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课程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职业教育;两课评比;语文教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57-03
为进一步深化全省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江苏省已连续3年开展了“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笔者于2012年参加了语文课程的“两课评比”活动,结合参赛的经历,现将语文教案的撰写与各位同仁共享。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精神,一份完整的语文教案包括6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一)按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唯独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目标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最后,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
例如,《雷雨》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确立。一是知识与能力:(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及戏剧欣赏的方法;(2)能够根据戏剧语言、情节挖掘人物性格,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如周朴园),提高戏剧鉴赏能力;(3)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冲突把握戏剧,感悟主题(矛盾根源)。二是过程与方法:(1)初步感知戏剧,理清〈节选〉情节;(2)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复杂。三是情感价值观:(1)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所传达的悲剧意识;(2)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摒弃。
(二)按总目标、分目标来设计
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的教学形态。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为教学单位。单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着眼于一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明确目标,了解内容、探求方法、尝试知识迁移、检测和矫正学习结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每单元由若干单篇组成,单元有重点、有共性,单篇有特点、有个性,因而单元教学往往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把握规律,又在同中辨异的过程中学会活用。
单元教学和课文目标有密切关系,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单元教学是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结合教材、学生情况。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更倾心于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对《雷雨》的教学做了修改,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外戏剧,从分析戏剧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戏剧的主题。
2.学习戏剧语言,更加全面地理解戏剧。
3.通过本单元所选中外戏剧的阅读欣赏,感受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教学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内容安排详尽周全
能准确把握所选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梯度;内容的组织能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基于公共基础课,必须交6课时的教案。为了凑齐6课时,选手会另起炉灶,不参考教学大纲,故意将3课时的教学改成4课时。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3课时,这容易给评委留下投机取巧之嫌。
笔者参赛的单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在撰写《我的母亲》教案时,根据教学指导用书,我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语段,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从母亲教子、母亲为人两个角度把握母亲的仁慈、严厉、容忍、刚气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课时,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可本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引导学生体会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本文平实自然、朴素明净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符合教学的实际,也考虑学生的学情,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是,有些选手硬将本课确定3课时,通过“回忆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延伸拓展,显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题,将语文变成说教课。显而易见,已经背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策略灵活适度
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确定和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活动有明确设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法指导,合适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依据不同的文体而千差万别,散文的教学无非是情境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诗歌的鉴赏主要有诵读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对比鉴赏法;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它是积极主动探究,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情,立足文本,围绕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设计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解,形成问题链,形成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由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借鉴写作方法,训练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到语感教学中。教学中,以比较揣摩法为主,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从四个维度(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探究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从而凭借语言文字,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在肌理,切实提高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3.对话教学法。通过研读、问答、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一个人”,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围绕“一份情”,在师生、生生的反复对话中,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解读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围绕“一句话”,学生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程序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4)自主学习设计。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灵活适度的教学设计。
以《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六个环节。第二课时包括进入情境、揣摩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体验反思、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五、资源开发重在挖掘
语文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语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与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合作为学生设计言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中职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它有一般经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它们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在讲解《我的母亲》时,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使用了江苏省规划教材及配套的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开发了授课需要的资源。
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对照该课教学目标,即过程和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是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的反思。教学反思包括亮点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三个方面,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既要贴近实际的教学环节,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凭空捏造。语文课程评价的策略思想是: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立足点,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为重点。在这样的策略思想指导下,具体的评价策略不妨作以下尝试,在活动中进行。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改革,语文学习活动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运用语文的过程,同样,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反思之功效对教师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笔者参赛的浅薄认识,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我会努力前行,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J].常州师专学报,2002,(2):76-77.
[2]李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J].石油教育,2002,(6):36-37.
[3]李乃生.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策略[J].中职教育,2011,(667):135.
[4]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2010,(204):190-191.
[5]李冬青.中职校课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策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8,(12).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改革“学案”“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2.3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案教学应结合语文科实际,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教师对学情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学案”教学应运而生。语文“学案”是一种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为一体的辅助学习方案。语文“学案”的实施与运用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而远大的意义。。笔者发现,小学语文“学案”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学力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本文分为五大部分。首先解释有关学案教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现状;分析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之现状,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方法研究。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即学案与做中学理论,学案与建构主义理论,学案与元认知理论,学案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案与教学最优化理论。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一句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挥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位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它的本质是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的自学,扩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形式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新机制。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主要落实在教学过程前和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教师备学案―分发学案―学生做学案―回收学案―批改学案―课上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迁移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料课前备好学案,然后分发至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高效预习,学生预习后的学案教师进行批改,批改后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批改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点拨。
第二种:教师备学案提炼问题(学生自学提炼问题)分发学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对比归纳获得结论拓展迁移
背包种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进行,教师备学案,学生也提炼问题,课上教师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且将自己提炼的问题与教师的学案进行对比获得最优结论。
第三种:学生自学师生共备明确重点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迁移应
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与教师共同备学案,明确学习重点并且在课上依据学案进行交流探究,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
三、“学案”如何编制
(一)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二)编写方法
1、确定目标,立足实效
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学案导学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案的编制要体现出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时,必须立足参考书和教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答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案才是学案导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尽管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共同发展。
2、抓住问题,立足创新
“学案”设计的重要抓手是立足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获取新知。所以学案要以连贯而又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整理归纳。同时学案的设计还应该有相应的练习以达到检测与评估的目的。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成功的开端。
3、合理布局、立足实际
“学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陶行知曾经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要立学生的实际,明确哪些是学生能够领会的,哪些是必须引导的,这样就避免了面面俱到的浪费时间式教学,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难点。
三、实施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关于学案导学的反思
(一)、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学案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主要问题全部提前展示给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主动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备学案的同时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有益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运用良好的教育机制引导启发学生,增加课堂的灵活性。
(二)、“学案”与练习的矛盾。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一站式”的教学方式明显减少,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不断增多。实施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学案,过分依赖反而会成为教学的掣肘。因为学案的强大功能有些时候会把“学案”导学课上成“学案”练习课”。而此时学生获得的只是解题技巧。显然这不是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那这就需要在设计学案时,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高效而又针对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答题技巧。
(三)、“学案”与教学个性的矛盾。学案是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不能毫无个性的一刀切,这样就会扼杀教师教学的独特个性与学生的学习特性。所以在运用学案的时候要突出学案辅助教学的共性同时也要注意体现班级的个性和教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学案教学目前具有很强的尝试性,尝试的结果也证明是值得的。学案的教学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学案导学会创造中国教育的另一个辉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广告文案 三位一体 教学实践
“广告文案”是一般高等院校广告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教学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迅速培养基本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系统了解广告文案知识体系,基本掌握广告文案写作的实际操作流程,培养基本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
因此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点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成为本课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人以“广告文案”课程为试点展开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并希望通过对这一学年课程教学的梳理,对“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理念
本人通过相关课程观摩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针对“广告文案”课程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课堂实训和小组研讨三方面。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讲解“广告文案”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提出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课堂实训环节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实训,主要锻炼学生在广告文案写作各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形成自己的广告作品集;在分班讨论环节,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规定的项目,在课程上进行相应的展示,老师给予相应的评判和讲解。
2、“三位一体”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设计
“广告文案”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能力就是广告文案的撰写能力,这一能力的打造需要有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目标制定与定位能力、创意策略表现能力、提案表达能力等具体能力的支撑。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围绕上述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课程安排了七次实训项目,包括广告文案人员事业规划、文案写作策略思考、动脑游戏发想创意、广告文案视觉化审美能力实训、文案利益点描述练习、系列广告文案写作以及不同媒介形式广告文案写作。在实训方法上,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各有侧重。
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广告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了提高上述能力,课程安排了研讨教学内容。项目研讨将所有同学分成三个讨论班级,每个讨论班级由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下设若干个讨论小组,共安排了四次研讨教学课程,分别穿插在理论教学课前后。每次讨论课之前,主讲教师将讨论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资料的收集和调研、讨论,最后形成PPT 在讨论课上进行讲解和阐述。
3、“三位一体”教学实践效果
3.1、学习积极性提高,内在性激励强化
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广告文案课程学习中学生所具有的勤奋与认真、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要由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几个方面组成。
“广告文案”课程在课程理论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舍弃了传统的广告文案教材,而以广告文案一线工作人员教材为依据,以生动的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内容安排为主,结合国内成功文案撰稿人的一手经验,强化了课程的现场感,许多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同身受。在课程的实训内容设计方面,也主要以学生关注的话题作为选题,例如以“幸福”作为发想原点绘制脑地图,不少学生能够结合切身感受,将这一题目发挥淋漓尽致。在研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企业广告口号评析、传统文化在广告文案中的体现、杂志中的广告文案等话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点,将其融合进讨论题目设置中去,让课程不枯燥。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强烈的学习乐趣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3.2、通识能力提高,文案知识面拓展
在理论教学环节,除了讲授文案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之外,还有一些内容是关于文案与广告其他元素的关系。例如,关于文案的视觉化思考的议题,在这一章中,教师将文案写作与广告审美结合起来,分别从字体、版式、图像三方面内容扩展开去,强调好文案也必须是一个准美术指导。学生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明白作为广告文案,除了要有好文笔之外,在排版设计和摄影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独门心得。对于作品的综合审美能力,会帮助自己更好掌控整个广告的最终表现。
3.3、专业基础能力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优化
关键词 造价类课程 案例教学 课程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1 教室条件不足,很难发挥多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底下被动地接受。与此适应,传统的教室楼一般沿长轴方向布置教室,教室的内部俗称“秧田式”布置,前端摆放一个讲台,然后课桌和座椅整齐划一地向另一端依次排开。对于只需单向沟通的传统教学,这种布局是适合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适应,但是它的缺点是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结果、轻过程,经常会造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怪现象。而案例教学法课堂气氛活跃,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当采用上述传统教室布置时,对于坐在后排的同学在发言时,只能面对前面同学的后脑勺;或者坐在前面的同学,他们需要扭过头来看后排发言同学,很难实现流畅的多向沟通。因此在传统教室里授课,难以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1.2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把控全局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案例教学法系统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其素养的高低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既是案例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案例实施的催化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案例,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进度与方向,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
1.3 学生基础薄弱,识读复杂施工图能力差
建筑工程的建造一般都是先有图纸,后有实体。造价专业学生一个基本的专业核心能力就是要能看懂图纸,根据图示尺寸以长度、面积、体积或重量进行算量,然后套价、取费,最后逐级汇总组合计价。通过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图纸的识图与绘制、房屋各部分的构造组成以及材料的鉴别能力。但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高职学生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其优势是动手能力强,擅长趣味性的情境记忆;其弱势是理论基础差,对单向灌输、抽象空洞的理论讲解不愿意学。从学生的心理来讲,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而教材中的工程案例一般都是单调的二维线条绘制的平立剖或详图。尤其是梁、板、柱节点配筋图,复杂抽象,没有扎实的识图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容易丧失参与的兴趣。
1.4 学校资源库建设不足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工程案例仅仅具有文字和数据显然是不够的,通常需要辅以CAD图、三维模型、工程实景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这将导致案例制作成本的增加。
2 完善高职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之我见
我校是一所省属地方性民办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于2003年创办,同年开始招生专科生48人,以后各年均保持在150~300人之间,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招标、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公司,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与造价一线人员。
2.1 改善教学条件,设计适合案例教学专用教室
为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案例教学法提倡师生之间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宜居高临下,学生的座位不宜进行“秧田式”布置。理想的教室布局是半环形,最好是跌落台阶式,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出种种布局形式,其中座椅应是可移动的,甚至是可转动的,以便前排的同学可以轻而易举地转过身来看见别人。
2.2 培训和实践并举,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不应该怕麻烦而拒绝案例教学法,把“机遇”当作“负担”。高职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工作负荷很重,同时进修深造的机会少,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很慢。前段时间我院购买了广联达计算钢筋和图形算量全套软件,广联达公司常年举办的网络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通过这种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师案例编写的理论和操作水平;另外,我院鼓励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到对口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在企业的锻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这就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调查、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真实案例,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加工和修改,使之典型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这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案例库资源时,又促使教师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培训和实践两条途径实现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2.3 强化学生和教师双向主动意识,实现逼真的情景化的三维建模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工程图纸的完全识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主体地位和作用,帮助克服学生依赖心理,在案例教学中要从教与学角度狠下功夫。首先,对于完整的大的工程案例项目,要求学生做中学,利用晚自习的时间使用卡纸、塑料泡沫和美工刀等工器具将立体模型制作出来,一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二则培养学生更好地识读建筑图纸;然后根据学生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进行学分奖励、成绩奖励等。
2.4 以系统教学为核心,建立造价类案例教学资源库
案例的编写和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案例教学的内在部分。其要求是:首先,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事先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统一规划,提出案例设计思路;其次,由各专业课程教师负责案例的搜集和整理;第三,由学科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将其整合为质量优良、符合教学实际、行之有效的造价专业案例集进行共享;第四,不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而且由学生在工程实际中参考运用,在使用中学生将某些新的创见反馈给教师,又丰富了教师的知识,进一步促进造价类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另外,学校之间也应开展广泛的交流,将其它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纳入到本课程资源库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尽管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造价类课程教学中,但教师如果对此不做深入的研究,实施起来很容易陷入误区。高职要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教学相长,另外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基础上,收集、选择、编写适宜高职使用的教学案例,形成丰富并有系统特色的案例库,以弥补和完善高职案例教学的不足,提高高职教学水平。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使其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最适宜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鹃,陈玲,徐爱荣.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建设[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
[2] 郭凤广.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及实施例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3] 王红珠.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源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的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的教学方法。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要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要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要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关键词:新疆;公安本科教育;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83-03
一、《大学语文》(本科)课程在公安警察院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1981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以来,历史较长,教材种类众多,教学经验丰富,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集中,效果积极明显。在新世纪,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的教育,它的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尤其丰富,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综合各人文学科特点和积极作用和优势的《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和警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较为完善的警察教育培训体系中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2],认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警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体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其中的教化、陶冶、熏染作用最为重要和突出。
《大学语文》是公安警察院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基础课,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多种全国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从增加学生语文修养、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到培育学生人文情怀、辅翼学生精神成人。同时,在人文教育中结合专业领域,突出公安特色。
警察人文素质教育是警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它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我校担负着新疆公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严峻,公安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人民警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能力是对警察严格执法、良好服务的衡量标准。由于受传统公安职能论的影响,对警察工作应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文底蕴不强,缺少公安执法工作中需要的人文关怀和人权理念,导致毕业生知识面及视野狭窄,发展后劲不足,人权观念淡薄,埋下了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隐患。
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际,应通过本课程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树立大视野和全局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改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差,理性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等状况。
目前,公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渐被认同,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已经取得共识。在公安部颁发并组织实施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修课,成为公安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先导性课程[3]。
二、《大学语文》(本科)课程设置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公安教育改革的重点
公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领域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各种复杂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大规模时有发生、有组织的智能化犯罪大量出现、反恐维稳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生活中部分领域道德整体滑坡等局面促使我们必须走“素质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之路,同样,我们要通过警察人文素质基础教育,推动公安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实现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展具有现代特点和理念的公安教育事业才能完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再次成为公安院校的基础课。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具有现念和时代特点的职业警察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误区;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计洁灵(1986-),女,江西鄱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文教育;汤广全(1967-),男,安徽无为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6-03
近年来,尽管研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不少,但鲜有以某一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系统地审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认识问题。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文以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以呈现其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一)通识课与专业课
按照知识的普适性与专业性来划分,或者说按照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划分,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识课主要有8门,具体是: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有26门(含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15门: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中国旅游资源概况、中外礼仪、导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运行与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专项实践(工学交替);专业选修课11门,分为两部分,一为专业限选课,主要有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公共关系学、旅游心理学,一为专业任选课,主要有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
按专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化选择的视角,与一般高职院校一般专业一样,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部分,共37学分)。选修课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规定范围内自愿选读的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限选课共5门(15学分),专业任选课共6门(8学分),具体内容如前所示,兹不赘述;公共选修课没有具体列出选课范围,但4个选修学分列出了,并且暗示性地列出了公共选修课的数目是2门,分别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
按知识教学与具体实践,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这里存在两个维度的划分。一方面,按照某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含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的教学总课时数达到4:6。也就是说,按培养方案的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与纯粹的实习实训课程共同构成实践课。另一方面,三年课堂教学的学分为120左右,实践课计20学分(含军训1分、社会实践1分、实训4分、实习8分、毕业论文4分、第二课堂――如社团活动成绩、公开发表文艺作品、科技制作获奖、省以上各类竞赛获奖、等级考试通过等)2分。上述两个维度的划分在具体的操作上是如何衔接、协调的,某高职院校没有具体的说明。
综观上文,可以发现,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分类的视角而言,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少数课程能够与人文学科直接沾上联系外,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明确,姑且只能说,仅零星地散见于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中。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认识误区
虽然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看起来较为细致、全面,专业性较强,能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起到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但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思想认识上还存在5个有待辨析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就是设置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为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服务的,但人文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以外的课程设置。原因有三:一是专业以外的课程并非等同于人文教育课程;二是即便设置了人文教育课程,其形式不能等同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三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专业以外的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涉及到相关的配套措施,诸如校园人文环境的布局、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广大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等内容。
弄清人文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他(她)人与社会多一份关怀,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追寻。
而且,人文教育课程不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还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限于人文学科,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所积累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触动。就学科而言,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尽管人文学科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
反观上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识课与选修课中专业以外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在数量上并不少,人文精神的内容可能也有所涉及,但相对纯粹的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少之又少的,不足以体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就是开设一些通识课与选修课
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就是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理论上,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展开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开列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反观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可以说,它们不能充分体现真正的人文学科精神。
首先,毛邓与三个代表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人文关怀的成分,但偏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它们虽渗透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思想政治以外的纯粹的人文知识内容,不足以充分陶养高职生的性灵,难以积淀足够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高职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职语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虽难免不散发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精神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更不能展示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的潜移默化的精神陶养功能。
再次,无论是专业选修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还是专业任修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的训练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虽有两门课4学分的公选课,但没有列出具体的课程内容。据笔者的调研,一些高职的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的课程设置,有的以讲座形式出现。
(三)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的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教育,但人文教育的范围更为开阔,如人文知识的教育是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也与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就是说,人文教育本应是立体的、综合作用的“组合拳”,而不是碎片式的“一厢情愿”的“单打独斗”。
同时,当下的高职人文教育往往把重点放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个体的人文价值理念的陶养,忽视对学生生话的个性化的引导。因为一个人拥有了相关知识,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我们只能说他(她)人文知识渊博。评价一个人人文素质高低的根木恰恰不是知识和方法本身,而是透过知识和方法之后,个人所拥有的人文价值理念以及他(她)在生话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1]。
所以,人文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完全等同人文教育。比如,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人文知识极其丰富,每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文化,重大的思想产生、变革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等,特别是科学的理性给人以创造性的思维,带来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这些都是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容。人文知识不能仅指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同样蕴涵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它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
(四)人文教育就是通识教育
虽然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把二者等同却是极不妥当的。这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二者的内涵不一样。如前所述,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它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陶养,又突出个体的自我体悟。
而通识教育原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译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等。自19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讨,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源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人们创造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2.二者分类标准不一样。人文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的,当然二者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因为广泛的科学教育中也或多或少渗透着人文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中也弥散着科学教育的火花。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因为它没有专业教育的硬性划分,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得到自由的、自然的成长。
3.二者的培养目标各有偏重。人文教育旨在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关于世界、人类社会生活、想象世界与理想王国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意识[3]。虽然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交叉、重叠之处,但人文教育偏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通识教育偏重整体上的完人教育。
(五)人文教育就是理论教育
人文教育固然需要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精神与情感的渗透,但不能说人文教育就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这是因为:
1.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人文理论课程就能奏效的。就高职院校而言,如前所述,人文知识的教育既与教育者、管理者的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的,又与校园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比如干净、整洁、明亮的基础设施,花草树木的协调搭配,报栏、宣传栏内容的及时更新,教室、办公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物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也与日常生活中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等密切相关。
同时,人文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协同作用,立体地、纵横交错地多维度产生的教育效果。
2.理论与实践彼此相融。理论与实践不是截然相分的,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实训与实习中既有具体的行为操作又有抽象的知识指导;即便是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也丝毫割断不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其他诸如理论学习中的问题探索、课堂互动以及课外文化讲座中的学术氛围等,莫不与生活实践丝丝相扣。
3.人文教育需要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密切配合。人文教育不限于课堂纯理论的传道、解惑,还要牵涉到课堂外的立体的学校生活实践,更与校外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就高职而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球市场的利诱,已使人人都将科技技能视为最重要的能力,而人文学科和艺术则越来越被看作无用的装饰[4]。至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消解”作用,不在此讨论之列,兹不赘述。
三、结语
本文选取的某高职院校是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通过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旨在揭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并非刻意评判该某高职办学水平的高下优劣,而仅是以它为个案――它是中国众多高职的缩影,甚至是中国普通高校的典型代表,尝试性地阐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中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及其认识根源。
参考文献:
[1]何杨勇.走出高中人文教育的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7):52-55.
[2]张其亮.人文教育存在的误区与现实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4):13-15.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807;C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1-04
目前,指导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1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着诸多变化,如生源质量的下降、《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师资格“国考”的试行等等。不仅如此,《课程方案》从正式实施的2004年就受到学界的质疑。新近有批评者指出:“《课程方案》的实施导致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上层到下层、从教师到学生的全面而系统的运动技能弱化链条形成”,致使“体育教育专业‘沉没’现象趋势明显。”[1]这些情况表明,《课程方案》不仅面临着需要根据外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的问题,而且自身可能在一开始便存在某种“先天”不足。显然,不论是从维护《课程方案》作为国家指导文件的权威性出发,还是从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成长来看,都有必要对《课程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 《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
1.1 偏离“专业”内涵
在高等教育的语境内,“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行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门类[2]。从“专业”的这一内涵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存在是因为社会分工中有体育教师这一相对独立的行业存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它能为体育教师行业培养出专门的人才。因此,作为指导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在整体构思时,应当始终把体育教师行业的发展需求作为方案构建工作的出发点。这既是《课程方案》“专业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课程方案》生命力所在。遗憾的是,当我们细究《课程方案》的文本时,发现《课程方案》的关注点明显从“体育教师行业”转移至整个“体育行业领域”,其专业意蕴被弱化。
首先,《课程方案》在秉持“宽口径、广适应”的人才“出口”理念下,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尽管“体育教育人才”是这一目标定位的最终落脚点,但其“复合型”的意义却明显超越了“体育教师行业”的范畴。在目标的具体表述中,有关人才的能力构成明显涵盖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能力[3]。换句话讲,在培养目标层面,《课程方案》已经不是专属体育教育专业的方案,而是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的方案。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社会体育专业还未取得独立地位,这样的目标定位还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社会责任而得到理解和赞赏,那么,在《课程方案》颁布的2003年,社会体育专业已成“遍地开花”之势[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显有越俎代庖之嫌。
其二,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超越了体育教师行业,受此影响,《课程方案》进一步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提高了重心。即“主干”课程在类型结构上更注重从“学科”对接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而较少从知识与能力方面关注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方案》采用“领域化”的思想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6大类主干课程群。事实上,如果6大类课程群在表述风格上统一采用《课程方案》对前两类课程群的表述形式,其实就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4个二级学科的名称。
这种“高重心”的设计思路,虽然在学科逻辑上理顺了主干课程与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但忽视了主干课程的“专业身份”,淡化了在功能上应当服务于“专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其结果是,主干课程虽然在学科逻辑上顺畅了,但实践功用的效果却很差。例如,方案制定者一方面在相关文献中明确提出,“主干课程授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5],另一方面却在《课程方案》中提出“各校可根据6类课程领域自主开设和组合各学科领域的课程”。按理,任何标称“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与技能都应当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样的知识与技能又怎能让各学校进行“自由裁量”呢?显然,主干课程“高重心”的设计思路模糊了支撑体育教育专业独立地位的核心知识,使体育教育的专业内涵进一步弱化。
其三,为了增强体育教师“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5]的能力,《课程方案》采用“模块化”的思路设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和民族传统体育”5个方向的限制选修课程。不论是从方向本身的命名,还是各方向所设置的具体课程来看,5个方向中的“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所应对的行业分工均在体育教育领域之外。这里,我们不去评说其他专业是否有必要独立存在,仅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来看,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做的事情应当是强化自身能够独立存在的核心价值——培养更加专业化的体育教师,而不是分散精力去盘算其他行业的人才市场。事实上,按照《课程方案》只在各方向选择2~3门课程的要求,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适应其他行业的能力。显然,在限选课程的设置中,《课程方案》在“弱化”专业内涵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1.2 学时分配失之偏颇
学时分配是构建专业课程方案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决定了专业人才对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也决定了专业人才走向社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方案中,不同门类课程的学时到底应该怎样分配,这首先取决课程所对应的知识对于专业人才未来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来讲,课程所对应的知识与专业人才未来从事工作的能力关系越紧密,其课程学时比例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然,在学时分配的具体操作中,除了要考虑课程的重要性之外,还需要关注专业人才在该门类课程上的知识基础与培养目标对该类知识要求之间的距离。就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说,即便它对人才成长很重要,但如果人才在进入专业培养前已经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那么,该门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则可降低,反之,则需增加。
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之所以在学时分配上失之偏颇,就在于它忽视了当时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运动实践技能基础下滑的实情,盲目地将术科课程学时比例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低。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至2003年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60万飙升至382万,增幅超过100%。扩招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降低,同时也意味着生源知识基础的整体水平降低。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整体的运动技能水平降低[6]。事实上,在2003年《课程方案》颁布之前,除扩招之外,还有另外两重因素也在加剧体育教育专业新生整体运动技能水平的降低。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有近半数的省份陆续在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取消“专项”加试,只测身体素质[7],这导致许多缺乏体育经历的学生在短期“集训”后,通过考试进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一项对2005—2007届的326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其中有64.24%的本科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无体育专项训练经历[8]。二是与招生考试改革差不多同时进行的“运动训练”专业办学单位的扩增。至2003年,我国开办运动训练专业的高等院校已多达60余所。办学单位的扩增必然导致生源数量的扩增,再加上运动训练专业招生中对文化成绩相对要求较低的原因,使得大部分运动技能水平较高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高中生选择了运动训练专业。从近几年运动训练专业的录取比例来看,普通高中学生已超过半数以上[9]。
以上事实表明,在2003年《课程方案》颁布之前,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术科知识基础与培养目标要求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大。这意味着,2003年前后入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新生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在术科能力方面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课程方案》对此“实情”显然缺乏关注。在术科课程学时的分配上,不仅没有在1997年方案基础上增加术科课程学时,反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其结果已为大家熟知,自然是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术科能力的不足[10]。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术科能力的不足就像语文老师语言文字能力差、数学老师解答习题能力差一样,不仅影响其职业声誉,也制约其职业发展。
1.3 应对挑战能力不足
任何课程方案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定出来,最终也都会成为历史的产物。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方案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课程方案前进的动力。不过,有关《课程方案》学时分配失之偏颇的事例表明,《课程方案》并不总是在所有方面都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前进。只有当方案制定者对时代挑战有准确认识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前提下,《课程方案》才可能在更新中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生命力。
关于《课程方案》目前面临的挑战,可归纳为“低质量”与“高要求”两个主要方面。“低质量”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生源质量持续走低。《2012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在持续下降,2012年的报名数已在2008年的基础上减少了140万。与此同时,高校招生计划却保持一定的增长。在“增”与“减”的剪刀差效应下,高考计划录取比例连年出现快速增长,2008年为57%,2009年为61%,2010年达到69%,2011年为72.3%,2012年为75%以上,其中,部分省市已突破90%[11]。录取比例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生源质量的整体水平进一步降低。换句话讲,《课程方案》在2003年颁布之时就存在的生源质量问题如今依然存在,而且有加重之势。从1.2节关于《课程方案》学时分配失之现偏颇的分析来看,《课程方案》在现有的框架下还不足以对此挑战进行有效应对。
“高要求”是指社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其目标均指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从已经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以及目前在河北省等地试行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方案来看,所谓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教”知识,更要会在教知识的过程中“育人”。换句话讲,未来的教师教育将十分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从2003年《课程方案》的课程配置来看,在必修课程中,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特性和专门化培养的课程只有“学校体育学”,限选课中虽然设置了含有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养成的“体育教学训练方向”课程,但方案规定学生只能在其中选2~3门。而1分的任意选修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趋向不相适应[12],难以有效应对社会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挑战。
2 对改进《课程方案》的建议
综合以上有关《课程方案》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外在环境变化的情况,本研究对《课程方案》的未来发展提出总体建议。
1)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样性、体育教师类型上重新定义原有目标中“复合型”概念。从整个学校教育范畴上讲,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如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工作等);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取向上看,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者,也是课程资源的研发者;从《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上看,幼儿、小学、中学教师各自有不同的标准。这表明,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的确是“复合型”工作。培养目标中的“复合型”概念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与其所修饰的“体育教育人才”相对应。
2)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从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是体育教师的核心工作,其独特性在于该项工作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13]。这一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熟悉身体练习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精通身体练习的具体方法、掌握教授身体练习知识的教育方法。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难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主干课程在设置上不必从学科角度强求与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对应,而应当反映出以上3方面知识范畴中那些处于基础地位的知识。当然,具体选择哪些课程为主干课程,还需更广泛而深入论证。受知识领域的限制,本研究只能提出主干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3)在限选课程的设置上,本研究赞同《课程方案》按“方向”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但建议将“方向”从整个体育专业收缩至体育教育专业。理由包括:一是教育部于2011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分别从幼儿、小学、中学3个层次规定各自的“教育类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二是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将教师分为幼儿、小学、中学3个层级并分别制定了入职标准;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中师(含幼师)-专科-本科”的多元师资培养体系逐步收缩到现在单一的“本科”培养体系,原来以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本科教育理应承担培养幼儿及小学师资的责任。基于此,可将“方向”设置为“幼儿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和中学体育教育”。考虑到特殊人群的体育学习需要,还可在3个方向外设置“特殊体育教育”方向。
4)在术科课程的学时分配上,考虑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引起的生源整体术科基础能力下滑的现实,建议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应在1997年33.6%基础上有所提高,可考虑应回到1991年37.9%的水平。同时建议适当收缩术科课程的门数。与其让学生在近10门术科课程上“蜻蜓点水”式的学习,不如让学生在5~6门术科课程上有更多的学时进行“相对精深”的学习。这样,通过“一增一减”的方式,使学生在术科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学有所成,而不是浅尝辄止。事实上,如果一名体育教师真能在5~6个项目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常规的体育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强,毛振明. 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2] 夏征农.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75.
[3]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Z]. 2003.
[4] 舒为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3-15.
[5] 黄汉升,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3):51-57.
[6] 胡伟.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112-118.
[7] 王树宏.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术科测试模式的影响评价[J]. 体育学刊,2012,19(6):90-95.
[8] 吉学武. 体育高考无专项加试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43-145.
[9] 郑振国.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20.
[10] 向家俊,张启迪.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126-128.
[11] 2012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OL/EB]. http:///html/g/report/2012/index.shtml,2012-10-20.
课题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单元
五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重点
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听讲
开门见山
讲授新课
一.
想象感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画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认为那些词句有趣?
“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请读出好玩惊奇的感情。
指名读,齐读。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哪些形状鸟窝的树?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我”会请谁住在里面?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有何反应?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太阳,小鸟等等。
二.
拓展提高
如何提高想象力?
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
阅读与想象。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三.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g
选一选,填一填。
壮
撞
状
()丽
()倒 形()
场
肠
常
一()
香() 经()
鳄
饿
恶
()鱼
饥()
凶()
继续
秘密
糖醋排骨
形状
(壮)丽
(撞)倒 形(状)
一(场)
香(肠)
经(常)
(鳄)鱼
饥(饿)
凶(恶)
四.
作业布置
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我们()上课。
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清扫战场。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去。
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
)
之情。
A.
快乐
B.惊喜
C.难过
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
)作用,还可能有(
)等形状。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继续 连续
继续
陆续
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B
省略
心形
、星形
梯形
六角星……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分析朗读
学生理解
拓展提高
学生练习
思考理解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感悟了课文,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
板书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树:痒痒的
冒出来
关键词 PBL教学法;工程力学;ANSYS有限元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12-03
Desig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aching Case based on PBL Teaching Method//ZHOU P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the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as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given.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SYS
1 引言
机械、土木等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主要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好基础。该课程内容上主要讲授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及平衡、材料变形、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由于工程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抽象知识点多,且传统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易产生厌倦心理,学习效果较差[1]。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中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问题,以案例问题的分析、解决为导向,教、学、做相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以达到改善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案例问题设计及描述
教学案例问题为对如图1所示轴承座进行力学分析,学生通过对轴承座力学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加深对力学知识的掌握。
轴承座力学问题涉及学生学习过的课程门类比较多,学生通过把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传动、工程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软件等知识相结合,把工程力学理论教学转换为以实际工程案例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把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分析、解决实际力学案例问题的工作过程,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内容整合成完整的有机系统。
3 案例问题PBL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
通过案例问题的内容描述,结合PBL教学法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设计[2]。
教学活动设计 对轴承座力学案例问题进行总体分解,设计与各个分解内容相适应的八个教学阶段,教学时间为2~3周,如表1所示。设计的教学活动如表2所示。
实施过程 按4~6人为一小组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轴承座材料类型,查找该材料的许用应力、截面模量等力学参数。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图1所示轴承座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化后,根据轴承座所在传动系统结构添加约束和荷载,如图2所示。
后处理得到图3所示轴承座应力图,从图中可直观看到轴承座不同位置的应力、应变情况及最大应力的位置,并得出最大应力值。
案例问题评价 问题评价方式的设计如表3所示,以小组为单位,检查每个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是否满足预定的教学要求。以答辩方式进行考核时,要求每位学生回答2~3个有关该案例的问题,根据完成情况由教师填写评定成绩;小组互评内容在每阶段完成后,根据教师设计的每一阶段内容完成情况,经由小组集体评价后填写成绩,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加深对案例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自评内容是每位学生自己在每次阶段完成后,根据教师设计的每一阶段问题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4 结语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的教学案例问题设计有利于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讲与练结合、教与学互动的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积累中,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平.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4(6):121-122.
[2]谭丽泉.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5):264-265.
[3]陈丽虹,邓安富.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46-48.
一、 幼儿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一) 对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要素理解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幼儿教师在正确领会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班幼儿与现有的资源条件,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与规划,形成适合的书面课程计划并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性,同时要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全身心地思考与认真地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最基本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将课程与教材这两个概念等同,认为手里边有了教师参考用书,就无需再写课程方案,无需再花功夫备课了;有的教师完全不理解幼儿经验和现有知识的差别,认为把教材里的知识点给小朋友们念一遍,幼儿就学习了,并获得了知识经验了;还有的教师将教学和活动混为一谈,认为自己给幼儿上课了,活动方案就彻底落实了等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是幼儿教师实施课程方案的基础,如果连关于课程最基本的概念都是错的,又如何来谈有效地实施课程方案呢。
(二) 抓不住教材的价值点和挑战点
高品质的教材是幼儿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晶,它既能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在教材背后,还蕴含着“真”“善”“美”的情感,对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转换,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适宜点和挑战点转换成为幼儿的经验点,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教材和幼儿直接联系的过程。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了不会分析教材,不能合理确定教材的经验点,甚至有的教师还出现了歪曲教材内容的现象,对幼儿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
笔者曾经观摩一节中班语言活动“闻来闻去”,故事的内容主要围绕小女孩和小狗的本领闻来闻去展开,刚开始女孩不喜欢小狗闻来闻去,当小狗通过闻来闻去的本领帮助她找到心爱的玩具时,小女孩从心里喜欢小狗了。故事的价值点在于幼儿通过故事,改善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而这位教师在演绎故事时却仅仅围绕小狗“闻来闻去”这个本领,甚至当幼儿提出小狗还有其他的本领时,都被老师否定掉。这个活动非但没有对幼儿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还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散。
(三) 教学过程低效
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方案的基本过程,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出课程实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幼儿的兴趣、需要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由于一些固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很多教学过程低效、无意义,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等等。例如,不经过思考机械地对现有的课程方案照搬照抄,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脱离;不考虑本班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教师为主;教学过程呆板,环节设计单一,走过场等等。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又缺少对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视程度,导致教师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而这些低效的教学过程累积在一起,使得课程方案的实施难以进行,幼儿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四) 难以把握课程的长期效益
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一个漫长、潜在的过程,课程方案的实施也不是一个活动结束后,就告一段落的事情。相反,它需要所有实施课程方案的教师共同倾注热情,贡献智慧,在不断感悟、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智慧,发挥课程对幼儿的长期效益。
反思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的做法,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系统观念,将整个课程方案割裂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缺乏反思观念,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大目标,较少地深入思考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缺乏长远观念,较少地将目光关注到课程方案对幼儿情感体验和可持续发展品质的培养上面等等。有的教师在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而忽略了课程方案对于幼儿长远发展的价值,将课程方案的设计初衷大打折扣。
二、 幼儿教师执行课程方案的策略分析
(一) 尊重与理解课程方案是执行方案的前提
课程方案是专家们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的助推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这些资源是工作中的行为指南。因此,幼儿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课程方案。尊重与理解意味着教师以科学、认真的精神和态度对待课程方案。用心地去品读教材,以专业的视角发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不盲目地否定与窜改;同时,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把握课程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和关键经验;另外,教师还要认真地去领悟课程的价值和精神,体验方案所传达的精神,切实把握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
当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之前,可以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以检验自己对课程的熟悉程度:自己看方案了么,自己看懂方案了么,方案中要教给幼儿价值点,为什么要给幼儿这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呢等等。只有正确地理解课程方案的内容,认真地进行课前的准备,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学习的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 对课程方案进行二度开发是执行方案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幼儿教师依据本地、本园的条件,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即使已有的课程方案再精彩,但未必所有情况都适合本班幼儿。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即“同课异构”。
首先,判断课程方案情境与本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否相关,如果不相关,及时改进。例如,某位中部城市的幼儿教师把方案中幼儿在户外体验下雪,改成在室内观看下雪的视频。其次,判断课程内容是否与本班幼儿认知基础相适应。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建立课程内容与幼儿经验水平之间的联系。即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价值点的挑战程度,难度适宜。再次,判断是否具备实施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如果能达到方案的要求,要认真准备齐全;如果不具备要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例如,在分类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在维度不变的基础上,可以替换一下身边易获取的材料组织教学等等。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要求幼儿教师务必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重新撰写活动方案,活动目标、准备、过程等,一定要满足本班幼儿的实际需求。
(三) 将方案内容转换成幼儿经验是执行方案的关键
判断课程方案是否有效实施的最重要标准,在于幼儿是否将课程的内容变成自身的经验,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能把预设的课程方案准确地转化成师幼互动的现场过程,在互动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具体的、是受情境影响的,而教师要克服一切影响教育活动实施的各种因素,保证活动的可行和有效。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出发点,只有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其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将方案内容转换成幼儿的经验。如何将幼儿与课程紧密结合呢?以社会情感课程《我不生气了》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确定新经验的切入点。例如,围绕“生气”的主题与幼儿谈话,在谈话中抓住幼儿的经验点。其次,结合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幼儿新经验。通过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于新经验的关注,如给幼儿讲解故事主体内容,与幼儿探讨如何让自己不生气。在教师和幼儿一来一往地“抛球”过程中,幼儿接触了一些新经验。再次,通过强化巩固和提升幼儿的新经验,使其有效地纳入到幼儿已有经验中去。如故事主旨探讨结束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语言整理归纳好生气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节,同时运用表演的方法强化新经验。
(四) 形成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是执行方案的保障
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保证活动方案能成功的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有价值的,是长远的。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发展的眼光,通过一次次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渐渐形成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形成教育实践性智慧,并运用它去解决幼儿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点需要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创新能力
0 引言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面向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解密、散列函数和数字签名等算法、身份认证技术、网络安全协议、防火墙及入侵检测技术等,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单纯依靠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的特点,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合理地选讲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验中去,成为该课程教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具有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多。该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甚至数据库系统等先行选修课程。
2)课程实践性强。本课程涉及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并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才能得以体会。如果没有上机实验这一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学生无法体会课程所涉及算法的特点和用途,也很难真正理解它们的原理。
3)课程部分教学章节更新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网络病毒也层出不穷,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方式与所采用的防范手段也需不断改进与提升,一些新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就此不断产生。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就需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及时进行更新。
1.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的安排时间与学生关注的中心点有偏离。据笔者对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统计发现,选修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调查显示只有70%),课堂出勤率较低(仅达53.6%),其主要原因(所占比例为72.9%)在于课程安排在大四,而在此期间的学生都忙于找工作,有些同学专心于考研,所以很少在该课程上花费时间,课后巩固与课堂听讲脱节。有21.1%的同学是因为对课程理论的应用无从下手。笔者组织的学生对课程兴趣一般的原因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2)教学内容定位不够精确。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加解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技等)、应用安全协议(IPSec、SSL、SET)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安全(包括IPsec、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应用安全知识(主要有SSL、SET的应用,电子邮件安全)非常感兴趣,而对基础的密码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目前该课程教学大纲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包括对应用密码技术的理论学时安排较多,网络安全及应用安全部分安排学时较少;选用教材在应用密码技术章节所给案例较少;教学涉及的内容难易不同,什么内容需要讲、应该讲多深;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学时比例分配等方面。
3)缺乏必要的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未设置实验教学学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令学生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抽象枯燥的算法如DES、AES、MD5、RSA等,仅通过理论教学以期望学生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开设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去发现其优缺点。“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应该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查(课程是否需要实验调查如图2所示),8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理解还需要必要的实验环节加以促进。
2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2.1 选用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对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关注的章节,考虑学生对先修课程的选修情况,我们选择适合的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去粗取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与行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调整为:网络攻击与防范、网络安全部分(IPsec、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应用安全(SSL、SET的应用和电子邮件安全)。
2.2 “设立问题实例讲解方案设计实验仿真”的教学方法
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该课程时,可通过课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公钥基础设施中的数字证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现实生活中你向别人提供身份证来证明你的身份,网络世界里你能否也提供一个类似身份证功能的电子身份证呢?学生会通过资料的查阅,理解数字证书作为网络世界的身份证来证明网络用户身份,进一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网上银行的U盾便是数字证书应用实例。以访问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为例,在此过程中使用数字证书实现对银行服务器的身份鉴别,在访问网页时下方状态栏看到一个黄色锁,提出“设问锁的作用是什么”的问题引入SSL协议知识点的教学。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的启发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课程间的距离,学生就会意识到学好这门功课最现实价值就是对今后的个人金融账户安全有帮助,消除了课程带给学生的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进行数字签名技术的教学内容时,结合当时进行的区人大代表选举活动,提出“能否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在网上进行选举活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选举特点。而盲签名技术恰好能够满足选举的要求,因此使用盲签名技术可以实现网上选举投票系统的设计。鼓励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基于盲签名技术的电子投票系统”开发小组,分管理中心、投票中心、计票中心3个部门进行模拟投票。这样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查阅资料应答教师讲解学生实验仿真”各教学环节的结合,既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又通过适当的实验仿真任务,使学生根据任务来加深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理论。图3所示为学生设计的“基于RSA盲签名技术的电子投票系统”的一个环节,图4所示为学生设计的“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在线点名系统”的主页。
教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将生动教学案例引入到课堂,并在实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现有实例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算法原理和技术设计完善该实例,最后以实验仿真的方式来验证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
2.3 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跟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技术发展很快,任课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传统内容,还应多关注各部分内容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补充新知识。例如讲述Hash(哈希)函数时,可以引入王小芸对MD系列算法和SHA系列算法的分析成果,使学生对这些算法有拓展性思维。讲述SET协议应用时,引入网上商店信誉度的计算问题,惩戒不良商家的“囚徒困境”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开展的关于生物密码、云计算环境下的密码学系列学术报告,让学生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就业和再深造提供一个扩展性的平台。
2.4 增设实验教学学时
通过编程实现经典密码学算法,加深学生对算法原理的理解。密码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由密码算法组成,对这些算法的理解和分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部分的程序代码,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编程实现。常用开发工具JAVA、C#也集成了DES、RSA、MD5等算法的功能,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些资源的理解和借鉴。实践内容还应该包括:网络协议分析、防火墙的安装与配置、PGP软件实现安全邮件发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实际情况、条件以及需要从中选取部分实验作为作业完成。图5所示为学生利用DES算法设计的一个Word插件:在Word工具栏中加入的加密、解密按钮。
2.5 启用全面考核的方式
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活动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鲜明的应用实践。课程的考核是一项全面的综合考核,应该包含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试等多方面。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上采用期末试卷成绩占60%、作业和实验报告占20%、专题论文占10%和平时考勤占10%的综合。该考核方式的改进使学生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激励学生不断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以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用该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升。2011年秋季2008级计算机1班的试卷分析如表1所示,优秀率为10.00%,不及格率为0%。
3 改进后的教学效果
近5年在计算机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启发式提问结合案例学生设计方案实验仿真”教学环节的改进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重视了实验环节,教学互动效果明显提升。2007-2011学年在该课程选修成绩的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在74-80分之间,各学年成绩呈稳步上升趋势,表明该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从标准差的情况来看,不同年度的标准差逐年降低说明该课程考试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渐趋平缓。
【关键词】新媒体 文案写作课程 教学
文案写作一直被视为广告行业专业技能之一,无论是传统媒体媒体时代,还是今天的新媒体时代,文案在广告活动中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媒技术特别是音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广告在人类感官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由于文案的“幕后”性质,导致了部分学生专注于广告制作技术而忽略了文案写作技巧的提升。新媒体时代,“两微一端”成主流之后,文案的作用再次受到重视。根据笔者近半年的实地调查,部分广告企业出现了资深文案即使高薪也“一将难求”的局面。新媒体时代凸显了文案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文案人才培养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近年来的经验与调研,目前《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看待《广告文案写作》课程。
部分学生由于主观意识的误区和一些客观因素的误导,形成了对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一些错误的观念。第一、将来不从事文案工作,《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无用。学生对于音视频制作、平面制作技术过度迷恋,认为制作技术才是广告职业的主流,文案在广告活动中属于配角地位,《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学不学无所谓。第二:文案技术含量低,只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就行。部分学生认为文案门槛低,自身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将来从事文案工作很有优势,不需费太多的精力进行学习。第三、写作功底差,学不好文案。现在部分广告学专业学生招生来自于理科,在语言文字方面功底较弱,且认为新闻、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文案领域比自己更有优势,学不好文案写作,主动放弃学习。错误的观念严重阻碍了部分学生对于《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的学习。
二、如何处置与安排传统媒体文案写作知识章节。
成长于新媒体环境下的90后学生群体,对于部分传统媒体有着天然的隔阂。笔者曾对所从教的四个班级120多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一个学期内接触过得报纸的学生占比1%;接触过广播的学生占比40%(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仅在考英语四六级听过广播,部分学生在回家或返校打车听过广播);接触过电视的占比58%(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或餐馆就餐、放假回家看电视节目);手机与电脑彻底占据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所有空间。在此情境下,学生对于部分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文案写作不感兴趣,认为这些传统媒体已经过时,没必要再学习这些媒体的文案写作知识。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处置与安排传统媒体文案写作知识章节成为了每一位文案教师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难题。
三、如何开展《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
以往《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一般由教师出题,在教室中布置,教室中完成。实践教学除了纸和笔外,最多增添简单的配图。受课程性质和教学设备的影响,老套的实践开展方式与传统的写作课区别不大,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受教师水平与教学态度的影响,部分课程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和完成之后没有及时、专业的指导与点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与不足之处,往往获益甚少。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开展《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成为了每一位文案教师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四、如何提升学生文案写作水平。
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具体提升学生文案水平是一个客观务实的问题,每一位文案教师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有着不同的教学困境,但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如何提升学生文案水平。有的学生语言文字功底弱,需要从语言文字功底培养。有的学生对于文案写作创意缺少悟性,需要培养学生文案创意水平。有的学生对于文案写作认识偏颇,需要纠正学生对于文案写作的认识。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文案写作,提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文案写作水平成为了每一位文案教师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最核心的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还需要有创造力。针对每一个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者都必须寻求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解决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近几年经验总结与教学思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一、纠正思维偏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看待《广告文案写作》课程。解决思维偏差问题,主要方法可以概括为:第一,案例引导。详细讲述现在文案的市场需求与薪资待遇,最好能讲述业界文案人员的生存状态,列举一些文案人员的鲜活例子,让学生觉得文案在广告运动中的重要价值。第二,高技能展示。向学生阐释现在广告行业对于文案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文案写作与一般的文字工作不能等同,不仅仅需要文字功底,文案写作还兼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创作也是戴着镣铐跳舞,需要很高的职业技能。第三,应用面广。文案写作技能对于广告从业者非常重要,不管将来是否从事文案行业,只要在行业内工作,都免不了进行文案创作或是与文案人员打交道,基本文案素养是必须具备的。第四、新媒体时代凸显文案的重要性。由于微信、微博的成为主流,广告主将大量经费投向了新媒体。随着“硬广”转向“软广”趋势的显现,一些阅读量大的软文成为了广告最有价值的载体,广告公司热切需要许多既懂新媒体又懂文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所有学生要必要学好《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知识。
二、科学构建《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知识体系,增加新媒体文案写作份量。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文案写作知识不能“一刀切”,而是应有相应的保留。部分传统媒体在没落是不争的事实,但并没有彻底消亡。例如报纸、广播,很多的报纸也在采取各种途径进行转型,例如“羊城晚报”“文汇报”对各自客户端的打造,报纸依然保有大量受众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将自身受众朝新媒体转化。在此种情形下,可以将“报纸”一分为二,即“纸”在消亡,“报”在转型。新媒体语境下,“广播”在向“窄波”转化过程中也在站稳了脚跟。特别是“广播”与汽车结缘后,生存状态越来越好,部分优质广播节目搬上网络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至今日,电视依然是新媒体不可忽视的劲敌,从广告营收而言,电视依然是广告营收的“主流”。此种情形下,必须科学构建《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知识体系,不能搞“一刀切”。新媒体环境下,需要适当增加“新媒体文案写作”份量。首先,新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在逐渐的增加。新媒体文案写作份量增加了是为了服务学生文案从业要求。其次,新媒体文案更能够激发学生文案写作学习兴趣。现代90后学生全体成长与新媒体环境下,对于新媒体广告司空见惯,可以说与新媒体广告文案是“零距离”,新媒体文案对于90后学生而言有着天然的新引力。
三、强化新媒体实践思维,提升《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须强化新媒体思维,利用新媒体思维来指导实践,这里的新媒体思维指的是借助新媒体的项目来源与渠道资源进行传统媒体文案写作实践教学。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新媒体实践思维本质是传统媒体项目,新媒体实施途径。比如报纸广告文案写作,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了解报纸文案创作最新的趋势,观摩一些大品牌的报纸文案,形成初步认识后再购买或借阅部分报纸进行分析,定位好报纸的风格与广告偏好,然后教师可以布置项目,项目来源可以使虚构也可是公司实际项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实时在新媒体上展示,项目实践完成后学生再将作品投放到新媒体平台进行成果展。90后的学生群体有着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这样做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第二,以赛促学。目前为大学生举办的广告类大赛很多,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湖南公益广告大赛等,将《广告文案写作》课程知识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引导学生完成作品,参与全国、省内优秀作品的评比,让学生享受到比赛的快乐,在比赛中提高实践水平,对于提升《广告文案写作》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新媒体须“新”观念,合理设定目标稳步提升学生文案写作水平。如何提升学生的文案写作水平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虽无定法,但有一些规律可寻。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再用传统的文案写作教学方法教导新媒体语境下的文案创作。新媒体在不断改造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在不断适应新媒体。教师必须及时将新媒体语境下文案创作新的理念、趋势、技法教授给学生。其次,要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练。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说法,但也是提升学生文案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多看,可以开阔眼界;多思,方能更新思维;多练,才能提升技能。再次,合理设定目标,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悟性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合理设定学习目标并及时指导与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才能稳步提升学生文案写作水平。
广告文案写作不仅是广告职业的一项技能,更是广告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素养。广告文案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与时俱进。总体而言,文案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将这门看似传统实则新潮的课程教好,让广大学生受益,这是一个值得广告教育者长期探究的议题。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姚茜晨.新媒体营销文案写作方法的沿袭与变革[J].文
教资料,2014,(06)
[2]陈相雨,刘冬冰.网络广告文案创作:“诱惑”的方式与限
度[J].应用写作,2009,(11)
[3]韩虎山,臧逸潇.网络文案的特点与写作技巧[J].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