,资源获取及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某企业吉林公司在实施本省一点结算模式时,进一步将地市级公司采购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由省级公司统筹支撑,实现了地市电商采购向省级公司集中、非电商采购业务向电商采购集中。在以电子订单为中心的电商采购模式下,采购交易线上操作、公开透明,供应商资源直配基层,简化了交易处理流程,释放了地市级公司资源获取及管理压力。

2.2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

资源直配一线,使原来资源层层控制、层层分配的资源管控体系转变为一点服务的资源服务体系,并且内部资源管理部门与外部供应商同台竞技,使得资源管理部门具有清晰的资源利用效率考核机制[1]。另外,基层生产单位获得了资源的选择权,资源交易单据量大幅上升,由此带来资源交易处理的大幅提升,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为基层生产单位提供交易处理服务。某企业吉林省分公司抽取了电商基础管理、交易服务、数据服务等企业服务性职能,组建了服务共享中心,同时承接财务考核支撑、财务核算支撑、信息化系统实施等支撑性工作,为基层生产单元提供服务支撑。

其中,基础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供应商认证、供应商评估、供应商退出,产品认证、产品上架、产品退出,店铺管理等基础运营管理工作;交易服务,主要包括订单管理、订单结算、结算支付、供应商对账、供应商业务协同、客户服务、业务稽核等交易处理工作;数据服务,主要包括业务信息提供、运营信息提供、财务信息提供、考核信息提供等数据支撑工作。

2.3 结算交易集约化

内部电子商务平台的深化应用,促使某企业吉林分公司采购类交易向省级分公司集中,采购下订单由地市级单位下沉到基层生产单元,并由基层单元完成资源接收,确认订单满足了结算条件。省级公司通过汇总基层生产单元确认的订单,生成以协议维度或供应商维度的结算单,相比以采购订单生成的结算单数量大大减少,降低了结算工作量。结算职责集中到省级分公司职能部门和交易服务中心,设置结算专员岗位专门负责结算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工作效率也将显著提升。

2.4 银行支出账户集中,全省业务一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