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果业统计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会计信息化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的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从而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务核算是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从事财务审计方面主要就业单位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等;毕业生在1~3年内多数从事会计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数学生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主办会计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会计毕业生信息化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本行业领域中主要职业岗位。分析各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性的理论与原理,分析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行动领域的课程结构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项目,确定各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仅是对构成工作任务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进行了专门描述。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行动领域是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因为行动领域是无序、交叉的,包括职业技能等显性知识,也蕴含职业操守、道德品质等隐性知识,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可用于教学的部分进行教学处理和优化,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宜于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即课程门类。会计专业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存在交叉、重叠等情况,需要将工作任务进行序化、整合,归纳合并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4)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内容编写及课程教学组织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专业标准的统一。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这几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与原有的课程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该阶段工作主要由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以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
(5)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反映。学习情境设计过程应注意以下原则:类别性原则,每个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或同一类别的事件;过程性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特定学习情境可选择工作步骤;关联性原则,有纵向关系(即前后有逻辑关系)、横向关系(可以互换顺序)、递进关系(从简单到复杂)、包容关系(后一个包含前一个学习情境)等。例如工作过程系统化系列教程之《会计核算方法》课程,虽然是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但学习情境的设计以五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线索的,分别是“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5个学习情境。这五个学习情境既具有递进关系,又有包容关系,每一项情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而后一情境又包含前一情境的知识运用,从总体上看,这五项学习情境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工作任务,遵循了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课程开发的整体性原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传统学科型课程的开发有很大的不同在于课程开发必须整体推进,而不能随意选择其中某门课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整体推进是指在确定了本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按工作任务的先后及教学时段安排的先后次序进行开发。这样教材的开发必须是依次进行,而不能颠倒或只选择其中几门。笔者认为,这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课程建设的“双师”结构队伍。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在行动领域课程向学习领域课程转化过程中,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师”结构队伍必不可少。
(3)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又高于岗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现实人才,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前瞻眭,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
关键词:工作过程;网页设计;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Felix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提出。其内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将“教学过程”转向为“工作过程”,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特征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种变革式的改革,其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设计等方面不同于学科体系课程设计的特点。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社会企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主要集中在项目开发、创意思维、动态网页制作、相关动画制作等方面。概括而言,网页设计课程定位于培养网页设计师以及高级网页设计师。其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习者要掌握网站开发的经验,包括网页设计思想、搜索引擎优化、域名管理、网站CMS系统、PHP/ASP编程等高级技术。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内容组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基点,而非学科体系架构的系统化。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平行结构”为主,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由人的认知规律到职业工作顺序,呈现出一种“串行结构”;其次,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对陈述性知识即理论知识的弱化,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有机的嵌入到工作工程当中,实现对过程知识的诠释和补充。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而又高于工作工程,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能尽可能地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因此,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和学院的实际,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其次,课程开发离不开周边的环境和背景,都有被“本土化”的倾向;三是以课程开发为基点,树品牌,创名牌,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名牌掌控市场,走有“区域特点、校本特色”的创新之路。
1.3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课程的设计从目标的确定到选择内容,到活动的设计,以及计划的实施,不一定都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现状,最大限度的融入企业元素,力争教学效果校企共评对课程作适当的评价,这是完整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促进课程不断改进、完善,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的必要环节。
2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
2.1 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与职业定向相结合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因而职业教育可直接面向生产实际需求,而当代社会职业岗位多样化,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技能的强度,职业变动频繁,教育开始从职业岗位逐渐扩展到职业生涯。因此,网页设计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关注行业或职业的各个方面,以“工作本位为导向”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的长远需要,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
2.2 网页设计课程内容组织与工作过程相衔接
网页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岗位群的相关程度越大,就越能符合课程建设的标准,也越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课程设计人员应有工作本位学习的理念,以职业以及工作本位需要为依据探索如何组织课程内容来培养专业人才,选取符合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需要的经验和技能,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衔接的格局。
2.3 网页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行业组织相对接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实体机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行业对接交流的一大特点,也是教育的创新点和突破口。网页设计课程组织结构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与企业力量的联系,把优秀的行业资源以及企业人文精神引进课程,积极创设条件,构成学生与员工,课程与工作本位的互动交流,安排课程设置人员到基地或优秀企业考察实践,亲身体会,从而达到课程与工作本位交替结合的良好效果。学校需要通过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设立,或开设校办工厂与企业合作办学等方式保证课程的实施。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页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更加稳妥地渗透于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江苏:职教通讯,200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