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文化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由于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因此,它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娱乐、审美情趣、思想意识方面,在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发挥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征有:

(1)广泛普及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要求。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它的整体水平不仅体现在质的高度,而且,体现在量的广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是群众文化普及的重要内容,虽在某些人眼中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普及的内容中蕴藏着提高的萌芽。如《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就是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炼和提高出来的。

(2)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精神文明道德新风,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内涵要求。

在社区文体团队中,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把社区文体活动与市民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经常举办“公民道德大讨论”“社区新貌”、歌曲征集、摄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区的责任感。这样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动层次。

(3)自编节目是现代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扶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反映社区中的新人新事、道德新风,体现社区群众性文化的自娱自乐,以及“热烈、隆重、欢乐、祥和”的特色,使文体活动更具有群众基础性和生命力。如将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编写成“老歌新唱”、快板、歌曲、表演唱等小节目。

(4)多样性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需求。

人们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居民由于工作背景、学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如合唱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戏剧小品、书画队等,这些社区活动贴近居民,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充分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居民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值。

2乌鲁木齐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社区群众文化主要以广场文化和晨练两大形式为主,而广场文化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舞、健身操、戏剧演唱、街舞等自娱自乐。为了深入了解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近年来,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铁路局中心广场、八钢、石化及阜康、米泉等地的调查发现,目前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早晨,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参加社区文化群众活动的人员以离退休老年人员居多,在职人员、青壮年人员参与率比较低。二是文艺团体参与较少。三是群众文艺骨干较少。综合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参与意识不够强。

一般来说,一项活动的参与面达到20%就属较高了,而目前我们的活动参与面与其相比相差甚远。老年人是文化活动参与的主力军,在职职工及青壮年参与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3)社区文化管理及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而这些设施的活动面积就达不到所需标准,且有的设施陈旧老化,无资金更新,至于新的文化设施建设更不可能。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社区群众文化人才缺乏。

目前许多社区居民委员会就无文化人才,而且参加文化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也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才符合当今社区人们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建立设施完备、健全队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人为本、广泛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法制化、标准化进程,在活动内容和运营管理上积极探索多元化与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1)对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

加强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其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建设新社区。

(3)加大资金投入,在评比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通过评比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规模和层次,就是要经常开展具有艺术特点和个性的社区文艺表演活动,不断更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善社区文化活动的设施和环境。只有这样,社区群众文化才会在规模和层次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培育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对于市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通过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来丰富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但同样也离不开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的示范、辅导和培训。因此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要多下基层辅导和培养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发挥他们的作用,一级一级地把文化队伍带动起来,如每年举办社区文化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对文化指导员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多给群众文艺骨干学习、交流、观摩的机会,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由他们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内容的目的。

4结语

第2篇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它总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校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通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影响,为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创造良好氛围;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建立与运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咨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善人际交往关系;通过学生活动平台的设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总之,高校社区文化,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大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精神风貌的形成,对每一名大学生具有内在推动和外在塑造的作用。

高校社区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教育、传承、服务、规范、媒介等几大功能,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升华。高校社区是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的青年学生集聚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如前所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是外延式建设,就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而言,这一点更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即学生公寓楼栋建设、社区绿化等配套设施。在外延式完全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发展逐渐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就高校社区文化而言,更注重社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社区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在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外延式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思想,要求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传统的以管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视学生需要,突出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充分肯定,信任学生的潜能、智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通过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便利学生办事,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坚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为中心,就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公寓管理中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学生排忧解难上,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营造温馨、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内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并让学生参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将宿舍卫生检评、道德文化建设、社区维权等工作及监督、批评等职能赋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2.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为主线,强化特色

现代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使人成为“现代人”。现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牢牢抓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两条主线,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成才。就高校社区而言,必须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社区文化,推进高校社区内涵式发展。以社区文化系列活动为平台,构建人文社区,开展文明宿舍评比、社区维权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创新型社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思维整合能力培养,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相互融合,突出学科交叉与专业特色,强化多角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构建和谐社区,进行心理团辅,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与能力。

3.三大平台:创设就业、读书、活动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社区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必然不断创新,构筑平台,以有益于培养有质量的创新型大学生。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计划,在社区内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划拨专项基金,帮扶大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同时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创业”,谋求在现有资源环境下做得更好;二是构筑学习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互动。通过建设社区阅览室、自习室,组建社区学风督导与帮扶小组,开展经典诵读、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社区学习风气,促进校风建设;三是构筑精品活动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以弘扬主旋律,培育优良社区文化为主题,抓好品牌性社区精品活动建设,重点组织学雷锋公益活动、我爱我家社区装扮活动、国庆游园活动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4.四进公寓:推进道德文化、党团工作、自我管理机制、心理健康进公寓,深化文明社区建设

公寓是学生课余生活最集聚的地方,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推进“四进公寓”制度,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一是道德文化进公寓。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利用公寓区宣传栏、网络等宣传阵地,向师生宣传《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介绍先进人物事迹,弘扬模范高尚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崇尚节水、节电绿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盘行动”,倡导“爱粮节粮”;开展“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制作、粘贴“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画及道德守礼、学风名言警句,营造浓厚道德文化氛围。二是党团工作进公寓。打造公寓区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划定固定区域建设成为学生党团宣传活动阵地,并制定《学生党团活动室管理办法》;设立“党建之窗”、“团学信息”等宣传板块,实时更新信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党员“包干责任区制度”、“学生干部服务岗”,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宿舍挂牌监督制度,促进党员自省与进步。三是自我管理机制进公寓。实行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监督、引导为辅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生宿舍卫生检评标准》及晚间零报告等各项制度,组建学生卫生检评、学生公寓督查、文明礼仪督导等专项服务组,严格保障宿舍区安全、稳定。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采取积极举措,优化公寓区心理环境,在公寓区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依托公寓区心理咨询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帮助来访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依托心理团辅室,为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增强集体凝聚力。

三、总结

第3篇

(一)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活动较为单一

国家部委、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社区各项文艺活动也日益增多,各类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或组织众多,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表演队伍中,基本都是歌舞或器乐为主,戏剧表演类节目很少,在许多社区甚至没有。一搞活动就是组织大家唱歌或者跳舞,一演出就是表演歌曲或者舞蹈,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几首器乐演奏。然而,再好看的节目,老是这些形式,观众也不愿意再看。参与者倒是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观看者却逐渐产生对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的审美疲劳。因此,就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有必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艺术表演样式和表现载体。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目前攀枝花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社区舞蹈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音乐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戏剧节目或语言类节目比较突出。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演优势,也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品牌效应。那么,在这些社区的文化品牌中,戏剧小品又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通过戏剧小品所形成的社区文化品牌效应,又能产生社区文化建设新的推动力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95-02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2/3时间在此度过,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与个人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更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场所。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学生社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大学生社区文化能培养大学生勇于坚持真理、自觉学习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思想素质,增强其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1]。

一、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性

1.相对的独立性。大学生社区往往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且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兼容了衣食住行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主体又都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特性。

2.文化的交融性。大学生社区文化,一般来讲属于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但在当今,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受到校园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重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聚居区,它更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作为后勤集团管辖的区域,它也受到以社会力量为指向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类商业纷纷以广告、开店等方式进驻校园,大学生社区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文化。

3.主体的多元化。尽管大学生社区的主体都为青年学生,但因为所学专业、所处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群体,包括社团、学生会等正式学生团体和老乡会、网友等非正式团体。

4.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社区的主体,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再加上“90后”学生的加入,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社区文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包括了物质文化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等也总在不断的更新中。

二、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的内涵极为丰富,宏观上涉及“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微观上涉及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毋庸置疑,大学生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此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构成了社区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信赖,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2]。

一方面,确立大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把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另一方面,要把“塑造人、提升人”这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贯穿于建设的始终,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多方管理责权原则。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既有商业性质,又秉承教育使命,商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决定了经营与管理者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和市场的多变性一定会带来合作双方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站在合作伙伴的高度,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来建设好大学生社区,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物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校方致力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确保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3.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优化、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组织的壮大和文化骨干的充实,则是必要条件。而要具备上述条件,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战略,才能克服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任意性,完善大学生社区文化所需的各项条件,渐进性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等很多要素,只有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有生命力,否则会阻碍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按照社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精心营造与之相适的社区文化,才能从文化的深层面上推动社区的稳步发展。

4.民主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尤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气氛,发挥大学生主人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使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更客观、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大学生社区硬件建设,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投入少,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其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应注重大学生社区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增加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大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整齐明亮的公寓群,经济适用的宿舍,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人本化的楼内和社区共享空间,如阅览室、活动室、公共绿地、小型运动场等。

2.制度文化层面。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社区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主要指社区主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大学生社区应该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精心营造楼群的共享空间,实施专业的物业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使大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感受更多的文化力量,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私人空间与整体社区文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闲暇教育就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增多,学生自身有内在的要求,渴望过上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希望闲暇时间过得有价值;另一方面,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术氛围,适合进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这可以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的单调与无聊,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区学生生活品位,带动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其主体不仅包含流动的学生群体,也包括相对固定的管理者、教育者群体。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学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直接对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出挑战。如何在矛盾中形成统一,在冲击下求得发展,社区文化比传统的宿舍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更具复杂性。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社区是我家,安全、卫生、文明靠大家”的牢固思想,可以通过树立宿舍和宿舍成员的典型,继续完善“文明宿舍”评选制度,包括评选“十佳宿舍”、“优秀宿舍成员”等,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其中物质文化层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文化的品位,行为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征,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人员中,社区管理人员为40人,占4.2%;社区工作人员为54人,占5.7%;社区居民为860人,占90.1%。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329人,占34.5%;年龄在20~30岁的49人,占5.1%;年龄在30~40岁的268人,占28.1%;年龄在40~50岁的120人,占1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188人,占19.7%。

(二)家庭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效样本的860户居民家中均拥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两者兼有。其中,仅拥有1台台式电脑的家庭为52户,占6%;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423户,占49.2%;拥有1台台式电脑和2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54户,占41.2%;拥有3台笔记本电脑的家庭为31户,占3.6%。在被调查的居民中,电脑使用覆盖率达到86.2%。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使用者占38%;年龄在20~50岁的使用者占52.6%;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使用者占9.4%。调查居民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占67.1%,且品牌集中在华为、三星、HTC、苹果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平时上网除了工作之外,主要集中交友聊天、网上购物、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浏览新闻、检索资料并下载等方面。

(三)居民信息化需求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85%的居民愿意接受信息化技术的免费培训;5.8%的居民表示不愿意,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参加及生活中没有需要;9.2%的居民表示无所谓。在有培训意愿的人群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69.2%,且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脑维护、办公软件应用、信息检索、图像处理与制作、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年龄在20~50岁人群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的常用软件、网站及功能介绍、淘宝开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年龄在50岁以上老年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如何上网、交友聊天等。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对常用家用电器的维修保养需求比较迫切,如电水壶、电饭煲、微波炉、儿童电动玩具的维修等。

(四)社区信息化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德兴社区拥有信息化平台外,其管辖的7个封闭式小区、3个半封闭式小区、4个松散型小区均无信息化平台。在被调查的社区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中,认为德兴社区信息化平台模块不完整的占75.3%;认为内容不充实、原因为不能实时更新的占99.1%,具体体现为有的模块下的内容较陈旧,个别模块下尚无内容。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从社区网获得信息的仅为12.3%,更多的是从社区公告栏获得信息,占54.8%,居民聊天为17.6%,报纸为15.3%。96.7%的居民认为平台未能正常运行,体现在不能在平台上实时了解社区动态、一些便民工作不能在平台进行、未能通过社区平台学习相关信息化知识等。德兴社区虽然已经基本建成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但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信息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社区信息化平台功能仍需完善,使用的普及水平还亟待提高。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导致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五点: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机制;社区编制不足,无专人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缺乏;不了解居民的具体需求;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五)社区信息化需求

调查显示,77.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普遍表示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并在以下方面有较大需求:一是上级部门加大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引入企业力量,运作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三是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四是增设信息化平台专职维护管理人员;五是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六是开设相关信息化技术培训,引导居民使用信息化平台。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比较关心,有效问卷率达到86.7%。家庭电脑拥有覆盖率达到100%,使用覆盖率为86.2%,智能手机使用人群占67.1%。青少年对信息化培训意愿比较强烈,重点体现在电脑维修、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中年人的需求重点为智能手机功能及软件介绍、淘宝开店;老年人的需求体现在如何上网和交友聊天。同时,居民提出了对家庭常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的知识介绍和现场服务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社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

二、基于区校协作,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构建科技和谐社区要求下,应主动服务,对接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

(一)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形成品牌特色

参与本次调查的人群中,青少年占34.5%,主要集中为中小学生,在校主修语数外课程,同时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意愿比较强烈,希望能对电脑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并处理,对PPT制作技巧、图像处理等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高校中拥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优秀学生资源,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社区合作建立“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定期为社区的青少年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交流,可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传输知识的同时培养社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提高高校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践行服务社会的宗旨。

(二)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目前,社区的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的服务比较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一般居民对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普及教育也颇感兴趣。大部分人已使用智能手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下的常用软件了解程度不够,常用软件下载及信息获取网站不熟悉;还有一些居民有网上开店的想法,但不知操作流程和方法,急需此方面的辅导。充分发挥高校充足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针对社区普通群体,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智能手机常用软件介绍、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辅导;Android、苹果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淘宝开店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信息检索方法、办公软件应用、电脑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等)、消费电子产品维护保养服务等。通过各类培训和服务,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技术水平,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在提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服务对象、拓宽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水平,也能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科技创新成果进社区,引导居民创新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会举办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大赛,其间会涌现出各类优秀作品。向社区居民展示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如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太阳能等新能源采集与传输技术展示、智能家居)、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节能路灯控制、汽车智能车窗控制)、广告设计与会展等。一方面,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社区居民对高校及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德兴社区科技和谐社区的整体建设计划,针对广大社区群体,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社区精品展”活动,通过项目演示、现场介绍等方式开展活动,具体展示项目有三维光立方(可随音乐节奏闪动的灯)、汽车智能天窗的设计与实现、人性化的智能饮水机、灵动节能路灯、数控雕刻机的制作、自动吸尘黑板擦设计、基于WEB的远程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快速鉴别真假红酒的试纸制作、吉祥物设计与旅游产品开发、简易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等。

(四)搭建科技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

当前,政府行政部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平台化的工作网络不完善甚至缺乏、未配备信息化管理专门人员、资金投入不够的不足。可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发挥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特色,协助社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平台。在原有平台基础上,根据区校协作特色,开发“青少年电子思维驿站”特色模块,用以展示各类活动风采;学习园地模块主要包含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学习交流和辅导内容,由高校师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在线辅导;将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同步更新至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模块下,彰显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特色人才资源库模块,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传承娄东文化,形成“江南丝竹、书法、娄东画派”等娄东文化的特色社区。整合搭建社区科技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为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和街道政府部门之间、社区与高校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信息高速公路。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根据德兴社区实际情况,结合调研获取的居民和社区需求,整合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

(五)稳定多元资源,实行社区服务长效性

第6篇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第7篇

摘 要 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健身文化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健康人”,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社区文化并非单一的娱乐项目,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目的累积,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行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与格调,进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有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文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网络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可以找到各自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一协调与规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区文化网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第9篇

1 社区文化的基层性和全局性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家庭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没有人能摆脱社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城市的飞速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社区体系,社区逐渐形成了中国市民联系最紧密的团体。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更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基本的信任。社区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基本的象征意义和大家庭的内涵,表达了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对自我愿望的诉求,是现代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内在的支撑。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部成员无形中产生强大的文化维系力和心理归属感。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社区文化的每一点滴都在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而这一实现又来自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奋斗,到了社区层面就形成了基本的力量。源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区文化天然地包涵着和谐社会全局性的内核,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社区文化夯实了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础,换个角度说,社区文化就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社区文化的表面性和深层性

社区文化给予人们的感官直觉是人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所谓社区环境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赖以生存及进行社区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也可被理解为承载社区居民生存及社会活动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社区环境如同社会有机体的肌肤时时刻刻都承受着人们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筑物的表面常常变成社区文化宣传的有效阵地。各类布告栏、招贴画、宣传口号不同程度地起着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这些宣传的文化内容几乎都直接关联着和谐社会的内容。因而,社区环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呈现为社区文化的表面的。

然而,社区成员共同营造、呵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实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具体体现是通过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直接可感的事物来呈现的,但是通过社区环境的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深层的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被勾勒出来。例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就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3 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代先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发展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比较稳定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呈现。我们应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就是依靠了群众的力量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利用社区凝聚优势,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也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步骤。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社区文化;文化建设

党的十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基础。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区的和谐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

一、企业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要与对职工思想教育培训相结合

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是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企业要推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者,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管理内容,合理做好企业不同职工工作空余时间的教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崇高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员工的精神力量,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员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和坚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思想行为准则。此外,还要在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加强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社交能力,帮助员工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保障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和生活,增强员工归属感,为企业创设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抓好企业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

通过舞蹈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学会舞蹈、热爱舞蹈、参与舞蹈,引领居民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文化生活、融洽邻里联系,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使社区内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氛围。为此,一是搞好主题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和比赛,积极参与高层次、跨区域的社区舞蹈赛事,推动全市各地舞蹈队伍的交流,提高城市社区舞蹈水平。二是搞好特点活动,结合节庆和地方特点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三是搞好普及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参与面、利用媒体宣传,走访活动,调动群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舞蹈干部可采取“对口联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根据社区的需求,不定期地开展业务指导,以推动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繁荣。一些社区还注意举办少儿舞蹈培训班,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后,勇于体现自己的才华,会跳舞、能跳舞,能表演、会表演,使孩子真正得到规范专业的训练、在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素质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气质。

三、立足群众需求,突出阵地建设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居民文化活动才能够有效开展,因此,在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中单位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建设和有效利用,设立活动中心、俱乐部、文化广场、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宣传橱窗等设施;另一方面要强化社区软环境建设,结合企业特点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方面出发,加强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二是抓好室内文化设施建设。在每个居民小区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室、健康教育室、职工之家、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三是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社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办网上学校,建起企业文化网、法律服务网、网上学习园地,设置中华书库、生活健康、休闲娱乐、法律课堂、音乐欣赏、时尚解读、热点追踪等网络教育专题,随时随地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内容,使职工群众的学习交流更为方便,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更加快捷。四是积极组织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社区要积极调动各方面文化力量,引导社区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富含“油味”的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展现社区新风新貌,讴歌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养。

四、企业社区文化要不断创新,完善内涵

第11篇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越突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内涵所在、核心内容,建设好的社区文化,可以起到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1.满足社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广大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能够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和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对文化的强烈愿望。

2.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社区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教育居民、强化社区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3.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协调各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往,得到相互了解,互相协作与配合,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人们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越多,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自觉维护社区利益,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所以说,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树立新的城市品牌,已经构成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社区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

1.个别地方和一些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往往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设立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随意化。

2.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很多社区在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预留的极少,后期无法继续落实,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3.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4.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失。目前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工作往往处于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

三、狠抓重点,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战略课题。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在我国目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逐步实现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1.强化弘扬主旋律。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相当丰富。建设社区文化,在注重多样化的同时,一定要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旋律融入其中、贯穿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各方面,使其成为社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社区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工作中,要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提高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踊跃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以及创先争优、优化环境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时俱进,倡导正气,建立和谐社区人际关系和文明新风。

2.强化工作基础建设。首先要从搞好规划入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协调机制,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充分利用好社区学校、社区广场、驻区单位和社区各种文化设施,精心设计和积极开展内容健康有益、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吸引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协调驻区单位积极参与配合,加强精神文明共建,共同为社区文化建设出智出力。

第12篇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区娱乐文化设施也在不断的建设中,但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活动内容单一,居民对娱乐文化的认识不够等,针对社区存在的这些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娱乐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边疆社区 娱乐文化 建设

“社区”一词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及物质形态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成员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社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区,而城市社区文化则是以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

一、胶林社区的概况

云南德宏XX社区辖区面积约5.6平方公里。居民小组共有28个(纯居民型12个,单位型16个),居民小组长28名,副组长17名。驻社区单位18个(省直2个,州直12个,市直4个),常住人口:1853户,6005人,流动人口:338户,833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合计:21911户,6838人。个体工商户:603户,享受低保180户,301人。社区工作人员7人。设有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现在党员83人。另外,一所初级中学住校生550人,德宏XX学校6000人,德宏XX学院及德宏XX学校尚未统计,学府时代与金塔水乡人数仅限于登记在册人数。通过笔者多次到XX社区走访调查,对社区中娱乐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发现XX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公共设施的短缺

德宏芒市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小城市,而芒市的社区,场地狭小,缺乏公共广场和公共文体设施,同时受人口密集、经费缺乏等方面的条件的限制,社区娱乐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而XX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是制约社区娱乐文化状况的主要因素,也因此影响和挫伤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而芒市XX社区的工作场地的面积本身就只有5.6平方公里,更别说有自身的娱乐场所及娱乐设施,XX社区设施的短缺主要表现在:没有娱乐活动的场地、活动道具和健身器材、及室内活动室等等,它的娱乐文化活动设施是非常有限的,就像很多社区他们连自身的工作场所都无法解决,那社区活动场所就根本无法保障了,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老年人喜爱读书看报下棋等休闲娱乐,但社区无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或是相对舒适的场地。

二、社区活动资金缺乏

社区娱乐文化活动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据社区主任说,每次想举办一些活动时,由于资金的问题,都没办法开展。有时向政府反应或提出一些资金支援时,政府部门都敷衍了事。也至于每次开展活动,社区都不再向政府“要钱”。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艺队伍优化就成为困难,而爱好者只能自行掏腰包节约开支,社区才能保证活动的经常化。目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很少,说明社区文化尚待挖掘。资金与活动质量相互制约,通过与社区主任的交谈与了解我们知道,目前情况是社区文化活动中社会资金、社会单位的支持非常少,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也就成为了唯一的经费来源,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由于缺乏资金,设备不能更新、添置,组织活动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缺乏发展后劲,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资金的较大缺口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发展的瓶颈。这也就制约了社区文化力的不断地壮大。

三、社区活动形式单一化,吸引力不够

据与XX社区副主任的谈话中了解到,社区中活动形式十分的单一,不仅是XX社区像团结、新村等社区也一样。在这个多民族的城市里,他们有很多属于他们本民族的节日,本该可以举行景颇族的“的目瑙纵歌”、傣族的“干朵节”等之类的活动,可是受限于社区条件从没举办过。在该社区中每年除了组织老年团体到广场开展老年体育运动会,有时偶尔会到广母小学参加一些活动外,其它基本没有。每次活动都是到州党校、德宏XX学校等单位去跳舞、剪艺术纸,没有更多的新花样,创新性也明显不足。公共娱乐活动形式单一,极大的降低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但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填补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空虚,与此同r,不少地方文化乘机抬头,赌博等娱乐方式也开始泛滥,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居民赌博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社区娱乐文件形式的创新和建设面临加大的挑战。

四、外来务工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居住在社区中的人员,有一部分是外来务工,更有甚者是外籍人员。面对这部分人群,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也不强。对于外来务工而言,他们本身具有陌生感和排他性,总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社区这个地方,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以至于脱离这个社区,把自己排除在社区以外,同时本社区人员也会对这部分人群产生一定的偏见,使得他们对社区更加的疏远;更别说有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从外地来到这里,居住时间不长、很少有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更别说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了。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身份难认同,缺乏情感生活,主要受到生存环境、文化水平和地位感低等影响,使得他们对社区缺乏亲切感。再者,社区本身在我国发展时间也不长,然而社区文化活动更是新兴的一个概念,而它自身又存在系统不完备的问题,导致不少居民甚至部分社区文化工作者,对其内容、意义、作用不清楚,社会认识也有模糊之处。所以在这方面人们也不太重视它,对社区娱乐文化的认识也就更不够。例如,社区文化工作者将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只是当作社区建设工作中的点缀或装饰,而没有意识到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社会整合、情感交流、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认识上的不足也构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进步的一道屏障。

社区娱乐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要我们提高对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认识,理清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社区娱乐文化建设的新途径,社区娱乐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都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3篇

(一)贫困山区基层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乡镇文化中心是贫困山区的主要的基本的文化服务的主体,负责提供基层文化功能。但是当前乡镇文化中心由于资金缺乏,发展较为困难,办公的环境也不好,一些文化中心已经名存实亡,变成了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地位,没有资金,没有活动“四”的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领导的思想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侧重对于经济发展的拉进,没有对于文化给予重视,也就是说重视物质利益,重视文化收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能力缺乏,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力。

(二)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一直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拦路虎,所以很多的文化建设的建筑以及工具都很陈旧,设施破烂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所以也就无法正常的工作。书籍,阅读教室由于缺乏用于购买书籍的资金,科技和教育不能需求。大多数当前的各种文化活动仅限于城镇,农民在偏远地区难以享受到文化服务,一直存在着“重镇位置,轻偏远山区,重视大型晚会,但是轻视了日常的活动这一现象的出现。

二、加快促进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更好发展的措施

本文认为,当前只有加快对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的任务。只有思想重视了,才可以加快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的建设。

(一)拓宽投资渠道

贫困山区只有发掘出自己地方的优势,才能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融资的体系,才能加快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步子。此外,还需要积极向上级政府以及财政部门争取资金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对于地方的精神文化的补贴。建立一个基层文化的融资体系,才能促进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吸引企业界的投资,同时大力的依靠特色引进国外的投资,形成一个多途径的基层文化建设的融资的体系,这样才可以为基层文化建设给予强大的物质上面的支持。

(二)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目标策略

对于贫困山区基层文化的建设来说,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依据当地的特色的情况,同时征求当地群众的需求,针对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因地制宜,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最后,就是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的思想,站在高处看问题。在基层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是一样的,只有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才可以发展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不能鼠目寸光,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能有短期的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展。

(三)加强贫困山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人员的素质的培养

对于乡镇文化站来说,人力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才可以使得基层文化的人员的思想观念更新,提高自己的文化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素质。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人员选拔都要经过细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是可行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队伍中去建设。

三、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民间资源;文化品格;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娱乐心态、审美层次、人文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社区文化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也存在种种不足。如果把社区文化放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它积极的、光明的一面。

一、社区文化的民间资源及其民间立场

寻找社区文化民间根基确立的意义就是还社区文化以民间性的原生态,在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中寻求社区文化的生命意识。在我们看来,社区文化不仅其抒写有自觉的民间意识,而且还有着完全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以刺激文化的更深入发展。例如,社区文化具有自娱自乐、自我管理的特点,要求群众自发地组织和参与,因此,广泛发动群众是社区文化得以开展基础和关键。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和文化投入都要考虑群众需要,以内容上的多色调、题材上的多义性、意识上的多维化、形式上的多样化直接面向群众,使其能各得其所、自由选择。

民间立场是社区文化文化价值选择的落脚点。它以文化的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蕴藏在民间大众之中的原始生命力。社区文化既是国家威权和社会主流文化精英认识大众的民间广场,又是大众超越国家和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权力对他们话语进行模拟的广场,在充满官方秩序和意识形态的现实世界中仿佛享有“文化特权”,他们可以超越既定的价值规范与官方钦定的视野,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存在,诸如东北二人转等街头艺术,用或许是粗鄙的、插科打诨的语言和形式反映来源于民间的真实姿态和思想。

二、社区文化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品质,开创新的文化品格

社区文化秉承了文化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省察,以及人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对心灵慰藉的渴求。言说的自由及社区表达的快捷,无疑成了人们倾诉心声最恰当的选择。社区文化在艺术之思上,必须敞开自己的视域,借鉴、丰富自我的表现手段,只有如此,社区文化方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其次,要向社会主流文化学习承担自身的文化责任。社区文化需要主动站在大众的立场,介入社会和现实生活,真正发挥出文化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意识,承担起引导大众的责任,赢得大众的尊重和认同,并且以教育为促进手段,提高群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格。

三、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打造社区文化品牌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

同时,社区文化要注重人性关怀,大力宏扬人文提升的精神文化,将社区教育深入到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的理性层面。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心,振奋精神;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形成美德,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李玉鹏,曹苏芳.打造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教育品质[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10,(10).

[2]蓝光喜,陈钰.构建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J].求实,2006,(2).

[3]曾章秋.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0,(7).

第15篇

多园区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凝聚、激励、辐射、平衡协调以及约束等。

1凝聚作用

对于多园区企业而言,不同园区员工的价值取向有时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对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主导价值观念的凝聚作用,不断地归并各园区不同的单个价值观念,使不同园区的员工形成一种核心的共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进而激发不同园区员工对企业目标、准则的认同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把不同群体的单个目标整合为企业的总目标。

2激励作用

文化的激励功能,指的是文化力能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这种效应来源于每个成员做出贡献所得到的赞赏、尊重和鼓励,并由此获得心理和精神满足,进而自觉树立对企业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员工就会不断创新,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3辐射作用

只有处于不同园区的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信念、目标均产生高度的认同和热爱,才能使多园区企业整体拥有生机勃勃的组织氛围,处于良好的精神竞技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产生影响,还会辐射到企业外部。表现之一在于,创造性的各园区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组织系统具有辐射和整合作用,表现之二在于创造性的企业文化生活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辐射和引导作用。同时,企业文化通过弥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尤其是员工家属对企业的信念、目标产生认同,进一步提升、强化企业内部的自信力。

4平衡协调作用

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在多园区企业中,大系统与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角度而言,多园区企业就是要融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在统一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中整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以及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等各方面的平衡与协调,使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约束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

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文化的约束功能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企业文化使职工形成心理定势,构造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击,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触,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这种约束作用直观地表现在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对职工的规范作用上。

二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1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原有的单一园区企业相比

多园区经营使得园区规模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也相应随之扩大。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多园区经营的出现,为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内涵提升创造了条件。在多园区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园区的特点,制定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使各个园区都能充分发挥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活动,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2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多园区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多数企业的新园区一般远离市区,虽然在建设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但建成时间短,又与原有园区存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特别是缺乏老园区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传承,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极易出现文化断层。同时,多园区管理使得各园区的生产经营氛围营造、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出现困难,难以形成多园区统一的精神风貌。

三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多园区企业

在文化传承上受到多园区构成格局的冲击。地域区隔可能造成各园区文化的较大差异,形成多个小组织文化并互相冲突,削弱企业整体文化特征。目前,多园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制度文化缺损、文化底蕴断层以及不同经营层次瓶颈等问题。

1制度文化缺损

在多园区经营管理中,每一园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对整合型园区而言,合并前,各园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合并后,虽然各园区的文化建设存在一定共性,但其实质仍有不同。新建型园区不同园区的员工构成不同,企业文化活动的层次、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要建立一套适应各园区的需要、兼顾各园区的员工素质、文化特色的具体的企业文化方案比较困难,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2文化底蕴断层新建园区

一般处在远离老园区的城郊地带或异地,缺乏老园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园区虽然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比较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整体环境优美,但毕竟建成时间短,缺少蕴涵企业精神的历史性建筑和标志等物质文化,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积淀和提炼的理念及员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精神文化在新园区的体现仍需要相应的过程。新老园区之间的沟通不畅也导致了新老园区企业文化的不对称性。

3不同经营层次瓶颈

各园区合并前层次不同,存在着经营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这些现实存在的“不同”如果不能得到适当处理,会给合并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各园区合并前层次的不同也带来各园区员工间相互认同感的问题。一般低层次企业容易接受并且能够积极融入高层次企业,而高层次企业员工(特别是普通员工)存在对低层次企业的不认同心理,这也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构筑“一体多翼”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一体”是指整个企业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多翼”指企业各园区要体现多园区企业文化的个性。“一体多翼”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以整个企业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各园区风格各异的企业文化特征为基础,以企业人际关系为主体,以园区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对员工人格、性格和个性的塑造。首先,各园区要充分传承和发挥老园区的优良传统,注重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营造,挖掘企业的人文精神,把各园区建设成为一个新老交替、传承历史而又不断创新的育人场所;其次,要运用移植手法创建新园区企业文化,把老园区的文化要素与新园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因子融合起来,使新园区拥有老园区本质的文化,从而促进两者产生文化上的共通;再次,要努力建设具有多园区地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积极培育新园区地缘文化,注重新园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山水意境和风土人情的挖掘,进一步继承老园区的人文精神,构建具有新园区地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要加强对合并的各园区的原有企业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并结合各园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园区企业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形成以整个企业的人文精神为核心,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

2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建设

有其独有的特性。企业员工是其特有的财富,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共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多园区企业文化建设要完善规划,为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浓厚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风气。同时要围绕企业精神来优化企业的物质环境,完善制度保证机制,开展员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3利用不同园区的具体特点

推陈出新多园区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应从战略发展的定位出发,结合不同园区的特点,对各园区的功能、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和合理分配,不能简单复制老园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继承原有优良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各园区的功能优势、业务特色得以充分发挥,使各园区优势互补,成为整个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特色企业文化。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