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基础理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这些意见听上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为有些问题还需探讨清楚。对于曲式分析好像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它是一个没有人去面对或者说敢于面对的问题。似乎谈到曲式分析就落伍了,这有点像不用现代作曲技法作曲就落伍了一样的心态。我今天的发言就是想回归理性,用科学的认知态度就曲式分析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曲式分析究竟是什么。
记得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大家探讨的话题之一就是关于曲式分析、作品分析和音乐分析的称谓。尽管大家对称谓的形成、变化以及所涵盖内容做过相当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我还是觉得这个称谓没那么大的区别。在我们中国音乐学院硕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上十多年前就改为“音乐作品分析”了,多了两个字也觉得很习惯,考试内容和要求也没有什么区别。关键就是如何认识曲式分析,或者说曲式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目前对曲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是:音乐基础于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十余种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有机地组合构成音乐的材料和陈述形式,曲式则是这些音乐材料和陈述形式的综合。当然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也就是说,曲式分析是对作品一切技术的综合分析。另一种观点是把曲式孤立起来认识,或者说把曲式降级,与旋律、节奏、节拍等同为基本要素。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曲式真的如同一些人所说的就是“砍大块儿”了。但设想,如果没有音乐的基本要素做为分析对象,没有音乐材料的有机组织、陈述结构的逻辑发展作为依托,这个“大块儿”将如何砍出来呢?自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失去了曲式分析应有的意义。因此,充分认识曲式分析乃是作品的综合分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二、目前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们在对曲式分析基础理论的研究其实并没有成熟和完善。在多年的硕、博考试中,对一部作品的争论和探讨是经常有的。曾见过北京的一些院所,对考题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不准确。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作品本身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答案来解释,但我们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么考试过后考生们常常会不知所以。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作品分析方面的教科书最多,内容上可谓花样翻新。这种“多”或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作品分析比较容易,分析会使人“想当然”,谁都敢下定义,当然也敢写书;二是作品分析比较难,音乐作品千变万化,很难用统一的理论去解释它,自然大家就会以各自的不同的理解去论述它。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普遍还很薄弱。我可以给大家读几段教科书上的论述,是关于乐段和一部曲式的。这些论述都是来自国内著名的且比较畅销的国产教科书:
第一种论述说:“乐段是最小的曲式单位。”大家注意这里是将“乐段”称谓作为曲式范畴来运用的,没有“一部曲式”的概念;
第二种论述:“由乐段构成的曲式为一部(段)曲式……”这里有了一部曲式的概念,并可以理解为乐段和一部曲式是一回事;
第三种论述:“一部曲式和乐段在名称上可以相互通用,但有差别。乐段既可涵盖一部曲式,又能包含曲式单位外的其他结构部分,即附属结构部分。”这种论述意思是说,乐段不仅和一部曲式名称通用,而且乐段范畴很广,似乎引子、连接、尾声都可叫乐段;
第四种论述:认为“在一部曲式内部包含多种陈述结构形式,乐段是一部曲式内部陈述结构中的类型之一。”这种观点与上述完全相悖,首先,一部曲式涵盖乐段,其次,将乐段作为陈述结构的层级进行论述。
各位同行,大家不觉得晕吗?这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的教科书,我们的学生、音乐爱好者们是不可能看懂的。这里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段”“部”“并列”等表述会有完全不同的释义,而且每本书都会发明很多专用名词,这就更加麻烦。我认为,我们从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家、学者应该并有责任扭转这个局面,这是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说我们对曲式学的研究还在路上,并没有走到尽头。
三、曲式分析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围绕方法和教学展开的。曲式分析或曲式学就是一种分析方法,作为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曲式分析对有调性音乐而言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分析方法,我们没有必要拿音集集合的理论去分析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首先要从历史和文化层面对待这个问题,在基础教学中要结合音乐风格史将曲式分析技术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应该意识到,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涌现了浩瀚的音乐精品和众多世界级作曲大师,然而作曲家们共同使用的就是那么几个曲式原则(再现、并列、循环、奏鸣),他们是如何创作出千变万化的音乐作品,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又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教学中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也是曲式分析的难点所在。通过分析让同学们从中学习和体会到西方经典作品中其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
对于作曲学生来说曲式分析是最好的结构感形成的基础。古典音乐结构中起承转合、起开合、呼应等原则以及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对比统一关系、黄金分割比例、段的形成等等,这些与美学原则密切相关的音乐发展手段,对于初学作曲的学生来说都是最宝贵的经验。完美的音乐形式是作品成功的保障,是作曲学生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曲式分析对现代音乐分析的借鉴意义
研究和运用现代多元的音乐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分析方法都是有针对性的,应该从音乐史和音乐创作流派、个性的发展角度去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常常是有关联的,比如实践已经证明的申克分析理论与传统分析理论的各种联系。我在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晚期序列音乐中也考虑用什么分析方法研究,最后发现斯氏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序列的各种技法的运用上,使用各种办法来摆脱勋伯格十二音序列技法的束缚。比如勋伯格要求序列必须由12个半音构成,斯氏除了使用12个半音创作外,更多尝试使用4音、5音、7音、11音、13音、16音;勋伯格要求序列不能有重复音,而斯氏的序列有大量的重复音出现,《七重奏》中的16个音序列不重复音只有8个;勋伯格要求回避调性,走出传统,斯氏却用轮回法突出中心音来加强调性感,并大量运用与传统体裁和技法的结合来保持自己的音乐个性等等。那么我的研究重点就必须放在序列技术的运用上,传统曲式原则在他的作品中有保留也有突破,但结构分析并不是难点。反而传统曲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思路完全可以被借鉴和应用。
五、基础理论研究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写好分析文章首先要具备理论功底。我们现在有些研究生论文中对传统音乐分析功力薄弱,经常看到曲式和体裁概念不清(甚至有论文出现幻想曲式、进行曲式的表述)、调式与调性概念不清,甚至调性、和声分析错误等等,这样的理论基础对现代音乐分析无疑也是苍白的。理论家的工作是要总结和梳理作曲家有艺术价值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美学体验,如果在你的理论研究中让作曲家感到讲到了点子上并使作曲家本人从中得到提升这是最理想的境界。
怎样才能写出有学术价值的音乐分析论文?我以为,首先就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是首要的案头工作,这是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当然,做好这个案头工作不容易,是对一个人理论功底的考验。我经常对同学们说阅读和分析谱子是个基本功,这个基本功的培养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的曲式分析。
在这里也顺便说一下对音乐分析论文写作的一点看法。这次音乐分析大会学生论文比赛我先后看了四十余篇,很多论文从选题到研究内容非常好,对读者来说是一次学习。不过在一些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我一直觉得还要提倡“实”,避免玄而空。有些文章初看很“炫”,但仔细读来就觉得空洞,内容深入不够。音乐分析的文章习惯用图表,图表本意是帮助更好的理解所表达的文字或乐谱内容,而不应搞得很玄奥,把理应“看图识字”变成“看图猜谜”。想想我们搞理论的人读起来都很费劲,还指望更多的人喜欢读我们的文章吗?有些文章被文字的数量所困扰,可以用5千字说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写到1万字,文字绕来绕去不直接,可读性差。如果有很多该删掉的话在文章里,那么这个文章读起来可想而知。字多不一定是好文章,言简意赅,能给自己和读者节省更多的时间也有助于低碳环保,何乐而不为啊。
关键词: 音乐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上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校也越来越强调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教育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愈加重视,其中尤为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其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教学中心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针对专业自身的教学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要素
狭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了技能实训实践模块、基础理论实验模块与艺术实践模块三方面。
1.技能实训实践模块。
由两个层面组成:(1)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电脑音乐制作等技能类课程,此类课程明确归属于实践类范畴,是技能技巧训练、特殊语言表达和艺术情感表达的实践环节。(2)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环节看似与音乐专业技能实训距离很远,但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更须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应当具有分析和创作的能力,毕业论文很好地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是整个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
2.基础理论实验模块。
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音乐构成规律及其创作法则的课程体系。一般讲,除了技法实训类(如声乐、器乐等)和音乐史学、美学方面的课程外,音乐专业的所有集体类课程都可划入这一范畴,如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与作曲、复调等。这类课程是对音响活动及其技术载体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必须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进行技法规则的学习和操作,避免过于单纯的“纸上谈兵”,应注重实践效果。最终目的是对艺术声音的再现和审美体验,从而得到“音乐艺术是听觉和声音的艺术”这一认识。
3.艺术实践模块。
可分为两个部分:(1)课堂教学以外的舞台实践活动。它包括演出、创作、比赛,是音乐课教学质量与成果的体现,也可以认为是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变相延伸,具有验证、总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多重功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内容,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2)实习环节。实习教学是音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上岗的条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职业、体验职业,是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音乐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打破以往按照知识、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方式,转为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内外式设计方式。把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教学两个方向。课堂教学上,我们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引导理论课程实践化的转变,注重理论与音乐文献、音乐听觉、音乐思维的结合。教师讲授不是专注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而是点到为止,重视学生的活动,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尽量引导学生练习,分析作品,欣赏音乐和进行课堂讨论。即使是理论课,我们也要求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学生的主动参与超过教师独自宣讲的时间。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复调等基础技法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强调教师的示演作用,另一方面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软件、电子乐器、投影等现代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课外艺术实践教学也是音乐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来构筑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加大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学生举办学生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师生专业汇报演出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周末音乐会,两周为一周期,依次安排各年级各班轮流进行。要求班级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节目的编排、场地的布置、宣传、服装、化妆、道具等演出内容全由学生自己安排。给每一位学生一个锻炼机会,从而达到加强艺术实践的目的。最后,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及校内外各类型演出,体现我们的教学成果和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综合能力,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努力构筑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链,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相比较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创造性与综合性,直接影响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学生的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他们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与实践密不可分,必须有一个系统、完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来引导他们。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学生通过实践、实习、竞赛等各项活动提高认知社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实践中磨练自己,使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参考文献:
[1]于涓.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2008.Vol17.
[2]陆霞,刘淮保.音乐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探索.邵阳学院学报.
[3]于猛,单亦先,王绍兰,胡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28).Vol5.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 数字化 平台
现代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多为单学科式的、成熟的数字化教学,有音乐史、音乐欣赏及视唱练耳等学科,还有一些如和声、作曲等学科还处在探索及研究阶段。单学科的数字化教学是各具特色的。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各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进行整合,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发挥个性,并统一到一个教学平台,从而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平台化管理,从而使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教学的系统化问题;其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问题;其三,多学科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
一、完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传统化教学是数字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传统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成熟的、成体系的,那么就要完善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题库等全部完善,并形成数字化文稿,因为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将这些数字化文稿形成教学文件,提供到教学平台,将会大大方便教学,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设计提供帮助。
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技术解决的思路
音乐基础理论单一学科的数字化教学问题,一直是数字化教学的热门话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而最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根据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要找出相同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数字化教学的共性设计,如音乐史、音乐欣赏、艺术概论这些史类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门类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由课件平台结合声音、图像插入等方式解决教学技术问题。而动态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如和声、作曲等,要实现数字化教学,一定要以课件平台为依托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来实现,这也是目前最现实有效的、比较科学的解决方法。单学科的数字化教学为平台建设的依托、单学科数字化教学技术的解决会为其他相关学科数字化教学扫平道路,因为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的数字化教学问题。
三、多学科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
1.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管理为平台做支撑
作为单一音乐理论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文件、课件、题库、数字化教材等文件,这些文件都需要归档、管理,而相对于其他音乐理论学科,这几方面又是共性的,这样就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了统筹管理的依据。各学科的科研、教学团队等方面的管理,甚至包括学术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平台进行管理。另外,平台还可以提供师资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全方位的管理。
2.数字化平台为教师创新教学做支撑
平台的管理是综合的、灵活的,具有统筹性的。有了多学科的数字化教学作为支撑,必然会在增进学科教学及管理上有质的飞跃。平台的综合性与条理性使音乐理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加全面系统化,从教材到讲义,从课件到习题,会更加科学、人性化。各音乐理论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平台可以相互沟通、探讨、交流,从专业到教学,可以全面涉及。这样,教师之间必然会相互促进。这种教学相长模式同时也会激发任课理论教师的教学热情,创造性地授课。教师的创新性教学会不断将新内容、新知识、新思想带进课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数字化平台是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多学科的平台,也是各科任课理论教师进行学科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的平台。由于理论学科都带有专业性质,任课教师一般只担任其中一到两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平时想要学习相关音乐理论学科以提高自身专业业务能力不太容易,现在可以以平台为中心,通过登录平台就可以对其他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进行学习,这对音乐理论教师师资的培养、专业理论教师教学团队的培养等非常有利,可见平台的优越性、重要性,建立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意义深远。
3.数字化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做支撑
平台化管理是交互性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平台,教师与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将大部分讨论与答疑安排在课外,延伸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环节。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建立组群管理,针对不同学生的组群管理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对课程进度直观掌控。教师还可以将管理权与学生共享,群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这样能够共同进步,一起提高,重点的问题引起注意,不足的相互弥补。任课理论教师可以直接参与讨论进行答疑解惑。另外,每组之间的讨论平台都会自动生成记录,有的讨论是带有一定的课题性的,为学生的学结,甚至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帮助,同时也为老师今后的授课及教学科研提供依据。学生可以直接登录平台,对各音乐基础理论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因为平台提供的教学服务是全面的,从课件到视频教学、从教材到题库练习,应有尽有,以获取所学课程之外的音乐理论各类教学资源,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所学受益达到最大化。
此外,学生还可以随时登录平台和教师直接交流,解决教学中产生或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等。这种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帮助,这种教学服务的优越性是直接与间接并行的,也是无法复制的。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平台建设的研究会促进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的发展,从教学到管理,都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一定会使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