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衔接期;科研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10-02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高专教师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即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可为其他升格后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提供借鉴。
一、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初步了解升格后大专教师科研能力,设计了综合型问卷,针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的教师科研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科研适应能力概况、科研意识和态度、科研方法与技能、科研影响因素、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期望及建议。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发放159份,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二)访谈设计
为了深度了解中职中专教育阶段向高职高专教育阶段衔接期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访谈对象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教师,涉及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和性别。
(三)调查结果
第一,适应方面。多数教师表示不适应,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时间在带班、教学、从事行政工作等;需要科研带头人;以前中专时候对科研不重视,升格后不熟悉科研规范和相关程序,无从下手。第二,对科研的认识方面。认为科研是教学教法的研究;是写论文,写书,做课题等;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对教学面临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理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升华;研究未知的知识,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某个研究领域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利用特定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等;有的彻底不明白。第三,存在问题方面。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功利心强,只为评职称;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缺少科研专职人才和带头人;与学历有关;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候的教学层面;时间和精力不足,工作量大,顾不上做科研;跨学科研究少;缺乏经费支持;科研不正等。第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法方面。认为转变观念;同一领域内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核心期刊;先观察和模仿再形成研究领域;及时记录和整理;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养成研究习惯等。第五,建议方面。认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与教书育人挂钩;给教师留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多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开设科研专栏作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选题指南;提高质量,严格把关;多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注重特色研究;深入系部进行指导;增强分工和合作意识;手把手带出一部分科研带头人。
二、结论分析
(一)科研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升格后,教师们为了评职称,完成的任务,滥竽充数。而极少数想做科研的教师们凭借真实本领写出来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反馈周期长,数量少,评职称上比弄虚作假的还要慢,导致不公平。一旦学校软件上不去将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科研管理机构能力不成熟。产生问题时科研管理机构有时无法及时作出规范化的决策。如中专时要求较宽松,学术责任感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教师们面对升格后高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力不从心,甚至有人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故意刁难。教师们经常延期项目审核,重申报轻管理。第三,非学术性(也叫非制度性)的影响力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行政色彩,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可以激励或打击科研人员。
(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
第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再说教学任务重,还当辅导员,带实习,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这点不可否认,除了教师们的理念滞后还有升格后教职工编制短缺问题,导致一人多职,工作量大,阻碍科研。第二,做科研比较功利,反正只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完成,科研生涯就终结了,甚至很多人直到课题结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课题中只是靠人际关系占有名次,追随各自的所谓的带头人,各立山头,各自为政,导致“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第三,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学术规范方面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在技术问题上认为是一次能学到,没有耐心长期系列学习,容易放弃,没有虚心谨慎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结果所做的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停留于皮毛上,并无扎实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们的科研理念中缺乏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
(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
第一,统计到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分量,数量少,质量低,贡献少。中专阶段科研方面要求不高,敷衍了事。升格后突如其来的科研要求使他们力不从心。第二,科研工作是滚雪球式的积累,之前积累少,科研能力几乎是零起点,无论何种形式或者学科的研究过程都举步艰难,都是民间组织的科研项目,照葫芦画瓢,蒙混过关。第三,缺乏理论功底和对政策的把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大,面子功夫居多。第四,尽管刚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但对具体程序很生疏,尤其是面对庞杂的科研系统时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照章办事时,部分教师开始有情绪。当科研管理部门在教育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遇到技术性难题和教师们旧思想的非制度压力时,便影响了信心和热情。这些均为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的直接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一,培养科研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同时,应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省级规章制度和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文件。第二,建立健全并学习校本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避免论资排辈,公平是机会平等,但绝不是平均。制度体系要细化到科研规划、项目申报指南、成果统计、奖励、转化与推广、审核、鉴定、存档、经费管理、数字化平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部门职能、学术规范等方面。第三,科研管理机构规范化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各司其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上报机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同时照章办事,减少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主观干扰,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和决定程序要分开。
(二)提升科研理念
第一,明确理论指导和研究目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先导,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但转型期大专的科研能力严重薄弱,队伍庞大,在教育体系中比例高。将教师视为人力资本去投资,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但不以牺牲教学为代价。第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体系。科研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科目的教师的专利、特权或任务,它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以各自的学术研究积累和个人研究兴趣等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与其他管理相同,都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媒介组成。科研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科研能力指导中,避免教师们有想法没办法、无从下手的无奈处境。所以一切以人为本,基于教师们的科研现状,抓住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
(三)抓特色,重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升格后大专/高职高专院校”的研究集中在升格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思路,但并未专门涉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对象讲,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生科研能力培养;从研究方法讲,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讲,主要从学科性和地区性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法律与制度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关于“中专院校升格后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各高职高专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应做到抓特色、重创新、靠质量。同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效率:第一,培养对象方面:大专院校青年教师都是带着高校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经验来的,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更容易投身于科研工作,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第二,培养方法方面:使用“贝尔兰卡斯特制”,即导生制。第三,建设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提高科研交流与管理效率。
本文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专院校升格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刘敖莉,董乃全.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7).
[4]孟学英,陈春华,王坦.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5]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6]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6).
[7]王祖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8]夏洪波.高职院校开展“专本衔接”助学的有效路径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9]赵海豹,蒲文忠,张小文.高职教育与自学本科考试衔接的助学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
[10]卢思桥.当前高职自考专本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2).
[11]张小勇.浅谈自考“专本衔接”的学生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
[12]王海东,杨榭,苏良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J].中国考试,2014,(9).
【内容提要】采用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数量状况、结构状况、课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远不够理想,应予以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摘要题】体育研究
1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NET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论文。
(2)抽样调查法。从全国体科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科所,通过函调的方式,了解这些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承担课题研究的状况,为探讨如何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作好准备。调查从2002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03年元月上旬结束。
(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
(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
1985年,我国共有2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729人。至2000年,体育科学研究所增至36所,科研人员则增至1700人,见图1。
附图
图1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图
3.2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学历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1可知,8所体科所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有3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1.4%;学历为本科的有92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51.7%;学历为专科的有3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9.6%;学历为中专以下的有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3%。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共占73.1%,居主体地位,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与科研出成果需要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员的趋势不甚相符。中专以下学历的科研人员虽只占7.3%,但这部分人员学历太低,难以适应科研上水平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上合理,但远不够理想。
3.2.2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职称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2可知,拥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初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26人,占14.6%。显然,高级职称人员与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平,略显稍高;而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则略显偏低。这种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宜为1.5:2:1,即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稍大于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约为初级职称人员的2倍。
3.2.3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3可知,所学专业为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15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4.3%;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2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1.2%;所学专业为文科的科研人员共计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4.5%。8所体科所中除湖北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比值为9:6:1)较合理外,其他均不够合理。总局体科所中虽有4名理工科专业人员和4名文科专业人员,但与其科研人员总数相比,比值显得太小。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虽不算单一,却不够合理。
3.2.4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年龄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处于30~50岁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5.7%,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分别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8.0%和16.3%。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表明,国外著名的体育科研机构中,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至少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5,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通常有1/4的为学术骨干。与之相比,这两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显得稍低一些。人才群体的最佳年龄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最佳年龄区”将向高低年龄两个方向延伸,各国将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年轻化。因而,这种年龄上的比例搭配就显得不够科学。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协作攻关、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这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
3.2.5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
3.3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
从表6可见,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最多的为总局体科所,共17项,其次为辽宁体科所,共4项,其他体科所均为2项。反映出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能力上,总局体科所与其他7所体科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山东、福建等7所体科所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量为16项,不及1所原总局直属体院1年承担该级别课题的数量,说明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
3.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图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3.4.1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
3.4.2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4.3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
4结论与建议
(1)从总体上说,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优化:在学历结构上,要加大培养与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步伐,尽快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等途径提高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在职称结构上,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以1.5:2:1较为合理,应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在专业结构上,科研人员所学专业应以体育专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理工类、文科类专业;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应向着这一方向迈进。
(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
(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1]李元伟.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现状及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01-10(7).
[2]马淑燕.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20(2).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科研态度
大学生科研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大学生作为科研的主体,对科研有不同的理解,持不同的态度。特别受近年来大学扩招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已胜过潜心于学术研究。2007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毕业后在规定年限从事教育工作。[1]免费师范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是如何对待科研的呢?他们拥有何种科研观念呢?为了解具体情况,我们专门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科研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希望据此制定相关的引导对策,让免费师范生正确地对待科研、正确地认识学术研究,起到教育和引导免费师范生的作用。
一、免费师范生的科研参与度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200名免费师范生调查结果的收集与整理,我们发现,在关于对科研相关程序了解程度问题的调查中,回答“一般了解”的43.54%,“了解很少”和“毫不知情”的分别有37.09%和16.12%,“非常了解”的只有3.22%,远远低于其它,表明免费师范生科研状况从整体上不乐观。免费师范生对科研了解程度不深也直接导致其科研参与度不高――参加过三次以上科研活动的只占3.22%,参加过两次和一次的分别占19.35%和25.8%,而从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的竟高达51.61%,过半数未参加过任何科研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其不参加科研的原因中,选择“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占42.42%。在“学校或院系是否开展过科研系统训练”这一问题的调查中,61.29%回答“否”,仅14.51%选择“是”,在“学校或院系是否举办过科研讲座”的问题调查中,72.58%选择“是”,27.41%选择“无或未听说过”。由此可知,学校或院系缺乏系统训练是导致免费师范生难以对自身科研能力做出准确判断的重要因素。选择“不知有科研可参加”的与选择“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比例相当,占42.42%,这同样与宣传有关。数据显示,仅6.45%认为“宣传力度很大,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70.96%认为“宣传倡导力度一般(如只公布在网站上极少有老师宣讲)”,17.74%认为“宣传很少,很少听说”,4.83%甚至表示“从未听说过宣传”。在教师对待本科生科研态度方面,62.9%认为教师“不鼓励也不反对”,这也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只有27.41%认为教师在学生参加科研过程中“极力鼓励参加并提供相应帮助”,甚至有9.67%认为“教师反对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
免费师范生对待科研的态度及进行的科研与学校的政策、措施及教师对待本科生进行科研的态度密切相关。高校缺乏对免费师范生科研的系统培训、学校或院系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及教师对待本科生进行科研的相对消极态度,是导致免费师范生对待科研态度及科研参与度整体不高的重要因素。免费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政策要求其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到教学一线参与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系统教师技能培训,这不可避免的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科研发生冲突。同时,政策保障有编有岗,“铁饭碗”心态致使部分免费师范生降低了对自身要求,在包括学术意识在内的整体学习态度出现偏差。[2]因此,如何在免费师范生政策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较宣传力度来讲,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或院系的鼓励措施略有好转。38.7%认为“在评优评先方面有很大的鼓励措施”,27.41%认为“鼓励措施一般”,20.96%认为“鼓励措施不够,没吸引力”。为何在鼓励措施比较到位的情况下科研参与度仍不高呢?联系政策我们得知,免费师范生政策规定在本科毕业后不能直接深造,保研这一条路不再为其敞开,因此通过科研来获得保研加分就没有存在的可能,科研所能获得近期利益的大打折扣无疑成为造成其科研态度不乐观的原因之一。所以,探究免费师范生的科研态度问题,其特殊地位也是影响科研态度的重要因素[3]。
二、免费师范生中科研参与者的科研态度以及动机研究。
在46.77%有科研经历的被调查者中,72.41%对待科研的态度比较端正,他们“花费了相符的精力和时间去做”,更有17.24%“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去做”,而仅10.34%“草草了事”。在问及参加科研的原因时,选择“培养自己能力”的158人,选择“求知”的90人,27人选择“评优评先加分”,28人选择“跟风”,而仅14人是因为“无事可做”。可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仍是科研参与者进行科研的主要动机,而想从中获得近期现实利益只占少数。在调查科研的影响时,158人认为科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能力”,138人“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仅14人觉得科研“耽误学习”7人认为科研“导致没有休闲时间”,很明显,科研参与者大多认为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免费师范生在进行科研时能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说明只要其参与其中,对待科研的态度也就不再成为一个难题。
第三、引导及对策。
1、加强和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法规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国家重视教育的体现,但在政策制定初期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工作保障和不允许直接深造两项规定,引起很大反响。仅有工作保障而相应的义务强制规定性不明确使其产生“铁饭碗”心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不允许免费师范生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也使其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同时使部分能从科研中获得直接利益(保研加分等)者对科研失去兴趣。针对此现象,加强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和法规建设,在政策更加人性化的同时也使免费师范生脱离“蜜罐”的生活环境,是提高免费师范生科研态度的有力保证。
2、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为免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持。
免费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实践性要求相对理论要求要高,但实践要以理论作为基础,过度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是现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一个误区。高校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定期开展系统的科研训练课程,同时在宣传力度和教师指导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免费师范生积极参与科研提供各种现实条件。
3、端正科研态度,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免费师范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对待科研的态度提高到和教师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明白一切实践活动都以理论为基础,更何况科研也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同样必不可少,[4]打好理论基础才能为实践提供一个科学的指导和依据。因此,免费师范生更应该端正科研态度,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 试行)
[2] 郭建平,李治平 《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3期
[3] 崔世莹 《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 学理论
[4] 周镇 杨艳 石婷 朱家涛 雷志华 《以实践为本位的大学生科研立项》
本次调查结合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汽车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交通学院及生物学院五个工科学院工科研究生展开,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其中包括男生206人,女生85人;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272人。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集中在工科研究生群体对诚信概念的认知情况,身边的诚信问题,诚信意识的影响因素,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结果及分析如下:
1.1 工科研究生对诚信概念的认知情况
我们对工科研究生身边存在的诚信问题进行了调查,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工科研究生中有55%认为身边存在诚信问题,而45%的人认为身边没有诚信问题存在。同时,我们调查了大家认为自己对诚信的概念是否清晰,结果如图2所示,有86%的受调查工科研究生认为自己有清晰的诚信概念,而其余14%则认为自己没有清晰的诚信概念。而当回答“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您认同以下哪些观点”时,62%的人认为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工科研究生对诚信概念认知良好并且对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尽管如此,工科研究生身边仍存在不少诚信问题,这种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别应当是引起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乃至社会足够重视的问题。
1.2 工科研究生身边的诚信问题
1.2.1 工科研究生群体诚信问题概况
当回答“在同身边同学的日常交往中是否遇到过诚信问题”时,58%的人表示很少遇到身边的同学出现诚信问题;30%的人则表示这种情况时有发生;9%的人表示从未遇到这种情况;3%的人则表示会经常遇到,结果如图4所示。那么诚信在大家选择共事的对象时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对于如何看待共事对象的诚信问题这一点,我们的调查结果如图5,43%的人选择若存在诚信问题,坚决不与之交往;15%的人认为不管其诚信与否,有能力就行;9%的人则认为只要对我好即可;3%的人认为诚信问题不大就好。可以看出,发生工科研究生身边的诚信问题较少,而且工科研究生交往中比较看重诚信品质。这个结果说明,正是因为诚信品质在工科研究生交往中至关重要,所以工科研究生之间相互珍视自身品质,很少发生诚信问题,二者相辅相成,是构建工科研究生良好诚信环境的基石。这个发现对相关单位制定诚信教育、管理方针和政策有指导意义。
1.2.2 工科研究生常见的诚信问题
我们的调查对一些工科研究生生活中遇到的常见诚信问题,如学术不端、考试作弊、还贷失信、网络生活中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在“当前工科研究生群体中主要有哪些诚信问题”的调查中,29%的同学选择了考试作弊;28%的同学选择了学术不端;18%的同学选择了履历造假;13%的同学选择了不履行合同;10%的同学选择了还贷失信;2%的同学选择其他项,如图6显示。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工科研究生的诚信问题体现在多方面,相关培养机构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意识,避免诚信问题影响学生发展乃至更为深远的社会发展。
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学术不端现象”的调查中,33%的同学选择了实验数据造假;27%的同学选择了学术剽窃;21%的同学选择了成果互相挂名;16%的同学选择了一稿多投;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项,结果如图7所示。调查结果显示的学术氛围需要改善,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应当加强管理并加强诚信教育,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身边同学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问题”的调查中,32%的同学选择了弄虚作假获取助学金;20%的同学选择了拖欠学费;17%的同学选择还贷失信;5%的同学选择恶意透支信用卡;16%的同学选择其他项,结果如图8所示。身边同学的经济生活的诚信问题与工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环境相符,基本符合事实,这些问题在学校和学院日常教学管理中得到佐证,确实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网络生活方面的诚信问题调查中,35%的同学表示主要体现在转载、传播虚假信息上;而选择“恶意制造谣言”和“其他”的同学各为24%;17%的同学则选择了窃取他人网络账号,结果如图9所示。网络作为当前最为流行和广泛使用的获取信息手段,是几乎每个工科研究生生活的必需品,加强网络诚信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诚信习惯是加强工科研究生诚信教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能成为诚信教育深化开展的突破口。
1.3 诚信意识的影响因素
如图10所示,在“个人诚信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的调查中,40%的人认为个人诚信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关系;37%的人认为关系不是很大;12%的人认为关系很大;其余11%的人则认为绝对无关。可以看到对于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大家的看法不一,综合来看,受教育程度对于个人诚信有很大影响。
在“家庭因素对个人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的影响”上,调查结果如图11所示,参与调查的人中50%认为家庭因素的影响较大;26%的人认为影响很大;19%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5%的人则认为影响很小。从中能看出大多数认为诚信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诚信意识是个人品质的具体表现,品质是需要从小养成的,所以家庭因素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诚信意识的形成,其他因素也在其中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综合来说,诚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1.4 对诚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当前学校的诚信教育的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7%的同学认为当前学校的诚信教育一般;27%的同学觉得满意;9%的同学不满意;7%的同学表示不了解。结果如图12。从结果不难发现对于当前的诚信教育工科研究生的满意度不高,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感到满意,这说明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诚信教育仍有待加强。
针对在学校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这一措施,本次调查中统计工科研究生的意见。如图13,结果表明59%的同学认为这一措施有必要,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约束其行为;23%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可有可无;18%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必要,完全属于作秀行为。调查结果说明建立诚信档案这一措施得到大多数工科研究生的支持,如果工科研究生培养机构通过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的方式加强对工科研究生的诚信管理和监督将能够较为顺利的进行。希望这能够为诚信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有用的途径。
调查问卷的最后是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询问同学们对于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革诚信教育体制的建议和对于如何解决当前工科研究生群体中的诚信问题的意见。通过对参与调查同学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总结,归纳为如下几条,希望能对日后相关单位构建诚信教育和管理体系提供一定帮助。
第一,学校适当开展一些道德诚信类课程,鼓励同学参加,通过课程教育向工科研究生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诚信意识。
第二,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合作,进行社会风气改革,建立透明的诚信奖惩制度,对于诚信缺失者做出相应的惩处,起到监督、警醒和引导的作用,使诚信问题成为公众问题,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第三,政府加大诚信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行为准则和规章支付方面建立诚信体制,涤清社会不良风气,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大氛围,努力构建诚信社会。
第四,学校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于诚信缺失问题进行真实记录,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诚信品质负责。
第五,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类学生团体多举行弘扬诚信意识、杜绝诚信缺失的学生活动,并对此类活动予以大力支持,让学生向学生宣传诚信的重要性,让诚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家校园生活的话题,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从而让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意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职业素质;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21-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引向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质,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基础薄弱、教育科研能力偏低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必须更新观念,增强教育科研意识,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条件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动力,促使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上新水平。因此,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自身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教师寻找职业幸福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乌兰县第一中学、乌兰县蒙古族中学、格尔木市第十五中学、都兰县第一中学、天峻县第一民族中学5所学校的250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50张,收回有效问卷236张,有效率94.4%。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为问卷式调查,主要围绕6个维度,共设计了20道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8题,多选题2题。分别是对教科研的认识与看法(1、2题)、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情况(3题)、教育科研意识与积极性情况(4、5、6、7、8题)、教育科研积极性情况(9、10、11、12题)、对于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13、14题)、教育科研能力情况(15、16、17题)及现状成因情况(18、19、20题)。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教科研的认识与看法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有48.73%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很清楚,同时,对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或自我发展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47.03%、40.68%)。笔者认为,这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先决的条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调查
教育教学期刊、书籍阅读调查结果(见表2)中,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够理想,未形成良好阅读习惯(20.34%),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经常阅读(28.39%)。这就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阅读教育教学期刊、书籍,对自身专业的发展、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认识不足,对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育科研意识与积极性调查
1.教育科研意识
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有85.59%的教师对新旧教材进行过对比分析。在阅读教育教学相关文献时,仅有极少数的教师做一些读书笔记(17.37%),有33.47%的教师一般不做笔记。在教学方法改进方面,有63.56%的教师喜欢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69.49%的教师喜欢思考,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在教材研究、教法改进等方面,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调查数据还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教师(仅占22.46%)曾针对某一教育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某些教育问题重视不够,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意识,所以,教育科研意识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能落实到行动中。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育科研积极性
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有65.25%的教师喜欢与其他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这就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愿。接近一半的教师在平时上课期间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一些调查研究(45.76%);并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在上课时,知道学生存在的问题(52.97%)。但调查数据也显示,不到一半的教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会及时记录、思考,并想找到解决的办法(46.61%)。这就表明,一半以上的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不高,这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高原期现象”。只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愿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增强教育科研能力,这也是实施教育科研行动的思想基础。
(四)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要求(43.65%)。表6中的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较熟练掌握的教育科研方法仅限于调查法和观察法(分别达58.90%、54.24%)。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及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乐观,理论方面出现“缺钙”,这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五)教育科研能力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7)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参与教育论文的写作研究(54.67%),尽管大多数教师(67.37%)曾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但部分教师在评职称前应付一两篇论文,由于学校缺乏教科研方面的奖励机制,评上职称后大多数教师再无心思撰写教研论文。能够和基本能够独自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仅占19.92%和49.15%,这表明,当前海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因此,该地区的教师迫切需要相关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知识、方法和写作方面的培训,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能够顺利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研促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现状成因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8)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制约其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因主要有5点: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够浓厚,影响教育科研的发展(44.92%);学校提供了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但一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教育科研(16.10%);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与课程学习、教学工作分离,难以兼顾(达到59.32%);数据还显示,接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不够完善(48.73%);50%以上的教师认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够。以上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将形成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研部门和学校。这样的调查结果不仅说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及学校在对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教师不能够从自我角度出发,认真审视形成自身现状的根本原因。这也将对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四、分析与建议
(一)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尽管大多数教师对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比较深刻,也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愿和意识,但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观念滞后,认识不深刻,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教育科研与己无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开展教育科研只是为了应付评职称等。实际行动严重滞后于意识,未能在实践中实施。
2.教育、教学期刊书籍的阅读情况很不理想,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不够深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
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其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教师流失严重,说明急需提高教师的待遇。
4.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得比较单一,不够扎实,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储备不足,教育科研能力较差,亟待提高。
5.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6.学校的教育科研指导思想不健全,对教育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力度不够。
7.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对科研评价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室,举办教研沙龙、读书交流汇报会等,提高教师阅读数量与水平。
2.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科研知识学习及提高科研能力,切实投身到教育科研中,使教育科研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
3.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科研,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明确教育科研指导思想,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教育科研培训,注重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夯实教师教育科研理论基础,提高操作能力。
关键词:晒晾烟;资源;调查;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S572.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88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21
The Survey Report of Kelong Tobacco in Guiyang City
YANG Chun-yuan1,TANG Yuan-ju1,DIAO CHAO-qiang2,ZHOU Jian-yun2,LIAO Yong2,SHI Zheng-fa2,LU Zhi-wei3
(1. Guizhou Academy of Tobacco Science, Guiyang 550081, China; 2. Guiyang Tobacco Company, Guiyang 550001, China;
3. China Tobacco Guizhou Industrial Co., Ltd., Guiyang 5505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llect the sun-air-cured tobacco resources widely, the local tobacco in Kelong village, Wudang district, Guiyang city was surve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Kelong tobacco was sun-cured, similar with Suo Shai-hong tobacco. Besides Kelong village, other sun-air-cured tobacco was found in some villages in Wudang district. The Kelong tobacco belongs to sub-cigar typ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n aroma quality, certain aroma amount, suitable taste and median sensory quality, Kelong tobacco is suitable raw material for Chinese blend cigarette and cigar.
Key words: sun-air-cured tobacco; resources; survey; Guiyang city
F州省晒晾烟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本地的一个特色。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及相关市州烟草公司对贵州省的名晒晾烟作了较多的调查研究,除贵阳市外,其他各市州都已基本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贵阳市乌当区可龙村的烟叶(以下简称可龙烟)作为地方名晒晾烟于1938年10月在贵阳市举办的贵州省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过[1],以后一直未见报道。近年来,发现可龙烟不仅还存在,而且还有一定的规模。为了充分挖掘贵州晒晾烟资源,完整、准确记述地方资源,为今后的利用提供更多的依据,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和贵阳市烟草公司于2014~2015年晒晾烟育苗及大田生产期间,先后3次深入贵阳市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开展了可龙烟的生产现状调查和烟叶质量研究,现将主要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可龙烟栽培历史、分布范围及主产地
1.1 可龙烟栽培历史
可龙烟是因贵阳市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种植的晒晾烟而得名。据资料[2]记载,烟草传入贵州省后,到18世纪中叶后期已经遍布全省。19世纪上半叶,在东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北部的遵义市、仁怀市,中部的贵阳市、安顺市、长顺县,西部的平远县(今织金县)、大定县(今大方县)、毕节市,西南部的兴义市等地都有了一定发展[2-6]。从文献[1]记载来推算,可龙烟作为贵州地方名晒晾烟,栽培历史已有近百年。
1.2 可龙烟的分布范围及主产地
新场乡在贵阳市乌当区东北部,东与乌当区羊昌镇相接,南与新堡乡、水田镇交接,西与白云区、修文县相邻,北与开阳县相连,离贵阳市中心45 km,离区政府驻地(新添寨镇)35 km。可龙烟主要分布在新场乡可龙村的水头寨、龙昌坡、大板田、大土、竹腊等村民小组[7,8]。近年来,由于可龙烟比较出名,在新场乡北面接壤的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塘坎等村组也发现大面积种植的晒晾烟都是用可龙烟的名字在市场上出售。由于种烟面积较大,种烟农户几乎每家都搭建有晒晾烟调制棚架。据初步调查统计,六屯镇晒晾烟种植农户约100余户,栽种面积17 hm2,总产量24 t,总产值120万元。目前可龙烟的分布范围及主产地情况分别见图1、图2。
2 可龙烟产区自然条件
2.1 生态、气候条件
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地貌以山地为主,其次为丘陵,谷地坝地较少,森林覆盖率33.41%。平均海拔1 200 m。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5 ℃,年日照时间1 100~1 300 h,年降雨量1 100 mm,4~9月的降雨总量760~850 mm,占年降雨量的66%~77%[8]。修文县六屯镇地势为西北面较高,中部稍平,东南面较低,平均海拔高度1 280 m,其森林覆盖率在46%以上,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降雨量1 2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年平均气温13 ℃,无霜期280 d[8]。可龙烟的种植地貌及生态环境分别见图3、图4。
2.2 土壤条件
2015年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对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和竹腊2个自然村组及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和塘坎3个自然村组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组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总氮1.76 g/kg、有效磷10.88 mg/kg、速效钾44.87 mg/kg;竹腊组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总氮2.25 g/kg、有效磷17.34 mg/kg、速效钾122.26 mg/kg。六屯镇都堡村尖峰组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总氮1.66 g/kg、有效磷27.05 mg/kg、速效钾353.99 mg/kg;格元组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总氮2.84 g/kg、有效磷59.97mg/kg、速效钾207.00 mg/kg;塘坎组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总氮2.45 g/kg、有效磷75.93 mg/kg、速效钾179.71 mg/kg。
3 可龙烟质量特征
3.1 烟叶外观质量
2015年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对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和竹腊2个自然村组及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和塘坎3个自然村组的晒晾烟样品进行了外观质量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从表1分析可知,水头寨烟中上部烟叶成熟度表现为成熟、原烟颜色紫红~深紫红、油分较少、光泽稍暗、身份稍薄、~片结构尚疏松,外观质量综合评价为中偏下。竹腊烟中上部烟叶成熟度表现为熟、原烟叶色紫红~棕褐色、油分尚油润或较少、光泽尚鲜明~稍暗、身份稍薄、叶片结构疏松或尚疏松,外观质量综合评价为中或中下。六屯小黑烟中上部烟叶成熟度表现为成熟、原烟颜色紫红、油分尚油润、光泽稍暗~暗、身份适中或稍厚、叶片结构尚疏松,外观质量综合评价为中或中偏上。六屯火泡叶中上部烟叶成熟度表现为尚熟至成熟、原烟颜色棕褐至紫黑、油分较少或尚油润、光泽稍暗至暗、身份适中或稍厚、叶片结构尚疏松,外观质量综合评价为较差以下。
3.2 烟叶物理性状
2015年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对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和竹腊2个自然村组及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和塘坎3个自然村组的晒晾烟样品进行物理性状检测,结果见表2。
3.3 烟叶化学成分
2015年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对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和竹腊2个自然村组及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和塘坎3个自然村组的晒晾烟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见表3。
3.4 烟叶感官质量评吸比较
2015年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对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水头寨和竹腊2个自然村组及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格元和塘坎3个自然村组的晒晾烟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吸比较,结果见表4。综合评吸结果表明,六屯小黑烟中部、上部烟叶的感官质量档次为较好,水头寨烟中部烟叶和竹腊转刀烟上部烟叶的感官质量档次为中,水头寨烟上部烟叶、竹腊转刀烟中部烟叶、六屯火泡叶中部和上部烟叶的感官质量档次为较差。
4 可龙烟的主要栽培品种
据乌当区新场镇乡可龙村大土组80岁烟农罗小琴介绍,大土组2010年以前有18户烟农种植可龙烟,至2015年,种植可龙烟的农户只有2~3户。主要种植品种有转刀烟、白花烟、红花烟等。另据可龙村竹腊组69岁烟农唐忠孝介绍,竹腊组有1户烟农近几年种植可龙烟。再据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尖峰组76岁烟农何先杰介绍,他家有4代人种烟,该村5年前有41户烟农种植晒晾烟,总面积8.2 hm2,近4年有33户,总面积6.6 hm2,今年有21户,总面积4.2 hm2,六屯镇都堡村主要种植品种有小黑烟、大黑烟和火泡叶等。
4.1 转刀烟
转刀烟株型塔形(图12),打顶株高52.0 cm,留叶数8~10片,上部倒三叶长58.2 cm、宽22.4 cm,叶形椭圆,叶尖渐尖,叶面较平,叶缘微波浪,叶色黄绿,叶片厚度适中,叶片组织较粗糙;花色淡红,移栽至开花54 d。栽培行距80~90 cm、株距55~60 cm,平均密度1 370株/667 m2,平均产量44.83 kg/667 m2。
4.2 红花烟
红花烟株型筒形(图13),打顶株高61.0 cm,留叶数8片,上部倒三叶长55.8 cm、宽33.6 cm,中部叶最大长度64.3 cm、宽37.8 m,叶形长卵圆,叶尖渐尖,叶面较平,叶缘全缘,叶色深绿,叶片厚度稍薄,叶片组织较细致;花色淡红,移栽至开花50 d。栽培行距55 cm、株距55 cm,平均密度2 200株/667 m2,平均产量96.80 kg/667 m2。
4.3 小黑烟
小黑烟株型筒形(图14),打顶株高73.2 cm,留叶数12片,上部倒三叶长51.1 cm、宽34.5 cm,中部叶最大长度60.6 cm、宽33.8 m,叶形长卵圆,叶尖渐尖,叶面较平,叶缘微波浪,叶色深绿,叶片厚度较厚,叶片组织较细致;花色淡红,移栽至开花54 d。栽培行距105 cm、株距71 cm,平均密度894株/667 m2,平均产量100.63 kg/667 m2。
4.4 火泡叶
该品种最显著的特点是叶面易起火泡斑。株型筒形(图15),打顶株高47.4 cm,留叶数10片,上部倒三叶长48.7 cm、宽30.5 cm,中部叶最大长度54.7 cm、宽33.5 m,叶形长卵圆,叶尖渐尖,叶面较平,叶缘波浪,叶色绿,叶片厚度稍厚,叶片组织较粗糙;花色淡红,移栽至开花56 d。栽培行距120 cm、株距72 cm,平均密度772株/667 m2,平均产量60.76 kg/667 m2。
5 可龙烟的栽培技术
5.1 育苗
当地种植户把晒干的山草与适当的泥土混合,燃烧后用钉耙拉平即为苗床,苗床厢宽1.0~1.2 m、长5.0~8.0 m。播种时间一般在1月中下旬。播种前用草木灰与种子混合,均匀撒播在苗床上,然后用细土或草木灰覆盖,用树枝制作一个简易遮阳棚盖上薄膜,按照烤烟苗床管理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即完成可龙烟的育苗。
5.2 烟地选择
一般用油砂夹黄泥土种烟较好,烟农选择烟地主要是隔年荒地或玉米-晒晾烟轮作的土地,烟地的土壤肥力中等偏下,但必须向阳。
5.3 整地施肥
在4月上旬进行烟地翻耕,5月上旬起垄,垄高20 cm左右。育苗和大田期主要施农家肥,苗床期每隔7~10 d使用15 kg农家肥对清水8~10 kg的水肥进行淋洒。移栽期施水肥和草粪,每株用量0.5~1.0 kg,移栽后20、40 d及打顶前分别使用水肥浇淋,每667 m2共需要农家肥400~500 kg。
5.4 移栽
移栽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株距55~60 cm,行距80~90 cm,密度1 370株/667 m2左右。采用大窝栽烟,与常规烤烟移栽方法相似。
5.5 田间管理
栽后20~30 d结合追肥进行田间管理,每株浇施清粪水肥0.5 kg左右,中耕培土2~3次,见蕾打顶,根据烟株长势合理进行留叶,留叶数8~12片。发现坏死苗、病苗、虫害苗后及时拔除或换苗,一般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6 调制技术
6.1 成熟采收
在移栽后60~70 d,待叶片发黄、叶尖卷曲、顶叶翻转并呈黄斑时,从上向下分3次采收,每次砍收3~4片,下一次间隔7 d左右采收。通常是选择晴天下午采收较好,采收时用镰刀每片连茎一节一节割下,在阴凉处使用2根草绳相绞,以每扣2~3片烟叶、叶背相靠进行编制。
6.2 调制设施及方法
乌当区新场乡可龙村的农户种晒晾烟面积不大,没有建造晒晾烟调制专用设施,主要在农家院子屋檐下或附近的牛圈等进行悬挂晒晾。修文县六屯镇都堡村农户由于种烟面积较大,几乎每家都在房屋前后搭建有晒晾烟调制专用棚架,晒烟架用竖、横几根木棒支起,钉(绑)在屋前椽柱或附近的树木上,能稳固挂上烟浪、便于收晒即可。一般架高1.7~2.1 m、架宽4~5 m不等,视场地大小而定。也有用塑料薄膜覆盖在木架上搭建的晒晾烟专用调制棚,既方便晒制又可防雨水,还可减少收晒用工。调制所用的草绳等编烟物资多为自家制作,调制设施见图16。
方法上以3片烟叶为一束编制一扣,扣间距2~3 cm,一浪烟60~80扣,浪长度1.8~2.4 m。编好的烟浪先放在阴凉处晾1~2 d,使其发软,再卷成螺旋状堆放1 d左右,然后展开放在太阳下晒,直到烟筋晒干,再卷成螺旋状晒拐头直到干透,整个晒制过程需30 d左右。晒制状况见图17。
7 贮藏堆放及发酵
烟叶调制结束后,将烟浪卷成螺旋状,用稻草包好,放在木柜里密封保存,或封闭存放于木楼等干燥的地方。这样贮藏可以存放3~5年不坏,除自吸和待客使用外,多余的还可以分期分批拿到市场上出售。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贵州烟草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烟草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 唐远驹.贵州烟草生产合理布局[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
[4] 中国烟草西南农业试验站,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贵州烟草品种资源(卷一)[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
[5] 訾天镇,杨同升.晒晾烟栽培与调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 张肖梅.贵州经济[M].贵阳: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社,1939.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1、成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党支部书记孙术法同志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魏长庆任副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指导组、宣传材料组、服务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实行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创新学习形式,确保学习质量。采取了集中学习、党小组学习、各学段结合工作业务学习、到社区等基层学习、党员干部自学等形式,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岗位练兵等活动,努力使我校思路、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谋划和推进。建立完善了学习考勤、补课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抓好主题实践活动。为大力弘扬廉政文化,促进全体党员干部、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开展了“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的活动实施方案,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自市教育局党委召开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之后,我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于2009年3月13日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布置学习教育活动。会议传达了市委和市教育局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学校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制定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日程安排,对学校开展活动进行具体部署。校长孙术法、党支部副书记魏长庆分别作了讲话,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参加学习、教育、查摆、整改等各项活动,切实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为了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学校在校内外悬挂多条标语营造浓厚气氛,并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调研阶段,学校共下发了学习材料五份,更新了四次《学习园地》的内容,做到了党员老师人人积极学习,非党员老师也努力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学习培训工作,确保学习教育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学校在第一时间将学习资料装订成册,供教师们自学。每周组织不同学习小组的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在这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中,我校教师共完成学习笔记近百万字,人均达一万余字,学习心得体会79篇。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有:
一是坚持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在处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四次。此外,学校总支书记孙术法及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对党员和班子学习活动分别进行辅导、讲课,为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落实各项制度,确保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出勤、请假、补课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落实,对因病、因公外出等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责成专人进行补课,保证了学习时间。
三是学习教育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组织党员干部一边学习,一边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进行对照分析,谋划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大落实和改进力度的具体环节,为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中,我校77名在职党员教师都撰写了心得体会。
四是结合学习教育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召开了讨论交流会。以“我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党员干部人人写出了书面建议,非党员老师也积极献策,畅谈了学习后的收获和体会,收集了七十余条对学校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计策。
五是通过调研促学习。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家校沟通的新渠道、新机制;如何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怎样提高教师待遇,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些调研课题都是学校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认真讨论后拿出的,然后每个班子成员带领部分党员老师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促进学习进一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以调研促学习的活动,让每位党员更党深刻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就在身边,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刻用意。
四、学习教育活动立足发展,学用结合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学习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分析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对共性问题集中组织学习,对个性问题要求党员自学。总支部引导党员自觉检查是否做到真学真懂,是否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之中。
二是通过转变作风构建科学发展的保障。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自觉征求群众意见,倾听他们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并及时进行改进。在全校大会上,学校就老师的全员值周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从自己做起,通过全员值周加强路队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三是通过服务发展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学习教育中,大家普遍感觉到,自身的素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集中每周三、六半天学习外,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学校网络资源十分丰富,鼓励党员干部利用网络资源开拓视野。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
区检察院 孙学文
现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制度交替引发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任务,对检察工作提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致使检察工作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才能使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做到“六个符合”,即符合法律、符合规律、符合大局、符合民意、符合理念、符合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案,就能紧紧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就能预判、分析职务犯罪的动向和规律,就能科学布局侦查的方向和突破口,就能使反腐败工作更具前瞻性。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方向
检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前进的眼光和更新的理念来审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促进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进行,进一步明确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是要树立全面的大局观。为xx工作大局服务是检察工作党性原则的体现,是一切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讲的大局,侧重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大局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经济更加发展,而且要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检察工作为大局服务,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同时也要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做好新时期的检察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创造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检察工作发展规律的业绩。”把握住这个政治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好服务大局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是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检察工作,发展检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这个大局中,我们不仅是服务者和保障者,同时也是发展者,是发展的主体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出影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问题所在,努力探索新时期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谋求检察工作的自身发展,使检察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是通过实施法律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评价我们的政绩,就是要看我们的职责履行是否充分、工作成效是否明显、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任何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牺牲长远发展而谋求眼前得益的短视行为,甚至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捞取个人或少数人好处的行为,都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加以抵制。
二、制约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查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xx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坚决惩治腐败与依法保障人权、加大办案力度与保证办案质量、严格执行法律与贯彻党和国家刑事政策等辩证关系,切实保障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区职务犯罪的日益复杂,办案难度越来越大,我们现行办案机制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也日益显现,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不完善,初查成功率低。20xx年至20xx年,天津市各级检察机关共受案4351件4570人,初查3827件4017人;初查后立案2082件2206人,初查成案率仅为54.4%。客观地说,在初查后没有立案的线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价值、可以立案的。造成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1)初查作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必经程序,仅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规定,而没有被纳入刑事诉讼法中,这直接导致了初查制度在法律上的尴尬境地,使初查的方法、力度以及合法性均受到影响。(2)初查所获取的证据合法性受到 质疑,由于初查并没有获得刑事诉讼法的承认,检察机关在初查期间所获得证据的效力在合法性上受到怀疑。(3)由于初查处于不规范的境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从而导致侦查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如何初查、怎样初查都由侦查人员自已决定,少问一句话、少记几个字,都有可能将案件“化掉”。这也是成案率低的关键所在。四是初查阶段的调查手段受到限制,面对复杂疑难的案件束手无策,从而贻误战机。由于缺乏法律授权,初查时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不能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甚至也不能随意接触被查对象。侦查人员的初查犹如盲人摸象般艰难。随着贪污贿赂犯罪“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传统初查方式的落后与新时期职务犯罪的高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是规范化建设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进步,立法对侦查工作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自刑诉法修改以来,如何在12小时内有效突破案件就成为摆在侦查干警面前的最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侦查工作。自20xx年6月1日起新《律师法》正式生效,众所周知,新《律师法》对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取证权作了较大的修改,扩大了律师的权利,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客观上更增加了反贪侦查办案的难度,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既要坚决查办案件,有力惩治腐败,又要严格做到规范执法、保障人权。
三是查案过程中整体缺乏支持、配合。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但同时我们自身又缺乏强力机制,所以只能依靠协调并由其他部门出于觉悟,才能开展工作,这样的配合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各区县院普遍反映当前办案一方面是缺乏协调配合,另一方面是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干扰多、阻力大,区县院自身很难冲破这种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快速侦破。
三、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难题的新思路
任何工作都是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中前进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是如此,要把握新要求、认识新挑战、破解新难题,都需要冷静观察、仔细思考、沉下身子、掌握实情,从而发现工作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近几年,我院始终把侦查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重心,在经费保障、技术装备、人员配置、职级待遇上向侦查一线倾斜,在侦查工作中充分运用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整体作战,智慧办案,努力克服初查成案率低、案件突破难等制约因素。20xx年至20xx年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48人,其中大要案40人,有力促进了我区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发展。20xx年以来,我院立办职务犯罪15人,大要案率同比上升18%,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势头较好。
一是统一规范初查工作,完善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初查制度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其改革有赖于整个刑事诉讼制度的调整。在未有新的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前,初查仍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查处依法贿赂等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及工作方法。同时,对初查各环节上的实务问题也极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加以摸索、研究。因此制定一项符合法律规定、适应形势发展和初查工作特点、具有操作性的初查工作规则,以规范和加强自侦部门的初查工作,是解决当前初查尴尬法律地位的一项有效措施。我认为,对初查的规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初查的行使主体;(2)初查的使用对象和措施;(3)初查的监督方法。明确初查的任务和要求,细化初查方式,规范初查的法律文书,通过制度规定逐步拓宽初查模式。当然,在条件成熟了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制定一部单行的反腐特别法规,于法有据则可以更灵活的解决反腐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二是提高侦查科技手段,破解职务犯罪侦查难题。职务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不同,其作案手段的隐秘性决定了其侦查手段及措施的特殊性,为有效打击这类犯罪,很多国家都允许侦查机关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对案件进行侦破,如电子监视技术、秘密录音技术等。相比之下,我国职务犯罪所可以使用的手段则十分有限,尽管许多发达地区检察机关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配备先进的侦查设备,但由于缺乏法律支持,特殊的侦查手段无法使用。在反腐败的斗争中,高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合理而有效的科技运用对于查办犯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侦查技能帮助良多,当然,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要用明确的授权和监督,才能保证不被滥用从而避免造成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侵犯。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审计局纪检组、监察室紧紧围绕“深入解放思想、奋力进位争先,强化审计职能、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按照履职要求,为审计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保障。
一是为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保障。融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持续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学习科学发展观情况的检查指导,从检查学习氛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方面加强对各处室(支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的督查,并不断推广好的教育经验和做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学习记录及自查报告等方式,检查审计干部学习教育情况,着力查找和解决在思想观念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促进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科学发展理念,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努力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是为健全制度提供保障。努力形成保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工作规则》、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工作规划》以及本局《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审计干部树立制度精神,培养崇尚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的意识和素质,促进和强化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审计公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纪律、审计移送处理、经费资产管理等规范、制约、监督审计权力运行及机关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尤其是针对投资审计等较高风险领域及审计组现场实施审计关键部位,组织人员深入一线审计现场加强监督防范,防止不廉洁问题和案件的发生。以纪律宣传、纪律执行、责任追究为抓手,不断拓展审计机关预防腐败工作的新领域,提高审计干部遵守纪律、维护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为落实反腐倡廉分解任务提供保障。加强对审计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局组织人事、机关党委、法制和督查等部门和业务处室力量,促进反腐倡廉分工任务与审计任务紧密结合,在加大审计监督服务发展、维护民生、构建和谐工作力度的同时,推进市纪委赋予我局反腐倡廉分工任务的落实。驻局纪检组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执纪执法机关的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完善案件移送、信息反馈等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为加强审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政风行风评议和行政监察,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采取实时跟踪检查、绩效评估、民主评议等方式,着力解决审计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力争使每个党员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完成好各项审计任务的动力源泉,保持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驻局纪检组、监察室在提供保障的同时,结合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坚持“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力争通过学习调研,真正把影响和制约“免疫系统”自身建设和功能作用充分发挥的各类各种突出问题找出来、找得准、分析透,进而有的放矢地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审计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现阶段,正值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旧制度交替引发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任务,对检察工作提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致使检察工作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科学发展,才能使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做到“六个符合”,即符合法律、符合规律、符合大局、符合民意、符合理念、符合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案,就能紧紧把握国家发展的脉搏,就能预判、分析职务犯罪的动向和规律,就能科学布局侦查的方向和突破口,就能使反腐败工作更具前瞻性。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方向
检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要任务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用发展的观点、前进的眼光和更新的理念来审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促进公共权力廉洁高效进行,进一步明确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是要树立全面的大局观。为__工作大局服务是检察工作党性原则的体现,是一切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不例外。过去我们讲的大局,侧重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大局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经济更加发展,而且要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检察工作为大局服务,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同时也要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正如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做好新时期的检察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创造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检察工作发展规律的业绩。”把握住这个政治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做好服务大局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是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检察工作,发展检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发展这个大局中,我们不仅是服务者和保障者,同时也是发展者,是发展的主体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出影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问题所在,努力探索新时期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谋求检察工作的自身发展,使检察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是通过实施法律监督,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评价我们的政绩,就是要看我们的职责履行是否充分、工作成效是否明显、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任何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牺牲长远发展而谋求眼前得益的短视行为,甚至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捞取个人或少数人好处的行为,都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有清醒认识,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加以抵制。
二、制约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查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__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坚决惩治腐败与依法保障人权、加大办案力度与保证办案质量、严格执行法律与贯彻党和国家刑事政策等辩证关系,切实保障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区职务犯罪的日益复杂,办案难度越来越大,我们现行办案机制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也日益显现,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不完善,初查成功率低。20__年至20__年,__市各级检察机关共受案4351件4570人,初查3827件4017人;初查后立案2082件2206人,初查成案率仅为54.4%。客观地说,在初查后没有立案的线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价值、可以立案的。造成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1)初查作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的必经程序,仅有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规定,而没有被纳入刑事诉讼法中,这直接导致了初查制度在法律上的尴尬境地,使初查的方法、力度以及合法性均受到影响。(2)初查所获取的证据合法性受到质疑,由于初查并没有获得刑事诉讼法的承认,检察机关在初查期间所获得证据的效力在合法性上受到怀疑。(3)由于初查处于不规范的境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从而导致侦查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如何初查、怎样初查都由侦查人员自已决定,少问一句话、少记几个字,都有可能将案件“化掉”。这也是成案率低的关键所在。四是初查阶段的调查手段受到限制,面对复杂疑难的案件束手无策,从而贻误战机。由于缺乏法律授权,初查时不能采取强制措施,不能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甚至也不能随意接触被查对象。侦查人员的初查犹如盲人摸象般艰难。随着贪污贿赂犯罪“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传统初查方式的落后与新时期职务犯罪的高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是规范化建设适应能力不强。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进步,立法对侦查工作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自刑诉法修改以来,如何在12小时内有效突破案件就成为摆在侦查干警面前的最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侦查工作。自20__年6月1日起新《律师法》正式生效,众所周知,新《律师法》对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取证权作了较大的修改,扩大了律师的权利,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客观上更增加了反贪侦查办案的难度,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既要坚决查办案件,有力惩治腐败,又要严格做到规范执法、保障人权。
三是查案过程中整体缺乏支持、配合。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但同时我们自身又缺乏强力机制,所以只能依靠协调并由其他部门出于觉悟,才能开展工作,这样的配合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各区县院普遍反映当前办案一方面是缺乏协调配合,另一方面是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干扰多、阻力大,区县院自身很难冲破这种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快速侦破。
三、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难题的新思路
任何工作都是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中前进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是如此,要把握新要求、认识新挑战、破解新难题,都需要冷静观察、仔细思考、沉下身子、掌握实情,从而发现工作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近几年,我院始终把侦查工作作为检察工作的重心,在经费保障、技术装备、人员配置、职级待遇上向侦
查一线倾斜,在侦查工作中充分运用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整体作战,智慧办案,努力克服初查成案率低、案件突破难等制约因素。20__年至20__年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48人,其中大要案40人,有力促进了我区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发展。20__年以来,我院立办职务犯罪15人,大要案率同比上升18%,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势头较好。一是统一规范初查工作,完善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初查制度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其改革有赖于整个刑事诉讼制度的调整。在未有新的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前,初查仍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查处依法贿赂等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及工作方法。同时,对初查各环节上的实务问题也极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加以摸索、研究。因此制定一项符合法律规定、适应形势发展和初查工作特点、具有操作性的初查工作规则,以规范和加强自侦部门的初查工作,是解决当前初查尴尬法律地位的一项有效措施。我认为,对初查的规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初查的行使主体;(2)初查的使用对象和措施;(3)初查的监督方法。明确初查的任务和要求,细化初查方式,规范初查的法律文书,通过制度规定逐步拓宽初查模式。当然,在条件成熟了的情况下,我还是建议制定一部单行的反腐特别法规,于法有据则可以更灵活的解决反腐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二是提高侦查科技手段,破解职务犯罪侦查难题。职务犯罪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不同,其作案手段的隐秘性决定了其侦查手段及措施的特殊性,为有效打击这类犯罪,很多国家都允许侦查机关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对案件进行侦破,如电子监视技术、秘密录音技术等。相比之下,我国职务犯罪所可以使用的手段则十分有限,尽管许多发达地区检察机关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来配备先进的侦查设备,但由于缺乏法律支持,特殊的侦查手段无法使用。在反腐败的斗争中,高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合理而有效的科技运用对于查办犯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侦查技能帮助良多,当然,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要用明确的授权和监督,才能保证不被滥用从而避免造成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侵犯。
关键词:天文科技;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64-06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1、问卷测量的天文科技素养的结构
科学内容是天文科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天文科技素养的人应该理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天文科技素养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在真实的背景或情景中呈现,因而天文科技素养测试的问题应当是真实的,而不是凭空编造的。天文科技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理解和认识,而更在于对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进而对问题作出决策。这些认识被概括为指导天文科技素养测量的三个原则,即“内容原则”、“背景原则”和“过程原则”。天文科技素养测试题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设计。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天文科学基础知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日月地的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为学校开设相关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表1-1太阳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9 选择题 太阳的能量来源 理解简单的信息
17 选择题 日心学说 理解简单的信息
19 选择题 太阳辐射 理解简单的信息
26 问答题 日月的大小与距离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表1-2月球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6 选择题 月相和日月食 理解简单的信息
表1-3地球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7 选择题 地球运动一般特点 理解简单的信息
8 选择题 地球人造卫星 理解复杂的信息
10 选择题 光化学烟雾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11 选择题 地球的生命存在条件 理解简单的信息
12 选择题 酸雨成因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13 选择题 化学风化 理解复杂的信息
14 选择题 水体类型 理解简单的信息
15 选择题 淡水储存形式 理解简单的信息
16 选择题 潮汐 理解复杂的信息
18 选择题 大气组成 理解简单的信息
20 选择题 降水形成条件 理解简单的信息
21 选择题 飓风概念 理解简单的信息
22 选择题 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理解简单的信息
28 问答题 臭养层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复杂的信息
29 问答题 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探索自然世界
30 问答题 分析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与传统测验不同,测试的背景是日常现象,它测试了学生能否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表1-4地外生命部分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27 问答题 外星球生命存在条件分析 探索自然世界
这部分着重测量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一般来讲,技术革新当然是好事,但是在实际的社会情景中,其结果可能是复杂的。例如,它在给某些组织或个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受损在这个意义上。天文科学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问题,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伦理问题等。
表1-5科学研究方法的天文科技素养测试
题号 题型 内容 预期行为
23 选择题 技术涉及过程的步骤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4 选择题 发展观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5 选择题 科学家思维方式和习惯品质 利用工具、常规步骤和科学过程
2、调查问卷的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内容:天文科学,生命科学,环境问题等。
(2)预期的行为:理解,理论化、分析、问题解决,使用工具、常规做法和科学过程,探索自然世界。
(3)科学观点:态度,发展,参与,兴趣,思维习惯。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是由5项选择题组成,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天文科技素养获取的途径等等,为调查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被试信息。第二大部分是由20项选择题组成,每题为2.5分,共50分,目的是定量地研究被调查者对天文科技素养的五个维度的运用程度。第三部分由5道开放性的问答题组成,每题为10分,共50分,目的在于定性地了解被调查者对天文科技素养的五个维度的运用程度,并用来判断被调查者真实想法是否与所选的选择题选项相一致,从而检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1、测量工具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纪检监察工作解决的问题,xxx县纪委党风调研室成立专门课题调研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调研,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密切联系
1、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中心,就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包括党风廉政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发展包括农村反腐败工作的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包括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观念,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执政为民,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3、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保障政策正确执行。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的,要求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执行和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决定,有效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联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展工作的范围,把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及时纠正各种妨碍科学发展行为,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关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正确地落到实处。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42
摘 要: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机能实验室2011年在2009级临床医学、肿瘤专业6个大班612名大二本科生中实施设计性实验教学计划,通过组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验计划,拟定实验方案,共收到学生设计性实验方案27份;经现场多媒体答辩,专家教师评审团现场审核、提问、评分,选出其中8份在全年级实施,并以实验组为单位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问卷调查显示:87%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同学老师的沟通能力及临床意识等诸多方面有较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还检验和历练了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机能学实验教学质量,深化和优化教学内容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医学机能学实验课;学生设计性实验;问卷
The investigation of designing experiment by students inmedicine functional experimental lesson
ChenYuan, LiYanan, ZhangLirong, ZhuWeiya, LiWeijiao, WangXiaoqing
(Medicine Functional Laboratory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Haiyuan College )
Abstract:The Functional Laboratory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Haiyuan College conducted a pilot progra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from April to August 2011 involving 612 second year students. The students produced 27 original 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of these designs were made to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Of these, 8 design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practical func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and the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is pilot program on the Haiyuan college campus. The questionnaire show: 87% students consider that the progra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improved their abilities on practice, applying knowledge, analysis, solution and creativity. And inspected the teachers. It is significance to func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Functional Experiment; pilot progra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questionnaire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机能实验室2011年在2009级临床医学、肿瘤专业6个大班612名学生中实施“学生设计性实验教学计划”,前期由带教老师利用大课及实验课进行宣传动员,明确学生设计性实验课开设的目的、意义、要求,介绍海源学院机能实验室所能提供的仪器、设备、药品、动物等实验条件和能够利用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 对每个室的学生提出一个或两个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策划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做预实验,共收到设计性实验方案27份。方案签收后组织学生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现场多媒体答辩,答辩要求阐明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动物、手术路径、检测指标、分组治疗方案、临床意义等,答辩会聘请专家教授及机能实验室全体带教老师进行现场提问、审核、评分,按分数高低排序,选出8份水平较高、颇具特色、联系临床实际、有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在全年级正式实施。8个方案中有的是针对常规机能学实验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设计的,如“氯丙嗪增强小鼠对缺氧耐受达最佳效果的环境温度的实验研究”,力求寻找的答案是:腹腔注射氯丙嗪后的小鼠处于怎样范围的环境温度中才能在一个密闭的氧气有限的空间中达最长生存时间,同时要明显地长于常温同样实验条件下腹腔不注射氯丙嗪的小鼠;以保证实验的阳性率达90%以上。有的是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如“亚硝酸盐的中毒与解救”增设了红细胞显微镜观察、胃肠道形态学观察,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和血压呼吸同步检测,和原实验相比,观测的视角更深更广、更贴近临床。有的实验则超出了现行教材范围,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对性低血压的影响”结合中老年人群临床特征,针对压力感受性反射对血压短时程调节特点,观察在压力感受性反射缺失情况下变化造成的低血压发生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目的在于解释压力感受性调节功能低下的临床意义和警示作用。有的实验设计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被选中,但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补充、深化机能学理论教学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如“肾脏对血压长时程调节作用的实验观察”,肾脏钠水平衡功能紊乱系临床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肾脏钠水平衡调节对于血压的长时程稳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教科书中对此要求甚少,而主要介绍和要求的是压力感受性反射对血压的短时程调节作用,本次学生设计性实验中,一大班同学用结扎肾动脉,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亢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导致家兔动脉血压长时程持续增高的实验结果,形象而有力地证明了肾脏在血压长时程调节中的统治性地位,可以作为机能学实验教材的重要储备。又如“抗哮喘药对哮喘的治疗效果比较”“Rh血型鉴定及在大学生中的分布调查”等设计方案,既是机能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又不乏重大的临床意义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虽然最终因为实验设备和经费限制没有实施,但在查阅文献、制定方案、现场答辩以及预实验的过程中,设计者经历的考验和历练毫不逊色。此外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还参与了部分教师硕士研究生课题。
期末我室在2009级临床肿瘤专业6个大班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含16个问题,80个选项,共收到答卷574份,主要调研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教学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意见、批评和建议,问卷要求填写大班、小班和实验室,不填姓名,力求放松、真实。其中对机能实验课很感兴趣301人,感兴趣253人,不感兴趣13人,无所谓6人;认为机能实验课对学习和理解大课理论很有帮助287人,有帮助260人,帮助不大32人,没有帮助1人;认为综合机能实验对生理、病理生理、药理三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有融会贯通作用491人,认为没有该作用7人;499名同学认为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32名同学认为没必要,40名同学表示无所谓;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生设计性实验课使自己在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能力、与同学老师的沟通能力、答辩能力以及临床意识方面有较大锻炼和提高。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设计性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
1、它超出了我校现行教材的范围,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根据现实的临床需求、联系重要的三理知识、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教科书本的知识显然不够,必须多渠道查询相关资料,本次学生设计性实验查询各种期刊杂志、中英文五年制、七年制教材上百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激情和对未知的好奇心。
2、打破了常规定制实验的局限,日常的机能实验教学已经定制化、标准化,从理论讲解、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到实验报告几乎都有标准答案,但设计性实验常常表现出浓重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同样的实验动物、同样的实验方法,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怎样从多变的实验现象中,找出规律性,合理科学地解释实验现象,是一个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研思维方法的构建过程。同时在这样的实验中针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往往会引发新的实验课题,因为推理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3、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答辩、预实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师生间产生了频繁的交流,这种交流除了答疑解惑,更多的是探讨,是思维方式的传承,是因材施教,这使彼此间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信任。
4、学生设计性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领、组织作用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态度和平日的积淀,教师的不作为和不重视将导致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迷茫、冷漠甚至拒绝,最终无所收获。因此学生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还检验和锻炼了年轻的教师队伍,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培养了教师严谨的科研作风,是机能学实验课的重要组成和补充。
5、在学生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师生面对面互动的答辩环节,代表自己小组发言的答辩人必须准确无误地阐述本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较好地回答评审团的提问,才有可能进入下一步的实施环节;答辩的过程有效地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检验了教师的工作成效,并可通过专家的提问较好地完善实验方案,提升实验设计水准。答辩会开放透明,学生不仅必须参加自己大班的答辩会,还可参与其他大班的答辩会,可以自由对答辩方案甚至教师的发言提问,答辩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专家之间,教学人员与教学管理者之间搭建了一座信息与心灵相通的桥梁,增进彼此的了解,接受彼此的启发,对于高效高质地运行整个教学计划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真切地领悟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出创新的渴望,感受着探索的艰辛和失败的无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滋味。如果要问此次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受的锻炼和某些方面能力的提高就是我们全体带教人员的无悔初衷。
参考文献
[1] 李金莲,杨静,张慧,等. 机能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08-1011
[2] 郑敏莉,胡晓枚,叶富守,等.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4):577-578
[3]余琛琳,崔淑芳,汤球,等.《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32-735
[4]杨晓晓,赵学青,谭彩略,等.医学机能学设计性实验准备工作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9):100-101
[5]刘重斌,杜友爱,龚永生,等.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79-80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提出,旅游单独作为一个大类,下设旅游管理和餐饮管理与服务两个大类。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都设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处于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化的阶段,课程体系设计含有大量学历教育的痕迹,公共理论课比例过大,特色实践类课程相对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问题。在中国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取得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从休闲娱乐角度来看,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品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茶艺馆等遍布大江南北,旅游学科与茶艺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点;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本调查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对茶艺课程开设的内容提出建议。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基于服务九江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理念,抽取的样本均来自九江市。
样本一:学生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样本。随机抽取九江市两所高校餐旅专业学生,对随机抽取的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样本二: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采用分类随机抽样法抽取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分类随机抽取7所旅行社80名工作人员、6所酒店100名工作人员、5所茶艺馆60名工作人员,对随机抽取的24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编制问卷。根据茶艺课程教学与旅游专业特色相结合的理念,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按照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工种知识开发要求,设计题项并编制出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问卷修改。将问卷内容给九江市从事茶艺教学的教师进行审阅,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在教改课题开题中请专家看问卷设计是否合理,以此确定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四部分组成: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对茶艺的了解程度; * 本调研报告为201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茶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在餐旅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需求。
第三阶段:问卷调查。确定样本后,以学校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填写。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并明确告之作答者本问卷是关于开发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的调查,调查意见将对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以旅行社、酒店、茶艺馆为单位,由学生见习时带到见习单位进行填写。还有部分问卷是通过旅游专业教师带到其熟悉的旅行社、酒店进行填写。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
4.统计方法
经专业人员对回收问卷做初步甄选后录入数据,初步分析删除无效问卷,以确保最终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三 结果与分析
1.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被试人口学变量统计表(N=339)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性别 男 84(24.78%) 年龄 18岁以下 22(6.49%)
18~24岁 204(60.18%)
女 255(75.22%) 25~28岁 70(20.65%)
29~35岁 32(9.44%)
35岁以上 11(3.24%)
职业 本科 21(6.19%) 职业 餐旅专业学生 118(34.81%)
大专 179(52.80%)
中专 110(32.45%) 餐旅行业工作人员 221(65.19%)
高中(同等以下学历) 29(8.56%)
上表中的数据表明,(1)九江市餐旅专业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女性占75.22%,男性占24.78%。(2)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35岁以上人员占3.24%,29~35岁人员占9.44%,25~28岁人员占20.65%,18~24岁人员占60.18%,18岁以下人员占6.49%。18~24岁人员占半数以上。(3)大专学历人员居于主导地位。本调查的人员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6.19%,大专学历的人员占52.8%。
2.被试对茶艺的认知情况
我们编制了两条项目测试餐旅专业的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对茶艺的了解程度,所有样本数据结果表明:(1)53.39%的人认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21.25%的人认为茶艺是艺术表演,20.94%的人认为茶艺就是茶道,2.95%的人认为茶艺是一种花哨的做法,1.47%的人表示不太清楚什么是茶艺。(2)认为茶艺的特点是传播茶文化的占65.19%,认为茶艺就是让人觉得有趣的有10.03%,认为茶艺能更好地发挥茶的特色的有21.24%,认为茶艺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占3.54%。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方式 适应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对新课程的感受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课程实施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那么,学生眼中的新课程是什么样子,他们对新课程有哪些感受?2012年6月,《普通高中办学“软环境”改善策略研究》课题组对重庆奉节、万州、酉阳、湖北利川等地域内城乡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高中学生有效问卷400份,本文是调研结果分析。
一、新课改的了解程度
在回答你对什么是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时,在本次调查的400人中,有34人对新课改完全不了解,约占总数的8.5%;比较了解的有140人,约占总数的35%;只听说过218人,约占总数的54.5%;有非常了解的有8人,约占人数的2%。
数据分析:高中新课程实施从2004年局地试行至2010年全国全面实施以来,已经有7年时间,在重庆推广实施也有近2年时间。此次新课程改革着重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同学对新课改不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只表示听说过。笔者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新课改在学生动员方面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学校推行新课改未深入推进课堂,学生没有明显感觉实施新课程以后的变化。
二、对于新课程内容的态度
在本次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新课程内容比较难学,占41%,并且让人无所适从,占15%。有18.25%的学生认为新课程好学,便于培养能力,占25.75%。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程内容的学习适应性不是很理想,占大多数学生反映学习比较困难,不容易学。
新课程教材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多了,像原教材中教条式知识的内容少了,如果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学生对新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不好掌握。
三、对学习能力的认识
在调查学生中,占71%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自主探究的能力,14%的学生认为是听讲能力,有15%的学生认为是做题增分的能力。而在回答有动手操作和实验的机会时,你会怎么样时,60%的学生表示感兴趣,33.5%的学生有时感兴趣,3.75%的学生怕不成功,2.75%的学生认为看同学做就可以了。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新时代人才所需要的能力有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在新课程学习中最需要的是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听讲能力,并且要敢于动手实践。
四、新课程学习的态度、感受、效果
在调查学生中,25%的学生感觉目前的学习压力很大,57.25%的学生表示较压力较大,14.5%的学生感觉不大,占3.25%的学生认为学习很轻松。
在回答“如果课堂上让你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你会”问题时,16.5%的学生认为很有信心,66%的学生表示有困难但能克服,17.5%学生承认有困难而且不能克服。
在对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态度方面,25.5%的学生很感兴趣,48.75%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占25.7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不感兴趣甚至很反感。
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占56.75%的学生努力设法解决,21.25%的学生跟着别人做,8.25%的学生不知所措,有13.75%的学生表示老师不讲就算了。
通过新课程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有占4.25%的学生认为明显增强,37.25%的学生有增强,48.25%的学生认为不明显,10.25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变化。
数据分析: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多数学生比较欢迎,且有41.5%的学生明确表示在新课程学习中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但在高考制度下,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较大,占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且能想方设法的努力解决。
五、对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制的看法
在新课程评价方面,25.75%的学生认为评价更全面,有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27.5%的学生认为仍未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32.5%的学生表示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衡量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10.75%的学生认为不理解,只需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
新课程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及其有利的,相对比较公平、客观、全面。但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新课程评价体系操作,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流于形式,没有实在价值。
六、结语
大都数认为,在高考指挥棒下,新课程改革不可能彻底转变当前的教育状态,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新课程真正地实施是比较困难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新课程是乐于接受的,也希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并且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同时,我们也看到一部分学生对新课程抱着观望的态度,不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很大困难,需要老师充分引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认识。老师自己也要转变学生成才观念,并且学校也要最大化的利用现有条件完完全全地、认认真真地实施新课程。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提供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运用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新课程需要学校和教师多渠道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资料。课程实施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说,任何课程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制订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要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实验区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情况更为严重。为此,国家应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关注不同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间差异,使课程能够尽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要考虑当地的教学条件,使其在有限的资源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为学有余力或对学习有更多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具有探索、研究性质的学习空间;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相对帮助和指导要多一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那些不太自信、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