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书馆双评议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对流,精细管理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百年名校,厦门一中不仅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还有严格规范的管理。东孚学校在合作办学前,是一所较为薄弱的农村学校,尽管办学的历史也较悠久,学校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还是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合作办学后,在厦门一中的支持下,学校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加快精细化管理水平。
1.加强交流,学习管理。为使学校管理尽快与厦门一中接轨,以厦门一中良好的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厦门一中委派了富有经验的领导到学校担任校长。建立了与厦门一中的处室对流制度,让处室负责人都深入了解厦门一中处室的管理制度,处理事务的办法。厦门一中的周君力校长与陈珍书记也经常到学校,为学校的发展问诊把脉,为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厦门一中及时召开了两校干部的交流会,密切两校干部的联系,使学校直接获得了厦门一中的支持。例如,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得到了厦门一中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总务处的许多校园建设都从厦门一中寻得了帮助;德育处工作的开展也经求厦门一中的意见。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借鉴厦门一中的经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厦门一中海沧附校教学常规的操作要求》、《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方案》、《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考核方案》、《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并将制度汇编成册,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科学的制度管理,规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常规要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强化执行,落实管理。针对学校存在的执行难的问题,在厦门一中指导下,学校组织行政人员和年段长,举行了关于“干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的研讨会,从思想上认识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讨论落实制度的方法。随后,学校加强行政值班导护,实行巡课制度,强化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使干部的执行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其他教师。
学校制定了《厦门一中海沧附校(东孚学校)职务岗位评聘评分细则实施方案》,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学校还成为海沧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试点校,制定了《厦门一中海沧附校(东孚学校)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工作方案》。通过精细化管理,学校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学校把“合作办学示范校”、“福建省素质教育先进校”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培训,提升素质
厦门一中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专家、名师、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两校制定了“资源共享、交流渗透、全面提升”策略,在管理模式、集体备课、学科教研、教师培训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
1.建立业务档案,实施“名师工程”。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业务五年发展规划,让教师确立业务发展的明确目标,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选拔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像,通过邀请厦门一中名师来校传授经验与校内培训的方法,促进这些教师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培养学者型教师,打造名师。
2.借力厦门一中,提升教学水平。厦门一中的特级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中考名师等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东孚学校的校园里,他们或开设专题讲座为老师们“传经送宝”,或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出谋划策,或上指导课、同课异构让老师们亲身感受厦门一中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还邀请经验丰富的一中退休名师到学校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对学校教师进行“帮扶带”。同时,学校中考六科的备课组长也定期参加厦门一中的集体备课,与厦门一中的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厦门一中优质的教学资源。
3.加强师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教师书法、电脑、片断教学、教案设计等,使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对新教师采取“双培训”制度,教师除参加市、区的培训外,还需参加厦门一中的培训。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到北京、上海、南京、长沙、贵阳、福州、武夷山等地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教学视野。
4.实行民主管理,树立教师楷模。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的民主管理方式,加强师德建设,邀请厦门一级教师陈泽龙为全校教师作了《教师课堂意识和素养》的讲座,让老师接受了一次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洗礼与升华。树立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参照厦门一中做法,设置了奖励在不同岗位做出显著成绩的“单项奖”和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教师”奖;采取主要由学生评议选举的方式,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让每个在不同岗位做出贡献的老师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近几年,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与幸福感不断加强,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业绩,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教师。其中,尤以获得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一名的郑志平老师、获得厦门市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的明老师、指导学生获全国发明金奖的张伟斌老师、多次在全国CN刊物的王晓波老师、顺利完成区级课题的洪燕霞老师等几位老师最为突出。
三、科研合作,资源共享
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较为落后的面貌,学校坚持贯彻厦门一中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发挥名校优势。厦门一中有着无比丰富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最好地借力厦门一中强大的资源优势,学校通过积极开展教师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厦门一中实现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参加厦门一中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课、培训,每次重大考试,学校都能从厦门一中获得参考资料、复习材料、试卷等,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
2.抓好毕业班教学。厦门一中专门为学校建立了两校毕业班交流渠道,从备课组到年段,到教师都能够实现直接交流,快捷地解决问题。学校参照厦门一中的做法,修订了毕业班教育教学奖励条例,成立了初三领导小组,建立了班科任联系会议制度,做好导优辅差工作,使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11年中考,学校勇夺海沧区中考状元,有多人考入厦门一中等一级达标校,获得厦门市初中教学进步奖,2012年中考P值历史性地超过60分。
3.抓好学科竞赛。参照厦门一中,学校建立了竞赛指导制度,制订了学科竞赛奖励方案,指定优秀教师组织训练、指导,为指导教师提供了有利的训练环境和激励措施;厦门一中的初中数理化竞赛指导老师则直接到学校参与辅导,介绍经验,帮助学校制定竞赛指导的工作计划、传授竞赛指导的方法。学校在2011年有四人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居海沧区首位;近两年区物理竞赛中我校成绩居榜首位置,一人次获全国物理竞赛三等奖,创新纪录,实现了学科竞赛的历史性突破。
4.开展教学改革。从今年起,学校开始全面进行“导学案教学”改革,先后派出数批教师到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武夷山学习、培训,并邀请专家到校开设高效课堂专题讲座。目前,学校参加“导学案教学”的各科均已编订出各自的“导学案”,各班均实行“小组学习”,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四、艺术特长,琴棋书画
厦门一中办学宗旨之一,就是要培养健康高雅的人,力求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学到了知识,更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秉承这一思想,学校早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前的2009年,开发了“琴棋书画”校本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学习,受到学生欢迎。
“琴棋书画”校本课程共开设了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中国象棋、围棋、装饰画、国画、钢琴、武术、合唱等课程,都编印了专门的校本。在每周固定的课堂上,同学们或正襟端坐举笔习练书法,或专注思考神游棋局迷云,或挥毫泼墨点染祖国山河,或引吭高歌学习音乐技艺……
授课老师有本校的专业教师,也有外聘的专业人员,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培养了艺术的兴趣,更有不少人在所选专业中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具备了一定的特长。其中,校合唱团先后获得海沧区一等奖、厦门市金奖的好成绩,叶州同学获得福建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三等奖,另有多人在绘画、书法等方面获奖。2010年11月,国棋国手王煜辉七段代表厦门市王煜辉围棋俱乐部到校向学校赠书,并进行了一对十的现场指导棋。2011年,学校参加厦门市“为国际马拉松喝彩”拉拉操比赛,厦门一中派出优秀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一道训练学生。在预赛中,学校战胜厦门市湖滨中学、厦门市化工学校等高中、中专学校,初赛中位列小组第一,在决赛中又与厦门市英才中学、厦门市双十中学、厦门市科技中学等强校同场竞技,最终获得团体金奖。学校建设的课间才艺广场,每周由一个班级负责一次才艺展示活动,节目有歌唱、舞蹈、相声、小品、舞台、朗诵等。精彩的表演,既展示了同学们的风采,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在德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创出了“养德励志,幸福成长”的特色,2012年学校被评为厦门市德育先进校。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通过经典阅读、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读书活动,促进学校“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风气的养成。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凭着良好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服务管理,学校图书馆于2012年2月通过验收,成为“省级示范图书馆”。
五、社会实践,科技创新
结合厦门一中“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引发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学校摸索出一条通过丰富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途径。
结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学校建立了水氡观测等科技兴趣小组,吸收对科技发明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参加。在学校专门建立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室,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较专业的科学仪器亲手试验。在这种良好的科学氛围下,同学们积极和敢于思考,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些成为了现实。
2010年,在李镇强老师的指导下,张洁玫同学对传统视力表进行了改进,解决了传统的视力表存在的检查视力距离要求较远,数字规律容易记忆的问题,同时增加了色弱的检查功能,发明了四色视力色觉表,获得全国发明博览会铜奖。
2011年,陈天章同学由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引发思考,从而张伟斌老师的指导下,发明了带测距地球仪,凭借此项发明荣获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学校通过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教育活动,有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校本研究,与兄弟学校、社区共享科技教育资源,被评为“厦门市科技教育基地校”。
2012年10月,学校与家乡企业厦门石语珠宝饰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后学校将组建学生玛瑙兴趣小组,定期到基地参加专题讲座、学习玛瑙加工、玛瑙鉴赏等,公司将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学校开展活动,让学生在真正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六、身心健康,师生幸福
“能运动、会游泳、体能好、形体美”是厦门一中的显著特色,全校100%的学生参与文体活动, 80%以上的学生掌握一项文体专长。为真正接轨名校,学校特别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活跃了学校课余生活,更使得学校的体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几年,学校中考体育成绩逐年提高,今年,学校以17.8分高居海沧各校中考体育第一名。在厦门市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学校跳绳队曾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厦门一中吉尼斯体育节时,学校跳绳队更是一鸣惊人,一举包揽了三项第一名,赢得了本次比赛作为奖品的25辆自行车中的13辆。2012年海沧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表现出色,获得初中组团体总会第一名的佳绩。
在重视体育运动的同时,学校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有专任心理教师,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课程,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讲座和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心理疏导途径。坚持落实女生导护师制度,每班配备一名女教师担任女生导护师,每年段配备一名女生导护师负责人,以集中讲座和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学校还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所的合作,推进立足积极心理学,面向全体学生,基于情绪体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改建心理咨询室,开展“青少年应变力辅导”活动。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厦门一中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每年元旦,厦门一中都会组织节目到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用精彩的节目向大家展示厦门一中的风采;学校亦会组织学生到厦门一中参观,了解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厦门一中工会多次组织教师到学校参观,举办的篮球赛、乒乓球赛、游园、迎新年联欢会等教工活动均邀请学校教工参加;相应地,学校举办教工活动亦会邀请厦门一中教工参加。这些交流活动,密切了两校师生的关系,更使得学校师生大大增强了对厦门一中的归属感,强烈地体会到作为厦门一中人的荣誉感,特别是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作者简介:陈寿根(1963-),男,江苏苏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b/2011/03/001),主持人:陈寿根;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00018),主持人:陈寿根。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56-04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1] 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2]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3]“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4]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绩效数据每年采集、评议、分析一次。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教学、专业发展水平。”[5]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毫无疑义,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建好了学校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
参考文献:
[1]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1:30.
[2]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01):20.
论文摘要:现有的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和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等问题。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标准。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转贴于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