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认识数字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认识数字教案

第1篇

1 手术术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噪音、麻醉废气、各种废气的排放。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气、84消毒液、环氧乙烷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物表擦拭等。这些消毒灭菌剂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84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戊二醛的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主要原因;甲醛对人体的毒性更大,不仅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甚至可引起染色体异常,当其浓度>20mg/L时,接触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痛,心悸及失眠等。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空调、电锯、麻醉机、胸腹腔镜、患者的等是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国内手术室平均噪声为60~65dB,但往往接近90dB,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在紧张和高噪音的环境中工作,可影响内分泌、心血管和听力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主要有氯氟醚。氨氟醚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含卤素的,含乙烯基,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它可从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手术室护士的听力、记忆力、读数能力、理解力、操作能力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下降。高频电刀使用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使用的骨水泥异味,对人体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生物感染。包括血液、体液、分泌物、针刺伤等。血液、体液、分泌物的污染。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手术创口接触,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术中锐器伤、术中出血、骨科手术操作如敲打、器械的意外松脱或脱落可能造成手术人员的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像血液性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的传播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刀片、针刺伤。打针、输液、配药、传递器械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操作,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伤的本身,还可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X线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2 加强安全教育学习

定时开窗放气,添置空调设备,完善排污系统,将熏箱安放在有排风的房间,从里面取物时尽量集中操作。用甲醛固定标本时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翻拨。处理污染的器械时,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围裙,接触戊二醛时戴好橡胶手套,避免溅入眼中或吸入。用84消毒液喷洒或擦物表时,30min后通风;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推车的定期维修,活动部件上剂。操作时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选择质量好的麻醉机,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在使用吸入性时,如安氟醚、异氟醚、氧化亚氮(笑气)等,现配现用。当对患者进行吸入性麻醉时,药液不可避免地散发在手术间的空气中,药液散发的多少与空气暴露的时间、麻醉机的密闭程度成正比,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在使用高频电刀时要及时用吸引器吸去烟雾,定期通风;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术前常规检查HBV、HCV、HIV、梅毒,对阳性手术者要提前做好防护准备,急诊手术者按阳性处理;刀伤、针刺伤的防护。安全处理刀片、针头,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时放入固定容器内。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片放在弯盘中传递,避免直接手-手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手术安置在有防辐射的手术间,手术人员穿防辐服;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第2篇

所谓的数字化就是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然后利用简化后的数据信息创建科学的数字化模式,进一步把其转换成代码后使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一、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分析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导致人事档案的混乱,不利于统一管理。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较窄,只是简单的登记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应用相对较少,仅存在于中心人员信息登记工作中,所以为了全面提升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需要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其中,现今,在一些较为大型的城市中,医疗机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管理―查询。从总体的趋势上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二)落实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比较复杂,特别是中心不同科室、不同工作人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工作难度。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让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还能让信息的录入以及整体的查询更加便捷。因此,构建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二、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要想完成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然后利用云数据完成相关信息的储存。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尝试把HIS管理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纸质档案与信息化档案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都已经趋于自动化,纸质档案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备份能够确保系统更新后相关档案依然保存完好。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图案采集过程中,需要先建立一个整体的信息目录,然后利用Office办公系统中的word和excel进行图文处理,让档案数据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对于不同信息文件的份数以及页数一定要与电子档案进行全面的对应,从而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其次,还要做好信息系统交互界面的处理工作,其档案信息在经过前台处理之后,一般较为规范。然后后台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上传并进行良好的维护,保证查询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到信息数据。这样,人事档案信息数据才能得到全面的建立。

(二)人事档案的查询系统设计

在设计数字化系统时,我们首先应该不断完善中心人事档案系统的设计工作,我们应该学会把数字化服务运用在急救行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然后根据实际变化不断更新人事档案内容。而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在创建查询系统时,应将其便利、反应灵敏作为本质,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使管理人员依据自身需要完成具体的管理工作。在查询系统中需要具有丰富字段。

(三)不断更新数字化档案的具体内容

在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事档案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因此,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的数据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尤其是对于人员职称、职务、学历、奖惩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员进出情况等都要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动化服务站,及时对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刷新,从而提升档案的整体管理效率。

(四)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

急救中心的人事管理工作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该尝试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这样就能按照用户的不同等级进行相应的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情况分类统计各项人事数据,并登记在册。这样,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就不会出现任何的紊乱,同时在信息的录用、检阅以及删除的过程中,需要对云数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操作,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五)适当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落实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各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技巧。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还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软件中各个模块掌握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办公软件。管理人员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人事档案数字化后对其岗位的迫切要求。

第3篇

一、组织领导

招聘工作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监督下,学校成立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学校人事处,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公开招聘工作,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

二、招聘原则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保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招聘基本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精神强,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能够胜任所聘任岗位的工作。

(二)应聘人员须为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博士或教授,博士毕业生须于2016年8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三)应聘人员最后学历所学专业及最高职称评定专业需与所应聘岗位要求一致。其他具体应聘条件见岗位要求一览表。

四、招聘岗位、计划及要求(见附表1)

五、招聘程序

(一)信息

招聘信息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女子学院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二)报名时间、方式及要求

1、报名时间:2016年3月10日—2016年6月20日。考试分批进行。

2、报名方式及要求: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进行。

请应聘人员登录湖南女子学院网站人事处网页下载并如实填写《湖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湖南女子学院应聘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同时将《湖南女子学院应聘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学历学位证明材料(含第一学历证明材料)、身份证、职称证书、科研成果、获奖材料等岗位要求对应的材料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到应聘岗位的所在系部进行报名。未按要求报名和提供资格审查附件材料的,或提供虚假信息、信息不全等,取消资格。

所有纸质材料原件请在考试前一天送交到应聘系部,用于资格核查。

(三)资格审查

根据岗位招聘条件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名单在女子学校网站人事处网页公示并电话通知。请应聘人员及时关注。

(四)考试方法

1、开考比例:不设置开考比例。

2、考试方式:

应聘艺术设计系、艺术表演系、信息技术系、体育课教学部的岗位:采取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评分(详见女子学校网站人事处网页)和专业技能测试方式进行。按百分制计算综合成绩,其中试讲(含面试)占综合成绩的50%、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占25%、专业技能测试占25%。

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专业技能测试:通过资格审查人员全部参加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专业技能测试。试讲以授课和面谈的方式进行,主要测评应聘人员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评分(详见女子学校网站人事处网页《湖南女子学院科研业绩与评价标准》);专业技能测试:主要测评应聘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

应聘其他岗位:采取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评分(详见女子学校网站人事处网页)方式进行。按百分制计算综合成绩,其中试讲(含面试)占综合成绩的60%、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占40%。

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通过资格审查人员全部参加试讲(含面试)、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专业技能测试。试讲以授课和面谈的方式进行,主要测评应聘人员的形象气质、语言表达、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科研业绩与水平评价评分(详见女子学校网站人事处网页《湖南女子学院科研业绩与评价标准》)。

设置试讲、专业技能测试合格分数线各为60分(含60分)。考试成绩在湖南女子学院网站人事处网页公示。考试时间、地点、要求另行通知。

(五)体检与考察:

根据应聘同一岗位综合成绩排名先后,按岗位招聘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人员。体检在指定的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执行。体检合格者进入考察,主要考察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拟任岗位资格及是否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情况。

有体检和考察不合格者,根据应聘同一岗位综合成绩排名先后依次等额递补(递补不超过两次)。

六、公示

根据综合成绩、体检和考察结果,经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拟聘用人选,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经审核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名单在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

七、聘用及待遇

经公示无异议者,办理聘用手续,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后的聘用人员三周内未及时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学校取消其聘用资格。拟聘用人员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有工作经历的应聘人员试用期为3个月,新进人员属初次就业的试用期为1年。试用期满,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被聘用人员工资及福利待遇按相关规定执行,符合我校人才引进条件的各类人才,按我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给予相应待遇。

咨询电话:0731—82766126(邓老师周老师)

监督电话:0731—82772216(校监察室)

附件:湖南女子学院2016年公开招聘专任教师岗位、计划及要求一览表

湖南女子学院

2016年2月29日

第4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小孩子刚接触数学基础的时候,也是他们认识数学原理及印象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有利于孩子日后跟更好的学习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2.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平时有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齐数。(独立数——互数——齐数)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有两个同学在进校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可以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对不对。

师:这些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得好。

4.认读1~10各数

认读数字卡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1~10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按方位数数

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练习提升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2.教学数字手势

3.开放性练习(可以放在课后)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枝铅笔?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谁能说一说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会数1到10。并每个写5遍。

课后小结

谈话:写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

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

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 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 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 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 小松鼠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 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 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 尖的—头向哪边?

(5) 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 哪头小? 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 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

(板书:小于号) 指导写“

(3)观察式子“3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还是“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

四、全课小结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78-01

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这样一句话,而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一个"活"字,也正是这个"活"字,让我在困惑和感悟中逐渐成长。

1.走进孩子,让游戏"活"起来

1.1 本学期我们通过"一物多玩"、"一物活玩"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活动器械教育价值。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物"和"玩"及"活"上。"物"就是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必备材料,让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积极性。我们选择了比较常见的轮胎来进行"一物多玩",幼儿通过与"轮胎"此材料充分进行互动,想出多种不同灵活的玩法。在"一物多玩"、"一物活玩"中,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还充分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胆在野趣、挑战这两方面进行尝试,玩轮胎时,我们用轮胎进行纵跳、跨跳、单双腿跳等这些动作虽然极具挑战性,但孩子们玩得非常带劲、非常尽兴,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找出快乐、开心、刺激的答案。"一物多玩"活动的基本模式是:"热身运动---介绍材料---探索玩法---灵活尝试---放松活动"。

1.2 在活动开展初期,虽然轮胎此材料给孩子还不很新鲜、很好奇的,但是我在传统玩法和创新玩法中寻找"同中求异"的思维玩法,让轮胎游戏真正发挥原生态的"活"效应,让孩子灵活玩,最具原生态的游戏方式都可以抓住了孩子们玩的兴趣点,可想孩子们的创造性、自主性及运动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敢于尝试,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得到有效的发展。

2.走进孩子,让教学"活"起来

2.1 失败中体会教学"活"的道理。刚从事教学工作时,每每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我都会按计划备好教案,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但只考虑到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指导幼儿完成教学技能的学习。却没有设想到:如果孩子们不喜欢我设计的教学方案该怎么办呢?记得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花儿恰恰恰》中,我让幼儿欣赏完音乐后说出哪一段是花儿在跳舞?哪一段是柳树在跳舞?可孩子们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一时间我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一个劲的让孩子们在傻傻的听音乐,在重复了好几遍后,我便用简单的言语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孩子。在公开活动前我已经进行了试教,效果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会在自己班级中教学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呢?究竟自己是缺乏教学经验呢?还是教育机智不够呢?当时,如果我不是死搬教条的按教案进行教学,而是在孩子出现状况时,用适时的语言和动作去引导他们,或是换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话,也许效果会迥然不同。或者是在活动前,认真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思考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想想解决的方法等,这样就不会在活动中方寸大乱。经过此次失败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死背教案,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提升自己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实施灵活的教育。

2.2 细节中体味教学"活"的真谛。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时不难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在组织幼儿早锻炼、跑步、做操或自由活动时,不少孩子出了汗,有的还流着鼻涕,但我们一般只会随口一下就引导和教育一下就过去了,反而在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认识手帕"时,则会利用儿歌、图画、猜谜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将手帕的用途向幼儿作详尽的介绍,并讲解、示范擦汗、擦鼻涕的正确方法。殊不知,如在发现孩子用不正确的方法擦汗、擦鼻涕时,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那么留给孩子的印象一定是很深的,也就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时我们之所以会错过日常活动中这些大好的教育时机,是因为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而忽视偶然事件中的随机教育。

3.走进生活,让教育"活"起来

3.1 生活处处有教育。如果说走进孩子,让我们体味了教学的"活"。那么,走进生活,注意抓住偶发的教育时机,予以适时地引导,就能大大促进幼儿各个能力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也能"活"起来。如,当孩子发现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时,我就给他们讲解彩虹出现的原因和其它自然气象的知识,并在班级里组织"小小气象预报员";的评比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了解天气变化知识,同时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游玩时,小朋友们突然发现地上的一个毛毛虫,我就引导孩子们一起探索毛毛虫演变成长的经历,并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健康活动《毛毛虫的食谱》、音乐活动《毛毛虫的故事》等活动。

3.2 教育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教育,是让我们抓住每一个教育孩子的契机,把握好教育机遇。同样,教育的过程和成效也处处体现了生活这个活生生的大课堂。数学活动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孩子们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的构建,只有让孩子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学好数学。记得在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6、7》时,我先让孩子一对一地进行PK,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6和7表示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抢着回答:"6棵树、6朵花、7个苹果、7本书……"甚至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第6篇

一、课堂导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数学科目存在错误认识,而且不乏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其数学学习的问题,首先要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深入了解数学的魅力。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中高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其兴趣爱好,增强课程导入的趣味性。

第一,课程导入方式要有趣,容易吸引人。在内容上添置多个悬念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释放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容丰富灵活,富有趣味,跟随教师进入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更是一种获得知识的享受。只有依照这些,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集中到课堂上。

第二,课程导入的内容要直观、简单,易于理解。由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由于还处于发育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而且还存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所以,教师在编写课程导入教案时,应该选择直观、实例、图画等形式,加入新知识和定义的内容,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深入教学课堂

课堂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但不是最后目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知识,提高认知能力。所以,要使学生深入教学课堂。

1.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导入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针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课堂导入,主要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较小的圆形实物,直接向学生发问,如何知道该实物的周长?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尺子直接测量。然后,教师可以将其延伸到更大的圆形物体,比如无法直接测量的地球周长。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经学习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引导,周长与边长有直接的关系,圆的周长是不是也同样呢?通过不断的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使其主动进入课堂学习。

2.课程导入要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性

小学的数学教材内容前后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一般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将新课程导入课堂教学有多种方法,其中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能够充分体现紧密的衔接性。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可以先准备10个橘子,将其平均分给2个、5个和10个学生,这是整数的除法,可以简单操作。但是将10个橘子平均分给20或30个学生,就会涉及分数的问题。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衔接性,可以通过先复习旧知识,再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对分数的写法、读法和计算方法,都有提前的认知,以免过渡过大造成难以理解的情况。

三、课程导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具备的潜在的思维方式,它具备抽象、概念和模式的特点,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训,不是通过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提高其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提升其认知能力。良好的数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高层次目标,优秀的课程导入可以充分发挥前沿阵地的作用。

1.从数学史的角度进行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多集中在知识和逻辑结构上,其实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背景故事,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从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感受坚毅、执着等优良的品格。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时,可以加入数学符号的应用知识,同时,将卡迪尔和祖冲之在研究符号思想时发生的故事同时讲述给学生。

2.在课程导入中引入数学思想

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有关数的知识时,可以向学生引导数学的分类思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课程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多个数字,让学生充分发挥分类的方法,进一步引出数学的分类思想。例如,将分别写有数字1-5的卡片展示给学生,抛出问题如何将数字分类?可以通过奇偶数进行分类,进而再加入一些新的数字,通过整分数进行分类。将数的分类的思想,继续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思维看待世界,不同的领域也可以通用这种分类思想。

第7篇

摘 要:2016年国家《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休闲课程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休闲生活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我们结合实际提出《扑克游戏在培智艺术休闲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的课题,本课题的艺术休闲则侧重让学生学会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生活情趣,从而提高智障学生生活质量。为了本课题获取详实、准确的数据,给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人对我校艺术休闲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关键词:千淘万漉;特殊教育;艺术休闲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作为智障学生,身心固有的缺陷让他们置身于更加悲苦的人生境地,作为一个具有完全生命特征的大写的人,同样也应该让他们生活在尊严与幸福之中,也应该惬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扑克游戏作为一种艺术休闲方式,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其尊严感与幸福感。本课题研究的扑克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就是基于提高我校艺术休闲课堂教学质量,设计开发适切的游戏,充实学生生活。我校开发扑克游戏,其玩具性质不发生改变,其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使其能享受生活情趣,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调查对象

酒泉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五、六年级学生。

三、调查内容

(一)学生现状

酒泉特殊教育学校为寄宿制学校,针对学校培智四、五、六年级23名在读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多学生来自农村,存在课外知识欠缺,活动单一的现状。特殊儿童长期被家长“圈养”在家,早期干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障碍类别多重复杂。

(二)前期课程设置

培智各班级艺术休闲教学情况。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在培智班级开设艺术休闲课程。利用寒暑假进行备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准备时再进行二次备课修改,教师设计的艺术休闲教学内容有书法、美文欣赏、下棋、看动画片、网络蜘蛛纸牌等,相对杂乱、不够系统,课堂还是以看动画片为主。

四、调查方式

(一)访谈法

采访艺术休闲任课教师,教师感到无论在课堂还是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学效果评价操作困难,不够直观,不具体。如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到底达到什么样的休闲目标,什么层次,量化评价操作不具体。

(二)观察法

观察学生的表现,同一学习内容学生兴趣并不浓厚。如看动画片,由于性别差异,学生的爱好不同,老师选择的内容并不是每位学生都喜欢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还有部分学生感到无聊,课堂无所事事。还有的学生就是凑热闹。设计的书法课,对脑瘫的孩子就不适合了,不能握笔,更别说写了。下棋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班级C类学生就没有参与机会。

(三)查阅资料法

查阅教务处课程设置资料,在2012年之前,学校成立之初,并未开设艺术休闲课程,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2013年学校在培智班级增设了艺术休闲课程。查阅教案等相关艺术休闲教学资料,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在培智班级开设艺术休闲课程。

五、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2015年5月-2016年2月

(二)调查计划与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9月)确定调查对象及内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4月) 通过访谈、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对艺术休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6年5月-2016年7月)整合分析调查资料,撰写书面调查报告。

(三)调查人员:周艳娟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询问学生,艺术休闲我们可以看电视,看动画片。单调、乏味。2.任课教师上课情况。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3.教师对艺术休闲课程的理解。教师认为的艺术休闲课程就是书法、美文欣赏、下棋、看动画片、扑克游戏等,相对杂乱、不够系统。4.扑克游戏教学情况。“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休闲方式不适合,简单、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较适合。因为扑克游戏场地随意,易被融入。扑克游戏让智障学生有兴趣上艺术休闲课,而且是全体参与,多感官参与。

(二)建议

1.找《休闲理论书籍》及休闲学学习。如:辨认两种花色,只用两种牌,抽调对子。出错表演节目。或插其它花色的一两张。扑克牌过塑、定期消毒、学生爱撕牌,可保护及时更换新牌。大号牌挂教室、随时认。密切观察学生玩扑克的表现,拿到手什么举动。如:认为拿到牌是自己的,不愿出、不愿和别人玩。上课录n、回放、观察学生表现。2.改善目前看动画片的现状。教会学生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使其能享受生活情趣,更好地融入社会。改变以前看动画片的现状,结构模式学生有兴趣,学生课堂组织模式改变,学生获得团队互助和合作能力。3.针对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轮流发牌,培养学生秩序感。认识数字,为数字排序。认识花色,颜色的辨认。团体游戏:互帮互助。

(三)预期效果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图书馆 资源共享 特色数据库

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加剧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供求矛盾,“双师型”教师读者与能力型学生读者的多方位信息需求,以及职业院校面临购书经费紧张的等情况,使得传统的纸质资源已无法完全满足读者需求,所以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一、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访问湖北省54所职业院校网站,共有数据库391个,其中自建数据库72个。黄冈科技职业学院24个,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1个,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和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19个,咸宁职业技术学院18个等,10个以上的院校有17所,5-10个有14所,5个以下有17所。

1.引进数据库情况

引进数据库类型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学位论文、考试试题库、多媒体数据库据库等。数据库品种相对集中,引进中国数字图书馆的31家、万方26家、维普30家、知网29家、超星28家、博看8家、银符5家等,像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一般各院校购买一个或者几个分库。

外文数据库有: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引进Net Library 电子图书、Wordcat、the National Academics Press、JSTOR、Academic Source Premier、ACS;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引进Scientific Research、INTECH;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引进Springer、INTECH。

引进共享数据库的有11所,湖北国土资源参与和引进共享资源最多: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数据库、国家科技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CADAL、浙江省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安徽省共享工程、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上图数字图书馆、INTECH、万方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维普数据库、CALIS等。共有11所职业院校引进共享资源,多集中在湖北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总库、湖北省数字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2.自建数据库

湖北省48所职业院校中有9所自建数据库共34个,主要包括:

2.1教学成果数据库。全省各示范职业院校大都建立精品课程数据库,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教师课件数据库、教师科研数据库;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电子教材;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商院教师文库等。

2.2专业特色数据库。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交通知识数据库、交通运输科技资源数据库;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林专题库。

2.3地方特色数据库。湖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楚文化研究、三峡文化、荆楚揽胜、湖北文物、湖北人物、湖北历史人物;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十堰旅游文化数据库;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鄂西圈旅游文化资源库;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苎麻之乡、温泉之乡等。

2.4随书光盘数据库。黄冈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仙桃职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自建随书光盘数据库。

二、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各职业院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主要集中在国内几个著名数据库供应商,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还有很多全国性的资源共享项目,只有11所院校参与和使用了这些共享资源。

职业院校图书馆人员受到专业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目光仍停留在馆藏文献的借还上,参加图书馆界会议和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已有的共建共享项目知之甚少,即使被动参加一些共享项目,对自己的权利义务认识不清。

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图书馆即使有自建数据库,也是自己自足,缺乏相应的协作,很难形成规模,没有实现共建共享。由于IP的限制,数据库仅可供校园网内用户使用,外单位用户没有访问权限,这就限制了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1]

2. 技能与训练类资源引进开发不足

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图书馆资源应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从对48所院校引进和自建的资源来看,主要包括综合性数据库、考试类数据库等,突出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很少,技能与训练类的数据库几乎没有,这不利于高职学生掌握某一职业方向的专业技能,不利于学生获得某一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3 .特色数据库开发不足

图书馆采购的图书中含光盘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书光盘已经成为现代职业院校用户获取信息知识的新途径。然而很多图书馆未对光盘进行整理著录存储。

对特色资源开发不足。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有不少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文献语种特色、文献类型特色的图书、期刊,教务部门有学科带头人或精品课程教师的教案课件及教师考查学生的试题及重要作业等教学参考资料和学习参考资料,这些都可以成为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的资料的重要来源。

自建数据库过于简单,信息不全面,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和组织,基本上是一些信息的复制。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自建苎麻之乡、温泉之乡、楠竹之乡、桂花之乡、茶叶之乡等,只有几张图片和数千字的介绍。至于网上报告厅、视频点播、馆藏特色书目等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数据库。

4.免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职业院校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一般是以直接购买数据库为主,自建和开发数字资源比较少。网络分布大量免费资源,如公共版权资源(古籍、名著等),可开放获取的期刊、图书、课件、视频、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机构收藏库、电子印本资源等。但由于馆员人数和专业水平有限,不熟悉网络资源的来源与分布情况,没有足够的人力去专门开发网络资源。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美;数学美;教学美

一、数学之美

数学中的美如美酒,如甘泉,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之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关系而赞叹;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德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罗索在学习欧几里德几何时,感到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像初恋一样地入了迷,没有想到世界上还会有这样有趣的东西。

数学美比比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或艺术美。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逻辑学家罗索则把数学之美形容成一种“冷而严肃的美”。他说:数学如果正确地对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这种美不仅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和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维纳则说: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

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同时,也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存在数学科的艺术美、科学美,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美。成功的教学是美的,因为它既符合数学教学规律,又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在数学宝库中提炼出知识并把它浓缩成教案,然后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通过数学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激励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反映了数学美。如“勾三股四弦五”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奇异美(特殊性),而对于一般三角形,这种统一美又得到了突破,得到余弦定理,余弦定理在新的高度上又得到了新的统一。而Cosа>0、Cosа=0 、Cosа

三、如何创造数学教学美

我认为创造数学教学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数学教学语言美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组织学生注意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而清晰、流畅、优美、动听且富有节奏变化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并能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绪记忆,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在数学教学中,应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语言是听觉和视着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象、体现,然后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教学内容的形象。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基本表情应是微笑,微笑能启动学生心灵的窗扉,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常常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2.数学教学的板书美

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等技能技巧的综合表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布局,规范的公式、图形和数字符号,再加上工整秀丽的文字,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作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方法美

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的方法美。例如数学归纳法表现出的和谐统一,反证法表现出的异军突起,代换法表现出的简洁明快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是一种美的形式,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乐趣。具体到一道数学是来说,有时它的解答或证明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考虑,最后殊途同归,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4.数学教学中的组织美

第10篇

一、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背景

活动案例一:

时间:2013.8.29

主题:各年级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主讲人:教研组长。

“今天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一共19周,请每个年级一位老师代表本年级说说本学期的课时安排,六年级先说。”参与活动的新教师很迷惘,他们首先想知道的是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怎样制定。

活动案例二:

时间:2013.9.22

主题:教研组内的教师互相听课

新教师反馈1:听了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两节课,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执教老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上,很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感觉第一节课更好些,但同事小B却认为第二节更好。究竟怎样才算一节好课呢?

新教师反馈2:四、五两个年级都上的是“找规律”,好像这一内容在几册教材中都出现过,各有什么特点呢?我有点不太明白。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新教师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收效甚微,他们的困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大锅饭――缺乏主动性。传统的校本研修,常常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新老教师多人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制订教学计划和集体听课评课。由于这种活动任务指向性强,内容单一,缺乏专项的整体解读和分析,而新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不熟悉,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状况不了解,只能处于被动的听众地位,常常一头雾水,严重挫伤了他们入职初期“求知似渴”的内心需求,很可能会错失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

二是家常菜――缺乏示范性。目前新教师的上岗培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一帮一师徒结对。徒弟听师傅的课是最贴近的研修形式,但大部分师傅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徒弟听到师傅的课,往往是常态课,很难体现有效教学的示范性。

三是齐步走――缺乏针对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材体系的安排上体现为循序渐进、线性发展的态势。在数学教研组整齐划一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新教师虽然课听了不少,但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教学却少有裨益,他们盼望学校提供针对性更强的研修活动,在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调控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

二、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框架

在传统的校本研修中,不少新教师像雾里看花,难以通透。只有强化新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其量身定制研修项目,才能促使新教师真正融入校本研修,成为最大的受惠者。我们成立了以新教师为帮扶中心的研修团队,坚持以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真”问题为研修内容,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通透式”研修活动。

1.组建团队,岗前培训

一个人与谁同行,决定了他能走多远。我校为每一位新教师建立了以其为中心的个人研修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除了新教师的一帮一的结对师傅、学校数学分管领导、教研组长以外,还有同年级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俗称“学姐”或者“学哥”)。研训团队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年级的学姐学哥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教授教育教学技术设备的运用;教研组长负责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对师傅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常规的辅导、“七认真”工作的指导等等。

团队的所有成员对新教师各方面的成长全面负责。在摸透新教师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上岗前、上岗初、上岗后等各环节全程设计帮扶与研修方案,指导新教师参透教材,读懂学生,把握课堂。上岗前,团队成员会对新教师进行一次深入访谈,包括上岗前就读的学校、所学专业、实习期内的任教年级、是否担任过班主任情况、实习学校与指导老师的情况等等。同时,请新教师谈谈即将踏上教学岗位的设想、目标,谈谈自己对现有课堂教学的理念与理解等等。

在新教师正式上岗前,团队成员还负责组织岗前培训。根据新教师短暂的教学实习经历,选择一则课例请他们进行说课。通过说课活动,对新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材意图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较为真实的了解,并有的放矢地制订下一步相应的研训内容。说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会提出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谈谈应对的方法。如在上数学课时,有个别同学做小动作,经提醒仍没有改进,你如何处理?某同学的作业经常拖拉,你发现后如何进行教育等等。团队成员还会准备一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让新教师自学并组织测试,制度中包括国家课程标准实施细则和解读、学校“七认真”工作操作规范与细则、学生课堂常规管理条例和操作要点解读等等。

2.专题解读,初步感悟

新教师上岗后,我们会发给他们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全套教材,让每一位新入职教师能较为清楚地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编排。考虑到新教师在师范学院学习理论知识偏多,缺乏实践经验与方法,在他们初步了解知识体系后,我们组织团队中的老师分别就低、中、高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策略的专题培训。例如:在专题研讨“让数学教学走向深刻――低年级教学策略谈”中,让新教师初步感悟到低年级学生要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学时应该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或替代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以认识数字5为例,教学时可以出示5个苹果、5朵红花、5颗红星等实例,再从实物过渡到数字图形。中年级是低高年级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以“把握学情,合理过渡”为主题,引导新教师关注学生活动体验的积累,在活动、体验中建构新知。以认识千克为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称一称1千克的盐、大米有多重,拎一拎1千克的洗衣粉;认识梯形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回忆梯形的特征,然后借助手中的材料把头脑中梯形的表象呈现出来。通过专题解读教材,使新教师明白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方法。

3.课例引路,递进执教

小学数学教材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为了让新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就必须让他们对四大领域有较系统、连贯性的了解和掌握。以认识分数内容为例:

我们将分数在小学阶段中所有涉及的内容罗列出来,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及不同的教学要求、目标,横向再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内涵,这样新教师就能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只有经历这种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的过程,新教师才能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

在此基础上,继续以认识分数为主题,分别推出三个阶段的“认识分数”一课。团队成员帮助新教师进行主题式递进执教。新教师第一次以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为内容精心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时与团队内教师交流设计,团队成员出谋划策,一起修改完善设计后,由新教师上课展示,团队成员听课记录评课。上课结束后,团队教师进行评课,帮助新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新教师根据团队成员的意见修改教案,再次上课展示,团队成员继续听课记录,帮助新教师完成精品教案。以同样的形式,让新教师继续以三年级下册的分数、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内容为课例上课、评课、修改,通过这样主题式的递进执教,新教师一般都能较好地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特点和知识体系结构。

4.问题研究,学写论文

新教师踏上教育岗位后,会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只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教师才会真正走到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来,也才能真正达到校本研修的最终目标。某位新教师发现自己任教的三年级学生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与同年级老师相比有一段距离,我们鼓励他以此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发现:班级的学生书面表达习惯较差,书写中0和6 不分;部分学生的口诀不熟练,最基本的口算都会出错。为此,他在班级里开展了“最美作业”的评选活动,指导同学们规范书写数字,利用扑克牌开展“口算大比拼”活动。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他还撰写了课题实施计划,记录下每一项措施的过程和效果,最后形成了专题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学校要求每一个新教师的研修团队,必须帮助新教师发现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确立一项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文字稿。

第11篇

“一点”就是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出发点。不论什么课程都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故此,我首先定位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地”。这并非是让我们根据教案上的目标把每一节课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是让我们把课程目标串成一个发展、动态的整体。换言之,这些目标不一定要学生在下课时都能达到,但学生却要主动地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努力。提升课堂效率必须从落后的“求外式”被动学习转向现代的“内省式”主动学习。很明显,“激趣”这一环节便成了提升课堂效益的中心点。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并非是封闭的,而是必须和未来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效的衔接。随着学生成绩观的淡化,课堂教学也逐渐成为引领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激感的重点环节。我们按照目标,将一个个课堂教学连成了线,构筑起一个个“平面”,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

一、勾画知识数据线

我们在消弭“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时,并非不注重知识本身的讲述。在知识讲述环节,我采取了统计学的方法,用“量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衡量。而且此处的“量”不应带有模糊和情感色彩。换言之,我们在“达标上”,还必须掌握确切的数字,以便于了解学情,为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安排下一步教学活动积累参考数据。我在设计青岛版四年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课时,就精心设计“孙悟空金箍棒变化”这一情境引领全课。首先把金箍棒放在空中让学生用线表示出来引出直线,然后把金箍棒往地下一放,让学生再用线表示出来引出射线,最后将金箍棒放在手中让学生再用线表示出来引出线段,这样的教学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积累的展现,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进行一个动态掌握,为下一个知识目标的形成奠定基础。量化的形式,用活生生的具体教学向我们展示了知识掌握状况的差异,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二、谱写能力延长线

学生的能力培养并非是当堂要掌握的,而必须是一个升级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力目标提升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建构主义里搭“脚手架”的方式,将能力培养和知识目标进行衔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将各种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推演,体味发掘知识的乐趣。每个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身边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是不同的。以往,我们是抽取学生知识构成中的共性部分,作为能力拓展的基础。如此,虽然有效,但人们对于“都知道的东西”往往会失去兴趣,不能形成“知识信息差”,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尤其在一些新课上,如,数学统计课时,教材安排的都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我采取了自己给自己上课,让学生自己进行讲解。避免了过去为搜集资料而搜集资料的“表面热”现象,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内化为已有的能力,并且力求作用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教师须予以肯定。我们不妨再问一下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去查找记忆课外知识,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描绘情感散射线

课程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是难以表达和捉摸的,而且这些目标并非如教师制定引导的。它们的达成是在课堂知识讲述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是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在学生的情感、语气和动作中,我们都能找到情感教学的痕迹。为什么一堂好的音乐课可以让学生整日都在哼唱?为什么那些儿时感人文字至今我们仍会记得?这都是情感教学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这是“音体美”的专利,此言差矣。

第12篇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操作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幼儿学习数学的教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同时避免了新材料对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新奇,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活动游戏化,在角色游戏中学习数学

游戏是儿童身心整体参与的活动,它包含着各种情感的萌芽。在游戏中,儿童身心之间,各心理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整体关系中,这是一种对外界的整体反应方式,而愉悦感正是建立在这种方式上的。因此,我经常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渗透数学内容。例如,以前我在组织儿童超市游戏中,发现幼儿对“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经常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收效甚微。于是我改变了策略:我引导“售货员”为各类“商品”标上价格,给每位“顾客”均分发“现钞”。“顾客们”首先必须数清自己手中的“现钞”,按所标价格,根据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如此一来,全体幼儿都投入进来了,数钱、选商品、付钱、找钱,很快,大家都买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数学知识也就在不经意间“润物细无声”了。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游戏的真实性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里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加强师幼互动,在融洽的互动关系中构建数学知识

师幼互动是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己主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为主,师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差距。情感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人们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幼儿同教师之间也是如此。可以说,融洽的师流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催化剂”。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而又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幼儿形成一个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关注幼儿的表现,事后进行分析。

例如:在大班幼儿操作六形六色积木时,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用8块积木拼出教师提供的飞机模型。幼儿们的操作结果未能达到这一要求。正当教师想要“纠正”时,发现幼儿不仅对自己拼出来的飞机自信满满,而且还在相互评价谁用的积木最少、谁用的颜色最好。于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想法,及时接受幼儿们的建议,开展“谁用的积木最少”的比赛,并让幼儿比较、总结原因。结果幼儿们发现:原来一个六边形的积木不仅可以分成2个梯形、3个菱形,还可以分成6个三角形,谁用了最多的六边形,谁的积木就用得最少。可见,只有当教师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并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才最容易与幼儿沟通,也才最容易被幼儿接纳,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四、强调要求,在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时时体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年龄较小,因此需要教师及时适时地提一些要求达到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求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作用,促进幼儿活动的质量。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要求,那幼儿很容易随心所欲,放任自己的同时也很容易影响到集体教学的效果。

在一次数学活动试教中,当我按照教案的流程上课的时候,我总觉得没有我想象中的顺利,这节数学课的操作性很强,幼儿容易作的教具吸引,而且操作之后很多幼儿的注意力还是停留在操作环节。于是我就开始抱怨幼儿没有规则意识。在几次试教之后,我开始关注细节!并对幼儿的每一次操作过程都提一些简单的要求,比如说:“先操作完的小朋友就先坐到位置上和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互相检查一下。”这样就让幼儿的操作始终不离目标,而且这样的要求让幼儿一直有事情可做,并且同伴之间的合作也是幼儿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13篇

关键词: 聋校 学前教育 差异教学

聋校开展学前教育,有利于培养聋幼儿“完整儿童”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听障幼儿比较少,聋校大多采用混合的形式编班,课堂常常因为顾此失彼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尝试应用差异教学理论,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促进不同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根据差异对象,运用差异语言

在聋校学前教育中,口语训练对一部分聋儿来说是成功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事实也证明,口语训练对另外一部分进入聋校的聋儿(重度和极重度)是不成功,效果是不明显的。尊重聋儿的差异就要尊重聋儿的选择,尊重聋儿的选择就要“因材施教”,聋儿之间的差异之大,决定了他们的需要的不同;他们之间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多重性;他们选择的多重性,决定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因此,聋儿双语教学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也正在于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多元性,以及它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趋势的适合性。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龚龙教授《手语的语言学研究报告》指出:“聋人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决不能认为手语没有语音就不是语言”。手语的交流功能,表现能力及生理、心理属性都可与主流语言媲美,对那些重度听障儿童我们可以实施听力—语言训练计划,在手语和口语二者的选择上遵循了“先易后难”的原则。研究表明有良好的第一语言即有手语基础,学习第二语言(口语及书面语)更容易。例如:学前班的儿童在学习辨别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时,对有一定口语能力的学生采用纯口语教学,学生接受很快也很轻松;但是对于重度儿童在口形和发音方面困难极大,经过反复的训练,他们还是不能借助发音,如果教师再度强调纯口语教学则只会打击这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而言,手语更为合适,或者说在手语基础上的适当口语更为合适。

二、确定差异目标,体现差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两类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包括课上哪些学生要用语言完整表述,哪些学生暂时只需说单个词汇;哪些学生要看图就能说出数的个数建立数感,哪些学生只需慢慢数尝试建立数感。教案可以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针对轻度听障儿童,右边部分主要针对中、重度听障儿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所需采用的教学措施,然后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残余听力较好的学生反应快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中、重度学生理解存在一点困难,有的学生甚至是似懂非懂或者一点都不懂,模仿能力是可以的。因此,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制定多层次目标,一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集体目标,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原有基础、兴趣和能力等确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

为了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的差异,必须加强评价,了解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原则。先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时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了解两类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师应针对两类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轻度听障的学前儿童接受比较快,自信心也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比较严格,例如:不但要求他们能数出物体的个数,而且能靠视觉马上说出物体的个数,并尝试运用简单的量词将话说完整,例如:一只熊、两匹马等。学习有困难的中、重度学生在理解教师意图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图上有什么?”“多少?”他们往往跟老师打手势表示不理解问题的含义,接受知识也比较慢,有时也会因学习困难而哭,产生厌学情绪。对这类学生要积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使用差异教材,实施差异教学

现在的聋校学前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这就给了教师极大的空间来组织教学,选定教学材料。在选定教学资源时,教师要针对两类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巧妙地组织教学进程,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认数时,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数字,而未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则对数毫无概念,怎样让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呢?我在教学时选取的教学资源是我们去亭林公园的动物园的一次经历,在教学过程中让未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有足够时间学习数数,让接受过康复训练的学生在加强数的同时,认识一些小动物并会用语言表示,这样两类学生都能够有进步。

第14篇

【关键词】视觉测量 数字图像处理 开放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1-03

一、引 言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并首次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成功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除了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以外,还得益于其在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医学、军事、通信工程、商务、环境、林业等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是这些应用需求,促进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快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课程,已成为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如图像增强、图像运算、图像编码、边缘检测等,为图像通信、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等工程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很抽象,仅仅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很难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如果把数字图像处理的广泛应用引入课堂理论教学,将具体知识点与其在实践中的使用相结合,同时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实践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目前学科前沿技术相衔接。

二、视觉测量技术

在现代三维测量新技术中,视觉测量是由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多学科交叉结合而形成的科学。图1所示,视觉测量是一种非接触性测量手段,以数字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对被测目标进行成像,通过提取多个像面的二维像点信息,标定相机内、外参数,并重建、优化被测目标的三维信息,实现测量。视觉测量基于严谨的理论和现代的硬软件设施,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便于对大型工件、设备的尺寸、位置、三维轮廓等进行高精度测量,而且移动方便,可快速灵活地构建适于不同测量对象的系统,进行现场测量。目前,视觉测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学、考古等各个领域。[1~5]因此,视觉测量技术正在深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研究和应用新的基于光学、数字图像和视觉信息融合的三维测量方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根据视觉测量的基本原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的二维信息是视觉测量中相机标定、三维重建等环节的基础,对于系统的测量精度、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视觉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在长期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以及视觉测量研究工作中发现,可以将视觉测量中关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与具体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的理解,使其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内容。此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验等环节,引导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到的知识“活”起来。

三、视觉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融合

为了改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将视觉测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融合,本文主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视觉测量需求与理论知识点结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贯彻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教育思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师生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的原则,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数字图像处理内容丰富,应用灵活广泛,但学生在掌握某些具体应用技术时感到理解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上,首先需要注重相关的基础理论教学。[6]例如,数字图像的本质是数字信号,所以在课程前期阶段,专门有针对性地复习和讲解了信号分析与处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的常用方法、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这些理论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有具体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对数字图像处理内容的掌握,也可以反过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授课内容的精选,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少而精,突出重点,使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有最大的收获。例如,在频域空间进行图像增强时,不能将频域空间的所有方法都对学生讲授,而是突出讲解了关于频域空间与时域空间处理之间的关系,针对频域图像平滑介绍一种低频滤波器,分析其原理和特点。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重点突出,同时也引导学生查阅其他相关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动脑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

(2)完善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重视启发式教学,遵循“提出问题”、“启发式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使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开始时,根据授课内容,提前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在讲课过程中则围绕该问题讲解课程内容,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讲解“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技术”一节内容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幅曝光不足和曝光过量的图片,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数字图像处理的实际应用,图片取自于视觉测量、航空交会对接定位等领域的实际图片,向学生提问,“如果实际应用中,由于环境光的影响,拍摄到了这样的图片,应该怎么办?”课堂讲解过程中,随着直方图、直方图增强技术的理论、直方图均衡化方法等内容的展开,使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直方图均衡化方法,最后,给学生演示了直方图均衡化方法的实现,并看到了利用该方法对图片增强前后的图片效果。这种启发引导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国内高校的课堂教学已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展示教学内容。这些现代化技术的确为课堂带来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数字图像处理是以图像为处理对象,其输出的形式主要以图像和图形为主,该课程也十分适宜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现代化教学。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各种图像的处理需求、处理过程、处理效果等,这是普通教材和参考资料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针对课堂教学需求,进行了多媒体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和课件等通过多媒体平成,便于讲课,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例如,将视觉测量原理、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相比较口头介绍等方法具有更加直观的效果。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式教学作为补充手段也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得到应用,主要用在课堂教学内容框架展示、理论推导等方面。

2.视觉测量与理论知识点结合

为了提高算法对于目标特征的识别效果,视觉测量通常采用圆形或方形特征点(图2),在获取的图像中对特征的成像位置进行识别和精确定位。视觉测量对于图像处理的要求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粗定位、特征精定位等内容,对应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增强、边缘检测、特征识别、几何运算等知识点。[7]

图2 视觉测量常用特征点

(1)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的主要方法包括彩色图像灰度化、图像增强等,为此,在讲解彩色图像内容时,介绍了RGB、HSI等彩色模型以及不同彩色模型之间的转换,并引出如何将彩色信息转换成灰度信息。通过分析彩色表示模型,建立了彩色到灰度图像的转换。

向学生展示常用视觉测量图像效果的基础上,为了减少图像噪声的影响、提高图像识别效果,提出改善图像质量的目标,需要进行图像增强。结合图像增强中常用的直方图增强技术、空域和频域图像增强方法在视觉测量图像处理中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展示直观的处理效果,加深对图像增强方法的理解。

(2)特征点粗定位。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是该课程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边缘检测中包含了多种方法,便于学生对不同边缘检测算法的作用效果有直观印象,将各种算法应用于视觉测量图像征点的边缘检测,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参数,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各种边缘检测算法的使用,也看到了算法的特点。

根据视觉成像的特点,圆形特征点成像后一般为椭圆,所以,利用边缘检测得到的边缘像点数据,讲解用边缘点进行指定特征识别的方法,如基于Hough变换的特征检测方法。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启发式讲课方法,讲解了Hough变换检测直线的方法,引出如何用Hough变换检测像面上的圆或椭圆,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实现相应算法。

(3)特征点精定位。特征点精定位的目的是在实现特征点粗定位的基础上,对圆形特征点中心在像面上的精确坐标进行定位。精确定位主要设计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点运算,但需要考虑采用的具体定位算法,如灰度重心法、加权灰度重心法、椭圆拟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找和实现相关定位算法,并且与国际领先的专业软件进行定位精度对比。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并分析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对定位算法做一定的改进,这种改进,不需要从算法根本上做出很大的创新,只是从某一方面进行微小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合特定的应用需求。例如,如果对视觉测量像面上特征点定位采用加权灰度重心法时,通过调整加权系数,得到不用的效果,从而分析加权系数对于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据此得出适用于该需求的结论。

四、开放性实验

长期以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也多为经典的内容,很难反映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缺少的。虽然目前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8]例如,实验课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小,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不够,存在着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和报告的现象;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内容陈旧、呆板,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最终导致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术遗忘快;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做实验,个别学生逐渐养成依赖心理,最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老师分离,造成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等。

针对目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的现状,根据视觉测量像面特征点定位需求,开设相关开放性实验项目“视觉测量特征点提取定位实验”,实验要求学生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知识理论,对视觉测量采集的数字图像进行处理,提取相关特征点。针对视觉测量中常用的特征点(圆形、方形)进行自动检测,并实现高精度定位,主要实验内容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点粗定位、特征点精定位、算法设计与实现、实验结果分析等。

教师在开放性实验项目中承担的角色主要是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对方案的具体实现方法不做限制性要求,主要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查阅文献资料来设计并完成。为了提高项目完成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指出主要方向。

对于单个学生来说,这样的实验项目有些困难,“团队合作”也是新时期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小组的方式开展实验。小组成员将实验内容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通过相互合作、帮助,完成整个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

五、结束语

通过将视觉测量领域研究成果引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开放性实践等方面的改革和尝试,逐步做到科学研究成果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开拓了视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E.M. Mikhail, J.S. Bethe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hotogramme

-tr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1

2 胡安文、季铮、盛庆红.基于近景数字视觉测量的飞机表面模型重建[J].地理空间信息,2004(6):23~25

3 Nicola D’Apuzzo. Overview of 3D surface digitization technologi-es in Europe[C]. Three-Dimensional Image Capture and Applications VI, Proc. of SPIE-IS&T Electronic Imaging, San Jose (CA),2006

4 刘常杰、邾继贵、叶声华.汽车白车身机器视觉检测系统[J].汽车工程,2000(6):373~376

5 彭三城、孙星明、刘国华.三维人体自动测量技术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4):1~5

6 Wang Jun, Dong Mingli, Liang Bo. A fast target location method for the photogrammetry system[C].Proc. of SPIE-ISMCM, Beijing,2011

第15篇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七章第七节中所涉及的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本章乃至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比较活跃,从知识准备上,由于学生在初中对物理有一定了解,并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知识,且对功和能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正比于速度的平方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功能关系,所以容易凭借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潜概念理解,本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以本节课,我将在培养学生思维转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力求将STS的理念以及辩证关系渗透到本课的教学中.

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第一,学生要理解动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计算,第二,深入理解合外力做功的含义,第三,学会联系实际运用和解决动能定理相关问题的步骤.

在过程和方法上,掌握恒力和变力分别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并且学会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优势.

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归纳推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逐渐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4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动能概念的理解;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JP3]深入理解功能关系并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

5.1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运用视频资料,1998年上海虹桥机场一飞机紧急迫降时,由于巨大机身与轨道摩擦产生爆炸这段视频,让学生回顾初中对动能的认识,以及思考为什么会引发爆炸这一现象,进而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1 让学生交流,思考飞机迫降的巨大动能最后为什么消失了?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从现象探究本质的思维,并且体会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教师活动2 提出以下问题:

(1)在必修一学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时候,为什么会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

(2)我们初中对物理的了解,知道物体会由于运动而具有能量,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描述这一物理量呢?

学生活动2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1,并思考问题2,能明确为了描述物体空间运动变化快慢而引入速度.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并通过思考从“为什么引入这一物理量的角度”,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引出对动能的学习.

5.2 新课教学

5.2.1 动能

教师活动3 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一个物体在只受牵引力作用下,从A位置沿直线经过位移x到B位置,A点初速度为va,B点速度为vb,这一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如何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3 学生动脑思考,头脑中建立模型,交流讨论后发言.得出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越来越大和由于这个过程牵引力做功,导致动能增加.

教师活动4 教师归纳总结动能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注意事项.

5.2.2 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5 给学生展示以下物理情境,计算,讨论并总结以下过程中功能关系的关系式.

(1)一物体质量为m,从高度h处,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h后,速度变为v1.

(2)物体质量m,在只受力F的作用下,沿初速度v0的方向运动,经s位移,速度到v2.

学生活动4 分别计算并归纳两种情境下,物体各自所受的力做的功与他们对应的机械运动过程中的动能的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同一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力做的功同动能的变化的关系,从理性上,认识功能关系,认识数学知识与物理内容之间的交叉运用.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教师活动6 教师评价并总结单个力作用下,功和能的具体计算关系.再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多个外力的合力做功,它会导致什么能量发生变化.举例,物体质量为M,在受拉力F′和地面给的摩擦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由速度v0,经s的位移,速度达到到vt,在这样的物理情境下,分析计算各个外力做的功,以及合力做的功,同时计算初状态和末状态时分别的动能大小.

学生活动5 分组讨论并计算,将推导总结出结果,发现同一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数值上等于这一过程初末状态动能的变化.

设计意图 从单个的力作功与动能变化多少的关系深入并类比到合力作功引起的动能变化,让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并且自己计算推导的过程,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教师活动7 评价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的结果,总结动能定理的定义,公式,以及单位.并且总结:从数学角度动能变化有正有负,也恰恰符合之前所学习的做功有正有负.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以一物块做匀速圆周运动从起点A绕一圈又回到A点这个背景下,从三个角度尝试探究功能关系:

(1)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

(2)运动过程中找一中间点,分为两部分运用动能定理分析;

(3)全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

学生活动6 分组交流讨论,并且计算分析,这个运动过程中三个角度分析问题的优缺点.

教师活动8 评价学生结果,并总结牛顿运动定律和动

验现象要突出、明显,给学生出乎意料的震撼,也可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若猜对,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若猜错,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塑料球和金属球分别悬于矿泉水瓶中,当瓶子向一方移动时,两个球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在说明“静电除尘”效果时,用铜棒穿过矿泉水瓶轴线、铝箔纸粘于瓶内壁分别作为除尘的两极,如图3.

2.3 设计对实验现象讨论的问题

[TP4GW41.TIF,Y#]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是本教学设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预设有梯度的问题,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如在瞬时速度教学中,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当Δt0时,[SX(]Δx[]Δt[SX)]就表示瞬时速度”这一点,设计了图4实验,采集了表1所示数据,预设如下问题.

问1:第一组实验得到的速度比车头速度大还是小?

问2:[JP3]表中四组实验得到的速度呈现出什么规律?如何解释?

问3:猜一下车头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约是多少?

问4:怎样精确测定车头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问5:若实验中,对速度要求“精确到两位有效数字”,哪一组可以表示车头通过光电门速度?

问6: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过程中,指向明确且有梯度的问题,既可以指导和驾驭学生讨论方向,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受到心智、经历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在教师看来顺理成章结论,却无法提炼出来,这时候教师切勿越俎代庖,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过程,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更加牢固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杜绝思维很快、但思考很浅的现象.

2.4 形成实验结论

经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刻讨论,得出客观的规律,是本教学设计最终目的.在层层深入的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剔除表面、肤浅的认识,学生在脑海中慢慢形成概念和理解规律.虽然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完整的概括实验现象揭示的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不影响对规律的理解.概念的形成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名称(赵凯华语).

3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的意义

3.1 让教学设计充满挑战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等确定的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作为一般性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学大纲》或《学科指导意见》仅从知识本身分析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针对性不强,依据此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回答学生的疑惑,教学效果较差.“调查问卷”形成“反馈单”反映了学生中普遍的又具有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预设的.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说明问题或引发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对教师充满了挑战.如在“电表的改装”一节教学中,笔者把问卷调查前后的教案中一个片段做了对比.

问卷调查前

环节一:灵敏电流计的内阻

展示灵敏电流计内部结构,如图5.告诉学生线圈由很长的铜导线绕成,所以电流计有内阻.

问卷调查后

环节一:灵敏电流计的内阻

①设计如图6所示电路,在A、B间接发光二极管,二极管正常发光.说明A、B之间有电压(很小).

②问:能否将灵敏电流计接在A、B之间?

③把灵敏电流计接在A、B之间,电流计偏转一定角度.

④展示图5,介绍电流计的内部结构.

修改目的

在初中教学中,认为电流表内阻为零.所以学生在“问卷反馈单”非常集中的反映无法理解“电流表有内阻”.

两个教案都重视了对电流表内阻的教学.但修改后的教案更注重用实验带给学生的直观体验,同时在操作实验前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迫切看到实验效果的欲望,教学效果显著,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因为了解学生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了探究问题,创造了思维环境,通过对实验的讨论破解学生的疑惑.

3.2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