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师范类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师范类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师范类实习自我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师范类实习自我报告

第1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4

摘 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如何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是高等院校仍需深入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择业观引导方式进行研究,探究引导高师院校大学生择业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观;就业观教育

我国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同样经历了从指令性计划分配、指导性计划就业、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等几个阶段。其间,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实现师范类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有必要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就业观教育进行思考,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引导途径进行思考,使就业观教育落到实处,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高师院校就业观教育的主要方面

就业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是高校具有特点的一个群体,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高校师范生正确定位择业目标

指导学生择业行为使其指向一定的职业目标,指导学生在就业前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重新认识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与定位,与当前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相结合,使择业目标更具体清晰。

(二)引导高校师范生完善自身能力结构

在明确择业目标后,通过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职业生涯规划,构建与择业目标相匹配的能力结构。高校师范生的能力构成除了具备专业相关知识能力之外,还应具备师范生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师范生将能力结构与大学四年的学习相结合,使成功就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大动力与目标。

(三)注重就业价值观、道德观教育

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道德观对其择业行为、求职道德起着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加强教育与引导工作有利于就业工作的有序化、良性化进行。学校要结合师德教育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

(四)强化师范类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师范类毕业生面对就业单位时,他们除了要应对本专业师范类学生的竞争,还要面对非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应聘者,巨大的竞争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容易令师范类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就需要引导师范类毕业生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

二、网络环境下就业观教育的新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011) 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85 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30 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总数的58.1%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成为他们关注社会,获取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查询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径。

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有开发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网络的开放性使工作空间得到拓展

大部分的高校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都为学生提供了方便上网的条件,一方面,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拓展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工作空间,教育者可突破时空限制,将就业观教育工作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二)网络的海量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补充

互联网就像一个庞大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库,为就业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关就业政策解答、招聘信息、职业测试、劳动法规、公务员考试、公务员网上报名、就业指导、毕业生个案指导等就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

(三)网络的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使就业观教育更具吸引力

网络时代是多媒体的时代,集文字、声音、色彩、图像于一身。数字信息技术将使枯燥的就业观理论教育变得生动、形象、活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能产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视听效果。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一些就业讲座、就业指导活动制作成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放到校园网,一方面将抽象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另外一方面克服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使教育过程时刻都可以发生。

在就业网站上还可开设就业论坛,对一些就业中的现象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对教育行业中涌现出先进事例优秀模范进行宣传,例如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大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等;对就业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疏导,提供一些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疏导的方式等等。通过聊天室进行个别辅导和思想交流。通过聊天室(OICQ) 进行个别辅导答疑和思想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单个、细致、深入地思想教育。以多种多样的网络交流形式使就业观教育更具时代色彩和吸引力。

(四)网上交流的交互与匿名性创造了平等宽松的交流空间

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匿名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或者与老师交流,这种宽松、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平时不方便说、不敢说、不愿意说的话可以在网上吐露,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提高就业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就业观教育工作入脑贴心。

(五)网络的即时性增加了就业观教育的时效性

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一方面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在网络能够第一时间得以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浏览大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即时评论,学生的QQ心情动态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带倾向性的就业观思想问题,使就业观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时效性大大增强。

三、网络环境下就业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 在网络环境下搭建全方位的学生就业工作网站

网站应该突出五大功能: 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指导功能、服务功能和互动功能。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是网站长青的生命力所在。如果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访问人次少,点击率不高,就业工作就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求我们运用互联网信息交流技术创新优秀信息资源,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增强就业观教育的感染力;开发就业信息系统,在网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学生基本信息;向毕业生提供一些应聘技巧或者网络课堂视频;开设就业论坛,定期组织学生在网站上对一些就业中的现象进行讨论,对教育行业中涌现出先进事例优秀模范进行宣传,例如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大学生个人,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等。

(二)在网络环境下构建高效的就业信息网

就业信息网并不只是单纯的依靠网站信息,而是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状平台。改变以往信息依靠“班主任-班干部-学生个人”的传统模式,使用“就业工作网站为主体、QQ飞信MSN为多种方式”的“网”状的平台;避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缓慢和失真,使就业观教育工作突破时空的限制, 及时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三)网络环境下搭建与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平台

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使就业观教育落到实处,入脑入心的重要前提,网络环境中提供了良好平等的交互平台。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很多方便易上手的工具搭建与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平台。

QQ是当前国内最流行也最普及的聊天工具,它的私聊、群聊、群邮件、群共享、群聊天记录等功能可以跟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也可以在群聊里解决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通过群及时各种信息和通知,QQ 现已成为就业观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师生交流工具。而在一些特殊的时期,QQ交流可以由一般的聊天工具变身成为有力的教育载体。例如在师范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分散到各个地州,由于时空的限制辅导员班主任不可能到各个地州的实习学校进行日常教育,通过QQ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QQ班级群里的讨论内容,可以组织同学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讨论,也可以一对一的跟有较大思想波动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潜移默化的引导师范类学生的就业观。

论坛BBS (Bulleting Board System) 讨论区、Blog 也是方便使用的交流方式。如果说QQ 比较适合用于聊天和谈话,则这两者比较适合用于展开主题的讨论。利用BBS和Blog可以对教育界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可以记录和分享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成长点滴和心得体会,对他们成长的困惑进行指导和讨论等等。三种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构成就业工作信息化交流体系。但在BBS、Blog和群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思想教育的适当引领作用和正面积极的言论导向,否则会对就业观引导起负面作用。

(四) 网络环境下及时关注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网络环境的普及,手机网络的普及,随时随手随地更新QQ签名、飞信心情、MSN签名、QQ空间日志、微博等已成为学生彰显个性,抒发即时心情的途径,而通过这些途径,有利于及时有效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并主动出击把学生的一些思想或心理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陈燕.高教研究.2007.1

[2]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傅新华, 阳琴.教育探索.2009.7

第2篇

师范类大学生是教师的后备军,而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师德的养成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师德状况。本文从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入手,指出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从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课程强内化、榜样示范等方面提出措施。

关键词:

师范类;师德;养成

一个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专业知识和教师技能,更取决于其个人的师德素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着本行业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师德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师德内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师范类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少,跟其他非贫困生相比,大多数学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体贴父母,往往通过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以便减少父母的负担,尤其是个别学生可以作为师德教育标兵加以宣传。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他们自卑、自我封闭、脆弱、盲目攀比但又囊中羞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较差,这就需要高校对这部分同学加以密切关注,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关爱他们的成长,使其能够主动打开心扉,增强师德内化,成为祖国教师的后备军。师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调整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家长及教师与他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师德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沟通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贫困生作为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成员,也应该模范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中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教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勇于担当的职责与任务。教师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态度。教师的职业纪律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循的规章与条例。师德技能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在教学结果中得以体现,也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师德中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在处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师德中的教师作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行为的总和。师德中的职业荣誉是学校及社会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肯定及赞扬,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使其更好的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师范生而言,尤其是要抓好师德教育。贫困生是师范类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开展师德养成教育需要遵循大众化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一)师德教育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线下线上相结合是指线下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线上是指通过网络生活开展师德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师范类大学生。9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低头族”一类,他们善于且乐于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及娱乐,因此,师德教育必须渗透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他们时时处处被师德的良好氛围所感染,他们会自觉地受到教育,为形成良好师德奠定基础。

(二)师德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反思相辅相成,通过教育可以将师德理论灌输于大学生的头脑,而反思可使这个师德内容进一步内化,实现师德的养成。师德养成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师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师范类贫困生的师德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又要强调学生反思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有道德是非观念,自觉规范行为。

(三)师德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针对师范类贫困生,要将师德作为必修课,且要求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都要注重师德内容的渗透。师德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必修课之外,还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实践环节,一门课程既有教学授课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针对师德课程,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完理论知识之后,用于实践操作。师德教育只有践行之后,才能内化吸收。“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2]针对师范类中的贫困生更应该将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等作为实践环节之一,让这些贫困生感觉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及关爱。

(四)师德养成要注重榜样示范与践行师德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师德典型,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网络及校园文化展示,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在师德课中进行宣讲,尤其是“自强之星”的学生更应该成为师德标兵进行宣传,使师范类学生耳濡目染的贴近典型、认识典型。定期学习典型事迹后,要求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互动交流,谈感受,并要自觉践行师德。在师范类贫困生践行师德之后,提交总结,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养成的有效措施

大学阶段是师范类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自我意识、自我道德、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师德养成的前提与基础。增强师范类贫困生师德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乐于自我教育,乐于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

(一)投其所好,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必要方式,尤其是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之后,任何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处都在通过手机而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因此,师德教育要根据学生爱好上网的特点,借助QQ、微信、易班等平台,通过微电影、电子报、图片等形式,将师德教育渗透于师范类贫困生的日常网络生活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

(二)营造氛围,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隐形教育形态,即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为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将师德内容通过黑板报、横幅、展板、宣传栏、晚会、才艺表演等方式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让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师德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并注重激发师范类贫困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及搭建师德教育活动,促进其对师德的理解与感悟。

(三)注重课堂教育,通过实践内化

“关于道德的讲授无论讲得多么好,如果与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全部道德的成长作比较,那它总是想对地在数量上比较小,在影响上也是比较微弱的。”[3]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教育内化的最有效方式。首先,在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要注重将理论教育与时事相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时,注重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时事,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吸收及内化。其次,注重情景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演讲、小品等方式对某些专题进行学习及演练,不断增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主观应用。最后,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老师,可给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养老院,让师范类贫困生定期去照顾老人,在实践中懂得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榜样示范,评选“师德之星”,树立标兵,为其导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充满好奇的同时,却又迷茫、彷徨,这时可以通过“师德之星”为其点亮导航,不断为之而奋斗。同时,“师德之星”可制作成视频、展板等,通过网络、校园摆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促使师范类贫困生师德素养的不断养成。

(五)人文关怀是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催化剂

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爱、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一,要积极掌握师范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具体问题,用真诚、关爱、关注他们。尤其是对一些因为兼职繁忙而影响学业的同学,辅导员要予以情感引导,激发学生正面的积极情绪,缓解他们的压力,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增强更好的成绩。第二,要指导他们向身边的榜样、典型看齐,通过榜样来激励贫困生。并在适当的会议上对他们成绩或表现加以肯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第三,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针对部分自卑自闭的师范类贫困生,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关爱与教育。教师通过主动谈话、谈心的方式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理想与现实差距,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能主动打开心扉,乐意接受师德教育及渲染,进而促进去健康成长成才。此外,人际交往是师德内化的内驱力,教师可以调动学生骨干的力量,让他们主动关心这些贫困生,使他们乐于交往,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张慧荣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第3篇

关键词:高师生;教学技能;重基础;重实践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学技能是最重要的职业技能。当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逐步实施,人们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英语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从长远来看,要从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着手。对于大多数师范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之后会成为英语教师。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质量的好坏。

1高师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1.1教学实践不足

教学实践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这是进行教师培养的最后一道规范化的检查工序。但是,目前高师生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模式,校内实习主要包括教案的撰写和15分钟左后的讲课实践。在具体校内实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应付了事,15分钟的试讲根本不可能呈现一节课的课堂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课堂用语都不能正确使用。而为期2个月左右的校外实习,学生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学生只需要填写一些表格,盖一个教育类实习单位的公章就算完成了任务。指导教师没有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而且很多学校将校外实习放在了大四学年的第10~12月份,这时候正是学生准备研究生、公务员考试的时间,这从客观上使得很多学生选择了不去实习,而去准备各类考试。根据调查显示,一部分英语专业师范生只重视英语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积累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文化,就可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英语教学,就可以当一名好的英语教师[1]。另外,也有调查表明,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才能胜任教育工作,而要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优秀教师则需要毕业后五年左右的时间[2]。

1.2基本教学技能欠缺

通过对安阳学院2017届100名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五种技能重要;95%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语音技能非常重要;9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板书、英语课堂用语、英语教学设计重要;85%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件制作重要。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评价,笔者又设计了一道与之相关的问题来提问,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所有的技能都重要”。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要性都有统一的认识,都明白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教学技能。在有关基本教学技能的自我认知的问卷调查中获悉: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语音技能优秀,20%认为良好,15%认为中等,3%认为合格;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板书技能优秀,22%认为良好,31%认为中等,4%认为合格;3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课堂用语技能优秀,25%认为良好,25%认为中等,13%认为合格,6%认为不合格;18%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技能优秀,24%认为良好,38%认为中等,12%认为合格,8%认为不合格;31%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优秀,28%认为良好,35%认为中等,6%认为合格。以上数据表明虽然高师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要性都有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他们还是比较关注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对于自己师范生技能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说明了他们对自己现有教学技能水平的不满。

2高师生教师技能培养对策

2.1重教学基本技能培养

英语教师的基本技能,由口语技能、板书技能和朗读技能三项技能构成。其中,板书技能应该包括钢笔字书写、毛笔字书写、粉笔字书写以及白板笔书写。流畅的口语表达、标准的语音语调是对一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英语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指英语教学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英语语言规范。教学既要求语音标准、用词恰当、合乎语法、符合逻辑,又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简明、连贯和得体。只有标准的语音才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也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清楚、明白地讲解所教内容。因此,英语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才能产生语言的示范效应。所以,在英语教育类学生的4年大学学习中,培养英语语言技能要贯穿始终。因此,一方面,通过传统的英语语音课程、英语阅读课程、英语听力课程等,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辟英语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类竞赛,比如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电影模仿比赛等,通过这样各式各样的比赛,既可以检验学生们的语言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们的英语语言技能。板书是教师创造的作品,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大都不讲板书设计,板书时随心所欲、毫无计划、或杂乱无章、密密麻麻、忽大忽小、龙飞凤舞、难以辨认,更有甚者,不讲笔顺、出现错别字,这样就会误导学生。作为英语教师,虽然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和人才不足的原因影响,很多英语教师还在使用粉笔或是白板笔,而且多数省市的中学招教考试面试时,不允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师范类毕业生时,重视板书、讲究板书艺术、充分发挥板书的教学作用。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开设钢笔字、毛笔字等课程,并督促学生练习,定时定量上交完成作品,并评比书写的等次奖;在高年级阶段,可开设粉笔字、白板笔字、板书设计类课程,并指导督促学生们板书设计的技能和能力培养。

2.2重教学活动设计技能培养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技能,由英语导入技能、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技能和英语教学提问技能三项技能构成。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根据英语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指导学生构建学习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强调重点和难点,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一个项目的模拟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改进完善[3]。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化解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各种导入方式(包括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诗歌导入法、表演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实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仅要一一向学生们讲解,还要有专门的课程实践让学生们将不同的导入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习和实践中,并由课程任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其应用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根据英语课的特点、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英语课堂上需要开展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活动。教师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技能就是指教师设计与组织这些活动的技巧与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同时,这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收获的大小。它既表明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也反映了教师的敬业程度。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教师不断揣摩、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的结果。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和组织形式;同一授课内容,教师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习或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们设计课堂活动的技能,同一堂课,要求学生至少拿出3个不同的课堂设计方案,然后同一指导老师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这样每位同学至少可以获得6种以上的课堂设计方案,有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由于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学习这种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到日常交流中,培养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就是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最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一。据调查,提问在英语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40%[4]。正确、恰当、适时的提问是认知兴趣的引导素、学生监控的好方法、情感交流的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技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结语

总之,笔者希望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优化高师生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培养重基础、重实践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培养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英语交际的人才,为地方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贡献,从而推动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本研究中,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只是针对2017届100名毕业生,调查问卷的范围有待扩大。其次,调查问卷只是针对笔者所任高校即安阳学院的英语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康平,余龙进,张吉雄.1997、1998年师范本、专科毕业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现状的调研报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5-78.

[2]稂亚晖,周蔚.职业技能训练是加强师范素质教育的关键[J].兵团教育学院学院,2000(1):85-86.

[3]左菊.渗透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技能培养构想[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