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

机电中级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电中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电中级论文

第1篇

1.课前准备

传统教学中,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的内容很少,尤其是学生,只能根据教材进行知识预习,单调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然而,项目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前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根据学校实习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准备器材、项目任务书、网络学习平台等学习资源,提出课堂预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资源库中寻找答案,让学生乐学。

2.课堂实施

学生和教师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后,开始项目的实施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电工电子实训室,每组学生发一块MF—47型万用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前所学进行电压、电流的简单测量,对万用表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创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拆卸万用表,观察表的内部结构,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教学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表的组成元件和电路结构从感官认识到原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培养实践能力。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后,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实施任务。首先,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制订学习计划。该阶段是学生分组自主协作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小组实施情况,并加以指导。然后,学生根据计划进行万用表组装与调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项目中,和学生交流、探讨,言传身教。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积极搭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协商解决各种难题,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3)汇报点评,增强学习信心。学生完成作品后,首先由小组内部自我评价和组内成员相互评价。然后各小组组长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小组间进行互评,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价。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摒弃传统的一考定成败的评价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但也不可忽略教师的指导、监控作用。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以往,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感到枯燥乏味,即使较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动手实践。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后,此种情况大为改善,学生能正确理解课程的学习方向。通过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融入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引入维修服务单、维修工作票等企业元素,综合运用仿真软件、考试系统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形象丰富,解决了评价不及时、反馈难统计等问题。项目教学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应变、交流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小结

第2篇

一、育雏前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选出技术精、责任心强的职工作为育雏人员,保证人员的质和量,做好思想工作,使之做好精神上、物质上、技术上的准备。

2订雏订购雏鸡时,应选择信誉好的孵化场,订雏的数量应稍多于产蛋初期笼中所容纳的总量。

3选舍与消毒选通风、安静、干燥、保暖的地方做鸡舍。在进鸡前一周,将鸡舍清扫干净,设备冲洗完后,进行彻底的消毒、熏蒸。方法是: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10毫升,高锰酸钾20克的比例混合(注意一定要先放高锰酸钾,后放福尔马林),使其产生大量烟雾,然后迅速关闭门窗,经过24小时后开窗将烟雾放完后关闭门窗5—7天,进雏前一天,将育雏舍预热到34度左右,相对温度69—70%,备好饲料,药品,疫苗。

4饲料的准备按雏鸡的营养需要配合好易消化、营养平衡的饲料,料要新鲜,防止霉变。

5选雏雏鸡宜选羽毛整洁,眼睛有神,叫声洪亮,较活泼,摸腹部,柔软有弹性,脐带收的好,握在手中挣扎有力的健康雏鸡。

6运雏在运输前,有条件的最好先给雏鸡饮5%的糖水,并按比例加红霉素等抗生素以减少运输引起的应激反应。运输雏鸡要用专用的运雏箱。如装100只雏鸡应用规格为45×60×18(厘米)的硬纸箱,纸箱四周和顶盖打一些直径为1.5~2厘米的透气孔。夏天装雏密度要小些,并要携带防雨苫布;冬季要准备防寒棉被和毛毯。本着迅速,安全,清洁卫生的原则,运输途中要勤检查,防止闷热,受压,受冻,受风和日光直射造成伤亡或继发疾病。

7接雏雏鸡运到后,将雏鸡按已计算好的数量放到每层笼中,小鸡一般放在最上面的几层中,因为上层温度较高和便于管理,放好小鸡后,要尽快给水,水要用温水,并加入5—8%的糖水或葡糖糖水。等2—3小时后再给料。料可撒在浅盘或纸上。

8调整采食面在笼内饲喂一周后,可逐渐改用笼外的料槽,水槽饲喂,这样可增加采食面积,有利于鸡只均匀发育。

9观察鸡群饲养员除了喂水添料外,还要勤观察鸡的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光照、雏鸡分布情况、粪便情况、温度、适度、死亡率、通风、饲料及饮水情况,同时还需做好通风保温等工作。

二、温度与湿度

温度是决定雏鸡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应适宜,平稳。第一周温度在32—35度,以后每周下降2—3度,一直降到20—22度或与室温相同,育雏室的温度适宜否可根据雏鸡的表现而定,温度低时:羽毛蓬乱,懒动,挤堆,喂饲料时不敢外出吃食。温度高时:展翅,张口喘气,不爱吃食,抢水喝。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分布均匀,食欲良好,粪便正常,休息安宁。

在做好保温工作的前提下,注意通风换气,在育雏前10天,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后50—60%即可。

三、密度

合理的密度可以给鸡只提供均等的喝水、吃料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均匀度,还可预防雏鸡啄肛、啄羽等恶癖的发生。密度过稀,房舍利用度低,造成浪费现象。合理的密度为1—2周龄,笼养每平米60只,3—4周龄,每平米40—30只,5—6周龄,每平米30—20只左右。

四、光照

雏鸡视力较差,为了便于吃料、饮水,控制其体重,应给予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如果白天光照时间达到要求,晚上则不必开灯补光。若遇阴雨天,则白天也需开灯,雏鸡第一周的光照时间为1—2天为24小时,3—7天为20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5瓦,第二周光照时间为15小时,强度为3瓦,第三周至第六周光照时间为8小时,强度为1瓦。

五、开饮与开食

出壳后的第一周是其一生中最关键时期,因预防接种,长途运输,孵化条件不适等,导致出壳鸡脱水和多种应激反应,对这些雏鸡必须给予特殊饲养管理。相对而言,开饮较开食更重要,一般先给其饮用0.01%的高锰酸钾水(以后每周一次),饮水0.4小时后喂料,开食料可用碎大米配合饲料,蒸成半熟,最好每100只雏鸡料加3—5个熟鸡蛋黄。喂料时少喂勤添,每天6—8次,二周以内喂八成饱即可,前三天喂湿料以后渐改为干粉料,一周后全改为干粉料,两周后每天喂5—6次,并在饲料中加入1%米粒大小的砂粒,让雏鸡自由饮用清洁的水。

六、断喙

断喙最佳时间为7—9日龄,断喙时上喙切除二分之一下喙切除三分之一。操作时注意不要烫伤鸡舌,为防止出血和减少应激,断喙前2天可在料中加入2PPM维生素K,上笼时,根据断喙情况及时修喙。

七、分群

及时分群:合理饲养密度是提高育雏率很关键的一步,一般饲养密度是由鸡舍的构造、通风情况、饲养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讲,饲养商品代可大群饲养,种鸡以小群饲养为好。每群中的弱雏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重点照顾。当雏鸡四周龄时,可进第一次分群。至8周龄时进行第二次分群。目前,根据养鸡生产的实践证明,雏鸡到10周龄左右再进行一次组群好。:

八、免疫

第3篇

“双师型”教师,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或能担任教师,又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双证”结合的教师,一般认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1)累计有2年及以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能胜任本专业一门及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3)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取得本专业非教师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半年以上相应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4)在企事业或科研等单位取得中级及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在职业院校任教一年以上,胜任本专业一门及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5)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市级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科学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或获省部级二等或市级一等及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本人科技成果获技术转让费10万元以上;或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方面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上。胜任本专业一门及以上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2.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分析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名,老中青结合有梯度,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14名,占77.8%,教师职称符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4名,占22.2%,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12名,占66.7%,但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只有5名,占教师总人数的27.8%,根据教育部标准,“双师型”教师人数合格比例应为50%,优秀比例应为80%。而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42%,而且是包括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曾下厂实践的教师。

2.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缺乏实践锻炼,来源单一。这是最主要的问题。目前的专职教师中,大学毕业后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0%以上,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教师的来源单一,这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起点低,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生产工艺流程不熟悉,难以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2)从企业引进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20%的专业教师是从行业企业调入的,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阅历,但在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表达方式上却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也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3)缺乏教育理论背景,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足。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起步较迟,非师范类毕业的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这样的工科类专业,教师几乎都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因此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的不足。(4)缺乏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目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还没有一个教学名师,也没有专业带头人。专业改造、教学研究和改革、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就没有领头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我校根据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将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每个学年的寒暑假安排各专业三分之一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三年将全体教师轮遍,使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既能讲知识又能带实训。(1)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职称资格、考评员资格的培训和考试。(2)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生产、实习的指导能力。(3)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全国中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4)对实验、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5)加强校企合作,互派互学相互指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6)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实践和科研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

为了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我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制定以下激励措施。(1)鼓励、支持教师积极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考取了本专业对口行业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报考费用由学校予以报销。(2)对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3)教师下企业锻炼每期约30天左右,学校按每天省内35元、省外50元给予补贴(含食宿费用),往来车旅费另行报销。(4)根据需要,学校每年将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核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5)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开展校内、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对组织对外培训和为企业开展了技术服务的教师,学校对每个培训班次和项目视规模与效果给予500-1000元奖励。(6)对“双师型”教师,各专业科优先安排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教材编写、主持或参与主持本专业范围的实验项目,实验装备开发,负责相关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或解决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指导年轻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