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书情报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图书情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教育;教育改革;ischool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在不断积聚。近年来伴随高校院系调整、课程重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同时,却明显感觉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分化、偏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降低,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下降,没有形成显著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对未来发展感到茫然,专业教师也不乏忧虑。如何应对挑战、改革创新,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一直是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此,有学者发起了让学科之树长青的教育讨论,有学者试图从社会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角度探寻原因和对策。还有学者在研究国外图书馆界新的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对专业教育改革的借鉴价值。2005年,美国兴起的“信息学院运动”(iSchoolmovement)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作为长期投身图书情报教育的专业教师,笔者关注在轰动一时的iSchool品牌造势后,国外的教育同行做了哪些具体努力以推进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经过近一年对北美图书情报院校的调研、考察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笔者深感教育创新的根基源于科研创新,教育改革则直接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的改变上。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国外图书情报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期望归纳总结出值得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改革所借鉴的经验。

2培养目标的提升

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源于信息技术、社会信息需求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外部因素的驱动。近年来为了取得与现实信息环境的默契,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图书情报教育机构无论从名称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许多改变。在图书情报学院更名潮的背后,更应关注其内容和实质的改变。其中培养目标的改变是具有根本性和指导意义的,因为培养目标的改变决定了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其他教学方面的变革。通过调研北美各图书情报学院对办学目标、培养标准或毕业生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描述,笔者发现尽管各家在表述上会有一些措辞的差异,但都表现出了图书情报教育培养目标的某种转变和提升,即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应用领域的拓展,发展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传统的面向图书情报机构培养工作人员过渡到面向更广泛领域和机构的信息管理培养信息专业人员(informationprofessional),再发展到面向各类用户更高层次的管理水平、更多样的信息需求和更复杂的信息行为培养知识管理人员(knowledgeprofessional)。传统的培养目标面向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围绕文献的采购、分类、编目、典藏、流通等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知识与技能展开。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工作培养的信息专业人员,其专业核心能力则围绕更广泛类型信息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等的知识与技能展开。而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走向知识管理的知识专业人员则更关注信息活动的主体及其信息行为,为满足各类机构或个人用户更多样、更高层次的信息获取及学习、运用、创造知识的需求,掌握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和知识传播的能力,在各类组织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保证组织的战略思考、规划、探索、创新、交流等活动得到全面、有效的信息支持。

应该指出,培养目标的提升为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则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工程,只能以渐进的形式发展。

3设立多种教育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普遍需求和教育消费的多样化,北美图书情报教育的层次日益丰富。在提供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也提供本科学士学位教育、双学位(dual/doubledegree)、辅修课程(Mi-nor),还有各种专业证书、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ofAdvanceStudy,C.A.S.)、硕士后(post-master)课程等非学位教育。加拿大的Langara学院还配合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anadianLibraryAssociation)对图书馆技术员(LibraryTechnicians)的需求,专门开设了两年制图书馆与信息技术证书教育(相当于国内的高职或大专)。

笔者调研了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2009年图书情报院校排名中处于前十位的13所院校,其中有8所提供本科学位教育,这些本科项目面向信息产业领域中的多种职业和各行业领域的信息要求,培养内容涉及信息科学、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网络设计和实施以及网络支持、信息咨询等。有些院校还以辅修科目、双学位的形式向已有一定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此类课程。如2009年排名第一的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要求学生学习10门专业核心课外,还要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领域修读一系列选修课。该院还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信息系统设计与利用辅修课程(包含5门课程,该校已修完大二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帮助学生了解用于解决各领域信息问题的计算工具、网络、多媒体和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等。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的信息管理与技术本科教育要求取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120学分,其中40学分在本学院学习,其余学分则从修读该校其他8所学院的本科课程中取得。信息学院约有10%的学生会选择该院与Whitman管理学院建立的双学位课程,既获得企业管理的知识,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这使得他们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该院设立的18学分辅修科目“全球企业技术(GlobalEnterpriseTechnology)”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开发和管理全球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于目前银行、商业零售、娱乐、保险、医疗等行业的全球企业都依赖大规模的信息系统来开展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受惠于这一课程,将其与原有的专业背景相结合而发展未来的职业生涯。另一辅修项目“信息管理与技术”则面向更广泛专业的学生,传授信息、信息资源、信息通讯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当前信息密集的工作环境下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许多院校还设立了高级研修证书(Certificate0fAdvancedStudy——C.A.S.)项目,其课程一般属于硕士研究生层次或硕士后培训,面向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或在专业工作某一领域有深造愿望、想打造某种专业特长的在读学生。C.A.S.因各校提供的课程不同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有: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管理,专业图书馆服务(如儿童服务、政府信息、科学技术信息服务)等;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图情学院提供的高级研修证书项目有:管理与领导,博物馆研究,参考服务,网站设计、学校图书馆和青少年信息服务等。许多可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取得,有的还可以根据学员个人的专业发展兴趣设计个性化的修读计划。

4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及应用实践才能得到落实。为打造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图书情报学院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尽管各校学术渊源的差异或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侧重,导致了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不同,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4.1提高课程广度

配合培养目标的提升,各校的课程都在面向更广泛领域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方向上有所拓展。各校课程体系中基本都会有一门旨在引导学生专业入门的必修基础课。该课名称各异,如“Under-standingInformation”或“IntroductiontoInformationStud-ies”,但都力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多样化信息环境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不同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来选择与发展不同的学习计划以达到相应的职业目标。课程广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关注更广泛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技术问题,如: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e-Learning、eGoverment等,还设立了信息政策、信息道德、信息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等具有较新研究视野的课程。

4.2加强课程深度

为形成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各校将相近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研究教学团队,在核心专业方向上建设系列课程,以加强课程的深度。如: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信息学院就由资深教授领衔成立了“信息组织研究组”和“信息检索研究组”,其目的就是合作开展研究计划、组织学术交流并推进课程建设。如信息检索研究组所涉及的领域有:信息行为,信息检索系统的人机交互,信息检索系统评价,信息检索系统设计,信息可视化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各校致力于在传统信息管理知识基础上增加新技术的内容,以深化课程内容、强化某一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的“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模块下就集中了20多门相关课程,除了传统的书目、索引、文摘、分类与叙词、数据库课程外,还增加了多项新技术课程,有:多媒体信息、信息构建、文档建模、元数据、本体、知识网络的可视化与导航、信息系统界面等。

4.3实现课程的模块化及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即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对信息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①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专业技能、知识或能力;②模块的内容依据专业能力需要确定,针对性、实用性强,比较深入;③模块之间以及模块课程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④课程模块可及时更新,以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系统。

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学院就将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所有专业课程组织成7个范畴模块,即:信息组织与知识描述,用户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团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献与服务。每个模块都由10-20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宽口径”的专业知识平台,每个模块对应打造某项专业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及职业倾向,进行模块之间课程的选择和组合,以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较宽视角的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各模块中的课程,而对发展某项专业能力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则可集中在一两个模块中深入学习相关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保证了课程组织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习的选择度更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形成广泛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发现更多新的、动态的职业路径和就业目标,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

5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科研是教学的后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北美图书情报学院在科研方面一个重要趋势是,拓宽研究视野,关注社会各领域的多元信息机会,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领域广泛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范围从图书馆到信息科学与各学科交叉的各领域,不仅涉及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系统和人机交互的设计,也涉及对经济、社会和各类组织机构信息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利于信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法律问题。还注重研究信息、技术与人的相互关系,以信息行为主体为中心探讨信息系统的优化等。可见,研究范围和角度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情报学的范围,同时又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长,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探索信息管理、信息开发与利用、知识组织、知识管理与传播。

在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2009年会上,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学院展示了其近年来的研究项目和成果。该校研究人员将研究视角置于当今世界各类信息查询与利用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技术问题。许多跨学科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广泛和丰富性正切合了该届年会的主题:“蓬勃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世界中的信息机会”(Thriving0nDiversity-Informa-tionOpportunitiesinaPluralisticWorld)。如:与国家癌症学会(NCI)合作的简化个人健康记录的研究项目,与该大学医务人员共同工作开发的紧急医疗文本处理软件系统等项目,都旨在探索有效输入病人医疗信息并易于后续者检索和阅读的方法,以改善民众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支持长期的医学研究、公共卫生管理与监测等。该校信息与可视化实验室(IV-Lab)与遗传学、放射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医学图像的三维显示,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IVLab还开发了医学图像及信息交换的国际标准。该校交互设计实验室(IDL)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GovStat则面向公众利用政府信息与服务的迫切要求,力求通过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开发创新性的用户界面,使公众能够更加便利地查找、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政府信息服务。而元数据研究中心(MRC)则是致力于结合各领域的需求研发各种更有效的元数据,以支持搜索引擎改善检索效果、开发支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历史研究的数字图书馆,还将元数据研究成果应用到生物信息学、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许多领域。

正是在广泛关注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发现各种信息工作机会,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合作中,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充分展示;加上各领域对专门信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于是各种跨学科的双学位教育项目(Dual/CoordinatedDegree)应运而生。如密执安大学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商业管理与信息(MBA/MSI)、法律与信息(JD/MSI)、医学与信息(MD/MSI)、公共政策与信息(MPP/MSI)、社会工作与信息等。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有:法律与图书馆信息学、音乐与图书馆信息学。

6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各图书情报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等专业活动,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信息环境,接触到切实的信息需求,并在专业人员或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探索解决现实信息问题的方案。各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了穿插于各专业课程中的调研、实验、实习外,还有各种课外学生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更有与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相结合的专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活动等。例如:

北卡罗来纳大学图情学院大力倡导其学生面向社区、结合专业特长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该校学生积极运作筹款和藏书捐献,为当地无家可归者庇护中心建立了图书馆;开发的植物信息中心(PlantInformationCenter,PIC)网站收集了北卡和美国东南部375种植物的标本和相关信息,为中小学生探索自然、学习相关生物知识、识别植物品种提供服务。PIC已成为北卡植物园、当地中学和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伙伴。还与专业图书馆合作开发了北卡健康信息(NCHealthlnfo)网站,帮助居民查找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各种疾病和康复中心的医疗条件、服务项目等。学生们还经常在本社区公共图书馆组织亲子阅读、社区阅读等活动。学院还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签署了多年的实习合同,每个学期EPA图书馆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学会图书馆会雇用该校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实习生在图书馆各岗位轮岗工作,如:编目、联机检索、馆际互借、参考服务等,已有300多名学生参加过实习。其他合作过的实习机构有IBM、Cisco、SAS及GlaxoSmithK—iine等著名企业。

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通过带薪实习计划(Co-op)为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专业实践机会。Co-op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财富500强中的微软、CIGNA和西门子等著名企业公司中工作,既获得了宝贵的专业工作经验,又可与业界人士和公司建立联系,为求职就业提供便利。信息学院学生所任职位涉及:局域网络工程、系统分析、数据分析、网站开发、用户界面设计与分析等许多方面,其平均6个月薪水为17082美元,是该大学CO-OP项目中最高的。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为“专业体验计划(Profes-sionalExperienceProject,PEP)”等系列实践课规定了专门的学分和辅导制度。PEP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真实的信息环境,做出学术严谨、有专业水平的项目。PEP项目可以是开展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系统建档、保存数字信息和记录,或评估一项馆藏或信息存储,建立和执行推广方案的成果。其成果可以是一个详细说明该项目的论文、网站、数据库、数据集、手册或社区服务项目。

第2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

第3篇

iSchool主要进行信息的基础研究,并将人、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因此,信息、技术和人是iSchool的三大构成要素。

1.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首届iConference就明确地指出信息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是iSchool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为基础,其他各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开展,iSchool院校才会对诸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2“技术”是iSchool的关键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关注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成为iSchool的重点关注。在各iSchool学院中,包括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的IT课程成为主干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是信息活动中的手段与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信息活动的进行而不能主导信息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1.3“人”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iSchool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iSchool运动的最初动机与最后归宿,始终在iSchool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是该运动的发起者、运行者,也将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如“德州大学强调人处于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用户需求”[3]。从另一个角度讲,iSchool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2国外iSchool的教学情况

2.1国外iSchool学院的教学特点目前美国参与iSchool项目的有19所学院,其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生学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学院都是iSchool联盟的成员。这10所大学是: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密歇根大学)、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Texas(德克萨斯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通过对这10所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学院都开设了本科专业,而全部10所学院都开设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这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学院的学位教育兼顾了学士、硕士、博士的3个层次,但其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硕士、博士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从业人员。

2.1.2教育重点向信息学和技术领域倾斜在设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专业设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方向,并没有出现图书馆学专业,甚至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纯粹以图书馆学作为专业设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数与情报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共同出现,显示出iSchool学院向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2.1.3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在ischool学院的学位设置中,出现了哲学(DoctorofPhilosophydegree)、电信和网络管理(TelecommunicationsandNetworkManagement)、通信和信息研究(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Studies)等专业学位,显示出其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术、人”这一宗旨在学位教育中的体现。

2.2iSchool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类。基本上,国外iSchool学院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美国的图书情报学学校很早就将关于多媒体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到了教学中,而随后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在图书情报教育得到了体现,并且该类课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成了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几乎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3]。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2.2.2课程安排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学院将必修课程外设计和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安排选修课程,这一方式在扩展学生学科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ofIllinoisUrbana-Cham-paign)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在要求情报学硕士必须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之外,还为学生设计了7类参考课程体系:信息组织与知识展现、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群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学与服务。每一个体系都包括10~15门不等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职位的设想选择课程体系[4]。

2.2.3课程名称突出iSchool特色iSchool学院设计包含了人机对话、信息服务、信息职业的法律问题、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等课程,这些课程名称明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强调的信息、技术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类型的辅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很多iSchool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机会与实践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Syracuse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设置7个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为专项师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定期举办教师讨论和讲座,为教职工教师、学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台;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鼓励参与;Indiana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了2种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学院内的研究论文交流制度。

2.3.2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体系在学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教育、远程在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而远程在线教育正成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体系。

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3.1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启示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改变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为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强调技术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众多图书情报学院所认可并实施,但其过于强调技术特征而忽视了图书情报学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另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强调人的视角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沿袭了图书情报学一贯的传统,但忽视了技术手段对手段对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直至iSchool联盟成立以来,将信息、技术和人三者共同关注,而不再单方面发展,同时将三者的关系纳入研究中心,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框架。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应当坚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学科优势,其次,应当借鉴iSchool的学科理念,将研究领域向信息、技术和人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并重点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5]。

3.2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变革的启示陈雪华、林珊如教授曾指出,图书情报学课程设计在理念上应以知识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未来导向为综合考虑内容,而iSchools学院的做法充分反映了上述理念。首先,iSchool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以“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设置的特点,实现了以职业需求、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的综合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其次,iSchool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特性,一方面,iSchool继续保持对诸如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管理等信息相关学科的关注;另一方面,iSchool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到课题设置上体现为将法学、管理学、伦理学、媒体研究、社会学、政策科学等图情学的非传统设置的课程纳入了iSchool学院的课程中。第三,iSchool学院建立了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以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iSchool学院的上述课程设计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指引作用。我国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应该改变现有的僵化模式,积极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热情与自主性,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加强现有信息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化的同时实现多学科背景的培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过度追求技术类课程。增设技术类尽管符合了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潮流,但技术毕竟只属于手段而非目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如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忽视其一贯的人文特质,最终将失去学科特点,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属。第二,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非简单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从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选择性汲取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课程纳入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甚至导致了图书情报学教育本专业课程的边缘化。

第4篇

[关键词]图书情报硕士(MLIS) 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

[分类号]G250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8家高校获得首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本文调查了18家有MLIS授予权单位的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他相关信息,认为如果大陆图书情报学界不能慎重稳妥地处理好开展MLIS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败坏MLIS学位应有的学术声望和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陆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制约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

1 正确认识MLIs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关系

1.1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MLIS,大陆图书情报学界认识并未统一。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MLIS是研究生新型培养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以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为代表,他们认为:“MLIS为适应新形势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图书情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图书情报人才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而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MLIS和传统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区别在于培养方式的差异,而非课程体系上存在什么根本的不同。信息管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统一性,无论是MLIS还是传统学术型硕士都不能割裂学科知识的内在一致性。差别只在用什么方式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

另一种观点认为,MLIS是一种和学术型学位不同的学位,不仅仅是培养模式上不同,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知识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界定MLIS的属性时指出,MLIS“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工作为职业背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占大多数,他们都强调MLIS侧重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譬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认为:MLIS“培养理论基础扎实,胜任国家机构、政党团体和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一方面认为MLIS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南大也强调MLIS的职业特征。

1.2 美国学界对MLIS的理解

在2008年版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MLIS项目认证标准中,很明确地指出,“图书馆与信息研究”(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致力于通过服务和技术手段促进可记录信息及知识的管理与利用,它包括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交流、选择、获取、组织、描述、存储、检索、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和管理。ALA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MLIS认证标准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所有硕士研究生项目,不管项目的名称是MIS、MALS、MIRM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就是说在欧美LIS学界,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现代职业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后期,在美国的现代化转型中,诞生了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白领职业群,譬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会计师、审计师、咨询管理专家、图书馆员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服务,从而获得较高的报酬。行业从业人员的补充不是通过像传统的手艺人那样以家族世袭或者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现代高等学校培养而获得。在现代大学中的构成中,培养此类专业人员机构属于“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最典型的学院是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图书信息学院等。欧美图书信息学院的主要生源来自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有专业取向的,读研究生院的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为了便于就业。至于图书信息学院的师资补充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就是本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但是,他们不叫MLIS项目,而是称为PhD项目,此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非常清楚,不是专业导向,而是学术导向,主要的出路是补充高校师资和到大型研究机构、智库做高级研究人员。

因此,我国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并列的情况是一种转型期现象。未来的趋势是和国际接轨。研究生阶段都叫MLIS,都是专业取向,都面向就业需要。学术型硕士和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项目合并。单独的学术型或科学型硕士不复存在。可是,我国客观现实是目前学术型硕士和MLIS两种硕士都存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呢?首先,必须清楚学术型硕士终将消失,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要放在MLIS上;其次,不能认为MLIS就是降低标准的学术型硕士,或者认为MLIS就是加了“面向职业”味精的学术型硕士。

2 MLIS人才培养定位必须清晰

2.1 MLIS的行业映射

对于应用性社会科学来说,学科服务于行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大陆,LIS所映射的行业原本非常清晰。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培养从业人员,档案学为政府档案馆和机构档案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情报学为科技情报所培养科技资料的管理人员。同时,也从毕业生中留出一部分人在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对应关系都是稳定的。LIS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紧密联系着实际业务工作。因为行业指向明确,所以,LIS的核心知识体系非常清晰,核心课程当然也非常明确,通过计划经济的人事管理体制,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了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工作,整个“产业链”环环相扣,没有所谓的核心知识泛化、去职业化等问题。1992年,应该是大陆LIS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计划经济彻底被打破,市场价值成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毕业生开始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系的改名风潮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图书馆学系变成了信息管理系。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因为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所原本是服务于学术系统的,没有多少市场价值,如果固守这三个行业对象,LIS在争夺资源中将处于劣势。因此,大陆的LIS向具有市场价值的行业映射,希望能在这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内容大量渗透进LIS研究生教育。②改名之后,LIS

传统课程失去了合法性。出现了所谓的以图书馆为中心知识体系向以信息为中心知识体系的转向。LIS的这种转型是否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呢?一方面,图书馆界反映出图书馆学学生在图书馆传统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LIS的认知存在危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涉及LIS的岗位比较少,而且在LIS二级学科中分布也均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迈入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对信息人才的信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在对LIS人才的需求上。这种认知危机告诉我们,MLIS作为LIS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解决行业定位不清的问题。MLIS所服务的行业大概分为三个层面:①实体图书馆与信息所的业务需求。中国三大系统的图书馆和信息所每年的人员补充,仍然是MLIS一个重要去处,不能不考虑他们业务工作的需求。②现代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企业和机构的需求。③不同行业中“信息管理”岗位对MLIS人才的需求。吕斌和李国秋通过对300家各类组织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了316个信息管理岗位。也就是说,MLIS还必须满足社会各类机构对通用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2.2 MLIS行业指向设计

如果对MLIS的需要满足于这三类需求的“行业定位”形成大致共识,那么会发现,要求MLIS培养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在互联网时代,实体图书馆仅仅是学术资源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图书馆学不能再仅仅是实体图书馆的映射,而应该把学术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作为自己主要的产业映射。现在问题最大的是情报学所映射的行业和岗位比较模糊。如果情报学也以学术交流系统主要映射行业,那么,这里就是所谓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就是一回事,其可能的分工就是:图书馆学注重学术交流的资源管理,情报学注重学术交流的信息系统。要么情报学干脆放弃传统定位,以培养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为学科的主要使命。问题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情报岗位描述是不清晰的。任何情报岗位都是处于行业环境中,所要处理的情报都是和特点行业相关,如果没有行业背景。那么也无法理解行业情报,更无法履行行业情报岗位工作。目前的MLIS包含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3个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既能胜任学术资源的管理,又能胜任各行各业通用信息管理岗位的需要是一个难题。

在MLIS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笔者建议引入工程硕士“领域”的概念。即“MLIS(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MLIS(档案管理领域)”、“MLIS(信息管理领域)”。“图书馆管理与知识管理领域”面向实体图书馆和学术类数据库公司的需求;“档案管理领域”面向机构和企业文件和档案管理需求;“信息管理领域”面向通用性情报岗位的需求。而且建议“图书情报硕士”改名为“资讯管理硕士”。这样,图书情报硕士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非常清晰。

3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及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3.1 MLIS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首次招收MLIS的学校都提出要创新MLIS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①采用学分制;②教学方式重视和加强实践形式的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③确立导师制;④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⑤加强教学与图书情报实际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图书馆、情报所等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⑥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者,可抵免部分学分;⑦对应届毕业生侧重其实践方面的课程或加大在图书情报实际工作部门实践的比重,对在职人员需要弥补理论上的不足。武大的这几点意见基本上涵盖了18所获得MLIS授予权学校对培养模式的主要看法。笔者认为,加强MLIS职业技能面向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当然没有错,但是,如果认为把业务部门专家引入课堂,担任导师,甚至干脆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就体现了MLIS培养特色则显得比较盲目。因为“开门办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通过加强对MLIS的职业技能训练就可以提高它的“专业性”(profession)。如果过分关注MLIS的职业技能,可能反而会限制了MLIS将来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潜力。

美国雪城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苹曾提出过一个信息管理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模型,她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模型:第一,可以把这个模型看成是知识的学科组成,信息管理的知识领域包括:①关于信息技术;②关于信息内涵;③关于信息人员;④关于信息机构和信息社会;⑤前4类知识存在的领域与语境¨…。第二,这个模型也是对信息的认知框架。对于大多数信息知识我们都可以结合特定的语境从技术、内涵、人员、社会4个维度去认知。如图2所示:

3.2 MLIS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很清楚MLIS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也知道了理解这个核心知识的认知框架是什么。就MLIS的培养模式来讲,片面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引进业务部门专家只是对辅导MLIS的知识运用有好处。通过“做中学”是能够得到一些具有切实体验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也可能割裂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双轨制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笔者认为,1+0.5+0.5的双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也就是说,第一年是集中修课的时间,要把核心课程安排在这一年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授课方式不应该是以往的大课模式,而应该是以讨论课(seminar)为主体,授课目的不仅是让MLIS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要通过主旨报告准备、PPT制作、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系统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成为“元能力”,也可以叫做管理的“核心技能”。管理工作千差万别,但是抛开现象看本质,会发现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不外乎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向别人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和讨论课课程的基本环节几乎一样。因此,可以把讨论课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叫做“元能力”或“核心能力”。MLIS会把讨论课课堂培养出来的“元能力”“迁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MLIS的第二学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学期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MLIS应该用于实践教学,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MLIS则应该集中进行选修课的专题课程训练。这就是双轨制。到第四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至于哪些人进行毕业论文,哪些人进行毕业设计,还是要看学生的兴趣,一般而言,无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设计,有工作经历的最好选择毕业论文。这也是双轨制的含义之一。

4 结语

MLIS教育的正式展开意味着大陆LIS研究生教育的重大转型,今后MLIS将成为LIS研究生教育的主

题,研究型硕士将会并入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MLIS将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具有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双重功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偏废,需要以讨论课形式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管理“元能力”培养。双轨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201l―01―14].http://graduate.zsu.省略/Item/2533.aspx.

[2]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MLIS)项目介绍.[201l―01―14].http://ibs.nankai.省略/mlis/.

[3]经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授牌.[201 1―14].http://sem.njust.省略/theNews/admin/NewsDetail.aspx?newsID=827.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相关情况说明.[2叭1―01―14].http://sim.whu.省略/board/show―board―news.php?board_hews―id=1858.

[5]中国人民大学招收2011年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章.[201l一01―14].省略.

[6]南京大学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201l一0l―14].http://im.nju.省略/shownodir.aspx?eontentid=eont2010092516&parentid=bcat2010062918&teategoryid=bcat2010062918.

[7]Standards for Accreditation 0f Master’s Programs in Library&In-formation Studies.[20l 1―01―14].省略/ae.creditation.

[8]数据来源:“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信息库”.[2011―01―19].http://edu.省略/official/zhi―wei/.

第5篇

〔关键词〕论文耦合 著者耦合 核心期刊 CNKI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G350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6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u Zhengyong Jia Konghan Jia Yuwen Dong Yan

Management School of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116029

〔Abstract〕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d the data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6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cluding paper coupling, author coupling, coupling intensity, coupling ratio, the paper of most coupl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6 core journals. It also disclo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Keywords〕paper couplingauthor couplingcore journalsCNKIbibliometrics

论文耦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开斯勒(Kessler)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定义是以论文本身为基础的,即以被引证文献为耦合链把某些引证论文联接起来,从而体现引证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1]。论文耦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献之间的潜在规律,对研究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以至科学学和预测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十年来,论文耦合的研究始终因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不少学者,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论文耦合现象还未全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更鲜有所见。

因此,下本文通过统计CNKI的数据,对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耦合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期得出一些重要的有益结论。

1统计数量说明与引文基本情况

笔者基于CNKI的统计数据,对其中收录的2005年出版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情报资料工作》这6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统计源,提取其中的4 235篇引文作为统计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CNKI搜索引擎生成的数据,对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的“动态”、“通知”、“简讯”等消息性文章不计入统计中。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文统计结果全部基于CNKI收录与生成的引文数据,与6种期刊的印刷版本中的原始数据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为76.78%,低于2004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96.12%[2]。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NKI在论文录入时有引文漏录或CNKI系统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本文只对具有引文的论文进行耦合比较,不影响结果。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16种来源期刊论文耦合比率

本文通过期刊某段时期论文耦合的篇数占全部具有引文的论文量的比率来反映6种来源期刊的耦合情况,以进行定量的比较。根据CNKI所录的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所有期刊论文耦合比率,统计2005年6种期刊论文与6种期刊2005年以前收录的论文耦合比率及2005年6种期刊的论文耦合比率(见表2)。

《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其他学科期刊或论文的耦合率最大,分别是6 955%和6 987%,这说明这两刊的研究范围最为宽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频繁、渗透更加深入。同时也可看出其余来源期刊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比率也很高,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著者知识面比较开阔,易于采纳其他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善于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管理科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05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耦合比率最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却比较低,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的论文具有比较高的时间上的科研延续性,论文的某种属性较大,相关性较高,包括论文的主题、引证的数据、资料或背景较为相近或具有延续性。相反,《情报学报》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率很低则说明其论文的延续性较低,但开创性较高,研究方向比较开阔与宽泛,创新性强。《情报理论与实践》与《情报资料工作》则位于上面两者之间。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耦合比率的顺序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从中可以看出前几种刊物的耦合比率都相差不多,唯独《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大学图书馆学报》本身的引文率相对比较低有关。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引文率在几种刊物中一直是比较低的。例如,2004年6种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依次是:《情报学报》100%、《情报资料工作》99.32%、《情报理论与实践》98.39%、《图书情报工作》97.32%、《中国图书馆学报》96.03%、《大学图书馆学报》82.31%[2]。论文引文率高说明借鉴能力强,反过来论文引文率低也可能是原创性高,当然,这种引文率低也是相对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绝对引文率也是很高的。

从6种来源期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差不多,但相比之下,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上,这说明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略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自身发展演变要快于图书馆学。

2.2耦合强度比较分析

论文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越大。著者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著者数量,揭示了一种学科专业人员在结构成分组成上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著者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根据CNKI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了6种来源期刊2005年刊登的论文的论文耦合强度和著者耦合强度(见表3)。

上。6种期刊中论文与著者平均耦合强度最高的是《情报学报》(1.37),从中不难看出情报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要高于图书馆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说明情报学的论文的相关性要高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者相关度要大于图书馆学,被引证的论文与著者的数量多,也反映了情报学的研究更宽泛一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强一些。

2.3论文耦合最大分析

期刊中每篇论文与其他论文耦合所形成的相关网络大小是不一样的,对期刊中与其他论文耦合最多的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某些相关属性,为包括文献规律在内的文献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中与其他学科期刊中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情报学报》第1期的论文《基于粗糙集加权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590篇),作者是胡清华,谢宗霞,于达仁;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558篇),作者是吴慰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种来源期刊中这两篇论文所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与其他学科或论文的交叉渗透最深,涉及面最广,是2005年图书情报学最为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作者也是图书情报学比较优秀的学者,对这个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所涉及的范围。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与2005年以前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5期的论文《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26篇),作者是龚蛟腾;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作者是吴慰慈。可以看出,这两篇论文在各自期刊中的传承性较强,与以前的论文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对这些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各自期刊论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变迁情况,对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能做出某种科学上的预测。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耦合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10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缺憾及思考》(7篇),作者是陆刚,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的《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是向英明。这反映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2005年的论文中具有最大相关网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05年图情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2.4耦合强度最大分析

对期刊中耦合强度最大的论文与著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期刊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论文和著者,能为学科中的论文检索与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可以组成相关著者群,为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网提供线索。从表5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最大耦合强度都为4,《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耦合强度为2,《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凡是有耦合关系的论文耦合强度均为1,因此可以分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2005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表中耦合强度最大的几篇论文,他们反映出2005年图书情报学研究最为一致的主题。例如《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7期的论文《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就与第5期的论文《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篇论文应该结合起来研究。表5中论文的作者可以建立必要的通讯网,加强之间的学术交流,读者在阅读本主题的论文时,可以集合起来阅读,收益会更大,同时,也可为学科专业课题提供定题检索的途径,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图书情报领域;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7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为特征的文献数字化的数字化时代应运而生[1]。由于数字图书馆存储电子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用户化的特性,其知识产权风险日益突出[2]。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侵权问题

(一)信息资源采集中的侵权风险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采集对象一般是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籍文献或书目数据库、电子报刊等,这些信息采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为了使数字图书馆具有竞争力,必须有新的高质量的作品或高技术含量作品不断加入。因此,信息资源采集需要不断吸收加入新的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还应辅以网上资源和电子出版物的采集。而这种未经作者许可的采集与加工必将涉及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3]。

(二)文献数字化处理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实质上是信息载体形态的转换,普遍认定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是著作权的内容之一,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复制其作品构成侵权。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的其一是为了保存的需要,经过数字化的资源更容易保存知识;其二是为了知识传播的需要,数字化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扩散,更广泛便捷地为公众所利用。但是,这会使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客体以及权力使用方式变得非常复杂,也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的传播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侵权风险

数字图书馆在著作权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尽管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但实际上仍难真实有效地控制其信息的传播空间和使用群体,这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因素,馆际互借和联机检索服务诱发的侵权行为就是具体表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限延展性,事实上,以网络传播信息,极易造成传播者对著作权作品传播范围和使用对象的失控,进而引发侵权纠纷。

二、知识服务面临的网络知识产权问题

(一)公共借阅服务中遇到的版权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和传播突破了传统图书服务模式,文献传递主要基于网络进行,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下载浏览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样,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和购买方式受到冲击,这必然给出版业带来极大的损失。由于图书馆的外借服务是免费的,读者可以免费使用,这也造成对出版人的影响,所以产生了一个公共借阅和出版人之间的侵权问题。因此,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也是知识产权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广泛推行公共借阅制度,借鉴国外的经验,按图书的出借比例征收一定的版税给作者,并将其扩大到其他载体资料。

(二)参考咨询服务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咨询服务方面,在收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有复制权问题、署名权问题、隐私权、版权问题以及商业秘密问题[4]。在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处理中,数字化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复制;而在提供信息资料时不注明文献资料的来源及信息资源的下载处,这就构成了署名权的侵权问题;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出于服务的目的,了解到的用户的作品材料,如立项的内容、研究范围等,还包括用户的自然情况,如姓名、email地址、电话号码、兴趣爱好等,这些都是用户的隐私权;在收集和提供咨询服务时,有可能会涉及商业秘密,如专有技术、经营秘密等,在明知会造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时仍采用非法手段获得他人商业秘密,依有关法律应将这种行为作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处理。

三、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探索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环境的有序化和法制化有待加强,人民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虽然我国在网络知识产权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和案例,加快我国网络信息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及其提供的服务中,需要一批高素质、综合型的专业人才,不仅要高学历、懂法律,还应该精通知识产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网络化的发展和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律师型、网络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是执行知识产权法规,有效保护网上知识产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5]。

(三)充分考虑版权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把握“合理使用”尺度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应充分考虑版权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筹措所需要的资金,以用于合法获取所需资源的知识产权或使用权[5]。在此基础上,应不同程度地利用版权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所赋予的“合理使用”权利,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澄清教学及服务中使用的各项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把握好尺度,遵循“合理使用“限定的范围、权限。

(四)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行最终要依赖于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要采取适合的技术方式。目前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的技术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加强权限设置的访问控制技术,密匙管理与加密算法技术,采用数字水印技术、CA认证技术、VNP技术、防火墙技术。

(五)均衡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资源共享大幅度地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节约了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已成为当代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应该协调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切实加强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以有利于信息流通、推动资源共享、扩大社会效益为基点,注意避免私权过度膨胀,以寻求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合理的平衡[6]。首先,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次,应该建立与信息资源共享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障权利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长久发展,使更多的知识产品能够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利用。再次,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将法律措施与技术手段相结合,更好地对知识产品进行保护。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会真正提高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知能力和利用率,才会真正实现知识资源的不断创新与有序传播。

结语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传播,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技术、法律和道德的诸多问题,它需要图书馆界和法律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才能保证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石.数字图书情报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

[2]袁圆,张文德.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2,32(1).

[3]曹竟.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共享的矛盾与和谐[J].图书馆,2007,(5).

[4]徐纲红.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07,(5).

第7篇

【关键词】图情;核心期刊;论文

作为一所新组建的大学,(江苏大学是于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1]江苏大学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备受关注,而该校图书情报专业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本文客观分析了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2002-2013.9)刊载我校论文的情况,以期见微知著,为今后该专业乃至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对我校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及上述各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篇数的分析

1.1 我校著者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上已数量的年份分布很不均衡。

目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共有19种[2]。 依据CNKI数据,2002年至2013年9月,我校(江苏大学,以下同)共在上述期刊147篇。(见表1、图1)

1.2 各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论文的数量分布很不合理。

19种图情类核心期刊中,实际已登有我校论文的为17种,《图书与情报》及《情报学报》这两种期刊则未曾刊登过我校论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与《情报杂志》(占图情类核心期刊总数的2/19,即10.526%),分别载有30篇与29篇我校论文,占此类论文总数的40.136%(59/147)。(见表2、图2)

2 有关数据采集的说明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首先检索出图情类19种核心期刊的名称;再以“江苏大学”及各核心期刊名称为检索条件,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逐一检索出各核心期刊刊载我校著者此类论文的情况,包括篇名、作者(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作者)、刊名、年/期以及关键词,没有包括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部分。以此为基础,使用截屏等技术并制作EXCEL报表,进行汇总、分析。

3 对上述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以及著者(包括合著者)人员构成情况的探讨

3.1 上述论文中,共有145篇列出了关键词。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3],对列出的不同关键词进行了汇总(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没有考虑同一关键词的词频问题)。可以看出,我校著者较多的使用了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工具;对专利、信息、知识、图书馆及其数字化、网络以及(读者)服务、竞争情报等研究较多;对其他内容,如个性化、法律、传感网、光伏、燃料电池、薄膜太阳能等等也有所涉及;对数据挖掘、理论研究等基本没有涉足[4]。(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全部关键词。)

3.2 通过编写、使用相应软件[5],对上述论文著者构成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对同一著者的著作数量没有进行统计)。我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6],其次是刘、陈[7]。而在上述论文著者当中,李、王、张、刘、陈分别占11/145=7.586%、 11/145=7.586%、 5/145=3.448%、11/145=7.586%、8/145=5.517%,基本符合我国总体人口姓氏构成比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本统计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上述论文中列出的所有著者名单,其中没有特别注明的为本校著者。供参考。)

4 结语

以上是针对2002-2013年9月我校已登载在图情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情况做出的研究。图书情报学目前不缺乏论文[8],而我们则应努力创作出更多图情类论文精品,并进而为提升该学科地位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晨曦.工科特色更加鲜明 若干学科国内一流:江苏大学[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5:11.

[2][2013-09-01].http:///kns/oldnavi/n_list.aspx?NaviID=31&Field=hx_sort&Value=00030004%3f&OrderBy=idno&NaviLink=%e5%9b%be%e4%b9%a6%e9%a6%86%e5%ad%a6%ef%bc%8c%e6%83%85%e6%8a%a5%e5%ad%a6%e7%b1%bb[OL].

[3][5]牛又奇,孙建国.新编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1-300.

[4]杨衍.2006-2010年国内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J].图书馆学刊,2012,05:134-136.

[6]李王张是我国三大姓氏[J].农村财务会计,2002,10:37.

第8篇

英文名称: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nlin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2095-0586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引用认同 引文分析 科研机构 科研合作

[分类号]G353

1 前言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对科研机构的认识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层面是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投入一产出进行分析,根据机构类型的不同,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和侧重,是一种政策上的评价,涉及的因素和指标比较多;微观层面主要是图情领域研究者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科研机构的成果――如论文进行的评价,围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或者是通过合著网络等方法探讨科研合作交流情况。本文探讨微观层面机构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引用认同,该方法最早由德鲁克赛尔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教授white H D提出,用来研究个体作者,之后被国内外学者相继应用到作者分析和期刊分析中,达到了良好效果。

众所周知,文献引用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引用哪些文章,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是与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的,也许不能排除故意引用或引用动机不同带来的可能,但是大量引文的总体趋势却不是主观造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积累下的客观存在。与此同时,一个机构有多个作者,每个作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引用特征,一旦将这些作者的所有引文集中起来研究,就反映了机构的引用特征。因此,对引文信息的挖掘,可以发现机构的运作规律和特点。目前从一个机构出发,来分析整个机构的引文(即参考文献,下文的引文都指参考文献)还未进行过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尝试将引用认同应用到单个科研机构分析中。

2 引用认同应用于科研机构分析――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为例

作者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作者的所有文献的引文,即:待研究作者一该作者发表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期刊引用认同是基于某个期刊的引文,通过引文文献来研究期刊,即:待研究期刊一发表在该期刊上的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来源期刊;当引用认同用于科研机构分析时,由于科研机构有多个作者,因此其研究思路就变成了:待研究科研机构一该科研机构的所有文献一这些文献的引文一引文的作者一作者所属机构。

由此,本文认为研究某个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即研究该科研机构所引用的其他所有机构的集合。由于科研机构比作者和期刊更加复杂,机构的科研能力都是以论文为载体反映出来的,因此本文将从被引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被引机构被引频次分布(包括自引)、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三个角度进行科研机构的引用认同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检索方法

本文以ISl Web of Science平台下SCI―EXPAND―ED、SSCI和CPCI―s三个子库为数据源。考虑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在全美排名第7位,研究水平较高,且该学院学者是最早追随White教授研究引用认同的,因此选择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进行机构引用认同实证分析。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将表I检索出的结果预处理,最终得到314篇文章,这是该学院的主要科研成果,随后利用“火车采集器”(专业的网络数据/信息挖掘软件,是国内主流采集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网站登录采集、多页和分页的采集、网站跨层采集等高级采集功能)采集引文的著录信息。由于该采集器只能对有URL链接的记录进行采集,没有被ISI收录的文章没有URL链接,因此这部分引文采集不到。经过对这314篇文章的引文著录项进行信息采集,得到2 785条引文记录,去除著录项标引不完全即没有地址信息的引文,采集到有效地址信息的引文记录是2 599条,这是本文的分析样本。

2.2 结果分析

本文对所有统计项进行绝对数量统计,并不去重,由于:①去重会加大数据处理的难度;②绝对数量统计能真实反映引证情况,引文中出现1次,则在引用认同上加1。

2.2.1被引科研机构的国家分布对所有引文的地址字段进行统计,若地址字段为空,则以通讯作者地址代替(ISI Web of Science用地址字段检索时,并不区分通讯作者地址和作者地址)。据统计,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共引用了53个国家(地区)的机构,大部分属于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其中被引频次超过20的国家(地区)有16个,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主要与本国和欧洲国家(地区)保持较高的关联度,其中约2/3来自美国的科研机构,说明该学院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基于本国研究成果,这其中可能有语言、地域以及文献获取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研究机构在图书情报领域确实有全球引领的影响力,这从每年美国的科研论文产出可以看出。其次是英格兰、加拿大,虽然排在第二位,但数量只是美国的约1/10、1/20,紧随其后的是荷兰、中国和德国,基本处于同等地位,对于法国、澳大利亚、芬兰、匈牙利等国家,该学院的引用相差不大,基本上平分秋色。整体上来看,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吸收和借鉴了多个国家(地区)的科研成果。

2.2.2 被引科研机构的频次分布将2 599条引文的地址信息预处理,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引用的所有机构的集合――引用认同,约900多个机构,其中包括公司企业、大学、研究所等,各个机构的记录数、比重和所属国家如表3所示: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自引最高。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对本校的引用最高,有346条,若进一步细化则该学院本身有235条,该学校其他学院或实验室有111条,自引依然是最高的,和作者引用认同中自引比率最高结果一致,表明该学院在图情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性,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因为地域性原因。本文在统计时为了分析方便,对于其他大学机构没有细化到学院,只到学校层次。

・集中一离散分布趋势。机构的引用认同模式也如作者引用认同一样,体现出明显的集中离散分布趋势,按被引机构的被引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后,该序列同样分为两个集合:①该学院多次引用的机构集合;②只引用了一次的机构集合。其中多次引用的机构中排名靠前的除自己本身外是密歇根大学和德鲁克赛尔大学,分别占2.01%、1.93%;其次是马里兰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等,说明印第

安纳大学的图情研究与这些机构维持着较高的关联性,或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上相近,或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他们之间的“纸上科研交流”活动相对活跃。

若科研机构利用引用认同方法进行自我认识,可进一步按被引频次将这些机构分成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有一定数量的机构,它们的被引频次相同或相近。根据自身发展政策的需要,选择一定区域的机构进行研究,即处于前几区域的,这些机构正在进行哪些研究,与本机构之间是否已开展了合作,本机构与这些机构的研究水平相差有多大等,以此来调整本机构的发展战略。若研究其他同等地位的科研机构,也可采用此种方法。

・重要机构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在排名靠前的机构中,美国的机构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英格兰、荷兰、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机构。虽然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总体论文数与其他高被引国家有差距(见表2),但是从引用认同来看,比某些国家的机构还靠前,说明该学院与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科研领域、学术思想上有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了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的科研实力、论文质量偏高。

2.2.3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图书情报学领域学科交叉性很强,尤其是和计算机领域,从引用认同中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该学院研究领域的变化特征。314篇论文及2 000多条引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只展示排名比较靠前的),见表4。

从表4中看出,该学院的论文大部分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对于计算机跨学科应用、计算机软件科学、计算机理论与方法也有研究,但相对较少。从引用认同分析,排在前两名的依然是图书情报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除了具有与314篇论文同样研究的领域外,对于综合性学科、管理类、计算机硬件与架构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引文分布,说明该学院的研究与这些学科存在一定交叉性,即该学院的图书情报研究工作已经与管理学、计算机硬件与架构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并开展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虽然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还没有明显体现,但从引用认同上看,这种特征是存在的。

3 结果与讨论

如今科研合作日益普遍,对于科研机构来讲,发现潜在的合作伙伴、组建有效的科研项目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将引用认同应用于科研机构分析,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有所认识和了解,发现与该机构科研联系最紧密的机构,关注其研究动向,积极促进相关领域的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科研周期,避免同类课题有多个机构同时进行研究,既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利于思维火花的碰撞。比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应该密切关注密歇根大学、德鲁克赛尔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马里兰大学等的研究方向,看是否能积极促成项目合作,从引用认同中也反映出该学院研究视野比较开阔。

第10篇

1 一路走来

《图书情报工作》创刊于1956年8月,55年内曾三次改名。创办之初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名称刊出,受到学术界广泛欢迎;1961年更名为《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一直使用至i967年,1975―1979年以《图书馆工作》名称复刊。为了适应学术内容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国内外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报道,1980年第三次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此该刊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崭新道路。

《图书情报工作》自创刊以来,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学术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形成了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了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刊物,而且在海外图书情报界也享有相当的声誉。作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核心期刊,被国务院学位委评定为本学科研究生教育重要指导性刊物之一;被Ulrich(《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LISA(《图书情报学文摘》)和Uncover等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收录。该刊人选了历次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国图书情报学期刊中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深受图书情报界人士的喜爱与信赖。

2 一路凯歌

《图书情报工作》55年来以其深厚的影响力带动着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学术传承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展现其影响力,本文选用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截止于2011-05-06)作为数据源进行了相关统计与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

自1980年更名为《图书情报工作》以来,共发文9 585篇。以五年为统计时段,得出如下数据:1980-1984年发文量为603篇;1985-1989年发文量为590篇;1990-1994年发文量为606篇;1995-1999年发文量为1115篇;2000-2004年发文量为1889篇;2005-2009年发文量为3 543篇;2010年至今发文量为1239篇。

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图书情报工作》发文量大,情报容量充沛。按五年一分段粗略得出,1980-1994年为学术恢复期,发文数量平稳;1995-2004年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与国内同类期刊相比,发文量遥遥领先;2005年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仅2010年一年发文量即达到796篇,远远高于同类学术期刊。

2.2 下载及被引量统计

下载量统计期刊所发表文献每年被下载的次数,体现了期刊发文的情报质量。1980年至今,《图书情报工作》的总下载频次为758 793次。其中,2009年下载频次为72 392次,2007年为55 150频次,2008年为53 252频次,充分证明该阶段为《图书情报工作》的飞速发展期,发文量及发文质量总体水平高,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

被引量统计期刊的各年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被引率体现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学术影响。1980年至今,《图书情报工作》总被引频次为36977次,其中,2009年被引频次为4 713次,2008年为4 273次,2010年为4211次。篇均被引率为2.75,其中最高值出现在2006、2009、2010三年,达到4频次;2007―2008两年频次为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再次得出结论,2005年后《图书情报工作》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发文内容与质量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3 H指数排名

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2000、2004、2008年版本中所提供的数据,统计出连续四次入选的图书情报领域期刊共15种;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对15种期刊1996―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2008版时间跨度)及2008-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最新版时间跨度)时间段中的H指数进行统计,得出数据如表1所示:

据表1分析,在图书情报领域核心期刊中,《图书情报工作》在图书馆学领域排在第三位,在情报学领域排名第一位。在2008-2011四年中,排名与整体排名一致,位列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之后,体现出了《图书情报工作》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办刊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3 一路友人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55年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情报工作》积累了广泛的学者基础,撰文作者达到5 000余人。在稳定的作者群当中,图书情报界大师众多。在《图书情报工作》数量达到10篇及以上的作者有:中国科学院的张晓林、盂连生、孟广均、霍国庆、初景利、白国应、刘细文、冷伏海、孙坦、徐引篪、文榕生、毛军;武汉大学的邱均平、黄如花、肖希明、查先进、邓胜利;南京大学的朱庆华、倪波、叶继元、沈固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武夷山、张新民、陈峰;华南师范大学的盛小平、高波、肖勇;北京大学的秦铁辉、谢新洲;南开大学的王知津、柯平;吉林大学的毕强、靖继鹏;西南大学的韩毅、邓小昭;山西大学的裴成发、贾君枝;华中师范大学的娄策群、南京理工大学的甘利人、南京农业大学的侯汉清、黑龙江大学的马海群、河北师范大学的马恒通、华东交通大学的倪明、福州大学的张文德、大连工业大学的于鸣镝、沈阳农业大学的何荣利、苏州大学的周毅、青岛理工大学的王惠翔、吉林农业大学的江乃武、台湾世新大学的顾敏,等等。他们均为国内知名学者。正是这些友人的支持与厚爱,保证了《图书情报工作》的发文质量,保障了《图书情报工作》的春秋不老!

第11篇

>>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前言 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图书馆与情报学(LIS)的使命与视域 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关系分析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会第21次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预通知 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图书馆学语言的严谨与浪漫 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与思考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的模型方法 浅议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人才需求的思考 论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整合 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译作中的瑕疵 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研究 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研究的真实展示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标准的比较研究 浅谈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共性与差异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同质化竞争及其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瑜.2011年度《新华文摘》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点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3).

[4]李朱.你可能不了解的《新华文摘》.[N].中国青年报.2011,(8):30.

[5]陈业奎.书:图书馆学永远的DNA.[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

[6]张瑜.图书馆学精英化研究路径的缺陷.[J].图书馆学研究,2012,(3).

[7]陈吟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2003-2005)收录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图书馆学刊,2007(6):57.

第12篇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5年至2015年11月30日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图书期刊逐年借阅情况进行调查,对各部门员工借阅数量、发文情况、研究方向、职称晋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多媒体时代下纸质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的困境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09-03

1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该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情报源,是发表和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以及学科理论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窗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

1.1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品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日趋繁荣。就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隶属关系而言,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出版周期看,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按评价标准区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1.2图书馆学资料室的功能、特点

1.2.1专一性。专一性是针对服务群体而言的。毫无疑问,图书馆学资料室主要收集和储备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期刊和图书,主要面对本馆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因而其服务群体比较专一。

1.2.2新颖性。①报道及时。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②内容广泛。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③连续性。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方便使用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1.2.3静态性。静态性是指资料室内收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所承载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是不变的,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一段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学术成果。

1.2.4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文献收集的渠道而言的。传统的采集、购买、交换等方式已不能适应资料室收集文献“新、特、快”的要求。采访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信息,或收集外出参会人员的会议文本及与多个相关兄弟单位交流资料等。

2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利用情况

2.1期刊利用情况

经过统计,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截至2015年11月30日收藏的国内常见图书情报学期刊有55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出版物有34种,内部资料有21种(包括《当代图书馆》),每年和其他刊物交换有28种,2016年尚有33种期刊继续订阅。其中有10种期刊是既订阅又交换。

由表1可以发现,2005年和2006年借阅资料的馆员很少。因为当时职称评审对专业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查询和借阅专业期刊的人员较少。2007年,陕西省开始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逐步规范,专业人员的学术成果成为专业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利用率。所以,从2007年开始,借阅的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达到高峰,到2011年滑至低谷。而2012年、2013年又再次开始攀升,2014、2015年又开始回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年报名参加职称评聘的人数有很大关系。2013年发展研究部承接了一个专业课题,完成课题需要查阅参考大量的专业学术成果,为此借阅量突然增加至115次。

2.3从借阅人数上分析

从表1和表2统计数字看,2005―2015年共有90人(次)在资料室借阅过图书和期刊,平均每年只有8.2人(次),占陕西省图书馆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这90人(次)在11年间陆续都解决了职称晋升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专业资料室确实能给需要解决职称问题的馆员研究学术、撰写论文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帮助,但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人只有在解决职称评审问题时才会想起使用专业资料室。

2.4从借阅年份上分析

这11年中,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共借出图书和期刊850册,其实从借阅的年份看,表面上是2012年、2013年比较高,实际排除发展研究部为课题研究借阅的数量,2007年借阅量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2007年陕西省颁布了职称评定规范,加上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所以借阅专业资料的人数增加了。

2.5从借阅者所在部门分析

在这11年间,借阅最多的是发展研究部,借阅最少的是阅读推广部。发展研究部和阅读推广部同时在2007年成立,可两个部门的借阅量反差如此悬殊,也许是因为阅读推广部主要注重给读者推广阅读了,反倒不重视自己的专业阅读,也可以说明这两个部门重视专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学术研究概况

3.1从借阅者的效果上分析

近年来,各省修订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例都对中级以上职称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要。从陕西省图书馆2005―2014年职称评审的结果看,2014年6月招聘前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8个部门,在编职工197人,实际在岗人数181人。截至2014年底,初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93人,高级职称32人,其他22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职称晋升人数平均为14人,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40人晋升了职称,其中2006年晋升人数最多,初级和中级人数基本持平,高级人数平均每年3人,这也符合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3)。

3.2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时间,陕西省图书馆在编人员共提交372篇,平均每人发文只有1.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69篇,其余都是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的。

4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4.1外部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馆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专业资料,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多媒体阅读的冲击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资料室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CNKI、维普、万方、龙源等数据库的诞生,馆员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纸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2内部因素

4.2.1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笔者所在馆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氛围,9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产生,尤其是初、中级职称人员中的93%没有成果,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对较低职称人员的专业指导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4.2.2资料室的位置。资料室作为专业期刊阅览室,处于行政区域内,没有专管人员,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馆外读者既不知道有这么个阅览室,即使知道了也无法进入,馆内员工需要借阅时才开门,这样会给大部分馆员留下只藏不借的印象。

4.2.3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相对迟缓。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缓慢、期刊征订没有连续性,这就造成馆员关注的热门专业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也是造成馆员借阅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5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室开发利用的路径

5.1给馆员营造一个宽容求实的学术研究气氛

目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审相关联,不能够带动、影响馆内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宽容求实的平和心态和研究气氛,研究者和专业杂志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评论、不同的批评等,这样的研究氛围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5.2专业资料室要积极主动宣传,提高专业期刊利用率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读者对象是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和情报用户。一部分刊物应调整编辑方针,面向读者和用户,多刊登书评文章,报道专题文献,也可报道科技、经济信息,直接为用户服务。

5.3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推荐购置新书

5.3.1提高采访员素质。多做馆员调研,摸清馆员阅读脉络,让馆员代表直接参与购书,让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和期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3.2加速新书、新刊上架时间。加快图书更新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新刊到馆后尽快登记上架,缩短从订购到上架流通的时间,让馆员第一时间能在资料室看到业界的热点资料,吸引他们来借阅。

5.4服务内容要更新

资料室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变守摊子为主动寻求读者,迎合馆员需要,开展检索咨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培训等多种服务。

5.5提高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传统的资料室借阅服务是单向的出借图书或期刊,读者也是被动型的。要想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就要让馆员主动、自觉地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热情,这就要求馆内采取相应的学术成果奖励机制,激励馆员踊跃投入到学术成果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业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期刊的借阅率。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图苑,1991(1):29-30.

[2]乔好勤.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68-70,25.

[3]杨沛超,宋凤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建设之我见[J].图书情报工作,1994(5):44-45.

[4]龚永年.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的普及化倾向及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6(1):11-15.

[5]王爱功.图书馆学期刊面临的冲击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2008(5):102-105.

[6]马爱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上网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8.

[7]彭俊玲.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6-13.

[8]金泽龙.高职院图书馆“给力”阅读之科学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12(3):22-25.

[9]王传清.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5(2):137-140.

[10]刘宏锦.略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期刊[J].图书与情报,1994(4):41-44.

[11]刘佳.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关系深度分析[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9):221-224.

第13篇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投稿指南 《蔬菜》杂志投稿指南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投稿指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简介及投稿指南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杂志投稿指南 投稿指南 2014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征稿启事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须知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简介 《旅游学刊》投稿指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学术委员会简介 如何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您的研究论文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投稿要求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2016’科研项目申请与论文写作投稿研修班通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KINRA S, LEWENDON G, NELDER R, et al.化学气体污染突发事件中的人群疏散:横断面调查[J].陈雷,译.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 8(5):285-288.

[5] 王D,于晓玲,程志刚.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表现[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6,3(1):31-33.

[6]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7] 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5-07-12]..

[3] BAWDEN D. Origins and concepts of digital literacy[EB/OL]. (2008-05-04)[2013-03-08].http://city.ac.uk/~dbawden/digital% 20literacy%20chapter.pdf.

5 专利文献

5.1 著录格式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号[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5.2 示例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

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情报,强化大学生的图书情报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图书情报选取、检索以及处理、应用能力。大学生必须使自己通过包括图书情报在内的多种学习途径,武装自己,发展自己。

一、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的价值

图书情报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其图书情报意识,提高其检索技能,提升其图书情报能力和图书情报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图书情报的利用率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大学生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但是图书情报意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大学生图书情报意识和检索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目前,许多学生对图书情报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图书情报,不能有目的地利用图书情报资源和积累图书情报资源,不能有目的和有计划地阅读书刊。对图书馆室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对我国的知识分类体系认识不够,不了解自己专业的《中图法》分类号等;图书情报检索技能薄弱,有的用户不能熟练或不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图书情报检索。

二、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要围绕图书情报采集、图书情报分类、图书情报描述、图书情报组织、图书情报检索和利用、图书情报系统设计与评价等的知识与技能展开。

1、图书情报意识教育

图书情报意识是意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人们捕捉、判断图书情报和决定自己对图书情报的态度的一种认识能力。它是一个动态观念,它随着时间、地点、人的文化素质的不同而不断强化。启发教育他们要有图书情报意识,使他们知晓图书馆室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好图书情报知识对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后的作用。

2、图书情报选择能力教育

如今图书情报载体多种多样,真可谓多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选择主动地读书、读网甚或被动地“读电视”。电视和网络可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渠道,而书刊(包括数字全文书刊)依然是获取正规学术信息的主渠道。因此,能有效鉴别和筛选图书情报是基本的图书情报能力。

3、图书情报检索能力教育

面对烟海的图书情报资源,图书情报检索就成为其必需的图书情报素质能力。图书情报检索能力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科技文献信息的类型,并初步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检索,能较好的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进行检索,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检索文献、获取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4、图书情报创作能力教育

图书情报创作能力是指在吸收图书情报基础上再生图书情报的能力,具备图书情报创作能力是衡量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大学生的图书情报创造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表述,内容具有创造性、逻辑性、科学性等特点,其形式涉及结构框架、图表公式、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方面,都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三、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的途径

1、加强入馆教育,增强新生的图书情报意识

入馆教育应当教会新生运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可通过参观图书馆、录像和授课结合进行,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布局、馆藏、规章制度和读者须知等基本知识,让新生懂得如何根据据中图法找到所需文献资料在书架上的位置,同时要强化新生的图书情报意识,了解图书馆的图书情报资源和图书馆在图书情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利用图书馆获取图书情报资源高度重视。

2、开设文献检索课,增强学生的图书情报检索能力

文献检索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检索理论、实践教育的课程,重点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查询与使用、检索理论和技巧、文献分布情况及简单的情报分析和研究方法等,解决怎样查询信息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水平和网络检索技能,知道如何利用工具来查找和获取信息。

3、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是一种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通过讲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介绍网上各类电子资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较为熟练地掌握各类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图书、报纸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网上查找知识的技能,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手段获取知识信息。

四、大学生图书情报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图书情报基础建设

信息时代,一个合格的图书情报机构应其备决策管理、信息加工、竞争合作、应变适应、智力开发和激活利用六方面的能力。这一标准的实现大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充分开发利用文献资像,由封闭式服务转向开放型服务;深化文献加工,提高情报服务层次;摸清信息资源现状,合理调整专业文献的馆藏结构;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检索手段,提高情报服务效率。高校图书馆室具有馆藏资源以及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图书馆室保存了人类最完整、最广泛的知识财富,并且随着电子资源尤其是网络手段的运用和发展,服务手段更加先进,使用更为便捷,公共检索系统、电子阅览室的开发与运用,使高校图书馆室实现了查询、阅览、服务的全面自动化。

2、加强图书情报数字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高校图书馆室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图书情报信息存储、处理、检索、传递、管理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校图书馆室置身于网络环境下加快图书情报的数字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图书情报数字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情报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图书情报服务和共享利用的图书情报集成管理系统。高校图书馆室,一是利用数据库软件建立馆藏文献查询系统,以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查询;二是逐步将馆藏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将实体文献转化为电子文献,达到文献的网上快速传递,实现情报数字的资源共享;三是引进外部优化的数字情报数字资源,购置清华同方、维普资讯等数字化信息库,通过镜像查询或远程登陆提供数字化全文信息服务。

3、提高图书情报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图书馆室是一个以信息传递为先导的社会机构,是一个多功能的信息传播中心,要实现图书馆室现代化服务,必须有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不断产生,这要求学校图书情报专门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具有教育的敏感。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最新的科研成果往往最先在外文文献中反映出来,因此,图书馆室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与网络知识,具备对网络图书情报资源快速反映、准确反应的组织、加工和管理技能。而当前大多数学校图书情报专门工作人员的素质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所以,加强图书情报专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也势在必行。高校既要把好图书情报人员选拔任用关,面向校内外招聘录用相关人才,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采取在职培训进修、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学术研讨或参观考察等方式,对现有图书情报人员进行培养和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图书情报发展需要。在职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路,以提高理论水平、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需要进修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图书情报专业方面近几年出现的新成果和新趋势,与经济、管理、贸易、市场等一系列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知识、外语以及图书情报领域新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柔竹.高校系部专业资料室图书文献“变藏为用”[J].科技信息,2011,(7):441.

第15篇

改版后的《图书情报工作》在载文量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出现我担心的那种情况,而且继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在业界和学界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图书情报界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及时地反映在刊物上,特色更加鲜明。我想,它的成功可能出于刊物在如下方面的努力:

第一,善于发现、刊发那些代表本学科领域最好的科研成果。我每接到刊,往往暂停手上事,先匆匆翻阅一下,总能发现一些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文章,或虽非热点,却角度新颖、选题别致的论文。例如,我很关心图书情报的理论和方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方面的贡献,当看到刊载如何利用引文发现美国政治精英对华研究的信息源的论文时很受启发;类似的文章还有如基于弱信号分析的企业风险识别,等等。我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从某一期刊物找到所需的研究成果时,他会抱着同样的期待翻阅下一期乃至以后各期。这就是读者和编辑的交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砥砺思想、激活创新方面,编辑和读者具有同样的眼光和需求;而对于编辑来说,要求则更高,仅仅坐等来稿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学术动态,发现学术人才,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没有参加学术会议,没有与学者的密切交流,不去关注和跟踪科研项目的进展,是很难做好这一工作的。

第二,注重特色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是刊物的生命。我认为《图书情报工作》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栏目特色,二是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图情类刊物已有不少,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风格和准确的定位很容易混淆自己的读者群。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其他同类刊物进行分析,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找出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图书情报工作》的“专题研究”是一个老品牌,已经对其他刊物产生了引领的作用,但它没有固守这一优势,而是通过改版,使得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这两个二级学科有了更明确的读者群,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并通过设立新的、特点更鲜明的专栏(如“竞争情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知识组织”等),将“细分化市场”的思想引入了刊物竞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刊一贯的风格,作为植根于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如同它的朴实的刊名一样保持着这一特色,如“工作研究”,改版后刊发的文章更贴近图情应用领域,贴近业务一线,贴近企业,这一点还可以从作者分布和地区分布的情况看出来。

第三,最重要、也是作者近期最为感慨的一点,就是办刊思想。这种“思想”不可能照搬别的刊物,而是源自一个(或一群)有想法、有主见的人,源自创“旗舰”的决心和激情,源自对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结果和理性的设计。在现行的评价体制下,要刊物不追求转载率、文摘量、引用率是很困难的,毕竟这关系到刊物的生命。为此,有的刊物编辑不得不“跑动”,甚至出现了“做”数据的趋势。“看淡”影响因子需要自信和勇气,更需要跳出这个“怪圈”,看穿“影响力”和“排座次”这个表面的东西,认识到定量指标不等于客观评价,始终一贯地将重心放在向读者推荐好文章上,依照办刊本身的规律去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审稿、规范化等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刊物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主编的意识,是他超脱个人考虑的对事业的钟情、学科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准确的定位和精心的规划,当然,也是他的个人风格、使命感和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