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

林地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地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地调查报告

第1篇

最近,我们深入有关市县对全省宜林地资源的拍卖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宜林地资源拍卖工作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制约宜林地开发利用的症结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初步意见。

一、我省宜林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宜林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宜林地拍卖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宜林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宜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总结各地宜林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宜林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宜林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 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宜林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宜林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宜林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宜林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宜林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宜林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 保证公正公开

在宜林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宜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宜林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宜林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宜林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宜林地拍卖金 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宜林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宜林地也做了规定;宜林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宜林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宜林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宜林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宜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宜林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宜林地拍卖政策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宜林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宜林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宜林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宜林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宜林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宜林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宜林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宜林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宜林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宜林地拍卖作为自己以权谋私,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宜林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宜林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宜林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 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宜林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宜林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宜林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宜林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宜林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宜林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宜林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宜林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宜林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宜林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宜林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主权,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宜林地。

(4)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宜林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宜林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宜林地流动。使宜林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宜林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宜林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宜林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宜林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宜林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宜林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 。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宜林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宜林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宜林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XX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宜林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林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宜林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宜林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宜林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宜林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第2篇

一、我省宜林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宜林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宜林地拍卖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宜林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宜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早在80年代,针对林业“三定”以来,群众承包的责任山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问题,有些地方就将集体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滩(当时称“三荒”)承包或无偿分配给农民群众开发治理。但由于群众存有怕政策变等心理,开发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来,全省各地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把拍卖“三荒”作为扩大我省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1990年省政府《关于动员全省社会力量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定》规定:对林业“三定”后在荒山、荒滩、荒地上营造的中幼龄林,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可以活立木为载体,实行营林劳动、管理、科技、资金投入的有偿转让,或称“买卖青山”。1994年省林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拍卖宜林“三荒”工作的意见》,对我省宜林“三荒”范围、拍卖的程序、拍卖价格的确定、拍卖年限及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拍卖“三荒”的优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现了宜林地拍卖治理的,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拍卖荒山、荒丘、荒滩、荒地520万亩,共有78533户,366家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购买了宜林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开发。

总结各地宜林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宜林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宜林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宜林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宜林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宜林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宜林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宜林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宜林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保证公正公开

在宜林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宜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宜林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宜林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宜林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宜林地拍卖金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宜林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宜林地也做了规定;宜林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宜林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宜林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宜林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宜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宜林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宜林地拍卖政策

为促进宜林地开发治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台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围场、滦平、曲周、玉田、唐县、迁西、元氏、赞皇等县都出台了关于加速开发治理宜林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允许宜林地购买者依法拥有一定的经营自,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抵押;(2)延长宜林地拍卖使用期限,由原来的30年延长到50年,最长的为70-—100年。(3)购买宜林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宜林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宜林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宜林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宜林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宜林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宜林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宜林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宜林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宜林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宜林地拍卖作为自己,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宜林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宜林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宜林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宜林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宜林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宜林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宜林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宜林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宜林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宜林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宜林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宜林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宜林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宜林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宜林地。

(4)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宜林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宜林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宜林地流动。使宜林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宜林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宜林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宜林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宜林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宜林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宜林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宜林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宜林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宜林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2000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宜林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林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宜林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宜林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宜林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宜林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第3篇

一、我省宜林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宜林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宜林地拍卖是指宜林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宜林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宜林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宜林地资源的积极性。

早在80年代,针对林业“三定”以来,群众承包的责任山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问题,有些地方就将集体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滩(当时称“三荒”)承包或无偿分配给农民群众开发治理。但由于群众存有怕政策变等心理,开发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来,全省各地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把拍卖“三荒”作为扩大我省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1990年省政府《关于动员全省社会力量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定》规定:对林业“三定”后在荒山、荒滩、荒地上营造的中幼龄林,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可以活立木为载体,实行营林劳动、管理、科技、资金投入的有偿转让,或称“买卖青山”。1994年省林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拍卖宜林“三荒”工作的意见》,对我省宜林“三荒”范围、拍卖的程序、拍卖价格的确定、拍卖年限及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拍卖“三荒”的优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现了宜林地拍卖治理的,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拍卖荒山、荒丘、荒滩、荒地520万亩,共有78533户,366家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购买了宜林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开发。

总结各地宜林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宜林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宜林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宜林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宜林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宜林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宜林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宜林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宜林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宜林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宜林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保证公正公开

在宜林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宜林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宜林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宜林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宜林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宜林地拍卖金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宜林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宜林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宜林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宜林地也做了规定;宜林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宜林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宜林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宜林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宜林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宜林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宜林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宜林地拍卖政策

为促进宜林地开发治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台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围场、滦平、曲周、玉田、唐县、迁西、元氏、赞皇等县都出台了关于加速开发治理宜林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允许宜林地购买者依法拥有一定的经营自,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抵押;(2)延长宜林地拍卖使用期限,由原来的30年延长到50年,最长的为70-—100年。(3)购买宜林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宜林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宜林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宜林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宜林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宜林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宜林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宜林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宜林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宜林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宜林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宜林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宜林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宜林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宜林地拍卖作为自己,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宜林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宜林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宜林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宜林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宜林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宜林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宜林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宜林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宜林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宜林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宜林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宜林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宜林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宜林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宜林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宜林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宜林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宜林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宜林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宜林地。

(4)林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宜林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宜林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宜林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宜林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宜林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宜林地流动。使宜林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宜林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宜林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宜林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宜林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宜林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宜林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宜林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宜林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宜林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宜林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宜林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2000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宜林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宜林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宜林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宜林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宜林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宜林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宜林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宜林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第4篇

关键词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67-01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是继“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之后又一个大型林业建设项目。与世行贷款项目相比,该项目内容丰富,既有人工林营造,又有天然林管理和保护地区管理内容。项目从1998年12月开始准备,前后经过3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顺利通过了立项、可行性研究、预评估、评估和项目谈判等过程。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以及欧盟、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均已批准了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在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注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先后实行了对部分地区天然林禁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NEPP)和森林分类经营制度[1]。国家林业局在成功实施世行贷款“一、二、三”期项目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利用世行贷款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SFDP),项目得到世界银行和欧盟基金会认可,经双方协商SFDP包括3个部分:一是天然林管理(NFM)部分(欧盟赠款);二是保护地区管理(PAM)部分(全球环境基金会赞助);三是人工林营造(PE)部分(世界银行贷款)。NFM集中在天保工程的3个重点省四川、湖南和海南;PAM包括这3个重点省以及与之相邻的甘肃、贵州、湖北和云南;PE包括3个重点省和河北、辽宁、安徽、山东等省。经过省林业厅项目办积极工作,世行官员对安徽省考察十分满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泾县自1999年起就积极申报该项目,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0年6月省林业厅同意泾县作为安徽省20个项目县(市)之一。

泾县自2003年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项目,经过5年努力,现基本完成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任务。为全面了解项目林质量和项目实施效果,并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以便对项目林后期管理进行分类指导,根据省林业厅项目办“林丰办〔2008〕27号”文件精神,泾县对所有世行贷款四期项目林进行质量摸底调查,现报告如下。

1 项目实施情况

截至2007年,泾县共计完成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8 263.96 hm2,其中:人工新造林3 207.03 hm2,竹林垦复1 917.43 hm2,人工林抚育间伐3 139.5 hm2,新建项目中心苗圃1座。完成投资总额2 850万元。

2 摸底调查的依据

此次项目林摸底调查的依据和标准是省林业外资办下发的《安徽省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操作指南》及《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

3 摸底调查结果

经各项目乡镇林业站和国有林场进行的实地摸底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按类别为:一类林7171.86 hm2,占86.78%,二类林881.5 hm2,占10.67%,三类林210.6 hm2,占2.55%。

按林种分为:①用材林5 747.44 hm2,其中一类林4 823.74 hm2,占83.9%,二类林747.2 hm2,占13%,三类林176.5 hm2,占3.1%;②竹林2 424.42 hm2,其中一类林2 274.92 hm2,占93.8%,二类林134.3 hm2,占5.6%,三类林15.2 hm2,占0.6%;③经济林92.1 hm2,其中一类林73.2 hm2,占79.5%,三类林18.9 hm2,占20.5%。

按年度分为:①2003年共计营造1 422.16 hm2,其中一类林1 310.26 hm2,占92.1%,二类林72.5 hm2,占5.1%,三类林39.4 hm2,占2.8%;②2004年共计营造1 581.3 hm2,其中一类林1 368.8 hm2,占86.6%,二类林167.4 hm2,占10.6%,三类林45.1 hm2,占2.8%;③2005年共计营造2276.6 hm2,其中一类林2 000.4 hm2,占87.9%,二类林250.1 hm2,占11%,三类林26.1 hm2,占1.1%;④2006年共计营造2 153.9 hm2,其中一类林1 730.3 hm2,占80.3%,二类林325.8 hm2,占15.2%,三类林97.8 hm2,占4.5%;⑤2007年共计营造830 hm2,其中一类林762.1 hm2,占91.8%,二类林65.7 hm2,占7.9%,三类林2.2 hm2,占0.3%。

4 一、二、三类林分类

一类林主要是项目单位管护措施合理、工作负责,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二、三类林主要由于雪灾、火灾损失,以及抚育管护措施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同时也有部分小班存在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等因素[2];另外,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造成一些项目林小班成为二、三类林。

5 后续管理措施

对一类林要加强管护,稳固扩大一类林分面积。对二、三类林,因雪灾损失林分要尽快完成雪压新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及时完成竹林雪压竹清理,适时进行林地垦复抚育,及时完成抚育间伐小班雪灾林木的清理,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因森林火灾形成二、三类林要及时补植补造,适时抚育;对因征占用林地形成二、三类林要尽快择地重造。同时,要加强县、乡各级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加强项目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林成果,尽快使项目林发挥预期功能和效益[3]。

6 参考文献

[1] 程鹏.与时俱进 抓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J].安徽林业,2003(3):4.

第5篇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护士的精神卫生状况,分析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的方法对我院参加集体心理辅导的100名临床护士在集体心理辅导前、刚结束辅导和结束后1周,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自评问卷测试进行评定。结果 临床护士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缓解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比较明显增高,集体心理辅导可以缓解职业压力。

【关键词】 集体心理辅导;职业压力;90项症状清单;临床护士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message of mental health in clinical nurses and to analyze the group counseling 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ation group in our hospital to participate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100 clinical nurses in the collective group counseling before, just and one week after the end of counseling,used the list of 90 symptoms (SCL-90)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d were assessed. Results Clinical nurs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norm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Group counseling in easing occupational stress of nurses have a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of clinical nurse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you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roup counseling could ease occupational stress.

[Key words] group counseling;occupational stress;symptom checklist 90;clinical nurse

压力(stree)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是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难以适应和调节,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心身疾病。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与服务竞争的大潮中,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病人、病人家属、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使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导致护理工作的职业压力明显增高,特别是急诊、ICU和儿科等临床科室。有报道护理工作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由此导致的护理差错达到60%以上[1] 。我院坚持了对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并且通过抽样调查100例护理工作者的集体心理辅导前、课后和课后1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观察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参加集体心理辅导的临床护理工作者,随机数法抽样100例参与调查。100例参与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2.58±5.36)岁,平均工作年限为(6.87±5.93)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被调查者在集体心理辅导前、集体心理辅导刚刚结束后和结束后1周,使用上海惠诚公司的测试软件包,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将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3]及集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ANOVA)取α=0.05,P

2 结果

通过SCL-90的评估,发现在集体心理辅导之前,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均有显著的增高,躯体化63%,强迫76%,人际关系56%,抑郁69%,焦虑69%,敌对性58%,恐怖54%,偏执65%,精神病性70%和阳性项目80%。尤其是强迫、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的表现突出。在集体心理辅导后立即行SCL-90评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虽然有所增高,但是较集体心理辅导前有显著降低。在集体心理辅导1周以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集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是有效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项目在集体心理辅导前、刚结束集体心理辅导后和集体心理辅导后1周的SCL-90评估分值的降低是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详见表1。表1 护士集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的抽样调查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注:*P

3 讨论

工作压力越大,护士的生活质量越低。护士工作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各种患病的人群,工作性质具有高应激性,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士本身的生活质量[4]。现在认为导致临床护士职业压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存在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高,同时护士职业不受尊重,大多数临床护士为女性,这很可能就是造成强迫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明显增高的主要原因,临床护士还要同时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护理自身职业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又存在同工不同酬,使很多临床护士找不到归属感[5~7]。从而容易产生以悲观失望为主要表现的抑郁症,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还很难改变社会的现状,集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临床护士的职业压力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集体心理辅导对临床护士职业压力1周后的缓解作用如何还有待评估。

(致谢:感谢怀化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实习队梁议文和张为楹同学为本文撰写所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

4 余华,许秀峰,宋建华. 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4-27.

5 陈一芬,袁玉萍,华雪艳,等. 综合性医院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9,5(11):112-114.

第6篇

森林火灾调查报告写法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格式,记录时根据调查人员的幸趣随意让载,记录的不全,也不专业,为以后调用森林火灾档案的人带来诸多不便,探讨规范化的写作方式,对很好的总结森林防火工作大有裨益。

森林火灾调查报告应由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上报

《森林防火条例》第三十条,地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告表的要求,进行森林火灾统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

森林火灾调查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第二十九条,发生森林火灾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起火的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扑救情况、物资消耗、其他经济损失、人身伤亡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行调查,记入档案。

森林火灾大小认定应按下面原则

第二十八条森林火灾分为:森林火警即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ha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一般森林火灾即受害森林面积在1ha以上不足100ha顷的;重大森林火灾即受害森林面积在100ha以上不足1000ha的;特大森林火灾即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ha以上的。

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应由林业派出所、森林公安局调查

森林火灾由火灾事故发生地的区、县(市)林业公安机构进行。集体林由所在县林业派出所调查,国有林由森林公安分局调查。应当根据火灾现场询问、现场勘查、技术鉴定等调查情况,作出火灾原因认定,制作《火灾原因认定书》。起火原因分为人为和自然两种。查找起火点和失火原因参照《秦岭林区森林火灾起火点查找方法探讨》。

森林火灾受灾调查应按下列要求

由森林防火指挥部委托有林业工程师资质以上的技术人员参与进行调查。

1 火情报告:记录由谁何时发现何地火灾,防火办什么时间派出那几个人去现地核实,核实的情况怎样。报案人详细的家庭住址、电话和本人基本信息。

2 火情处置:防火办核实火灾发生后,怎样向下布置扑火任务,向上汇报火灾的发生。通知了那些人参加,那些人还没通知到位。上级领导对扑火所做的指示。

3 扑火行动:记录当天的气象情况,受灾林分情况、火势发生发展状况、扑火所采用的战术。动员那些部门多少人参与了扑救工作。现地各部门的分工和完成情况。本辖区内行政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有关森林防火事宜。

4 扑救指挥:详细记录现场指挥扑火的领导和在家坐阵指挥的领导。火场指挥员的观察能力;火场指挥员的综合能力;场指挥员的应变能力。火场千变万化,不可能有相同的火场。不同的火场都有特定的环境,它受地理位置、交通、水源、风向、燃烧物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故火场指挥员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根据火场的不断变化,采取不同的扑救方法和战术措施。

5 火场清理:记录大火扑灭火的时间,余火清理的方式和人员。

6 安全情况:记录扑救过程中的不安全事故。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别、事故级别、事故详细经过、事故原因分析(以专家分析为准)、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参加调查人员、事故责任人。其中事故经过及施救情况要写详细,包括事故经过、施救情况、人员伤亡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工种、伤害程度;事故的原因和性质,分别给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主要责任单位全称,违法事实及主要责任认定的表述,次要责任单位全称,违法事实及次要责任表述。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调查组职务、调查组成员签字。

7 受灾林分调查:林分起源、树种组成、平均年龄,调绘火场边界,调查标准地内所有树种烧死、烧伤的株数;内业时计算火场面积和烧死、烧伤幼树各占百分比。

8 经济损失:包括各种扑火物资的消耗、野外伙食花费等;还有车辆、通讯、气象、医疗救护等方面的支出;直接投入扑火人员工资、上山补贴和生活补助等;林木损失和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造成林费用、生态环境影响损失等;其次是要确定每一项损失的具体赔偿标准,对于上述所列的费用支出,可按实际支出计算。未成林造林地经济损失,人工造林费包括种苗费、林地清理费、整地费、栽植费、3年抚育费和5年管护费。用材林或防护林经济损失,此类经济损失包括烧死、烧伤幼树经济损失和烧死材积经济损失、烧伤材积经济损失、造林费或更新费折旧剩余损失,以及其它经济损失;其它损失主要有集材难度增加费、林地清理难度增加费等,具体视情况而定,一般在总损失的2%-10%。林木损失应参照林木价值的损失,即如有国家规定价格的,按国家规定价格计算,没有国家规定的价格的,按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计算,没有国家或者主管部门规定价格的,按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计算,对于恢复火烧迹地森林植被费用,应区分火烧前的不同地类。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计算,防护林和特殊用材林,每m2收取8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殊用材林,每m2收取10元;用材林林地、经济林林地、薪炭林林地、苗圃地,每m2收取6元;未成林造林地,每m2收取4元;疏林地、灌木林地,每m2收取3元。

结束语

第7篇

一、意义和目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难以逆转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挖掘土地内涵和外延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发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持耕地(或农用土地)占补平衡。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综合评价其开发潜力,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对策。因此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对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或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矛盾、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的矛盾,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对象,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农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等。各县(市)、区除监测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形成原因外,还要对乡、村、场或其他经济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开展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划分标准如下:

1、中低产农田:指粮食耕地年亩产低于200公斤为低产田,201~400公斤为中产田。

2、低产果园:指苹果亩产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杂果250公斤以下,红枣(鲜)250公斤以下的果园。

3、低产林地:指中龄林年材积生长量每亩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树种在0.1立方米以下),以获取用材为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年产量低于当地相同条件下近四年平均年产量1/2的经济林(本项调查未含果园);以及其他一些低质林等。

4、低产水面:本项调查只限内陆水面及海水对虾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水面,亩产对虾15公斤以下。在内陆水面中:坑塘,亩产鱼50公斤以下;专用养鱼(虾)池塘,亩产150公斤以下;河沟,亩产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亩以下,亩产低于40公斤;1000~10000亩水面,亩产低于25公斤;1万~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15公斤;大于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5公斤;水库,小型水库亩产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库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库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资源:指适宜发展农、林、牧(草),但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荒滩荒水资源:荒滩指除海岸滩涂以外的河滩、湖滩、库滩等内陆水域滩地;荒水指可以养殖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内陆水面。

7、闲散废弃土地资源:指散布在村镇周围、旷野之间的干废坑塘、废弃窑坑、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以及坟丘占地等。

三、调查及汇总方法:

1、调查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拟以乡、镇(农场)为单位,以村为调查单元,逐地块进行普查。调查的项目及标准参见调查表及标准划分。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经验、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本次监测调查以2008年底为调查基期。

2、汇总分析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汇总拟以行政村为单元、以乡(镇、场)为单位,采取普通汇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即各行政村数据相加为乡(镇、场)数据;各乡(镇、场)数据相加等于全县(市)、区的数据。强调县、乡两级的数据能单独为本级政府决策服务。市、县两级除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成因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外,其消长变化情况还要与1991年开展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市办拟在适当时间对外业调查及数据汇总情况组织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时间要求

本次监测调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6月底完成外业调查,9月底前县级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时间和方式向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报送相关成果。

1、数据汇总成果:各县(市)、区于6月20日前完成以乡(镇、场)为单位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调查汇总数据上报市办(电子邮箱:tsnyqhb@)。

2、各县(市)、区于7月底前依据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在1:5万行政区划图上分别绘制完成本县(市)、区“四低”、“四荒”和闲散废弃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一式两份报市。

第8篇

关键词:华坪县;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1引言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当有效管护好国有林,减少因火灾、森林病虫害、偷砍盗伐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措施,加大国有林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力度,通过实施国有林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华坪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国有林分布情况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部,长江上游金沙江中段北岸。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0°59′~101°31′,北纬26°21′~26°57′之间,东及东北与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与大姚县和永仁县隔江相望,西至西南与永胜县交界,北及西北与宁蒗彝族自治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地中心镇,距丽江市220km,距省会昆明420km。

采用2009年《云南省华坪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及2011年公益林修编成果为基础材料进行调查。

2.1土地资源

华坪县土地总面积3213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79927万亩,占总面积的834%,非林业用地面积533473万亩,占总面积的166%。

22林业用地构成

华坪县林业用地面积267992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049514万亩;疏林地面积2440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44773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1476万亩;苗圃地面积00088万亩;无林地面积156714万亩。

23森林蓄积

华坪县活立木总蓄积量886735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881593万m3,占总蓄积量的9942%;疏林地蓄积2720万m3,占总蓄积量的031%;散生木蓄积1152万m3,占总蓄积量的013%;四旁树蓄积1270m3,占总蓄积量的014%。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动物资源。据2000年1月编制的《华坪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华坪县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金雕、林麝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岩羊、林麝、红腹锦鸡、白腹锦鸡、林雕、雕、绯胸鹦鹉、游隼、鸳鸯、蓝耳翠鸟11种。

(2)植物资源。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华坪县林业专业调查报告》,华坪县木本植物有89科251属48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攀枝花苏铁1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桫椤、龙棕、红椿、毛红椿4种。

(3)国有林区分布情况。华坪县国有林分布在东风林场、跃进林场、天星林场、塔山林场和地方森工的坝山、关塘、云盘山、芝麻庄、坪、黑山国有林区以及县属国有林区菩萨山国有林区、果子山、蘑菇山、马步山国有林区。

3华坪县国有林管护存在的问题

31林农交错,森林管护难度大

华坪县是山区县,农地以山地为主,农地中间有森林,森林当中有农地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需求量不断增大,农地“蚕食”林地现象依然存在,造成森林管护更加困难。

32森林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森林管护工作上,人均管护面积比较大,管护人员的通讯、交通设施配备不全等,森林管护工作缺乏后劲。目前的管护虽然签订管护合同,使管护工作大都停留在看林的低水平层面上,使管护工作性质单一。

33国有林中幼林抚育滞后

在管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培育森林资源。华坪县国有林区中、幼林面积大,林分长势不良,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突出。应对符合抚育条件的林分开展抚育工作。

34资源林政管理工作难度大

华坪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大量木材,由于受利于驱使,不法分子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偷砍盗伐,违法收购、运输木材的现象屡禁不止。

4华坪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措施及建议

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积极发展、持续利用”的思路,出实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确保营林根基稳固和森林资源安全。

4.1加强领导

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管护所、点管护人员的重要内容。

4.2完善承包管护责任制,健全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制度建设和政策与技术培训,制定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实行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责任制,有效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效开发林下产品、增加管护人员收入、预防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发生。在国有林区合理区划、合理分配管护区、完善合同、建立健全经营档案、“严管”与“放活”相结合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工程资金的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正常运行、合理使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2.1设置管护标志,明确管护内容

在国有林区域界线上设置固定性管护标牌,林区入口设置警示性标牌,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设置管护标牌,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区设置大型封山育林固定标牌。

4.2.2联防管护

组织国有林区周边村民召开国有森林资源管护座谈会,聘请国有林周边村民参与国有林森林资源共同管护,做到联防、联心,协手共同做好国有林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目的。

4.2.3保护野生动物

签订《拒食野生动物》承诺书,设立警示牌,在国有林区形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保护候鸟行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4.2.4严格按“两类”林区划分类管护

根据2010年国家级公益林分级区划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华坪县国有林国家级公益林14.97万亩,国有林省级公益林0.08万亩,国有商品林17.9万亩。对国有国家级公益和省级公益林实行重点管护,对重点管护实行封山护林,严格执行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政策,禁止毁林开荒、取土、取沙、采石、挖矿等,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护林员全年地面巡护,根据相应的合同授权对违反规定者处罚和上报;对国有商品林实行一般管护,通过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商品林的培育与利用。

4.3加强林政管理

加大资源管理和林政执法力度,确保国有林区安全:一是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依法实现采伐限额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坚决杜绝超限额采伐。二是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林政股、林业工作站、稽查队、防火办等主力军作用,实行联合执法,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在全县范围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林地侵占、林木盗伐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积极部署做好森林防火预防、应急演练、值班值守等工作,加大对高火险期、重点地段的督导检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在国有林区增设森林防火宣传牌、开设林火生土隔离带,增加扑火设备、运兵车等设备,增强林火的防控能力,形成较完整的森林火灾防扑体系。三是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坚持凭证运输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木材流通。四是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报。围绕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基地等重要区域组织专项普查,对危险性森林病虫进行严密监控。

4.4积极开发林下资源

华坪县国有林区有丰富的林下植物资源,管护人员除了森林管护外,还可开展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开发主要有花卉培育、药材种植、果品种植加工和林下种养殖业等方面,切实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境内牛肝菌、鸡纵、香菇等野生菌生产量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通过采取人工促繁和保护野生食用菌生长环境等措施,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5继续实施国有林森林抚育

一是加强森林抚育,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木材质量和工艺价值,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和资源总量。力争达到人工林优质高效、绿色通道景观优美、林区生态林结构稳定的抚育目标,二是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管理,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林木质量和资源总量。

5结语

森林资源虽说是可再生资源,其消耗速度一旦超过它的生长速度,生态必将失去自然平衡。为了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制定完善的管护措施,加强国有林森林资源的管护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林地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保障,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木材,在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稳产增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人类生活需要加之受经济条件薄弱的限制,使部分人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违反政策法规,毁林开荒、蚕食林地,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即以舒兰市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为依据,阐述了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及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

1.自然概况

舒兰市位于吉林省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26°24′―127°45′,北纬43°57′―44°39′,总面积340820公顷。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西部主要为第二松花江形成的冲击平原。该区域属第二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呼兰河和细鳞河,向这两条河流汇集的大小河流近百条,主要河流自东向西流向并汇入第二松花江。此外各类中小型水库较为广泛,主要有亮甲山、响水、小城、太平、沙河等水库,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该区域水资源丰富,水流清澈,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

2.森林资源调查

舒兰市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从2005年4月开始,同年9月结束。采用航空照片调绘与标准地调查同时进行的方法,按《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规定的技术标准对舒兰市林业局辖区内的20个林场(林业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前后两期调查结果对照见表1。

3.结果分析

由表1调查数据可看出:十年间,该市有林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农民毁林开荒,不断蚕食国有林地;二是采矿、修路、旅游景点开发占用了部分林地。而疏林地、灌木林地的减少,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因其自然生长郁闭成为有林地而使其面积减少、部分林地经人工改造成为未成林造林地使其面积减少等其他原因。沼泽地减少部分基本被开垦成为水田,把林业用地改变成为非林业用地。增加6701公顷非林业用地均由林业用地转化而来,大部分是农民毁林开荒使农田增加所致。在十年中,林业部门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植树造林工作,但由于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森林覆盖率仍然下降了2.72个百分点,在调查过程中林地流失现象随处可见,由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已十分明显。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因森林资源的破坏而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已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调查中发现一些小的河流溪水干旱季节已经断流,部分干枯的小水库、山塘已经种上了旱田作物。当地人说,这些小的河流在原先即使再干旱也从未干枯过,山上树木很多并且都是大树,但现在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干旱时经常干枯断流,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水资源短缺,使一些小型水库、山塘因蓄水量不足而不能保证其下游水田灌溉,致使部分宝贵水田改为旱田耕种,这种情况已不鲜见,而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山洪暴发、水土流失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点人们已认识到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破坏为数已不多的森林呢?除了人们素质较差外,主要还是经济上的原因。除大量林业工人主要靠正常采伐林木维持生活外,当地社会消耗量也是大得惊人。舒兰市辖区内共有15个乡镇,326个村,1084个自然屯,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6万人。绝大多数村落和林场交织在一起,形成农林混居之状。这些人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和烧柴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乱砍滥伐。由于他们居住在林区,绝大多数农业人口都靠耕种有限的土地来维持生活,他们依靠进山乱砍滥伐来满足自己一些简单生产、生活用具及烧柴的供给以减少资金的支出,靠蚕食林地、毁林开荒以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收入。加之少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盗伐林木行为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致使有限森林资源遭到不断破坏,使森林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有些破坏严重的森林正常生态效益在短期内已很难恢复,使环境恶化、水文失调,形成或干旱沙化或洪涝成灾的现状。可见,加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加大林政工作的管理力度,抑制林地的继续流失已是当务之急,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后果难以想象。

我们既然生活在地球上,就有责任关心它、爱护并维护它,即使暂时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好,至少也得珍惜现有的环境,更好地利用现有经济和科技条件,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生态平衡,真正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林地变更调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95-02

1 引言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随着我国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某些经济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我国的林地资源已经相当匮乏,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0%左右,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环境问题已经开始逐渐威胁部分地区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鉴于此,如何使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落实在实处,是有效保护及改善我国的林地资源的关键。

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由20世纪中期的27.6%到21世纪初的15.2%,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随之国家相关部门意识到我国林业资源的缺乏,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林产业的建设,如今人工造林的势头足,造林量大大增加,使得森林覆盖率正在稳步回升,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森林覆盖率为19.8%,相对于本世纪初,增加了将近5%。

2 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2.1 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人均森林占有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0%左右,这说明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十分低下。而我国的林业分布极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而华北、华中、大西北地区林业资源分布极少,尤其是大西北地区,风沙天气已经给当地的交通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2 人工林所占比重大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人工造林大大增加,已经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所以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种植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工林,是下一步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2.3 林产衍生业不断增加

随着人工林的大幅增加,我国的木材加工业、林产化工业、花卉业、森林药业、森林食品工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花卉业已经为某些地区(除了出口效益外),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而森林药业和食品业也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成为新的朝阳行业,拥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而木材加工业也随着建筑业和房地业的发展地位逐步上升。我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经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3 新时期林地变更调查工作中的不足及未来工作探讨

3.1 遥感影像图判断分析局限性较大

遥感影像图判断分析是我国林业部门所研究的最新科技手段,影像地图内容要素主要以一定地图符号来表现或说明制图对象,与普通地图相比,影像地图具有丰富的地面信息,内容层次分明,图面清晰易读,充分表现出影像与地图的双重优势。但是由于某些山区的信号和地形问题,给遥感控制技术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能准确快速的开展工作,而分辨率有时候也不能达到让使用人员满意的程度,最新的北斗定位系统虽然在定位上相比于GPS系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某些地区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定位的准确性并不符合实际需求。

3.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调查工作中技术人员在某些细节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持,给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调查人员经常因为偏远地区人们的法律意识不足而不得不搁置调查工作,导致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热情不够,调查不能得到最新的数据。这些在试点调查工作中已经显露出来,所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严格要求调查工作

根据《关于做好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国各地区的林业变更调查工作必须严格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试点任务。技术人员的相应技术应该绝对过关,加强对其各方面业务培训,争取每一个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其相应的任务,各林业局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配合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调查工作,争取调查到每一个地区,每一棵树,将试点工作做好才能在全国地区大幅展开,所以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调查工作的严格要求,是保证试点工作质量,为其工作在全国展开的先决条件。

3.4 结合现代科技进行调查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相继来临,信息系统的完善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林业信息系统的完善也减少了系统建设的浪费,技术人员将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完善的信息系统相结合,更有利于在各地区展开各项工作,而通过互联网就能解决问题,也为工作环节节约了很多人工费用和不必要的技术开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高效地开展工作。林业数据的及时更新,除了能带来最新的数据信息,也为相关人员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4 结语

森林系统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林业资源已经十分缺乏,进行有效及时的林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社会上下共同的努力,除了加强对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应该发挥人的作用,在调查工作中严格要求,力求获得最新、最准确的林业数据,在保证调查工作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做好新时期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探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童英良.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现状与变革及关键环节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9.

[3]王刚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J].广东土地科学,2014,5.

第11篇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01-01

彭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全县上下一定要保持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把林权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及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合力攻坚,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 认清形势,增强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动力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彭阳县林业的发展活力,必须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彭阳县林业生产机制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林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1-2]。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工程”

彭阳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潜力巨大。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重新调整农村分配关系,实行“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将为全县林果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林业多元化投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产权

改革,可从根本上解决产权归属不清、经营主体不实、经营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 明确任务,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各项工作

2.1 严把工作程序

严格按照“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公示林权现状、外业勘界确权、签订承包合同、审核建档、发放林权证”等几个步骤来实施,做到程序、方法、内容、结果“四公开”,实现全过程“阳光操作”。乡镇主要领导要积极开展调研,掌握工作进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林改工作进行政策指导[3]。

2.2 严格明晰产权

对已承包的集体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承包关系;对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地,要采取家庭承包经营、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明晰产权。在生态移民迁出区、县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等范围内的集体林地,各乡镇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可采取集体股份合作经营和其他经营方式;对权属有争议林地、林木,要依法调节,落实经营主体[4]。

2.3 认真做好勘界确权

产权明晰后,要实地勘界、登记,将林地进行准确的定界和勾图,做到地块、地类、面积和四至界线“四统一”,使登记内容和相关数据齐全规范、准确无误,图、表、卡、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2.4 切实加强档案管理

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改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各乡镇要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贯穿于林改全过程。

3 落实措施,确保林权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年,全县林权改革要紧紧围绕“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明确责任”三大任务,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要及时召开乡、村、组干部会议,立即安排部署林改工作,确保10月底前完成12个乡镇36个重点村的主体改革任务,其余村组要同步推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

3.1 责任上再落实

各乡(镇)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林改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干部直接抓、技术干部蹲点抓的工作机制,形成林改工作整体合力。

3.2 宣传上再强化

各乡镇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对林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各项政策,以及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增强群众参与林改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对林改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8%以上[5]。

3.3 质量上再保证

林改工作质量是通过验收的关键。各乡镇要认真贯彻执行区、市、县林权改革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严格按照规定动作和程序要求,一道程序也不能少,决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工作质量。

3.4 力量上再保障

当前,全县林改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实林改工作人员,要增派懂业务、责任心强的林业技术干部和工作人员参与到林改的各项工作中,保证林改工作顺利进行。为了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县有关部门专门安排了林改工作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资料印刷、设备购置、宣传培训、车辆燃油和干部工作经费补助等,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徐济德,许传德,黄东,等.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2M):12-16.

[2] 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2):59-60.

[3] 李凤辉.华安县湖林乡集体林权改革的实践与措施[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4):221-224.

第12篇

一、预案的启动

凡有下列情况的,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经新区××森林防火领导小组批准,启动本预案。

1、受害森林面积在50亩以上的森林火灾;

2、在燃烧且受害森林面积在100亩以上的重特大森林火灾;

3、东堡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

4、严重威胁村庄、居民区、国家重要设施、易燃易爆仓库等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5、连续燃烧4小时且尚未扑灭的森林火灾;

6、发生扑救人员死亡1人或重伤3人以上的森林火灾;

7、其它需要××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二、报告的程序

(一)各片、行政村必须层层制订森林火灾报告制度。

(二)各村森林防火巡逻员接到森林火情警报,应立即向××报告;××如发现以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森林防火领导小组,情况严重的立即向县防火办上报。

(三)林火报告基本内容:

1、地点:乡镇、村、土名;

2、起火时间、燃烧时间、起火原因;

3、林地植被状况;

4、现场风向、风速;

5、现场指挥人员和扑救力量、状况。

三、处置的程序

(一)各村森林防火巡逻员接到森林火情警报后,必须立即报告××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和××,并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扑火队伍和群众进行扑救,孕妇、儿童和老弱病残者不得参加;

(二)各村森林防火巡逻员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火情的登记工作,及时掌握火情动态;

(三)××应根据火情动态,按本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及时调派扑救力量,统一组织和指挥扑救森林火灾;

(四)××防火巡逻值班人员按照××领导的指示,立即向县防火办通报情况,做好应急准备,并根据火场情况拟定紧急处置方案;

(五)根据火情需要,××领导应亲自或指派××森林防火领导小组成员赴火场督查,督促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六)重特大或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事故发生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调查组,赴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向县指挥部和县防火办汇报。

四、预案的实施

(一)组织指挥。接到重大森林火灾报告后,××必须有领导坐镇指挥,并组织××干部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火场,组织、协调、督促各村处理火灾事故。

(二)扑救原则。既要实施有效扑救,又要避免人员伤亡。根据不同的火情动态,采取相应的扑救原则:

1、加强现场指挥,确保扑救人员人身安全;

2、采取“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战略,利用自然地形,开辟防火隔离带,防止林火蔓延;

3、林火扑灭后,必须留有人员看守火场,防止死灰复燃。

(三)扑救力量。以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为主,专群结合、军警民联动,分二个梯队做好扑救准备:

第一梯队为当地村干部迅速组织的村义务森林消防队及当地群众,作为森林火灾主要扑救力量。

第二梯队为乡镇、村组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民兵应急小分队和单位职工,附近村庄群众。

(四)后勤保障。遇到重大森林火灾时,××成立后勤保障组,负责扑火所需燃料、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交通运输工具等后勤保障供应。

(五)秩序维持。××派出所要做好火场交通畅通、灾民安全等工作。

第13篇

关键词:森林抚育;试点项目;项目经验;对策

收稿日期:20160107

作者简介:妮李夺(1977―),女,傈僳族,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相关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3902

1福贡县森林资源情况

福贡县土地总面积为411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5891万亩,占87 %;非林业用地5299万亩,占13 %;林业用地面积中:林地2884308万亩,疏林地11067万亩,灌木林地65498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8609万亩;无林地面积04119万亩;宜林地面积25994万亩。森林总蓄积 343274万m3。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为28387万亩,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585万亩,中龄林面积为8812万亩,近熟林面积为364万亩,成熟林面积为6854万亩,过熟林面积为4496万亩。中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47 %,中幼林多属天然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树龄差异大,树种复杂,密度分布不均,下木密集,藤灌丛生,林间卫生状况差。人工林因造林密度过大,郁闭度在08以上,乔灌混杂,造成人工林分质量下降,林分中自然枯死严重,火灾隐患加大,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合理经营中幼龄林抚育工作已刻不容缓。

2福贡县森林抚育实施情况

自2011福贡县启动森林抚育试点项目以来,累计实施森林抚育试点项目50000亩。主要抚育方式有生长伐、卫生伐等,主要抚育内容有修枝割灌、疏伐、抚育间伐等。根据福贡县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森林抚育和抚育后定期进行监测,经过抚育的林分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光照增强,林木个体生长加快,林下植被增多,通风状况改善,林分抗病虫害,抗火灾能力增强。

3主要的做法

3.1组织管理

成立了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担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财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天保办,负责处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及其他日常事务工作。

3.2政策宣传、业务培训

宣传森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特别要强调森林抚育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提高森林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灾害能力,是提高林地生产力,并非是森林采伐。同时,对抚育地点、权属、范围、面积、树种、方式、实施单位、抚育期限等进行公示。公示范围还应扩大到周边村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接受社会监督,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科学管理,是振兴林业的根本出路。福贡县根据实际情况,抓好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的各种培训,加强对抚育项目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3.3签订施工合同

为确保森林抚育任务及时、高效、安全完成,签订森林抚育合同,明确抚育任务、地点、范围、质量要求、完工日期、施工安全等相关内容,保证了森林抚育的进度和质量。

3.4组织施工

(1 )抚育作业前完善各类相关手续、确保抚育项目的合法性,在抚育作业过程中,严格进行“标桩打号,挂牌抚育”对每个小班中所要抚育采伐的林木用红油漆打“×”标记,严格执行抚育作业前的公示制度。

(2)抚育作业中期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抚育采伐技术要求进行抚育采伐,在抚育过程中派出技术人员、林政执法人员到现场指导、监督整个抚育过程,同时安排专人做好统计台账,及时统计上报抚育情况和抚育采伐量。

(3)整个抚育过程要严格执行管理:①领导定期到各个抚育区进行巡视检查,确保抚育工作正常运行;②天保办到抚育区进行抚育采伐技术检查,确保抚育采伐操作规范;③林业技术人员认真进行现场检尺,确保抚育采伐量的准确。

(4)抚育作业后期管理,严格抚育验收制度。实行抚育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抚育作业质量,根据作业设计的要求,在抚育采伐过程中,及时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抚育区进行检查验收并填写验收单。抚育采伐后,抚育区内遗留下的大量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杜绝森林火灾隐患和病虫害,保证保留木的健康正常生长。

3.5资金管理

(1)加强资金管理。补贴资金用于中幼龄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包括间伐、修枝、割灌、剩余物清理运输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2)补贴资金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协调、配合,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3.6加强档案管理

专人负责,妥善保管森林抚育工作管理中产生的文字、电子材料、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地块与图、表、册相一致,各种会议记录、公示情况、施工合同、信息报表等资料齐全。

4取得的成效

(1)生态受保护。通过森林抚育经营试点项目的实施,合理调整了树种、林种结构,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林农得实惠。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中幼龄林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林农经济收入。

(3)开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全县林产业的发展。森林抚育度试点项目与林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森林抚育块积极开展林下经济,种植(重楼、草果、黄连)。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收入。

5存在的问题

(1)补助标准底,林农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对森林抚育的补贴每亩120元,由于受山区,劳动力的影响,每亩投入的经费比国家下达的多二、,补助标准低,林农森林抚育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生活所需。林农积极性不高。

(2)与现实有矛盾。森林抚育的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往往由于抚育需形成单一林种或单一的同龄林不利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供木材料,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但抚育原则是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坏留好,由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砍劣的没有经济效益,抚育出的木材经济价值低而处理的成本高。

(3)任务下达时间每年都是10月份,外业调查和施工难度特别大,气候环境恶劣,造成外业调查无法按时进行。

6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张贴标语、发放户主通知书、制作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宣传,为森林抚育经营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森林抚育建设当中,真正体现出公益性和全社会性。

(2)提高补助标准,增加林农的积极性。由于我县山高坡陡,经过坡改平面积以后,实际操作面积远远大于设计面积。建议提高每亩补助标准,使林农从森林抚育中真正受益。

(3)将抚育经营与产业发展积极结合起来,与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产业拉动提高抚育经营的内在动力。

(4)深入一线,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森林抚育工作按期完成。

(5)不断总结和探索好的经验、方法,从内部管理,组织实施、监督、验收环节上下功夫,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管理办法、施工办法、验收办法及措施,保证森林抚育有条不紊、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贡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4.

第14篇

一、利用漫画图片培养环境意识

地理教材关于树立环境意识的漫画图片颇多,例如:义务教育课程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951.2.“垦荒者砍倒树木烧毁”“在烧荒的土地上,播种农作物”P96 3.“林地上砍树开荒”这些漫画绝不危言耸听,热带雨林面临的危机已是全球问题,教师在漫画的讲解中,使学生认识到过度砍伐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产生危机,从而产生环境忧患意识,进而自觉保护环境,让自然同人类协调发展。

二、利用知识点培养环境意识

教育学生树立环境意识,除取材于地理教材,更多的还是取材于课外知识。课堂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远远不够,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火焰,从而达到燎原的效应。

三、利用事例培养环境意识

根据中学生抽象思维较差的年龄特点,多利用实例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沙滩的黄河,上游的大水漫灌、截流,使河南、山东段的断流现象上移到内蒙古,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

四、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自我环境意识

1.通过考察进行自我环境意识教育。可组织不同专题进行乡土调查:以水为主题,调查家乡水文特征,以土地为主题,统计家乡近几年土地利用结构有哪些变化,将其写成调查报告。

2.通过大讨论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组织不同形式的小品文、演讲稿,利用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宣传、交流,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利用实际行动使环境意识由观念走向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做起,加强意识,以教育、示范的强大功能引领社会乃至全人类都来保护已知人类生活的环境。

第15篇

    林业技术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

    为了更好的对技术档案进行管理及便于查阅,根据塞罕坝林业生产的作业项目特点主要分为4大类:育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技术档案、营林技术档案、森林病虫害防治档案。

    育苗技术档案。对育苗材料整理归档可以提高育苗管理水平,积累育苗技术经验,掌握各树种苗木生长规律、合理制定育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为重点工程造林项目提供优质壮苗。其档案归档范围:各林场苗圃年度施工设计方案,全场年度计划、完成面积及产成苗量、存苗量统计表、施工卡片。

    工程造林技术档案。工程造林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造林(生态防护林工程、“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是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为确保工程造林出精品,充分发挥塞罕坝在工程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必须加强工程造林技术档案的管理。其归档范围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工程有指导性的文件。主要包括:领导讲话、会议材料、项目规划、实施计划、上级下达的文件等。主要包括工作总结、典型材料、简报、进度报表等。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书、项目批复文件、施工设计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卡片、承包合同、成活率调查报告、竣工报告、管护措施、工程规划图、竣工图、声像、照片等资料。项目申请书、科技成果、成果鉴定等。世行贷造林、迹地更新、首都绿化工程造林档案整理分年度进行装订,包括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施工验收卡片等。

    营林技术档案。营林档案的建立健全目的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土地变更的动态数据依据,监测、控制消耗蓄积,掌握间伐次数、亩次、产材量、产材率等,以便更好地为森林经营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归档范围:按年度、作业类别(间伐、次改(抚)、经采、修枝)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上级批复的年度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林权证等。

    病虫害防治档案。森林病虫害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的无烟火灾,严重地危害着林木生长。近些年由于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虫种逐年增加,不仅危害成林,而且也危害幼林地。因此近几年来林场对各虫种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进行了搜集整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防治体系。这些经验和材料的积累在指导病虫害防治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归档范围包括年度防治施工设计方案、竣工报告、防治效果、“四率”评比材料、上级来文以及年度预测预报资料。同时将防治规划图、虫种种类、形态特征、发生、发展规律图及主要虫种发生面积分布图制成图板上墙,做到清晰、完整,一目了然。

    林业技术档案的归档与管理

    按照林业生产建设项目,按年度、类别逐卷进行,编制档案归档号、档案卷内目录,然后加备考表、装盒。同时在微机的档案软件中录入案卷档号、题名、责任者、文件开始和结束时间、总页数、保管期限、归档日期,形成电子档案。档案整理完毕后,分项目建立一个清晰、明了的索引,索引中包括类别(项目类、指导类、综合类、科技类)、归档号、题名、材料的起止年度及各类别的卷内目录各一份。归档存放时按其性质分长期、短期、永久3种形式保管。将编制好的档案放在专室、专橱、专柜或兼室专柜中,并设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定期对档案进行防潮、防尘、防日晒、虫蚀等的检查和技术处理;对档案中需进行更改、残缺不全或字迹不清的及时进行整理、修补、复制,保证档案的清楚、完整、准确和有价值性;建立健全档案的移交、借阅、使用制度;履行制度规定、手续,借阅人员按期归还借阅档案,如有丢失,追查借阅人的责任;各类技术档案在管理中实行双重管理,建立文书档案和微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