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范文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汽车保养实训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汽车保养实训报告

第1篇

2005年10月,宝马集团授牌,该校成为宝马集团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校企合作培训基地;

2006年5月,该校正式启动BEST项目(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成为全国首家BEST项目培训基地,开启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

2012年2月,BEST项目举办全球会,该项目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起步,成为全球品牌;

2016年4月,宝马集团举办BEST项目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十周年庆典,这是宝马集团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也是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以服务为合作之本

“自2004年德国派来一名培训师开始,我校便与德国宝马集团正式开启了合作之旅,我校派两名教师既当助教又当学徒。一年后,德国培训师回国,我们便开始了独立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这期间,师资、场地、设备等困难让我们在最初几年的合作中走得很辛苦,但现在看来也很值得。”姜峻校长说。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一晃十余年,看似顺风顺水,却也曾历尽艰辛,但合作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和服务学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才支撑,让更多的职校学生实现高端就业。

学校与宝马合作之初,主要面对企业员工的技术提升,开展“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虽然培训效果得到了宝马公司及培训对象的高度认可,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该项目却没能服务到在校学生,这也成了该校的“心结”。

如何才能让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真正惠及到在校学生呢?2006年,在宝马集团的支持下,学校开始正式启动“学徒工项目”的试点。

联合培养锻造英才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专属”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德国宝马集团将BEST项目全权委托给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而设立在上海的宝马中国学院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校企合作项目,所以我们与宝马的合作项目既要在宝马中国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又要经过经销商的严格考核。”据姜峻介绍,在选拔BEST项目培养对象时,会根据技术要求和企业需求,将车身修复项目锁定在中专阶段学生,机电类和非技术类项目锁定在大专阶段学生。

对刚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通过“宝马文化日”和“BMW之悦”主题活动,推广宣传宝马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梦想与激情”“创新与动感”“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宝马之悦,吸引学生报名BEST项目。

第一学年年底学生参加学校BEST项目选拔,第二学年宝马经销商到学校开展BEST项目招聘会,学生接受经销商的在校表现评估、能力测试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与经销商签订定向协议,采取双元制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校学习1个月,然后到经销商那里实习3个月,学生既要完成学校学习内容的考核,还要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通过学徒工认证,得到能力评分表,完成整个培训。学生通过宝马经销商的预选考核进入到企业后,能应对各种考核,技术规范,迅速成长为“学院派”员工,同时他们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的忠诚度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

与企业共创双赢

“共创、共享、共管”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宝马集团合作十余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学校和宝马公司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联、课程相通,管理互联、考核相通,路径互联、学习相通,教师互联、教学相通,形成了“三共四联通”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该校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范本。

共创:学校和企业共创宝马培训体系、BEST项目和IBT项目。

根据宝马培训体系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和新员工一样,经历初级的学徒工项目和宝马技术综合导入,晋级中级机电工、高级服务技师再到顶级高级技师。宝马学徒工培养历时三年,按照不同的模式,完成项目学习。学徒工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有上升的空间,如机电类学徒工在技能方面可以从初级到高级提升,职业发展方向可以从普通技工到机电类技术总监。

共享:学校和企业共享师资、课程和实训基地。

师资是BES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拥有一批自己的项目师资团队,包括机电BEST团队、钣喷团队、运营团队及IT培训师团队等。他们既是宝马项目的培训师,也是汽车专业教师,他们也承担着双重任务,同时服务于企业和学生。BEST项目规定,师资必须每年经过宝马中国培训学院认证上岗,学校每年也会安排相关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现代化实训基地也是校企双方共享的资源,学校宝马项目培训基地有专人负责,宝马集团每年会根据供应商的需要,学校对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便更好的促进新项目的开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的成果包括模块化教学计划、模块化课程设置、教学执行方案制定、教学包研制和教学质量反馈。共同开发汽车售后服务基础、汽车车身维修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维修与诊断、汽车保养、汽车整车诊断和汽车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九个模块课程,共同开发模块教学包。在教材编写方面,仅2012年就整套出版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汽车专业模块课程教材7本,另外4本被评为2014年“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共管:学校和企业共管实训基地、师资提高和学徒工培养全过程。

学校和宝马公司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细则,提升宝马基地教师培训质量,参与培训的教师个人完成宝马中国培训学院的教师技能评估报告,共同制定学徒工管理制度,学徒工培训师资、设备、培训内容和时间均经过培训学院认证考核,由经销商对培训质量进行反馈。学生一旦进入学徒工项目便开始建立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对个人的自然信息、培训成绩、所在实习经销商信息和合同状态保持跟踪和不断地更新,保证对学徒工状况的掌控。

在学徒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经销商、学校和学徒工分别签订定向实习协议和实习协议,学徒工获得毕业证书一周内,经销商和学徒工完成劳动合同协议的签订,学校加强对学徒工实习跟踪直至实习结束,经销商对学徒工按照评价指标完成个人的评价。

2016年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创建BEST项目品牌的第十年,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建成现代化实训基地,汲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完善了培训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品牌效益,实现了学校、学生、经销商和宝马企业的共赢,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2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外贸课程不仅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学科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经历基本的实践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在现行教学活动中,外贸教学与社会实际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因此,切实抓好外贸专业实践教学,对中职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向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合作教育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合作教育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同时,把以课堂为主的专业理论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热心者的不懈追求中产生的,从而达到实践―理论-实践,毕业生就业“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中职教育,就学校而言,要求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企业而言,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学生学的理论知识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使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而学生则更多注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理论与岗位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比如外贸类岗位,主要工作是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缮制报检单、报关单、结汇单证及其他单据的缮制,以上工作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此时,企业管理者以及指导老师会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了解和学习,对生产、管理流程的观摩和参与,使得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结合课本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边做边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外贸企业项目,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指导老师请教,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老师还负责指导学生考取行业内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荐就业等,为今后的稳步就业,顺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奠定扎实的基础。

2 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从市场所需的外贸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来看,该专业已不只是具有单纯的外贸专业理论人才,还要必需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和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产品,能独立分析掌握内外部价格并给与准确报价;能独立开发客户、及时答复客户并处理好客户的疑问,努力下单,达成交易;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能够独立制作一整套单据等等。学校为了能更快地与企业工作岗位无缝连接,实现理实一体化,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创造各种实践机会,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对象,送学生去企业锻炼。首先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力。同时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学校要使这项工作能及时完成,必须制定好教学计划,选好指导老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听取讲解、侧面了解市场信息,无论是机械外贸还是汽车外贸,企业需要员工不但要精通业务知识,更重要的要熟悉本行的相关知识。如做机械贸易就应了解机床性能、产品特点、型号、规格、用途、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及使用说明等;汽车贸易必须熟悉汽车文化,汽车材料,汽车性能、汽车保养、磨损和事故类等。不具备以上专业知识,是很难在企业被重用甚至很难在企业立足。

我们的学生由于缺少实战机会,导致实战能力缺乏,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通过实践,不仅能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而且还培养了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故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实际工作与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作用;二是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相统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3 依托企业平台,实现零距离教学

根据外贸教学的特点,学校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衔接”为出发点,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提出新型的培养模式:(1)把企业需要转化成培养目标;(2)把培养目标转化成课程结构;(3)把课程结构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为把校企合作培养培训落到实处,我们的基地选择上都最具行业代表性企业,为实施校企合作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外贸专业教师主动与企业联系,深入企业。走访了全市范围50多家外贸企业,主动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破解难题,做到企业有求必应,有求必帮。同时,企业也积极支持和帮助外贸专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室,捐赠大量专业软件。企业还精心地安排实习岗位,根据实际需求,将学生分派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而学校外贸实训辅导课常以一笔企业的真实业务为背景,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和各环节任务,将学生分组,在项目下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大量操作过程中学习,体会到真实性、复杂性、全面性。在合作教育的平台上,通过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实现“零距离”教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落实、提高,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

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一、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

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如德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财政投入型”:用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方向适应企业的需求,如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

“企业主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学校配合实施的方式。如通用汽车的ASEP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丰田汽车的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大众汽车的SCEP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上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 我院汽修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与社会接轨,与市场互动”的开放式办学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汽修专业逐渐成长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优秀专业。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本专业积极寻求全方位与汽车企业合作,从合作模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改革、专业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我院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 “2+1” 实践教学探索

我院汽修专业自2006级开始推行“2+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至今已培养并输送学生近百名,先后与奥润、振东、胜拓、博运通、攀登等近十家东营及北京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了学校生产型实践教学的不足,密切了该专业与汽车行业的关系,打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 跨专业教学探索

自招生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并且出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我们在机电专业实行自愿选择跨专业学习汽修专业的尝试,目前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20多人,占机电专业学生的50%,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专业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跨专业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不再选修机电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改选汽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一年的跨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增加了一条可选道路。

(三) 增设培养方向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汽车营销和后市场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增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培养方向,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院在汽修、道桥、能源、机电、数控等专业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申办汽车类新专业,争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群。

(四)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汽修实训室的基础上,于2009年暑假组建“大学生汽车服务中心”,有机的把学生实训和汽车服务结合起来,目前中心在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保养、四轮定位、轮胎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校内生产型汽修实训基地。

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参加“2010年东营市首届黄河三角洲汽车及汽车用品博览会”,不仅成功的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很好的诠释了本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办学特色。通过服务中心的孵化过程,学生掌握了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 积极承担汽车教指委科研课题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申请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培养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及创业型人才,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创业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 组织学生深入市场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办学特点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高职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要优于中职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组织每届学生对东营市汽车后市场进行调查,完成了《东营市汽车美容装饰市场调查报告》和《东营市汽车轮胎市场调查报告》等市场调查报告。

在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汽车后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坚定了学习汽车专业的信心。

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我院汽修专业逐步实现了校内和校外双培养环境教学,校内实行实训与生产服务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行实习与就业捆绑式培养,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发展模式。

三、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得到了当地汽车行业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硬件设施的完善。

合作企业方面,各企业对合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技师的授课技能也需要培养。

学生方面,家长对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针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寻求克服与解决的方案,并在很多方面展开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校方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创造积极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部分企业正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逐步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长和学生也渐渐认识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生职业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4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汽车专业 公共英语 教学体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1-03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高职专业设置来说,社会人才需求的条件也应该直接反映在高职教育的要求中。“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反馈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更加缺乏的是扎实的知识基础,灵活的迁移能力以及健全的品格素养,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并不理想。”迁移能力、品格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属于职业素质培养内容的要求都成了用人单位衡量一个合格高职毕业生的主要条件。可见,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立本之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日趋频繁,社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国际化,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它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公共英语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课。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职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文化需求的岗位要求,奠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基础,本文从分析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差距出发,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培养之间的差距

中国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地缘上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框架不断扩大,这可以从中国―东盟贸易汽车行业目前已经或计划进行的合作可窥一斑。例如,旨在开拓东盟汽车市场的广西柳州新建的“千亿汽车城”;西南最大汽车城进驻东盟欲在泰国建厂;长城汽车欲在东盟建5个生产基地;每年都举办的旨在推进交流与合作的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改革以培养符合中国―东盟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英语职业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呢?下面先分析目前高职汽车专业在公共英语教学与职业素质导向之间的差距。

(一)学生方面。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一线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对学生在掌握英语方面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在职称环境下运用英语处理涉外事务的基本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底子薄,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基本上是以能通过学校的毕业考为目标,学习英语兴趣不浓,英语学习方法不当,加之学校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弱化英语课程,这导致英语无法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同时,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对于公共英语课对自身形成职业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教师方面。职业素养所包含的众多能力中,专业实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占据了企业用人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教师来说,他们在硬件条件上都是有欠缺的。他们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如何把公共英语融入汽车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教授理论知识,融合相关专业进行职业实践和能力培养能力欠缺,即便是在处理专业术语时也只能是基于词汇的表面讲解,对于具有工作场景的英语不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演示。

(三)课程设置方面。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会进行四个学期,有些职业院校只开设两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对于一门语言课来说,课程时间的安排是非常有限的,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希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行业职业观,如此有限的英语课程课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培养行业职业素质。此外,现行的公共英语所选的教材都是通用型教材,所学习的内容与专业及未来的就业没有多大的关联,加上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识有偏差,英语基础知识又薄弱,对于英语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作用了解甚少,更无法在进入行业后进行自我学习。

(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公共英语的考核一般分为期末英语测试或者是学期间的阶段性测试。不管是哪一种考核手段,侧重的都是语言知识点的考核,对于能力提升的考核几乎没有。这种考核手段一是基于学生基础差,考知识点容易通过;二是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英语素质的意识不高。可以说,这些考核手段折射出的是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到最后的考核方式都体现出英语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的缺失。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根据目前中国―东盟已有的或者正在进行的汽车行业的合作,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有:能使用英语来了解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能力;使用英语来处理涉外工作的能力;通过英语的长效性学习来形成具有开放包容的世界观,接受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同时,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包含有两个模块:一是专业知识的英语传授,主要涉及汽车专业相关的术语及不同场合的交际英语;二是融入东盟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汽车文化、汽车消费习惯等的辅助型课程学习。这两个模块的结合不但兼顾了专业的特点,同时加入的辅助型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构建以职业素质导向为核心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探索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行业为服务背景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基本出发点为:根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中国―东盟国家汽车行业的背景,借助实际的工作岗位场合及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来实行与行业无缝衔接的实用的、动态的公共英语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1.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汽车行业为中心,明确汽车岗位需求来确定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来沟通和处理涉外活动的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因为汽车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点,在公共英语的授课过程中要摒弃旧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方式来实行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英语的学习来培养自己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

3.以职业岗位来设置不同的授课主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照小组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因为主题都是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来设置的,所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积极性会更高。学生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现英语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师。要真正落实好公共英语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到企业参加培训,走“双师型”的道路,真正成为所教授专业的业内人士。高职院校都会有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它们与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同时还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实训、实践等内容。因此,专业的英语教师应通过定期到企业,特别是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职业素养。

2.不定期到企业实践和参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公共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让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相吻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市场十分抢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的设置及人才的培养是跟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的。因此,英语教学也需要跟上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对于该行业的英语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调整英语与行业职业素养需求的契合点。

3.教师要及时跟进国际化人才素质要求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国际化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人格品行、职业素质价值取向发展,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新常态。”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学生技商、智商及情商的培养。其次,教师自身要积极主动跟进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了解国际人才需求的新动向。最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创新英语教育,使得英语教育能有效地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三)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普通的公共英语教材。这种教材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编写具有汽车专业特色的公共英语教程。教程基于汽车专业背景同时也加入中国―东盟汽车文化的元素,从而使得教程除了具备专业性外,还更具国际化及实用性。例如,可以按照汽车行业的职业模式来模拟职业情景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来模拟职业情景,例如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等,以此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可以训练语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同时也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汽车专业公共英语教学多元化考核机制建设。过去高职公共英语多实行终结性的书面考核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下学生多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的目标,对英语素质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应该使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把考核方式置于多元化的手段之下,结合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考核。侧重英语素质能力的考核,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过程性考核包含学生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调查报告、主题表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一切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学生在累计过程性考核成绩的过程中提高了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综合性考核主要是结合了学生在校成绩及在实训单位的考核成绩,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一种考核形式。对于汽车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来说,可以实行具有行业特色的英语能力标准,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的行业要求,这样也便于企业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有据可依。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52页)

总之,在以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之下,我们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需要更高的职业素质才能面对国际多元文化的挑战,才能立足于国际化的行业竞争之中。因此,在认清了公共英语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之后,无论是教学的规划者还是执行者,都应该重视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2]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3

[3]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中国―东盟经贸动态.第七十四期中国-东盟汽车行业分析[EB/OL].(2015-07-13)[2016-05-11].http://.cn/show.php?contentid=75390

[5]黄萧萧,黄跃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W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35)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汽车类专业;专业布局;优化策略;情况;问题

一、引言

高职汽车类专业一直为汽车行业输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发展。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决定着汽车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构,对以汽车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经济产生着深远影响。随着广州市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已逐渐成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州市区汽车产业的定位与发展,就需要对高职汽车类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从而提高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分析

1.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汽车产业作为广州市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仍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2015年销量达到220.99万辆,年增速10.13%,广州市已经成为国内第5个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规模的城市(数据来源:《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6)》),实现产值3776.79亿元。2016年广州市政府更是投入25亿建设五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在2020年汽车实现增产值2000亿元。

广州市的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非常强劲,从2000年的37万辆到2015年的233.8万辆,每年增速超30%,2015年的保有量是2000年的6倍(数据来源:《广州汽车保有量是15年前6倍》,信息时报2016年4月27日A08版)。整个广东省的机动车保有量则高达1461.2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2.8%(数据来源:《2015年广东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

2.广州市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也成为汽车产业中最具潜力也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为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展览、汽车文化、汽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根据《中国汽车报》2015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行业人才缺口为1400万,其中最为紧缺的是高端汽车维修人才。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与汽车维修人员的比例为1∶0.6,而我国仅仅为1∶0.3。随着汽车销售向逐渐重视服务、渠道及品牌等综合竞争模式的转化,汽车销售岗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排在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首位。其次是汽车维修人才,主要是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上升,加之汽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汽修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占35%。而我国的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为1.5%,高级技工仅为3.5%。因此,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将从传统的低学历、技术单一性向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汽车维修人员需要既能做好维护、排查故障、故障维修,还要具有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步上升,汽车美容装修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大。而目前我国汽车美容市场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管理水平差、技术层次不高,大专以上的学历仅为5%,随着汽车美容与装修行业的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从业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总体来看,汽车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将逐步提升,对综合素质高、技术层次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将有较高的需求。

三、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情况分析

1.广州市高职开设汽车类专业的高校情况及专业情况分析

广州市汽车产业及后市场服务行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均有开设汽车类专业。高职院校招生目录中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有12个,包括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代码:56070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代码:560702)、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代码:560703)、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代码:560704)、汽车试验技术(专业代码:560705)、汽车改装技术(专业代码:560706)、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代码:560707)、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代码:63070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代码:600209)、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代码:600210)等。广州市内开设了汽车类专业的学校有29所,其中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校有4所,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有15所,开设汽车电子技术的有12所,开设汽车营销与服务的有22所,开设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的有2所。其中汽车专业最多的学校开设了6个专业,分别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2.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的发展,汽车行业对汽车销售人员、汽车维修人员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汽车销售类岗位,广州市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岗位之一就是从事汽车销售工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的流程与技巧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汽车产品设计、汽车技术服务、生产服务、汽车诊断与维修等技术。

τ谄车维修类岗位,广州市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都需要学生具备汽车制造、维修方面的技能,同时又各有一定的侧重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主要侧重于汽车的制造、组装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侧重于汽车后服务市场的车辆检测、汽车装配、汽车维修等。汽车电子技术则侧重于汽车的电子技术,了解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中的电子技术,从而能从事汽车电子设备的使用、检测、维护及装配等活动。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则侧重汽车维修中的涂装、钣金、汽车美容、装饰等。汽车改装技术则是在通用汽车的底盘上进行改装以满足一些特殊需要,如制造和改装公交车、混凝土运输车、消防车、起重机等。

四、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广州市的汽车产业建立了以北部广汽日野和东风日产、东部广州本田、南部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和丰田汽车为核心的产业基地。在车型上以小轿车为主,兼顾轻型客、大客车、专用车、货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从整体来看,广州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为主,2015年汽车类专业的就业率为96.15%,排在高职类专业的前列,因此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基本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在专业布局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汽车类专业的重复设置现象突出,缺乏统一的专业布局

广州市29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类相关专业,其中就有22所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且开设其他汽车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就业岗位、人才培养方案上也非常接近。而一些专业开设的院校非常少,甚至出现两个专业没有学校开设的情况。专业设置没有进行错位发展,这与汽车行业及后服务市场的发展是相矛盾的。其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全局规划,使得汽车类专业的开设冷热不均,专业重复开设,相似度高,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2.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存在政府功能缺位问题

广州市在对高职教育专业布局上主要是从专业大类出发,匹配广州市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来进行设置的,其合理规划了财经类、农业类、信息类、制造业类等学科大类的专业布局,而对于具体的行业内专业布局则缺乏规划与指导。对此,各高职院校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置专业,其专业规划与建设的行为存在短期性,专业的设置往往也与行业的发展、企业、岗位及职业相脱节,最终使得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汽车类人才的需求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总是存在一个滞后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调整专业规划布局的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市场的作用,导致市场调节失效。一方面如近年来,汽车销售增长速度快、后劲足,许多高职院校就开始设立汽车类专业,加大对汽车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汽车销售人才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培养。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汽修检测与维修人才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汽车整形和美容有了更大的需求和要求,但是开设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另一方面,2015年汽车销售市场增速放缓,汽车销售类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而此时汽车销售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并未减少,显然这是因为专业布局的规划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现有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其调节作用。

此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模式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了高职人才培养对相关产业的持续贡献能力,同时也导致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过于集中,没有错位发展。比如,当前汽车产业中轿车类小型轿车的保有量逐步增大,小型轿车的汽车维修人才需求量也相对比较大,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集中在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方面,而面向如客车、货车等特殊车型的汽车改装技术专业却很少有高职院校开设。事实上,广州市汽车产业中广汽日野就是专门制造这类特殊车型的企业,也是广州市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高职院校对汽车类专业布局规划措施不到位

高职院校在对汽车类专业进行布局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未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及教学优势,制订汽车类专业与汽车产业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设置与建设上明显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与策划,措施不到位,前瞻性不强。对具体的专业定位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专业设置上明显缺乏合理性。

5.部分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名称的就业岗位与课题体系高度相似的问题

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不同专业但是其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都高度相似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一味追求“短、平、快”专业,从而导致各专业的区别不大,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某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均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维修服务等。虽然专业名称不同,但是岗位特色不明显,未能做好错位发展。

6.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汽车产业需求的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学没有摆脱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加上汽车类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高,导致实训的设施设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专业实训需要,即使真正能做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教学的学校,其学生往往也只能熟悉部分车型,难以全面学习。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生与教师参与学徒制教学的积极性也并不高;企业考虑到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流失比较大,对学徒制的热情度也不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往往都是以证书为标准,而不是真正的“双师”,在质和量上都无法满足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都导致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汽车产业需求的发展。

五、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的优化策略

针对广州市高职汽车类专业布局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

1.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强化汽车类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

要改变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落后于广州市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发展的现状,就需要将汽车类专业结构与广州市汽车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对接。对此,政府或者相关行业就应该发挥其专业设置方面的指导作用,进行动态引导,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发挥评价机制作用。对于涉及广州市汽车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依靠高职院校内部的行为,而应该给予政府适当的干预与指导,这种干预与指导不适合用命令式,而是对相关专业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信贷支持,对开展校企共同培育的战略性人才的企业给予特殊人才培养津贴或者其他优惠。通过政策性引导,促进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战略发展角度相衔接。地方政府还应该对高职汽车类新增专业设置从前置审批变成后置性评估,同时实施好必要的整改或退出机制,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此外,广州市政府还应该帮助高职院校与汽车类企业建立桥梁纽带,甚至由政府牵头搭建汽车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2.高职院校应该准确自身定位,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还应该根据广州市产业结构及汽车产业的l展趋势,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校内专业布局,形成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使得学校的发展,市场的定位与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同时,做好重点专业与优势专业的建设工作,使得自身专业结构与汽车产业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

对此,各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规划,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同时准确做好专业设置规划,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如广东理工学院围绕自身工科学院的定位,成立了汽车工程系,并围绕汽车产业的专业发展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汽车营销与服务4个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做好各专业的错位发展,不同专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以确保满足汽车产业及后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

3.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

政府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相关办法建设,确保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明确高职院校中企业的权利与职责,可以要求规模上比较大的汽车类公司无条件地参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对该培训师生的数量做出规定。此外,对于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可以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政策上的支持。从而切实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共建,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汽车类产业相关岗位人才需求的全面覆盖培养。

六、结束语

汽车产业作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未来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对汽车保养维修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受政府功能缺位以及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营销的影响,广州市各大高校的汽车专业总体来看缺乏统一的专业规划,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冷热不均,且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特色专业;部分高职院校不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高度相似,难做到错位发展,加上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都会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汽车产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做好宏观调控,加强汽车类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做到合理布局汽车类专业,高职院校则应该合理规划汽车专业群,优化专业结构,做好自身定位。同时,各专业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尝试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黄兆康.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建设之“蓝海战略”[J].职业技术,2006(16).

[3]张 舸.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调整动态对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4]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

[5]杨振军.协同发展视角下的京津冀地区高职专业布局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6]马静波.关于动漫产业教学专业布局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1).

第6篇

关键词:惰性 中职教师 心理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这种潜力可用冰山理论来形容,浮在海面以上的部分,是人的显在能力,即我们已经知道的能力;沉浸在海面以下的部分,是人的潜在能力。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但也有无穷的惰性,中职教师亦然。

笔者通过对本校教师的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目前教师成长缺动力的惰性心理主要有五:一是忙于应付无序心理――中职教学任务重,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工作都要需要随着行业发展而适时调整,教学以外的工作也繁多,近阶段又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这一切对于一些低学历的教师、缺乏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刚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压力更大,他们总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日处于被动执行状态,疲于应付,减弱了主观能动性;二是自我满足求稳心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成熟教师走出了适应期的忙乱和成长期的忙碌,因“熟练”而丧失创造的欲望,对职称、职务、荣誉等没有“想法或盼头”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得过且过抱怨心理――有些教师想得到更多,却因害怕竞争而原地不动,缺少工作、生活激情和热情,不愿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甚至多年沿用同一教案,看到与其他教师的收入差距,或在技能辅导、顶岗实训等方面的工作实力差距又心存不甘;四是普职理念迷惑心理――近几年,本校逐渐合并了城区和乡镇的3所学校,教师数逐年增加,师资素质也亟待提高,有些教师想转换已经习惯的普高教学方式,可缺乏钻研,对中职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导致“普高化”教学现象偏多;五是职校生源失望心理――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整体偏低,引发了一些教师的失望与无奈,不自觉的或理所当然地以学生素质低为口实不思进取。

惰性心理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中职教师潜力的发挥,如何“逼”出潜力让它变成实际的能力?楚霸王项羽用釜破舟沉的绝境逼出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六国相苏秦用尖锥刺股的疼痛逼出了六国合纵抗秦……因此,笔者认为可从教师心态的引导、能力的培养两个维度切入,依靠外界因素或内心给自己施压,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为依据,以绩效工资奖惩为保障,当达到化压力为动力时,则可有助于中职教师潜力的挖掘,进而实现可持续进步。

一 、心态的引导――“逼”出动力

曾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1850年到1950年间的301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充满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可见,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品质对激发动力、开发人的潜力作用重大。本校采用“心理保鲜修炼”和“螺旋递进阅读”两种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自信、调整心态、明确目标。

1.在“心理保鲜修炼”中设航向促成长

通过周前会、和专家面对面等具体活动,对教师进行“三心修炼”,让教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可做什么,在渴望和勇气的指引下,坚定自己的路。一是恒心的修炼。解读职业精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数据、实例说话,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在现在这个智者竞争的时代,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比聪明,拼的是一心一意、拼的是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就看谁可以多坚持一秒钟、两秒钟,那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二是信心的修炼。多元解读具体的政策文件,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指出,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让中职教师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培育250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职学校名师名校长……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景、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提升自我的信心。三是雄心的修炼。及时解读中职教师师资应具备的“一多二师三能四证”新内涵,即要具备宽泛的职业视野和职业素质;能胜任技能之师和职业指导、价值引导的人师;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获取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并以此积极引导教师为自己构想发展规划。古人讲“志不强者智不达”,只有找到了方向,才会拼尽全力,发挥出潜在的能力。

2.在“螺旋递进阅读”中讲效能促成长

“螺旋递进阅读”是通过“自主阅读―榜样领读―论坛辩读”让教师明效益、讲效率。学校推荐和工作效益有关的书籍,如《80/20定律》,第一轮阅读按章节或按各个部分交叉进行自主阅读和榜样领读,如在每位教师自主阅读第一章节或第一部分后就组织这一内容的榜样领读,在周会之前10分钟请教师代表就同一内容和全校教师分享自己的理解,以此类推读完全书;第二轮阅读根据书中的内容设定辩论主题,如“事半功倍、积极行动的力量”等,全校教师分成若干团队,结合书中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阐述各自的想法,各团队的想法在碰撞中升华、内化。“螺旋递进阅读”引导教师面对压力、问题与挑战时,要善于掌握自己的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在安排自己的时间上,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和关键的项目,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二 、能力的引导――“逼”出潜力

能力与惰性既相生又相克,惰性心理滋生,会使中职教师产生专业成长的盲点,他们的工作能力会逐渐减弱,受惰性影响越深,就越难以自拔;可是借助外力促进教师的能力不断提升,能帮助击败惰性,为盲区重启动力。因此,我校以“训、赛、研”为立足点,开展“3+1”工程,即展开三项职业化素养专题训练、创新一种工作室群落捆绑推进,从短板补起,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筑起“防惰墙、消惰墙”。

1.职业化素养专题培训

以“内炼+外训”的方式,利用职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独有的优势,给教师组织企业文化、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三项专项培训。

(1)企业文化专项培训。以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优质服务的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为内容,这种培训主要采用两种活动形式:一为采访式的考察培训,如去年10月组织的“汽车保养和维修小技巧知识”培训,先是安排卡罗拉汽车(1ZR发动机)的直观展示和专业人员的讲解,然后由教师结合自己收集的相关问题与专业人员进行采访式的互动,最后组织考察反思。这种培训以实地实景实例为载体,学习内容形象直观,易感受、易交流、易借鉴。二为授受式的专题报告,每次活动都会聘请就业指导专家、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如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路桥基地田副总经理等,通过《企业需要怎样的员工》等讲座介绍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本地域的创业,极具亲和力。采访式的考察培训、授受式的专题报告,都旨在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认知,不仅感受敬业、创新、吃苦耐劳、竞争的职业精神,还要让教师更清晰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知识结构,找寻企业文化与职校教学的衔接点,为教学做好更积极的准备。

(2)专业技能专项培训。以企业锻炼、实操培训、技能节等为培训形式,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学校构建了师资技能一线培训模式,出台了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要求所有教职工每年都须进企业实践两周,专业课教师每两年至少两个月,选派部分专业课教师开展半年乃至一年的全脱产企业实践。仅去年,28位教师在暑期期间到富凌电器有限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汽修、机电以及机械专业的13位专业教师到上海龙工集团、奥迪金奥达、长江机械厂以及附近省市有关企业蹲点实习……学校还在每年11月定期举行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上学期政治组进行时政评论比赛,汽修组进行发动机拆装比赛,药剂组进行药品分析比赛等。教师借助这些培训历练的收获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实操技能,逐渐走出缺少生产实践经验的困惑,同时提高与同事或员工的沟通、协作、配合等通用管理能力,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3)教学能力专项培训。一抓教学研讨破传统,组织教研组活动、校学术节、校际交流调研等活动,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如“针对文化基础偏弱的中职学生如何有效教学、如何将企业元素融于常态教学”等,及时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行为。二抓教学竞赛施压力,教科处组织开展“五年内教师、社聘教师的优质课评比、教师模拟上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三年内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创新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竞争,加强过程体验,提高业务素质。三抓送培研修稳基础,学校每年不断加大财力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如文化课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90学时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送配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2.工作室群落捆绑推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群落”,工作室就是最佳的“群落”之一,彼此的合作会激起出乎意料的潜能。本校推行工作室补短板模式加速每位教师“化蛹成蝶”,组建了创业和教改两类工作室,每个工作室以本校获得过市级及以上名师、技能大师、优秀指导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大比武等业务竞赛获奖者等名优教师、专业带头人领衔。

(1)创业类工作室:开发了金曙光汽修、转角手绘、平面摄影等项目。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或自身的特点自选参与项目团队,承担“学徒+师傅”的双重角色,按“模仿-实践-指导”的三步骤模式,以领衔人为师,模仿学习专业技术,如四轮定位、车辆清洗、手绘图像设计等,通过实践体验熟练掌握,研究技术关键点、难点或工艺材料、使用工具的革新等,在此基础上指导、训练、规范校中厂学生的技术行为,组织他们完成客户的订单任务,从中帮助他们树立创业创新意识,锻炼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学、教角色的转换。

(2)教改类工作室:以领衔人任教的学科或专业设立若干个,以任务驱动培养为主要方式,各个领衔人按学科、专业、成员等的特点作好年度和学期的工作室计划,提出每阶段的研究任务,如汽修实训课中项目学习的探究、选修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药剂专业“做中学”课堂教学观察、针对一线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等,再把工作室的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班组,让各个班组自由申请任务展开研究,领衔人主动、及时给予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指导,也可为各班组聘请校内外的领衔顾问开展过程指导,并通过“流动的名班组”授牌制度肯定他们的成效,分为“月名班组”和“年度名班组”。

每个中职教师的思想、能力、所受的压力等等的确是有差异的,因为天赋、环境、资源这些天生或者后天的因素各不相同,不要抱怨身边的不公,别痛恨自己身上的枷锁,只要有合适的机遇、平台,只要依旧保持良好学习的能力,依旧保持每天进步的状态,枷锁自然会变成翅膀,差异也会随之缩小甚至超越比你优秀的人,这就是挖掘潜力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2]韦兰献,高晓兵.中职基础课教师“惰性”问题及对策探究[J].广西教育,2013(11).

[3]王敏.浅析中职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2012(1).

[4]杨双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26).

[5]邓朝平.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

[6]史枫.白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发展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