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经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无论在工作的哪一个环节都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知识会计的主要职责将是为知识企业提供各类会计信息,促进知识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知识会计的职业道德。
知识会计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诚信为本,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立场坚定。会计工作的内容要以反映知识企业的客观经营现状为目的,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充分采集各类会计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努力为知识企业提供最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会计信息。
(二)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
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一定要高,需要具备符合经济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知识会计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其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国内外通行的财务会计知识、管理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知识、审计理论,以及国内外现行的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知识会计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的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知识会计最好成为一位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来说,知识会计能够综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会计技能。除了基本的会计职业知识外,还能够懂得一两门外语,会操作现代化计算机系统,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位合格的知识会计也应当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并具备优良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善于在会计工作中发现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确认理论的革新。
在企业中一个项目是否能被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确认理论决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项目内容、记录会计要素、把握项目的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评价标准是,审核这项项目是否达到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这四个标准,只要一条不符合就不予以考虑。然而,有些项目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如果不纳入这些项目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方式的弊端更加显露出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确认标准和确认理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二)风险会计所引发的会计技术革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知识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因为网络经营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虚拟化强,接入和退出交易市场速度快的特点,知识企业在拓展金融业务时的风险系数就增强了。这一现状对会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会计需要在企业介入某个金融交易前就收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对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具备深刻的认识。如此,知识会计在对企业决策层提供报表时就能够呈现更多的有效性强的会计信息,促使企业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总体说来,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会计管理新模式,以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对象理论的改变。
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中,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知识资产和知识产权所创造的经济利益。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会计工作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信息考察体系,转而把知识资产的有效动态信息也纳入考察范围,将知识产权的变动也视为研究对象。
(四)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去,因为国际财务报表的差异所导致的交易纷争亟待解决。目前,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准则靠拢,但是存在较多差异,如果国内一些涉外企业依然实行国内会计准则势必会给国际经济合作带来不便。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知识会计尽快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企业广泛提供实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努力完善国内会计准则,再实现两者的良好衔接。这种措施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国内的知识会计有更完善的会计准则作为参考,也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
彼得•德鲁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预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中层管理被取代,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组织中中层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组织内信息进行筛选和传递,而这部分工作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而逐渐向高层或基层人员转移。市场的瞬息万变、机遇的转瞬即逝,迫使企业必须作出快速反应。传统的纵向垂直层级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传统的管理手段决定了管理的幅度不可能太大。横向扁平式组织结构层次精简,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组织效率大大提高,能对外部信息快速反应,成为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结构扁平化趋势表现在:渠道层级减少,渠道缩短,渠道宽度大大增加。成立于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2014年全年手机出货6112万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全球智能手机厂商第六名,目前员工7500余人,还被评为2014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推崇的是身先士卒的管理方式,一直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目前小米仍然保持着“创始人—团队领导—员工”的三级组织架构[5]。在出版市场的竞争中,时间就是机会,时间就是效益。速度竞争要求出版经营者对市场需求的信息反应要快,编、印、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速度要快,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科学出版社近年也探索了“主管社长—分社长—编辑”的三级组织架构,每位社长分管10个左右出版分社,提高了决策效率,分社长的能动性更强,抢占了不少市场先机。
2组织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逐步已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独立的组织构成的一个关系紧密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现人、财、物与信息的流动。在这样的组织中,企业组织变成一个由许多知识结点所组成的动态网络,这些知识结点可能是许多单个的员工,也可能是一个个专业团队,或者是一个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的组织。组织成员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组织边界模糊。正如杰克•韦尔奇提出的“应该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企业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知识共享的范围更大,可进行多向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使知识共享后形成合力,有利于知识创新。网络化组织就像乐高积木,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是特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成员之间会因工作任务的变化,随时组成工作团队或工作小组。图1是腾讯公司组织结构图[6],四个业务系统(无线业务、互联网业务、互娱业务、网络媒体业务)和四个支持系统(运营支持、平台研发、行政等职能系统及企业发展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了组织网络化的特点,而组织互联互通的利器便是腾讯公司盈利的法宝QQ。QQ是腾讯公司所有产品与服务的基石。当前各出版社已普遍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选题、发稿、审稿、财务核算、销售数据查询均依赖该系统进行。而QQ、微信、电子邮件等更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把组织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联系在一起,还可以构成动态的内部资源利用体,如成立虚拟的企业组织“××丛书出版小组”,包括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宣传、校对、美工设计、印装协调、物流主管等,项目完成后可以重新组合。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个企业。
3机构柔性化
知识经济下的发展,是一种以知识为主的融图1腾讯公司组织结构图合性发展。专业分工仍然存在,但具体问题的解决却依赖于各种力量的整合式协作。为了使信息在组织内有效传递,组织内部结构的边界越来越相互渗透,消除其职能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障碍,使信息、资源、思想能在组织中自由流动,组织更具有活力。所以,组织在内部分工设计上,要尽量破除专业壁垒,实行柔性化设计,尽可能强化组织的协调、整合能力[7]。柔性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指的是制造过程的可变性、可调整性,描述的是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柔性概念应用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上来,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可调整性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弹性配置作业人员”的思想和方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丰田公司一反传统的“定员制”,要求企业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求尽量用较少的人员完成较多的生产活动。这种人员弹性配置的方法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必须“一专多能零缺陷”:“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强,“多能”指尽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今天的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日趋庞杂,要全程参与出版物的策划、编辑、设计、印制、宣传、发行、服务等每一个环节,每本书的出版过程就相当于做一个小工程。编辑再“全能”也无法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环节的问题。项目管理是通过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在时间和预算的限制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和优化。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相比,项目管理更要科学化、专业化,它划分并整合更为细致的项目管理过程,应用专业的管理工具,从而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图书出版应用项目管理机制已是出版业界的共识,但目前出版社大多还停留于项目负责人的层面,距离项目管理机制有较大差距[8]。2007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出版分社成立;2011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西安邮电学院教材出版分部成立;2012年5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华中分社在武汉工程大学成立。这些出版社分支机构的设立既反映了出版社的联合经营战略,也是机构柔性化的重要体现。
4决策分散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组织高层几乎拥有所有的决策权。在这种单一的决策模式下容易产生、低效率、结构僵化、沟通壁垒等问题。现在的市场竞争,谁赢得了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在企业管理中,如果给员工一定的授权,让企业员工与客户走得更近,是决定企业员工走进客户与市场的最佳路径,还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华为公司强调“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进行决策”,让员工在所属工作领域内拥有完全的行为支配权,就是对于这种趋势的反应。决策的分散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改变下级服从上级、上级行政干预下级的专制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使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服务关系。2009年8月8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在第八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发言时坦陈,海尔集团将进行重大调整,即“把原来的‘正三角’变成‘倒三角’,原来是领导指挥员工,所有员工都为领导服务,今后要变成所有员工都在一线创造客户需求,各级领导则为员工提供支持,这是一种人单合一的企业文化,每个人都有其商业目标”。谁面向市场就给谁更多的权力承担责任,使其敢于现场作决策,更及时有效地服务顾客,增强竞争力。原来面向企业内部管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面向客户和市场,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在这种构架下,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清除障碍、提供支持。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实行“分社制”,总社将选题审批权、市场营销权、选人用人权、员工奖惩权甚至财务审批权等下放给各出版分社,总社负责战略规划、利润结算、重大项目监督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事宜,大大激发了编辑的工作活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团队小型化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彼得•德鲁克所称的“知识型员工”——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出版社编辑无疑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灵感;他们往往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和个性。而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知识才能创造价值,组织才能获得成长。基于此,在组织结构设计时,建议将3~10人组成一个团队,因为小团体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也容易具有较高的个人成就感。如果一个部门人数较多必然会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这种非正式组织之间可能会产生各种摩擦,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工作氛围的保持。团队人数太多也不利于绩效考核,容易养成“大锅饭”的陋习。团队中并不是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组织的权力将由职位权威向知识权威转移,谁掌握知识、信息,谁决策!为了应对作者、读者、经销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欧美出版社通行的做法就是组建以责任编辑或策划编辑为核心的小型团队,一般3~10人,包括责任编辑、策划编辑、营销编辑、助理编辑等。
6内部市场化
内部市场化是利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价格为纽带,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方式,将企业内部上下工序之间的关系和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由行政关系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用价格结算的方式解决用人多少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各种矛盾;个人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财、物的潜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基层单位拥有市场经营的相对自,基层员工也在所属工作领域内拥有完全的行为支配权。不仅企业与市场环境的横向联系在多个层面开展,而且企业内部单位之间也被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开展市场竞争[7]。小规模、多品种代替大规模、标准化。此种情形之下,势必要将价格机制引进企业组织内部,用市场价格来衡量各基层单位的工作效率。而通过内部市场化管理,企业各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反应速度,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加工费、校对费、印刷费等均应该按照市场价格收取,财务结算应做到本本清(每本书)、人人清(每个人)。在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展市场竞争,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7资源社会化
1.知识的传播范围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知识经济具有强烈的流动性,在出版业的框架中,知识的流动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知识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出版物中承载的知识不断地向全球范围内传播。
2.运营模式更加规范。
我国正积极地追求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增加国际出版交往、从中获取更多的发展契机外,还应与国际出版业的出版模式相契合,通过规范化的运作逐渐缩小,不断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与水平。
3.出版物的载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出版物的载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基于光电子技术的传播媒介正在成为时展的必需,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为载体的出版物因其容量大、检索方便、出版周期短等特征,正在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产生冲击。
二、出版业与知识经济的关联及其对知识经济的推动
1.出版业与知识经济相互促进、彼此制约
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物是作为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创造的成果存在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著作权法》等法律的保护下,知识创新者对自身权益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为了获得出版和作品发表的机会,对出版业的出版动态十分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出版部门的行为和意愿就成为了知识创新者的风向标。当然,出版业与知识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出版业本身很难引导出版的方向,它要与知识经济的特征相结合,在大量的知识创新成果中进行选题,以此开拓出版物的广度与深度,使知识经济在更高层面上运行。
2.通过知识的存储实现对知识经济的推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任何对社会组织有价值的知识或者知识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编辑和出版,才能将其保存下来。这种“存储”对知识经济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知识不受时空约束,可以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在社会其他资源的“协助”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经存储而保留的成果会在累积之后产生创新的意愿,这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角度讲,出版业不但能够促进知识创新,还能扩大其创新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
3.重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经济范式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知识按照自身的结构模式运行着。而这种“自觉”的运行方式需要建立在社会上已有的、得到认可的出版物之上。而出版物作为出版业的产品,这种知识体系也就理所当然地由出版业规定和构建起来。只有经过编辑加工之后,知识才得以出版和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出版业对于知识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不但能够存储和重组知识体系,还能够直接参与到知识经济的创立与发展过程之中。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出版业的创新机制与构建
如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构建与其相匹配的运行模式,是我国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出版业只有不断地谋求对知识的存储、组织和优化,才能使出版业获得长久的发展动力,为知识经济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1.依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创新出版观念
观念创新是任何创新的先导机制。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版业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经济的要求之间还会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需要实际行动去弥补,但在行动之前,却要对整个出版业进行观念上的革新,提升其市场化程度。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①强化出版企业的文化建设。在面对知识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在产业(企业)内部确立起共同的出版理念与奋斗目标,这对改善出版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②加深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存在的,其价值应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凸现出来。对出版业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从业者牢固树立起知识价值的观念,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使知识价值最大限度的得到体现。③重塑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出版业要转变人事管理方式,积极主动地对人才的潜力进行开发和使用,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应用的能力。
2.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任何创新意愿的最终实施,都是要在制度框架下完成。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出版业创新机制的构建同样要以制度为依托,全面深化出版变革:①依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全面激发从业者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体性,在人事、用工、分配政策方面不断做出调整,使优秀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②放松对出版业的政府规制,全面推行政企分开,分批次地将出版机构(企业)推向市场,缩紧政府对出版业的干预,变以往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逐步完成从“管理”向“领导”的转变。③通过并购、拆分、联盟等方式,适时调整出版企业的规模,优化出版业的行业格局,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尽快组建起一批大型、特大型的出版企业、集团,这对整合和优化出版资源、出版结构,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
3.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对经济体系中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企业除了要进行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外,还应在管理创新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出版业的经营战略:①在传统经济范式中,出版业往往追求“规模为王”。实际上,在出版业中,“规模收益递减规律”是长期存在的,一味地追求规模会使出版企业最终陷入到危险的境地。因此,需要适时的转变管理方向,追求“效益为王”,实现从生产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的转变,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资本运营的方式,增加产业收入,分散产业风险。②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下,出版业的发展应该是开放式的,要不断突破出版产业的地域限制,变传统的封闭管理为全方位开放式管理,通过合资、参股等形式,使出版企业不断具备现代企业特征,融入到知识经济的运行体系之中。③对出版业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估,重新确定不同类型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度,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从“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发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热情,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4.以消费者为出发点,积极进行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