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电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深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物理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的物理教学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物理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高,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尽管物理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第一,硬件设施不足。目前的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主,但是学校的物理实验用具等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使得一部分的物理实验没办法完成。物理学习中,参与探讨是学习的关键,物理实验是最主要的参与探讨的途径,由于有些物理实验无法完成,使得学生无法参与物理相关知识的探讨,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第二,自主学习时间缺乏。物理学是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来学习物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但是纵观初中教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相对缺乏,使得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影响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第三,中考教育的影响。尽管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是考试制度依然存在,学校还是十分重视升学率,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这样一来,中考教育以及教育成绩就限制了物理教学目标的全部有效实现。
2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应用
2.1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学习中,基础和重点就是欧姆定律,其在电学学习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在电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对于这一关系,欧姆定律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利用控制变量法对这三个要素进行控制,以明确的方法保证其中一个要素不变,进而研究其他两个要素的变化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阻不变,将导体两端的电压改变,观察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电阻的值不变,就需要固定电阻值,这样一来,研究变化关系的实施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实现改变导致两端的电压;二是调节滑动变阻器,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这两种方法的实施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流和电压之间是何种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导致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研究电阻和电力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电阻的改变可通过更换不同电阻值的电阻来实现,这个研究过程的实施方法同样有两种:一是采用统一的电源,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更换不同的电阻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保持电压表的读数不变,在滑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2.2用控制变量法学习电阻
在初中物理电学中,电阻的学习要以电流和电压的学习为基础,所以在学习电阻之前,必须保证电流和电压的有效学习。当物理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电阻知识时,可以将控制变量法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顺带复习以前学过的电流和电压,这样学生在学习电阻时就会变得容易。
3结论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也可能是L2出现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R2=20Ω
(1)由,
R总==6.6Ω
(2)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一、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初中物理论文,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二、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思考
首先,根据物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其次初中物理论文,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实验的优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对训练方法的思考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初中物理论文,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体验中考中的电流做功问题
真题一(2011年山东省济宁市)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都有关。李明同学要通过实验探究电功跟电压的关系,他选用的器材如图1所示。其中甲、乙两容器完全相同,电阻丝R1的阻值大于电阻丝R2的阻值。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他在该实验中选用两根阻值不同的电阻丝,其目的是。
(3)在这个实验中,李明是通过观察比较来比较电流做功多少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做的功多(填R1或R2)。
(4)由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解析:(1)在已知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三个因素都有关的前提下,要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的关系,就要保证通过电阻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改变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要想到到这个目的,两个电阻必须串联。为了比较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同,我们还要在电阻两端分别并联一个量程合适的电压表,电路连接如图2所示;(2)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让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不等,而两个电阻又是串联在电路中初中物理论文,所以必须选择两个阻值不等的电阻接入电路;(3)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两个相同容器中所装的质量和初温相等的煤油的温度升高度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因为R1>R2,所以实验的结果是电流通过电阻丝R1做的功多;(4)该实验的结论就是对他就问题的回答。
答案:(1)如图2所示。
(2)使R1、 R2两端的电压不同。
(3)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R1
(4)在电流一定、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做的功越多。
真题二(2011年山东省威海市)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间关系”的实验中,两阻值分别为R和2R的电阻丝浸在相同质量和初温的煤油中,每一烧瓶里各插入一温度计,如图3所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中通过 显示电流产生的热量变化;上述实验中采用这种电路连接方式的目的是 。
解析:电流通过电热丝(电阻)做功(发热)的多少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要设法将看不见的电功转化为看得见的物理量或者现象,本实验中是通过温度计的读数变化来显示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发热)的多少的论文服务。本实验中将两个电阻连接成串联电路,是为了保证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等。
答案:温度计示数上升(改变)保证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相等(串联电流相等)
真题三(2011年上海市)在图4(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电阻R1的阻值为30欧。闭合电键S,电流表的示数如图4(b)所示。
①求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
②求电阻R2的阻值。
③若一段时间内电流对电阻R1做的功为30焦,求这段时间内电流对电阻R2做的功W2。
解析:两个电阻并联,所以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根据I1=U1/R1= U/ R1可以解决问题①:I1=U1/ R1= U/ R1=6V/30Ω=0.2A;要想计算R2的阻值,还要知道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的大小,电流表在干路,所以I2的大小等于电流表读数I与I1的差值,再根据R2=U2/ I2=U/ I2即可解决问题②:因为此时通过R1的电流为0.2A,所以电流表接入电路的是大量程,因此读数为I=0.8A,I2=I-I1=0.8A-0.2A=0.6A,R2=U2/ I2=U/ I2=6V/0.6A=10Ω;要计算电流对电阻R2做的功W2初中物理论文,还要知道电流做功的时间t2,t2=t1,所以t2的解决要从W1开始,由W1= U1I1t1得: t1= W1/(U1 I1)=W1/ (U I1)=30J/(6V×0.2A)=25s= t2,W2= U2I2t2= UI2t2=6V×0.6A×25s=90J。
答案:① 0.2A ② 10Ω ③ 90J
考题对比分析:
真题一全面考查了“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的电路图连接、控制变量法的具体设计、观察对象的确定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等细节。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掌握书本上这个探究实验。
真题二考查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间关系”的探究实验中转化法显示热量的方法和对于电路连接目的的分析。
真题三考查了我们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电功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真题一是书本实验的全面再现,真题而是书本实验的一个变换角度考查,真题三是在实验探究明确电功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三道真题一步步推进,让我们在解题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考题命题趋势分析:
“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是电学知识的一个重点部分,这个知识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前面所学的电路电流电阻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它有开启了电学与能量的联系之门,后续的电功电功率和电热知识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的,因此它也毫无争议地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新一年的中考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将以对电流做功过程能量转化的分析、实验探究、电路分析与设计、相关物理量的计算的形式出现,而且很容易出现与实际情景中的电灯、电热器等等家用电器相结合的题目出现。
练习:
⒈电炉接通电源后,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能转化为内能 D.电能转化为动能
⒉ 如图5所示的实验电路中,R1、R2是两个电阻圈,R1的阻值大于R2的阻值,电阻圈上各夹一根火柴. 接通电路,一会儿观察到两电阻圈上的火柴先后被点燃,这说明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将 能转化为 能. 若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图5
(1)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大.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1初中物理论文,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 这说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__________越大,产生的越多.
(2)断开开关,待两个电阻圈完全冷却,再重新各夹一根火柴,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较小. 接通电路,经历时间t2,R1上的火柴先被点燃,比较发现t2小于t1. 由此推理,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越大,产生的 越多.
3.小虎家的微型风扇中的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1Ω,线圈两端所加电压为2V时,电流为0.8A,电动机正常工作,求电动机正常工作l min所消耗的电能。
参考答案
⒈ C
⒉ 电 内 (1)电阻热量 (2)电流 热量
⒊ 96J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 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我是这样创新设计的:
在课本演示实验装置上,我加装了一根装有医用酒精的密封口的试管。上课时,有同学就惊奇的喊:怎么和书上的不同啊?我便卖关子道:这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了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这样会让这个实验更精彩,更挑战大家的智慧。果然,在整堂课的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漫不经心,都是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六个问题,还探究完成了如下问题:①烧杯中的液体没有沸腾,而试管中的沸腾了,为什么?此时,这两种液体中的温度相同吗?它们还会升高吗?②试管中的液体少了很多,怎么解释?若把试管取出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③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吗?为什么?如移去酒精灯,让水沸腾,有什么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2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灵气一届不如一届。实践证明:那些长期坚持实验教学,落实学生分组实验的班级,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物理分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好理解有关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入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实验中碰到仪器装配不上,数据测量不准,现象与规律相悖、实验出现故障等等问题时,教师切忌动手,包办处理一切。这种包办代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体现了老师的“高”水平,但却大大扼杀了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性思维,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期刊目录杂志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规范程序要求,认真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由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我有一次上分组实验课“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有几组学生将线路连好后闭合开关时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他们急得直叫唤。这时我没有动手帮助学生,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认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然后要求学生冷静思考,仔细检查,排除故障。这几组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终于使小灯泡亮起来,完成了实验。而且这几组同学还创造性的掌握了用局部短路的方法排除电路故障(该知识点当时还未学习),他们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好课外实验探究,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重创新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如:用注射器来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橡皮筋来做振幅与响度或频率与音调的探究;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来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用空气清新剂和激光笔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等等。
为了拓展物理实验创新途径,我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如:在学了声学后,我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的歌曲,放给自己听,来比较固体传声与空气传声效果的不同;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我引导学生利用透明金鱼缸装上浓度上下不均的盐水来再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学过电学后,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器材如音乐贺卡、录音机等制作自己房间的门铃、可调光台灯等等。有些学生还会主动找我借一些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回家做实验,这是我非常支持与鼓励的。经常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做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
4 质疑,用实验来释疑,让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有时,学生使用的有些教辅资料上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更能引导学生进行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例如用一套相同的玻璃杯,杯里盛上深浅不同的水,按水的多少顺次排列,就可以用一只筷子敲出优美的曲子来,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某教育出版社《物理学习辅导》一书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杯子发出声音,主要是杯壁的振动,空杯时,整个杯都在振动,发出声音较低.盛上水后,振动范围主要是水面以上的杯壁,发出的音调较高.装上不同量的水后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整套杯子发出的音调各不相同,就可以组成一件乐器了。
这一回答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有的学生还是表示出了怀疑。于是,我建议学生回家亲手做做实验,看看是什么效果。实践发现,客观结果恰恰与上述结论相反:空杯音调高,而水装得越多,音调越低。为什么呢?在于上述回答过程没有抓住发声体的振动部分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杯子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声的,在有水时,相当于整个杯子变厚,从而发出的声音较低,就像人的声带一样,男生声带比女生厚,从而说话声显得低沉―音调低的道理相同。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应该利用实验中尽可能利用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创设实验环境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实验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来数百份中考物理试卷抽样分析得知,在学生的实验能力考核中,实验题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是复习时单纯重复课本中的几大实验,淡化了实验复习效果。事实表明,实验复习应在原有基础上,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创设出新的实验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和拓展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增大实验容量,有效利用实验复习时间,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创设实验环境,展示实验通性
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卷可知,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基本要求大致为:能分清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及装置结构;熟悉实验原理、目的及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和有关表格;会画有关示意图;掌握操作过程;会读各种仪表示数;会填写实验报告;会根据原理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会判断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或装置错误;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会分析和排除实验中的故障;会根据条件设计探究性实验。实验复习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大有裨益。创造性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灵魂,实验复习着重体现实验内容与创造性紧密联系,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促进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复习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实验时,设置这样一些情景:用刻度尺能估测矿泉水瓶的容积吗?用刻度尺还能做哪些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馈出多种信息:声学中,验证音调与频率有关;热学中,钢尺和木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不等,说明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电学中,塑料尺、木尺可做摩擦起电实验、绝缘体实验;力学中,尺可当简易杠杆使用教育学论文,与报纸配合可验证大气压是很大的,可制作跷跷板,特殊长度测量中离不开刻度尺。可谓“一尺激起千层浪”,使之形成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把手里的“冷粑团”加工成美味佳肴。
二.创设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涵
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旨在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的落实给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生机,为初中物理实验复习创设了有利条件。在实验复习课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效,比如复习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仍摆出伏安法测电阻的器材,而黑板上的实验要求却大有变化:①若将电流表换成一个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②将电压表换成已知电阻的小灯泡,能否测出未知电阻和电功率?③伏安法测电阻中,电流表无示数,如何用电压表检查其断路位置?④测小灯泡额定功率时,电源电压为6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电压表15伏量程已坏不能使用,其余器材完好,不能换用其他仪器,如何测出小电灯泡的额定功率呢?画出电路图并加以说明。⑤电源电压为4.5伏,现只有一个电流表,一只标有“0.2A”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和一只“20Ω 2A”的变阻器,若干导线,估计小灯泡的电阻为12.5欧左右,能否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⑥用电能表,秒表如何从测出一个用电器的功率?⑦上述测量中用了哪些近似条件?通过布障设疑,加深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丰富了实验内涵,又如测量密度实验时,可列出下列条件:①不规则小金属块、细线及轻弹簧、刻度尺、盛有适量水的容器,测金属块的密度。②细杠杆和支架、盛水容器、砝码、细线、刻度尺,测量金属块和密度中国学术期刊网。③弹簧秤、盛水容器、细线、小金属块、未知液体,测量小金属块的密度和未知液体密度。④一些金属粒、烧杯和水、天平、砝码,测量金属粒的密度。⑤压强计、刻度尺,测待测油的密度。⑥U型管和水、刻度尺,测量菜油密度。到此,学生对密度测量有了较深认识,对密度内涵形成丰富认识,复习其他它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进亦如此。
三.创设实验环境,拓展实验内容
简单的重复,平铺直叙的讲述不利于实验复习。实验复习课灵活多变,旧题型新包装,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将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加以整理,梳理成型,归纳成类,通过训练操作逐步形成规律,在新、趣、奇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复习密度测量时,附加条件不同,解决方法也各异:①一大池盐水体积为V,给一质量为M的量筒教育学论文,天平和砝码,估测池中盐水里含盐的总质量,写出简要的步骤和最后表达式。②一块坚硬岩石质量约1千克,要求在一般家庭条件下用杆秤为主要测量工具,粗略测量这块岩石的密度,请简要写出测量密度的主要过程。③给你一支弹簧秤、空瓶、水、油,如何测出油密度?④一个量筒,水和金属盒,用这些工具能测出该金属盒的密度吗?若能测出,写出方法和最后的表达式;若不能,还需哪些器材?金属盒能放入量筒内吗?⑤为测石蜡块的密度,无天平量筒,只有两个杯子和一桶水,一根大头针还有一根自行车胎气门芯用的细长橡皮筋,请写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最后密度表达式,蜡块可放进杯里。⑥用天平、刻度尺可以测出地图上某地的面积吗?把知识拓展,避免学生背实验步骤、画实验图的呆板复习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总结规律,紧扣复习内容,创设出新趣奇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不断思索、分析、归纳、总结,发展自己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初中物理复习的各个环节如同一支交响乐,达到齐奏谐鸣,异曲同工之效。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之我见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同时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在此,笔者就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
一、要善于观察, 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俗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看到的现象,不应专注它的好看与新奇物理论文,而是应当找出这些现象后所隐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规律。例如:纺锤型的圆锥滚轮沿V形轨道向上滚。
我们不应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滚轮放在斜轨下端是不会自动向上滚的。我们只要知道滚轮向上滚时,重心是不断下降的,那么滚轮上坡的道理就会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币浮在水面上,应该与液体的表面张力联系起来;看到肥皂泡上五颜六色的花纹,应该与广的干涉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观察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我们千万要忌讳对周围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不观察,不思考,这对学习物理是不利的。其实,物理上许多定律的发现和重大的发明都是源于观察的基础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的。瓦特在烧开水时,观察到水蒸气产生的力量推开了壶盖的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等。过去一些同学进入中学后往往觉得物理越学越难,这和他们长期困于书本之中,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和现象,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怕不无关系。
二、要重视实验, 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中学阶段,学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对这些实验,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学们自己也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学习了'重心'这课后,可用不规则的木板通过'悬挂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块上,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是十分有益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的一些著名的竞赛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发现却与我们无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还很不够,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操作潜能。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三、要勤于思考, 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于思考,首先要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体的
实际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只要同学们能够改变'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摆脱'为交差而作业'的被动状态,克服做作业'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一定会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进',不断提高我们分析、判断、推理、归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
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灵活自如,单刀直入,十分简洁;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步履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却往往繁杂冗长。剔除学生天资的因素,主要还是'思'与'不思'、'勤思'与'惰思'的原因。俗话说'刀子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伟大的电学家福兰克林也曾经说:'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正是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只要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物理会越学越轻松。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四、要善于总结,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物理论文,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对于每一章的复习,勤于总结,首先要学会写一个'知识结构小结',可以包括:全章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哪些是重点?这章学了那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型、方框图、表格式、树型结构等等均是可以采用的。
其实,小结的过程,也是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每次认真做完一次知识小结,就如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立足高处,俯揽全局,奇景异观,尽收眼底。经过总结的知识,既易融会贯通,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学好物理。
很多物理知识都来于生产生活,反过来又指导我们改进生产生活。因此,我们不应把物理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作一门纯理论来学习与研究,那样自然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需要同学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学习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几点。我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也将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摘要: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不同情况下的提问,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理科教学的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意识 教学质量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人类探究认识活动的起步过程。只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问题意识,不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谈得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
一、融洽师生关系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训和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内心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耻于在众人面前出丑,怕没把握答错问题招致教师和学生的奚落和耻笑,这就导致了初中课堂上学生不愿甚至害怕课上发言。教师应该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尊重学生,多和他们接-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创设放松、愉悦的氛围,对于胆怯不敢发言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预留更多的思考时间,另外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争论的时间,用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善意鼓励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
如,在《电阻》一课的教学中,学习了铜是电的良导体后,有学生低声问为什么他家的铜丝不导电,引起大家一片笑声。此时我平息了学生的笑闹,引导他们对于不同的意见要用事实根据来说话,不能进行奚落和嘲笑。然后,让学生证明这个学生所带的铜丝为什么不导电,最终找到原因是铜丝的表面有层透明的油漆,起到绝缘的作用。并且要及时的给予这个提问同学;以鼓励,告诉人家“今天知识的获得是人胆提问的同学带来的全班学生都要向这个同学学习。”这样既解释了学生的疑惑,又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意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尊重学生主体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国防建设、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牛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三、培养质疑能力
仅仅敢问、乐问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问题可问,尤其是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师问生答”式的教学,再加上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对问题往往不能问到关键之处。为此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的指导,使学生“会问”。
首先,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比如学习摩擦力后,展示生活中所用的自行车、老虎钳等用具,让他们观察思考,引导他们提出“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哪些地方防止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会怎样”等等问题。其次,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涉及到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五大板快,在生活应用中这五大板快知识交错穿插、相互联系,而应用中又与地理、生物、化学、数学、语文等知识有关联。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多方面思考、学会提问。如在初步学了电能这一知识点后,我向学生展示了用电热水壶加热水的场景,让学生就电热水壶的结构和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提出若干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热学、电学等各个部分,并针对所提的问题做出简答。再次,从教材内容本身的不明确之处、 “矛盾”之处寻找问题。有很多探究活动只给予了探究过程,并没有结论,此时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大胆的去设想。
四、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原动力,在进行课堂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问题从而引导教学情景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在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问题的提出。归纳起来探究问题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教材给出的问题实施深入探究;二是学生从上述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并对新问题进行探究;三是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提出问题。其中以学生自己独立发现问题最能够激起其探究欲,所以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多、更新的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
(1)充分利用新教材。当前初中物理新教材中的插图十分丰富,且非常细致。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认真观察,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中,可引导学生思索渔夫叉鱼的视觉方位,将新教程的内容活学活用,实施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2)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无疑更加真实,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物理知识绝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联系生活十分紧密的知识。所以在物理授课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和提出物理问题。例如学习压强知识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思索图钉的原理,在学习声音传播的时候,可在课堂进行声音不同介质传播实验,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具实践性。
结语
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初中物理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学生物理认知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云星.初中物理新课标下的问题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
1. 观察是学习物理必备的素质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通过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如观察停止沸腾的热水中浇上冷水后又开始沸腾等,但学生观察时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刚开始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特点、串并联电路电流及电压规律特点等。在这些分组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如学习物态变化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水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自然界相关物理知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以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2. 在实验探究中“创新”学习
(1)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人造小彩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认真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探究
①引导学生做好新教材下的探究实验
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材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操作,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如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声的产生中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有条件就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③在实验中不断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几乎在每次实验探究中都会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在电学实验探究中尤为突出,例如学生练习连接串并联电路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规格相同的灯泡,当把它们串联或并联时,亮度会不一样,此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1. 让学生明白“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并且是深入的学习。
2. 在实验中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如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时,遇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比较普遍,此时可以找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提出若干“问题”,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检测问题所在。
三、实验探究一切只为学生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后,对学生实验探究应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此时应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一切目的只为实践应用。
2.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本根.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教育哲学研究[J].教育论坛,2005(29)
[3]孙杰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
我们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是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结晶,符合义务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和智力,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优良的品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1、精心设计课前引言。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不断设计、变换出激情式、生活式、启迪式或悬念式的课前导语。如初二第一堂物理课,我们可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带你们进入物理世界……(激情式、悬念式导语),激起同学们好奇了解物理世界、学习物理的兴趣。
2、直观性和形象化进行教学。(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我不仅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实验,常常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用一次性的注射器、细导线、酒精、打火机等制作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还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如玻璃导电、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巧妙地设置悬念。悬念和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可以用心巧妙地给学生造成悬念,如让学生观察平面镜里自己的像,看得见却摸不着?斜插入水中的铅笔弯折了?被短路的灯泡熄灭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3、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物理学习中的能力培养,要以物理知识(主要指物理教材中的系统知识)为载体,物理知识教学的展开,从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培养能力的途径与规律。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1)注意演示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仔细观察。如:用金属盒压强计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时,应先用手指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上液柱变化,然后再把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不同地方,使学生观察分析,如果一开始就将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出现不知需要观察什么的情况。(2)在实际实验中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能力。如:在电学实验中电路里应接进开关,且接线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经检查无错,才可闭合电路,当接进滑动电阻器作保护、调节作用时,其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位置等等。又如: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当体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记录表格中要设有实验次序和待测电阻平均值的栏目。但是,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却不要设平均电功率的栏目。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我着重指导学生在观察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和概括的方法,如:在讲“浮力”时,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得到把物体放在空气中称与放在液体中称的结果不一样的感性认识,经师生共同分析,在感性上知道了浮力的存在,在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关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变化的有关知识,再分析物体上下表面压力之差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1)通过论点、论据、论说三个部分,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如:图钉为什么头尖帽平大?论点:图钉帽平大,是为了减少手指所受到的压强,论据:F一定,增大受力面积S,可减少压强P,手指就不觉痛了;论点:图钉头尖,是为了增大对墙壁的压强,使它就容易钉入墙壁,论据:F一定时,减少受力面积S,可增大压强P,图钉就容易钉入墙壁。(2)应用数学工具解答习题的能力。一是证明题,如证明推导串联、并联电阻的规律。二是代入公式求解。(3)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如:求并联电路干路中电流,可以也可以。
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品格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1)增强学生的自主性;(2)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3)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4)实现全员参与,适时效果反馈;(5)德育教育方面,谈谈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课程也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初中物理也是初中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初中物理内容较多、较为抽象而学时相对较少。不仅需要记忆大量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实验操作,还要深刻理解物理基本原理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因此,许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甚至对物理课产生厌烦情绪。
新课程理念把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景。使学生的“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积极去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原来,一些实验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只能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来讲述。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学生听起来抽象,理解起来很吃力。还有些演示实验,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大部分实验,由于器材的局限,只能使少数的同学看清楚,后面的同学就开小差了。如果轮流观察,又容易造成秩序混乱,老师顾此失彼,这种局面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有时人为因素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课堂秩序不好控制。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了多媒体的帮助,避免了这种“尴尬”。例如,在讲到小孔成像这个内容时,如果仅仅用文字叙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小孔成像的过程,便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又如,光学、电磁实验,还有热机部分运用多媒体展示,老师更容易控制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学生听的很认真,也不觉得枯燥了,效率自然提高了。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它打破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概念。激发了学习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精力,与教师形成互动。例如,讲内能的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些大工厂、交通中利用热机的情景,配有机器的噪声。不用过多的讲述,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四、实现全员参与,适时效果反馈
作为教师,都希望尽可能的多传授知识,希望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传统教学中,由于形式单一,老师的关注面有限,出现“精英”教育的局面。运用多媒体教学使之大有改观。老师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使所有学生受到老师关注,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增加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适当适时地让学生观看一些技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片段,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社会公德的教育。如讲热机时,展示火箭的发射、神七飞天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观看内能的利用来增强环保意识。自然而然地把知识融于其中,胜似滔滔不绝地说教。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加快了教学节奏,适应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比如,有些突发事件,必须要老师亲自处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互理解,等等。还有对一些公式的推导,其推导过程还是以教师边推导、边书写、边分析为宜,这样更有利于边讲解、边引导、边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推导的思路,更能弄懂公式的来龙去脉,真正把握好、应用好这些公式。我们要合理地选择好多媒体教学内容,真正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社会的一分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这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许多知识还需要他们亲自动手才能领会。在教学实践中,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我会带领学生去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从而获得直观的真实感受,如电学实验。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高效实质,教学设计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实验与生活事例相比,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全面性、重复性等特点,因此,初中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创设学生高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质有效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应该追求在减少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它拥有意义、和谐、效益、秩序、富足五大基本特征。
1.意义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学习的前提。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公示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因此,只有当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对学生有意义时,只有当学生领略到中学物理实验是有价值时,才能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性。
2.和谐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关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师生根据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和教材传媒教学设计,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共同完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和谐,使教学各要素之间平衡一致,尤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和谐平衡。
3.效益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核心。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在较少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实验教学效果。所以,评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的标准,主要是看实验教学是否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借助最少的手段来获得最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
4.秩序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保障。物理实验教学秩序由物理实验课行为秩序和学习活动秩序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课行为秩序,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物理实验课行为的一般性要求和期望,如课前学习材料和活动用具准备、不做与物理实验学习无关的事情、保持物理实验课堂安静等。物理实验课学习活动秩序,规定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参与、交往、实验等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如课堂发言时间、活动时间安排、小组合作规则等。
5.富足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旨归。富足是指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应给师生一种满足感,让每个人通过物理实验学习都能充实和丰富起来。这就需要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较高的思维水平,对物理实验学习的情感教育能触及人格和灵魂。
二、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1.动手操作是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基本手段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有些教师重讲授,轻实验,甚至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无疑与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育方法背道而驰。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有趣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为学生在物理概念形成、物理规律得出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乐于做物理实验的,物理实验学习对他们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正是高效实验教学的前提。例如恰逢阴雨天气,进行“光的色散”教学时,实验无法做,教师虽然讲得挺辛苦的,学生听得却很累,收效不理想。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将把三棱镜正对太阳光,一条彩色的光带立即出现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学生在惊喜欢呼中懂得了光的色散知识。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摩擦起电实验、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等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参与教师实验准备和整理器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途。
物理实验重视亲历、操作、实践、体验,是尝试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技能性学习,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质疑可疑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实验误差,进而使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情感体验和思维认知和谐协调发展,避免学生实验活动被动、肤浅、机械、走过场,从而可以确保实验教学的丰富性与深度。例如,电学实验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断开开关,被测部分与电流表串联教学设计,从而确保电流能够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如果不能确定,可利用试触或点触的办法),电流表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物理可以事先画好电路图,然后连接电路图,从而降低操作难度。这个过程必须经过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才能闭合开关实验。否则,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一旦接反,或者发生了短路现象,则电流表很容易被烧坏。
2.任务驱动法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活化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是任务驱动法的基本要义。它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实验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建构知识脉络,习得高效学习的活动秩序。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进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不断激发,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策略。
任务驱动法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化为探究式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状态。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又会带给师生以极大的富足感,有利于建立平衡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力学知识学完以后,可让学生依据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探究测定金属块的密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热烈:①用烧杯、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②用弹簧秤、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③用量筒、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④用量筒、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⑤用直尺、砝码、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⑥用量筒、天平、水等如何去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又如,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湿度、压力等。学生的种种合理猜想,逐个进行探究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有重点探究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任务,获得感知,处理数据,分析对比概括,组内或组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有的组提出实验中不易控制弹簧测力计匀速等不足之处。此时教师及时引导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如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3.举办并参加技能竞赛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助推剂
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产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技能、学技术的高效手段,是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艺水平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加或举办技能竞赛,可让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有目标,因为接到参加选拔或竞赛的通知后,学生会在完成日常学习的同时,挤时间学物理理论、学竞赛规则和注意事项、学物理实验标准和规范要求,练实验操作、练现象观察、练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学会竞争、养成良好实验情操。技能竞赛能多方位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素质。比赛前夕,学生会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实验,努力争取实验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误差一次比一次减小。有时,学生会练到废寝忘食,在实验室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亦由此得到了锻炼。各参赛选手经过赛前苦练,潜心钻研,十分珍惜竞赛机会,在比赛中能严格遵守各项比赛规程,严肃认真、克服困难,坚忍不拔,赛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展示自己及团队的良好精神风貌。比赛结束,学生踏着振奋人心的乐曲走上领奖台,充分体验学习的满足感,此情此景会对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让他们终身难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及工作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激励作用。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活动,如组织开展“四小活动”(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验电器”、“莲花型烟灰缸”、“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两用秤”、“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和发展个性,有利于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
技能竞赛助推教师和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提升。技能竞赛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又给参赛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就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评价等疑惑展开讨论、各抒已见,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优秀学生的参赛状态、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又都值得参赛学生间互相学习,这种高度紧张的竞技状态,可使教师对实验的认识、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突跃式提高,强化学生钻研技术、合作拼搏的团队精神教学设计,达到高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效益最大化,对实验高效教学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4.开放实验室、聘用实验室管理员助手是中学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延伸和巩固
开放实验室是课程的要求,是培养探究性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多与实验室少相矛盾得到缓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室的开放,需要大批合格的实验管理员来做实验准备、仪器的维护,保持实验室卫生和维持秩序。为此,选聘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作为物理实验室管理员助手来支持实验室的开放。
实验管理员助手先由教师组织培训,达到规定的岗位要求,再分组轮流值日。他们根据实验教师的要求,做好物理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提前试验和改进实验,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实验教师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整理实验器材,维护环境卫生,保证实验安全。在教师的带领下,实验室助手的管理水平、实验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明显优于其它同学,成为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的种子选手。物理实验室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员助手的聘用是初中实验高效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巩固。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校物理实验教学具体情况的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物力和人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226300 谢启兵
Q Q:670762687 林中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