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律师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多认少写
尽早大量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有效的途径,而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照原大纲的规定,1、2年级识字量只有1100多个,这样少的识字数量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也不能适应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
另据研究发现,儿童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一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可见,低年级是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为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在识字能力上的优势,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新课标增加了低段识字量,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几套教材,1、2年级的识字量都有明显增加。
识字量增加了,但写字量基本不变。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要求800~1000个字会写,,这样,学生的负担并未增加。相反,许多字因为多次接触之后再要求学生书写记忆,学生往往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记住,难度相对降低了,学生反而感觉学得轻松。因而,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关于两类字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识字教学: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不做书写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致了解意思,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把握规律
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会意字,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看到”采”就让人想到”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象形字、指事字,其”图像”、”符号”和”意义”有密切联系。如”马”字,本身就像一匹骏马,”上”,多像一人立于地平线上;形声字的”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蚂”,左边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联系生活,一只只可爱的蚂蚁就浮现在眼前。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1.”图———字”对照,学习象形、指事字利用象形、指事字与”图像”有联系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语文教学如教学象形字”鱼”,我以多媒体显示一条挂着的鱼,并在图下依次写上”鱼”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鱼”这个符号,而且初步了解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
再如教学指事字”本”时,学生已学了象形字”木”,知道”木”就是”树木”,我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棵树,然后在下面加上树根,告诉学生:”木”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于是,树及树根的图像与”本”这个符号联系起来,牢牢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识字实践:学习”飞”字,学生说”飞”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飞鸟;学习”竹”,学生说它像竹子上的六片竹叶……
2.分析”部件”,学习会意字
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编故事或做动作,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如教学”看”时,我告诉学生,”眝”就是一只手,然后让一个学生将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看”的字形。
以后,学生十分喜欢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学习”泪”字,学生说,眼里流水是泪;学习”休”字,学生说,一人靠在树边休息……
3.形声归类,学习形声字
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74%。利用形声字”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
形旁归类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衣字旁的字都与布、服装有关。记得学生在初学”褐”字时,经常将其写成示字旁。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褐”不光指”褐色”,还指”粗布或粗布衣服”。从此,”褐”在学生脑海中就与”被、补、裤”等归为一类,再也不会写错了。
声旁归类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晴”字之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青”的字+清、睛、请、蜻,,帮助他们编顺口溜归类: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昆虫蜻蜓。
实践证明,针对汉字特点,把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
三、开放识字
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12岁,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因而在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攻克汉字上,而应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接触大量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营养,及时开发其语言潜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读儿歌识字。儿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儿童十分喜欢。在入学教育、拼音教学及看图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补充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听儿歌、背儿歌、读儿歌,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识字。
譬如,学完复韵母”ai、ei、ui”之后,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背了儿歌《小燕子》:”小燕子,飞呀飞,一把剪刀身上背。飞来又飞去,剪刀挥呀挥。剪得桃花红,剪得柳枝翠,剪出大地披绿袍,剪出祖国山河美。”学生听了,兴致盎然地跟着我背。我在大部分学生会背之后,让学生看着这首儿歌,带有拼音-,用手指着读几遍。最后,再让他们用笔圈出这首儿歌中带有”ai、ei、ui”的音节。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可谓一举三得。
3.读故事识字。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因而,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如,在教学集中识字《合起来,认一认(二)》,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组织识字教学的。我先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了一个故事《小晶晶漫游大森林》。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于是,我让他们带着一些问题,如:小晶晶在大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反复听故事,听懂内容,听熟语言。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着讲故事,讲给同桌听,讲给好朋友听,讲给大家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将故事的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丰富了语言仓库。
在此基础上,我将学生听过和讲过的故事打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用手指着故事,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自己试着读一读。在读故事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与故事中的汉字多次见面,无意之中认识了许多汉字,为进一步掌握这些汉字打下了基础。认汉字我将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生字,如:品、众、鹿、熊、兔、洞,写在生字卡片上,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认读。写生字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书写”众、森、品、晶”四个生字。
实践证明,读儿歌识字、讲故事识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释放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潜能,也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教育绿色化学实验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化学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改革“填鸭式”的化学教学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1],左脑倾向于对抽象材料(概念、数字、理论)形成概念、作出判断、用推理的方式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则通过对形象材料、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形象思维。一个人的思维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创造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创造活动是通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通过对创造过程四个阶段的研究结果说明,形象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所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3]:“我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
可是在教学理论上,由于“左脑优势”理论的长期影响,多年来化学教学一直偏重于运用左脑的功能,而忽视了右脑的开发。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对操作性知识,主要是由老师“代劳”(演示实验),理论知识是由课本和老师先入为主地描述给学生,这对右脑的开发和真正学好化学是无太大价值的,从而使化学教学失去了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系统中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的开发学生右脑智力,把两种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发生深刻的变化。
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4]中,关键的一环是必须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做实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做未知的实验(而不是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认真地进行实验操作,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实验现象的本质。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大量的实验表象在学生的右脑里积累,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对化学实验现象本质进行探索,能促使学生左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左右脑协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5],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的化学课堂教学,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探索的化学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绿色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证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6],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化学领域里的体现。它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使用和产生。把绿色化学思想贯穿在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从小培养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人,另一方面绿色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
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做实验,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小型、便携、易掌握、能快捷装配的实验仪器;
(2)取药品方便,实验安全,试剂用量少,产生的废液少,几乎没有毒气污染。
我们研制的“大学中学通用化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为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做实验提供了硬件实验设备。学生手提实验箱进入课堂,在没有通风设备并且坐得满满的课堂里边学边做实验,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过程几乎得在没有毒气污染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对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就成为我们在实施化学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2.1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
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涉及到实验指导思想、实验内容选择、实验仪器研制、化学反应过程、实验装置和步骤的设计等实验各方面绿色化的研究。目前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
(1)研究新的绿色的化学实验:根据化学教学需要,发现、设计或选择没有污染和安全的实验取代那些污染严重或危险性大的实验。
(2)深入对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在能获取所需化学实验信息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少剂量实验”,以减少或消除实验废物。
其中,加强对无毒气污染实验的研究是绿色化学实验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消除了有毒气体的污染就是消除了基础化学实验中最大的污染源。我们在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模式”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对绿色化学实验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营造了较为良好的课堂实验教学环境。
2.2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实例
不同浓度的HNO3与Cu的反应,是证实不同浓度的HNO3氧化性不同的典型实验,在高中和大学的化学实验里都有。实验中,浓烈的有刺激气味的NO2毒气,弥漫在实验场所,严重地影响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为了能保留这一典型实验,又不污染环境,我们进行了无毒气污染的Cu与HNO3反应实验研究,并在贵阳清华中学高一年级57人的实验班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检验。
2.2.1实验过程
铜与硝酸反应
我们使用的是由教育部中国教学仪器设备上海公司推广的大中学校通用化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
仪器:微型化学实验操作台120mm×200mm、10mL的双颈烧瓶、小胖肚滴管(每毫升约20滴)、连接管、U形管反应器。
试剂:浓HNO3(0.5mL)、细铜屑(芝麻大小的约6粒)。
材料:PH试纸(0.5cm2)。
学生在1分钟内安装好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向双颈烧瓶内放入4粒左右的铜屑;将吸入了浓HNO3的小胖肚滴管紧塞在双颈烧瓶的左颈上;把2粒铜屑放入U形管反应器的弯管处,并向弯管处滴入约6滴蒸馏水(水刚好封住弯管);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U形管反应器的右管口(只留约0.2mm的缝)。
向双颈烧瓶内先滴入约4滴浓HNO3,Cu与浓HNO3反应,双颈烧瓶内立即充满了红棕色的NO2气体: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NO2气体经连接管进入U形管弯管处的水里,并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
2NO2+H2O=HNO3+HNO2
在室温下HNO2迅速歧化,因而总反应是:
3NO2+H2O=2HNO3+NO
当双颈烧瓶内的反应减缓时,可以再逐滴滴入4滴浓HNO3,使不断产生的少量NO2气体,能缓缓通入U形管中的水里,充分与水反应,生成稀HNO3。
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起初放入U型管内水中的铜屑,没有与水反应,但当NO2通人水中后,慢慢地发现铜的表面产生了气泡,生成的气体是无色的NO气体: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NO气体升到U形管管口,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NO+O2=2NO2
生成的NO2气体与U形管管口上润湿的PH试纸里的水反应,生成HNO3,使PH试纸变红。当PH试纸变红后,可以把用水或碱液润湿的小棉花球放在U形管管口上,把产生的剩余NO2吸收掉。
为了验证是NO2与水生成HNO3使PH试纸变红,而不是NO与水反应使PH试纸变红(NO几乎不溶于水)。
把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无色NO,直接通人水中,结果,经过较长时间不能使水中的PH试纸变红,而洗气头出口处的NO气体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NO2后,与管口润湿的PH试纸里的水反应生成HNO3使PH试纸变红。
2.2.2实验的优点
(1)前一步反应的有毒产物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使前一步的有毒产物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没有毒气散发在实验场所的空气里:
Cu与浓HNO3反应的产物NO2,是U形管内NO2与H2O生成稀HNO3的反应物;
N
O与O2在U形管口反应的产物NO2,是润湿试纸上的水与NO2反应的反应物。
(2)与常规实验相比较,这个实验能较好地显示出浓硝酸与稀硝酸、NO与NO2的区别与联系。
(3)该实验的试剂用量少,仅为常规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使实验的废弃物大大减少,而实验现象明显。
(4)该套仪器装置小巧,使用方便,全用标准10号磨口进行连接,可以快捷地安装实验装置。
(5)有利于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带着“不同浓度硝酸的氧化性相同吗?”的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边学边做图1的实验(也可以分组边学边做实验)。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对实验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讨论结果进行验证,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3绿色化学实验研究的展望
绿色化学实验是绿色化学新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实验不仅能使实验者在良好的实验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和学习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毒气污染的实验技术。对绿色化学实验的研究,将为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T.R.布莱克斯利.右脑的奥妙与人的创造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02.
[2]温寒江.开发右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4-50.
[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29-141.
[4]钱贵晴.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化学通报,1999,(5):2-6.
[5]戚昌滋.创造性方法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538-581.
①校园旅行社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来自学生群体,他们对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需求特点能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②大学生群体,虽然消费能力受限制,但他们有强烈的旅游动机,同时出游时间上有保证。最大的优势还是这个群体的市场占有量大,能够有足够的客源市场,并且发展潜力巨大。③目前,多数的大学城都离城区较远,交通不方便,公交出游的效率不高,这是限制大学生出游的主要障碍,也是旅行社开展校园旅游的最大优势。④在校园内建立网络交流的平台,建立深入院系、班级的销售营销网络,可以实现校园旅游市场开发的最大化。
2校园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对策
2.1设计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旅游线路。
对校园学生市场进行市场分析,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不同,设计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旅游线路。对新生来说,线路设计以体现城市面貌和特色为主,从横向上感官一座城市;对老生来说,线路的设计则以体现城市内涵和文化为主,从纵深上体会一座城市。考虑到费用的问题,线路的设计采取阶梯定价,推出自选式旅游线路。推出不同的主题线路,满足大学生不同爱好者需求特点的线路。如“泉水游”“、老城老巷游”、“文化体验游”、“爬山登高游”、“寻访故居游”等主题线路。
2.2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通过校园旅游网站和QQ群及微信账号,旅行社的各种信息,包括旅游线路,最新活动内容,旅游行业咨询,旅游景区的介绍,旅游小常识,旅游攻略等。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搭建交流空间,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旅游感受,旅游体会,旅游经验到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短片的形式与朋友圈进行分享,大家进行互动交流。
2.3提供灵活的产品服务。
通过设计个性化产品组合,来满足大学生市场的个性需求,在全包价、半包价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式价格产品的自由组合。同时,提供大学生灵活多样的单项委托产品,包括租车服务、景区优惠门票、导游服务、代订车票、团购餐饮住宿服务等,还可帮助联系寻找同游伙伴等服务项目。
2.4构建立体营销模式。
对校园旅游开发来讲,成功的营销方式是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校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大学生消费能力的影响,只能通过成功的营销方式来达到批量的优势,来保证利润的实现,因此,山东协和启萌旅行社采取了构建立体营销的模式来拓展大学生校园旅游市场。立体营销分为网络销售和实体销售。网络销售通过网站、QQ群、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便捷方式进行网络下单;实体销售设立校区、院部、专业、班级四级的方式进行实体销售,由员直接与大学生面对面签单。
2.5建立山东省校园旅游资源共享体系。
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高校大学生时期,他们的意识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同样,法律意识也会随之改变。由于不同的历史、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所处的周边环境、伙伴圈子等都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存在着错误现象,不符合社会的要求。所以,了解和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且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显得异常关键。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健全社会法治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近几年,青少年群体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高校大学生犯罪约占比例为17%。综上所述,各高校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人文素养等现象,显然,高校的“象牙塔”不再平静,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缺乏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在研究调查中显示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民主基础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只是将“法律”作为一种实现统治的工具,比如,部分人支持“法治”,抵触“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某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
2.大学生有感性的法律意识,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识。
法律学具有较强的学理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掌握得越好,处理和面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找到解决方法。就像,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什么是宪法,宪法的具体精神和内容却知之甚少,在讨论宪法内容时就流于表面的文字内容,而无法想到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
3.大学生有被动的法律意识,欠缺主动的法律意识。
某些高校校园内的法制宣传内容多数是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处罚为主,从而使得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了沉默。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还应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利的积极行使,这样才能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太予以重视,虽然高校本科均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课时数较为有限,短时间内要想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及法律意识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开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注重法律信息引导,积极开展法制课外实践活动,使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师联系二级学院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法律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者班级讨论,学生们可以搜集和参考相关资料,了解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了解了相关法律信息,而且逆反感较少出现。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自己去辨析判断法律的实质,法律是否无用,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没有缺陷等问题,分析判断的整个过程,将有利于塑造高校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心理。高校在采集法律事件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挖掘隐藏在那些反面信息背后的内容,做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良好法律心理的法律信息引导。高校也应积极开展法制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听法律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明确主题的法制讨论会、演讲、“模拟法庭”、专题论坛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二)课外多渠道地传播法律观点,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
1.从校纪校规方面传播法律观点。
(1)民主地制定
高校校纪校规。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关的管理体系,并且让制度得到落实,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制定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校纪校规时,有必要听取各方的意见,特别是大学生的建议,同时还应组织他们参与相关的制定过程,这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
(2)审查高校校纪校规内容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高校教育的宗旨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制定校纪校规时,应该从大学生的整体利益出发,平衡大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制定好的高校校纪校规应该通过校方、专家、教师和大学生等各方人士审查,审查校纪校规内容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这样才能使依法治校真正成为可能。
2.利用高校大学生相关法律社团来传播法律观点。
高校的教育质量是与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成正比的。很多国内的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由于受法律信息来源及大学生对法律信息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法律社团传播法律观点时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各院系应组织社科部、团委、学生处等积极的响应,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资金、行政等支持。另外,高校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开展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旁听公开审判、参观监狱等活动,或者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包括社会治安问题、物业管理纠纷问题、家庭关系纠纷问题等,让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法律观点。
3.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环节中的法律观念传播工作。
2005年,我国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生申诉处理涉及5条内容,表达比较简单,可操作性有限,对此许多高校都自行制定了有关学生申诉处理的实施细则。这些实施细则制定的公正与否,对申诉事件的大学生及参与人员今后的行为态度将起到一定的暗示效应,他们相信在公正的规章制度做出的结论也应该是公正的,这种信念上的暗示作用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平等、正当、适用的法律观念。如果做到高校申诉处理制度的更好完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设立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的高校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
该申述处理委员会应独立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机关,组成成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中立公正的态度,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客观地对待情感情等。申诉处理委员会成员应由法律专业人士,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法律教授代表、相关领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按比例组成,但学校主要负责人、涉案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得参与。
(2)校内申诉程序公开化。
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在审理各事件过程中,应该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审理信息进行公开,做到不暗地操控。同时,处理事件的时候要注意听证和规避制度,并做到公开审查结果。
(3)明确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的权力。
赋予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一定的变更学校原处分决定的权力,其复查决定才更具权威性,这也是依法治校精神的必要体现。
(三)高校有关部门积极利用新媒体有选择地做好法律理论信息的传播工作
(一)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高校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普法活动还是比较少的,基本上都是靠一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来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但是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都是公共课,对学生的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同学就不重视这门课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主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同学只是为了考试而对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法律学习是很枯燥的错误想法。
(二)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一样重要,一个好的法律意识能使一个人积极守法。而现在许多的大学生法律意识都十分淡薄,经常分不清道德准则和法律的界限,对一些违法事情却站在道德的角度去分析,对一些需要公平公正处理的事情会带有私人感情,这些都是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三)不懂得利用法律维权
其实对一个人的法律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想要培养出一个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样优秀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就像前文所说,一门思修公共课就作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法律教育是不够的,如果都以应付考试的态度来对待这门课,那么这门课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不会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四)法律意识淡薄
甚至可能导致犯罪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到分不清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区别,这导致了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率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犯罪的研究表明,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因为贫富差距,可能因为日常小事的矛盾、感情破裂、极端主义、报复心理,等等,但这些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严肃和不可侵犯性认识不够,连一些行为能不能做都不清楚。
二、对高校的法律教育进行改革
从而培养出学生优秀的法律意识对高校的法律教育进行改革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途径,改革主要是针对法律教学方面,首先是对思修这门课的重要程度进行大幅提升,对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不再以枯燥的法律条文作为上课的主要内容,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当成主要教学目标,对一些死的法律条文,可以当做课外读物。这样的改革会使得课程更加精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一)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法律教学氛围
高校应和国家保持步调一致,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去要求学生遵守,如果学生违反了相关制度,就应该根据规章做出适当的处罚,不能因人而异而让学生产生法律可以讲人情这一错觉。当然,这些法律法规一定是科学合理的,这样就能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慢慢提高法律意识,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起到巨大作用。
(二)加大法律的宣传工作的力度
法律的宣传工作是很重要的,可以定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在高校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违法情景演练等,这些能把枯燥的上课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举办心理教育活动
1、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
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由于近年就业的压力,我国大学生大都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认为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学分,考前突击应付及格就行的态度去学习。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让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去获得的法律知识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法律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薄弱,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讨回自己的“公道”,从而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同学中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报复杀人的犯罪道路。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倾倒在北京动物园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造成极恶劣地社会影响。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但是伤害动物他不认为是犯罪。所以,我们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更要对法律的原理,法律的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们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本来就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但是这起交通事故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原来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却用刀将被撞者连捅8刀,致其丧命,更可悲的是,肇事者竟是一名大三学生。当记者问他杀人理由时,他却说,撞得是个农民,怕以后难缠,才杀人灭口。可见,药家鑫自以为知法懂法,而实际上是一个法盲。就如他撞人后如果及时救人的话,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可是,他的行凶施暴触犯的是刑法,这是两个质的变化。高校用优质的教学条件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不得不让我们引起反思。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以培养具有法律修养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应注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同时也可以克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师在教学手段上
应积极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的适用,使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举案说法、案理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或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达到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3、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二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能抵制各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4、高等院校应积极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术环境
首先,从高校的管理上应“依法治校”,学校治学是否“法治”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做到“有法可依”,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总结
1.1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将学生提升到了主体的层面,要求学生发挥能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合作、实践研究,与教师共同完成学习过程。这点是与传统教学本质的区别。
1.2有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双边互动环节,教学相长。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投入一同探究的教学氛围中,相互接纳异议并相互理解与回应。
2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1984年Kolb提出了“体验学习模式”的模型,这是该模式最为系统的模型。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式实践教学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教学前的设计准备、情境体验、主动实践和教学评价。
2.1备课阶段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收集场景、视频、情境等实景材料,并利用搜集的各种素材设计不同的岗位任务和场景。
2.2情境体验
教师和学生根据设计的情境共同体验相关素材。
2.3主动实践
主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辅助、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是体验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监督的作用。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把握基本步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4教学评价
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在对待分数的问题上采用理性的态度,提高体验在评价中的地位,重新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3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笔者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饭店服务与管理》教学改革为例,选取课程中一个单元的实践实训项目举例说明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3.1实训内容
3.1.1教学内容
《饭店服务》第三章“中餐厅服务与管理”。
3.1.2教学目标
在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恰当地使用口头语言和姿态语言,贯穿运用迎宾领位、托盘、中餐摆台、餐巾折花、斟酒、上菜分菜等基本技能。
3.1.3重点与难点
岗位技能与技巧。
3.1.4所授班级
酒店服务方向12级某班,计40名学生,每周4课时。
3.2教学流程
3.2.1前期资料的收集工作
学生体验是教材内容中我们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收集有关“饭店服务技能”方面的资料,包括案例分析、饭店实景图片等,并以PPT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3.2.2情境体验
3.2.2.1多媒体感受
首先,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资料与PPT,并从中精选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演示,用于展现在真实的饭店的场景下和服务过程中的具体技能和技巧。
3.2.2.2归纳总结
教师布置思考题,学生可以分小组,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写下多媒体演示的资料中都按照怎样的步骤,这些步骤是如何一步步操作的。
3.2.2.3模拟情境体验
以本节课为例,除了讲解教材上介绍的案例之外,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2.2.4思考题
①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类型的客人怎样进行服务?②如何使自己的服务细致入微,更具有个性化、针对性、规范化?
3.2.3主动实践与教学评价
3.2.3.1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实训室等地方对应岗位要求的技能技法,进行自我训练或相互训练。
3.2.3.2实践式教学,创造“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具体操作上可选择某个酒店,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派小组长1名,学生之间互相演练,等每个学生完成操作以后,由小组长组织评议,经过评议后总结成员的优点与不足。指导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努力克服不足之处,回校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总结讨论。
3.2.3.3与行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其中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联系旅游企业,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进行适应性锻炼。学生作为行业比赛的观摩者,能深刻体会到专业技能学习的必要性。学校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联系外出参观的企业单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旅游企业零距离接触。
3.2.3.4实地参与体验
利用节假日,如十一黄金周、旅游展销会等,让学生抓住机会充分体验,通过这个循环过程,使学生们在相关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礼仪素养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4结语
一、做好预设,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教学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此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预设教学目标力求全面。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其次,预设教学资源力求充分。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新教材在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
二、把握生成,以和谐的氛围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课堂因预设而完美,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和谐美。
第一,活跃课堂气氛,在对话中生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等。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生成中引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的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课堂内要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所以有时我们班看起来比较乱,但那是在各种形式读书、讨论问题,而不是在打闹,有时却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其次,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注重延伸,以切实的课后体验升华教学效果
“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课后体验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科学知识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后体验的关系。如果说科学教育使人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那么人文教育则是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走进学校,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校园整洁漂亮,随处可见人类文化先驱的名言、头像以及同学们的作品,老师的脸上充满慈爱与睿智,学生身上洋溢着活泼向上的气息,同学之间礼貌、友爱……全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都应富有人道精神,就要把学生等同亲人、好友来关心和对待,更要富有人情味、同情心。
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旅游行业的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跃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学生高考升学时的一个专业选择。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长的状态。目前,旅游学科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除了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及开设本专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性学习模式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1.“互联网+”学习模式的产生。传统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这两部分内容,还包括实时的旅游信息和政策,通过现有的信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及旅游者的特点制订适合旅游者的线路和方案。旅游线路方案的设计,不仅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还需要大量的信息,面对现在快速更新的信息,对如何正确、及时地获取不断更新的信息,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及教材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2.“互联网+”学习模式的特点。“互联网+”学习模式,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将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容易被新产品替代,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旅游行业的前沿,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及政策等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及时化。互联网信息更新及时、迅速,更贴近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前瞻性技术。课本知识由于出版时间等问题,滞后于当前企业的信息技术。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难题,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找到合适的网络信息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学习的大众化。“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不再是只能依靠学校的课堂获取知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为更多的读书人敞开了大门。
旅游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旅游经济实际问题。但从多年来的统计学教学反馈意见中总结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不能主动灵活地在后续专业课中得到运用,没有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要求。究其原因分析,目前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旅游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原理繁多且抽象、公式复杂,而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接触的旅游经济现象少,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理论、概念和公式的具体用途。此外,因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性质,生源多样化,文、理科生并在同一班里授课,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结果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一开始就信心不足,在学习中觉得枯燥、缺乏兴趣。
(2)缺乏各知识点在运用中的有机联系。旅游统计学涉及的范围广,从问卷的设计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再到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都有相应的分析思路、概念和公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用个别案例来予以解释,无法体现各知识点在运用上的连贯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一件完整的旅游经济现象面前,不知从哪儿入手,如何全面描述和解释其统计特征。
(3)缺乏统计分析方法与旅游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强调具体运用,但主要是为了解释概念和公式而设计的简单案例,而且教材提供的大部分案例与旅游关系不大。缺乏从旅游行业和旅游管理工作实际出发所设计的针对性案例。由此导致学生在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
二、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及运用意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融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某一实际问题作为项目交给学生的独立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作用。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把握并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如何能将旅游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准确地应用于旅游经济现象的实践中,是一个重要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中学”,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练就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了终身学习的方法和品质;造就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旅游统计学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项目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它会直接影响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实施效果。根据旅游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项目式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项目的选取。为了让项目更贴近学生最熟悉的旅游实际,采取三种方式提供项目背景:一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大学生旅游行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二是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结合学生的实践课程而选题。此时,以学生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实习实践为基础,选择旅游企业相关的题材,如酒店员工的满意度分析、景区旅游需求的动态分析等;三是选择当时的旅游热点现象或事件为题材,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2)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将所选取的项目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而又独立的四个子项目,即调查方案设计、相关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以及调研报告撰写和应用。同时,将整个班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由5~6个学生组成,负责一个项目,项目相互尽量做到不重复,以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其他项目小组展示中也得到各个领域与行业知识的积累与体验。
(3)教学进程。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为重心,以项目为导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同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调整理论教学;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根据学生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现与学生的时时联络和指导,打破传统的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
(4)项目完成的评价。学生参与并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一个阶段性评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认识。项目成果的评价应以学生成果的展示和互评的形式进行,学生在讨论中寻找各自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过程的评价更注重各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响应速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就是参与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最终的项目完成结果,更在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项目进展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大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研究精神。
四、结语
对于污染较大并且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较小的实验进行删除,这部分实验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给学生进行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或是实验的具体操作就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一些在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绿色化”实验教学内容,如将原有性质实验中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删除,根据理论教学的特点加入了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配位平衡实验,在性质实验上做到了绿色、环保。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将萘的燃烧热测定实验改为葡萄糖的燃烧热测定实验,在原料上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同学们通过实验依然能够掌握物质燃烧热的测定方法。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我们也尽量采取实用性强、绿色化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如我们选择了《橘皮中果胶的提取》以及《鸡蛋壳中氧化钙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这些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均能做到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我们通过对内容的删选基本实现了从源头起实现实验的“绿色化”,为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打下了基础。
2加强实验设计,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加强实验设计、更新实验教学手段是促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实验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实验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进行细致的了解,认真研究各个实验,优化实验操作和实验教学手段。通过对各个实验的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在实验中所得到的产物或是实验过程中大量生成的废弃物,将实验产物或废弃物进行提纯后用在其它实验教学项目上,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实验药品还能促进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
如在《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实验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乙醇,我们将乙醇废弃物进行回收,在进行蒸馏,将蒸馏后的乙醇用于酒精灯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实验的开销,而且也避免了大量的乙醇废液倒入下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实验的过程中,多注意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实验药品的循环使用。我们不仅仅只关注对学生所开设的实验,还要认真了解学校老师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与教师科研相联系,将部分实验所得产品进行认真提纯后用于教师的科研工作,如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三氮唑的制备及检测》,该实验的产品可以为一些老师科研提供辅助配体,做到了药品试剂的优化处理。在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中尽量用水或无毒、价廉的药品代替实验药品,采用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微量、半微量化实验代替原有实验,减少在实验中药品的使用量。
3加强现代化建设,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重视实验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构建实验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验教学网上信息。网络课堂是现阶段教学改革非常重视的一个手段,我们将网络教学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制作模拟实验动画及实验演示录像等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料,讲一些基础性实验和实验仪器的使用等部分通过网络教学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可以加入一些动画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提供了辅助的环境和条件。在网络上建起模拟实验室和模拟实习基地,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络课堂。使学生无需下厂,在模拟实习基地既可以进行仿真实验,了解在化工厂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部分实验学生可以不用进行具体实验,观看老师在网络上提供的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网络信息的提供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减少了进行实验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具有巨大贡献。
4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既包括基础性任务也包括发展性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要使他们既能记住字词句、语文等基础性知识,又要通过阅读、朗诵、默写等教学方式发展他们的审美、句读等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多种方式并举开展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一、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学用具等硬件设施和教师准备工作等软件条件都比较好,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促进学习的环境。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多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例如电脑、MP3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学生语文兴趣进行有效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严格要求,全身心投入到每节课的教学准备和教授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语文的乐趣,才能学习好每节课的知识点。
二、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语文教学和具体的知识点产生兴趣,对他们的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多提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带动他们转动脑筋、促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在具体教学环节上,要注意互动教学,多交流沟通,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促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增强对课外知识乃至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这对语文教学都是有潜在益处的。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太集中、喜欢竞争的学生,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对象的这一普遍心理,对他们的教学目标不要设置过高也不能设置过低,争取考虑各个层次的水平设置一个大多数都可以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使得小学生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通过合理的竞争体现和发展他们的阅读、记忆等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人才已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高职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不能以枯燥的理论为主,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能将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以完成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当前高职旅游文化教材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成为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仍然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本科旅游文化教材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化的删减。没有一套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体现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二是成为“拼盘菜”。没有构建起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例,其内容抽自各个文化领域,这些内容并列在一起缺少内在关联,不成体系。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2.2缺乏体现实践性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仍然认为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纯理论课,只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学业评价时,仍然沿用纯理论课的评价方法,形式上以书面出卷笔试为主,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也影响了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认识,认为旅游文化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枯燥的课程。
2.3缺乏与实践性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从概念到原理,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师生间很少互动。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在教学手段上,只满足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板书,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不能被激发出来。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2.4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场所
近几年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投入,但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软件开发严重滞后。如何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生动地展示出来,形象地介绍给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浮于表面,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不稳定,使得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缺少实习实训场所,目前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全成了一门理论课,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功能的发挥。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从业也没有帮助,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必须要探索如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3强化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路径
3.1开发“旅游文化”课程立体化教材
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旅游文化”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3]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体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框架是:首先,确定立体化教材的形式。旅游文化课立体化教材应包括:主教材、学习辅导、练习题、实训指导、案例选编、音像资料、地方旅游文化汇编等。其中主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学习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性质、学习方法、重点和难点等;练习题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实训指导、案例选编和音像资料都是用来提高教学实践性的辅助手段;地方旅游文化就存在于学生身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切感,对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按照岗位设置,根据业务流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要改变传统教材“压缩饼干”和“拼盘菜”的模式,从传统的以理论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根据旅游业务流程,以完成旅游工作任务为目标来安排,要把旅游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4]。此外,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注意“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2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设计教学体系时,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为重点,以实习为延伸,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能力”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通过影像、图片、声音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印象,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快捷和牢固。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模拟、仿真的实训情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情景展示厅,结合动态展示,让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现场的运用和演示,体验导游的实际工作过程,老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在讲解结束后,指出他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教学:采取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方面,运用旅游情景展示厅、模拟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旅游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是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二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旅游技能大赛、导游比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实习实训教学成果的验证与提升。
3.3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研究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视频演示、旅游情景展示、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讲授“园林文化”可采用实践体验法:在向学生介绍完基本的园林文化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带到风景区,实地欣赏各式园林,之后分小组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然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在讨论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之间的协作,从而不断发展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替代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践考核关键是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工作现场的能力。要做到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可以使用调查报告、论文、导游词设计、游览图绘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口头考核可以讲述历史故事或就某个景点进行现场解说等。
3.4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当然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要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技能,以解决所学的文化理论与旅游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不足[5]。作为旅游文化课程,“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4.1校内教学环节方面
在教材的开发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立体化教材。从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提纲到内容的确定,都有旅游企业的人员全程参与。案例选编和情景展示都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在课堂教学的执行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完成校内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分别有校内教师和旅游一线人员共同完成,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在学生校内学业考核评价上,理论考核以校内教师为主,实践性考核以旅游一线人员为主。
3.4.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高校里的旅游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都比较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将旅游文化理论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梳理,往往只关注一些孤立的故事或传说,缺乏系统性和文化深度。因此,他们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重返校园再次进行“充电”。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逐步培养出既有深度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文化旅游课程师资。
3.4.3顶岗实习方面
由于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全程参加了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执行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他们对学校、学生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顶岗实习的指导应该以企业一线人员为主,学校教师辅助。
3.4.4校企深度合作方面
关于社会经济基础的论述恩格斯曾经这样说道:“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政治、文化、艺术、法律、哲学等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和法律发展也是这种关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具体而言,我们能够从两方面来理解这种关系:第一,西方文学的法律影响;第二,法律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假如站在法律的角度上来分析探讨其对文学的影响,首先我们所看到的是法律给予西方文学发展众多的思想启蒙和创作素材。正如波斯纳所说:“法律即包含了文学,这一主题始终存在。”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可以依据特殊的文学主题进行创作,能够有意地将真实生活的主题升华到作品主题中,或将法律思想精神寓意在创作作品中。有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作品人物、语言、行为方式等展现出来的,作家通过自己的思考,付诸于自己的文笔描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法律层面的思想和精神。当然,这一影响的前提条件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确确实实已有了这种思想和精神,且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作家;其次,法律很好地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现实事物冲突管理手段。波斯纳曾经说道:“文学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包含戏剧性,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事物之间的冲突,而法律就很好地提供了现实事物的冲突管理手段,为文学作品创作提供素材技术处理。”针对波斯纳所说的这一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文就明确地显示出来。假如说法律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浅层次的,那么文学对法律的影响就可以反过来说是极其深刻的。西方文学史发展容纳了社会生活的百科,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种种事态,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法律的反映。基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考究,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对于法律的认识也清晰明了。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关于西方文学对法律的真实反映不是简单地描述法律条学术视点文,而是深层次地对法律进行精华提炼,借以艺术表现说法真实反映出来。
二、西方文学与法律的终极追求
正义“法律制度的灵魂和核心是法的精神,法的正义精神则展现了文明社会发展的制度精髓。”简言之,法的精神就是法律源于内在的精神诉求,正义的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现。“正义”一词历史古老,却是人类社会一直提及的话题。有文明历史发展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发展,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始终坚持不懈,这包含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在对正义的努力和追求中,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和谐社会、人人平等更好地迎合了人们对于正义精神的追求。法的精神,提高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解放思想,解放人类自己。
(一)法律的精神追求
正义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正义,正义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关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同时正义也成为了评价人与社会理想的最终价值形态。法律是人类思想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维护和管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有效工具,它的价值判断可以被融入正义价值体系中,法律对于正义精神的诉求也引导着人们进步。也正因如此,判断法律价值好坏的关键因素成为了正义,法律明确正义,严惩罪恶,保护所有公民的利益,以此显示正义法律的价值。借用西塞罗曾经说过的话:“假如人们愿意接受法律的话,人们也就接受了正义。”这也说明了正义是法律的核心精神,法律源于对正义的追求和探讨。正义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公平、公正、平等的思想精神,而这也是现实社会价值体系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法律作为一种兼具权威性和公平性的人类活动管理体系,也因此必须将正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关于“法就是正义的说法”准确地对法律的核心精神予以表达。法律现已成为规范和管理人类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目的在于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尽可能地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法律的本质属性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对立关系,在法律规范管理的活动中有可能是公平正义的活动又反过来成为不公平、不正义的活动。《威尼斯商人》对于这一点的描述就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律遵循普遍性原则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产生模糊性,基于法律模糊性的这一特点,在某些法律行为活动中要依据法律的核心精神来进行管理。而法律的核心精神就是正义,正义包含了人文精神、人文情感,文学很好地给予了法律补充。因此,可以理解,文学对法律的有效人文精神补充,让法律文件的编写变得更加完善,让法律的精神更好地反映人文价值观。
(二)西方文学的精神追求
1.概率统计教材中数学文化元素的现状
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诠释已经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材在数学文化价值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数学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以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缪全生主编的《概率与统计》(第三版)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的《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三本教材(后文中分别以教材一、教材二、教材三称之)作为例子,它们在数学文化渗透方面的特点体现在:
(1)教材设计更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知识点都能注意以生活实际或当前的技术应用问题作为背景予以介绍,强调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背景,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时,教材几乎都能从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内容背景涉及较多的是产品质量分析模型(如质量、寿命、含量、误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应用背景的面更加广泛、量更大。在例题和习题设计方面,教材注重以解决有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所统计的三本教材中,具有应用背景的例题占总的例题数超过了50%,习题中有应用背景的题目在50%左右,特别是以自然科学为应用背景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2)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统计计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理统计的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增加了假设检验问题中的P值检验法和一些统计图的应用,还介绍了bootstrap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增加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概率统计的研究赋予更强大的工具,没有现代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统计教材中适当引入统计软件的运用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为适应概率统计的入门使用,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运用,这对没有经过专业统计软件学习的学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概率统计教材数学文化元素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太少
呈现方式不明朗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锤炼后的完美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发现过程,但正是这种过程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如对概率定义的引入,三本概率统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表达“历史上有人做过……其结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历史上的几个有关频率的试验,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简短的语言一带而过,然后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紧接着就给出概率的其他定义。这样的表达,学生缺乏对概率定义公理化过程的认识,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概率统计兴趣与热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概率定义的形成本身就是数学抽象化过程的典型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据统计,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仅有频率的定义中提到的德摩根、蒲丰和皮尔逊等人抛硬币试验的介绍或一些试验数据;教材二在引言中则对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三本教材中对数理统计的历史介绍等于0,其实概率统计教材中能出现数学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呈现。
(2)应用背景相对薄弱
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社会科学的应用背景相对薄弱。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数学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样,如重要数学名人物传、数学发展事件记、重要数学成果和概率统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内容,这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从中获取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精神和体验数学美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体现这些领域的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篇幅,但与学生相关生活文化背景的联接方面显得不够,这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很多概率统计的知识与他们生活或工作相隔遥远甚至没有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态度。
二、概率统计教材设计
中凸显数学文化的思考现行的概率统计教材的知识系统逻辑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教材设计目的是,如何在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元素,数学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数学文化内隐的知识部分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概率统计外显的知识内容中去。下面谈几点构想。
1.关注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统计教材的内容安排要适当兼顾知识发现的历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内容发现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介绍“概率”的定义时,教材的编排最好能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公理化定义。使学生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能了解概率定义形成的历史,了解贝朗特悖论的意义,得到数学螺旋上升抽象过程的感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学会批判、质疑、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DeMoivre-Laplace定理时可以介绍DeMoivre等人在二项分布正态逼近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也是概率统计思想的重要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发现对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这个统计模型的应用,使统计学由统计描述时期进入了统计推断的时期,它促使一个严谨的统计学框架的形成,学习该知识点内容时,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产生历程。其实,概率统计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数学史介绍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浓厚的数学思维熏陶。
2.强调知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部分呈现要以导引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把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中去,从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热情,使数学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的教材呈现中,没有必要把这些历史材料详细地罗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导致教材臃肿,变成数学史的堆积而已。而应该是在循序渐进介绍概率定义的同时,适当采用简洁和引导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义的发展历史,也能掌握如何通过查找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了解这种发展的详细情况的能力。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介绍历史上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试验,但没必要陈述这个试验的详细过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威尔登与皮尔逊对试验结果的争论呈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假设检验产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重温探索科学的过程。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