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实践教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
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写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 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创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具体工作:
结合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1.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2. 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3.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4.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四大领域。
5.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把握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6.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五、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活动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六 、存在的问题及想法:
开设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提前制定好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有关要求和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为指导,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民主”,积极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使我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学段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3、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途径和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任务的新型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六(4)班的综合实践课,该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8人,这是一个活跃、自主性较强的班集体。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对事物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有几个男生性格较叛逆,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合作意识等。当讲授的内容符合他们的口味或兴趣浓厚时,他们也会聚精会神,但持续时间较短。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最主要的还是我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三、课程目标:
结合我校“科技特色学校”和本土的“永昌堡文化”,提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我、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位办学品位。
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我校把“认识自我,关注成长;亲近自然,崇尚科学;探索历史,品味文化: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四大板块分别放到3——6年级4个年级段试行。六年级试行的是“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这一板块,注重社会生活的探究。所以本学期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社会考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四、课程内容:
本学期结合学生实际和活动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活动内容:
周次主题活动方式活动途径或方法执行情况
2——5家乡店名学问多小课题研究观察、实地调查、访谈、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问卷调查、采访等
6——10快乐运动社会实践、调查 实地考察、设计问卷、采访有关人士、查阅资料等
11——15同学过生日的调查小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统计、采访、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找
16——20家乡企业知多少社会调查观察、访问、上网查找、采访讨论
五、教学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用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2、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建立稳定的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4、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六、课程实施
1.通过调查、统计、观察、游戏、收集资料、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一些科学方法。
2.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本课程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3.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注重加强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
4.交流总结活动:通过汇报交流,比赛等活动,进行活动总结与反思,使活动富有实效性。
5.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课外指导老师、合作伙伴、主题正常开展的有力的核心力量。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
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应重过程轻结果,特别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篇(四)一、指导思想
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为重点,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三、具体实施步骤与措施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参考我校教学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实际,调整本学期的目标任务。加强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有效。教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学习相关文件、政策,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化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做到爱岗敬业、见多识广、多技多能。同时,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特点,掌握它的实施规律,为学生营造支持、鼓励与开放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更新教师观念、端正学生态度。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协调各学科的关系,做到个别主管、全员协作,把所有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协同指导。尽可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以班为单位,以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班委会为主阵地,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体,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线,由课任老师负责,各班班主任协助,各科任老师参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帮助学生探究、展示、实践、创新,整合、提高学生的各科知识及学习、生活、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要引导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的发展。教师引导时,要体现本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主题的确定,探究方式的选择,成果的展示及评价,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组织活动时,主题尽可能与学校的活动安排相一致,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渗透到板报、广播、值日劳动、学科竞赛、传统节日等方面,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得升华,让学校各项活动、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奏效。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劳动,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对有限的课堂,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在内容设计上侧重激发活动动机,辅导活动方法,引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观察、发现、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课外活动的开展、延伸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要调动师生的协同合作,更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对活动进行督促、指导、检测、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利用本校、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研究活动,从搜集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掌握了方法,增强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上都得到了培养。
四、成果展示阶段
学生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经过实验、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及展示。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活动评价
1、学生的评价
(1)评价原则:应当重视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应用、重亲身参与探索、重全员参与。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要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集体。
(3)评价内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体验、方法和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
(4)评价方法:激励性评价为主、管理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口头报告评价相结合;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教师的评价
整体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文件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等。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例如《你身上的尺寸》就是要自己测量身体上各部位的尺寸,要学生找出各部位的尺寸的数学关系,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它和传统的做数学题“已知、求、解、答”不同,是要学生自己找“已知”,自己探索规律。《水的观察和实验》则是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更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从心理活动来说,这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从三年级开始,就要进行创新和发明活动,要孩子们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我们要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一边实验一边观察,观察出问题再实验,再研究,再观察,再实验,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师资配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组实验教师 3、课时安排与实施策略: 每周一课时,便于师生都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便于开展活动时进行资源共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构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设计实用性强、结果可靠稳定、实验材料简单易得的实验内容是关键。生物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提取、离心、破碎、沉淀、膜过滤、层析、电泳、干燥等。高职卫生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尚未完全摆脱高中时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此,我们依据理论知识整合实验项目,且实验涉及内容不能太广泛,不同专业实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2.1课前讨论,课堂汇报
教师理论课讲解结束后,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其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需在课堂上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包括查找资料、讨论过程、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设计与思路、可行性等。在实验完成后,各小组还需对实验与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2.2实验前准备
每次实验前,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留出2~3天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准备实验所需试剂,调试所需仪器设备,遇到问题向教师及时请教。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实验全过程,巩固实验相关技能。
2.3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学生汇报后,让各小组互评,对实验设计、准备、结果进行打分,让学生看到别组实验的优劣及与自己小组的差距,相互学习,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
3教师给予充分指导
在实验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指导,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反对相互模仿、抄袭。如果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指责学生,应教会其分析、总结。如果实验需用到较复杂的仪器设备,教师课前单独进行讲解和演示,以保证课堂进度。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过于繁琐,可让学生适当改动,也可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兴趣小组形式操作一次,并与课堂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4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情况。综合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过程性评价。因此,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合作讨论、实验设计、小组汇报等环节。
5小结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年代,除了诚信,公正这两个主题以外,我们综合实践的最主要内容,也许就要数利地,分享了。但分享发生了,牺牲个人利益,换得了他人的利益,两人都觉得了满足、高兴。真正的分享产生有两个条件(1)懂得自己的“所有”、“拥有”爱惜属于自己的东西;(2)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愿望和心情。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了道德行为发生的机制,违背其起源与发展的规律,德育的成效就可能会打折扣。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国务院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注重德育方法,突出德育过程。
二、综合实践工作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在发现、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善于研究分析、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到仪表整洁,语言文明,遵守各种公共场所通行的礼仪,养成现代文明礼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鼓励使用文明语言。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全面发展,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养成保护环境意识。
2、开展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美好情感。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举办新颖别致的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充分利用升国旗,国旗下讲话,以及浅显的历史知识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爱劳动,爱公共财务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等的良好习惯。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3、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4、利用班务活动、团队活动、家庭德育教育网络和课外辅导员,进行小学生违法犯罪的教育。同时加强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教育。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小组数据共享工业生产概念设计《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是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并可以衔接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
近年来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如实验指导教师的配备、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实验室开放、实验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进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吉林化工学院对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和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化学、应化、制药、药剂、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等专业的大三或大四学生开设《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对于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经历多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历练,进入大四第二学期就要面临毕业论文环节的大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实践课程。多年来,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同学之间的协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面对几十个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不能进行较深度的剖析和讨论,不能发掘有意义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不能很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验证了实施效果。
一、《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1.《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实验小组,通过实验小组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分工实施与协作实施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可以充分利用团队成员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激发个人潜能,往往达到1+1>2的效果,因此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被视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
过去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中,更多地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实验,这对于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很有帮助,但由于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只针对自己的实验负责,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交流。为了培养学生更多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实验小组。即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围绕一个因素,参考小组成员各自所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集体协商讨论,设计进一步完善的二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分工实施和合作实施相结合,共同完成实验内容。以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为例,该实验包括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由实验小组共同参与讨论制定;第二部分是VB1催化下的安息香的合成和分离,是由小组成员按照不同的实验条件分工实施;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安息香的重结晶以及安息香的红外光谱分析,是由实验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VB1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安息香合成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VB1的用量、pH值、碱的种类、溶剂种类、溶剂配比、原料加入方式、相转移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方式等。在学生了解各种影响反应因素的基础上,实验小组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实验因素进行二次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分工实施和协作实施,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只提出启发性参考意见,抛砖引玉,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诱导学生的思路向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在《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程中,由教师依赖型、实验讲义依赖型向自我依赖型和团队依赖型转变,并通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真正做到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2.实现实验数据共享,强化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为毕业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无论是《基础化学实验》还是《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过去更多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强调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只针对自己的单一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讨论,实验信息量少,获取知识量少。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实验人员编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一个实验小组对不同的实验因素进行探索实验,并通过同一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的共享,使学生通过一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就可以获取多次实验才能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影响有更直观的体验,拥有更多的实验数据可供处理、更多的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供发掘、分析和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有深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均有很大帮助,对于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实验报告与工业生产概念设计有机结合
《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中,将合成实验与化工原理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行工业生产概念设计,即在实验过程中引入工业生产中的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内容,可进一步加强实验与理论、工业生产的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为了验证教学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以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等为调查选项,对吉林化工学院09化学专业88名同学为调查对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共回收79份调查表,统计结果见表1。
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文字编辑和制表制图能力、实验报告写作能力方面也得到较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方面提高更加显著。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教学改革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影响,以调查选项为横坐标,显著提高和较显著提高的百分比之和为纵坐标,绘制了如下柱形图。
注:(1)文献检索能力的提高;(2)文献整理能力的提高;(3)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5)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6)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7)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8)实验兴趣的提高
由图1可以看出,经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各项能力提高较显著和显著的比例均超过了60%,其中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兴趣的提高百分率最高,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占到87.2%(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为75.0%),而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最低,分别为65.8%和69.6%(如果考虑未回收到的调查表,占比分别为60.2%和62.5%),这也说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我的实验我做主”的机会,学生的实验兴趣会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实验课程在设计上,增加了集体设计实验方案和共同协作进行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学生间沟通和协商的机会,团队协作能力同样得到明显的提高。反观文字编辑、制表制图能力的提高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分率相对较低表明,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能通过一两次实验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是需要反复的锻炼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目前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改革更多地强调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实验过后形成的报告关注度相对较低。
通过对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学生不仅在文献检索和整理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方面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毕业班级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论文,乃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很大帮助。
对《综合与设计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不需要明显的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在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有限的学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实施和推广,对今后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性良,陆靖.综合化学实验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08-120.
一、课堂教学目标
《水的调查》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教学发展的规律,采取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学目标也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这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一)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
目标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系列性,即学生搜要达到的能力是否在不断递进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在与同学的配合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习热情。通过做一做,适当扩充学生的能力,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既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又是调查结果不会偏离调查主题。
(二)在情感态度的设计上
教师巧妙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所要达到的有利意识,培养相应的的责任感。
(三)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通过具体调查数据说明了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合理、有益的原则,教学模式的设计一定要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这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将整个调查计划全盘扔给学生。
二、教学教学的主题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根据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进行自主择题,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知识。
现在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让学生根据当代热点金乡调查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选定位对水资源的研究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调查,需要有设计方案出来,即为活动过程。
主题的选择在选题时,首先要求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另外这个选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力量,放在社会上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可以提供社会力量来进行帮助。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教师指导与徐节省动手相结合,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调查中,创设主题丰富的主线来将整个调查活动连接起来。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他我意识向自我意识转变的阶段,逐步对身边的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又及不成熟,同时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领指导,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
(一)活动准备
在活动准备工作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进行交流,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所需的选题。为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前提下对主体进行布局,同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课堂中,科技问卷调查、资料整合、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调查研究
在质疑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使用方法的筛选,一般学生都会采用观察、实验、问卷的不同方法,可能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水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两份调查――水污染和用水量,并提出新颖的问题来对其进行补充。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查都有相对应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学生们在进行了劳动成果的回报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表扬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纠正,为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为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全局内容进行把握梳理,对教材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此避免在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出现大问题。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在最终要对调查全过程进行审视,看是否每一部分都达到要求,尤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对问题的解决工程的思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要发现问题,问题是调查的前提,设置有效的问题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堂 优化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有创新意识,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探索,重点突出教学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由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并通过多重优化措施,强化文本生本的思维对接,形成重要教学创新点、切人点、成长点,为全面塑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一、教学预设,体现综合开放特性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准备教学生成预案,以体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1.综合选择教学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课有比较固定的教材学习内容,但在具体执行教材时,教师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展开取舍,也可以适度增加其他学习内容。综合实践课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不断探索来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有综合教育意识,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基础,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提升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增加本地农业生产相关内容,通过对家乡特色产业展开调查研究,认知、了解本地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建立具有乡土气息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开放教学目标设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主体是“活动”,在学生展开多种活动时,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活动展开适时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达成的目标,以提升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有效陛。在活动目标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因素,促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形成创新、体悟意识,鼓励学生在不断完成活动目标的同时,促生自我成长自觉性。在活动目标设定时,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群体有深入调研,给出适合度更高、覆盖面更宽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达标,也不能挫伤学生进取的积极性。教师在具体目标设定时,不妨征求学生的意见,体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开放性。
开放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教师做出积极努力,不仅要做好学情调查,还要科学筛选学生的参与意见。如《我们去郊游》教学,教师综合各方意见,最终形成活动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做好郊游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安全措施的多重预设。第二,让学生在郊游过程中,学习更多实践认知,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日。第三,做好协调工作,在家长和教师协助下展开活动。学生明确了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自然能够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应该成为这次活动的重要关注目标。因为活动有一定风险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参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先落实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实践活动。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之后,能够积极有效地展开实践操作,学习效果显著。
二、活动开展,观照实践自由特性
教师在综合实践课堂活动设计时,不仅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还要对实践活动展开多重评估,以提升其适合度,体现综合实践课实践性、自由性特征。
1优化活动引导方式
综合实践课堂活动启动后,教师要及时跟进,针对学生实际表现给出一些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为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注意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形式,或者是对相关活动进行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家庭,促使学生学会健康快乐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有创意地生活,以提升实践活动品质。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品质,教师都要给予积极支持。
2关注不同群体需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要正视个体差异的现象,并展开差异性教学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学生学习基点、生活经验、学习感知等因素都呈现个体差异,在实践课活动中,要求学生达成一致学习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要有分层教学观念,真正介入因材施教原则,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匹配度。
学生对生活关注度呈现个性差异,教师在活动引导时,也要有个性意识。如学习《变废为宝》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说说环境的变化,了解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有哪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归结,形成学习成果。有学生说:“我们小区的垃圾已经实现了分类,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虽然居民不能准确进行垃圾分类,但起码有了分类意识。有机垃圾可以制成肥料,无机垃圾可以回收制造新产品,都属于变废为宝的实例”。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要多关注社会生活,获取更丰富的学习认知。
三、评价实施,凸显多元激励特性
课堂评价是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介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重评价方式。特别是教师专业评价,都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训练热情,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介入多种评r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中介入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评价活动,这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不仅丰富了评价视角,也为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觉悟创造条件。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重视学生个体评价,对学生自我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发动学生展开互评活动,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也可以形成重要对比,促使学生自我矫正和成长。而教师展开深度专业评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认知体验,这对学生学习认知构建有重要帮助。
2.展开个性专业评价
所谓个性评价,就是具有创新意味的评价,体现评价者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教师对学生展开评价时,不可陷入千人一面的窠臼之中,要针对学生具体表现给出更为专业的评价。评价形式、评价语言都需要体现个性,这样给学生带来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感知体验。教师评价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眼神和表情,只要能够传递教师评价激励意图,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可以运用。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综合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42-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无机化学实验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必修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其不仅能为后续的化学类及专业课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受到规范、系统的实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严谨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探索、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1-4]。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实验场所不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不能及时补充,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逐渐突出出来。同时,新的环境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能源的短缺等。作为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无机化学实验课无疑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作了探讨。
1 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绿色化学”是1991年美国化学会提出的,此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绿色化学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而不是产生了污染再去治理。它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5-6]。
传统的化学教育,很少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减少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要从事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新产品的开发、中药新产品的工艺研究以及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等。如果他们有着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出尽量没有或减少污染的工艺、路线、方法等,从源头上阻止污染。
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如果在教学中渗透进绿色化学的理念,使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无疑对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我们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设计、改造、优化组合,尽量使产品循环利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如无合适替代品则以微型实验等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对于性质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代替有毒的或不易处理的化学试剂,如在沉淀溶解平衡实验中,用一般的易生成沉淀的金属离子代替有毒的重金属离子,如沉淀的生成实验一般用Pb2+离子和I-离子,我们改用Cu2+离子和OH-离子;分步沉淀一般用Ag+离子与CrO42-离子和Cl-离子,我们改用Cu2+离子与OH-离子和S2-离子。对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实验或制备实验,尽量选用产物易分离并可作为后续实验的试剂或可用于其他实验的原材料,以减少浪费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在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我们选择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标定粗略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出氢氧化钠的精确浓度即可作为醋酸电离常数测定实验中的标准溶液,用于测定醋酸的浓度。
2 在实验教学中逐渐融入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对于探索性的实验内容我们遵循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安排,首先是在现有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渐融入探索性的实验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几个性质实验如“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和“配合物的生成、性质和应用”等,学生在做这些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例如一次验证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实验,需要将草酸铵溶液与高锰酸钾溶液混合,并加入硫酸,水浴加热条件下紫色褪去较快。但是在草酸铵溶液中滴入硫酸之后很快就产生乳白色浑浊现象。对此反常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通过重复实验、做对比实验,并应用检验离子的方法最终确定草酸铵溶液中混有硫代硫酸钠溶液,原因是学生将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胶头滴管放到了草酸铵溶液的试剂瓶中。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也强化了对学生的试剂管理的教育,在性质实验中,因为所用的试剂类型较多,一定要注意不能将试剂弄混。
再如KMnO4与NaSO3分别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应该是紫色褪去变成浅粉色、有褐色沉淀生成和溶液变成墨绿色,但实际情况反应现象却是多种多样的,出现反常现象之后引导学生及时分析、检验,查明原因。对偶然出现的反常现象,我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场进行探索试验。同时在性质实验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如配合物[Cu(NH3)4]SO4的晶体制得之后,要用NH3·H2O溶液溶解,以增加配合物的稳定性,如果用含Cu2+的溶液溶解,是不是也能增加配合物的稳定性呢?学生马上就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简单易行。
第二阶段则是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出简便、廉价、可行的方案,由教师审查后方可独立进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与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有机结合
我校近几年一直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的研究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或团队进行创新学习项目的研究工作,首先,与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等都能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同时,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观察记录研究过程,处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数据,撰写研究报告,自己动脑筋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各项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发展。
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也注意设计贴合实际的题目,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中来,比如相关的研究题目有“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鼓励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无机化学实验三废的处理对策研究”,鼓励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提出合理的方法以及如何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研究”,让学生比较研究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方法的优劣、产率高低,原料的制备和产物的应用与其他实验的衔接等等。通过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无机化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尝试,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经过一年级无机化学实验的系统扎实的训练,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实验课程中时,实验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铁步荣,贾桂芝. 无机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26.
[2] 铁步荣,贾桂芝. 无机化学实验[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6.
[3] 白广梅,王小逸,刘淑珍.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C3H3素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4-116.
[4] 冯丽娟,宰学荣,张宏宇,等. 无机化学开放实验新模式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6):190-192.
[5] 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 化学教育,2001,(1):1-4.
论文关键词:高校化学,教师,教学,综合组织能力,建议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共同提高”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和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更体现一种平等、合作、俱进的关系。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一)平等的心态对人。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如此心灵相渴的和说氛围中,学习对于学生当然是“其乐也融融矣!”
(二)做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教师捧出一颗心真诚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也在情感上给予回应,产生碰撞,从而化作具体行动,向教师敞开心菲,尊重教师、热爱学习。这样,和谐就表现为师生间心有灵犀的境界,表现为师生对知识共同可求的境界。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捕足。尤其是后进生, 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在和谐民主的数学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区望。
(三)师生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许多想法非常新颖、独特、教师也得到启发,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地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补充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冲突、交锋、思考、摸索、整合、融汇的过程,最后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提高的和谐境界。
二、 从逻辑上优化教学结构
(一)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力。化学教师不仅要能讲课,而且要会讲课,要在讲授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而言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主体的学习情况,做出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要利用主体原有知识的排列、组合、复合、变化、扩展,一层层地揭示新问题,利用知识的逻辑力量把主体一一引入教学胜境。
(二)对知识的旁征博引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仅仅知晓一对一的本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未来社会将更加开放,高等学校将进一步社会化, 教师必须具备多种社会职能,并运用其所教学科和相关边缘知识为社会服务,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旁征博引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力, 同时化学放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有雄厚而精湛的专业知识,对于化学相关学科知识要有所知晓,如化学与工业、农业、军事,化学与医药、生物,化学与环境、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只有只备了一定的旁征博引能力, 抓住教材概念、原理和实验等问路,不断深化才能大幅度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对史论的潜移默化能力。结合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是高校化学教学的自身要求。结合化爷吏进行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不止局限于现代知识的静态结构,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同时,全结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化学如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地结合,并在对主体进行系统而深刻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有意识渗难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过本学科加强对主体的国情教育,从而培养起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对于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
(一)对教学重点的思辨能力。化学教学重点的把握对化学教学的反拨作用是非备明显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较好地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联系,使化学知识主次分明,脉络清晰, 便于主体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便于化学知识的广泛迁移。同时,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能使化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化学知识的记忆。当然,化学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就无所谓重点知识,在有,抓住化学教学重点,还能使知识形成类别、系统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便于大脑储存和记忆。
(二)对教学重点的规划能力。教学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的教学中枢,它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规划好化学教学重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诚然,化学教学重点的确定是规划化学教学重点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化学教学重点的合理确定,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以及主体化学学习情况,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为有效地确定化学教学重点,教师必须站在化学教学全局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筛选教学知识点并进行科学分类,从而实现重点的合理确定。
(三)对教学重点的繁衍能力。提到化学教学重点,我们不能不提及与其有关的平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化学教学难点和化学教学关键。化学教学难点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主体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而教师难以讲授、难以处理的化学知识内容。化学教学难点与化学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 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说的教学重点和数学难点是相辅相承的。而化学教学关键是指最本质的内容,或是能带动全面、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的内容。这三者的关系,有时是互相重叠的,有时又是三者散列的,这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并科学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结合实际,开展化学科研活动
(一)探索视角的切换能力。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同时化学专业发展的方向将更丰富,它包含了环境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材料科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化学教学,使主体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而且,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师只有使自己教学与现代科技接轨,才能使主体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
(二)教育实践的迁移能力。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很注重把化学的新成就推广到实际生产中去。农业化学奠基者李比希说:“学习化学真正的中心不在于讲课,而在于实际工作”。教师也只有亲身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对主体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例如,化学教师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就可以从实战中增长才干,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科研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迁移。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进取精神。
(三)教研活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研究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化学教师必须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把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主体,培养出开拓型的、创造型的人才。为此,结合教研活动,化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抓各种新的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构建新的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并能通过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地在化学教学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逐步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为创新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胡劲松.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现有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ed System,简称PDS)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集成化通用传输系统。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相连接。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建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以上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综合布线实训室目前具备以下实训功能:
1.布线展示功能
(1)综合布线产品展示台:展示各型通信电缆、各型接插件和安装工具,让学生能直观生动地认识和学习综合布线产品、材料和工具,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布线产品展示
(2)安装模型:用槽式桥架、梯形桥架、 PVC 线槽和线管,立体化演示垂直主干、水平主干的管线路由和安装规范,设备间和配线间的安装规范,如图2所示。
(3)综合布线链路安装模型:链路安装模型用光缆、大对数双绞线、4对双绞线分别演示设备间―配线间、配线间―信息插座的计算机网络链路和语音链路的安装规范,如图3所示。
图2 综合布线管槽安装模型展示
图3 综合布线链路安装模型展示
(4)综合布线测试故障模型:测试故障模型主要演示短路、开路、串对、超长、串扰、回波损耗等双绞线故障类型。
2.综合布线基本技能训练功能
综合布线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是由12套操作训练台组成,每套都包括操作台、开放式机架、数据和语音配线架、光纤配线架、多个信息插座组成,操作训练台能完成水晶头制作、信息模块安装、线槽成型、配线架安装、光纤熔接、综合布线链路测试等基本技能训练。
二、存在的不足
1.缺少教师讲解示范平台,教师无法在实训室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点、布置教学任务,使实训室只能“做”缺少“教”,不符合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要求。实际教学中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较好,但是系统设计等理论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
2.只有分割的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没有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实训模块,学生只是分开训练了建筑物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和工作间子系统六个子系统的施工,没有整体的施工实践经历,缺乏综合布线系统整体认识和施工规范要求。
三、改造建议
(1)增加教师讲解示范平台:平台由教师工作台、教师电脑、视频展台、投影机、白板等组成,用于教师布置教学任务, 现场演示和示范教学,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讲解示范平台
(2)增加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实训模块
工程项目实训模块由一座砖结构的模拟建筑物组成。模拟建筑物设有设备间1个、弱电井2个、楼层配线间1间、工作区5个,包含一座建筑物的所有综合布线功能区域,建筑物采用明布线和暗布线两种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场所,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综合布线6个子系统的设计、安装、工程管理/监理、测试验收等内容的综合训练。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设备技术应用、维护、营销和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应当具备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安排的机械或电气技术方面的专门实训比较多,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要求毕业生具备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调试、维护及维修方面的综合实践技能,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职业岗位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的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培训,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需要机电综合实践技能的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些岗位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应当贯穿在机电综合实训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必须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及模式,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必须要改革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效果。
二、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我院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专业老师从2008年开始,曾多次带队学生参加全国性、陕西省级、校级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竞赛用设备和比赛方法比较熟悉,也强烈体会到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方面良好的促进结果。因此我院尝试改革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动化生产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电综合职业技能。
本实训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用设备。
整个实训时间用2周,将实训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实训时学生5人为一组,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及讲授要完成实训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要领,通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任务书让每组同学明白实训项目任务及要求,随后老师监督整个实训过程,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技术资料中有实训任务所要求的机械安装图纸、气路图、电气原理图,各个工作站的动作顺序、职业素养以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如5个小时),完成自动化生产线各个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并要求完成整个系统的联调。实训项目的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开始阶段进行供料站的安装与调试,然后进行装配站,加工站及输送站的安装与调试,最后进行分拣站的安装与调试,每个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都包含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通过以上项目的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机电系统的安装及综合调试技能。实训同时考查和训练每组同学的职业素养,如: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合理分工、团队合作、整理杂物、清理工位等。每组完成项目时,需向老师汇报,同时记下完成时间。当所有小组都完成项目时,由实训老师对每组实训结果现场公开演示、点评,根据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通过这种不断进行公开点评的方式,让各组认识到不足,形成组间竞争,促使各组不断改进技能、提高实训结果。
实训结束后每个学生对实训过程都体会颇深,感觉收获很大,学生对亲自动手组装和调试设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快学到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适应岗位的信心增强了,这种实训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三、机电综合实训达到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要想使机电综合实训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和实训环境。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实训设备一定要接近真实的在企业中投入使用的实际设备,如实训所采用的各个工作站,专门为训练学生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技能而设计,其结构组成、检测方式,传动方式、控制方式、执行方式完全和真设备一样,部件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安装和调试也符合工业规范,为满足实训要求,每个工作站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具一套。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可以培养出职业化的人。
2、实训教学过程接近真实工作过程。实训时将学生分组,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样类似于企业当中将员工分成若干个班组,要求每个班组按照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经过调试运行正常的真正设备。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体制上的,决定着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校、院二级管理,院长负责制。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对主动适应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要调整确立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这有利于科学制定多媒体教室等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计划、经费预算、实施等方案。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完善制度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比如制定专业责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职责:(1)落实学期实践教学计划;(2)审查“学期实践教学计划”并向学校实验室下达“实践教学任务书”;(3)定期、不定期检查实践开出情况;(4)开展实践教学研究;(5)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6)进行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考核。又如硬件管理制度,包括创新机房的管理模式、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省电大宽带专用网、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教师用电脑的管理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模式和本专科无纸化考试相关硬件资源调试与管理的制度改革。
二、加强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电大不仅专职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就更缺乏了。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电大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非常迫切。电大应在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在职进修政策、新进青年教师培训政策。在核心骨干教师带动下,形成实验教学队伍的动态平衡。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电大教师。即不仅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完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符合教师条件的实验教学人员在教师系列晋升职称;理论课教师需兼任实验课,实行超工作量奖励制度;符合教师条件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可兼理论课,工作量计算与理论教师相同,实行超工作量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