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机构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教育机构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机构日常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机构日常工作计划

第1篇

1.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2.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河南省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南省各级医院不同程度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是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

关键词 ] 河南省;健康教育; 现况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42-0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developing Henan Province health medicalhealth education

PENG Yao 1 SHI Jinglu 2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Henan 1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2 ZIP Code: 45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enan provinc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All levels of hospitals in Henan province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to different extent,have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work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i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indispensable, policy support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Health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作者简介] 彭尧(1982-),女,安徽人,本科,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对卫生机构健康的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按市、县、乡镇三级分层随机抽取河南省不同级别医院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现状调查。填写自制调查表,由调查人员现场收取调查表,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问卷有效率98.3%。内容包括:医院基本概况、医院是否设置健康教育机构及具体情况、医院健康教育制度及落实现况、医院目前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1.1基本情况

随机抽取的河南省114所医院中三级医院49所,占43%;二级医院46所,占40%;一级医院19所,占17%。以上医院中专科医院占26所,综合医院占88所,分别占22.8%、77.2%。

1.2河南省各级医院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114所医院中专设有健康教育科室的65所,占57%,没有设健康教育科室的49所,占43%,医院中有院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的86所,占75%,没有主管院领导的28所,占25%。

1.3河南省各级医院健康教育制度及落实情况

各级医院中有健康教育制度的79所,占69%,没有健康教育制度的35所,占31%;所有医院中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61所,占54%,没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53所,占46%;有考核制度的65所,占57%,没有考核制度的49所,占43%;有专项经费的40所,占35%,没有专项经费的74所,占65%。

1.4河南省各级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4.1对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的系统化教育 大多数医院会定期在门诊运用于橱窗、宣传展板、发放各种健康教育丛书、循环播放电子屏幕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除此之外,住院病人还相应增加了住院教育、出院指导、专病讲座等宣传工作。

1.4.2深入社区、学校、部队、单位、农村基层等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针对不同团体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及有关展板,同时进行有关传染病的防治宣传工作,例如:肺结核、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病及乙型肝炎等。

1.4.3运用书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健康知识普及

1.5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该次调查发现各级医院中有领导分管健康教育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的较好;总体来讲,医院从事健康教育人员比例相对较少;各级医院均对健康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不多,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与市级、县级相比差别较大。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1]。它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医院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前,首先要预计该项活动是否能起到预期作用,其次该次活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是否有组织、有系统的完成该项教育活动,最后评价该次的活动有无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该次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河南省各级医院对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经费明显欠缺,各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相对较少,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滞后[2]。各级医院在完善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3.1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效果

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健康教育宣传没有组织性及计划性;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之后,还应该针对本次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工作,如随访、电话回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真实的反馈信息、分析活动后效果,以促使患者行为的改变[3]。

3.2增加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建议在必要时应适当增加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文书书写,制定简单、快捷、高效的工作流程,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需要照顾的病人[4]。

3.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卫生行政部门在医院等级划分中应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完善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待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像对待其它临床工作(如科研、医疗、教育等)工作一样有奖励机制,并且配备专门的健康教育经费,对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医院及个人应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保证该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一项重要责任,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治疗疾病,而是正在向拥有健康的生活行为与方式转变。扎实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增强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紧密的将医患联系在一起,并且能让患者了解相关的医学常识及预防保健知识,也是大大降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之一[5]。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自我宣传,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

[

参考文献]

[1] 张振陆.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S].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2002:10.

[2] 王贞.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在护理教学与实践中的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4] 马菊红,万国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及策略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8).

第2篇

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办、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编委办、市物价局、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市残联等单位组成。

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副市长担任,市政府办、市教育局负责人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报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

二、联席会议主要职能

统筹协调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研究全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组织推动有关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落实,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一)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

负责协调推进全市学前教育具体工作,组织拟定学前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督办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及时向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有关股室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联络员。

(二)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市教育局:负责贯彻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拟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规章制度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领导,制定相关标准,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师资队伍的管理和指导。

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并按国家相关政策逐步加大对市级学前教育的投入,扶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工作。

市编委办:负责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确定幼儿园布局,并监督指导幼儿园建设规划的执行。

市国土环境资源局:负责根据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采取措施加强对幼儿园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幼儿园用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市物价局: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联合市教育主管部门实行学前机构分类定级管理,制定我市学前教育机构收费管理办法,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市公安局:负责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监督指导,指导幼儿园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整治、净化幼儿园周边治安环境。联合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对无证幼儿园治理。

市卫生局:负责加强对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督指导。

市民政局:负责通过争取政府财政补助、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捐助等方式,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学前教育的资助,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市妇联(市妇儿工委办):负责广泛宣传和普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市残联:负责指导和推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

四、联席会议工作规则

(一)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例会,听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汇报,研究确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在研究重大问题时,可以邀请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第3篇

2018年,我部门将继续认真贯彻公司创新发展理念,把“旺季做优、淡季做旺、四季做全”作为项目规划部下步工作思路,同时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将部门工作有秩序的进行,2018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项目规划部内业工作

1、积极争取荣誉和资金:认真研读国家、自治区旅游相关政策,做到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根河假日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的荣誉和资金都积极申报争取,为公司取得政策上的支持。

2、主动思考和积极探讨:平日主动思考和积极探讨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应开展或改善什么项目,同时思考冬季旅游项目,为根河假日旅游公司冬季旅游破题提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并形成方案及时向领导交流汇报。

3、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认真思考和总结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应开展及建设项目,同时收集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本底资料和林俗资料,为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打造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经典且唯一的林俗旅游项目,和下一步编写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可研打好基础。

4、“根河之恋”生态纪念林:主动思考“根河之恋”生态纪念林建设项目和开展活动,并及时拿出方案向领导交流汇报。完善“根河之恋”生态纪念林基础设施。同时思考“根河之恋”生态纪念林植树营销策略。

5、积极与计划部门对接:对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新建的建设项目及时与计划科对接,上报计划,保障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6、房车营地D区建设:积极参与房车营地4期建设工作,为房车营地4期工程建设拿出规划和设计方案,并做好细节工作。

7、大兴安岭环境教育中心(学校):积极与萤火国际教育机构对接,并筹划大兴安岭环境中心(学校)的建设工作,规划课程和室外活动项目,实现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冷极的天然博物馆”和“中国环境教育的珠穆拉玛”的总体定位。

8、最后的驯鹿部落(乌南线):邀请玛利亚索酋长,入住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以最后的酋长最后的家为主题,打造中国最后的与最原始的驯鹿部落。

9、帐篷酒店(乌南线):与哈尔滨敖麓谷雅大酒店合作的方式,打造北方最顶级的生态旅游帐篷酒店。

10、冬季旅游:学习国内外先进冬季旅游案例,积极开发和规划经典冬季旅游项目,配合领导与其他企业对接,提出战略合作方案,引进先进冬季旅游项目和冬季旅游设施,将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成冬季旅游品牌。

二、项目规划部外业工作

主动参与根河市、根河林业局及假日旅游公司举办的大型活动,在活动前期积极筹划活动方案,活动中积极参与其中,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提升公司形象做出贡献。

三、其他工作

1、协助公司领导,认真完成了GEF项目、营火国际研学教育项目等相关工作。

第4篇

关键词:欧盟;欧洲资格框架;意义

作者简介:李建忠(1959-),男,天津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9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55-04

2007年10月2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中教育、青年和文化理事会就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草案建议达成政治同意,欧洲理事会认为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旨在用一种共同语言描述资格,因而可增加资格透明度、增进可比性和促进在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里获得的各种资格的承认。2007年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简称EQF)。欧盟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委员扬・菲格尔(Ján Figel)指出,欧洲资格框架将作为各成员国资格制度间的转换设计,这将有助于全欧的雇主和教育机构比较和更好地了解个人呈现的资格证书。欧洲资格框架制度的核心是它的八级参照水平,覆盖了从基础到最高级水平资格的范围。欧盟委员会建议各国应到2010年把它们本国的国家资格制度同欧洲资格框架联系起来。到2012年,在欧盟范围内颁发的每个新的资格证书上都应注明相应的欧洲资格框架参照水平。欧洲资格框架带来的对流动和终身学习的益处会使每个欧盟公民都能看得见和摸得着。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是欧盟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一、政策背景

在以迅速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和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欧洲,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不断更新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提高欧盟的竞争力和社会聚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国的教育机构和当局缺乏交流与合作,个体公民很难在欧洲劳动力市场流动,很难追求真正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很难通过在各国不同教育机构的学习取得完整的资格。为此,2000年欧洲理事会里斯本会议强调,增加资格透明度和促进终身学习应成为欧盟教育的两个政策重点,以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和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的需要。2002年欧洲理事会巴塞罗那会议要求引进工具保证资格的透明度,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到2010年成为世界教育质量的参照系。2002年欧洲理事会《关于促进终身学习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建立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桥梁。根据博洛尼亚高等教育进程取得的相关经验,欧盟决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采取类似行动,实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以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2004年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发表《关于实施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联合中期报告,2004年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关于加强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的结论》,这些文件都进一步强调要开发欧洲资格框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2005年5月,欧洲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会议,会议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间互补的重要性。欧盟《2005-2008就业纲要》强调通过明确资格定义和增加资格的透明度,有效承认和认证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保证弹性化学习路径,增加学生和学员流动的机会。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欧洲理事会布鲁塞尔会议强调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的重要性。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政策取向大大推进了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进程,可以说,欧洲资格框架对实现欧盟增长和就业的目标至关重要。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资格框架成为比较各国教育和培训资格的转换设计和中立参照点,加强有关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增强互信。

二、欧盟资格透明度和互认的历程

欧洲的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欧洲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欧盟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以增加资格透明度,支持资格转换,重视学习结果。提高资格的透明度是将这种多样性转变为一种资产的必要前提条件。欧盟将资格的透明度定义为资格的价值被识别的程度,以及它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领域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可被比较的程度。可是,欧盟各国教育及培训系统和机构的运行相互隔绝,导致系统间和机构间极大分散化,对学习和工作流动造成诸多障碍。增加资格透明度是学习结果承认和资格承认的必要前提条件。

1985年7月16日欧洲理事会出台368号决议,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可比性制度。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欧洲理事会对19个行业的219种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公布在《欧盟政报》上。但这项工作属于资源密集型,费财耗力,且缺乏可持续性。因而,在欧洲理事会一级开展的工作对国家和行业一级的利益攸关方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该项工作后来被停止实施。现在的欧洲资格框架重视增加资格的透明度,运用分散化方法,各国间的合作考虑到了欧洲各种教育和职业资格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盟采取了建立核心资格框架的措施。在1999年博洛尼亚会议和2003年柏林会议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2005年5月欧盟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会议上就实施核心资格框架达成一致,这包含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三级学位资格的描述,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引进学分制,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还承诺到2010年制定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互补性的重要性。

2004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2241号决议,决定实施“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对公民个体在其他国家获得的资格和能力及相关的承认做了具体规定。所有的“欧洲之路”证书文件,特别是“欧洲之路”文凭附件和“欧洲之路”证书附件都将明确地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某一等级水平。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ECTS)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10多年,正在酝酿的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ECVET)不久也将正式运行。这两个学分转换系统都对拟跨机构和跨境转换资格或资格单位的个体国民提供了直接支持。

2004年欧洲理事会决议,规定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为加强认证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鼓励各成员国和社会合伙人更为系统地实施认证的方法和制度。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欧洲资格框架将会促进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

在资格互认领域,自1975年以来欧洲理事会了许多有关法定准入职业资格互认的决议。1996年欧洲理事会26号决议,规定对道路托运操作员和道路运输操作员资格在各成员国间互认。2005年9月7日欧洲理事会36号决议,规定在资格准入职业领域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36号决议调整、合并和简化了1975年至1999年间欧盟的关于职业资格相互承认的15个决议。36号决议规定在医生、护士、助产士、牙医、兽医、药剂师、建筑师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领域实行统一的训练标准,各国间自动承认。对于其他资格准入职业,则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例如,在某一成员国有资格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应有资质在另一个成员国执业。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有800多种准入职业。欧洲资格框架和2005年36号决议的区别在于欧洲资格框架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的,对各国不具法律约束力,而36号决议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广泛征求意见

2005年7月至12月间,欧盟委员会公布“957号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在全欧范围内向各国当局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征求意见活动。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32个国家(含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自由区和入盟候选国家)、欧洲一级和国家一级社会合伙人组织(雇主和工会)、各行业协会及教育培训机构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意见,13个参加“博洛尼亚进程”但没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国家也通过“博洛尼亚后续行动工作组”转交了他们的意见。作为欧洲资格框架磋商活动的一部分,2005年9月22-23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和欧盟委员会在格拉斯哥举行“跨境学习”研讨会,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进行研讨,会议强力支持建立和实施欧洲资格框架。在汇集了各方的意见后,2006年2月27-28日,欧盟委员会和匈牙利教育部在布达佩斯联合举行了欧洲资格框架的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拟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提交的欧洲资格框架草案。

四、八级资格水平描述

八级资格水平是欧洲资格框架的核心。每一级资格水平均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是对与该级资格水平相关的学习结果的界定。在欧洲资格框架背景中,知识是指理论的或事实性知识;技能是指认知技能(含运用逻辑的、直觉的和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技能(含动手灵敏性和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运用);对能力的描述是就责任和自治而言。资格水平从低到高,共分八级。

在第一级水平,具有基本的普通知识,具有执行简单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在结构性背景中在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或学习。

在第二级水平,具备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具有使用相关信息所需的基本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运用简单的规则和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日常问题;能在监督下工作或学习,且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在第三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了解原理、过程和一般概念;具有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选择和运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来解决问题;对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负有责任感,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第四级水平,具有广阔背景中的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和理论知识;具有在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提出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通常可预测的但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工作或学习环境里行使自我管理,能监督他人的日常工作,对工作或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改进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第五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全面的、专业的、事实性的理论知识,具有这些知识边界的意识;具有开发抽象性问题创造性解决方案所需的全面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工作或学习活动环境执行管理和监督。

在第六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高级知识,包括能深度知晓有关理论和原理;具有解决在某一工作或学习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能展示掌握的程度和创新意识;能管理复杂的技术或专业活动或项目,负起在不可预测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作出决策的责任,能负起管理个体和团队专业发展的责任。

在第七级水平,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其中有些是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前沿知识,能深刻意识到某一领域的和不同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问题;具有研究或创新所需的专业化问题解决技能,能开发新知识和方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应对和改变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和需要新战略的工作或学习环境,能负起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而作出贡献的和评价战略执行情况的责任。

在第八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最前沿的和各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具有解决研究或创新活动重大问题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现有知识或专业实践所需的最先进的、最专业的技能、技术和方法;能展示学术权威性、创新能力、自治能力和专业品质及在工作或学习前沿领域开发新思想或新方法的持续责任感。

五、资格框架实施的共同原则和程序

为保证资格框架的顺利实施,欧盟“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在质量保障、认证、指导和关键能力方面加强合作。

(一)质量保障原则。实施欧洲资格框架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质量保障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保障应是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办学机构、有关课程计划和办学机构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定期评估;执行质量保障的外部监测团体或机构应对有关办学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质量保障应包括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维度,同时重视产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和标准;实施方案应包括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必要的资源保障;统一的评价方法,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有反馈机制和改进的措施;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质量保障措施的协调,保证定期开展检查、标准的一致性、各国和行业间的协同和系统分析;质量保障应是不同教育和培训水平和系统的一个合作过程,要注重各成员国内和整个共同体所有有关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在欧盟一级的质量保障标准应成为各国评价的参照点;倡导伙伴学习,取长补短。

(二)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问题。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建立有关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这使个人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学习而取得资格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的欧洲共同原则的决定》,要求各国加强经验交流,增进各教育系统间的可比性,提高总体质量和可信性。欧洲共同原则包括:1.个人权利。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原则上应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利。2.利益攸关方的义务。利益攸关方应依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能力,建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利益攸关方应向个人提供指导、咨询和有关认证的程序和方式方面的信息。3.信心和信任。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程序和标准应公正和透明,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予以保证。4.可信性和合法性。保证相关利益攸关方的均衡参与,避免任何利益冲突。实施评价的人的专业能力应予保证。

(三)关键能力问题。关键能力在欧洲资格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欧盟认定了以下8种关键能力:1.母语交流能力;2.外语交流能力;3.数学、科学和技术能力;4.信息技术能力;5.学会学习的能力;6.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7.创业能力;8.文化表现能力。这其中的部分关键能力如学会学习的能力、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现能力已整合进共同参照水平和欧洲资格框架表述中,成为资格内涵的重要因素。其他关键能力将写入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里。

六、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作用

欧洲资格框架被视为是个“元框架”(meta-framework),它可使国家和行业的资格框架同其他的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欧洲资格框架可促进资格的转换和承认,并能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参与终身学习的利益攸关方的互信,是减少跨国工作学习障碍,更好地利用个体现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为学习结果和能力水平设立共同参照点(common reference points),简化教育和培训举办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可涵盖国家和行业一级现存的各种各类资格证书,能区分不同等级水平的资格证书。2.将作为一种转换设计(translation device),对学习结果进行定位和比较,这不仅在欧洲层面,而且在国家、地区和行业一级都是极为重要的。3.将作为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的共同参照。4.将为行业资格开发提供参照,实施共同参照水平和资格水平描述可使利益攸关方加强各种资格间的相互衔接、协同和联系。5.将成为在欧洲、国家和行业一级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动力,将支持2002年制定的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后续行动计划和共同目标的实施。欧洲资格框架与决策者及国家和行业一级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直接相关性,通过实施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欧洲之路证书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共同工具和手段也会与个体国民具有相关性。这表明欧洲资格框架是个多目标、多功能框架。

但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具有下列具体的功能:1.不会替代现有的国家一级和行业一级资格证书框架。它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不应被理解为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总和”或“代表性平均”。2.不会对某一资格证书和学习路径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这是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任务,有关国家当局和教育机构将继续行使管理和认证资格证书的职责。3.不会包含定义新资格的过程或向潜在用户表述各种资格证书,这也是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的任务。4.不会对具体资格直接进行与其它资格的或法定的工资标准的等值界定或比较。

七、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将对促进欧洲融合、建设欧洲人力资源强区和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青年事务的欧盟委员扬・菲格尔在谈到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时说:“当欧洲人民从一个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遇到障碍。当他们从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转到另一部分,例如从职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时候,他们有时也遇到障碍。欧洲资格框架将使欧洲各国间的不同资格更易识别,进而促进和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流动。欧盟鼓励各成员国开发国家资格框架,使人们已取得的学习更为容易地获得学分,这将会促进终身学习。”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减少各国制度性体制,促进各国间工作和学习的流动,加快欧洲文化、社会和教育融合的进程。2.将大大推进欧洲终身学习的进程,进一步推动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等共同工具的实施,构建学习型社会。3.增进各国间互信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深度发展。4.促进各国间和教育系统间的资格的转换和使用,提高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格证书的性质、内容和相关性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8.7.2005, SEC(2005) 957.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mplementing the Community Lisbon Programme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5.9.2006, COM(2006) 479 final, 2006/0163 (COD).

第5篇

关键词:欧盟;欧洲资格框架;意义

作者简介:李建忠(1959-),男,天津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9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55-04

2007年10月2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中教育、青年和文化理事会就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草案建议达成政治同意,欧洲理事会认为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旨在用一种共同语言描述资格,因而可增加资格透明度、增进可比性和促进在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里获得的各种资格的承认。2007年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简称EQF)。欧盟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委员扬・菲格尔(Ján Figel)指出,欧洲资格框架将作为各成员国资格制度间的转换设计,这将有助于全欧的雇主和教育机构比较和更好地了解个人呈现的资格证书。欧洲资格框架制度的核心是它的八级参照水平,覆盖了从基础到最高级水平资格的范围。欧盟委员会建议各国应到2010年把它们本国的国家资格制度同欧洲资格框架联系起来。到2012年,在欧盟范围内颁发的每个新的资格证书上都应注明相应的欧洲资格框架参照水平。欧洲资格框架带来的对流动和终身学习的益处会使每个欧盟公民都能看得见和摸得着。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是欧盟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一、政策背景

在以迅速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和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欧洲,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不断更新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提高欧盟的竞争力和社会聚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国的教育机构和当局缺乏交流与合作,个体公民很难在欧洲劳动力市场流动,很难追求真正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很难通过在各国不同教育机构的学习取得完整的资格。为此,2000年欧洲理事会里斯本会议强调,增加资格透明度和促进终身学习应成为欧盟教育的两个政策重点,以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和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的需要。2002年欧洲理事会巴塞罗那会议要求引进工具保证资格的透明度,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到2010年成为世界教育质量的参照系。2002年欧洲理事会《关于促进终身学习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建立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桥梁。根据博洛尼亚高等教育进程取得的相关经验,欧盟决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采取类似行动,实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以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2004年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发表《关于实施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联合中期报告,2004年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关于加强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的结论》,这些文件都进一步强调要开发欧洲资格框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2005年5月,欧洲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会议,会议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间互补的重要性。欧盟《2005-2008就业纲要》强调通过明确资格定义和增加资格的透明度,有效承认和认证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保证弹性化学习路径,增加学生和学员流动的机会。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欧洲理事会布鲁塞尔会议强调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的重要性。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政策取向大大推进了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进程,可以说,欧洲资格框架对实现欧盟增长和就业的目标至关重要。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资格框架成为比较各国教育和培训资格的转换设计和中立参照点,加强有关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增强互信。

二、欧盟资格透明度和互认的历程

欧洲的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欧洲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欧盟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以增加资格透明度,支持资格转换,重视学习结果。提高资格的透明度是将这种多样性转变为一种资产的必要前提条件。欧盟将资格的透明度定义为资格的价值被识别的程度,以及它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领域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可被比较的程度。可是,欧盟各国教育及培训系统和机构的运行相互隔绝,导致系统间和机构间极大分散化,对学习和工作流动造成诸多障碍。增加资格透明度是学习结果承认和资格承认的必要前提条件。

1985年7月16日欧洲理事会出台368号决议,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可比性制度。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欧洲理事会对19个行业的219种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公布在《欧盟政报》上。但这项工作属于资源密集型,费财耗力,且缺乏可持续性。因而,在欧洲理事会一级开展的工作对国家和行业一级的利益攸关方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该项工作后来被停止实施。现在的欧洲资格框架重视增加资格的透明度,运用分散化方法,各国间的合作考虑到了欧洲各种教育和职业资格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盟采取了建立核心资格框架的措施。在1999年博洛尼亚会议和2003年柏林会议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2005年5月欧盟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会议上就实施核心资格框架达成一致,这包含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三级学位资格的描述,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引进学分制,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还承诺到2010年制定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互补性的重要性。

2004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2241号决议,决定实施“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对公民个体在其他国家获得的资格和能力及相关的承认做了具体规定。所有的“欧洲之路”证书文件,特别是“欧洲之路”文凭附件和“欧洲之路”证书附件都将明确地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某一等级水平。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ECTS)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10多年,正在酝酿的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ECVET)不久也将正式运行。这两个学分转换系统都对拟跨机构和跨境转换资格或资格单位的个体国民提供了直接支持。

2004年欧洲理事会决议,规定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为加强认证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鼓励各成员国和社会合伙人更为系统地实施认证的方法和制度。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欧洲资格框架将会促进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

在资格互认领域,自1975年以来欧洲理事会了许多有关法定准入职业资格互认的决议。1996年欧洲理事会26号决议,规定对道路托运操作员和道路运输操作员资格在各成员国间互认。2005年9月7日欧洲理事会36号决议,规定在资格准入职业领域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36号决议调整、合并和简化了1975年至1999年间欧盟的关于职业资格相互承认的15个决议。36号决议规定在医生、护士、助产士、牙医、兽医、药剂师、建筑师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领域实行统一的训练标准,各国间自动承认。对于其他资格准入职业,则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例如,在某一成员国有资格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应有资质在另一个成员国执业。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有800多种准入职业。欧洲资格框架和2005年36号决议的区别在于欧洲资格框架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的,对各国不具法律约束力,而36号决议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广泛征求意见

2005年7月至12月间,欧盟委员会公布“957号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在全欧范围内向各国当局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征求意见活动。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32个国家(含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自由区和入盟候选国家)、欧洲一级和国家一级社会合伙人组织(雇主和工会)、各行业协会及教育培训机构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意见,13个参加“博洛尼亚进程”但没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国家也通过“博洛尼亚后续行动工作组”转交了他们的意见。作为欧洲资格框架磋商活动的一部分,2005年9月22-23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和欧盟委员会在格拉斯哥举行“跨境学习”研讨会,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进行研讨,会议强力支持建立和实施欧洲资格框架。在汇集了各方的意见后,2006年2月27-28日,欧盟委员会和匈牙利教育部在布达佩斯联合举行了欧洲资格框架的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拟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提交的欧洲资格框架草案。

四、八级资格水平描述

八级资格水平是欧洲资格框架的核心。每一级资格水平均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是对与该级资格水平相关的学习结果的界定。在欧洲资格框架背景中,知识是指理论的或事实性知识;技能是指认知技能(含运用逻辑的、直觉的和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技能(含动手灵敏性和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运用);对能力的描述是就责任和自治而言。资格水平从低到高,共分八级。

在第一级水平,具有基本的普通知识,具有执行简单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在结构性背景中在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或学习。

在第二级水平,具备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具有使用相关信息所需的基本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运用简单的规则和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日常问题;能在监督下工作或学习,且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在第三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了解原理、过程和一般概念;具有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选择和运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来解决问题;对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负有责任感,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第四级水平,具有广阔背景中的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和理论知识;具有在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提出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通常可预测的但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工作或学习环境里行使自我管理,能监督他人的日常工作,对工作或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改进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第五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全面的、专业的、事实性的理论知识,具有这些知识边界的意识;具有开发抽象性问题创造性解决方案所需的全面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工作或学习活动环境执行管理和监督。

在第六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高级知识,包括能深度知晓有关理论和原理;具有解决在某一工作或学习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能展示掌握的程度和创新意识;能管理复杂的技术或专业活动或项目,负起在不可预测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作出决策的责任,能负起管理个体和团队专业发展的责任。

在第七级水平,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其中有些是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前沿知识,能深刻意识到某一领域的和不同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问题;具有研究或创新所需的专业化问题解决技能,能开发新知识和方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应对和改变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和需要新战略的工作或学习环境,能负起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而作出贡献的和评价战略执行情况的责任。

在第八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最前沿的和各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具有解决研究或创新活动重大问题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现有知识或专业实践所需的最先进的、最专业的技能、技术和方法;能展示学术权威性、创新能力、自治能力和专业品质及在工作或学习前沿领域开发新思想或新方法的持续责任感。

五、资格框架实施的共同原则和程序

为保证资格框架的顺利实施,欧盟“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在质量保障、认证、指导和关键能力方面加强合作。

(一)质量保障原则。实施欧洲资格框架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质量保障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保障应是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办学机构、有关课程计划和办学机构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定期评估;执行质量保障的外部监测团体或机构应对有关办学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质量保障应包括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维度,同时重视产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和标准;实施方案应包括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必要的资源保障;统一的评价方法,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有反馈机制和改进的措施;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质量保障措施的协调,保证定期开展检查、标准的一致性、各国和行业间的协同和系统分析;质量保障应是不同教育和培训水平和系统的一个合作过程,要注重各成员国内和整个共同体所有有关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在欧盟一级的质量保障标准应成为各国评价的参照点;倡导伙伴学习,取长补短。

(二)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问题。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建立有关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这使个人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学习而取得资格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的欧洲共同原则的决定》,要求各国加强经验交流,增进各教育系统间的可比性,提高总体质量和可信性。欧洲共同原则包括:1.个人权利。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原则上应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利。2.利益攸关方的义务。利益攸关方应依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能力,建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利益攸关方应向个人提供指导、咨询和有关认证的程序和方式方面的信息。3.信心和信任。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程序和标准应公正和透明,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予以保证。4.可信性和合法性。保证相关利益攸关方的均衡参与,避免任何利益冲突。实施评价的人的专业能力应予保证。

(三)关键能力问题。关键能力在欧洲资格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欧盟认定了以下8种关键能力:1.母语交流能力;2.外语交流能力;3.数学、科学和技术能力;4.信息技术能力;5.学会学习的能力;6.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7.创业能力;8.文化表现能力。这其中的部分关键能力如学会学习的能力、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现能力已整合进共同参照水平和欧洲资格框架表述中,成为资格内涵的重要因素。其他关键能力将写入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里。

六、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作用

欧洲资格框架被视为是个“元框架”(meta-framework),它可使国家和行业的资格框架同其他的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欧洲资格框架可促进资格的转换和承认,并能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参与终身学习的利益攸关方的互信,是减少跨国工作学习障碍,更好地利用个体现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为学习结果和能力水平设立共同参照点(common reference points),简化教育和培训举办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可涵盖国家和行业一级现存的各种各类资格证书,能区分不同等级水平的资格证书。2.将作为一种转换设计(translation device),对学习结果进行定位和比较,这不仅在欧洲层面,而且在国家、地区和行业一级都是极为重要的。3.将作为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的共同参照。4.将为行业资格开发提供参照,实施共同参照水平和资格水平描述可使利益攸关方加强各种资格间的相互衔接、协同和联系。5.将成为在欧洲、国家和行业一级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动力,将支持2002年制定的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后续行动计划和共同目标的实施。欧洲资格框架与决策者及国家和行业一级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直接相关性,通过实施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欧洲之路证书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共同工具和手段也会与个体国民具有相关性。这表明欧洲资格框架是个多目标、多功能框架。

但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具有下列具体的功能:1.不会替代现有的国家一级和行业一级资格证书框架。它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不应被理解为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总和”或“代表性平均”。2.不会对某一资格证书和学习路径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这是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任务,有关国家当局和教育机构将继续行使管理和认证资格证书的职责。3.不会包含定义新资格的过程或向潜在用户表述各种资格证书,这也是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的任务。4.不会对具体资格直接进行与其它资格的或法定的工资标准的等值界定或比较。

七、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将对促进欧洲融合、建设欧洲人力资源强区和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青年事务的欧盟委员扬・菲格尔在谈到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时说:“当欧洲人民从一个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遇到障碍。当他们从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转到另一部分,例如从职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时候,他们有时也遇到障碍。欧洲资格框架将使欧洲各国间的不同资格更易识别,进而促进和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流动。欧盟鼓励各成员国开发国家资格框架,使人们已取得的学习更为容易地获得学分,这将会促进终身学习。”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减少各国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促进各国间工作和学习的流动,加快欧洲文化、社会和教育融合的进程。2.将大大推进欧洲终身学习的进程,进一步推动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等共同工具的实施,构建学习型社会。3.增进各国间互信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深度发展。4.促进各国间和教育系统间的资格的转换和使用,提高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格证书的性质、内容和相关性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8.7.2005, SEC(2005) 957.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mplementing the Community Lisbon Programme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5.9.2006, COM(2006) 479 final, 2006/0163 (COD).

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重要性;资料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90-02

一、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一个教育机构。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是收集、整理、传播、利用图书管理情报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只有做好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的渴望,还能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好、更新的图书情报知识,让图书馆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中更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完成其使命。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工作,更好地吸引更多的广大市民参与进去,让他们爱上读书,爱上图书馆,让图书馆发挥出其社会价值。

二、关于更好地做好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做好社会新形势下的图书馆资料建设

1.当今的社会文明发展越来越迅速,对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市级图书馆资料文献专藏从创建到现在,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根据不同时期的征收范围和原则,坚持各种业务系统和标准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标准,收集文献进行编目,记录操作。指定团队和机构管理,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单独地管理图书馆资料。

2.做好市级读者需要的调查研究。同样,要做好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文献资料收藏也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苦的工作,情况是不同的,其工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失误,造成资金的浪费。在日常工作中要使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本地区的收集文献资料资源进行调查摸底,认真了解历史和当前形势,收集主要文件的资源,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收集范围和重点开展集合文件收集工作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步骤,使文献资料收集工作有序的进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做好了文献资料的收藏工作,才能有更多的资源,为广大的读者群体服务。

3.做好宣传工作。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必要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以及图书馆定期的服务周、广告牌、广泛收集广大市民能够接受的文学资料,同时推广文学作品收集,使广大读者支持文学作品的收集工作,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动员各行各业的热心人参与文献收集工作,并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文献的收集和繁荣的势头。有更大的资源,服务于广大读者,让读者把读书和支持图书收集当作一种习惯。做好舆论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4.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收集当代著作。现代随着文化的发展,当代问世了丰富的现代著名著作,它们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紧跟时展的潮流,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对于读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这些紧跟时代的资料要进行重点的收集。并且这些资料不像那些古老的资料在收集方面有着诸多的困难,能够迅速地补充并使本地文献资料形成较大的规模。在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中,文献藏书量是一个图书馆的重点。作为一个市级图书馆,文献收集更是市级图书馆的重点。文献的收集,反映本地区使用情况,收集文献具有特殊的价值和独特的功能,是我们征求收集文学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范围的普及,图书馆与电脑业务管理联系起来,把收集、整理收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数据库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收集书目数据库系统。要有专业人士负责管理,设立专柜,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图书馆文献收藏,让其成为该地区的收集与应用的教育机构。同时,提高市级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市图书馆。

(二)构建市级图书馆特点的动态藏书体系

1.要做好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图书馆的采购工作。适当买入各个类型的相关学科的书籍及最可行的活动材料,谨慎购买或者不购买其他无关的出版物。确定本市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学科范围,征集优秀特殊的图书资料,甚至可以随时去掉一些低俗无关的图书资料。每隔几年,可以定期地淘汰一些图书,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应减少图书重复率,做到图书馆资料的合理和及时性,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范围。

2.确定图书馆的藏书类型,因为不像国家图书馆那样严格要求,需要大量的全面的图书资料,市级图书馆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藏书种类,市级图书馆的图书藏书规模不能过大。因为当某个图书馆的藏书规模达到一定大的时候,就应该控制图书馆的图书增长的速度,不应该无限制地不加控制地增加图书馆的藏书资料。在图书馆引进新书的时候,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要同时淘汰同等数量的旧书,来确保整个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整体的增长率保持为零。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的著名图书馆管理学家阿金森提出的图书馆藏书“稳定状态理论”,在市级的图书馆实行该理论,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即可解决掉部分图书馆资金的问题,还可以避免造成浪费,合理地做好市级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

3.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不仅需要及时保障国内的文献更新,还要关注国外的文献更新,对期刊的订购,要保证期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加强图书馆资料的地区间、学科间的藏书联系。同时还要加强同国际之间的联系,定期地派遣图书采购人员出国收集外国文献资料,及时地更新扩大文献资料的来源途径,弥补图书馆的采购,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图书征集办法

1.广泛收集。大部分的藏书都散落在社会各地,所以,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要呼吁社会各界,将发行的出版社、机构、组织、科研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主要目标。可以向社会各界大众和社会各界单位发放征集信,征集信可以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提供建议和收集文献书目范围内的内容。同时要深入采访并且接触基层单位,并做好有关图书的征集工作。发出征集函,绝不能简单地守株待兔,坐着不动是不能收集到的。这就需要图书馆的资料管理人员认真做好工作,积极走访各单位去调查了解情况。

2.采购预定。图书馆要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要求全市书店向图书馆提供已发行的书目清单,提供采集书籍的帮助,然后也可以向其他市级的图书馆委托其帮助本馆征集文献资料,可以要求地方文献发行提供文献资料。应及时做好预订工作,提前了解本地出版部门或单位自行编发的出版计划,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要做好预订手续,登记应当落实到位,提前做好采购计划。

3.社会募捐。对于那些散落于社会各界各单位的图书文献资料,可以采用向社会大众进行自愿募捐的形式来征集,可向社会各界发出倡导书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本市公共图书馆的好处,介绍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向群众宣传征集的目的,使群众了解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让社会各界收藏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图书事业,他们把手中的图书捐献给图书馆,既增加了图书馆的收藏数量,也使有价值的图书得到保存和利用,同时也扩大了公共图书馆在本市的影响力。这种向社会募捐的形式是一种为公共图书馆征集文献的新途径。

4.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在世不多的,以及保存不完整,容易毁坏的图书文献进行复印和复制,这样不仅可以使那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得到更好的保存,使其长久的得到收藏和利用,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四)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要以服务读者为宗旨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传播科学文化、收集文献资料从而进行研究和利用的中心。图书馆是社会文献的中心,它确定了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所以对读者的服务工作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也是发展之本。所以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工作就更显重要,这是一个既平常而又光荣的任务。它需要资料管理人员有一个具有耐心和责任心的人,要有奉献精神。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努力为读者奉献,提供好各种读者所需的服务。作为资料管理人员要爱岗敬业,要随时随地给广大读者宣传和推荐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优秀的图书杂志和期刊。向不同层次的读者推荐适合他们自己的书刊资料,同时要定期做好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以及报告会,对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认真为读者服务,做好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好市级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让其实现图书馆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褚惠楠.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魏兰英.浅谈如何提高图书馆藏书的借读率[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民、便民、惠民、富民、乐民为着力点,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教育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以社区为依托,扎实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全县每个乡镇均建有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区域教育现代化标准。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推动全县社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以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农科教示范基地为抓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评估促实效,为实现“人人都要学、处处都能学、终身都在学”的目标提供宽厚的社区教育资源平台,最终形成城乡一体、水平较高、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工作。要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指导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工作。对利用打工经验和技术创业人员要给予全方位服务与关心。要做好农村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要通过加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形式,让更多农民接受社会教育、享受社会教育。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重视乡土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切入口,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提高文明程度、丰富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区等内容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培训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围绕道德立家、勤劳发家、文化兴家的主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热爱学习、文明向上、勤奋工作、兴业致富、邻里团结、生活幸福的社区新貌。

(三)形成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各类培训机构之间,要淡化权属观念、加强事业融合,各类培训统一由社区教育中心扎口管理。要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构建以中专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村(居委会)社区教育服务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培训、统一考核评估的社区教育模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乡镇、单位都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职工教育。企业职工教育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县人社、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建立职工教育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服务。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要在加强企业职工教育、提高企业职工个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使企业成为社区建设的有生力量。

(五)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是指在乡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具有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职能和承担社区教育培训任务的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必须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突出基础能力的建设,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益。要坚持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认真规划、加快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现有资源,将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劳保所、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合署到社区教育中心,实行“一块阵地、多个牌子”形式。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即,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教室不少于6个;建有图书室、阅览室,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配有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电教设备、音像资料;建有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站,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逐步构建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要通过整合和建设,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化、资源配置集中化、设备设施标准化、教育作用最大化、培训实效最优化。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县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县分管领导任主任,组织、宣传、农工部、教育、文广体、人社、农委等部门共同参与,主要负责领导全县社区教育工作、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和确定考核评估目标。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工作机构设在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县社区教育委员会交办事项和工作任务,协调各个成员单位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开展工作调研、交流、考核评价等工作。各乡镇要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乡镇中学、文化站、广电站、劳保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与。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审定培训经费的预算,督查考核培训进度和效果。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由镇分管教育领导担任,负责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任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中心日常工作。县、乡两级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协调,同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教育评估督查制度,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做到专职精干、兼职广泛。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农村按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足专任教师。每个社区教育成员单位和社区居委会、村、企业要配备一名兼职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为主体,建设一支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培训,重点加强专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三)保障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的要求,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拨至教育部门专款专用。建立县财政专项,乡镇财政配套,社会筹措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达到创建社区教育现代化要求。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付一点”的办法,努力增加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中心的校舍建设及必要的设备设施投入由乡镇政府筹措解决。加强社区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与评估,保证专款专用并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橱窗等载体、渠道,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要大力宣传社区教育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倡导“我爱学习”的学习风尚,树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8篇

论文摘要: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了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其特点有:工作场所学习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和情境决定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是北欧五国之一,以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福利高而闻名。芬兰政府十分重视高职教育,1990—2000年,芬兰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了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它与综合大学一起构成了芬兰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芬兰的高职教育日趋成熟,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的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对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芬兰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VET)旨在满足人们在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时对技能的需求,提高公民的职业能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芬兰高等教育都是由以学术性为主的传统大学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芬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991年,芬兰颁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合并全国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创建了22所实验性高等职业学院,称为多科技术学院。它依靠与地方工、商业界的紧密联系而服务于社会,成为芬兰技术研究及开发的中心和推进器。多科技术学院的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芬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目前芬兰拥有29所多科技术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自然资源、技术与交通、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等7个领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实行免费教育,每年还发给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它以职业导向的教育内容、满足地方需要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区别于学术性的大学。它在招生与课程安排上享有自主权;一般学制3年半至4年半,能够授予多科技术学士学位;此外,某些学科也可以授予多科技术硕士学位。要成为多科技术学院教师,必须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以确保教给学生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任何想进入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须持有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从成立伊始就把培养专业人员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促进地区发展作为其办学理念。它积极为当地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帮助青年人和成年人掌握能够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一些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多科技术学院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芬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目的是使多科技术学院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地区职业准入标准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便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技术,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素质。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采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所谓工作场所学习,就是工作者或学习者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曼斯菲尔德,1991)就芬兰多科技术学院而言,它以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各种文凭项目、实训项目、协作项目等,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工作项目。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给学生制定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计划,学习的成果由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人员共同来评价。工作场所学习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校内工作场所按照真实企业环境配置;校外工作场所学习则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与企业签订书面合同,对学生要学习的生产或技术项目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确保学生必须得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在多科技术学院,这些以工作场所为本位的学习和训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场所学习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必修课程。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特点分析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即学习和工作实践交融于一体,很难彼此分开。虽然工作场所学习也具有建构特点,也包括教学实践,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常常被认为是某种工作的副产品。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果时,学生们往往强调:“亲自动手做某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完成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任务时,学习也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工作场所学习与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其根本区别在于活动的目的不同。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成功完成某项疑难任务;学习和掌握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学习存在于日常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存在于能力的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试误而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学到大量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作场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出现实决定的过程,是运用个人经验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是凭借直觉和常识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是作出明智判断的过程。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高职学生通过经验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与工作场所内外的同事及其他利益方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合作,并获得对工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的整体了解。所以,工作场所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经验的积累。  第三,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力既不能与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境脱离开来,又不能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人们普遍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通过参与到实践中而实现的,通过检视“实际工作活动、工作场所的文化及社会关系、参与者的经验和社会的关系”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场所学习。他人和网络的作用似乎对学习者的工作场所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共享的特点。学习通常是高职学生在与同事和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网络中产生的。随着团队工作和网络工作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涉及社会活动,除了与工作地区、工作团队的合作之外,工作还包括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各种集体、各种网络的合作。目前的工作实践被认为具有暂时性、情境性,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在工作过程中、在各类项目中被重新界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团队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中得以讨论和重新构建。

总之,芬兰高职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非正式性,体验性,情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它们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中是如何学习的。此外,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内容包括三类:第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第二,实用技能或能力(包括特定领域技能和通用技能);第三,自我评价和管理。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蕴涵于现实场景中;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思考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并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多种媒介或工具,促进知识尽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些使得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真实性、同一性、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总之,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高职学生个人工作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构建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场所学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度,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仿真实训环境,并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或产品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系统、规范的项目式学习;在校外,学校要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等的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加速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工作场所学习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职业学习过程中,它给高职学生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对于习惯了在学校模拟实习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观念至关重要。

(三)寻求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谋取双赢发展,促使企业为实习的高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保障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间;为高职学生配备身份明确的指导者即师傅,并明确规定其责任;提供适当奖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陈冰.芬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多科技术学院[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8):41-45.

[2]林苏,胡烨.芬兰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科教文汇,2009,(10):18-19.

[3]Mansfield,R.Deriving Standards of Competence.In E.Fennel(Ed),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1:80-86.

[4]二元化的高校体系-变革中的芬兰高等教育[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1/09/content_103293

20.htm.2011-5-16.

[5]朱苏,赵蒙成.工作场自我导向学习的双子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6):148-151.

[6]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The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OL].http://minedu.fi/eopm/hep/i/1.html.2011-5-16.

[7]梁艳.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的困境与挑战[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2):20-22.

第9篇

论文摘要: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了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其特点有:工作场所学习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和情境决定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是北欧五国之一,以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福利高而闻名。芬兰政府十分重视高职教育,1990—2000年,芬兰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了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它与综合大学一起构成了芬兰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芬兰的高职教育日趋成熟,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的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对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芬兰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vet)旨在满足人们在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时对技能的需求,提高公民的职业能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芬兰高等教育都是由以学术性为主的传统大学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芬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991年,芬兰颁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合并全国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创建了22所实验性高等职业学院,称为多科技术学院。它依靠与地方工、商业界的紧密联系而服务于社会,成为芬兰技术研究及开发的中心和推进器。多科技术学院的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芬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目前芬兰拥有29所多科技术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自然资源、技术与交通、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等7个领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实行免费教育,每年还发给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它以职业导向的教育内容、满足地方需要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区别于学术性的大学。它在招生与课程安排上享有自主权;一般学制3年半至4年半,能够授予多科技术学士学位;此外,某些学科也可以授予多科技术硕士学位。要成为多科技术学院教师,必须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以确保教给学生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任何想进入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须持有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从成立伊始就把培养专业人员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促进地区发展作为其办学理念。它积极为当地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帮助青年人和成年人掌握能够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一些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多科技术学院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芬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目的是使多科技术学院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地区职业准入标准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便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技术,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素质。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采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所谓工作场所学习,就是工作者或学习者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曼斯菲尔德,1991)就芬兰多科技术学院而言,它以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各种文凭项目、实训项目、协作项目等,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工作项目。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给学生制定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计划,学习的成果由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人员共同来评价。工作场所学习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校内工作场所按照真实企业环境配置;校外工作场所学习则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与企业签订书面合同,对学生要学习的生产或技术项目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确保学生必须得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在多科技术学院,这些以工作场所为本位的学习和训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场所学习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必修课程。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特点分析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即学习和工作实践交融于一体,很难彼此分开。虽然工作场所学习也具有建构特点,也包括教学实践,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常常被认为是某种工作的副产品。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果时,学生们往往强调:“亲自动手做某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完成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任务时,学习也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工作场所学习与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其根本区别在于活动的目的不同。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成功完成某项疑难任务;学习和掌握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学习存在于日常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存在于能力的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试误而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学到大量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作场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出现实决定的过程,是运用个人经验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是凭借直觉和常识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是作出明智判断的过程。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高职学生通过经验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与工作场所内外的同事及其他利益方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合作,并获得对工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的整体了解。所以,工作场所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经验的积累。 

  第三,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力既不能与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境脱离开来,又不能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人们普遍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通过参与到实践中而实现的,通过检视“实际工作活动、工作场所的文化及社会关系、参与者的经验和社会的关系”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场所学习。他人和网络的作用似乎对学习者的工作场所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共享的特点。学习通常是高职学生在与同事和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网络中产生的。随着团队工作和网络工作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涉及社会活动,除了与工作地区、工作团队的合作之外,工作还包括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各种集体、各种网络的合作。目前的工作实践被认为具有暂时性、情境性,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在工作过程中、在各类项目中被重新界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团队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中得以讨论和重新构建。 

总之,芬兰高职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非正式性,体验性,情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它们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中是如何学习的。此外,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内容包括三类:第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第二,实用技能或能力(包括特定领域技能和通用技能);第三,自我评价和管理。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蕴涵于现实场景中;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思考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并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多种媒介或工具,促进知识尽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些使得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真实性、同一性、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总之,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高职学生个人工作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构建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场所学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度,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仿真实训环境,并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或产品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系统、规范的项目式学习;在校外,学校要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等的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加速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工作场所学习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职业学习过程中,它给高职学生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对于习惯了在学校模拟实习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观念至关重要。 

(三)寻求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谋取双赢发展,促使企业为实习的高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保障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间;为高职学生配备身份明确的指导者即师傅,并明确规定其责任;提供适当奖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陈冰.芬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多科技术学院[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8):41-45. 

[2]林苏,胡烨.芬兰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科教文汇,2009,(10):18-19. 

[3]mansfield,r.deriving standards of competence.in e.fennel(ed),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1:80-86. 

[4]二元化的高校体系-变革中的芬兰高等教育[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1/09/content_103293 

20.htm.2011-5-16. 

[5]朱苏,赵蒙成.工作场自我导向学习的双子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6):148-151. 

[6]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the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ol].http://minedu.fi/eopm/hep/i/1.html.2011-5-16. 

[7]梁艳.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的困境与挑战[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2):20-22. 

第10篇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县2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74所公办高中、初中、中心学校和5所民办中小学,收回问卷50份,回收率63.3%;发放家长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64%,并用相同内容电话调查家长300人;走访县领导5人,县教育局领导3人,县有关专家、教师17人。

(一)家长学校的组织领导健全从收回的问卷来看,所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配齐了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大多数家长学校的校长均由学校校长或副校长兼任,学校的中层领导或教学骨干兼任了家长学校的校委会成员。如__五小,由一名曾担任过乡中心学校校长的副校长兼任,学校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和六个年级的年级组长为家长学校校委会成员。

(二)家长学校规章制度较完善每个学校都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做到了每个学期有工作计划、有课题安排、有总结汇报,有10多所学校还有家长学校开办的照片资料、讲课资料等。如__镇五小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学员制度、优秀家长评选等制度。

(三)家长学校经费保障相对较好在问卷调查或电话调查中,除了8所学校没有填报经费保障情况外,其余71所公办、民办学校都在办学经费上单列了专项经费给予保障,最多的是3000元,最少的是1000元。

(四)家长学校教学活动能够开展调查显示,__所有家长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两次活动,最多的开展了四次活动。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活动时间不固定,有的在学期初,有的在半期考试后,有的在期末前,个别的在发生特殊事情时。活动内容主要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形式举行。县城中小学还与移动、电信等部门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校信通平台。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高。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家长,都在认识上存在着对家长学校重要性认识不够高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将家长学校办学情况列入管理考核内容,对家长学校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刚性要求,从而导致对家长学校的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散;而主阵地学校一方,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考试成绩上,应试教育特征特别明显,而没有把家长学校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扩展,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大格局的重要环节;在家长一方,对家长学校知之甚少,除了开家长会或班主任偶个打个电话联系外,根本认识不到家长学校的功能、作用,在调查中,甚至还有30%的家长从未听说过家长学校,更不用说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了。

二是保障力度不够大。思想认识上不高直接影响家长学校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师

资保障力度不够大,所有的家长学校师资均是由行政领导或年级组长兼任,没有专门从事家长学校教学、研究的师资力量,从而使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没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其次是经费保障力度不够大,虽然每个学校安排了1000-3000元不等的办学经费,但这仅仅满足家长学校的一些资料性准备工作,解决了不了家长学校办公经费、师资补助费、活动设施费、场地费等,成为制约家长学校的一道瓶颈;第三是活动时间保障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我县中小学家长学校普遍存在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按规定,家长学校每学年活动四次,而我县中小学中,一年活动达到四次及以上的不足20%, 80%的学校一年活动一次到三次,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 三是活动平台载体不够丰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县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学校活动仅限于期中期末开展部分电话交流,抽样选取少数学生家长参加家长会,城区部分中小学建立了校信通,活动平台载体少,活动形式单一、呆板,学生家长参与率不高,积极性不够,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范围小、频度低、效果差。四是活动内容过于单调。从调查情况来看,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方面(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纪律方面(学生在校情况表现)和家长辅导方面(辅导家长如何协助孩子适应生活),对孩子的身理心理成长规律特点、家长教育能力、儿童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很少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以学校确定的主讲者一言堂为主,缺乏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互动。五是家长学校教师组成不够合理。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中发现,家长学校的指导人员基本上为本校教师,占90%,其中学校管理人员占43%,聘请的专家、有经验的家长仅占10%。在家长学校任课的教师中,来自本校的老师所占比例更高,一些农村中小学全部是本校行政管理人员、老师,城区学校个别是有经验的家长和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因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水平和能力上的不足,家长学校的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六是教材使用不规范。我们从调查中看出,我县所有的家长学校均没有稳定、有效的教材,所有的课程都是根据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或老师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全面性。七是教学管理重形式轻内容。尽管各个家长学校设定了管理目标,拟定了家长学校规划,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际中,没有认真的去抓落实,使家长学校流于了形式化。

第11篇

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县27个乡(镇、街__办事处)的74所公办高中、初中、中心学校和5所民办中小学,收回问卷50份,回收率63.3%;发放家长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64%,并用相同内容电话调查家长300人;走访县领导5人,县教育局领导3人,县有关专家、教师17人。

(一)家长学校的组织领导健全从收回的问卷来看,所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领导小组,配齐了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大多数家长学校的校长均由学校校长或副校长兼任,学校的中层领导或教学骨干兼任了家长学校的校委会成员。如__江五小,由一名曾担任过乡中心学校校长的副校长兼任,学校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和六个年级的年级组长为家长学校校委会成员。

(二)家长学校规章制度较完善每个学校都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做到了每个学期有工作计划、有课题安排、有总结汇报,有10多所学校还有家长学校开办的照片资料、讲课资料等。如__江镇五小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学员制度、优秀家长评选等制度。

(三)家长学校经费保障相对较好在问卷调查或电话调查中,除了8所学校没有填报经费保障情况外,其余71所公办、民办学校都在办学经费上单列了专项经费给予保障,最多的是3000元,最少的是1000元。

(四)家长学校教学活动能够开展调查显示,__县所有家长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两次活动,最多的开展了四次活动。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活动时间不固定,有的在学期初,有的在半期考试后,有的在期末前,个别的在发生特殊事情时。活动内容主要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形式举行。县城中小学还与移动、电信等部门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校信通平台。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高。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__,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家长,都在认识上存在着对家长学校重要性认识不够高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将家长学校办学情况列入管理考核内容,对家长学校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刚性要求,从而导致对家长学校的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散;而主阵地学校一方,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考试成绩上,应试教育特征特别明显,而没有把家长学校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扩展,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大格局的重要环节;在家长一方,对家长学校知之甚少,除了开家长会或班主任偶个打个电话联系外,根本认识不到家长学校的功能、作用,在调查中,甚至还有30%的家长从未听说过家长学校,更不用说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了。

二是保障力度不够大。思想认识上不高直接影响家长学校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

师资保障力度不够大,所有的家长学校师资均是由行政领导或年级组长兼任,没有专门从事家长学校教学、研究的师资力量,从而使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没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其次是经费保障力度不够大,虽然每个学校安排了1000-3000元不等的办学经费,但这仅仅满足家长学校的一些资料性准备工作,解决了不了家长学校办公经费、师资补助费、活动设施费、场地费等,成为制约家长学校的一__瓶颈;第三是活动时间保障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我县中小学家长学校普遍存在活动时间不足的问题,按规定,家长学校每学年活动四次,而我县中小学中,一年活动达到四次及以上的不足20%, 80%的学校一年活动一次到三次,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三是活动平台载体不够丰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县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学校活动仅限于期中期末开展部分电话交流,抽样选取少数学生家长参加家长会,城区部分中小学建立了校信通,活动平台载体少,活动形式单一、呆板,学生家长参与率不高,积极性不够,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范围小、频度低、效果差。四是活动内容过于单调。从调查情况来看,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方面(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纪律方面(学生在校情况表现)和家长辅导方面(辅导家长如何协助孩子适应生活),对孩子的身理心理成长规律特点、家长教育能力、儿童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很少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以学校确定的主讲者一言堂为主,缺乏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互动。五是家长学校教师组成不够合理。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中发现,家长学校的指导人员基本上为本校教师,占90%,其中学校管理人员占43%,聘请的专家、有经验的家长仅占10%。在家长学校任课的教师中,来自本校的老师所占比例更高,一些农村中小学全部是本校行政管理人员、老师,城区学校个别是有经验的家长和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因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水平和能力上的不足,家长学校的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六是教材使用不规范。我们从调查中看出,我县所有的家长学校均没有稳定、有效的教材,所有的课程都是根据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或老师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全面性。七是教学管理重形式轻内容。尽管各个家长学校设定了管理目标,拟定了家长学校规划,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际中,没有认真的去抓落实,使家长学校流于了形式化。

第1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制度建设

分类号:G762.2

1 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如果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然而,仅靠学校联合若干医生之力,虽能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资金、人力保障,很难完成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普及的过渡。更何况这类由学校驱动的工作,往往还未对医教结合的内涵作全面、深入的思考,便急于着手开发操作模式,致使各校医教结合工作的目标、框架并不相同。2009年,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布了以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为目标的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并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从而转变了医教结合工作以往的发展模式。项目明确了特殊教育中的医教结合是指教育、康复、保健三个领域的结合。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固然需要,工作理念、工作流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制度整合更为重要。为更好地掌握几年来上海市各区县在“跨部门整合资源、建设长效机制”方面推进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情况,特进行本次调研。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区县全样本调查,即不仅包含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的10个实验区(卢湾、徐汇、虹口、杨浦、闸北、宝山、闵行、嘉定、青浦、崇明),也包括其它8个区县,以便更全面地掌握全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推进情况。

2.2 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区县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问卷》。该问卷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的项目组成员联合编制。内容涉及区域医教结合工作的制度建设、工作情况、队伍建设、保障系统等方面。

2.3 施测

问卷由各区县教育局的特殊教育专干填写,并经分管科室领导审核、盖章。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提交时,要求同时提交与题目相对应的附件,包括三年来各区县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

3 研究结果

3.1 制度建设情况

3.1.1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是联合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共同商议、决策、落实特殊教育相关问题(含医教结合工作)的机构。目前,上海市88.89%(实验区10个,非实验区6个)的区县建立了该项会议制度。其中,68.75%(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4个)定期召开会议(6个区一学期召开一次,5个区一年召开一次),31.25%(实验区3个,非实验区2个)不定期召开。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2个区均为非实验区。

在成员组成方面,87.5%的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包括了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和区残联。部分区县的民政局(62.50%)、财政局(43.75%)、人保局(31.25%)也参加了联席会议。其中,实验区的闸北、宝山、嘉定及非实验区的奉贤成员组成比较齐全(还包括区计生委、区编制办、区发改委、区政府),基本兼顾了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1个非实验区未将区卫生局纳席会议成员单位,只是将医院作为成员单位,反映出对联席会议性质的把握不准。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区域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3.1.2 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

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县跨部门“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另有22.22%的区县(实验区3个,非实验区1个)已经在组织框架、职责分工、合作方式、政策制度等若干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制度设计还不够完整。

(1)组织框架

11个区县(实验区9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1.11%)明确医教结合工作由区县教育局牵头。另有1个非实验区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由于该中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医教结合工作的全面推进。

在这12个区县中,9个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50%)明确医教结合工作参与部门包括区卫生局和区残联。1个区县的民政局也参与了医教结合工作。个别实验区将特教指导中心、医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参与部门。这与项目组在“落实政府职责、改革工作机制”理念下提出的工作机制构建要求不符,反映出各实验区对该项目工作重点与推进方式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前上海市还有6个区县(实验区1个,非实验区5个。共计33.33%)仍未明确该项工作的组织框架。

(2)职责分工

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试验区2个)明确了参与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各部门职责。根据这9个区县实际提交的材料来看,教育局的主要职责集中在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100%);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88.89%)和提供硬件与经费的基本保障(66.67%)三个方面。还有区县提到社会宣传与课程改革、残疾学生信息管理等方面。卫生局的主要职责集中在对教师与家长开展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100%),组建多专业的指导医生队伍(88.89%),筛查、确诊、上报残疾儿童信息并提出相关建议(88.89%)三个方面。还有区县提到要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开展跟踪评估(含健康体检和康复评估)、共享相关医学康复设备资源等。残联部门的职责为对相关康复项目提供设备或经费上的支持(100%)、协助通报残疾学生信息(88.89%)等。另有1个区县明确民政局的职责为提供资金支持。

(3)合作方式

72.22%的区县(实验区9个,非试验区4个)已开展运行部门间的日常合作,主要方式为工作例会(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9.23%)、专题研讨(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共计69.23%)、项目委托(实验区5,非实验区2个,共计53.85%)和课题研究(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1个,共计46.15%)。其中,工作例会召开的频率为1学期1—2次。总体而言,实验区较非实验区采用了更多的合作方式,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的比例更高。全市尚有5个区县(27.78%)还没有

开展具体的医教结合部门合作。

(4)政策制度

全市50%的区县(实验区7个,非实验区2个)出台了与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相关的文件。其中,4个实验区的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特教医教结合专项工作意见。工作意见主要规定了残疾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工作的流程与方法,确立了“定向转诊一定点确诊一回访上报”,及“医教结合综合鉴定一科学安置一统筹实施康复与保健”的工作模式(100%)。明确了特教医教结合的工作对象为0-18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工作内容为整合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75%)。建立多科室的特殊教育指导医生制度,匹配需求与专长,建立医教结合工作的合作单位(7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提升专职康复教师、指导医生等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75%)。还有些区县提到了改善硬件、保障经费、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等方面的内容。另有2个实验区和2个非实验区将医教结合工作要求纳入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如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1个实验区的教育局自行或与区残联联合下发了4项具体的工作意见(如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组建区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等)。

另有11.11%的区县(2个非实验区)虽未正式发文,但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制度,如特殊教育指导医生制度、高校、医院与特教机构的项目合作制度等。

3.2 工作情况

3.2.1 服务流程

10个实验区和6个非实验区已经建立了残疾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的医教结合服务流程。即各级各类医疗部门(或教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疑似残疾儿童时,定向转介到市级指定医院接受统一标准的医学诊断和检测。综合定点医院医生的诊断意见和康复建议,区县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儿童最适宜的教育安置形式。

今年所有残疾学生入学前均接受了医学检测。但还有27.78%的区县(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3个)的残疾学生未全部到市级定点医院进行医学检测。3个非试验区(16.67%)未成立跨学科的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不能对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综合鉴定与科学安置。50%的区县(实验区3个,非试验区6个)未对就读幼儿园的残疾儿童进行入学鉴定。可见,工作流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3.2.2 服务对象

各区县应为各类安置形式中的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教结合服务,但具体落实程度并不一致。具体而言,各区县的幼儿园及小学阶段都已开展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在0-3岁(16.67%)、初中阶段(83.33%)和高中(22.22%)阶段开展工作的区县相对较少。各区县广泛开展了对脑瘫(100%)、自闭症(94.44%)、弱智(94.44%)及多重障碍(88.89%)儿童的相关工作,对盲(27.78%)、聋(55.56%)儿童提供相关服务的区县较少。全市所有的特教学校(幼儿园)、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点、学前特教点已开展医教结合工作,但在送教上门(61.11%)、0-3岁儿童早教中心(16.67%)及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33.33%)中开展相关工作的区县数量相对较少。

3.2.3 服务内容

所有区县的相关教育机构都对残疾学生开展了康复训练。既有通过康复课程实施的集体训练,也有个训时开展的个别康复,主要内容包括认知训练(实验区7个,非实验7个,共计77.78%)、运动康复(实验区7个,非实验6个,共计72.22%)、感知觉训练(实验区6个,非实验6个,66.67%)、行为情绪辅导(实验区7个,非实验5个,共计66.67%)、听觉言语康复(实验区5个,非实验5个,共计55.56%),有2个区县还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康复训练。但开展视功能康复的区县数量较少(11.11%)。

66.67%的区县(8个实验区,4个非实验区)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保健服务。在这些区县中,绝大部分(96.28%)开展的是卫生保健专题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疾病预防与紧急情况处理,还未涉及针对残疾学生特点的营养搭配、运动计划、服药指导等方面。而为残疾儿童制定并实施个别化保健计划的区县更加有限,只占3.67%。

3.3 队伍建设

3.3.1 结构与数量

表1显示,上海市83.33%的区县(10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成立了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共计65人。大多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88.28%),有相关医学背景的人较少(7.36%)_9]。上海市有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共计31人。大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3.89%),其中5人(16.67%)有医学背景,其他以学科教育背景为主(36.67%)。

50%的区县(7个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有专职的巡回教师队伍,共计23人。其中6个实验区和2个非实验区还同时配有兼职巡回指导教师。44.44%的区县(3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只有兼职巡回教师。1个区县(非实验区)至今没有巡回教师。33.33%的区县(4个实验区,2个非实验区)有专职资源教师队伍,共计39人。其中,2个实验区和1个非实验区还同时配有兼职资源教师。50%的区县(4个实验区,5个非实验区)只有兼职资源教师。3个区县(2个实验区,1个非实验区)至今没有资源教师。具体人数配备情况见表1。

61.11%的区县(7个实验区,4个非实验区)成立了指导医生队伍,共计63人,以康复科、精神心理科、儿科的医生为主,部分区县还配备了儿保科、五官科和外科的医生(详见表2)。

总体而言,实验区指导医生的种类和数量均优于非实验区。其中,闸北、徐汇的指导医生涉及的种类最多(5类),更能兼顾特殊学生多方面的医学需求。

3.3.2 工作领域

一般而言,特教康复、保健教师负责所处特教机构内学生的康复、保健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实施。巡回教师和资源教师除常规工作之外,也需要涉及康复、保健工作。特教指导医生主要负责指导合作教育机构内的康复、保健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医学评估,并参与个别化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残疾学生家长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38.89%区县(实验区6个,非实验区1个)的特教指导医生还参与了送教上门工作,对残疾程度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康复。72.22%区县(实验区8个,非实验区5个)的指导医生参与到特教康复指导中心的工作中。参与残疾学生的综合评估与入学鉴定,指导中心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康复训练,开展区域性的教师培训与家长咨询。

3.4 工作经费

调查显示,区县之间特教医教结合的经费投入不平衡。22.22%的区县(4个实验区)已发文设立了专项经费。以教育局的专项经费为主,数量从10万到30万不等。其中1个区县还同时有残联每年8万的专项经费。此外,44.44%的区县(实验区5个,非试验区3个)虽无专项经费,但可根据工作需要申请项目经费。

以2011年实际立项投入的经费情况来看,以教育局的项目投入为主,部分区县残联也提供相应的补贴。33.3%区县(实验区1个,非实验5个)至今未设专项经费,也没有正式批准相关项目的经费申请,实际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3.5 困难与需求

94.4%的区县(实验区10个,非实验区1个)在调查问卷中列举了当前开展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需求。涉及人才稀缺、专家紧张、培训不足、资金设备及人事等保障不充分,以及工作要求不明确、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家长不配合等几个方面。

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各区县比较集中的需求是出台市级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指南(实验区3个,非试验区6个,共计52.94%)、组织系统的专业培训(实验区5个、非试验区3个,共计47.06%)、提供更多工作经费(实验区4个、非试验区4个,共计47.06%)。还有2个实验区提出了对专业指导医生的需求。

4 讨论

4.1 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建立,但作用发挥有待提升

由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工作需要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跨部门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是此项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上海市该项制度的建立率虽已达88.89%,但还有2个区未成立联席会议,且有5个区不能定期召开会议,两者比例相加已近40%。这极大地削弱了它在搭建与特殊教育相关部门长效协同工作平台中所能起到基石作用,另外,各区县提交的材料中基本没有如何运作这一会议制度的具体内容。从高质量的议案产生、提交、审议、落实这个角度来说,该项制度的作用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2 区县特教跨部门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开始形成。但具体内涵差异较大

全市已有半数的区县着手架构区域性的医教结合工作制度。但实验区之间对牵头与参与此项工作的部门都未达成统一意见,出台文件的规格参差不齐,这都反映出各区县对特教医教结合具体内涵及运作方式的理解差异较大。医教结合绝不是一项新加出的工作,而是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显现出一种特殊教育特点。医教结合作为上海特教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跨部门的合作工作机制是核心。区教育局牵头,区卫生局参与是该项制度必然的主体架构,区残联、区民政能对多项工作提供具体支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医疗水平下,残疾学生多元的医疗需求决不是一、两家综合医院就能全面、充分满足的。及时、准确的残疾学生信息通报更不可能离开区卫生局的网络化管理。

由于特教医教结合制度还处于初创时间,为确实推进这项工作的落实,明确各相关单位的具体负责处室十分重要。在局领导达成共识后,日常工作可由各负责处室联合发起、组织。区县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由于承担了一定的区域指导、服务功能,可以作为区县教育局基教科的重要助手参与进来。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协商工作可以通过原有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得到落实和解决,相关单位不一定要加入。理顺各相关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既是建设医教结合工作机制的需要,也是完善、强化原有各机构功能的重要抓手。

总之,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工作。决不是零星几个工作通知就能涵盖。应在综合建构的基础上,由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部门联合出台工作指南,对各条线上的工作提出全面的要求。加以法律保障,促进残疾儿童医教结合工作的长效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4.3 医教结合工作已广泛启动,切实推进要靠跨部门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各学龄段、各类教育安置形式、各类残疾儿童的各类医教结合工作都有区县在尝试开展。康复与教育工作的整合已初具雏形,基本保健服务普遍开展。由于跨区县的盲、聋教育指导中心目前未能和服务区内的区县教育局建起有效的合作模式,很少有区县将盲、聋学生的医教结合工作统筹到自己的全局工作中来。这既增加了盲、聋中心跨区工作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此类医教结合工作的落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机制建设问题。

从残疾儿童发现到进入适合的教育机构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保健,整条医教结合的服务流程已初步建立。但各个节点工作的规范性仍需加强,特别是要保证定点诊断与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入学鉴定。各类专业队伍的建设已受到关注,不少区县配备了专职的教师、组建了特教指导医生队伍,但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医生科室的多元化和匹配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提升卫生部门对各项工作的参与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点上,实验区都有明显的优势。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促进区县对医教结合问题的系统思考。构建的工作规范和保障体系可以持续性地推动医教结合具体工作的不断深入,最终带动区域特殊教育综合优势的提升。因此,切实推进医教结合工作离不开专家、医生与一线教师的深入互动,需要搭建跨部门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保障合作的持续、深化。

5 结论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可见,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区县普遍展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验区在制度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区,且卫生部门对于这项工作的参与度更高,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更为深入。搭建跨部门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全面保障医生、教师、专家持续、深入的合作互动,从而在切实推进医教结合的过程中,提高特殊教育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6 建议

6.1 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上海全市各区县均要成立跨部门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会议,切实搭建起教育、卫生、民政、残联、财政、人保等部门问的沟通、合作平台。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不仅明确该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更要理顺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组织框架和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定和完善部门工作制度,形成并联合有地区特点的区县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指导意见。

6.2 重视和加强医教结合专业队伍建设

首先,要配齐配足医教结合工作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特别是专职康复教师、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与专职资源教师。

其次,要十分重视区县特教指导医生队伍的建立,不仅要逐步增加指导医生的人数,更要增加医生的种类,提高指导医生专长与残疾儿童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要关注各类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开展医教结合工作的水平。

6.3 加强对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保障

首先,各区县要加大对特教医教结合工作的经费投入。区县教育局和卫生局都应设立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的整体预算之中。可按生均方式制定工作经费,保障日常医教结合工作的运转。

其次,在残疾儿童辅具、特殊规格书簿等物资的适配方面,可与区县民政、残联部门原有的资助政策整合。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用好每一笔经费,为残疾儿童提供最需要的设施设备。

同时,各区县可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的协调下,由民政、残联等部门提供针对年度重点工作、特色研究项目等的经费。整合各部门资源,多渠道筹措经费。

6.4 进一步完善特教医教结合工作实践

第13篇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活动;现状;必要性;原则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 还要积极开发利用读者资源。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载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有的正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展。因此,研究读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 努力争取读者广泛的合作和参与,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现状

1.对读者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的人认识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并对此也作出了深入研究 。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地认识到读者活动的重要性,对它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很多图书馆根本都没有把读者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安排, 写入工作计划内。

2.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从文献的收藏转移到读者服务第一线, 这是时展的必然,它给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从事读者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大多是指定人员兼代, 有的是馆长临时抽调, 缺乏读者活动工作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经验。

3.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读者活动的主题单调、形式老套、内容枯燥,活动策划不够周全,往往出现不讲究、氛围不浓、秩序混乱等现象,如“草台班子”唱戏。有时还存在应付凑数之感,只满足于做过了、完成了,至于做得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去过问,活动的效果不明显。

4.影响不够广。读者活动的影响面小,还不能真正深入到广大读者当中。读者活动的受众对象往往还是固守于部分的群体。读者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还是依赖传统的广播宣传,并且板报宣传力度也不够。

5.缺乏吸引力。读者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包装,长此以往,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图书馆只会搞搞讲座培训、读书知识竞赛、座谈会之类的活动印象,从而丧失了参与的兴趣。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读者活动的必要性

1.开展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的需要。我们要改被动式服务为多样化的主动式服务, 以广大读者喜闻乐

见的形式开展多种读者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向读者传输知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开展读者活动是激发和培养读者的读书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需要。在校大学生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教育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3.读者活动是锻炼和提高馆员综合素质的需要。成功的读者活动真正为读者的健康成长领航、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并让图书馆的工作得到读者的认可。读者活动组织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自身的素质。因此通过读者活动可以极大地锻炼和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4.读者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图书馆公关形式。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而组织读者活动则是扩大图书馆正面影响的一种很好的公关形式。策划、组织读者活动时,图书馆往往与其他学校职能机构、校外各有关单位合作,无论何种形式,图书馆在当中都担当重要角色,况且由于图书馆组织的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启智、益智活动,所以活动的覆盖面较广、影响也较大,收到了宣传图书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的作用。

三、开展读者活动的原则

1.传播先进文化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服务的目的之一。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读者活动,扩大图书馆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是一种比较直观、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图书馆活动只有与时俱进,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阵地的作用。

2.“三贴近”的原则。读者活动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才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要充分的挖掘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读者活动只有坚持了“三贴近”的原则,才使得读者活动富有生命力。

3.主题创新的原则。图书馆的活动如果一直沿用以前的模式,没有创新,图书馆事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要研究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用创新的思路引领每一次读者活动,使读者活动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发挥更大的作用。

4.塑造品牌的原则。活动品牌的实质是活动形成的特色,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体现图书馆的形象。塑造品牌就是建立图书馆形象。图书馆应重视每一次读者活动的开展,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每个活动环节都要认真地考虑斟酌,以保证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5.互动性的原则。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是读者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要提高互动,首先就要提高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意识。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地位不是用绝对主动与被动来区分的,而是一种馆员与读者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馆员与读者之间都有这样一种互动意识,才能营造融洽、和谐的读者活动环境,才能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读者活动水平的提高。

第14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58-04

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是幼儿园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传播手段与外部沟通联系,在幼儿园与公众之间建立和发展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关系,以塑造幼儿园良好形象和创造最佳教育环境的社会实践。]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冲击着幼儿园现有的管理模式,幼儿园管理正逐渐由封闭转向开放。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有助于幼儿园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把幼儿园管理置身于家长和社会监督之下,可随时根据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调整园内的工作,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和家长服务。

“城乡结合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于2011年被批准立项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在幼儿园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的重要前提。因此,树立公共关系管理意识,强化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对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实施公共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一)城乡结合部幼儿园的快速发展需要公共关系管理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城乡结合部的人口迅速增加,随之也出现了大量的幼儿园。目前,在我国城乡结合部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如资金缺乏,办学经费不足;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家园合作不够,不能形成教育合力等。在幼儿园管理中表现为零零散散、主观随意性强;幼儿园管理呈封闭状态,与外界缺乏沟通;处于处理常规事务的管理水平上,管理内容单一、管理方式简单。虽然许多幼儿园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但大多局限于“六一”儿童节汇报演出、家长会等形式,由于没有将公关纳入到幼儿园整个理系统之中,在研究工作计划时很少涉及到公共关系管理工作,因此造成遇到就做,遇不到就不做,并且无专人负责,使公关工作收效甚微。我国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均表明在幼儿园管理中急需实施公共关系管理。

(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公共关系管理

公共关系管理学认为现代化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和周围环境建立广泛的横向联系为基础。随着教育体制的转换,城乡结合部幼儿园需要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与自己相关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园所与这些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状态对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对幼儿的教育质量关系重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也给快速发展的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被推向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影响着幼儿园的生存,幼儿园在管理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计划、保证幼儿安全等常规性的管理水平上,还需要不断优化关系幼儿园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挖掘可以利用的外部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自己,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与家长、社区、小学、各姐妹园、上级主管机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团体等单位友好往来,了解各方面信息,从而改善本园管理水平;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需要能够凝聚园所内外公众的力量,迅速、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等。这一切目的都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才能够实现。

(三)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营造需要公共关系管理

幼儿园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决定着幼儿园发展否充满生机与活力,精神环境是影响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及发展。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良好的精神环境,既包括包括幼儿园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和教职员工之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教职员在工作中是心情舒畅、团结一致、士气高昂的,同时也包括幼儿园与周边或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本部门的工作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幼儿园实施公共关系管理可以达到的目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协调幼儿园内外的各种关系,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精神环境。

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原则

(一)公共关系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

幼儿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教育目标,它是幼儿园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幼儿园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性,使公共关系管理常规化、系统化。公关目标要围绕着幼儿园的总目标来制订,把公关活动作为幼儿园所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公关目标要通过有意识的、有规划的、连续的、全方位的公共关系活动来实现,不是仅靠零零散散的有限几次公关活动就能达到的,公关活动的开展要与管理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

(二)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原则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倡导儿童利益优先,我国政府签署《儿童权利公约》,并且将儿童优先发展这一原则要求写入了宪法。作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公共关系管理中所开展一切活动要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三)专人负责的原则

幼儿园公关人员应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全面的交际能力,能准确地把握时机;同时要正直、热情、耐心,热爱本职工作;一切从本园利益出发,不厌其烦地向公众解释和宣传本园的目标和宗旨。

(四)全员参与原则

幼儿园公共关系涉及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不是几个工作人员能独立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师资短缺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因此,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全员参与到公共关系活动中来,自觉地建设和维护幼儿园良好形象。

三、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一)理顺内部公共关系

1.园长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整体办园方向。园长的角色具有多重性,是受幼儿园管理过程中各种管理关系的制约的,可以说,园长既是幼儿园管理的主体与承担者,又是幼儿园管理关系的创造者。]园长要把握好幼儿园发展的正确方向,理顺内部关系,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使园所始终处于和谐状态。首先,园长要掌握用人之道。园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的才能与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理顺学校内部关系时,园长要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人才分类,做到人事相宜,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此外,还要避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内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在整个幼儿园内部做到人人都有事干,事事都有人干,教职工各尽其力,各尽其才,有效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结构的优化。其次,优化幼儿园人际环境。园长应加强幼儿园管理中的人文精神,要深入教职工中去,通过与他们平等真诚地交谈,清楚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教职工,关心爱护教职工,用情感手段激励他们热爱事业;对他们的缺点不能苛刻指责,要热情帮助使之改正;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给予奖励,激励他们奋发上进。园领导在管理中要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尊严,避免高压式的管理方式,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要求教职工做到的自己要能够首先做到,为教职工树立榜样。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明确责、权、利的关系,激扬正气,鞭挞邪气,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能够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有容人雅量,把大家团结在一个祥和、温馨的大家庭中,要避免任何削弱了集体战斗力的矛盾发生。

2.提高教职员工的公共关系主体意识。首先,要健全幼儿园民主管理机制。幼儿园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使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温暖感。公共关系管理特别重视对话在管理当中所起的作用,强调在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要建立正常、通畅、制度化的对话渠道。通过对话,管理者可以很好地向教职员工解释园所的政策和活动,明白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开展工作;教职员工也可以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向园所管理者反映意见及改革建议。管理者与教师通过对话充分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进来,能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充分表现自己。同时,管理者还要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尤其是当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时候,让他们了解幼儿园领导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并对领导的工作进行监督。其次,帮助教职员工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幼儿园的工作是烦琐的、辛苦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园所领导重视和积极开展组织内部的各项公共关系活动,培养广大教职员工敬业乐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用全园教职工所共同信念和认可的目标宗旨来组织、动员和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认同个人与园所的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并且把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才干实绩赢得同事和家长的承认和尊重。

(二)重视外部公共关系

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领导者相对更重视内部公共关系的管理,忽视了外部公共关系工作和其重要性,认为只要园所内部公共关系协调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可以上去了。园所与外部公共关系是决定园所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的影响作用,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同时,要充分理解外部公共关系的复杂性,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框框,对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细致的分析,慎重对待不同的外部公共关系。

1.正确认识园所外部公共关系。幼儿园外部公共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家长的关系。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是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的核心,园所不仅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和教育合作者,更要把家长当作幼儿园公共关系的首要对象。在管理中,园所要调动家长关心、支持、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帮助他们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密切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2)与社区的关系。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总是处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具有结构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幼儿园作为社区的教育机构,应根据其所处社区的特点,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主动做好社区工作,整合和利用幼儿教育资源,推动社区学前教育发展。(3)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在办园过程中,幼儿园要主动通过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取得理解和支持,协助幼儿园解决办学经费、师资等各种问题。(4)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执行机关,有教育、文化、卫生、财政、审计等机构,具有有公共服务职能。园所应当与这些机构搞好关系,争取政府对园所的了解、信任与支持。园所要主动与有关的政府机构取得联系,善于调动政府人员支持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与赞誉。(5)与新闻媒介和专家的关系。新闻媒介具有传播信息快、影响力大的特点,是沟通园所与大众的桥梁。园所应与有关新闻公众建立经常联系,邀请他们参加园所举行的活动,为园所作广泛的宣传报道,通过新闻媒介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园所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主动与幼教专家联系,利用他们的专长为园所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更快更好的发展。(6)与小学的关系。儿童的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明确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4]幼儿园要加强儿童入学所必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等措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2.广泛收集信息。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园所要发展,就需要广泛收集与己有关、于己有用的各种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必要的手段汇集在一起,以此为基础作出正确决策。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接送幼儿时的随机沟通、亲子活动、家长座谈会、发问卷、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来了解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会或对上级领导以及有关专家进行访谈来听取对幼儿园的各种反映。有条件的园所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了解其他幼儿园管理上的新举措,为本园管理提供参考。

3.树立幼儿园良好的形象。幼儿园是基础教育机构,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培养人的场所,是发挥教育功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幼儿园要立足于服务家长,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当前城乡结合部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幼儿园更需要以良好自身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幼儿园的公关活动密不可分,幼儿园不仅要向公众宣传自己,展示自己,还要根据公众需要作出调整,不断完善自己的形象。

4.进行长期有效沟通搞好公共关系。应当以战略眼光来对待幼儿园公共关系的管理。由于人与人之间、各群体之间看问题的立场、角度、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在交流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只有长期坚持实施,才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多方面的横向联系,为幼儿园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5.不断完善、创新公共关系管理。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有新问题产生,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也应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保持生机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总之,我们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幼儿园公共关系管理加以总结,有意识地研究和做好公共关系管理工作,使其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大力促进城乡结合部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邢利娅.幼儿园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9.

[2]邢利娅.幼儿园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9.

[3]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57.

[4]幼儿园工作规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

第15篇

关键词:船舶撞击桥梁 应急处置 海事监管措施

1 研究背景

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发生过不少船撞桥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如闻名中外的“广东九江大桥6・15”事件,导致桥面坍塌约200米,4辆汽车的7名司乘人员以及2名现场施工人员共9人坠江失踪的严重后果;还有2007年11月7日,“中远釜山”号货轮撞上旧金山大桥,大桥没有被撞坏,但船身被撕裂,22万升的重油泄漏进旧金山湾区,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这起事故是近20年来该地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后来经过美方相关部门调查,认为此事是人为错误,并非机械故障;2008年3月27日,浙江宁波发生船舶桅杆碰撞金塘大桥非通航桥孔的桥面,致桥孔两桥面箱梁塌落。这些船舶撞桥事件比比皆是,而这些事故给水运、公路和铁路的交通运输事业安全带来了挑战。同时,对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防止船舶碰撞桥梁的各种监管措施,应逐渐提上日程,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对船桥碰撞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课题。

2 防止船舶撞击桥梁的海事监管对策

面对桥下航道通船日益增多,船舶日趋大型化和航速逐渐提高的形势,海事部门如何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降低船撞桥率,保证桥梁和通航船舶的安全,适应日渐提高的防灾减灾要求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如何防止船舶撞击桥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海事部门监管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切实做好船员的“准入关”,把好第一道门槛。

加大船员教育培训,提高船员综合素质,做好船员的“准入关”制度是第一要务。如“九江大桥”事故是由于肇事船长不会使用雷达测距,而“中远釜山”号货轮撞上旧金山大桥是由于引航员和驾驶员之间语言交流相互理解的障碍。很多的船舶撞击事件,一方面是基于船员的从业技术水平有限,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船员的人为因素。当然,机械、天气原因也在其范畴。因此,海事部门要从多方面入手,层层把关和落实,不断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按照STCW公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规定,强化教育机构和船员管理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做好船员的培训、发证、评估以及知识更新等多方面的工作;二是强化船员动态管理,在日常的海事监管工作中,将船员管理与船舶安全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船员实操检查和评估,并如实记录,抓好跟踪和落实;三是完善船员电子档案,对船员的任职、记分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解决措施。

(2)不断提高船舶安全检查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大对船舶安全检查员的培训,全面提升船舶安全检查的水平,保障船舶最后的“安全线”。指导和提高航运企业对船舶的管理水平,严格落实相关制度,构建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安全检查缺陷的研究和分析,扩大船舶管理的覆盖面。

船舶安全检查是海事部门主动采取的对船舶集体安全营运状况的动态控制管理,是对船舶检验、船员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等“源头”海事管理职能的积极补充和监督,对海上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海运界的赞许和支持,因此其对船舶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3)全力做好海事监管工作,保障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切实加强动态巡航执法,及时提供海事安全服务。

进一步明确巡航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效性和连续性,落实巡航工作计划,强化巡航动态执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监管手段,及时为航海者提供良好的通航环境和海事安全服务。一是及时掌握桥梁的第一手资料,编制成宣传册,通过签证、VHF等多种渠道把信息传递到船方,使船方对其有详细了解和认识,提醒船方重视;二是充分利用CCTV、VTS、AIS、VHF等通信设备,实现和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并对穿越桥梁的船舶实行报告制度,对其实时监控。

3 船舶撞击桥梁应急处置措施

由于突发事故具有突发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船舶一旦撞击桥梁,有可能造成火灾、溢油、沉船等一系列恶性结果,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处置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它需要政府、消防、环境、海事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由于海事部门专业性的特点,注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最大化发挥各个部门的资源效率,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更好扮演社会和法律赋予我们海事的责任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事实证明,以“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海事部门专业指导,社会应急力量为主,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机制是有效应对水上特大险情的最佳模式。如何做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笔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加强船舶撞击桥梁水上应急体制工作预案编制工作,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并符合以下特点:一是预案的启动应该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反映、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需要启动哪一级预案,要从事故的严重性、可控性、影响区域的大小、需动用的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二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要科学,要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确定预案等级;三是职责分工和力量部署要明确。船舶撞击桥梁的灾难性事故涉及到海事、消防、交通、水政、医疗救护等各级、各类应急处置单位,其职责和力量部署在预案中都应该有所体现和明确;四是指挥决策要统一,多个部门参与的应急反应行动,必须有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保证从上到下贯彻指挥员命令,避免多头指挥带来的混乱局面;五是信息渠道要畅通,包括保障通信联络,及时将信息传递到指挥决策机构和人员手中,及时将现场第一手有关信息传给相关部门,以便做出正确判断;六是智力支持系统要健全,要设置特殊灾难性事故的专家智力支持;七是周密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编制预案既要把各种情况想得周全、严密,又必须留有余地,对重大灾害性事故处置要制定多套预案,使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人员具备现场处置的灵活性,提高处置成功的保险系数。

(2)建立与事故处置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灾难性事故应急处置的特征决定了参与的部门与人员是众多的,这是一个联合反应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一线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指挥机制建设,现场指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包括:识别紧急情况与潜在危险,并做初期处理;启动、指挥、协调现场的应急力量;二是切实加强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各个应急处置部门之间的协调障碍,保持与各个应急机构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与不同层级应急救援合作机制,履行好以下职能:明确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及各自职责,把可用的应急资源安排到应急体系框架之中;获取各方面信息,合理配置资源,包括人力、物质、信息、权力和经费资源。

(3)切实加强应急处置的物资储备。建立消防、溢油等专门的应急物资设备库,按照分类标准登记存放入库,如灭火器、救生衣、救生筏、围油栏等,做好日常检查和记录工作,确保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

(4)要培育和打造应急队伍,分类分层次逐步培育、建立专家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和社会应急队伍;加强应急反应演练,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水上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提高应急队伍应急救援及协同作战的能力,以保障在事故、险情发生时,能做到组织有效、反应快速、加强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中心组织协调、各方积极参与”的体制。各成员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下,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合作,齐抓共管,促进安全目标的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