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范文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第1篇

人力行政部

二OO八年十一月五日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此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历经半个月的时间,共发放调查问卷81份,回收58份(其中3份不合格),占公司总人员的71.6%,从反馈结果的来看,可以说涉及到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以外的问题,比如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市场、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下面就汇总的结果进行逐一分析,而分析的结果也将为下一步建立符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可贵的数据和资料。由于提供反馈问卷不全可能会造成部分分析有所偏差,但总体情况应该是正确的,现将汇总的情况和分析的结果公布如下:

一、调查人员结构分析:

1、职务人员分析:经理或以上人员:比例如下图.

 

分析:公司的高层执行力不足和对公司动态关注度较差,有待公司加大关注力度,并急需加强对高层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主管及经理)则在执行力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应该是公司持续维护的重要力量;对管理者以下的员工此次的良好表现也是公司值得肯定的,可继续在此次层面上加大对员工政策及福利方面的倾斜度.

2、年龄结构:比例如下图

 

分析:公司人员年龄结构比较适中,企业总体来说是有活力和激情的.

3、性别:比例如下图

 

4、学历:比例如下图

 

分析:公司在人员学历结构上的分布就目前而言是相对合理的(大专及以上占了总人数的83.6%),加强对这一学历层次人员的培训,不仅在学历上要有所提高,而且在业务和专业知识方面也要促成为公司的主要骨干力量,从而进一步的加强公司在人才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但从公司上市的长远计划来说,本科以上人员的缺乏,则是不利的因素,眼下我们可以就公司的关键岗位招聘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做公司的储备之用。

5、入职途径:比例如下图

 

分析:公司在招聘途径方面总体是合理的,但员工的内部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上却明显不足(自我推荐只占3.6%),下步公司必须要加强对内部人员总体水平的提高做大量的培训及规范、完善公司招聘体系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员工看到希望,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可以增加应对人才危机的处理能力。

6、工龄结构:比例如下图

 

分析:一个公司正常的人员流动率在5%-12%是相对合理的,可上面的数据显示公司目前一年以下员工占41.5%,而3年以下的占到了49.1%,两者加起来90.6%。这说明我们公司人员的流动率严重的脱离正常的轨道,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才的严重流失,管理及用人成本增高,公司部分战略和政策得不到好的或继续的执行,从而在很难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需要公司的各个管理层进行全面的反省,把留住人才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不前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拿.

7、薪酬结构:比例如下图

 

分析:从公司的总体薪酬水平来看,应该处于深圳中等水平的薪资,要想留住人才或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薪酬是否具有竞争力也是能否留住人才,能否不断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具体的分析要与岗位和职务相结合才能比较准确.

二、企业管理者行为调查

   下面列出了15种管理行为表现,其中“A”表示总是或经常,“B”表示有时,“C”表示从不。

序号 表 现 行 为 评 价

  A B C

1 行动果断,个人决定,不征求下属意见 3 26 27

2 向下布置工作不说理由  25 34

3 下属与其在工作上有不同意见时,表现得不满意 2 15 41

4 对下属工作的失误总是批评、罚款或其它处罚 8 13 32

5 公司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总是积极参加 33 16 87 经常鼓励下属对其工作提出批评和意见 20 25 12

8 重视周密的安排计划与工作 30 20 3

9 对下属严格要求,经常检查其工作完成情况 33 19 111 重视规章制度建议,要求下级照章办事 34 19 2

12 对下属工作、生活的困难总是给与关心 24 25 4

13 对下属就业务或技术进行学习给与支持和指导 24 30 4

14 经常了解下属的需要并努力使之得到满足 22 28 7

15 在工作之余与下属保持较多的接触 19 30 8

分析:从以上15项调查结果的反馈情况来看,企业的管理现壮总体来说是好的,包括工作中的计划、沟通与指导和关心;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企业的整体氛围的营造与员工热衷于公司的文化建设等等方面,但这里面我们需要考虑一点是被调查者在填写调查表时的心态上面有不认真和不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的起到调查现状的真实目的,因为就公司的目前情况而言,公司在管理上和制度建设上计划性不强、规范度不够、执行力不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宣导不力等弱项均没有表现出来,而这在我们公司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以上的综合数据也说明了员工对公司还是存在着较大的期望的,这对于我们推行规范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三、企业凝聚力调查

   “A”表示完全赞同,“B”表示基本赞同,“C”表示基本不赞同,“D”表示完全不赞同。

序号 题         目 评  价

  A B C D2 在本企业工作个人有奔头 9 27 15 1

3 本企业的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把企业办好 9 28 15 35 本企业兴旺发展后我可以得到较高的利益 11 32 11 37 在本企业工作有自豪感 13 22 15 2

8 我的亲属对我在本企业工作感到满意 13 31 15 1

9 在公开场合自己愿意佩戴厂徽或表示是本企业职员 20 30 5 1

10 我与上级关系融洽 27 27 2 12 我对本企业具有忠诚感和归属感 28 29 4 

13 我很乐意和同事们在一起参加业余文娱、郊游等活动  32 19 5 

分析:从以上的数据综合来看,企业的凝聚力总体是好的,主要表现在忠诚感、归属感、与上级及同事很愉快的工作与活动,愿意佩戴厂版、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紧密相连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与肯定,这是我们要持续发扬的方面,而且要利用这一点进一步的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公司的各项建设,让员工更多的享受公司的发展成果;但在另一方面,如个人在本企业的发展前途、把公司管理好、个人的大力支持和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等方面却显得信心不足,这里面说明公司目前整体管理、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上有待急需提高,因为信心不足的人数占了这里面近30%的人员,如果我们不能给员工信心、不能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或尽快的使公司的管理规范化,这部分员工就很有可能会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选择离开公司。

四、人力资源指数调查

   请从下面四种选择中,将最能说明您所处的环境或者最能表达您的感受的选项在评价栏合适的位置上打“√”,其中“A”表示完全赞同,“B”表示基本赞同,“C”表示基本不赞同,“D”表示完全不赞同。

序号 内      容 评   价

  A B C D

1 各部门之间有着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信息能够分享 5 28 22 1

2 员工的技能在单位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8 26 20 2

3 个人的工作目标和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13 31 11 1

4 我已经得到了干好本职工作所需的各种培训 6 22 17 3

5 本部门领导具有良好的工作风格 16 35 4 

6 各种报酬、奖励的分配是公平、公正的 4 24 19 98 我的工作给我提供了个人负责任的机会 25 26 4 1

9 公司关心照顾为之工作的员工 9 29 13 4

10 本人或本人的下属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十分了解 18 35 1 212&n

第2篇

为了了解员工对公司目前薪酬的满意程度及与市场薪酬的差异,为公司规范化薪酬管理并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基础数据,人力资源中心于本季度末进行了一次公司内部员工的薪酬调查,以下是内部薪酬调查的结果分析报告。

一、内部薪酬调查的主要目标

1. 了解员工对公司目标薪酬的满意程度

2. 了解公司薪酬与市场薪酬的差异

3. 了解员工对薪酬各具体项目的满意程度

4. 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建议

二、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一)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由总裁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共同设计,采用的是结构型问卷形式,根据员工薪酬的具体情况,调查问卷共涉及13个方面共52个题目,保证了内部薪酬调查问卷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二)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次员工内部薪酬调查,参与调查问卷657份,实际有效问卷643份,回收率达到97.8%,本次调查结果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调查形式及保密性

第3篇

为了了解员工对公司目前薪酬的满意程度及与市场薪酬的差异,为公司规范化薪酬管理并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基础数据,人力资源中心于本季度末进行了一次公司内部员工的薪酬调查,以下是内部薪酬调查的结果分析报告。

一、内部薪酬调查的主要目标

1. 了解员工对公司目标薪酬的满意程度

2. 了解公司薪酬与市场薪酬的差异

3. 了解员工对薪酬各具体项目的满意程度

4. 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建议

二、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由总裁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共同设计,采用的是结构型问卷形式,根据员工薪酬的具体情况,调查问卷共涉及13个方面共52个题目,保证了内部薪酬调查问卷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2、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本次员工内部薪酬调查,参与调查问卷657份,实际有效问卷643份,回收率达到97.8%,本次调查结果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3、内部薪酬调查问卷的调查形式及保密性

本次员工内部薪酬调查,以内部MIS的形式进行,在内网上设计调查专区,由员工根据MIS的用户名与密码自行登录参与调查,并通过系统自检后提交答卷,全程具有保密性,同时,也保证答卷的有效性。答卷后的统计结果由MIS先期进行统计分析,后期由人力资源部整理汇总。

三、参与内部薪酬调查员工的基本情况

1、人员职级级别分布情况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5.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5.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第6篇

1.人力资源规划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企业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制定自己的互联网战略。GE的韦尔奇在亚特兰大股东会上讲过:“互联网是为通用电气‘度身定造’的。”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必须结合互联网的应用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同时韦尔奇还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发现、挑战和发展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那么我们注定一事无成。而这正是通用电气最终、最真实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制定满足未来人力资源需要的行动方案。

2.组织结构设计

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受到网络的强大冲击。由于信息沟通及处理便捷,使得公司管理层次将大大减少,扁平式、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将成为多数公司的组织形式,项目管理小组也更为风行,在线合作将成为工作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工作方式,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经营电子化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公司将出现一些全新的部门及职位,数据信息中心、顾客服务中心、网络营销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员工关系中心将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

3.招聘管理

目前,网上招聘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大多数的公司都能体会到网上招聘的效率。专业的人才网站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招聘主管只需把公司职位要求输入电脑,网站很快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信息,一些人力资源网站还提供人才测评、专业测试等在线招聘管理服务。网络可以帮企业寻找符合条件的求职者,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才都有机会了解公司的招聘信息。公司还可以在线测评选择应征者,很快得到一份详尽的人才分析报告。在招聘管理后台处理系统里,招聘主管可以得到即时的招聘工作分析报表。

4.在线绩效评估

由于网络将原来遥远的距离拉近,各级主管可以很快看到来自各地的下属定期递交的工作述职报告,并进行评估、指导及监督。这样,评估的的成本大大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在线评估系统实时录入公司所有员工评估资料,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评分,对每个人的业绩实时纪录。通过强大的后台处理功能出具各种分析报告,为公司的管理改进提供及时的依据。

5.在线培训

以网络为基线的在线培训中心在一些大公司或专业机构大量涌现,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实时、个性化的过程。公司的培训成本将大大降低,人力资源部更重要的工作将是强调员工要协作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并设计好及时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公司将在线教育培训计划在网络上,员工均可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未来网络大学也将提供各种适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包括专门为企业而设计的技术及管理课程。

6.沟通与员工关系

网络使得信息沟通更为直接、广泛、有效在公司内部网上,可以建有员工的个人主页,可以有BBS论坛,聊天室,建议区,公告栏以及公司各管理层的邮箱,员工间的沟通、资源的共享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第7篇

在全面人才战的背景下,吸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近年来高度关注的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与此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从专注成本到关注价值的转变,如果没有战略整合人才管理软件系统的支撑,人力资源部门很难从“支持型人事功能”角色成功转型为“战略业务伙伴”,成为价值创造部门。

近日,东软集团正式推出了“东软慧鼎战略人才资本管理系统(TalentBase HCM)”,正是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些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人力资源管理进入转型时代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劳动人事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才管理几个阶段后,已跨入到最新一代的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时代。而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拥有其独特性:同一时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存,大部分企业正经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快速转型时期。

据悉,TalentBase HCM在设计之初,便融入了中国特色、完全支持人才差异化战略、基于能力的全部四代人才资本管理e化解决方案,将人才供应链、组织能力建设、高绩效组织、高效员工关系以及核心人力资源五大板块合为一体,且拥有人才资本效能检测系统,能够充分满足企业未来5~10年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

整合人才、战略与执行

据介绍,TalentBase HCM人才供应链管理由组织管理、职务职位管理、人才招聘、继任管理等部件构成。支持外招与内建两大人才供应举措,帮助企业构建健康的人才供应生态链。

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则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统一、稳定、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更好的梳理、规范、优化人力资源工作流程,提高HR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共享性。提高人力资源工作质量和效率,合理管控,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

组织能力管理板块能够帮助企业体系化地提升关键组织能力和业务关键绩效驱动力,最终确保经营成果达成。

高绩效组织管理由战略绩效管理、人才资本积分卡组成。战略绩效管理是连接战略与结果的桥梁,是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系统的中枢与关键,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链接人才流程与商业战略流程,畅通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战略管理两大循环,打造卓越的个人、团队与组织执行力。

TalentBase HCM的高效员工关系管理包含劳动合同/协议管理、员工调查(满意度、敬业度等)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员工奖惩管理等四个组件,从而为人力资源部门创造价值。

人力资本衡量大师Jac Fitz-enz曾说过:“缺乏衡量标准,就无法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有效性;没有数据,我们就只会武断地解决问题。” TalentBase HCM的人才资本报告与分析e化解决方案建立在战略整合人才资本管理系统平台上,专门提供高结构化的、常规度量与战略度量型报告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人才资本决策分析报告,充分挖掘系统内海量数据的价值,为企业战略与人才资本决策大提速。

新一代特色为中西合璧

第8篇

为适应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应重点发挥铁路统计的咨询功能,提高统计分析质量,为铁路的发展当好参谋。针对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对策,即提高对铁路劳动统计工作的认识、强化铁路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加强铁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

铁路;统计工作;劳动统计分析

目前,铁路正在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最终实现“既保安全,又有效益”的双赢目标。为此,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应适应铁路改革发展形势,在完成劳动统计信息、计划进度监督及辅助财务核算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挥劳动统计咨询职能,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为完善工资分配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铁路企业劳动效率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为铁路的发展当好参谋和助手。

1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现状

铁路劳动统计分析通过研究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分配、使用及其再生产等经济现象,为铁路各级领导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政企分开,要求统计工作能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统计资料,加强统计监督,做好统计分析。但是,统计工作仍然没有摆脱以运输生产统计为主的传统模式,重填报、轻分析、轻预测;劳动统计分析超前性、预测性信息比重小,缺乏动态的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难以满足铁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与铁路进入市场后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为此,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工作应积极适应铁路建设现代物流企业的新目标,特别是通过加强劳动统计分析,准确、及时地反映铁路运输生产经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供具有预见性和先导性的劳动统计分析,为铁路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最终实现铁路安全效益双赢的目标提供决策支持。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铁路劳动相关理论,研究描述铁路劳动经济现象,揭示铁路劳动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铁路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经营管理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服务。目前,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铁路运营模式主要以保证运输安全和完成运输任务为导向,在制定人力资源调配及工资分配方案时,对人员配置是否最优、工资激励效果是否最佳等关键因素缺乏科学评估。因此,铁路相关管理部门对统计分析的需求不足导致劳动统计分析内容仍然以提供数据为主,劳动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的认识不到位[1],缺乏对铁路运输经济问题的深入挖掘剖析。

(2)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铁路劳动统计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劳动统计从业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统计专业的培训,学历低、年龄大,专业素质不高,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利用优化统计方法欠缺。二是劳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新的劳动统计人员大多是临时换岗,没有参加过专业的统计业务培训,劳动统计分析质量受到影响[2]。三是统计队伍大而不强,目前全路92.8%的统计人员都分布在基层一线,全路有超过一半的劳动统计人员没有技术职称,大量劳动统计人员以工代干。

(3)劳动统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要求统计及核算指标应积极与市场接轨,应建立健全劳动统计指标体系,采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指标从多角度考核,进行全面、准确的衡量与评价。现行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以有关铁路劳动统计规则和劳动统计报表为基础,重生产统计和数量统计,而反映运输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指标不足,难以适应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要求。

(4)分析报告质量有待加强。一是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统计人员在开展劳动统计分析时,较多采用比较法、分组法等一些基本分析方法,但应用多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预测法等分析方法较少[3]。二是分析目标不明确。很多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对经济现象的成因挖掘不深入,与铁路运输生产经营、效率效益结合得不够紧密[4],不能及时反映铁路运输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以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劳动统计信息采集范围较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铁路内部劳动统计资料的收集,对外部市场数据,以及和劳资管理关系密切的生产经营数据关注不足,缺乏与外部市场的比较分析[5],难以发挥劳动统计分析的管理决策支撑作用。

(5)劳动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全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仍然以报表管理为重心,以统计台账作为基础数据的载体,数据颗粒度较大,统计分析不精细。例如,工资台账中的基础数据登记的是财务凭证的支出信息[6],该信息很难细分到车间、班组及个人;主要工种台账由基层劳动统计人员通过手工方式由本单位其他信息库登记加工而来,不仅耗时耗力,其准确性也很难得到保障。数据颗粒度大导致报表数据仅能满足开展宏观分析,很难适应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对策

2.1提高对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认识在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加强劳动统计管理,以劳动统计分析工作为支点,提升工资分配效能,激发广大铁路职工增收创效的积极性,优化劳动生产组织,促进铁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铁路企业应加强对劳动统计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劳动统计分析与提升劳动统计数据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一是高度重视,借助各类谈心、座谈、调研等活动,提高统计人员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大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在工作考核中的力度,从制度上保障劳动统计分析的重要地位[7]。三是组织铁路基层单位优秀的劳动统计人才,选择热门课题加强研究,加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专题分析,以点带面,促进各级劳动统计人员开展劳动统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强化铁路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基层劳动统计人员岗位变更频繁是长期以来影响统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的重要因素,新岗人员较多,业务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升。因此,铁路劳动统计主管部门应坚持不懈地抓好劳动统计基础管理。一是加强既有劳动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及后备劳动统计力量的培养,解决劳动统计人员频繁变更带来的工作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通过对劳动统计人员开展递进式指导和帮助,全力提升劳动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解决劳动统计人员分析能力欠缺的问题。三是加强劳动统计分析评比工作,在劳动统计人员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以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四是积极采纳优秀的劳动统计分析意见和建议,切实改善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体现劳动统计人员的工作价值,提升其开展统计分析、服务经营管理的能动性。

2.3建立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长期以来,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国家对铁路行业统计需求为导向,虽然也根据铁路企业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细化,但总体上看,反映铁路企业效率、效益的指标不足。铁路在向现代物流转型过程中,应加强投入产出管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铁路企业运营效率及收益最大化。对劳动统计分析工作而言,需要在满足国家对铁路行业统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结合铁路劳动力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反映人员使用效能、工资分配效率、投入产出效益方面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如增加反映时间利用程度、企业员工素质、职工健康状况、职工流动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不断完善铁路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反映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使用情况。

2.4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应具备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逻辑性等特点,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报告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紧跟热点问题,选好分析题材。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的选题关系到劳动统计分析报告是否具有实用性,应结合铁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为铁路运输生产决策提供分析依据[8]。二是建立有效模型,多维度分析问题。当前对铁路运输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大多依靠劳动统计数据挖掘,仅依靠历史数据的增长比较很难反映运输生产实际,应建立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按不同时期对劳动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高质量的分析,如在铁路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分析中,通过建立适当的分析模型,可以分析得到各铁路局劳动生产率和当地不同劳动力素质对铁路运输经济产值的贡献度,为铁路劳动力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三是关注数据时效性,确保分析效果。铁路劳动统计分析既要重视基础统计数据质量,同时也要重视数据的时效性,应多渠道关注铁路劳动统计数据及内外部市场数据变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劳动统计分析报告。四是紧跟政策变化,深入调查研究。劳动统计人员应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家、地方政策变化,以及铁路运输经营政策,把握劳动统计分析的工作重点。此外,还应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劳动统计调查研究,多看、多听、多分析基层情况,选择熟知的、可掌握的内容开展分析,写出有价值的劳动统计分析报告。

2.5加强铁路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工作应根据铁路管理的实际需求,加强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认识到劳动统计信息系统既是铁路统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与其他业务系统、统计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站在全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上,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开发建设劳动统计信息系统。二是在劳动统计信息系统设计上应摒弃以往报表汇总上报的模式,直接由信息源点获取数据,即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财务核算系统、运输生产系统,以及其他统计专业系统中获取与人员、工资、劳动生产率有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类统计分析。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并与传统的抽样调查获取的小数据相结合,对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中与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情况、问题、成果、经验进行统计分析,提高铁路劳动统计分析质量。

3结束语

在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铁路劳动统计人员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开展劳动统计分析,切实提高数据生产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全面服务能力,把握精准的方向,创造出铁路劳动统计分析精品,真正使大量的统计成果通过劳动统计分析工作为铁路各部门所共享,提高咨询服务水平,为铁路效益、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参谋服务。

参考文献:

[1]柏永勤.加强铁路统计分析工作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9):43-44.

[2]洪奕东.对基层单位劳动统计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118-119.

[3]王焕香.浅议如何提高劳动统计分析质量[J].统计与管理,2015(10):10.

[4]李粤.论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措施[J].东方企业文化,2014(8):135-136.

[5]褚春阳.写好统计分析的几点体会[J].中国统计,2012(2):42.

[6]彭怀涛.铁路工资总额统计有关原则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12):45-48.

[7]王翔宇.货运组织改革中劳动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郑铁科技,2014(1):59-61.

第9篇

基于当前教育模式,结合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其一,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仍旧习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教学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这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只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被激发和挖掘。其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仍然是偏重于专业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并没有有效落实,并未真正形成有效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其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队伍来言,其理论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对于指导参加学习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关的实践学习也产生了较大难度和一定限制。

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重点

1.立足教育特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展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主动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让听课者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开拓进取意识。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强,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应兼具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课程中,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养为课程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要过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训基地开展课程,以期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学以致用,学会、会用,使其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落脚到实用上,其管理的对象形形,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要更多借助于实训基地,让学习者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到一线去学习和成长。

三、立足教育特征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第10篇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5岁(1988年10月10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5个月]

公 司:XX咨询有限公司

行 业: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职 位:部门主管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企业管理

学 校:上海财经大学

自我评价

多年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锻炼,有着成熟的做事风格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对通信、软件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流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和公关关系等方面均有长时间的实际操作经验。本人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细致有耐心。工作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易于学习新事物,并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 主管

工作经验

2012 /9—至今:XX咨询有限公司[ 1年5个月]

所属行业: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人力资源部 部门主管

1、负责部门规划与运作,对公司发展及事业部门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2、负责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注重开发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

3、负责制订并完善各项HR管理政策与指导文件体系;

4、负责组织工作分析,建立完整的职务说明体系,实现定岗定编;

5、负责依据年度销售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编制并推行积极有效的KPI考核办法;

6、负责制定业务部门工资方案,业绩与月奖金挂钩,合理控制收入与支出;

7、公司劳动用工与保险事务管理,协调与所属劳动机构的关系。

2011 /8—2012 /8:XX咨询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市场推广 培训经理/主管

1、负责管理咨询业务拓展;

2、负责培训业务拓展;

3、负责公司内培训;

4、负责企业网站内容建设及推广。

2010 /7—2011 /7:XX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HR 人资经理

1、负责公司年度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及配置计划、培训计划等;

2、负责员工薪酬福利体系、绩效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建立;

3、负责公司员工岗位胜任标准及培训体系的搭建,及授课;

4、负责员工关系的管理,员工发展项目的开展;

5、负责进行年度员工调查,撰写员工调查分析报告,并设立改进计划;

6、负责公司制度、流程、文档的建立、完善及执行。

教育经历

2006 /9—2010/7 上海财经大学 企业管理 本科

证 书

2008/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7 /12 大学英语四级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质管理机制

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化,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其员工所具备的胜任企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对员工能力素质的管理,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倍受关注。可以说,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员工的能力素质资源的管理。

一、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资质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描述工作绩效水平的的个人特性的综合表现。资质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比较显性的因素,又涵盖了态度、自我驱动力、自我角色识别等隐性因素。如果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资质进行整合,资质通常可分为以下4类:

一是关键资质。用以描述对所有员工都非常重要的行为、态度因素,如业务能力、客户服务意识、个人的责任感等,它们支持组织的价值观、所期望的绩效以及企业文化。

二是职能性资质。用以描述如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工程师等专业角色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能力、行为和态度。

三是团队资质。用以描述一个作为整体的工作团队的特定能力和特征,比如,柔性灵活的人员流动、积极有效处理冲突、安排复杂工作的分工和进度等。

四是领导和管理资质。如今,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组织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内外部合作伙伴的增加等,这些挑战都向领导和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能力素质等资质资源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对员工的资质进行合理地评估、使用、激励和开发。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先对员工的资质进行评估,确定员工实现优秀绩效所具备的资质;然后根据公司业务工作的需求,确定每一项工作对工作承担者资质方面的要求,并与员工所具备的资质相比较,确定从事该工作的最佳人选。这种以资质为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适合组织动态发展性的要求,组织可以根据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活动的安排,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灵活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

二、构建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靠的是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良好运作。一般来说,主要必须建立以下4个机制:

1.质评估机制。建立资质评估机制,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的基础,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的资质及其工作绩效。首先要成立资质测评中心。确定项目实施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并且明确他们的权利和责任;拟订项目进展的计划,核算整个项目的各项成本,确定使用怎样的工具和技术,构建必要的信息系统。其次要确定评估标准,构建科学的资质模型。对员工核心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定义,辨别杰出者和基本胜任者在关键绩效领域中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量化,从而形成可以用来对照判断资质及相应层次的可操作的体系。第三要建立员工资质分析报告。根据资质模型和组织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测评方法,如工作能力测试、案例分析、会议讨论等,对相关人员的资质水平进行测量,整理写出测评对象的资质分析报告。第四要正确对待和运用评估结果,使其与组织结构、薪酬、绩效管理、培训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2.资质使用机制。坚持以资质、胜任力特征为基础,建立以资质等级为中心的科学的职位体系,做到以岗定能,量才录用,人尽其能,能岗两宜,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是以岗定能、量才录用。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对各层次、各岗位、各工种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岗位需求和员工资质来选择使用人才,杜绝随意用人。二是人尽其能、因人定岗。充分用人之长,将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资质、绩效最好的人来承担,力求形成一种最佳的管理结构。三是要公平合理用人,做到资质等级与职级配置相适应,给每一位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到竞争上岗,各尽其能。

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黄瑛,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200―03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如何教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该引入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单地说,它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其控制调整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政策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特征,把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人力资源教学过程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主要由阅读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入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并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和内容展开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互动的,首先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而完整的背景材料,然后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特征则体现在它不仅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承担着更多的学的任务;教师也在其中参与教学,但不起主导作用,只是通过简单评论的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与引导的作用,主要负责去挑选或撰写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有责任去挑选案例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所选的材料是本土化的、有时效性的,因为现有案例库里的材料大多数不是从外国直接引入没有本土化的,就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的;如果在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还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并且撰写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因为这些教学材料有别于一般的教材,具有独特的来源、性质,其内容的编排也要求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的工作和踊跃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所面对的实际情境,正确地评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参与讨论的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每一个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学会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掌握案例分析要领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和案例中所给出的各种情况是一样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在案例中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问题中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这也是案例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方与引导方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沟通渠道从过去的单方向变为了多方向,教师地位从主要变为了从属,学生地位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然,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测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和可能作出怎样的决策,因此学生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参与,包括从预习理论知识到审阅案例材料,又从案例分析讨论再到撰写分析报告的整个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案例数据和细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设计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之用;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讨论,但要注意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能够继续。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讲评也是重要的环节,应注意不要把答案说死了,因为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很难说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案例教学是摆脱教师传授的过分依赖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答案的多样化、思维的活跃性及沟通的多渠道上。因此,案例教学的重点自然要放在这种思维训练的过程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熟悉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因此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也会略微不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熟悉案例分析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案例材料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步骤及分析方法。教师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绝对不能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评论,只能作提示性的简短的评论,最终还是要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主。这个时期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弱,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注重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经过前期大量的案例训练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时候学生接受老师或材料所给信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因此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效果上来。这个时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作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总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HR重点项目

一、信息化概念

人力资源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HR信息软件的管理,很多公司在未统一软件系统前,内部人员信息资料缺乏共享途径,局域网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信息共享,但局限于资料上传的及时性以及资料保管的问题,实施效果及日常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都将大打折扣。HR软件开发工作的目标是通过VPN建立了公司各分支机构的链接,拥有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硬件基础,从而搭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构建符合公司管理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现有应用系统业务功能,驱动公司HR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消除信息孤岛;并且通过集成系统应用,实现公司HR业务需求,以及HR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适应未来公司发展对HR系统的扩展应用需求,为公司战略目标与远景达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支撑。

二、工作步骤与目标

1.人力资源信息整理完善。HR系统开发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整合各单位人力资源信息,并通过一定方式载入软件模块,在汇总各项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要求,添加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人员岗位与职位编码等,整合人员身份及基本信息、工作简历、任职历史、薪酬资料、劳动合同信息、绩效考核历史记录、培训项目等,意求最大限度完善人力资源数据,并规范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及记录格式。

2.规范数据出入及报表功能。HR软件模块附载的相关信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财务、OA及办公管理等其他模块有着很大联系,考虑到其他模块及整个系统的稳定,HR相关资料的进入输入及调整修改与以往做法会有很大区别。人力资源管理事务按照一般理论,可以分为六大块:人力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这六大块都有相对独立的数据信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规范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报表体系,但是,这绝大多数的报表都需要人事工作人员手工填入或汇总。HR模块开发工作需要归类整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资料,借助软件系统的实时更新及信息共享平台,需要重新设定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报表内容,通过规范各项数据汇总格式,整合并重新设置相关报表,达到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各项数据了然于心。

3.实时分析与决策。一方面,报表功能需要倚照人力资源原始资料的完善,另一方面,生成的报表静态存在也毫无疑义,这就引申到数据及报表功能应用的第三步:分析决策。以上三个步骤可谓环环相扣,如果第一步还没有实施好,就去做第二步、第三步,打个比喻就象“没有打地基就直接盖三层楼”一样。事实上,如果一个单位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还没有网络化,还处在单机操作阶段,那么距第二个步骤“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与报表功能”就比较远了,公司人力资源信息使用人员必须熟悉系统平台的应用,并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与实时更新。分析与决策的工作内容,可以按管理层级进行区分。公司领导班子、公司人力资源部及其他职能部门、各单位决策层及人事工作部门、各单位用人部门都有对人力资源信息分析决策的必要。

4.人力资源信息智能监控。智能监控在这里指的是人为设置相关标准后,人力资源系统平台在进行日常统计运作时,在相关数据触发到人为设置指标的警戒线或是其他标准线,可以按相关格式要求出具智能分析报告,报告的格式一般采取图标或其他可以让数据监控者一目了然的形式。具体的内容可以结合报表内容,不局限于劳动合同、人员结构、人才储备、人工费与收入统计、培训积分、绩效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人员优才计划等等。

三、管理思路

1.日常工作观念转变。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消极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表现的就是“重信息使用,轻信息管理”的日常做法;或者把HR软件系统理解为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考核体系、建立一个薪酬系统、搭构一块培训信息录入平台等;还有些存在着追求一步到位的思想,把HR系统理解为一套大而全的“完美”软件;甚至,还有些人员认为所有人力资源信息都需要保密,而不可见光的。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充分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赋予行动上的执行动力,而有些基础数据库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或是不完善的单位,想要靠上HR软件来实现一步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2.基础信息的完备。人力资源基础资料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档案材料、根据国家相关法规需留存备查的资料、员工管理总结、日常工作资料等,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可按如下原则整理完备:

①核心业务。信息化是为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对核心业务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块进行业务纳入就非常必要。

②先进性。工作流程与数据处理信息化是为了体现计算机管理与日常人工管理相比较的先进性,如果更耗时耗人工,就无所谓先进性了。

③经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人力资源工作者很多有着相当丰富经验,这些员工是一笔财富,他们的工作方式对日常管理工作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如何将起日常经验化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结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指的是可以借鉴移植已经已经信息化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例。

④可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不是水中月、雾中花,而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思考的一些理念、工作方法或是创新都无法在计算机软件中实现,这样只有两个选择--舍弃这个软件;不然就是迁就这个软件而暂时舍弃我们的需求(也可以在软件之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3.配套保障。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一个过程,需要很多方方面面对之进行护航保驾,以求尽善尽美。HR软件也是一个新生物,除开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有文件制度、人员安排、计算机配置等方面配套保障。

①制度保障,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日常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约束各项数据提交及保管的格式,规范信息管理端口,并按组织架构层级分解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责任,分级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并通过目标考核盘点各阶段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任务。

②人员保障。各单位应设定专职的信息管理岗位,实时监控责任单位内的人力资源信息情况,针对各种问题提供解决措施,并定期提交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③计算机配置保障。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维护方面,需要各单位对信息化工作的载体进行确认,并按需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

4.管理规范化。

①组织架构规范化。根据公司经营战略目标需要,规范各单位组织架构的设置及人员配置,切实做到定岗定员,因岗设人,同时考虑到外界影响因素,做到组织架构可弹性化,避免日常运作的经常调整变动。

②日常业务规范化。根据政府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人力资源工作业务分模块归类整理,明确各岗位职责与任务,使人力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套路化,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③信息数据规范化。HR系统平台是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的集成,是供各单位共享使用的载体,各自为政、依工作喜好及个人习惯建立的数据信息将逐步退出数据库系统,所有人事工作人员应该将个人日常工作保留的各项数据信息规范化,避免一人一个数据库、一人一套工作方式的现象,从而发挥HR系统集成管理的便捷与先进性,建立人力资源各大业务模块的信息管理网络,通过一定途径实现程序互通及资料关联,提高工作协助效率。

④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报表是数据信息化的产物,是指对数据的简单统计。规范各类报表,需要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按一定标准对各项工作进行分类整理,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显性与隐形指标,指标按需整合公司各单位各项报表数据。

⑤分析决策规范化。人力资源信息的服务作用对象是公司和员工,对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也要以满足组公司发展需要及员工素质提升为前提。所以,我们进行日常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决策时,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与组织及个人绩效考核指标相关联,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发展需要及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程序的分析决策体系。

第14篇

一、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般认为,资质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描述工作绩效水平的的个人特性的综合表现。资质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比较显性的因素,又涵盖了态度、自我驱动力、自我角色识别等隐性因素。如果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资质进行整合,资质通常可分为以下4类:

一是关键资质。用以描述对所有员工都非常重要的行为、态度因素,如业务能力、客户服务意识、个人的责任感等,它们支持组织的价值观、所期望的绩效以及企业文化。

二是职能性资质。用以描述如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工程师等专业角色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能力、行为和态度。

三是团队资质。用以描述一个作为整体的工作团队的特定能力和特征,比如,柔性灵活的人员流动、积极有效处理冲突、安排复杂工作的分工和进度等。

四是领导和管理资质。如今,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组织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内外部合作伙伴的增加等,这些挑战都向领导和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能力素质等资质资源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对员工的资质进行合理地评估、使用、激励和开发。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先对员工的资质进行评估,确定员工实现优秀绩效所具备的资质;然后根据公司业务工作的需求,确定每一项工作对工作承担者资质方面的要求,并与员工所具备的资质相比较,确定从事该工作的最佳人选。这种以资质为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适合组织动态发展性的要求,组织可以根据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活动的安排,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灵活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对员工的重视。

二、构建基于资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靠的是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良好运作。一般来说,主要必须建立以下4个机制:

1.质评估机制。建立资质评估机制,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的基础,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的资质及其工作绩效。首先要成立资质测评中心。确定项目实施的负责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并且明确他们的权利和责任;拟订项目进展的计划,核算整个项目的各项成本,确定使用怎样的工具和技术,构建必要的信息系统。其次要确定评估标准,构建科学的资质模型。对员工核心能力进行不同层次的定义,辨别杰出者和基本胜任者在关键绩效领域中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量化,从而形成可以用来对照判断资质及相应层次的可操作的体系。第三要建立员工资质分析报告。根据资质模型和组织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测评方法,如工作能力测试、案例分析、会议讨论等,对相关人员的资质水平进行测量,整理写出测评对象的资质分析报告。第四要正确对待和运用评估结果,使其与组织结构、薪酬、绩效管理、培训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

2.资质使用机制。坚持以资质、胜任力特征为基础,建立以资质等级为中心的科学的职位体系,做到以岗定能,量才录用,人尽其能,能岗两宜,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是以岗定能、量才录用。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对各层次、各岗位、各工种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岗位需求和员工资质来选择使用人才,杜绝随意用人。二是人尽其能、因人定岗。充分用人之长,将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资质、绩效最好的人来承担,力求形成一种最佳的管理结构。三是要公平合理用人,做到资质等级与职级配置相适应,给每一位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到竞争上岗,各尽其能。

第15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谈道:“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今目标的共同梦想是为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做些实事。双方联手基于中小企业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帮助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快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今目标创始人兼CEO文荣表示:“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迸发出了惊人的活力,但也面临着迷惑和风险。拥有深厚的学术研究能力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与今目标携手创办‘企业行为研究中心’,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未来将每季度一次,帮助中小企业更清晰了解宏观数据,展开针对性策略,助力经济发展。”

此次的中小企业行为分析报告数据源于今目标平台245万家企业用户,数据囊括了员工培训次数、迟到、工作时长、人员流动率、企业生存年限等非常具体和微观的数据,用不同的视角对中小企业行为作出了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徐世勇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解读,包括: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北上广,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27.66%,平均存在年限6.98年,65.43%的企业每年员工的培训次数超过了10次,大多数企业都是成长激励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来自于员工关系管理(17.5%)和绩效管理(15.5%),91.36%的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等。

徐世勇谈到,之所以要做中小企业行为调查,是因为以往针对中小企业的报告相对来说较少,现存调查数据也不集中,比较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分析。现在人民大学与今目标联合将持续,详尽动态的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立新在会上谈到:“今目标按照互联网模式来运作。通过免费聚集大数据资产,240多万企业数据是今目标真正的资产。再大的企业,采集不了供需双方的数据,也是小企业。再小的企业,掌握了大数据也是大企业。数据一定要垂直整合,并找到产业链的相关性才能产生价值。通过企业行为研究中心的研究,最终可以建立一个模型,找到240多万家企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