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联合办学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联合办学调研报告

第1篇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界五次会议精神,围绕全会的主题,着眼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做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校长,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各式各类的针对教职员工、学生、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我分条理析,甄别筛选,本着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合乎现状的基本原则,本着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写出调研报告,核心性质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学以致用,一是精细管理,一是硬件建设。

眼下,我区的职业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年暑假,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合并,唐山工贸中专与古冶职教中心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在教育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情况会有新问题,我们更需要依据现实情况,调查研究,巩固成绩,找出不足,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往的职业教育,粗放型管理在职业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原因是教育管理方式不科学,专业变化大,教师配备变化大,很难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管理上的粗放,直接导致学生所学技术不过细、不过硬。两校合并后,专业更多,教师类型更多,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如何做到精细化管理,打造职业名校,创办拳头专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我们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去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我校确立了立校、强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确立了总体管理思路,制定了“1、2、3、4工程”做为工作思路。“1、2、3、4工程”就是贯彻一个体系,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重点,强调四个建设。

贯彻一个体系: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认证。

突出两条主线:一是招生就业工作;二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抓好三个重点:其一是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其二是迎接省教育评估督导以及省教育质量验收;其三是焊接实训楼的基建工程。

强调四个建设:一是队伍建设;二是专业建设;三是文化建设;四是功能建设。

随着这一管理思路的深入实施,必将逐步规范我校的管理,使工作深化、细化、科学化。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波澜不惊中得到升华。

学以致用的问题,也是长年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校所学技术知识,步入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学非所用,做为学校徒劳无功。做为社会技术人员匮乏。那么,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平台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校的繁荣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对我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考察调研,我们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开辟途径、寻找渠道,开动脑经想办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大企业作为依托,努力实现定向培养,以名校作为依托,努力实现联合办学,自XX年与首钢技校联合办学以来,联办校已达5家。我们与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副区长王俊合同志曾亲自到会并讲话。我们主办了联办学校研讨会,使“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更具规范化、长效化,为我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领域。

在教学上,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别到南厂技校、机械技校和山海关桥梁厂高级技校进行参观、学习、交流。通过走出去使大家不仅找出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发觉了自身的优势。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努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缩短与名校的差距。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支持鼓励老师进修学习,学校努力争取名额派老师外出学习、交流,先后有教师到石家庄、天津、辽宁、宁夏、江苏等地学习。我校王海棠老师09年9月到11月在德国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交流,成为我市职业学校教师赴德学习第一人。还聘请了20余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这样,我校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就更加贴近,逐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我校在学以致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我们必将扬长避短,将学以致用做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力争达到完美境地。

第2篇

摘?要: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联合办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沿着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深入、长久地走下去,值得探讨。本文以学校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为基础,阐述了“调研”在联合办学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具体的调研案例,分析了调研的形式、内容、过程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的调研活动做铺垫,使调研活动对校企联合办学的影响更直接、更深远。

关键词 :校企联合 企业需求 教学计划 学生管理

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这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更是在笔者学校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笔者学校隶属铁路企业时,长期的计划招生使大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计划招生指标逐年减少直至停止时,学校就和其他职业学校一样,陷入了招生难、教管难、就业难的困境,经过几年的等待、迷惘、尝试,学校领导终于瞅准国家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机遇,主动出击,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宣传学校传统的特色专业、独有的教学资源,终于打开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大门,拿回了第一份、第二份……校企联合办学的订单。

校企联合办学,使学校的发展势头如芝麻开花不断攀高,在欣慰之时,也要居安思危,怎样巩固校企联合办学的成果?使联合办学之路越走越远,这是学校领导及所有关心学校发展前途的教职员工长期面对的一个课题,是大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追寻的目标。

一、深入调研,优化校企合作形式

多年实践证明,深入企业搞调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哪个学校只要能坚持调研,了解社会职业需求,按职业需求办学,培养适合职业岗位的人才,这个学校的职业教育会办得风生水起。笔者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抓调研工作上,真可谓是常抓不懈、形式多样,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这也是学校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调研形式的多样化

一般意义上的调研,都是由相关领导和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专家小组构成,而笔者学校的调研,更多的是让一线与培养学生有关的教职员工都参与。这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因为这种全员参与的形式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这是“当家”的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哪里,也正体现了领导的智慧。让一线教职工亲自参与调研,教师会对企业的了解更直接,对企业的要求更清楚,便于教师直接把“教书育人”的理念体现在教企业要求学生掌握的那些书、育企业想要的那种类型的人;更重要一点,一线教师参与调研,让他们直接与企业领导、师傅面对面交流,直接接受企业的嘱托、直接体验车间的氛围,会倍感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会强烈意识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培养能够适应车间环境的学生,真是刻不容缓、责无旁贷。通过调研,激发出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有针对性,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赋予“调研”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正是领导的良苦用心和高明之处。

2.调研内容的广泛化

学校的调研工作不限时间、不拘形式,如教师带学生到各公司实习的同时,也有调研任务。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协调好学生在公司的上岗实习,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或自己所教课程,开展各种专业调研。比如,学校专业课教师通过在某公司调研,发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机车机型与公司运营的机型不一样,学生到公司后还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实习,这无疑延长了学生在公司的上岗实习时间,而实习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环节,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开销不菲,所以要尽可能在校内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到公司后尽快上岗。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马上把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公司订单班的教学计划做相应调整,各任课教师也相应改变教学内容,后续班级再去实习,效率就提高了很多。这样不断调查,不断研究,不断调整,虽然使学校的工作经常节外生枝,但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更实用,学生到公司后熟悉业务更容易、上岗更快、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公司对与学校的合作更放心,自然对与学校的合作计划就会更长远,这也正是调研的意义所在。

3.调研时间的灵活化

除了长年的跟班实习调研,利用寒暑假集中组队调研,是学校调研工作的又一特色。每到寒暑假,学校就会组织各科室教职员工,分成多个小组,带着课题,深入到与学校有合作办学的各地铁公司,通过与公司领导、员工座谈,到车间参观随访,组织毕业学生的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了解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在公司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公司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希望。根据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整理出调研结果,写出调研报告上交领导,有关领导再综合各组调研情况,制订针对公司要求的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办法,并传给公司备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贯彻、实施后,再向公司反馈实际效果或由公司来检查验收、指导改进。这样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细节,通过一届届学生的磨合、实践,学校与公司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符合公司用人要求。学生毕业进入公司后,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进入工作角色,自然受到公司的欢迎和重用。在公司正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用人的时期,企业的订单也就源源不断地送到学校。学校有了这些订单,发展的动力更足了。与一个公司的校企联合之路顺畅了,就会带动与周边地铁公司的联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联合发展的态势。

二、完善调研,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目前,与学校合作办学、订单培养的公司有二十几个。西安地铁公司以前与学校的合作只限于临时来校招录一些湖北籍为主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到公司后,虽然受公司欢迎,但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都陆续调回武汉,给公司的运作带来一些麻烦。今年公司改变了与学校的合作方式,给学校在陕西省招收司机专业100人的订单指标,这意味着学校与西安地铁公司的订单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希望以这次司机专业的合作培养为契机,继续开辟其他专业的合作。适逢暑假,学校领导就组织相关的教师和班主任带着课题到公司调研,其中一个调研内容是“公司对员工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什么要求”。通过调研,学校了解到公司在员工中倡导六种意识:一是创业意识、二是学习意识、三是精品意识、四是大局意识、五是团队意识、六是创新意识。回到学校,在西安订单班中,班主任制定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主题班会计划,意在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这六种意识。如进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体会创业的价值和不易,更加珍惜自己作为“订单班”学生的身份,珍惜这个身份带给自己的就业机会,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育;任课教师也把这六种意识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上也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这六种意识的教育。调研让教职员工增长了见识,增强了他们锐意进取的活力。

通过调研,学校也从公司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引进到学校的管理中,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西安地铁公司的调研中,了解到公司明文规定:只要你在本公司工作就表示你认可本公司的规章制度。但少数毕业生对公司的有些处罚规定还是难以接受,相当抵触。如有些岗位,员工上班时间不能打电话,否则重罚,如何执行呢?一是把手机集中存放,设置第一道防线;二是领导巡视抽查和专人电话抽查,若拨打员工电话,只要是通的,就算违规,不管你接不接受,公司将“严惩不贷”。在学校内,学生上课玩手机也正是教师头疼的事情,学校也明令禁止,但却丝毫没有管理办法。了解到公司的这些规定和做法后,教师心里有了底气。调研回来后,就在每个教室放置了手机收纳袋,给每个学生一个手机停机位,学生上课时必须手机入袋。每节课上课之前先由学生干部检查,老师上课前抽查,认真查几次,学生也就都能自觉照章行事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让学生预先演练如何管好手机,毕业到公司后自然就接受了公司对手机的管理制度。

在西安地铁公司的调研中,学校还了解到公司非常重视健康文体活动的开展,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市级各类文体比赛,每年还举办新春联欢会,特别需要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文体专长的人才。鉴于此,班主任在西安订单班中,挑选了有文艺特长的学生组成班级文艺宣传队,爱好羽毛球、乒乓球的学生组成班级羽毛球、乒乓球兴趣小组,并聘请具有相关特长的教师充当教练,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还推选身材高大的学生到学校篮球队,参加校队的统一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适用于公司的业余爱好。这就为巩固和扩展公司与学校的合作,使校企联合之路得到有效延伸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小结

第3篇

一,主要目的

1.为制订"十一五"规划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进一步明确电大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2.进一步弄清各级电大当前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困难,并找出应对之策;

3.弄清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把开放教育项目做大做好.

二,调研内容

1.市县电大现状,特别是电大教育的状况(校舍,教师,设备,"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思路等),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现状;

2.全省电大开放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经验教训,当前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困难问题,对做好开放教育的主要打算和建议;

3.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怎样进一步增强全省电大系统的活力和凝聚力.

三,调研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全面调查与抽样调研相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座谈)相结合,分类座谈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四,组织领导和人员安排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成立调研工作专班,具体人员由省电大领导班子成员,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离退休专家,部分市州电大校领导组成.具体分组分片情况如下:

第一组

组长:骆家宽成员:盛月富吴伟

调研单位:荆州电大,油田电大,潜江电大,省电大农行分校

第二组

组长:林志春成员:赵继红张建华

调研单位:孝感电大,随州电大,襄樊电大,老河口电大,十堰电大

第三组

组长:刘建安成员:李昌奉张白鸽

调研单位:省电大工行分校,省电大检察院分校,仙桃电大,天门电大,京山电大,钟祥电大

第四组

组长:唐洪钧成员:胡雄汤伯意

调研单位:黄冈电大,黄石电大,有色电大,咸宁电大

第五组

组长:袁绪发成员:夏文远邓继柱

调研单位:宜昌电大,葛洲坝电大,恩施电大

五,日程安排

4月7日下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布置工作任务

4月9日—13日完成调研工作,各组上交调研报告

六,工作要求

1.各市州电大和有关同志要站在全省电大系统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此次调研工作,态度上要高度重视,工作上要细致扎实,确保数据正确详实,分析客观科学.

2.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原则上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确保调研质量的基础上注意工作进度.

3.建立工作责任制,确立各分片责任人(组长),深入各市州电大及分校进行调研,并负责撰写调研报告;每组确定执笔人,13号前将报告交学校办公室.

附件2

湖北电大系统教育教学情况调研内容提要

一,学校基本情况(详见表一)

1.学校设置及管理体制

本部及县级分校独立设置,并行设置(一套班子,两块或多块牌子),二级设置(为其他学校,单位下设部门)相关情况.

2.办学规模

①在校生总人数

——开放教育在校生

——普通专科在校生

——中专在校生

——与其他学校(或机构)联合办学在校生

②"十五"期间非学历培训情况

二,队伍建设情况(详见表二)

1.教职工基本情况

2.在编教师职称结构

三,教学基本建设情况(请用文字说明)

1.基础设施建设

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3.图书资料建设

4.专业,课程建设

四,试点项目实施情况(请用文字说明)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教学改革

3.教学,科研

4.质量监控措施及效果

五,2005年办学资金情况(详见表三)

1.办学资金来源情况及所占比例

2.学费收入具体情况及所占比例

六,开放教育招生以及非学历培训计划目标(详见表四)

1.开放教育招生

2.非学历培训

3.对做好开放教育招生工作有什么措施

七,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另附纸说明)

1.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面临的主要困难

八,对省校,中央电大的意见和建议(另附纸说明)

1.对扩大开放教育招生规模的建议

2.市州电大希望上什么项目

3.希望省校,中央电大做些什么工作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校企合作”是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及组织模式研究两方面。校企合作是国家行为,这种行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表现出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而且明确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这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对校企合作进行相关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达成共识,还处于各抒己见的状态。国内多数文献大多介绍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将科研机构纳入其中,诞生了“产学研合作”新说法,在实际应用上与校企合作是一致的。

2.研究的主要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持续进行,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职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传统办学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探索出一套内容全新的、代表时代特征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人士研究的主要话题。

在传统教学中,企业只是起辅助作用,这就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目标不一致,这就形成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的瓶颈(招生难、实习难、就业难)。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应运而生,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这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选择。黑龙江职业学院通过近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和实践,顺应市场办教育,结合企业搞实训,积极摸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3.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虽然,现存的有关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很多,这其中,基于理论框架阐述的很多,基于现实环境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很少,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和探讨。笔者试图从我院的办学模式入手,从实际出发,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我院实施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深入阐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对策,并为我院更好地实施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模式是解决同类问题的一种方法,把实践中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在产业和教育之间、实际生产过程和教育活动过程之间建立非常密切的联系,利用学院、产业、行业、企业等单位各自优势,把以间接知识(课堂传授)为主的环境和直接知识(现场实践)为主的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产学结合,是指在政府的协调和资助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专业、制定计划、教学大纲和开发课程,为企业培养合乎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双方互聘教师,学校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学生更加实用、技能的知识。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先录用学校优秀毕业生,利用学校优良的教学环境、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项目、研究课题,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真正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标。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不但为行业企业培养合格的熟练工人,而且积极开展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并增强行业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性,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研究的价值

1)创新点 校企合作双方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准,采取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1)订单式培养的校企结合;(2)专业方向设置与教学内容设计的校企结合;(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校企结合;(4)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结合;(5)校内外实训条件不断完善的校企结合。

其最终能够达到校企合作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落实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促进订单培养的目的。

2)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对于身处于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转型期,且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已成为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选择。

3)应用价值 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3.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思路、框架:结合我国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问题,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落实并执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分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确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征、意义等;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理论,对我院现有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和研究,阐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类型;最后,找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4.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工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1)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调研,找到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可行性报告做准备。

其中包括:

(1)现行的法律对于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规定处于盲点;(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联合办学发展;(3)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校企联合办学的开展;(4)经济社会发展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在拉力不足,还未真正体现市场的引导作用。

2)在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后,逐条论证,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可行性方案。

其中包括:

(1)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

①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的社会氛围;②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发展;③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学生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2)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①协调和巩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②培养“双师型”教师。

(3)挖掘校企双方的管理资源优势

①学校的管理资源优势;②企业的管理资源优势。

将以上的研究过程将被应用于我院相关专业,并通过与其他未实行的专业进行对比研究,以验证该方案的可执行性。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方案。

5.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文献法:通过查阅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以各种形式(如:书信交往、电话联系、发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等方式)向合作企业进行封闭式或开放式调查,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市场调查、企业走访等方式,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情况,做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以便于进一步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3)分析比较法: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研究机构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知识和有关管理经验,对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情况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利用文献法和调研法的成果,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方案。

最后,将此方案应用到试点计算机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通过比较来验证本课题的可行性。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将培养目标从一次性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要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高继续学习、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等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全方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办学理念上,明确立足行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思路

学校要确定“立足行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更新教育观念,转换办学思路,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对本地乃至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做悉心研究,不失时机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力度,突出骨干专业,建好支撑专业,删减陈旧专业,增设新兴专业,使各专业能瞄准、对接、适应及服务市场,使毕业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二、在办学定位上,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确立教育思想,抓住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动向等有利契机,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完善和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各自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学生创业就业基地,为学生日后就业开拓了市场,也为这些单位的人才需求提供渠道,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

三、在办学模式上,实行订单教育和产教结合

(一)实行订单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确保“产品”适销对路

学校为“招得来、留得住、送得出”,各专业均应有相关行业、企事业、学校参与支持,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联合办学规章制度,广泛调研,定期开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本位,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通过联办单位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训场所,并根据市场需求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实现与企业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构筑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创新意识,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使教育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二)实行产教结合,发挥产、学、研的优势,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可能

学校要重视产教结合工作,第一,走出去,创办教学实习基地。实力雄厚、机构健全的产教结合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教学研究与创新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实践平台。学校每学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专业课课程改革的调研报告,有效地指导专业课教学;第二,请进来,把新知识引进课堂。学校聘请一些行业知名专家到学校担任客作教授,把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带入课堂,使师生的知识得以更新、出新、创新。

四、在课程体系及内容上,突出技能教学,实现学生低进高出

课程体系及内容是保证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重要前提。为此,学校要组织专家、教师,对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并慎重修改实施性教学计划,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按照培养目标构建教学模块,打破课程或学科之间的界限,实施课程综合化,形成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宽、模块式、专门化”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在教材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下,组织专家和教师自编教材和讲义,增设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还可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整合,删繁就简,使毕业生能适应市场多变化、顾客多需求的实际,并使毕业生得以在更广大的地区就业。

五、在教学、考试方法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要按照创建服务型教育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和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教学氛围,推进“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兴趣教学法”、“行为引导法”等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6篇

一、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培训渠道

学校打破传统,本着“合作办学,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我校同春海培训学校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同辉鞋业、顺鑫汽修厂、快巧手家具加工厂、大唐丝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田果之初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疆内外制造企业和服务业输送大量合格务工人员,满足企业需求,创建和田县务工品牌。

二、以人为本,按需培训

(一)按照精细培训、因需施教原则,对农村问题学生着重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对创业需求学生着重开展创业培训;对外出务工人生着重开展岗前培训;对农村合作社经营者开展农村致富带头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着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有威望人生开展政策“明白人”培训。

三、寓教于乐,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一)鼓励师生交朋友

学校鼓励师生加强互动交流,积极开展“手牵手”活动,通过包联,师生加深了解,成为良师益友,更好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二)鼓励学生放心说

通过开展关心关爱和谈心谈话活动,取得学生信任,引导学生放心说,大胆讲,说出内心想法,讲出困难诉求,为学生排忧解难。开展思想教育、讨论会,鼓励学生现身说法放心说,说出身边发生的变化,说出党和政府的恩情,说出技能培训的故事,说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在夯实学生国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鼓励学生睁眼看

充分发挥学校爱国主义展馆、文化长廊、图书馆、多功能厅等文化场所的宣教阵地优势作用,每周2次让学生学习中华历史文化,每周观看一次经典爱国主义电影,定期了解人文典故,陶冶情操,睁眼看世界。组织展开观后研讨活动,提升思想意识境界。

(四)鼓励学生大胆做

学校鼓励学生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大胆思考,敢于提问。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大胆实验,勇敢实践。学生尽管做,老师尽管教。

(五)鼓励学生自觉玩

学校开展每日阳光体育活动、课间舞蹈,每月定期开展朗诵比赛、技能竞赛、文艺汇演、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劳逸结合开心学,组织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自信面对未来。

(五)鼓励学生自己管

在学生中评选出“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成立学生会,鼓励学生自管自查,针对学生文明礼仪、卫生习惯、日常纪律等方面及时督查纠改,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活动。

四、匠心独具,创新团建和谐教职队伍

(一)任人唯才,破格提拔,大力培养优秀年轻骨干。

(二)匠心独具,不拘小节,压实责任激发工作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生;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现代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亚洲地区也加快了贸易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广西,迅速成为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和境外贸易集团进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道,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重点课题进一步的开放开发与打造,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广西正在成为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中心之一。近年来,企业用人需求反馈急需大批既掌握东盟各国语言、又熟悉国际贸易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一些岗位如:收银员、导购人员、会展人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出现了不小的人才缺口。

目前广西中职学校推行的是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的“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这种“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东盟国家与我国交流日益深入的状况下,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东盟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企业需要既懂得东盟语言文化又通晓国际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借鉴国内诸多高等学校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中职教育国际化课题的研究。

一、中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内的中职院校通过与国际上的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逐步适应国家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中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速中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才竞争力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国中职教育未来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选择与淘汰,必须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竞争速度的加快和竞争范围的扩大,也将为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动力。

2.中职教育国际化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国际化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创造公平教育、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最佳途径,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职教育国际化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与其它类别的教育院校相比,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部分受到冷落。学生读完中职后一般还要继续深造,进入高职、大专院校再进修几年,否则就业方向和前景不容乐观。如果能将就业、创业、升学和留学四条发展渠道全部疏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瓶颈。推动中职教育的国际化,在培养学生掌握具体工作技能的同时,使之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国际化视野,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完善和升级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中职教育国际化的局限

1.传统职业教育的束缚

传统的职业教育,还是从就业的角度来制定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掌握一门具体技能。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国外发达国家的中职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工作技能,更能突出地发展自我,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我国的中职教育应更多地培养跨文化、跨学科全面发展型人才,以期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2.落后观念与机制的制约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未能与社会需求一致,现有教学体制对中职教育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限制。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的指令容易造成中职教育的形式化和不实用,加之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不合理,使技能型人才失去了应有的位置,致使中职教育受到冷落。

3.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国教育机构的冲击,相比之下,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更为社会所认可。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仍然较为保守,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和收费标准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的约束,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体现不出创新和差异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常常在同行业竞争中被边缘化。

三、推进我国中职教育国际化的举措

增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中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1.师资队伍国际化

要适应中职教育的这种国际化趋势,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快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支撑。中职学校只有不断吸纳优秀的外语人才,适时选派本校教师赴国外研修,才能逐步使学校的教学理念与国际接轨。通过国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国内外院校合作办学,不断开发出国实习与留学通道,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选择。

2.教学理念国际化

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通用课程,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活动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3.人才评价标准国际化

建立与国际接轨又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与国际教育机构学历互认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积极引进国际各类职业技能考核体系,形成开放灵活的办学体系,实现人才规格设计的国际化。教育不再是封闭的、孤立的和终结性的,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统一在全球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中。

四、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调研东盟国家和国内企业人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

调研东盟国家及国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传统的“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东盟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形成调研报告.探索中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制定中职教育国际化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国际化职人才培养模式从东盟国家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分析、课程建设、

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学生两年国内学校学习东盟语言和专业知识,一年出国留学模式。学生经过考核合格后,第三年到东盟国家(越南、泰国)大学留学学习语言,深入学习东盟国家的文化习俗,安排学生在当地的企业进行实训。优秀的学生在东盟国家(越南、泰国)就业,拓宽中职学生的就业之路。

3.改革传统课程模式,编写东盟特色校本教材

调研东盟国家对中职学校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实施面向东盟国家的中职教育国际化。与东盟国家人才需求接轨,学校在商务越南语、泰语等东盟小语种专业课程开设基础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国际贸易基础》、《秘书基础》、《会计基础》等商务技能课程;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增设《泰语口语200句》《越南语200句口语》等东盟语言课程,让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互补;同时编写《东盟十国风情》等校本教材,增加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十国人文、经济和社会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国际化职业素养,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4.与东盟合作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中职教育国际化长效合作机制

与越南、泰国等合作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探索面向中职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规范对学生国外留学的管理和跟踪,制定《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留学管理办法》、《广西华侨学校学生国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中外学校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展东盟文化教育,共同进行学生考评,助推学生全面成长。

5.总结交流

以论文的形式总结交流中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苏雄才,王素群.《拓展办学思路促进中职教育国际化》.世界教育信息,2012(10)

[2]王锋.《广西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广西大学,2012(6)

[3]魏慧敏.《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5)

第8篇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第9篇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

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

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

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

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

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

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第10篇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目前黑龙江省具备MPAcc培养资格的高校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五所院校。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也是刚刚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养资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学员。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发放的MPAcc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发现,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成为构建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当前阶段,各培养单位对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处于边学习、边研究,边培养,边校正,边优化的状态。尚未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发展、市场需求的MPAcc培养模式。MPAcc的培养旨在为社会提供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会计工作领导潜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立MPAcc培养模式时,立足市场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重新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力求培养出“理论提升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当前的MPAcc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学术型会计硕士和专业型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MPAcc的培养还延续着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学,但案例的选择多是一些经典的国外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国情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学校的MPAcc指导教师90%以上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教师,同时负责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工作,对于实务的指导甚少,难以摆脱学术型的影子;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这块,多采取放任式教学,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实践导师近乎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起到辅导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学校的两年制速成式培养,致使研一就必须完成30学分的课程,繁重的课程除了量的积累外,却很少有质的飞跃,研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实践、研究断层,更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突出实践指引教学,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研究贯穿始终。“用中学,学会用”最终达到具备“理论提升、实践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该培养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录取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如图1。

(一)录取阶段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薄弱环节进行考核,以弥补在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缺陷。对于全日制MPAcc本专业考生,要在笔试结束至复试开始这段时间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岗位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可认证的实习证明,同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以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检验实习的效果。对于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优异者,按排名次序,给予奖学金奖励,如第一名全额奖学金,第二名学费减半,第三名部分减免学费。

(二)理论学习阶段

根据MPAcc学员的实习工作岗位和就业意向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学员资质,将培养方向定位CPA(审计方向)、CFO(财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课、外国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外,还要及时的将新理论、新法规,以及当前企业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而在方向课的设置上,则依照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针对CPA审计方向,增设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T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MPAcc学员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将各课程指导教师整合为一个CPA审计方向导师组,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实务专题讲座,定期将校内导师派到相关单位调研学习。针对CFO财务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进行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强调全程式考核,除了试卷的形式外,还将课堂作业、课上讨论、案例分析、撰写专题报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构成总成绩。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期末按学习成绩与导师组综合评定,评出2—3名学习标兵,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而对于默默付出的导师,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教学态度、质量、对学生的帮助等方面评出优秀导师,树立教学模范。

(三)实践阶段

作为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基地,同时国家也为提供实习的单位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二的上学期(9月—次年3月),将MPAcc学员派遣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CPA审计方向的学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CFO财务方向的学员则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时的校外实践导师将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学员的技能弱点、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实习结束,学员要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实践导师也应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习评价。整个实习训练,学员不但在实务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根据校外导师评价,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评为实践之星;对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单位。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对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校内的专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研促学,定期举行师生论坛、汇报演讲。在探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术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写作能力。最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汇报演讲的效果等来评定学员的学术能力,对于在学术上有突破的学员优先授予创新科研课题,根据教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成果来评选优秀导师,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阶段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服务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善汽车消费环境,鼓励居民购买汽车,国内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呈现高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截止2012年12月,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900万辆,同比增幅略高于上年,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增速都超过了4%,蝉联世界第一。与些同时,汽车制造、维修及相关服务企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如何开设汽车类专业,培养符合现代汽车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汽车服务业及其产业特征

(一)汽车服务业的定义

汽车服务业是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的、基础性的业务及这些业务的延伸业务。汽车服务业包括汽车售前、售中、售后三方面的服务。以轿车为例,所谓售前服务是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与市场调查等成品出厂前的服务;售中服务是指促成销售的服务,包括销售咨询、广告宣传、贷款与保险资讯等服务;售后服务是指整车出售及其后与轿车使用相关的服务,包括维修保养、车内装饰(或改装)、金融服务、事故保险、索赔咨询、旧车转让、废车回收、事故救援、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等内容。

近年来,从汽车维修、保养,到汽车美容、加油站等,外资纷纷涉足汽车服务业,对成长初期和长期处于小、散、差的汽车服务市场构成了竞争压力。但我国汽车服务业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引入先进经营理念、业态、技术设备、人才的巨大潜力,为投资者进入汽车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前景。

(二)汽车服务业的分类

相关资料表明: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汽车服务业已成为汽车制造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构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和快速的汽车销售增长,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按照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汽车服务业可以分为以下子行业:

1、汽车分销

2、汽车维修和保养

3、汽车装饰和美容

4、汽车信贷

5、汽车保险

6、汽车二手车交易和回收

7、停车场

8、汽车驾驶培训

(三)汽车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1、汽车产业链长

汽车消费不同于其它商品,一旦消费者购买了汽车,就需要定期的加油、保养、保险、维修、缴纳各种费用,直至汽车报废、解体,其消费支出是以连续方式持续支付的,因此对应于汽车消费的这个特点,汽车服务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产业链也远较其它产业复杂。

2、汽车服务的可持续性

在汽车业的利润结构中,汽车服务业已超越汽车制造业,成为汽车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固然与消费者对汽车服务业需求的极大增加紧密相关,但作为汽车商品购买活动,往往在固定的供应点被消费者购买,具有一次性特点;而汽车服务作为消费品在使用过程,在不同时点被消费者重复使用与购买,具有一定可贸易性;正由于这种差异,使服务供应者可以重复多次向汽车服务消费者索价,同时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服务,在与消费者的讨价还价中索取高价,正由于这一个特定的索价机制,保证汽车服务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利润。

二、汽车服务业对汽车类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2010年达到356.87万人,预计2015年突破500万人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由于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和接受系统专业知识的比例偏低,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已经越来越被重视。

目前,我国汽车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不仅缺乏既有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还缺乏知识结构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我国汽车产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也十分缺乏。另外,在汽车产业链的其它环节上的人才,如汽车产业管理人才、汽车营销人才、汽车物流人才、汽车交易评估人才和汽车专业服务人才等也十分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汽车维修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十分紧缺,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结构比例为4:5: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4:4。同时,我国高素质的汽车营销人才缺口也很大,从业人员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汽车专业营销人才不仅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需要熟悉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性能、维护保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及时收集反馈市场信息,把握汽车市场的消费趋势。

(二)当前汽车行业急需的四类人才

1、既具有汽车专业背景又懂国际贸易、法律、营销、高级企业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汽车产业的发展涉及面广,当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要应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国际贸易等问题,而传统的汽车专业人才又缺少此类背景。

2、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级研发人才缺口巨大、后备不足。随着国内企业对自主品牌开发的重视,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工程师越来越走俏。

3、熟知汽车营销、售后服务、汽车体育、汽车文化、各国零配件质检体系的专业人才。汽车人才国际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据了解,当前我国的零配件产品在销往国外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国家的质量检测标准要求不同,给零部件的出口造成了许多障碍,而国内这方面人才非常紧缺。

4、专业设计师及高级蓝领工人。当前一些企业急需能设计机械车、挂车、冷藏车、搅拌车、油罐车等特种车的研发设计人员。同时,随着汽车换型周期越来越短,对模具设计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汽车服务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汽车产量的进一步扩张,必然需要大量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人才。由于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高职生、中专生和学徒工不能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使得汽车企业出现了“用工荒”。

由于汽车人才的奇缺,导致汽车类专业(特别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自身定位过高。在学校方面,应当调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同时应当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为重点,实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学校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专业的特点,组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虽然,现在有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与汽车相关的专业课程,但在许多学校在师资、设备方面都有所欠缺。以我校为例,开设有汽车检测与检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运用技术和汽车电技术等四个专业,但主要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都投入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这个主干专业上,其它专业都比较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汽车企业与联合办学的进行汽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企业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到学校为学员上课,带来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可以提供汽车检测、维修的先进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办学,背靠各大品牌汽车销售及维修知名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完善的实训基地、待遇优厚的岗位。我校与上海通用联合办学即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汽车服务业对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和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证明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中级汽车维修工证、二手车鉴定评估师证和驾驶证等多个证书的做法是正确的。有的企业还要求学生要在将来的工作中具备优秀的中小企业基本管理的能力,说明企业在人才的发展中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在学校时就要培养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有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希望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有较高的要求。

从专业能力分析,要适应汽车服务业特别是汽车维修及相关工作需要,主要应有以下要求:

1、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汽车营销、汽车保险和理赔、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

2、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3、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要想让学生成为合格的汽车服务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要注重包括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及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按照这个目标,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汽车人才,缩小与行业的差距,为汽车服务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智平,赵天恩,李影. 汽车服务业对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5):40―41.

[2]盛敬,杨军平,刘国满.中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的研究[J].科技广场,2007(10):128―129.

[3]吕一丹. 汽车运用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9(12):34―36.

[4]易娟,韩桥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调查与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9(1):172―174.

[5]秦远建,赵艳.汽车服务营销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5):47―48.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设,2012(7).

第12篇

摘要:解决好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及创业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就业创业,不仅关乎民生,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为平台,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及创业问题,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联盟办学;校企合作;就业创业;体系

作者简介:沈长生,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4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等文件都指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或深化政、行、校、企联合办学,这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企合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1]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各方目标不一致、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尽管国家政府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但企业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近两年,企业用工难度增大的社会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步伐,但由于企业方的“带教老师的水平及待遇”、“实习生生产技术不熟练及误操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如“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场地”等,不能形成长远有效的培养战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仍不充分,据调查,2011年,仅有17.5%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二)校企合作中孤立招生和就业

目前,校企合作的一种现象是校企双方将合作重心放在如何打通学生的就业渠道上,没有从招生源头上进行合作。企业寻求校企合作的院校时,先查看这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对口后,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及生源信息的了解,最后,校企双方可能会因为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而进行目标的临时改革甚至放弃合作。究其根源,双方未能从源头上进行合作。学校及企业若能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环节上保持绝对一致,双方共同参与招生,共同选拔“准员工”,将大大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及合作质量。[2]

(三)校企合作中未提及创业教育

在当前政府大力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势下,各高职院校纷纷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开辟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项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几乎没有高校或学者将创业教育纳入校企合作的范畴中,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研究创业教育及实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基于联盟办学的招生与就业工作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根据江苏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省农业委员会的引领下,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省内外部分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组建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目前,联盟结合了省内“政行校企”共146家理事单位的科技、人才、教学资源合作平台,共同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联盟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组成,在联盟框架下研究校企合作的招生就业模式,需充分结合三方的特点,寻找共同的切入点,以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太仓市政府合作举办“太仓班”,开展“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量身定制”,“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青年职业农民(全科农技员);与联盟内企业共建“江南园林班”、“路劲班”、“华润班”等冠名班,形成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实质性合作办学机制。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及“委培方”共同制定,双方共同负责委培生的人才培养工作。“订单委培”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实施“订单委培”的重要意义

1.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有效实践。德国“双元制”的核心内容即“订单委培”,校企双方以就业为导向,订单招生、定向就业。校方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签订委培协议,实施双方订单招生及定向就业。这种合作模式遵循市场及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需求及国家经济建设相适应,为提高毕业生的实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2.缓解了招生难、就业难的局面。“用工荒”及“招生难”是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两大难题,订单委培这种“入学”即“就业”、“招生”即“招工”的订单委培式办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校企(政)结合,实现了双赢,双向互动的办学机制,一方面解决了社会关注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解决了高校招生难的局面。[3]

3.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订单委培”使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需求引导培养,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着需求。人才培养中,把企业方的实践教学与院校方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或实习,发挥用人单位人力、物质资源在办学中的作用,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理论教学在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在用人单位进行,用人单位通过全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减少了学生毕业后的试用期,实现了毕业生毕业后就业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了“委培”的意义及价值。

(二)需建立“订单委培”的长效机制

1.建立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的机构。招生就业工作应专门设立机构,否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招生就业工作需要,且招生就业应同属一个机构,这样有利于招生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确保招生及就业工作的连贯性,不至于出现招生与就业脱节。另外,招生就业机构应增加理论研究的功能,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动态信息,以此信息为依据,形成与市场接轨的调研报告,用理论研究指导具体工作,进行招生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再调整。

2.建立“订单委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订单委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下达“订单招生”、“定向就业”的范围及比例,年终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表彰奖励,全程还需要加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此,不仅可以巩固招生就业工作开展的规模和比例,而且还可在过程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和创新。

3.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院校方应经常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工作及技能水平情况,对比培养方案与实际的吻合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用人单位请到学校考察,组织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利用各类校园招聘会、供需双选会等形式加强联系。[3]

三、基于联盟办学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的框架下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践,存在难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出发点是盈利,企业扶持大学生创业很难产生赢利点。通俗来讲,大学生在企业就业实习,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而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创造自己的效益,所以校企合作中能否开展创业教育,寻找双方的赢利点至关重要。江苏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内的创业教育采用了以下五种的做法。

(一)“外包”扶持

一些大型的企业在制造某件商品时,中间会产生多道产线,如果本企业的人员、设备、管理各方面都无法满足所有产线的需求时,企业往往将其中某道或部分产线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或具有生产能力的其他承包公司。这时,企业可以扶持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让大学生创业团队来承接产线。企业给予技术及一定资金上的支持,而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以优惠的价格回报该企业。

(二)“供应”扶持

对于某些非生产性的服务企业,如营养健康咨询公司,在对客户进行健康指导时,会推荐一些健康的营养膳食产品,如绿色有机蔬果等,营养健康公司不具备生产绿色蔬果的能力,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以此实现创业。因行业相关性,营养健康咨询公司可以给与创业学生团队一定的指导与支持。

(三)“实践”扶持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中的实践环节无疑是相对薄弱的,在合作联盟框架下,学院可以与联盟内的合作单位建立“园中校”,在校内建立“校中园”,将创业实践涉及的相关技能通过“理实一体”、“项目化”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展开。

(四)“理论”扶持

除常规“创业教育课程”外,苏州市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及青年进行创业,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全球创业模拟实训;针对社会青年,开展了SYB、IYB等创业培训,培训教师团队均由来自政府、企业及高校的人员组成。通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发现,来自企业的师资因为长期处在创业实战的一线,一些创业想法、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相对政府及高校的师资更加能够吸引学生。同时,联盟内的企业定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创业技巧及心得,创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即将开展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上述的扶持中,政府及高校为创业学生充当了坚强的后盾,给予大学生创业团队政策及资金扶持、专业指导、场地提供等。

总之,校企合作既能给学校打造品牌效应,解决招生难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形势下,应当有效地将创业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多方共同找寻切入点,达到合作共赢,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喜辉.实现高职院校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523-570.

[2]张宗胜,李太斌,杨维.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1):83-89.

第13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高专;金融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况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

金融业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该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对金融工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行业发展变化快,催生新的金融人才需求

金融行业发展变化快,新型金融业态出现、发展迅速。培养金融专业人才时,我们除了

考虑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新型金融业态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分析文章指出,全球经济迎来消费经济时代,虚拟的金融服务非常适合在互联网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业务,消费金融也成为近两年来各路机构竞逐的领域,行业人才稀缺。

2.金融业综合化经营,需要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金融业态已发生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完全混业,经过分业经营,目前已经通过金融

控股公司和相互参股方式,以及局部业务和产品的交叉经营,实质上形成了和英美类似的综合经营,但程度上低于英美等国。我国金融机构除了在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监控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之外,还缺乏综合经营的人才。金融综合经营既需要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投资理财等专业能手,否则综合经营难现活力。目前我国金融业虽吸纳了大量专业人才,但还很难适应金融综合经营和监管的需要。实现金融综合经营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经营和监管能力,为综合经营提供发展源泉。

3.金融体系国际化,要求金融人才“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就是懂得要多,要广,不仅仅是银行、金融、保险,还包括政治、经济等等,还要有国际的视野,以适应现在全球化以及同国际接轨的信息时代。金融业人才须具备渊博的经济、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金融业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金融行业对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又该尽到哪些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与资格。”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三、明确自身定位,打好基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属于熟悉金融业务基本流程、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懂英语、会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调研报告,企业更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例如,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金融人才不但要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应用,还要不断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应用。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由知名金融组织、机构举办的各类比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加强对于金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发现人才,增加学生展示自我,获取就业岗位的机会。

四、关注企业需求,做好对接

产教融合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关注政府、行业、企业对于人才规格、层次、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机制,使人们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个体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和培训。学生离校后,不一定就完全脱离和学校的关系,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继续获得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毕业后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帮助其向着中高级专业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发展。当然,这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关注国内发展,放眼国际

在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应当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国外同层次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师生互换、夏令营、冬令营交流学习活动、学者互访、联合办学等。此外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现已开放的金融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外语传授的金融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金融行业知识最新的发展动态。

六、结语

教育界和产业界加深产教融合,在“共建、共赢、共荣”方面下功夫。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具备专业素养、具有良好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业务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尊重个体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38-03

一、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背景及意义

(一)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注重实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岗位特性。基于高职教育的这一特性,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推动校企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是我国今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他强调校企合作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这充分表明,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有效方式,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有利方法。具体到高职金融专业而言,该专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一线岗位,培养客户服务类及业务操作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必须要紧紧把握金融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及其对高职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特性,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

(二)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有利于促进办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密切与社会和金融企业的联系,增强办学实力,打造专业品牌美誉度;有利于高校扩大社会影响,巩固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学校会得到充分稳定的教学实习条件和科研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水平。对学生来说,则可以提前接触社会,认知企业的划分及岗位职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掌握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对金融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和高校合作的方式,在高校推广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利用学生在高校中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面向高校学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选择它所需要的员工,保障企业经营不因人才质量的因素而影响正常经营;获得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员工培训等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要建立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与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精准定位,形成专业培养目标。根据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并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以更加凸显专业特色,更好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吻合。如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邮政金融方向)专业就成立了由中国工商银行绍兴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绍兴分行、绍兴文理学院金融专家及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研处等领导与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该专业的招生,培养、实训、就业等环节全程进行合作指导。

(二)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建立紧贴金融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和职业专门能力模块课程三部分组成。基本素质模块课程是对学生文化、心理健康、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课程涉及到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培养学生掌握从事金融职业的专业能力。职业专门能力模块课程是针对从事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等)某一具体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课程,关键是培养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考虑到将来学生的就业面,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必须是面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也要面向多个行业发展的要求。

2.校企合作建立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可以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金融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合作完成核心课程建设任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环境、情境、场景,确定课程资源建设任务,解构与重构课程资源;根据行业与专业的特点,共同编写适应金融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3.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还应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深入金融企业调研企业业务开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聘请金融企业专家作为顾问,在校内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银行信贷业务实训室、证券业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等实训设施,配置与工作场所业务场景高度仿真的教学环境,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建设能够开展真实金融业务的项目中心,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并以项目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思维,高职学院应充分利用企业技术环境优势和实践经验优势,主动联系金融企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具体可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合作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内容和方式,并共同实施;根据不同金融企业实训现场的具体制度和服务流程,编制出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注重企业文化的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评定实训成绩时,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

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得到了一般只有毕业后才能得到的“岗位化”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处于预就业状态。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就是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中认识了企业、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了解与认可,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

(3)“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必须拥有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院应改变唯学历是从的招聘教师观念,从金融企业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金融行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教师顶岗实践机制,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金融机构第一线了解行业与岗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金融企业专家合作研究“横向课题”“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同时金融企业也能从“横向课题”或项目开发中收益。二是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而且熟习本金融行业、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可以针对这些行业企业兼职人员,开设讲座类课程或实训课程,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否则时间上的冲突与内容的不适合,许多兼职教师将无法承担相关教学任务。

(三)校企合作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紧贴金融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为满足金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无需培训即可上岗作业。故此,评价体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参考金融企业的岗位标量化指标标准建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1.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要研究制订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据调研,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在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操作岗位类和销售、服务类岗位人才。故此,在学校课程考核体系中,可以根据金融企业对该类岗位的标准要求,量化融入考核体系,以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线岗位专业人才。所以,必须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教书育人。与尽可能多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参考金融企业的业务考核机制改进并完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实行开放式办学。

参考文献:

[1]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2]张存萍.高职教育证券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想[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张春生.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彭建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11).

[5]党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6]古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优化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第1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战略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是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和启迪。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各职业沟通的桥梁,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缓解我国农村及城市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去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非常迫切的课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通过研究得出“教育对于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的结论。舒尔茨认为,1929-1957年期间人均劳动收入的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高达50%,他主张“把教育当作一种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作一种资本”,因为“受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自舒尔茨提出这一理论以来,职业教育理论开始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职业教育已成为理解未来社会经济变化和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把舒尔茨的这一理论应用到经济学领域,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就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能力使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结构增效、替代增效、转化增效和产出增效,从而有效克服传统生产力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进而提高持续增长能力,这是财富增长和积累的核心。当前职业教育问题逐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例如:彭继红(2005)和孙文学(2006)从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缪宁陵(2007)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外部的不利环境和自身改革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创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宋卫平(2006)认为创业是农民职业教育的精髓,也是农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研究主要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规划背景下,陕西省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各职业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发展形式。其中,“订单式”的培养方式直接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毕业生召回制”,召回在工作岗位上不合格的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再学习再就业的机会,把学生和企业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工作的标准;“引厂入校”的校企结合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实验设备紧缺和厂家车间工人紧缺的问题,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多赢”。据2007年11月省教育厅《陕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关于职业培训发展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职业院校652所,其中高职院校82所,中等职业学校570所,职业培训机构15985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64.2万人,比2000年增加24.6万,增长62.12%。2006年全省高职招生11.12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6.19%,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

然而,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大招生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职业教育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校企结合不够紧密和师资队伍质量不断下滑的态势,越来越不能满足陕西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设置不能适合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构成的要求。陕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接近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总量,但是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短缺,人才结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陕西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层次的要求脱节,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层次偏低,但所占比例较大,供求严重失衡,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主要集中在高技能人才需求上;其次,陕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与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类型的要求不相符。专业设置追求低成本,缺乏市场导向性,且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能满足陕西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表现为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新兴产业专业相当缺乏;再有,陕西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在结构上失衡,表现在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部分职业院校盲目追求升格,忽视技能培训的教育成分。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失衡限制了其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发挥,削弱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作用。

2 校企隔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实用技能人才的要求。走校企结合之路,是陕西职业院校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结合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工作。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参与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更能直接反映出未来市场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专门人才的素质需求情况,同时还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试验设备短缺这一难题,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直接的提高和锻炼。然而,校企结合不紧密的陕西职业教育现状,使得这种选择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陕西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调控机制,双向自主调节能力弱;同时两者的隔离,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有效地进行市场人力资源的预测,也不能准确预见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常常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这与国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培养人才过程中校企结合的成功经验相距甚远。

3 师资队伍不能达到人力资源开发所需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陕西职业技术院校人事管理仍然是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学校的教职工规模按照政府规定的编制为准,目前全省职业院校师生比例为28:1,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7:1的要求;专任教师中级以上职称比例为43.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6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 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教师合格率为58.06%,低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距,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的办学需要,大大制约陕西职业教

育质量的提高和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陕西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传统的”公众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很深的偏见,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和唯一的成才之道,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差等生们的“乐园”,这种对职业教育带有排斥性的认识,已在众多的学生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传统的重学历文凭、轻素质技能,热衷于坐而论道的文化陋习在教育领域已强力渗透,这使得市场宏观调节作用在陕西职业教育领域失灵,“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与“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众多学生一味地通过不断向上提升学历来摆脱失业危险的行为,已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再加上舆论宣传对“上普通院校的好处”一边倒的报道,迫使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高考和大学教育方面,导致职业教育走入低谷。

2 “误导的”招生政策。调研显示,陕西各地在中考招生的录取顺序上就对职业教育带有一定的歧栅陛,一般都是先重点高中、然后再普通高中,最后剩余的学习成绩很差又有很多不良习气的学生,全部交给职业院校。这一录取过程本身就给学生及家长们带来一个错误的信息导向,职业院校似乎就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成了差等生们的“收容所”。因此,这种招生政策,不仅从源头上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设置了明确的障碍,而且对进入职业院校上学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面影响,导致在校学生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兴趣。

3 “过低的”财政投入。近年来,陕西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已由2003年的7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000万元,但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体现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优势的实验设备过于匮乏,且不能紧跟产业发展的趋势更新。据统计,陕西省职业学校有30%的专业没有实习设备,50%的专业实习设备严重不足,仅有20%左右的专业实习设备能基本满足教学。与此同时,陕西省财政在经费下拨过程中“乱撒胡椒面”的现象严重,决策人员过于追求经费使用的平均性,导致职业教育经费效力分散。

4 “混乱的”职教管理。在陕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劳动和行业多头管理的办学现象,导致在陕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很不均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和统一的资金调配,不同部门主管的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目标以及招生宣传方面采用不同的策略,而这些方面的不同又导致了学生素质的差距和生源市场的混乱。那些规模小、办学实力不强的学校为了获得生存机会,往往采取非常规甚至非法的手段进行招生宣传,一个还没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接到10个录取通知书的情况,经常刊登于报端,职业教育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印象被一次又一次地考验。

四、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为了克服陕西职业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之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朝着更加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职教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改变传统认识,加强舆论宣传,排除以往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要认识到推进陕西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促进陕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2 整合职教资源,打造陕西职教航母。首先,要不断优化陕西职教资源,努力建设一批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骨干示范院校。继续发展和完善像西安工程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其次,要结合办学要素,努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专业及专业实训基地,为陕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这不仅要根据陕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调整各院校的专业设置;还要重点建设一批紧缺专业,诸如机电一体化、数字控制、设备安装、新型材料、生态环保、电子商务、服饰设计、旅游文化、信息传媒、烹饪餐饮、社会中介、绿色农业、高科技农牧业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以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中介服务业等市场紧缺类专业。再有,要重点支持组建、扩建、改建、联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陕西职业教育集团,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3 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职教所需经费。首先,陕西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积极争取财政金融的大力支持。陕西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的倾斜。其次,还要建立新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如扩大宣传力度,吸引集资办学和社会基金,特别是东部地区和海外资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或技术兴办校办产业等;再有,要制定出投资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增强陕西职教基地吸引力,以吸引一大批外地企业、个人及外资来陕西办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