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英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儿童音乐的文学性
(一)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音色、旋律、音调、曲式、和声等要素上。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形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音色上。首先,儿童音乐的音色需要音乐创作者用心选择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音色,以便给儿童带来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儿童音乐可以采用童声演唱或运用沉闷鼓声模仿打雷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儿童音乐的节奏主要包括速度、节拍等要素,而儿童音乐的节奏比较鲜明,多采用中速和快速的节奏,来适应儿童的情感体验。最后,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体现音乐思想的主要載体。儿童音乐中的旋律丰富多彩,不同的旋律会影响到儿童的情绪。因此,儿童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符合儿童成长特点以及儿童心理规律的旋律。
(二)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 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直观模仿、稚拙风格、幻想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直观模仿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和直接行动思维,不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主要依靠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儿童音乐经常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声音,进而吸引儿童的兴趣。其次,稚拙风格主要指儿童文学语言的稚气和笨拙,稚拙风格不仅形式朴素,而且能够表达单纯的心理内涵,再现儿童的思维本性。因此,儿童音乐多呈现欢愉和谐的音乐语言。最后,幻想思维,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通过想象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断幻想并创作新的事物和画面。因此,儿童音乐的语言特征具有幻想思维,并且,这种幻想思维正是儿童的童心和快乐天性的呈现。
(三)儿童音乐的典型性 首先,很多儿童音乐都取材于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情感来创作具有感染力的儿童音乐。具体来说,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童话故事,有些儿童音乐取材于古诗。例如,音乐《小红帽》就是取材于儿童经常听的小红帽的故事,将小红帽的故事进行音乐加工,采用适合儿童吟唱的方式。管弦乐《龟兔赛跑》取材于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儿童已经十分熟悉故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的时候就能够深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而歌曲《咏鹅》取材于古诗《咏鹅》,用音乐形式表达了看到水中鹅嬉戏的惊喜。其次,部分儿童音乐以儿童文学为标题,并从儿童文学中汲取音乐创作素材。例如,德彪西创作的《儿童乐园》钢琴曲组的标题则采用《雪花飞舞》《小牧童》《洋娃娃小夜曲》等文学标题。
(四)儿童音乐的叙述性 儿童音乐经常采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侧重文学要素的描绘,以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效果。而且,儿童音乐中的文学要素描绘集中在景物描绘,将景物和音乐主题相融合,突出音乐作品的内涵。而儿童音乐的叙述性表现手法主要有摹声、象征和情调描写这三种。首先,摹声主要模仿自然界的鸟鸣、风声、雷鸣等,通过声音来构建景物。例如,贝多芬《黎明》这一音乐作品中通过模仿流水和鸟鸣来构建清新的早晨景象。其次,象征主要通过音色、音区与和声的变化来象征事物,以增强事物空间的层次性。例如,德彪西在《大海》这一音乐作品中采用定音弱奏来象征平静的大海。最后,情调描写表达意境。儿童音乐的情调描写主要通过声音、旋律等构建意境画面,进而表达音乐情感。
二、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一)儿童文学的音色 首先,儿童音乐会运用拟声词,进而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并且,拟声词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听觉刺激,营造动态描绘、夸张印象等效果。而儿童音乐的拟声词主要分为模仿人的声音、模仿动物的声音、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三种。其中模仿人的声音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例如,龙吟虎啸、牙牙学语等都能够体现特定的语言环境。模仿动物的声音,例如,公鸡的声音:咯咯,蟋蟀的声音:啾唧,青蛙的叫声:呱呱,这些动物叫声能够用声音来代替动物,增强文学描述的形象性。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呼呼,雨声:滴沥,雷声:轰隆隆等,自然声音能够加强儿童对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了解。其次,儿童文学中也会出现摹声,用某种乐器的声音来代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文学作品运用乐器来描写汽笛声、号角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节奏 儿童文学的节奏主要包括两拍、三拍或四拍,其中,两拍的节奏特点呈现为强弱。例如,《小星星》的每一小节都有两个节拍,并且节拍呈现出强弱的特点,适合儿童吟唱。三拍的儿童音乐都具有柔和、优美的旋律,能够抒绪,呈现出强弱弱的特点,儿童能够跟随节拍去想象自然界中的律动,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四拍的音乐作品呈现出强弱强弱的特点,能够让儿童在音乐中体会到节奏强弱的变化。而儿童音乐中的节拍相当于儿童文学中的音顿,作者通过声音的停顿来展示故事情节,并突出故事叙述的音乐性。另外,儿童文学通过押韵来增强节奏感,尤其是儿童诗歌或儿童歌谣通常采用押韵的方式突出节奏,增强儿童文学的音乐性。
(三)儿童文学的旋律 儿童文学的旋律大多采用鲜明的故事主题来体现,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题都是对善良、勤劳、诚实等高贵品德的赞颂以及对自私、贪婪等丑恶思想的批判,进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般来说,大多数儿童故事都是讲述正义一方与丑恶一方的搏斗,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正义方的善良和丑恶方的邪恶。最后,大多数儿童文学故事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旋律。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儿童故事都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融合
(一)儿童剧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种,专门给儿童观看,而戏剧本身便是一种综合艺术,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能够通过声音、形象和色彩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和欣赏需求。并且,兒童剧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采用适合儿童的表演方式,受到儿童的喜爱,而儿童剧的文学和音乐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儿童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出,既有音乐,也有故事情节;其次,儿童剧的语言节奏感十分强烈,强调押韵,是文学与音乐的整合;最后,儿童剧本具有表演性和可读性,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剧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展现来进行欣赏,也可以对儿童剧本进行文学阅读欣赏。
(二)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的形式活泼新颖,动漫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儿童动漫受到儿童的欢迎。并且,儿童动漫具有文学成分和音乐成分,通过文学来讲述故事,表达感情。通过音乐来营造逼真的现场氛围,进而引起儿童的共鸣。具体来说,儿童动漫主要根据儿童文学故事改编,文学性明显,而儿童动漫中的音乐主要包括声乐和语气,音乐能够补充画面效果,促进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进而优化动漫效果。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的相互影响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
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练习或结对练习时,总是担心学生会表达错误,担心学生的语言错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学生掌握英语,今后会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仅仅能模仿所接触到的语言。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并非像鹦鹉学舌那样。只能机械的模仿重复所接触到的语言,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人们都会说出他们以前没有听到或读到过的句子。换句话说,人都有创造,发挥的能力。按照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在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时候,都会说出一些不正确的句子。比如学生在学习了Heisastudent.之后又学习实义动词的时候,可能会说出:Heisgoestoschooleveryday.这样的句子。但这是人们学习语言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经过一定的错误时期,这些语言的错误就可能被改正了。如果我们能理解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我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就可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一定有错必纠,而应该采取鼓励的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实践。笔者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说:Themortemistakesyoumake,thebetterstudentyouwillbe.(你犯的错误越多,你将来就越是好学生)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因为纠正语言的错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否则教师就真正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对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幽默、宽容的气氛,让学生们对任何人犯的语言错误都一笑了之。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当人们的心理压力小的时候,他们学习语言就非常好。如果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做练习,但是所学的语言却不会进入头脑中,而是被“过滤”掉。
另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之所以犯语言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关键词:儿童舞蹈创编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
儿童舞蹈是儿童艺术教育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仅能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从而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目前,一些不顾实际、忽视儿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现象,致使儿童舞蹈园地这块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儿童舞蹈这块园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富有特色,所有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儿童舞蹈创编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握儿童的心理要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看、愿意演且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作品来。
一、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是儿童舞蹈创编的条件
儿童世界,五彩缤纷,斑驳陆离。在这个世界里,儿童舞蹈则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把孩子们带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使他们在趣味高尚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作为儿童舞蹈的创作人员,不仅要有一颗纯净明亮的童心和对儿童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儿童的心灵世界,明确儿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儿童的视角来洞察生活、观察社会。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儿童、认识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儿童心理要求,极大限度地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工作要切实把握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个体性与整体性相兼顾的原则。当前,一些儿童舞蹈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忽视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些儿童舞蹈教学、创编人员把眼睛只盯在极少数儿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数“明星”的培养,而忽视了整个儿童群体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面向整体,充分体现儿童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在培养“明星”的同时,要着眼于全体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
2.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即:“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只靠内部语言参加而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智力活动过程的简约化的阶段”。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同样对儿童舞蹈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学习与表演的内容进行设计编创。从而做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在有序中渐进。与此同时,要重视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重点课程,避免重复,反映不同阶段儿童舞蹈的创编特点,帮助儿童在一定的时限内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技巧。
3.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儿童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儿童从出生时起,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幼稚无知的个体,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观点、知识文化的社会成员。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健康的、先进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样的道理,儿童舞蹈的创编,在作品主题的设置、技巧的安排、动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先进性与实效性相呼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创作出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儿童舞蹈的教育教学、创作编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是儿童舞蹈创编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儿童被动学习,求知欲受到压抑,积极性受影响,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儿童舞蹈本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意图是启发儿童自由发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发儿童对舞蹈乃至整个学业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进行即兴式地创造活动,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激活儿童的创新意识,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但当前,儿童舞蹈的创作,同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赛事与活动的参与,使创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结构“繁杂化”、舞蹈语言“怪异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现象,因此,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做好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契合儿童模仿的心理特征,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儿童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三四岁乃至更大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与英雄是孩子们尤其是男生最喜爱、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儿童舞蹈《长大我也要当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98年抗洪救灾中一个真实事件:一个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顺利营救了。笔者在语汇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军人集合、敬礼、列队等操练动作,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儿童对军人的模仿热情,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舞台表演生动而成功。
适应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好奇动作就格外多了,看见路上的汽车来了,他总要停下看看;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图说过,“好奇是知识之门”,儿童若不好奇,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不与事物接触,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作为一名创作者,要注重培养儿童爱看、爱问、爱思考的习惯。在创作过程中,在舞蹈构图的设计上要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与好奇感,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应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好动,甚至以游戏为生命。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注意儿童好动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得到充分的运动;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动作。“扬鞭策马”这个词对儿童而言比较陌生,但这种动作对儿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满了游戏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创作了儿童舞蹈《耍戏》,表现了一群儿童对京剧中的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尽兴尽趣的玩耍这一过程。饶有情趣地把儿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适应儿童合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喜欢群居,常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合群心理就发展得更强烈。儿童舞蹈的创作要积极利用这一特点,选择良好的舞蹈题材,编排适合他们心理状态的集体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进儿童诚恳、忠厚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发展。舞蹈《拔萝卜》就是笔者根据童谣创作编排的一个舞蹈。庞大的拔萝卜的队伍,符合儿童合群心理特点。孩子们在排练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朴实的生活实践与活泼的舞蹈语汇的巧妙转换,不仅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从小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德。实践证明,儿童对这类型的舞蹈特别感兴趣。
适应儿童好强的心理特点,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碍其进步。儿童舞蹈的教学、创编人员应创造条件,充分培养儿童表演的兴趣及自信心。通过良好的创作,带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通过舞蹈的成功演出满足孩子们好强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三、把握儿童心理状态,是儿童舞蹈创作的关键
所谓儿童心理状态,是指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儿童舞蹈题材是儿童舞蹈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挖掘和选取能体现审美体验价值与创造性发展价值的儿童舞蹈题材。
选择的题材,要合“童心”。儿童舞蹈的创作编排,要从确定主题入手。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任何一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成为了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儿童舞蹈的选材应始终追寻儿童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中,所想所做的形态中选材用材;在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的同时,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来选材用材。在诸多素材中,我们最常见的是直接从儿童本身的形象中或从儿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来选择,再经过提炼、加工,让其成为反映儿童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儿童舞蹈《可爱的企鹅》,借“企鹅”表现出可爱、笨拙、滑稽,等等。这些题材符合儿童心理状态,儿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欢表演。
选取的音乐,要合“童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选取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这样,孩子们听后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产生想跳、爱跳的欲望。屠洪刚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国功夫》较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以武强身,顽强不屈的精神。虽然是成人歌曲,但这首歌歌词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正好符合孩子们好动的心理状态。笔者在《中国娃》的创作中,选取了此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便即兴舞蹈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兴趣极浓。
选用的动作,要合“童趣”。儿童舞蹈的动作应从儿童心理、生理、年龄、兴趣等特点出发,不应过于繁琐,过于复杂。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适应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儿童舞蹈动作的选用上应该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动作,可以从民族、民间舞中提取动作,可以借鉴中国古典舞蹈或其他与舞蹈艺术有共同之处的一些艺术门类的动作。这些天然宝藏都是我们创作儿童舞蹈的极好素材。《龙舟乐》在创作中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整个舞蹈从舞蹈形态上,首先从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观龙舟开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龙舟,进而到整整齐齐、认认真真的赛龙舟为止。这其中的动作大都取之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作。从而让孩子们在由散漫到拧成一股绳的动作表演过程中,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会胜利的重大意义。
四、开发儿童心理宝藏,是儿童舞蹈创作的目的
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不仅对儿童教育、儿童医保、儿童文艺等社会实践领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开发儿童心理宝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规律上下工夫,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断拓宽儿童舞蹈文化的视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传统。站在开发儿童心理宝藏的高度,极大限度地开启儿童心灵的窗户,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达到提高儿童智商的目的。
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热爱舞蹈。兴趣,是儿童学习舞蹈的基本动力,是儿童与舞蹈保持密切联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但是,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在儿童舞蹈创作中,要根据儿童好幻想、好奇心强、好提问等心理特征,设计好趣味性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舞蹈的本领,在玩乐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与环境中与舞蹈建立密切联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从而在愉快的舞蹈学习中提高艺术素养,在舞美的阳光沐浴下,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构,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调动儿童的情绪,让儿童热衷舞蹈。儿童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儿童心理学家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年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儿童就基本上已能体验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加,高级情绪活动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工作人员,要着意遴选一些能体现儿童风貌的优秀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优秀歌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童谣、民间故事、民间乐曲,以及人们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作品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这浓浓舞美的氛围中,调动心理情绪,加深对舞蹈艺术的了解,对人生的热爱,不断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
启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热心舞蹈。就思维来说,儿童的思维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三岁以前,思维是通过实物,伴随着动作来实现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动作思维。三岁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了,借助物体形象或表象来思考。到了学龄前末期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这个时期,儿童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对事物做出直观、具体的概括,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儿童舞蹈创作,要注意掌握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要从绚丽多彩、生灵飞动、淳厚幽远、积淀丰厚的文化中寻找启发儿童思维的突破口,使他们能尽情地展开思维的翅膀,飞向蓝天,塑造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
1、为幼儿提供宽敞、轻松、舒适的阅读环境,确保幼儿读书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爱上读书。
2、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除了图书外,还可提供图片、符号、标志、碟片等,引导孩子玩图、看图、讲图、编图,发展幼儿的欣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为阅读绘本积累经验。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师幼阅读。教师引导幼儿阅读。集体阅读。就是将绘本作为教学活动或区域活动,教师进行有目的引导式阅读。亲子阅读,能分享彼此的感动,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同时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这对孩子积极情绪情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自由阅读。幼儿利用饭后,或点心后的“空白”时间自由进行选择阅读。二、结合绘本教学,在“话”的过程中,表达情感
二、小舞台形式的“话”
“话”,是将画面内容用语言进行描述,绘画和会话的结合。小舞台形式的“绘话”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绘话”。重点引导幼儿讲述画面上自己的心情,以及由心情所诱发的各种现象。展览、互动式的“话”是将幼儿的图画进行展示,幼儿互相进行欣赏评价。
作品本人和他人都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描述,说说画里的故事,猜猜画面表达的心情。展览、互动式的绘话时间更自由,内容更广泛,可以再课后、餐后、点心后等幼儿自主活动时间进行。互动式“绘话”促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结合绘本教学,在“绘”过程中,宣泄情绪
1、结合绘本欣赏,续编式绘画。把幼儿听过的故事,续编的故事,通过幼儿手中的画笔画成一幅幅图画,制成图书。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绘制的图书,更愿意讲给别人听。
2、结合自身经验,描述式绘画。描述式绘画则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也是续编式绘画的升级。因为这里绘画的主题是幼儿自己,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和内在情绪经验,是幼儿对过往情绪情感记忆的再现。通过描述式绘画让幼儿认识生气、发怒、退缩、等消极情绪,共同认识放松、快乐、积极等积极的情绪。
四、家园互动,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1、吸引家长参与。教师首先要制定家长参与绘本制作的计划,明确目标。然后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我的心情故事创作集”,并在家长会上请家长欣赏绘本,激发家长对绘本的兴趣,发现绘本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并体会绘本或是幽默或是柔美或是夸张的表现手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应该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心理学给兴趣的定义是:个体因为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如何让孩子产生这一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内容。
因此,家长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如婴幼儿期间,孩子往往喜欢童话、寓言等简洁短小的故事,喜欢色彩丰富的画报,部分宝宝更喜欢听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是美好温馨的亲子时光,不仅有益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孩子的阅读期待的形成,家长应该选择画本、绘本等低龄段读物,耐心地给孩子讲述故事,并让孩子尝试在听读中找图、指读,感受书中色彩斑斓的画面,对书本产生亲近感,培养初步的阅读兴趣。而把握好学龄前阅读的黄金培养期,就迈好了兴趣培养的第一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会逐步接触到地理、天文等科普知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文学样式,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观念,使自己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家长言行举止,家长无心的动作都会对孩子产生各种影响。现在有的家长闲暇之余往往是和手机、电脑做伴,或者外出交友,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在家读书、写作业,这样对孩子的习惯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孩子往往不愿意阅读,或者也沉迷于电脑游戏,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报刊杂志,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尝试阅读孩子喜欢的作品,多和孩子进行探讨,支持孩子的阅读,不要让孩子总是在单方面的阅读中觉得索然无味,最终失去了兴趣。家长如果不具备阅读的能力,可以学习做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听孩子讲述阅读的感受,用一些小问题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阅读、快乐阅读,达到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目的。而家庭阅读良好的氛围,对孩子的品德培养、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由于多种原因,家长不可能长时间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而部分家长也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缺陷导致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此时,家长的“引路人”作用就体现了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阅读习惯已逐渐养成,认识世界的视野得以拓展。家长应以兴趣为先主、因势利导,尊重孩子的选择,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用各种标准要求孩子读书,不能揠苗助长,浇灭孩子兴趣的火花。尤其注意不能凭自己的一己之见要求孩子去阅读或者做事,应该了解孩子的世界,再指导孩子进行正确选择。如低中学段的孩子往往喜欢校园故事,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化;高年级的孩子更喜欢探险、天文地理、军事体育等科普类读物,向科学之路靠近;初中以后则倾向于中外名著等全本全套的小说读物,更具哲理性和鉴赏性。有的男孩子比较喜欢探索发现类型的文本故事,女孩子比较喜欢情节生动、细节感人的生活故事。每个孩子的阅读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家长千万不能要求孩子一味学习别人,丢了自己的个性。自主选择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对象,也是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体验和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阅读中的各种问题,纠正不足之处,并有目的、有方向地恰当引导,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稳稳当当地走好自己的阅读之路。
不少孩子喜欢阅读,阅读面也很广泛,但是,当你询问他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某个故事情节时,他们却张口结舌,甚至张冠李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全神贯注的习惯,经常“虎头蛇尾”,不能有始有终,如:一个故事囫囵吞枣地读完,只看了情节;一本书一目十行地阅读,三翻两翻就放在一边了。这种三心二意的坏习惯,不仅体现在阅读上,也体现在手工制作、团体游戏等活动中。因此,态度非常重要。端正的态度是基础,兴趣是动力,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展阅读活动,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文本世界中,感受文本独特的魅力。面对孩子的“分心”,家长应注意批评和表扬结合,多鼓励孩子,帮孩子增强信心,克服缺点。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要>,!
课外学习资源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孩子能从家庭生活、博物馆、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多种资源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孩子创设实践的环境,如带孩子旅游、体验农家乐、森林探险等活动,让孩子不在想象中阅读,不读“呆书”,到生活中体验文本的世界,不仅训练了孩子的基本技能,还开发了孩子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孩子的持续发展。家长也可以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 Morning To You,Hello.Happy New Year.What’s Your Name.Let Us Sing 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 You Sleping?The Bus Is 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 this?It’s….This is….That’s….Is this…?Is that….Are these…?Are those…?These are….those 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地位;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丰富多彩且充满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结构性以及系统性地组织语文知识,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科学体系。而儿童文学是依照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儿童文学教育需求而进行研究创作的作品,深受儿童喜爱。儿童文学不仅有利于进行儿童素质教学,还对小学的语文教学有着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在其中的占有率较高,是整个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八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与儿童文学相应的内容,许多较为经典的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均能找到相应的内容版本。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大幅度地与儿童文学相接触。
二、儿童文学丰富了学生的课后阅读
除语文教材之外,与语文教学相关联的小学课后读物中,通常也含有大部分的儿童文学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的环节,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以及延伸。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目标,必由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共同完成。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丰富知识积累、扩宽视野以及提升语文读写能力。儿童文学占据了小学生课外读物的三分之二,因其内容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接近儿童的生活,在语言文字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较为浅易,儿童能够轻易理解以及接受其内容,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儿童文学就在其中扮演了主要内容。
三、儿童文学为语文课后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
语文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听说读写等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儿童文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材料。例如:可利用内容中浅易的儿歌、古诗以及散文等,开展朗诵活动;内容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童话故事可用于儿童故事会的开展。除此之外,儿童文学中优秀的文章还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练习写作的有力范本。根据儿童文学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
儿童文学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较为相符,教师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儿童文学能够对小学生的心理、思想以及性格爱好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所有的问题,并且根据了解制定出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案,进而对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提高。
五、儿童文学能够提升教师的涵养
语文老师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对内容分析以及鉴赏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才能准确地利用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能从儿童文学中学习以及掌握相关的儿童语言,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感染力。
六、儿童文学能够促进小学生的人格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中,通常包含许多性格积极向上的任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以及模仿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情商的培养,还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良好习惯的有效养成。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中包含的不良形象的人物,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帮助小学生分辨是非对错,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七、儿童文学能够有效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内容所描绘的多种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等,能够引发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对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效促进小学阶段的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小学生自身智力有力的催化剂。
八、儿童文学能够拓宽小学生生的知识空间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 修辞 翻译方法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incess’s Blankets, the thesis is going to suggest some prop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s and figures of speech.
Key words: translation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methods
第一章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文本简介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作为成人的译者,能够从儿童心灵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并描述,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含形象性和简洁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两点共同促进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也是进行翻译实践的难点。
《公主的魔毯》是苏格兰诗人、英国女作家卡罗尔・安・达菲近年创作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描述了一位常年忍受寒冷的公主如何寻找温暖的故事。翻译的目的,是能让故事通过简单描述性的语言来告诉儿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做诚实善良的人,才能收获真爱,拥有平安快乐的人生。
第二章 翻译方法的应用
笔者在进行翻译时,时刻以儿童为中心,心中牢记译文的读者是儿童,即以儿童能看懂、会喜欢为翻译目的,重点为选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1选词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在词汇选择方面,笔者尽量选用一些易于儿童理解的简单常见的词汇,并使用叠音词和拟声词等来增加语言的趣味性。
3.1.1 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为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And though every dressmaker in the land stitched and sewed the warmest garments, the whole flocks of sheep shivered fleeceless out in their fields, the princess stayed cold.
译文:然而,尽管王国里的所有裁缝用心缝制了最保暖的外衣,所有的羊群都被剪光了毛,在田野里冻得瑟瑟发抖,公主却还是浑身冰冷冰冷。
笔者将原文stayed cold译成了“冰冷冰冷”,将公主的寒冷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同时,由于原文多次出现对公主寒冷的描写,此处用叠词也突显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3.1.2 拟声词
拟声词是一种使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使用拟声词,不仅能够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地表达出来,更能够增加儿童阅读的趣味性。
例:Although this made the royal servants so hot that the sweat dripped from the ends of their noses and splashed onto the marble floors, the princess remained in her bed.
译文:炽热的烈火把王宫里的仆人们都热得汗水从鼻尖滴下来,滴答滴答落到大理石地板上,而公主呢,仍然躺在床上,浑身冰凉。
笔者此处将splashed这一动词的声音用“滴答滴答”具体描述了出来,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性,也生动地再现了仆人们汗如雨下的模样。
3.2修辞手段
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具体的事物和人物,也更加易于儿童理解,提高儿童阅读的兴趣。
3.3.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常用较为普通且具体的东西来形象地描绘较难形容的事物或不易说明的道理。
例:He had hard, gray eyes like polished stones. )
译文:他有一双灰色的眼睛,目光冷漠,像打磨过的石头。
此处是一个明喻,笔者将陌生人的目光比喻为打磨过的、坚硬的石头,生动形象地对陌生人的身份埋下了一个暗示,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陌生人的出现,并非带着善意和真诚。
3.3.2 拟人
拟人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12]。笔者认为,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将一些事物赋予人的特征,能使儿童读者感到描绘的事物更为活泼、亲近。
例:Farther away, the huge mountain towered against the skyline, its snowy peaks covered in cloud, as though it were deep in thought.
译文:更远处,高山直逼天际,白雪皑皑的山峰直入云霄,仿佛陷入沉思。
笔者此处用拟人手法,将高山的形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增加了高山的神秘性,使儿童读者感觉更加有趣、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