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一历史教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重视直观性教学
1.板书、板画的应用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板书、板画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主次分明。如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工作原理等,使学生易于掌握重点;又如机械传动中各种传动的特点在简练板书的基础上配以简洁的板画,能明确地指出所要观察的对象。如螺旋传动中螺杆原地回转,螺母往复运动,省去繁琐的结构,用简洁的示意图画出来,既直观、形象,又能说明问题。如下图
所示:
2.实物模型与示教板的应用
用机械模型演示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模型及示教板除了可以演示机器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外,还可以看清它们的立体形象及可动部分,使运动原理及基本特性得到了验证。如在间歇运动机构的学习中,当机构主动件作连续回转时,从动件产生周期性的间歇地“运动—停止—运动”,通过棘轮机构模型的演示得到验证。在“轮系”教学中,如滑移齿轮组成的变速机构通过示教板的演示将滑移齿轮实现多级变速情况展示无余。
又如在“凸轮机构”的教学中,笔者先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课题,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A操作模型,学生B观察凸轮的形状及转向,学生C观察从动杆的运动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演示边观察。通过机构模型演示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借助模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形状及从动杆的类型,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学习的喜悦。这样,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现代化教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
在液压传动基本回路的教学中,笔者采用讨论法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笔者先设计出各种回路,提出问题,如本系统属于哪一种基本回路?说一说图中各元件的名称和作用?如何完成预定的动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播放视频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实践在前,教师概括在后;学生评论在前,教师评判在后,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了教材所具有的科学性。
2.机械电动模拟教学
机械电动模拟教学在机构与机械传动教学中将电动机接通电源后,带动各类机械的运动,它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机械传动及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工厂实际的差距。如曲柄滑块机构中自动送料装置,曲柄旋转一周,滑块即从料槽中推出一个工件。在凸轮机构中,自动车床走刀机构、火柴自动装盒机构等的演示,生动形象,趣味性强,学生乐看乐学,便于掌握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
三、安排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模型及有关设备进行拆装或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通过动手拆装或制作,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机械知识起到了巩固作用,从而也避免了有些学生因对理论不甚了解而作枯燥的死记硬背。如在讲授机械的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构件、零件)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拆装单缸内燃机等,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任务教学,提前给学生分组分配学习任务,要求每个小组用竹片或木片做一个铰链四杆机构,通过测量判断属于哪种基本形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协助指导并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以学习成果展示和自评、互评及老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现知识、创新思维、建立自信。令笔者感到欣喜的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不仅通过个体学习、同伴式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之后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而且还分团队进行了学习成果展示。
2.现场参观教学
把学生带进工厂,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机器、机构为何物,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场教学形式可由课堂到工厂,也可由工厂到课堂。如本课程第一堂课就安排学生下工厂参观,对各种生产机械的名称、用途、运动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而对“机构传动”“轮系”等知识的学习,则可先在课堂学习,后下工厂参观,在现场打开CA6140车床主轴箱,观察齿轮传动,固定齿轮与滑移齿轮实现多级变速的方法,主轴变向的方法(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实现主轴正反转的要求)。通过现场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本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综上所述,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对书本知识的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参观和拆装实践,学生能够将书本的抽象定义、原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例,学得更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43-01
一、概念理解
理实一体化就是将理论、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让学生与教师双向充分交流,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共同提高理论和操作能力的教学过程。
二、机房准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理实一体化,机房的准备非常重要,必须要求上课时教师能一边演法讲授操作方法和步骤,学生一边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达到边讲边练,并且要能方便的下发作业习题和收集学生作业。很幸运,我校机房环境满足这些条件,安装了电子教室,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穿行。而且机房禁游戏,禁U盘,能控制上网等,减少学生分心的机会,让学生能一心参与教学过程。
三、教材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但不能全部按教材来上课,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最好是能对教材进行增删,去掉一些旧的,难的,增加一些新的,达到与时俱进,能做出符合职业标准,又突出实用性的校本教材最好。我校选用的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主编是傅连仲和武马群,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要求,就删掉了数制与编码部分,增加了同学们感兴趣的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甚至SEO(搜索引擎优化)的内容。
四、教学设计
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科学地做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做好统筹安排,而且必须突出技能目标,让学生真正能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教学设计要提炼出重点、难点,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技能训练合理安排,把师生活动合理安排,把教学演示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安排。而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操作水平,所学专业等。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很多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很重要,学习不认真。但学生多数会对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感兴趣一些,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设计实例时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学生是汽修专业的,在教学时就围绕汽修专业相关来进行实例设计,学生是建筑专业的,在教学时就多围绕建筑专业相关来进行实例实计。
五、自主学习资源和作业习题的准备
教师教学应该精讲多练,精心编写教学案例,还要给出可供学生自学的视频及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教师偶尔故错或卡壳寻求帮助后,更会激起他们的自学热情。同时教师布置任务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了的低要求,因为这样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忘记了,所以要设计提供大量的上机练习题资源,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操作技能。当然对习题应辅以相应的参考步骤,以及提供QQ、电子邮件、博客等多种途径进行答疑,这样学生会很愿意参与进来的。在教学中明显感到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本期我校参加自贡市中职技能比赛选拔和培训就用了该方法,效果很好,获得了计算机专业的团体一等奖。
六、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
按模块精心设计实例,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把教学变为求学,将理论变为实际的应用,变为学生的技能。
(二)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会造成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计算机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那些能力较好,又愿意多学习的的学生,教师要介绍一些有较大难度的课题给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那些基础较差又不是很愿意学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补课补差、及时巩固,让他们也有成功的体验。
(三)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层出不穷,有计算机本身的问题,也有操作方面的问题。机房虽不大,但老师有时也会疲于奔命,甚至有时顾及不到一些同学,让其产生埋怨,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分组,并选出组长,让小组之内互相学习,小组间互相学习。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内容(如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个人名片)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制作,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名片,讲解设计思路与步骤,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察觉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经过这种锻炼,会让同学会做会教会讲,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七、问题及反思
(一)理实一体化对教师要求更高,控制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技能需不断提高,至少得是个“双师型”教师才能实现这理实一体化。
(二)重形式不重本质,理实一体化课堂很容易变成学生动手,老师旁观,过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辛苦,学得糊涂。
(三)考核标准不能太死板,要顾及各层次学生,要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学有所获。我们是这样定的考核标准,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实验作业、阶段测试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总之,理实一体化已广泛应用于中职名专业教育教学中,但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个老师的操作方法肯定有差异,不会有万能的操作模式。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加以改进,才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 基础化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70-02
医学基础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向医学生传授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及预防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重大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将建构主义等理论应用于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医学高等院校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目标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瑞士学者皮亚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其生活背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的被动学习的教学主义理论(Instructionism)[2~4]。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5]。笔者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了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发现和意义建构(即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起主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课前组建协作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或医学相关的问题、资料或案例。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与会话对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探讨、导出结论、发生迁移、反思评价,最后,各小组对学习情境提供的现象或问题给出开放性解释或答案,进而完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生课前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以团队方式展开的,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互助互动、合理利用资源并分享经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性别分配合理,学生学习能力分配合理、学生性格分配合理等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班级为单位每8~10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协助学习的团队。在开展协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令学生明确协作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式。
2.2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要熟知教学大纲,针对医学基础化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密切联系主题并尽可能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将实际应用于什么情境中,学习者就应该置身于什么样的情境中来学习这些知识。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情境学习是一种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来呈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情境融为一体。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对于医学基础化学这门课程,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极为灵活多样。可以将实验演示、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图片和影音资料等灵活选择、合理运用。
例如,第七章:原电池。可以通过讲述趣味故事“格林夫人的烦恼”来创设学习情境。
美丽的格林夫人开朗、乐观。当她开怀大笑时,会露出两颗精致的牙齿。一颗是象征着富有的金牙;另一颗是一次意外事故留下的不锈钢牙。令人不解的是自从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夫人就经常头疼、心情烦躁。她拜访了当时的很多名医,但都束手无策。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很快解除了她的烦恼。格林夫人究竟患了什么“怪病”,而化学家又是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夫人的烦恼的呢?
CuSO4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游离态的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CuSO4溶液与过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透明溶液,将深蓝色透明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发现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形式与CuSO4溶液中相同,呈游离态,而铜不再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
2.3 提供开放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
教师在确定某学习主题后,应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如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多媒体软件、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国际或国内的网络课程平台)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于培养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及其教研团队在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论坛交叉融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信息可以补充、扩展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可以巩固、提高课堂教学,网上论坛中师生的探讨、交流可以促进、深化课堂教学。无疑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得到有效地提高。
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的建设,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而又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这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4 课前预习、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相结合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并非学生在课前浏览一遍教材。学生应在课前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资料或案例,利用图书馆、实验室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等进行独立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学习的主题,各自介绍收集的信息,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统计和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情况、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思路、解决问题的拟定方案等。
组内协作学习则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起来的。包括小组协商、会话和归结等模式,由此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是组内协作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要认真观察并及时做出评价。同时,组内学生也要对自己及其他成员进行准确评价,包括信息的收集情况、组内承担的工作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通过组内协作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5 建立多元化的建构主义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医学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医学基础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则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层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即学生的参与、理解、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意义建构的能力等。
首先,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网络教学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其次,评价指标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意义建构程度,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贡献、实践、创新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
最后,评价手段灵活化。适宜的考试时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适当的非考评价(如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多种评价形式和手段灵活运用。
形成性评价结果还能向教师反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可以及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笔者及其教研团队连续多年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调研,结果约90%的学生较为支持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还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意义建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11(4):17-20.
[2] 柳云骐,李丽,杨国华.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6(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