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1篇

一、调查背景

很多初来乍到的寄宿生对我校的食堂总是不太满意,无论是高校或是中小学校,学生对食堂的笑料或评判层出不穷,近年来食堂问题也接连不断,十分有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引子

2003年,国内各地上半年学校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连续发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学校食物中毒占7起,学校中毒人数占了中毒总人数的七成;暑假开学前后,江苏省共有10所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300余人有消息说,今年卫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在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方面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学校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几乎每一次学校食物中毒的调查结果,都会出现“食堂卫生存在多种隐患”类似的字眼。校食堂引进社会化管理后,饭菜的品种确实丰富了,这是现实。对食堂饭菜质量的不满,导致了不少学校的学生外出“觅食”,这使得许多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小饭摊繁荣昌盛,生意异常红火。然而,这些饭店和露天小饭摊,大部分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也许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资料

1、通过寄宿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校食堂的评价;

2、通过县里的学生了解各县食堂作为对比;

3、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四、研究过程

(略)

五、建议

1、卫生管理待加强;

2、清理校内小卖部,校外饮食小档应严管;

3、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加强卫生检查。

4、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食谱,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学生的食欲。

6、不断推出新款菜肴。

7、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六、总结

第2篇

很多初来乍到的寄宿生对我校的食堂总是不太满意,无论是高校或是中小学校,学生对食堂的笑料或评判层出不穷,近年来食堂问题也接连不断,十分有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引子

2003年,国内各地上半年学校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连续发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学校食物中毒占7起,学校中毒人数占了中毒总人数的七成;暑假开学前后,江苏省共有10所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300余人有消息说,今年卫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在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方面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学校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几乎每一次学校食物中毒的调查结果,都会出现“食堂卫生存在多种隐患”类似的字眼。校食堂引进社会化管理后,饭菜的品种确实丰富了,这是现实。对食堂饭菜质量的不满,导致了不少学校的学生外出“觅食”,这使得许多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小饭摊繁荣昌盛,生意异常红火。然而,这些饭店和露天小饭摊,大部分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也许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资料

1、通过寄宿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校食堂的评价;

2、通过县里的学生了解各县食堂作为对比;

3、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四、研究过程

(略)

五、建议

1、卫生管理待加强;

2、清理校内小卖部,校外饮食小档应严管;

3、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加强卫生检查。

4、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食谱,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学生的食欲。

6、不断推出新款菜肴。

7、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第3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个科目的学习兴趣如何,直接影响他 对这个科目的学习效果。如果他对这个科目感兴趣的话,那么这个科目他肯定学 得好,反之则不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对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更加紧迫了。作为边远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选择这一课题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现状及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对数学的教学效果。我任教的学校是地处边远地区农村初中学校,所以我更加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现状,这也为我的调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学生走读学生较多,学生家庭负担过重,对学生课余学习的情况了解较困难,这种现状对调查增加了难度,本次调查选择对我校有代表性三个班八(1)、八(2)、八(4)展开,共计143名学生。

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也就是在调查研究初期,因为我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情况不太清楚,因此采用开放式问卷,以填空题的形式先在本校八年段的二、四两个班级(共 93 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对初中数学感兴趣吗?请简单用一句话描述你对初中数学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理由:调查后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资料后,再设计一份封闭式问卷(见附录),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

第二次调查,第二次是对本校八年级(1)、(2)、(4)三个班级的所有同学(143名)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43份,收回的也是143份,调查后对问卷上的回答逐个进行统计,并分别计算出每个答案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3. 调查结果显示

3.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刻不容缓

3.1.1只有近40%同学对数学感兴趣(其中很喜欢的只占总人数的7%,喜欢的占33%,还有41%的同学对学习数学情感体验一般,19%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学习数学)。 

3.1.2数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按学生喜爱的程度,排在第一的只有8%,排在第二的有19%,排在第三的占46%,排在第四或以下的占27%。

3.1.3喜欢做数学作业的同学只有 27%(其中很喜欢的只有 3%),而有近60%的同学对做数学作业很勉强,还有1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做数学作业。

3.1.4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兴趣爱好”的只占17%,是因为“中考的压力”而学数学的有27%,而有34%的同学学习数学的动力是认为数学“有实用价值”,还有 22%的同学是由于“老师要求得严”才学数学的。

3.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信心,很少有人自主学习数学,大多数人学习数学依赖他人。

调查中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最喜欢“听老师讲解”的人数占 47%,最不喜欢的只占4%,最喜欢“与同学讨论”的人数占32%, 最不喜欢的只占3%,而最喜欢“上台板演”与最喜欢“上台当小老师”的人数分别只占4%与3%,但最不喜欢的却分别占44%与35%,最喜欢“举手发言”的人数只占 12%,最不喜欢的也占 14%。 这说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喜欢表现自我,不愿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很少自主、主动学习数学,这恰恰也是他们对数学缺乏兴趣的标志。

3.3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自于教师方面、学生自身、学生家庭及教材内容本身。

3.3.1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有24%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好,从小就喜欢”,只有8%的同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才喜欢,而有48%的同学是因为感到数学“学了有用”,还有6%的同学是因为觉得“数学易学”而对数学感兴趣,还有5%的同学有其它原因。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能否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了有用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 

3.3.2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有36%是因为“小学数学基础不好,从小就不喜欢”, 有 12%的同学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而认为数学“学了没用”的同学只有5%,但认为“数学太难”的同学却有44%,还有3%的同学有其它原因。这说明,教材内容偏难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小学数学基础是否打好, 也是学生对数学兴趣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材内容需要降低难度,学生自己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打好基础。 

3.3.3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型的,最喜欢这一类型教师的学生占43%,而最喜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的数学教师的学生只占13%, 最喜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教师与最喜欢“语言生动、风趣幽默”的数学教师,分别有23%与 21%。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4.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

调查中发现:多数同学认为:“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 数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实用, 它是人人必需,个个必用的一种工具,而任何知识的学习,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材,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只有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感与渴求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尝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思维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二是要读出问题。前者要求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后者正是我们提倡的“善于质疑”。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和自然两个大的方面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诸多联系,只要学生结合生活“善于质疑”,一定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学法是受老师教法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而“地理教学方法受各类课题本身科学方法论所支配,这是地理教学方法受地理科学方法论影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它紧紧地制约着各个地理课题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对教材中难度较大或教材以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更应加以指导。教师应把握好如下几点:(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步骤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也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实施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思维中,具体、感性的成分还占有优势,这就要求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在思想上从接受上升到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的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第三阶段主要从使学生了解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到学会收集有用的资料,再到学会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再加工等。

四、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形式要活泼多样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而且多半是在分散的状态下开展,这种特殊性要求使学生始终对研究性学习有一种兴趣和热情。因此,老师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上要力求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和尝试的欲望。例如,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阶段可安排有查阅报刊、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每两、三次活动后就换一种形式,每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是较为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无疑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都能从多方面来支撑地理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3(6).35.

第5篇

    初中思想政治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等特点,由“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过渡,最终实现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主动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这里就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稿)》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这一总目标为指导,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养互相协作精神;5、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实施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导向和归宿,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政治的学习特点,坚持自主性、过程性原则,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切忌抛开学生实际,好高骛员。具体的途径是:

    1.立足教材,提出探究性问题,往往经历先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实现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解决的过程。教师、学生共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师生互动中研究文本,发挥文本的作用。

    2.立足教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往往在课堂上解决的不够彻底或无法解决,必须凭借生活经验或通过查阅资料才能解决,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通过交流,研究解决课堂上留下的问题。

    3.从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思想政治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写出研究报告。引导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思想政治学科真正成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爱学的课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作用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仅仅是组织者,缺乏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从研究中有所收获,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充分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发利用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研究性学习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讨论学习两种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其他调查访问、专题研究、收集资料等方法可以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而且周期较长。其别要利用好节假日,如在春节规定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3.要循序渐进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立足课堂,开发教材中可供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其次,教材中开发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凭借教材、课堂还不能实现、解决,就要考虑向课外延伸,做到课内外结合。第三,从学习生活中提出问题,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形容方案,划分小组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要分析研究,拟定研究报告,进行成果论证,展示评比等。研究性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培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开始,最终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研究性学习得到真正落实。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初中地理;应用策略

引言:新课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理念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最终目标”。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多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天然矿藏”,而其又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可见,初中地理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绝佳“土壤”。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涉及到综合知识,但却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虽然是通过活动开展实现的,但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是也问题为载体,但因其研究性而不等同于问题课程。它不局限于单纯的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研究问题为载体,自主的进行研究活动。这里的活动不仅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形成研究报告等一系列实践。

二、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为初中生学习地理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在于造福社会,而在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而言,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其关注社会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了解基础地理常识外,还能够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成绩提高的背后往往是兴趣的驱使。与真正的科学研究相似,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最好导入就是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老师可以先设法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通常最开见效的方法就是设置情境式的导入。例如,学习月相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重新演绎《福尔摩斯》中的片段,设计一个犯罪场景当中出现了新月,要同学们协助破案,根据现场照片确定案发时间。这样有趣的引入,可以让学生马上对月相产生兴趣。之后老师可以再与学生探讨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二)合理利用教材,从教材中引申研究主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纲领,将其丰富后,呈现给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课题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中国的气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就让同学们去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在课堂上,老师让尽量多的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状况,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其气候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料,为本组负责的城市制作一个以气候为主题的介绍PPT,可以模仿某些纪录片的呈现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主题一定要是围绕教学大纲,但贴近日常生活的,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取材,找到解决途径。这样的研究性课题才有意义,才能够真正让学生用心去做。

(三)科学安排课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时间

普通的一节课可以以45分钟为单位,合理安排。但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学生讨论、确定方案、实施方案的环节,除了需要充足的时间外,还甚至可能需要到教室外去进行。这些都需要老师能够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将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集中,也可以将暂时未涉及到的知识点转移到之后的课程进行教学。视情况需要,老师还可以适当将几节课调整到一起,腾出一整块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充分得环境让他们去开展研究。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的创造性,而激发创造性最好的环境需要是积极的、宽松的。这需要老师进行充分得协调。

(四)转变观念,适时指引

老师在传统教学中,是传授者、实施者。但在研究性模式的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有了更丰富的转变。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件艺术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师了解了学生,也获得了陪伴学生成长的经历。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但其不是科学研究,仍然是教学,需要老师起到组织者、设计者及导师的作用。首先,组织者角色要求老师能够为学生设定有价值的研究性主题,所谓有价值指的是既有实际研究意义,又能够高效率的提高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体,毕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其次,组织者角色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待研究的内容对教学形式进行适当得组织,若教学活动需要场地,或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都需要教师做好组织者。第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是学生课题研究的导师,保持学生将活动始终聚焦在研究主题上,并在学生遇到问题,迷失方向的时候,老师需要及时给予方向性引导。

结论: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这些新教学理念的催生下,研究性模式的地理学习可以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发挥其独特魅力。然而老师需要注意,在教学中将教师的角色合理定位,不能过分干预也不要放手不管;合理安排课时,给研究性学习以足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主题,兼具研究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以及其研究性学习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文红.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6)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教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下面我就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是前提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二、学校重视是根本

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思想品德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思想品德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思想品德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三、把教学也看作是一个研究过程

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首先,在学习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智能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最佳学习效果,不拘一格,别开生面,不硬性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做法去做,要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实践新的做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均可采用。其次,在指导方式上,以“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指导方式。教师应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真正做到与学生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往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最后,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学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吻合。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如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如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如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意义;操作过程;交流;合作

自2000年秋,我国的初中启用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九省一市启用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这两个《新大纲》与《原大纲》相比,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在初中增加了“探究性课题”。这一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而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进一步涉及到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升和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1.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认真观察、分析、归纳,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是被动的接受学式学习转到主动探索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

1.确定课题阶段。课题的确定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师生共同确定课题,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共同确定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是要与数学教材的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三是要于中学生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年龄特点及生活空间,课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课题的探索阶段,课题展开的组织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成效的关键,课题的研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课题组由学生自愿结合而成,一般以5一6人一组为宜,但必须告诉学生,课题组应该有组长、副组长及报告执笔人,课题展开后必须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分工协作,考虑的因素是:自愿结合是为了兴趣的相同,性格相投,便于展开活动,确定组长及执笔人是为了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感,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完成课题必须给出时间与时间表,一般以三周为宜,最好能选择有长假的阶段,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同时,活动时间表要让学生排出,让他们养成按计划工作的习惯。

数据收集方案很多,可以从图书馆、网站、统计局的资料查找,有时还可以由课题小组成员直接去调查,测算,甚至做实验,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遵循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数据必须真实可靠,数据处理,一般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略作微小改动但不影响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样处理基本不会影响结果的恰当性。因为计算误差原理允许这样处理,更重要的是这样处理比较适合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3.交流评价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情况。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在成文过程中,教师可给出评价的指导:课题是否有价值,便于交流?课题切入点选择是否合理?报告表达是否有条理?数据、数学算式、方法是否真实与恰当?图表、数学模型是否明确?每位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教师是否给予必要的指导?

4.形成成果阶段,小组成员汇总调查材料、数据以及算式运用直至结论生成,先由执笔人完成初稿,再由全组同学讨论作修改,然后交指导教师审阅。成果的表达形式,除了写论文、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等,同时还要求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发表。

三、研究性学习课例

课题,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1.活动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先讨论方案,然后合作完成课题,最后全班发表。研究结果 1、直接测量,一个学生登上顶层,把一条长绳扔下,与下面的同学配合拉直,直接测量绳高,得出楼高。

2.测出一个台阶的高度,数一下楼里一共有多少层台阶,用乘法求出楼高。

3.先测出一层的高度,那么2层乘2,3层乘3……利用函数的思想。

4.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人调整站的位置,使楼刚好在镜子里,测出人到镜子的距离,镜子到楼的距离,人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用三角形相似比可求出楼高。

5.一个学生站在楼前照一张照片,利用比例关系求出楼高。

四、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从知识权威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

更新技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老师应熟练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技术,并且有科研能力,开发应用数学课件的能力。

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的胜利,而应提高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推广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校级以上的课题实验,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与学科课程的教育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选择适当的好的题目十分困难,教师将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面临着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面临着知识的深广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挑战,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这种“教师接受学生选择”的事实给教师的内心带来了震动,这还需要教师要有一个心态的调整和适应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来讲,他们学到了以前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感受到了以前从没得到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也锻炼了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文生.例说“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2)

[2]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在改变以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该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指路人。该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初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这对初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该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创新亦会有质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被引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纷纷探索并完善该教学理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案

1.在牢固掌握数学中的各项定理、法则中进行研究、学习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初中学生可以忽略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是前人对于数学规律、数学奥秘总结的结晶,是方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帮助。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多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都是陌生及具有挑战性的,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吸收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再造与创新的过程。由此可知,初中学生在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中,数学教师不应采取直接传授学生法则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初中学生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再加上他们的创造力,顺着前人的思想,在作出充分的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结论。再与前人的结晶相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最适合自身的数学法则。

2.在对例题及课外练习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进行研究、学习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探索潜能的激发,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无法达到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习题练习而达到。此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因此,针对该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或是习题解析之前,应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研究时间,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试着解决问题。其次,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见解、辩驳见解、完善结论、最终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再听数学教师分析这些习题,并将其解决方案与学生得出的解决方案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考的死角。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拓展思考范围。

3.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行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多向初中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若干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研究。如一些交通道路车流量研究问题、银行贷款利息研究问题、产品销售量研究问题、办厂亏盈问题等。以上经济问题均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4.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余,重视实践的应用

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同时,不应只注重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是习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合适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最经典的教学问题: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在数学课本中,相信初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一根竹竿的高度来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或是根据阳光的角度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这些问题提出后,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到现场进行实际考察,并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制订不同的测量方案,最终运用测量工具以及相关数学知识得出测量结论。在学生的测量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各小组的报告加以总结,并将成功的方案与全班分享。

这种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以及理念的探讨,不仅是时代对教学发展更新的需要,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主导地位,转变传统“要我学”的错误思想,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思想,帮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完成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不仅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理念改革更新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

[2]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

第11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可以运用于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何根据初中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一般地说,要把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拓展知识。例如,根据初三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状况及作用”“为自己设计合理的消费方式”“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等。又如结合当前中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现状,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合理消费观念”。此外,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者查阅收集其他相关的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尽管不少学生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注重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结论与过程并重,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初三《关注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的政策态度”作了如下表述:“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没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结合本地经济模式实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发现的困难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可见,要学得实际的学问,就必须从生活出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根据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设计课题,例如“台湾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思考”“我校学生的消费观”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史料,或者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小论文。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上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尽管学生的论文比较浅薄,但通过研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如自己选题,设计活动计划、步骤,设计调查问卷,亲自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充分通过对所在村居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以课题分为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互动合作探究;同时又在论文报告会、辩论会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体现的。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①选题的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题目为课题。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必须考虑其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如在学习初三《学会合理消费》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XX学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选题的切入点比较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包括能力、兴趣、需要);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又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于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部分学生选择“潮汕文化的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社会价值大,但可行性小,因为这个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大,按初中学生的能力、精力、知识一时无法完成。因此建议学生把课题缩小,选准一个切入点去探究,后来学生确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艺术的探究”等,最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给予选择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②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工。首先,结构要合理。教师必须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题类型等进行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就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异质分组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是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其次,分工明确。要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第12篇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智力资源开始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劳动技能以及知识,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以及竞争的意识。研究性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之中,许多老师开始结合教学大纲积极的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从目前来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高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意义重大。

2.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初中化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往往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之中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以及负担,同时长期的应试教育直接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的提升,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难以站在化学的角度去积极地解决各种学习的重难点。其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不再以简单的知识灌输为主导,而是侧重于对学习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化学的奥秘以及精髓,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及形成,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化?W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思维的培养,初中化学老师在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之前会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解读,了解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状

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尽管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及价值,但是从本文的具体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许多化学老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只能够通过简单的提问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没有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将提问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实验教学相结合。其中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但是老师却忽略了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模式的单一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作用的发挥,同时也难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

2.理论与实践脱节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践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极少有老师能掌握其精髓和核心,许多老师仍然以化学课本和教学大纲为主导,直接照本宣科,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化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化学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生是教学过程之中的主体,初中化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践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足,许多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会直接拒绝参与各种化学实验以及动手活动,缺乏一定的学习热情,整体的课堂活力不足,课堂效率较低,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唾液横飞,而学生在下面瞌睡连连,较差的动手能力以及参与能力直接影响了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用的发挥。

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体做法

1.教学内容开放化

初中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和核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化以及多元化,这一点也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重点。老师必须要突破教学大纲以及各类教材的限制,真正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的开放化水平。其中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化学实验,并提前告知学生相应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其次,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实验的机会,学生可以进行自愿的选择和自由组合,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老师则需要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教学手段媒体化

在践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主要在于许多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简单,同时也没有充分地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随着我国教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多媒体技术开始与教育相结合,其中化学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媒体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影响,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直观地展现化学实验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真切的感知不同化学实验的奥秘以及精髓,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思维,自主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类难题,真正地实现举一反三,将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第13篇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Keywords: research learning scienc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in carrying out research-based study, should be practic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rogram fully reflect the openness of the subject, practicality,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theory link,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 role.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自然科学 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第15篇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