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装实训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1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
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关键词:实践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51-01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依托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依次提升的层次,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服装行业的多岗位转化和岗位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综合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项训练、部件制作和成衣实训三大模块,涵括了半身裙、连衣裙、裤子、衬衫、春秋衫、西服、中山服、大衣、旗袍、礼服10个服装类别的部件制作及成衣制作。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二、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按照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先后顺序,设计、开发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模块。
三、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研讨
(一)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指导思想
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内容、同一顺序、同一方法的机械训练,采用“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方式、方法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组织结构、授课方法、授课顺序都是围绕应用项目来进行。项目目标即课程的综合目标,项目下划分任务、子任务,每个任务、子任务下都有自己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要领,以任务为驱动,带动整个实践教学。
(二)“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应包含任务、学习目标、背景介绍、内容及学时分布与能力范围。
(三)“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服装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实施
1、整体把握。
1)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为目标,兼顾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开发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经验为指导,强化实战技能,激发学生潜能。
2、任务选定。任务,可以是一个小的部件制作、一件成衣实训或者是一个工艺单制作。任务的选定主要依据教学与学生实际,设置同一任务的多课题,满足学生兴趣与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女衬衫领子的制作就可以有:坦领、立领、立翻领、装饰线、拼接、镶边、滚条、花边、刺绣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
3、问题分析。针对所选任务与课题的不同,进行主要问题主要分析。例如,贴袋制作的主要问题有:贴袋的外观以及缝型的选用;贴袋的工艺方法、工艺步骤;贴袋的质量控制;贴袋的耗用时间;贴袋的变化工艺。
4、组织形式。模拟工厂实际工作情景,采用多元、动态的组织、训练方式。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操作、项目或任务小组,也可以是工作室的形式。
1)个人独立操作:适用于内容少、操作简单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基本工艺的能力。
2)项目小组或任务小组:适用于成衣实训或工艺单实训。通过小组研讨、分工合作,培养团组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工作室:适用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研究。由专家带队,进行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发教、学人员的教、学探索精神,体现专家治学。
5、实训指导。围绕“学生需要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训指导。
实践教学以其自身的顺序、方法、步骤完成知识能力的养成。实训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凸显任务及其背景介绍,增强学生对实训的感性认识,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结果的冲动与愿望。实训中,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做好指导记录。允许学生对同一课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发挥关键、主导作用。对整个工作流程有完整、清醒的认识,对任务的实施过程、质量监督、时间耗用能全面掌控。
针对个体能力基础与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实训指导可以采用技术讨论、问题探究、案例指导、协作完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任务阶段性成果的及早出现。
6、考核评价。实训结束后,学生上交任务报告,指导教师依据指导记录与任务报告给出面向过程的质量评估。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纺织服装业发展迅猛,服装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服装专业在各种层次的学校中都有开设从重点轻纺类大学到普通纺织本专科院校,再到高职高专类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普通本专科院校毕业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占到绝大多数。他们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多数不愿埋头基层从一线做起,不太适应企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作为早已经市场化的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所以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适时而变。服装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只有产销两旺才会获得利润,才是服装行业最终的目的。这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专业人才所应思考的,也是适时发展的契机。
二、现代服装设计专业要与市场相结合
1.服装设计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企业家必须对市场的变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他们必须依靠掌握现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其分析和解决他们在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服装设计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要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适应服装企业的市场化经营。
2.以岗位能力为培养核心,优化构建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专业主要以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核心依据, 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装行业的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员等。因此,通过对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纸样师、跟单员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将其能力进行分解,以对应的课程来体现各能力模块,从而构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当然,仅仅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经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有差不多90%以上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要“工作经验”的要求,连招聘推销员、业务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无疑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有时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可以制订服装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实施计划。
三、课程设置以实用为导向
传统的服装课程偏重于理论,实用性服装设计工艺课程偏弱,学科交叉性较少。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应该的,但可以分出轻重,对以后工作中有用的课程则多用些课时,而没有直接关系的就少些课时。色彩、写生、创作的锻炼在以后的设计中都很有用,可以培养其色彩的价值感、素材的收集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结构设计与应用》对以后设计服装的结构、形的搭配有很大的指导性;素描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的;速写课程可以培养其灵敏的造型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1.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可脱产、半脱产到纺织或服装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并给予适当的补贴。教师在岗富余时间还可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新技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一项技术开发、服务、调研项目;结合专业建设,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调研报告;结合课程建设,完成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收集、实际工作项目设计等。
2.聘请合作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
从合作企业单位和社会上吸引一些具有两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这对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期邀请合作企业有较高声誉的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来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聘请部分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全面参与实训室、课程、教材等建设,指导实践技能课程;聘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技师骨干,参与实习管理小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企业的跟班、顶岗实习;实现专兼职教师的“融合化”管理,努力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教学课时要达到50%以上,逐步建立一支“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的高质量的、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教育部要求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
五、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它由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在校内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质量和效益的原则,按照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稳定的融“专业技术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就业、技术开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四合一”院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等缺陷。
六、建立了专业实习就业指导队伍
为了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本专业应配备专业实习就业干事, 负责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统筹与落实工作,专职参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同时还配备兼职的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导师。逐步建立健全了校外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为全面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 实训报告书 实训课
众所周知,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写下当天的训练小结,今天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不足了,自己有何改进的方法,详细记叙心得体会,做到心中有数。教练根据这个小结改进训练的内容,而且对其他运动员训练提供了借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样的,为了规范专业技能课的实训环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更加好的掌握专业技能,适应企业和行业的要求,每次一个实训项目结束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上交一份该项目的实训报告书。实训报告书要写好,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
1.备
即准备。一是钻研实训项目的内容:一个项目的实训不是单一的,往往和其他课程的内容有关联,这样我们在拿到一个实训项目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其和哪些课程相关联,并且把该部分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找出项目的难点,理清实训的的顺序。二是材料的准备:要把实训报告写好,除了要有良好的实训顺序,一般要配有相机或录像机,便于记录每个实训步骤。
2.范
即教师讲授示范。对实训项目的讲解分析:如实训项目在企业的操作流程、知识前后的连贯、加工要求和生产的条件及技术指标等的讲解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并给出解决的方案。学生明确实训项目的流程和相关的技术指标,写出实训项目的的流程并标明相关注意事项。
3.训
即学生操作。这是实训课的核心环节,学生不仅是要注重练习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练习的过程和安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相机等记录操作的过程和操作的成品,为最后进行资料的整合留下完整的影像记录。对于不会操作的地方更是要做好记录及时询问老师和同学。
4.评
即评价。这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生的自评,对于已经完成实训的成品按照老师所给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价。自评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实训项目的内容、成品是否达到标准。二是师评,主要是从记录的操作过程和成品的质量着手。检查操作过程是否有遗漏和操作失误,成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5.理
即整理。对所有的实训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如图片资料要加入文字说明,操作中疑难点、老师指出的不足之处等都要表示出来。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复习整个实训的过程,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案例见下表:
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让学生做实训报告书这个办法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记录学生实训的点点滴滴,积攒起来可以作为专业课程校本教材。这样的工作肯定繁琐枯燥,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如果不厌其烦地去做,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那教师的专业教学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装行业;人才需求;聋生;职业素质教育
据麦肯锡报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与其实际表现不匹配。2013年,接受调查的企业反馈: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数据来自CFW中国服装人才网2013年7月5日)这种就业现状普遍存在与聋人大学生群体中,本课题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入手分析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提高聋生职业素质,促进聋生就业,研究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1.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量大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纺织业劳动力人数为1200万左右,预计到2015年,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2300万左右,(数据来自数字英才网()2012年6月1日)劳动力资源问题直接成为影响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折射出纺织服装业人才需要的紧迫性。纺服企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一线机器操作工更是陷入招工难的局面。
2.服装行业用人标准不断提升
现代企业更青睐“创新型”、“经验型”、“专业型”甚至“市场型”等高附加值的设计人才需求。比如“量体师”一职,目前该职位薪资高达5-25万年薪,多数企业的岗位描述显示:具备三年以上专业量体经验;可以单独针对不同体型客户进行精准量体,并修改、调整量体数据符合版型工艺。
3.服装行业青睐综合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从诸多企业招聘的信息分析得出,现在企业招聘,除了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经验,更看重毕业生的软实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学习能力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业表示,比较青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意识的毕业生。而目前聋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少有涉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学习和指导。
二、聋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择业带有盲目性,就业心态有待调整
通过对我院聋人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聋生在就业前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认为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相对于普通聋生有很强的优势,都希望留在省会城市,工作不能太苦太累、薪水不能低于3000、有各种福利等。这样理想化的就业心理恰恰显示了聋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足,期望值太高,就业心态有待指导。
2.缺乏主动成才的内动力,依赖心理重
调查显示,多数聋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没有规划,基本是在盲目和随波逐流的状态中结束了大学生活。即使很多聋生主动意识到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清楚对就业的准备不足,但是缺乏主动成才的动力,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大部分聋生表示不清楚自己将来找什么工作,对待就业持观望态度,依赖家长和学校的心理比较严重。
3.职业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据用人单位和校外实训基地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多数聋生进入企业后,适应期较长,岗位操作知识比较贫乏,实践操作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服装企业中的生产流程不熟悉,样板制作能力较差等,机器操作不熟练,流水线作业速度跟不上,团队合作能力较弱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说明:聋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职业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提高聋生职业素质,促进聋生就业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能
从近年来我院服装专业聋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多数聋生进入企业后不能满足企业上岗需求,这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市场需要。聋人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服装行业需求的变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开展就业指导,提升职业素养
如何指导聋生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个性以及专业特点进行自我塑造,帮助聋生树立职业意识,职业指导起了关键作用。学校应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职业指导课,对聋生进行择业观与职业观的系统教育,向聋生介绍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各种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求职途径等,教会聋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培养聋生的职业决策能力等。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顶岗实训的工学结合模式
将顶岗实训纳入课程体系,跟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订单,展开实训,聋生在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期都有顶岗实训时间。实训期间,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将学生分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予以指导。实训完毕返回学校进行理论的深入学习,到下学期实训阶段再进入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聋生可以学习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模式,对企业的用人要求和管理有了直观认识,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预演和充电,为将来就业和应聘积累经验和资本,增加就业竞争力。
结语
本课题从服装行业用人特点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调查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素质现状,提出培养聋人职业素质的可行性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职业指导、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提高聋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聋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韩梅.聋人大学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2]庆祖杰,周春梅.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7):19
[3]http:///中国服装人才网
校内实践新范式专业主导专业链主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行依然停留在以单一专业主导的水平,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外,还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合新模式。要实现这一新模式,转变校内实践的基本范式变得日益重要。
一、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及其存在问题
1.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
高职院校建立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规定,学生校内实践主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学生实习的经验,按照本专业狭义的体系设置校内实践基地,它主要体现在从单个专业本身,即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阐明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岗位与课程的结合、仿真模拟等形式体现。
2.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一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素质不可能做好某一岗位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没有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又不可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各方面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是全面素质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可偏废。
(2)在实训的安排上,存在着集中实训教学与分散实训教学的矛盾。分散实训虽然能与实训平台保持合理的组合,却又给实训师资、实训组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给班级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3)在实训教学的功能上,存在着实训学习功能与经营管理功能的矛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犹如工科学生的实验活动,有一个让学生熟悉、适应、参与的过程,自然存在时间、机械设备和资源的开支与损耗过程,学生设计制造出某种成功的产品是其实践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训的唯一目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以作为评定检测学生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其唯一的依据,因为挫折和失败对实训者来说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收获成果形式不同罢了而已。
(4)在实训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着课堂模拟实训与社会实战之间的矛盾。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收到不是实战胜似实战的效果。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实训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
二、专业链主导范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专业链”,指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链条式”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专业设置模式。专业链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必须依托优势转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链和专业链平台,以此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第二层次,是在相关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科学打造专业链,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专业链的研究和实施,国内高校并不是很多。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有所探讨,主要存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并适当进行调整。第二种类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奉化职中为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信息产业链,宁波奉化职中形成了“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和服装模特”链条式的专业格局。这两所学校主要探索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
三、专业链主导范式的构建
1.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链
早在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温州市政府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目标的号召,在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温州名购网”,中文版网址为。经过近2年的运营,市场反映良好。
2.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技能向外延伸
从2008年开始,我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调研讨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体系中如何提高经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决定在学生中以各类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既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增量变化,又体现专业群内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外延技能的增量变化。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现专业群内顶岗与就业无缝对接
一方面,对于企业不需求,暂停或取消合作;对于开明企业主有需求的,且能够按照导师制提供学生顶岗的,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条件如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相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会员企业的近期动态,重点开拓有联合培养学生经验的企业作为作对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共赢。
4.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补充,推进专业间核心技能互补与优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态势,我院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2009年开始,每年邀请淘宝网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提高理论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链思想,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重点专业上游职业技能到下游职业技能的链条,形成循环回路,依此带动辐射整个专业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整合各种资源,按专业链技能要求参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迁移能力、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专业链”:奉化职业中心服装专业设置新格局.奉化教育网,2007-9-6.
[2]彭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职教链对接产业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0-8.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CAD;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23-4
《服装CAD》是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习成衣设计、成衣结构设计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的制版能力。随着服装CAD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服装CAD》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服装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装CAD》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市内、外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调研,在《服装CAD》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教学内容以CAD软件的操作应用为主,没有结合服装企业岗位的生产项目来进行操作技能的讲解和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
(二)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在课程建设中,没有对接服装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在《服装CAD》课程教学过程中,仅把CAD软件作为一个设计工具进行操作过程的讲授,没有与其他前、后续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紧密衔接。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在课程考核中,一般是以完成实训报告和期末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弱化了学习过程和实践环节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不能够对实践教学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服装CAD》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基于工作过程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企业调研,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眨对接岗位需求系统化设置课程。根据部颁专业教学标准,《服装CAD》课程的前、后续课程主要有:《服装画技法》、《服装材料识别》、《成衣设计》、《成衣结构设计》、《成衣制作》等,《服装CAD》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复习和总结,应用CAD软件完成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打板、排料等操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学生学习完成衣结构设计、成衣设计等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把专业课程分为从自主创意设计到样板制作,再到成衣设计、制作,这样课程的衔接就更加紧密和系统化,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中逐步增强职业能力。
(二)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核心理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与任务的整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估任务。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把以软件操作讲授为目标转向以实践项目为目标,依据循序渐进原则确定教学项目,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做好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模拟服装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教师给出任务工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对客户订单的服装结构分析,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打板、推板、排料等过程。通过小组间的学习、讨论,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教师可以有效掌握小组成员学习情况,也可以使同学们互相了解进程,并给其他小组提供学习建议。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实例分析”为载体进行知识和技能教学。教师选择经典服装款式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对所举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生动又具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根据所举案例的服装款式进行上机实践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职业导向性的多元评价。在课程教学评价中要着重改进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过程考核。针对课程考核评价中对实践环节技能考核不够重视和全面的问题,将考核评价分为过程考评和期末考评。过程考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分组竞赛、实训项目作品和实训报告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应知和应会技能,过程考评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占60%。通过强化过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扎实的岗位基础技能。
2.注重多元化评价。在过程考评时,要将学生、小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多元评价。针对教学项目设计好项目实施评价表,在任务完成后,分别由学生本人、小组长和教师进行评分,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采用多元化评价,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有利于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班级整体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服务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04-02
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是政府及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个共识。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各地区的各类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及产业一线工人。因此,广西的中职学校应加大力度培养中职人才,满足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开发西部、发展西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我国西部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资源,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过去30多年,广西各地大量的人才流动到珠三角地区及其他省份,为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随着广西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西许多地区积极主动接收珠三角地区及其他先进地区的产业迁移,各类本地企业对一线生产员工、各类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作为与地方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中职教育,其必然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地方经济服务。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高级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充足,但许多地方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才相当紧缺。例如,设在广西藤县的梧州市陶瓷产业园,近年来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中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达上万人。因此,中职学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注意根据本地企业发展的需要,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例如,近年来梧州市出现了不少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如宝石加工、茶叶加工、陶瓷生产、岑溪石材、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根据这些产业的需求,梧州市不少中职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专业,满足了企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要。但与产业的发展势头相比,人才培养的速度、质量等还远远不够。
总之,中职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策出力,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开设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适应本地发展的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学生进入本地相关的企业工作,从而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加强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做好“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工作,加强中职生就业思想教育。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要使其全面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职学校应利用多种形式做好“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开展“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主题宣传活动。“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是中职学校办学的一个宗旨。中职学校可以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中积极展开“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宣传。特别是在每年招生开始的时候,进行大篷车职教进校宣传以及利用各乡镇圩日进行下乡职教宣传,一方面展示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宣传本地的重要企业和特色企业,使初中学校的师生及乡镇的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到读职校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是为了家乡的经济繁荣。
2.加强对中职生的就业思想教育,特别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的教育,二是就业思想教育。中职学校要在抓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就业思想教育。可以围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主题,利用班会课、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宣传、就业指导课等对中职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也可以请在本地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成就或服务地方经济的报告,或邀请为本地经济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劳模来校岗敬业的报告,使中职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鼓舞,从而树立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思想。
(二)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实现无缝对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中职学校可以说是企业的大后方。中职学校可与相关的企业全面开展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办好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与各类企业紧密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与本地的相关企业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建立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更要与各类企业紧密合作。如服装专业,多设立一些服装工艺实训室、服装板样制作室、服装电脑设计室等实训实操场所,平时邀请服装企业的专家来校指导。企业生产任务紧时,校企双方协商,让中职生利用校内的实训场所为企业生产服务,学生既得到专业技能的实操练习,又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但仅仅有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不够的,要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就应在校外设立多个实训基地,真正与企业单位“联姻”。这不仅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而且也方便企业选拔技能型人才。
2.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增强中职生到企业发展的信心。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企业,毕业后更好地投身到企业的工作和建设中去,中职学校应积极地引进企业的文化。第一,经常组织师生到本地知名的企业或与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或见习,让中职生从企业的环境、文体活动、橱窗宣传乃至贴在墙壁的员工制度、各类标语口号等,实地感受企业的文化。第二,在校园文化中加强本地企业文化的宣传,可利用广播、黑板报等介绍本地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可以把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或企业员工手册作为课程开设,让中职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气氛。第三,在适当的时候举办讲座,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作报告。直接宣传企业的文化,使中职生直接从企业管理者身上以及他们的宣传中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感悟企业丰富的文化,从而热爱企业的文化。第四,多订阅一些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书刊,指导中职生有目的地去阅读。
3.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订单办学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职教为本地经济服务的一条直接途径。中职教育要为本地经济服务,就要积极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首先,在本地范围内寻找适合中职生专业发展方向的各类企业,共同探索订单办学的新路子。如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等,可以与一些星级酒店合作,特别是为一些准备两年后开张的大酒店,与酒店商议“订单式”培养协议。其次,根据需要人员的多少,组织报名的中职生让企业的人事部门去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双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最后,根据本地企业发展的状况,通过向有关部门申请,调整课程,增开一些与订单办学企业相关的实践课程。
4.加强校企互动交流,灵活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职的教学及实践活动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改革,使中职校与企业达成真正的合作。例如,可在企业繁忙和最需要人的时节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适时地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5.举办毕业生技能展示会,向企业推荐各类技术人才。经过两年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职生即将进入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时,不少中职学校会将顶岗实习与学校的毕业推荐就业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两年来所学到的技能,以及本地企业更好地选拔各类人才,学校应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举办各种毕业生技能展示会。例如,服装专业举办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暨模特时装表演、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的五项技能(弹、唱、跳、讲、画)比赛、烹饪专业进行糕点制作和烹饪技术比赛、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进行广告设计毕业作品展等,举办这类活动可多邀请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士、本地区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招聘人员参加,以更有效地向本地相关的企业推荐各类技术人才。
(三)加强学校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实用的中职人才。为了打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中职学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建设。第一,切实抓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有较好的实训场所和优良的师资队伍,中职生才能真正学到职业技能,学校才能为地方企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中职学校应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争取地方企业的配合与援助。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企业文化。中职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校园广播、墙报、海报、班级环境布置、各种文艺汇演及社团活动等方面凸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由于中职生毕业后绝大部分是要到企业工作,因此,在打造校园文化的同时,应注意引进企业文化,这样中职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中。第三,教学科研侧重“职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方面的研究。中职学校应加强科研力量,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职教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探索中职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第四,专业设置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只有把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例如,梧州各地近年来兴建了制药工业园区、宝石加工园区、电子加工园区、石材加工各大中小企业、陶瓷工业园区、林产林化园区等,梧州市的各职校应在市有关部门的协同下调整好各职校的专业设置,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急地方企业之所急,切实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粹明.职业教育的市场发展趋势[C]//扬起风帆——梧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陈德电.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C]//扬起风帆——梧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职
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要求专业课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而且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学也应跨越传统的”经院式“、书斋式”教育的视域。
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萧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职业能力。全区乡镇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并呈现出一种集团化、外向型的趋势,懂技术、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抢手。随着我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区的外贸业务更加繁忙,企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对外贸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突出,而且对人才的规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胜任各个岗位的职业劳动,而且要能够组织管理,具有创业意识、时代意识和国际意识。这一发展趋势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懂得必要的与企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展得开”,“走得远”。
3.职业英语的教学情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的交流日益加大,英语在职场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职业英语开始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并且广为人知。我国的职业英语考试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bec 考试(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亦称剑桥商务英语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于1993 年开始举办。
②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即托业考试),被称做“商业托福”,是ets 于1979 年为大型跨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发设计的,主要用于测试母语非英语人员在国际工作环境中英语交流的能力。
③bulats(business language testing service),现称“博思”,即剑桥职业外语水平测试,是特别为企业和机构设计,专门考查母语非英语人员职业外语水平的考试。以上三种职业英语考试虽各有侧重。但从总体看,它们都侧重于考察考生的日常英语运用能力和商业环境下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英语考试还未真正出现。
4.服装职业英语的要求
服装行业对服装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日常英语会话和服装专业英语听说等三个方面。
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包含服装行业的词汇与阅读,其深度和难度因所从事的工种不同有所区别;该科目是职业英语的基础所在,掌握此科目亦是学生开展涉外业务的前提之一。日常英语会话:此科目是学生进行英文交流的基本课程,训练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学习英语交流的同时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常识。服装专业英语会话:结合以上两门课程,此科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服装专业知识,并将其用于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英语的日常会话当中,从而顺利开展涉外业务。
二、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理念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合作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建构主义的学习本质为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基于顿悟的个人发现。它的教学策略是创设交互学习环境,供学习者自我调节、思考。职高服装专业职业英语的教学,正是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来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模式,创设“实际”、“实用”、“实践”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可以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英语课的特色,这就是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性、市场导向性相结合,其教学任务就应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职业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尤其强调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更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真正凸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的职教特色。
3.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正是职教发展的活力所在。当学生找到并进入与自身个性相适宜的发展轨道,就会如鱼得水,天赋潜能必然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从而为学生能持续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同时,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4.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目标
职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英语教育也是如此。通过一年的专业英语学习,力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并让学生能熟练运用英语处理职业岗位上的各种涉外业务,如接待外籍客户、接受外籍客户咨询等,提高其岗位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后续的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服装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核大纲、自编教材、试题库等,并通过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
三、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实践
1.构建dcpea 教学模式
dcpea 是英语development-centered in professional english ability 的缩写,意为“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以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建立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教学体系;以4p(profession 职业,position 岗位,procedure工作流程,point工作要点或服务要点)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并存于课堂。
案例一
服装专业学生在高二阶段一般采用专题式的上课内容,即在课堂上创设企业工作情境模拟服装企业技术科工作,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完成制板、放缝、推码、工艺单撰写等工作。
由于服装专业教师英语水平达不到能翻译各种外贸单的水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无法独自完成教学任务,把英语课堂搬进工场,与专业教师的协同“作战”弥补各自的不足。专业上的技术问题由专业教师负责,而外语部分的翻译就由英语教师进行。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使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大的提高。
2.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构建新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笔者按照中职服装英语dcpea教学模式要求和中职服装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现代服装企业常用英语》和《服装英语职场实训》。教材以工作岗位为模块,以具体工作为技能,以服装英语为知识载体,渗透上述多种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服装职业素养的提高。把工作流程和工作案例编排在技能实训中,通过service performance 和position practice 来完成这些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综合工作技能。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工作的能力。设计“qc 培训经理讲评”,在学生进行了“case and improvement”的训练和讨论之后,服装外贸跟单培训人员的评讲不仅更具说服力,而且对这些未来的服装qc 人将产生深远的职业影响。
案例二
外贸理单、跟单业务员是现在服装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求能够看懂英文服装设计与工艺单据,能够接待和拜访外籍客户,其中对英语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日常英语的一般性掌握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职场的需要配合服装组的专业老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根据服装企业提供的外贸单子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3.建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practice?time。第二,设计服装英语实训课程。服装英语课本知识和其他服装专业技能课本知识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成学生自己实际有用的职业技能。所以,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设计了服装英语技能实训时间和实训课程,编写了配套的实训教材,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服装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将英语服务语言教学、英语服务技能训练与岗位实训结合,变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为服装英语技能的养成。
4.创建互动式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侧重服装英语职业能力培养。首先是英语语用能力。英语语用能力是指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但由于服装英语首先是一种工作语言,需要看得懂服装生产工艺单、服装面辅料的使用说明、服装设备的使用说明等,所以“译”在中职服装英语中显得非常重要,看不懂就无法生产和使用,再好的服装技能也没用。选择一些外贸生产工艺单、面辅料使用说明、服装设备的使用说明等进行服装英语案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译的水平和应用能力。
另外,服装qc 还要与外国客人交流与沟通,这就需要听说的能力。“听”对中职学生而言又是最难的。听不懂就无法交流。选择听的最佳时间,讲解听的技巧,挑选有趣味或以其他方式训练过的语言材料,以听开始训练技能活动。在综合训练中,在学生无意注意中努力提高他们听的能力。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完成从“被引导学习”到“自主学习”的飞跃。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把行业需求与学生的理想结合,把语言教学操练与服装工作岗位情景模拟结合,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演练、实训任务、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创建中职学生职业英语技能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互动式教学课堂;通过today’s manager,service performance,challenger 等多种学生自我参与(self-practice)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内在潜力的发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韧劲调动起来并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
5.全面多样考核
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侧重职业技能的掌握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全面多样考核学生。学生在校学习考核模式和内容为:笔试+ 听力测试+ 口试三结合(闭卷)。考查学生服装英语知识,英语在职场中的得体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服装岗位实训考核以笔译与口试为主,学生平时自主参加的教学活动全部记入考核成绩。全面多样考核学生,以奖励为主,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四、成绩与效果
1.学生学习行为有了明显地改善
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非常的明确,为以后的就业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们会积极去寻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材料,能够自觉地去使用一些英语的工具书,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学习英语的问题,请老师辅导等等,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英语的主人。由于创设了合理的专业情境,也使学生乐于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生们的认知系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更使学生善于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合作、评价等综合能力。
2.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表为2007、2008 年我校职高服装专业学生参加萧山区英语会考成绩统计。
从表单可以看出我校服装专业英语会考成绩逐年提高,成绩在萧山区各职业学校中名列前茅。
3.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萧山区服装企业目前的技术结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服装企业都采用了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还有少数企业引进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服装发达国家的自动化流水线,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与生产手段。再从萧山区服装企业的经营方式来看,大多数服装企业都经营外贸产品,因此,企业除了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通晓服装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人才以外,还要是懂一些专业英语的外贸型人才。
[关键词]培养方案;电工技能实训;电类;非电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66
1引言
当前我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趋势,电工应用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因而企业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教学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但现在的高等教育仍存在着某些基础教学环节薄弱,特别是实验和实训环节的弱化,使得毕业生不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开设以电工技术为理论的实践课程――电工技能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培养方案
北京服装学院是艺工类专业结合的院校,我们既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电类专业,也有高分子材料、轻化工程、服装工程、工业设计等非电类工科专业,还有服装设计、艺术设计、会计学、广告学等文科艺术类专业。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我们分别制定了相应《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培养方案。
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电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训练,使他们在掌握电路基本理论知识及完成电路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该实训课程使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及对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数据与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调试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对于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非电类工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训练,使他们在掌握电工电子学理论知识及完成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安全用电的训练及常用工具仪表的使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电路图的识读、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基本焊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对于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文科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中学物理电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安全用电常识的了解、电工工具的使用、电线的连接、通信线材的认识及开关与插座等多功能组合插座的使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换接家庭用电器、保险元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3相关实训内容的安排
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编写了《电工技能实训》(电类专业)实训指导书、《电工技能实训》(非电类工科专业)实训指导书和《电工技能实训》(文科艺术类专业)实训指导书。
(1)对于电类专业,在其实训指导书中安排了如下实训内容:
实训项目一日光灯的安装
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熟悉日光灯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练习安装日光灯电路和排除简单的故障。
实训项目二电灯的异地控制
目的及要求:熟悉实训工具的使用;掌握简单照明路线的基本接线;进行异地与三地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实训项目三家用吊灯的控制
目的及要求:了解家用吊灯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吊灯数码分段开关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自行设计吊灯的连接电路及采用分控器的控制电路。
实训项目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目的及要求:进一步熟悉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按钮的结构及其在控制电路中的应用;学习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连接;学习利用万用表检查控制电路的方法;初步培养分析和排除实际电路故障的能力。
实训项目五电路配线与安装
目的及要求:掌握常用照明灯具的选择与使用方法;掌握室内照明线路的配线方法;熟悉室内照明线路的安装操作。
实训项目六家用电器安装专题(以波轮式双桶洗衣机为例)
目的及要求:熟悉波轮式双桶洗衣机的结构;掌握波轮式双桶洗衣机的主要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熟悉波轮式双桶洗衣机的电路;学会检测洗涤电动机、脱水电动机及定时器的方法;掌握波轮式双桶洗衣机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2)非电类工科专业,在其实训指导书中安排了如下实训内容:
实训项目一安全用电的训练
目的及要求:掌握用电安全技术规程(包括电气装置检修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学会防止低压触电的安全措施;掌握触电者的救护方法和电气设备的灭火方法;掌握漏电保护器的选型、安装与检测。
实训项目二常用工具和常用仪表的使用
目的及要求:掌握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熟悉各类电工工具的安全知识;掌握使用常用电工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的基本方法。
实训项目三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
目的及要求:掌握导线绝缘层剖削、连接和绝缘层恢复的方法;能正确使用合适的工具剖削导线绝缘层;能正确连接常用导线;能正确恢复接线头绝缘层。
实训项目四电路图的识读、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
目的及要求:认识功能较简单的电路图;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外形结构;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参数的识别;掌握使用万用表测试常用电子元器件参数的方法。
实训项目五基本焊接训练及产品的焊接和调试
目的及要求:了解焊接工具的名称、型号、规格、用途,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熟悉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及安装形式,引脚的处理与成型。
(3)文科艺术类专业,在其实训指导书中安排了如下实训内容:
实训项目一安全用电的训练
目的及要求:掌握用电安全技术规程;学会防止低压触电的安全措施;掌握触电者的救护方法和电气设备的灭火方法;掌握漏电保护器的选型、安装与检测。
实训项目二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
目的及要求:掌握电工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各类电工工具的安全知识;掌握使用常用电工仪表测量交流电压的基本方法。
实训项目三导线的连接及通信线材的认识
目的及要求:掌握导线绝缘层剖削、连接和绝缘层恢复的方法;能正确使用合适的工具剖削导线绝缘层;能正确连接常用导线。
实训项目四开关与插座及多功能组合插座的拆装
目的及要求:掌握常用的照明装置、开关、插座的安装;掌握单控开关、双控开关的安装、接线。
实训项目五照明电路的连接
目的及要求:熟悉电工工具的使用;掌握简单照明路线的基本接线。
4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特色
41构建前续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有机地把电路实验与电工实训课程相结合,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培育创新能力。
(2)对于非电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把电工电子学与电工实训课程相结合,加强基础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于文科艺术类学生,把中学物理电学知识与电工实训课程相结合,进行基础训练,消除他们由于电知识的匮乏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存在的用电安全的隐患。
42设计分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组织不同层次电工实训内容。
(1)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操作过程及对实训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仪器仪表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电工仪器仪表,正确设计电路并能准确测量电路参数,能整理分析数据、说明实训结果、排除实训中出现的故障并对实训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2)对于非电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操作过程及对实训中现象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工具和常用仪表的使用及导线的连接和绝缘恢复等方法,正确识别电路图,学习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并进行基本焊接训练。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训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说明实训结果、撰写实训报告。
(3)对于文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电工技能实训操作过程及对实训中现象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及导线的连接等方法,学习掌握开关与插座等多功能组合插座的使用。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或资料,做好实训前的预习;能够借助教材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能够正确纪录实训数据、说明实训结果、撰写实训报告。
(4)通过电工实训课程的训练,培养各个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43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方法
在开展电工实训的教研过程中,注重倾听学生对实践教学及教改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给予采纳,及时调整实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5结论
电工技能实训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还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已被很多工科院校所认同。但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实训手段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以逐步提高电工技能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本实训课程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电气设备的技术发展,根据企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引入课堂。
(2)进一步探索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工作 为搞好教学,每个教职工都要从严要求自己。认真执行上课制度,杜绝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上教师要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学生。
做好服装实习室、教室的卫生管理,上课教师切实负责,搞好所使用场地的卫生清理,保证上课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这也是每位上课教师所应负的责任,从而也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管理员要做到常转、常看,教学设施有损坏的及时上报维修不拖延,上课教师与管理员认真填写好实训场地报告单。
三.重点工作
1.积极充分地备战市技能大赛。
2.加强毕业班的教学过程管理,争取升学率不低于90%。
3.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中级工考试,强化过程,注重结果。
4.毕业设计展示。10级学生在5月下旬举行一次毕业作品汇报展。
5.扩大我校服装品牌效应,宣传服装专业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通过服装工作室,及时了解服装流行趋势和市场行情,为服装教学提供参考。
6.招生工作,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做到走进千家万户,道近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学校下达的招生任务。
7.努力开拓新的招生市场。认真思考宣传策略,制定本部门相关专业招生小册子,做到与学生及家长面对面,务求实效。
8.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开设。
9.筹备“益达班”冠名和开班工作。
服装专业部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为对象,对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系统进行了分析,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基础保障系统和过程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针织服装设计;实践;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84-02
针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实践教学各要素实施有效的监督,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调控实践教学各环节和各要素,使其实现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
1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系统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
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
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
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探索有效的途径,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秀琴,刘俊英.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7,(21).
[2]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何向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特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7).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成衣 教学改革 课程衔接 综合考核
0引言
所谓成衣是指企业按照国家号型系列批量生产的服装,而针对这一类型服装进行的设计活动统称为成衣设计。“成衣设计”、“服装工业样板制作与推板”与“成衣工艺”这三门课程统称为成衣系列课程,它们是现代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它们关联紧密,相辅相成,层次递进,理应衔接教学,尤其实践教学应当紧密衔接,但由于分属不同课程,任课教师也不同,往往导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背景
根据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都十分重视实践性课程及其教学研究,涉及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
欧美服装教育发展历史较长,相对比较成熟。培养目标明确,采用双轨制教学体系,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服装设计教学重视工作室教学,兼顾设计创意思维与表现力培养,注重市场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设计与制作完美结合。
我国的服装专业高等教育设立初期,突出艺术修养和作品设计,忽视产品设计,教学与市场出现脱节,教学模式泛课堂化,服装知识结构没有随服装的发展及时更新,造成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系统,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本科服装设计专业成衣系列课程教学缺少互相衔接的精心安排,学生们单一地学习和掌握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主要技能,难以顺利地将所学的各门知识融汇贯通,进而形成驾驭这些知识综合分析、灵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达到实用性人才培养应当与用人市场无缝对接的要求。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服装专业成衣系列课程实践教学联合考核的新思路。主要是围绕成衣系列课程联合考核这一具体教学方法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针对成衣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对应的三个设计环节实践教学之间相互衔接和配合以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成果提交和考核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探索形成了成衣系列课程实践教学衔接与联合考核方案。
2研究与探索的意义
成衣系列n程教学衔接研究与探索,有利于让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融会贯通,更加有效和快捷地切实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内容和技能,提高成衣系列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的同时,在理论意义上,也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的视野,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研究与细节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推进到包含整体与细节两极的课程体系衔接和融合问题的深入研究。
3研究与探索工作的展开
3.1修订教学文案
修订了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实施计划,为专业的教学实践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本教改项目的问题,在对“成衣设计”、“服装工艺制版与推版”、“成衣工艺”三门系列课程编制教学大纲时,加强专业课程之间有效对接。一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功底,体现实训教学体系的全程设计思想,要求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觉地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去,为学生独立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这三方面主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综合作业汇报展演的方式考核,让学生整体连贯性地学习掌握成衣系列课程知识与技能。
3.2调整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模式兼顾综合、互动、项目化的原则。
综合,是指综合之前基础课程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编排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完成作品从设计创意到制作表现环节,得出设计成果,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互动,一般3~4人一个小组,自由组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制作实践,重在培养设计表达与协作能力。团队小组任务式教学安排非常考验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实验制作环节。优秀的小组团队里,大家分工都非常明确,但部分比较弱的小组就经常会出现整个团队一人干活众人陪伴的局面。对策是在小组人员配置方面给予一定的干预与指导。
项目化,从明确项目要求开始,经市场与实地调研,寻找灵感,创意设计,方案确定,再到制作完成,需要项目化来实现系统化的全程任务驱动。
3.3构建实践教学过程体系与试行研究
针对在大三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设计创意思维的训练,开设专业课程“创意服装设计”、“流行装设计与立体裁剪”、“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基础”这四门课程,创意设计环节就是根据企业设计环节流程来设置的,在内容上有层层推进的递进关系。阶段性任务设置不仅很好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也让学生在阶段性任务的内容上对本学期的课程有一个直观认识和理解。
在大三的下学期,针对上学期已经对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有了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在下学期的课程中就递进地开设了和企业及市场对接的“成衣设计”、“服装工业制板与推板”、“成衣工艺”三门课程,我们在本项目中称为成衣系列课程。这三门课程其实是针对目前的市场和企业的设计应用要求进行分解的,分别通过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来指导学生们的设计实现。
在大三下学期的开学初就先制定好本学期的设计制作任务为从市场导向出发,以区别上学期的设计思维训练,从成衣设计的视角出发,针对市场需求模拟品牌开发项目任务,开始时间按照任务完成的时间要求分阶段授课。
课程的安排根据设计制作的整体任务分阶段性安排,在“成衣设计”课程中完成设计构思,风格确定和设计方案稿和面料选择的任务;而在接下来的“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中完成规格尺寸的设计、版型设计,从企业要求和标准出发,针对成衣设计课程的设计款式进行工业样本的制作;在最后的“成衣工艺”课程中,完成工艺设计制作任务。
在集中完成模拟品牌设计项目以后,再通过走秀动态展示集中考核打分的方式,对团队学生的作品进行成绩评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以赛促学”,每年组织一次“三亚的冬天”校内服装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竞争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反复推敲”,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极其有效的手段。
在试行中不断反思,调整修正,逐渐完善教改研究成果。
4教改特色创新
(1)打破了传统的成衣相关课程教学缺少互相衔接的格局,实现前后续课程问的有效对接,学生们不在单一地学习和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主要技能,而是将所学的各门知识融汇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很好的驾驭这些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通过小组作业汇报展演,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性,全方位地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3)使学生更加有效和快捷地切实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内容和技能,提高成衣系列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效益和效率,而且也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重复练习负担。(4)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为,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建设研究的视野,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研究与细节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推进到包含整体与细节两极的课程体系接和融合问题的深入研究。
5项目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调整改进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经多次修改、试用,5门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已基本成熟。(2)确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落实为新的实践教学过程体系。(3)完善修正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科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实践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并通过与社会企业的沟通,将课程成果有效地与社会进行对接。对于课程的最终成果,其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成绩是由社会企业进行考核。(4)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多媒体课件的框架,解决了在技术上体现实操性的难题,并有效地通过了实践的检验。对于课件的内容、形式、结构、界面都在审美性、简洁性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范。(5)制定了实践教学课程任务书、课程流程、实验报告书,还撰写了研究报告,组织了动态秀展示。
6项目应用成效
通过成衣系列课程实践学与联合考核改革研究,有效地打通各专业课程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从教学的内容上、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上及最后的考核方式上都有了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改革。通过改革,减轻了学生以往传承单科独自考核的负担,有效加强了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目的明确,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解决该设计任务的三个有效环节,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让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高效形成设计实作能力。
以公开的作品展、课程综合联展汇报作品秀和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动态秀为平台,系统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展示了学生的设计才华,也促进了专业问的交流。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工厂;运行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校中厂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0-0046-04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校办产业优势,创新“校中厂”运行模式,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应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对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注重品质、充实内涵、改革创新、办出特色”的工作方针,以“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为己任,以“培养学习型、员工式、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愿景,以“打造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为目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不断完善“校中厂”运行机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实训工厂”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一、内涵界定
“实训工厂”是将工厂的环境与项目引入学院,在学院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真实的实训生产场所,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将“实训工厂”界定为:针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可开展技术服务而建设的实训生产场所。“实训工厂”具有独立的法人性质,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服务活动。具体而言,“实训工厂”主要体现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实训工厂”具备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生产实训中学习锻炼专业技能的教学属性,集中体现教学做一体的特点;第二层次,“实训工厂”具备促生产、讲经营、重效益、产利润等方面的企业属性,学生的实训内容和岗位工作相对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第三层次,“实训工厂”具备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上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科研属性,注重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五位一体”的功能分析
“实训工厂”既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又是实训基地发展的高级目标,其功能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导向性的作用。
教学功能。“实训工厂”按照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教师利用具体生产任务,把整个生产流程中所需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的新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生产功能。“实训工厂”实现生产与教学的合一,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生产的各道程序、产品生产的要求以及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在实习实训中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工厂”自身的造血功能,保障可持续性发展。
科研功能。“实训工厂”为企业提供种类多元的科技服务,承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通过应用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途径,成为向社会提供将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的平台。
培训功能。“实训工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拔性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承担对学生或受培训者相应职业技能的鉴定考核工作。
示范功能。依据学校的办学基础和企业在市场体系中的实践运营理论,使实训、生产、科研同步进行,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以高水平、高质量、高品质为建设目标,在同类院校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的功能。
三、“学院主导、工厂主体、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实训工厂”模式,实施“学院主导、工厂主体、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即实行学院直接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厂长及领导班子成员由学院聘任;工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实施企业化管理,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不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沟通联系,实现政、行、企、校多方联动。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实训工厂”运作中,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保证专业职业性和课程应用性;学院依托“实训工厂”完成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任务,并借此实现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的有机衔接。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实训工厂”坚持“教学实训、产品生产、技术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全面实现“八个合一”,即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生产车间与实训教室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四、“项目导向”原则下的教学改革
(一)项目实施
“实训工厂”教学项目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通过把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项目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调查分析,得出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制定教学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在承担真实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开发和项目教学,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培养和承担生产任务相协调,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实训工厂”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二)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及认知水平的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训阶段。第一学期:进入“实训工厂”之前,学生在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岗位认知;第二学期:正式进入“实训工厂”,半工半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第三学期:加强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训,强化岗位适应能力,完全顶岗实习;第四学期: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开发;第五、六学期:除日常性的生产实训之外,学生参与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及技术服务。
(三)管理考核
对于学生在“实训工厂”实训情况的考核,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劳动纪律、实训态度、平时作业、实训报告成绩以及最后的考核成绩等综合评定;考核按5级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实训工厂”对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成绩达到优秀的学生给予资金奖励,具体金额根据产生的效益而定。
五、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成本控制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即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行为。“实训工厂”的生产运营,需要对其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资源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范围内。为此,“实训工厂”科学制定成本控制方案,形成了一个多环节、多流程的成本控制体系。
事前评估。以全面了解内、外部环境以及生产运行状况为起点,进行深入评估和详细诊断,对效益成本率进行重点分析。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导向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针对风险大、性质重要的环节重点防范。
可行性分析。对成本控制方案进行综合考量,突出可行性分析和测试。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仍把效益成本比率作为重要的财务指标。
方案实施。注重事中控制,不断对比成本控制实施情况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差异,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实时纠正。
事后评估。对成本控制过程进行事后的总结、归纳,分析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为下一环节成本控制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六、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即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由美国国防部于1989年率先提出,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强调从过程上对质量进行管理,主张通过对一个个过程、一个个步骤、一个个阶段实施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靠持续的变革和改进实现高质量。另外,在质量管理领域还有一个标准,即ISO9000族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标准。ISO9000族标准和全面质量监控在管理理念、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有十分相似的特点。二者都强调针对相互关联的所有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的指标性监管,进而为一个组织的建设与运行提供完善质量监控的框架和指南。
“实训工厂”构建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要保证其质量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必须贯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参照ISO9000族标准,对整个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策略。为此,“实训工厂”质量管理,从规划总结、规章制度、管理岗位、实训教师、学生发展、设备设施、运行效果、信息建设、安全卫生等9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按照三个步骤进行全过程管理。第一,策划评价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评价活动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组织人员对“实训工厂”质量进行评价。第二,实施质量评价。对照各级评价指标和构成要素,对“实训工厂”进行具体的评价测算,得出评价结果。第三,形成评价报告。根据评价数据和相关资料,形成简明而准确的评价报告,并定期对质量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七、建设成效
学校在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四个服务”理念指引下,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实训工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服装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近200万元,构建了与服装生产过程相呼应的“理实一体、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集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创收为一体的运行模式;下设的雀之灵工作室、制版工作室、样衣试制工作室以及拥有的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是面向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工艺训练与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内设的市场营销部、技术部、生产部、行政事务部、供应部等部门,支持工厂的内部运营;通过与杭州富豪时装有限公司、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有效合作,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变消耗性实训为效益性实训,年产值达800万元。
机械制造实训工厂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1200万元,以“定位准确、方法合理、过程保障、效果可见”为总体建设思路,按照企业实际的产品订单和生产模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变阶段化实践教学为系统化实践教学,变经验性技能培养为策略性技能培养,实现了课堂环节与实践环节、工厂生产任务与学院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与国家电网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电器精密零部件、矿山机械零件等生产线,实现了利益共赢,年产值达300万元。
参考文献:
[1]林小兰.专业群教学视角下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4):55-57.
[2]周劲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107-109.
[3]杨丽芳.“教学工厂”办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1(12):176-178.
[4]赖永辉.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J].职教通讯,2012(3):75-77.
[5]余志雄.高职院校校中厂建设及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302-306.
[6]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王娜.企业质量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8]黄荣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9]卢美.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Factory in School” Run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Training Plant” Construction of Pingdi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REN Wen-jie
(Pingdi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