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两降一升工作方案范文

两降一升工作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两降一升工作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两降一升工作方案

第1篇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清收清欠;措施;对策

一、前言

形成铁路施工企业应收款项和存货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在推行货币政策方面一直定性为“稳健”,其直接后果就是基础建设投资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一些项目因为资金不到造成工程延期,业主方既不验工计价也不支付款项,使施工企业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因为合同内容缺乏对工程竣工结算的期限、方式的严格规定,造成在执行合同中因为支付工程款而发生的纠纷难以判定。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对清收清欠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责任界定模糊、执行力不强、考核不坚决等多方面,尤其是近些年,施工企业因为经营规模扩张,很大精力都用在了在建项目的管理上,对竣工收尾项目的管理相对较弱。项目一进入收尾阶段,项目经理、工程人员、工经人员很快又被安排到新的项目上,逐渐梳于与建设方的对接,造成工程的结算和收款工作都明显滞后,项目的存货和应收款随即攀升,形成长期挂账。

二、铁路施工企业做好清收清欠工作的措施

铁路施工企业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双清即是经营、双清即是创收”的双清管控理念,把双清工作同经营开发和施工生产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充分运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先进的方法和策略,常态化管理双清工作,切实把双清工作抓实、管好。

(一)建立长效的清收清欠管理机制,为双清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双清工作的组织领导,施工企业各工程项目要成立双清工作组织机构,在上级单位双清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指挥下,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清收清欠管理,工作组以项目经理担任组长,项目书记、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双清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清收清欠管理措施,厘清思路,分解落实

清收清欠工作是施工企业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的工程。要使双清工作实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确保清收清欠工作能够得到落实,企业还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的清收清欠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把清收清欠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方案进行细化分解,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工作要求、工作目标,明确清收清欠方案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和审批流程,推动双清工作的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三)做好基础工作,积极谋划,灵活开展双清工作

1.对于清收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以推动验工计价工作为根本,按照在建、概算清理、合同清算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对“己完工未计价”项目,要建立项目档案,分析原因,有重点的对清收项目进行跟踪监管。验工计价是企业债权确认的前提,也是清收工作的落脚点,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计价、收款的及时、同步。对形成“已完工未计价”的项目、内容及金额要进行逐项落实与确认,并根据行业特点、惯例及合同约定,综合预判“已完工未计价”资产的质量。同时合同外未计价部分应做好变更索赔和概算清理的资料收集,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确保“已完工未计价”得以及时足额消化。

2.对于清欠工作,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分析每一笔债权的款项性质、账龄期限、合同约定期限等内容,定期编制清欠计划,并对资金回笼制定好时间节点。清欠工作要把握好工作的前瞻性和方法的灵活性。所谓前瞻性,就是将“双清”工作关口前移,将“己完工尚未结算款”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一并纳入年度清欠范围,将业主没有在合同约定的时间范围内支付预付款、验工计价款、暂时不能验工计价的工程进度款等列入清欠范围,努力使资金回收风险降到最低。所谓灵活性,就是针对债务方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别对待。对于信用评级较高、长期合作的单位,应加强与对方的沟通,通过增进感情,取得对方的理解,争取资金及时到位。对于违约不履行义务的债务方,要及时采用催款函、律师函等方式进行清收,而对于信用评级较低、恶意拖欠工程款的债务方要敢于应用法律手段,采用仲裁方式清理拖欠款项。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掌握双清工作动态

施工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搭建信息系统平台,强化清收清欠基础工作的动态管理。项目核算单位通过信息系统,按季滚动编制清收清欠工作方案,按月编报清收清欠工作报表,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掌握各个施工项目清收清欠的各项数据,并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五)强化双清工作的督导检查

为使清收清欠工作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清收清欠工作的督查力度。督查方式可采取财务抽样调查、专项检查、联合监察等多种方式,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予以整改落实,对未完成的清收清欠计划的顺延纳入下次清收清欠目标。企业应根据清收清欠计划与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清欠工作方案进行全面评估,以使工作方案更加合理优化。

第2篇

关键词:技能人才 企业 核心资本

根据《河南省公司 2011—2020 年人才发展规划》文件要求,各供电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适应公司和电网发展需要。但截至2010年12月,河南省公司中高级技师、技师等优秀技能人才仅占生产技能人员总数的16%,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相对短缺,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储备。

一、问题分析

1.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不健全

公司对变电运行部、客户服务中心等10个生产部门人才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工作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公司没有完善的该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且各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专人负责部门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部门有3个;(2)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也没有具体措施的部门有5个;(3)认为优秀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的有6个。经过分析,公司的人才培养和优秀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工作缺乏一个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之间没有竞争机制,没有具体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使该项工作无法有序推进。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截止2010年底,公司没有完善的优秀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或相关规定。员工参加技能鉴定提升技能等级的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优秀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

3.“以考促学”活动滞后

2010年底,公司尚没有完善的班组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滞后。

二、对策实施

1.健全优秀技能人员管理制度

根据《省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和《2011年班组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了《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部门、班站三级优秀技能人才培训管理网络、优秀技能人才提升目标、具体的提升措施以及时间进度要求。具体提出了以下两类优秀技能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对于符合高级技师技能鉴定的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等级培训,按计划参加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是对符合技师技能鉴定条件的高级工人员,作为优秀技能人才重点提升对象,组织参加岗位业务知识学习、现场培训、技术讲座、技能等级培训、专题培训和反事故演习等,快速提升岗位综合技能。

2.完善生产技能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公司技能人员激励机制。制定了《公司首席专家和首席技师评聘管理办法》、《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优秀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技能等级培训或到同行业先进单位学习、参观等。将员工培训效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首席专家、首席技师、“双师”型人才选拔等管理中。对优秀技能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优秀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其中首席专家每年享受15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首席技师每年享受12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双师”型人才一次性奖励3000元,晋升两级技能工资,每月额外再享受300元技术津贴;技能专家每年享受10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高级技师一次性奖励2000元,报销全部鉴定费和差旅费,每月享受600元技术津贴;技师一次性奖励1000元,报销全部鉴定费和差旅费,每月享受400元技术津贴;未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的未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岗位工资降低1岗。

(2)健全技能人员的岗位约束机制。按照《省公司员工配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员工岗位任职资格管理,要求公司新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需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接收的退役士兵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公司管理和技术岗位新配置人员,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最低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年限,其中研究生不少于3年、本科生不少于5年,专科生不少于8年。对没有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的技能人员,实行降岗处理。

3.建立培训调考常态机制

一是制定了《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竞赛调考奖惩机制。二是引导员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生产部门组织技能人员开展“六个一”素质提升活动。

三、结论

截至2011年12月,公司优秀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比一年前的16%提高了24%;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83.03万元/人?年提高到458.74万元/人?年;公司技能人才员工队伍结构和素质得以改善。调动了技能人员“比、学、赶、超”的学习积极性,2011年有116人通过技师鉴定,通过率73.86%,比往年提升5.86%,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滕飞.技能人才匮乏的困境与破解策略[J].成人教育,2011,31(8)

第3篇

“今日气象条件比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一般。白天多云,南风二级转三四级,最高气温20度。”4月10日早上7:00,扫了一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短信后,家住北京海淀的陈娟戴上帽子和口罩,准备出门晨跑。

在北京,要不要晨练成为很多人的一大困扰。为了健身或减肥,很多人希望可以每天锻炼,但考虑到北京的空气质量,面对雾霾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却只能无奈放弃。

陈娟也不例外。虽然预报空气质量“一般”,但据她的经验,户外的空气质量指数至少是轻度污染。

“在北京,都是看天儿锻炼。”扬尘、雾霾,北京的春天真正的“蓝天白云”并不多见,因此,即便是个不太蓝的蓝天,陈娟也不想错过。

国人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

空气污染再登榜首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现在却更像一种奢望。

2017年4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分别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75.7分,比上年提高4.0分。

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要素之首便是“新鲜的空气”,93.9%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比排在第二位的“洁净的饮用水”和排在第三位的“整洁的街区”分别高出了24.2个百分点和42.4个百分点。但与之相对的则是,9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遭遇空气污染的威胁,在人们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中同样位居榜首,比排在第二位的水污染和排在第三位的垃圾污染分别高出19.2个百分点和22.3个百分点;同时,50%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给出了“比较差”的评价,16.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差”,对自己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予以肯定的受访者仅为22.3%。

近两年,我国空气环境治理不断提速,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据环保部监测,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标城市数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也在持续下降,338个城市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但问题在于还不够好,尤其是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2016年冬季大面积重污染天气频繁出现,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

“大气十条”已经出台实施近四年时间,重污染天气仍旧频频出现,是不是我们的治理不对路?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空气污染真正好转?

面对人们的担忧与质疑,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予以了正面回应:空气质量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两个变量影响。气象条件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随着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在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环境容量比较低,加之北方地区采暖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减一增导致了冬季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

在他看来,判断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策略是否有效,需要把这些起波动作用的气象条件排除出去。

按照国际通用办法,陈吉宁采用三年滑动平均法对我国“大气十条”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与此同时,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从三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著的。”

在肯定治理方向的同时,陈吉宁还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情况,对我国环境治理措施的力度予以了肯定,“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们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但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跟他们比要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我们不同,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Y构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够绿色,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们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下,三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不过,治理效果与民众切身感受出现落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还城市一片蓝天”,既是民之所望,也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所向。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并提出实施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等五大举措治理雾霾。

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

号角已吹响,关键看行动。

近日,为全面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切实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治理力度,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联合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文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的“蓝天保卫战”。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据了解,此次《工作方案》的实施范围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河南省郑州、山西省太原等“2+26”城市。

人们常说“冬病夏治”,此次为了彻底根治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中央已经将之提前到了“开春就治”。

北京已经开始全面实施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清煤降氮”、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关停一般制造业的污染企业500家等六项主要措施。

天津严格责任落实,加压强化领导,累计安排5方面共719项重点任务,其中:燃煤污染治理555项,扬尘污染治理21项,机动车和船舶污染治理19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119项,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5项。

河北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六个强力推进”,包括强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强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力推进扬尘综合整治,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整治,强力推进城乡增绿扩容。

……

中央对蓝天保卫战拿出了雷霆万钧的力度,但据环保部日前通报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2月15日至3月18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北京、天津等6省(市)组成18个督查组,对北京市、天津市等18个重点城市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走访、检查单位和企业8500余家,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有3119家,其中多家企业的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

为何这些企业在如此高压下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治理污染说一套做一套?“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36.4%的受访者将之归因于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23.6%的受访者认为环保法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落地”是企业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成本入手,“一升一降”寻求突破。“一升”主要是指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环境也有价,破坏应赔偿。目前虽然环保处罚不断加剧,但相比违法获利却依然犹如“九牛一毛”。只有使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冲动”。并且,违法成本不应仅仅局限于金钱处罚,信誉、名誉、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的“痛点”,击中痛点,才能让其痛下决心进行改正。“一降”则是指降低企业环保投入。通过技术手段打造运行成本低、治污效果好的环保设备,也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环保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环境治理七大难题

夯实地方责任就抓住了“牛鼻子”

“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道出了雾霾治理的艰难。

在“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小康》杂志请受访者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78.8%),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69.7%),排在第三位的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63.6%),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60.6%);“‘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48.5%);“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48.5%);“环保部门权力有限”(39.4%)。

可见,只有夯实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真正让其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才牵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关于这一点,中央早有考虑。2015年7月1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决定全面实施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绿色风暴之“剑锋”首次对准地方党委与政府。“督企更要督政府”、“先督政而后督企”,2016年,正式启动两轮环保督察,共覆盖全国16个省份,受理群众举报3.3万余件,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4.4亿多元,立案侦查800余件、拘留720人,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百姓对党和政府整治修复环境工作给予积极评价,说明环保督察效果开始显现,制度效力正在深入发挥。

而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年底前,中央环保督察将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

此外,“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应当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黄金法则”。然而在过去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权责不清,以及索赔主体、具体程序等的缺失,往往导致生态损害赔偿无疾而终。

为了破解“企业污染、民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吉林、江苏、山东、湖南、重庆、贵州、云南7省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7个试c省市近期纷纷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省级政府明确成为本区域的赔偿权利人,对责任人提起索赔。省级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提起索赔,将有助于实现“责任者足额赔偿”“受损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有效修复”,有助于“谁污染谁治理”真正落地生根,倒逼企业实现从“被要求治理”到“主动治理规避赔偿风险”的转变。

超八成受访者愿为保护环境而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正成为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的受访者合计占比83.7%,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感觉“比较勉强”的受访者占比5.6%,比去年减少了19.2个百分点;“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受访者为10.7%。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动真格的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垃圾分类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城区的重要方法。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8城市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这么多年过去,分类似乎并没有大的进展。“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11.4%的受访者居住地没有实行垃圾分类;5.7%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居住地是否实现垃圾分类;74.3%的受访者居住地实行了垃圾分类,但存在问题,效果并不明显;只有8.6%的受访者表示居住地实行垃圾分类,并且效果较好。

垃圾分类,人人可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比如将可回收、不可回收、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最后再扔出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点滴行动和内容。不过,“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7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仅有39.4%的受访者愿意真正去实践。

生活垃圾分类,就要改变居民的习惯,要么有正面引导,要么有强制的惩罚。除广州、南京等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少有城市对居民不分类进行处罚的法规。即使有法规,由于分类涉及每个家庭,居民普遍有“法不责众”心理,实际处罚方面也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4月12日,广州市法制办就《广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根据《管理规定》,单位和个人混投生活垃圾的,个人最高罚200元,单位最高罚3000元;个人乱丢垃圾最高可罚200元。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要顺利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配套罚款机制必不可少,罚款机制可以倒逼企业和个人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和知识。但是,垃圾分的关键更在重罚之外,“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提升其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自觉执行垃圾分类规定。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市民的垃圾分类能力,很多人不是不想对垃圾进行分类,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第4篇

这次冬防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会上宣读了“119”宣传月活动方案和冬季防火工作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今年前10个月,我市消防工作成绩显著:一是高度重视。工作中,各部门能够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进了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年初以来,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消防工作任务,研究消防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检查行动,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的良好格局。二是整治力度大。全市先后开展了高层地下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娱乐场所易燃可燃材料装修专项治理、弱势群体居住场所专项治理、国庆60周年消防安保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消除了一批火灾隐患,惩处了一批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净化了消防安全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检查组13次,检查单位235家,发现隐患127处,责令限期改正32处,当场改正95处,罚款17.5万元,责令单位停止营业8家,临时查封5家,行政拘留4人,在全市形成了整治火灾隐患的强力态势。三是宣传到位。今年是新修订《消防法》施行的第一年,社会各单位、各行业以新《消防法》宣传工作为中心,结合消防宣传“五进”工作,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家庭,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了以“学法用法,宣传先行”为主题的各类大型消防宣传活动。全市累计开展“五进”宣传活动13次,开放消防站30次,接待参观群众1万余人次,印制发放了2万份消防宣传画册,营造浓厚的消防宣传氛围。四是公共消防设施得到改善。按照年初与市政府签订的《2009年消防工作责任书》要求,落实了消防业务经费计划指标,完成了省政府2009年度装备配套资金29.6万元,新建消防指挥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的2处消防水鹤已经开工并在抓紧建设,维修了已损坏的消防水鹤和室外地下消火栓,提高了城市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五是消防部队职能作用发挥的好。今年是特殊的年份,大事多,喜事多,突发事件也多。特别是4月份以来,消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采取超常举措,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圆满完成了“2009-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军演和国庆消防安全保卫任务。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乡镇、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全市消防官兵和消防工作者的努力工作。

回顾以往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全市消防安全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火灾形势不容乐观。前10个月,全市共发生火灾215起,死亡1人,重伤1人,直接财产损失189.4万元。同比去年,火灾四项指标“两降一升一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致灾因素相应增加,火灾形势仍很严峻。二是火灾隐患仍很突出。在以往整治中排查出来的隐患,有些还未得到彻底治理,新的隐患又滋生出来,违法经营、违章作业、违章用火、擅自封堵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等违法行为还比较普遍。三是消防基础建设仍然薄弱。由于多年形成的历史包袱,消防站、消防装备、消防通讯、消防水源等方面存在着欠账,一些超期服役的车辆还用在灭火一线上,一些特种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还配备不全,整体防范火灾的能力还比较低。四是消防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新修订的《消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但一些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消防部门孤军奋战的形势没有根本扭转,齐抓共管的消防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五是农村消防基础薄弱。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消防设施短缺、消防水源匮乏是在我市农村消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之冬季气候干燥,火险等级较高,存在发生“火烧连营”的可能性。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今冬我市的消防安全工作任务仍很艰巨,为解决影响火灾形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效遏制火灾上升的势头,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各部门要下大力气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好责任。下面,就做好我市冬季防火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

刚才,会上已经宣读了冬防工作方案,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的任务都已经很明确。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研判冬季火灾特点和影响火灾形势稳定的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冬季防火工作方案,及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切实加强对冬防工作的领导,以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为核心,将冬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建立起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冬防工作责任网络。在圣诞、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要组织开展防火检查,落实各项火灾防控措施。同时,要把全市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层层落实好消防责任,签订好责任书,把责任定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具体人。要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工作标准化管理,督促社会各单位切实增强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提高单位自防自救能力,积极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

二、狠抓管理,着力改善城乡消防安全环境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部门和单位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重点抓好三项整治一个突破。第一,全力抓好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人员密集场所是造成群死群伤的重要部位。冬防期间,要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夜间营业的歌舞厅、网吧、洗浴等场所逐一开展错时检查。存在问题的,必须依法从严查处。第二,加大对交通、通信、电力等重点领域的消防监管。要深入重点企业进行调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第三,继续深入开展弱势群体居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要突出幼儿园、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弱势群体居住场所,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居住场所消防安全环境。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过程中,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消防违法行为坚决做到该罚必罚、该拘必拘,该停业的坚决停业,确保执法到位、处罚到位,决不能养患成灾。二是统筹城乡,切实扭转农村火灾多发势头。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是我市冬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第一,要落实农村消防工作管理责任,建立农村火灾防控体系。实行村民消防安全自治,制定村民防火公约,建立村民七户联防网络。第二,要加强村屯消防管理,落实用火、用电、用气、用油措施,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遏制“连营”火灾的发生。第三,要加快“一乡(镇)一车一站、一村一队一泵”工作的落实。在镇赉坦途镇召开的农村消防工作现场会上,推广了“七户联防”以及“一乡(镇)一车一站、一村一队一泵”工作经验,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抓紧落实。第四,要加强乡村两级火灾自防自救工作,将农村火灾防控和扑救责任落实到乡村两级。今后,凡是农村柴草垛发生火灾,乡村两级必须第一时间到场自救。第五,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派出所的指导力度,落实乡镇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对辖区内出租屋、小旅馆、小商店、小餐厅、小歌舞厅、小网吧、小作坊等小场所、小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尤其是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监管,依法督促消除火灾隐患。

三、加强备战,做好灭火救援各项准备工作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处置灾害事故应急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消防力量建设和消防设施建设。要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加快以政府专职消防力量为主体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构建以现役消防部队为主力军,地方和企业专业消防力量为补充、群众性消防组织为基础,全面覆盖城镇、辐射农村的消防防御体系。要加强灭火救援工作,公安消防大队要充分发挥灭火救援主力军作用,要立足于“灭大火、打恶仗”,将打造公安消防铁军与服务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四、深化宣传,营造冬季防火宣传浓厚氛围

第5篇

工业生产呈现较高增幅,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一季度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52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增速同比加快14.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4.1%和22.1%,同比分别加快7.3个和17.6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6%,比去年四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随着市场情况好转、生产回升,头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上缴税金4278亿元,增长32.8%;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232万人,同比增加399万人,增长5.1%,去年同期同比仅增长0.4%。分行业看,原材料工业、装备和电子制造业用工上升幅度明显快于其它行业,同比分别增长6%、7.1%和9.5%,汽车行业用工增长13%。

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成效进一步显现。一季度,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涉及的9个工业行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头两个月实现利润累计增长1.7倍。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7%,比去年四季度加快5个百分点。投资类产品生产快速回升,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分别增长22.7%、59.6%和43.4%,水泥、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16.5%和59.5%,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分别增长23.5%和17.8%。生产汽车456万辆,销售汽车461万辆,分别增长77%和71.8%,其中3月份产、销量均达到173万辆,再创历史新高。造船完工量达到1457万载重吨,增长1.28倍,已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41.1%。粗钢产量1.58亿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4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4.5%和36%,日均产量分别比去年全年高12.8%和12.4%。

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作用明显。大幅度提高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一季度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03万台,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6.8%。家电以旧换新效果显著,一季度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环比增长61.6%;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按7.5%征收效果继续显现;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352万辆,占乘用车销售量的70.5%;汽车(摩托车)下乡执行效果良好,累计补贴下乡汽车摩托车246万辆。在各项启动内需、扩大消费政策带动下,一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纺织行业分别增长16.4%和13.4%,比去年四季度均加快2.1个百分点。主要家用电器产品产量快速回升,其中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分别增长40.7%、27.4%和30%。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9.7%、17.7%和17.3%。

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2月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相关工作方案已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在4月底前分解落实今年目标任务。下发了《2010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制定了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四个行业为突破口的能效对标达标工作方案,印发了聚氯乙烯等17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联合有关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工业产品质量信誉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研究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指导意见》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办法》,下发了《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第6篇

近两年来,保监会官员入驻保险企业任高管成风潮。据时代周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从2011年初至今,包括闫波在内共有11名保监会官员先后下海。

由于行业和职位的收入落差,下海成了保监会官员尤其是升职无望的官员的转型方向。而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保险企业也希冀“抢夺”保监会官员助力公司发展。随着保监会领导班子的逐渐确定,这股下海风潮还在蔓延。

2012年年末,保监会班子最终确定,主席项俊波及保监会5名副主席、2名主席助理已全部就位。“主席助理的职位一确定,预示着保监会高层基本稳定,出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出现新一轮的官员下海潮并不十分意外。”一名接近保监会的消息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下海风潮背后,“政商旋转门”惹得外界质疑:这些官员是否够格担任高管?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界资深人士透露,就任保险公司高管,须通过高管资格考试,但“由于出题者与被出题者之间的身份问题,很难得知这些人是否通过了考试,据我所知,大部分是没有通过的”。

高薪吸引 两年11人下海

几年前保险行业就曾出现保监会官员下海现象,如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百年人寿董事长何勇生、国寿养老险董事长王建均具有保监会任职背景。

自2011年后,下海风潮在蔓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共有5名官员下海,其中李劲夫下海后又返回保监会任职,2012年亦有5名官员下海,再加上2013年4月下海的闫波,下海人数已达11人(保监会下海官员名单详见附件)。

某财经学院保险系资深教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些人(下海官员)中有些只有监管背景没有业务背景,保险企业也未必见得百分之百乐意接收。”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的北京、上海多家保险企业表示,“十分欢迎有监管背景的官员就任本公司高管”,因为这将对将来的许多工作带来“便利”。

生命人寿就深谙此道,成立于2002年的生命人寿,2011年集中引进一批高管人才,并迎来二次发展时期,其16位高管中,两位有监管机构背景的高管,一位是保监会人险部原副主任方力,还有一位是河北保监局原副局长安秀洪。高管“换血”及保监会官员的“空降”,似为生命人寿助力不小―该公司2011年度保费收入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3%,增速位列前十大寿险公司之首。

“朝中有人好做官,民营企业更懂得这个道理,”前述接近保监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规范经营与规模大小无关,比如中再(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年领了多少罚单?再比如四大险企中的某位董事长找了上面(保监会)几次都不管用。”该人士对记者调侃道:“人缘不好,没人管你。”

基于此,保监会官员成为保险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前述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除却政治抱负原因,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存在严重的薪酬差距,若差距不变则此类现象难以杜绝。”

上升遇阻 下海潮持续

除了赚取丰厚薪酬外,官员下海的现实问题是“升不上去”。

自2011年10月出任保监会主席后,项俊波大刀阔斧推行了多项改革政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险企升格副部级”。

有分析称,该政策直接导致任期刚满十个月的中国人寿前总裁袁力离职,转而投入国家开发银行的怀抱,接棒者恰为保监会前副主席杨明生。

“项俊波此举惠及多人,他的魄力与体贴不得不让人称颂。”一身处某国有保险企业高层的人对时代周报记者感慨。

上任一年之后,项俊波终于完成了对班子成员的调整工作。而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和主席助理李劲夫、黄洪三人的上任,填补了保监会领导班子的空缺。

值得一提的是,李劲夫此前曾有下海经历。李劲夫生于1957年,2008年6月起,赴北京出任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主任。其间,他推动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的落地,对执行产险财务数据真实、条款费率审批备案、理赔时效提纲、险企内控等作出规范,该方案成为理财保险市场迈入规范之路的风向标。

2011年11月,李劲夫转战太平财险任董事长,不到一年后,又重新回到保监会出任主席助理。

“吴定富时代就已经确定李(劲夫)和黄(洪)为主席助理,在十中委及候委考核前认可前任安排,有利于项俊波的考核,同时也避免了坊间议论。”前述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表述。

“但这种议论是免不了的,更换(保监会)主席,很多重要位置会进行调整,许多人的位置就触到天花板了,个人政治抱负实现无望,至少短期内没有晋升可能,这是导致很多官员下海从商的直接原因。”该人士续称。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有保险企业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短期内职位无法发生变化,公务员与企业高管薪酬失衡,从监管转企业无三年休息期,高管资格考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保监会人员下海潮流持续升温。

凭借在监管机构工作的经历,以及与保监会现任官员的熟稔私交,这些下海的官员在开展工作时有自身优势,但转型去保险企业任高管,意味着自身角色由监管者转变为被监管者。

考试未过“空降”出任高管

保监会官员“空降”进入保险企业,由于角色的变化及工作内容的变更,其任职资格和业务能力也有不同要求。2006年8月,《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施行。该规定第六条赫然显示:适用核准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命前应当由任命机构向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申请核准任职资格。

“也就是说,通过高管资格考试的人才有权去保险公司任职高管。”某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从监管机构转到企业,无论体制内外,理论上都要经历这个考试。”

他同时坦承:“由于出题者与被出题者之间的身份问题,很难得知这些人是否通过了考试,据我所知,大部分是没有通过的。”

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前述2011年以来聘请监管官员就任高管的险企,各险企均表示对此“不知情”。同时记者曾数次致电保监会新闻宣传处、财险稽查处、寿险稽查处等部门,均显示语音信箱状态,截至时代周报发稿时,保监会未对记者提出的有关高管资格考试问题作出回复。

另外一种解释是,“高管资格考试制度本身不甚合理”。前述保险界资深人士称:“很多国际知名专家来中国任职高管还要考试,这体现了对专家们的不尊重,更搞笑的是这些‘考生’无不需要秘书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作答。”他认为,来中国任职的专家最需要的是考中国的法律法规,而专业性的东西只需要核实简历背景就可,如没有犯罪记录、没用欺骗性的手段伪造简历,参加此类考试实在没有必要。

除却任职资格遭受外界争议之外,国家对官员下海也有不少“回避”和“限制”规定,其执行效力也被外界质疑。早在2004年,中央就已经发出了《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离职后3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并要求“对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要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该意见还要求“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因领导干部辞职‘下海’诱发新的腐败行为”。2005年通过的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离职作出了类似限制。

第7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2年省建筑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生产安全事故高发种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专项整治,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全市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建筑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筑牢安全生产责任网、监督网、保障网,达到“双降”、“一控”、“一杜绝”(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有效控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工作目标,促进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三、范围和重点

(一)范围: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二)重点:

1.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文件,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规范情况。重点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住建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和《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暂行办法》及《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和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情况。

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管理情况。重点是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论证和实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开展专项整治。

(1)深基坑工程:是否遵循“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进行开挖,是否按照有关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进行基坑支护、临边防护、变形监测等情况。

(2)高支模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是否有针对性、模板支撑系统搭设、验收及使用等情况;混凝土浇筑作业顺序是否合理,有关单位的监督管理是否到位等情况。

(3)脚手架工程: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安全技术交底是否有针对性,脚手架工程的验收及使用是否符合规程等情况。

(4)建筑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登记、安装、拆除、验收、使用和维修保养等各环节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及技术标准的要求等情况。

3.春季复工安全管理情况。塔吊等建筑起重机械设各基础有无积水,安全运行情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情况;临时用电电线是否浸水、老化、漏电;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各连接部位及稳定性情况;工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对新进工人或转岗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4.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具备情况。重点是有无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企业资质等级、增项发生变化后安全相关人员备配是否符合要求,安全生产制度、机构是否健立健全,施工现场是否存在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现象。

5.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安全、质量、市场综合情况。重点是建设程序、承发包管理和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市场行为、质量行为是否符合要求;工程实体质量、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四、时间安排和整治内容

第一季度(2月-3月):活动部署和春季复工阶段。根据我市建筑安全生产的特点,市住建委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做好部署、落实工作。春季复工大检查,由各单位做好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市住建委将于3月份在各单位组织自查基础上组织抽查。

第二季度(4月-6月):1、深基坑、高支模。深基坑整治内容是建筑工程土方开挖阶段的深基坑支护。开挖深度超过3米(含3米)或深度虽未超过3米但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支护、降水工程。整治的重点是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放坡、边坡支护、基坑边沿临时设施距离及物料堆放等。高支模整治内容是模板支撑工程。重点是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案、支撑体系的基础、支撑体系所用材料的材质及搭设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深基坑、高支模检查在各单位组织自查的基础上,市住建委将于3月份组织抽查,同时,参与由市城乡建设局于6月份组织的互查。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整治内容是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动态核查。整治的重点是无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施工和企业资质等级、增项发生变化后存在安全相关人员备配不足,安全生产制度、机构未健立健全,施工现场存在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等现象。市住建委将于6月份组织动态核查。

第三季度(7月-9月):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整治内容是起重机械安全。主要包括塔式起重机、物料提升机、人货两用电梯等起重机械设备。整治的重点是起重设备装拆方案、塔吊基础、各种起重机械的安装、顶升环节、使用中的安全装置及安装队伍资质和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通过整治要达到国家规范标准要求。脚手架整治内容是工具式脚手架,包括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高处作业吊篮、外持防护架的设计、制作、安装、拆除、使用及安全管理,以及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整治的重点是脚手架搭设、“三宝”的使用、洞口临边的防护和高处作业吊篮等内容。通过整治,要达到高处作业、脚手架搭设、高处作业吊篮等规范标准的要求。建筑起重机械、脚手架检查在各单位组织自查的基础上,市住建委将于9月份组织抽查。

第四季度(10月-12月):冬季施工防护、施工消防。施工消防整治内容是施工现场防火安全和生产安全各项规定落实情况。整治的重点是施工手续完备情况,具备相应资质情况;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情况;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施工现场特殊部位防火安全管理,重点部位和各类易燃易爆作业落实专职监控责任管理,生活区域防火安全管理,宿舍临时用电管理;应急处置,现场防护是否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值班巡查制度建立落实情况。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较大危险源动态掌控情况,履职尽责督促情况。冬季施工防护、施工消防检查在各单位组织自查的基础上,由市住建委联合市安监局于11月份组织督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住建委将切实加强对我市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专项整治组织机构,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二)强化管理措施。市住建委将结合我市实际扎实开展整治工作,有效落实四个季度不同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创新管理办法,要利用专项整治工作,大力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防护工具化、操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加大监督检查。市住建委将结合实际,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加大企业领导带班值度的检查落实,加大重大安全隐患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全面抓好落实,不断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程序,建立重大隐患公告公示、跟踪整治整改制度。对整改不力由此发生安全事故的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查处。凡在专项整治工作互查、巡查中被市、省通报批评的工程项目,按照《关于加强全省建筑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规定,一律不得申报市级文明工地和优质工程奖或取消已取得荣誉称号。

第8篇

1994年,在贯彻“抓大放小”改革方针,推行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国有民营等企业产权改制中,因企业的经营者对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不足,出现了财会管理较乱的情况。少数企业法定代表人错误认为企业一切要“以我为中心”,无视内外监督,滥用企业自的现象严重。为了企业改制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实现,泅洪县商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适时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作刀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改制之中,制定了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改革方案,报经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县体改委同意后试行。

二、做法

1.大力宣传,形成共识。着力宣传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阐明实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强化会计管理和监督力度的需要;是维护财经纪律、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是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不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它既是继续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治理会计工作环境,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又是解决管理失控、核算失真、信息失灵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入宣传,把统管统派总帐兔计与派受企业之间关系统一到依法理财的轨道上来。

2.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县商业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试行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了以企业主管部门为主的商业企业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着管得住,行得通的原则。领导小组根据《会计法》与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强对改制企业财会管理暂行规定》、《企业内部财会制度》及《统管统派总帐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细则》。确定统管统派的对象、内容、形式和措施;明确统管统派总帐会计的条件、程序、职责、权利、工资福利和奖惩等管理要求,逐步构成企业总帐会计管理的新机制。

3.择优选拔,明确职责。领导小组以企业为单位,对会计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进行德、能、勤、绩的组织考核。坚持条件,公平选拔总帐会计。由企业主管单位行文统派上岗,赋予权力和义务。统派到企业的总帐会计受主管单位与企业的双重领导。至1995年1月,全县12户商业企业的总帐会计如期持证上岗。统管统派的总帐会计主要职责是对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派往的企业负责。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对违反法律、法规、有意隐瞒真实情况,甚至参与作弊的,依法从严处理。

4.加强管理,定期考核。主管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总帐会计例会,听取汇报,交流情况,探讨和解决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每季一次审计和一次考评,由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之后,再对照“考核细则”,对总帐会计进行一季一次的工作初评,把考评结果与工资报酬挂钩。年终组织全面考核,实行“双百分”考评制,考核总分列为总帐会计年终评比和升、降、去、留的依据。

5.报酬福利,实行统管。按照“谁用人,谁拿钱”的原则,根据财政、劳动、人事等部门对总帐会计核定的工资标准以及领导小组核定的费用标准,向用人单位实行统筹,单独设户,专款专用,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实行浮动制,按每人月标准工资,先发80肠,浮动的20%工资则与考评、考核的业绩挂钩,以实得分多少发给。奖金则以企业制定的标准,按年终考核实得分进行奖励。总帐会计工资、津贴及费用必须足额统筹到位,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

6.用培结合,建设队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县商业系统在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之初,就把“用、培结合,建设队伍”单独列出条目,摆进“工作方案”里。领导小组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规定会计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一次的业务、技能培训。总帐会计既是学员,又是企业会计的业务技能培训辅导员。每次培训30课时,培训内容有会计法律法规,“两则”运用、基础理论、企业改制法规与政策、会计电算化等。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一事一训,长会短训,业余培训,珠算竞赛,案例讲评等。形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化。

三、效果

1.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商业企业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之后,整顿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秩序,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与核算,1998年该县国有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12.58%,与1994年比较,全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48.89%。

2.企业会计监督得到加强。自试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制后,全系统出现了领导更加重视,职工更加支持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加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新局面。总帐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使企业内部各项会计制度得到落实,会计监督得到加强。较好地制止了“经理利润”、“厂长成本”。该系统1998年6月就清理潜亏875万余元,保证了会计核算的真实和会计信息的准确,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总帐会计统管统派制的试行促进了会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会计职能也正由记帐型向管理型过渡。企业的成本意识,节耗意识增强。该县商业企业普遍重视非经营性费用的严格控制,1998年业务招待费一项就节约60万,同比下降53%。开支比例由原来的15%。降至2.4编。国有商业企业1998年与上年相比(按同口径计算)销售额增长17.9%,费用实支下降12.29%,费用水平下降2.69个百分点。全部企业经济效益扭亏为盈,减亏380%,全部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6个百分点,比1994年下降11.64%。

第9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清收清欠 双清工作开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项目建设的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工程项目逐渐增多,给施工企业的发展带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为了抓住良好的经济态势下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的机遇,施工企业应及时做好应收款项的清收清欠工作,才能降低企业资金的占用损耗,做到及时回笼资金。因此,积极开展双清工作,将该项工作同施工企业生产和管理中先进的策略和方法相结合,实现清收清欠工作的常态化,是保障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收益和企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措施。

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其实是对企业项目款项的清收和清欠两部分共同组成。所谓施工企业的清收工作,指的是企业对施工项目中发生的施工成本和本次施工建设后的营业收入相对应的确权工作;清欠工作则是对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已确认债权的的追讨和变现工作。受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施工企业应收款项数量不断增多,给施工企业的资金链弹性和资金回流带来极大的阻碍。由于无法实现应收账款和应收客户工程款的及时回收工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项目工程由于资金不到位便急于开工导致了较大资金缺口的存在,使施工企业在验工计价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应收款项的拖欠给施工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的障碍,加强施工企业的双清工作成为了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一、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现状解析

目前,清收清欠工作推进困难是施工企业普遍面临的现状。应收款项金额呈逐期增长趋势,应收账款屡清不降,应收客户合同工程款急速增长,清收清欠效果较差:尤其是应收客户合同工程款规模难以控制,增速过快,确权工作迟缓,潜亏风险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双清工作,将会导致企业坏账风险的增加和资金周转困难。一旦出现资金上的问题,会使得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在与同类型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导致施工企业生产运营中出现资金问题的不稳定状况。造成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推进困难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在施工企业承建项目开始前,与业主方在合同中对工程竣工结算的方式和期限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针对支付工程款拖欠纠纷的判定和解决方式,给施工方双清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其次,由于政府投资规模缩减,导致铁路建设,高速公路等建设资金跟不上工程进度。特别是到工期的最后阶段,业主资金出现紧张局面,甚至发生断裂,从而导致工程款久拖不付。部分项目因涉及项目竣工审计,而审计工作迟迟未完导致业主欠付质保金迟迟不予支付。再次是项目并账以后重视不够高,造成大量应收款长期无人催收的情况。项目确权人员被动等待、守株待兔的消极态度尚未转变,计价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应收客户工程款确权效果差。另外在建造合同执行初期,由于合同毛利没有合理预估,从而形成的账面应收客户工程款,但实际为无法收回的潜亏,这也导致应收客户工程款居高不下。

二、施工清收清欠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清收清欠管理机制

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加强企业内对双清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建立有效的清收清欠管理机制。

1、清收清欠事前管控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风险,要建立合同评审体系和制度,业主资信、合同支付条件、结算时间等事关资金回收的内容和条款作为评审的重点和核心,务必确保合同层面在回款上不出现不可消除的风险和瑕疵。另外,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应收款项的具体特征,成立专门的双清工作小组,加强清收清欠机构管理工作。在双清小组的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施工企业项目内容,明确小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项目经理、项目的总经济师和总会计师等参与到双清工作小组的应收款项管理工作中,并建立清收清欠项目责任制。在施工企业和双清工作小组的共同协作下,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保障企业双清工作的长效、有序地开展。

2、清收清欠事中管控

为了保证双清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确保施工企业应收款项的管理工作和双清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双清工作的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将清收清欠工作制度、注意事项、实施细则等通过制度的方式进行规定。同时在双清工作进行过程中,在企业领导和双清工作小组的带领下,要严格明确清收清欠的工作范围、目标和方案,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个人,从而保证双清工作及其审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双清工作的稳而不乱。

3、清收清欠事后管控

为了保证施工企业双清工作能够切实落到实处,加强对清收清欠工作的监督和监察力度十分必要。根据企业双清工作的需求,要分别采用联合检查、专项检查和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双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限期进行落实和整改,对无法完成的清收清欠计划要上报企业领导并及时备档纳入下次双清目标。通过强化双清工作的监督及检查工作,不断完善企业的双清工作方案,实现施工企业清收清欠工作的优化。

(二)完善清收清欠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

在施工企业开展清收清欠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双清工作小组中的各个机构职能进行分工和职责的明确,确保双清工作进行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确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例如,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催收工作,并承担相应管理责任;对各项债权进行清查并督促相关业务部分办理签认手续。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应收客户工程款的确权工作,负责督促项目规范计价工作,及时办理对上对下计价,确保成本收入及时归集,督促项目按照合同约定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并监督工程价款结算等清收和清欠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管理部门在清收清欠过程中供应按照工程设计图纸等相关内容,为双清工作提供必要的施工数据支援等。通过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和相互配合工作,实现保障企业双清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确保清收清欠工作取得实效。

(三)严格落实清收清欠工作方案和管控目标

在建筑企业开展进行双清工作过程中,对于清收项目要坚持按照验工计价为本,对在建清理、概算清理和合同清算是哪个阶段分别进行,采取三项齐抓的方式,通过细致的工作方案的制定,确保回收各项已完工未计价的项目款项。对于清欠工作,要根据财务部门的核算和统计结果,弄清每一笔债权的性质和账目金额,努力把资金回收风险降到最低。强化履约管控,确保我方履约,帮助和促进业主履约,不能因履约问题影响回款。特别针对业主提出的诸如质量、工期、后续服务问题等履约瑕疵,立即整改,直到业主满意为止,不能因此滞后回款。鼓励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回款力度。对于资金紧张,但有合适实物可抵债的业主,可以通过公平公正协商,以物抵债。对于恶意拖欠和不诚信的业主,坚决付诸法律或申请仲裁,并实施财产保全,确保诉讼和仲裁效果,以最大限度的回款。

(四)强化清收清欠考核力度

为了强化施工企业双清工作的落实情况和效率,施工企业在基本企业管理制度上应建立双清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清收清欠考核权重,严格执行逐级考核制度。将企业的资金周转程度、现金流的弹性标准纳入双清工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和标准,提高企业在双清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施工企业应建立同双清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奖惩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法,让企业的清收清欠工作同企业的薪酬、晋升机制和岗位变动结合起来,为企业双清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结束语

施工企业树立“清收清欠就是创效、清收清欠就是营销”的理念,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积极开展清收清欠工作,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保障企业的资金周转灵活程度和资金弹性。因此,为了保障施工企业能够在飞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快速抓住自身发展和提高的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完善与推进自身的清收清欠工作,实现施工产值和规模效益的双重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为林.大型施工企业债权管理应用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第10篇

(一)社会矛盾纠纷依然突出

绥安镇是漳浦的县城区所在地,全镇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辖有33个社区(村)和4个镇办场,总人口16.6万人,常住人口10.9万人,流动人口约5.7万人。近年来,因县城大建设、项目大引进,征地大拆迁引发矛盾纠纷问题突出,社会维稳任务十分艰巨。

(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集市贸易增多,流动人口、闲散人员也随之增加,由此滋生了大量不稳定因素。随着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绥安镇的治安防范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导致社会防范工作仍存在死角,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机动车盗窃等侵财性案件多发,故意伤害、打架斗殴、贩吸毒等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也较高。部分村级工作责任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流于形式,治安防控体系尚不完备,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积极引导群众用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造成在旧城拆迁改造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积累多,非正常上访,时有发生。2011年绥安地区发生“八类”案件81件,发生“两抢一盗”案件1073件。这些突出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稳定,严重影响绥安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综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工作队在滚动排查中发现,绥安镇部分社区(村)调委会、治保会人员配备不齐,基层综治队伍管理尚不规范,基层综治干部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综治维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的基本做法

因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八类”案件及“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案件多发,绥安镇被漳州市政法委列为挂牌重点整治乡镇。根据县综治委的部署和安排,县派驻绥安镇重点整治工作队于2012年4月进驻绥安镇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活动。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县综治委成立了以县法院翁麦展院长为队长的县派驻绥安镇重点整治工作队,绥安镇成立了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为整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绥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工作队的工作,一次性拨付专项整治经费人民币10万元,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整治期间,漳州市政法委副书记陈青树、漳浦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晓明多次莅临检查指导。

(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1、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实施方案。工作队进驻后马上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制定“打击、管控、建制、预防、教育”五管齐下的《绥安镇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组织分工和时间安排,绥安镇制定开展深化“排查整治突出问题、服务保障跨越发展”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浓厚整治氛围。一是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车,反复向群众讲明县委的部署和决心;二是采取请进来和入村去的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及时召开绥安镇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工作队分组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整治期间工作队共编发工作简报8期,有力地宣传了整治工作成果。

(三)管控结合,打防并举

工作队分组进入社区(村)召开座谈会,广泛收集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和群众反映,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突出的治安乱点和治安问题,查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深入刑事案件高发地区、治安复杂的村居社区、城乡结合部、“城中城”、特种行业、特殊群体及重点企业等进行滚动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了绥安地区有关治安形势、动态及隐患。之后,工作队利用政法部门专业工作优势,发挥基层组织群众工作优势 ,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打击、防控和整治活动:

1、强化对重点路段的巡查管控。一方面结合公安警务改革,加大对绥安地区的路面、路段的治安巡查防控力度。绥安派出所实行“三警合一”,综合用警,通过整合警务职能、下发交通管理职权,使绥安派出所既管路面,又管社区,形成打、防、管、控、巡“一肩挑”的工作格局,形成“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巡区综合执法、责任区基础到人”的用警模式。推行“二人一组、三组一队”的警务工作模式,并实行六个警组“六班五运转”全天候勤务模式。另一方面,结合全县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及交通整治工作,及时纠正和制裁交通违法行为7579人次,8月份以来共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治安处罚234人,刑事拘留13人,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强化对公共场所的治安防控。工作队着力完善公共场所治安防控体系,提升治安防范能力和水平,共投资两万多元在镇区完善和安装电子眼监控5个,深入富丽小区、绥安中学、网吧等,对物业管理、治安巡逻、防盗监控设施等进行突击检查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监控设施不全或损害及治安巡逻留有死角,网吧存在未成年人违规上网、没有实名上网等问题,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整改。特别是针对漳浦县医院摩托车、病人财物被盗案件多发等突出问题,工作队将其列入整治重点区域,协调多方整合力量,强化县医院车辆管理、门岗设置、监控设施建设等措施,采用由物业公司承包进行管理停车场以及院内治安秩序管理的方法,在县医院门口设立门岗,并帮助医院健全相关保安巡逻、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协调处理、情况报告等长效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展集中整治以来,漳浦县医院内摩托车被盗案件仅发生4起,患者财物被盗案件仅发生2件,日均发案为0.028起,下降了97%,患者安全感普遍增强。

3、强化对“八类”及“两抢一盗”的打击力度。整治期间,绥安派出所共抓捕“八类”案件犯罪嫌疑人42人、“两抢一盗”案件犯罪嫌疑人107人,县法院共判处“八类”及“两抢一盗”案件106件,从重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9件12人,5年以上有期徒刑21件21人。

4、开展外来人口排查登记工作。工作队进驻以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结合辖区实际进行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常态管理和集中整治工作。截止今年11月,全镇共登记暂住人口21454人,登记租赁房屋2095户,各社区(村)完成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建设,健全了绥安地区外来人口管理机制,有力消除了违生、入户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隐患。

5、开展特殊重点人群帮教工作。一是开展特殊人群管理教育活动。工作队对绥安镇71名社区矫正对象及需要重点管控的刑释解教人员集中进行法制和公共道德教育。二是开展校园法制教育讲座。工作队到漳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交通安全”法制讲座,受教育学生人数达4000人。三是有效督促网上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经工作队入户规劝动员,已有2名逃犯到案自首,并追捕逃犯10名。

(四)固本强基,完善机制

工作队在开展重点整治工作的同时,着力完善机制夯实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重点整治成果。

1、多措并举,规范村级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利用今年换届选举之机更换配全配强治保会、调委会人员,共调整充实“两会”人员21名。同时,进一步加强“两会”装备设施,确保开展工作相应的经费保障。

2、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综治干部业务水平。为提高村级综治维稳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队于9月间对绥安镇换届后的新任村级综治协管员等基层综治干部共100多人进行了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治维稳能力。

3、建立完善制度,夯实村级综治维稳工作基础。工作队统一规范绥安辖区村级调解、治保、综治各项制度,共帮助村级完善和建立7项综治维稳工作制度。一是帮助村级建立台帐管理机制,对辖区中各类重点人员、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进行分类,逐一进行登记造册;二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预防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基层维稳队伍的选任、考核、培训和管理制度,使基层维稳队伍业务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洞察社情民意能力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得到实质提升。

三、重点整治工作所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体会

(一)主要成效

8个月来,工作队在县综治委以及绥安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配合、支持下,采取突出重点、打防并举,源头治理、强化管控,完善制度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整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绥安镇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强化。通过整治,绥安镇治保会、调委会建设得到强化,综治维稳制度得到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规范,基层综治干部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通过整治,绥安派出所有力提升打击现行犯罪能力,初步遏制“八类”及“两抢一盗”等侵财案件多发的态势,“八类”及“两抢一盗”等多发财案件发案率和破案率呈现“一降一升”的良好态势,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012年1-11月绥安地区发生“八类”案件4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件,下降了34.4%;2012年1-11月“八类”案件破案数30件,破案率为75%,与去年同期相比破案率上升了35.7%。2012年1-11月绥安地区发生“两抢一盗”等多发财案件84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77件,下降31 %;2012年1-11月“两抢一盗”等多发财案件破案数98件,破案率为11.7%,与去年同期相比破案率上升了4%。三是绥安镇社会保持安定稳定。通过整治,绥安镇突出治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综治维稳工作得到强化,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绥安镇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两抢一盗”案件破案率仍有待提升。虽然“两抢一盗”案件发案得到较大程度的遏制,“八类”案件破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两抢一盗”案件破案率提升幅度仅为4%,仍有很大空间可以努力。二是村级基层综治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村委会综治机构人员都是兼职人员,一些工作措施和相关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人浮于事。三是基层综治经费还没有得到根本保障。由于镇村财力有限,基层社会管理综治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基层社会管理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经验体会

第11篇

2014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创建省优质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特色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对社会的吸引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任务和要求:

1.创建省优质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2.要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完善各项工作和活动,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职业化。要在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基础上建设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文化。

3.招生要有新突破。招收全日制学生数要比上年提高20%,达510人以上,另在县外招收全日制学生200人以上。

4.教师队伍建设要上新台阶。教师队伍的结构要继续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合格学历的比例要持续提高5%。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师德水平,要广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出名师。

5.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2014年省技能大赛,师生要努力出成绩,力争跻身全国大赛。对口升学考试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要大幅提升,全面突破。

6.进一步做好见习、实习和技能鉴定工作。要建立根据企业需要和学校师生实际的见习、实习制度,灵活有序地开展见习、实习工作,要加强对见习、实习工作的领导、管理与支持,做好见习、实习工作。要综合抓技能鉴定工作,提高学生中级工证书的持有率。

7.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结合实际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上课效率,改变课堂面貌。要改革实训课,实行产教结合。

8.加强社会培训工作。各类培训要达年3000人次。要拓宽培训领域,增加培训种类,统一培训领导与管理,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要在社会培训的基础上启动社区教育学院工作。要密切与县开发园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的职工培训工作。

9.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改造学校的东围墙,改造教室室内墙裙,更换老化的草坪,规划运动场看台,按计划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新建财会实训基地、德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活动室、宾馆服务(客房服务)实训室,完善机械加工、物流实训室。

10.加强服务与管理,降低“三公”费用。要加强对服务环节的全面规划与领导,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办好食堂,大幅降低招待费,要加强出差管理,统筹用车服务,降低公务用车费用和差旅费用,严禁公款考察和变相旅游。

11.继续做好中、高考考点工作和各项公益性工作。

12.创建合格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为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工作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努力改进工作作风。要认真执行考勤制度、出差制度、外出报告制度,提高工作效能;要执行首问负责制,改进窗口工作态度,提升学校形象;要严肃工作纪律,不在电脑上看电视剧、电影及打游戏、聊天、炒股、听音乐,不在课堂上抽烟、接听手机;严禁无教案、无作业等不规范的教学行为;要反对“”,积极践行“八项规定”;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明确分工负责,公开办事透明度,完善约束机制。

2.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要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及与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联系,真正把办学融入县域经济活动之中。要进一步增强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和导向,统一为县域企业和招商引资服务的思想和行为。各部门都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到企业去调研,从专业设置、员工培训、服务用工、职业素养培养、教师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兼教等方面全方位与企业合作和服务企业。

3.克难攻艰,全力以赴抓招生。周密布署,统一领导、统一行动,全员参与,扎实推进。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县内招生,一手抓县外招生。要充分利用对口升学考试政策改革与2014年升学考试成绩做好招生宣传,争取“升”字招生有较大拉动;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与技能大赛成绩,用“职”字吸引生源。要利用各种县外关系到县外招生。

第12篇

【关键词】 工勤技能岗位;考核;政策;现状;问题;对策

工勤岗位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技术岗位,是维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我国的工勤技能岗位考核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社部门管理并组织实施,考核等级共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五种级别,部分地区没有承担高级技师的考评,只有四种。

工勤技能岗位考核主要包含思想政治表现、生产工作成绩和技术业务水平,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种。考核工作由工人所在单位以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按百分制计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均达到规定分数者为合格。考核工作由各地政府人社部门和委托单位组织进行。思想政治表现、生产工作成绩和技术业务水平三项考核成绩全部合格者,即为考核合格。加强工勤技能岗位考核工作,是改变工人技能现状,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效能、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工考政策现状概述

按照某市的考试为例,工勤技能岗位考核的流程主要分为:准备和宣传、报名、审核、培训、考核、阅卷和公示、评聘。

具体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和宣传动员阶段

根据全市工人数据库,对拟升等人数进行摸底,了解各工种拟升等人数。报名前一个月由人社局签发工人升等级考核文件。确定培训单位、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拟定培训计划、确定考核时间安排等。公布各工种培训单位、培训时间和地点。召开工作动员会,明确步骤和要求。

2、报名阶段

基层各单位对符合拟升等人员进行初审,合格后填报申报表及审批表,盖章后报上级主管局审核。主管局对基层单位符合升等条件人员进行复审,合格后用工考管理系统软件建立本系统拟升人员数据库,报送市工考办。

3、资格审核阶段

市工考办在培训前半个月内完成对全市拟升等人员的资格审核工作,建立全市升等数据库,按照培训工种、等级,打印培训人员名单,组织考生到培训点报名。

4、培训阶段

各委托培训单位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和大纲进行培训,在期限内完成培训,在培训结束前,培训单位将实际报名参加培训考核名单报市工考办。市工考办根据培训单位报来实际报考人数,建立考试人员数据库,编排考场等。

5、考核阶段

组织理论、职业道德及操作技能考试的统考和技能操作考试的实施。

6、阅卷机公示评审阶段

考核结束后江组织阅卷并公布成绩,成绩经核实无误后在网站及公示栏进行公示,以便考生查分办证。技师等级还需要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人员由专家填写评审表。评审合格后的将统一办理合格人员的等级证书。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工勤技能岗位考核流程不断规范,考试考核模式进一步完善,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上的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竞赛、晋升技能、体现和提升自身社会价值的平台。但是,随着工考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中技工比例严重失衡,个别小工种、特殊工种甚至出现了人才断档现象。在某些一线工种岗位上,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科技开发、技术革新人才的现象。加强和改进工考工作已成当务之急。

二、目前工考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1、工勤岗位人员群体数量庞大、人员复杂

对于各主管局来说,每年组织工考报名时工作量大,出现错误信息的机率大,反复修改,费时费力。特别是区县的工人总数比较多,占全市工人总数的80%以上,工考业务一般设立在人社局中,实际上基本是只有一人在做,时间紧、任务重,较容易出现差错。工考工作涉及到工人个人切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也给工考增加了工作量。

2、工考基础数据库建设滞后

目前所使用的工考数据库已不准确,工人的信息存在错误、缺漏等现象,亟待更新。对基础数据库信息的采集方式和内容需要改进和完善。比如工资兑现情况、证书等级及取得时间等等。各区县和市级主管部门对其数据库进行更新不及时,工考管理部门将考核成绩、证书号等信息更新至数据库也不及时。

3、工考网上报名系统开通后存在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大力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很多单位和家庭都配备了电脑,鼓励工人使用高科技手段报考,是对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督促,也省去了工人现场报名、领取准考证的复杂辛苦。对绝大多数工人来说,网上报名毕竟是第一次,工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平时对电脑的了解比较少,所以,网上报名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容易出现操作困y,信息填写错误等问题。

4、工考教材陈旧,培训管理难度大

目前工考培训教材知识陈旧,跟不上改革发展的脚步,部分工种还没有制定等级标准,而且发放得比较晚,报名时间与考核时间间隔较短,工人考前培训、复习时间不足。

5、考核工种分类过多过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总数趋于下降,工考工种分类过多过细,导致有些部分工种人数过少,培训、考核组织难度大。很多工人当初报名参加考核只为晋升工资,一切由单位申报,不清楚自己岗位工种名称;还有一些工人原来取得了某工种等级证书而目前不在本岗位工作已多年,仍然按原工种报考;另外如车、钳、铣、镗等工种因人数过少无法开考,使工人失去晋升渠道。

三、工考政策发展方向及建议

1、针对组织报名困难问题,适当延长报名周期,避免工作量过于集中,同时加强有关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避免因信息错误而反复修改。

2、确定全面加强工考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拟制出基础信息采集表,重新研究工考管理系统,逐年更新完善如成绩证书号等各项信息,并保留历史记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种统计、查询功能以及对即将退休人员等信息的自动提示功能等等。

3、针对网上报名的问题,充分使用基础数据的信息,只填写必要信息,其他内容链接基础信息数据,提取信息,报名程序简化,减少出错率。对区县和市级主管部门分别召开政策和业务能力培训,详细讲解政策规定,现场上机操作,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

4、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并保持延续性,对考试未通过的工人减少经济上的压力。统一指定教材,制定考试大纲,划定考试范围或重点,减轻培训的压力。建设工考培训专家库,有效利用资源,统一培训内容和标准,提高培训实效。

5、尽可能地减少、合并考核工种。工种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问题,不能为了降低工作难度而引发新的矛盾。要在基础信息采集齐全后,根据各工种具体人员情况,深入了解各工种特性,咨询有关专业人员,规范各工种名称。

此外,还应考虑一些其他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如在某些工种的技能考核中可增加技能竞赛的方式,在行业中树立标杆,促进工人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热情;将工人日常考核和管理纳入考评内容,加强工人的日常教育培训,可以参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做法,以“学分制”给工人下达学习硬指标,逐步培养工人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工勤技能岗位考核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化政策,以人为本,要达到高效、规范、科学的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突破瓶颈,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超.浅析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考核工作的改进[J].人力资源开发,2011.

[2] 规章制度与考务管理汇编.西安市人事考试中心,2010.

[3]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暂行办法.人薪发〔1994〕50号.

[4] 西省人事考试法规制度汇编.陕西省人事考试中心.

[5] 2015年工考工作调研报告.西安市人事考试中心.

第13篇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年开工的3.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600亩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建设5.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新增1.64万亩;推进2000亩绿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预计明年三月份完工。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县粮食播面59.09万亩,粮食总产29.02万吨,比2018年增长400吨。其中:水稻面积56.64万亩,总产27.71万吨(早稻面积18.84万亩,总产8.21万吨;中稻面积17.46万亩,总产9.29万吨;晚稻面积20.34万亩,总产10.21万吨)。

3.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良好。①绿色有机产业。“蜂蜜”成功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个,达到126个;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②富硒产业。出台了《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三年规划)》,目前全县共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22万亩,“姚勉状元粮富硒大米”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富硒好米”称号。③中药材产业。全县目前有中药材面积约1.7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01万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

4.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出台了《县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规范提升特色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25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养鱼、花卉等产业,辐射带动1615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为3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

5.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质的突破。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2.8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423亩,工程进展顺利;引进正宜农业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已落实50亩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亩种植基地;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种植、红糖加工项目,已初步落实基地面积2000亩。

(二)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大美生态建设。

6.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行政村规划和自然村村庄调查和村庄分类;以“三清二改一管护”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在春节、清明、国庆、中秋等节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习惯;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新开工建设12个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和2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的90%以上,改厕数18561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县加快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着眼“有人看护、有钱维护、有制度管护”,探索建立全域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落实长效管护资金。

7.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2019年,实际开工建设376个新农村建设点,较上年新增179个。全县新农村已拆“三房”12.31万平方米;改路114.4公里(主干道、内主干道、入户便道);改水9892户;改厕9205户;改沟42.17公里。全县新农村建设点规划第一批设计已完成100%,第二批正在规划中;启动2020年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建设。

8.秀美乡村建设再添荣誉。先后打造了10个秀美乡村示范点,累计创建了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3个。、成功入围第二届“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安排秀美乡村建设点8个,总资金2525万元。

9.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控良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等多项节肥技术和统防统治综合应用,全县农药、化肥施用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严禁秸秆焚烧,强化秸秆综合利用。

(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10.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面积40.7万亩,加大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宣传力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9.02万亩,流转率达46%。

11.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经结束,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共有1974个单位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87亿元。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数据全部录入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出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2.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水面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余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空壳村”全部“破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有175个,占全县比例81.39%。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小而全,缺乏龙头带动。稻、竹、油茶、中药材、富硒、果蔬、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都有一些,“三品一标”产品也累计认证了117个,绿色(有机)原料林基地面积达26万亩,富硒土壤面积有85万亩,一些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在行业内也比较认可,且有一定的美誉度,但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产业和市场。

(二)工作任务重,统筹协调事项多。统筹协调的“国字号”工作任务有两项,即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省字号”工作任务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6类123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7类24项,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重点工作任务8类10项。三项共计重点工作任务21类157项,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70多个。

第14篇

22个地区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2013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13个:天津、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新疆;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17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此外,福建与预期目标基本持平。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即以当年GDP为权重对各地2013年的GDP目标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下同)为9.9%,高出全国GDP实际增长率2.2个百分点。

2014年,GDP目标增长率落在[7.5%,9%)区间的地区有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和广东;落在[9%,10.5%)区间的地区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和宁夏;落在[10.5%,12.5%)区间的地区有天津、福建、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其中,22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即2014年的目标值低于2013年的目标值,下同);8个地区GDP目标增长率与2013年持平;仅广东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见图1)。与2014年多数地区调低GDP目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有8个地区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仅有6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2013年有2个地区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和11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大多数地区维持不变。2012年以来,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2014年分别为10.3%、9.9%和9.2%,2014年GDP平均目标增长率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见图2)。根据往年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经验关系,2014年全国GDP实际增长率可能回落到[7.0%,7.5%]的区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

全国逾2/3的地区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政府考核体系的改进有助于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的行为。2013年年底以来,中央开始推动地方改进政府考核体系,要求地方政府淡化GDP考核,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加强政府债务考核,强化任期审计和离任追责。政府考核体系的改进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从而改变以往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行为。二是2013年各地区经济下行的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降低经济增长预期。2013年大多数地区实际GDP增长率低于2012年,全国除了广东和2013年实际GDP增长率略高于2012年以外,其余地区GDP实际增长率均下行,河北、内蒙古等能源大省GDP实际增长率降幅甚至超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意识到经济高增长难以为继,于是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减轻压力。三是中央有关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调低经济增长目标。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去杠杆和去产能的经济工作任务,这将从资金来源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尤其是会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从而引导地方政府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16个地区调低投资增长目标

2013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21个: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和宁夏;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8个: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贵州、陕西、甘肃和新疆;此外,吉林和江西与预期目标基本持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目标增速(即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权重对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进行加权平均,下同)为19.5%,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0.1个百分点。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落在[9%,16%)区间的地区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浙江和四川;落在[16%,21%)区间的地区有河北、山西、辽宁、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青海和宁夏;落在[21%,26%)区间的地区有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16个地区调低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即2014年的目标值低于2013年的目标值,下同);12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与2013年持平;仅天津、广东和云南调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见图3)。另外,上海、安徽和重庆三个地区未披露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

地方政府在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14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调降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强调“防控债务风险”和“化解过剩产能”。由于GDP长期以来是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地方政府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上一届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2012年),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仍然升多降少(10个升,4个降),地方投资冲动非常强烈。201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后,调高投资增速目标的地区(7个)仍多于下调地区(5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淡化GDP政绩考核,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调低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如图4所示,自2011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目标增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11~2014年分别为19.3%、19.5%、19.5%和18.4%,2014年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相对平稳。中西部地区在2012年调高投资目标增速后,2013年和2014年逐年调低,其中贵州、甘肃和新疆的投资目标增速大幅调低了5个百分点。

在2013年之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很少提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2014年,由于中央非常重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加上随着地方偿债高峰来临,部分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因而,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控增量、压存量”等措施化解债务风险。例如,湖南、陕西、贵州和等地区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吉林还提出要建立债务终身追责制度,建立长效风险控制机制。“化解过剩产能”也成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的内容。例如,广东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江苏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为重点,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调整产业准入标准,综合施策,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山东将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轮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船舶行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地方炼油产能有较大提升化解。吉林认真落实全省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方案,逐步化解钢铁、水泥等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存量产能,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改革支持力度。重庆提出到201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产能规模基本合理,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到2018年,五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全面化解。河北提出以“亮剑精神”化解过剩产能,2014年该地区拟淘汰的产能目标明显高于2013年,为此河北将GDP增长目标从2013年的9%调低至2014年的8%,同时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由2013年的20%调低至2014年的17%。

推进国企改革,搞活地方经济

各地区均将国企改革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内容,多数地区将其作为2014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梳理各地国企改革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分类监管。二是推动政企分开,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三是推进国企股份多元化、交叉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四是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探索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从各地国企改革的具体思路来看,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加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激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三省)强调解决国企遗留问题,如加快政企、主辅分离,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部分地区为了将国企改革落到实处,增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例如,陕西计划在3~5年内将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40%以上,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海南将推进海建集团与海宁公司、发展控股与水电集团的整合重组,推动莺歌海盐场转产开发;支持海南港航控股公司整合港口资源,优化功能配置。将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组建交通、旅游等行业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推进,放活农地经营权

各地的农地改革以确权为基础,探索多种途径放活农地经营权。多数地区继续推进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以多种形式推动土地流转,尝试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

部分地区在土地流转方面加大试点,如湖南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自建住房财产权和林权进行交易,以及申请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福建推广经营权入股、经营权信托和土地托管等流转方式。河南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争取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北京市将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提高工业用地效益等。

积极申请设立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在上海自贸区示范效应的带动下,2014年各地申报设立自贸区的热情较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立自贸区的地区有:河北曹妃甸自贸区、浙江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内蒙古满洲里自由贸易区(园)、天津自由贸易区、吉林自由贸易园区、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安徽、福建和广东等地区申请设立自贸区的工作也在筹划之中。

第15篇

关键词:大面积 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必须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事权,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履行好水利建设由项目法人实施、政府监管两个主体责任。为此水利部于2014年4月4日制定并印发《2014年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针对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开展当地专项治理工作,保障今后大规模水利建设顺利实施。就当前来说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在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灌时很容易出现裂缝。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新时期水利工程产生裂缝的原因和相关措施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水利扶持力度的加大,水利建设工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经常发生裂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经常发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部荷载作用产生的荷载裂缝和地基变形产生的裂缝外,还有因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

1、水泥水化热影响产生的裂缝。水泥水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且主要集中在浇筑后的7d左右。尤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讲,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由于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因此混凝土中心温度很高,这样就会形成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2、混凝土收缩影响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在空气中自然硬结时体积收缩,受到外部约束时(支承条件、钢筋等),将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使得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产生收缩变形,当受到约束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而且在配筋率较高的构件中。由于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钢筋的限制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构件局部裂缝。防止和减少收缩裂缝的措施:合理设置收缩缝:配筋率不宜过高,设置构造钢筋收缩裂缝健分布均匀,加强混凝土的时期养护。

3、外界气温湿度变化的影响产生的裂缝。混凝土具热胀冷缩性质,当外界气温湿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起着很大的影响。

4、筋锈蚀引起的裂缝。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由于锈蚀,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要防止钢筋锈蚀.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控制裂缝宽度、采用足够的保护层厚度: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防止氧气侵入。

5、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使超静结构受迫,从而导致裂缝。防止基础不均匀引起裂缝的措施是:根据地基条件及上部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及设置沉降缝。

5.冰冻引起的裂缝。水在结冰过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就可以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预防冰冻裂缝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

6、其他因素的影响产生的裂缝。一是混凝土配合比不良会造成混凝土塑性沉降裂缝,一般是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级配不连续、数量不够,砂率及水灰比不当所造成的裂缝。二是施工材料质量、施工工艺质量及钢筋锈蚀引起产生混凝土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防水性,危害严重,必须加以控制。针对产生裂缝的各项原因,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贯穿于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从混凝土组成材料、施工安排、浇筑前后降低混凝土的措施和养护保温等。

1、优选混凝土各种原材料。一是选择优质水泥。水泥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选用低热或中热的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升,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体积稳定性。二是在选择粗骨料时,应尽量选择吸水性较小,收缩性较低的石料。三是外掺剂保水性较好,混凝土收缩较小。掺加适量粉煤灰,可减少水泥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四是掺加适量的减水剂,它可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且能提高水泥水化率,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可降低水化热,同时可明显延缓水化热释放速度。五是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除了保证原材料的选用质量外,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也很重要。应合理设计配合比,生产出高强、高韧性、低热和高极拉值的抗裂混凝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