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立体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三历史教学既要抓实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时间上运用各种间隙时间复习巩固历史学习内容,在方式上相互帮助,借助于互助学习活动增强历史学习薄弱环节的突破以及拾遗补缺效果,还可以在学习技巧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二、高三历史立体化教学实施要点
1.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满足学生发展差异
进入高三阶段之后,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的差异性已经较为显著,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开展教学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学要求统领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一定要以更为切合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实际的目标组织开展教学,以保护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更好地备战高考。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处置,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以及理解方面,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但是在进一步发掘规律以及横向、纵向比较方面,则体现对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对优秀生提高难度,对学困生降低学习要求,保证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这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笔者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适应学生学习差异以及提高教学针对性成效。
2.打造立体化内容梯度,扎实推进教学深入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宏观上把握概念,从微观方面引导掌握历史事件与规律,实现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从知识点的掌握、前后的联系到规律的发掘,以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优化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属于基础教学,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每一个章节与知识点,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立体理念去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为立体化内容检查,将常规的联系转变为多层次与角度的练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形象记忆,同时也符合历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层面属于分门别类教学,对立体概念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概括、分类。在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与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整体方向灵活开展,如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细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著名战役、农民战争等类别,每一个类别之中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可以将“经济发展”细化为发展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状况、对外贸易等不同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连串一系列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构建了框架式的教学体系,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都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目标。第三层面属于内化与发掘范畴,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以及开展横向、纵向对比活动,为迎接高考进行实战演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度改革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纵向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等等。在这一层面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对原有知识点、理解内容上的融合与运用,对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
3.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掌握效果
独立学院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学生自身情况而言,入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本功相对比较薄弱,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构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很难避免的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这门课教学目标,加上传统的综合材料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联系不到生活与设计。在材料的选择和作品的制作中,一般要花费较大精力,使学生容易忽略形式因素和审美因素方面的渗透,与实际运用相脱离。这和独立学院教学中要求的高素质实用性能力强的教育思路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阻碍作用,出现了一定的弊端。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任何教育教学的思想,都应找到适当的操作方式才能诠释其精髓,因此说到教学的问题,避免不了的要谈到“教学方式”。在当今这个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课堂教育不能够落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所以我们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转变才能带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会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不能等教育思想都有了彻头彻底的转变之后,再去改革教学方式。我们其实是应该一边转变思想,一边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课堂中,通过不断探索,得出以下几种教学思路可以推敲,希望能在不断的实际考察和推敲中引起教学方式的转变。
(1)自学式。
在教学过程中,自学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的主流还是老师说学生听的阶段,那么当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助学习,老师辅助学生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走进设计课堂了。自学式学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并非类似于之“预习”这里所说的自学式是教师给出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单一的个别任务,安排给学生去自行完成。教学除了在安排任务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资料,信息、来源等,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整个自学过程中随时给予指点和辅导。
(2)课题式。
课题式是目前来说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使用的人还是少数,但是它是极容易激发学生潜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叫做“探究式学习”或者是“研究学习”。具体实施的方式是一般情况下,教师确定一个课程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设计解决此问题,从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到得出结论,解决此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把培养研究生的思路用于基础教育当中,或者说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设计师来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准确地体验作为研究者、发现者和设计者的感觉。
(3)讨论式。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多数提倡讨论式教学。我们在日常课堂中经常运用这一模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气氛比较活跃。比起传统形式上老师只传授,学生只受教的情形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一种进步。但是类似这样的讨论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种讨论的目的是学生把老师要说的话说出来,并不是学生各抒己见。就整体思路来看,依然属于灌输式的。这种讨论形式只能是作为点缀课程,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出于学生者本身的需要。学生为了回答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并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真实疑问而讨论,这样的讨论缺乏探究精神。整个过程中老师所担任的角色不是和学生共同学习,老师是评判学生讨论对错的一种标准,老师布置的讨论问题只是一个设问。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是有目的的适用讨论式。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讨论并完成教学进度。把讨论中的花样去掉,让学生真正的通过讨论学到真正的知识、达到学习目的。
(4)因材施教。
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独特的教学方案。这个方式实施起来就需要老师平时做大量的前期调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摸底调查,之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制定综合的发展策略。这个教学方法看似简单,其中间蕴含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以前单纯对书本,对教材的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独立学院所培养的正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人才,所以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在《立体构成》这门课中的课程讲述别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的培养,用学生熟悉的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能力与课程中的构成理论相结合,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学前,必须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再在课程中加入设计的因素,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增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今的设计课程逐渐由传统的手工制作转化为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三大构成课程的技法教学也是从手工制作转入到电脑教学设计当中,抓住如今学生对于电脑设计的偏爱,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例如,空间混合用传统技法进行手工制作。这样在提高教学效率和理解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比起以往的单纯的课程教学相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作业完成了以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光盘或者直接打印出来交给老师,这样《立体构成》课程作业也就省去了搬运和保存的麻烦,同时教学也能快速及时地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师也能迅速的反馈给学生意见或建议,大大提高了上课和交流的效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新的铺垫。
3结语
立体几何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其“立体”,即三维。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平面的点、线以及相关的公理来证明和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如果仍仅仅依靠这样的判断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初学立体几何时,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难以从二维平面中感知到三维图像,也就是说,学习立体几何除了相关的公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空间想象能力,这是立体几何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实现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效性
相应的,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恰恰相反,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加上立体几何教学过程本身就十分繁琐,因此,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效性的实现,需要采取众多策略。
1.通过画图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立体几何学习的难度,不仅仅在于通过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特点,还在于通过文字来表现三维空间,而后者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描述,进行图画的创造。其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解答题目,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讲授面面垂直这一基本公理时,首先学生应该明白证明面A与面B垂直,只需要证明面A中的一条直线m与面B垂直,而要证明直线m垂直于面B,只需要证明直线m与面B中的两条相交的直线n和h垂直即可,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可以画出相应的图画。虽然学生在解答立体几何题目中,题干中往往会给出特定的图像,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自主画图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提高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来解决学生通过想象不能理解的问题。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前面提到过,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最大的难点,就是需要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实现二维平面向三位空间的转换,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三维的立体空间,以彻底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多是静态的,如果牵扯到动态图像,多数学生都将陷入到枯燥的冥想之中,但是多媒体教学,通过一些程序的设定,可以将一些图形变换的动态图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眼睛来学习其大脑不能呈现的图像,从而感受其中的神奇,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学面角时,教师在讲解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众多的解体方法,如三垂线法等,一般学生在解答比较简单的二面角问题时,可以轻松解答,但是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立体的图像,这对学生加深对此题目以及二面角的定义都有积极作用。
3.通过模型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最终的宿命也将回归到生活,如果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脱离了生活,那么即使学生的分数线上去了,其教学也是失败的。因此,将立体几何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立体结合教学的必然选择,而模型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所谓模型法,就是在教授立体几何知识时,从现实中寻找物体,来进行比对,一方面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除了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动态图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