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肖巧慧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英语教师群体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研究能力整体较弱、高级职称比例极小、女性教师数量过多等。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纯学术性论文、申请课题的人数少[2]。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1.承受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的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非常迅速。自1990年以来的大学扩招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扩招之初在研究生层次以上培养英语师资的规模没有提前扩大,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未能同步跟上,伴随着扩招引进的教师和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师一样,以本科毕业生为主。2000年以后,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人数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和60.1%”[2]。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许多地方院校特别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学校的英语教师在学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大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目标定位动辄为研究型大学、世界高水平大学,省(市)属地方院校则普遍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国内知名大学等,不仅对教师的学历,更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学历和科研压力,而这种学历和科研压力又间接地转化为职称压力。在当前的教师评价体制中,学历、科研和职称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需靠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论著数量和成果层次达不到一定水平,职称晋升希望渺茫。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2.背负繁重的课时和单调的重复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课程开设时间长达两学年四个学期,其教学任务量非常庞大。教育部的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学平均周课时为10.4,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2]。课时繁重的结果是大学英语教师成果难出,起步困难。不少中青年教师执教之初就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分散出来投放到科研上面。前述教育部的调查还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女教师总数为16893名,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80.1%。从性别分工角度而言,女性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抚养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男性要多。整个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要在科研方面拔得头筹显得尤其困难。除此之外,教学单位也难以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繁重的课时量主要是简单的重复。尽管平行班级教学重复可以适度减轻教师的备课量,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但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热情的衰退,教师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大学英语教学通常是两年一个轮回的重复,一套教材重复使用多届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从教师发展角度看,这种重复减少了教学内容对教师自身的挑战性,使得教师自身专业知识难以长进。3.身处改革漩涡和应对过剩危机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有专家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3]“我国外语教育要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较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改革———上台阶———再改革———再上台阶”的呼声中进行,但是还是忽视了战略方面的问题。猛然回头才发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身处两难境地:前要应对高中英语教改之后的衔接问题,后要应对学科英语兴起后的自身定位问题。今天,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正在受到动摇。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压缩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教学课时,增加专业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课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师过剩将不可避免。虽然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重复课程教学,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难以直接胜任。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过剩”成为许多专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路是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5]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为大学英语教师寻找出路,更要思考大学英语教师过剩可能带来的相关问题。
1.以专业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大学英语教师要想突破上述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努力:第一,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需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价值实现和目标追求。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是否能通过从事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得到保障,也要考虑其精神生活能否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得到满足。第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其基本语言技能、中外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必须得到提高。这需要考虑如何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获得外国文化体验、参加国外语言进修和教学交流培训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信心。第三,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教师,需要考虑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在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满足职业需要,还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蔡基刚认为,随着我国基础英语的重心下移和大学基础英语教师的过剩,今后会出现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其中包括刚毕业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硕士,也包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5]。所以,解决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过剩问题,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在如何对待过剩的大学英语教师问题上,我们需要警惕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是搞简单的“一刀切”,搞简单化的“优胜劣汰”;另一种是彻底的“去外语化”,即大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上[6]。实事求是地讲,在大多数地方院校,正是这些目前陷入困境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坚守,才使学校在“引不来,留不住”的年代走出困境。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质量,更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7]。所以,需要考虑更好的解决途径。而彻底的“去外语化”,则会使多年来凝结着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智力资本出现隐性流失。笔者认为,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立足英语学科并结合个人志趣和教学需要获得发展。一是鼓励部分教师依托内容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80这部分教师有望通过实施专项内容教学、坚守阵地成为专家型教师。二是鼓励部分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SP)或学术英语教学(EAP),成为复合型教师。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更高要求”是: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阅读国外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教师配合双语教学开展专门英语教学或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既可以更好地落实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也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化发展。三是鼓励部分教师以开展教学研究为主,成为教学研究并重型教师。周燕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发现,创建以项目为基础、由不同经历的教师构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实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8]。大学英语教师基于课堂并用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研究功底扎实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基于教学的研究是最熟悉也是最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江加宏余义兵工作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功能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在某个特定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意图所使用的某个语言单位,其可为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也可是一串句子[14]。与传统句法学对句子论述不同的是,这里的话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随语境的消失而消逝,是动态的物质事件[15]。在实际话语交际中,脱离非语言媒体(包括说话时的声音、身体动作等)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是很难实现有效的交际目的;同样,非语言媒体也只有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意义。因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6]。构式语法理论[17]认为,话语接受者/听话者首先进行的语言处理是一种纯语言分析,即获取话语的意义或字面意义,然后根据情景信息去调节自己的理解,进而进行一定的语用加工处理。而话语又具有言内信息和情景信息,且二者共同构成认知的背景;根据情景信息,听话者可将话语的语用信息(言外信息)图形化,被图形化的语用信息成为交际的焦点,是交际的重点信息。由此可见,现实语言交际中的背景是由话语的言内信息与情景信息体现,而现实语言交际中的图形则是由语用信息体现,且在很大程度上图形信息是由非语言媒体传递的,即非语言媒体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实际上,图形-背景的体验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如Ungerer[11]157著名的“脸-花瓶”试验,究竟是以“脸”为背景来突显图形“花瓶”,还是以“花瓶”为背景以突显图形“脸”,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具体情况,因为图形与背景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如在课堂话语交际过程中,教师一般在向学生讲解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时,通常借助于物体、动作、手势等非语言媒体,像轻叩黑板,PPT展示中字体的不同颜色、字号、声音等。教师在PPT上显示句子“Peterwaskilledinatrafficaccident”,同时可读出句子,在PPT画面上配以车祸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发生车祸的录像,配上车祸发生时的声音等。通过获取的听觉或视觉模态,学生常常很容易从这些非言语模态话语中提取相关信息。因为在课堂交际语境中,讲台空间成为该交际语境的子框架,该框架内的图形即为教师,屏幕/黑板则是背景,教师常为使学生掌握主要板书信息或关键信息,采用不同的非言语媒体如用手轻轻叩击黑板等形式突显关键信息,这样,主要/关键信息就由原来的背景位置被前景化,转化为图形,可见,此时的话语信息被图形化是由非语言媒体实现的,显然,图形-背景的动态变化充分体现了不同模态话语的认知功能。多模态话语的交际组篇功能在课堂教学话语交际中,话语结构通常以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呈现:1)IRF结构: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即引发-反应-反馈;2)IRFR结构: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即引发-反应-反馈-反应(模仿或重复)[18]。在以上两种话语构型中,交际者常会交换话轮,目的是让话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成为具有一定意义的话语语篇,为此,交际者往往会以一些非语言媒体的方式启始或引发交际话轮,从而有效地传递话语信息,完成交际,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见,非语言模态的话语对话轮的启始具有显著影响。在课堂交际环境中,教师常以一些非言语媒介如发出如Uh,Uhm,Well,Oh,Yeah等声音,或伴随的肢体媒体如手势、微笑、点头等常见的副言语/身势语,对话语信息给予反馈或引发可能的后续话轮。受话者/学生则在认知上从这些非语言媒体中提取教师的鼓励、欣赏、赞同等认知语用信息,因为这些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增加了学生继续下一话轮的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交际持续,教师的教学意图也可实现。如下一典型课堂交际实例:T:Uhm,howtorespondtoothers’gratitude?(引发)S1:Nevermind.(反应1)T:Yeah,uh,nevermind.(反馈1)S2:Itismypleasure.(反应2)T:Yeah,anythingelse?Uhm?(反馈2)S3:Itdoesn’tmatter.(反应3)T:Uh,right.Nevermind.Itismypleasure.Itdoesn’tmatter.(反馈3)认知语言学把图形-背景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认知模型,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认知上较突显;背景是环境,认知上不突显[19],图形/背景的分离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原则。如上文所述,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体现为话语的语用信息/言外信息,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体现的是话语的言语行为/言内信息和情景信息,而语用信息才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非言语模态的话语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即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将背景中蕴涵的话语语用信息分离出来,构成现实语境中的图形,交际者可依此感知分化相关的语用信息,这样交际话轮会顺利延继,预期的交际目的也会很好地实现。显而易见,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话语语篇中起着组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能使交际双方完成对话语信息的认知,使话语过程得到延续,并最终使交际双方完成话语交际。与此同时,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还可以对话语的交际过程进行调整,对交际题材和交际形式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话语交际效果。多模态话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单一模态的话语行为的显著特征就是其能够指示一定的意义,且其还可依据不同的交际语境传递不同的话语语用含义,非言语模态的话语行为在实际交际中同样具有相应的认知语用功能。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包含一个语段或话语的整个非语言背景[20]。而与一个语言单位有密切关系的上下文或语言背景就称为语言语境。因此,非语言模态的话语总是与一定的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非语言模态的话语突显和强化了话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的语用信息,前景化原本蕴涵的语用信息,使之成为交际语境中的图形。如一些学生因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借各种理由如“太忙”等予以辩解,此时教师可能会以含责备或讽刺的声音调式说:“Ireallyknowyouareverybusy!”从教师的声音调式这一媒介,学生不难从听觉模态上辨别出教师的“口是心非”,这时的非语言模态的话语虽与实际言语行为相矛盾,但学生的认知能力足以从教师的这一话轮中将话语中所隐含的批评和责备等信息提取出来。因为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教师与听话者/学生共享课堂这一语用环境,学生能有效地分离图形信息与背景信息,这样的信息处理实为一个动态的认知语用过程[20]。根据已有的“未完成作业”这一背景信息,学生很容易对教师的“言非所是”进行解读,教师的“言非所是”就是突显的图形信息。此外,非言语模态的话语本身同样具有指向某种话语意义的功能。在课堂语境中,教师常借时空非言语媒介,表达多模态话语信息。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讲台上授课,同座位上的学生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可称之为体距。显然,体距语这一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课堂交际中具有一定的认知语用功能。一方面,其显示的是教师此时的威信和地位,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严是教学的必须,另一方面,其表明了师生间应具有的界线,因为课堂交际中师生间的界线有助于教师控制课堂纪律。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却不时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学生从视觉模态上感受到与教师距离的缩短。师生间距离的动态变化实际上体现了在课堂交际语境,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交际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发生了动态变化。教师走下讲台使其在空间上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这就使教师由课堂交际语境的图形位置移到该语境的背景位置,学生则由原先的交际背景变成交际中的图形。因为师生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他们之间原有的心理距离也因此缩小,所以课堂气氛也会由此改变,自然活跃起来,这时体距语这一非言语模态话语又指向其他的认知语用信息,如老师和学生之间存系的某种人际关系。毋庸置疑,非言语模态的话语在课堂交际语用语境中具有很多认知语用功能,如调整、替代和补充等,这些认知功能会有助于交际另一方/学生有效提取课堂交际中所隐含的交际信息。非言语模态话语的这些认知语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和优化话语的交际效果,使交际双方更有效地传递或提取话语信息[20]。
多模态已成为人类言语交际的普遍特征[21]。各种不同的非语言媒体为话语交流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方式,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模态来实现话语的意义。本文对教师课堂交际中的多模态话语功能从认知维度进行了探讨,旨在识解多模态话语的语用和认知功能,使交际者尤其是课堂交际主体之一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多模态话语对于交际效果所产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分析可知,多模态话语为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交际中提供了话语意义建构的多通道表达方式,多模态话语的恰当运用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养;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08―04
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有用的英语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和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一)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一般外语院校几乎相同,仍侧重于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大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其中,综合英语、听力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最多的达到8个学期。但是,由于总课时有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范类课目较少,且学时有限。一般的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测试学,且只有一个学期。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性较差,与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活动脱钩,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下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是一门很特殊的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从业者要求的特殊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方面,如英文讲演、英文歌曲演唱、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试题编写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同一般的外语院校一样,师范院校一贯重视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的精读课开设四年,泛读课、听力课开设两年,写作课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两个学期。由于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学习动机不足,即便相对受重视的这些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开设在英语专业大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虽然被视为必修课,但似乎只受到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们的重视,其余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一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不足。这样,原本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教和学双方均未给予合适的安排与足够的重视而变成走形式和无用的代名词。
(三)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
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影响下,许多师范院校盲目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分类细而多,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却很少。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j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lg,71g,7g。由此可见,课程结构仍以学科教育为基本框架,突出学科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学时少。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英语专业技能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些需要反复实践的课程如:写作课、翻译课、教学法课等都受到课时的局限。如写作课上,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后很少有机会去应用,个别学生作文被点评的机率极低,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就会选择一些写作的模板套用,写出的文章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大同小异,质量可想而知。教学法课上的模拟教学机会更是难得,又因教育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教师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很多学生在还不熟悉教学环节。
二、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应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有密切地联系,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地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培养的学生数年之后将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上,而应该把培育合格的英语人才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首要的任务。合格的英语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即高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当然,能否做到这些,还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品和素养。古人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使学生“成才”,又要担当塑造其“灵魂”的职责使学生“成人”。教师的工作可谓艰巨而光荣,同时,对为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曾说过这样的话,何以为师,先看师品,德高为师;再看师智,学高为师;三看师能,技高为师;四看师表,身正为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魅力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领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树立教师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主体具有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即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渊博的英语文化修养为教学之坚实底蕴,能穿透语言层面进而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方面的大众文化障碍,文史哲等方面的高雅文化障碍,是非取舍、审美标准方面的价值文化障碍等等,从而洞悉英语语言深处的人文积淀。而且,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中西文化双重背景下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善于对两种文明作出理性的比较分析,具备在优劣筛选中创新语言和创新文
化的才能。详言之,既要坚实地把握母文化的“根”,又要在汉英融通中互补,升华东方文明的基本品格,从而通过对英语言语和文化特质的把握,不但使学生丰富语言素质、发展言语能力,并且为其注入符合全球真善美基本价值准则的新人文精神。如是,英语教师就会超越语言而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有力促进者和创造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挖掘出英语教师的潜能,并对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起了一种提升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品质,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这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优化课程设置就必须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1 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基于课程设置板块的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其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设置的改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入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使其见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特点。
2 改革课程的内容,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如何才能把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不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准备课时要追求更高境界,力争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书本内容引入到更广阔的联想空间,用情景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逐步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网络。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3 增加选修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身,英语当然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作为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和教学理论则处在不断“引进”和发展之中;更兼全球网络提供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新知杂交和学术融合空前便捷。这些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创新目标的激励下迅速强化科研能力,当是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要求。这种综合性科研能力包括学术新知整合能力、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首先是学术新知整合能力,即英语教师要积极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从现代语言学和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及课堂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近发展中捕捉学术新知,不懈存储、长期累积、并有机整合到以自己的研究和创造目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其次是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即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测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化预计、反思、调整和整体优化,尤其要善于敏锐地洞察并牵引学习主体的课堂心理流向,尊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意特点,以最大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专业论文撰写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真切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心灵感悟,然后通过写作这个筛滤程序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又不乏实以这种因包蕴了创新智慧而问世的论文来激励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永动式探求。而且,面对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更趋频繁的时代特征,我们倡导以英语来撰写论文或同时用中英文来,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面。这样,就对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师论文撰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强化,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及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心理素质,这对高校英语教师也同样重要。这一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情等方面。同时,对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一定的技能素质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较高教育心理素质的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所有方面。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懂得教育心理,就是能以学生最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因、学习态度、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兴趣程度、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给予充分的考虑。真正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人心。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其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1.1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
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使在英语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够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也就不能够达到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这样才有利于语提示教学方法的应用。
1.2语境提示教学追求形式化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倡导灵活的语境提示教学方法。但是,现在应用的语境提示只是追求形式而已,而忽视了语境提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这样就失去真实性的语境提示,不仅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初中学生追求知识真理的信心。
1.3部分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当然,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也会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启发性。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并不能掌握合作教学的实质,从而带着学生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2英语教育中应用语境提示教学的措施
2.1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
在学生心中,教师的言行是不可冒犯的,并且这种思想在初中学生心中似乎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就导致即使有互动也只是一种不平等的互动。很显然,这种不平等的互动对学生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这点,需要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和交流,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消除学生心中的不平等压力,从而推进语境提示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2还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为了更好地实行语境教学,就要求教师能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语境提示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语境提示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英语语境,进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英语交流。
2.3要充分考虑语境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
在进行英语语境提示时,要充分考虑创设的语境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尤其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启发。现在的英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语境提示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合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运用语境提示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时,对教学观念、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英语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对目前英语中存在不足及时进行完善。因此,充分考虑语境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显得至关重要。
3总结
针对学生基础较薄弱的问题,每周进行一次英语绕口令游戏,通过游戏分辨一组易混淆的音素,首先解决学生的语音问题,如:Ihavenotseensuchabrightnightliketonight.分辨音素[r]、[l]和[n]。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课堂气氛非常好。
2.运用任务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通过视听材料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从视听材料的分角色朗读,到根据材料的即兴问题,再到运用材料中的相应句型做对话。第二,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补充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如:Howdidyoufeelwhenyoufirstarrivedoncampus?先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选一位代表面向全班就讨论结果做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在陈述结束后自由提问,我称之为interview。这个环节的好处是使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先通过小范围的小组讨论开口,慢慢过渡到面向全班的演讲,增加他们开口说英语的勇气,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第三,创造丰富多样的课堂语境。课堂教学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内容,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如要求学生以某一岗位员工的身份介绍公司、产品等。另外,让学生以代言人的身份向全班推介自己的家乡也是一个较有效的方法。我在做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介绍,有的借助网络图片,还有的做了视频,学生对这一环节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第四,改革考核方法,用过程考核替代原有的终结性考试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有相应的成绩记载,学期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分组将所学句型在合理的语境下串成一个大对话,如以某公司接待客户为背景,从机场接人、安排住宿、介绍行程到参观公司等。学生的最终英语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作业成绩综合而来。过程考核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
3.教师应努力创造口语训练的语境
第一,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以保证口语课堂上的学习语境。第二,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课堂外的口语练习机会,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小话剧表演等。
4.结束语
博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由于博客在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平台软件,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利用博客进行教学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较低;其次,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下和谐交流的平台,从教学方法上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再者,它可以让老师为学生补充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最后,对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来说,它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来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等。
博客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一)帮助教师进行备课。基于教学博客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博客与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甚至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与其它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吸收其它英语教师备课教案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将英语教案备好,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教学博客,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教案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教案,让备课的教案更加完善与充分。
(二)辅助课堂教学。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工具,它本身具有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信息[3]。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利用博客,可以将博客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如品牌广告、实际场景等内容作为英语课堂导入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博客还可以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提供模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博客中,教师可以课前链接一些英语学习的网站,让学生自由进入这些网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英语情景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如听力特快,在线英语听力室之类的英语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模拟的英语听力场景及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等。而且,与目前较为流行的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情景的方法相比,博客本身的丰富性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节省了许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准备时间,比如从博客中找到的教学模拟情景节省了教师自己制作模拟情景的时间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博客与其它的英语教师通过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经验的公开与分享,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共享等,让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找出不足的地方针对的进行改善。另外,为了持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课堂教学的总结性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复习,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课后学习的资料,帮助他们巩固与提高英语水平。
(三)展示教学的成果,促进教学不断发展。由于博客本身具有的公开性和共享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博客中设立“学生作品展”和“教师成果展”等项目,将高职英语学生平时一些比较优秀、比较独特的作品展示出来,将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成就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参与博客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不断的对比总结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升学考试为根本目的,围绕应考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改前的课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学率,提高应试能力,老师奋力地教、拼命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认真地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全部合格。而我们恰恰却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种水平,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便无休止地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师生劳动强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最后换来的是学生厌学倾向的疯涨,教师倦怠情绪的飙升,导致课堂上老师心急如焚,学生却漫不经心。学生们在这种疲惫和涣散状态下,谈何认真思考,更别说触类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会思考的情形弥漫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
二、素质教育进课堂
在此大背景下,如火如荼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全国铺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就决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千方百计让课堂活起来。围绕“动”起来和“活”起来,可以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些课改先进校,这些先进校从“校情”、“师情”、“学情”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素质”与“应试”螺旋攀升
(一)课堂教学过分模式化。如就课堂上学生交流而言,可以说很多时候是让学生做无用功。如果交流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交流就成了一种摆设,导致课堂乱而无序,一时半时收不回心来,不仅完不成学习任务,也无意中助长了学生乱说的习性,课堂应有的“静”得不到保证,事倍而功半。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些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形式真的不是很重要,如果一堂课学生对知识脉络不清楚,往往形式越多,学生就会被牵扯的越多,而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突破重、难点,把握关键点的好时光在一些形式中荒废了,一堂课下来,头脑中没有留下重要的值得储存的东西,到实战时就会无所适从。
(二)课堂教学片面化。由于课堂上程序多,班级小组也多。尽管我们追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实际上在超过20人的班额中很难做到。学生台上展示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主旋律,且不说为了展示学生在头一天和课前要做多少“精心”准备,单就展示而言,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为了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也只能是一些优生频繁亮相,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观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优生更优,庸生更庸。加大两极分化,同时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强大的优等生面前更加没有自信,甘拜下风,丧失了进取的意识。其实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讲,应该更多地给中等生和学困生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低台阶、小坡度、高密度的学习氛围中找回自信,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有良知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单一化。现在一上观摩课,一评课,有人就会有这样的言说:“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完全不顾学科特点和课的类型。将传统好的做法全部抛弃,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讲,老师少说少讲,甚至不说不讲,以至于整堂课老师不写一个字,没说几句话,本该老师讲的也不讲,本该老师拔的也不拔。其实学生终归是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难点和关键处不容易突破。很多难点只有靠老师的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旁征博引,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听懂会用。一个中学生要面对多门学科,如果多数学科或者一半的学科这么做,学生们是吃不消的,更不要说能坚持下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很多无谓的“热闹课堂”会使学生变得热衷于表面风光,好大喜功,浮华气躁,对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做为老师,不要把太多的任务压给学生,该讲的要仔细地讲,要负起责任,有所担当。不要只图热闹,做学问很多时候来自于“静”思,“静”也是很美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多摸索,多提炼,学会“扬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应试教育与社会现状
(一)不同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1.英语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分析
在统计学意义上,英语学科背景和非英语学科背景的小学初任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总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维度上,英语学科背景和非英语学科背景的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英语学科背景教师的得分高于非英语学科背景教师。对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英语既是他们的工作语言又是他们的教学内容。因此,如果英语基本功欠佳,就会直接牵制到他们的教学能力。拥有英语背景或曾以英语为专业的教师,通过大学四年及硕士两三年系统学习,他们在英语基本功如语音、语速和语调,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语言学知识,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训练,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能力较强。因此,当他们入职从事英语教学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英语基本功和学科知识与技能。
2.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在统计学意义上,教育学学科背景和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小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总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三个维度上,教育学学科背景和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的得分高于非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1996年以后,全国各师范院校改由国家组织师资格考试,吸引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均明显强于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即便在职初几年,他们也同样表现出较其他条件同等的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另外,在奠定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师范院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教育、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思想都会有大致了解,较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上述情况有着更灵敏的嗅觉和洞察力。
(二)不同英语学科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本文仅以英语证书的不同等级来体现英语学科的不同水平。,不同英语证书等级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总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英语证书等级的升高,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亦逐渐升高;持有专业英语八级证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强于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属于全国英语大规模统一考试,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是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鉴定手段。而专业英语八级考试是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设计的大规模标准语言测试。在备战专业英语八级考试过程中,考生不仅要牢固掌握专业四级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要熟练运用专业八级的必备词汇、语法、文化等知识以及阅读、翻译等能力。这使得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的学生的英文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他们在英语知识与技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二、进一步提升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从法制层面对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给予关注和重视
1.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程序
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程序,实行更为严谨的公开招聘和回避制度。目前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完善,但教师招聘及录用尚无法律方面的具体规定,健全我国的教师录用体系实属当务之急。具体来讲:第一,可以通过各项措施确保招聘依法公开进行,完善中小学教师聘用委员会决策制,规范具体招聘程序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第二,可以采用多元化录用评价制度,如笔试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等。
2.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满意度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满意度,为他们的专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小学初任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小学可以招聘到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教师更多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小学教师的生活经济负担不重有关,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而农村教师由于工资待遇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
1.师范院校要着力调整课程设置
师范院校要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内部结构。以小学教育英语专业为例,可以增加必修课中有关英语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减少或更改刻板传统而实际效用不大的课程;同时,丰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例如开设一些国内外课改动态、英语教师课堂口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此外,还可增加实践课、社团课等实践类课程。
2.学校要改进校本培训
学校一方面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络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和校本特色,深入挖掘教师的培训需求,引进新的培训课程,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三)初任教师要树立积极的专业发展意识
1.教学经验欠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大多都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其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他们接触教学工作的时间较短,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课程教学进度把握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展开等诸多方面的经验还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一教学经验上的不足还有待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去摸索和积累。
2.跨学科领域知识欠缺。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而当前我国许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大一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只着眼于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认为只要自己专业知识过硬,就能讲好大学英语课。青年英语教师在跨学科领域知识方面的欠缺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更谈不上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了。
3.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当前许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青年英语教师创新意识能力的欠缺在他们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多年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英语教学法更是以翻译教学法为主,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一直贯穿于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的学习生涯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了他们中大部分人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秉承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能上好一节课的理念,将大学英语课变成了一门将书本知识转移到黑板再转移到学生笔记上的抄写活动,学生的语言知识没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应用,学习也自然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二、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1.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鉴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要提升其的教学能力,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一方面,在本校教师间开展听评课活动,通过本校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让青年教师借鉴有效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为他们提供进入其他本科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让他们在交流与沟通中总结和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效其提升教学能力。
2.推动青年英语教师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知识结构也由极度分化向高度综合转变,各学科间的知识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青年英语教师也不应只局限在自己狭小的专业领域,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鉴于此,学校在鼓励青年英语教师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鼓励并积极促进他们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为他们创造跨学科间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授课时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使大学英语成为一门颇具特色、知识涵盖丰富的多元化的课程。
3.激励青年英语教师勇于探索创新。
青年英语教师创新能力欠缺的根源在于其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上的怠惰导致了其行为上的被动。因此想要激发青年英语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增强他们的主观意识入手,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接触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其次,创新能力的欠缺还与教师本身科研动力的缺乏有关。因此,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一个科研的平台、创造一个科研的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阅读并撰写科研教研相关论文或参与科研立项,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科研手段促进教学能力;最后,还要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深造学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国际英语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促进其知识的快速更新,为他们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加以指引,最终实现提高其教学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1.1语言元功能思想简介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并提出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概念。在这一理论中,韩礼德将语言看作社会活动的产物,关注语言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满足人们需要的。该系统强调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应具有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1]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具有的功能。由此根据语言的普遍特征概括出了三大语言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存在于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中,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意识的将这一理论加以运用,对于解决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因此,通过语言的元功能理论,可以对我国英语教育中出现的若干“沉默式”问题做出解释。
1.2造成“沉默”的原因分析根据语言的元功能理论,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通过表达建立人际关系,使语言在篇章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而我国的英语在不断“沉默”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语言功能的缺失,笔者认为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过程中的根源问题之一。“沉默式”英语教育将书面训练等同于外语教学,虽然注重对语言特点的学习和解释,但并没有深入到英语语言内部对其进行透析。这样的语言学习方式必然会导致英语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并被冠以“哑巴英语”的名号。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视角来看,造成我国英语“沉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语言概念功能的失调、人际功能的忽视以及语篇中输入量的缺失等三大方面。1)语言概念功能的失调语言的学习首先是通过概念功能来实现的。概念功能作为逻辑功能与经验功能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将语言看作一个社会符号系统,运用语言符号作为表达各个意义之间逻辑关系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主张通过对各种经历进行表达,从而实现新信息的传递。我国英语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理论基础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语言逻辑结构的掌握十分突出。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试卷上,学生都能够将句子结构进行透彻分析,对篇章类型给予明确判断。不可否认,这种在英语教学中逐渐培养出的能力是语言学习所必需的。之所以要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结构等基础性语言知识,是因为这些最基本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避免语言的错误使用,保证交流信息的正确性。2)语言人际功能的忽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行语言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在复杂的社会交际系统中进行人际交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在各国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掀起的英语学习热潮也足以说明英语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英语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取向。受英语测验及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影响,其人际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同时,为应对以考察笔头功夫为主的考试,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将英语的学习集中在句法的掌握和语义的理解上,并通过不断地笔头练习获得高分。由于长时间沉浸在语法与句型的题海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战练习,导致学生在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生疏。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取向的语言学习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言语缺乏信心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3)相关输入量的匮乏文字并不是语言,而是利用看得见的符号来记录的一种方法。语言在通过人际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中,其基本有效单位不是词、句,而是语篇。在语言的使用中,语篇功能通过一系列句子或段落使语言形成整体并赋予语言以意义。英语语言的学习正是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语篇功能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递。在我国,英语教育一直存在着喜忧参半的境况。一方面,学生词汇量大、语法知识完善、理论功底扎实,但另一方面学生对语言的学是停留在词的辨析和句的分析上,致使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语篇衔接出现问题,从而造成篇章内容的断层。学生虽然熟练的掌握了书面语言,但是却无法将其所思所想进行流利的表达。
2语言元功能思想对“沉默式”英语教育的启示
时下,针对英语课程的改革引发了不少的热议。作为一门外语,英语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必要学,而是如何才能有效的学好并最终学以致用。[8]因此,在厘清英语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英语教育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应对“沉默式”英语的应有之义。
2.1从应试到应用:语言学习的观念转变对于英语教育而言,要转变我国“沉默”的窘迫现状,就需要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并把握英语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而转变语言学习观念。英语学习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形成的是被动的学习态度,为考而学的消极学习动机必然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方向及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从语言的人际功能角度出发,突出英语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淡化应试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固化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语言学习的动机。语言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工具,在注重应试环境下的笔头训练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践应用。
2.2从理论到实践:英语课程的适当调整我国“沉默式”英语教育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却造就了一批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在课程设置上,英语语言的实践性在理论课程的主导下几乎销声匿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概念功能失调的典型表现。因此,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强调理论性的基础上应加大实践课程的份额,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兼顾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在完善授课方式的过程中转变教学中单一被动的传输模式,使英语学习在巩固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互动与实践,从而打破“沉默”的怪圈。
关键词:英格兰教师教育教师资格PGCE
一、英格兰的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有意做教师的人培养成合格的教师,涉及到两个问题:教师资格的标准和合格教师的培养。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是对初级教师的客观、统一的衡量尺度和判别准则。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明确要求,可以使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在有章可循的条件下,清楚如何去操作,有效地提供使受训者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初级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培训。在此笔者主要通过于2002年9月I日实施的英国教师培机构eacherTrainingAgency,简称TTA)制定的《教师资格—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与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QualifyingtoTeacProfesionalStandardsforQualifiedTeacherStatusandRequirementsforInitialTeacherining)(以下简称《标准与要求》)对英格兰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的选拔与培养等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一)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标准与要求》的第一部分为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内容:I)专业价值与实践;2)知识与理解;3)教学。
1.“专业价值与实践”包括8条标准,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责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态度、对自我发展的态度与责任以及对教师应遵循的法规等方面的标准。这条标准同时作为教师的专业法规。
2.“知识与理解”的g条标准包括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价值、目的、用途的理解,对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理解,对中小学各阶段典型课程及教学安排的了解,对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掌握,对特殊教育需要中教师责任的理解,掌握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策略,以及必须通过教师资格数理知识、读写能力和ICT的技能测验等。
3.“教学”标准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1)计划、期望和目标;2)监测与评;3)教学和班级管理。“计划、期望和目标”负责教学与学习目标的制定,选择、准备和有效组织教学资源,计划学生校外的学习机会等。“监测与评价”阐述了监测与评价学生学习的策略、目标、依据以及评价报告等方面的标准。“教学与班级管理”则针对学习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与学时间的组织与管理、使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行为的期望与管理、承担教学的任务要求、与其他教师合作以及应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等。
综观英格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基于专业的态度与价值观、所教学科和教育学的知识与理解、一般意义下的教学提出的。有些要求在不同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如: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对学生成、学校集体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态度;对学科知识与价值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的教育需要;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管理和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等。这体现出标准对这些内容的重视。
(二)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
对初级教师培训的要求作为《标准与要求》的第二部分,分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对被培训者的要求,其余三部分为对培训者的要求。
对培训者的要求共15项,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1)“培与评价”,包括设计培动”的内容、结构和实施,依据教师资格标准规范准确地对受培训人员进行评价,考虑个人的培训需求,使所有受培训者至少能胜任两个连续阶段(英格兰的基础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达到相应的学业水平—~作者)的教学,保证受培训者在中小学校(包括学院)接受培训的时间,保证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在被推荐获得初级教师资格之前已被评价达到了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等。管理与合作”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受培训人员的选择与评价,明确合作者的角色、责任与资源的分配,确保有效工作的合作关系和培训的协调一致及连贯性。质量保证”要求培训者提供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发展被培训者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理解和技能,确保评价的信度与准确性,不断改进和提高培动”质量。
上述诸项要求反映了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提供确保受训者达到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要求,主要关注合理、周密的培训计划和实施,关注培训机构与学校有效合作以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资源,关注对受培训者达到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评价,关注培训的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英格兰新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一)成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
《标准与要求》在第二部分明确了作为新教师参加培训应具备的条件。欲成为教师的人士,项要求是其成为教师培训受训者的必要条件,如培训结束时应能达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具备做教师的人格和智力素质,英语、数学和科学的学科水平达到了要求的等级,身心健康,无犯罪历史,能有效阅读和用标准英语进行语言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必须经过面试等。每一扁项要求都十分具体,例如,所有参加初级教师培训的学员,英语和数学必须已经达到GCSE考试(GeneralCertificateinSecondaryEducation)的C级水平。
(二)新教师的培养途径
在英格兰,主要有四种途径的培训可以获得初级教师的资格,如大学后的教师资格培训、大学文凭与教师资格同时取得的教育、针对已经在学校工作的人员和已有教学经历的人员的培。对于达到做教师必要条件的人员来说,无论是否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或有无其他职业的工作经验,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培训。学员经过培训达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后,可获得初任教师的资格,凭此资格在教师工作岗位上成功工作一年以后,可得到永久性的教师资格证。
英格兰这种明确、具体的对新教师的要求和较为严格的面试选拔,以及上述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对培训者和培训机构的要求,一方面使得教师培训的目标明确,教师资格的评价有标准可依,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例如,在20042005学年一个大学后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的43名学员中,只有约1/3的学员刚刚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习或本科毕业后没有其他工作
经验;52%的学员的大学专业是数学;近30%的学员有过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学员中有的做了多年的工程师,有的是公司领导、企业管理者,有的是大学其他学科的讲师或助理研究员,但他们此前基本都没有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经历。可以说,英格兰培养教师的政策和体制更有利于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士加人到教师队伍中来。
三、PGCE项目及其实施
PGCE(PostgraduateCertificateinEducation)是已获得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且欲成为教师者参加的教师培训项目,为期1年,包括小学和中学(含学院)两个层次,涉及所有学科。PGCE课程主要关注教学技能的发展,受训者在接受培训之前应已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与理解。笔者观察了曼彻斯特大学PGCE20042005学年中学数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课程与部分受训者的教学实践,因而对该培训项目的内容及实施有了一些直接、客观的了解。以下所谈PGCE主要以“曼彻斯特大学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项目”为依据,其他学科及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会有相应的调整。
(一)PGCE的内容与实施
PGCE的实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在大学的培训课程;另一部分是在中学或学院的见习和实习。培训时间为3个学期,即秋季、春季和夏季,38周总计187天,其中在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时间分别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2%和28%o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策略、学习心理学、教学策略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学生学习评价、课堂教学管理和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等。课程内容大都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与学展开。
(二)PGCE的管理与评价
学员一人学就有指定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员学习和教学的情况,建立学习档案,对其学习、教学实习和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员在中学或学院教学实习期间,也会有指导教师。学员普遍认为,无论是大学还是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ROAD(RecordofAchievementandDevelop-ment)是PGCE学员的个人成长记录和学业成绩评价。ROAD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RoAD的目的、内容、如何操作和要求的介绍;2)学员的个人简介;3)专业发展活动记录;4)实习学校情况记录;5)个人发展计划;6)学员达到TTA所制定的合格教师资格专业标准的成就与目标;7)课堂观察记录;8)学员与指导教师的会谈记录;9)学员每学期实习校方所给予的评价(包括最后一学期的等级评价);10)大学指导教师与中学指导教师的协商、计划表等。每一项内容均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操作便易。每人一个文档夹,丰富、详细地记录学员一年的成长历程。
(三)PGCE的奖学金
英国本国和欧盟国家的公民若为PGCE学员,其培训经费一般由地方教育机构或其国家支付,且学员可获得一笔免税培训奖学金。2004年这笔奖学金为6000英镑。考虑到有些学科的师资紧缺问题,这些学科教师培训的奖学金逐年增加。如,数学与科学的奖学金2005年9月增至7000年9月包括数学、科学、英语等7个学科在内的培训奖学金达到9000英镑PGCE作为英格兰培训新教师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其免税奖学金制度以及教师就业后的工资制度都对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士加人教师队伍、调节教师队伍的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制定教师资格的专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应该有一个相对全面、明确、具体的专业标准。“全面”即指作为一名教师各方面所须具备的条件;“明确”和“具体”指无论教师培养机构还是被培养者,都知道如何努力去做才可以使受教育者或个体自身达到要求。这样对即将进人教师行列的人员是否能够胜任教师工作就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评价尺度。
(二)明确对培训者的要求
对培者的明确要求是以明确的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为前提的。要求的提出使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明确培训目标,清楚如何规划并实施培训,知晓自己的责任。培训的质量应以受培训者是否真正达到了初任教师资格的标准来衡量。同时,对培训机构和培-iy!者的明确要求有益于促进我国现有教师培训体制的改革,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并促使其不断改进培训的质量与效率。
(三)重视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教师使其能够对教育本身、对所教学科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学实习或实践是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质所决定的。在英格兰,像PGCE这样的培训项目,欲成为中学教师者在一年的培训中,至少要有24周在中学接受培训,欲成为小学教师者至少要有18周在小学接受培训。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新教师培训也有相应的要求。如对4年本科的学习计划,学生至少要有32周在中小学接受培训。相对而言,目前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对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重视不够。
关注教师职业的实践性质,以实践为取向对教师进行从业教育,则中小学自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沃土。成千上万有经验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培养新教师的任务,成为实际的教师教育者。甚至中小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与教师的交往互动中,也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的意义、体会教师职业的真谛,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教师教育者”的角色。
(四)重视院校合作对教师培养的作用
本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笔者首先约所教班级的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主要是了解他们对英语听力这门学科的看法,包括要求他们对所用教材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对于听力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然后根据访谈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对开设英语听力课程的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10名学生中有7名)在听力课堂上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总是不自觉的走神。笔者要求学生给出上课走神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听力教材让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长句子和篇章听力经常使他们产生无力感,甚至在老师播放了三遍录音材料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种无力感渐渐演变成对听力课程的恐惧感。随后笔者要求他们对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一开始学生很拘谨,并不敢在笔者面前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在一番开导下他们终于敞开心扉。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复述句子加听写的这种机械操练模式是他们对听力课程丧失兴趣的另一个原因。在谈及是什么造成他们听力理解障碍时,学生普遍认为语音是他们倍感头痛的地方尤其是“连读”和“吞音”等等语音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词汇量是影响他们听力理解的很大一个原因。其中一位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在听力语篇理解中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是听力理解的一个较大障碍。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听力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出乎意料的是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总结这次访谈有以下三点发现:(1)听力教材及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对听力课程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2)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很低,其在听力理解中遇到的困难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3)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对背景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后,笔者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编制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对英语专业大一、大二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再一下证实了以上三点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笔者认为英语听力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思想做指导,笔者认为英语听力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独立于教育体系之外的,因此它同样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它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完全、独立的人。通识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教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英语教学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应该是开几门公共课那么简单,它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一,成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理论之一。
(二)明确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
1.以听力教学巩固语言知识
听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它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与输出。通过听力活动,学生构建了新的知识、掌握并巩固了语言规则和内容。听力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而这些新知识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说听力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听力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手段(任庆梅,2011)。
2.以听力教学提高交际能力
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是指学生不仅能够运用语法规则来组成正确的句子,而且具备在恰当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交际对象灵活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Canale&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allinguistics)、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2006年,Martinez-Flor&Uso-Juan明确提出将听力技能纳入交际能力框架,突出了听力技能在交际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及其他能力的融合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目标。
3.以听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过程,如何促使学生保持较强的学习意愿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Field(2009)认为学生对听力活动不感兴趣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教师控制整个听力活动的程序、语速,听力活动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有些听力理解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体验。(3)与真实的本族语者交际语境中的交际活动相比,课堂教学中的听力理解活动往往难以使学生产生类似真实的交际环境下所产生的交际需求。
(三)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理念势必要求改革教学内容。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主动参与听力活动的兴趣,使其体验到类似真实交际情景下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目的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听力教学内容要尽量选取真实语料,语言表达地道,反应出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规约性以及文化习惯。另外教学内容要遵循维果斯基(L.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1原则,教学中的信息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能够突出主题;信息量不宜过大或者难度过高,也不宜过小或难度过低。再次,听力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趣味性,难度承阶梯型的特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造成“审美”疲劳。最后,听力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认识身处的社会及文化。
(四)改革教学方法
听力活动应与其他各项语言技能训练活动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思想的体现。钱媛(1995)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主动处理输入信息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思维者。因此,应该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task),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或运用语言”。任务和练习的区别是:任务是合作完成的,属于交际性的,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真实情况,而练习往往是独自完成的,是非交际性的,是为了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或训练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活动,这些练习活动不少是脱离语境的。另外,在听力教学中要尽量使用以意义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听力材料意义的理解层面上,以帮助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学到新的知识。任庆梅(2011)认为听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听力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听力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学习策略、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因素。
(五)改革测试方法
(一)研究问题。
1.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2.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后返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由来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学生组成。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是笔者在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订而成。调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为避免学生答题时具有倾向性,项目编排时穿插了5道反向题。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测试时,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试卷168份,回收有效率为91%。借助SPSS(19.0)重新编码问卷中的反向题后,分析了测量结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务、教育心理学构成,每门课2学分、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教育发展课程模块仅包含“英语教学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平台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共分,占总学分的4.14%。甘肃民院运行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度包含秋、春、夏学期,后者仅有7周教学时间。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其它课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教育实习有检验高师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生的评价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的价值,笔者设置为5级: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赋值从1至5。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实务、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英语课程标准标解读、语言学习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各模块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依次为:教育发展课程(均值为3.97),教育选修课程(均值为3.37),教育基础课程(均值为3.19)。7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标准差(.984)也表明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最低(2.82),这可能和有些实习基地缺乏多媒体设备有关。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策略”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而“语言学习策略”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
(二)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评价
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笔者设置为5级:完全不适合、基本不适合、一般、基本适合、完全适合,依次赋值从1至5。
1.课程设置
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分所占比例过小。教师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75.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学分过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修课程。教育选修课程虽说有12学分,但因为外语系所开设的4门课程是限选课,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其二、教育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集中。66.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安排时间过于集中。并且,每门课程30个课时,在一周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上课强度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其三、重理论轻技能。73.2%的学生认为我院开设的教育选修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讲授,轻视技能训练。60.6%的学生认为“教学实务”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这正反映了学生期望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技能的心声。
2.课程资源
其一、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高达90.9%的学生认为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教育选修课程。63.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少、仅有18.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在课程内容上对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没能及时加以反映,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内容从未体现。缺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领域的课程。其二、班级人数过多。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大多数是大班上课,75.8%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过多。这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其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师除了担任本系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学院在夏学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收获大。27.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
90.9%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66.7%的学生认为不能联系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72.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75.5%的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4.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来源于形式多样的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60.6%的同学认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基地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有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班级及学生人数非常少,实习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有的学校不需要英语实习教师,英语系的学生只能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97%的学生认为试讲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和甘肃民院外语系重视试讲指导工作,安排得当、组织得力、教师敬业紧密相关。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四、结语
通过对大量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我发现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有很明确的学习需求,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的程度和形式也不相同。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且在教学形式的使用上根本不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他们在课堂教学方面的需求是希望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自己充分的自,提供真实的英语交际语境,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需求
在英语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希望可以学习到特别实用和与时俱进的英语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却过于拘泥于教材,缺少灵活性,无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也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英语素质的需要。
(三)教师团队方面的需求
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希望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成为自己学习上的启发者和激励者,对自己的学习起到帮助,并能与自己成为朋友,而不是单纯进行知识讲解的教授。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学生积极性很差,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其次,在课堂中缺少真实的语境,学生学习的英语没有用武之地,英语运用能力没办法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也没有将英语与现代实用英语相结合,英语运用缺乏灵活性。再次,教师教学方式陈旧,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不好,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生的英语运用思维不够活跃,在英语运用上过于呆板。
三、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需求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表现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我们不能只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应充分结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一)尊重学生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并给予尊重,根据学生个体需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来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不能笼统地进行统一规定,而应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语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尽量多采用英语进行教学,当然也要适当照顾基础较弱的学生,不能全程都使用英语教学,避免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者是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多样化的英语学习需求,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差异性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分为基础英语课程、提高英语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英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层次和需求,对英语课程进行自由的选择。同时,还可以开发隐性的英语教学课程,如课外英语专题讲座、课外英语角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英语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全面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四、总结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高职院校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国际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的高科技时代,我国面临外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教师素质的高或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刻不容缓。
一、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的简称,又称专业科技英语,它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技术报告、技术说明书、产品广告、合同、协议书、投标书等。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篇章结构的分析及技术术语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大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技巧并具备用英文来处理本专业业务资料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众所周知,教师的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78论文在线
第一,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全面的专业业务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或独到的见解。
第二,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在英语语言上具备较高的水平,即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能够胜任双语教学。
第三,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随着行业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其它相应的职业技能。
第四,专业英语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外,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定期下基层,实地接触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使教学不与社会实际脱节。
二、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
恰当配备师资是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专业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以前者为主。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各擅所长,前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特别是在讲解语法、分析语篇和组织教学活动上驾轻就熟,但是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英语的教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只注重英语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本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后者专业基础扎实,特别是在讲解本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上有很大优势,但是英语发音不准,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也很陌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从总体上看,专业英语的师资配备不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因此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还是由英语专业教师来担任,而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英语的教学才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
三、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分析
影响专业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普遍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部分院校把专业英语课程设为考查课
专业英语课程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学时少,学分低。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标准基本上处于无人指导、无人管理、无人检查的状态,专业英语教师大都孤军奋战。
(二)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英语阶段学习而忽视专业英语阶段学习的倾向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目的就只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目的一旦达到,他们就放松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在专业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没有优秀的教材,再好的教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材方面,由于专业繁多,同一专业因任课教师不同可能教材就不同,很难实现使用材。目前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一般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自主性,忽略了指导性,因而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况且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随意性强,选材面窄,文体单一,很多材料内容脱离实际需要,不利于课堂教学。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英语当做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二)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根据专业需求编写科学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的专业教材内容过于单调,不够全面,专业针对性差,知识缺乏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能充分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联合编写一套新的、科学的、适合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能够适用时代需求,与时俱进。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突破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质量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此外,各院校应投入资金,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加快现有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或者引进几个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高层次人才,让其成为学科带头人,既培养学生,又培养老师,从而带动整个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应对挑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须海丽.试论我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改进途径[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