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体育课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应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在保证体育教学高效的同时,把学生的安全问题逐渐放在了第一位,学生的体育安全也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由于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它又容易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身体伤害。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避免学生受伤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
一、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学校关于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一直是被作为副科进行学习的,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总是会以牺牲体育课程学习为代价,把时间提供给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十分健全,甚至有的学校对此制度并未构建。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支撑,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二)学校对体育教学投入不到位。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对其的投入不到位。对于一些体育器材,学校只是购买有限的数量,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器械,而是一个小组提供一个器械。这样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率,往往一次课程下来,有的学生还没亲身体验具体的对器械的操作。此外,学校并未建立相关的体育安全防范设施,如基本的身体护具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师生安全意识不够强。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也就不重视了,文化课都排在了体育课程之前。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实质的了解,不能意识到体育课程也是一门存在风险的活动,在学习中,不懂得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安全意识不强。
二、加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想做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来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清晰的了解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行为,不应该从事什么行为,为各个主体提供行为的引导规则,并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二)增加体育教学投入。为了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应该加大对体育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首先,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时,应该选用高质量的合格产品,切不可以为了贪图便宜,而置教师和学生的安全于不顾。并且学校应该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核查,发现有损坏的器械应该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体育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采购充分的身体护具,从而使学生有保障地进行体育学习。在体育课程进行的场地,也应该做好相关的设施工作,如设置护栏、划定危险区域等等。
(三)学校应该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要想有效解决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还要组织培训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教师上岗前,应该对教师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如果不过关,禁止其进入工岗位。并且在教师工作中,还要定期对教师的安全知识进行检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
(四)提高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能力。要想加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应该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能力。第一,体育教师应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在具体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一些必须注意的安全问题。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在学生初次接触某些体育器械时,会对正确的使用方法存在模糊感,一旦使用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正确使用方法的讲解,并做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教师在学生接触体育器材之前,应该对相关器械进行认真地核查,确保器械不存在使用故障。将部分零件发生损坏或有些松动的器械及时进行维修。第四,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严格遵守相关纪律。学生不可乱跑,互相嬉闹玩耍,否者会被器械误伤。学生应该远离危险区域,在进行一些比较危险的项目时,如投掷铅球,学生必须站在自己的位置之上,按照顺序一个一个进行。第五,教师在课程之前还应该对场地进行合理地布置,认真检查场地中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并及时清除。如:如果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进行跑步训练,那么教师就应该将跑道上的细小石块拣出,为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体育课教 教学容栏 写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的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从体育课堂教学这一层面讲,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由于受“教案无格式”观念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其中一环的教案的编写亦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象。纵观目前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格式,尽管表现出纷呈的局面,但无一例外地设有“教学容”的栏目,就说明“教学容”在编写教案甚至是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一线的教师由于在认识的偏差,却对这一重要的栏目,熟视无睹,轻率地填写“教学容”栏目的有关内容,结果导致教学目标设置的困难,教学重、难点的偏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乏等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准确地认识体育课教案中“教学容”栏目的写法,合理、准确、有效地填写体育课教案中“教学容”栏目中容,应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考虑的问题。
1.有关“教学内容”文献的综述
综观目前有关“教学内容”文献,均是处左体育教育大范畴进行阐述的,而处在体育课教案这一层面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却很少。1991年出版的由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编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为“体育教学内容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等,内容集中反映在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上。1994年出版的由陶景、李晋裕主编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的《学校体育辞典》对“教学内容”的阐述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和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1994年由金钦昌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对“教学内容”界定为“为实现体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2000年出版的由陈文卿、谢翔、甘式光主编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对“教学内容”界定为“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中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由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类运动项目,健康教育专题等七个系列组成”。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对“教学容”的阐述无一例外把此置身于体育教育的大背景下,而把此置于体育课教案中,却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提及。因此,许多一线教师误把有关“教学容”论述直接运用于体育课教案中的教学容栏中,这显然是不适合的。为此,本文把“教学容”的概念界定为“为实现体育课课时教学目标而选用的有一定的教与学因素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总称”。
2.目前体育课教案中教学内容栏写法的常见错误
2.1教学内容栏位置设置不准确
2001年9月,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了实验,2003年秋季起全面实施。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冲击着人们所固有思想,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使得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产生了偏离。从体育课教案编写这一层面上讲,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目标统领内容”这一理念,把教案中教学容栏置于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后面,以此来体现所谓“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近年来,经过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认为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应避免“目标统领内容”。因此,把教学容栏置于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后面,这是对“目标统领内容”的这一理念的一种误解。
2.2教学容栏容不能对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订及教学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我们认为,体育课教案中任何栏目的设置对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订及教学过程等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否则它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样,体育课教案中设置的教学内容的栏目,我们认为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指明本次课的教学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填写教案中教学容栏内容时,往往仅写明诸如侧手翻、三级跳远内容。那么,试问,这指明了教学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体育教学容绝大部份是需要几次课完成的,一个教学内容假设需几次课完成,那么,按照以上的推理,教学容栏容不亦就成了几个连续的同样表述形式,侧手翻、侧手翻…,这有什么意义,没有表明上课的真正内容,亦就失去了对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订及教学过程的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栏目仅仅是这样的表述是不够的,而应该在表明教学内容的同时,更需表明该对教学容中哪个技术环节的教学,如三级跳远:三级跳远步点的丈量。这样,教学容栏才能起到作用,才能对教案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订及教学的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2.3误把体育教学的方法当成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由此可见,具体的一个体育教育方法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一个方法和手段,其教与学内涵相对狭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也仅仅是教学一个片断。而教学容它不但拥有众多的教与学的因素,而且更具备依托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的手段与方法。因此,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依托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与方法,而它却不能成为教学内容。在具体的编写教案的教学内容栏目时,不应把教与学因素相对较少的体育教学的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行列。诸如素质练习:迎面接力跑比赛,在其教学过程中亦仅仅进行迎面接力跑比赛,对迎面接力跑没有进行教与学,仅把它作为一个练习方法对待。因此,在此节课中迎面接力跑比赛不应该列为教学内容。
3、体育课教案中教学内容栏的写法
3.1准确地把握“目标统领容”的实质
我们认为,在水平、学期、单元计划的设计和制订过程中应突出“目标统领容”理念,但在课时教学计划设计和课堂教学层面上应落实“内容统领目标”。因此,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教学内容栏位置的设置应在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前面,把教学内容栏位置的设置在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后面,以此来体现“目标统领容”理念,这是对“目标统领容”理念的一种误解。
3.2制订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容栏容书写有明确指向性
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中的绝大部份容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由于单元教学计划有若干节课时组成,因此,在考虑到课的教与学容量的前提下,努力使单元教学计划内部层次分明,梯度合理,内容饱满。科学、合理的单元计划为书写体育课教案中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确保教学容栏容书写有明确指向性。
3.3明确教学容的内涵,使教学内容蕴涵一定容量的教与学因素
教学内容之所以能成为教学容,是因为教学内容中蕴含了值得我们教师去教,学生来学的东西。因此,我们把它写入体育课教案中的教学容栏目时,就应该考虑所写入的容有没有教与学的因素存在,所存在的教与学的因素是否值得我们去教与学,教与学的容量是否适合我们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教与学的容量过大,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教与学的容量过少,教学的效率降低。因此,选择有一定教与学因素的,且容量适宜教学内容应为编写体育课教案教学内容栏时考虑的另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文卿 谢翔 甘式光主编. 学校体育学.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编. 体育理论.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4] 金钦昌主编. 学校体育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4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选课;方案;研究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兴趣是人类前进的本源动力。体育课在初中相对比较繁重的学业任务中来说是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课程。本以为这是在书本作业之外最放松的课程。但是,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体育课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既往的教学计划来看,除了传统的田径项目以外,虽然初中体育增加了诸如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的多样性。但是,当前体育教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男女生的差异。篮球、武术等项目明显受到男同学的青睐,但是对于健美操等项目则比较抵触;女生正好相反。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同一节课,只能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学得、玩得不亦乐乎,另外的学生则草草敷衍。但是,根据教学资源的配置,给一个班级配备2个及以上的体育老师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走出这样的尴尬局面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
二、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兴趣选课及方案
1.初中体育教学兴趣选课的内涵
曹阳等在对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中筛选出对某项体育项目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兴趣与行为运算。认为,一旦学生对某一个体育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体育行为更趋向于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稳定性明显高出其他学生的正常水平。说明兴趣对运动参与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项目中去。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同时能够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让学生对体育课,具体来说是对体育项目感兴趣是体育教学兴趣选课的重点。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初中体育教学兴趣选课的教学方法是打破原来一个班的模式,一次两三个班上课。分成类似于篮球、健美操、武术等不同的小组,按照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和考核。这样的大班教学模式可以配备2~3名体育教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没有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是对有限的教学资源的一个优化配置。
2.初中体育教学兴趣选课教学方案
每个学期之初,将2~3个教学班进行合并体育教学,在第一节体育课,根据教学计划,向学生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性别及学习兴趣,将学生分为多个体育小组,具体的可以有篮球小组、武术小组和健美操小组以及其他小组。在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男女生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过程中穿插传统的体育项目,考核按照不同的小组进行考核,不进行整体考核。
三、初中体育教学兴趣选课教学方案的要求
1.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因为体育教师是最能直接激发学生体育情趣的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思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调动了教师们课题实验的积极性。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体育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情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教学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策略。在每节课后,提出与下一节课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课下练习,因为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体育教学兴趣选课的主旨。在每节课训练之后,可以进行对抗性比赛,通过比赛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这样,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竞技心,学生自然对所选科目有着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积极组织比赛,因为竞技比赛是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3.正确运用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课程中,一般都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评价和考核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思想和身体素质差异,而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技术上。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的喜欢的课程上成绩较好,不喜欢的课程草草敷衍,还有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甚至厌烦参加体育活动。因此,体育兴趣选课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运用激励的评价手段,避免“强弱”对抗的出现。
体育教学尽力必须满足全体学生的运动需求,体育教育者应该立足素质教育根本,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场地;器材;分类;规范;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按年级分类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场地器材的合理分配。为此,考虑按年级教学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可以缓解场地器材带来的制约,通过确定各年级的体育考试项目来规范体育教学,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学生学习体育的空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而旧的教学大纲重视的是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术的系统性、衔接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一、按年级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
场地器材合理分配,体育教学各有重点,考试项目突出有效,考试时间统一进行,考试方法严格测试。
二、按年级分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体育某些项目列入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整个初中体育课都围绕考试项目进行教学,导致基本上都是跑跳投的教学,对学生其他体育技能的发展有所忽视。
三、按年级分类教学各年级的具体教学目标
1. 初一年级,教学内容为队列、课间操、课间舞、技巧、体操、游戏、武术基础训练为主
测评一:技巧(队列、韵律操、前后滚翻、跳山羊)武术基础训练。
测评二:国家学生健康数据上报项目(初中):
①男生:50米、10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曲、肺活量、身高体重;
②女生:50米、8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肺活量、身高体重。(以上男女生国家健康数据项目除中长跑以外,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特长做适当调整)
2. 初二年级,教学内容为篮球、排球、足球为主
测评一:篮球项目的运球、传球、投篮;排球项目垫球、传球、扣球;足球项目的颠球、传球、射门。
测评二:国家学生健康数据上报项目(初中):
①男生:50米、10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曲、肺活量、身高体重;
②女生:50米、8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肺活量、身高体重。(以上男女生国家健康数据项目除中长跑以外,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特长做适当调整)
3. 初三年级,教学内容为学业水平考试项目为主
测评一:学业水平考试项目:
①男生:1000米,总成绩20分,占40%;坐位体前曲、肺活量二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篮球、足球、排球三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立定跳远、引体向上、跳绳三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总分50分。(自选项目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特长)
②女生:800米,占总成绩20分;坐位体前曲、肺活量二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篮球、足球、排球三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三选一,总成绩10分,占20%。总分50分。(自选项目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特长)
测评二:国家学生健康数据上报项目(初中):
1. 男生:50米、10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曲、肺活量、身高体重;
2. 女生:50米、8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肺活量、身高体重。(以上男女生国家健康数据项目除中长跑以外,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特长做适当调整)
四、按年级分类教学的优势分析
1. 在室外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课的时间、场地、器材的相互影响不大,对于布局合理的学校不存在场地不足的困惑,但占地较小的学校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总的指导方针是要为初三学业水平考试项目的强化训练服务;
2. 按年级分类课堂教学中,各年级体育课教学能更好地合理使用场地、器材,进而充分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进而形成技能和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体育习惯;
3. 通过按年级分类教学,学生在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锻炼中,能很好地学习和实践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的大部分锻炼项目,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按年级分类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按年级分类教学,到新学年不再学习,不利于相关锻炼项目的巩固与提高,这也是分类教学存在的最大不足。以下是改进不足的四项具体措施:
1. 学校合理安排课程,寄宿制学校在晚饭后至晚自习前至少要有1.5小时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主运动(初三年级则是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业水平测试项目进行有的放矢的强化训练);
2. 确定场地、器材、项目,按年级分类进行活动;
3. 每个活动都要确定阶梯式目标,让学生逐个实现。如开展篮球比赛,我们就可以开展学期赛或学年赛,实行年级比赛大循环,比赛结果按累积分数决定名次。这样既增加班级之间篮球技术相互切磋的机会,又有利于活动的连续开展。
4. 培养的体育骨干不仅仅是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还包括组织能力强但身体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是很好的体育比赛裁判员。所以,培养相关活动的裁判员是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总之,要实现按年级分类教学意味着体育教师要坚持再学习在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体育骨干,培养小老师。通过按年级分类教学来规范体育教学,指导学生向着测评目标努力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三年的学习,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初步掌握初中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飘. 试论初中体育课中的因材施教与教学多举措[J]. 东方教育,2014(2).
[2] 刘. 分类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效率 提高
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较为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案以机械性教学为主,虽然部分教师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们在学习质量和英语学习能力上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锻炼。在新时期教学环境下,教师要能够做到灵活应变,采取多元教学措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素养与思维能力。
一、加强备课训练,挖掘学生主体作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进过程中,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要积极贯彻课前准备环节理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资源吸收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学会利用自身固有英语语言学习优势。在初中英语教学新形势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主体,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既定教学准备环节中发现更多的课堂问题,并能够做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备课内容来烘托课堂互动环节,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汲取英语知识点,获得充分锻炼。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七年级上册Unit 2《This is my sister》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内容准备。首先,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题来看,主要以“介绍他人,确认任务”为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我从本单元的单词内容出发,进行了“介绍他人,确认任务”内容主体的搭建,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熟练把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有限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内汲取更多的课堂知识点。通过课堂准备环节,我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take turns to talk about your family;(2)cover the name and answer the “name”。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进入英语高效课堂主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提升,并且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二、渲染生动的英语课堂氛围
教师要想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充分提升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从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下手,著重渲染高效、生动和趣味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获得汲取知识点的途径。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开拓语言情境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从语言情境中体验出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国外文化。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对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和性格特征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秉持“因材施教、灵活应变”的原则。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师生对话、电影听说训练等项目,让学生们始终处于与教师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在电影听说项目的训练下,学生们能够有效摆脱“哑巴英语”的束缚与限制,实现英语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八年级下册Unit 5《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ome?》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贯彻课堂教学氛围趣味化渲染理念,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出探究英语知识的欲望。我以“rainstorm”为主题设置了一场主题交流探讨会,让学生们运用自身掌握的英语单词、语法知识进行互动与交流,探讨倘若在学校中遇到“rainstorm”,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怎样寻求帮助等等,使得学生们置身于形象、生动的情境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语言交流元素的滋生与锻炼。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情感体验,我从各种电影素材中筛选出了与“rainstorm”相关的桥段,让学生们观看这些英文电影片段,获得感性元素的提炼与内化。
三、以评价促提升,采取多元评价措施
在教学新时期中,教师们要想充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能够灵活结合评价体系,通过有效践行评价措施来帮助学生们获得英语学习自信心和更多的学习动力。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当前教学阶段中切合初中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有效评价方案,它不再采用传统的单一化评价元素,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特性以及动态发展的过程,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一点一滴进步,并且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八年级上册Unit 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结合了多元评价体系进行课堂改革,评价体系元素主要设置为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2)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二元发展变化情况;(3)学生学习兴趣变化,通过这三项元素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评价,让他们在知晓自身英语能力发展的同时明确目标,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大环境下逐渐提升自身竞争力。
结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坚实有力的外语学习凭条,更是让教师们能够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面临学生差异性时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不断深化学生们的高效学习意识,提高其综合素养。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教育步伐,创造初中英语课堂高效模式的未来与明天。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案
体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责任,渗透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是人们期望变理想为现实的过程。每个接受中学教育的受教育者都会憧憬中学阶段能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体育课程。而很多体育教师包括本人自己在还没有经历过教育实习前,都或多或少错误地持有阶段体育观、体制教育观、竞技体育观,或者“赶时髦,搞形式主义”等错误的观念。熟不知,普通中学的体育课程是中学体育工作的核心,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况且,只有基础体育抓得好,才能得好苗子,才能出人才。
一、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体育课程改革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其策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转变。
1.改变光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改变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
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体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新探
体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应当加强对体育改革进行力度,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改变体育课程教学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将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育课过程中,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小学生都有自己对体育的感受,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旧的体育课程模式却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和竞技化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造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大部份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也不喜欢体育活动了。正如卢梭所批评的:“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2.增强体育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我们应该同等对待。体育课的性质: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则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加强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培训工作,把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引入到校长年终考核的业绩上来。体育课的课程改改应当和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等)的改革一样,受到同样的重视。不仅需要思想上重视,而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推动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加强教师间交流,同时应当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监督。
3.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是关键的因素。在体育课的组织和管理上,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来管理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无论学生有何想法,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口令来完成。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其实也将教师摆到了学生的对立面。体育课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摆正位置,调整和学生的关系。应当调整教学语言,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不应该总是以命令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适当采用亲切、自然、通俗的口语来与之交流,这样容易和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出发,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实施者,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在认真落实课改文件的基础上,要把体育课程从提高运动技能和增进身体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对课程目标的认知。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一定的适宜的体育项目或者游戏,如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和羽毛球等等,制定出具体的、适宜的教学目标与计划,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及健康体魄的形成。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要局限在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还要重视教学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 校园网络 安全现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情况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
(2)设置合理的访问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研究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4
案例教学以其丰富性和实际性以及对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广大教师的亲睐,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级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初中数学因为其学科本身的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更需要案例教学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和数学理论应用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所包含的一个或某个疑难问题需要以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理论来解决的案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般由学校管理者和初中数学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描述,初中学生按照学校或教师设定好的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学习、掌握和巩固课堂内需要学生当堂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讲解基本理论、利用基本理论解决案例包含问题的基本案例教学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示范性教学的落实,促进改革课堂教学背景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1]
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及案例类别
按照案例的制作方式、设计内容以及不同案例比较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含很多方法。按照案例形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别。
2.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案例制作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括课堂实录与分析点评方式、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案例设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概念教学、定理法则教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按照案例研究对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设计同一内容的不同案例比较的同课异构和对同一案例进行不同比较和研究的同课同构两种模式。由多位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某一理论或某一环节案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和研究就是同课同构模式。
2.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类别
数学教学案例应用于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久,因此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其分类尚没有确定的标准。按照案例形式的不同,数学教学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可视案例两种。所谓描述性案例,是将数学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过程描述成相关的文章,可视案例是指将某一理论或数学专题的名师教学案例制作成音像制品,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应用。按照其内容不同,可以将数学案例大致分为片段案例和完整课型案例两类。顾名思义,片段案例是指关于某一教学情境或环节的案例,包括情境引入、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和课外活动等多种类型;完整课型案例是就某一数学专题的完整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复习、应用、探究等多种课型。应用课型方面又因为涉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式法则应用、实际问题应用两种;探究型课型包括数学知识探究、解题方法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探究等。[2]
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制作要求
3.1 案例制作的基本步骤
案例制作包括案例主题或案例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案例分析点评等基本步骤。具体来讲,主题既包括当堂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一定的教育主题和教育思想。主题是案例制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背景是引入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教冲突。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也必须考虑相关背景;情景描述是对说明问题实质的具体教学过程的描述,要求明确、详细、客观、详略得当,具有示范功能;问题讨论主要是案例作者通过比较过去教学与当前教学的异同阐述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比较需要详实、可信。诠释与研究是指把一把数学问题升华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通过研究和反思得出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数学见解,以现代数学理论和语言概括和诠释所得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案例分析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案例中的教学方法特点阐述、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劣比较分析以及对通过案例得出的新见解进行证明和总结。[5]
3.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举例
3.2.1 案例主题与背景
平行线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本节学习掌握平行线性质相关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证明和解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证明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建模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2.2 情景描述
本内容的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和“动像探索”两种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通过屏幕投影进行展示和讲解。[4]
3.2.3 问题讨论
通过数形结合,对平行线性质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动手,任意画两条平行线,并画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的截线,引导学生寻找同位角并通过运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学生通过度量得出“两条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教师运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重要性质。
3.2.4 诠释与研究
教师总结平行线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参考文献:
[1]徐素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2).
[2]钟振权.数学新课程中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
[3]王炼.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课堂特征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C#程序设计;阶梯式教学;专业基础能力;跨课程大案例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课题名称: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试验性分析——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该课题是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改革研究探索对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三种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的系统整合性研究,将结合国内在该三种教学方法上已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案例,研究探索一套三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合理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能够逐级提高。
1.2 专业主干课定位
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撑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修的课程。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理论中将人才能力分为3个阶段: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主干课程处于阶梯式教学体系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在高职软件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就《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2.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些欠缺,逻辑思维一般,但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参与意识,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中引入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和争论中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1]
2.2 跨课程大案例的定义
大案例教学法基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并借鉴了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所谓大案例,就是在整个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来展开[2]。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跨课程大案例是指在阶梯式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的课程中使用同一个案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紧密围绕这个完整的案例,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攻克一个个小案例,在第三个阶段教学结束时,学生可以完成这个跨课程的大案例。
2.3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
跨课程大案例的选取原则应遵循:
(1)依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跨课程大案例中要能够涵盖所涉及课程的教学内容。
(3)跨课程大案例要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跨课程大案例要保证教学人员足够熟悉,甚至亲身参与开发。
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最终选用《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作为跨课程大案例。
《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是学院OA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生在每年年底也会使用该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因此学生比较熟悉该系统,使用这个系统作为大案例进行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的相关功能。在后续的课程中,实现Web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
3.教学改革的实施
3.1 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的准备阶段
在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解析《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大案例的功能需求,将大案例分解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术较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小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制定出更符合阶梯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授课计划。
(2)课程的教学阶段
单机版《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个人评测、部门内部评测、部门外部民主评测,评测统计共5个模块,将课程的知识点渗透到每个功能模块中,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准备,案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呈现:根据
教学内容来安排案例,在讲授课程知识之前呈现案例,了解需求分析,熟悉案例功能,教师提出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该案例的开发中。具体形式:①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呈现案例。②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案例呈现出的结果,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逐步引出该案例需要的理论知识。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提出如何对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的问题,引出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案例知识准备: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得出该案例需要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演示教学方法来讲解理论知识,同时演示案例中某个功能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跟做,若在演示过程中出现错误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实现: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该模块中其他功能的实现。将案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完成当前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但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更要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比如团队合作,编码规范等能力。
(3)课程的考核阶段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两个方面: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本课程在阶梯式教学模式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课程,考核点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考核,一个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对于能力考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这部分考核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而基础知识的考核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这部分考核纳入到终结性考核中。
过程性考核包含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素质考核有点类似于企业的职业素质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要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素质考核成绩。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章节都会有小案例的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能力考核成绩。
终结性考核就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考核也是延续了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
3.2 微观教学展示
现以“数据库编程”这部分内容为例说明课程中用大案例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数据库编程(2学时)
知识目标:掌握的组成结构、掌握数据库编程中的相关技术。
能力目标:学生会编写基于数据库的Windows应用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数据库编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编码。
所用案例:《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中的用户管理模块。
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
3.3 教学实践成果
《C#程序设计》课程通过采用跨课程大案例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实践成果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语言基础。在后续的课程(比如《面向.NET的Web应用程序设计》和《XML Web Service开发》)中都需要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本课程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方面,为后续课程提供了案例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将单机版系统改为Web版的《非教学人员评测系统》。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熟悉该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后续课程中就无需进行需求分析了。
第三方面,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本课程采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再通过真实案例的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4.研究思考
在软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跨课程大案例贯穿始终,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不连贯性,大案例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逐层理解和应用。同时,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专业主干课程在阶梯式人才培养中处于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熟悉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
软件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中采用跨课程大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目前来看这次尝试能够更好的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72-74.
[2]姚志良.大案例教学法在《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5-76.
[3]何淼.高职软件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三种属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41-144.
[4]何淼.软件人才需求调查与高职人才三种属性内涵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1,5.
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0SJB880024)。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水中游戏;教学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05
随着我国的计划生育的实行,现阶段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各家各户的掌上明珠,导致青少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无法承受较大的挫折;而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身体参与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负荷,如果运动负荷过小,身体得不到体育锻炼,体育课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所以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核心。笔者通过多年对中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认为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就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作一下研究,希望本研究对在中小学阶段第一线奋斗的同僚们有一点点帮助。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永宁中学2013届全体初三毕业生550人。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书籍30余部。
1. 2. 2 实验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测试,来检验运动负荷的调控。
1. 2. 3 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 2不同运动负荷对学生的影响
以永宁中学2013届毕业生在第一学期的中段考成绩为参考标准,在其中选出200米跑成绩80分及以上的学生180名(男生90名,女生90名)。将180名学生平均分成三组,每组30名男生和30名女生,对以上三组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课(200米跑),每周三节课,每节课的运动负荷都控制在:第一组运动负荷指数在1.8―1.6之间;第二组运动负荷指数在1.4―1.2之间,第三组运动负荷指数在1.2―1.0之间。12周后对以上三组进行200米跑的测试,结果如下:
通过SPSS11.5软件对上面三组学生12周试验后的200米跑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得知,从上面可以看出相伴概率为0.21,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三组总体方差是相等的,即方差具有齐性。方差检验的F值为64.566,相伴概率为0.000。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示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三个组中至少有一个组和其他两个组有明显的区别,也有可能三个组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别。三组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三组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说,通过12周的200米跑实验得出结论,三组之间的效果差异很明显,第一组平均成绩最高,其次是第二组,最后是第三组,说明实施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必备的要素,运动负荷过小对体育成绩的提高无明显效果,若实施运动负荷的量不够或不合理,不仅对体育成绩的提高无明显效果,还可能降低原有成绩。
3 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负荷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3. 1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负荷的现状分析
3.1.1教师实施运动负荷的意识不够
现行课程标准过分地夸大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味强调让学生快乐,而运动负荷则很容易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忽视了负荷的重要性,导致体育课的训练达不到学生锻炼的效果。其次,体育教师业务素质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短缺和场地不标准也是体育教学质量低的直接原因。
3.1.2学生对待课堂的认知水平较低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致使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宝贝”孩子,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长是不情愿让孩子吃苦的,导致部分孩子从小没吃过苦,也不习惯去吃苦,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差,然后体育课堂上在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承受一定的身体负荷,而每当此时,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愿意配合或者不尽全力去“应付完事”,导致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
3.1.3班级结构不合理,教学设施设备缺乏
有些学校为了自身利益而大肆扩招,导致学校人数爆增,而学校教学场地有限,导致班级人数过多,训练设施设备严重不足,而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导致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运动负荷不足。
3. 2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负荷的建议
3.2.1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
体育新课标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说明了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必要的负荷量度。强调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为落实国家关于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树立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特别重要。
3.2.2 合理的设计课堂运动负荷,准确把握实施时机
根据负荷与恢复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格地控制运动负荷与休息的时间,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教案时,从练习的项目和组数来控制负荷量,还有每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的控制;其次,在实施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法(如练习完后的表情、脸色、身体的灵活度等)和测每分钟的脉搏来监测本节课实施的效果;最后,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身体感受及隔天后找学生访谈了解身体反应(有无酸痛感、睡眠质量、食欲等等)。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法随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情况,并能在多次实施后准确地把握运动负荷的实施时机。
3.2.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合理“运动处方”
由于每个学生的运动水平都是不同的,影响其提高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点:性别、年龄、体质水平、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所以,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当前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本人研究的初中阶段学生运动情况,而很多初中的体育教学基本都是针对中考的项目而制定的教学计划,所以我的看法是体育教师首先应通过统一的项目测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情况;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其制定其“特有”的训练方法。但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一种方法用在所有的班级,甚至年级里,导致很多体育成绩好的学生不认真学,成绩差的学生跟不上,常年教学下来,致使恶性循环,学生的体质得不到提高。这种方法很难得到实施,因为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制定和实施计划,但我觉得这种方法可以去试一试。
3.2.4 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生体育意识
现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不亚于高中生,首先从书包的重量和形式就可以看出来(由“背”到“拖”);其次是每天上课的时间;以上两点直接导致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大“缩水”,目前国家提出青少年学生每天必须保证有一小时的运动时间,所以应该让学生好好利用这个时间,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好感”),其次,在“快乐体育”的前提下逐步加大负荷,逐渐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
3.2.5加强对教师业务素质能力及教学能力的培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年龄代沟的加大,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有部分教师对自己固步自封,不思提高,用老方法来教学,致使学生“接受不良”,影响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返修”,把以前的专业知识再次回炉,再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能力,能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牟先涛.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 J ].体育教学,2007(2) .
A study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y spa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erbal behavior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SHI Wei-jin,SHEN Jian-hua,CAI 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tanding and walking activity spac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different student formations, the standing posi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distributed in a diversified way, and showed a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terms of space structure; their walking paths often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verbally explaining the key point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movements, were basically at the center or a position 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center of student formations, and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reference in terms of the selection of interacting objects and standing positions; the efficiency of verb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was high, but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of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standing positions was low. Accordingly,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and moderately enhance their “core” standing positions, and realize the unlimited valu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by utilizing limited “core-periphery” standing positio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standing position;walking path;activity spac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junior high schools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逻辑单位,是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它必须符合教学活动的时空界限[1]。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基本固定在教室讲台的活动位置,他们是在操场、体育馆进行教学,其站位与行走路径具有明显的“时空限制性”特征。因此,体育课的有效性亦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站位与行走路径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师自身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听清教师讲解和看清教师示范,完成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传习。鉴于此,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观察、记录、编码和分析,探讨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与时间,以期从体育课堂教学有限空间中提取更有效的空间,为优化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观察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借助课堂教学录像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操作步骤为:精读相配套的每节体育课教案,解析每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录像,熟悉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与学的活动及情景;对照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记录;结合课堂教学录像,校核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记录;用G1、G2……G20分别标记记录的20节初中体育课,以此形成课堂观察的原始记录[2]。
1.2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对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结构及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3]。在社会学范畴中,社会网络指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4]。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以关系数据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数值来考察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等属性和特征,并通过具体观察记录对处于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其关系结构、密切程度和互动特征等。从社会网络分析入手,基于师生互动言语行为的视角去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与时间属性和特征,为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规定,并基于上述观察法所形成的课堂观察原始记录进行了编码统计处理,最终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师站位的活动矩阵,具体操作步骤为:
第一,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及学生的位置,对初中体育教师的站位进行了编号标记,并使用暴风影音5视频播放器和秒表对不同学生队形中的初中体育教师在各个站位与行走路径的时长和频次进行统计,进而得出了初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的“点出度”和“点入度”。(点出度,即体育教师为了与学生言语行为互动,走入某一站位的频次;点入度,即体育教师与学生言语行为互动后,走出某一站位的频次。)
第二,选用Excel 2010软件为上述“点出度”和“点入度”的结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0软件构建了相应的体育教师站位的活动矩阵(见图1)。由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的编号是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进行标记,即按课堂教学的时间顺序,将每一个站位分别与前一站位和后一站位组合成一个坐标(除首尾两个站位只用一次外,其余站位均要用到2次),故所得矩阵中每一行表示“前一站位”,矩阵中每一列表示“后一站位”。例如:第x行与第y列上的数字表明体育教师为了与学生发生师生言语行为互动,从站位x走出后,直接走入站位y的频次。如果体育教师站立于某一点不动,师生互动言语行为便没有发生位移,对于其站位进行相同编号地重复标记,则显得意义不大,故体育教师站位活动矩阵对角线上的频次空缺。
1.3 数理统计
运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频数、百分数及均数的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队形
综合运用多种队形的能力,是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功。从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到基本部分再到结束部分,体育教师均在运用各种队形的变化来组织教学,并完成课的教学任务。为此,本研究对20节初中体育课中常用队形所呈现的特点做了统计分析(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体育课中常用队形以横队、纵队、圆形、双排对面站立形、弧形、扇形、散点形等8种队形为主。其中,在20节体育课中,横队队形运用最为频繁,为56次、占37.33%,其次是圆形队形,为33次、占22.00%,而扇形队形和弧形队形则运用最少,分别为2次和5次、占1.33%和3.33%。在开始部分与结束部分中,横队队形与圆形队形运用最为频繁。在基本部分阶段的技能练习内容中,运用队形以方形、双排对面站立形和圆形为主;体能练习内容中,运用队形以圆形和方形为主;教学游戏或比赛内容中,运用队形以纵队为主。
从表2可见,健美操类体育课中以圆形为主,球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双排对面站立形为主,体操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和圆形为主,田径类体育课中以横队、方形和圆形为主,武术类体育课中以横队和散点形为主。
结合录像观察发现,常用队形都是学生面朝体育教师,这样利于体育教师在讲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并控制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但与此同时,如体育教师长时间站立于某一位置或行走于某一区域,则不利于调动其他位置或区域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消解体育教师的中心性,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在运用不同队形时,体育教师要依据体育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并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在不同课堂教学阶段按照需求在站位位置与行走路径的空间利用上通过队形的动态转换,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组合。
2.2 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站位
近体学和距离学研究证明,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人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和角度有着十分重要的联体关系[5]。结合录像观察分析发现,无论是不同教材,还是不同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体育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在不同学生队形中所发生的活动区域均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横队队形、纵队队形与双排对面站立队形相似;圆形队形与方形队形相似;弧形队形、扇形队形与八字队形相似。基于此,本研究以圆形队形、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作为剖析初中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案例,其中,依据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站位情况,将圆形队形、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分别划分为24个点、44个点、46个和44个点,用以剖析体育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径分布情况(见图2)。
核心-边缘结构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方法[6],其主要是依据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的活动空间中站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甄别出活动空间中的哪些活动位置处于核心地位,哪些活动位置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划分出核心位置和边缘位置。从图2体育教师站位的核心-边缘分布情况来看,阴影部分的体育教师站位均处于核心位置,其余站位均处于边缘位置,这表明不同学生队形中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空间各不相同。从体育课堂教学场地布置的实际情况看,圆形队形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基本覆盖到每个学生,而其他队形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未全部覆盖到每个学生,具体表现为圆形队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与边缘位置基本交叉排列,而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中的站位核心位置与边缘位置并未交叉排列。结合录像观察以及转录文本分析发现,不同学生队形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讲授和言语指令主要发生于核心位置,言语提问、接受学生情感、表扬或鼓励、采纳学生观点及批评或维护权威主要发生于边缘位置。
基于图2体育教师站位的核心-边缘分布情况,结合体育教师站位及行走路径的累计时间看,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区域主要集中于学生队伍的中央位置或学生练习场地外的位置。这表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区域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频次,还取决于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的累计时长。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在规定时空中进行的活动,必然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站位分配作为优化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所蕴含的课堂教学影响已触动到教学主体的角色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教学流程的展开等诸多细节。结合图2与表3可知,体育教师站位的合理区域中,圆形队形主要位于圆心中央及圆心偏后的弧线上、横队队形主要位于教师站位与第1排学生左右翼成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及顶点中线的位置、扇形队形主要位于学生队伍中间或顶点的位置、散点队形主要分散于学生队伍之中或位于学生队伍外正对第1排学生队伍中间的位置。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与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课堂极为有效的教学时间段,结合相应的“核心-边缘”站位进行师生间的互动。
2.3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行走路径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布局是影响教学反思与师生互动的重大结构性限制,如何从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空中提取更有用的时空,并获取更高效的管理力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7-9]。受限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特征,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行走路径的“时空限制性”[10]。由图2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及教师站位的选择上呈现出局部偏向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中各个站位均无孤立的节点,表明体育教师在任意两个站位间发生过往或返的走动,但各站位之间的连线密集度和粗细度差距较大,其中,点3、点11、点13和点16站位连线最密集、也较粗,表明上述站位是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选位置,与其他站位间的往返较为频繁,即与其站位之间存在较多的往返行走路径;而其他学生队形,诸如队形2(横队队形)、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以及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中的部分站位均存在孤立的节点,表明体育教师未行走至某些位置。
基于图2体育教师站位连线的粗细程度和密集程度,结合录像观察分析发现,体育教师站位间的连接最密集、较粗的行走路径往往发生于体育教师的言语讲解过程,基本居于学生队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具体为动作要领、要求与方法的言语讲解过程,例如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中的点13走到点16、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中的点6走到点38、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中的点5走到点2、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中的点33走到点42。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站位间连接最稀疏、较细的行走路径上往往发生的言语互动类型多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此时多为表扬、鼓励或提问等言语行为,并穿插动作技术要领的纠正、保护与帮助等言语行为。
2.4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行走密度
体育课中教师行走密度与节奏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亦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6.0软件对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构成的活动网络中,任意两个站位间距离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传播效率较高,任意两个站位之间,圆形队形平均只要通过3个站位便可建立相应的联系;横队队形、扇形队形和散点队形平均需要通过4个站位方能建立相应的联系。其中,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2.674个、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938个、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388个、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的平均路径长度为3.964个。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Ucinet6.0软件对体育教师站位与行走路径构成的活动网络中,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最多连线数的比(活动网络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个站位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较小,网络的整体连接度不高。其中,学生队形1(圆形队形)的活动网络基本处于最为紧密,活动网络密度为0.183 0;其次是学生队形2(横队队形),活动网络密度为0.134 8;再次为学生队形3(扇形队形),活动网络密度为0.104 8,而学生队形4(散点队形)的活动网络基本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活动网络密度仅为0.028 0。结合录像观察发现,体育教师在某一站位所发生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言语行为时,由于互动言语内容多针对学生个体的表扬或鼓励、采纳学生观点、动作技术要领的纠正等,故对其它站位的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影响作用较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不同课堂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材的体育课中所运用的学生队形不同。
2)不同学生队形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站位分布呈现多元化,并在空间结构上表现核心-边缘结构。
3)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走路径多发生于教师言语讲解动作要领、要求与方法的过程,基本居于学生队形中央或中央偏外的位置,且在互动对象与站位的选择上呈现出局部偏向性的特点。
4)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传播效率较高,任意两个活动位置之间平均需要通过3~4个活动位置便可建立相应的联系,但各个站位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较小。
3.2 建议
1)体育教师需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队形动态转换的调动与排列能力,为综合运用多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师应保持并适度加强自身的“核心”站位,利用有限的“核心-边缘”站位,实现无限的师生互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