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爱国主义教育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转贴于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团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让 爱国 教育 成为 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35-02
今天,学校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祖国、面对飞速发展错综复杂的世界,如果从小能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那么,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教育、激感、引导行为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具体的“小事”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学校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爱国热情表现尤为突出。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情感
College students ' patriotism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is immense, especially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more atten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so as to dilute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Gui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stablishing nobility of patriot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the college students ' patriotism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atriotic education; emotions
引言
当代的大学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和社会的导向上,民族情节逐渐地被弱化了。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直接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其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并承担起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上深深地触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一、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内涵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在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都属于是描述性的,主要是一些活动领域,诸如经济贸易、商业投资以及金融等等能够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从广义上来看,经济全球化属于是经济范畴的概念,其已经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使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相互依存。在世界经济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备受世界关注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使国际分工更为明确,从而使经济不再受到国家疆域的局限而走向了世界。
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来看,其是由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主导的变革。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国家制定了全球规则,主要还是倾向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其目的是要将全世界的经济整合起来,并进行有效掌控,以占领世界经济的市场。所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属于是在社会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发达国家有意识推动的结果。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
与经济全球化有所不同,爱国主义所规定的是道德规范,属于是社会历史范畴。从概念的界定上来看,其是人们热爱祖国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学术的角度来解释,爱国主义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
第一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定位为对祖国的深刻情感。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中,对于爱国主义的解释存在着历史积淀和历史延展两个方面。历史积淀,即爱国主义是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对自己的祖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历史的延展,则是指爱国主义的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感也会有所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的阶级性质上。所以,爱国主义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但是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内容上也会有所改变。
第二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定位在道德和实践上。由于研究领域不同、思想倾向不同,所以在对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上,有会有所差异,但是都离不开道德和实践的范畴。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爱国主义的界定往往会强调阶级性,阶级的不同,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位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个层面是将爱国主义以描述性概念进行表达。由于爱国主义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情感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从广义上加以界定。那么,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可以将上述观点进行综合,其中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精神力量以及价值观的定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对于国家的忠诚和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精神力量是建立在强大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演变,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价值观的定位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需要从政治的角度,针对个人的道德情操加以约束和引导,以形成固有的人生价值规范。从利益的角度来加以衡量,对于一个人来讲,需要面对国家的责任、民族的利益以及个人的利益,那么按照个人的倾向,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态度,即为爱国主义的本质。
二、大学生爱国情感特点分析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面对爱国主义和全球经济之间所存在矛盾冲突,往往会从个人角度出发,迎合时展的特点,更倾向于全球经济,从而使民族文化面临着被淡化的可能。为了使爱国主义的内涵应时代的要求有所发展,就需要将其内涵从经济全球化加以界定。在整个的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的冲突,也使思想上实现了相互的渗透,这就需要对于爱国主义从不同的角度,以新的思路来定位。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情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将情感教育应用到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可以培养其对于祖国的依恋,并以爱国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见,爱国情感中涵盖了心理认同的因素,也属于是社会性情感。在人类的情感体系中,对于祖国的感恩心理从个人的发展中形成,并成为了最为高尚的情感表达。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首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进入大学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并可以独立面对和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了。一些感性的思维已经逐渐地被理性所掩盖,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都已经从个人主观的倾向开始向客观性转移。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实质性地接触社会,对于社会上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含有情感的分量。这种情感往往会受到其所接触的环境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如果在思想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会避免不了地产生偏激的情绪。从思想的高度上来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是非常强烈的,但是,涉及到实际的问题,特别是社会敏感话题,就很难于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加强爱国情感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释放。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对策分析
(一)在校园内创设爱国主义氛围: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环境背景,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小环境,利用健康的人文环境来强化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地发挥校园党团活动的作用,适当地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研讨会等等活动,激发起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二)根据时代特点制定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在教学内容中,始终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置在首位,以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重点。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爱国主义教学当中,从世界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的角度进行延伸,使大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同时,还要建立起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提高教师爱国主义道德素质:在大学校园中,教师起到的是为人师表的作用。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感情。高校教师要自主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道德思想水平,不断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完善教学质量,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已经逐渐地在高校教育中得到重视。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要使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然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汪宏伟.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培育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09).
[2] 张松青,唐志为.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3).
一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展览,发挥基地教育功能
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几年来,我馆为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意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克服办展经费紧张等不利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馆的展示内容十分注重讲求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举办了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弘扬主旋律、趣味性强的各类展览。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我馆举办了“红色节目、红色旗帜”和“党旗、国旗、军旗、国歌、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大型展览;结合反对,抵制“”,我馆举办了“天、地、人”科普展览;为陶冶青少年情操,热爱文化艺术,提高道德修养,我馆举办了“世界之最——吉林陨石雨”展览、金意庵书法艺术展、“美丽江城”摄影作品展、吉林市书法绘画展,以及纪念牛子厚喜(富)连成京剧科班诞生100周年图片展。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我馆举办了永恒的雷锋精神展览、吉林市劳动模范风采展览以及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体现以人为本,加强青少年防范意识,我馆承办了“珍爱生命,拒绝”展览和“重视安全,关爱生命”展览;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引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重温历史,珍惜现在,创办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吸引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使他们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二 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并举,扩大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博物馆作为人类教育的公共文化教育事业,被誉为高雅的娱乐休闲场所、学校之外的“学校”,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教育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展示、学习互动和成果共享。在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我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了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社会教育队伍,结合本馆资源,针对不同观众的特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发挥人才,设备优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教育效果。向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
三 广泛宣传、营造有特色的舆论氛围,加大博物馆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
首先,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博物馆的功能、设施、展览内容,及时报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吸引广大青少年来馆参观;其次,举办适合青少年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博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及有奖竞猜问答活动,从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后,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活动。每年的5月18日为博物馆日,届时我馆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露天展览、问卷调查、有奖知识问答等,激励和培养公众走近博物馆;设立咨询台现场答疑,进行免费文物鉴定服务,受到市民和青少年的欢迎。
四 整合资源,将为学校教育提供特色服务与面向社会举办讲座、巡回展览相结合
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馆多年来利用人才以及资源优势,组织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爱吉林、爱家乡、爱历史文化名城”的系列文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讲座活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主要活动有:“话说船厂”、“吉林三杰”、“历史名人与吉林”、“吉林历史沿革”等,受到学校尤其较偏远、交通不便、条件较差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利用寒暑假举办夏令营活动。我馆与哈尔滨天文馆等联合举办了天文夏令营活动,参观了吉林陨石降落地,举办了天文陨石知识讲座,举办了考古夏令营活动,参观了“东团山”考古发掘工地,请专业人员现场介绍扶余王国的兴起、建成、衰落、消亡的历史及吉林省历史的沿革,观看了部分出土文物,让青少年真实直观地感受吉林省历史的由来。
同时,我们还利用馆内设有的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到中小学校组织开展“探索宇宙奥秘”天文观测活动,组织观看了狮子座流星雨、月全食、彗星等重要天象,受到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我馆注重阵地展览与巡回展览相结合,在办好阵地展览的同时,还经常举办流动性展览,以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为出发点,走进学校、部队、农村,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我们还发挥两个基地的作用,举办“看我吉林,爱我文化名城,博物馆就在我身边”系列科普活动,广泛联系、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江城一日游”活动及“小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馆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采取联办、协办、赞助等方式,与国内一些博物馆交流合作,采用资源置换的方式,把我馆的精品展览推向全国,把各地的珍品引进来。精心制作的“天外来客——吉林陨石雨”展览先后到过长春、哈尔滨、西安等地展出,“长霞永存——任长霞模范事迹展”在吉林省各城市巡回展出,让外地的观众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我们的特色展览。
我馆先后从哈尔滨历史纪念馆、中国科技馆等引进了“五
关键词:新时期;地理教学;思想教育
一、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以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一时代背景正好为地理思想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适应时展的潮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
2.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也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地理教科书中更加突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着手进行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球环境教育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都来关心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环境。这项计划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实现,我们只要借助这个网,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前获得全球环境状况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传送到世界各地。我国已加入到全球环境教育计划之中,准备在每个省会城市选择一所中学作为实施这一计划的基地,藉以向全国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二、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内容,这些都应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在现阶段,为适应地理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应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而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议程》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广大中学生作为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在地理思想教育中贯穿这一战略思想,比其他学科更具优越性。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97这一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3.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必须走向世界,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应结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讲清楚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实行经济互补,才能使各方受益。同样,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间联系,实现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三、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实施
针对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地理思想教育必须紧扣地理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地理教学另搞一套,要走出简单、生硬的思想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地理教材中蕴藏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实施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对比加以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桑基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池塘用于养鱼,塘泥用于培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借助这样一个高度集约化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农业稳定高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1-02
爱国主义随着社会环境转变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就必然会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及,全球化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民族意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东西反映在人们的意识层面上,也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如何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变化的挑战,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开始的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把原料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地方去加工,做成半成品后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半加工或深加工,最后加工成商品,到一个特点的地点去进行交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爱国主义是指集体或个人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本文所谓“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但爱国主义一般只用于某个联邦或者国家。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带有自发性质,是长期以来个人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沉积。它源于由骨肉亲情而扩展形成的同胞之情;源于由眷恋乡土之情而扩展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源于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对祖国未来发展前途的向往和信心。它是对个人同祖国关系认识的感性阶段,通常处于一种潜在和模糊的状态,尚属非理性的东西。
爱国主义是一种带有情感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对国家价值的情绪体验。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对国家价值产生的“脐带”感情,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生出对一定民族国家(或者说“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爱国主义,它有时候还暗示着个人应该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在战争时期,祖国战死沙场,为祖国牺牲生命,便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巨变,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变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安全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爱国主义的核心成分是建立在个人所在国中的人对于所属国家的认同,希望并接受该国所提倡的社会道德和信仰。它的目标是维护并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信仰,它倡导的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上的价值思想。不论是在汶川大地震上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奉献精神,还是我们在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上,都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时代,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在实现人生价值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高校要大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教导他们处理好关爱世界和热爱祖国、尽国际主义义务和为祖国服务、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了他们核心价值和目的的不同,经济全球化号召人们尽可能的把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过生产力的链条把我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得以商业化。生产出来的价值流向的主要方向不是国家,而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或是某个人。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在国的资源,人才创造出来的价值得到亏损。如果这个亏损是在可接受范围之类的,或许国家和个人不会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而如果亏损达到了人们和国家所接受的最大值时,矛盾,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此时,国家与经济全球化就会有冲突、有协商、有条约。国家的利益蒙受损失时,爱国主义便会悄然而生,便会充当先行官的角色。而爱国主义最易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大学生。因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是最易表现出来的。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已经开始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和民声走向了。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她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教育是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永恒不变的思想内涵,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从他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以教育为主线。他认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他看来,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来进行教育。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任职宣言中所表述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独有的力量在于她在一代代年轻人中间传播一个梦想,奥林匹克冠军对他们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把青年们引导到体育世界,而体育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将使他们获益良多,体育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发育,体育教他们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体育带给他们社会经验和知识,体育还让他们证明自己,并获得快乐、骄傲和健康,国际奥委会的职责就是:让这个梦想永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计划的主题是“和谐、交流和发展”,重点是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将是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普及的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实践。通过这一国际性的盛会,对加强中国青少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和谐社会、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国际视野和健康意识五个角度,阐述此项盛会的成功召开将会对中国青少年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追求和谐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上,有其独特的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它在加深中国青少年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方面有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文化形态亲和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崇尚公正性、正义性,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二者在价值追求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奥林匹克运动倡导通过体育运动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从她的活动内容到组织形式,从运行机制到具体管理等方面力图做到广泛适应。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奥林匹克运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奥林匹克运动理念的支持;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也应该成为塑造和谐、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人文舞台。它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重视肢体训练的倾向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将使奥林匹克主义对身心关系的观点日渐深入人心,将使更多的人追求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机遇,是我国推动和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有利于中国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
奥林匹克教育是一项弘扬城市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世界性的教育计划,它依靠奥运体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来改造青少年,实现中国的奥运理想。奥林匹克教育包括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等一系列、一整套综合体系,主要包括奥运思想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内容,对中国人民而言,是新鲜而又陌生的,对人的教育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刻的[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教育活动,使奥林匹克理想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想举办一届具有绿色、人文和科技特点的奥运,我们应该把“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奥运理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和献身科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中国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前的实际行动则是确保“新北京、新奥运”理念得以实现的关键。全国各级学校全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突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主题思想,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体育环保、体育人文和体育科技意识,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广泛动员青少年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投入到环保宣传、人文培训和科技攻关的奥运事业中去,让绿色走进生活、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高科技带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新的感受。[3]通过奥运理念教育,引导人们特别是中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传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对国民积极价值观的导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以及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引导的作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广大青少年学生尤为关注。申奥成功更是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奥运旗帜下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抓住时代的特点,赋予优良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着重抓住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从而深化青少年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广大青少年在奥运的旗帜下,将以高度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其中,思想得到熏陶,道德得以升华,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青少年的伦理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在与世界各地人们的友好交往中,促使青少年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以一流的品质和业绩服务奥运,从而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达到新境界,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新实效。
四、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对国际社会的认识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以体育运动为主,长期的、持续的国际社会运动。她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适宜的机会和氛围。奥运会是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聚会,目前国际奥委会大家庭有成员国200多个,参加300多个项目的角逐。它不仅是国际间规模宏大的运动竞
赛,也是包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于一体的国际交往。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工作人员、参观者、旅游者汇聚一堂。雅典奥运会约有4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初步预计,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将有6到10万名志愿者参与各项服务工作。悉尼奥运会期间,旅游与奥运紧密结合,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做得更好。比赛期间共接待国外旅游者达50万人次。还有世界各地的热心观众,都围绕着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了解中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是有效途径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中外来宾传递着友谊,传递着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通过体育交流的形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达到加强彼此交往、增进友谊、维护和平的目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青少年要充分利用这一盛会提高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用国际视野来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
五、有利于中国青少年健康意识的形成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人,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她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身心理的和谐发展,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已呈现喜人的景象。在中国,已有适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普通市民的各类奥林匹克知识读本。有针对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不同层次的奥林匹克课程,培养专门从事奥林匹克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中国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北京,以社区为切入点的对广大市民进行的奥林匹克教育也正在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奥林匹克理想的传播,将使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更加理解和热爱奥林匹克主义,将使奥林匹克理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普及,并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
注释:
[1]周立华.论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及其多元化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5(1).
[2]杨明,万晓红等.试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国际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周立华.由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引发的思考――兼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J]. 湖北体育科技,2005(1).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链接
2008北京奥运会教育计划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终于在新世纪之初得以实现。如今,北京正在为2008年奥运会精心准备。为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北京奥组委将在奥林匹克教育与传播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北京奥组委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原因就是强调教育的价值,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将采取各种措施把体育运动与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推进奥林匹克理想。教育与传播计划将由以下部分组成。
广泛传播奥林匹克理想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奥林匹克主义,在全国各电视台设立奥林匹克专栏,拍摄、播放奥林匹克电视系列专题片,出版奥林匹克读物,建立官方奥林匹克网站和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使奥林匹克主义在13亿中国人民心中生根开花。
在全国各级学校中普及奥林匹克教育 该计划将把中国4亿青少年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从2005――2008年间,在全国大、中、小学中普遍开设奥林匹克讲座,推荐由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奥林匹克教育课本》为教学内容。同时,该计划还把奥林匹克教育与我国学校体育必修课和学校的运动会结合起来,使亿万青少年在参与奥林匹克实践中得到教益和快乐,使超越宗教、文化和国家差异的奥林匹克价值观通过青少年的具体实践融入他们的心灵,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并成为未来美好世界的创造者。
举办以“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国际论坛,今后6年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学者、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论坛内容将涉及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多元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未来等专题,在市民与学生中树立奥林匹克运动在21世纪的崇高形象。
实施运动员教育计划 在中国运动员中开展奥林匹克宗旨和基本原则的教育与讨论,使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生活哲学”和“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成为全体运动员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教育计划还将用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其他国家的尊重来净化运动员的心灵,使他们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楷模。
举办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夏令营 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为期10天的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夏令营,加强各国青少年的了解和友谊,使奥林匹克主义在更大范围内普及。
举办国际体育记者讲习班 为使媒体更全面准确地传播奥林匹克主义,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国际体育记者讲习班。
开展小学国防教育,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认真执行《全民国防教育法》,落实地区、县有关国防教育的规定,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对学生系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特制定我校国防教育计划:
二、主要任务
1、营造国防教育浓厚氛围,普及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爱军、崇武思想和组织纪律性,从小树立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志向。
2、完善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争取成为市国防教育书架工程试点。
3、加强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国防教育水平。
4、创新国防教育,在过去国防教育的基础上,使学校国防教育上水平。
三、具体工作
1、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1)组织师生学习《国防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加强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认识和自觉性。把国防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抓好国防教育环境布置,让国防教育气氛浓浓地布满学校、班级。
(3)开展宣传教育,及时宣传和普及国防教育。
2、上好国防知识课,让国防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1)做好“认真、规范、求新、研究”八字文章。提高国防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2)改进国防知识评价,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并认真作好评分和记载。
3、发展和完善国防教育阵地和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实效。
(2)抓好国防教育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内挤外援、上下结合、增强必要投入,完善国防教育陈列室设施和学校环境建设。
(3)组织好“学军、爱军、拥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磨炼,提高实践活动。
4、加强国防教育队伍建设。
(1)经常组织国防教育教师学习国防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经验。
(2)创造条件为国防教育学科教师赴外地学习取经提供一切方便。
(3)安排好参加市举办的国防教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
(4)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国防教育先进经验。
5、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1)每月举行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富教育于活动之中。
(2)求实效,重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1)充分发掘校外国防教育力量,聘请好辅导员,定期协商、探讨,共同教育学生。
(2)利用地方国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与活动。
2021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了解中国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4、学习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健全国防教育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
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由校长亲自带头抓,分管领导配合抓,中层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确定国防教育总体目标、主要工作、重要措施等,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四、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防观念
依据《国防教育法》及教育局工作要点,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拥军爱民月”时机,利用宣传专栏、标语等形式,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国防教育观念。如:4月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继承革命遗志;“五一”劳动节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庆祝“七一”建党91周年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创新组织生活,铭记党的宗旨,增强国防意识;“八一”建军节可组织职工到驻区部队开展主题为“热爱军队、情系国防”的宣传教育活动;9-10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革命烈士故里,重温革命光辉历史;11月庆祝“十月革命”,让每一位职工了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等等。
五、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国防教育进课表、进课堂、进校园。发放《国防教育》教材和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每月开设一节国防课,初中的语文、历史与社会、政治等学科也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渗透。
六、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国防教育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中,突出把国防教育课渗透到体育课教学之中。一是把队形、队列训练。新生入校后,结合新生广播体操比赛,对学生进行两个月的队形、队列训练。二是把军事技能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把标枪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国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2021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了解中国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4、学习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健全国防教育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
建立健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由书记亲自带头抓,分管领导配合抓,中层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确定国防教育总体目标、主要工作、重要措施等,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以初一新生军训为契机,开展国防教育。
8月26日至31日聘请技工大队的教官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
1、军训的目的:
⑴学习解放军的顽强作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⑵掌握队列训练的基本动作和要领。
2、8月6日8时,军训启动仪式;
8月31日下午14时30分举行军训结业式。
3、军训结束后,德育处组织召开军训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写军训,在班会上进行交流。
把军训作为半学期学习和生活的强大动力。把解放军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学习中去。
三、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防观念。
依据《国防教育法》及教育局工作要点,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拥军爱民月”时机,利用宣传专栏、标语等形式,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国防教育观念。如:4月清明节到蛇山子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继承革命遗志;“五一”劳动节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庆祝“七一”建党90周年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创新组织生活,铭记党的宗旨,增强国防意识;“八一”建军节可组织职工到驻区部队开展主题为“热爱军队、情系国防”的宣传教育活动;9-10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革命烈士故里,重温革命光辉历史;11月庆祝“十月革命”,让每一位职工了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等等。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策略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a)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b)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
(c)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c/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c/2)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c/3)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85-01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②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③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第二,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4)提高教师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2)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2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
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②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
③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下面就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作简单介绍。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视听系统,可以巧妙地结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要素,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拉近学生与事物的距离,减少隔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既可以将教学内容作成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鲁冰花》、《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等。第二,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以单个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以小组或班级为范围进行讨论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品德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与别人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实地教学。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形式进行思想品德上的教育。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教师修养,以身作则
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语
学校非常重视校园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卢超为组长,副校长刘运雄、尹毅辉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由主管副校长刘运雄具体负责,提出治理要求,明确各种工作目标,强化安全防范教育意识,由政教处、总务处、护校队、门卫等具体落实,其他各部门、各年级、各班主任、各班层层有责任有任务,全校师生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和谐育人环境。制订了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召开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会议及安全常识培训等工作。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时时、处处、事事的工作有专人负责。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了全校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完善规范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管理
1.制定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学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值班制度》、《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校园用电安全管理制度》、《防火防盗安全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应急预案。
2.定期反馈各阶段的学校安全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学校安全工作会议,及时查找问题排除隐患。每周召开安全保卫的会议(例会),并且每周有安全工作自查,力求做到有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安全工作及早布置、安全措施及早落实。
三、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
为了把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一言一行中去,为实现校园“无安全隐患,无安全事故,无违法犯罪”的要求,学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看安全,安全无小事”的良好局面,通过宣传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是:
1、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学校利用学校大会,班会、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及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崇尚科学教育、尊师敬长、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等等。
关键词:德育教育有效性树立确立明确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德育教育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道德目标“圣人化”,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工作研究的重点。我的体会是,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理念
培养和造就能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付之于道德行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让生命之花艳丽芬芳。”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目标:责任、个性、文明
我认为,责任、个性、文明是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三维目标,责任: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要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没有个性的生命体颜色是灰色的。文明:是对生命的尊重。文明即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尊重。
三、确立德育教育的主题:生命教育
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我把这些教育内容全部会聚到“生命教育”的旗帜下,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一个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努力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确立每个月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的月主题是:1月份——积累,2月份——实践,3月份——爱心,4月份——自强,
5月份——劳动,6月份——选择,7月份——敬畏,8月份——关爱,9月份——尊重,10月份——信仰,11月份——和谐,12月份——创新。
四、明确德育教育的途径
①从大德育教育的观点看,“人人”都担负德育教育的责任,“时时、事事、处处”都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从班主任的角度看,班会、夕会应是主渠道。应该认真的思考、研究它们的内容、形式。我所采用的主题班会形式有:讲座、朗诵、角色扮演、游戏、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唱歌、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等。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
五、确定德育教育的载体:《班法》的制定、执行、处理、修订
①制定: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民主讨论制定。
②执行:由各监督检查小组检查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
③处理:这是关键环节。处理不仅仅是批评、处罚,而重在养成和发展。
④修订:根据执行情况,由学生讨论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班法》由繁到简,学生品行由好到更好。
六、做好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
①开学前:修订印制《班务工作手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等各种表册;制定班级德育教育计划;
②开学初:了解掌握学生情况,组建各种学生组织;制定(或修订)《班法》。
③每天上好夕会课
④每周上好主题班会。
⑤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周,组织学生思想品德评定。
⑥期末考试前,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⑦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填写好《家长通知书》《学生成长手册》
七、明确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1.教育≠说教,而应是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把分歧的观点统一。实在无法统一,就让它保留。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有平等、民主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准确把握交流、沟通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孔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证明。孔子的教育方式(李零语):我觉得,谈话效果最好,促膝谈心,面对面谈;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论着说;三人以上的谈话,有点乱。孔子谈话,一般都是“二三子”,顶多四个人,加一个弹琴的。上课,就是陪老师聊天。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我很羡慕那时的教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团委双拥工作计划。
二、基本做法
1、结合相关学科和活动的课程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与分散,课堂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国防和双拥教育,引导师生立足学校、心系国防,把爱学校、推动教育发展同爱祖国、保家园结合起来。
2、继续与颍州区人武部双拥结对,新生入学,由人武部官兵来校组织军训。学校将组织学生学习解放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各项素质,促进我校创建文明校园的工作。
3、充分利用现有国防教育的资源、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4、依托团委、工会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工作。在建军节前夕,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形式宣传国防教育,增强师生全***防和双拥意识。
三、主要工作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规,扎实地开展学校的国防教育,切实让师生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将把国防教育列入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教育落实。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采用科学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2、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他 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积极参加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优良双拥工作环境。学生团员为烈军属送温暖、做好事,号召全体党团员开展一些小型的募捐活动,给烈军属做一些实事,到这些烈军属家庭打扫卫生、洗衣等。有的烈军属在敬老院生活,组织团员学生带上慰问品去探望,进行文艺演出等。同时积极开展拥军优属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团员青年以结对的形式长期为孤寡的烈军属长期服务。协助驻军部队做好随军子女入学工作,全面落实优抚政策。
学校将对军人家属,在校军人子女就读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给以适当的照顾。
四、工作措施、要求
1、加强领导。
学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加强学习。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学习《国防法》、《防空法》和《兵役法》,增强师生对开展双拥工作的认识,不断增强师生的拥军之情、爱国之情。
3、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双拥的政策法规,表彰先进,树立双拥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加强教育。把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纳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加强基地建设,设专(兼职)教师上好国防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新生入学第一周进行军训。
5、加强共建。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积极实施智力拥军。
我校将在市教育局和双拥办的领导下,把“双拥”工作做好、抓实。学校党总支历来重视这项工作,去年这项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20xx年度要把这项工作开展的更好
XX团委双拥工作计划(二)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安危,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团市委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始终坚持双拥工作与共青团事业发展同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认真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共青团系统的双拥工作。为扎实做好XX年度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市广大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双拥工作活动,现结合团市委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完善双拥工作制度。
成立团市委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团市委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充分利用团系统的宣传阵地,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双拥工作的指示精神,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军、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为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发挥共青团组织应有的贡献。
二、发挥优势,创新载体,增强双拥工作实效性。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国防和双拥工作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内容之一,在各级团组织广泛组织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政策,确保《兵役法》、《拥军优属条例》、《军事设施保护法》等重要法规政策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国防知识;通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团员青年的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
2、做好爱军拥军工作。通过邀请解放军(武警)同志到校给师生讲解革命故事、做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国防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军校之间的联系,增进情感交流,强化师生的爱军拥军意识。
3、帮助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解决就业问题。针对当前退役士兵数量增加,安置任务重,难度大的状况,团市委将充分发挥省市青联委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作用,多方动员,帮助安排退役军人和优秀干部随军家属就业,从而激励战士们爱军习武、遵纪守规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