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嘎达梅林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一、所选的资源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方向要求,我设置了学生在45分钟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
1.认真欣赏本课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在聆听、体验中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
2.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通过探讨、演唱等方式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认识这些地区的代表乐器。
3.通过互动拓展练习,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选择了包括蒙、藏、维吾尔、朝鲜、苗、佤六族的音乐,如,《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青春舞曲》《酒歌》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代表性的民歌,选择这样的音乐对体验和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很有帮助;《万马奔腾》及维吾尔族乐器演奏视频可以让学生认识这些地区的代表乐器;《十二木卡姆》视频、一组少数民族音乐视频片段以及结束时播放的56个少数民族图片和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愿意去感受他们的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有时很多教师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也选择了多个看似新颖的资源,但是如果运用不得当,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二、所选的资源要被最大限度地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只有被最大限度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地加以完善并被灵活掌握,这样的教学资源才是有生命力的。如,在学习维吾尔族音乐文化时,我选择的“新疆之春”资源,是一段维吾尔族乐器演奏视频,它既是一个导入,由对蒙古族的学习进入到维吾尔族的连接;又是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认识了维吾尔族的代表乐器(艾捷克、手鼓、热瓦甫)和它们的音色特点;还是一个互动环节,师生共同打手鼓,既了解了切分节奏又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它又作为一个分析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和探索维吾尔族音乐欢快热情、富有动感的特点。教学资源的选择不在多,而在于落实。
三、所选的资源要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通过欣赏,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原汁原味的音乐资源。如,讲蒙古族音乐时欣赏的《辽阔的草原》,是由蒙古族最著名的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这是蒙古族经典的长调民歌,很有代表性。歌手在演唱时用的蒙语、特殊的拖腔滑音和音色等特色手段,最能反映当地的音乐风格。
若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选择的资源也应该是有感染力的,能吸引学生并使之产生共鸣。如,在学习藏族音乐之前,播放藏族同胞去布达拉宫朝拜的电影片段,那雪域高原的神秘景色以及虔诚朝拜的藏族同胞,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视线和思绪吸引了进来。巍峨的雪山让学生领略到藏族歌曲的高亢嘹亮,虔诚的朝拜让学生领略到藏族人的善良、淳朴,这时已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解释,学生已经能感悟到藏胞生活地域的特点和风俗。
关键词:兴趣 愉快 主动学习 音乐课堂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这些九零后的孩子大多都非常地喜欢音乐,经常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随身听”哼唱、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喜欢上音乐课。针对这一现象,我做了调查和统计,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自己的课堂上下功夫,一定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愉快的情绪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主动地学习,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中进行愉快地学习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又结合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精心设计与灵活运用导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深地理解音乐,还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创设自由、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嘎达梅林》时,我通过学生所知道的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地理知识,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让学生通过欣赏两首自己喜欢的民歌《黑骏马》、《吉祥三宝》而导入蒙古族民歌的分类:长调与短调,进而判断出《嘎达梅林》这首蒙古族民歌的调性,这样的导入比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知识性问题要容易接受得多;在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我则是让学生以连环画并配以背景音乐的形式体验了这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用这种形式代替了枯燥乏味的讲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而且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多媒体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手段和艺术魅力感染学生。
从当今的音乐发展趋势来看,音乐教学绝对不再是唱唱歌曲、听听音乐那样枯燥和被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近两年来“班班通”这种多媒体设备在郑州市各个学校已得到全面运用和普及,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这种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视频、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教学视野,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上《走进京剧》一课时,我发现京剧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它比较陌生,兴趣不浓。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所获,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动静结合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在实践参与中获取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在讲京剧的人物行当时,我在大屏幕上分别展示了生、旦、净、丑四种人物形象并分别配以唱腔,使学生一目了然,还认识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许仙、白蛇、武松、佘太君、包拯、诸葛亮等等;在讲京剧的表演形式时,我从几部经典传统京剧中截取了几个片段,通过大屏幕把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学生通过看表演,到喜欢表演,再到构思动作自己上台表演,可谓一举几得。 转贴于 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在这节音乐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使这节音乐课更加完美。
三、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考虑的是合理的组织教学,运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比如学唱《青春舞曲》,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用听、看、体验、表演等方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其次通过设计师生互动、学生身体各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激发性。众所周知,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如果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构思、韵味及其含义,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和境界,从而全神贯注地沉浸于其中;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表演等方式。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自由度,是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自由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而且思维也比以前敏捷了,上课的效果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上这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每每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并时时保持着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与之前“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四、“音乐课不拒绝流行音乐”的理念使学生愉快地走进音乐课堂。
近段时间,我发现有许多同学总在唱流行歌曲,这种现象已经在每个班级都很普遍。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从电视、VCD、DVD、电脑等渠道获取流行音乐信息。提起周杰伦、蔡依林等歌手,他们津津乐道。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欣赏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的同时,不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一味地反对一切流行音乐。因为在流行音乐的旋律中,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有些歌词,也往往透露着生活的哲理。青少年一代,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一方面,我认为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去理解学生;另一方面,我还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并且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因此在音乐课上,我把流行歌曲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学习。最有趣的一次是在学习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的兴趣并不高,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舒伯特和孩子们心中的周杰伦做一番比较,并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进行PK,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大家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并争相参与相关作品的演唱,通过对这两位音乐者及作品的对比,大家真正领悟到了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从而懂得流行音乐只是一个时期的产物,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之一是它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
五、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动力。