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丑小鸭教案范文

丑小鸭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丑小鸭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丑小鸭教案

第1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这篇童话作品的自传特色。

(2)分析丑小鸭这一形象的思想内涵。

(3)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层次,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丑小鸭对自己遭遇的态度以及它所做的努力。

【教学难点】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ppt、主持人一名。

【教学过程】

一、引导示标

师:大家好!欢迎同学们做客《麦咭有约》,麦咭①,今天我们请到的是哪位嘉宾呢?请大家看PPT(安徒生的简介),他就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麦咭,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安徒生这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秘密。大家来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默看10秒钟。

二、自学反馈

师:同学们,这只丑小鸭有怎样的经历呢?请一、二组的同学们来汇报丑小鸭流浪线路图;三、四、五小组按照这个流浪图共同来完成“故事接龙”,要求在复述时有创造性的发挥;第六小组汇报最后一题,安徒生和《丑小鸭》的联系。

由各个小组来竞争展示,他们之间进行竞争性的汇报,教师适时给小组加分。因为是学生自主学习,在填充答案时会有不同的意见,也许会出现争执或是辩论。“故事接龙”的要求是用第一人称说出丑小鸭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可能会对故事的复述缺少创造性发挥。至于安徒生和《丑小鸭》的联系,这道题难度很低,因为在导入中我们看到了安徒生的故事,同学们会想到安徒生就是丑小鸭的原型。此外,为了节省时间,在课上教师就随机叫号(组内编号)展示在黑板上。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随机叫号让同学们来汇报,从而来检测自主学习。

三、问题释疑

师:面对这些悲惨的遭遇,丑小鸭抱以怎样的态度?

丑小鸭的哪一次遭遇或表现触动了你的内心,原因是什么?

丑小鸭一次次选择离开,哪一次的离开最让你钦佩?为什么?

这个环节由小组合作完成。一、二小组探讨第一个问题,三、四小组探讨第二个问题,五、六小组探讨第三个问题。两个组内开展竞争,单号组汇报,双号组进行补充和质疑。对于“丑小鸭会抱以什么态度”这一题,学生可能把“态度”和“表现”混为一谈,大家只是谈丑小鸭的表现,而不一定能概括出“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词语。“哪一次的离开让你钦佩”这一题也有很大的空间,有的同学会说离开鸭妈妈让自己钦佩,有的会说在沼泽地里遇到猎狗的袭击后的逃生让自己钦佩,也许会在这有争执、有辩论,这时教师搭起竞争的平台,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让各个小组竞争,教师适时加分。

四、探究强化

师:能够在困境中坚守,我都佩服丑小鸭了,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呢?用“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

五、达标测试

师:同学们对丑小鸭的精神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对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童话人物,你也一定有话要说,请你完成下面的句子。回答的同学给小组加5分。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题,你对下列人物说一句话(用以下的方式说话,任选一个)

我想对丑小鸭说

我想对母鸡说

我想对种田人说

我想对小孩子说

这道题是让学生认识成功路上的各色人物,对他们要有正确、积极的认识。这道题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得精彩的小组,老师给予5分的奖励。

六、总结预置

师:同学们,你们从丑小鸭的身上一定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让我们用给文章写副标题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收获。让教师用课件打出范例:

丑小鸭成功记

――梦想成就自我

学生用写副标题的形式来为本文作总结。这个环节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去写并讲解。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老师这里也有个丑小鸭,大家看看他是如何成名的吧!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播放《丑小鸭成名记》,以孟非的事例为原型的微课程,鼓励同学们为理想奋斗!

师:同学们,也让我们步入追梦的行列吧!也许前方有沼泽、荆棘,别怕!采撷一缕朝阳为我们照路,激励阵阵东风为我们助威,乘着隐形的翅膀,努力前行!让我们用歌声为自己壮行!

第2篇

案例背景:

随着中小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走向正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和一学期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关爱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用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案例描述:

2017年年初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四,夕阳西下,像所有的那些平平常常的日子一样,充实中略带着一些疲倦的我穿过操场,往学校大门走,准备回家。

微风轻拂,操场上几个学生练习升旗,我不由得驻足观看。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一把拉住我,把我拉离人群一大段距离,说有个事要跟我说。

她一边翻出手机来,一边问:“你们班有个叫晓兰的吗?”

“有啊!”我们班的一个特别乖巧的中等生,话不多,老老实实,从不惹事,我心想,她会闯出什么祸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保密的样子?

“周一的心理健康月主题升旗仪式结束之后,她和我联系了,说她符合我说的所有心理不健康的选项,她觉得她的情绪特别低落,寻求我的帮助,并且不让我跟你说。”

我只觉得我的大脑里“嗡”地一声,我当班主任20年,第一次如此之近地接触到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说。情况这么严重吗?

心理辅导老师的手机里显示着她们的聊天记录,密密麻麻。她爸爸妈妈经常不在身边,爷爷是她的监护人。

“最近,你要多关注这个孩子。她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应激障碍的初级,如果不加以疏导,会进一步升级”她微微锁着眉头说。

“我知道了,谢谢你告诉我。”我心里一阵阵的疼。

这是一个听话、宽厚、努力学习、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她毫不起眼,胖胖的,有一点自卑,就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几周前,她在周记里倾诉,她的家里人不喜欢她,喜欢她的弟弟。我还告诉她,我妈妈也是的。我小时候也为此觉得很委屈。但是,我还是从正面叫她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要跟弟弟计较。是因为我没理解和认同她的诉说,使她不信任我了吗?

她很胖,这是她很在意的一件事,她是我们班最胖的女生,当定校服的时候,她会被师傅领到一边另站着,在纸上记着要特特大号,那时她很尴尬地涨红了脸。她在周记里写不满意自己的外表,我给她写过长长的一段鼓励她的话,我用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去鼓励她,是因为我的鼓励很苍白,没有给她力量吗?还是因为上次跳集体舞,有18个女生参加都没有她吗?

她的语文成绩平平,她的数学要差些,她很羡慕同座,一个上课都不怎么认真听课的男生,数学思维却很敏锐,她在作文中曾表达过极其有趣的惊讶和羡慕,数学的确是一门很需要天赋的学科,她仅仅凭着努力追赶着一定很辛苦吧!

她就是这么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却从不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不知道她情绪已经低落到了求助心理辅导的地步。更严重的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接到她爷爷的电话,说她早上跟她妈妈顶嘴,跑出去了,到了下午也没回家,我连忙在班级群里问,可是无人回应,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我就和她爷爷一块去找,后来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在一个同学家楼下找到了她,一见到我们,她就一个劲地哭,问什么都不说,哭得叫人心碎。

我打电话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已经又出去打工去了,在电话里交流了几句,也不太能讲清楚。

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一个孩子,我就那么一厢情愿地认定,她必须要像丑小鸭一样,承受孤独,冷落吗?当她困惑迷茫时仅仅一个丑小鸭的故事,就所向披靡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当沉重的逆境超出了一个人承受的极限,一根稻草也会使他崩溃,何况她还是个孩子!不是每一个丑小鸭都有铁打的心,丑小鸭也需要温暖和鼓励啊!它需要有人倾听,包容,呵护和照料。孩子!你已经向老师发出了信号,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不仅关注你是否优秀,更关心你是否快乐!

案例措施和结果:

我回到家里,立即上网搜寻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应激障碍的这部分内容,我仔细阅读,寻找对策。第二天,我又从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借阅了一些相关书籍。我遵守着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约定,装作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在心里时刻地关注她。

她的确是不爱笑,我之前都没有注意。上课的时候她总是耷拉着小脑袋出神,下课同学们都在嬉笑打闹,她却趴在桌上睡觉,作业完成是完成,但是字迹潦草。下课了,我试图去跟她聊天,邀请她跟同学一块跳绳,可是她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愿意与我接近。

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先想办法利用成功激励,诱导她的自信心,点燃她对生活的热情。班会课上,轮到他们组上台即兴演讲,我担心她不能胜任,就事先让她把演讲稿背熟,再反复地听她演说,并在一些重点词句上给她以辅导,终于,她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她的脸红红的,羞涩地笑了。

教室了种上了吊兰,蟹爪兰,太阳花,杜鹃等花草,值日生天天浇水,杜鹃被浇死了,于是,需要选出一名最细心,最认真的同学来当园丁。当园丁是女孩子们爱干的工作,晓兰也不例外,我就在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下,把浇花的任务交给了晓兰。她很开心。

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一年多,从不间断。2017年冬天下好大的雪,花都活着,2018年刚开学,蟹爪兰开得像一盆燃烧的火焰,大家都夸晓兰能干,晓兰赢得了赞美,使她有了自信。

渐渐的,她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每天抽时间一句一句指导她读书,她的字写得漂亮了,书也读得有感情了,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我很高兴地奖励了她一支钢笔,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她有什么心事,也喜欢在周记里与我吐露心扉。

原来她是爷爷带大的孩子,而她的姐姐因为是老大,父母还带过一段时间,弟弟因为小,也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在这个家里,她觉得她是多余的,十分孤独。对妈妈她也有抵触情绪,所以才有了上次的离家出走。

在我的引导下,晓兰还爱上了阅读,教室的图书角前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后来,她读的书愈来愈多,图书角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要,每个星期一我都会格外仔细地读她的周记,与她笔谈。书籍和老师的关爱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晓兰荒芜的心灵,晓兰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性格开朗起来,渐渐能够融入到班级的氛围里了,在班级有了好朋友。

在她周而复始平淡的生活里,她写出过《我们一起去冒险》,那么精彩的作文,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她大声地朗读了这篇文章,描述了与两个女生去了学校周围的一个生活区,她利用环境的渲染,一只蚂蚱的跳跃,女生的尖叫,与她自己不屑一顾的嗤笑,以及用树叶编口哨,给冒险队取名字,描绘了一个精彩的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全班同学都被她的作文吸引了。

令人惊喜的是晓兰的妈妈看到女儿的进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二女儿的关心不够,晓兰也理解了妈妈爸爸抚养三个孩子的不易,母女关系大为改善。去年年底,晓兰获得了“精勤杯”作文大赛的三等奖,她的妈妈专程从外地请假回来,带她去参加颁奖典礼。

晓兰也是慷慨的,她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教室的图书角,她捐出了好几本书,都是新的,我记得有一本是她最喜欢读的《安妮日记》。

在课余时间,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在校园里义卖,她与老师同学一起把收获的400多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2018年年底她获得了学校美丽学生的光荣称号。在老师和家庭的关爱之下,丑小鸭开始白天鹅的方向行进。

这学期,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每天早晨,我都能看见她和几个女生在操场上跑步,她的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高兴跟我说:“你们班的那个小兰心理疏导还是挺管用的,能感觉到她的进步,现在已经很长没有找过我了”看到她的走出了不良的心理情绪,能够快乐成长,我们由衷地欣慰。

案例反思:

以往,人们常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得到重视。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压力、与同学的人际交往、受到批评指责、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可能引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健康专家说,坏情绪是一种累积,当它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得不到疏散,就会出问题,到时候只要一根导火索,就会出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迎接挑战。

第3篇

一、备教案要张扬教师的个性,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新思想。

踏上讲台之初,笔者对备写教案的深切体会有两点:一是为了不违反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得到学校“教学态度端正,工作扎实”的评价,每天花很多时间去写教案,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到导入新课、如何提问,甚至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回答都要在教案中写好,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上,而不是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二是上课时必须严格照此计划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随着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了个性,失去了创新,几乎每天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堂上不受学生欢迎,课后写教案也成了很繁重的负担。无奈,只好一面抄别人的教案,然后束之高阁等待学校的检查;一面花精力挖掘教材,研究适合于学生特点和有助于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现在,学校进行教案改革实验,给我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在备写教案时,不拘泥于传统教案的模式,无论详略,我都是在把握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个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备教案要吸纳他人智慧,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除了学习和吸纳外地先进经验外,我们在学校进行的教案改革试验中既注重同学科平行班教师提前集体备课,又注重集体协商教学思路,授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学对象对教案进行再加工。这样,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取他山之玉以建自己的广厦,使教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知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与人们生活习习相关的事物,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学习《丑小鸭》一文,如果仅仅把课堂教学通过朗读定位在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么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落实。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了诸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哪些痛苦的事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它的同伴们为什么改变了以往的态度”、“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丑小鸭》”、“丑小鸭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教育落到了“润物细无声”处。同时,这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备课时不能在宽广领域内充分了解和掌握与本节课教学相关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要么会出现尴尬局面,要么会无端指责或批评学生,限制学生思路,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教师具有浓厚的“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的意识,在备课时才能充分挖掘生活内容,让语文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让知识、情感、价值观真正达到三位一体。

四、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师备课时常常关注每个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以致设计一个个问题让学生钻,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忽略了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当作木偶来对待。新课程很注重人本因素,特别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学习内容,去探知学生的情感和想法;在课堂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引导他们解决疑难,纠正自己的认识,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这一行为的转变。

五、要写好教后记。

第4篇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画、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她们就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于是,从我的《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她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砂石磨出了她的清澈,沟壑磨出了她的激越,堤坝磨出了她的汹涌,峡谷磨出了她的奔腾。既然“青山遮不住”,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的呢?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她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

于是,我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周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真恍如一片来自日边的孤帆。她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浪漫而多情的海市蜃楼。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2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它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许,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柱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

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

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

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

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

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

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四、点题结课

第5篇

梁琳,福州市钱塘小学教导主任,福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福州市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讲学团成员,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曾获福州市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福建省第九届小学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2012年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并特长奖。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生,无论哪一个阶段都值得回味。我的人生故事,注定与课堂,与语文,与儿童相伴,素淡,悠然,在记忆中,在当下生活的每时每刻……

1998年7月,头顶优秀学生会主席、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等令人羡慕的光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自豪地站到了三尺讲台上!

“热爱的心”比什么都珍贵

终日扎在孩子堆里,我特别享受。因为我总能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童年的影子。

童年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两件事情。第一我是院里的“孩子王”,常常带领大院同龄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花样百出的游戏中我最钟爱的是“当老师”。我不厌其烦地“当老师”,小伙伴们也不厌其烦地配合着“当学生”,我教他们排排队、唱歌、跳舞、数数、画画,我给他们讲故事……一个人的时候,我就自己“当老师”,玩具娃娃“当学生”,我既“当老师”讲课,又代替“学生们”写字,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当老师”是我童年最美丽的梦;第二便是父亲领着我和弟弟,夏日晚饭后,月下给我们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是我最初的语文启蒙,是我迷恋语文的起点。五彩斑斓、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为我的人生涂抹了热爱、亲近语文的底色。如果说,我的成长故事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我想,那就是我对儿童,对课堂,对教师职业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正是这样一颗热爱之心,鼓舞着我带着儿时的美好梦想行走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

让“课堂”成为修炼场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成为我成长路上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那年,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学校要选拔一名语文教师参加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当时,我选择的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那时我脑子里整天就想着丑小鸭,读原著,搜集材料,看谁都像丑小鸭!就这么白天想、晚上想、走路想、坐车也想,着魔似的苦苦思索,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试上《丑小鸭》,听课的老师们给了很高的评价,学校当即决定推荐我这节课参赛,结果获奖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正好学校和柘荣县一所小学建立手拉手互助学校,我带着《丑小鸭》去了,整个县城的语文老师都来听课。课后有老师夸赞说:“上《丑小鸭》的老师真是一只振翅高飞的小天鹅啊!”

学区决赛那天,课上到一半,有个孩子突然举手:“我有一个问题,老师!”他问:“老师,那个蛋是鸭蛋还是天鹅蛋?”好家伙!这质疑之后,接下去的课没法上了,学生们围绕“这是一个什么蛋?”展开了近十分钟的自由议论。这十分钟的“意外生成”,让我对课堂有了更加冷静、深入的思考。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区里正式比赛,要求必须识字课教学,临赛前三天调整为一年级的《识字5》。有了前车之鉴,这次备课,我更加关注学生。课上完,我获得了鼓楼区首届新秀杯比赛金奖。接下来的公开课一节又一节:2004年,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展示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005年,钱塘小学语文年会交流,公开执教《小音乐家扬科》;2007年,重庆丰都全国现场课,执教《学弈》获得一等奖;2010年参加第六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活动,执教图画书《西雅图酋长的宣言》,获得一等奖,并受邀到现场上课;2011年,公开执教《普罗米修斯》,获得福建省、福州市阅读教学一等奖;2012年执教《尊严》,获得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百多节公开课和讲座的历练,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渴求。

守护好最初的“梦想”

第6篇

【关键词】课堂变学堂还学于生化教为学顺学而导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为师者应努力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的质疑、解惑、学习、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此,方能让“每朵花都开放、每棵苗都参天、每只鸟都歌唱”。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心理世界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而抉择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取而有所不取,切切实实地还“学”于生。那么,如何实现还“学”于生?

1.“化教为学”的智性应变

老师讲得太多,一直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之痛。那种着眼于课文故事情节的讲问或微言大义式的人文轰炸,其可能产生的教学价值确实令人怀疑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学习是世界上无法由别人代替完成的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教师的教也很重要,但毕竟只是外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是条件,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教,只有心心相印地带动起学生求知的渴望和践行,才可以说是实现了完整的教学。那么“化教为学”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智慧的应然策略。

我教学《丑小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一文时是这样做到化教为学的。

师:你听到过或看到过《丑小鸭》的故事吗?(生多数有看到或听到过,师板书课题)

师:你是怎么听到或看到过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生:我读小学时,老师讲过了。

生:我在一本画册上看过这个故事。

……

师:好,我们虽然听到和看到过这个故事,但今天不一样,我们要自己来读懂这个故事,好吗?(打开书本)先读,同学们同桌互助来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知道怎样合作吗?

生:不认识的字,不好读的句子可以请人帮助。

生:还可以两人一起读,读错了互相纠正。

师:对了,大家还要一边读一边用笔把不会读的字、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读生字要把音节拼读正确,好吗?(生同桌互助读课文,时间较长,师巡回指导。)

师:读完了,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丑小鸭”最后怎么样了?

生:丑小鸭变成了漂亮的天鹅。

师:真棒,你说得既简单又明白。难道丑小鸭一下子就变成了天鹅?

生:不是,丑小鸭遇到了许多困难。

生:谁都对丑小鸭不好,它很孤独。

生:它还遇到了猎狗的追赶。

……

师:说得真好,总的来说,它是在许多地方战胜了许多困难,才变成漂亮的天鹅的。这个过程很重要。我们能自己把这个过程用横线画出来,并注上是第几小节吗?

课件出示:( )―― ( )―― ( )――( )―― (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填空:“鸭妈妈的家”(1、2小节);“树林”(第3小节);“湖边”( 第4小节);“农夫家”( 第5小节);“湖面上”( 第6小节)。然后师组织交流,以地点划清课文层次,并分层次指明初读课文,师相机纠正点拨指导,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这一课我不搞逐段讲问,而是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自行分清层次,自己把课文读通。教师的“教”已内化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从而达到“化教为学”。

2“因学设教”的理性追求

“教”的存在是因为“学”的需要,只有在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教”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所以,“因学设教”应当是教学的本色本真。教师课前的备课预设虽然也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但课堂毕竟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预设不仅是在课前,也必然会在课中。这种教师智慧应对现场即兴设计,往往会更多地体现出因学设教的特色,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显然,这样的“教”才是最有效的教。

我教学《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一文时曾进行过以下尝试。

当学生对“春风”这部分的理解不知从何下手时,我就灵活改变教路。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也能吹风?

生:齐笑。

师:如何理解杨柳风?

生:杨柳风就是吹杨柳的风。

生:就是春风。

生:因为杨柳是代表春天的特色景物。

生:这是借代修辞的运用。

生:这是把无形的春风化作看得见的杨柳来写。

师:说得好,真棒!春风是无形的,但我们能感觉到它吗?从哪些方面来感觉?

生:能。

生:触觉: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生:嗅觉:春风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听觉: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棒极了!课文为了将无形的春风描写得具体可感,运用了化抽象为直观的写法,通过多种感觉器官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十分深刻。同学们想不想也显露一下你自己的写作技巧呢?现在牛刀小试一下:以“秋风”为对象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这里突破口的攻克,关键就在于我的教路适合学生的学路,且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才涌动着生命活力。

3.“顺学而导”的定性生成

课堂教学的顺序,不能完全由课前的预设排定,在“还学于生”的课堂里,我们更需要的顺学而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去因势善诱,才能真正解决教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一厢情愿地“走教案”,以为把教案走一遍,便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大错特错了。须知学生的学习过程复杂而多变,许多情况是难以预料的,只有顺学而导,才能导在要害处,教在点子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要求。

4.“学会学习”的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的真谛,不仅在于学生的“学会”,更在于实现学生的“会学”。叶圣陶老先生所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至理便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最终能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的“教”更接近于“导学”,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会、会学。如:师:文章有一句话总括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同学们能找出这句话吗?(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找出来了,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

师:真聪明,找对了。文章为了说明这个特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同学们边读边找,并概括出要点。(生仔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最后得出:“四个讲究,三处注意”的要点。

教师如何把“教”转化为“导学”,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最后自己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做些必要的穿针引线,点拨融通即可。

王尚文教授曾经指出:“学生,仿佛是教师的附属;教学,仿佛是一种入侵,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缺失,已经成为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一道障碍,我们必须跨越这一条沟壑。只有让生本观念、生命意识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还“学”于生,一颦一笑为学生、一言一语为学生、一举一动为学生、一心一意为学生。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宽容,常鼓励,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与毅力,要充分让学生表现展示,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去问,去探究,不论是课前、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创造适合学生的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并要给足充分的时间,正所谓静待花开。对于学生小组交流不应只认为是形式,而更多体现的是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不搞突然袭击,当他课堂上有问题交流时,他自然愿意投入到小组的交流中,尤其是要把组内最精彩的内容,站在讲台前进行全班交流,期间要保证小组交流,人人有发言的机会。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亟待我们在多个环节以指导学生自学为重要途径,指导学生会学习为目标,从而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相信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金枝.关于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0(3).

[2]薛法根主编,推敲新课程课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14-02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用东庐中学陈庚金的话说是“应该动态的”,“如果预设都做好了,学生上课时就没有新鲜感。”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似乎相互矛盾却也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预设与生成,是随着新课程出现的一对矛盾体。如若不能明白“课改,就是改课”的道理,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能以学定教,老师只是一味的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那么我们也就无须研究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新课程只有教师真正的参与进来,我们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机制,我们的课改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对一线教育生活的真正参与。教育改革,需要我们真正的付诸如行动。

在讲蒲松龄的文章《狼》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狼与屠户的形象;②理清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③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及课文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①朗读;②品读;③讨论点拨。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善于斗争;并同社会上的假、恶、丑等阴暗面作斗争。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有利于促进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在第二节课时,我的预设是先由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狼的本性的那个字,然后再慢慢地依次研究狼的其它特征。“黠”字体现狼的本性,文中有相关的语句;除了“黠”,其它的特点,还有“贪”、“凶”,也有体现的语句。而一个同学却打破了我的预设,为我带来了麻烦。她说狼很“聪明、团结”等;我追问依据,她证据凿凿的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看出了狼的团结,并不为骨与肉而争抢相对;'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还有'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足见狼的聪明。”

遇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不及,因为这课我讲了很多遍,也没有这么一问的。预设与生成出现了矛盾,我很清醒的知道是这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误解。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实现学路、教路与文路的统一融合,才是最好的阅读教学。我笑了,没有完全的肯定这个学生的不足,而是先赞扬她的不同与他人的见解,也使学生们知道狼也真的是有这位同学所说的“团结、聪明”等特点的。然后一转,我说“那么这篇课文作者对自己笔下的狼,所寄予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研讨得出,是讥讽嘲笑的,依据是结尾的作者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正确的解读教材,是必须通过仔细的研读,而没有良好的阅读素养,即使仔细的研读也不会有自己的东西的。教师的读书的积极效应就在于此,而且,机智的驾驭课堂也是少不了。生成可以是我们课堂上的精彩的花絮,而一旦的处理不好,却也可以会是我们课堂上的败笔之所在。

下面几个例子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

一位教师执教《塞翁失马》: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放弃计划,抓住这一“可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公母”中过去了,令人汗颜。还有一位教师执教《》: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争论,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

第二个例子就出现了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生成的契机而导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这一课,我去年下半年教过,对教材,我很熟悉。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这个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不够,也不透,没有真正的明白“”中的“销”字,误以为是“烧烟”;本来出现这样的生成的问题,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而因为教师没有准确的把握好教材,盲目的引入学生的讨论,从而致使文本的德育教育功能丧失殆尽。如果老师在问题出现后,能够强调“销烟”的“销”字,使学生明确林则徐用的是化学的方法,而不是烧烟。再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相信林则徐真的要禁烟,以为林则徐要发大财了的误解 ;可看到林则徐整个销烟的过程,信服了,也为林则徐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赞叹。这样的机智处理,渲染了文本的爱国情感,突出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还能够适时的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明确林则徐销烟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反应发出大量热,为防止废气,避免鸦片污染土壤,就采用向水中加入鸦片和氧化钙的方法通过产生大量的热来分解鸦片,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欲求。由此看来,同是生成,教师的处理的方法决定了生成效果的优劣好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叶澜教授也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谙熟了这些教育的名言,我们就会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也能够机智的处理意外的生成。大课无痕,好课无案,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为了更好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要在处理教材时,做到以简驭繁。大道至简。而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与典范。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文章很长,要做到长文短教,我就采取了板块式教学,以主问题的形式来构建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清行文线索,出示一个主问题:丑小鸭先后流浪到了多少个地方,受到了怎样的遭遇?最后研究得出结论:出生地(被排挤)沼泽地(被歧视)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向往美)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第二课时的主问题设计是:丑小鸭我说你就变成了白天鹅?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仔细的研读文本,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并相时的而做了如下的板书,形神并茂,给予学生以没干的同时,也暗示了从丑小鸭化蛹成蝶的要诀:

丑小鸭——善良——宽容——有理想——善追求——白天鹅

为什么要以简驭繁的来处理教材呢?一是为了教有所得。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即少则得,多则惑。二是能够摒弃杂芜,更好的瞄准教学的目标,减少不必要的节外生枝的不良的生成。三是预设力行简约,才能有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也才能机智把握,即兴创造,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

第8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语文;有效运用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在此背景下,电子白板的出现,给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带来了一丝曙光。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对它的使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其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以下,我便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通过电子白板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就可以通过白板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我们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由于许多的学生并未真正接触过西沙群岛,进而在学习时,难以通过抽象的文字描写对西沙群岛有一个客观、整体的认知。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图片、视频,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之中,似乎真切地感到到海风、海浪、海鸥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等。在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很快就会与课本形成情感上的交流,进而提升了对这篇文章的感悟,最终提高了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趣味性更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通过电子白板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白板是结合了多媒体与传统黑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使用它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将语文书中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生活、直观,还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缓解了紧张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批注模式下,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放大缩小、旋转修改等,甚至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相关链接,展开详细的解释说明,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我们在讲解《丑小鸭》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在促进师生间互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确定《丑小鸭》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并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在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课文内容进行分层,利用电子白板的批注模式,对每一个层次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详细的批注,在批注的引导之下,学生将会逐步理解丑小鸭的经历、成长,进而深刻地明白“善待他人、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进而会逐步发现语文学习的特有魅力,最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语文的探究、学习之中。

三、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注意点

虽然电子白板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诸多的便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电子白板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仅仅是教材知识点呈现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依旧要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预习环节之中,我们不能够用一个PPT代替整个预习。PPT所呈现的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而已,我们在预习环节,还需要考虑我们的教学手段、上课节奏、上课方式等等。由此可见:电子白板永远无法不能完全替代教案。

不仅如此,在使用电子白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板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板书与电子白板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把握“板书”与“电子白板”的度,做到收放自如,合理转化,真正推动小学语文的高效进程。

四、结语

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趋势使然,它必将逐渐取代传统黑板教学模式,成为新课改中教学的重点改革对象。电子式白板的使用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给学生们带来真实的理论知识体验。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要将电子白板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真正为小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思维;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思辨性提问,正是根据这一要求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和提出问题以及解疑的过程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和探索性。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前提,引导解疑是关键。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索钻研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能力。

一、力求做到精当的提问

“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切中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的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如:《丑小鸭》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遇到了哪些困难?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恐龙的灭绝》可以这样问:关于恐龙的灭绝,课文中提到了哪几种说法?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介绍给大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深入探究。

二、提供思维线索的提问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这种叙事性强的文本时,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以问题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设计问题,这样构建的课堂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欢,学生在无尽思索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就被这个奇特而带有童趣的问题给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抛出问题:“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中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这样,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思维的提问

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

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因为这些简单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问题,抓

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迁移、拓展。如:《草船借箭》阅读中,提问:“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何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平时借东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接着追问:“课文中的箭有这些特点吗?”学生明白:这十万支箭不用材料且仅三天就到手,这无异于借;这箭与曹操交战时便要回到曹操那儿去,这又类似于还,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了思维目标。

四、注重广度,开放性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途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年级《掌声》课文中有两处写到“掌声”,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处掌声包含的意思相同吗?假如你是当中的一名同学,这两次鼓掌分别是想告诉小英什么?引导学生读这部分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展开想象。“两次掌声后小英又会怎样想?”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吃透教材,把握好提问“度”,注重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做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让课堂提问实现高效,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淑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11(Z6).

[2]黄秀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1(7).

第10篇

12月18和19日,作为教导主任班的一名学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院举办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活动历时两个半天,分语、数两个学科,进修学校的领导采用“与名师同上一节课”的形式,先由__小学的教师上课,然后名师换班再上同课,现在想想可能是进修的领导也是要看看我们的教师与名师比到底差在哪儿。不比不知道,这一比,正如教研员__说的,我们的课是一只丑小鸭,名师的课是白天鹅。差距是如此的大,那么,到底差在哪儿呢?

纵观这四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我们教师的课生硬死板,花哨无效。

以两节语文课为例: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两位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学会感谢》,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们的教师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两节课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捕捉学生交际的话题,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话题来自身边的事,学生都有话要说,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互动的环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师生情”“亲人情”“人情”“人与自然情”这几个情境,使口语交际的训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去用,这种方法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我们现在是较普遍,也是教师喜欢用的一种,但它最大的弊端是知识是教师给总结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

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们的课包装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但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在安排这次活动的时候,四年级只有两个班,把好班安排给了我们的老师,把差点的班安排给了名师。说心里话,差点的班学生整体素质明显不如好班,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教师普遍反映班级学生不会上课,不会回答问题,把这样的班安排给名师,场合那么大,闹出笑话来怎么办?到上课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回答问题干净、利落,课堂气氛活跃,,比好班表现好的多。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在欣慰之余,我们不仅要深思:差的不是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老师素质差。我们去市内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时候,对城里孩子的素质羡慕不已,心里都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样会教的很好。但真的把城里的孩子放在我们手里,那是孩子们的悲哀;如果把我们的孩子让名师来教,那是孩子们的幸运。

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是我们所不具备的。正如市院教研部李凤荣主任所说的:要想成为名师,我们需要底蕴。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传统游戏、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生字、课文重点语句、相关图片”等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游戏、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视频,分享资料

1.教师播放课件(传统游戏、玩具)。

2.童年的游戏有很多,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

你知道哪些游戏、玩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自由介绍。)

3.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以后对玩具仍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让我们来学习吧!

设计意图:欣赏课件进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画课文中生字词语,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的、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由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铁钉、旋转、士兵、恨不得、帅气、彻底、溃败、荣誉、丑小鸭、自豪。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做动作、查找工具书等。

②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A.查字典理解“溃败”“荣誉”。

B.造句理解“自豪”。

③再次整体朗读词语。

(2)出示田字格内的会写字。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②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

A.形近字对比识记:恨—很、帅—师、豪—毫、兵—乒—乓、尤—龙。

B.拆分识记:不+口=否;冫+兄=况;贝+攵=败;亻+乃=仍。

C.形声字:预、溃。

D.动作识记:旋。

E.特殊记忆:品、丑。

③说说书写的注意点,并练习书写。

(3)朗读课文。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自学提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生字进行识记,发现识记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以“陀螺”为线索展开交流,然后归纳内容。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介绍了“冰尜儿”的制作与玩法;“我”削陀螺的经历;“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胜利的陀螺让“我”自豪;“我”获得了欢乐,也得到了感悟。

设计意图: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以“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陀螺带给“我”怎样的乐趣与感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指名读、齐读)

否则 旋转 况且 金兵 仍然 尤其 恨不得 帅气 预料 溃败 品尝 丑小鸭 自豪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陀螺独特的魅力。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

(学生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学生的认知点,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2.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他事呢?

3.哪几段是“我”斗陀螺之后的感悟?

4.“我”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鼓励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

5.运用批注,品读心情变化。

(1)围绕童年的陀螺,“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

(2)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进行指导,注意批注语言的精炼。

(3)结合对语句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

(4)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文章语言?

①修辞方法。

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②幽默诙谐的语句。

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写出了“我”的“走火入魔”之态,对陀螺的痴迷。)

③含义深刻的句子。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批注,记录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关注词语、情感、写法等,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作者说,陀螺“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你知道这“快乐”指什么?“我”为什么自豪?

2.从斗陀螺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

3.你怎么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再次理解升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经验谈各自的体会与领悟,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四、拓展迁移,鼓励实践

1.观看花式跳绳视频。

2.用动作描写描述花式跳绳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这段精彩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一说。

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跳绳的过程,抓住重点动作有序表达,再写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阅读学习由课本引向课外,拓宽学生视野,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板书设计

陀 螺

说 做 得 斗 悟

欢乐

自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教学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指导阅读;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86-1

众所周知,语文是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猎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语文课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的文本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应是活泼、自由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尤其是阅读教学。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以下探究。

一、指导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如上《藏起妈妈的秘密》,我用课件制作了一个图片,画面上是一盘水饺。我让学生去思考,水饺小藏着什么?水饺的馅是几种感情的混合物?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再加上生动的动画效果,自然来了兴趣,很快答案出来了,藏的是妈妈对女儿的爱,也藏着女儿对妈妈的爱……

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

2.培养学生在争议中引发问题。争论往往是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引发出来的。在争论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建议,即使那与语文本意或教案、大纲相冲突,不能使用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无条件服从。例如,在讲《灰鹊》一文中,对于灰鹊是不是小男孩儿拿走的,班内的同学分成了两部分持有不同的意见且相持不下的小组,其实课文的本意就是灰鹊被小男孩儿拿走的。这时教师变成为了主持人兼主席。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做答且提出反问。这节课上得很轻松,很活跃。同学们主动地去读,分析文章的内容,找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经过唇枪舌战,真理终于浮出了水面,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达成了一致。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多了。教师要敢于撒手,学生思想的碰撞最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索。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比如让学生观察春天,当学生看到柳绿了,花开了,自然就会说出有关春天的语句: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开了,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芽……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具体方法如下:

(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丑小鸭》中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话:“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了翅膀的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们从中可以想象一个受尽的丑小鸭在变成天鹅之后受到赞美极度不好意思的情态。

(2)抓标点符号。如在《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在下课时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韩麦尔先生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人物猛然高大形象起来。

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就目前各学校现状而言,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零星、自发的阶段,并没有引起各学校的关注和重视,此为新课程建设中的严重缺失。由于所处的环境和爱好的不同,笔者对语文课程资源作过一些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择要谈一谈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合理的使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②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③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

2.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学生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对学生的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应有的作用。

3.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它面对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儿童,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广泛积累,隨机引用经典性资源

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我在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把鲁迅的《五猖会》穿插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去;教学《丑小鸭》时,又融入《灰姑娘》,令学生耳目一新,兴味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语文教学的厚度并提高了文化品位。

2.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在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完毕后,笔者针对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特意设计、安排了一节课内阅读课,下载了一组精美的名篇——吴伯箫的《菜园小记》、的《母亲的回忆》、李蕤的《柿园》、林海音的《我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张爱玲的《天才梦》等,在无需教师提示的情景下,让学生自由阅读,感觉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加深对课文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面向生活,发掘经验、体验性教学资源

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

4.积极开发和利用本校和当地的教学资源

第1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分级教学 接受度 教学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依据新大纲的精神,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即综合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后摸底测试的成绩,将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分成高中低的层次,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相符合的教学环境,使其英语学习得以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在分级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很多大学在忙于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教师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认同观念,忽略了他们对于分级教学的接受程度,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种种弊端。基于教师不同的成长背景、教学观念及分级教学活动的不同角色,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去对待分级教学,分级教学中能否接受不同角色的挑战,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查和探讨这些实际问题,对于更好地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来说,应当是十分迫切。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实验开始先对10所高校的100名教师进行摸底问卷调查,分出教学观念相同分级教学角色相同但成长背景不同(第一组,共7名)、教学观念相同成长背景相同但分级教学角色不同(第二组,共11名)、成长背景相同分级教学角色相同但教学观念不同(第三组,共9名)的三个群体。研究人预先跟他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均获得了这些调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成长背景主要考虑教师作为学生时接受的是否是分级教学;教学观念主要考虑教师对教学的理念是比较传统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在分级教学中的角色主要分为高级班教师、普通班教师、低级班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充分地了解在教师对于分级教学的观点以及在分级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研究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并研究了每位教师的教案和课堂教学录像。访谈每个单元进行一次,了解教案的设计意图和课堂实施过程。如有补充询问和调查,则使用电子邮件,共同对调查对象的接受程度进行评定和修正。

三、调查结果

第一组中,大学期间接受的是分级教学教育的教师接受度(56%)高于大学期间未接受过分级教学教育的教师(48%)。他们主要对分级教学比较了解,清楚分级教学的利与弊,在分级教学中也能尽量扬长避短,积极促进分级教学的实施,但其中也有教师由于了解分级教学的弊端反而排斥分级教学。上学期间未参加分级教学的教师排斥度较高,对分级教学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教学实施中不积极程度较高,但其中也有教师由于大学期间未参加分级教学,反而认为很先进、很新鲜,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二组中,高级班的教师接受度最高,高达85%,他们认为教学效率比较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感到自豪,对自身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积极返拨作用,但也有一些教师在高级班教学中压力较大,害怕不能取得可观的成绩,导致接受度偏低。普通班的接受度为51%,对分级教学的态度大多是不支持也不反对,比较中庸,教学活动按部就班,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明显表现出教学压力。低级班的教师接受度最低,为17%,一方面不满意学生的学习表现,听说课程实施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教学压力也比较大,急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三组中,平时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观念比较先进的教师对分级教学的接受度(72%)要高于固步自封、教学理念传统保守的教师(41%)。前者不仅接受度较高,还能及时对分级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后者则认为传承了很多年的传统教学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优于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缺点的分级教学。

四、数据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教师的接受度与成长背景、教学理念,分级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都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对于将来承担教学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其大学期间所承受的教育模式会对其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岗位招收的求职人员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时应考虑其大学期间的教育背景。而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师范类学校,应更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论证工作。而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学人员也必须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不能只满足当前的教学现状,埋头一成不变的课堂实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要勇敢挑战创新,要敢于做“仰望天空的丑小鸭”。而我们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组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所选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理念,并合理分配各教师在分级教学活动中的任务角色。在进行角色分配前,对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任务讲解,使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任,更好地完成相应角色所赋予的使命。在分级教学活动的长期安排中,我们还可以对承担不同角色的教师进行岗位轮换,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并为每级别的教学角色制订相符合的教学评价标准,以达到教学组织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

[2]姚婧.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行为偏差的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04,(2):37-40.

[3]郑新民.大学英语教师认知问题: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4):32-39.

[4]沈海萍,王春楠.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存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2).

第15篇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动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教授《边城》一文,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动性。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哪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地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动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动的课堂,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尤用黄花比得好。有同学喊道: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种观点。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出了《故乡》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我们要让课堂成为一个生动的课堂,不只是老师的探究,更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中、研究中来深化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课堂也活跃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通过参与探讨、研究解决了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三、民主平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保证

要让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容忍之心、宽容之心。只有包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例如在讲《藤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与秋水一色”,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是‘白天鹅’呢?”如果老师大发雷霆,说学生是无理取闹,那只能让课堂变得沉默。教师可以顺势把它设置成为一个讨论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取“鹜”这个形象呢?可以结合诗句中有关鸟的意象来思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同时也给了学生信心,让他们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总之,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做好前面的几个方面外,仍要探究更有效的办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新课程理念的气息。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