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娱乐消费论文范文

娱乐消费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娱乐消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娱乐消费论文

第1篇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3.本课题研究内容

4.本课题研究方案

5.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6.参考文献

范例:

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选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写作论文,以下是正文。

【论文摘要】选秀文化多归属商业、大众文化,但中国红歌会却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既彰显了主流话语力量,又是大众娱乐化的典型,对这一个典型范例成功的探因无疑为中国电视娱乐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中国红歌会选秀文化主流化

中国电视的发展似乎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娱乐风暴从1997年始,席卷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导的电视传媒,使其传播方式由以传者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电视作为明眼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大众文化演练场,已经大规模踏入娱乐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矫枉必须过正,随着市场观念的形成和竞争现实,电视传媒对于节目定位的多元化,此现象本无可厚非,但是此时江西卫视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国红歌会》的屡屡成功,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将“选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其理性回归值得思考和总结提升。

一,主流文化的理性回归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商品;重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4

根据文化商品的不同特性分为五类:文化遗产类,印刷制品类,传播媒介类,视觉艺术品类,以及电影摄影制作类。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商品贸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关键性的正相关因果发展作用,语言,人均收入水平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有着显著效应的推动发展作用,而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反作用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一个国家制定推动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的战略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也对文化商品相关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有着引导作用。

一、文化商品贸易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快速延伸与发展,大部分商品都已经进入了固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及能源类消费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增加,而文化商品贸易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二战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美国遭遇了经济大萧条之后,市场上民众的精神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使资本家认识到,经济效益不仅仅可以从工农产品上得到巨大的利益,文化价值同样可以创造高价值的效益,如果把“文化”实现产业化,实现文化艺术的产品化,文化单位和传媒机构的企业化,文化艺术领域和多媒体现代娱乐集团的资源融合化,可以使规模化的文化商品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通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地位仅次于军事工业的支柱性产业,每年的产品出口超过了航天工业相关产品的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而我们知道的,每年的美国文化产品出口不仅仅为美国传媒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美国政府带来了相应宣传的“硬实力”表现。

“文化”的定义非常困难,因为其涵盖了很多虚拟的社会价值,比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我们很难用一个框架来约束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价值。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更难去划分文化的界限,比如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很多文化都起源于中国,具有许多相似性。在西欧和北美地区,也有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通用的。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来定义文化的价值。文化产业最早产生于20世纪,是在霍克海默所著作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到,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用“创意产业”来加强了文化与政府间的相互依赖扶植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其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个产业所诞生的所有产品都是文化产品。介于文化的特性,关于文化商品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很多。随着各个国家之间信息与基础商品的贸易增加,很多国家民众的思想认知都被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改变。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中,海外文化商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国文化商品的比重。中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和中国近年来接受了许多海外投资带来的经济协作有很大的关联性。

文化产品的崛起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和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一般我们判断说人文发展指数越高的地区,其文化商品消费力会越强。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人类的发展消费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的消费都集中于食物和衣物的消费,所以这个阶段工农业发展迅速,和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间相吻合;第二阶段,人民的消费模式就转向了自我满足与表现,就会大量的购买生活消费品,比如餐具,厨具,书桌等等相对生活必需品,所以会带来科技技术与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大量移动与发展;而发展到现在,很多人们的生活需求模式已经转变到了第三阶段,生活娱乐与文化精神层次的消费过程。据统计,现在在欧洲国家,精神娱乐消费的支出,包括视听娱乐、电脑设备、CD、DVD等音乐设备,运动设施,玩具,新闻报纸读物,看电影,买彩票等等行为已经占到家庭支出5%的比例,由此可证明,文化商品的贸易带动了各地文化商品的消费增长。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协会统计,世界文化产品的总产值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并且每年保持7%的速度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在调查报告中得出结论,组织成员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都在5%至20%之间。世界银行也预计在未来10年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值会占据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0%左右。而当今的先进科技技术与数字技术也更加加速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发展,文化产品所交易的并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价值,也附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价值。

第3篇

关键词:周末,休闲消费,徐州市

 

休闲是人们对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自我支配的行为,是自己可以做主的[1]。因此,我们可进一步理解为:休闲是指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活动的总称[2]。那么,休闲消费即指为获得休闲需要而消耗物质的、精神的、劳务的行为和过程。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其中,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等所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是休闲产业的主体。在一些国家,休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休闲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休闲消费的增长强烈地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近些年来,我国的休闲经济、休闲产业已蓬勃发展起来,休闲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对促进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在中国的经济从小康向更高水平过度的过程中,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将会对我国休闲业的未来发生重大的影响[3]。

1.徐州市民周末休闲花费的基本特征

图1-1中可以看出,徐州市民每个周末的休闲花费基本上在0-200元之间(68%),其中0-100元所占的比例最高(43%),而总花费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购物和饮食(图1-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州市民的周末休闲消费不够积极,这固然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关的;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政府对休闲产业推动的不足。另外,休闲购物场所已成为徐州

图1-1 徐州市民周末休闲花费比例 图1-2 徐州市民周末休闲主要花费比例

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新空间,商店甚至有可能为购物活动提供“一种快乐、一种娱乐以及一种消遣娱乐”,使得逛商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短程旅行”[4],因此也成为城镇居民休闲行为中的一种关键形式。论文格式。从徐州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地点选择来看,古彭广场的选择比例较大(58%),其次是滨湖公园、云龙公园以及云龙山等。当然古彭广场的选择率高,主要是由于其购物、休闲、餐饮等综合功能较强;而滨湖公园、云龙山、云龙公园与同等性质的彭园等相比,选择率较高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不收门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是否收门票费用仍然是徐州市民周末休闲地点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对居民周末休闲消费行为的影响

闲暇时间是指个人为社会、家庭行使责任和义务以及满足个人必要的生理需求所需时间以外的全部时间。1994年以前,我国实行周48小时工作制,每周只有一天公休时间,在紧张的一周工作之后,这一天的公休时间仅能用于操持家务和购买生活必需品,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其他类型的活动。自1994年5月起,我国开始实行周40小时工作制,每周实行双休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99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62.1亿元,1994年猛增到16264.7亿元,增长了3802.6亿元,增幅为30.5%,这里既有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原因,闲暇时间增加同样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同步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城镇居民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推动消费快速升级,并由小康型生活方式向发展型生活方式转变。

对徐州市民周末休闲时间与空间的相关分析(表1-1)可以看出:户外休闲时间长度对居民休闲花费总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呈正相关关系,即周末户外休闲时间长,就意味着休闲活动选择的多样性或持久性,而周末户外的休闲活动,除了社区的基础休闲设施或公园等公益性的娱乐场所外,都是需要付费的;徐州市民的周末休闲活动以购物、到公园游玩、歌厅电影院等娱乐活动以及走亲访友为主,分别占到主要休闲活动的51%、45%、26%、22%。购物、歌厅等显然是要付费的,并且时间越长,预示着要付出的费用越高;即使一些休闲场所如云龙公园、滨湖公园不收取门票,但其中的娱乐设施是要收费的;走亲访友虽然不需要直接付费,但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礼节是不能空手登门,周末的走亲访友很大一部分是儿女看望父母,通常会给父母带一些日常用品及补品。

同时从表1也可以看出:出行距离与居民的花费也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户外的休闲时间长度也随之增加,花费也会随之增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离家距离越远,居民在外吃饭的机率越大,而饮食花费是市民周末花费的一个主要方面。论文格式。

 

 

 

 

第4篇

近几年鞍山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文化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消费者追求的不再仅仅是购物的便利性、多样性,更注重的是整个购物过程的愉悦。百货商场、超市、卖场逐渐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这种一站式休闲消费的需求,因此,居民对大型购物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强,“鞍山兴隆大家庭”也是在这种趋势下诞生的新的商业综合体。

1 MALL的概念界定

1.1 Mall的定义

Mall可定义为:在毗邻的建筑或一个大建筑物中,由一个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和规划,把一系列零售商、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提供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从兴隆大家庭的设计来看,这点体现的很明显。

1.2 Mall与一般百货店、仓储超市的区别

自现代商业开展以来,人们历经了便利店、杂货店、百货店、超市及仓储式商场等几种“商业形式”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商业业态,Mall是对前几种商业业态的整合和延续,它规模巨大,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于一体,包括有百货店、大卖场以及众多专业连锁零售店在内的超级商业体。

表1 兴隆大家庭与一般百货店、仓储超市的区别

对比要素 百货店 仓储超市 Mall

建筑规模与设施 单体店、规模小 较大,具有常用购物附属设施 规模庞大,拥有齐全的商业设施

商业设施内容 基本只有货架和柜台 有较小的停车场和电梯 现代化便利、充足的停车位,休闲娱乐服务措施齐全

业态种类及结构 单一的便民店 由百货、专门柜台等组成 由百货店、超市、专卖店、专业店、服务娱乐场所等构成,业态结构齐全。

服务整合度 基本只提供日常商品 基本可提供一般商品 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实现一站式购物消费。

人文休闲环境 基本上只在居民社区经营 地处较繁华商业文化氛围较 在地域性的氛围影响渲染下,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便利程度 对于社区日常需求十分方便 相对于附近的居民较为便利 交通便利,比较方便

旅游娱乐价值 无 基本无 有极大的娱乐价值,可同旅游结合起来

2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

由于目前城市客群大多从事脑力劳动,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有追求高档住宅的能力与强烈的意愿,并且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因此,大多追求生活质量,向往高品质的生活。

首先,表现在对物业的交通、楼宇硬件设施(电梯、空调)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要求较高;其次,要求合理的物业生态景观规划。雄居城市商务中心的中产阶层,白天必须面临城市的“水泥森林”城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所带来的压抑、浮躁,其紧张心态只有在工作之余才能得到释放。

因此,如果选择居住其中,就必然要求物业具有合理的业态规划,能够在这里休闲放松,体味生活的乐趣。因此,集公寓、商场、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物业的需求渐成热点。而兴隆城市综合体建筑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3 从商业MALL的角度分析

3.1 兴隆大家庭的平面设计

与省内的同类商业MALL对比,不难发现,兴隆的多类业态交叉最为明显。

兴隆大家庭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新颖多样的购物休闲方式,从其平面设计中可以看到,其主力面积还是商场和百货,但是它也第一次将如此多的大空间户外运动项目引入到了商业综合体内部,从这点来说,它是商业MALL的一种新的尝试,从功能角度来说丰富了建筑的业态,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些多元化的娱乐、休闲、运动项目也同时成为了其场所营造的亮点之一,也是促进其人流汇聚的一种方式。

3.2 兴隆大家庭的空间设计

以数部交错布置的交通空间和共享空间为核心与出发点来布局商业空间,内外街的环形道路内部交通良好地解决了商业人流的交通组织问题,并充分利用中庭、小天井、自动扶梯节点、观光电梯、楼梯等促使消费者在室内向前、向上流动起来,确保该项目的商业部分具有观赏性、可逛性、舒适性、方便性、安全性,使购物中心环境及设计受到顾客欢迎。顶层的天窗把蓝天白云引入到室内商业空间,使室内外空间交融起来。真冰场结合大面积的商场及展示活动成为空间组织的新亮点,形成透气的交流聚集空间,体现商业特色,以及大面积的室内运动空间,各层次错落的天井,中庭增加空间层次感与整体融合性,增强主题的视觉共享性,来烘托整体的商业氛围,对项目档次提升、人流导入、人气聚集、特色体现起到极大的作用。大型室内运动场地即兼具城市集会功能。

3.3 造型设计

通过有机的形体组合,结合功能与空间形态,形成简洁明快的建筑形象。建筑立面以大气和整体为出发点,注重其立面整体感和韵律感,使形体曲线、层次统一和谐。本方案特别注重立面整体设计,使建筑在夜晚是光的雕塑,远望去便如一座恢宏大气的金色元宝,一方面是财富的象征,另一方面也象征福气的到来。商业部分的广告位置与立面设计相结合,融入了大量新一代电子多媒体,系统展示了LED,使建筑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均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4 结语

新型的建筑形式、新型的功能组合以及新型的消费环境,成为鞍山市及周边城市广大人民群众休闲、游玩、社交、购物的好去处,成为人们观光、逛街、参观、游览的最佳场所,成为消费者公认的购物中心、美食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康体运动中心、社交中心、生活中心。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了城市商业、旅游业档次,提供了现代最新服务,引领了消费潮流,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成为鞍山的又一个城市综合体地标建筑。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消费积极影响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探讨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不仅能够了解居民的健康发展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试对社区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作了探析,旨在阐述该种消费现象对促进居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法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以社会积极投资兴办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体育健身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迅速发展,围绕群众健身消费的热点,健身房、武术馆、保龄球馆、台球房、轮滑场、水上乐园、垂钓园等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有助于居民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1.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分析

1.1体育健身呈规范化的特征。

体育健身业作为一种产业,近20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我国该项事业刚刚起步,但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输入,该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有序的特点。

1.2体育健身项目呈丰富多彩的特点。

近年以来,体育健身所包罗的经营项目繁多,从保龄球、网球等较高档的项目到各类舞蹈、游泳、器械健身、健美运动、台球等较普及的项目等。这样的发展趋势,既丰富了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要。

1.3体育健身促进了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

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型的消费,一方面能够满足群众减肥健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体育健身必然会推动消费业的持续发展。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份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到2008年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

2.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特点

2.1体育健身实物消费“不可忽视”。

体育健身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设备辅佐,笔者分析收回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问卷调查”,发现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50%,体育书刊、磁带占7%,其他消费品占6%,健身门票费用占37%。

实物消费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并不能真正体现体育健身消费的本质意义。

2.2体育健身精神消费“自得其乐”。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中,居民追求身体舒适、缓解心理压力的约占到75%。由此可见,居民的精神消费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精神消费一方面能够为群众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提供一种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沟通居民与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随着我国工作制度的不断改变,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追求更佳的生活质量,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来,因此精神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3.影响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3.1居民家庭收入。

当较低层的需要初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体育需求处于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阶段,它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求。所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体育消费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场所设备等硬件。

居民健身消费离不开一定的场所设备支持,而这些场所往往是单位或国家所有,运行的成本费用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单位出租场地经营非健身项目以达到收支平衡,实际上用于健身的场地缩小了。

3.3传统体育消费。

以往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考虑过多。这种体制带来的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始终局限在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为国争光,而体育运动和赛事中的娱乐性没有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在体育消费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成功与协作的感受会对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4.破解社区体育健身消费问题的方法

4.1提供必要的健身消费器材,让居民可消费。

社区的健身消费应该具有公益性,政府部门应加大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以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笔者以为,应该扩大群众的消费场所。加快社区建设发展必然有助于生活方式的社会化进程,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与空闲时间,人们精力充沛,空闲时间越多,全面发展的机会也越多,城镇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机会也越多,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强化健身意识,引导居民体育消费。

随着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投资,越来越钟情于体育活动,这种新的健康理念既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反映,又是推动体育消费发展的社会条件。城镇体育工作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健康观、生活质量观和生活方式观,进一步强化健身意识,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为引导体育消费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3建立居民体育服务体系,拓宽居民的体育消费渠道。

第6篇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

    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

    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着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着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着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高着中“室内娱乐:男女同舞同乐时代的来临”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交际舞传人上海的流变过程,但失之过简,且错误较多。楼着中,作者为佐证整个上海娱乐业的空间结构、经营主体、娱乐特征等方面,对近代上海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厅业的发展概况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够深入。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将舞厅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本,探究了以“声、光、化、电”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现代性”,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着作。

    扶小兰的《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交谊舞在中国由初现到勃兴的情状,并认为交谊舞成为都市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并彰显出其特殊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作者以单薄的史料所得出的这一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官方、民间因素对娱乐文化的参与以及二者之参与同新娱乐时尚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介绍了1927-1937年间北平舞业的情况,但多侧重于北平当局对舞业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着作——《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民国时期的西式舞蹈,介绍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现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区别,交际舞从传入中国到逐渐流行的过程,中国舞蹈家戴爱莲,以及洋人对中国洋舞的看法。其中诸多内容鲜见于其他研究民国跳舞问题的论着中,不失为该文之亮点。

    其他论及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社会文化史论着还有很多,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罗苏文的《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强的《上海-19-20世纪中国的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许慧琦的《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体评述。

    二、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

    目前,在社会文化史范畴内,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作专项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但着作屈指可数。笔者在此略作综述,以助后继之研究者了解此专项研究的概况。

    马军对上海的跳舞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他的《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1948年上海舞女反抗政府节约消费禁令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这一事件演变的详尽脉络,并整理出珍贵的口述历史文本,研究较为深入。他的另一重要着作《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则系统介绍了交际舞从清末传人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的百年发展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导论中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涉及上海舞厅、舞女的研究,为后来者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马军还发表了《1948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业同业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从“舞潮案”看战后上海市社会局的处境和职能》(《老上海透视——中日青年学人的上海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论1948年上海舞潮案》(《上海研究论丛》第1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舞厅业的消逝(1949-1954年)》(《国史研究参阅资料》,总第290期,2004年8月)、《几点钟打烊?——论旧上海两界三方围绕公共娱乐场所关门时间的交涉》(《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以1927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等论文分别从舞业同业公会、社会局、舞潮案、舞业的取缔、舞厅的关门时间、舞业管理等方面对上海的跳舞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艳的《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一书,“主要探讨在近代百年间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西方舞蹈传人中国之后引起的舞蹈艺术、社会风俗、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文化市场、政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变化,透视国人认识西方舞蹈和西方文化的心路历程,探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规律和特征。”

    依笔者拙见,可将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十余篇学术论文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论述舞厅功能的文章。主要有:葛平的《交际舞场的交际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4期)和胡俊修的《近代上海舞厅的社会功能——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主体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其中,胡文还指出了上海舞厅长久存在和兴盛的原因。

    第二,从舞女、都市化、现代性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论述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文章。主要有:陈文婷的《上海舞女:以休闲报刊与小说为中心(1927-1949)》,万妮娜的《民国时期舞女性质探析——以上海舞女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张金芹的《另类的摩登:上海的舞女研究(1927_1945)》,赵凤玲的《交际舞东渐与近代都市女性的“摩登生活”》(《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李从娜的《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以及郭亮亮的《空间与想象——舞厅、舞女和穆时英的小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三,以禁舞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左玉河的《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唐小兵的《象牙塔与百乐门——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赵巧萍的《1946-1948年广州禁舞及其失效的原因》(《传承》2009年第3期),以及前文所述马军的上海舞潮案的相关论文。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费嘉炯及该国社会学家保罗·克雷西亦曾对跳舞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且其成果不容忽视,后继研究者理应仔细研读。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尚有诸多遗憾。

    其一,仅将跳舞问题作为近代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有所提及的论着多于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对于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前者的研究多失之泛泛,或者材料单薄,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西式交谊舞,似乎近代以来东渐至华的西式跳舞只有交谊舞而别无其他。实际上,存在于民国社会的西式跳舞除了交谊舞外还有西方各国的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等,它们都曾对近代国人产生感官刺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其二,从研究区域上讲,当前对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上海,相比之下,同样是舞风盛行的京津地区,学界对之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健身消费,消费水平,制约因素

1引言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的研究旨在对乌鲁木齐市健身娱乐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引导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对该行业的宏观政策的一个比较有力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7区1县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座谈和个案调查的方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乌鲁木齐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

3.1.1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

通过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者消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以个人消费形式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占17.3%;家庭消费约23.1%。在“其他”一栏中约39.4%,统计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公益性场所,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鉴于此,这对体育健身娱乐经营者而言应该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因为我们要通过促销的形式来占有更大范围的市场份额,那麽要求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市场锁定,这样我们的策略才是有的放矢,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图1 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方式统计图

3.1.2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

小康社会初期人们的收入安排还是侧重于吃、穿、住、医疗、储蓄几个方面,在所有消费中乌鲁木齐市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仅排在第八的位置。但就现实而言还是比较可观的,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余暇时间都略逊一筹。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享受消费是通过对各种享受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保证人们生活消费更加舒适、愉悦、增进身心健康,获取美的享受和必要条件。不能忽视享受消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维持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和睦的必要条件之一。发展消费是通过对各种发展资料的消费来实现的,它是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开发体力和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由过去基本上着眼于生存资料的消费转向高层次的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这一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人们消费结构的变更,消费层次出现新的飞跃。

3.1.3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闲暇时间是指工作、生理需要和家务以外完全供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从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看,人们的休闲时间在不断地增加,社会每前进一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延长一次。据相关研究数据,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工匠和手工业者们的出现,为人们省下了大约 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 18 世纪 70 年代,原始的蒸汽机将人们休闲时间增加到 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从烧饭一直到交通,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每周工作时间一直在持续地减少,从1700年左右的72小时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近些年,西方国家有些人在谈论30个小时周工作时间。24小时的周工作时间正在被争论,多种工作形式已经出现。那么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乌鲁木齐市现阶段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供人们每天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1~2小时和2~3小时两个时间段中。不同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这2个时间段中女性高达79%,男性为54%。3-4小时时间段中,男性15.2%,4-5小时男性占9.1%,而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女性均为零。调查显示,女性闲暇时间更少,不同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18岁以下44.4%集中在1-2小时。18-25岁有60%集中在2-3小时,这个年龄段也是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主力军。36-45岁、46-60岁这两个段在3-4小时分别高达17%和25%。高于其他年龄段,也可重点开发这个年龄段适合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3.2.1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制约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价格等方面,它对于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影响很重要。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和改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资料的价格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体育消费资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繁荣、产品丰富而降低或趋于合理,并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对于乌鲁木齐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而言,价格偏高,收入较少是影响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极重要的经济因素。由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刚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初始时期,加上居民预期收支的不稳定性和企业经营商的急功近利、价格偏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居民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

3.2.2影响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其他因素

为分析哪些因素制约着乌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调查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角度列出15种最为普遍的制约因素,请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理解加以取舍并对所选项排序。调查显示:制约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支出是价格、收入、偏好、消费者信心、闲暇时间和消费环境等的函数。统计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居民的选项排序尽管不一致,但差异不大,较为集中的前五项排序分别是价格偏高(70.3%)、收入少(64.8%)、闲暇时间少(59.4%)、缺乏兴趣(22.8%)、无人指导(14.6%)。

3结论

3.1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特征:体育健身娱乐消费行为与方式多样化、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结构中的位置偏后性、居民闲暇时间资源短缺性。

3.2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宏观制约因素:居民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积极性受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市场因素的制约;居民体育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受多因素影响。总体表现出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与环境的相依性。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论健身娱乐消费需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30~33

[ 2 ]胡小明.小康社会健身娱乐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 ~12

第8篇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

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围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

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著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著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著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高著中“室内娱乐:男女同舞同乐时代的来临”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交际舞传入上海的流变过程,但失之过简,且错误较多。楼著中,作者为佐证整个上海娱乐业的空间结构、经营主体、娱乐特征等方面,对近代上海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厅业的发展概况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够深入。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将舞厅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本,探究了以“声、光、化、电”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现代性”,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

扶小兰的《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交谊舞在中国由初现到勃兴的情状,并认为交谊舞成为都市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并彰显出其特殊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作者以单薄的史料所得出的这一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官方、民间因素对娱乐文化的参与以及二者之参与同新娱乐时尚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介绍了1927-1937年间北平舞业的情况,但多侧重于北平当局对舞业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著作——《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民国时期的西式舞蹈,介绍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现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区别,交际舞从传入中国到逐渐流行的过程,中国舞蹈家戴爱莲,以及洋人对中国洋舞的看法。其中诸多内容鲜见于其他研究民国跳舞问题的论著中,不失为该文之亮点。

其他论及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社会文化史论著还有很多,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罗苏文的《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强的《上海——19-20世纪中国的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许慧琦的《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体评述。

二、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

目前,在社会文化史范畴内,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作专项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但著作屈指可数。笔者在此略作综述,以助后继之研究者了解此专项研究的概况。

第9篇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高校;女子网球;消费;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80-03

一、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高雅、时尚、健康、休闲于一体,以其独特的气质和运动风格深受女性的喜爱。特别是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在国际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各种高水平赛事移师中国,使女子网球运动迅速升温,一度成为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网球热潮。尤其是在高校,网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1],伴随着网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网球消费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女子网球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中发现广州大学城高校女子网球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引导女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网球消费,推动女子网球运动在高校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随机抽取了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八所高校(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进行调查研究,以选修或必修网球的女大学生(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广州大学城高校女大学生网球消费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高校网球消费以及体育消费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报刊杂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类整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取广州大学城校区的八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对选修或必修网球的女大学生(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表,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99.0%,其中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6.5%。以上数据均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所得有效数据为论文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了实证材料。

3、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对论文的框架、研究思路等环节向专家们进行访谈,就女子网球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相关内容向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院系(部)的领导、网球老师进行了咨询与探讨,听取他们对本课题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网球场地以及周边体育用品销售商店的实地考察,了解网球场地的收费情况、网球器材、网球服装等相关情况作详细的调查。

5、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消费与网球消费的概念界定

1、消费

消费的广义理解:指人们消耗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可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类;狭义理解:即生活消费,指人们消耗物质和精神产品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2]。

2、网球消费

网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网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统一称为网球消费行为。有一定的经济情况,不仅是人们参与网球运动的前提,也是网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3]。

(二)广州大学城高校女大学生网球消费的现状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从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第11篇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人口统计学,特征

 

0引言:

由于我国健身需求的逐年增长,投资健身俱乐部的经济效益较好,许多投资者一哄而上,然而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盲目上马只会导致行业竞争激化,经济效益下滑。甚至致使部分俱乐部倒闭。有的俱乐部由于缺乏对消费者群体的了解,虽然有好的地理位置,但是参加俱乐部的会员仍然很少,以致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本文以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知识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探索了福州市健身娱乐服务行业中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为健身娱乐服务场所把握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服务。

1.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市辖区的13家健身俱乐部健身消费者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收入7个方面等。共发放问卷505份,回收问卷497份,其中有效问卷4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

2.2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和Excel对调查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2.3逻辑分析法

运用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知识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表3-1样本人群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大设计,创意产业,整合设计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需要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和筛选文化资源精华,正确定位和策划,突出特点,确立鲜明的主体、树立新颖的形象,创建出真正的文化品牌。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广州大学城消费体育报纸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的方式、消费频数和消费金额,探究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动机、消费兴趣、消费态度和消费习惯。

论文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

一、前言

广州大学城地处经济发达、消费高水平的广州市,拥有10所高等院校,大学生数量超过十万。大学生是青年消费者中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较强,他们一般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大多需要父母长辈的资助,但他们在强烈的消费欲望作用下购买力很强,消费需要较广。

大学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运动已经与时尚、健康一起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体育信息的追求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体育报纸作为体育信息的载体,伴随着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体育报纸消费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信息消费内容之一。

二、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现状

(一)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的方法和形式,它主要是说明特定环境下的消费者是如何消费、使用消费对象的,包括消费者以什么样的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何种方法消费资料和劳务,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广州大学城所调查的消费体育报纸的大学生中,选择“报亭零购”的大学生消费者所占比例为91.7%;而选择订阅的大学生消费者仅占8.3%。这表明,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方式以报亭零购为主。

(二)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频数

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消费的大学生中,选择“出报就买”的比率为4.2%;选择“有重大赛事或自己关心的比赛、球星才买”所占比率高达95.5%。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消费的大学生,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期期购买而是会有选择地购买体育报纸。

(三)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金额

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大学生消费者中每月用于体育报纸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76.5%,居第一位;每月消费金额在10-20元的占18.3%,居第二位;而每月消费金额在20-30元的占5.2%,居第三位;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没有一位消费者消费金额超过30元。

(四)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心理

1、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动机

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指为了满足一定需要而引起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愿望和意念,是推动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内在动力[2]。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动机主要表现在求知、追星、娱乐消遣、交际等。

(1)求知消费动机

人一般都有求新的心理,希望获得欲知而未知的新消息;而且人是社会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外界交往,进行信息沟通。广州大学城体育报纸的大学生消费者求知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获得体育赛事的信息,了解体育偶像的信息,获得体育知识,了解国家的体育政策、法令等方方面面。

(2)追星消费动机

体育明星的出现,塑造了大众所期盼的新兴偶像。体育明星技艺超群、青春、激情,是体育报纸的“宠儿”对于星迷而言,体育明星的一举一动时刻受到他们的牵挂。体育报纸对明星的报道符合了星迷消费者“追星”的需求,满足了星迷消费者关注偶像消费动机。

(3)娱乐消遣消费动机

当前,“体育娱乐”已经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的行动指南。体育娱乐的价值不单单体现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报纸对赛事的报道,对体育历史的回顾,对体育事件的关注都具有自身的娱乐价值。通过体育报纸消费,从体育报纸的报道中获得娱乐之匙,打开娱乐之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陶冶情操,进行消遣成为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的动机之一。

(4)交际消费动机

在某些情况下,体育报纸消费也是一些消费者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需要。他们购买报纸,主要是为了收集信息,了解信息,使自己消息灵通,在人际交流中取得主导。同时,也能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文化素质高,从而提高自己在交流群体中的地位和威望。

2、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消费兴趣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需要的商品。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中,选择“非常有兴趣”的占12.5%,选择“较有兴趣”的占54.2%,选择“无所谓”的占33.3%。这表明购买和零购体育报纸的大学生中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体育报纸消费有兴趣。

3、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报纸消费态度

消费态度是消费者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观评价与行为倾向。它是消费者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协调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先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一贯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大学城大学生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消费”的占5%,选择“愿意消费”的比例为39.2%,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为55.8%。这表明,广州大学城大学生消费者中超过半数为“随意消费者”。

第14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许多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一、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休闲是近几年才流行的词汇,休闲既是指一种休闲活动,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休闲产业则是指与满足人们娱乐、旅游、体验、健身等多种休闲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5+2”的工作方式、假期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时尚的假日消费等因素,都极大地推动着国内休闲经济的发展。

所有迹象都表明,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正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城市中风景优美地段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建设、名胜古迹开发,以及餐饮服务业、体育表演业、旅游观光业的蓬勃发展,还有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等,无不反映出休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健身场馆、社区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许多地方都把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我国找到经济新增长点。休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促进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以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为目标的休闲消费。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化娱乐成为时尚消费。近年来,在休闲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娱乐消费是人们最普遍的消费特征。据调查,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越来越普遍。娱乐性强、参与性高的各种“吧”文化也非常流行,如“网吧”、“陶吧”、“布吧”、“玻璃吧”等,风格各异的“吧”文化有着浓浓的艺术和个性化的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吧”与文化的融合,引导着都市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青少年乐意消费的好去处。

2、体育健身消费将成热点消费。休闲消费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体育健身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激烈,促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花钱买健康”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各种体育场馆,如游泳馆、网球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厅、保龄球馆、女子健美中心等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至于利用休闲时间花钱观看足球、拳击、篮球、体操、跳水等比赛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可见,体育健身消费的顾客群体很大。

3、旅游服务消费魅力无穷。旅游这种休闲消费把回归自然的情结、访古探幽的高雅、文化娱乐的情趣、体育健身的魅力等融合在一起,实用而蕴含文化,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旅游休闲消费,既使消费者增加了阅历、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体魄。所以,现代人热衷旅游的兴趣始终不减,旅游消费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4、休闲体验消费开始流行。休闲体验消费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体验为主的消费方式,已经辐射到休闲购物、休闲农业等项目上。休闲农业正是在体验消费的趋势下发展兴起的。节假日和家人、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垂钓、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满足。这种体验项目带给城市居民的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体验的是闲情逸致的田园情调。

三、以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需求的互动农业。一般可以发展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以实地参观、实地体验方式为主,在景点设置有果树采摘、花卉赏花,农作物栽培、生长,畜禽饲养参观,鱼塘垂钓、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

2、体验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市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是让游客自己动手种菜、养鱼、摘果,并引导他们消费购买牲畜家禽以农家方式加工品尝。这种类型强调农村生活的真实感,体验感。

3、观光疗养型。这种类型以农家乐、度假村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餐饮、观光、度假、运动、娱乐、养生、住宿等综合服务达到休闲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四、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思路与规划

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少占耕地,降低污染,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农村,虽然耕地稀少、劳动生产率不高,但是,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恰好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发展农村休闲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对于本身就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拓展当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客源集散条件。增强文化创造商业价值的意识,在农村休闲项目中融入时尚化、艺术化、国际化元素。休闲产业项目开发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休闲购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让消费者在当地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共同构成一个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等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度假村。

对于许多既无名山大川,也无文化名胜,交通也不方便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在无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利用时,可以挖掘整合当地农村民俗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提高乡土文化内涵。农村地区民俗民风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睦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就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通过人文、艺术、民俗的整合为此类农村地区开辟发展新天地,例如可以将各种民俗节日和庙会开发成经常性举办的活动。长期进行乡村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敬“财神”、请“灶神”等活动。同时,创造条件开发一些健身场地,当今人们休闲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极巨的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方式,希望参与一些能康体健身、休闲疗养等体育旅游项目。在农村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其最大特点是将健身活动寓于自然山水和休闲观赏之中。有利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树立起热情、健康、时尚的品牌形象,增加对游客吸引力。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着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展开,用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实休闲产业。

五、农村休闲产业项目推广与营销

1、资源贫乏型乡村开发方式。首先,经营管理方式要统一管理、公平分配。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综合整治当地生态环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绿化覆盖率高的绿色农庄;其次,市场开发要以人造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为主体。以农业主题、生态背景为主要吸引物,发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娱乐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并辅以节令性采摘、农村婚庆和节庆民俗活动满足游客渴望参与农家活动的需求。农村休闲产业的“卖点”在于地方特色,而民俗民间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是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形势,适应市场需求,将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休闲产业的厚度和内容。在营销方式上要讲信誉、做长线,加强同省、市旅游局和相关景区的合作,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协作,重视同商的合作,促进客源特别是回头客的增长。

2、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型开发方式。也有一些乡村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发展策略就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运作模式。拓展现有资源的文化内涵,对当地民俗风情、地域食品、特色工艺等进行挖掘包装,将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整合起来,发展相关联的饮料、服装、文化、艺术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按照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拓展当地现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营造各种文化主题增强当地核心竞争力。

第15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在许多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一、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休闲是近几年才流行的词汇,休闲既是指一种休闲活动,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休闲产业则是指与满足人们娱乐、旅游、体验、健身等多种休闲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5+2”的工作方式、假期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时尚的假日消费等因素,都极大地推动着国内休闲经济的发展。

所有迹象都表明,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正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城市中风景优美地段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建设、名胜古迹开发,以及餐饮服务业、体育表演业、旅游观光业的蓬勃发展,还有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等,无不反映出休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健身场馆、社区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许多地方都把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我国找到经济新增长点。休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促进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以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为目标的休闲消费。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化娱乐成为时尚消费。近年来,在休闲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娱乐消费是人们最普遍的消费特征。据调查,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越来越普遍。娱乐性强、参与性高的各种“吧”文化也非常流行,如“网吧”、“陶吧”、“布吧”、“玻璃吧”等,风格各异的“吧”文化有着浓浓的艺术和个性化的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吧”与文化的融合,引导着都市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青少年乐意消费的好去处。

2、体育健身消费将成热点消费。休闲消费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体育健身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激烈,促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花钱买健康”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各种体育场馆,如游泳馆、网球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厅、保龄球馆、女子健美中心等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至于利用休闲时间花钱观看足球、拳击、篮球、体操、跳水等比赛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可见,体育健身消费的顾客群体很大。

3、旅游服务消费魅力无穷。旅游这种休闲消费把回归自然的情结、访古探幽的高雅、文化娱乐的情趣、体育健身的魅力等融合在一起,实用而蕴含文化,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旅游休闲消费,既使消费者增加了阅历、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体魄。所以,现代人热衷旅游的兴趣始终不减,旅游消费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4、休闲体验消费开始流行。休闲体验消费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体验为主的消费方式,已经辐射到休闲购物、休闲农业等项目上。休闲农业正是在体验消费的趋势下发展兴起的。节假日和家人、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垂钓、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满足。这种体验项目带给城市居民的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体验的是闲情逸致的田园情调。

三、以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需求的互动农业。一般可以发展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以实地参观、实地体验方式为主,在景点设置有果树采摘、花卉赏花,农作物栽培、生长,畜禽饲养参观,鱼塘垂钓、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

2、体验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市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是让游客自己动手种菜、养鱼、摘果,并引导他们消费购买牲畜家禽以农家方式加工品尝。这种类型强调农村生活的真实感,体验感。

3、观光疗养型。这种类型以农家乐、度假村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餐饮、观光、度假、运动、娱乐、养生、住宿等综合服务达到休闲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四、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思路与规划

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少占耕地,降低污染,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农村,虽然耕地稀少、劳动生产率不高,但是,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恰好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发展农村休闲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对于本身就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拓展当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客源集散条件。增强文化创造商业价值的意识,在农村休闲项目中融入时尚化、艺术化、国际化元素。休闲产业项目开发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休闲购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让消费者在当地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共同构成一个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等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度假村。

对于许多既无名山大川,也无文化名胜,交通也不方便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在无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利用时,可以挖掘整合当地农村民俗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提高乡土文化内涵。农村地区民俗民风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睦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就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通过人文、艺术、民俗的整合为此类农村地区开辟发展新天地,例如可以将各种民俗节日和庙会开发成经常性举办的活动。长期进行乡村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敬“财神”、请“灶神”等活动。同时,创造条件开发一些健身场地,当今人们休闲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极巨的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方式,希望参与一些能康体健身、休闲疗养等体育旅游项目。在农村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其最大特点是将健身活动寓于自然山水和休闲观赏之中。有利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树立起热情、健康、时尚的品牌形象,增加对游客吸引力。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着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展开,用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实休闲产业。

五、农村休闲产业项目推广与营销

1、资源贫乏型乡村开发方式。首先,经营管理方式要统一管理、公平分配。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综合整治当地生态环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绿化覆盖率高的绿色农庄;其次,市场开发要以人造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为主体。以农业主题、生态背景为主要吸引物,发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娱乐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并辅以节令性采摘、农村婚庆和节庆民俗活动满足游客渴望参与农家活动的需求。农村休闲产业的“卖点”在于地方特色,而民俗民间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是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形势,适应市场需求,将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休闲产业的厚度和内容。在营销方式上要讲信誉、做长线,加强同省、市旅游局和相关景区的合作,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协作,重视同商的合作,促进客源特别是回头客的增长。

2、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型开发方式。也有一些乡村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发展策略就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运作模式。拓展现有资源的文化内涵,对当地民俗风情、地域食品、特色工艺等进行挖掘包装,将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整合起来,发展相关联的饮料、服装、文化、艺术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按照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拓展当地现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营造各种文化主题增强当地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